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心理辅导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辅导的建议

第1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三个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占主流的课堂问题行为是:随便和周围同学讲话,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写其他学科作业,看课外书,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传纸条,递东西,害怕老师提问,尤其注意力不集中所占比例达到30%。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而且还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致使他们的注意力随时被打断,并阻碍老师的教学,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存在这类行为问题的学生,称之为特殊生。由于小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不成熟,使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不集中则将导致后续一系列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解决小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学生的健全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宗旨,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但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外部行为的改变,更要深入学生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意识等隐性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内部心理结构,逐步改善学生的行为特点,提高其认知水平,矫正不良行为。鉴于此,笔者首次尝试利用团体动力学,通过团体互动的模式让每个成员不断地接触团体中注意力有所改善的其他人,彼此进行有力的真实流,从而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水平,提升自我价值感。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所选取的成员是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抽取出来的具有典型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且行为问题突出的16名四年级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了辅导方案。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1.结果分析

(1)团体成员注意力的显著变化。在注意力测验中85%的成员居于高分段,即他们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和高效的注意力。如:做试卷时,你会经常漏掉题目吗?全体成员都选择“不会”。在访谈中,成员意识到自身的进步,善于接纳并倾听组员的建议。比如,成员CYF在第一次的团体辅导中完全静不下心来倾听领导者讲游戏规则和团体契约,更无法专注于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团辅室里玩闹,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成员。但是在后面的活动中却能快速站好队,认真听游戏规则,并将心理能量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乐于关注其他成员,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成员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每个团体成员多次重复适应不良的交流,让他们拥有机会不断进行反思与理解。在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领导者持续不断的相互影响中,他们认识到每个成员此时此地的感受都与其他成员有关,同样的,他在团体中整体感受的品质也被其他人所影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成员不但专注力提升,而且变得更加的勇敢、自信、具有抗挫能力。比如:在平常的课堂上,这些学生经常会无视课堂纪律,随意插嘴、讲话,甚至于离开座位,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发现成员更有礼貌了,会主动打招呼,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做小动作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3)成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在班级里由于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关注面受限,易使一部分同学游离于课堂外。而在团体活动中,每个成员均参与到活动中,领导者对于成员的反应能及时做出恰当的反馈,加上其他成员的关注,致使每位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逐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逐步增强。

2.经验总结

(1)注意对成员活动的及时反馈。比如:对活动规则的讲解,要及时询问成员:“对规则有不清楚的,请举手。”同时澄清活动目标并对规则强化。在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成员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发现有成员在游戏中没能顺利完成或是遇到困难,应及时做出反应,可以上前轻拍其肩膀表示支持,或是对其点头、微笑表示鼓励。发现成员情绪低落时,应及时给与疏导,调整好状态,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成员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整,最终得以自我成长。

(2)重视活动后的分享。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活动后的分享,通过成员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团体内分享,可以让其他成员得到启发,彼此达到心灵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传话游戏中,要求成员小组内分享,倾听成员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获胜的方法。此后,全体成员围圈而坐,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通过分享,成员之间能够敞开心扉,认同彼此的感受,认识到同样的活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从而提高对自身的认知。

(3)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个成员的心理动态和情绪体验,及时疏导并辅以个别咨询,有助于让成员更快地调整心态,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由于成员选取的特殊性,需要领导者在活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关注每个成员的心理动态和情绪反应,如:与其他成员的意见相佐,发生争执或是受到排挤时等,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而不是单纯地给予惩罚或漠视,可进行个别辅导。在活动中若发现成员的情感卷入程度很深r,领导者应在当天的团体结束后,对该成员进行个别梳理,让其走出团体活动过程中带来的负性情绪。

第2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3年6月筛选心身门诊抑郁症患者的家属44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团体辅导对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团体辅导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 团体辅导;抑郁症;家属;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78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心理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抑郁症给患者及家庭成员带来的痛苦难以用语言形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相互影响和互相依赖的,患者家属因为长期与患者相处,工作或生活必须做出较大的调整来满足患者的需要,难免会使家属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带来多方面的损失,如经济状况的影响、休闲活动的减少和自由支配时间减少,而产生情绪问题[1]。2012年3月~2013年6月对我院抑郁症患者家属进行团体辅导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身门诊抑郁症患者的主要家属44名。平均年龄(39.64±9.309)岁。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家属与患者共同生活,均知情同意参加的本次研究,44名家属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家属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与患者的关系、城乡、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干预方法,试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干预方法。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测评,考察团体辅导对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1.2.1团体辅导活的实施方法团体辅导共8个单元,每周1次,每次1单元,每次2 h。活动地点在我院心身科团体辅导室。团体性质为治疗性、教育性和具有固定成员的结构性团体。团体辅导总体方案名称为“同舟共济,共同成长”。主要形式:讲解、材料学习、讨论与分享、角色扮演、作业讨论等活动形式。团体辅导方案:(1)团体初期阶段(第1,2次)。使成员了解团体的运作方式、目标和团体规则;增进成员互相认同感。如热身活动(相见欢)、自我介绍(叠罗汉)、秘密大会串(请成员将目前有关面对抑郁症患者最感困惑的方面写下,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采用讨论、示范、角色扮演、书面资料提供等逐个解决)等。(2)团体发展阶段(第3~7次)。主要主题有压力释放、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和社会资源利用。帮助成员学会调节紧张情绪,掌握自我放松的要领和技巧,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学会交往技巧,增进成员间信任和接纳,提高交往能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主要的活动有“把压力吹跑”“最近比较烦”“快乐清单”“只有一个橘子”“清理垃圾桶”“我想有个家”“能量聚集”等。(3)团体终结阶段(第8次)。帮助成员处理对分离和结束团体的情绪,评价团体的影响作用,成员要针对自己想要做出的改变和如何实现这些变化,做出选择和计划。主要的活动“笑迎未来”“感恩的心”等。

