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高校班级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班级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班级建设方案

第1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86-04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从广义上讲,学风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1]本文所称的学风特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

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既是高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内外办学竞争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参与人才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实际上,高校学风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但应当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构建不同的模式。当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构建PDCA模式十分必要。.①

一、高校学风建设构建PDCA模式的必要性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针对高校学风建设实施难、见效慢、难持久的特点,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模式引入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优良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努力成才的内在精神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仅是大学生当前学习、科研的必备条件,也是将来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汲取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成长的前提,能够使人终生受益;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努力成为善于吸收各科知识和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

2.学风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大学要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如何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各大学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2]事实证明,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走质量立校、质量强校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3.学习型社会呼吁高校优良学风建设

学习型社会倡导人人要终身学习。由于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因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就需要高校的拉动。因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学风建设决定了高校能否使大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使大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终生的信仰,能否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加强学风建设。.[3]

(二)当前高校学风问题的严峻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每个高校均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高校学风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中一些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存在盲目学习的状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求学的主要目的,但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急功近利,他们热衷于考各种资格证,以此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却往往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导致顾此失彼,失去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部分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跟风投身于考研大军,终日只复习考研的相关科目而忽视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可以预见,这部分学生即便考研被录取,他们也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再次迷失前进的方向。

2.学习态度不端正

一些学生经过高考的紧张学习,考入大学后就开始放松自己,追求玩乐,失去了原有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这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忽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待专业学习缺乏踏实、严谨的态度,对待考试往往敷衍、蒙混过关。大学期间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一些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的被动学习,对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不能及时适应,产生了学习怠惰心理,这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3.学习纪律不严格

大学生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是高校优良学风的突出体现。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玩手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成瘾,多门功课挂科,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就受到降级甚至退学的处分。

4.学习方法不科学

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见解和疑问,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缺乏理解和应用,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脑袋空空,学过的知识几乎随着考试的结束全部还给了书本,才发现应急式的学习根本起不到提升能力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学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到了工作现场难以很好地开展工作。

(三)PDCA循环模式的优越性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Deming Circle),是管理学中的一种通用模型,最早是在1930年由美国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初步构想,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再度深入挖掘,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 循环理论认为管理中的任何工作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和总结处理阶段(A),这四个阶段紧密衔接,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PDCA循环模式之所以能够应用于创建高校的优良学风,关键在于它的长效性、循环性和可改进性等优点。.[4]

1.长效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循环、可时时改进的管理方法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PDCA 循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它的每一次循环都将原有的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高校的学风建设之中,能够推动高校学风不断改进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2.循环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牵涉到各方面资源和投入的综合工程,而PDCA 循环恰恰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循环组成,大环套小环,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衔接。一所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就是一个大的PDCA 循环过程, 每个学院的院风建设、每个班级的班风建设、每个学生的自学管理等就是一个个小的PDCA 循环过程。其中,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循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可改进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宗旨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但学风建设的实施方式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风建设模式既要具有核心目标,又要体现灵活性。PDCA循环的优越性在于一直都是围绕标准在运转,每一次循环都要依据前期所定目标及时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防止错误的再次出现。同时,由于将有效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法提升为标准,对未完成的工作以及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继续进行循环,这样就能够防止学风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学风建设始终围绕着核心目标不断改进。

二、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的主要内容

依据PDCA 循环理论,高校学风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方案—计划阶段、学习—辅导阶段、检查—考核阶段和总结—提升阶段。

(一)制定方案—计划阶段(Plan)

在制定方案—计划阶段之前,首要的任务是进行调研工作。应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团体讨论等形式查找学风建设和个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应着重调研那些未能完成学风建设目标的事项,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学校整体的学风建设方案和班级、个人学习计划。如,针对学生学习纪律差这一问题,可以分别开展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教务管理人员等多角度的问卷调查或座谈,找出导致学生迟到、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面向班级要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面向个人要明确每一个学生学风建设的职责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尽可能用可量化的数据表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可改进的程度,以确保学校的整体管理效果和学生的自我提升质量目标的实现,以便为下一步教师监督并检查执行方案做好准备。

(二)学习—辅导阶段(Do)

在学习—辅导阶段,学生应按照学风改进计划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教育管理人员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共同为实现学风改进的目标而努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应严格按照学风建设总体方案行动,同时,学生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完成自我提升的学习计划目标。如总体方案和自我提升计划发生冲突,教师应协助学生对个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做出调整。其中包括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时间、效率、效果等,都要在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一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模式中是最关键的,同时,也要求教育管理人员身体力行,切实帮助学生克服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因为只有将学习质量改进方案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保证以后的检查工作、提升工作以及整个循环的有效进行。

(三)检查—考核阶段(Check)

学风检查—考核阶段是贯穿整个学风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学生按照要求落实学风改进计划时,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根据方案计划和具体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考核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检查内容可依据学风改进目标进行调整充实,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班级学习风气、宿舍学习氛围等方面。通过检查总结学生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以往工作的不足及其成因,及时发现问题,以备下一阶段的处理。

(四)总结—提升阶段(Action)

经过以上制定计划、执行方案和检查阶段的努力,学风建设肯定会有成效也有不足。因而,在总结—提升阶段,需要将以上工作进行汇总,把成功完成学风改进计划的学习方法提升为标准,对在学习上有显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此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同时,发现并记录整个循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有待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便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解决。

