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

第1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保险监管发展前景保险市场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2002年的9.1倍;外资保险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9%,比2002年增加4.4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0966.41万元。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加入WTO以后,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制环境将产生重大变化,保险监管将更加有法可依。与WTO规则不一致、与中国政府承诺相冲突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将得到修改或废止。同时,还将有许多反映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保险新法规面市,保险公司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活动将得到法律的认可。《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估公司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等已经于2002年1月开始生效。在监管实践方面,保险监管将进一步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依法、审慎、公平、透明和效率的监管原则。监管方式和监管重点也将产生重大变化,从运动式、间歇式、大清理转向常规的间接监管,在继续坚持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前提下,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方式过渡。2006年出台的一个文件《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的综合经营能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公司。我国保险业正积极探索与银行业、证券业,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保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健康、稳定的发展。2007年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再保险市场中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与政策。

在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原则下,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经营信息披露制度、首席精算师登记认可制度、保险公司评级制度和保险法定会计制度将逐步建立。同时,还将建立监管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新闻和公告制度,规范并向社会公开监管部门工作程序和审批程序,对监管部门及其人员的法律、行政与舆论监督和投诉制度的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保险自律组织建设将加快,比如将在保险行业协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如产险委员会、寿险委员会、保险中介人协会、保险精算师协会、保险会计师协会等。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前景

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广阔。保险业置身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机遇。

1.国内经济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出现多样化,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升。

2.国内社会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07年未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为保险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潜在保险资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一切都正在改变着人们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对风险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三、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建议

1.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继续深化保险业的企业改革,继续落实各项改变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入深化,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继续培育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继续培育和发展国际的大型保险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增加市场主体,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的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设立保险公司,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整体承保能力。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专业经营优势,逐步建立同意、开放、有序竞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

2.提高监管水平,防范风险

要提高保险业监管水平,加强国际保险监督合作。一是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的制度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切实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及建立动态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控模式。三是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的合作。继续深入、广泛地学习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逐步实现保险业监管的国际化。

中国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是世界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保险业必将在开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前景;预测分析;健康产业;政策解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9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1 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2 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3 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4 结 语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琳琳,刘远立.积极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的机遇与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3).

第3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的智能养老服务。SWOT的分析。南京市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家用智能机器人;空巢老人;生活影响;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P2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17)03-0110-05

0引言

机器人曾经只出现在动画片、电影之中,可如今,机器人已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虽然现在智能机器人尚未完全融入人类生活,但扫地机器人、Siri、机器人服务员等智能机器人大家可能都已习以为常了。本文采用访谈专家、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旨在研究人们对家用智能机器人的了解程度、家用智能机器人的功能和对人们生活影响,从而估测家用智能机器人乃至整个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

1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及分类

1.1概念

我们从广泛意义上理解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它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独特的进行自我控制的类似人的机器。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在感知、思维、效应等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外形不一定像人,它有个相当发达的“大脑”——中央计算机。学术界普遍认为智能机器人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感觉要素,用来认识周围环境状态;二是运动要素,对外界做出反应性动作;三是思考要素,根据感觉要素所得到的信息,思考出采用什么样的动作。[1]

1.2智能机器人按用途分类

智能机器人与普通机器人在用途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其智能性使得它能做更复杂的工作,完成更高级的任务。智能机器人根据其用途又可分为以下四种。

(1)工业智能机器人。工业智能机器依据具体應用的不同,通常又可以分成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多种类型。作为具有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他们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应用机器人,可以方便迅速地改变作业内容或方式,以满足生产要求的变化。随着对工业生产线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种机器人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

(2)农业智能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大减轻以致代替人们的生产劳动、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防止农药、化肥等对人体的伤害,提高作业质量。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目前主要集中耕种、施肥、喷药等方面。

(3)服务智能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以自主或半自主方式运行,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能为人类的生活、康复提供服务的机器人。管服务机器人的起步较晚,但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目前主要应用在清洁、救援、娱乐等场合。

(4)探索智能机器人。机器人越来越多地用于极限探索,即在恶劣或不适于人类工作的环境中执行任务。例如,在水下(海洋)、太空以及在放射性(有毒或高温)等环境中进行作业。[2]

1.3对发展“智能机器人”的调查分析

服务机器人在家庭的应用场景很多,包括做家务、运输、娱乐等的机器人。家用智能机器人的特点是能够与人共处,并服务于人的智能机器人系统。

为了解人们对家用智能机器人的知晓情况和发展意见,从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饼状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84.41%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需要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其中40.37%的人觉得“非常需要”,说明市场的需求很迫切,可见目前绝大多数人已意识到“智能机器人”将会是未来国际竞争及综合国力比拼的焦点所在,同时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潮流。

2家用智能机器人可实现智能健康养老

2.1“空巢老人”社会现状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4]

2.2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开心”缓解“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

