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

第1篇: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一、公共预算决策分析框架

作为政府实施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预算是“政府对公众的公共偏好进行有目标选择的结果”,是民主的载体,是连接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纽带,是确保公共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工具。公共预算决策符合一般决策的规律,即:在寻找和分析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方案选择,这一简单的决策过程描述暗含着那些将显著影响预算决策的关键要素:决策参与者、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目标或方案选择的标准、决策信息。上述四个要素内涵不同的组合,又体现为决策模式的不同。

(一)公共预算决策要素。

1. 决策参与者。公共预算决策参与者包括:立法机构;预算部门;各主管部门(如各委办局),通常认为主管部门具有寻求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倾向;利益集团,是指“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有时也涉及一般公众和媒体等。

2. 目标与价值。任何一项预算决策都包含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西蒙,1988)。前者主要反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后者主要反映那些试图实现已确立的价值目标的活动本身的效率问题。

3. 决策权力。预算决策过程同时也是预算权力的分配与运用过程:有人提出预算申请,有人审议申请,有人或批准或削减或不同意申请。在有的场合下,预算决策自上而下展开,主要反映行政首脑的意图;而在另一些场合,预算决策自下而上形成,相关部门和个人共同参与。在某些情况下,行政机构主导着决策;而在其他情况下,立法机构具有与行政机构同等甚至更大的权力。

4. 决策信息。决策过程实质上是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过程。为此,爱伦·鲁宾把预算决策称为“实时预算决策”,认为现实中的预算决策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信息动态予以调整。

(二)公共预算决策模式: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

公共预算决策模式是指决策得以达成的运作机制,是上述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形成最终决策的过程。可以从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基本视角来理解公共预算决策模式。

1. 渐进主义决策模式。从渐进主义视角来看,公共预算决策是一个政治过程。强调结合事实来考虑价值和标准,把分析限制在若干项选择之上,集中精力于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从现状中为一系列增量变化取得支持更为可取。渐进主义模式的代表人物威尔达夫斯基指出,“预算是渐进的,而不是全面的。预算的一项基本真理是,它几乎从来没有被作为一个整体而每年进行彻底审查,没有根据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重新分析现有项目的价值。相反,这些预算建立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之上,只是特别关注有限范围内的增长或削减。”

2. 理性主义决策模式。从理性主义视角来看,公共预算决策是一个分析过程,强调以最有效率、最经济、最具效能的方式做出决策,认为政府活动的目标是从任何一项投资中获取最大回报。作为一种在智力上的努力,理性主义致力于理解现存于社会中所有被接受的价值,并赋予每种价值一个权重,然后寻找所有可选择的方案及其结果,最后选择一个在社会价值和成本收益考量下最具效能的方案。当然,完全理性的决策是不现实的,或者说会给决策者施加无法承受的压力。因此,公共预算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式并不要求达到完全理性的结果,它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在决策中的一种目标定位和方法,一种试图达到的程度。理性主义下的决策机制也可称作“择优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主要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别。首先,渐进主义模式倾向于强调事实究竟如何,而理性主义模式强调事情应当如何。其次,两种预算决策模式隐含了人们在政治、哲学上的不同立场。在政府的基本形式上,渐进主义反映的主要是多元主义观点;而理性主义则更倾向于精英主义论。

