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城市管理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管理指导意见

第1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镇为主体、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运行管理机制,逐步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轨道,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努力营造清洁舒适、文明和谐的城乡环境,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系,形成“镇村收集、市运输处置”的生活垃圾收运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使城乡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组织实施

(一)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根据区域分布、地形地貌、人口总量等条件,4月底前,将全市375个城中村、园中村、乡镇驻地村、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村纳入环卫一体化管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环卫管理新模式,年底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市环卫管护中心负责制定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居)环境综合整治验收标准,对实施环卫一体化的村(居)进行验收审批,做到整治一个、验收一个、纳入一个。各乡镇(街道)、村(居)要按照验收标准,集中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彻底清理积存垃圾,为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

(二)配齐设施,健全队伍。按照2-3个乡镇建一处垃圾转运站的标准,在全市规划建设7处垃圾转运站,住建委、国土资源局、环卫管护中心负责选址规划,做好用地、立项、环评等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建设;年内镇垃圾转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各乡镇(街道)按照每30户设置一个垃圾箱的标准,规划确定各村垃圾箱位置;环卫管护中心在对各乡镇(街道)、村(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负责把垃圾箱安装到位。各乡镇(街道)按照每100户设1名保洁员的标准建立专业保洁员队伍,并配备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存放;同时,每村设立1名环卫监督员,负责政策宣传、全民发动、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引导村民将生活垃圾入箱、定点倾倒建筑垃圾,及时制止乱排乱倒垃圾、损坏环卫设施等行为。各乡镇(街道)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安排2~4人成立专门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本乡镇(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组织发动、宣传引导、费用收缴、检查考核、推进落实等工作;环卫管护中心、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村级保洁员和监督员队伍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督促做好各村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工作。

(三)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各乡镇(街道)、村(居)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探索全托管式、半托管式和自我服务式等环卫管理模式,实现村级垃圾的“日产日清”。对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庄,要创新思路,结合各村地域特点和群众生活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分拣,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处置总量,提高无害化垃圾的就地处理率。市住建委、环卫管护中心和各乡镇(街道)要研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五个一”管理制度,即:有一套完善的农村垃圾管理和卫生评比等规章制度、有一个妥善解决保洁员工资的渠道、有一套切实提高农民卫生意识的教育办法、有一套过硬的农村垃圾处理督查制度、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同时,各村(居)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的作用,通过村民代表会制定村规民约,划分村民卫生责任区,与村民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真正做到“污水乱排有人问,垃圾乱放有人理,沟渠淤塞有人清”,不断巩固农村环境整治的成效,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治久洁。

(四)创新举措,多元筹资。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市、镇、村三级共同承担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承担全市垃圾转运站、垃圾箱、环卫车辆建设购置费用。各乡镇(街道)、村(居)承担所辖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处置等费用。乡镇驻地有关企事业单位、经营业户承担各自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处置费用。各村(居)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村集体拿一块、社会捐一块、群众集一块”等形式,筹集村级环卫费用,也可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形式筹措。乡镇(街道)、村(居)承担的费用由社区服务中心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市、镇、村三级环卫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市财政根据环卫一体化检查考核情况,年底对乡镇(街道)实行“以奖代补”,具体奖补办法由市财政局、环卫管护中心共同研究制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检查考核等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工作合力。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人员、职能和责任,及时协调处理工作推进中的相关问题。市、镇、村三级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任务目标落实到具体村庄和道路,明确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第2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以地下工程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具有专业性强、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建设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大、不确定性因素多、施工工法多样、工程风险突出等特点。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投资大、涉及而广、社会关注度和公共安全要求高,一旦出现事故易引起社会放大效应。由于我国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对潜在的技术风险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以及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因此,安全风险的科学管控,已成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发展城市轨道对改善城市交通的重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使城市公交客运量大幅度增加。加上私家车拥有量急剧膨胀,使得各大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阻塞、乘车难,行车难的现象,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城市交通紧张将严重地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区域群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由公共汽电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快速轨道交通(主要包括地铁和轻轨)等组成。其中小公共汽车与出租车因载客量小,难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公共汽电车,对道路条件要求不高,票价低廉,成为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但同时公共汽电车依然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载客量较小,发车间隔和站点通过能力有限,在单一的平面路网中,大量的自行车与人流,对公交车的干扰极大,使机动车的速度降低,加重了交通拥挤和乘车困难。如遇到客流高峰时间与节假日,客流量增大,车辆难以准时开出,导致交通状况更为恶化。

在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条件下,城市交通的发展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拓宽道路来解决。发展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对于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以及引导城市结构优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美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总客运量的31%,加拿大占38%,快速轨道交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交通工具。1863年伦敦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自此之后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纷纷建立了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我国地铁建设有近40年的历史,地铁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家。轻轨运输则是近几十年在欧美流行的交通方式。它由轨道电车发展而来,是一种小于地铁而大于有轨电车的中等运量的电动火车,能够在专用的车行轨道上运行单节电动车辆或由数节电动车辆组成的短列车。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来看:现代城市必须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主、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地铁及城市轻轨相较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有着如下优点: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道路交通方式相比,通过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可以完全不占用地上空间,能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运量大,约为公共汽车的3-4倍;安全性好,由于轨道交通一般均采用封闭线路的专用通道运行方式,无其他车辆和行人干扰,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几乎为零,运行系统车辆设备均有自动化的保护措施,不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故障率较低;速度快,约为公共汽车的2倍;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环保,污染少;专线交通,准时发车;经济效益高;强化城市辐射功能、改善产业结构布局;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改变土地的利用性质,促进城区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等。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未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基本程序

轨道交通工程由于工程规模大、技术风险高,审批手续比较复杂,从全国调研的情况来看,作为关系民生的政府重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很多地区在开工前没有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施工单位就已进场,白图施工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轨道交通工程由于其特殊性,建设单位往往是政府的直属机构或企业,基本建设程序的违规,大大损害了政府履职的权威性,给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困难,使得工程建设中产生的质量安全隐患不易排除。

2、部分监理单位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监理作为施工现场一线监管人员,能否充分履职,对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监理项目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理公司对项目部的指导偏弱;项目部配备的人员数量不能保证,部分监理人员业务素质也不能满足要求。更重要的是一些监理人员责任意识达不到基本要求,对现场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是发现问题后缺乏有力的处理手段,不及时下发联系单、停工通知,有的问题未得到及时整改又不敢追究、不敢上报监督机构。

3、一些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

随着轨道交通工程大面积的开展,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也被大量稀释,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不断下降,导致施工企业在落实其主体责任方面有很多不足与隐患。如:关键岗位人员缺乏,项目经理不在岗现象时有发生;“以包代管”的现象依然存在;重大风险的施工方案论证流于形式,部分安全施工措施未得到全面落实;现场技术交底不到位,工程资料不真实、不及时等现象频现。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措施

1、遵循国家和各级政府法令法规

加强施工安全生产,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投入支持上足额到位、奖罚激励上界面分明、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此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以管理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监测管理办法》、《首件工程验收规定》、《关键节点验收规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专业抢险队伍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

