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的发展历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政治”以及“经济”脱离于某种特定德性样式的一维统摄、敞开于本源情境而圆融一体,儒家为政治经济伦理的损益开新提供保障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就根植于从本源的问题视域中建立的主体性,从这个主体性开始,才能重构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政法、经济和伦理规范。这种主体性的话语也因其与本源视域的关联,而成为儒家现代化的一种诗性的展现。
儒家诗性伦理
伦理学以“善”为讨论的目的,而儒学是以仁为本、用修辞建构主体性的学说,儒家伦理学之成立就在于修辞是否以“善”为目标。仁的本源情感包容着在场的生者抑或不在场的祖先、鬼神,乃至草木及无生之物;立己、立人就是把仁爱推及所有存在者,使其各自得宜。那么,仁义就在于去施行普遍的爱,不过对相对主体来说,这个目标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当“欲”将形下的“我”拉出有限世界、回到本源仁爱时,善才显现在此绝对主体绽出的时间性——“仁至”中。在这种时间感中观照出“万物皆备于我”的时空向度,把仁爱推行给全部存在者,这是“善”的普遍性所在。
儒家的早期诗歌以《诗》《易》为主,其都在用诗的文辞表达普遍的价值欲求,即孔子的“思无邪”。诗思同样是绝对主体的绽出,形诸言辞中自然的音响节奏就成了诗。言辞所呈现的具体情境,使普遍的善汇聚为一诗之旨。那么,当诗情儒学落实为伦理价值的讨论,就有了诗性伦理,即用诗学来阐发的伦理学。
诗性伦理可概括为《论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主体性的起兴,礼是人文精神的化成,乐是向本源诗情的回归。诗在哀乐之间往复绽出于其叙述的情境,打开新的主体时空,礼乐就在诗的吟咏中源源不绝地被给出,让主体性成为可能。“成己”意味着对自己的节制,在“左之”“右之”的诗性叙述中行而宜之,唯时而当的绽出主体的心性与德性,这种修辞被称为“维德之基”。孔子在“三省吾身”中涵养着诗性的德性,《孔子诗论》所述的闻《关雎》而思“改”也是自我省察的表述,闻—思如同比—兴,而“改”表述的是主体性的绽出。在哀乐两情的切换中,用诗语维系着主体的“执义如一”,即从绝对德性到相对“善”的一贯。儒家的伦理善是用诗的言辞建构的,因而左右时宜、柔若蒲苇,但依然有“大德不逾闲”的确定性,只不过这种确定是在柔从不流、温恭谨慎的时间感中把握到的。由此方能涵养出“温柔敦厚”的德性,而将善的普遍性推至生活的每个行为中。
商业伦理的主体性奠基
自16世纪以来,中国商人阶层逐渐上升,并难免给士人带来压力。而这种压力既可能形成现实中的士贾融合,也有因士的“以礼抗俗”而拒斥士贾的另一重面相。这两种趋势类似“历史共通感”的呼声又有了重新凝聚的向度,“克己”与“复礼”在争斗中的融合,依旧回到了从“锢心悖理”的俗世中的格致性理的工夫上。只不过这种工夫并未指明商人的现世取向,他们依然在四民之间起伏不定,无处落脚。
在诗情儒学中,传统的“性—情”架构被完善为“情—性—情”,因为性理也需要诗情的奠基。心性从本源情感中确立就是“兴于诗”,将此心性充实为具体的人情和伦理仪轨就是“立于礼”。新兴的商人群体带来的忧虑,就是一种本源的诗情;性理是在这种情感转危为安中,从诗情的左右得宜中把握到的贞一不移。在16世纪之前,可能商人没有自身的主体性,但随着有组织的商业活动渐成规模,士与商共同的不安正是为新主体性将要绽出的诗情奠基。这种本源的危机感在寻求转向安乐的途中,指向了新的主体性建构,其中涵摄并将充实为新的士商关系。伴随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迁转,传统克己工夫当中逐渐生出对人的自然的尊重,透露出当时学人对商业社会的有序保障的期盼。新的主体性奠基于从忧心忡忡向廓然大公的诗情流转,由此确定和给出适宜现世的判断。商人的绝对主体性并不是寂然不动的天理,而是日生日成的德性;这种主体性只有在忧患感的拉力中才能彰显,并以进入理性精微的思索、回归安乐平愉的诗情为目标。因此,诗性乃是商业伦理之主体性的奠基。
“商业伦理”的诗性叙述
诗情往往体现为从深陷危机的忧患中,在由危转安的拉力下所绽出的“危微之几”,绝对的德性或终极的善,由此贞定于主体性绽出的时间性中。当把“善”诉诸语言,就呈现为诗的“自然音响节奏”,即時间性的感受。从明清之际至今,虽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商业伦理”话语,不过在士与商的互动实践中,关于“善”的言说是一直存在着的。在“兴于诗,立于礼”的主体性充实中,形而上的德性落实为具体而微的礼义文理,商业中须持守的各种仪轨之所以是“善”的,不在于这些规范所约束的现实行为本身,而取决于由此行为所呈现的主体性充实过程,这正是用诗性的言说来表现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发展对策
预算(Budget)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在经营、资本、财务等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规划,它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风险预算和筹资预算等。预算管理则是以预算为载体开展的综合性经营管理活动,预算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由预算组织体系建设、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和结果分析与考评等组成。全面的预算管理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模式。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预算管理是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上下协调一致,贯彻企业经营计划,适应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我国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特点
预算管理虽然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普遍的应用,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与研究时间只有近20年的历史,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发展时间就更短。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国内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1 财务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核心 财务预算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资本预算、营销预算、客户预算等专项预算均以财务预算为中心,共同形成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系。同时,银行的年度计划、盈利目标、资源配置等也以财务预算为基础展开,各类管理制度与预算相结合,形成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体系。
1.2 平衡计分卡联接银行战略和预算管理 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依靠平衡计分卡(BSC)的形式被转化成为一套具体的指标和目标,有潜力的投资或战略被赋予优先权。在此基础上,银行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年度预算得以与战略相联系,未来几年的企业发展目标则可以通过预算指标加以确定。
1.3 预算目标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分级管理为主,受经营规模限制,各二级分行相对独立地开展业务,但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就应当实行相对统一和集约化的预算。城市商业银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为了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始终都是以预算目标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使资源的配置效益与效率有了明显的优化。
1.4 以预算指标体系为内容的业绩考评体制 业绩考评体制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重要的激励、评价手段。业绩考评的核心是有着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预算指标体系就担当着这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加值指标、风险收益平衡考核指标等较为通用的预算指标体系被城市商业银行广泛采用。