二、新时期公共预算决策重塑

(一)决策模式重塑——理性主义和渐进主义的综合。

我国新时期公共预算决策模式的选择必须围绕决策为之服务的对象(经济、社会的现实与长远目标)展开。从现实性上来讲,要考虑对象的实质性、过程性、描述性以及客观性的一面,兼顾现实可能和参与者利益,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完善和修补现有范式;从规范性的要求来讲,要考虑对象的可能性、理论性、指标性以及结果性的一面,从理性化和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锐意创新,突破成规,实现质的飞跃和范式的转换。就宏观层面而言,我国是一个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历史包袱沉重,既要尊重历史和传统,又要逐步完善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现实任务艰巨,且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要突破既有发展模式,建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民主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框架和生产力水平。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转型,完全依靠渐进式的决策方式是难以想象的,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理性主义的勇气,锐意创新,大胆尝试,与此同时,用渐进主义的方法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极端复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民族、不同收入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性相当大,简单地用一种模式去框定,势必削足适履、画地为牢,也不利于充分利用多样性带来的好处和可能性,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具体现象具体对待;而与此同时,多样性的表象下面又蕴含着统一性,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事业欠发达,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大等情况普遍存在,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须高瞻远瞩,创新求变,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实际上,我国预算改革自身的情况同样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预算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理性主义的决策方法无用武之地,只能采纳简单分析和经验判断相结合的次优选择;另一方面,在基础管理不断规范成熟,而公共事务又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理性色彩较浓的决策范式又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同样要通过某种中间道路对理想和现实之间进行协调。所以说,对于我国的公共预算决策而言,最佳选择必然是综合了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主要特点的战略规划范式,在决策中既体现现存的、基层的和短期的需要,致力于化解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又兼顾全面的、长期的和面向未来的需要,推动公共预算决策科学化、理性化和民主化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重塑——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发展与公共性。

“一个国家应使其政策目标和管理能力保持总体平衡。它的目标通常应力所能及;它的资源和承诺应与其政策目标相一致。”新时期公共预算目标的重塑必须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站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定位、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和公共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高度加以理解。从功能性目标来看,首先要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宏观层面上讲,就是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等预算手段创造并引导有效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讲,就是要通过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次要体现社会公平,确保社会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从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网络,关注弱势群体,为公众提供公平的基础教育和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与此同时,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再者,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公共预算要以公众的需求为核心,要通过公共预算决策方式上的转变扩大公众的参与程度,公共预算决策要体现民意,推动民主进程。从管理性目标来看,控制、管理、计划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我国预算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三方面都不可偏废,必须同时给予重视。首先,强调计划导向。在公共预算决策过程中注入更多的理性,强调分析、数据、合理分类对于预算决策的重要性,把预算决策建立在针对公共需求和收支趋势的大量分析基础之上,实现中长期规划与年度预算之间的合理衔接。其次,强调管理导向。积极推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预算决策中的运用,密切关注决策产生的结果,使之成为预算决策的出发点和评判预算决策的标准,引入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管理和决策方式,注重决策过程的优化再造,努力提升预算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再者,强调控制导向。要通过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平衡和预算编制的进一步细化,将公共资源配置全面纳入预算决策系统的视野,并科学制定综合定额和开支标准。

(三)权力分配重塑——法治与公共选择。

新时期公共预算决策权分配的核心问题是,矫正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在预算决策权上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现象,实质是如何进一步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确保预算的合法性。公共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来,立法部门通过要求行政部门报送部门预算,定期不定期地举办预算问题听证会,开展调查研究等举措,在公共预算决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改革往往停留在规范预算报送程序,重申预算知情权,发挥预算监督权等方面,虽然名义上预算最终决策权保留在立法部门手中,但因立法部门未参与预算草案的制定过程,其自身亦无强大的专业化预算研究和审查机构并全程关注预算草案的准备情况,在信息不对称、决策期间较短的情况下,仅在最终审批环节参与决策,很难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决策意见,客观上造成预算立法决策流于形式和走过场,预算决策中的立法部门“缺位”现象相当严重。相反,行政部门根据行政首脑的施政纲领准备预算,在收支预计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部门预算建议草案上报立法部门。在现有预算立法决策条件和模式下,预算准备者和预算决策者实际上合二为一,行政部门超出职能定位,几乎完全控制了预算决策权,预算决策中的行政部门“越位”现象亦相当严重。如果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在公共预算决策权这一核心问题上(实际上政府的大部分决策在本质上都是预算决策)不能理顺关系,建设效能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现代政府便只能是一句空话。对此,从健全民主政治,提高预算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角度出发,必须通过改革转变现有预算决策权的分配格局,立法部门应当围绕公共预算决策重塑内设机构,完善立法程序和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预算专委会的决策信息收集和综合分析能力,准确把握预算收支的基本趋势和预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其次,要全程参与预算草案的前期准备过程,全面了解预算决策所需信息,实际参与(但不是过多干涉)决策建议的形成。在预算草案形成并提交立法部门审议之前,各行政部门的预算必须与立法部门下属各专委会充分沟通,并尽可能达到一致意见。期间立法部门各专委会应安排听证会相应听取各部门专项支出的安排情况,行政部门应充分尊重立法部门的专项建议并在支出安排中尽可能体现。再者,要拓宽公众直接参与公共预算决策的渠道,特别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行政部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亦应发挥积极作用,除提高透明度,接受立法监督,主动向立法部门提供信息,加强在公共预算决策中的良性互动外,还应确保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履行预算的报送和审批程序,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第2篇: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 公共基础课 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计算机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工具,被得到普及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水平和信息素质也被视为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近年来,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教育部也已规范并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基本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文字处理能力。而另外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高校中各专业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步或已经增加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等。以上分析的诸多因素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适于财经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建立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内容,应涵盖相当广泛的内容,不仅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还要包含计算机使用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等内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性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知识模块,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系统构建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为基础。比如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金融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软件工程、数理语言学、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等。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灵活,其中主要是转到计算机或信息系统行业上来,因此对这个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选择就比较全面,要着重增加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以及Matlab和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2、层次性

