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第1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根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顶层设计,既然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减人、甩包袱,不再沿袭“减人减负”的老路,那么政府就理应为此埋单。

分类背后的埋单问题绕不过去

一般认为,事业单位改革顶层设计的一个亮点或者难点,是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的分类改革,这固然有道理;然而分类的困难只是一种表象,标准明确后进行归类并不难,而是难在事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五个方面的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不明确,在各方博弈的过程中让改革的阻力增大;不愿埋单或者无力埋单使一些地方和部门呈现出不愿改、不敢改或者等待观望的局面。

如果我们从资源配置,即谁埋单的角度解读事业单位的分类,就不难对埋单者的界限划分理出点儿头绪,我们不妨暂且这样归类:承担行政职能的,由政府埋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市场埋单;从事公益服务的,则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埋单。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推进得那么艰难,就是涉及到埋单思路的博弈:是先分类再埋单,抑或先埋单再归类?如果按照先分类再埋单的路径,事业单位一般都希望挤进承担行政职能或者公益服务的系列;而政府因受到行政编制和财力的限制,归入行政职能或者公益系列的事业单位自然越少越好。另一方面,在政府埋单中,成本是由本级政府还是由上(下)一级政府支付同样存在着零和关系。在埋单的问题没有敲定之前,在分类上博弈不止在所难免。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由政府埋单或者由政府财政兜底是没有悬念的;然而关键是在126万个事业单位中,有多少能够进入自己期望的系列尚属于未知数。如果说能够归入行政系列、公益服务一类的事业单位是少数,那么由此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那些将被推入市场的事业单位在完成改制前需要付出的成本由谁承担?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再好的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也难以落实。比如2008年初国务院就开始部署实施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按照《指导意见》关于“中人逐步过渡”的原则,“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仅试点五省(市)中的广东省,需要补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至少就要数十亿元,倘若再算上按工资额的16%缴纳职业年金,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显然需要中央加大支持力度。

《指导意见》要求2015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这对于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无疑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在此之前,是逐步推进还是继续博弈?如果是后者,那么就带来了一个“真推进”还是“假推进”的问题。假如在清理规范的同时,埋单问题语焉不详就要求完成改制,将一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答案很可能是后者。“假推进”即使不会公开声言以减轻财政负担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也会在转移成本上做文章。一旦政府试图转移成本,事业单位改革难免会由成本的直接承受者主导,演变成既得利益者主导,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普通职员身上、转嫁到消费者或者服务对象身上。这样一来,还会回到投入不足、阻力大、动力小的老路,埋单的问题还是绕不过去。反过来说,如果厘清了埋单问题,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有条不紊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就会顺利得多。

政府埋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中国近10年来的财政增速年均高达19.9%,远高于GDP增速;尽管2012年的GDP增速有所降低,但是此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是不争的事实,完全有能力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埋单。加上在分税制的实施中给地方留的比例太低,政府埋单时由中央政府多承担一些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这不仅是一个政府有没有能力埋单的问题,人们有理由要求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由政府埋单——税收应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埋单除了直接的成本外,主要是加大政府对公众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把过去试图推给市场的部分职能重新由政府承担起来。也就是说,政府为事业单位改革埋单不是仅仅为了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埋单,而主要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无论是在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事业单位都应当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政府公共服务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发展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需求,其最大特点当是回归公益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政府的收入最终还是要由纳税者承担的话,那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应当承认,在改革的直接成本中,历史欠账的清偿虽然不会直接施惠于老百姓。但是应当看到,现在所谓历史欠账,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包袱,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间产生的新问题,其中包括“减员增效”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的努力中,原来由财政支付的资源被切断或者部分被切断,现在重新让它们回归公益性,对由此带来的欠账的埋单实际上是一种延期支付。毋庸讳言,事业单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如果因此造成一些损失,只能作为改革的代价加以偿付。其中有一部分固然是由具体的责任人造成的损失,甚至有中保私囊的成分,但是在政府放权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在由财政隐性兜底,只不过现在需要将这种兜底兑现。

政府埋单当然会涉及到事业单位中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在改革中将会遇到的身份置换问题,由于他们此前多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在利益关系的调整中理应得到公平的补偿。这和将纳税人的钱花在既得利益群体身上完全是两回事。实际上,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并非铁板一块,收入差距同样被严重拉大。比如自2006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来,有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连续七年没有涨工资,退休人员退休金没有提高的情况更为普遍。类似的问题不解决,或者要求原单位自行解决,等于是在推卸责任。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必须跳出由事业单位自己推动改革的思维,应当放在全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框架下通盘考虑埋单问题,这部分人同样有理由要求在更高的层次上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事业单位改革没有最后的晚餐