2 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资金、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不断发展的银行业竞争中,其预算管理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影响因素,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预算管理的战略位置仍需凸显 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目标的要求下,各级机构对年度预算的关注程度往往远大于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关注。年度的各项预算目标,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目标是各二级机构经营行为的关键导向。在这种状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只会成为少数企业高层关注的对象,很难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意志。为了调和这种矛盾,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统一便成为关键,如何通过各类专项预算将企业战略分解并融入其中便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受限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大,往往过度强调预算管理,以此建立的业绩考核体系固然对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片面追求业绩考核,给员工和各级部门的主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有科学的考核体制和适当的评价依据。但往往由于银行内部部门分工的差异,员工业绩定性定量考核的不同,个体收入的差距等因素,使得预算管理在激励过程中重结果、轻内控,导致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使发挥预算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实现业绩考核过程中的最佳作用受到严重的影响。
2.3 风险预算总体水平有待于提高 风险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中,来自政策层面、资金层面的风险更为突出。但实际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中,风险预算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发展的时间和国内外的大型银行相比还比较短,稳定的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尚没有牢固,信贷风险的实时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预算中的经营预警机制还需要加强。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预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强调财务预算的同时必须把风险预算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3 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发展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预算管理的迫切需求来自于外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内部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要求,只有通过强化预算管理才能使银行盈利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需要从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指标的确定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等途径着手。
3.1 建立基于企业战略的多维度责任预算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体系中长期以来是以分支机构预算为主,包括产品、部门的其他维度预算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战略目标容易因预算的分解而产生脱节,不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应关注建立基于企业战略的多维度责任预算体系,即按照分产品、分线条或分部门的预算,可以有效解决因城市商业银行分区域、分部门经营产生的各种脱节及沟通不畅等问题,使企业战略所需要的资源配置真正在预算之中得以体现。
3.2 完善价值创造为导向的预算指标 现阶段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构建预算指标体系的核心大多为经济增加值(EVA)以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以此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是预算指标中能够是价值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以此方法构建指标体系虽然较传统的净利润指标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但其衡量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财务成本、税务成本、分析成本等指标得到了明确的反映,价值创造成为所有业务开展的中心。
3.3 以绩效考核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发展预算管理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为基础,通过平衡计分卡(也有采用关键事件法、经济资本法等)等建立起的绩效考评系统应与预算体系相对应。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也应该是以绩效考评的结果为主要依据。因此,如何克服考评系统中的经营性指标和管理性指标的冲突,如何增强考评的预见性等考评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对绩效考核而言至关重要。具体的做法,一是做好考核过程、目标和结果的规划,使考评符合企业战略目标;二是建立有各类子系统组成且与预算指标体系将对应的考评系统;三是在考评的实施过程中能够使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3.4 形成相互关联的预算管理发展环境 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所需要的管理手段,但却并非孤立地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诸多企业管理手段和措施加以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营造适合与预算管理发展的环境是其实施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这种环境分别来自于银行的内部与外部,即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外部的发展条件。在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经营上,必须从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对预算管理营造适合其管理模式、目标和计划等实现的先决条件;对银行外部而言,由于受到政策、利率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就需要建立对外部敏感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并有即时反馈机制的动态预算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陶能虹.国内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研究现状及启示.金融论坛,2008,(10):52.
[2]肖文东,陈盛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现状与展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4.
