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保一站式服务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2020年上半年完成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建设“政治坚定”的医保队伍。一是以“抓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为核心理念,始终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统领各项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全局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使全局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认识,为进一步推进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医保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三是坚持“”制度,2月26日区医疗保障局党支部选举产生支部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上党课、固定党日、志愿服务活动等,保证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增强医保改革发展的坚定感、责任感、使命感。
(二)突出主业,全力推动医保事业发展
城乡居民参保实现全覆盖。针对不同群体,采取预约参保、电话参保、上门参保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扩面工作,截止2020年6月全区实际参保人数为20.4万人,参保率达到102%。按照人均筹资740元的标准计算,2020年全区应筹集资金总额为15096万元。
城乡医疗救助惠民利民。围绕困难群众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急难愁盼,提升参保人的就医获得感,对困难群众就医所有费用实行“一站式”结算,缓解了困难群众医疗压力,减轻了医疗负担。截止6月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922人次,总计救助金额280万元。(其中通过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平台救助1588人次,合计196万元,非一站式医疗救助148人次,合计65万元,贫困人口救助186人次,合计19万元)。
健康脱贫兜底成效显著。建立困难群众资助参保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与扶贫办对接,及时获得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进行资助参保。2020年我区贫困人口数共计991人,全部居民医保参保费用由政府代缴共计24.7万元。2020年上半年区贫困人口享受综合医保待遇共计190人次,合计基金支付10万元,其中享受“351”政府兜底补偿共计7人次,补偿金额5.8万元;享受“180”补充医保补助共计184人次,补偿金额4.3万元。
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疫情防控期间,我局扎实推进医保业务“电话办、网上办”简化优化医保业务经办流程。实行辖区定点医疗机构、药房稳价专人负责制,每天做到随机抽查,对口罩、温度计等药品故意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医疗耗材、药品供应市场的稳定秩序。制定实施《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的通知》,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扎实推进医保扶贫工作。深入贯彻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重要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推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及时与市医保中心、区扶贫办对接,对2020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进行标识,确保扶贫户信息准确、台账清晰。同时,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类管理台账,确保贫困户基本城乡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
集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基金安全”宣传月活动。为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强化定点医药机构守法意识,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并主动参与基金监管工作,自4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活动期间,悬挂横幅80余条、发放倡议书2000余份、医保问答手册3000册、带有举报电话的宣传海报、宣传袋、宣传纸杯、宣传纸巾共10000余份,制作统一的宣传音频、视频在全区定点医药机构滚动播放。同时制定了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方案,5月份为各医疗机构自查自纠阶段,6-11月份为集中治理和整改阶段。
加强“两定机构”协议管理。根据医保资金支出模式,以协议管理为主的实际,加大了协议的制订、资金规模的核定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5月,与25家定点医疗机构和41家药店签订了医药机构服务协议。同时,采取自查、现场检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不定期、不定时、抽查、集中检查等方式,对我区协议医药机构开展了专项检查。截止6月底,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7家次,对其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医药机构,依据规定分别予以以警告、整改、拒付违规金额和暂停协议、解除协议的处理,进一步规范了“两定机构”服务机构管理。
扎实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医保基金监管联合执法,成立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制定方案,明确职责,期间区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市场局组建工作组深入龙脊山医院、前岭矿医院、百姓医院、同济医院、任楼医院、五沟医院进行深夜检查;联合省局、市局对童亭矿医院进行飞行检查;成立驻点督查小组,对定点医药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针对诱导住院、挂床住院、虚构医疗服务、伪造医疗文书票据、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诊疗等违规行为进行核实,对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将予以严惩形成震慑,以促使各医疗机构不断提高维护基金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监管机制尚需完善。目前还存在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范围有缺失、调查取证难度大等问题;医疗机构虚假住院、诱导住院和定点药店留存、盗刷、冒用社保卡等欺诈骗保行为还或多或少地存在。
(二)队伍体系尚需健全。一是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短板明显,镇(办)和村(居)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理顺;二是随着基金监管业务不断下沉,缺编少员的问题尤为突出,难以适应医保基金的稽核和监管需要;三是医保部门懂医懂药懂保险的业务人才缺乏,业务能力亟待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思路
(一)探索建立医保监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区、镇(办)、村(居)三级医保经办网格经办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医保经办队伍业务能力;二是探索实行智能监控全覆盖,提高打击欺诈骗保的针对性,探索将智能监管由事后向事中、事前延伸;三是探索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商业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基金监管,创新监管方式。