发展社会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财政的基本职能;鉴于大部分事业单位归属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主管部门或者没有财政职能,或者财政能力不足,因此由中央财政作为主要的埋单者,既是众望所归,也义不容辞。当然,政府埋单并非财政大包大揽,不能把事业单位改革的财政支持当作唐僧肉,必须防止各路诸侯都想搭顺风车、打球、钻空子,从中分一杯羹;借鉴企业改制的经验教训,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追溯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对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对造成国有资产减损的有关责任人进行必要的追溯。有的事业单位现有的“历史欠账”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既得利益者盲目决策,甚至是由“穷庙富方丈”造成的,政府埋单时的个人责任不能一笔勾销;对于在政府办事业、事业办企业的“乱象”中,将本不应该列入事业单位系列的实体拉进来,应当追究其审批时的连带责任;对于一些现在已经被掏空、负债严重的事业单位,应当追究主要领导者的责任,即敢于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即使责任人已经离开该事业单位,只要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就应当在政府埋单后向他们追偿。无论责任人现在处于怎样显赫的地位也绝不姑息;否则,当政府埋单面临的是一本糊涂账时,就会有更多的糊涂账“加塞”,埋单后的糊涂账将会更糊涂。

第2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起步较早,从*年开始,就在全县乡镇以上中小学全面推行了“四制”、“一目标”人事制度改革;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精神,在县中医医院进行试点。2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进一步以城关镇中学、城关一小和县中医医院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通过改革,积累了经验,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实施聘用制的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回顾改革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减少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针对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存在实际上的干部终身制等弊端,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建立规范、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二,坚持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正确原则。事业单位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情况复杂,必须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特点,分类推进改革。自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几个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落实人员聘用制度,解决未聘人员的安置问题,取得了宝贵改革经验。

第三,坚持平稳推进,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有效方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变、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既要注重积极推进,又要切忌急于求成,在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工作中,注重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群众、加大监督,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平稳进行。

二、把握政策,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

当前,中央正在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总体意见,从组织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等五个方面配套推进改革,中央机关和部分省已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实施,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分别到了实施和深化阶段。我县各部门要按省、州和县的工作部署,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要按照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用人制度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确保稳定。要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第二,要突出改革的重点。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规范合同管理,把聘用合同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要破除畏难情绪,破除不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解决社会保障就不能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思想障碍。各单位要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

第三,要稳慎把握改革进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稳定大局,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抓好各个环节,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按因事设岗、按岗定薪,合同管理的要求,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一)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岗位设置核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等。

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掌握以下几个特点:

1、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核心。我们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了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加大了事业单位自主用人的力度,保障了职工自主择业,维护了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转换了用人机制,更新了用人观念。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员身份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具体表现为“铁饭碗”“大锅饭”以及“一职定终身”等方面,再加上事业单位进口不严,出口不畅,致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岗位管理是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来设置岗位,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围绕岗位的任务、条件和考核指标,进行人事管理,对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岗位设置管理是做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不是单纯的一种制度改革,而是与事业单位其他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改革中要遵循职务、职责相符合、待遇相随的原则,按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确保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到位,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又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际效果,两者相互推进,相互作用。

3、岗位设置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范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衔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也强调岗位问题,但没有分类和细化。岗位设置管理把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三类: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细化为:管理岗位1—l0级,依次分别对应现行的省级正职到办事员1-10个级别。县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为7-10级;专业技术岗位13个等级是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的,其中,1级岗为特色岗,2-4级为正高级岗位,5-7级为副高级岗位,8-10级为中级岗位,11-12级为助理级岗位,13级为员级岗位。新的岗位设置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台阶过少,平台过大的问题;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的5个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

(二)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l、关于实施范围问题。

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的范围是一致的。除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外,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均纳入实施范围,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参照执行。从岗位和人员看,事业单位的管理(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及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要按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关于科学设岗、按岗聘用问题。

科学设岗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因事设岗,避免设岗的随意性和因人设岗;二是要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增强设岗的科学性;三是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和各类人员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设岗,不能突破核定的编制数和职务结构比例。要做好按岗聘用工作,按照各级岗位的情况,实行竞聘上岗,签订聘用合同,不能超岗聘用。