1.2.2调查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包含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每一个因子反映出被试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1周以来的时间。它具有容量大、效度好,已较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

1.3评价方法记录辅导前后两组家属SCL-90各因子得分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ɑ=0.05。

2结果(表1)

3讨论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团体辅导提高了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心理健康水平,并减轻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病程长、易复发,使家人的负担极为沉重。患者情绪抑郁,必影响家庭生活氛围,家庭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容易产生疲劳感,出现睡眠问题等躯体化障碍。照顾抑郁症的家人是一个压力源,不同程度给抑郁症的家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对整个家庭造成冲击。Ray发现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3]。抑郁症患者家属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抑郁症患者对其家属的影响涉及到心身健康的多个方面,突出表现在自尊、性功能、精神紧张度、睡眠、婚姻家庭、认知功能、正负性情感、躯体不适、娱乐及经济等方面[4]。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从另一个角度可知,要想有效帮助抑郁症家庭,仅依靠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家庭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焦点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上,协助实现“健全”家庭的功能,改善不良家庭关系,减少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负面影响[5]。将心理健康干预教育落到实处,把对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干预作为患者疾病治疗的一部分,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团体辅导提供良性的团体氛围,具有支持性心理治疗作用。在团体辅导干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团体氛围,成员通常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一种“原来我们都一样”的感觉,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也正在面临,从而减少焦虑和不安,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互相尊重的融洽团体气氛,在团体中彼此接纳,获得认同感,增进了互助合作的精神,激发成员的思考力,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家属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家属实施团体辅导提高家属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可以更经济、更有效地满足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干预的实际需求,是一种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Highet NJ,McNair BG,Davenport TA,et al.How much can we lose:carer and family Perspectives on living with a person with depression[J].Med J Aust,2006,181(Suppl.7):S6-S9.

[2]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4(4):63-65.

[3]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21-23.

[4]李梅枝,龙浩文.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0.

[5]罗锦秀,彭菊意.系统家庭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4,3(1):55-56.

(收稿日期:2014-04-22)

(本文编辑刘学英)

第3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异种心脏移植

Establishment of hamstertorat cardiac concordant xenotransplantation model

【Abstract】 AIM: To establish a simplified method of heterotopic abdominal cardiac xeno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hamster to rat cardiac xeno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by means of "sleeve and cuff" method. The donors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s anastomosed to the recipients left renal artery with a "sleeve" anastomosis, and the "cuffed" right pulmonary artery was anastomosed to the left renal vein. The viability of the donors heart was examined by daily palpation of the left abdominal wall. RESULTS: Of the 105 cases receiving heterotopic abdominal cardiac xenotransplantation, complete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95 cases. The xenograft survived for 3 to 4 d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typical acute vascular rejection was presented. CONCLUSION: A useful, easy and stable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concordant xenotransplantation.

【Keywords】 cardiac xenotransplantation; 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animal model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异位腹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解决模型建立中的技术问题. 方法:利用袖套法和cuff套管法完成从金黄地鼠到大鼠的异种心脏移植模型. 将供心的颈总动脉与受者左肾动脉进行袖套式吻合,将供心右肺动脉与受者左肾静脉利用套管法吻合. 每日通过对受体进行左侧腹壁触诊完成对供心功能的评价. 结果:共实施105例异位腹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95例成功. 异种移植物生存期为移植后3~4 d,并且发生经典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 结论:建立了一种简便、实用、稳定的用于研究协调性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 异种心脏移植; 异位移植; 动物模型

0引言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多血管脏器的移植,已在啮齿类动物建立成功[1-3]. 异位心脏移植[4]通过将供心的胸主动脉和肺动脉与受者的任何相匹配的动脉和静脉吻合来提供给供心足够的冠状循环系统,以保持供心活力以及去神经心肌的收缩力. 为了研究观察协调性异种移植(concordant xenotransplantation即不产生超急性排斥的异种移植,一般移植供受体间进化关系较近)的排斥机制、病理学改变,我们设计出一种改良、简便的金黄地鼠到大鼠异位腹腔异种心脏移植模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供体为雄性金黄地鼠,体质量80~100 g;受体为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00 g. 实验动物均由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均正常喂养. 手术显微镜为上海医疗仪器厂生产;Cuff管为聚乙烯材料,口径3 mm. 7/0,9/0双针无损伤缝线,购自上海医用缝合线厂.