三、构建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诸多方面,同时,PDCA模式的各个环节对解决特定问题都有其针对性,所以,在运用PDCA循环模式逐步改善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对学风问题现状的调查要全面真实

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是PDCA循环模式的基点,因此,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明确了解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就无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PDCA循环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调查工作应注意广度和角度,即要注意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问题的普遍性和调查分析的针对性。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专业、性格特点采取多种调查形式和方法,包括问卷、访谈、团体讨论等,以便于了解到真实情况。还应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骨干等集思广益,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逐一分析论证,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前提。

(二)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可行

在制定学风建设的预期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首先,需要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将其作为学风建设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各阶段的目标时,要特别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并分阶段具体执行。制定的方案要具体到目标实现的时间、效果等,以便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制定目标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不能急于求成。超出学生的实际而提出过高的目标,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改进学风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要尽量使各项目标量化,便于下一步考核。

(三)考核评价指标要具体细致

检查—考核阶段是PDCA模式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应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纪录成功的经验和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同时要将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 形成最终检查报告。因此,对每一个学风问题的考核评价指标都要细致、明确,要使每一项考核评价指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中反映出来。各项考核评价指标要与制定的预期目标保持一致,明确规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到何种程度,尽可能量化。通过数据说明执行情况,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总结、提升做好准备。

(四)奖惩要及时适度

在总结—提升阶段,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前一阶段的考核情况,对顺利完成预期目标、达到良好学风效果的团体或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团体或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奖惩的适度性和及时性,否则,将难以起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这一阶段也是下一个PDCA循环的基础,因此,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一循环中未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为转入下一循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探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模式是符合个人、高校及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一项工作。教育管理学认为,学校管理过程要严格遵循四环节(PDCA模式)运行规律,即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四个环节,并使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5]。要使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过程在这种PDCA循环的滚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次循环都要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由此可见,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应用到高校学风建设中,创建一种具有长效性、循环性、可改进性的学风建设模式,是克服长期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适应当前高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管理学关于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 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其中P、D、C、A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

[参考文献]

[1] 郑镇锋.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6):237238.

[2] 瞿祥华,邓云涛.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6668.

[3] 刘潇.学习型视阈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辩证与路径探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870.

第2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干部 班级建设 管理 激励

班级的体系完整、涵盖面广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力量。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班级、年级为主,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共青团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几方面的优势,以及班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势。本文主要从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班级目标设定、学生干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以共同创建和谐班级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

1.班级是高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随着每年高校扩招而大幅度的增加,要把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培养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有效合理的组织形式凝聚在校大学生。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组织是高校大学生的有效组织载体,集体主义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集体形式来进行培养的。

班级组织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托学校的全面部署,班级需要发聩能动作用,从而将学校的部署具体化、多样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在践行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不断提高和创新。对班级组织的持续发展及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保障,班级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2.班级是发挥组织在公共教育中培育人才的有效场地

公共教育是培育人才时重要的基本途径,在集体组织中,个人可以接受来自他人的激励,群体的共同成长和心理促进会共同推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在与人交流中产生各种思维上的化学反应,更利于打开学生的眼界,促进其成才。从班级组织方面看,班级通过凝聚的作用,可以团结各个学生的力量,使部分的力量大于整体的力量。优秀的班级组织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坚定信念、提升自身素质、挖掘个人潜力。

3.班级是学生共同成长的“温暖家庭”

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从之前的“家庭---学校”转化为“学校---社会”。班级是学生共同生活及成长的大家庭,需要通过班级的各项活动来营造温馨的集体氛围,增进学生间的距离以及加强心灵归属感,是打造和谐班级的重要前提。通过班级组织引导学生思想、团结学生、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等。令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生活、学习、共同成长,提高学生们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充实地走过大学四年。

二、明确班级建设目标

1.班级总体建设目标的确立

总的来说,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础,是开展学生活动的基础单位,能够协助院系、学校完成相关工作。作为辅导员,在引导班级学风建设、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学生文艺活动的开展及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是班级总体建设目标的核心。同时根据自身特色,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学年目标、以及具体活动目标等。

2.明确具体工作的目标管理

在明确了班级通体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辅导员应结合各自班级的特点,对班级工作制定具体的目标管理,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通过对班级各项工作的具体规划、目标定位,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难度,取得满意的工作成果。

三、如何加强学生干部管理促进班级建设

学生干部的成长离不开考核和激励,对学生干部的激励需要有的放矢,从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看,一个人的需求层次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递增的。作为班级学生干部,更多的是需要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及自身价值的实现。那么,基于上述几点,辅导员应从学生干部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设立一系列目标:首先是增强学生干部间的团队意识,形成强烈的班级荣辱观和集体观。其次,是针对性的制定个人成长规划,让学生干部明确自己通过努力工作后能够得到哪方面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并且形成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最后,达到学生干部管理学生、促进班级建设的目标。

四、共同创建和谐班级是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班级建设管理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善以归纳和总结,结合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和践行。通过加强对班级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培养学生干部,打造一支执行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学生干部团队,带领班级打造独特的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创建和谐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将和谐班级的建立作为以辅导员牵头、学生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实施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廖爱军,尚书,田艳春.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现状与管理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陈书崇.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12).

