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社保工作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现状
过去十年来,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坚持不懈开展县城建设和管理工作,使之成为我县城建资金投入最多、县城扩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成功创建了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得益于县委政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广大市民长期的理解支持,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特别是与从事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一)规划编制起步迅速。县规划部门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县城新的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并启动实施,完成了鲤塘坝新区和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了部分专业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十余年大规模建设,累计拆除危旧房80余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20余万平方米;新建县城防洪堤及五级拦河坝,建成玉带河公园、滨河公园、旗山公园、民族体育广场、良玉广场、市政广场等6个城市客厅,新增城市绿地102.5公顷,公共绿地34.5公顷;畅通了县城三大出口,实现城区三线下地、主要街道油化、人行道彩砖化和林荫化;灯饰工程大面积铺开,县城有效美化亮化;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逐步改观。
(三)市政管理逐步加强。以建设市级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着力实施县城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市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林绿化起色较大,市容市貌逐步改观。
(四)国土房管监管较好。建立健全了土地预审管理制度,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初步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的信息共享、情况通报及违法违规行为联合查处机制,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共同监管。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容忽视、令人深思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法建设时有发生。
(二)城市用地存量不足。据统计,县城规划建成区现有城市建设用地406公顷,按2006年底南宾镇城镇人口4.6万人计算,人均建设用地88.26平方米,尚能基本满足城市建设所需。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县城购房置业,远远高于户籍人口数。根据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县城人口要达到7.14万人,按人均建设用地面积75平方米计算,需要城市建设用地536公顷,尚差130公顷,土地供应不足加剧了先占后批违法建设现象的发生。现有的406公顷城市建设用地也没有统一征用储备后再规划批量供应,而是用一块征一块,时间不一,政策不一,人为制造矛盾,引起群众上访。
(三)县城规划缺失滞后。2007年3月以前,县城只有一个总规,没有详规。规划局独立后,虽然对总规进行了修编,并制定了部分控制性详规,但由于时间短、人员少,相对于过热的建设需求而言,规划明显滞后,特别是旧城等片区没有控制性详规,导致建设许可无据,违法建设查处难度大。
(四)部门执法推诿观望。
(五)市政设施功能不全。市政设施不配套,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县城市政功能不健全、不完善。市政管网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维修管理不善,排水不畅,污水横流。滨河公园有六处污水直接排入龙河,一些背街小巷和生活小区污水漫溢得不到及时处理,市民反映强烈。垃圾处理和清运设施不配套、不合理,缺乏垃圾处理中转站,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和清运,清扫保洁存在死角死面,一些背街小巷和菜市场垃圾成堆,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县城公厕在旧城改造前共有29所,现在只保留了10所,根本无法满足市民需要。县城停车位严重不足,据了解,目前城内停车位只有270个左右,而私家车已近千辆,且还在以每年逾百辆的速度增加,一到晚上,大车小车停满街道两旁,不仅影响市民出行,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城市绿化率较低,特别是与建设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南宾镇人均绿地面积只有近4平方米,而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是人均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旧城改造基本上未控制绿化率,也没有执行异地绿化的规定。市政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乱停乱放、乱刻乱画等十乱现象还比较突出。
三、问题成因浅析
(一)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客观地说,我县县城建设管理纵向比成绩显著,但横向比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各地竞相迸发的城市建设热潮和取得的建设成果,特别是渝东南和周边区县城市建设的成果已对我县县城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现状已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步伐,发展中的差距和矛盾正日益显现,已处于不进则退、不治则乱的关键时期。
1.目标定位与发展现状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实现发展目标的难度较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均提出要把县城建设成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同时县委政府又准备将县城作为市级森林城市和渝东枢纽门户的重要平台来打造,这三大发展目标和定位对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均提出了很高要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差距不小,要实现这些目标定位难度非常大。
2.快速增加的住房需求与相对较少的住房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供需平衡的难度较大。在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和城乡统筹等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广大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向县城流动的速度日益加快。与此同时,旧城改造渐近尾声而新区开发尚未大规模启动,正规渠道的房源供应青黄不接,县城商品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3.高额利润引发的建设市场的火爆与相对薄弱的市场监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现县城健康有序发展的难度较大。与全国的楼市一样,县城商品房售价近两年大幅攀升,极大的调动了各方面投资房地产的热情,加之我县在房地产市场监管方面力度不够,违法建设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违法处罚付出的成本,导致违法建设的大量出现。
一、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一)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上下把社会救助工作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把它列入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列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二是完善政策保障。199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1年省政府即出台了相关政府规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2005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另外,在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临时救助等方面,均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以规范。三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将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工作作为单独内容,摆上重要位置,并在相关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社会救助的内容,提高规划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指导性、针对性。
(二)健全机制,加强工作能力建设
全省各地普遍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了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民政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机构,要求在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所,村(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杭州市还完善了分层分类救助制度,率先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救助圈,按家庭不同的困难程度,纳入相应的救助范围,明确救助责任。努力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2009年我省开始着手分步推进建设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2010年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行办法,为公正、科学地开展社会救助提供基础,截至2012年10月底,全省有62个县(市、区)启动了核对机制建设,其中25个县(市、区)已完成。在救助资金保障方面,规范救助资金使用,将救助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支出逐级审批和按时拨付制度不断完善;推行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救助资金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活动,保障救助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
(三)丰富内容,落实各项救助措施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一是健全制度。2001年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认定标准、申请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使我省的低保工作有了制度性保障。二是明确标准。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原则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60%确定。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一个县域(城区)范围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行相同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加大投入。据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2003年至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支出低保金76.41亿元,其中2011年支出15.5亿元,比2003年增长3.4倍。据省民政厅介绍,目前城镇居民低保标准平均464.09元/月,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平均329.02元/月,平均补差分别为332.02元/月和197.09元/月。四是规范程序。各地普遍开展了个人申请、村(居)委会审查、乡镇(街道)审核、民政审批及村、乡镇、民政局三级公示的做法,尽量保证低保工作公开、公正。绍兴市除公示外,还由村(居)评议小组对申请对象入户调查情况进行评议、乡镇政府又对村(居)评议情况进行再评议,做到“双评议”、“三公示”。衢州市由审计、民政、财政、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救助款物发放进行监督检查。江山市今年专门花了三个月时间,对全市的低保工作情况进行了集中检查。台州市椒江区、黄岩区的阳光低保,温岭市的救助对象评定举手表决制,都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五是动态管理。合理核定保障对象家庭成员收入,改进核查办法;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按程序及时减发或增发保障金;健全退出机制,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规定办理退保手续。绍兴市还实行“ABC”分类管理法,把收入基本不变的“三无”、“五保”等对象列为A类,三月一走访;把子女即将就业或保障对象即将享受退休待遇的列为B类,两月一走访;把家有劳动能力、因一时失业困难、收入可能发生变化的对象定为C类,一月一走访,做到管理有序,进出有据。衢州市也实行了类似的“红、黄、绿卡”分类管理制度。