2.2.1简介

北京奥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专注于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系统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创始团队大部分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名校。公司主要瞄准养老市场,研发和生产了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机器人系统软硬件产品,为越来越突出的国内外养老问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老人在家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监护到他,这是一个刚需市场。”北京奥开信息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博士对此非常肯定的说。现在,他正致力于研发一款真正实用的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机器人的英文名字叫“KASIN”,中文名字叫“开心”机器人,目前原理样机已开发完第三版,预计第四版调试完备即可投入量产。

2.2.2设计“开心”所用到的技术、工具

与其他同类型产品,如“天津哈士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哈士奇·小康”机器人一样,“开心”也具备先进的人体感应、摄像头远程监护、声源定位、语音识别等系统。

2.2.3“开心”的功能

“开心”机器人的主要作用是在家监护老人,陪伴空巢老人,从而缓解“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开心”的具体功能如下。

(1)安全监护。监测老人摔倒并报警,监测老人是否长时间睡眠不起。当老人在家中某处摔倒时,“开心”能够检测到摔倒声音及图像,并及时汇报给老人的子女。若老人睡在床上或坐在沙发上长时间不起,“开心”则会判断出老人处于昏迷状态,再立即将老人的异常状况汇报至子女手机。

(2)健康管理。吃药提醒、血压测量、心率测量、体温测量。为“开心”设定好吃药时间后,“开心”会定时提醒老人服药,避免老人出现因健忘而忘记吃药的现象。“开心”的感应系统能够监测老人的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变化,准确度极高。子女即使不在家,老人也能轻松知道自己的生命体征数值,不再需要他人进行测量。

(3)休闲娱乐。语音聊天。子女不在家时,空巢老人最怕的便是孤独,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老人的孤独感便会增加。当空巢老人想要聊天时,“开心”会用幽默风趣、温柔委婉的语言陪同老人聊天,减少其孤独感,提升其幸福指数。

(4)生活服务。家电管理、自动导航、自动充电。未来的物联网能将智能家电联系起来,“开心”也能与这些智能家电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连接并对其进行控制。当老人想开关家用电器时,无需亲自动手,只需口头吩咐“开心”,就能实现开关。无论老人在家中的哪个角落,只要没有锁门,“开心”的自动导航系统便能精确地定位自己和老人的方位,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开心”电量不足时,会自动跑到设定好的充电装置处自行充电,无需口头命令,方便又快捷。

(5)数据分析。分析老人的心率变化、血压变化并做出科学判断。“开心”在检测完老人的生命体征后,会自动将数值与正常范围进行比对,若超出正常值,“开心”则会提醒老人服药并通知老人的子女。

2.2.4开心的外形形象及结构特点

从右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心”是一款人形机器人,但与真正的人又有诸多不同。它的头部为椭球形,脸部向内凹入,面部为触屏显示器,显示器上的黑点便是摄像头了;在头部两侧圆形区域内有许多小孔,小孔内部配有声音接收器;再看它的身體,胸口写有它的名字“开心”(KASIN),蓝色的U形区域上的八个小孔配有红外接收装置;“肚子”部分有一个小“门”,其实是一个小箱子,可以适当储放一些小物品;“开心”的“脚”为三个轮子,前面两个大轮提供动力,后面一个小的万向轮控制方向,三个轮子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牢牢支撑着“开心”的身体。另外,“开心”并没有手臂,公司CEO王博士表示:“凭现在的科技制造水平,机械臂结构复杂繁琐,且手臂力度和灵活性不够。若想加大力度,势必会增加机械臂的体积和成本,从而大大增加机器人的整体成本,难以投入市场。”

2.2.5应用“开心”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开心”目前还处于研发状态,若将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不难想象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1)陪伴更多“空巢老人”,老人的孤独感大大降低;(2)安全监护功能能让子女随时了解老人的健康情况,使子女更加放心,增强对老人的安全保障;(3)健康管理功能使老年人身体状况更加清晰化、透明化,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4)休闲娱乐功能能够使老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幸福感提升。

诸如此类的积极影响其实还有很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开心”能做到让子女和老人都更加开心!

2.2.6“开心”还可以有哪些功能?

目前,“开心”的功能设计只有上述介绍的五种,但根据问卷数据显示,更多的人们希望家用智能机器人的功能更丰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图5可知,有91.74%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有扫地拖地功能,而这一项功能实际上在大多数家用智能机器人中早已具备,而对于老人的精神照顾,例如娱乐游戏、语音聊天等功能,也有5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是必要的。由此不难想象,“开心”在养老领域取得成功后,可以具备如上的各种功能,成为“全职保姆”,乃至成为“机器人管家”。更加丰富的功能,更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2.2.7人们对“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的看好度

可见,约87%的人们觉得类似于“开心”这样的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会对空巢老人产生帮助,认可其有效性,而认为这类机器人对空巢老人帮助不大的人僅占约13%。由此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人们也认可了这类机器人。

3家用智能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调查结果分析

3.1积极影响

包括家务活更加轻松(90.83%)、家中娱乐活动更加丰富(46.79%)、安全系数更高(42.2%)等,可见相当多的受访者表示家用智能机器人的积极影响十分巨大,看好家用智能机人。

3.2消极影响

凡是有利必有弊,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家用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会带来保姆行业受挫(46.79%)、生活成本更加高昂(45.87%)、使人变得懒惰(其他)等消极影响,这样的担心也的确值得我们去考虑。