(二)持续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一是在集中宣传月活动基础上,开展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将以免费体检等名目诱导、骗取参保人员住院,虚构医疗服务、空床住院、盗刷医保卡、冒名就医、使用医保卡套现或提取药品等行为,作为专项治理的重点;二是开展医保基金督察联合执法驻点行动。由医保、卫健、市场监管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工作组,到定点医药机构驻点督查,聚焦重点,分类检查,统一处理,形成齐抓共管的新管理机制。
(三)全面推行医保电子凭证。一是充分发挥医保电子凭证方便快捷、全国通用、应用丰富、安全可靠等特点优势,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参保群众激活率、两定机构覆盖率和医保结算支付率;二是进一步创新应用场景,与“互联网+”医保服务模式深度融合,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医保领域的多元化应用;三是进一步优化应用效果,强化对医保经办工作的支撑作用,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线上服务和异地结算需求。
(四)有效落实医保民生工程。一是推进城乡居民待遇整合工作。密切关注城乡居民待遇政策统一落地后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提出逐步消化方案,推动城乡居民政策完全融合;二是有效规范全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制度、流程,指导镇(办)做好城乡医疗救助民生工程工作;三是落实好综合医疗保障兜底政策,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类困难人群按政策分类代缴个人参保费用。
(五)较好完善医疗参保信息。一是提高已参保人员和新增参保人员的信息质量。清理核对参保基础信息,加强与公安人口库比对,严把新增参保人员基础信息质量;二是有序清理重复参保。主要针对2019年12月31日以前的参保人员进行清理,首先清理制度内重复参保问题,尽早实现重复参保问题“清零”;其次,稳妥清查跨制度重复参保问题。全面清查连续参加职工医保1年以上、同其缴纳1个年度以上居民医保的重复参保信息,稳妥有序处理跨制度重复参保问题;三是摸清不参加基本医保人员情况。组织梳理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象,了解人员情况。
(六)推进医保信息系统建设。一是按照省、市局统一部署要求,做好与市医保局信息中心对接,继续推进我区医保信息化建设;二是保障医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各镇办现有医保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及应用衔接工作,保障数据信息和系统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七)打赢医保扶贫攻坚战。一是加强落实贫困人口医保扶贫政策的督办力度,明确专人负责联络,加强医保信息系统贫困人口数据与扶贫系统数据比对,确保贫困人口信息准确;二是确保实现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符合条件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实现率均100%。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为方便贫困群众看病就医,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我院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医院规范设置了健康扶贫办公室、健康服务导诊台、每个病区均设置有爱心病房和健康宣教版面,“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标识清楚,设置先住院后交自付费用等绿色通道,贫困患者门诊就诊全程有人陪同。医院通过电子屏和版面等多种方式进行扶贫知识宣传,我院印制宣传页3000多张,发放1000多张。多次在院内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健康扶贫政策文件,使医护人员人人知晓扶贫政策及知识,为患者更好的服务。
二、慢病重症管理:我院组织专家多次下乡对贫困人员进行慢病申报、鉴定工作。对符合慢病标准的困难群众,与医保局配合,发放就医本,在定点医院免费取药。对不符合慢病重症条件的贫困群众,确实需要长期服药的,出具具体用药名单,在选定的定点医院取药。贫困群众随时可以在我院进行慢病重症鉴定。我院每个慢病本上有“困难群众”的标识,每个门诊科室有提示语,门诊免费取药。
一是应保尽保,精准落实筹资政策,对**名贫困人员分类进行资助参保,确保贫困人员参保率100%。
二是应报尽报。确保贫困人员公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最高限额内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
三是应办尽办。利用住院信息大数据比对,及时主动通知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进行慢性病鉴定和办理,共为**名贫困人员办理慢性病证。
关键词:转化型门诊 门诊流程 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化型门诊的涵义
所谓“转化型”,指的是医疗服务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诊疗工作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参与人员组合进行服务效果研讨,然后医疗服务人员和相关工作者密切合作,再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转向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因此,转化型医疗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的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以“大社会”的视角对原本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指标体系。它主张打破传统医疗或护理、诊断或治疗等单一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人员、技术、信息、设备和时间等多元化组合,转化为整体优势,保证医疗质量,满足患者需求,所以从根本上讲,转化型医疗服务应用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
转化型门诊是转化型医疗服务的一部分。转化型门诊是指利用人员、技术、信息、设备和时间等多元化组合,以整体、系统的眼光来对就诊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实现诊疗质量提高、诊疗服务改进、诊疗费用更加合理的总体目标。其指导思想是实现患者、医院、社会总体利益的共赢,即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获得长远发展、社会医疗服务总体水平上升。
二、转化型门诊目标管理体系
(一)建立转化型门诊目标管理体系的原因
目前,许多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门诊服务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门诊就诊流程繁琐、患者有效就诊时间短暂、患者就诊时段与流量分布不均、预约挂号水平低等。探究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医院硬件条件落后。许多公立医院建立时间较早,内部设施相对陈旧,布局上不合理;缺少具有专业背景的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信息的导医导诊;预约挂号以及相关支付方式等技术不完善。
2.患者就诊思想保守。出于对社区诊所医疗水平的不信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跟风从众心理等原因,使得群众逐渐形成了小病大看、习惯周一至周五上午就诊的思想,加大了一些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负担。
3.双向转诊制度未妥善落实。2006年,国家卫生部通过《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自此,卫生部开始向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度。近年来,各地也都在探索这一制度,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设想并未真正实现。群众看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重较低,而是直接选择大医院,使得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量一直居高不下,且有逐渐攀升的态势。