[3]张珂.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推进大学生班级建设[J].河南教育(中旬) 2011年06期

[4]袁淑清.差异化激励机制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02期

[5]陈静,孙栋梁.浅析大学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 2008年28期

[6]华长慧.宁波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集,2009

[7]喻芒清.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学位论文],2006

[8]陈浩.德育为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06.

[9]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1.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学生如何分专业的问题。专业分流,涉及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影响到高校二级学院的自主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选择权利的落实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专业分流能否合理进行将直接影响到大类培养的效果,如果分流方式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整个大类招生计划的落空。同时,分流也将对同一学院的不同学科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弱势学科势必面临着生源少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科,学院是否实行保护政策,并且如何协调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学生比例,都是学院在实行大类招生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2.转专业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纷纷开展转专业工作。武汉大学的规定是:新生入学一学期后,可提出跨学院的转专业申请,转出转入学院根据学生成绩、转学指标等情况来批复能转否、能接否。动机学院是个工科大院,每年申请转入经济管理等热门学科的学生约为12%,超过了学校规定的10%的比率,而转入的却不到3%。武汉大学是有120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强势的文科群对工科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一些学生在并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随波逐流地选择转入热门专业,到毕业时的严峻就业形势让他们不得不怀疑当初的选择。因此,学院需要在一开始就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引导工作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改变转专业逆差。

3.课程模式

大类招生培养的是通才,因此它的课程设置更偏重基础性、广泛性、综合性。如何在学科大类构架内并行培养不同专业的通用型人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常见的大类招生培养有1+3模式和2+2模式,课程体系的打通是只有第一年还是前两年,具体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学院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协调各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4.学生管理

在按照专业进行招生的时候,学生进入学校后就有唯一的班级与团体,这个班级会一直持续到毕业。学生也是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统一上课,管理方面实行的是班主任加辅导员制。实行大类招生后,这种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之后,专业班级与原先自然班级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是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应对措施

对于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专业分流工作

大类招生时期,转专业的工作在专业分流之前,因此,学院要统筹做好各专业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同时各专业需要积极参与,做好专业介绍工作。本科教学是办学之本,本科生源为优质硕士、博士选拔提供保证,是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大类招生实际上是教育产业市场化的一个过程,面对竞争,迎接挑战,各专业只有加强学科实力,加大投入,提高办学水平,才能吸引学生投身本专业。(1)做好分流前准备工作。1)在分流前一学期学院应该开设各专业方向的概论课程,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社会需求、专业优势、就业形势等情况,让学生对相关专业有较深的了解,并为专业分流做好准备。2)充分鼓励学生旁听高年级课程以加深对自己感兴趣专业方向的了解;举办学生座谈会,邀请高年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3)组织学生到各专业教学场地、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地参观,了解各专业教学现状。(2)制定专业分流方案。由教学院长、各系主任、教学管理办公室、年级辅导员组成专业分流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大类招生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分流方案细则可参照如下:1)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可以参照学生的学分加权平均分排名或者学生在本大类中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排名(参加各类活动获奖、学科竞赛获奖、优秀学生工作者、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2)组织专业分流考试,包括笔试、面试,按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3)针对某些特殊专业对相应课程的特殊要求,参考学生该科目成绩排名。4)扩大学院不同大类间学生的转专业比例。(3)专业分流领导小组指导实施专业分流。专业分流领导小组需要依据整个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招生规模,组织专业宣讲、专业介绍,安排专人负责解释详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深造形势等,为学生答疑解惑。具体可参见如下:1)专业分流领导小组制定出具体各专业接收人数,年级辅导员进行公布,组织学生填报专业申请。2)统计专业申请情况,如果出现申请人数超出接收人数的情况,结合学生排名,与学生沟通协商后适当进行调整。(4)重视分流后的学生疏导与学科建设工作。一些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波动,严重的甚至可能厌学。对这部分学生班主任与辅导员需要重点关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专业课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促使他们从思想上认同自己所读专业,只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毕业后一样可以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分流势必对学科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源不足、就业不佳的学科专业面对的将是严峻的考验。即使学院实行保护政策,对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对于社会需求量小、学科水平不高的专业,学院可以适当调整招生名额。同时,各专业一定要有极强的专业忧患意识,不进则退、优胜劣汰是整个改革的大趋势。

2.课程建设体系

(1)实施1+3的课程体系模式。由于我院专业分属6个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很难打通,因而1+3的模式比较可行,即1年的通识教育加3年的专业培养。第1年的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必修和通识选修两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年的专业教育应加强相近学科的知识渗透,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两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程体系,以确保培养基础扎实的人才;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通识选修课构成选修课模块,以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2)将创新学分引入培养方案。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院在2013版的培养方案里面加入创新学分一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建设开放式的课外综合训练大平台,学生只需选择一项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CCTV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参与,即可获得创新学分,这一学分计入学生的必修总学分之中。此外,在竞赛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读的本科生可以选择参与并完成一些创新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兴趣将得到培养和强化,实践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项目成果,可以申请专利或者,也可以为后续扩展成综合论文提供课题来源。(3)重启课程组再建设。课程组是学校组织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的基层组织,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新版的培养方案整合优化了十余门课程,面临教材、教师、课程内容的衔接等诸多问题,我院重新启动课程组再建设工作。学院在2005年即进行过课程组建设工作,成立了26个课程组,在责任教授的带领下,为本科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番重启课程组建设工作,是学院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组的再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程间有机衔接、方便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率。