4家用智能机器人发展前景

4.1多功能化、低价化

家用智能机器人产品是否成功,一个衡量标准是它是否能进入到千家万户。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希望家用智能机器人的功能更加丰富化、多元化,能够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当然,价格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科技化程度高了,价格也难免会上去。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价格吧。

不难看出,约85%的受访者的理想价格都在1001~10000元,与大多的家用电器价格差不多,这样的价格能够被多数人接受。同时也能发现,当价格低于1000元时,受访者的兴趣并不大,说明人们对于家用智能机器人的价格有自己的心理预期,而且是能够正视价格的。而青睐1001~5000元的人明显多于5001~10000元的人,因此在这样1001~10000元的区间内,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可见,要想家用智能机器人真正走入人们生活,功能多、科技化程度高还不够,价格这道“坎”也必须能过。

4.2发展瓶颈

整个服务机器人的行业虽然现在十分地热、十分地火爆,但真正能够应用到千家万户的产品并不多。是什么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制约了这么多好技术不能产业化,瓶颈是什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结构化的环境,它进入千家万户必须要低成本化、实用化。

一个服务机器人的产品要进入千家万户,它必须要解决一些问题,可以说要解决三个矛盾。

第一,低成本化和高精度的矛盾,具体的解释是,服务机器人的产品因为面对的是家庭的非结构化的环境,它对传感器等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我们的产品要进入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买得起,就必须低成本化。怎么样把高精度的传感器需求能够低成本化应用,这是这个行业必须要去克服的一个矛盾。

第二,对传感器融合的技术的矛盾,服务机器人产品,包括传感器,对环境的理解和任务决策,它和传感误差、信息不完整的矛盾也是要去解决的。

第三,实时性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因为服务机器人是在非结构化场景下工作的,它具有实时性的要求。同时服务机器人又非常小型化,所以它的运算功能智能这块非常有限,所以怎么样去解决机器人产品运算的实时化、信息的实时化与我们有限的资源这方面的矛盾,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是制约着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三个非常需要去攻克的难点或者瓶颈。[5]

4.3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

目前机器人的研究正处于第3代智能机器人阶段,尽管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其智能化水平仍然不尽人意。围绕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以下几点是机器人行业有待发展的技术方向。

(1)机器人网络化:利用通信网络技术将各种机器人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并通过网络对机器人进行有效的控制。网络化技术包括网络远程操作控制技术等。

(2)机器学习: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出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蚁群算法等可以用到机器人系统中,使其具有类似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不确定和非结构化的环境。

(3)多机器人协调作业:随着人工智能方法、机器人技术以及多智能体系统等研究的深入,如何组织和控制多个机器人来协作完成单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在复杂未知环境下实现实时推理反应以及交互的群体决策和操作,已经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智能人机接口:人机交互的需求越来越向简单化、多样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因此需要研究并设计各种智能人机接口,如:多语种语音、自然语言理解、图像、手写字识别等,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应用任务,提高人与机器人交互的和谐性。[2]

5结论

第5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疗健康 投资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5]丁丹,贺平鸽,胡博新.医药行业:宏观数据库[R].国信证券,2013.

第6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学徒制;人才培养;老龄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75 -03

一、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人才供需失衡概述

1999年开始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033年左右将到4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度居世界之首,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社会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即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领域。

我国老龄化问题要求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用来适应社会各层面的需要。但目前我国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落后,层次单一,仍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教育体系:在我国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保健等涉老专业的大中专院校不多,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很少,职业化、标准化、高层次的养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稀缺,严重制约了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福建省未来对老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潜力巨大,对从业人员的数量、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提出新要求。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38个,其中民办养老服务机构148个:养老床位数从2005年的1.8万张增加到6.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从4.8张增加到14.96张。各种涉及养老服务的机构增长较快,但人才需求增长比例高于设施条件的增长比例;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老龄化人口的市场消费需求正向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职养老服务人员中2/3左右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约5万人,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因此,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学徒制”培养势在必行。

二、推行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培养可行性探讨

“现代学徒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德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从娃娃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健全,学历提升和职级晋升渠道相对完善,职业教育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创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国家,主要特点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解决了老龄化发达国家用工问题,同时也是工业强国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多为研究型理论性大学教育,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无法满足现有工业企业或服务型企业对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难过问题;同时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面对就业,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大幅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刻不容缓。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地区17个、企业8家,高职院校100所。福建省教育厅从2016年也开始全面放开各专业学徒制的申请,2016年确定6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培育学校。