(二)转化型门诊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大型公立医院门诊的一系列问题与原因,转化型门诊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门诊流程的优化,分解为一级目标,是实现“三化”:(1)门诊质量上,化“低质”为“优质有效”;(2)门诊服务上,化“繁琐”为“高效便捷”;(3)门诊费用上,化“高昂”为“透明合理”。
为了让转化型门诊思想有效落实,可以根据目标管理方法,设计如图2-1所示的转化型门诊目标管理体系。
由图2-1可以清晰看出,为了实现门诊流程优化,将这一最终目标分解为质量、服务、费用三个一级目标。各个子目标又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二级子目标。为了实现质量的优质有效,需要降低诊断失误率、提高诊断治愈率,并且减少不必要的门诊转为住院的案例。为了实现服务的高效便捷,最实际的就是简化就诊手续,减少无效的就诊时间。为了实现费用的透明合理,医生在为病人开药时,在适宜情况下应尽量开医保内的药品,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化验检查。
根据二级指标,笔者设定了与之相对应的衡量指标。衡量指标是一系列具体的量化指标,医院或上级部门可根据这些指标检验落实转化型门诊理念后门诊流程优化的效果。具体指标如图所示,不一一赘述。
为了实现这些指标,需要一个包含宏观与微观的支持系统。宏观角度包括:政府政策、社会舆论。微观角度包括:具体制度措施、人员、技术、信息、设备和时间等。如图2-1所示,会诊制度与一日病房的建设是为质量的优质有效服务的;导医导诊服务、医院合理的规划布局、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为服务的高效便捷提供支持;政府的医保政策支持、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医院的即时结算制度为费用的透明合理提供支持;横贯整个支持系统的是科学技术的到位。例如,会诊制度中的可视化网络会诊、即时结算制度中的计算机系统的支持等方面都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不是门诊流程优化的必要条件,却是转化型门诊实施的充分条件,可以为其提供各方面的技术支持路径。
三、对策与讨论
(一)医院方面
1.调整医院布局,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用“一站式服务”
一站式服务的思想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用于销售系统,其实质就是服务的集成、整合,既可以是服务流程的整合,也可以是服务内容的整合。一站式服务在我国最早应用于政府行政办公方面,即公民或企业只要进入政府综合办公点或政府门户网站,即可解决需要政府办理的所有有关事项。这一理念引申到医院门诊服务中来,就是可以把相关科室整合在同一楼层或相近楼层成为一个单元,患者来就诊可以在这个单元里完成挂号、缴费、看诊、检查、拿报告等一系列服务,不用往返于医院各个楼层,从而减少无效时间。实现诊疗一站式服务需要医院调整总体布局,合理规划空间。建筑年代久的医院可以适当扩大挂号、缴费大厅面积,或增加挂号缴费点来缓解患者排队拥挤的现象。与此同时,院内各项标识要清晰明了,有效引导患者。
2.推行一日病房和床边结算
门诊一日病房是指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各项检查、检验以及小型门诊手术。床边结算是指在病床边上完成付费,避免重复排队缴费。对于门诊量大的科室,将一日病房与床边结算结合起来推行可以有效方便患者,使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接受化验检查等项目或者进行小型手术,免于重复入院、排队,提高了门诊的质量和效率,也为患者节约了时间与费用。
3.疏通感冒发热季节病绿色通道
在季节病高发时段,可以采用分区域就诊的方式,单独开辟一个区域进行挂号、检查、诊治等一条龙服务。如遇流行性感冒这样具有高传染力的病种,单独区域内要做好各项防护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消毒等,这样既可以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又可以节约患者排队的等候时间,避免门诊大厅的拥堵现象。
4.提高导医导诊的服务水平
导医导诊服务是一所医院的门面,这项基本服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述几项措施的进展效果,特别是“一站式服务”和“绿色通道”。为提高服务水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加强导医导诊人员的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采用“微笑服务”,以良好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意见;(2)在门诊大厅的显眼位置设立美观的导诊服务台,并在医院的显眼位置设立提示,引导患者进入医院后首先进行导诊咨询。
5.贯彻执行会诊制度
当门诊出现难以确诊的情况时,往往需要患者做更多项检查并且往来于不同科室之间,占用了患者不少时间与精力。医院在首诊负责制的基础上应加强会诊制度,一旦首诊医生发现病情复杂难以诊断时,就应该请求进行多科会诊,其他科室也需及时派出相关医生回应。为保障会诊制度的执行,可以将执行情况计入到科室及医生的考评中,以起到督促激励作用。
(二)政府方面
1.推动预约挂号制度的完善
针对预约挂号系统无法即时缴费的这一现状,各医院独立解决会使得技术资源浪费,也会出现不同医院不同系统的局面,不利于患者对不同医院的选择。此项措施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构建统一的、兼容的预约挂号缴费系统,类似于现已完善的火车票票务系统,挂号的同时可即时完成缴费,避免出现挂到号还要排队缴费的情况。与此同时,还需加大预约挂号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这一便民制度。
2.推进双向转诊制度
双向转诊制度进展缓慢的最终原因,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不高,群众对其不信任。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硬件设施、人员配备、医疗水平等方面都得到相应提高。此外,对于转诊后的医保报销问题也应给予相应的绿色办理通道,从源头上推动双向转诊制度的贯彻执行,以缓解大型公立医院门诊量过高、压力大的现状。
3.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
任何制度的改进都需要经济的支持。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主体应该是政府,所以只有政府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才能推动预约挂号缴费制度、双向转诊制度的完善。
4.做好监督考核工作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督与考核。政府必须做好考核与监督工作,以确保各项利民惠民的措施得到切实落实并不断提高改进。在对公立医院进行考核与评比时,政府应把每百门诊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总诊疗人次、门诊人次、排队等候时间、医保用药比率、诊疗费用分布、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列入考核范围。
(三)患者方面
患者应转变传统就诊观念。在社区服务机构改进、医院坐诊医生班次安排合理的情况下,患者应该改变“小病大看”、“习惯周一到周五上午就诊”这些传统的观念,对预约就诊也应该抱有积极的态度。
据悉,北京的三级医院已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公众通过预约挂号就医有利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减少挂号排队及候诊时间。预约挂号不仅有助解决"挂号难",缩短患者候诊时间,也可分流医院就诊高峰和改善就诊秩序。另外,北京部分医院开始实行转诊预约,患者通过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比自己直接到大医院挂号还要方便。转诊预约就是患者首诊到社区,需要转诊到大医院时,由社区医生负责向大医院预约,保证3天内让病人看上病。社区医院先把关,保证需要上大医院、看专家号的患者顺利转诊大医院、看上专家号,也可使不必上大医院、看专家号的病人就近就医,享受更加方便和廉价的服务,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也可有所缓解。
当然,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民众的信任度是在体验到改进措施效果后逐渐增加的,这些都需要政府和医院的切实推进与有效宣传。
参考文献:
[1] 计虹. 医院门诊流程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J].中国医院,2010,7(14):69- 72.