课程体系应体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先序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知识、网络及多媒体知识、网页设计和常用工具的使用等,这些知识点之间有的有前后限制关系,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这种层次性。

3、立体化网状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体系也日渐庞大,所以课程体系应该是立体的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从纵向看,这个体系成层次性,体现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最新技术及专业应用等三个层次,从横向看,每个层次又可根据专业需求和知识组成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派生出不同的课程。

4、前瞻性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学习纯粹的理论,而是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而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在第三层次计算机最新技术的教学设计上,要力求所学知识与市场、与行业发展同步。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们目前试行把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三个层次1+X+Y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其中的15个模块,同时又加以扩充。

第一个层次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Internet基本应用、网页设计基础等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实际应用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机房边讲边练为宜。

第二个层次为一组计算机必修课程,目的是深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体来说,这个层次应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信息系统概论等知识模块。选课时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1、文科类

包括外语专业、法学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需要具备一般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初步具备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建议课程是《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2、财经类

包括国际贸易和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专、工商管理、审计等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去进行企业信息的挖掘和处理,并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建议课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开发》、《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Basic 数据库应用开发》等。

3、理科类

包括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有较强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的能力。建议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VisualFoxpro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第三个层次由若干门课程组成,课程性质是全校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从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除了具有其专业本身的基本性质外,更应体现在财经类院校这一大背景下专业交叉的特点,计算机公共教学任重而道远,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瑞银;龙全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

第3篇: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Ⅲ。然而,社会仍存在“毕业生难找对口工作,用人单位难找优秀人才”的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社会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操作;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开拓创新,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1 “DIY”培养理念的含义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养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兴趣驱动一实践贯通一强化能力”这条主线,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指导教师则根据知识更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适应情况变化。“DIY”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前沿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往往对流行的技术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前沿技术脱节,那么人才培养将成为空话,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适应时展的部分进行大力改革,聘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为顾问,以科研一线教师、教学骨干为核心,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课程体系的制订与改革;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教学改革研讨会,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一流高校及优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省情、校情对培养计划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在现有经典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前沿技术,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教学与应用协调的课程群。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好“软”怕“硬”、选课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切实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创新:从基础课抓起,通过“DIY”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新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1个平台、3个层次、4个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1个平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均分别设置至少2周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3个层次。

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课程设置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即基础应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专业创新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开发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热点,将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Android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多核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NesC编程论、物联网与Web服务、脑机接口系统概论等多门新课程,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

3)4个方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4个方向,分别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认知与计算。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学习,从而避免没有目标、胡乱选课的现象通过这种“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2)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学习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开发、应用与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视觉,着重培养智能视觉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视觉开发和设计能力。

(4)认知与计算,着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软硬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力一面有机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到院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实习等。