[3]蔡朱旭,宋良荣.浅谈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激励功能更.当代经济,2008,(4):13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96-02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国内利率市场化发展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经营或融资的利率不受中央银行的统一控制,而由各商业银行依照货币市场的资金供需情况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央行公布的官方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参照,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使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得到了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效率得到了提高,资金分配变得更加合理,经济和金融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也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倒闭,金融秩序混乱等问题,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了危机和不稳定性。
近些年来,人民银行从放松利率管制、完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推进金融机构改进利率定价机制等多方面开展相关改革,使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央行累计放开了120种左右的利率种类和档次,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很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扎实推进,央行不断探索通过合理运用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流动性进行调节,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间接的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央行对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由过去单纯依靠直接干预其存贷款利率转变为即调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又间接引导市场利率,两种手段综合运用时央行对市场和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限制因素减少,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对存贷款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尤其是目前完全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限制,这就使银行在经营中将更加积极主动,可以充分利用有竞争力的利率来寻找和吸引优质客户,为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打下基础。
2.有力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中间业务发展。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激励和促使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保持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不仅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还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并提升其经营管理的本领。从世界上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能看出,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国内商业银行持续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开发中间业务,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使自身资产得到保值、增值提供了契机。
(二)不利影响
1.对银行识别控制利率风险以及利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利率受政策和管制的约束减少,更加偏向于市场决定,那么,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就会变多,每一项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程度也会更复杂,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这些都对银行经营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2.银行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盈利和生存压力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的初始阶段,许多大企业和政府愈加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出现降低贷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的现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会持续下降,导致银行出现经营困难,比如美国,在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5年间,有大批的银行倒闭。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促进中间业务发展,拓展收入来源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减少银行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性,使银行经营更加灵活、科学,也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要扩大中间业务的规模和产品种类。只有注重发展客户理财、咨询顾问等高层次的中间业务,不断适应利率和汇率市场变化,才能提高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设计、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者特点的中间业务。
(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与模型,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提高利率风险的可控性。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尽快引进或者培养能够准确掌握利率风险原理、精通利率风险控制技术的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队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提高信贷分析能力
结合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健全利率定价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客户评价指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利率定价系统,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科学、灵活的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要综合考虑风险补偿、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确定价格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及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挖掘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才能持续地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并由此保障银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伦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全国商情,2012,(10).