[2] 庄俊汉,吴小龙,林汉利.门诊就诊流程的现状及再造[J].中国卫生经济,2008,7(24):39- 41.
[3] 李晓华,李辉,扬国斌,王桂玲. 一站式服务在门诊流程改造中的作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2):152- 154.
[4] 扬凡,王琦.医院门诊流程再造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48- 49.
(一)认真清理,切实精简,加大行政审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精简力度
按照省、市的要求,*区对区级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20*年9月统计,区属各部门共有行政审批事项37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35项,经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决定保留实施181项,精简189项,在精简的189项中,取消20项,改为备案登记50项,区级初审转报82项,暂不审批37项,清理精简达到51.*%。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决定保留67项,精简68项,精简50%。20*年10月14日经政府常务会和区委常委会批准,目前已向向社会公告,正式实施。
在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移工作重点,从规范审批程序和环节上下功夫,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服务手段上下功夫,从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注重加强对项目的后续监管。
(二)建立网络,夯实基础,切实抓好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政务中心就是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起来,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流程再造,达到简化审批程序的目的,解决审批程序繁多,收费不规范,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及审批行为不规范,审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1、进一步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区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于20*年12月,位于曲靖市翠峰西路开发区管委会一楼,面积300平方米。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财政全额拨款编制3名,领导职数1名,年度工作经费6万元。目前共有5个部门入驻办公,包括*区林业局、*区建设局、*区文化局、*区工商局、*区公安分局,窗口工作人员6人,涉及行政审批事项24项。2009年1-4月共受理和审批1294件,提供咨询1500余人/次。
2、大力推进部门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
*区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共38个,除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的5个部门以外,目前已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和相对集中服务窗口的有15个,包括劳动局、水务局、国土局、国税局、地税局、烟草公司、卫生局、计生局、民政局、环保局、农机局、质监分局、发改局、商务局、档案局,设有服务窗口44个。未设立服务大厅的有18个,包括农业局、畜牧局、经济局、交通局、安监局、财政局、教育局、统计局、煤炭局、药监局、粮食局、旅游局、气象局、体育局、地震局、民宗局、保密局、人防办。
3、积极推行乡(镇)街道和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
按照“服务重心下移、增强服务实效”的工作要求,全区11个乡(镇)、街道中有4个设立了“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包括*街道、*街道、*镇、*乡,有4个在社区、村(居)委会和所辖部门设立了服务窗口,包括*街道、*街道、*街道、*镇,共有28个社区、村委会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站。这些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集中办理各类行政服务事项,并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咨询和接件受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区、乡、村(社区)三级服务窗口,不断延伸政务服务工作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涵,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街道于20*年5月成立了失地农民失业人员服务中心,经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而演变为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现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障、、农林科技、文体、民政扶贫、城建、综治、司法调解、法律援助等12个窗口,提供34项服务;20*年共办理服务4500多起,办结率保持在96%以上,共发放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193万元,办理生育证540多份,为妇女提供孕检8378人次,完成“两移交”5228人,医保13000多人,推广农业科技25项,提供法律援助56人次,办理林权证350份。
*街道投入15万元在街道办公楼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维稳中心,并将街道的五办(中心)集中办公。
*镇按照“大统一、小集中”的原则,建立了以党政办为主体的便民服务中心示范点,在党政办、派出所、计生办、卫生院、办、民政所等窗口服务部门建成“一站式”服务点5个,推行定人定岗、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全面落实四项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了*信息网,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半年来共办理服务200多人次,办证600多人次,办结率95%以上,群众满意率98%以上。
在社区建设中,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方便居民办事,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区在全区全面推进“九星”和谐社区创建和社区软环境建设。各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区党发〔20*〕42号)的精神,积极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在社区全面推行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去年已建成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6个,占全区36个城区社区的17%;正在建设的5个,有11个“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列入2009年建设计划。
*街道在丰登社区、麟东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将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计生卫生服务站、社会事务服务站、文体活动服务站、环境卫生服务站、社会化管理服务站“六站”综合集中办公,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该街道幸福社区、保度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已近尾声。
*街道多方筹措资金35万元,在冯官桥社区、三岔社区建成便民服务中心;至20*年7月以来累计办理各项服务300多件,群众满意率达100%。*街道建立了花柯社区便民服务站,*社区、向阳社区、潇湘社区等便民服务站也在建设中。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证各项便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的必要保证。为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区对政务服务工作制定了严格的配套实施办法,制定了中心管理规定,明确了中心和窗口单位的职责和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奖惩办法,制定了中心的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首办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全区逐步建立了政务服务制度体系,一些执法部门对部门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办事指南制度汇编成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四)多措并举,加强监督,确保审批和服务公开透明