3.学生管理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有其特殊性,新的培养模式势必会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就动机学院来说,大类招生共分三个大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自动化类,其中,自动化类由于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专业,因此不存在学生重新分班的问题。但对于另外两个大类,专业分流后学生的自然班级势必被打破,那究竟是组建新的班级团体还是维护原有的自然班级,同时,是否按照专业班级调整学生宿舍,也是专业分流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组建新的专业班级班委,鼓励班委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联络同班级的学生,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对宿舍做适当的调整,原则上不鼓励大范围的依据专业班级调换宿舍,一方面是原有的宿舍学生已经住了一年,磨合已基本完成,新调换宿舍后学生需要重新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学生住同一宿舍也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了解、扩大人际交往圈、积累人脉。(2)不同阶段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方便学生管理与引导。专业基础课程时间(一般为第一年),配以辅导员加助理班主任(由大四学长担任),辅导员主要统筹管理全院新生的学生工作与生活,具体的分配到每个班级则由助理班主任进行实施,包括学校学院通知的部署安排、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的答疑解惑、学业问题的咨询反馈等。由第二年开始配备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我院积极响应武汉大学倡导的“烛光导航”工程,由一名导师指导帮扶四至五名学生,全程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能力、人生规划,是实际意义上的导师制。除了配备导师,助理班主任及辅导员还需提醒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同时学院要开放实验室,促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兴趣,自主探索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自主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提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4.教学管理

在现行全学分体制下,给予学生充分选择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自由,实行弹性管理制度,改变过去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计划千人一样的封闭式管理。我院依据武汉大学学生选课办法指导学生选课,在学期期末进行预选,在下学期开学前两周进行课程试听,学生如果对课程不满意可以撤课,重新选择其他课程。对于选课人数过少的课程,学院与任课教师沟通协调后取消该门课程本学期的开课权。弹性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可以促进学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第4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班集体;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职责目标任务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班集体作为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如果能够具备良好的凝聚力,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每个成员全面发展。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刚刚离开父母的庇佑、踏入大学的前几个月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状态。作为新生班级,如果能够尽快建立良好的凝聚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找到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均衡健康的发展。针对新时期下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我的辅导员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班级凝聚力。

1.树立班级目标,建设班级文化

目标是班集体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班级目标对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和方向,即凝聚力的质和量都有重要影响[2]。当有明确的班级目标时,班级成员自觉的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这样自然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可以通过班会、小组讨论等形式和学生共同为班级树立目标,并且督促同学们将共同目标铭记于心,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不断为之付出努力。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之后,创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同样尤为重要,在良好的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同学们会更好的将班级目标付诸于实践。

2.著重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

近年来,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越来越多的走进各大高校,并且应用到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随时随地的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以往辅导员与学生交流需要面对面进行,通知需要走进班级,现在这些事项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即可轻松完成。新时期下,高校必须把握新媒体发展的导向,认识和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将现实与虚拟有效的结合,进而推动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整体建设,建设美好校园。

3.组建高效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队伍也是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关键要素,按照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一个专职辅导员往往要管理至少三个班级,很多班级内部事务无暇顾及,班干部队伍在班级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是否有责任心,是否有较强的开展工作能力,是否能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可,将最终影响着班级凝聚力的强弱。

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新生在军训结束后选举班委时往往对班级同学还不够熟悉,可能无法甄别出真正适合做班干部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要针对班级情况,参考民主选举意见,亲力亲为的选拔出适合为班级服务的高效的班干部队伍,并且定期开展班干部会议,培养和发展班干部工作能力,制备一套班干部考核制度,调动班干部工作积极性。

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95后,据了解,95后大学班级大都存在学生麻木冷漠、积极性差、人心涣散等问题。经常性的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为同学们创造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放下手机,投入到活动中来,可以增加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增班级凝聚力。

辅导员可以针对班级学生不同阶段和状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比如在新生阶段,可以通过一些破冰活动可以打破学生间的陌生与隔阂;在即将期末考试的时候组织开展“诚信考试”主题班会,不仅可以让同学家聚在一起交流复习迎考的心得与体会,还可以将作弊现象杜绝于未然。

5.辅导员积极融入班级管理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人物,是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总会第一时间寻求辅导员的帮助。高校的辅导员们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各种措施的推动者,他们的工作作风和管理风格对班级的影响巨大。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做到爱班级、爱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去,经常参加班级活动,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和同学们多交流多互动,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对学生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高校辅导员要全心全意为班级学生服务,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总之,增强班级凝聚力是高校辅导员在班级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会对班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生涯产生影响,高校辅导员必须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有效的开展工作,才能打造出有凝聚力的优秀班集体。

【参考文献】

[1]谭锦绣,邹莉.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职业时空,2012(4):137-138

[2]李道友.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加强大学班级凝聚力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成都大学学报,2008(6):46-48

[3]刘春蕾.当前高校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33-134

第5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学分制;选课运行机制;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8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分制已广泛应用于各高校中。2008年,我校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改革,坚持“把学习自交给学生”,实施以学生为主体、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个人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修读课程、上课时间和主讲教师,自主安排个人学习计划,这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达到“差异教学、特色培养”的目的,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1]。