1)依据“DIY”理念,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与测评系统(HD Online Judge),该系统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费开放,能实时评判和反馈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一定规则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自动排名,以营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DIY”contest功能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在线比赛这种“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习竞赛互为促进”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注册用户提交量逾180万次,超过国内所有高校的同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其次,在专业培养中突出硬件特色,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可编程单片机等课程实验,研制多种灵活的、高性价比的学习板(如 Startkit),鼓励学生将实验带回宿舍,以弥补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实现随时 随地学习。

最后对于软件实训类课程,搭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等)在异地运行大型软件,进行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这些先进的实践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协同开发,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训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为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软件、浙大网新等15家高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美国WinRiver公司联合建立Vxworks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与美国Google公司联合建立谷歌Android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若干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将其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英特尔凌动TM嵌入式平台的研发技能,为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掌握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3 实施创新工程,鼓励参与竞赛

1)推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创新能力学分制度。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为各类学科竞赛奠定广泛的基础。教师应鼓励有一定实践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自发组团,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项目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提升整体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起将创新能力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创新能力学分实施细则》。本科生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等,若取得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资格等级证书或竞赛奖励,均可得到一定的创新能力学分。

2)构建各类竞赛体系,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各种竞赛组织、集训、选拔的长效机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组建ACM协会、电脑硬件协会,扩大竞赛的影响面,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根据各项竞赛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3种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课时补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

2.4 严把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管理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教学目标清晰、考核手段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档案记录详实、定期总结讲评的专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1)教学质量环节控制。

教学质量环节控制通过3个方面实现:制订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如开课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等,每门课程均按照课程大纲规定作业批改量、自学课时数、答疑次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成绩综合给出;期末由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并由教务部门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除了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外,作为过程控制的相关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设立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按课程领域对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跟踪,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组教学研讨、专业班主任配备等方面均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毕业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参与指导、审核、检查,指导教师负责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各答辩小组负责论文评阅、系统验收和演讲答辩打分,保证毕业调设计质量。

3)教学评估检查控制。

通过社会评价、教师之间互评、督导小组不定期检查、学评教4个方面综合展开,多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

4)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定期调查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用人单位,学院通常会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然后采用一些企业提出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已经辐射到全省众多高校,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10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现又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项目;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院代表队成功进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学校的学生同场竞技,并且凭借全场最快解出E题的优异表现获得UPE单项奖;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第34届、35届)中获得各类奖项72个;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二等奖;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3项全国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1项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 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3项个国三等奖,17项省级奖;省新苗计划立项10项

(3)毕业生具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就业率连年达到97%以上。毕业生被众多知名IT企业录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华为、华三、思科、网讯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0强”称号

4 结语

第4篇: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關键词:机器视觉;CDIO;教学改革;研究生教学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扩招后,质量出现了严重下滑的现象,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课程体系改革是中心工作。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已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必须逐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探索适合中国教育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路线,实践证明CDIO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可行之路。本文以研究生机器视觉课程为试点,探索CDIO模型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

1.机器视觉课程特点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视觉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视觉成为了信息相關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该课程涉及信息处理、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机器视觉从信息处理的层次研究视觉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视觉处理中的方法、理论及信息描述等。该课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理论抽象,内容广泛。

机器视觉涉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多个学科领域,所涉及的内容数学表达抽象、内容广泛、算法繁多,学生难以理解。

2)与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实践性强。

这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源自各种特色专业应用领域。在工业中,特别是在各种生产线上,视觉产品应用非常广泛。只有让研究生经历大量的工程项目设计与实现,才能深切体会各种机器视觉算法和技术的功能及作用。

2.CDIO教育模式

随着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全球面临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CDl0教育模式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1)构思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基本原理,确定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2)设计是以产品规划与设计为核心,通过产品研发,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3)实现是以制造或建造为核心,巩固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形成一体化的课程实践。

(4)运作是产品应用的各个环节。该环节将学生能力培养贯穿于从产品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与研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职业能力、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