3、关于结构比例问题。

事业单位岗位按结构比例控制,包括岗位类别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高、中、初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等级控制。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各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结构比例按县编委下达给各个事业单位核定的岗位为准,最高等级不能超过事业单位规格。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国家和省、州总体控制目标均为l:3:6,这是总体控制目标。各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按执行《关于20*年度全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执行。设置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时,全县总体控制目标是:二、三、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l:3:6,五、六、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九、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以上讲的都是总体控制比例。各职级间的岗位结构比例按湘人通[20*]274号文件执行。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确保不突破这个总盘子。

工勤技能岗位一、二、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25%,一、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5%左右。

4、关于岗位基本条件问题。

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以保证干部选拔任用的一致性。

专业技术高、中、初职务岗位基本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内部的5—7级、8-10级、11-12级岗位的任职条件,按照《贵州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等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和《湘东南州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执行。符合进入各职级人数超过岗位职数的,由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制定量化测评标准,按标准在不突破岗位职数的前提下择优聘任。

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是人事部按《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办法》制定的。这个文件对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两方面做了规定。各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等级岗位和竞争上岗条件。

5、关于“双肩挑”问题。

“双肩挑”的问题,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反映最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等专业性强的事业单位,“双肩挑”现象尤为普遍。事业单位大多数领导都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到管理岗位的,有的还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不少事业单位的领导是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带动了单位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他们过多地投入科学研究,也会影响领导职责。如果他们占两个岗位,这又会带来不公平。湘人发〔20*〕9号中已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6、关于对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认定问题。

政府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方案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并经核准后,再按确定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因此,认定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抓紧开展,切实做好。认定的具体方式和程序由政府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认定的内容主要看岗位设置方案是否经核准,是否符合国家和省里规定的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和签订聘用合同的规范性要求。

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7、关于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问题

湘人发〔20*〕9号文件,对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杜绝突击聘用人员,突击聘用职务。在聘用工作中,不得突破现有的岗位结构比例,要保证事业单位现有在册在编正式工作人员,按现聘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现聘人员已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到位。

8、关于高职低聘问题。

在首次聘用中,高职低聘人员可暂时保留岗位最低等级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一个聘期,绩效工资按所在岗位领取。第一个聘期结束后,竞争到哪个岗位,就拿哪个岗位的工资,不再保留原工资。

9、关于非领导职务问题。

事业单位不设非领导职务岗位,只有职员岗位。由于历史原因,对已存在的非领导职务,要彻底清理,鼓励非领导职务人员向相应的岗位竞聘。在首次岗位设置改革中,其待遇可继续保留一个聘期。

10、关于不在岗人员的聘任问题。

根据湘人发〔20*〕9号文件要求,借调人员和与单位签订合同留职停薪的人员,一律回原单位聘任。对不假外出,长期不到岗的人员,单位将不再聘任,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予以辞退。

11、关于“参公”和纯行政单位的事业人员的聘任问题

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已申报“参公”管理,对这些单位,我们仍然通知参加这次会议,在上级审批文件下达前,请这些单位仍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做好设岗聘任等各项工作;对纯行政单位的事业人员的聘任采取暂放处理,留待后期解决。请各单位做好这些员工的思想工作。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中有规定:“事业单位的未聘人员,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本人要求提前退休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经调查,我县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人数较多,鉴于我县的经济状况,必须严格控制,以确保我县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

13、关于乡镇站、所、院的改革问题

由于设岗需要,乡镇站、所、院(教辅站除外)的改革工作,全部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以独立法人机构为单位进行设岗,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批。聘任时必须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由主管业务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双方共同审定。聘任结束,签订合同后,主管部门应及时将结果通报乡镇党委、政府和财政所,以便核定兑现工资。

四、加强领导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的工作,对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实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做好实施工作。岗位设置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到位的保障,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领导,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各部门要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当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专门成立工作班子,组织得力人员,集中精力开展这项工作。

(二)严格执行政策,严肃遵守纪律。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结合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文件,吃透文件精神,熟悉和掌握政策,严格按照岗位管理设置的各项政策规定,处理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三)积极稳妥,稳慎实施。事业单位数量大,类别多,工作岗位更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周密审慎的措施。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与工资改革和推行聘用制度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人事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指导、协调关系;三是处理好政府人事部门的宏观调控管理与事业单位用人自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稳定的关系,考虑事业单位职工的承受能力;五是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