选课制的实施使教务管理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静态、批量、划一的教务管理模式变为动态的、个量的、灵活的模式。在近4年的时间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选课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一、学生选课存在的问题

学生选课反馈的问题集中如下:学生在选课高峰期登录教务系统,系统提示服务器忙,登录多次都出现相同情况;部分学生选了几门课程后,再选其它课程,系统显示选课时间冲突或节次冲突,几种组合都不能全部选上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生在校外网络登录教务管理网络系统,选课数据显示很慢,选课花费时间长;选课指导不够,选课系统中的任课教师及课程介绍不够详尽,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所选教师和课程内容,选课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目的性不强等问题。

二、解决学生选课存在问题的方案

(一)改善运行环境,提高硬件配置

为保障学生快速高效地实现选课,搭建一个稳定、可靠、高性能的系统运行环境和校园网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学生在选课高峰期收到系统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快速完成的现象,学校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处理:一是购买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两台,使硬件负载均衡设备,改善后台数据处理能力。二是尽量实现学生公寓区校园网一体化工程。三是增加校办信息中心电信接口带宽,从现有的100兆增加到200兆,增加H3C 5820X-28C 10G接入层交换机及H3C网络管理软件一套,有效改善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及网络速度。

(二)改进系统功能,优化学生选课方案

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及技术人员对现行教务管理网络系统进行分析与诊断,提出学生选课的优化方案,并根据优化方案进行软件开发与测试,从技术上将教务系统的数据库从SQL Server 2005迁移到Oracle10G,保证系统框架迁移、需求迁移、数据迁移、系统测试、现场实施和上线保障的顺利实施。

(三)加大选课宣传,有序组织选课活动

为减少学生选课跟风及盲目性的现象,学校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学生选课的顺利进行:一是加大选课宣传力度,消除学生选课顾虑,降低高峰期选课压力。二是提供更为详尽的选课说明,降

[收稿日期] 2012-06-25;[修回日期] 2012-09-29

[作者简介] 聂晓霞(1977-),女,江西新干人,中南大学本科生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低学生选课误操作的可能性。三是出台快速选课方案,考虑提供一个建议课表,减少学生停留在教务网络系统上的时间,实现学生快速选课。

(四)进一步优化排课方式,重构排选课流程

学分制排课、选课方式充分体现以课程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根据课程上课人数确定上课班级数(即课头数),由系统自动生成上课班级,由院(系)/部落实教学任务,不再由院(系)/部设置上课班级的合班信息;学生选课可以选同一课程的任意上课班级(与行政班级无关),实现选课程、选老师、选时间地点的功能[2]。由教务处负责制定学期开课计划。具体流程:教务处读取学期开课计划后,院(系)/部提交开课变更申请,教务处确认提交的开课变更申请,形成完整、准确的学期开课计划;教务处依据学期开课计划、上课人数、课程类别和上课班级合班人数大小等因素,确定每门课程的上课班级数(即课头数);系统根据每门课程的上课班级数,对每一课程自动生成相应数量的上课班级;由院(系)/部确定每一上课班级的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教学场地要求等信息;教务处编排课表;学生根据课表编排结果,进行网上正选、补退选。(如图1)

三、增强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及目的性的措施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管理制度,在学分制实施初期,由于教师、学生、管理等诸方面的不适应,难免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乱”,但这种“乱”是达到新的有序的必经之路。为此,学校需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一)加大宣传与指导的力度,使学生适应学分制下的选课

选课制虽然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新的学习模式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学生需要尽快熟悉以便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宣传与指导,使他们在选课、选专业、选老师等方面有具体地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课,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的学习方案。在选课系统中需对每一位任课教师及课程信息做详细介绍,使学生可选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上的课程。同时,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也可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使自己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开辟多方渠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重要。学校可定期聘请一些名师来学校做讲座,多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实行“全日程排课法”,充分利用资源,多开出可选择的课程,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减少学生上课时间冲突的问题。学校对学生考核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通过学分的形式反映出来,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给予相应的学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选课制的实施不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需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建立适合的教师考核机制挖掘教师潜力,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互评等方式增加教师之间的竞争,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及科学高效管理可为学生个性发展、知识养成提供有效保障,因此,注重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也是推进及完善学分制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五级量化;创新;学生党员发展;目标考核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党员发展标准,建立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规定的党员标准是发展党员必须坚持的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导致有时标准难以把握。所以如何把握党员发展标准,一直是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实践中一些专家、学者和党务工作者尝试着对党员发展的标准进行量化,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代表性的如上海市教育工委在上海各高校实践基础上总结的“先进性四要素综合分析法”就是比较权威的一种发展学生党员参照标准;再有许多高校都在实行的“多级党课培训”制度,是在考察考试中培养学生的一种制度。这些方法和制度对保证党员发展质量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仍然难以明显改变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其量化考核多停留在学生党支部层面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班级、学生团学组织、学生党总支更多层面更广泛的民主,其合理性、客观性和综合性的量度不够。

本文介绍我校学生党员发展五级量化目标考核的实施方案并总结成果,希冀推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进步。

1.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考核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进一步规范学生党员发展程序,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建立完善的党员发展机制,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中国共产程》的有关规定以及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工委的相关文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了以下五级量化目标考核实施方案。