[2]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3] 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4).
Analysis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in China
CHANG Ran
(Business colleg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关键词:商业经济 商业理论 立场 历史方法
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研究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学派或流派。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分类,经济理论以及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诸理论组成的理论体系或经济学,大体上包括三大类别: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的区别;纯经济分析与制度、结构分析的差别。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同时在社会制度方面有别于资本主义,决定了商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世界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的辨证统一。
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当前我国商业经济理论的危机,表现在西方经济理论的涌入,反映西方经济思潮的市场营销学替代了商业经济学,而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流通领域人和物的关系,忽视了流通领域生产关系的研究。在揭示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商业经济理论只能是以为指导的,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式的商业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法取代的。我们认为,作为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首先要研究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国有商业的地位、商业劳动的地位、商业企业人与人的关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对立,在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表现在它提出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类似的理论命题。但是,它不能揭示劳动价值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根据“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假设”以及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观点,商业劳动价值同样也是商品流通领域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流通产业要充分肯定商业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保护和解放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固有职责和根本任务。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提高商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承认商业企业独立商品经营者的地位,同样也承认商业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在增进社会财富的作用,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表现为企业人格化资本的特征。也必须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商业劳动者在分配领域的合法权益。
比较的动态分析的历史方法
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重要分析方法。安岗(2005)的研究表明历史方法的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学界的首要问题是了解国情,发现经济学研究中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结症,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应特别重视历史方法,从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不容否认,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结构模式存在许多缺陷,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理论,离不开计划经济商业的历史背景,一味否定并不是历史辨证的观点,既然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就要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相结合。既吸收历史的长处,又展望未来。我国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经历了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从总体上说,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企业小型化、极度竞争等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补课”,是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是对计划经济流通模式的第一次否定,是极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商业的竞争必然走向商业的垄断则是第二次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是计划经济时期流通模式的扬弃。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流通观点,经过所有制改造以后拓展为国际市场商品流通之势。
关键词:希克斯;经济史理论;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14-02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1904―1989),英国人。1961―1962年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64年受封勋爵称号,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希克斯在研究了数十年的经济学问题后,晚年开始研究经济史问题,试图在在历史的沉淀中寻找对经济理论的验证,《经济史理论》(1969)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一、《经济史理论》的结构与脉络
市场的起源、出现、发展以及商业的进化构成了希克斯研究经济发展的演变历史过程的主要理论框架,他在《经济史理论》中将这一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市场的起源和专业化商人的出现;市场的兴起及其扩张和渗透;工业革命以及市场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市场的起源和专业化商人的出现