(四)精心安排,周密部署。这次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会议结束后,各部门、各单位要抓紧时间,加快部署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按照我县《实施方案》的安排,在8月份全面推开,争取在2009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部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工作的指导。对需要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要及时进行核准,为事业单位尽快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第3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一、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

围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落实相关任务与要求。

(一)认真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指导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等文件,配合做好其他医改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

(二)做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和经费保障工作,重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政策等,指导和督促各地落实改革措施。

(三)积极参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开展药事费、处方费、护理费等专题研究。

二、认真做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及“*”规划纲要编制准备工作

在前期6个专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立“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综合研究组,邀请社会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制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适时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参事室、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对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择期向国务院汇报。经批准后正式启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

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估,为编制“*”规划纲要做好前期准备。

三、组织开展卫生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

在各项目省提前开展自查工作的基础上,年内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部内相关司局,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和建议,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执行总体情况、项目方案实施情况、项目组织领导情况、设备采购、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项目执行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标准、工程进度与质量、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农村卫生机构人员培训、业务开展和运行管理等。

四、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认真组织实施好2009年中央专项投资建设项目。积极督导各地严格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开展规划设计,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发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加快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鼠疫防治、职业卫生防治以及儿童专科医院等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按照成熟一批下达一批的原则,尽早研究下达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预算。

(四)协调、指导对口支援省市和灾区省加快推进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工作进度,争取年内完成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维修加固,全面启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重建工作,力争年内能有一大批项目完成改造、建设任务。

(五)开展危房排查处理工作,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建筑安全。

五、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深入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强化对部属(管)单位的财务、内控、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收入分配、对外投资与合作等方面的监管,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二)探索卫生项目绩效评价新机制,积极开展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建设工程等审计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

(一)尽快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版)》的全面修订工作,并下发各地执行。

(二)在东、中、西部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监测工作,掌握医疗服务成本动态变化与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依据。

(三)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医疗服务收费方式改革,探索按病种收费,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七、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和装备管理,促进城市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一)加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装修标准、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促进公立医院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部属(管)单位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二)以2009-2011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阶梯配置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

(三)全面完成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的清理工作,继续完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制度,调整管理品目,严格新型设备配置准入。

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资产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制度

(一)研究修订《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公立医院收支监管办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和内部分配管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进一步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管理,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三)继续完善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推动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建立新农合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新农合基金支出监管,开展基金管理情况专项检查,保障基金安全运行,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九、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

按照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全面推行以省为单位、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并抓好文件落实,做好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

指导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和PET-CT等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

第4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 绩效工资 改革

实施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高校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实施绩效工资是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1 绩效工资的内涵

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将工资体系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项内容。岗位工资的确定是根据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劳动复杂程度等评价要素来确定,工资的多少以岗位为转移。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绩效工资是根据单位的效益和职工的业绩而确定,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绩效工资分配的主旨精神为“总量调控、政策指导、规范程序、自主分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在对苦、脏、累、险行业及其他特殊岗位的政策倾斜,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由以上可以看出,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主动权在各单位,国家只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绩效工资的基础与核心,因此绩效工资在收入水平上应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体现了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 绩效工资实施中面临的阻碍因素

2.1 经费落实问题

绩效工资的实施最终是要落实到经费的到位。高校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以国家拨款为主,地方高校要保证绩效工资在本地区的合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地方高校在自筹能力不强和地方配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因此,保障经费落实,是保证绩效工资长期、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

2.2 合理平衡单位内部各层次人员的收入水平

每个高校中都存在着教师专业技术、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四支教职工队伍,每一支队伍在学校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如何看待这几支队伍的贡献和作用?如何在绩效工资中既体现向高层次人才、向一线教师倾斜,又能够兼顾几支队伍的相对公平,始终是一个难题。而处理不好这几支队伍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发展。目前,高校内部各类人员的收入很不平衡,教师、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工勤岗的收入存在明显差距,实施绩效工资后,各种创收要纳入绩效工资统一分配,如何增强对学院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尽量避免因学科差异导致学院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或同岗不同酬现象,同时也注意调动学院的积极性,给予院系一定的自主分配权,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2.3 妥善处理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关系

目前,地方高校也开始从海外聘请的高层次人才,并给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收入待遇,应该说起到了应有的激励效应。但受到资金的束缚,原有的校内高层次人才在有关待遇上与之相比差异性较大,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校内原有的高级人才有一定的看法。如何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统筹各方利益,值得进一步探讨。