2、遵循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先进的防治手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知识库、专家系统等保证施工安全生产。为此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以科技支撑为手段充分利用社会技术力量,建立或实施专家评审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第三方监测机制、现场巡查机制、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综合监控机制、应急救援机制等预防和控制各类工程安全风险。

3、加大投入

为了加大安全生产的治本力度,南京地铁业主本身和各承包商对加大了安全生产的投入,加强了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确保形成有利于工程安全风险控制的有力态式,为工程安全推进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中业主自身出资,通过投标等形式选定定第三方监测单位、风险评估单位、现场巡视单位、安全风险监控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等各种社会力量代表业主对施工安全进行管控,并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安全风险责任状,实行重奖重罚。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落实安全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建立较为完备的安全控制体系,以防为主,依靠科学,规范管理,为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淑嫱.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第3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对接合肥市中国呼叫之都的五年发展计划,安徽省急需大量的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相关岗位的人才。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呼叫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必须加以改革完善。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市场为导向,学生为本位,技能为核心,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一、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较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虽然理论体系比较完整,但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不能及时掌握企业对该岗位毕业生需求的变化情况,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呼叫行业企业的需求。

2.^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职业能力的培养

现有的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实践环节设置不太合理,且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实训内容主要以理论体系为依据来确立,而不是从呼叫中心相关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设置,实践环节的设置本质上与呼叫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严格按照呼叫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 “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专业职业能力,即计算机录入能力、电话沟通能力、电话销售能力、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第二,专业学习能力,即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三,专业社会能力,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管理个人情绪的能力及较好的心理素质。

2.课程体系的构建

(1)总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对呼叫中心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掌握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聘请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呼叫中心服务,管理专业未来就业的岗位群,提炼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并且归纳整理每一个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

①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

岗位群:呼入业务类岗位群

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a.呼叫系统操作技能;b.普通话沟通技能;c.计算机录入技能;d.解答并记录客户提出的咨询问题的能力;e.客户异议投诉处理技能。

②核心职业能力

岗位群:呼出业务类岗位群

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a.呼叫系统操作技能;b.应用普通话与目标客户电话沟通的技能;c.计算机录入技能;d.寻找目标客户的能力e.电话销售技能;f.客户资料建立及管理技能;g.从事简单市场调查的能力。

依照岗位―任务―能力―知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本着“实用、够用”兼顾发展需要的原则及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开设必需的公共课、够用的基础课、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根据岗位群技能要求,按照中心组团模式确立专业培养核心课程(核心层)、专业必修课程(支撑层)、专业选修模块(应用层)。

(2)实践教学体系

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是实操性很强。因此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重设计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建立完整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定期进行实战工作,按企业标准进行考核。这一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直接具备上岗的技能和心理成熟度。

目前实践教学已经实现工学交替,形成良好互动。在实践过程之前,专任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课程的实习作业,主要包括收集案例、撰写总结等形式。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现场管理,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习中;企业教师负责学生的排班管理、现场管理等工作,并且由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考核。

第4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一、基本思路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推进国际化工城功能定位为目标,为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城做出新的业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四个化:城市管理数字化,促使城市管理更精细;业务流程规范化,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管理资源整合化,促进城市管理更便民;评价标准公开化,引导城市管理更主动,从而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新体制。达到城市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解决,从而将问题解决在老百姓发现之前,老百姓求诉之前。最终达到城市管理领域的四大变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城市管理决策分析变定性为定量;城市职能部门工作变分散为系统;政府工作变“重过程”为“重结果”。

二、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5月20日—7月20日)

由区建设交通委会同市建设交通委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并完成工可报告编制、专家评审、项目立项和招投标等工作。

(二)中期建设阶段(7月20日—10月31日)

完成场地建设、部件调查、部件归属、网格划分、网络建设、硬件采购和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

(三)后期调试阶段(10月31日—12月30日)

完成人员培训、市区联调,并开始试运行。

三、班子搭建

成立“区城市网格化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担任组长,由区建设交通委主任担任副组长,建设交通委、规划局、房地局、信息委、科委、公安分局、街道等29家相关单位的分管领导为“区城市网格化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区城市网格化项目建设推进办公室”,办公室由牵头单位主要领导及方案策划人员组成,负责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筹建工作(包括:机构设置、方案拟定、项目建设和系统调试以及沟通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由相关委办局抽调1名联络员,配合区推进办公室协调网格化项目建设。抽调人员将由各委办局网格化系统的主要管理人员加入,并全过程参与建设,有利于系统建设中明确需求和系统建成后的顺利移交。

四、系统建设

(一)场地建设

依据市建设交通委有关“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两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结合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项目机构及人员整合情况,在石化城区由区机管局负责调配约450~550平方米左右办公用房(监督受理大厅约120平方米、指挥处置室约60平方米、其它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值班室、视频会议室、接待室等合计约350平方米,)作为网格化建设用房,满足前期项目筹建,中期系统软硬件建设,后期办公场址。

(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是全区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重要保障。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工作包括:网格化区域的确定;万米网格的划分;区城市管理相关部件地理信息的测绘、收集、入库;GIS地图数据库的建立,GIS信息平台的建立。

1、网格化管理区域

区城市网格化按照“强化重点区域、增加管理内容、提高办事效率”的思路,对重点区域、重点道路进行网格覆盖。按照网格化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建设的要求对每个网格内的部件进行普查,赋予代码、对各种事件进行编号,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

网格化区域拟定为:

(1)部件调查范围:新城(约34平方公里)、朱泾镇镇区(约7.5平方公里)、枫泾镇镇区(4.33平方公里),共计约46平方公里。

(2)管理实施范围: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逐步实施。当前实施范围为新城中心城区(北至红旗路,南至滨海路,西至西静路,东至亭卫南路)约5.9平方公里区域。

2、网格划分

(1)网格划分的原则

①属地原则:每个网格不跨越城市规划单元边界,不打破区、街镇、居委会、村的行政管理体系。

②地理布局:一个网格单位内的管辖区域只能是一个居委会或村,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方便管理:一万平方米作为一个基本单元,但可视划分边缘接口、地域内人口数量和“城市部件”数量等因素,就管理方便适当调整。

④无缝隙、全覆盖:特别注重区界、街界、居委与村委等交叉区域,界定清晰,责任分明。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元,将区所辖区域划分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

(2)网格划分的相关责任:由区建设交通委牵头,区规划局、民政局协助,各镇、街道配合,进行单元网格的划分和审核。在此基础上,由区网格化推进办小组按管理原则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

(3)责任网格划分:按照市建设交通委规定,每10-16个单元网格划分为一个责任网格。结合区域实际,采取不均匀划分,按疏密相间原则划分责任网格,根据实际管理工作量对于市容环境示范区域、中心商业区、主要景观带,确保10-16个单元网格作为一个责任网格,对于其它区域,拟采取20-30个单元网格作为一个责任网格。

3、城市管理“部件、事件”调查及信息入库

(1)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目录:按市建设交通委明确的全市统一编码,结合区城市管理现状,涵盖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和其它设施等5大类84种部件、32种管理事件。