2.医疗救助水平逐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医疗救助制度,形成了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相配套的“3+1”医疗保障体系。各地通过资助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医疗机构惠民便民服务等方式,积极做好医疗救助工作。2004年至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医疗救助专项资金33.56亿元,其中2011年安排6.81亿元,比2004年增长2.4倍。2012年各市、县(市、区)安排医疗救助资金5.75亿元,全省人均筹资12.11元。大病救助的人员范围、救助病种和救助水平较以往都有明显扩大和提升。尿毒症、儿童白血病等8类大病全面纳入救助范围,住院救助水平不低于50%,有条件的地区还将肺癌等12类大病和恶性肿瘤门诊化疗、尿毒症透析等特殊门诊费用纳入救助范围。同时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医疗救助定点机构即时结报制度,救助对象可在医院刷卡即时结报,提高了救助效率,方便了困难群众,目前全省77个县(市、区)已实现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报销一站式服务。我省还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和增补叶酸、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定期检查工作。宁波市2006年即确立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零门槛”的医疗救助制度, 2011年全市医疗救助实际人均筹资达20.49元,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标准,为全省最高;同时还将低收入群众白内障复明免费手术扩大到低保标准200%以内的低收入家庭。嘉兴市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在救助病种、报销比例、即时结报工作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海宁、海盐、平湖等3个县(市)还专门出台了医疗救助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医疗救助工作水平。台州市将低保边缘户及其他困难家庭也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现贫困家庭救助基本全覆盖,温岭市还被列为全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
3.教育救助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我省开始实施家庭困难学生教育救助政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学校全覆盖的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辍学”的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对在教育部门审批设立的各类幼儿园就读的低保家庭幼儿、五保供养幼儿及残疾幼儿,资助保育费,每生每年600元;义务教育阶段,我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和农村学校住宿费,同时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段的家庭困难学生提供营养餐,每生每年350元;高中教育阶段,对家庭困难学生免学费、代管费,提供助学金,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还提供生活补助;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等方式,保证学生一律先入学、有困难再救助。绍兴市对学前教育以助学券的方式按实补助,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段享受政府发放的教育券和营养餐券,高等教育段按不同院校给予资金补助。台州市从2011年春季起,对就读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所有一二年级学生免学费,免学费政策从重点保障走向普惠。
4.住房救助力度持续加大。2006年以来,省政府就城乡住房救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为目标,切实加大住房救助工作力度,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各地把廉租房保障和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从当地实际和低收入家庭意愿出发,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的城镇低收入家庭,给予货币补贴或实物配租;对农村住房困难群众,与下山脱贫、地质灾害搬迁、村庄整治有机结合,通过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置换、集中安置等多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注重强化廉租住房要素保障,用地优先供应,资金方面明确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或土地出让金总额的2%以上用于廉租房建设。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保障廉租住房7.5万户,全面实现城镇低保标准两倍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宁波、绍兴等城市已将保障标准提高到低保2.5倍到3倍。2006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12年全省分别安排资金2.95亿元、5.06亿元,分两轮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共完成12.4万户农村困难家庭的危旧房改造任务。绍兴市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多渠道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明确低保、低保边缘和因病致贫家庭优先享受廉租房,人均年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的低收入家庭优先申请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同时对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条件。
5.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认真贯彻《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和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使得我省的法律援助工作快速发展,组织网络逐步健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全省依托乡镇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建成率100%,同时在工、青、妇、老龄委、残联、消费者协会等行业领域和部队、村居、劳动力市场、企业等地方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3万多个,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针对低保户、下岗工人、残疾人、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等社会救助对象,发放了30多万张法律援助卡,凭卡可直接申请获得法律援助,不再审查其经济状况。对社会救助对象的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有的还实行上门服务。除了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请求发放抚恤金救济金、请求支付赡养费、请求支付劳动报酬、请求医疗交通工伤事故赔偿等常规性法律援助事由外,还将伪劣农药种子化肥坑农事件、环境污染损害、家庭暴力等涉及民生的事项,列入法律援助范围。探索非诉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拓展法律援助方式和途径,增强法律援助服务困难群众的能力,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降低困难群众维权成本,对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6.就业援助积极展开。近年来,省有关部门结合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积极稳妥地扩大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将“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户、长期失业人员、低保边缘户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各地政府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通过日常就业援助、专项行动、重点帮扶、特殊群体援助等各种手段,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服务。对接收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促进就业补助;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税费减免、提供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2007年以来,全省共帮助69.0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2.85余万户零就业家庭、8.9万户农村低保家庭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7.临时救助切实有效。临时救助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城乡居民因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对患危重疾病、在各种常规性社会保险救助后仍然生活特别困难的和因意外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人员,给予临时救助,有力地发挥了雪中送炭、拾遗补缺的作用。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试行)》,明确了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标准和程序等内容。据省民政厅提供的材料,2011年全省临时救助筹资总额1.73亿元,实际支出1.6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1.33万人次。宁波市出台政府文件,规范临时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对象,将在宁波居住两年以上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每年还从市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临时救助工作。温州市、舟山市积极完善临时救助政策,两市所属各县根据省政府临时救助办法精神,于2011年底前全部重新出台了县级临时救助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台州各县(市、区)按照人均3元的标准将临时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绍兴县人均筹资标准已达7元。
此外,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元旦春节慰问制度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2003年以来,全省共发放慰问金39.8亿元,共启动价格补贴机制18次,发放补贴13.1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省的社会救助工作总体来看,走在全国前列,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和完善。
