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病情分析:就描述来看,您的低压水平偏高,不过如果只是一次测量结果偏高的话是不确定是高血压病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检查,一般高血压病的诊断是不同日连续测量血压水平偏高2次以上。
2、指导意见:建议过几天再测量一次,您的这种情况现在还不需要治疗,放松心情,如果连续测量都高的话,需要到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就诊,完善检查后确定治疗方案。
(来源:文章屋网 )
三高是指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三高患者不可以抽烟、喝酒,也尽量不要喝咖啡,但从一定医学角度分析,三高患者每日喝适量咖啡对治疗有辅助作用,但是仅限于纯咖啡豆研磨粉萃取的黑咖啡,不能加糖和乳制品,植物植脂末和奶油更加在禁止范围之内。
对于三高患者的指导意见:对三高人群而言,饮食上要做到低脂少油、少吃甜食、少吃盐,尤其要少吃油腻的东西,例巧克力、奶油、肥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方法:共收录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者资料,对其临床分析治疗效果综合评估。本次治疗按照高血压指数实施分期治疗,先对老年患者的血压水平详细分期,再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治疗后2个月,对患者疗效实施综合评价,对比治疗前后血压值(P
结果:经分期治疗,所有老年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血压控制有效率96%以上,疗效十分显著。
结论:老年高血压分期治疗效果显著,应推广此方法。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血压分期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13-01
高血压是社会群体最为多见的疾病之一,在心血管内科治疗中是十分常见的病种。对于老年人来说,因心血管组织功能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其面对高血压的抗病能力减弱,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造成突发性的死亡。现结合我院收录的60例老年患者资料,对其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共收录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者资料,对其临床分析治疗效果综合评估。60例年龄范围,65-80岁,平均年龄71±2.2岁,病程时间1-10年;其中,男40例,平均年龄72±1.6岁,病程时间3-10年,平均病程7.5年;女20例,平均年龄70±1.9岁,病程时间1-8年,平均病程5.3年。所有老年患者症状表现:头疼、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肢体麻木。因60例老年人的年龄、病程、症状等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效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分期。鉴于早期统一治疗法存在的不足,对老年高血压者采取分期治疗措施,根据不同阶段的血压水平,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按照上述标准,对60例老年患者血压值逐一测量,记录血压后按期划分,为后期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指导意见。
1.2.2评估。为了详细对比传统治疗与分期治疗的差别,此次对60例老年者治疗效果综合评估。治疗后2个月,对患者疗效实施综合评价,对比治疗前后血压值(P140mmHg、舒张压>90mmHg[1]。
2结果
2.1分期。根据表1的标准,60例分期情况,I期28例,年龄65-70岁;II期22例,年龄70-75岁;III期10例,年龄75-80岁。从分期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值也逐渐提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2.2疗效。经分期治疗,所有老年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血压控制有效率96%以上,疗效十分显著。
从表2看出,结合老年高血压临床治疗标准,本次60例总有效率为97.7%,经2个月治疗58例血压值稳定,恢复正常标准。仅2例,因年龄、病程、血压值等因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延长治疗周期后均可恢复正常值。高血压临床分期治疗只是暂时性恢复,患者出院后必须依靠药物维持血压,且注意饮食方面的控制。
3讨论
国际标准规定,65岁以上为老年人,中国标准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两种年龄界定并无太大差异,但高血压却是所有老年人十分常见的疾病。临床对老年高血压主张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两种,需根据老年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3.1药物治疗。
(1)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实施降压药物治疗是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预防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发生。
(2)降压达标的方式:将血压降低到目标水平(140/90mmHg以下;高风险患者130/80mmHg;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2]。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数周至数月内(而非数天)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
(3)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高危、很高危或3级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确诊的2级高血压患者,应考虑开始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血压仍≥140/90mmHg时,再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3.2非药物治疗。一般老年高血压病人每日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的建议标准为:①主食(米饭、馒头、玉米、小米、绿豆、地瓜等)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每日应限制在200~300克为宜,不吃或少吃甜食。②瘦肉、蛋、禽类及豆制品含蛋白质丰富,每日摄入量宜在50~100克,且可以豆腐等植物蛋白为主。③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每日蔬菜总量可在500克左右,可分散在4~5餐中吃完[3]。④可以长期饮用绿茶、聚良方中华舒压茶、杜仲茶、罗布麻茶等降压茶来加强免疫力。
4结论
当高血压进入“高危期”(III期),老年患者易猝死,这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的。传统治疗方案对高血压坚持全程治疗,虽然这类方法疗效显著,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血压问题。新时期医疗方法改革更新,“分期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马艳芬.老年人高血压疾病成因及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01期
“有一切R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开发以“维持”和“控制”为核心目标,以管理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的慢性病管理关键技术。通过这个管理系统,将大大促进社区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增强平衡膳食和体重管理意识,研究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及慢性病危险性评估方法,探索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控制肥胖和血压的有效方法,逐步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工作机制及评价系统。