1.2方法

1.2.1供体手术金黄地鼠采用氯胺酮(50 mg/kg)麻醉成功后,将动物仰卧位固定于手术板上,常规消毒铺巾. 取腹部正中切口,开腹后将肠袢推向左侧,打开后腹膜,经由下腔静脉注射2~3 mL肝素(0.1 MU/L)生理盐水,待全身肝素化后,自肋缘下横切口剪开膈肌,沿双侧腋前线自肋缘至胸骨剪开胸腔,并将前胸壁向头侧翻转. 于胸主动脉根部切断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并游离主动脉周围组织,将心脏、肺脏以及胸腺组织联合切取. 将供心放置于0~4℃无菌复方氯化钠溶液,几秒钟后供心停博,松弛,颜色变白. 以血管钳固定主支气管,作为参照标志物. 剪开心包分离出升主动脉及肺动脉,钝性分离并切除胸腺组织. 游离并结扎左肺动脉,尽可能游离保留右肺动脉,长度约6~8 mm,作为流出道. 将胸主动脉干上左颈总动脉分支修剪保留至约3 mm,做为流入道,并将胸主动脉远端结扎. 提起心脏,用1号线将上、下腔静脉和所有肺静脉一次集束结扎,并在其远端切断. 制作直径为3 mm的Cuff套管,将右肺动脉穿过套管,并将动脉近端翻转包绕Cuff套管,以7/0丝线结扎固定.

1.2.2受体手术SD大鼠采用氯胺酮(50 mg/kg)麻醉成功后,将动物仰卧位固定于手术板上,常规消毒铺巾. 取左腹部T形切口,以拉钩撑开腹壁,将胃及肠袢推向右侧,充分暴露手术野. 游离左肾周围脂肪结缔组织,结扎并切断左侧输尿管,游离左肾动、静脉,于左肾动脉靠近腹主动脉处以及左肾静脉靠近下腔静脉处各安置一只血管夹,靠近肾门处切断左肾动脉,以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肾动脉游离端. 以7/0无损伤缝线在左肾静脉后壁靠近肾门处缝合两条牵引线,在远端切断左肾静脉,并行左肾切除术. 以9/0无损伤缝线将供心左颈总动脉与受体左肾动脉以袖套法吻合. 将供心右肺动脉Cuff套管插入受体左肾静脉并结扎. 手术过程中心脏表面放置小纱布,纱布表面放置冰屑以保护心肌. 检查肾静脉及Cuff套管无扭转后,依次开放左肾动脉、左肾静脉. 供心迅速充盈恢复血供,颜色红润,并开始心室纤颤,再灌注后1 min,供心开始节律性收缩. 待心肌博动有力,功能良好后,分两层关闭腹腔.

术中出血少于3 mL不用特殊处理. 出血稍多者,可以皮下注入3~5 mL生理盐水. 术后2×104 u庆大霉素腹腔注射,正常喂食. 每日触诊受体左侧腹壁, 正常存活时心博有力,心率150~200次/min. 排斥反应时心跳逐渐变弱,节律变慢,心脏体积开始增大、变硬直至停跳. 从供心再灌注后复跳到供心停搏这段时间为移植心存活时间. 观察排斥反应的病理标本以40 g/L甲醛固定,HE染色. 供心在再灌注后3 d内停搏为手术失败.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和构成比描述.

2结果

共实施金黄地鼠至大鼠异位腹部异种心脏移植模型105例. 成功95例,成功率90.5%.失败10例, 其中动脉血栓形成6例,流出道梗阻3例,Cuff套管脱落1例. 手术时间:供心切取(3.18±0.97) min,供心修整(19.3±2.73) min,受体手术(25.9±4.23) min,供心冷缺血时间(44.6±3.63) min. 移植心在移植术后3~4 d发生排斥反应,移植心脏水肿、颜色灰暗发紫,质地变硬,但受体仍存活. 心肌组织可见经典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发生:广泛血管内血栓形成,心肌大面积出血、坏死以及大量单核细胞浸润.

3讨论

器官移植已逐渐成为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 但是,随之而来的世界范围内的供体器官短缺严重阻碍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异种器官移植则有可能成功解决这一难题[5]. 但是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仍然是异种移植的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最大障碍[6].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异种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异位异种心脏移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观察异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7]. Kadner指出,异位移植在实际研究应用中的许多方面要优于原位移植,包括操作简单、容易取得组织活检以及便于观察存活时间等[8]. 1964年Abbott等设计了一种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其循环途径为将供心主动脉、肺动脉与受体肾血管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吻合. 因受体大血管被横断,下肢及盆腔器官血供及功能受损较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1969年,Ono等人对于模型建立中的许多手术技巧加以改进,首次应用了端侧吻合技术,以避免完全阻断腹部血管,这种技术被全世界广泛应用. 此后,相继出现许多改良技术[9,10]. 但是,这种模型的建立要求术者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因此,对于初学者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1971年Heron介绍一种不用缝合血管的Cuff技术,把心脏移植于受体颈部的皮下尽可能缩短热缺血时间得以成功推广. 但与腹部心脏相比因位于皮下易受外力损伤等,尤其对需要长期存活观察的动物不宜. 我们在Baxter等的同种心脏移植模型的基础上,改良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异位腹部大鼠异种心脏移植模型. 这种技术很容易被初学者所掌握,它不需要特殊的显微外科技术,对于静脉行Cuff套管连接,提高了血管通畅率,而且手术时间被大大缩短,手术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改良术式后的供心循环途径为:受体腹主动脉受体肾动脉供心左颈总动脉供心主动脉冠状动脉心肌冠状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受体肾静脉受体下腔静脉. 左心不参与循环,无射血功能,可以看作是一块会搏动的异位组织,或者是一个处于半休息状态的无负荷异位心, 该模型仅维持供心冠脉的血液循环,专供实验研究. 我们应注意:①要选择右肺动脉作为流出道; ②在供心修整时,要将左颈总动脉修剪至2~3 mm,以避免将来受体左肾动脉血栓形成. 而受体的左肾动脉插入供心左颈总动脉的长度应为0.1 mm,以避免血栓形成或袖套滑脱导致出血; ③在开放受体的血管夹后,动脉吻合口处会有少量出血,可自行缓解,不要压迫吻合口处以免血栓形成.