1.1五级量化考核的内容、程序和计分方法

(1)考核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考核要求学生在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后一周内从思想政治学习、专业学习、工作表现、日常行为等方面制定个人成长目标(一式两份),上交党支部审核通过后备案并公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一年考察期满前2个月(已满一年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提交)撰写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成长目标总结(一式两份),上交党支部审核通过后备案并公示。

各学生党支部要建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管理记录本,由党支部委派专人负责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具体表现情况如实进行考核记载,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本人以便加强对其培养。

各学生党支部、相关班级和学生党团组织要严格按照考核内容开展目标考核工作,考核工作在每学期中期对将满或已满一年考察期的入党积极分子按照考核程序和量化方法组织开展,针对考核项目计算出具体的分数。考核结束后,由学生党总支统一公布考核结果。

(2)考核程序和量化方法:学生党员发展由个人政治理论考试、班级民主评议、学生党团组织推荐、学生党支部讨论、学生党总支审核等五个级别分别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成长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个人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考核。

第一级,个人政治理论考试:由学生党总支组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统一进行政治理论考试,考试采取百分制计分。

第二级,班级民主评议:由学生党总支组织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班级的部分同学分别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民主评议,评议采取百分制计分(详见表一: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党员发展目标考核班级民主评议表)。

第三级,学生党团组织推荐:每个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基础分为70分,由校主要学生组织、药学院学生党团组织各部门和药学院各学生班级一定比例按向学生党总支推荐各自的优秀人员入党一处推荐优秀者加15分,两处推荐优秀者加20分,三处推荐优秀者加25分,四处及以上推荐优秀者加30分(详见表二:《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党团组织向药学院学生党总支推荐优秀人员入党量化考核汇总表》)。

学生党总支助理办公室将上述第一至三级量化考核的结果分别按30%、40%、30%的比例折算出前三级量化考核的总分,总分分为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不合格”者不能进入第四和第五级考核。学生党总支助理办公室根据学生党总支下达给各支部每学期党员发展计划数的4倍数按前三级量化考核总分从高到低选出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名单供各学生党支部讨论拟列发展对象(详见表三: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党员发展目标考核前三级量化考核总分汇总表)。

第四级,学生党支部讨论:上述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在各学生党支部支委会上汇报自己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期间的表现,支部书记(或辅导员)和学生支委(或支委助理)根据《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党员发展目标考核学生党支部支委考核表》(详见表四)中的考核细则对优秀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量化考核,各支部结合支委考核平均分根据学生党总支下达给各支部每学期党员发展计划数的2倍数由高到低的大致顺序讨论出拟列发展对象名单。

第7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1.1学分制制度本身不完善首先,对于学分制的相关制度制定不完善,规定不严格,宣传不到位,致使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并不太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学年制与学分制区分不明显,特点不突出,学院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完全按照学分制要求转变。在教学的方法、内容、要求上,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定都还有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的“标准化”教育的痕迹。致使学生与教师都还没有适应学分制的转变,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内容甚至教学态度达不到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要求。教与学相互脱节,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够,也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学分制下的引导教育机制、配套设施不完善。学分制最大的特点是弹性学制,自主选课、目标管理、个性化发展。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教学计划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籍的管理与实际的操作存在难度,师资的配置与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课程的安排与开设专业性明显,课程的选择性差,同学们普遍感觉到选课空间不大,备选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是自主选课,但是受限还是很大,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之配备的导师制不完善,在学生的选课方面引导作用不明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学分制下,学生动向纵横交错,班级概念模糊,学生与导师、导员集中见面的机会少缺乏交流,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力度不够,各种教学信息不能够广泛传递给同学,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组织松散,影响学风建设。

1.2学生自身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习惯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学分制新观念没有转变。在课程选择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面对选课只是感到茫然,全凭感觉选择课程,认为选课多多益善,而不顾及学习质量,在学习中习惯了“吃嚼烂了的填鸭式”教学,难以适应接受大学“多而精的启发式”教学,习惯于教师安排一切,课外自主性差;局限专业,思维不够开阔。第二,学习作风不严谨。学分制的确是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对于学习主动的同学则是一件好事情,使他们能够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但是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意识较差,缺乏进取精神的学生来说,却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上有畏艰难、缺乏拼搏、勤奋好学的精神及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在学习上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学不求深,识不求广,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学分,只求过关万岁,较少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影响了知识面的拓宽。纪律性差,上课睡觉、聊天、收发短信,还有学生对考试作弊心存侥幸,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三,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特点更具有时代印迹,复杂且富于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但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稳,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干扰;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脆弱,抗压性较差。矛盾较为突出,容易引发学风新问题。

1.3环境影响存在不良因素首先,学校因素影响突出。学校制度的合理性、完善性为学校学风建设提供了管理的依据。奖惩措施、激励机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与社会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差距,学生不愿学习。个别教师业务素质不高,科研能力较差,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办学环境较差,投入不足,比如图书馆资料少、空间不够大,先进的教学设备缺失、实验室设施落后等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同样会引发各种问题。其次,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当今的大学校园与外部世界密不可分。社会的动态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冲击。学生热衷校外打工赚钱、发生早恋、沉溺游戏、无心向学。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学习上艰苦付出,影响班风,带坏校风,对大学生学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最后,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家庭教育和家庭条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习心态和行为。随着大学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由原来的唯我独尊到学校的集体生活,相互迁就、相互尊重意识不强。大学汇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存在竞争压力,优越感不存在,心理出现落差,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贫困学生经济压力大,活动能力差、融入感不强,容易形成了敏感自卑心理。所以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变化和角色转变,出现种种不适,影响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