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建设优势能解决养老人才的供需矛盾。健康养老行业为朝阳产业,养老方式日渐多元化,各种涉老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调查发现,现有涉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人员年龄范围为30~50岁,中年妇女,学历普遍较低,受过专业职业教育较少,服务质量很难令人满意;甚至较多涉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中途转岗人员,有老年保健、管理、服务等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中高领导很少,这些作为行业领导者急需专业培训来满足快速老龄化社会对具有顶层设计能力的管理团队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养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除了几个知名院校外,多数院校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养老人才层次定位与现在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多抵饕针对养老机构的人才需要,而急需的养老护理员或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地产、一些高端养老企业如康复保健、养生旅游、心理护理、社会工作、膳食营养干预等的要求兼顾很不够;现有的校内培养方式存在着“象牙塔”现象,实训面对的是“护理人”和冷冰冰的器材,与老年人、涉老企业的设施设备的接触较少,很难真正掌握与老人的沟通技巧和养护技能,这样就很难满足当下“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理念。

如何把企业的资源与高校的优势良好结合,实现政府、涉老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构建福建养老PPP模式,发挥高校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涉老行业企业先进稳定的实训资源,政府民政等部门的政策优势,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才是正确途径。首先,健康养老企业或机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所接受现实人文环境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能直接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践能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培养工作热情,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率;其次,让专业教师到健康养老行业挂职锻炼扩充教师行业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引进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壮大,也解决职业院校生源问题;再次,当前受传统观念、职业社会声望低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低。即使是长沙民政学院办学历史有二十多年,但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仅限二百多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高校、涉老服务机构人才培养搭建桥梁,而且深度合作后实现资源、知识、技能共享会促进健康养老行业发展,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

三、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两点建议

一是关于学徒制生源及培养目标的建议: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认为应届新生依自愿原则可遴选为企业学徒制员工,企事业优秀员工可被推荐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签订联合培养合同和就业协议,进行二元育人,优先录取具有高中文凭的农民工子女及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并根据员工能力知识水平分班分层培养。学习结束后,经社会、企业、学校多方考核合格,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发毕业证书。生源定位:1.学院在校生: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根据综合学业成绩择优遴选,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根据企业建设发展要求直接参与面试,签订三方协议合同。2.健康养老相关行业企业推荐内部优秀员工(高中毕业一年以上,初中毕业三年以上),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签订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三方协议合同。3.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推荐的学徒制委托培养人才:结合考试综合成绩择优遴选(教育厅、学院与培训企业共同组织入学考试:笔试成绩50%+技能考试成绩50%),合格者成为学院的学徒制学生,并与民政部门、公立或民营养老院、健康管理公司等健康养老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培训培养企业签订学徒制委托培养四方协议合同。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要求生源需高中毕业1年以上,初中毕业3年以上,以三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进行培养。培养在适应养老机构、社区或居家养老、养老地产等涉老行业,具有爱心、公益思想和奉献精神,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老年政策法规、老年社会工作、养老机构管理等知识,掌握中医药康复保健、心理干预、老年营养咨询与干预、老年护理等老年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能为中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乐、健”(即医疗、养生、护理、快乐、健康五位一体)的涉老专业健康技能人才。

二是“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措施的建议:“学徒制”人才培养最大特色突出企业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是监控和教学标准制定的问题。要保证以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在民政部门-高校-企业学校遴选“双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订课程模块,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的适宜技术开发及标准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彼此建立教学\行与质量三方督导的监控体系,在学院、教研室二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上,纳入行业企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学院、教研室、企业 “三级监控体系”,对教学全过程科学、规范、系统地运行监控,保障各方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因此提出几点要求:1.合作企业即教学培训基地的控制。要选择有实力、具有先进设备和管理、形成规模效益的行业龙头企业,生产性实习场所需覆盖生产、实训、经营等部门,本身具有或在高校帮助下建立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且在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上有投入有保障,发展规划与高校培养人才相适宜。2.师资的遴选。“现代学徒制”的学徒要有“双导师”,分别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师资要有人员互聘制度、双向培养锻炼制度、共同开发课程和适宜技术制度。企业师傅应选行业企业内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企业师傅同教师一样纳入学院教师考核体系;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实训、到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复医疗机构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等多种方式,改善教师实践技能,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事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3.“学徒制”学生培养模式与考核。学徒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因此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第二学年在有资质的培训企业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及顶岗轮训相结合,第三学年进入委托培养企事业单位实习。(1)理论课由学院教师承担,含理论及实践课,教育与考核流程:按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教研室分配教学任务指定教师编制或征订教材按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内容教研室核对授课考核成绩评定成绩上报归档教学文件汇总学期学院、教研室及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顶岗轮训及企业实习由培训或培养企业的师傅承担,师傅、学生共享高校各类实训室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校企共同开发基于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师傅将具体的工作技能按模块包括各类康复保健技能、护理及心理照护技能、营养配餐咨询及指导、养老管理等分阶段传授给学徒,并制作微课堂,将学生学习态度,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等纳入学习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与考核流程:根据专业技能课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模块企业教学管理分配教学任务并聘任师傅轮岗实训授课制作微课堂反复实训阶段性实操考核及成绩评定汇总教学资料收集汇总上报学院师傅工作总结。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生评价以实习单位为准。

中国老龄化正快速发展,社会对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校企合作式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大力推广,具体如何进行学徒制培养,必须基于福建省健康养老服务人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调研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元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途径探索,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出详细明确甚至标准化的“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http://.

[2] 黄岩松.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讨[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6.