(一)救助标准不统一,救助对象真实收入情况难以准确掌握。因救助的内容不同、救助资金的保障力度不同,各个专项救助之间,适用的救助对象困难标准不完全一致。有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标准,有的以低保的若干倍数为标准,有的以全社会人均收入的相关比例为标准;相关职能部门有的以民政部门的救助对象基本数据为依据,有的自行确定救助对象范围,导致救助标准不同、救助的对象范围不同、救助力度也不相同。另一方面,当前个人、家庭的收入、财产情况具有多样性、隐蔽性,且相关财产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单位各自掌握,信息难以共享,而对申请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主要依靠调查走访、公示公告等人工核查手段,难以准确掌握申请对象的真实财产情况,既耗费大量工作精力,又影响救助工作的公平性、科学性。
(二)救助力量分散,救助工作体系整体性、协调性有待提高。社会救助管理以条块为主,救助资源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救助资源和信息不能共享,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遗漏救助都有发生,难以形成合力,救助工作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而且因救助渠道多,造成救助资金分散,统筹、管理难度大,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用。从城乡差别来看,大部分地区城镇与农村的救助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当前形势下,城乡二元的救助制度有待突破,一体化步伐亟须加快。另外,社会救助与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工作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需要进一步廓清和理顺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职能作用,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
(三)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近几年社会救助内容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高,工作量大大提升,但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力量没有大的变化,有的甚至有削弱的趋向。2010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与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建设的意见》,对社会救助平台建设作了明确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来看,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偏少,且往往一人身兼数职,队伍老化与力量不足的问题均有存在,工作量大,事务繁杂,无法满足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救助的是整个社会中最困难的弱势群体。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充分发挥好社会救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保底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政府社会救助责任意识。对困难群体给予救助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得到救助是公民享有的权利。社会救助工作事关民生保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救助工作的思想认识。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履行政府应尽职责,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出发,增强政府责任意识,继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社会救助资金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救助工作,使全社会公民、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内容。一是深入研究社会救助在大社保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界定和划分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其他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完善社会救助功能。二是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机制,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诉求,缺什么帮什么,难什么助什么,实施分层分类救助,提高救助针对性、有效性。有机整合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各专项救助政策,形成一个相互衔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政策体系,降低救助成本,提高救助效果。三是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一体化步伐,逐步统一救助标准,稳步提高救助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同标准、区域同待遇。四是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各界救助有机结合的救助制度,全面统筹民间机构、社会组织、社会热心人士的救助力量和资源,积极吸引利用民间资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民间参与的社会救助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各类救助主体间的协调与配合,让真正有困难的家庭得到及时、有效、适当的救助。通过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内容,完善构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城镇与农村相结合、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相结合、常规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进一步理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格局。要加快完成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建设。按照出台一个办法、建立一套机制、建设一个机构、打造一个平台“四个一”的要求,民政部门牵头,公安、工商、税务、国土、交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金融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尽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实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依据。要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网络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以低保为基础、集所有救助于一体,包括困难人员家庭状况、收入、教育、住房、医疗等情况在内,各部门共享、省市县各级上下一个口子、统一、高效的社会救助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使用绩效。
发改委调研报告:中国就业应从四个方面发力
国家发改委近日针对今年上半年中国就业形势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新旧增长动力加速转换,就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同时,在多重压力交织叠加下,就业领域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发改委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就业领域主要出现了4大新情况、新变化:一是共享经济茁壮成长,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二是消费升级催生新动力,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升;三是返乡创业快速推进,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四是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重点人群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在看到积极因素增多的同时,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新增就业压力与转岗安置困难并存,今年需要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一些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职工转岗安置较为困难。
部分传统产业和资源型地区用工需求低迷,重化工业、建筑业等一些传统产业就业岗位减少,东北地区、山西等部分资源型省区经济继续低速增长,市场用工需求有所下降。此外,返乡创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亟待解决,返乡创业存在资金不足、土地紧张等要素制约。
发改委指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工作,要聚焦关键环节、脆弱环节、基础环节,把握好四个重要抓手,全力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第一,从新旧动力看,要加大对新经济、新就业的政策支持。要加快调整政策取向,通过完善风险控制、信用体系、质量安全、税收、社保等方面政策法规,促进社会资源通过共享实现高效充分利用,推动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创造更多新增就业机会。
第二,从产业看,既要着力创造新增用工需求,更要有效稳定存量用工基数。一方面,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变革方向,加快培育新兴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对民生需求刚性、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等制造业企业,在加快出台降成本普惠性政策的同时,要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着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
第三,从区域看,既要发挥中心城市吸纳就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更要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支持返乡创业、加快培育经济困难地区接续产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中心城市吸纳就业龙头作用,创造更多区域性经济和就业中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支持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接续产业,缓解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
第四,从人群看,要建立五类重点人群与三张网相结合的分类施策机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中的往届名义就业群体和新毕业群体、农民工中失业返乡人员、困难行业有一定人力资本提升潜力的下岗职工、经济困难地区有流动就业意愿人员、就业确有困难人员等五类重点群体,发挥就业信息网、职业培训网、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协同效应,统筹应对。
【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形势:
海归潮、就业大军叠加
刚刚开学,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谭予絮就开始为新一轮的就业工作而忙碌。谭予絮表示,目前学校正主动出击,在和各家单位联系校招事宜,虽然最终统计数据还没出来,但是感觉企业的热情度似乎没有往年高。这两天,谭予絮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2016年即将毕业的,加油;已经毕业的,珍惜岗位,加油!