(2)部件的测绘

主要任务包括:①、按有效、有限的角度,参与确定“城市部件、事件”;②、核实复查现有的“城市部件”;③、补充遗漏的“城市部件”。

(3)核实补充“城市部件”任务的实施方法:采用职能部门和镇、街道相结合进行抽查的核实方法。在网格划定的基础上,就城市“部件”进行分类,明确核实内容,落实核实单位,确保准确率在96%以上。

(4)明确部件、事件责任归属:依据四原则,即法律法规原则、市有关规定原则、职能就近原则和区领导意见原则,对部件和事件落实责任归属;同时明确应急处置部门的工作处置流程。

(5)数据输入:在市建设交通委的指导下,由各职能部门协助录入“城市部件”,为建立数据库提供技术参数。数据库由网格化管理监督受理中心的信息规划管理科负责日常维护更新。

(三)系统软硬件的建设

网格化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工作是网格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网格化系统功能实现的载体。系统软硬件建设的质量高低将决定区城市网格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建设和管理力度,以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不紊推进系统软硬件建设,通过规划、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手段为区城市公共事务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基础。

1、软件系统建设

软件系统建设主要包括:

(1)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处置协调工作子系统及其它终端系统的建设。

(2)大屏幕指挥系统的建设。

(3)综合分析评价子系统。

(4)基础数据及地理编码管理子系统。

(5)移动数据接口子系统。

(6)GIS综合子系统。

(7)业务相关系统接口。

(8)网格化功能拓展的其它子系统。

2、硬件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

(1)各种服务器及终端建设

主要包括:WEB服务器、GIS服务器、数据存储服务器、移动交换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存储设备、磁带设备、监督中心工作站、指挥中心工作站、GIS信息维护工作站等的构建。

(2)网络设备的构建

主要包括:核心交换机、备份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构建。

(3)场地弱电部分建设

主要包括:场地装修、办公系统装修;综合布线系统、UPS系统、机房监控系统、会议声扩系统的建设等。

(4)大屏幕显示系统的构建

主要包括:大屏幕及相关附件、大屏幕控制PC、客户端软件、机柜、工程辅料等。

3、网络沟通

市、区两级平台间网络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建设,区内指挥平台与各处置单位间网络由区信息委牵头依托现有政务网络资源实现连接贯通。

4、资源整合

城市网格化项目将整合以下几方面资源:

(1)同区公安信息项目的资源整合。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将实现同区公安监控指挥中心的网络连接,通过软件硬件系统的有效切合实现两中心的信息互通,视频共享,通过派驻网格化监督受理席位至区公安监控指挥中心实现两中心的职能联动。

(2)同区公共交通信息监控平台项目的整合。区网格化信息系统将同市郊首个基于GPS定位技术的公共交通监控调度系统——区公共交通信息监控平台建设项目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3)同市区市容环卫配套信息化项目的整合。区城市网格化系统将实现同区市容环卫信息系统对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加强网格化系统在城市管理相关行业的功能延展。

(4)同区信息委硬软件资源的整合。区城市网格化系统将实现区信息委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源整合。共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共享系统运用软件,共享网络构架资源,并适时拓展设备机房、硬件设施的共享共用。

(四)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

1、机构设置:依据市建设交通委有关“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两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依据监督、处置、评价“三分离”及“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部分工、流程分隔、职能独立”的原则,整合城市网格化管理机构及人员组建“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由于市编委、市建设交通委对该单位机构规格尚未明确,结合我区现状,目前该单位暂不确定机构级别,人员编制暂定为8人,经费来源暂定为区财政全额拨款,待市编委明确意见后根据要求统一设置。

2、人员安排: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工作人员由管理人员、信息员、监督员3类人员组成。

(1)管理人员:根据当前现状暂定为8人,由区建设交通委从相应单位内部调剂。

(2)信息员:采取社会公开选聘形式招募非在编劳务人员12人,由区人才市场,市场化运作。

(3)监督员:通过整合现有部分市容协管、城管协管人员及社会公开招募部分非在编劳务人员两种形式组成,人数为30人,由区人才市场,市场化运作。

五、工作流程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主要有网格监督员、市级监管平台、区级监督指挥平台(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区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专业处置部门四个层次构成。在划分好基本单元网格、地域责任网格,确定城市管理的部件与事件及其管理标准和处理流程后,操作流程如下:

(一)问题发现与报告

网格监督员根据其管理职责及地域责任网格主动对监管范围内的部件、事件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利用手持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信息上报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并报市级平台)。

(二)信息流转告知

区监督中心给予受理接报,经确认立案后立即将信息流转至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核实后责令相关管理责任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置(并报市级平台)。

(三)问题处理

相关管理责任单位或专业处置部门接到处置指令后,应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和工作要求,予以妥善处置并做好备案登记。一时无法处理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的,应向区指挥中心给予说明,有指挥中心沟通协调。

(四)处置反馈

处置完毕后相关管理责任单位及部门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至区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经确认后立即将信息流转至区监督中心(并报市级平台)

(五)跟踪确认

接到处置完成信息后,区监督中心将处置信息通知监督员,由监督员赶往现场核实验证,将确认信息反馈区监督中心。

(六)结案

区监督中心对已妥善处理的案件予以结案(并报市级平台)

六、经费测算

区城市网格化项目建设费用根据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为1000万元。

七、制度保障

(一)建立项目台帐管理制度

1、编制项目建设工作计划

根据网格化项目总体建设要求,按照建设内容、工作流程、阶段任务编制项目建设工作计划,细化建设任务,拟定时间节点,明确涉及单位,从而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

2、制定项目建设月报表

根据工作计划、建设流程及时间安排,按月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总体工作量完成百分比、节点任务完成情况、建设资金运作情况,以表式汇总统计、量化指标、反映上报。

(二)建立工作责任制度

按照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细化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要求,分解工作任务,根据各自工作岗位,分别制定相应工作责任。

第5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视觉通畅、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重点对城区、道路等户外广告进行集中整治,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彻底改变户外广告设置“脏、乱、差”的面貌,形成“设置有序、科学布局、设计精美、形式新颖、品味高尚、规范”的户外广告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县城市品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二、整治的主要范围和重点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凡违反《市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与城市规划不符,影响市容市貌,侵占绿地或遮挡绿化景观,影响建筑物形象和风格,妨碍交通安全的;国道、省道公路沿线或再建国道、省道公路沿线未经审批非法设置的、以及虽经审批但不符合《省交通厅关于印发省高等级公路广告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要求的非公路标志标牌的;未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审批或未经审批擅自设置的,以及其它设置不合理的户外广告等,均为此次整治的范围。这次整治的重点:

㈠经营性户外广告。

1、设置新的大型户外广告必须严格审批手续;对影响视野、遮挡建筑物和破坏旅游线路,影响市容市貌的,经规划、城管、工商、交通、水利、林业、旅游、广电、公安部门组织论证,对不符合设置规范要求的予以拆除。