自亚当・斯密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将分工与市场发展联系起来,然而希克斯则对市场的起源作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从古代社会来看,在市场经济还未出现的时候,贸易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道路是从自给自足的习俗经济中逐渐演化出市场组织;另一条道路是指令经济,即由国家力量来推动商业的扩张。介于指令经济和习俗经济这两种极端的形式之间的,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封建主义和官僚政治统治之下的岁入经济。岁入经济先于市场,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研究市场经济产生的重要背景。而市场经济也在深刻地改造着岁入经济。市场和专门化商人的出现成为商业专门化的标志。在岁入经济下,专门化商人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定期贸易中从事交易的人中产生的贸易经纪人,他们又逐渐转变为存货持有人,最终成为专业化商人;第二种是直接为市场劳动并参与产品买卖的手工匠人;第三种是君主之间赠礼和进贡的使节,他们在代表主人经常执行商人的某些职能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独立的商人。伴随专门化商人的出现,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人阶级,希克斯将这种新型的社会称为“重商主义或商业性的组织”,而国家则是在开始认识到可以把商人用来当做他们主要的非商业的目的服务的工具时,才开始成为了“重商主义者”。
早在重商主义时期,政府干预市场的最初原因是为了维持某种秩序,减少并杜绝扰攘骚乱等带有明显政治性特征的威胁。因为市场所在地是大量人群的聚集地,这种集会本身就是对政治统治的潜在威胁。国家出面制定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也是出自国家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重商主义经济是一种高度个人主义的商业经济,“商人甚至处在新的地位时也有组织方面的要求,并必然会找到一种满足这些要求的办法。他们创立的经济直到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或半政治结构中的某些要素有所增长时,才能大大发展。”在商人们之间虽然存在互相信任和自律,但随着商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中的交易者需要获得对自身利益的保障,即对财产权的确立,对合同履约的保证以及如何界定由合同产生的权利的性质。即使商人团体可以达成一定程度的谅解,习俗制度也能够提供调节争端的方法,但最终还是要由国家出面提供才有可能达到最优规模。政府就逐渐通过法律机构和制度安排来确保交易者的财产权以及合同的履行,市场也就在政府导向下,逐步向着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换中交易者双方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市场的兴起及其扩张和渗透
希克斯将城邦看做是一种经济组织,并将城邦制度看做是重商主义经济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商业团体建立在一种基本上非商业的环境中。而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在欧洲首先出现,就是因为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城邦经济时期。此后,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衰退时期,但是由于城邦时期两大经济遗产――货币和法律仍保存下来,这就成为欧洲再次复兴的重要基石。在此,希克斯将殖民地看成贸易站,它的形成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的扩张,并形成了贸易中心经济。
在商业发展的中间阶段即市场渗透的阶段,货币和法律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此时货币制度逐渐向着信用的方向发展,法律的形式也趋向于规范化。市场对非商业化的领域的渗透,具体来说,包括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对国家的渗透,商业经济和市场对传统农业的渗透以及劳动力市场从奴隶市场过渡到自由劳动力市场。希克斯认为,在市场渗透的过程中,“收益递减趋势”起到推动和激励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励商人发挥创新者的进取精神,去寻找新的贸易对象和贸易渠道,从而实现贸易多样化;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促使商人进行组织上的改进和市场的扩展。
商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受到国家权利的束缚。在这一时期,政府干预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主要反映在货币制度的建立,税收政策的完善以及银行业的兴起。希克斯认为,国家制度与货币制度的关系历来是非常密切的。国家不仅能够从铸币中直接地获利,还能从中得到更大的间接利益。货币是商业经济的产物,而国家通过贸易渠道用货币支付得到的商品的价值是远远大于实物税收的。在历史上,商业交换的兴盛也是与货币的应用相伴相随的。一般来说,一个帝国的衰亡必然伴随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才是影响国家政局稳定的直接因素。对国家而言,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希克斯认为,要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不仅需要依赖于商业经济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财政制度的完善。财政压力往往是推动国家改革的动力,这也是促使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动力。为了缓解战时财政压力,国家需要大量借债,这就需要国家的信用作为保障,而银行业也正是在这个时段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家还债信誉的提高,国家和银行就逐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债的信誉和流动性的增加就为国家缓解暂时的财政压力提供了资金来源。
(三)工业革命以及市场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希克斯认为,商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阶段。在工业从手工业阶段向现代工业的过渡中,由于利息率下降以及资金更容易获取,促使在流通资金的周转过程中,资金不断返还并用于再投资,这加快了金融业的发展。而蒸汽机的发明,以及由机器制造的二代机器的出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艺水平和精密程度,使得科学和工业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在科技成果的运用过程中,工业化也在不断冲击着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机器置换工人的现象。从长期来看,一个新的产业工人阶级正孕育于其中。
二、希克斯的经济史分析方法的特点
第一,从一种更宽泛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史。在这本书中,希克斯没有按照传统上狭义的观念来解释经济史,而是从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所关心的应该是人类的理性活动,即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及其后果。在他看来,“经济史经常表现为和直接表现为一种专门化的过程;但专门化不仅是各种经济活动的专门化,也是经济活动(正在变成经济活动的事物)由其他各种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专门化。”与一般的经济史学家有所不同,他所关注的不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地点的某一类特定人群的生活水平问题,而是“狭义上的经济活动的出现,即‘经济人’或‘专为自己打算的经济人’(正如人们也许仍然这样称呼的那样)的出现。”他认为,现有的“经济制度”,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在《经济史理论》一书中,希克斯构建了一种以“经济人”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历史阶段理论,他对市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导向作用以充分的重视,并将商业的进化作为研究的主题,但他似乎对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可以看做是一部专题经济史。