CDIO代表了一种工程教育理念,它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及“做的过程中学习”的抽象表达和集中概括,强调通过密切联系产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燕山大学、清华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了CDIO教育模式试点改革,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3.基于CDIO的“机器视觉”教学改革

本课题组借鉴国内外高校在CDIO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重新审视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中机器视觉课程的不足之处,参照CDIO教育模式,结合江苏科技大学特点制定了基于CDIO的机器视觉教学改革方案。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部分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差距较大;同时,该课程内容涉及广泛、综合性强,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3.1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与团队建设

CDIO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深刻理解CDIO模式的理念,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能长期与企业在各个工业领域开展合作,因此,江苏科技大学作出關于培育CDIO模式师资力量的计划。首先,让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及工业的相關技术发展;其次,与企业签订合同,让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再次,将教师企业挂职经历、参与企业合作研发产生的效益等作为晋职的考核指标之一。

本次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系、教研室的观念,组建复合型“机器视觉”教学科研团队。该团队以机器视觉课程为主线,吸收数学、计算机语言、软件工程等基础课,工业控制、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专业课,实现机器视觉课程和相關专业课程的融合,促进机器视觉与相關专业知识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实现教师及实验资源的合理使用。

同时,学校要求本课题中从事机器视觉教学的教师,不仅从事机器视觉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参与相關项目,从事实际项目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目前,江苏科技大学的机器视觉教学科研团队,已与企业合作承担了若干与机器视觉相關的项目。通过参与项目的实际开发,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为CDIO模式的有效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3.2开展讲座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

本次教学改革将机器视觉的教学内容分割成滤波器、特征提取与匹配、图像分割、图像匹配、目标跟踪、光流、三维重建、缺陷检测等若干研究主题。针对每个主题设计项目,教师围绕项目进行讲授,让学生理解每个项目的目标、任务、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开发项目的基本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鼓励学生自发的讨论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中,将3-5名学生分为1组,每组同学选择并完成不同的项目,达到将所学理论融入科研实践的目的。学校鼓励学生完善所做项目,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科技竞赛,增强学生就业创新能力。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题讨论,提炼总结创新成果,并要求学生提交计划、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创作文档。通过项目创新设计思路的描述和分析讨论,使学生将机器视觉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及过程,激发实践创新兴趣。

3.3创建实习实验室,设计真实的教学环境

CDIO教育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注重将教学项目的全过程放在真实的产品开发环境中。江苏科技大学非常注重教学工厂型实习基地建设,课题组抓住洽谈机器视觉项目的契机,与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机器视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创建了符合教学要求的产品研发实习实验室。产品研发实习实验室既是教室又是实验室,真正做到“教学和实践合一”。课程教学时,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产品开发的实际环境下进行实训、研究。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有利于其构建扎实的“机器视觉”知识体系。

在产品研发实习实验室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企业规定进行实际产品研发,例如产品开发中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测试等工作要严格按照需求执行,要有相应的技术文档。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产品研发过程中掌握技术规范、工程化研发思想及相应的专业技能。

教师参与产品开发,可将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也可通过企业的实际需求带动教师的科研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与学生形成默契的合作關系。

另外,课题组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及管理思想引入实习实验室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下掌握管理知识、学习管理经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到企业运营与教学管理的真正融合。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3.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是CDIO教育理念精髓所在。社会的进步与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都对高校人才“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但中国人内敛的传统自我意识使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培养,独生子女问题导致部分学生自我思想较重,缺乏相互理解、宽容、谦让的精神。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需要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团队课题中,在课题中实践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实践教学作为研究生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能将“团队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在机器视觉课程中,安排4~5名学生组成小组,完成项目作业,每人承担项目的不同部分,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设计、开发报告,让学生逐一汇报自己的工作,进行项目总结交流与经验分享。这种方式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能力。

机器视觉类项目以算法为主,需要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在实际项目开发中通常采用VSS(Visual Source Safe)源码版本控制软件进行团队开发管理。教学中,学生的项目计划文档、需求分析文档、软件设计文档、算法源代码、测试文档等均通过VSS服务器实现共享管理,以便学生从项目中学会计划、协调、沟通,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最终的成绩以小组共同开发的软件为评分依据,同组组员得分相同。通过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