[3] 吴宏洛.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54-159.

[4] 张俊浦.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径探索[J].职教教育研究 2014,(12):52-54.

第7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甘肃省 企业 人力资本 投资意愿

甘肃省经济落后,同发达地区形成明显反差,致使企业缺乏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的优势。甘肃省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改善落后的现实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高离职率又使企业可能面临投资失败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面临着重重矛盾和重要考验。 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其意愿在投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甘肃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针对意愿提出相应对策,可以为企业政策的制定及人力资源投资规划的实施提供依据,在稳定企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是在甘肃省社科基金和兰州商学院重点基金的资助下,由课题组于2012年7月在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师生的帮助下调查所得。调查企业涉及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天水市等几个地区。本次调查采用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方式,就问卷中所涉及的变量指标(12个解释变量、1个被解释变量)与当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进行沟通与交流。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进行了集中检验,共获得有效问卷86份,占问卷总数的86%。

2.研究方法

对甘肃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调查,很难获得连续性数据,本文反映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数据也主要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而分析离散选择问题时采用概率模型是理想的估计方法(屈小博等,2007)。由于本文因变量涉及五类离散数值,在研究过程中应采用有序概率模型。用有序probit模型处理多类别离散数据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Jayachandran,1996;赵忠,2006)。有序probit模型是受限因变量模型(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它是用可观测的有序反映数据建立模型来研究不可观测的潜变量变化规律的方法(林相森等,2008)。

以Yi表示在(0,1,2…,m)上取值的有序响应,关于Yi的有序probit模型可由以下式子表示:

Yi=0,1,2…的概率分别为:

其中,Yi*是一个潜在变量,无法观测到其具体值,但Yi是可观测的变量;Xi是一组解释变量的观测值,i(i=1,2,…,n)代表观测值数;β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变量;εi是随机解释变量;J是状态参数;αi是区间的分界点;φ是标准正态累计分布函数。

本文以甘肃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中被解释变量是一个包括1~5五个等级的多分变量,表1列出了所有变量的详细解释。甘肃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解释变量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投资对象特征变量,即投资主体对投资对象个体特征的关注程度,包括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位、文化程度、合同期限等变量的关注;第二组为企业特征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行业地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规章制度完善程度、企业员工离职率和企业发展前景等。

表1 变量解释及赋值

变量

符号 变量名 变量类型 变量赋值

Y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 因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1 性别 个人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2 年龄 个人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3 婚姻状况 个人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4 职位 个人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5 文化程度 个人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6 合同期限 个人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7 企业规模 企业特征变量 小=1;较小=2;一般=3;较大=4;大=5

X8 行业地位 企业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9 整体薪酬水平 企业特征变量 差=1;较差=2;一般=3;较好=4;好=5

X10 规章制度完善程度 企业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11 员工离职率 企业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X12 企业发展前景 企业特征变量 低=1;较低=2;一般=3;较高=4;高=5

二、变量描述与模型分析

1.变量描述

表2列出了有序probit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等基本统计特征。在本文使用的有序probit模型中,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意愿Y是一个1~5的多分变量,其均值为3.34,表明甘肃省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基本倾向于选择一般水平的投资。在自变量方面,均值基本在3~4之间,表明企业对投资对象个体特征及企业特征的在投资中的重视程度处于一般和较高水平之间,其中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平均值为2.87,表明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时,较少考虑到薪酬水平的影响。

表2 变量描述统计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Y(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 3.34 1.123

X1(性别) 3.52 1.037

X2(年龄) 3.53 1.185

X3(婚姻状况) 3.37 0.934

X4(职位) 3.8 1.083

X5(文化程度) 3.24 0.945

X6(合同期限) 3 0.812

X7(企业规模) 3.15 0.901

X8(行业地位) 3.2 0.956

X9(整体薪酬水平) 2.87 0.955

X10(规章制度完善程度) 3.1 0.882

X11(员工离职率) 3.79 1.118

X12(企业发展前景) 3.26 1.065

2.模型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估计方法,本文选择了反映甘肃省企业投资对象个人特征特征、企业特征等两个方面的12个解释变量,利用Stata10.0软件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进行了有序probit模型估计。表3中模型Ⅰ是让所有的变量进入模型中的检验,检验结果反映了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分析可以发现,模型Ⅰ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表明解释变量整体上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性的影响,其中X4(职位)、X5(文化程度)、X6(合同期限)、X7(企业规模)、X11(员工离职率)、X12(企业发展前景)等变量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显著,而X1(性别)、X2(年龄)、X3(婚姻状况)、X8(行业地位)、X9(整体薪酬水平)、X10(规章制度完善程度)等变量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Ⅱ是在模型Ⅰ的基础上,经过优化检验、剔除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后,模型的估计结果。通过对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各解释变量参数的对比分析发现,模型Ⅱ中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明显高于模型Ⅰ,且从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伪判决系数(Pseudo R2)的数值比较来看,模型Ⅱ的拟合优度较高。