第二,倡导跨学科的交流。在学术研究方法的层面上,希克斯倡导跨学科的交流,并且希望通过构建他自己的经济史观,用来打造这种对话的平台,促成交流。“经济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作为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术等的历史学家――可以互相对话的一个论坛。”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钻研很容易让人走进死胡同,难以实现质上的突破。只有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跨越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思想交流,才可以赋予人们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全面的视角。这一重要性对于经济史学的研究更加显得重要,经济史学的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对于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认识,更要对经济发展历程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把握。希克斯正是在试图把经济史与其他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把经济活动与人类的其他活动联系起来考察。
第三,注重历史方法与经济方法的结合和统一。希克斯在解释和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时,没有局限于对某一历史时段、某一历史时点上的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的回顾与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而经济理论正是从经济历史的演进中提炼、升华、概括出来的,也是在经济历史的演化进程中得以检验,日臻完善。希克斯认为,理论和历史是可以统一的,并对马克思试图阐述的理论表示赞同,“马克思从他的经济学中确曾得出某些总的概念,他把这种概念应用于历史,因此他在历史中发现的模式在历史以外得到了某种支持。这更是我要努力去做的事情。”希克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将他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所获得的某种对于经济史的理解和概念应用于经济史学的研究中去,使经济理论的观点能够得到历史的验证,同时也能赋予历史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中最终实现理论和历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关键词 中世纪 城乡关系 城市兴起
中世纪西欧历史的主要特点是从罗马帝国崩溃的震荡中逐渐恢复,以及与环地中海社会之间的交往增强。在这过程中,西欧社会关键性特征逐渐形成,其中城市兴起不能不说是发展历程的关键。中世纪西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发展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分工合作,促进中世纪城市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的共同进步。
城乡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兴起前提就是与农分离。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城市和它周围的农村必须保持紧密的联系,农村是其长期稳定发展繁荣的基础。本文试图从中世纪早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通过分析城乡关系来了解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过程。
一、中世纪早期―农村孕育城市发展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的初步建立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仅仅是以庄园工场的形式在夹缝中生存。西欧中古初期整体上水平不高,随着战争的结束,人们陆续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加上蛮族统治者颁布了许多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以及教会推广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到加洛林王朝时,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开始新的生机。农业主要表现在不断扩大了的耕地面积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农耕面积的扩大加上农业技术的提高,为城市的兴起提供大量的剩余粮食以及一些工业原料。封建农本经济的细胞是农奴家庭经济,由于需求的不断提高,农奴家庭在生产能力上不能维持人口的基本生活,这样就被排挤出来更多的人口或者是逃亡人员,成为城市的兴起的人员保障。庄园经济,庄园营地上的产品,有了大量的剩余,领主的购买能力提高了,高级手工业和奢侈品有了市场,商人也开始出现。为了使商品交换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工商业者便集居在在军事以及教会中心或者是海港河津等交通要道,中世纪西欧的工商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有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原料产地以及消费市场的优势,许多行业都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内制生产是其生产的主要形式,这种以周围农村为主体,中小城镇为中心的地区经济系统成为中世纪封建社会发展时期最基本最广泛的经济模式,看上去比较封闭,但是隐藏着对封建经济的瓦解和商品货币关系。在需求和消费的刺激下出现了规模不大的商品交换,比较落后原始,但是仍然是日后商业全面复兴的火种。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生活资料、劳动力市场,中小城镇的兴起为城市的发展作了铺垫,中世纪城市慢慢从农村分离出来。
二、中世纪中晚期―城市对农村的依赖
11世纪西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城乡的协调发展来分析城市的发展状况。由于农奴劳动积极性不高,领主需要监工,以及随着城市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很多商品进入市场,为了适应的形势,将劳役地租折算成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便普遍流行起来。农奴通过交钱可以赎身成为自由人,主动进入市场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领主而言,货币地租大大的刺激了封建主的消费心理,领主的奢侈欲望促使了城市奢侈行业的发展。农村的手工业趋势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发展到以交换为生产目的,手工业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产品由原来的奢侈品到备受市场青睐的中低档纺织品,城镇出现了手工作坊,总之,手工业分工细致化,商业化程度随之提高。农业经济逐步摆脱了封建庄园经济,发展成为商品经济。农业和手工业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乡之间由于紧密的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城市规模不断得扩大。