为保障全区政务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行,*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对政务服务工作多方位全面监督,一是区监察局设立了投诉窗口,对进入服务中心的各窗口单位及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室进行监督,加强对窗口单位的效能督查,加大对项目和收费应进不进、多头受理以及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区监察局投诉窗口将建立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对窗口办件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督,监督各窗口单位严格按照服务承诺和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对承诺时限到期的,按照效能建设规定严肃处理,使整个许可办证过程“看得见、行得正、管得住”,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各部门、乡(镇)街道及社区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建立内部民主监督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设立了举报箱和群众举报电话,加强了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三是今后凡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受理、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都要按照公开法定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的要求进行规范,制定办事指南并对外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四是在*电子政务网上设立投诉平台,实行网上评议投诉,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健全投诉处理机制。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做好政务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政务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优质高效服务的重要途径,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区把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工作作为政府加强服务、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搭建了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部门及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基础、社区为网点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努力开创政务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政务服务工作围绕服务群众和提高效能的总体思路,重点在“95531”工程上狠抓落实,即:
推行九项服务新举措:一、扩大公示内容。各政务服务大厅在原来的受理窗口、项目名称、申报材料等对外公开的基础上,将增加设定依据、审批条件、办理结果等公示内容。二、完善投资审批流程。进一步整合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缩减承诺件办理时限。三、增加服务项目。政务服务大厅服务范围以投资类审批为主向便民类行政许可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方面拓展。四、推进网上审批。积极推行网上审批,为申办者提供项目申请网上预审和预核准登记等服务。五、有效组织联办联审活动。对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和登记的项目,设立联办窗口,进行联合审批。六、实行全程陪同或报批服务。凡是经上级政府批准或区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只要投资者需要,服务窗口可以全程陪同或报批。七、推动服务礼仪规范化。各服务大厅必须进一步规范服务用语,提供文明服务、礼貌服务和热情服务。八、建立快速审批、急办项目制度。对于特急事项,各服务大厅受理后,只需要件齐全,有关窗口帮助特殊处理,快速办结。需在节假日服务的项目,只要预约,服务中心将安排窗口工作人员加班处理。九、拓宽意见征询渠道。中心通过主动回访网上评议和电话采访申办者等多种形式,动态跟踪服务质量。
实行“五个公开”和“五制”办理:即对进入中心的审批事项实行服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
1、减税降费见实效。肺炎疫情期间,为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坚决落实省、市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印发《关于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的通知》文件精神,对区内参保企业职工医保单位缴费部分于2020年3月至5月实行减半征收,同时对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经申请、认定后,可缓缴职工医保费,缓缴期限可继续延期至疫情解除后3个月。缓缴期满后,参保企业在期限内补缴职工医保费的,免收滞纳金。截止5月底,已为150家企业减半征收医保基金120余万元,为13家企业缓缴医保基金近7万元,此项举措惠及企业职工2192人,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在疫情期间的正常生产,同时也保障了参保人当期医保待遇享受不受影响。
2、优化流程不跑腿。为进一步解决医保经办服务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实现医保经办服务更加便民、高效、快捷,全面实行一网、一线、一门、一窗、一站、一次“六个一”医保经办标准化服务,借力“赣服通”平台推行备案业务网上办、查询服务掌上办、大厅业务马上办、证明事项简化办“四办模式”,努力实现“一次不跑”或“最多跑一次”承诺,全面梳理医保经办事项,取消不必要环节,合并相近环节,公布不同事项办理时限和业务流程,优化14项医保经办流程,形成简化、畅通、信息共享的经办流程,做到群众“来了能办、马上就办、一次办结”。
3、民生指标不打折。2020年我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共参保340154人,参保率达98%以上,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参保任务,基本实现全民参保。今年,已结算467861人次,基金支出11163万元,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共备案1927人次,直接结算1711人次,结算费用1433.53万元,同时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努力实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金管理目标,民生指标完成情况目前居全市前列。
4、作风建设抓得牢。为全力打造“满意医保”,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不放松,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制定了《机关考勤管理制度》《窗口工作制度》等多项制度严明工作纪律,助力作风建设工作。同时加强了干职工政治、业务学习教育,全面推进工作人员在思想、廉洁、认识等各方面的学习培训,加强窗口服务意识,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升医保队伍素质,努力为我区参保对象提供高质量、有效率的医保经办服务。