2、同一道路上的牌匾及其规格、形状应保持相对统一。

3、严格控制除建筑工地之外的遮挡广告。建筑工地围挡广告,同一区域要相对统一,不符合规划和设置要求的要限期整改或拆除。

4、建筑物表面突出墙面、尺寸过大、遮挡和破坏建筑物整体性和设计风格,与建筑物不协调的要进行整改或拆除。

5、利用户外场所、空间、设施的,以展示牌、电子显示装置、灯箱、霓虹灯为载体的广告,对不符合设置规范要求的予以拆除。

6、利用交通工具、水上漂浮物、升空器具、充气物、模型表面绘制、张贴、悬挂的广告,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限期整改或拆除。

7、同一路段的灯杆灯箱广告形状、高度、朝向要一致。

8、在铁道设施,城市交通设施,通道,以及车站、候车楼内外设置的广告,对不符合设置规范要求的予以拆除。

9、在高速、国道、省道沿线,山体、河道设置的各类户外广告,对不符合设置规范要求的予以拆除。

10、对未经批准,擅自在公路沿线设置的非公路标志标牌,通知设置者限期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

11、虽经批准,但不符合《省交通厅关于印发省高等级公路广告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要求的非公路标志标牌;通知设置者限期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

12、对经批准设置,且符合《省交通厅关于印发省高等级公路广告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但构件污损、陈旧、生锈,影响公路形象及行车安全的,通知设置者限期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

13、标志标牌虽设置在公路建筑控制区以外,但其设置影响环境景观,误导司机视线,夜晚灯光影响行车,对公路的行车安全造成隐患的,予以。

14、清除未经批准、长期空白闲置、不及时维护的陈旧、破损和设置期满的无主广告。

㈡门头牌匾及各类公益宣传广告。

1、严格规范门牌字匾。门牌字匾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要“统一规划,上下高度一致,前后平齐”,一个门店只能设置一个牌匾。二层以上门牌字匾的设置,要采用占用空间较小、与建筑物色彩相协调的贴墙镂空字体或霓虹灯,单体建筑物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字体规格、色调”要相对一致。对于高低不齐、长短不一的,要限期整改。

2、合理设置公益宣传,公益广告,需报宣传和工商部门审查,未经审批,不得。交通隔离栅栏、街道两侧透景墙不得设置宣传条幅、广告,已经设置的要拆除。

3、规划、城管等部门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置的宣传栏、阅报栏、标志指示牌等,不符合设置要求以及随意更换为商业宣传画面的,要进行整改或拆除。

㈢临时性户外广告及乱贴乱画。

1、严格控制临时性户外广告审批。严格控制在繁华区进行商业性庆典宣传活动,占道(占用人行道)广告设置和活动行为,须报城市管理部门审批;且不得超过规定时限,未经审批不得。

2、由城市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影响市容市貌的建(构)筑物、临街及小区墙体、电线杆、路灯杆、报刊亭、电话亭、候车亭、树木、各类灯箱、大型广告牌、桥体等部位涂写、悬挂、粘贴的小广告。

三、整治原则及处理意见

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四项处理措施:

㈠予以保留。具备合法批准手续且设置期未满,在设置地点、规格、形式、数量、制作工艺及内容等方面符合规定及整治要求的。

㈡限期整改。与整治要求部分不符,在设置地点、规格、形式、数量、制作工艺及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户外广告,经限期整改后可以达到要求且符合有关规定的。

㈢限期拆除。未经批准、擅自设置的户外广告,擅自变更设置地点、规格、形式、数量、制作工艺及内容的户外广告,不愿自行整改或整改无法达标的户外广告,经合法批准设置、但期限届满未经设置审批的户外广告一律自行拆除,不予补偿。虽经主管部门批准、且按批准要求设置、设置期未满,但严重妨碍生产或市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影响市政设施、交通安全设施或其他公共设施使用,影响公共安全的户外广告限期拆除。

㈣依法登记。对各类户外广告要做到依法登记,并按照《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范标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户外广告登记字号。

四、专项整治的方法步骤

此次全县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活动由县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按照树立典型、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户外广告整治工作按以下步骤实施:

㈠普查宣传动员阶段。规划、交通、城管、水利、林业、旅游、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对重点整治区域、重点部位的户外广告设置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普查,按职责对存在问题制定出具体的整治方案、措施和意见,要落实具体拆除或限期整改名单报县户外广告专项整顿办公室。与此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整治氛围,争得各部门、单位以及广大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需要明确下列内容:

1、对普查的户外广告情况列出明细表,就每处户外广告逐一提出具体的整顿意见(即本实施方案提出的四项处理措施);

2、制订出整顿工作的时间进度计划;

3、明确主管领导及具体的工作部门。

㈡整治实施阶段。按照县整顿和规范户外广告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的工作方案,以及按职责审定的处理意见,逐条路段、分门别类落实整治措施,以自查自纠、自清自改为主,对户外广告组织实施集中整治工作。

对限期拆除的户外广告,责成设置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应注意预留出执行程序的时间),否则予以。

对完善手续的户外广告,责成设置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根据《市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到相应的部门办理完善手续。

㈢检查验收阶段。由县整顿和规范户外广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对整改仍不达标和拒不整改的。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项整顿工作专门机构。县政府成立整顿和规范户外广告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副县长马彦东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邢世成、县工商局副局长卢建平、县规划局局长缑忠发、县城管局长杨正刚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工商局、县规划局、县城管局、公安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利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工商局,县工商局副局长卢建平任办公室主任,县规划局、县城管局、公安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利局、广播电视局主管领导为副主任;办公室主要负责整顿工作的协调、宣传、督导、汇总、验收等工作。县户外广告专项整顿工作领导办公室要从工商、规划、城管、公安、交通、林业、水利、旅游、监察等部门抽调专人,督促落实和检查各乡镇治理整顿工作的进展情况,并组织检查验收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高度重视此次治理整顿工作,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顾全大局,明确职责,通力配合,认真完成清理整治工作。

2、规范审批,强化管理。依据《市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户外广告管理的主管机关,负责本市户外广告的登记、内容审查和监督管理。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部门负责本县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设置审批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城市管理部门依据国务院《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条例》和《市市容市貌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负责户外广告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户外广告设置许可制度和程序,在此次整治活动期间,除特殊情况需异地安置的户外广告外,其他户外广告原则上停止审批。此前经相关部门批准、但尚未设置的户外广告暂时不得设置。要依据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大管理和监察力度,对下达的清理任务和日常检查出的问题,要从严从速处理,确保全市户外广告集中整治取得实效。

3、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户外广告的治理整顿工作。负责依法加强对户外广告的登记、内容审查和监督管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市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4、县规划局负责拟订和依法审核户外广告和牌匾广告分类设置的规划方案和监督管理,对与城市规划和户外广告设置规划不符的,要会同工商局、城管部门依法予以拆除和处罚。

5、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负责治理整顿影响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以及妨碍安全视距和车辆、行人通行的户外广告及乱设的指路标志,依照有关规定会同工商、规划、城管等部门予以拆除和处罚。

6、县城市管理局依据职责权限,加强对户外广告设置的监督管理,对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依法责令整改;同时对城市绿地内设置的户外广告,经审定确需拆除的,会同工商、规划等部门依法予以拆除;对在电力杆、电讯杆、路灯杆等市政公共设施上设置户外广告的,对未经合法批准占用人行步道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的,以及已经合法批准设置但管理不善、影响市政公共设施正常使用的单位,依法予以处罚或对设置的户外广告和招牌予以拆除。