就业市场压力还是蛮大的。中智上海外企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朱诗勃表示,每年的校园招聘一般会在10月份启动,目前中智正在陆续向用人单位发放需求资料,岗位相关数据要到11月统计出来,不过随着这几年海归潮的出现,和国内的就业大军叠加,2016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海归,以及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明年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
行业分析:
制造业、贸易可能遇冷
在招聘行业冷热分布上,朱诗勃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也许将成为2016年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最大的行业。互联网行业发展、扩张很快,本身对人员就有一定的需求,而且校园招聘对互联网公司的吸引力也很大。朱诗勃分析说,由于互联网是新兴行业,因此需要更多热情、创新的新鲜血液,而90后的大学生本身就浸润在互联网中长大的,学习能力、领悟力也更强,因此年轻人也必然得到互联网公司的青睐。
朱诗勃的分析得到业内人士的印证。上海另外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HR透露,最近曾经接待过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招聘中层管理岗位时,对方明确提出应聘者的年龄底线是80后。
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比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招聘势头也在上涨。
此外,游戏行业的招聘也相对较热。游戏行业近年来创造出很多新的岗位,有些听上去还有点另类。朱诗勃说,比如现在就有一种新的岗位叫游戏解说员。其实这类岗位看似好玩,却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企业更重视用户体验而设置的,也更接地气。
朱诗勃预测,金融、房地产2016年的招聘可能相对平稳。而制造业、贸易、服装等行业可能遇冷。这其实也是与互联网+时代有关,比如贸易行业,因为出现互联网平台、信息不对称少了,供需双方可以直接找到对方,处在中间环节的行业、企业就会受到影响。
善意提醒:
了解企业,莫凭一时冲动
(一)统筹城乡取得“两大突破”
1、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取得突破。制订了《*市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劳动力资源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转移就业服务、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等措施,形成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的市场、制度和服务体系。今年以来,重点做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市农村和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资源总量、年龄、就业状况,以及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社会保障等情况,并初步建立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力资源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状况数据库,为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的创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土地流转等民生工作提供了基础性信息。目前已完成数据录入133558户,涉及人数439811人。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取得突破。制订出台了《*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由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组成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社会养老保险朝着“人人享有”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我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
(二)保障民生健全“三大机制”
1、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等形式,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各类服务。开展了全省联动的“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专项行动,举办了“退伍军人专场”、“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就业专场”、“庆三八、架金桥、促就业”等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人力资源招聘会71期,提供就业岗位81572个,报名达26533人次,为24515人办理了招工录用备案手续。继续做好再就业援助工作,共支付再就业资金3300万元,全市在册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就业困难人员有9700人。今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150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6%;帮助580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116%;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800人,完成112.5%;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50人,完成102.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5%,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2、健全全民社会保障机制。自10月份以来,重点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工作。各镇(街道)采取“联村、包干、入户”的形式,深入各村(社区)做好政策宣讲、引导参保、督促指导等工作。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业务指导组,深入各镇(街道)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利用多种载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全市参保人数达到35*9人,70周岁以上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助38013人,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参保任务指标。同时城乡居保工作流程规范、发放及时,12月份已有9546人领到了养老金,当月共发放养老金102.6万余元,真正做到次月发放到位。继续做好基本养老保险等各大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5万人、9.65万人、17.5万人、18.5万和10.6万人。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全市已有4.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及时调整了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和医疗统筹待遇标准,被征地农民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门诊费用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报销20%,每年最高支付额为500元。
3、健全就业培训服务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认定了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培训机构,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全市共有各类培训机构17家。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养适应我市先进轻工制造基地发展方向的技能人才。开展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26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150人,完成102.5%;新技师培训120人,完成104.3%;高技能人才培训930人,完成101.1%;创业培训210人,完成105%;培训外来务工人员4833人。完成技能考核鉴定91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8.8%。
(三)服务企业推出“四大举措”
1、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自20*年下半年以来,劳动保障局重点做好宣传贯彻工作,让《劳动合同法》深入企业,深入职工。共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活动40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张贴宣传画1500份。2月份,组织对全市61家企业进行了调查,针对企业提出的社会保险成本和人工工资增长成为企业劳动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等问题,在调研后提出可以通过强化对人力资源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将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升级为高技能优势,以此保持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指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劳动用工法制意识,建立企业职工劳动合同档案管理制度,注重核心员工的培养,积极适应新的劳动法制环境。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较好地贯彻了新法,我市劳动关系呈现总体平稳的态势。
2、调整社会保险缴费费率。6月,按照《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精神,同时根据今年经济形势和我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现状,将我市20*年度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由20%调整为18%,共减轻企业缴费负担2000多万元。12月,根据省政府要求,在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拨付及职工社保待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企业社会保险费比例实行临时性适当下浮。预计减轻企业负担5840万元,惠及8500多户企业和28500名自谋职业者。同时,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企业服务月”活动,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
3、开发社保网上申报系统。为进一步促进社保经办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参保企业提供更为快捷、便利的服务及网上业务处理平台,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劳动保障局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社保网上申报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基本开发完成,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在连杭经济区和尖山新区的部分企业中进行试点,明年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
4、妥善调处劳资纠纷。明确工作重点,抓小放大,以租赁企业、小规模企业为重点,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指导。妥善处置各类劳资纠纷和劳动争议,加大调解力度,力促劳资双方达成谅解,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职工的长远利益。今年以来,立案受理各类劳动争议234件,已结案222件,其中有193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调解,调解率达87%。对恶意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做到快立、快审,最大限度挽回职工的欠薪损失。
(五)提高水平推进“五大建设”
1、推进劳动保障窗口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收费项目及标准等内容。以创建“服务民生满意单位”和“优质服务窗口”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提供各类特色、精细服务,努力在提升服务效能上下功夫、求实效。综合利用窗口、网络、短信、媒体等各种载体强化政策宣传,完善就业、社保两条青年热线,畅通政策宣传平台。市就业管理服务处和市社会保障管理中心继续推出了夏季错时工作制等便民措施。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办(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做到咨询服务“一口清”,发放资料“一手清”,业务受理审查“一次清”,杜绝了服务热情不高、办事拖拉等现象,进一步提高了窗口服务质量。