总之,此种金黄地鼠至大鼠异位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安全、实用,为研究协调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以及病理学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平台.

【参考文献】

[1] Fuller TF, Freise CE, Serkova N, et al. Sirolimus delays recovery of rat kidney transplants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J]. Transplantation, 2003;76(11):1594-1599.

[2] Lee CY, Jain S, Duncan HM, et al. Survival transplantation of preserved nonheartbeating donor rat livers: Preservation by hyp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 [J]. Transplantation, 2003; 76(10): 1432-1436.

[3] Doenst T, Schlensak C, Kobba JL, et al. A technique of heterotopic, infrarenal heart transplantation with double anastomosis in mice[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01; 20(7): 762-765.

[4] Tomita Y, Zhang QW, Uchida T, et al. A technique of cervical aorta graft transplantation in mice [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01; 20(6): 699-702.

[5] Hammer C. Xenotransplantationwill it bring the solution to organ shortage?[J]. Ann Transplant, 2004;9(1):7-10.

[6] Roos A, Daha MR. Antibodymediated activation of the classical complement pathway in xenograft rejection[J]. Transpl Immunol, 2002;9(24):257-270.

[7] Akpinar E, Bilgin N. A simple technical modification for abdominal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in rats[J]. Transplant Proc, 1998; 30(3): 807-808.

[8] Kadner A, Chen RH, Adams DH. Heterotopic heart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0;17(4): 474-481.

第4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新思路

中国分类号:G4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长期扩招的背景下,独立学院这种新兴的办学方式在中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业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在蓬勃的发展势头背后,独立学院同许多新兴事物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迫切。辅导员是高校中长期存在却又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岗位,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辅导员岗位与独立学院发展的契合点,以优化学院内在运行机制这种简单、高效、经济的手段,达到弥补独立学院发展劣势目的。

一、辅导员之于独立学院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始创于1999年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自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支持独立学院自主化办学至今,中国的独立学院已有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0 年全国兴办独立院校322 所,在校生186.6 万人,时至2014年,独立学院虽精简至283所,但在校生人生已达275万人,增幅为47.4%,约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的11.3%。可见,独立学院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独立学院在中国只有十余年发展历史,其各项运作机制均较一般高等院校仍显不成熟,且因其固有的独立性特点,发展底子薄,社会认同度低,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等诸多方面也较一般高等院校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实施已有50余年,辅导员工作也已从早期单纯的政宣工作拓展到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社团管理、纠纷调解等多个方面,成为高校教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视的环节。正是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全面性、涉及领域的延展性,辅导员有必要、有条件渗透进独立学院的核心运作机制中,成为体系协调运转的助力和剂。

二、独立学院发展与辅导员工作的互补性分析

1.招生: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独立学院为连年的高校扩招分流了一定量的生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立学院分流的这部分生源的录取线一般定位为本科B线,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与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线上有巨大差异,且这种差异还呈现扩大的趋势。正是学生群的差异决定,母体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和风气难以有效移植或传承至独立学院,后者需要依托母体高校的教学资源,但更主要的是凭借自身的实践摸索出适宜此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本地生源是独立学院学生的最主要来源,据《大学第三力量―独立学院(广东)发展报告(2014)》,广东省独立学院平均本地生源比例达89%。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一般由辅导员代表个分学院组织开展,作为独立学院与地方准生源互动的最直接媒介,辅导员工作将从源头上影响独立学院的招生质量。

2.教学:学生综合素质高,自制力差

独立学院相对较高的教育投入决定其生源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等指数都较高[2]。这些学生多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较强,在文体、社交、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往往有着突出的表现,特别是一些经济投入要求较高的非常规项目如航模、射箭等。如何科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兴趣爱好变成一技之长,将个人特长变成校园特色,乃至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长期课题,而主导此类学生社团工作的正是辅导员。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也存在自制力差的问题,较多学生沉迷网络和其它个人爱好而荒废学业,对此,课堂之外辅导员承担了主要的督导责任。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坏”学生回到正轨,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专业特长。

3.管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务学工管理不完善

随近年高校的扩招,高教师资已有着较大的缺口[3],后起的独立学院更是面临这一重大问题。受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影响,独立学院从母体学校移植来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不完全适用,需要独立学院在教学中独自摸索;从生源角度考虑,独立学院又往往根据就业市场需要积极开设新的、热门的专业,这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则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建立自有的专业特色,避免教学质量的下降,需要较完备的师资力量。目前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大部分具备所在学院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有条件成为教师岗位的后备力量,辅导员向教师转岗也是独立学院发展较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的对象为专业课程,具备可移植性,但教务学工管理的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且内容琐碎,还有着较显著的地方特色,难以从母体移植,其发展更需要独立学院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尝试,这也导致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稳固阶段。辅导员作为学校管理一线的工作者,是学生意愿的最直接获得者,也是学校学工管理的最终执行者,还是配合教务干事游于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协调者,独立学院复杂的教务学工管理工作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辅导员已然是独立学院管理的中坚力量。