7、县交通局、高管所分别对在高速公路(含护网外50米以内)和国、省道两侧(国道20米,省道15米)设置户外广告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如在以上范围内设置非公路标志牌的,应当经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对非法设置的户外广告进行拆除;对擅自改变公益性质的广告进行整改。

8、县旅游局具体负责,由工商、城管配合对旅游景区周边乱设、乱画(墙体广告)等进行治理,尤其是要对影响景区整体形象的墙体广告进行彻底清理,回复原始景观特色。景区周边墙体今后不允许在涂抹任何广告。

9、规范河道、河堤墙体广告审批程序。凡需在河道、河堤墙体设置的任何广告,需经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及建设规划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内容方可。广告的时间、地点必须在河道管理部门备案。

10、对现有的较为规范的河道、河堤墙体广告,广告者须完善水利、规划、工商等行政审批手续,并做好日常维护手续;不能提供合法审批文件者限期拆除。

11、县水利局要做好主要河道、河道墙体乱涂乱画的各类广告清理工作,尤其是采取措施做好沿线河堤原始景观特色恢复工作。

12、县广播电视局做好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13、县公安局负责做好这次整治工作的安全执法工作。

14、县监察局要加强对各单位的行政监察,对不执行本方案规定和未按职责完成规定任务的单位,要追究其领导责任。

15、从治理整顿工作开始,县城市规划范围内设置的各类(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户外广告,依据《市户外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工商、城管部门参与及时制订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报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工商、城管、监察等部门参与,分期分批实行招投标公开拍卖,确保户外广告设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县户外广告的设置水平,营造良好、平等竞争的广告市场氛围。户外广告招投标的收益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全部上缴县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六、措施要求

㈠要提高认识,密切配合。户外广告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美观、安全、规范的户外广告具有美化市容、服务市民、繁荣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从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切实维护城市形象和公共安全的大局出发,切实提高对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认识,积极支持、互相配合做好整治工作。

㈡要耐心宣传教育,督促自行整改。此项工作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与市民生活和设置者利益密切相关。要搞好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广泛宣传户外广告管理有关规定,使之认识到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对提升城市环境、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违章设置户外广告的危害及后果,尽最大努力劝导设置者对不规范的户外广告自行拆除或整改。

第6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在我市创优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到各创优责任单位,对创优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视察。这充分说明了市政协对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市政协为全市创优工作所作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市政协六个视察小组分别通报了视察情况,对创优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既为我们开阔了工作思路,也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必将对全市创优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就借政协视察的东风、落实政协提出的对策建议、切实抓好冲刺阶段的工作,讲五条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造势力度。创优工作是促进襄樊发展、造福襄樊人民的好事,只有广泛动员、组织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前一阶段我们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像宣传“一节一会”那样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作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下一阶段,各部门、各单位、各新闻媒介,特别是各个城区办事处、居委会,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创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在宣传的针对性、深入性、多样性上再下功夫,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支持创优、参与创优,形成强大的创优工作合力。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年、宣传月、实践日活动,继续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二十字”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大力倡导文明、热情、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善待外地客、严律自己人,坚决杜绝欺生宰客等损害襄樊名声的不良行为,重塑襄樊良好形象。特别是要在机场、车站、涉旅企业等窗口行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襄樊形象、个个都是旅游环境”的城市意识,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根据市政协通报的情况,目前,硬件建设还有不少问题。我们要根据政协视察反馈的情况,对所有硬件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搞清已完成多少、正在施工或还未施工的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要督促责任主体单位和实施主体单位加强对项目的建设管理,抓紧建设施工,确保4月底前所有硬件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对于市政府安排的五一前要求完成的18项重点城市建设工程,也要责成有关单位加快进行。目前项目资金缺乏是个普遍问题,政府不能也不可能大包大揽下来,只能采取三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各单位自筹一部分。各建设项目建成后直接受益或受益最大的还是本地或本单位,所以主要资金还要靠各单位想方设法解决。高新区建设一个三星级厕所、鱼梁洲建设的两个旅游厕所,资金都是自筹的,在这方面带了好头;二是政府投入一部分;三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解决一部分。我想,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资金问题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三、进一步加大规范指导力度。创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要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必须不断加强规范指导,保证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优档案资料归集的指导,市创优办要经常深入各责任单位,按照“宁多勿少、宁严勿松”的原则,督促各单位加强档案收集整理,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形成全面、规范、完备的创优资料。其次是这次通报会后,迅速组织技术监督、公安、消防、城建、城管、工商、旅游等职能部门深入各创优责任单位,特别是深入失分较多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及旅行社,按照创优要求指导设立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落实安全保障措施,规范商品价格管理,抓好社会环境综合治理,指导旅游行业抓好贯标工作,确保软件和旅游行业规范化工作少丢分。

四、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环境问题是直接关系一个城市形象的大问题。正如视察中所反映的,目前,我市市容市貌环境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背街小巷及城乡结合部垃圾不能及时清理,出店经营、占道经营、游散摊点较为普遍,中巴车、出租车、三轮车乱停乱靠及发展无序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城市“牛皮癣”前清后贴、经常反弹等等,严重影响了襄樊形象,同时也直接危及创优验收。对于这些问题,近一时期我们将重拳出击、标本兼治、集中治理。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还权于城区,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块块在城市管理上的重要作用;二是改革城市管理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对一些重要路段的经营管理权向社会发包,如解放路、明珠广场等由实体单位承包管理后,环境卫生明显好转;三是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制。工商、公安、城建、城管、交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调作战,加强监管、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危害市容环境的行为。今后涉及哪个部门的问题多,要追究哪个部门的责任;四是集中整治。近期要集中整治景区景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及两站地区周边环境,严厉打击乱停乱靠、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

五、进一步加大督办协调力度。一方面我们市创优委的领导同志要经常过问检查,帮助解决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为各责任单位当好后盾。另一方面,市创优办要把督办协调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对涉及部门多,需要多个部门协助完成的工作,通过经常督、反复督推动工作发展。特别是要结合这次市政协视察中提出的景区景点建设任务、旅游厕所和创优广告牌在供水开口费和电力搭伙费方面的政策优惠等需要协调的问题,迅速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对工作中仍推诿、扯皮影响工作,或对创优工作不支持、不配合、不协助的单位和部门,要予以通报。再一方面,各主管部门也要对所属单位创优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督办。总之,要通过强有力的督办协调,保证创优整体工作顺利进行。新晨:

第7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一、总体目标

以苏南基本现代化、加快五大城区建设、打造美丽为总要求,巩固我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成果,构建“政府推动、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坚持重点整治创建和长效管理并重,结合两整两创和市容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形成覆盖全区各村的长效管理网络,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

二、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资金保障,严格督查考核。同时要指导各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群众普遍接受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措施,把公共服务设施维护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具体要求为:

(一)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健全“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面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指导意见,在局部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积存。

(二)村内道路环境干净。对通村到组道路和村内主要道路路面及两侧、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环卫保洁,做到道路路面干净、两侧整洁,无垃圾、无积水、无乱堆乱放、无杂草滋生。