2学分制下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新对策

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深化了对高校学风建设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思索,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2.1行政管风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制定完善、细致、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风质量监控制度,学风奖励惩罚机制,课程管理及学籍管理制度,要规范教学活动与教学文件,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使之更加科学化。加强学分制教育宣传,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得到广大师生理解,积极参与和配合,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相契合,充分体现学分制的特点,根据实际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和专业要求,保证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积极宣传落实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引导、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加强考风考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严格考试纪律,更要严明学习纪律和课堂秩序坚持教考分离和集体、轮流阅评卷记分制度;严格计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严格学生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保证学生宽进严出,提高学生的素质。完善教师的激励奖惩制度,考核评优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应通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师德建设,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让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提高教风。完善导师制度,加强学生的引导教育。加强二级学院的自主领导权。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根据本专业、学院的特色合理的安排教学,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课程、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是学分制发展的瓶颈,也是学分制下形成良好学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加大学院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购进新软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教师教风是学风建设的主导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专业、科研水平,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辅助先进教学手段。教师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树,才能开出高品质的课程。其次,改进教育教学,转变教学的角色。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将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讲重点难点,自学与讲授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加大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选择职业方向,树立起自我成长和成才意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杜绝旷课、迟到、上课开小差等不良现象,形成一种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加强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感受社会经济对各专业人才、知识的需求,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风建设、增长学生才干的重要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积极为他们排忧解惑,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使其健康成长;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使学风建设成为学院每个人的一种牢固观念、行为目标、自觉行动。加强导师引导作用。导师需要在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选课指导和学习指导,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指导如何优化组合选课资源,建立起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做出科学的选择。形成良好的教风,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进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功就业。

2.3学生学风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通常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意识、精神面貌和思想品格的外在表现,因此学风建设还应该从学生自身来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我,准确定位,找准目标,激发学习兴趣,适应不断调整和更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并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进行积极地自我调整。其次,加强学生的班风建设。加强班级制度建设,树立良好学风。要严格遵守查课制、严格考勤制、寝室检查制、请销假制、班干考核制、党员选拔制,让班级管理条理化,做到有章可循。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党员、班干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挥寝室文化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局面。最后,培养学生多参加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联系紧密,建设高品位、全方位、健康、高雅、怡人、多彩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学风养成教育中凝聚、辐射、熏陶和引导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参加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生活;参加学校利用展板、宣传窗口、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组织的先进表彰大会、成功人士或优秀学生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学术讲座,学习先进经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树立标尺。通过学然后知不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激励引导,净化学校学习风气。

第8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问题;集成;共享

1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系统设计仍基于传统职能部门定位

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仍然是按照传统的职能部门定位,实行多头管理的模式,这使得学生信息存储比较分散,各部门录入信息时缺乏沟通,导致学生数据重复存储、数据不一致和“信息孤岛”的现象存在。在目前情况下,教务处负责学生的课程信息、学生成绩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此外,还涉及到就业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负责收集学生的信息。从中可看出,虽然各部门负责收集不同的学生信息,但从计算机角度而言,这势必会重复存储一些相同的信息,而且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1.2信息系统存储的学生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

高校学生信息最开始的来源,一般来自于入学前的高中学籍档案,而且往往是纸质版的。电子档案信息往往是学生参加高考时采集的电子信息,信息内容较少,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入学后的学生信息,很多高校只包括基本的学籍信息、课程成绩信息、奖罚信息和学历信息,其他例如班级的日常管理信息、勤工俭学信息等辅助类信息尚未进入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去。而且这些项目的信息在部分高校是分部门存储的,在学生信息平台中无法同时看到这些信息,使得使用者不能完整地了解某位学生的全部情况。

1.3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尚未有统一的建设标准

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收集的学生信息内容、范围不同,比如有的高校只采集存储学生的学籍信息,有的高校采集的信息较为全面,而且即使相同类型的信息,其数据结构也各有差异;另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硬件条件和环境不统一,比如各高校采用的数据库不同、硬件设备不同等。

1.4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支撑不足

1)精神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对学生信息管理的重视不够,不能够给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这也使得各部门在输入学生信息时工作不到位,甚至会出现学生在填制自己的信息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势必会对信息建设带来障碍。

2)资金支撑力度不足。

没有资金,就不可能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软件以及进行日常的信息管理工作,最终信息系统建设也就会变得“纸上谈兵”。即使信息系统网络建立起来,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注入,信息系统也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重视校区环境、教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缺口将越来越严重。

3)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整体素质、工作态度都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如果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建设任务仅仅依靠原有的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而不进行专门的岗位培训和引入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则信息系统建设可能会处于瘫痪状态,即使能够运行,其运行效率也会大大削减。

4)技术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很多都是传统手工学生信息的计算机化,数据库是基于简单的Access和VF技术,运行平台是基于VB。这些技术处理简单的办公是可以的,但要运行复杂的信息系统是远远不够的。有的高校计算机存储学生信息甚至仍然依靠的是Excel。即使有的高校采用了大型数据库如SQLServer作为数据存储的后台,但是仍然很难解决信息超载问题。