5、“五型政府”强保障。紧扣“五型政府”建设要求,着力化解医疗保障领域“堵点、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在服务上,将贫困户二类慢性病审批录入权限下放给乡镇卫生院,同时推行贫困户慢性病认定业务主动上门服务。在机制上,将异地就医结算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推行电话、微信小程序、网络等便捷化备案,异地就医看病结算难得到缓解。在监管上,切实加强两定机构监管,精准监管重点,攻克监管难点,有力遏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同时深入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追回基金百余万元。在作风上,结合加强医疗保障系统行风建设工作,着力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严格执行我省“两病”门诊用药保障等政策,重点抓好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医保药品带量采购等工作的落实落地。同时,持续开展“怕、慢、假、庸、散”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医保干部队伍精气神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了全区医疗保障工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根据各派2020年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意见建议,我县高度重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和派提出的意见建议,把民主监督作为改进扶贫工作、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现将民主监督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责任落实方面。“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达到100%。2020年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40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12次、脱贫攻坚联席会议21次,安排部署、会商研讨脱贫攻坚工作,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县27名县领导、62个县级部门和183个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30个乡镇436个村,全县6838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实现县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全覆盖。
(二)政策落实方面。制定脱贫攻坚政策性文件60余个,针对疫情影响制定十项措施,形成完成的政策体系。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完成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住房新建24057户,“两建三改”25440户,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财政投入8900余万元代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100%全覆盖,“一站式”结算医疗费用应报尽报;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负责制,落实教育资助资金2816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孤儿、特困供养等贫困家庭学生24.41万人次,贫困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率100%;采取分散打井、集中供水、管网延伸等方式,解决5168户11117人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三)工作落实方面。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园区(基地)169个、扶贫养殖车间30个,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受益贫困人口21467人。实施务工奖补,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提供“点对点”专车服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累计兑现奖补资金3296万元。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19559人,通过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扶贫车间稳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43人。以挂牌督战、防返贫监测帮扶、百日攻坚和问题整改清零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常态化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全县大排查发现问题57267个,中、省反馈问题615个,自查问题30580个,全面整改清零。大力推进消费扶贫,30家本地企业申报获得“扶贫”集体商标,通过建专柜直销、平台网销、促销奖补、以购代扶等方式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总额3.57亿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县上下坚持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始终聚焦未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紧紧围绕“一超六有”核心指标,全力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圆满完成脱贫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2748户5935人贫困人口减贫任务,33465户78242人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986户2173人边缘易致贫户“一超六有”全面达标。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各省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机构网站,主要检索2010年3月-2013年11月出台的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政策实施方案及相关意见,同时收集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上报的新农合大病保障工作汇报材料和相关统计报表。截止2013年11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新农合大病保障实施方案全部纳入研究,天津市未检索到本研究相关的大病保障政策文件,故未纳入分析。
1.2研究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类,数据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实施方案出台时间、试点病种数量、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的确定、医疗费用支付与补偿办法、救治申报程序与费用支付模式、管理与保障措施6个方面,对各省(市、自治区)新农合大病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做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
2.1实施方案出台时间
卫生部于2010年6月《关于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意见》,到2011年6月,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实施方案,虽然于2012年相关文件,但其儿童先心病免费救治工作启动时间较早。2011年4月,卫生部出台文件要求逐步扩大重大疾病救治试点的病种范围(优先考虑妇女两癌、重性精神疾病等病种);2011年,全国共出台扩大病种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16份。2012年5月,卫生部《关于做好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开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耐多药肺结核6种大病保障,同时将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唇腭裂、肺癌、食道癌、胃癌、1型糖尿病、甲亢、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结肠癌、直肠癌12个病种纳入试点范围;2012年,各地共出台扩大病种实施方案17份。2012年11月卫生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省(市、自治区)大病保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2013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进一步要求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全面推开20个病种的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
2.2实施方案覆盖病种
根据卫生计生委要求,2013年各地应全面推开20个病种的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目前,8类大病中,内蒙古妇女两癌及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尚未纳入,宁夏仅开展了儿童两病保障,仅出台了儿童先心病免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余省(市、自治区)全部纳入;12类大病中,吉林、重庆两地各有4类尚未纳入、陕西只将8类大病纳入,其余省份全部纳入。除国家规定优先纳入试点的20种大病外,16个省(市、自治区)新增了部分病种,其中安徽省新增病种数最多,达到了30种,以冠心病、白血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其余大部分省份新增病种为1-8种。同时,部分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将一些地方病或发病率较高的病种纳入大病保障范围,如内蒙古新增的布鲁氏杆菌病,新疆、青海两地分别增加的肝硬化和肝癌(表1)。