(三)河塘沟渠清洁卫生。建立健全“河长制”责任机制和保洁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河塘沟渠的清淤和卫生保洁,做到水面清洁,无有害水生植物,无白色垃圾和漂浮物;坡岸生态美观,无陈年垃圾,无乱建乱堆;河道水系畅通,水质清澈无臭味。

(四)房前屋后院落整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参照城市管理“门前三包”的方式,引导村民各自负责房前屋后和院落的环境卫生保洁,做到垃圾入桶,家禽家畜实行圈养,不随意堆放杂物,无露天粪坑。院落墙面整洁,无乱涂乱画,院内堆放整齐,及时清理和修缮破败房屋。

(五)绿化种植养护到位。保护村内古树名木,爱护花草树木,村内公共绿化由专人负责养护管理;村道两侧、公共活动场所、房前屋后等地带要做到应绿尽绿,引导村民开展庭院绿化和垂直绿化,绿化家园,美化环境。

(六)公共设施配套完好。村内路灯、公共基础设施、卫生设施和公共休闲场所等必须有专人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修缮,保持各类设备设施的完好配套和正常开放使用。

(七)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杜绝乱搭乱建、整治乱堆乱放和乱涂乱贴等行为,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村民房屋出租给他人的,村规民约中必须明确房东职责,加大对承租人的管理和教育,强化承租人的家园意识,自觉维护周边环境,保持村内环境整洁有序。

(八)田园风貌整齐美观。要引导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按规定搭建农业生产用辅助用房,杜绝影响田园风貌和整体环境的乱搭乱建,保持农田整齐,棚舍规范。同时要加强对重要窗口地带及村庄周边抛荒地、废弃地的整治,通过绿化、复垦等措施改善农田环境,美化田园风貌。

三、工作措施

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事关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落实工作措施,确保村庄环境长治久洁。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关于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明确区城管局为我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全面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确保村庄环境管理落到实处。

(二)明确职责分工。区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区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做好业务指导和考核工作。

1.区城管局是全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对全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考核工作;并具体负责对农村环境卫生及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检查考核工作。

2.区建设局负责对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村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监管的指导。

3.区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指导和监督各相关工作,确保提升和保持村庄环境质量。

4.各镇、开发区、街道参照城市管理社区网格化工作模式,明确每个管理网格(片区)1名片长,实施分片管理、并分别明确各管理队伍负责人。

(三)落实资金保障。坚持多措并举,分级筹措和落实管理经费。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支持的资金多渠道筹集机制,确保长效管理的持续运作。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落实日常管护经费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支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倡导志愿者、义工等形式开展村民的环境卫生自我管理,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格局。

第8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把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建筑行业术语进行商业推广,目前欧美基于BIM的应用软件普及率已经达到60%-70%。BIM的优势可总结为三方面:一是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项目不同参建方的数据互用,覆盖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涉及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二是促进建筑工业化。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效率十分低下。1964-2003年间,建筑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不升反降19.2%(此间工业与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30%)。同时,建筑业存在着57%的浪费, 比制造业高出31%之多。BIM可以模拟所有建筑方案、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施工工序,将浪费控制在计算机中,避免施工现场的错误,大幅度减少工期和成本,促进建筑工业化;三是降低成本。据统计,BIM可消除40%预算外变更;缩短80%的造价估算消耗时间;降低10%的合同价格;缩短7%的项目工时,降低成本及早实现投资回报。

杭州市BIM应用现状

杭州对于BIM的应用探索主要集中在工程实践、政策制定和开展相关研究三个方面:

工程项目实践。杭州基于BIM的工程实践起步在国内并不落后。2008年以来,杭州嘉里中心、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东站、杭州来福士中心等建筑项目均对BIM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尝试(国内使用BIM的开端学术界认为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建设)。

政策制定。2015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和信息系统等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推行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创新,全面提高行业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能力。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审中对具有BIM技术应用能力或建有BIM研究中心的企业给予加分。凡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在申报绿色建筑或评选勘察设计、施工等创杯夺优奖项时给予加分。”这是杭州市首次将BIM写入政府文件。

开展研究。2016年7月杭州市建委开展《关于杭州市民用建筑设计BIM技术管理的对策研究》,研究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化设计、生产、管理的相关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明确BIM成果交付标准和实施内容。

2015年5月杭州市拱墅区住建局先后举办了“拱墅区建筑业企业BIM认证工程师培训班”及“2015年拱墅区首届建筑业BIM设计应用大赛”;2016年4月浙江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服务中心举办了“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投资与建设BIM技术应用高峰论坛(BIM SUMMIT)”。

杭州市BIM推广的阻碍因素及问题

BIM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缺失。2015年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首次将BIM纳入政府文件,略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以上海为例,2014年起就陆续制定了《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等多部标准文件,了年度BIM应用发展报告,建立了BIM研究会筹备办、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联席会议办公室(沪建应联办)等多个推广机构,明确迪士尼部分配套工程、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轨交15、17、18号线等44个试点项目,逐步完善了BIM推广应用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应用实践上走得不够深远。这是行业应用的共性问题。BIM的应用并非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内部的事,而是整个建筑行业不同专业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目前,BIM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施工、运维中的应用较少,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阶段连续应用,远远没有实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

建筑项目施工与设计脱节。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普遍追求短、平、快、省,即使基于BIM出了施工图纸,也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也是造成BIM碎片应用的原因之一。

缺乏技术、人才及相关研究支撑。目前国内BIM的实施高度依赖国外软件产品和服务,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基本从零开始,导致虽有政府的鼓励支持,但其应用并]有达到预期效果。

BIM应用对策建议

制定促进BIM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政策。BIM是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应制定相关政策标准从项目开始就明确参与方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制定包括BIM标准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指导和实施标准,明确BIM的项目管理模式,要求和鼓励相关建筑的应用;另一方面,从建筑项目本身的要求出发,制定政策,间接促进BIM的应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曾出台政策,明确要求新建建筑设计审批后,实施阶段不能做任何更改,如需修改,必须重新履行各种审批手续,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任何情况导致的设计变更所带来的时间损失是无法承担,BIM的应用对于新建项目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外部推力反而更好的促进了BIM的应用。

有节奏的推进BIM应用。一是建立BIM应用推广机构,制定杭州BIM的应用模式,构建BIM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海量数据整合,协调推进BIM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二是注重与VR等新技术的结合,将BIM应用于PPP项目方实施工程中,增加BIM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注重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加强应用能力。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研发能力的BIM技术服务企业、建筑企业和专业人才,支持大专院校和社会机构开展多层次的BIM技术应用教育培训,提高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能力。

整合BIM,建立CIM

城市要智慧必须从BIM走向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2016年的G20峰会运用BIM、实景三维、地理空间框架等现代测绘技术和大数据进行项目的建设、监督和安全管理,是G20的成功举办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意识到了BIM等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单体BIM、独立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并不能解决城市问题,城市要实现智慧服务、智慧运营,必须从BIM走向CIM。