4.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为了客观地评价CDIO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制定教学完善措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CDIO模式中,除了评估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也要评估学生个人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产品研发过程控制和系统构建技能。

本课题组使用以下方法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1)笔试。评价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口试。项目完成后,每个学生都要阐述产品的计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产品开发过程,以评价学生创新、思维、表达、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3)软件演示。将每个项目小组开发的软件进行展示,由多名教师联合评估打分,并提出反馈意见,以便后期改进。

通过测评,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在下个教学阶段进行完善。

5.结语

本课题通过CDIO教育模式与机器视觉课程相结合,将教师、学生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教学项目的全过程置于真实的产品开发环境中,提出针对机器视觉课程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对今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颉,对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以及发展的若干恩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5):40-43.

[2]郭小勤,曹广忠,计算机视觉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J],理工高教研,2010,29(5):98-100.

[3]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4]郭长虹,赵炳利,李兴东,等,面向CDIO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11(5):56-60.

第5篇: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16-02

一、引言

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已成为当今信息处理技术中发展很快且应用面很广的新兴学科之一。“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也成为了高校本科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但由于数字图像处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对数学基础的要求高,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要求强,其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丰富。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弊端:(1)教材中大量理论和算法推导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2)单一的单机版多媒体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的了解和深入学习;(3)没有完善系统的实验指导书,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导致实验效果不佳;(4)没有实际项目作为应用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脱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等。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国内很多教学专家和学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各抒己见,陆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成果。如山东工商学院的魏广芬和王永强等于2009年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和学生特点,介绍了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些改革措施,包括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问-思考-引导-尝试-总结”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分组的学习方式,加强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完善评分机制等方面。并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西北民族大学的李向群和王书文于2010年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手段改革、实验环境建立、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国传媒大学的吕朝辉也于2010年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探讨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经过五年来的教学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南通大学的赵敏于2011年,针对该课程的特点,论述了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对上述数字教学改革的学习和研究,结合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办学理念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3+1”教育模式(本专业“3+1”教育模式是指3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学习,1年在软件实习公司等完成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及本科生的特点。对本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为平台,以大学生科研立项为载体,以大学生就业或考研深造为目标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二、课程改革内容

结合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建设的需要。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将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机制来探索和实施。

1.优化教学内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图像增强、图像变换、图像分割、图像复原、图像特征提取与选取以及图像压缩编码等知识。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加快更新、技术快速革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已成为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新学科的基础,并根据学生就业需求的主线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在本专业新版教学大纲中,对授课内容中要求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把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际项目渗透到授课中。例如在介绍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案例驱动来讲述图像处理的过程;将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笔记识别等实际项目穿插到图像增强、图像分割、频域处理以及特征提取与选取中。同时,我们把信息熵、模糊数学和小波分析等概念渗透到部分章节中,并给出该理论解决问题的结果,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理论的兴趣,促使部分同学自学新的理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讲述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将适时地增强相关的软件的学习和资源库的介绍,例如通过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加强学生对Matlab和VC++等语言的学习和实践。通过CNKI和IEEE Tran文章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最新科研成果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大学生参加校内科研立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丰富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主要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做,没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当前主要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丰富了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以综合运用讲授法、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法,把“教、学和做”很好地穿插起来,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现教与学深层次互动。促进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3.提升教学手段。针对该门课程理论性强、乏味单调的特点,应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借鉴当前较为流行的CDI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手段的提升。结合教学内容的组合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丰富,在教学中以现代网络多媒体为教学媒体,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少而精”和“图文并茂”为原则,并结合Matlab和VC++等软件编程实例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前沿热点图例分析和编程处理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易学、乐学和会做。

4.改善考核机制。摒弃了以往“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将平时出勤与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和实验成绩等进行量化,纳入最终成绩的综合评核。并结合“3+1”创新教育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CDIO培养大纲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核的要求。侧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个体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