4.就业:学生自信心不足,期望值高

高考对带来的心理创伤会减少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在求职或与其他重点高校学生的竞争中常有底气不足的感受。另外,独立学院的教育费用一般相当于普通高校的2-3倍,很多学生和家长本着高投入高回报的想法,对未来工作持有很高的期望,这种不合理的择业观影响使得毕业生将目光锁定在有限的行业,无形中加大了竞争力和就业难度。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强化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举措

1.提高辅导员数量和质量

2006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 l∶200 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对于以盈利为办学目的之一、坚持人员精简的独立学院一直难以达标,部分新组建的独立学院由于各个系统还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则更是如此。

鉴于辅导员工作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未来部分专业对口辅导员转岗的可行性,从未来独立学院专业发展的人才储备角度考虑的前瞻性,独立学院特别是兴建的院校应保障辅导员数量充足,以促成独立学院整体运作尽快步入正轨。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引入学生自治管理模式,通过新型的宿舍管理[4]、学长制管理[5]减轻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压力,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学生工作指导上来。

另一方面,应实现辅导员招聘工作程序的专业化,不仅强调应聘者的才艺特长,还应重点关注其专业和水平与本学院的符合性,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确定思想政治专业和相关学院对口专业辅导员的录用比例,在常规的简历筛选――面试――录用的程序中,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增加专业笔试、综合素质测试等环节,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严格甄选,保证应聘者符合辅导员的职业需要。

2.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

尽管辅导员制度在国内的发展已有很多年,但是相较传授专业知识的大学教师,其职业声望并不高,其一方面是社会对辅导员了解不够,学校对其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辅导员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体系虽承担广泛的责任但却未赋予充分的权力。如辅导员拥有奖评荣誉分配的权力,但是仅作用于极少部分上进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并无较好的约束性权力,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辅导员督导作用的发挥。

对此,学院应树立辅导员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让学生充分认同辅导员的教育指导,如开展季(年)度优秀辅导员评选,并大力表彰和宣传,开展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考评制度,将考评成绩作为学生升级的重要参考。对于个别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辅导员还应提升进入院校管理中层,代表辅导员系统参与相关制度决策,上传下达学习、辅导员和学生的声音。

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赋予辅导员在社团管理方面的权力。社团是独立学院建立独有校园文化关键点,是辅导员结合自身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舞台。辅导员的工作需深入学生群体,天然具备发掘学生潜力的优势,在社团辅导员的推介和培养下,部分特长生的潜质得以充分施放,甚至代表学院参与高校间各类赛事的角逐,实现学生个人荣誉和独立院校声誉的双赢。

3.加强辅导员专业教育

辅导员转岗教师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和特点,这部分后备转岗的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科学方面的教育背景,薄弱的教育理论功底将使得这些辅导员在科学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捉襟见肘。加之由于辅导员配备数量有限,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整日忙于繁杂的学生事务,难以分身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进而又影响其工作效率,陷入工作效率越低越没有时间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关注辅导员的理论教育工作,投入资金和力量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理论确立为辅导员入职后的长期学习任务,利于假期时间开展科学系统的学习,同时还要不定期组织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讲座,为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四、结语

随中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院校内的责任分工也日趋专业化,辅导员的定位和作用与过去已有了较深刻的改变。对于独立学院这种新兴的办学方式,其特殊性更要求将辅导员放在学校管理和运作的重要位置上来,通过提高辅导员数量和质量、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加强辅导员专业教育等手段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助于弥补现阶段独立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将独立院校推上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景宝.独立学院的演变及教学管理模式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9.(6):35-37.

[2]王会金,况广收.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02).

[3]杨全印.民办高校师资问题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2:12-14

[4]连奇波,邬丹盛,马珍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新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82-283

第5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政策 中小学 心理辅导室 装备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2015年,《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各省市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相继制定心理辅导室装备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从政策上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的重要意义,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建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因此,对其装备特点进行梳理,可以把握下一步的发展走向,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特点

1.发展与矫治相结合

心理辅导的对象不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包括全体学生,要注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矫治相结合。《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的功能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界定与《指南》表述基本一致:“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及心理训练;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则用一句话概括:“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又要加强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危机干预和转介工作。”各个省市承袭教育部指导思想,使心理辅导室的装备既能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场所,又能提供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适应了各种学生的需求。

2.生理与心理安全相结合

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内部环境应温馨、整洁、舒适,以清新、淡雅、柔和的暖色调为主,合理运用色彩、灯光和装饰物,光线适中,自然光、灯光强度合理。个别辅导室要充分保障学生隐私性要求”。这就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强调了心理辅导装备的安全性。各个省市的文件更加细化,如《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规定,“宜采用3300k-5500k色温的三基色荧光灯;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宜在35%~75%;室内环境噪声应不高于50db,隔音效果应小于40db”。《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则强调,“墙面:采用淡色涂料,使室内光线柔和;照明: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团体心理辅导区可安装亮度可调的灯具。电源:配置适量220V电源插座;个别心理辅导区所处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明确指出,“凡是进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测或相关心理专业机构认证。不得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材料,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和环保标准,杜绝使用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器械设备。”

3.柔性政策特点显著

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相关政策多以“指导意见”、“参考标准”为名下发,缺乏硬性规定,柔性特点显著,容易造成各省市中小学校在执行装备建设中偷工减料,导致心理辅导室装备流于形式,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装备的功用。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装备趋势