2、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以“数据集中、职能下延、全市联网、信息共享”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构建广覆盖、全畅通、高效率的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全市劳动保障网络信息服务便捷共享。今年对80个社区(村)配备了计算机并实现了联网。在今年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中,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推进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年初,我局组织开展了劳动保障管理体制的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设置等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各镇(街道)经济建设(经贸发展)服务中心增挂社会保障服务站和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牌子。市政府下发了《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意见的通知》,在镇(街道)落实劳动保障工作专职人员3-4名,以确保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保障服务室、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建设。2万余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各社区认真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包括组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上门慰问、帮扶服务,并协助做好两年一次的企业退休(职)人员健康体检工作。
2017年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为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1、整体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如天颐和养老院和区养老中心先后引进华泰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在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如学府医院和长江医院建设了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另外我区明丰医院将部分病房改建为自费养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
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在方便老人就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如几年前康泰养老院建院初期就与邻近长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江医院在康泰养老院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入住老人以及周边居民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开设老年号、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设立家庭责任医生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服务。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2、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确。目前我市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政策支持,给区级政府推动此项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我市对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除现有医保政策外,没有来自财政和民政方面的资金补助,在实际运营中也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又如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首先要解决下属医院纳入医保结算问题,但实际上医保资源有限,民办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单位能搭上医保的车很难。
3、优质资源少,提升标准高。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方面要医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有资质的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目前我区24家区管养老机构绝大部分为民办,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天颐和养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实现医养结合外,其余规模较小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4、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三、对策建议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人们在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市乃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区级层面所能改变的。但就我区来讲,面对21万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成为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试点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
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的规划引领和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全区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2016年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成为惠及全区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民政、卫生、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进的基础,据报道,国家民政部已经协调卫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我区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区情实际,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养老机构用地的预留和储备,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可适当优惠,同时强化对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在机构管理方面,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在医保政策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更多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对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给予审批,并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民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应探索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机构相同政策;在水电气热费用上与居民价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外,其他服务主体可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或供需双方议价,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在社会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尝试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南开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3、结合区情实际,完善服务方式
在统筹推进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疗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房,可借鉴上海市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40%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委派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合作,会同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增设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三是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在全区新建、改建23所医养结合护理院(或称失能老人医护养老中心),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问题,也使老人得到专业护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
4、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服务创新
将医养结合纳入智慧南开惠民工程,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一是在南开区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资源,打造老年人群数字化健康管理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管理服务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动态数据,并通过三方的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库,推动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二是广泛复制昔阳里社区经验,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三是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与专业医疗机构对接,开发可穿戴式健康监护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控服务,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一)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发挥充分。制定印发了《关于成立县执行工作部门协作联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方案》、年度普法依法治理要点,转发了《市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公布。6月16日召开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0年依法治县工作要点、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县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全县第二批县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向依法治市办上报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回头看”情况汇报、依法治国办对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查反馈问题县整改报告和法治建设调研报告。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以民法典为内容对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辅导讲座。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了《疫情防控攻坚、方言神曲》微视频,得到上级部门认可,被省委依法治省办采用并报送至中央依法治国办。
(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3次。协助县编办对拟赋予乡镇和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和县档案馆、社保中心等21个涉改参公事业单位重新认定进行法制审核。对县机要和保密局、档案局、交警大队、派出所、消防救援大队等16个部门和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进行了审查。制定下发《县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公布第一批13个单位46项、第二批10个单位38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行政裁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行政裁决有关事项的通知》,各部门对照省上公布的行政裁决清单,及时梳理行政裁决事项。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机制,审核《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7份、通告6份、协议3份。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对水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拟定的《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城市居住证暂行办法》等11份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组织各部门全面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明确评查范围、标准、方式、步骤及时限要求,对案卷评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疫情期间,《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就疫情防控期间我县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进行了要求,并将联系电话、邮寄地址进行了公布。开展行政复议调研,下发《关于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份。对各部门、单位2019年行政执法案件进行了统计,并督促在行政执法公示系统公布2019年度数据及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制定《县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办法》《县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等4个办法,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行制度规范,召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学习推进会议,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公告,明确行政执法监督投诉受理范围、不予受理情形,并对全县投诉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进行了公布,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6月12日圆满完成省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单项示范创建项目评审。