系统自2004年推广以来,理念先进、管理过程标准、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参与费用低、更新维护及时等特点,经数千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近百所社区中心/站及地市卫生局参与使用后得到好评。特别是浙江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为在基层医院中贯彻落实卫生部2004年10月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及实施卫生部《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五年计划、配合本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的实施、最大限度的提高基层医生对高血压防治的专业水平、更快更新高血压防治知识所采取的结合“有一切R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在全国首创社区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在2006年全国高血压防治现场交流会中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赞誉。
“有一切R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平台是现代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理念与尖端IT技术相结合的网络互动平台,也是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开展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系统。是社区居民、社区医生、各级专家、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交流、互动的信息平台。系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在内的社区健康管理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支持,通过系统可以更为简捷的建立起由专家、社区医生、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立体化慢病防治体系。还可以更规范、更权威、更便捷的进行慢病管理的相关数据统计。
关键词:血压监测;物联网;智能医疗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7-1673-02
1 概述
物联网,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里面包含了两层含义[1]:一是物联网的基础还是互联网,物联网只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二是物联网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间的信息交流和通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领域的第三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在进行物联网的战略布局,如欧洲的“物联网行动计划”,美国的“智慧地球”计划等,我国也把物联网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2009年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理念,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温总理将物联网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的问世,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在之前的传统思维中,我们常把“物”同“信息技术”隔离开,而物联网是把“信息相关技术”整合在“物”中,二者融为一体。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2],如精细农牧业,环境监测,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国防工程等领域。
血压是临床上监测最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通过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有无疾病。人体自身有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血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波动范围,收缩压正常范围为90―120mmHg, 舒张压正常范围为60--90 mmHg。超出这个范围就应关注,临床上有低血压和高血压两种状态。低血压多见于失血性休克和严重性心血管障碍性疾病,而高血压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其患病率高,诱发的并发症严重,是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得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人群突破了两个亿,并且呈现增加的趋势。血压测量是高血压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常见的有诊室测量和患者自测。但这两种测量方式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诊室测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易错过隐匿性高血压[3]和诱发白大衣性高血压[4],而自行测量的可能会出现测量不准的情况。同时血压变异[5]也是人类血压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昼夜间也存在着波动,所以动态血压监测对于了解患者血压的变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血压监控系统研究的前提条件
动态血压不间断监测需借助于智能血压计,智能血压计是依赖于现代电子技术和血压间接测量原理,以数值的形式显示并通过网络自动传输到数据管理中心。倍益智能血压计是经过美国FDA权威认证和欧洲ESH临床检验认证的一款智能血压计,它把物联网技术整合进检测仪器,实现了将测量数据智能传输至Boumi Heart倍益健康管理平台的功能。这即是物联网技术用于智能血压监控的一个范例,但如何实现智能血压计的微型化,发展类似手表样的新产品是研究的方向。另外我们应该尝试在区域医疗内实现智能血压监控,有效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血压监控系统的构建和架构
如图1所示,智能血压控制系统通过智能血压计监测院外患者的动态血压,智能血压计会依据需要设定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患者血压,这些监测的数据借助于手机网络传输至上级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作出指导意见,如药物调整,是否来医院就诊等信息再经网络反馈至病人手机上。由于高血压这类慢性疾病多半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的治疗,上级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的互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的信息也会经网络传输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其具体实行其治疗方案。这样可以做到依据病情及时的做出治疗方案调整,达到稳定控制血压的目的。同时当高血压出现危重情况时,及时发出提示和求助信息,医生及医疗机构做好抢救预案,有效提高抢救的成功性。
物联网有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底层是感知层,通过RFID移动终端、M2M终端等技术获得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再通过网络层实现长距离的传输,应用层即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定,为客户进行服务。依据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设计智能血压监控系统。
感知层主要是依赖于智能血压计等设备,通于蓝牙,3G/4G网络等通信传播手段实验监测数据上传至医院的血压监控中心。在医院的血压监控中心实现病人信息查询,数据分析,作出决策。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治疗方案调整,应急救援等。应用技撑平台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服务管理,中间件技术和工具箱等。应用服务子层除了监控血压和紧急救援外,通过这个智能平台可以实现医患间的互动,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与医生交流,熟悉疾病治疗的要点。另外依靠这个智能血压监测系统,医生也可以进行一些如问卷调查,大样本病例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等科学研究。