1.装备专业化

(1)经费

《指南》规定,“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同样提出,“学校每年要给予一定经费投入,以保证心理辅导室的正常使用和师资培训需要。”心理辅导室装备专项经费投入是专业化实现的前提,为学校购置心理设备、引进专业心理人才、打造专业化心理辅导场所提供资金保障。

(2)人员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1],心理辅导室的人员装备从配备比例到任职资格条件都要达到专业水准。《指南》规定,“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需要心理学类本科学历和相关资格证书,再经过专业培训方可胜任心理辅导室工作。《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议,“省、市示范性高中、示范性初中和示范性小学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和1名以上的兼职心理教师”,普通中小学则按需设置。《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提出,“千人以上学校至少配备1~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工作”,除了学历、资格证书的要求外,心理健康教师还需“取得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合格证”。《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则提出了配备的具体比例:“心理辅导室按照师生比为1:800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超过800名学生的学校,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应配备至少1名专职教师、数名兼职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直接要求每所中小学每学校至少应有1~2名心理咨询教师,并且获得市教委颁发的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证书。

(3)设备

心理辅导室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除了常见的沙盘、宣泄器材、音乐放松椅、心理测评系统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还建议引进注意力集中仪、身心反馈训练系统。《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试行)》更是突出强调引用心理专用仪器:动作稳定测试仪、皮肤电测试仪、注意力集中测试仪、速示测试仪、综合反应时仪、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双手调节仪、迷宫、镜画仪、叶克斯选择器、河内塔、棒框仪。《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解决方案》建议引进的仪器设备更加智能化: 智能心理多功能减压舱、全智能化身心反馈训练系统、智能击打宣泄放松系统、智能呐喊宣泄放松系统、智能拥抱引导仪、智能自信训练引导仪。

(4)制度

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2]。《指南》提出对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制定各项专业制度,包括心理辅导章程、心理教师职业规范和工作守则、值班制度、心理档案管理规定等各项工作制度等”。《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还要求把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挂在显要位置。这就从制度装备上确立了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规范,使心理辅导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又加强了对心理辅导人员的约束管理。

可见,心理辅导室装备从软件、硬件方面都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越来越符合心理学科特色,为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2.装备等级化

心理辅导室装备要因地制宜展开,符合各地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状况、师资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有区别、分等级地展开心理辅导室装备工作。《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基本功能区域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每个功能区域配置又有基本配置和选配之分。各个省市政策文件与此保持一致,列出了心理辅导室装备详单,配备类型分为必配和选配,各学校根据需要合理装备。

一些省份更是将装备等级明确化,如《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等级;《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指标(修订)》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将心理辅导室分为简易型、标准型、示范型三种类型;《连云港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将心理辅导室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四种等级。不同等级包含不同的装备标准,各学校可在实现基本装备的基础上考虑实际需求,酌情引进更高一级的装备,同时也有利于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室。

3.装备指标化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从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科学发展四个维度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应达到的标准,其中对心理辅导室装备有明确指示,各中小学以争创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为契机,掀起了心理辅导室装备的热潮。各省市以此为依据,建立心理辅导装备的指标体系,按照百分等级评分,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装备进行量化打分。如《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指标体系》以四个维度设立4个一级指标,下设1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满分为100分,得分90分以上方可认定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具体从工作机制、规章制度、教师配备、阵地建设、经费投入、心理辅导这六个指标层面规定心理辅导装备标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试行)》从设施配置、组织领导、人员要求、工作职责与实绩四个指标层面对心理辅导室建设量化打分,并附加否定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下列情况有一项未达标即视为装备不合格:心理辅导场地没有达到30m2且没有分区域、人员配备数量及资格不够和违反《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陕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建立的评估指标则从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并附评分要点。

参考文献

第6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7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校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25-02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中国大陆,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培养良好适应习惯的助人过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人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主题教育的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已越来越普遍,这种形式在充满乐趣的团体活动中,让大学生们进行体验、分享,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利用校园中天生存在的团体力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二 研究现状

从数量上看,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起步晚,根植于心理学研究这个家底就不够深厚,因而研究数量较少;从研究领域上看,其辐射面有限,对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多扎堆于对正面效果的反复验证上,因而创新不足;从研究工具上看,被广泛使用的仍为国外引进的心理量表,虽在引进过程中经过校订,但难免缺乏与我国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时代特征的对接。

1.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依据团体辅导的功能,可将其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可以达到教育团体成员、使成员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疗已经出现的问题等效果。或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

依据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异质团体与同质团体。其中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困扰,或者说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如新生心理适应团体、贫困生自卑团体、缓解抑郁学生情绪团体、学习困难团体、情绪调控训练团体、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学生干部培养团体、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应对突发事件团体、减肥团体等等;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太相同的团体。

依据团体辅导被引入高校的形式,又可将其分为专业模式和思想政治模式两类。专业模式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织,通过招募志愿者组成团体,进行历时1~3个月的团体辅导过程,包括团体的初创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全程由心理学专业人士负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模式,由辅导员或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群体进行的团体辅导,从制定团体目标、团体成员组成、实施时间、地点等全程都有辅导员的参与。

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实施

概括起来,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特点:(1)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多向沟通、多个影响源、相互学习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广益。(2)效率高、省时省力。(3)辅导效果易巩固。(4)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群(团体活动过程即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弥补心理素质教育和个体咨询的缺点,而且还可解决目前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得到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卡特尔16种因素问卷)、UPI(大学生健康调查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国内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