2.3定点医院的确定
卫生部《意见》指出:重大疾病实行分级诊疗制度,20种重大疾病中的大多数病种原则上尽可能在县级医疗机构诊治,复杂疑难病例转诊到三级医疗机构。各地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的确定主要包括4种类型。
2.4补偿机制
按照卫生部要求,新农合对相关病种的实际补偿比例原则上应当达到本省限定费用的70%左右,在此基础上,由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再行补偿。各省(市、自治区)在实施方案中对按病种付费的费用定额标准和支付方式进行了规定,一些地方探索利用新农合基金建立了大病补充补偿基金或购买商业大病保险。
2.4.1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根据国家要求以及各省实施方案的规定,重大疾病的诊疗费用支付主要采取按病种付费,包括按病种限额付费、按病种定额付费两种形式,其他支付方式有按病种限额与定额相结合、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形式。
2.4.2费用定额和报销比例。先行试点的儿童“两病”多采取统一规定费用定额标准和报销比例的方式。对扩大病种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诊的费用定额标准和报销比例的确定大致分为3种形式。对于超出定额标准的费用,除海南省规定由定点医院和参合患者按1:1比例承担外,其余各地普遍规定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青海、河南、湖南、内蒙古等地对儿童两病等病种的报销比例规定有所不同。新疆、、湖南儿童先心病均推行免费救治政策。见表4。
2.5申报及结算程序
卫生部《意见》要求,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应按照便民、利民原则,简化并规范重大疾病的救治申报和结算报销流程,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和异地结报,推进新农合、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
2.5.1申报程序。对于大病患者救治申报程序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福建、贵州、海南、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江西等地要求患者到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后开具相关证明,经新农合机构审批后再开展按病种付费诊疗;安徽、云南、四川、宁夏、则由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审查患者参合信息后,对确诊符合大病报销条件的患者按重大疾病类别进行管理,并做好相关材料备案和标注工作,患者出院后由医院向新农合经办机构提交申请补偿的材料。
2.5.2即时结报与“一站式”报销模式。各地大病诊疗费用基本实行即时报销。安徽、海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山东、上海、甘肃等大部分省份规定,大病患者出院时只需按照规定的定额比例支付自付费用,由定点救治医院垫付其余全部费用,并由新农合经办机构将基金应付款和医疗救助垫付款“一站式”拨付医院。云南、河北、浙江、内蒙古等地新农合经办机构仅拨付基金应付款,医院垫付的医疗救助资金则需由医院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贵州、青海两地即时结报则采取由新农合基金向医院预付报销定额的部分费用,医院垫付剩余报销费用,患者支付自付费用的方式。
2.6管理与保障措施
2.6.1申报管理。在重大疾病的救治申报管理方面,针对患者纳入大病报销的限制条件分别作出了规定,主要包括3方面:①参加新农合;②疾病诊断及主要治疗方法符合各省方案规定的保障范围;③在各省指定的重大疾病定点救治医院按规定的临床路径或诊疗方案治疗。同时,安徽、海南、河南等地还在实施方案中规定,在1个参合年度内,重大疾病住院患者同一种疾病限享受1次方案规定的重大疾病保障政策(方案另有规定的除外),再次住院发生的医药费用不纳入大病保障。
2.6.2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各地实施方案中对于大病保障政策的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查处力度几个方面作出了要求。省、市、县各级卫生、民政、财政部门分别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与监督;在确保服务质量方面,一般要求各救治医院要在临床路径基础上制定各保障病种的标准化诊疗方案,严格掌握入、出院指征,从手术、麻醉、治疗、药品及辅助检查等环节着手,确保医疗质量,有效控制费用。同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组织对救治医院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重点对诊断升级、分解住院、放宽住院标准、推诿重症患者、降低服务质量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讨论
3.1大病保障政策目标
逐步缓解农村大病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问题是新农合大病保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考虑到新农合基金稳定性和使用效率,优先纳入试点的20种重大疾病均为疾病负担相对较重、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较高的病种,如儿童先心病、妇科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各地大病保障政策均能围绕缓解“因病致贫”问题的核心目标,绝大多数地区的试点病种范围和补偿水平达到国家要求,并有1/2的省份结合实际情况新增了部分试点病种。在保障机制方面,尽管仍有少数省份采取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的方式,但按病种限额补偿70%与医疗救助相结合仍然是各省大病补偿的主要形式,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自付费用不超过定额的10%,并且在按项目付费别强调了大病补偿不受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与诊疗项目目录的限制,能够较好地满足重大疾病通常存在报销目录外费用高的特点。在救治申报与报销程序的制定方面,尽管各省份具体步骤存在一定差异,但都遵循“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大病诊疗费用“即时结报”和“一站式”报销的普遍推行,能够方便患者即时获得补偿。
3.2大病保障付费方式
按病种付费作为预付费制度的一种,与按项目付费等后付制相比,在兼顾医疗质量与住院费用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是新农合大病保障费用支付采取的主要形式。然而,并非所有的重大疾病费用支付都适用按病种付费,因该支付方式通常以某个疾病治疗方法的主操作和/或主诊断为基础来确定费用定额标准,因此多适用于诊断清楚、疗效确切和费用离散度低的疾病,对于一些临床上诊断分型较为复杂的恶性肿瘤以及重型精神疾病等病程长短差异较大的病种则并不适用。目前仅内蒙、辽宁、新疆等少数省(自治区)在按病种付费的基础上,对部分病种探索推行其它支付方式改革。同时,有1/3的省份采取了按病种限额付费,在不超过费用最高限额的范围内,同类疾病的诊疗费用高低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按照实际提供的诊疗项目价格和数量而调整,但该种支付方式失去了严格意义上的预付费制度的控费能力,其本质上仍属于后付制,对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的约束作用有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国家层面出台的大病保障政策中,针对重大疾病的补偿形式主要强调了按病种付费,而未对不同病种的适宜性作出具体规定或要求;二是由于目前我国按病种付费制度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省级层面仍未建立起统一、细化的疾病分型分类标准,难以根据不同病种的实际需要合理测算预付费的费用标准[1-2]。
3.3大病分级诊疗制度
县级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网络的龙头,应当承担大部分重大疾病的诊疗服务,国家鼓励通过差别化医保报销政策、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引导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和双向转诊机制。从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政策看,分级诊疗制度仍未完全建立,1/3的省份并未将县级医疗机构作为主要定点机构,仅有不到1/5的省份开展了重大疾病诊疗费用的差别化报销。即使是在已经推行差别化报销的省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差距相对较小,难以有效引导患者到县级医疗机构就医。导致差别化报销政策以及分级诊疗制度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县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有限、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难以成为大病患者就诊的首选[3-4];另一方面,省级层面尚未制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具体的双向转诊标准,大部分省份对于不同病种的首诊、筛查程序缺少明确的规定。