2.4 国家绩效工资体系指导意见出台滞后

绩效工资作为这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活的部分,是体现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绩效工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精髓,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根据岗位工资制规定,除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外的所有收入都将纳入到绩效工资的分配之中。高校在绩效工资方面如何进行操作,政府部门还没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3 实施绩效工资需要做好的几项重要准备工作

虽然在绩效工资的设计中存在着各种不易解决的因素,但是改革的进程是需要继续向前推进的。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个高校都应该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积极思考,稳步推进。

第5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一、基本情况

按着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由我镇负责组织实施改革的共有个单位,人。具体是财政所,人、经管站人、农技站人、种子站人、水管站人、水产站人、兽医站人、农机站人、城建所人、文化站人、计生专干人、企管会人、农保所人、广播站人,其中已退休人员人。

目前,我镇名参改对象,除财政所名和经管站名上岗人员外名参改对象已顺利签订了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协议,已支付了名参改对象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为名未参保对象补缴了万元单位应缴保费(其中为名对像缴至法定退休年龄),名财政分流人员纳入发放基本生活,录用财政人员人、经管人员名,聘用农技员人、水利员人、动检员人、计生专干人。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凝聚改革合力。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月日市改革工作培训会后,我镇于当天下午迅速召开了党委会,传达了市培训会精神,研究部署了我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成立了镇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和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指导组,负责全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落实工作。设立了镇事业单位改革办公室,配备了五名工作人员,并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日程安排表,将改革工作落实到了人,细化到了天,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在改革工作期间,充分利用宣传媒体,以标语、专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月日,我镇名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集中收听收看了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改革动员大会,各改革指导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各改革单位召开了动员会,并引导名参改对象撰写了自愿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申请书或承诺书。三是形成改革合力。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经常过问、定期听取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对于有关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镇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坐镇改革办公室,共接待干部职工来电来访多人次,收集干部职工意见和建议多条,并一一作出了解答,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健康、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二)、把握政策,理清改革思路。一是认真研究上级文件。我们组织镇党委成员、各改革指导组成员、各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领会了精神实质,消除了思想顾虑。二是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我镇扎实抓好“两清、两测算、一公示”工作。①清理人员编制:通过反复清查核实干部职工的人事档案,在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确定我镇个单位共有改革对象人,其中已退休人;②清理单位财务:通过个“财产财务清理专班”和个“资产评估监督专班”清查帐目、核对实物、登记评估资产总额万元,债务万元,净资产万元。通过清理全面掌握了事业单位人、财、物状况;③测算工龄补偿金:经与市人事局核对参改对象的个人人事劳动档案、工资档案,除财政所外其他参改对象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为万元;④测算保险金:除名已参保的退休人员外名未参保对象的保险费在市劳动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认真测算和核对,共应缴保险费万元(其中单位万元,个人万元),已缴万元(其中单位万元,个人万元),需补缴万元(其中单位万元,个人万元);通过“两清,两测算”并将公开公示贯穿工作始终,经全镇参改对像的认真核对无误后,初步理清了我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是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省、市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精神,认真借鉴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形式、基本原则、范围对象、主要任务、时间步骤以及人员录聘用考核考试等做了全面、详尽、缜密的规定,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完整的政策依据,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攻克难关,突破改革关键。一是转换机制,锁定债务。本次改革的形式主要就是实行“两退”、“两建”,即单位退出事业编制序列,人员退出财政供养;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公益体系。我们将参改单位的债权债务进行公示评议认定后,全部进行了锁定,并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除财政所外的所有乡镇事业单位及其法人代表进行了注销。二是认真开展录聘用工作。录聘用工作关系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我们在财政所与经管站合并人员和社会公益人员的录聘用工作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实行“阳光操作”,考核考试结果及时进行张榜公示,录聘用工作顺利,名财政经管合并人员和名公益人员顺利到位,并签订了录聘用协议。三是落实“两兑付、一解除”。改革工作最终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还是看事业单位能否顺利转制,人员能否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我镇想千方设百计筹措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和养老保险金,先后向市财政借款万元,向财政经管上岗员借款万元,挪借干部职工工资多万元,顺利地支付了名参改对象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为名参改对象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除财政所名和经管站名上岗人员外名参改对象顺利签订了解除人事劳动关系协议。