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步骤

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具体步骤为:(1)确定对象,即确定哪些人适合参加本次团体活动。(2)制定目标。(3)进行方式和活动的设计。设计和创造团体经验以引发成员参与分享。(4)思考配合团体活动进行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与材料。(5)将设计好的活动先行组成一个试验性小团体试用一次,并讨论、思考和修正。(6)准备每一活动进行的大纲以及必需的材料。(7)准备备用活动,根据团体活动的进展有弹性地调整原先的设计。(8)团体活动结束时,应用问卷或其他方式方法来了解大家对团体的反馈,以评估活动是否达到团体的目标。(9)团体的反馈、自己的检讨以及所记录的资料都应加以保存。

5.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情景性,因而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能得到长久的保持,故其所发挥的作用和潜能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

促成大学生正向心理激励方面的研究有:孙时进、范新河和刘伟的《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邢秀茶、王欣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张姝的《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刘琼珍的《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翠红、谢正、陈佐明、刘素贞、代娟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钱晓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李永生、马瑞、张郢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危机干预的研究有:尚云、李辉、高俊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许若兰、王敏的《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白羽、樊富珉的《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向群英的《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张姝、郝善学的《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的研究》;韦耀阳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研究与推广,从辅导方向上看,从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从接受辅导的方式来看,也由治疗团体转向发展性团体,以发挥团体心理辅导更大的效能;从辅导效果来看,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于长效影响而不是即时影响,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今后的研究应围绕创新实证研究、细化研究团体、丰富研究领域、制定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需要的研究工具来逐步深入,以促进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实现更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骏跃.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1):118~12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贺芳.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44~48

[4]马亚静、曾秀丽.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41~143

[5]于晓溪.试谈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

[6]谢春艳.广西壮族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97

[7]黄丽春.浅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1):73~74

[8]武成莉、王淑敏、杨稣.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讨[J].理论导刊,2010(2):38~40

[9]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1):77~79

[10]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74~80

[11]张姝.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D].西南大学,2006

[12]刘琼珍.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3]张翠红、谢正、陈佐明等.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295~297

[14]钱晓.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8(8):70~74

[15]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1459~1461

[16]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69~371

[17]许若兰、王敏.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18]白羽、樊富珉.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4):247~25

[19]向群英.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924~925

[20]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34~38

第8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其次,制订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计划。在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在确定辅导目标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照顾个别差异。第二,在选择辅导方法时,切忌局限于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选择或创造能被不同对象所接受的辅导措施。第三,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身心健康状况条件,捕捉辅导时机,随时调整辅导的进程和辅导次数。

第9篇: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外校家长;辅导咨询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15-02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于长期从事一线心理辅导活动,近期接触到几个外校家长来访咨询的个案,引起笔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反思。

案例1:小强,男,初三学生,其父母在本地经商,家境相当富裕。小强原在县城某中学就读,由于严重违犯校纪校规,在班里很难与老师同学相处。初二时,父母只好将其转至乡下A中学就读。在A校就读期间,小强依旧难改迟到、上课吵闹、外出上网等恶习,A校对于这个勉强接收的学生头痛不已。在初三的第一学期,小强父母只好将其转到乡下另一B中学就读,在B中学的纪律严管和其父母的压力下,小强改变了许多原本不良的习惯,但同时,小强越来越不喜欢到B校读书,总是以各种借口(包括装病)开始提前回家,推迟返校,在家长的高压和严肃批评下,小强在家中逐渐不说话,也不到B校读书。至新年前后,开始整天呆在家中,不见生人,每天除了看电视,晚上与父亲下棋外,与母亲有简单的交流外不与任何人接触。目前又提出要父母买电脑在家中上网。

小强父母通过本校一位领导了解到笔者在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找到笔者,在了解基本情况后,让笔者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个案,该个案至少应该有抑郁的倾向,同时对于小强没有任何接触,而小强又不愿到学校的辅导室来,已超出本人的辅导水平。在校领导和家长的再三请求下,笔者到小强家中,看到小强与其父亲在下棋,当笔者开口说第一句问候的话时,小强就逃回房中,关上房门。笔者在门口进行了半个小时左右“失败”的单向引导。

咨询反思:

这次辅导,对小强也有一些帮助,当小强父母想把小强强制送到外省一个据说是高墙高压管理的武校时,笔者给出了正确的建议,指出这是心理问题,而且小强有一定的抑郁倾向,家长必须要高度重视。小强父母来访时,笔者给出了很具体的操作方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逐步微变的行为改善小强的状况。建议小强应当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对小强的失败辅导使笔者有近一个星期的自我反思,情绪相当低落。个人失败感很强,经过一个多星期才有所缓解。

理性思考:

1.小强不是本校的学生,笔者是否有这个必要去帮助他。从个人的工作范围看,笔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向本校学生。但作为一个教师的角色,帮助其他青少年也有一定的义务,但这样可能会导致辅导教师的责任泛滥,最终影响个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

2.笔者从2001年开始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几年下来,通过开讲座、办专刊、上活动课等活动在本校学生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成为学生心中尊重、同理、保密的心理辅导老师。因此,在本校学生的咨询中,说出的话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学生对笔者的信任感很强,愿把真心话说出来,这可以说辅导至少成功了一半。但小强不认识笔者,被拒绝是正常的,笔者建议小强父母转介到正规心理治疗机构也是正确的。