4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血压监控系统的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基于物联网技术和生物感应器技术开发智能血压监控系统,做到血压的动态监测,帮助患者及时准确的了解病情,调整用药,必要时预警抢救。智能血压监控系统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要问题是网络安全[6],物联网的实现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上病毒横行,网络安全显得尤其重要。另外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就是以物与物,人与物间的识别和感知,经过数据分折做出决策。在医学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都将面临着保护患者隐私的问题,做到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确保数据安全是重要的两个方面。其次是数据处理能力亟待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开展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做到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有意义的数据也是一大挑战。技术方面IP地址缺乏与兼容也是一个挑战。除技术外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还涉及一些法律,伦理及合作等方面的困难。(下转第1681页)
(上接第1674页)
尽管有上述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物联网技术自应用以来,已经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7],如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废品管理,医疗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等方面。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大而更加的广泛,必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有改善我们现在的医疗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群良. 物联网的应用与挑战[J]. 学术研究, 2011(09) : 83-88.
[2] 付宏海. 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J]. 考试周刊, 2012(12): 195-196.
[3] 杜乃立,杜瑞芝. 隐匿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8, 29(6): 892-894.
[4] 米宏文, 刘兆英. 动态血压24 h 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心脏杂志, 2012,12(2): 140.
[5] 莫怡浩, 胡雪松, 张新霞. 血压变异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2, 18(2): 244-246.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咪哒唑仑;高血压脑出血;镇静
镇静镇痛治疗已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常规治疗,镇静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颅内再出血机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镇静剂对患者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等情况,而对于术后非机械通气的患者,更需严密观察患者各呼吸指标。临床上常选择右美托咪定及咪达唑仑,本研究拟比较两者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54例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呼吸平稳,顺利拔除气管插管返回神经外科ICU。既往明确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患者明显烦躁不安、躁动,ASA分级Ⅰ-Ⅱ级[4],经头部CT诊断为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组(D组)和咪哒唑仑镇静治疗组(M组)。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组27例,男21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8.5±10.2)岁,体重(68.7±14.5)K,出血量为30-50ml,其中基底节15例,丘脑出血4例,脑叶出血4例,丘脑基底节破入脑室的4例。M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9.7±10.9)岁,体重(67.3±14.2)K,出血量为30-50ml,其中基底节16例,丘脑出血3例,脑叶出血3例,丘脑基底节破入脑室的5例。入选患者排除以下情况: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障碍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其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病人术后常规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抑酸、营养神经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术后血压仍高的病人(收缩压>160mmHg),静脉应用硝酸甘油泵入,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使收缩压波动在120-160mmHg之间,当用量小于10ug/min患者收缩压仍低于140mmHg时停用。D组术后0.5-1小时给予右美托咪定1ug/Kg,首剂10min内静推完毕,继续静脉输注按0.2-0.7u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将患者达到Ramsay评分Ⅱ-Ⅳ级的剂量为维持剂量。M组术后0.5-1小时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负荷量后,以0.03-0.20mg・kg-1・h-1的速率静脉泵入,两组均以患者达到Ramsay评分Ⅱ-Ⅳ级的剂量为维持剂量,维持24-72小时后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舒适性评判,监测生命体征趋于平稳,逐渐减少右美托咪定用量或直接停用。术后24小时复查颅脑CT,判断再出血情况(血肿量超出20ml,中线偏移大于1cm)。
1.3监测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由于术后物尚未完全代谢,会对观察指标产生影响,故从术后4小时开始监测至术后24小时,每4小时监测一次,分别记录T1(术后4小时)T2(术后8小时)T3(术后12小时)T4(术后16小时)T5(术后20小时)T6(术后20小时)。同时记录24小时内呼吸抑制(呼吸频率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应用不同镇静剂的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病例24小时内不良反应及颅内再出血比较见表2。
D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M组(P=0.038),低血压发生率、心动过缓发生率及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镇静治疗已成为脑出血术后常规治疗,镇静的作用很多:①消除或减轻患者身体不适;②改善患者睡眠;③降低机体代谢,减少氧耗;④防止因烦躁加重出血;⑤防止坠床或意外拔管[7]。
本试验中所用右美托咪定,其作用位置不是大脑皮质,而是在与睡眠、觉醒、情绪有关的蓝斑核。蓝斑位于脑桥前背部,接近第四脑室下壁喙部末端。蓝斑是脑中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部位。去甲肾上腺素于蓝斑核合成后能够兴奋脑的大多部位,导致脑的觉醒状态加强,并使得脑的神经元对未来刺激做好准备。右美托咪定与蓝斑核内α2受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抑制大脑皮质觉醒反应,达到镇静、睡眠、抗焦虑的作用。而咪哒唑仑属短效苯二氮蒂类药物,特征是用于催眠时诱导入睡快,半衰期更短,不会在体内积聚。本研究对两者镇静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在预防再次脑出血方面无差别,但右美托咪定组较咪哒唑仑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故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右美托咪定更安全。在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且发生后较易纠正,但两者均可能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缓情况,在临床应用中,在监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同时,也要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方面,与咪哒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呼吸抑制作用小,故使用右美托咪定更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衔城,吴劲松,周晓平,等.高血压脑出血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比较多中心随机前赡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4):365.