3.4医疗服务监管体制
国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的20种大病以循环、消化、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这些疾病多具有病程长、诊疗费用高、临床分型较复杂等特点[5]。以儿童白血病为例,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费用标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危组和中危组的定额标准分别为8万元和15万元,相差达到7万元;而对于妇女两癌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等大病,多数省份并未针对同一病种的不同分型或分期分别制定费用标准。在费用定额确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诊断升级或推诿重症患者以及分解住院、放宽住院标准、不严格执行临床路径等各种逐利行为,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监管和控制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尽管各省(市、自治区)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对救治医院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但并未对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细化并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对于定点医疗机构内部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缺少强制性的制度设计。监管体制的缺陷,首先是由于在按病种付费制度下,医保经办机构尚未充分发挥其作为购买方的职能,未能与医院建立起基于合理的定额协商基础之上的外部监督机制[6];同时,定点医院自身对按病种付费制度下的内部质量管理给予的重视不足。
4建议
4.1大病保障以定额付费为主,探索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
各地大病保障按病种付费的具体形式存在差异,为使其控费效果得到更好的体现,建议结合实际情况逐渐由限额付费过度到定额付费,对一些临床分型较为复杂的恶性肿瘤等病种,应分级制定费用标准,并根据重大疾病诊疗过程中病情的异常变化给予一定的费用浮动空间。同时,大病报销工作应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付费制度的激励机制,克服单一付费方式的弊端。根据病种需要,对于一些不适用于按病种付费的疾病类型,如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以及一些临床分类较为复杂的恶性肿瘤等病种,应积极探索按床日、总额预付以及按项目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7-8]。
4.2明确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的定位,加快推进差别化报销政策
应合理划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不同病种的诊疗功能定位,确立县级医疗机构作为大病救治定点医院的主体地位,并统筹推进差别化报销政策,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9]。同时,以重大疾病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提升应主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得到治疗的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完善相应的设施和设备配置。省级层面应加快制定病种双向转诊标准,确保疑难重症在县级医疗机构初诊后,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转诊到三级医疗机构。
4.3建立明确的医疗服务监管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
一、城乡二元体制下大病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二元失衡现象仍未改善
1.城乡医疗机构及病床数分布比较。从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及病床数的分布来看,城乡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仍然失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编的《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农村医院数为10337个,城市医院数为11642个;2011年农村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2.80张,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24张,这表明我国医疗机构和病床数在城乡之间仍存在差距。
2.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较。农村医疗机构从诊疗设备到医生资质上都与城镇医疗机构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面临着工作用房破旧狭小、设备简陋老化、专业医务人员匮乏的问题。根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19人,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7.90人;2011年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33人,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0人。这表明在农村,对于重大疾病的初诊、分流起到关键作用的执业(助理)医师非常缺乏,农村群众人均能够享受的卫生服务远远低于城市人均水平。
(二)农村大病患者保险报销后仍无钱继续治疗
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困难群众一旦身患大病,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于其缴费水平较低,2011年新农合的人均缴费金额为246.2元,其报销比例在全国范围为40%~50%,若是进入大病医保范围,报销范围在70%~90%,但大病治疗费用高昂,并且政策对报销金额规定有10万~15万的最高封顶线,所以自付费用对农村大病患者家庭来说,仍然是压力很大。
(三)城市大病医保难以跨地区保障
我国医疗保障实行属地管理,医保水平也与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发达地区财政补助较多,中西部地区财政补助较少。而且,异地报销如果全进入当地报销,即使是发达地区也难以承受超支的风险。在这种体制下,区域限制难以避免。此外,大病患者异地报销手续烦琐。由于我国医疗保险按照医保目录上的病种给予报销,但各个地区的医保目录并不相同,且对于进入大病医疗保险的门槛也不相同,导致普通百姓报销周期长,异地报销难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大病医疗困境的对策
(一)完善大病医疗保险的运行环境
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布失衡的问题,首先是要推进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真正做到“藏富于农”。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既能提高农村居民对大病的承受能力,又能够吸引更高级的医疗机构和更多的医疗从业人员到基层去,以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同时,政府加大对大病保险的投入和补贴。并联合公益基金会从更大程度上扩展大病报销病种,提高大病报销比例。政府还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二)引入商业保险,发挥市场机制
在城乡大病医疗保险的实施过程中,设立社会大病统筹基金,有序地引入商业保险,由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配合政府基本医疗保险,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即政府对基金进行组织监管,可以保障制度的可行性,而市场运作的保险公司则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化和市场运营特点,以扩大大病医疗保险的病种范围,提高大病患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
(三)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政策,解决大病医保的“转移”和“续接”
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全国医疗统筹机制,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不同地区间制度的统一,尤其是筹资标准、参保补助、报销比例等方面的统一。实现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两网合一”,统一筹资标准,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