3.笔者曾有个个案小萍是班主任引介的,小萍前后三次来心理辅导室,每次来都几乎沉默不语,只通过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后来小萍因犯错被班主任批评时,愤愤地对班主任说:“我不跟你说,我去对钟老师说。”从此,小萍在我这儿打开心扉,改变了自己。正好这个案例的成功,冲昏了笔者的头脑,答应到小强家中上门辅导,没能认清两者的巨大差异,自己的辅导能力不足而前去辅导,这违背了心理辅导的原则。

4.家长素质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当笔者回校反思后,小强父母也没有再与笔者联系过,小强父母心中将心理辅导理解成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虽然笔者曾在与小强父母的交流中再三提示。

案例2:小丽,女,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父亲经商,家境较好。高一、高二时在校表现较好,成绩中等,身材高挑、漂亮,心地善良。小丽第一次中考失败,父母将其送到乡下D中学复读,D校曾以“苦读苦教”的精神,屡创教学的神话。在到校和返家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中,小丽经常会给老人让座,D校教师曾将亲眼所见告诉过小丽父亲。在D校一年后,小丽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在进入高三后,重新分班,离开原来关心自己的班主任,逐渐变得不开心,在家里说话少,吃饭少,精神差,总是说听不懂。家长开始以鼓励和适应新班级为主进行劝告,效果很差。一听到D校的名称或任何关联的事物,小丽就咬牙切齿、紧握拳头。小丽开始失眠,与班主任关系很差,总认为班主任看不起自己。家长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坦诚说明了自己女儿的现状,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帮助,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沟通几乎没有成效。

小丽的父亲通过本校一位老师找到笔者。在经过近两个小时长谈后,笔者给出很多具体的操作要求。如不在小丽面前说“考不上大学没关系,很多人都是年纪很大才考上大学的。”要求小丽的父亲每天给小丽讲一个笑话,父女俩早上用手按摩自己脸蛋,做一个笑脸才能离家上学上班,坚持两个星期以上。指导家长与班主任、课任教师的沟通方式方法。并定下两个星期后再来,如果小丽愿意可一同前来。

四个星期后,小丽父亲着急地与笔者联系。原来这四个星期中,小丽改变很多,吃饭多了,睡眠也好了一些,心情开朗多了。在这期间的第四个星期,接受过专业心理医生的一次咨询。但这天课间,小丽在操场遇到邻班的一位教师,小丽自言自语地嘀咕被该教师认为是骂他,并将此事告诉小丽班主任。在与班主任争辩中,小丽赌气离校,班主任则发短信告知家长。家长到校再三赔不是,希望不要刺激女儿,而班主任认为家长护短,情急之下,再次找到笔者。经过两小时的交流,理清了事情脉络,也找到解决方法。家长高兴而去。

此后,小丽的父亲还来访过两次,由于家长的努力,小丽的情绪状态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咨询反思:

1.小丽的父亲在本县电视台“名师风采”中看到关于本人的报道,树立了对笔者的信任,沟通过程真诚、理性。其次,小丽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对女儿的心理健康有高度的敏感,将关爱付于行动,与笔者探讨相互认可的辅导策略,落实程度较高。

2.小丽的问题还处在一个相对低层面的阶段。因此,运用具体细节性的辅导方法与手段,将理论转化在行动中,这样指导的成功可能性较高。

3.在父母的引导下,小丽还接受了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这也是小丽改变的重要原因。

理性思考:

1.小丽在D校的学习是一种自我高度压抑的状态下的学习,做一个“乖乖女”,让父母脸上有光,这样的意识强烈地压在心中某个地方。在进入了重点高中后,当失去关心自己的班主任的支持,暴发出这样的情绪状态是正常的,对于小丽来说,在D校的经历是一个潜意识中压抑的炸弹,暴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当家长提出子女的心理问题后,作为教师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过低,或只是从德育的角度看待学生,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短板,而这片短板却会导致学生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

3.家长素质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细心、坚持地具体行动才是改变子女心理不良状态的良药,天下没有一次性就成功改变的心理辅导。

综合两个案例,可以说有得有失,同时也引起笔者对外校来访者咨询的深入思考。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接到过兄弟学校辅导老师的电话,他们有时也在为外校的学生进行辅导,可以说一片真诚,一瓣真心,但他们询问的内容却常常让我感到如履薄冰,诸如多动症、强迫症这样的判断,且不论判定的准确性,即便判定是准确的,那么我想问自己也想问各位同仁,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能力够吗?由此可能产生的纠纷有社会力量支持我们吗?

思考提升:

第一,当外校的求助信息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求助对象肯定经过一定的努力,但没有成效。因此,问题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简单,反思自己的能力水平是每位心理辅导老师所必需的。要有提醒或建议转介到正式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人员的咨询策略。

第二,只凭热情或私人关系为他人提供咨询,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咨询风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组建校际辅导咨询网络,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也为辅导教师提供了一个制度保障。

第三,充分利用家庭因素,创建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学生改变自我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在辅导初期对家长进行辅导过程的必要解释是辅导教师所必须做的。

第四,接受校外人员的来访,辅导教师必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辅导不要掺杂任何利益行为,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校外辅导对辅导教师个人的“名声”并不一定是正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