表3 有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 模型Ⅰ 模型Ⅱ

系数 Z值 P值 系数 Z值 P值

X1(性别) -0.1273 -1 0.315 — — —

X2(年龄) -0.0341 -0.32 0.748 — — —

X3(婚姻状况) -0.1084 -0.76 0.449 — — —

X4(职位) -0.2106 -1.7 0.089 -0.2488 -2.12 0.034

X5(文化程度) -0.4874 -3.43 0.001 -0.4497 -3.29 0.001

X6(合同期限) 0.8837 5.12 0 0.8757 5.21 0

X7(企业规模) 0.0019 0.04 0.972 0.4312 2.78 0.005

X8(行业地位) 0.4377 2.61 0.009 — — —

X9(整体薪酬水平) -0.1496 -0.98 0.327 — — —

X10(规章制度完善程度) -0.0728 -0.48 0.633 — — —

X11(员工离职率) -0.2030 -1.75 0.081 -1.931 -1.71 0.087

X12(企业发展前景) 0.2214 1.73 0.084 0.2965 2.59 0.010

观测数值(Number of obs) 86 86

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93.4072 -95.0861

伪判决系数(Pseudo R2) 0.2681 0.2549

Prob>chi2 0.0000 0.0000

模型Ⅱ已经确定出对投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影响显著的可观测变量所属的类别变量,即潜变量投资对象个人特征、企业特征等对甘肃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是否具有整体显著性(图1)。

(1)投资对象个人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从图1可以看出,投资对象个人特征潜变量对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63,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投资对象个人特征变量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再从表3可知,反映投资对象个人特征的可观测变量中,X4(职位)、X5(文化程度)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都有显著的负向向影响,表明在企业中职位与文化程度越高,离职风险就越大,企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就越低;X6(合同期限)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在1%的水平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合同期限越长,员工队伍越稳定,企业越倾向与对员工进行投资。X1(性别)、X2(年龄)、X3(婚姻状况)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

(2)企业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企业特征潜变量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在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路径系数值为0.239(见图1)。同时从表3可以看出,反映企业特征的可观测变量中,X7(企业规模)对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在10%的水平下正向影响显著,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现有的人力资本无法满足其扩张的需要,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就增强;X11(员工离职率)对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且呈负相关,表明企业由于担心员工离职带来人力资本投资的失败,因此就会减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离职率越高,投资越少;X12(企业发展前景)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下显著,系数符号为正,说明企业为了适应未来快速发展与竞争的需要,愿意对员工进行投资,以提升其素质和能力。X8(行业地位)、X9(整体薪酬水平)、X10(规章制度完善程度)等变量对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根据甘肃省企业的实际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概率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各潜变量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影响的效用方向。得出如下结论:甘肃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处于一般水平。潜变量投资对象个人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潜变量企业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反映潜变量的可观测变量中,职位、文化程度、合同期限、企业规模、员工离职率和企业发展前景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影响效应显著。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甘肃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意愿的选择,既受到传统的惯性影响,也与正规制度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甘肃省企业要有效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需要改变传统的投资观念,加大对高职位及高文化水平员工的投资,延长劳动合同期限,尤其是针对特殊人才;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在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扩大规模。

总之,甘肃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解决好人才需求与人才流失的矛盾,在稳定员工队伍、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的基础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参考文献

[1]屈小博,霍学喜.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省6个县27个村果农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8)

[2]赵忠.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管理世界,2006(3)

[3]林相森,艾春荣.我国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J].统计研究,2008(11)

第8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养老服务人员现状调查

1.基本情况分析。(1)以40-60岁,初中文化的女性为主。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目前从事养老服务人员中,以女性为主,占到了78.78%,从年龄结构来看,40-60岁的人员居多,占了67.99%,而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主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为主,占到了57.91%。(2)收入不高、低于平均。在被调查员工中,年收入在2万以下和2-3万的员工所占人数居多,分别占总人数的33.45%和48.56%,而5万仅占4.32%。2014年浙江省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32658元,可见,目前养老从业人员的收入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薪酬偏低。(3)工作年限不长、流动性大。调查发现大多数员工的工作年限并不长,多为1-5年以内,其中1年以下占总调查人数的15.11%,1-3年的为34.89%,3-5年的占27.34%,而5-10年和10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7.63%和5.04%。通过调查发现,46.22%的员工认为自己所处行业的流动性很高,38.67%的员工认为流动性较高,而仅有0.44%的员工认为流动性不高。由此可见,根据该行业员工所反映出的情况,目前老年养老服务行业的流动性较高。(4)专业技能水平低、以初级为主。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中,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大多数员工没有或者仅有初级证书,分别占到了34.89%和42.81%,而拥有中级证书的占16.55%,拥有高级证书的仅占到5.76%。

综上所述,目前老年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中女性大于男性比例,调查对象年龄以40-60岁的中年人居多,员工总体学历主要为初中及以下,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且调查者的工作年限一般,员工对自己所在行业的流动性表示较高。从这些基本情况调查,可以看出,老年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要想让行业健康发展,对于员工队伍的建设应该高度重视。