5)制度支撑力度不足。

当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越发严重,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漏洞的存在,使得信息化建设始终存在着随意性和隐患;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和高校对信息化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

6)管理方式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模拟手工阶段。落后的学生信息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也很难满足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需要。当前学生信息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手工填制各种表格,如学籍卡、成绩单、毕业登记表等,工作人员将各种表格中的信息在计算机中录入,这不仅降低了信息的处理效率,而且多次存储容易出错并造成信息的不一致性。

2面向用户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笔者认为,理想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用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学生,二是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学生和高校各职能部门既可作为信息的输入端,也可作为信息的输出端,或者说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在信息系统的输入端,学生登录信息系统界面,输入自己的基础信息,而这些信息基本上是固定的属性,不需要做重大修改。教务处登录系统平台的课程管理模块,按照专业和班级安排课程,并在每个学期期末或期初,按照学生学号录入学生成绩。学生处登录系统平台的奖惩模块、救助模块以及勤工助学模块,按照学号查询学生,并录入其奖惩情况、救助情况和勤工助学情况。学生和就业处分别登录系统平台的就业模块,输入学生的基本就业信息和派遣信息。学院则登录系统平台的班级管理和日常管理模块,输入学生在大学四年班级和学院生活的基本表现等。图书馆、校医院和公寓管理中心等部门可登陆系统平台辅助信息模块,输入相关信息。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处理系统或数据存储系统采用的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选择数据仓库技术更方便高性能地分析和查询,并支持信息使用者查询信息和做出决策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在信息系统的输出端,构建友好的人机系统界面,学生和各职能部门可登录系统平台的查询和打印模块,按照学生的学号,查询学生的各种信息,也可输入不同的查询条件,查询所需的信息,并且启动打印功能,选择不同的输出方式。系统一般是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在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中,外部环境指的是内部支撑,主要包括: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提高高校领导和教师对信息建设的认识;雄厚的资金支撑,为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提供资金保障;重视专业队伍的建设,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人才支撑;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统一的规章管理制度,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先进的制度支撑;使用科学管理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支撑。

3结语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在实践工作中逐步解决,其不仅单单是技术的提升,而是整个管理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各部门的沟通与配合,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地实现部门内的信息集成与共享转变为高校内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本文所构建的面向用户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作为一种尝试,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数据的一次存储多次输出,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学生数据的高度集成与共享。这种尝试目前仅仅作为一种理论上的尝试,而且只是从整体框架上进行分析的,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分析具体的模块结构,形成可行的逻辑方案和物理方案,最终通过计算机应用程序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娜.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21-23.

[2]胡映君.刍议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J].兰台世界,2011(7):46.

第9篇:高校班级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 寝室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0

1 寝室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所谓寝室精神文化,是指寝室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成员对寝室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在寝室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寝室精神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影响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优秀的寝室文化能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2.1 问卷目的及设计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在寝室的精神文化现状进行调查,找出现存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本校英语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居住的寝室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为91.8%。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3 调查结果

第一,前二项持“同意”比例的占80%以上。在个人与寝室关系的价值判断方面,多数学生认为个人与集体间的利益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体现了大学生对寝室建设的必要性认知。第二,第三项关于寝室的人际交往和集体凝聚力分析,“同意”的比例占到了60%左右。可见,多数寝室是比较团结友爱的,但也一部分在寝室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一起参加活动的机会也少。第三,第四、五项关于作息和学习风气的调查显示,只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会在寝室学习。显然,寝室学风建设还有待加强。

3 大力加强寝室精神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是学生文明素养、思想境界的重要窗口。如何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自我约束力,形成互学、互帮的良好风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优化寝室结构,凝聚人心

从上述调查得出结论,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在于凝聚力的建设。而影响寝室凝聚力形成的因素之一是学校寝室分配的方案不够科学。据调查,当前许多高校的寝室分配者采用按班级学号的先后顺序或先到先得的方法分配寝室。这种简单的分配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此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日后寝室的矛盾冲突。那些寝室氛围不够融洽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难于合作的特点,给思政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分配寝室时要将能影响大学生宿舍相处和谐度的因素排在首位。构建一个人性的,能按照学生个性、习惯组合的分配体系使每个寝室达到人员最优化状态组合是很重要的。

3.2 多管齐下,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要深化寝室的精神文化建设,将问题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专项整治寝室中突出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方案,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第二,网格式管理。依据班级、专业、学院情况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一格多寝”(楼长、层长、安保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全员参与。第三,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做好寝室建设的“传帮带”,正面引导学生向优秀寝室看齐。

3.3 以寝室为阵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

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以寝室为阵地开展精神育人的活动,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陶冶人,激励人。寝室文化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群众性。动员全体学生参加,使思想工作深入人心。第二,渐进性。活动要从细微处抓起,重点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意识和文明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理想信念的升华。第三,示范性。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通过学生骨干的示范作用和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学生寝室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4 结论

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注重道德的“内适性”,而不是靠强制的纪律来约束实施,它通过寝室小环境的改变,促进校园大气候的形成,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菲,张丽,刘晓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8-140.

[2]夏立军,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