三、思考与建议

一是关于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置问题。按照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企业下岗职工在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目前在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与事业单位解除人事或劳动关系的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自主就业、社会保障,上级有关部门也应联合制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第6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财务监督工作能否得到充分的落实,是考查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一环。通过财务监督有关工作的推行,消防单位不仅可以通过掌握财务活动各方面的运行情况,而且还可以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地约束、控制和改进。就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而言,首先,消防单位的经费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中央财政拨入的部分,这部分是用来保障部队生活费及维持正常性公务活动开支;第二部分是由地方所拨入的经费,这部分经费的供给相对来说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分级负责的管理办法;第三部分是消防事业单位自身的收费,随着业务形式的不断变化,国家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收取一定数额的消防设施管理费、工程建审费收费项目,这种政策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多层级的经费来源,给予财务监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财务人员在推进财务监督工作时,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也就使得其无法有效地发行职能,这也为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埋下了隐患。

二、基于管理会计解决消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大力提升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

2014年年底,财政部发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一文,对如何构建管理会计的有关思想和指导原则进行了明确,强化了管理会计这一制度建设的目的,凸显了国家对于提升管理会计水平的期望。消防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消防事业单位的领导们应该大力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突破当前财务工作中的诸多瓶颈,将会计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大,将管理会计的思想融入企业的财务有关工作中去。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行中,更多的是站在管理会计的视角,在不断提升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层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只有在思想上大力重视,才能够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才能够对于行动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表现地更为坚决。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通过全方位的渗透,采购、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各个模块得以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零基预算的大力推行奠定了基础,增量预算的种种弊端也就有了改进的空间。在推行全面预算的控制中,不仅要合情合理地编制好当前的预算,还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制度,把预算的执行、分析和考核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预算有关的整个流程打通,将预算这个与财务有关的制度变成与消防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都息息相关的制度,并得到有力的执行。通过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析与考核,实际信息和计划信息之间的差异在不断地被修正,二者之间日益形成双向的反馈机制。消防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的反馈可以将财政拨付的资金和日常的业务支出预算进行相应地配比,在出现较大的差异时,要给予及时地关注,并及时地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处理。在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将实际的业务收支情况与预算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预算所确立的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预算执行的较好的部门或者员工予以切实的奖励,对于那些发生严重超出预算的现象的有关部门和个人予以及时惩处,奖惩机制的明确能够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更为顺利地为消防系统的人员所接受,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可以使得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能够更为深入,更为有效。

(三)消防事业单位应该构建新的监督评价体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融合是以全面预算管理为起点的,但是为了使得管理会计与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够更好地融合,还应该设计出与消防事业单位自身相适应的“综合业绩评价”考核体系。通过新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消防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的依据能够更为充分,相应评价的结果能够更为科学有效,不仅考虑到消防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还要对消防系统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水平,以及工作满意度等进行综合性地考核。

三、结语

第7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一、深刻认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他改革起着体制支撑和保障作用,日益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同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如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对其他改革的牵制作用日益明显,甚至阻碍了现阶段其他改革继续向深层次推进。诸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会长期存在并日渐突出,关键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只有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才能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环境,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制度基础。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全面把握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全面把握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总体目标,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要全面把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加快转变职能,推动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务求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二、切实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筹划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政府运行机制创新、行政权力监督等诸多内容。同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加强改革的总体研究和统筹规划。

要对一些全局性、影响重大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切实解决改革中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问题。要统筹处理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适时推进和深化改革,把着力点放在亟待解决并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上,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在认真总结历次改革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在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下功夫,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意见和建议。要按照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提出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和途径,研究各层级政府的功能定位,明确不同层级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要按照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的要求,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整合优化政府机构、科学配置人员编制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解决机构设置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按照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的要求,研究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推行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等方面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要不断探索统筹协调深化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深入研究,按照改革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分解细化改革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具体分工和时限要求,为稳步有序推进改革创造条件。

三、着力做好当前各项改革工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有一个由易到难、由点及面、梯次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统筹好当前与长远、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切入点。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做好各项机构改革工作。

认真组织实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去年8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央编委随即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这次改革,立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和强化责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今年我省将组织实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一是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目前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真正把不该管的事项转移出去。同时,加强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二是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目前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的问题较多,有的是分工不明确,有的是执行中走了样,严重影响了政府协调运转和行政效能。各地要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切实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责交叉重复等问题。・要合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明确和强化责任。要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通过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四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坚决贯彻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严格执行政

府机构限额、行政编制总额“两个不得突破”的规定,精简和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第8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Abstract: the inner financial control is the business uni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activit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s for vital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the inner financial control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more and more, the problem, if no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s for a disadvantage.