三、实践效果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机制等四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近几年本专业每年都有10%左右的学生选择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研究内容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考研深造的部分学生也把图像处理及新兴相关学科前沿方向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工作就业的部分学生也从事了与数字图像处理相关的研究工作领域。

四、结束语

本文对以往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主要相关学者的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了阐述。结合我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本专业的“3+1”教学改革模式,针对本专业本科生的特点,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教学的改革研究和实践。实践表明,此次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完成了对本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要求的综合培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GBC1212076);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魏广芬,王永强,丁昕苗,何爱香.“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6)

2.李向群,王书文.《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微计算机信息,2010(3-2)

3.吕朝辉.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教论坛,2010(11)

4.赵敏.MATLAB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实践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1)

5.查建中.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9(3)

第6篇: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95-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的需求。课程特别是骨干课程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来传授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培养人才综合素质。教学质量与课程的建设水平有密切联系,按照高职规律对课程进行开发也是一所学校提升内涵、长久发展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建设体现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专业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开发要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课程的开发可依据工作过程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围绕在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调研、系统地分析工作过程,清晰了解工作过程或者职业活动涉及的要素。然后要帅选课程内容,目的是课程内容必须直接以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要使课程内容序化。依据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整合知识和技能,开发教学项目,使课程内容序化。

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卫星数字电视技术》课程是一门骨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本课程主要培养目标是熟悉卫星上行系统的基本架构,上行系统相关设备的使用与调试,卫星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安装调试卫星数字电视,掌握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使用相关设备及仪器。对本课程的开发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基本原则。

1.调研分析工作过程。在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这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础。同时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明确人才定位与规格;了解相应的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要求;了解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培训现状,分析问题,提出课程开发的建议,讨论后实施。本课程当前的岗位(群)需求主要有:传媒类公司设备销售、技术支持与用户培训;上星站或者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前端机房值机;卫星数字电视的个体接收――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

2.帅选课程内容。根据调研结果,主要依据典型工作岗位,整合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必须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范;数字卫星传输标准(DVB-S,ABS-S);天馈线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编码器、调制器、复用器等设备使用以及与网管之间的设置与链接;同步卫星的基础知识:广播卫星的电参数、日凌与卫星蚀;上行、下行链路的计算等。

3.序化课程内容,开发课程项目。依据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整合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开发教学项目,使课程内容序化。开发的项目具有典型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工学结合,理论实训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课程开发五个项目:视频音频连接线接头的制作;天馈线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接收机的连接与调试;卫星上行系统的连接与调试(去掉高功放、发射天线部分);卫星数字电视节目的接收。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使学生达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4.制定配套的项目评价标准,对完成的教学项目情况进行评估。实施项目教学的同时要改革评价的标准,由结果评价改为过程评价,这样才能正确评价项目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几部分:前期准备,项目实施过程,成果展现。评价由老师评价,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三方评价的标准一样。通过质量评价,使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使培养的人才真正实现与岗位的对接。

三、结束语

《卫星数字电视技术》课程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已经开设了十几年。在整个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应用的实际工作岗位,总结出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帅选课程内容,构建课程的项目(学习情境),用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训练技能,使知识得到综合、技能得以提升,最终具有适合工作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宋建伟,包玉花.系统化的《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课程开发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3]秦绪玲.浅谈项目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4]吴家礼,袁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

第7篇: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测控专业英语;实践教学;专业英语技能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94-02

Teaching Practice on Course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of Measure-

ment and Control//BAO Jiatong, TANG Hongru, WU Guifeng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an outcome oriented approach is employed. It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capabilities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designing the course assessment. Especially, parti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customized by the students. It arouses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 learning. In prac-tice, many kind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to emphasize on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apart from the training of basic skills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mployed

approach.