[2]方永军,胡珍渊,周锋.立体定向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杂志,2008:21(5):304.
[3]夏婧,张玮,钱传云.镇静治疗对ICU危重患者应激的预防作用[J].临床麻醉学,2009,25(1):64-65.
[4]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84.
[5]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58-1166.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
一方面,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慢性病逐渐呈现“井喷”格局,但这些长期带病生存的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社区干预服务,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血压/血糖持续监测、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等。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趋于专业化、精细化,导致呈现出“高健康需求”与“高服务技术”之间的错位格局,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很难准确找到相契合的医疗服务技术,就会出现诸多病急乱投医的现象。通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借助家庭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够帮助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提升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行为能力,获得长期、协同的健康照顾。
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呢?
应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保障制度、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督体制的综合改革”的精神,加强医疗与医保、医药部门的协同性,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联动改革,着重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一体两翼”式的机制创新:“一体”(本体)即通过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围绕签约服务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赋予家庭医生在服务体系中的服务提供、平台资源、团队管理以及考核分配上的自力。
“两翼”其一是构建协同服务机制,对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二、三级医院及区域性医疗资源共享平台等全方位协同支持,以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两翼”其二是构建合理的补偿激励机制,围绕契约服务建立医保按签约人头支付服务费的补偿机制,逐步形成与签约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机制,使家庭医生有动力提供更多有价值服务,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一、当前基层公安民警身体素质的现状
20__年10月份,局党委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为全体民警进行了体检。结果显示,在参加体检的366名干部职工中,体检结果基本正常的仅有56人,仅占参检总人数的15.3%,其余310人均不同程度地患有疾病。其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依次是:脂肪肝(29.8%)、结石症(29%)、高血压(25.7%)、高血脂症(24.9%)、高胆固醇(23.7%)、高血糖(10.9%)、心脏病(0.11%)。综合分析,患病群体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疾病呈多发性态势。在患病民警中,既有“三所三队”等基层一线民警,也有装财、法制等部门的机关民警,男民警患病明显高于女民警。在各警种中,交警、刑警、派出所民警的患病率名列前三甲,患病民警占民警总数的73.4%。据了解,基层公安民警中精神类疾病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应当高度关注。
二是疾病呈年轻化趋势。25岁至45岁的民警是队伍的中坚力量,而我局这个年龄段的民警占患病民警总数的73.1%,大大高出了平均比例,有的民警所患疾病还十分少见,诊治难度较大,患病的年轻民警群体在逐年扩大。其中,尤以脂肪肝(31.3%)、高血压(30.4%)、高血脂(28.4%)发病率最高,确实令人担忧。
三是疾病呈职业化特点。经常性的加班加点,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生活没有规律,导致民警中肝病、高血压病患者增多。体检发现,我局患有肝病、高血压的民警分别占患病民警总数的39%和24%。
四是疾病呈严重化状况。由于公安工作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的患病问题日趋严重。本次体检发现,我局在岗民警患有严重高血糖症10人、心脏病4人、肺病3人、肝胆病20人。病情的加剧直接影响了民警的健康和寿命。据不完全统计,公安民警的寿命大大低于其他行业,平均年龄不足65岁。
二、浅析基层公安民警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一)民警锻炼身体意识不强。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有的民警缺乏“健康是生命之本”的意识,不能遵循养生之道,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有的民警忘我工作,使健康受损、身体致残,甚至付出生命;有的民警生活习惯不好、不规律,不爱走路或上下班以车代步,熬夜通宵达旦,长年累月,势必引起疾病的发生;有的民警以为年轻体质好,即使身体不适,也认为“扛得住”而不及时治疗,以至于小病拖大,大病拖难。本来从学校毕业时的体态匀称,体质良好,飒爽英姿,工作三、五年后由于不注意锻炼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体重剧增,体态失衡,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二)部分民警超负荷工作。