2.工作满意度分析。本课题组对老年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分析,从各项满意度因素的平均值来看,员工最满意的前二项为“和同事的关系”和“机构的管理制度”。而最不满意的二项为“工作升迁机会”和 “工作的薪资”。从总体满意度来看,老年养老服务人员的满意度一般。

3.留职意愿情况分析。(1)工作时间较长。调查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有88人,占31.65%,其中有145人的工作时间在8-10小时之间,占52.15%,有23人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占8.72%。繁重的工作加之工作时间长,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或继续从事养老服务工作。(2)工作热情度一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度一般,仅有30%的员工认为在工作中投入了最大的热情与努力,60%的员工工作热情一般,甚至还有4%的员工已经考虑辞职了。(3)培训较少。在员工培训方面,调查发现44.6%的员工认为培训的次数不多,32.01%的员工认为培训的次数一般,甚至有6.83%的员工认为几乎没有培训。这和目前大多机构的培训情况相一致,机构对新入行员工一般都会开展一定的培训,但对在岗员工的培训较少。(4)目前薪酬偏低。在被调查的人员中,发现大部分员工对于目前的工作薪酬不满意,有28.06%的员工任务薪酬一般,有42.81%的员工认为薪酬偏低,有18.71%的员工认为薪酬很低,仅有10.07%的员工认为薪酬较高。(5)很少愿意继续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员工愿意继续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仅占12.23%,有56.47%的员工视情况而定,还有31.29%的员工不打算继续从事该工作。可见,目前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并不稳定。

二、养老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根据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浙江省将实现“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按照这个标准,浙江将有900多万老人在家居家养老,近40万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按每名养老服务人员照顾每20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养老按每名养老服务人员照顾4名老年人计算,浙江养老服务人员需求超过55万名。然而目前浙江养老机构加上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服务人员,总共仅有5万多人。养老服务人员供需缺口高达50万人,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并且随着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还会不断扩大。

2.专业化水平低、服务项目单一。目前,浙江省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数是农村务工人员、下岗的中年人或退休的老年人。这类人员一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服务,在岗期间也很少能参加长期系统的培训,因此在养老护理技术、老年常见病的护理、老年膳食与营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匮乏,从而导致只能提供较为单一的养老服务。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对养老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除了常规的日常生活照料外,还希望能提供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因此,目前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养老行业的发展需要。

3.待遇水平低、人员流失严重。目前养老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工作年限较短,流动性较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社会地位低,对这一行业还存在偏见,认为养老服务是伺候人的工作,低人一等;另一方面,养老护理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而工资却不高,福利也较少。所以养老服务人员流失率较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养老服务人才的短缺。

三、浙江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1.鼓励更多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近几年浙江省大力鼓励各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目前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37所大专院校、中职学校都开设老年护理专业,2014年招收学生近1.5万名。但和浙江省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供需缺口相比,当前培养的专业人才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根本没有从事养老服务行业,更造成了养老服务人才的缺乏。因此浙江省应鼓励更多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包括护理、家政服务、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并要求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取得本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

2.提升养老服务人员准入门槛。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我国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但事实上,由于浙江省养老服务人员的匮乏,加之培训机构的有限,使目前并未做到养老服务人员全面持证上岗,从而导致了服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升整个行业人员素质,浙江省应严格按照“不持证不上岗,不培训不入户”的要求,尽快对在岗人员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今后在招聘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确定工资待遇时,也应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养老服务人员入职门槛的提高,不仅表现为职业资格是否取得,还表现为职业能力是否具备。在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资格考试中并未涉及职业能力的测评,有些养老服务人员虽然具备了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素质,但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要提高养老服务人员门槛时就要设置相应的职业能力转入测评。以便挑选合适的服务人员进入行业,提高行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3.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目前浙江省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够为老人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因此除了要鼓励高校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外,还应该对当前在职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迅速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1)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2013年,浙江省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了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培训中心,主要以培训养老护理的师资队伍为主。为了更快更广的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我们还应尽快确定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对机构覆盖范围内的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岗前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2)丰富培训方式。目前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更多的是岗前培训,但这类培训一般比较基础,为了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除了常规的岗前培训外,应该多提供一些系统的长期的在岗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化,例如在线学习,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能竞赛等。

4.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目前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加上工作强度大,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因此,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养老服务工作,从而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就必须逐步提高和改善养老服务人员的报酬。同时还可以对养老服务人员设立奖励机制,比如对于获得更高一级养老职业资格证书的、连续3年以上获得优秀护理员的、在职业竞赛中获得较好名次等人员,可以给予奖金奖励、假期或者优先给予升职的机会等,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第9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PPP模式 养老机构建设 老龄化社会

采取公私合作方式进行养老机构建设是PPP模式的主要形式。公共管理部门与私营机构以合同的方式签订公共服务关系,实现利益与风险的公共承担,保证长期的合作关系。与传统模式相比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上更加具有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不足等情况。能够实现公共管理部门、私营机构与个人三方的满意局面。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中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完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使其更加适合社会养老发展。

一、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养老机构实行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机构床位不足

我国具有养老资格的机构在40000个左右,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数量持续的增大。床位在300万张,养老床位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养老机构床位不足情况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我国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供给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补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模式不合理