Keywords: institutions;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财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财务内部控制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创新机遇。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财务内部控制是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据调查显示,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缺乏比较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在财务管理上多有不规范现象存在:固定资产的账面难以真实反映其全貌,账实不符现象严重;财务管理部门因人手欠缺,很难像大企业一样明确分工、相互牵制,职责不清、一身数职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监督管理,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对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其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财务内部控制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措施。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事业单位潜在的财务风险难识别和防范,因此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规范会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使财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单位财务实际情况,为正确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比较单薄。实践证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与该单位领导及财务部门的管理意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单位领导与财务部门对此不予重视,仅凭会计人员进行财务处理,这种随意性就比较大,并且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恰恰存在着这些问题,领导其财务部门对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既不了解也不重视,只是在资金的支取时略加指导,随意性较大,更有甚者,设置账外账,各种问题因此暴露无遗。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执行能力不足。第一,虽然事业单位业已制定了一些财务内部控制制定和指导意见,但其都是原则性的,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第二,财务内部控制指导意见不成体系,具体要求多散见于会计制度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参照。从实践来看,现行的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资产投资与处置监督制度、财产定期内审以及清查制度都非常的零散,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内控制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难度;第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定的制定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定,表现出对新问题的研究不充分,而隐含在会计制度之中的内控措施比较落后,这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非常不利。

会计财务信息失真。据调查显示,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强行逼迫单位财务人员随意更改财务会计信息,并编制一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通过做“账外账”或者私设“小金库”等形式,将单位的资金纳入自己的口袋之中;这些领导干部为一己之私欲,将个人意志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强加于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国家利益之上,调整会计科目、往来账目、虚列收入和支出,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更有甚者,通过对内对外做两套账或者多套账的方式,分别报送管理部门,从而骗取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给事业单位乃至国家造成的重大的影响。

三、构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控制主要是指在事业单位业务来往过程中,将单位的管理要求、注意事项和流程制成书面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并将其下发于工作人员或者悬挂于办公室之内。这样做,可以明示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按制度办事,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量可控”。同时,还要将事业单位的各种制度及原则、方法,贯穿于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报告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电脑化管理制度、电子监控制度以及各组织机构之中,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那些已经确定了的规定和流程,必须将其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对文件编号,从而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工作都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

2、建立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与问责制。问责制的建立,主要是使财务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特殊性,从而起到警醒自己和规范行为之目的。建立问责制,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并保障公众的参与性,同时也关系到委托和关系的存续。笔者认为,问责制应从权力授予的规范机制、问责标准的确定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展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负责部门应监督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对其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

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使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制度的完善是基础,但最终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如果会计人员在关键时刻顶不住压力和诱惑,那么就会很容易出现会计造假事件。因此,必须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选用与培训,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并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评,奖优罚劣。此外,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冬艳.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2]张健美.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3]任丽宇.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J]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12).

第9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2003年6月北京大学根据原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精神,制定了《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拉开了高校人事改革的序幕,2006年原国家人事部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在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2007年教育部为做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组织实施工作,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了《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各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制正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内部管理机制,转换了用人机制,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文件对于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类别、聘任等规定得较为详细,但是,对于高校教师聘任后的考核评价办法却很少涉及,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聘后考核机制,对于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考评机制是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应当对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或者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高等学校对教师实施考评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实施人事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原有的适应身份管理和编制管理的考核模式和办法正逐渐废止,适应教师聘任制的考评机制各校相继在探索中。在教师聘任制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重视岗位设置、岗位分类、岗位聘任,对如何实施聘后的考评和管理,高校缺乏深入思考和具体操作办法。教师聘任制作为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工程,就是要打破教师身份的“铁饭碗”,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如果只有岗位设置、岗位聘任,而不注重教师的聘后考评,则会使教师聘任制流于形式,退回到改革前“大锅饭”的窠臼。教育部在推行教师聘任制的初始阶段就明确提出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原国家人事部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明确提出:“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可见,聘后考评是实施教师聘任制后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对教师在聘期内工作表现的一种总结和综合评价,考评工作可以起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指挥棒的作用,真正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高校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