(三)“七五”普法扎实开展。以“法律八进”为主渠道,广泛开展各类普法学习宣传活动。印发了《关于在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县“七五”普法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赶集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星期五活动的通知》,开展了覆盖8个乡镇、65个部门单位的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工作,拍摄“七五”普法专题片一部。6月16日成功迎接了全市“七五”普法终期检查验收。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发挥“司法”公众平台作用等形式,充分利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国家安全教育日”“进村入户走访帮扶”“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开展了宪法、疫情防控、宗教事务条例以及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参加了6月5日全县举行的环保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单行本5000册。至目前,共组织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0余次,设立法律咨询点70多个,现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00多人(次),印发疫情防控宣传资料20000余份,其他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在“司法”微信公众平台各类信息、资讯240余篇,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育才中学新建法治文化走廊1处,设立了法治文化奇石9块、法治宣传牌和法治展板23块。
(四)人民调解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紧盯“四个突出”,积极化解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农业农村、复工复产等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中存在的矛盾纠纷。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法治扶贫专项行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摸排矛盾纠纷。按照“普法+调解”的模式,积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截止目前,共受理矛盾纠纷562件,成功调处544件,调解成功率96.8%。
(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三中心一网格”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下发了《县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改造建成了集公共法律服务、乡镇便民服务事项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便民服务中心,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事”的目标。持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了清泉、陈户、大马营司法所的办公用房问题,为司法所改善了办公环境,统一了标识和内部设置,司法所规范化标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积极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截止目前,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8件,挽回经济损失130余万元,接待来访来电法律咨询310人次,提供法律意见210余条。
(六)特殊人群管控得力。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监管中心职能,及时督促各司法所落实“双八任务”,提升了对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治和帮扶成效。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电子监管,实现了在册列管90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定位、1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腕带定位”,1名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对象未进行电子监管。利用“法律八进”等载体,大力开展《社区矫正法》宣传工作,发放《社区矫正法》宣传彩页1000份。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社区矫正法》10场次,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全覆盖。今年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8名,解除社区矫正对象35人,撤销缓刑1人。严格落实“七回访”制度,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刑满释放人员动向,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刑满释放人员摸排全覆盖,真正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2020年以来,共接收刑满释放人员74人。
(七)基层法律服务和律师工作监管得力。规范对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组织律师依法依规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落实《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办理涉黑涉恶案件五项制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法律服务活动,组织企业律师服务团为民营企业开展了一次免费全面法治体检,举办法治讲座1场/次,提供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8条,为企业职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61人/次,办理案件2件。深入县矿山企业、工业企业、农牧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快递企业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和体检档案,并帮助用工企业修改、完善劳动合同10余份。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落实,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全县117个村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了126个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推送消息200余条。2020年以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案件585件,解答法律咨询860人次。
(八)公证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公证社会服务能力,及时公布《关于县公证处暂时停止现场业务办理的通告》,引导群众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不见面”方式咨询、预约公证业务,确定专人负责解答咨询,及时开通公证云在线申办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办理公证。开通公证快速办理绿色通道,对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事项以及医务人员、防疫人员、军人、武警官兵、企业等的紧急需求,为其优先办理。助力脱贫攻坚,办理精准扶贫合同公证,为小微企业及时申请精准扶贫贷款提供便利。强力推进赋强公证办理,与人民法院、各商业银行多次召开联席会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减轻法院受案压力。为破解银行催收难题,为农业银行甘州支行和民乐县支行办理了送达公证。截止目前,已办理公证案件423件,办理公证事项涉及金额1.2亿元,解答法律咨询1500人次,为经济困难群众减免办理公证33件,电话预约服务284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法治政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法律服务规范化服务水平不高。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二、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三、关于提升人才工作质量的思考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2)鼓励干部自学,在单位的学习制度中要明确鼓励干部参加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函授教育等,激励干部的自我学习意识,变单位要我学为我自己要学;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和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民发〔2016〕178号)的规定。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坚持托底供养,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责,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2017年农村五保户统称为农村特困人员)。
一、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一)2014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2014年1月份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原来每人每月578.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19元(每人每月比原标准增240.5元)。经调查核实,截止12月我县符合纳入五保供养的有1266户(其中:分散供养1184人,集中供养82人),2014年全县已发放五保供养金1268.49万元。
(二)2015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从2015年1月份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819元提高到每人每月标准900元(每人每月比原标准增81元)。经调查核实,截止12月符合纳入农村五保供养的有1250人(其中:分散供养1184人,集中供养66人),2015年全县已发放五保供养金1379.51万元。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三)2016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2016年起农村五保救助供养标准分为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照料护理标准按不超过救助供养标准的10%确定。从2016年1月份起农村五保救助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900元提到每人每月1020元(即每月通过银行发放到农村五保对象个人账户的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920元;每人每月从1020元中提取100元统筹作照料护理费)。截止12月份符合纳入农村五保供养的有1265人(其中:分散供养1204人,集中供养61人),共发放农村五保基本生活供养金1429.48万元,提取照料护理费153.48万元,已救助19人照料护理费6.963万元。
(四)2017年农村五保户统称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工作情况
2017年1月份起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从1020元提到每人每月1184元(即每月通过银行发放到农村特困人员个人账户的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每人每月从1184元中提取184元统筹作照料护理费)。截止2017年12月份符合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的有1242人,共发放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1538.8万元,提取照料护理费281.58万元,已救助93人照料护理费31.93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住院照料和失能农村特困人员日常照料护理工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按省规定,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740元的1.6倍计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惠州市属三类地区、实际按二类地区标准执行,也就是说高于省规定标准每人每月104元)。