当前,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公安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各种检查越来越多,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但是警力的增加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的需要。自20__年以来,我局新增民警31人,退休24人,实际增加民警仅7人,这与3年来公安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为完成工作任务,民警只能去拼意志、拼身体,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以致于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三)从优待警制度落实不力。近年来,公安机关相继推出了医疗保险、年休假与年体检、“五小工程”建设及民警职级高配等从优待警举措。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民警年休假和职级高配很难完全兑现,即使是法定节假日休息也要大打折扣。部分基层实战单位的小食堂、小健身房等“五小工程”建设因经费紧张而停,部分民警因病致贫的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小病无时医,大病医不起”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精神压力过大。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民警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也极易引发群众对民警的误解和偏见,稍不留神就会引起投诉、上访,更有别有用心者恶意诽谤、中伤、诬告、陷害,致使民警成为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此外,在当前民警政治经济待遇偏低的情况下,部分民警承受的工作压力和家庭经济压力超限,给民警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给民警身心健康留下了诸多隐患。随着暴力犯罪的日益增多,民警因公负伤甚至以身殉职时有发生,极易给民警造成一定的职业恐惧心理。
三、对提高基层公安民警身体素质的几点意见
(一)提高民警自主锻炼意识。增强民警身体素质,必须把提高民警的思想认识摆在第一位。要树立“呵护健康就是增强队伍战斗力”的理念,切实克服“勇于牺牲就是忠诚可靠”的片面认识,促使民警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单位应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载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营造浓厚的强身健体氛围,引导民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各级领导也要在思想上消除体育运动影响工作的不正确认识,树立/,!/业务工作与
民警身体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主动关心民警的健康和身体状况,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带动本单位警体活动的有效开展,逐步提高民警的身体素质。(二)科学合理地配置警力。要积极争取上级公安机关和组织、编制、人事、财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逐年增加警力和经费,破解公安民警“一个顶两个用”的难题及公安经费紧张的局面,切实减轻民警的工作压力,提高民警收入。要按照《公安部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指导意见》和“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人定责”的原则,解决民警职级高配难题,精简机构,调配警力,形成分工明确、运作有序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警力资源,优化警力配置,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以有限的投入获取最好的回报。要充分发挥“民力无限”的作用,借用社会资源,组织治安巡防队,参与治安工作,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要坚决按照《人民警察法》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要求办事,确保有限的警力发挥更好的作用。
虽然你拥有双臂,却不能拥抱青松
但是,你可以拥有美丽的心灵
让生命的色彩点染世界的五彩缤纷
你可以拥有生命的热情
让爱你的人走进你的心扉中
长久以来,医疗价值都以治愈为标志,以挽救生命、去除病因、逆转病理和病理生理为主要目标。但如今,医疗价值的基本理念已不断升华,多数疾病的转归已经不可能简单地以治愈为结局。在生理功能不能恢复时,如截肢、脊髓损伤、脑损伤等,患者无法在生理上痊愈,而康复医疗则大有作为,是对临床医疗十分重要的扩充和延续。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定义,残疾是人体功能障碍状态(减弱或者丧失),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会短期或者长期经历残疾。康复医疗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手段,采用团队工作模式,通过改善、代偿、替代的路径,对有功能障碍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消除或改善他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使其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康复医疗的价值还体现在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和提高疗效。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介入,是帮助患者早日出院的基本措施之一;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锻炼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髋关节置换术之后的康复训练将减少并发症,延长假体寿命和提高患者活动能力。
康复医疗也表现为疾病和残疾的预防。例如积极的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再发作率,预防残疾的发生。
康复医疗的价值更表现为弘扬人权。对于生活不能独立的残疾者而言,最大的人权就是获得生活和社会的独立,恢复做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