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模式缺乏科学的指导规划,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将会出现床位不足或者床位闲置等情况。养老机构供给的突出性结构矛盾在城乡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将会出现床位不足情况,同时价格过高或者条件较差的养老机构同样会出现床位闲置情况。规模小、服务质量差等都会造成养老机构床位闲置情况。

3、专业化程度不高也是制约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的重点

养老机构要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的发挥人才的作用。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缺失是养老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并且会最终影响到养老机构服务供给质量。服务较差的养老机构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同时也是造成床位不足或者床位闲置的主要原因。

(二)PPP模式引导下养老机构建设思路和优势

1、养老机构建设引入PPP模式发展思路

公共管理部门与私营机构签订合同,形成PPP项目。并且作为载体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下,公共管理部门为私营机构提供政策等方面的优惠,私营机构负责资金投入与技术创新管理。在PPP项目建设过程中逐渐的形成共有产权,并且针对养老机构的情况实现不同层次的需求。私营机构主要负责运营和管理。这种PPP模式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双方的优势,实现互补发展。实行PPP模式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养老要求,同时也能够为私营机构带来经济效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老龄化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经验。

2、PPP模式引导下养老机构建设优势

(1)PPP模式的应用能够解决养老建设中资金投入。建设资金不足一直都在困扰着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水平的发展,是影响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资金不足将会使我国养老机构服务供给量质量水平不高。但是实行PPP模式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财政预算,同时扩大民营经济效益增大。实现双方的共赢。

(2)优化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结构。私营机构参与社会发展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私营机构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能够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服务创新,并且根据不同层级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这样能够实现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机构的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床位不足和床位闲置的矛盾。使老年人更加满意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能够推动养老机构利益的最大化。养老机构在引进PPP模式过程中需要提升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实现养老机构服务专业化发展,保证优质的服务供给质量。

基于上述原因在养老机构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引进PPP模式很有必要。也是未来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应用条件

(一)民间资本的大量闲置

民间资本的闲置为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基础。我国城乡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地提升,城乡居民储蓄额已经发展到历史最高时期,并且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我国大量的民间闲置资金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实现资金的保值增长,需要民间资金的高效回报。同时养老机构建设也是民间资金利用风险较低的投资渠道。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应用PPP模式将会为公共事业建设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政府与民间资金的合理的收益分配,风险分担。这是符合民间资金应用特征,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措施。将民间资本应用到养老机构建设中能够解决养老机构在资金投入不足情况,并且为民间资本提供可靠的投资发展渠道。

(二)公私合作经验

公私合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发展趋势为开展养老机构PPP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PPP模式在我国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并且已经形成了成功案例。如深圳沙角-电厂、北京奥运主体育场等,当然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如深圳梧桐山隧道。但是在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中应用PPP模式属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对PPP模式应用到养老机构建设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构想,同时小范围的进行尝试。这些都会PPP模式更好的应用到养老机构建设中进行了探索,为PPP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对PPP模式的发展完善具有现实的引导意义。

(三)PPP全能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在PPP模式应用人才的建设上要坚持职业性与专业化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对于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能够保障我国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养老机构社会服务水平发站内的过程中应该将提升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的重点,要将专业技术创新与操作水平结合在一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PPP全能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为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队伍。

(四)行业评估和后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

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需要有行业的监督和评估。公办养老机构的融资行为、经营和管理行为、养老服务的质量等需要人大等部门来监管,但是PPP模式建立的养老机构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监管之外,还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不仅要考虑新增养老机构的床位张数,而且还要考虑绩效指标和人性化指标,还要加强项目运营的后评价机制。PPP模式建立养老机构,是中国养老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使我国老龄人口 “老有所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重要途径。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是促进PPP模式建立养老机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协会一旦成立,可以对养老服务进行管理和规范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原来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监管及纠纷处理等工作,均交由行业的协会来承担。但是PPP模式建立养老机构还缺乏一种能够自发成立行业协会的直接动力,可以通过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的方式建立,一旦成功运行起来后,这个行业组织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功能,积极寻求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之间的平衡。对于建设期完全结束,已经进入稳定运营期的PPP项目的实际运营状况,要建立后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效益、效率、风险分担、伙伴关系、监管体系等方面全面而客观的分析,确定项目是否在预期状态和可控范围,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为PPP项目的实际运营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成功实施公私合作项目的目的。此外,最重要的一点,还要考虑到PPP项目和普通项目的区别,要对项目特许经营期结束转移给政府运营后的情况进行评价,比较移交前后的项目效益、对各参与方的影响等方面的评价,要重点观察PPP项目移交前和移交后的长期收益的变化。

三、结束语

对于PPP模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PPP模式在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中已经具备应用条件。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中应用PPP模式很有必要,能够实现我国养老机构组织架构的优势,实现对利益的有效分配,保证对风险的控制。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建设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菲.J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分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刘峰,邹鹰,黄峰梅,杨文俊.试论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J].社会工作,2014(12)

[3]徐霞,郑志林.公司合作制(PPP)下利益分配问题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