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管理和发放。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由县财政按预算直拨到县民政局开设的特困人员专户中,由银行,分散供养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按月及时发放到特困人员对象信用社账户中,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按月及时统一发放到入住乡镇敬老院账户中;照料护理救助供养金由县民政部门根据农村五保对象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统筹安排使用。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住院照料和失能农村特困人员日常照料护理工作。
二、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工作落实情况
(一)制定医疗救助实施细则。2014年7月**县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局、社保局、审计局出台《**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龙民〔2014〕29号)和《**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施方案》(龙民〔2014〕30号),制定了救助标准,并从2014年7月开始实施。《**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中明确了救助对象范围、救助标准和确定定点医院。农村特困人员对象在县内“一站式”定点医院住院实施“一站式”即时结算医疗救助,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比例部分费用按100%比例予以救助;超过1万元以上部分,扣除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支付95%后,再按100%比例予以救助;在惠州市或广州医保定点医院住院自付费用部分、经一站式救助住院的自费部分、门诊的个人自付部分按季或半年100%比例予以救助。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患病住院医药费负担,并在每年全面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对象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二)医疗救助金管理和发放。医疗救助金由县财政直拨到县民政局开设的医疗救助专户中,再由民政局划拨到有关乡镇财政所,社会事务办(民政办)通过银行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社会化发放率100%。一站式结算由县民政部门按季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县财政部门凭县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表按季拨付到各定点医院专用账户。
三、乡镇敬老院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全县现有乡镇敬老院11间,床位数242张,11间敬老院已设立《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及县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局已核发《乡镇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有工作人员27人(其中民政办主任或民政办工作人员兼职9名,实际敬老院工作人员18名含24小时值班人员均为临时聘请),其中:地派镇天堂山敬老院有床位16张无人居住计划取消、龙江镇敬老院有床位6张有1人居住,为利于管理计划撤销地派镇天堂山敬老院(保留现地派镇敬老院)和龙江镇敬老院(保留现龙江镇路溪敬老院)两间敬老院。全县共有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对象1257人,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54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已接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全县有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33人,目前接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照料有11人,占不能自理特困人员33%,今年初我县已召开专门会议和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要主动发现失能生活不能自理或半失能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特困人员,由敬老院提供日常看护和生活照料,对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对象且不愿意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农村特困人员的亲友提供日常照料护理服务,并签订相关《照料护理协议》。敬老院、社工机构、特困人员对象的亲友应针对特困人员对象实际情况,制定照料护理计划,建立服务档案,按要求认真开展日常照料护理服务,协助特困人员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涉及特困人员对象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照料护理补助经费申请与拨付。发生日常照料护理服务,乡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向县民政部门申请护理补助资金。由敬老院、社工机构提供照料护理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对象,照料护理补助标准为1500元/人·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对象,照料护理补助标准为500元/人·月。
三、存在问题
(一)敬老院县级没有安排运行工作经费。加上乡镇敬老院日常运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县级财政较为困难,镇级财力更加有限,无法满足配套敬老院的正常运行经费。目前2015年、2016年二年有省级补助每间敬老院5万元,但2017年仍没有下达补助,假如2017年没有省级补助每间敬老院5万元,将会造成乡镇敬老院日常运行困难。
(二)乡镇敬老院欠缺资金投入。我县在200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项民生工程之一“敬老福星工程”对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在省、市民政部门资金的支持下,在2004年至2009年对我县的乡镇敬老院进行扩建,累计投入资金480万元,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但由于近年来投入资金较少,难于后续维护、修缮、升级改造与完善设施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想方设法,争取由政府财政安排敬老院运行经费,解决敬老院运行经费不足问题。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专职护理服务人员以及引进社工机构管理模式,公开聘用甘于吃苦、全心全意为五保对象服务的管理、服务人员,加大上岗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敬老院的服务水平。为敬老院工作人员办理养老和医疗等劳动社会保险,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以院为家,持之以恒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乡镇敬老院设施设备的建设。把敬老院建设成一个老人安度晚年的好场所,让供养对象度过幸福一生,加强政策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特困人员的良好氛围,推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以提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三)推进我县养老机构进行“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将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和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供养特困人员养老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我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各乡镇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实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升级,为我县政府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我区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6〕91号)、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369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民发﹝2016﹞7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征求乡镇意见,报县同意后,再出台实施)。
实行公建民营运营方应满足6个方面主要条件:
一是具有养老服务行业资质,证照齐全;具有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经验;具有与运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和服务内容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是运营方为我县政府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不少于50%的床位,优先用于安置属政府供养特困人员中失能、半失能、失智人员。政府供养特困人员未住满的床位可以为本区有需求的社会老年人提供服务。
三是运营方的投入金额每张床位应不少于5万元。投资进度安排:第一年度投资额约为总投资金额的40%;第二年度投资额约为总投资金额的30%;第三年至第五年每年度投资额约为总投资金额的10%。投入资金用途:主要用于对乡镇敬老院和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包括:室内外装修、设施设备的购置和升级改造、信息平台建设等,全面提升我县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水平,改善政府供养特困人员入住的生活环境及护理条件。其中硬件的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60%。通过五年的建设达到省二级以上社会福利机构标准。
四是运营方对现有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人员、管理和护理人员维持现状不变,管理和护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所需资金由运营方负责,运营方可对现有工作人员考核聘用,须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解聘产生的费用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由运营方承担。
五是运营方不得擅自撤并乡镇敬老院,如需撤并必须提出实施方案经区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撤并后机构的国有资产与运营方投资的不动产一并移交给政府。
六是运营方必须通过政府公开招标中标,签订合同后,方可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经营管理。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县经信局坚持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转、调、创”发展步伐,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助推全县工业经济良好稳健发展。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四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预计到年底,四项工业经济指标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0.5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809亿元,同比增长16.2%;利税97亿元,同比增长16.4%,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17.9%,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调控计划。
(二)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
一是工业生产稳步向好。前三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增速虽稍有回落,但分别高于全省、全市3.3和0.5个百分点。四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首位。
二是技改投入后劲十足。全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2个,总投资330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全年将完成技改投入48亿元。其中年内将有永锋钢铁汽动鼓风项目、除尘灰综合利用项目、远大模具高速重载铁路轨道焊接用特种不锈钢技术改造项目等20余个项目竣工投产。
三是重点企业运行良好。10月份,全县重点调度的35户企业生产经营呈平稳态势,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总额比重增强,分别占全县规模总量的49.6%、38.4%、43.2%;1-10月份,永锋钢铁、金能科技、____旺旺、远大模具四家重点企业分别完成利税18216万元、14194万元、6070万元和135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9.9%、158.8%、11.8%和153.3%,标志着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回升。