以“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实现五大突破。一是建立CIM工作底板,实现多部门数据导入,完成城市物质系统建设。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 以政务地理信息采集为契机,联通各政府部门的政务数据流,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归集各部门散布数据,建立CIM物质空间工作底板。二是接入城市时空数据,打造需求信息直通车。通过移动设备和传感器,将各数据导入CIM工作底板,通过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城市人的活动状况和城市运行情况,为城市管理提供“天眼”和“放大镜”,形成拥有空间维度(三维),时间维度和信息维度的五维城市信息模型CIM。三是从信息(Information)到智慧(Intelligent)实现城市规划蓝图模拟。通过不同情景方案,规划城市蓝图,模拟应对城市弹性和不确定性。四是贯穿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全周期,实现城市运营全过程智慧化,业务部门全员智慧化。五是实现可视化决策管理平台,提前预测突发事件,提前模拟预警。

第9篇:城市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发展;影响因子;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竞争开始转向虚拟空间[1],城市发展思潮也逐渐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2-3],之前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城市[4-5]框架正向一个融技术、经济、社会、空间于一体的智慧城市演变[6],城市愈发追求更加低碳、环保、高效、智能、幸福的美好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智慧城市是运用先进的ICT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更为智慧的方式运行[7]。智慧城市不仅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利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为未来城市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很多国家和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8-9],学术界也开展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目前,国外智慧城市研究的视角主要有技术应用[10]、产业组织[11]、资源配置[12]、城市规划[13]、人本主义[14]。国内智慧城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顶层设计[15]、大数据对智慧城市规划的影响[16,17]、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对中国的启示[18-20]、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21]、智慧城市评价[22]、智慧城市的作用[23-25]、评述与展望[26]。智慧城市的发展评价相关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于单个城市,仅有的一些多城市发展差异比较研究,样本量也较少,不能很好地揭示智慧城市的发展差异。另外,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大多基于单个年份,少有探讨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演变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为范围,本着可比性、科学性、可行性及完整性的原则,选取了77个地市级的智慧城市,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以判断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然后对2011年和2014年这些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分析其原因,以期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数据来源与指标设计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和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各相关省市统计年鉴和各相关城市的政府统计公报。首先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完整性及可比性的原则,即要满足以下要求:可准确表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数据可获得;数据完整;在同一层级有可比性。根据智慧城市的含义,智慧城市的指标设计应注重两方面:其一,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其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本研究选取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及智慧生态五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表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构建起智慧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选取77个地级试点智慧城市进行空间差异分析。

2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差异及演化

2.1影响因子的测度及分析

2.1.1 2011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主因子

首先,分别对2011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数据量纲的差异,采用因子分析,运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处理后得出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2)。根据特征值均大于1的原则,从19个因子中提取了4个主因子作为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02%(表2),根据旋转成分矩阵(表2)可知F1主因子与X2、X3、X4、X5、X6、X8、X9、X10、X12、X13等10因子有很高的关联性,这些因子主要涉及到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技术、智慧服务和邮政业务总量,可将F1主因子命名为智慧城市综合实力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芜湖和昆明;F2主因子与X1、X7、X13、X14、X15、X16等6个因子关联性较高,主要涉及互联网用户、就医便利度及生态,可将F2命名为宜居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重庆、广州、上海、杭州、天津、武汉、大连。F3主因子与X11(单位GDP能耗)、X17(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呈较高相关性,为生产方式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上海、广州、杭州、武汉、无锡、南通、常州。F4主因子与X17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相关性较高,可称为绿化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上海、珠海、大连、昆明、无锡。四个主因子分别不同角度反映了2011年的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

以4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分值,得分仅表示在构建的指标下各地智慧城市的相对差别。选取前20个城市的总和得分排序(表3)排名最高的前五位依次是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综合得分都大于0.71。其次为宁波、武汉、芜湖、无锡、金华、昆明、大连,综合得分在0.24~0.36之间。重庆、南通、青岛、烟台、温州、常州、珠海的综合得分在0.048~0.13,其余城市综合得分都小于0。北京呈正相关的主因子F1中排名第一,综合得分也远远高于其他的城市,表现出了北京发展智慧城市具有非常强的综合实力,但是其它主因子为负数,说明北京在互联网、生态宜居、绿化方面应该进一步强化。根据2011年中国智慧产业发展水平发现,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智慧城市发展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等一些特大城市,其它城市发展较为滞后,且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其智慧城市水平等级与其规模呈正比。

2.1.2 2014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主因子

运用相同的方法对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对选取的19个因子进行旋转后提取4个主因子。4个主因子对选取的19个指标的解释能力达到78.541%。进行因子得分级算得出2014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排名前20位的城市(表5)。

2014年主因子F1在X2、X3、X4、X5、X6、X9、X10、X14、X15、X16、X17、X18等12个因子上载荷值较大,这些因子多侧重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技术及智慧生态,体现的是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实力,可将F1主因子命名为智慧城市综合实力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乌海、郑州和昆明;F2主因子与X1、X8、X12、X13等6个因子相关度极高,主要涉及互联网用户、社会保障及通达性,可将F2命名为通达性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重庆、广州、天津、上海、鄂尔多斯、杭州、大连和武汉。F3主因子在X11 (单位GDP能耗)载荷量相对较高,为生产方式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广州、杭州、常州、温州、武汉、泰州和珠海。F4主因子与X7(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有很强的相关性,可称为智慧服务因子,该因子单项排名前几位的城市有秦皇岛、珠海、鄂尔多斯、新余、四平、石家庄和北京。

2014年和2011年相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前三位城市变化不大,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是前三位。重庆发展很快,由13位上升到第4位,天津、杭州和武汉则略有下降,宁波下降较多,下降到第12位,无锡也发展较快,有第9位上升到第7。郑州和秦皇岛发展最为迅猛,分别从60位和41位大幅度上升到第9和20位,太原市也有所发展从21位上升到18位,而烟台、唐山和芜湖排名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芜湖下降最为明显。整体看来,智慧城市的发展的水平都在整体提高且发展呈现出以北京、上海的“双中心”发展趋势。

2.2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利用全国地级以上的77个试点智慧城市综合实力整体得分F,进行聚类分析,将2011年和2014年77样本智慧城市分为5个等级。2011年五个等级的智慧城市数量分别为1、1、3、7、65,智慧城市等级体系呈金字塔型分布。2014年五个等级的智慧城市数量分别为1、1、4、70、1,智慧城市等级体系为不规则的梭形结构,中等层次以上的城市数量较多,高等和低等层次的城市数量较少。

2011年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智慧城市分别是北京和上海,2014年仍然是北京和上海,综合得分大于1的智慧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减少到仅北京和上海,且北京的综合得分从2011的4.83增加到2014年的5.12,处于第一等级,而上海从2011年的2.98下降到2.77,处于第二等级,北京和上海的发展速度远超其它城市,日益成为我国智慧城市等级体系的两极。第三等级的智慧城市2011年有广州、天津和杭州,2014年增加了重庆,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强,智慧城市发展潜力巨大。2011年处于第四等级的智慧城市仅有7个:宁波、武汉、芜湖、无锡、金华、昆明和大连,2014年很多智慧城市发展迅速,处于第四等级的智慧城市增加到了70个,而第五等级的智慧城市从2011年到2014年从65个减少到仅鄂尔多斯1个。