Key words professional English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prac-tice teach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1 前言

测控专业英语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常用专业词汇,培养学生顺利阅读专业文献、完成专业翻译和写作、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然而测控专业英语教学往往跳不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框架,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授课为主,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仍侧重于词汇、阅读、翻译和写作,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缺乏故事性[1]。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造成学生简单地将专业英语学习理解为专业术语与汉语的对应转换,学习枯燥无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也变少。

为改善测控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交流能力为成果导向[2]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考核方法,特别是让学生来定制部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角意识。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在训练学生基本专业英语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交流能力。

2 教学内容组织

测控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总体由两部分构成:专业规划教材内容和学生定制内容。选择的专业规划教材应该能广泛涵盖本专业的知识领域,专业词汇量要全面[3]。测控专业英语规划教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信号、传感器、仪器、计算机、控制、新技术等[4],教材范文在阐述其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和应用的过程中,应能广泛涉及本专业的基本和重要词汇。由于学生在选修专业英语前已经具备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知识,因此,该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课后阅读、课堂测验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然而,选用的教材再好,也具有时效性,往往落后于测控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多的学习资源应当来源于最新的本专业的会议或期刊论文、权威网站资讯等。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从体量庞大繁杂的互联网上,筛选出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专业文献供学生学习和交流,这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提出采用学生定制部分教学内容的方式。

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每位学生说出一个关键词,说明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想了解的某个专题、研究或技术;经归纳梳理后,由教师从专业文献检索系统或权威英文资讯网站中检索和选取最新的相关文献和资讯,在课前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或利用课程教学辅助工具推送至学生的手机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结合材料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关键词,在课后自主查阅文献与资料、翻译代表性英文论文、形成口头专题报告与专题写作。

3 教学活动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上述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测验、课堂答疑、定制专题材料的学习交流和学生专题报告。课堂测验与课堂答疑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专业规划教材的内容,提升专业文献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定制专题材料的学习交流指在课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已经在课前预习的材料的学习心得,可以包括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技术方法等方面。学生专题报告是检验学生课后学习成果(包括查阅、理解和整理文献)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在正式场合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学习成果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能充分唤醒学生的主角意识,提高自信心。

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完成专题写作以及在未来工作或考研面试中较好地进行自我介绍与撰写个人简历,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分别穿插开展国际会议交流、学术论文写作、自我介绍、个人简历撰写的专题讲座与交流。

4 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测控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由一份试卷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成果,显然考核方式不太合理。而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交流能力为成果导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对上述教学内容实施以及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记录学生在每一环节的表现情况,因此,课程的考核能做到有据可依,考核也较全面,能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而言,课程考核成绩总体由平时成绩(70%)和期末成绩(3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20%)、课堂测验(20%)、课堂表现(10%)、口头专题报告(20%)、论文翻译(10%)、自我介绍(10%)和个人简历撰写(10%),期末成绩为专题写作成绩。

5 实践结果

在2015―2016学年春学期,扬州大学测控13班级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分8周授课,共32学时。该班级有18人选修该课程,将选用的专业规划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划分,共进行6次课堂测验,学生在课后能够自觉阅读相关内容,但关于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提问较少。学生在定制专题学习材料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专题、研究或技术的关键词,如无人驾驶、物联网、灾难救援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识别等。根据这些关键词,主要从TED、科研学者主页、IEEE/IEE电子图书库等下载最新视频、讲稿、文档和论文,形成专题材料供学生学习与交流。

借助多种形式的专题材料,特别是在视频资源的帮助理解下,学生更加专注于从相关材料中发现和接收信息,而不过于关注语言本身。由于这些专题均由学生自己选出,对相关技术或问题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课堂交流时,参与度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后,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觉地搜索和整理材料,形成口头专题报告和专题写作。口头专题报告是学生向同学和老师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能够真实反映学生信息获取与信息交流的能力。由于学生在做报告时,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去组织,因此,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展现,对课程内容安排的认同感也比较高。国际会议交流、学术论文写作、自我介绍、个人简历撰写等专题讲座也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经课程考核,所有学生均取得满意的成绩。

6 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为成果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让学生来定制课堂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之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参与度高,在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自信心得到培养。通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认真参与,学生的信息获取与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满意的课程考核成绩。参考文献

[1]吴慧峰,孙智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5(22):183-184.

[2]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5(3):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