____年,经信局全体人员以全心全意服务工业发展为己任,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开拓进取、不断提升。工作中,突出构建三大体系,全力抓好八项工作。
(一)突出构建三大体系
1.突出构建“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企业服务意识,围绕规模企业发展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坚持下基层、送政策、争扶持,为重点企业跨越发展出谋划策。一是牵头建立了“县领导包保重点企业责任制”。筛选37家重点工业企业,每家企业安排一名县级干部,从市场开拓、项目建设、融资合作、技术创新等8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一对一的服务,并对包保情况定期督查通报,确保取得实效。二是组织出台了《____县扶持工业企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从“上缴税金”和“固定资产投资”两方面制订了详细的税收返还和投资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多缴税、多投资、膨胀发展。三是组织出台了《关于加快培植大企业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办法》。按照“制定一套个性化培植方案、确定一个新上项目、供应一块项目用地、解决一笔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提供一笔过桥资金、开辟一个绿色通道、强化一个包保体系”的“七个一”推进机制,对全县24家重点企业倾力培植。四是坚持深入基层调研常态化。围绕热点、难点问题,不定期深入重点企业,特别对嘉泰年产1.5万吨高档汽车漆、江河纸业10万吨文化纸、百多安生物医学科技园等项目进行积极跟踪,帮助协调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年共开展集中调研26次,分散调研60余次。五是积极为企业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为远大模具高速重载铁路轨道焊接用特种不锈钢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国家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专项资金967.5万元,目前首批387万元已到位;为永锋集团能源管控中心项目争取____年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无偿资金680万元,目前已全部到位;为金石集团、金能科技、冠军纸业三家企业淘汰设备和生产线申报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8月份通过省级验收,预计年底奖励资金将全部到位;为福安达新上项目进口的车床刀具设备申请进口设备免税,帮助企业节约资金27万元。
2.突出构建“产业提升”体系。围绕冶金及金属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煤及高端化工、高端食品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现代通讯六大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施“膨胀、创新、提升”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组织编写“____县工业发展规划”。根据县领导高端规划的要求,9月份与工信部下属赛迪智库签订了规划编制合同,站在更高层次编写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初稿,年底完全定稿。二是成功举办“____秋季全国建筑机械交易会”。共吸引参展企业近500家,销售商300余家,商会、协会组织10余个,达成合同金额7000多万元,创历史之最。为协助办好这次会议,全局上下精心筹备、积极组织,抽调系统人员40余人,驻会负责会场内外管理,保持会场井然有序,圆满完成大会服务工作。三是强化产业基地建设。荣获“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称号;向中国机
械工业联合会申请授予“中国新能源汽车城”称号,目前正待审核、验收。四是加快大企业培植步伐。筛选永锋集团、金能科技、江河纸业、宝鼎重工、旺旺食品、远大模具6家企业列入全市重点培植的60家企业名单,围绕6家企业,全力实施政策倾斜与扶持,以大企业发展推动产业提升。五是对接央企提升自我。组织我县30家重点企业,4月份与中科院下属国科控股公司,7月份与清华总裁校友联合会、清华大学emba企业家等在技术、业务、融资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交流对接,达成12个合作意向。3.突出构建“职工稳定”体系。围绕经信系统18家困难企业、3700余名下岗职工以及力源热电等特别企业,坚持“稳定是第一要务”的工作方针,帮扶困难、化解矛盾、强化管理,有效保持了职工队伍稳定。一是坚持维护职工利益。在鲁抗片区(甜馨苑)安置户房产证办理过程中,多次向相关领导请示,并协调有关部门免除安置户应担的税费等,最大限度为安置户争取利益,目前房产证办理工作已基本就绪。二是耐心化解难题。全年共处理市民热线76件,按期回复率、合理诉求满意率均达到100%;先后妥善处理了1月份电力系统职工集体上访、4月份酒厂职工内部矛盾等多起大型案件,积极参与协调处理配件厂职工家属院疏通下水道、自来水入户等民生问题,尽量做到职工满意。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加强对下属困难企业的资产、安全生产监管,特别对已改制的天工集团、东方家俱一厂、发酵厂3家企业,稳妥做好大额医保收缴、养老保险认证、遗属管理、社保卡信息采集、劳动关系转移、异地就医审核等琐碎工作,并集中整治了厂区环境、卫生、安全、绿化等领域,确保稳定;四是有效实施了力源热电人员和资产处置。4月下旬,由我局牵头,联合财政、审计、住建、公安等15个单位成立领导小组,对力源热电职工和资产进行了处置,由于部署周密、准备充足,从提出问题到处置完毕仅用了一周时间,期间未发生任何超预想事件,进展非常顺利,得到县领导的一致认可。五是稳妥处置了黄河板纸厂斜管连蒸车间拆除招标工作。10月份,经与国资局、公证处多次协商,制定了周密的招标方案,顺利完成了招标工作,目前车间已开始动工拆除,为江河纸业10万吨文化用纸项目扫平障碍。
(二)全力抓好十项工作
一是抓运行、强监管。将重点调度企业范围从26家扩大至35家,实施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总结,截止11月20日共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快报22期、重点企业产销分析10期;开展26次专项调研,形成9篇调研报告,并随时对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判发展趋势,提出有效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依据。
二是抓技改、促投入。全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2个,总投资330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全年将完成技改投入48亿元;11个项目列入____年全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为永锋钢铁、福安达重汽零部件等9家企业的12个项目办理了备案,核准;组织远大、运泰、晏子、美驰四家企业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____第八届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组织金能、百多安、远大、力厚4家企业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产学研展洽会。
三是抓创新、建平台。组织远大模具高速铁路轨道焊接用特种不锈钢研发等10个项目列入____年前三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另有5个项目提报了第四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等待审批;组织力厚、百多安申报了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百强企业;筛选确定了7家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其中派克机械已完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答辩工作,正在等待批复,慧通电缆、奥邦机械等6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材料已提报,将于11月28日举行答辩;12月份还将对远大模具、华樱铁路2家企业的4个项目开展新产品鉴定。
四是抓节能、督降耗。年初与13个部门及10家企业签订____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为全年节能工作打好基础;组织潘店镇中学、仁里集镇大张中学、焦庙镇中学、赵官镇中学4所学校成功列入全省太阳能学校集热系统财政补贴项目并全部通过验收,获财政补贴75万元;组织冠军纸业、工大天龙申报了____年山东省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奖励项目;组织永锋、金能5个项目申报全省节能重点项目,组织金能科技申报了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和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其中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已获批复;组织金能等6家企业参加全省能源管理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组织金石、永通、新齐3家企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证,全县节能形势平稳。
五是抓安全、保稳定。年初与下属15家生产和租赁经营企业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督促下属各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进行了统一疏理,将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各项控制目标签订到各企业,由企业签订到车间、班组和个人;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系统内企业开展了四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系统内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特别针对夏季防汛,提前开展了危房排查修补和企业厂区防汛检查工作,未雨绸缪确
保企业安全度过夏季汛期。六是抓电力、重执法。按照省、市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出台了《关于加强电力线路防护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经信局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探讨,在晏城街道姜屯村、西官寨村、刘桥乡王辛村等多个地点探索开展电力行政执法,积累了初步的执法经验;督导供电公司制定了电力迎峰度夏预案、限电拉路方案、重要电力客户名单等并加以落实,确保电网安全;组织开展电力调度系统运行值班上岗培训工作,首批4人取得上岗证书;对全县及重点企业电力运行情况每月一分析,建立了初步的电力运行调度制度。
七是抓监察、建体系。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按照市节能监察支队统一部署,督导我县永锋集团、金能科技、晨鸣板纸、冠军纸业等企业开展能源体系建设工作,邀请专家为企业开展现场考察和指导,加快体系建设进度,其中永锋集团能源体系建设工作成为全市标杆;按照市经信委部署,对日日兴商贸、九洲商贸2012年9月至____年1月期间销售的高效节能家电推广信息进行了现场核查,推动节能惠民产品推广工作有效落实。
八是抓两化、助融合。顺利完成了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全县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统计等调研工作;组织金能科技、晨鸣板纸两家企业申报了“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并参加了“两化融合助企行动”德州(武城)站活动;组织县联通公司申报的全省创建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单位成功获批;为盖世冠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晨鸣集团申请了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领导机构成员单位。
三、____年工作打算
____年,预计我县工业将持续平稳发展,四项主要经济指标预计情况为 :工业增加值190亿元,增长17.5%;主营业务收入975亿元,增长20%;利税116亿元,增长19%;利润62亿元,增长20%。
围绕以上目标,我局将以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亮点,把握三大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为全县工业经济率先跨越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全县“围绕两个一、迈好三大步、做好四篇文章”这一宏伟目标和愿景,解放思想,创新拼搏,力促工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突出两个亮点:一是突出项目建设这个亮点。针对嘉泰年产1.5万吨高档汽车漆、江河纸业10万吨文化纸、百多安生医学科技园三大项目,安排专人盯靠项目现场,督导项目进度,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早日投产达效。二是突出行政执法这个亮点。在前期积累的初步执法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系列节能监察执法和电力行政执法行动,进一步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能力。
把握三大重点:一是经济运行。继续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调度。对主要生产产品、销售等情况实行定期调度、总结,重点行业、企业数据实施台账式管理;对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判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总结。二是技术创新。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工作。争取____年至少新增3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力争达到10个以上,并积极开展项目鉴定,加快成果转化。三是技术改造。对重点企业深入挖掘技改潜力,积极帮助推进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做好重点技改项目调度工作和工业项目的备案、核准工作,确保全年技改投资不低于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