将智慧城市与地理空间结构相结合,从而反应出智慧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全国77个地级智慧城市的整体得分F,体现了各个城市智慧建设的强弱。得分高,实力强的城市,其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经济和科技创新实力强、社会保障能力业相对较高;相反,得分较低的智慧城市,总体实力较弱,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需要提高。将智慧城市与地理空间结构相结合,从而反应出智慧城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图1)。

3 智慧城市空间差异的成因

3.1 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资本、产品等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城市自身也在不断膨胀,出现了经济活动频繁而无序、流动人口管理困难、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等诸多问题。中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对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在更新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使信息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从功能到效率得到全面升级,使数字化城市向集成化、智慧化、协调化发展[27]。这些内在需求及城市发展从低级向高级演替的规律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发展,也造就了这些高水平的智慧城市。

3.2 对原有资源禀赋的惯性依赖

规模较大的城市经济基础好、科技实力强,智慧技术链和产业链有了初步的发展。比如无锡建有国家传感网示范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是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城市。特大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也较高,而小城市这方面的资源条件较匮乏。所以在原有发展路径的影响下,造成了特大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而小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格局。然而,等级较低的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图1)。

3.3 政策驱动

在政策方面,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M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2012年12月5日,住房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方法》以及《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实行)》的通知;2013年,住建部先后公布两批国家智慧城市(区、县、镇)试点,城市数高达193个。为各个地区智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可能,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在地方上,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纳入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地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规划,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稳定健康推进的政策体系[18]。各个城市还从不同方面开始建立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综合体、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用平台、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教育人文服务、智慧服务应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和智慧交通的建设。

最后,自2010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后,国家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所以在2011年时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处于第五等级的城市很多,经过2年的发展,2014年第五等级城市明显减少,而第三等级城市急剧增多,从侧面表明国家及政府的重视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智慧文化

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信息化和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然而其渗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还有赖于城市居民思维意识的转变,有赖于智慧文化在社会的普及程度。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开放程度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上述城市的物联网较发达,淘宝村的数量也较多,这有助于形成智慧文化氛围。同时,这些城市信息化程度比较高,通过网络平台接受城乡居民预约服务的人也在不断增加,各公共服务机构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也为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4 结论

智慧城市对促进城市科学化管理及提升经济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对于其发展水平差异及发展形成规律的研究较少。因此,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及相关研究,构建了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选取了77个样本智慧城市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 影响智慧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差异的主因子动态变化不大,主要是综合实力因子。2011年,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等城市位于前三等级,宁波、武汉、芜湖、无锡、金华、昆明、大连位于第四等级,其余大量城市都属于第五等级。影响智慧城市主因子有四个,其中综合实力因素包括了初始因素的大多数,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宜居因子、互联网、生态及绿化因子也发挥了一定作用;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整体上有了较大发展,影响智慧城市的因子变化不大。

(2) 中国地级以上智慧城市的总体水平正处于初级上升阶段,但空间差异较明显。无论是2011年还是2014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都是前三等级智慧城市,重庆发展迅速进入第三等级。而其余71个城市虽仍属于第四第五等级,但是大部分城市正处于上升和发展阶段,其发展空间广阔,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014年和2011年相比,第五等级城市迅速减少,第四等级智慧城市急剧增加。

(3)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格局单极态势较明显、呈“梭”型结构。2014年和2011年相比,前三等级变化不大,仅重庆进入第三等级,但是第四等级的城市急剧增多,形成了以北京为第一等级、上海为第二等级的单极不规则“梭”型的发展格局。这一阶段发展格局的演变主要得益于各地级市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中小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为特点。

(4) 智慧城市的发展受到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原有资源禀赋的惯性依赖、政策的影响及智慧文化,尤其是政策的作用非常显著。

随着“四网融合”及“互联网+”的逐步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是一种趋势,智慧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科技和信息在城市发展及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渗入程度,而考虑到本研究选取的样本较多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的主要指标对新兴的一些指标关注较少,比如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的认可程度、物联网、淘宝村数量等,因此本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地市层面智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未来应增加一些新指标,多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截面数据。

参考文献:

[1] 刘云刚, 谢安琪, 林浩曦. 基于信息权力论的智慧城市建设刍议[J]. 人文地理,2014,139(5):8-13.

[2] 柴彦威, 沈洁. 基于居民移动―活动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1(5):108-112.

[3] 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J]. 地理研究,2009,28(4):865-882.

[4] 段学军. 数宇城市建设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1-4.

[5] 魏海平,陈应东,钱海忠. 数字环境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45-47.

[6] 甄峰, 翟青. 信息时代移动社会理论构建与城市地理研究[J]. 地理研究,2012,31(2):197-206.

[7]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信息时. 智慧地球[M]. 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1-3.

[8] 刘静玉,王发曾.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5):114-119.

[9] 李保杰,顾和和,纪亚,等.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矿业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50-54.

[10] Washburn D, Sindhu U, Balaouras S, et al. Helping CIOs Understand "Smart City” Initiatives: Defining the Smart City, its Drivers, and the Role of the CIO[M]. Cambridge : Forrester Research, Inc, 2010:10-17.

[11] Harrigan P 0, Boyd M M, Ramsey E,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e-procurement within the IC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reland[J]. Management Decision,2008,46(3):481-500.

[12] Lenzen M, Peters G M. How city dwellers affect their resource hinter land[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0,14(1):73-90.

[13] Graham S, Marvin S. Splintering Urbanism: Networked Infrastructures, Technological Mobilities and the Urban Condition[M]. London: Routledqe,2001:1-11.

[14] Batadgan L. Smart cities and sustainability models[J]. Revistade Informatical Economico,2011,15(3):

1453-1465.

[15] 甄峰,秦萧.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体框架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4(10):7-12.

[16] 甄峰,秦萧.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29(6):44-50.

[17] 柴彦威,龙瀛, 申悦. 大数据在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J]. 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9-11.

[18] 沈山,曹远琳, 孙一飞. 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研究前瞻[J]. 现代城市研究,2015(1):42-48.

[19] 王广斌,崔庆宏. 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研究: 内容、问题及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3(7):123-128.

[20] 吴志,强柏. 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2014,218(5):15-22.

[21] 辜胜阻,王敏.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2,22(5):74-80.

[22] 刘维跃,王海龙,刘凯歌,等. 运用熵权/TOPSIS组合模型构建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J]. 现代城市研究,2015(1):

31-36.

[23] 赵四东,欧阳东,钟源.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 规划师,2013,29(2):5-10.

[24] 易卫华,张赛飞. 智慧城市的社会影响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0):238-242.

[25] 刘兰娟,徐鑫. 智慧城市建设财政支出影响经济转型的CGE模型分析―以上海为例[J]. 上海经济研究,2014(1): 104-111.

[26] 王朝晖,郑新奇. 基于共词分析的智慧城市研究现状与展望[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59-63.

[27] 逢金玉. “智慧城市”―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74-78.

Study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smart c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

ZHANG Jian-Wei1,2, LI Bei-Ge1, BI Dong-Fang1, WANG Can1

(1.School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2. Center for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