中世纪晚期,由于西欧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城市人口和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初仅仅是封建农本经济的附庸,之后成为对立面。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对封建经济关系的否定。因此中世纪城市的封建性质使资本主义不能在城市顺利发展,城市行会垄断了市场,控制着城市的各个方面。商品经济为了寻找更大的空间向农村转移。并且农村有许多吸引转移的有利因素,表现在农村封建统治的衰败,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农村的环境和空气很自由;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败,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将水利作为动力的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本向农村转移。
人口和资本向农村的转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经济地位的改善、初步形成的世界市场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等因素促进了西欧乡村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封建农本经济的瓦解,改变了以前的发展模式和格局,促进农村商业的发达,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市场商品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手工业吸引剩余劳动力,自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就为人们创造公平竞争奋发进取自由的空间,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促使一批新型自由的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
参考文献:
[1]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克.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财会信息系统;发展过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5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逐渐由手工记录转向计算机记录,并渐渐形成完整的财会信息系统。所谓财会信息系统,是以合理的部门合作、疏通的信息渠道为依托,以计算机、互联网、网络财务软件为手段建立起来的财务信息服务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专门用于会计数据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加工,并最终输出管理决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发展迅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商业的运营模式。财会信息系统,最初仅仅是用于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的工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财会信息系统已经演变成为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来源。为进一步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财会系统将逐步升级为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辅助工具。
财会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框架中处于一个关键而又基础的位置,为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提供最基本和关键的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变革,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促进了财会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之间的边界愈加模糊。
在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三重作用下,财会信息系统经历了由业务处理系统阶段向集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的飞跃。
业务处理系统时期,财会信息系统与企业中的其他信息系统并存,各子系统独立开发建设,分别拥有自己的软硬件和数据库,一般情况下不会共享数据,部门间的数据采集过程较为繁琐。这就导致了数据的重复存储问题,无法系统全面地支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集成管理信息系统时期,财会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部门与部门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财会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分别为MPR阶段、MPRII阶段、以及目前最为普遍的ERP阶段。MPR阶段的财会信息系统,增加了供应链上必须的支持物料管理的运输管理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并且具有在线分析处理功能、支持跨国经营、混合生产、远程通信、电子商务、资本运作、标准管理等。数据不再分别输入,而是一次输入并且统一存储在数据库当中,各个子系统可以共享企业的数据,从而避免了空间浪费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由此,许多财会信息系统中的原有功能被整合到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中,逐渐演变为“隐形系统”。
但即便是发展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财会信息系统已经趋于完美。
通过财会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该系统与企业中其他子系统的联系愈加紧密,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实时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信息,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然而,无论如今的财会信息系统是否演变成了“隐形系统”,其工作原理仍然是最原始的会计复式记账,从方法上而言,没有真正克服会计信息的单一性局限。此外,由于会计信息的过于笼统,无法精确地反映各种与业务流程有关的信息,从而无法全方位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最后,通常情况下,当今大多数财会信息系统是被用来为业务交易提供服务的,没有真正提高管理会计师们的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也没有促进新的管理方法的应用。
结合当今社会商业竞争模式的变化,本文认为,财会信息系统将有以下几种重构方向。
第一,是事项财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事项信息,为自己的决策模型进行输入,从而对数据进行选择和确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二,是基于会计记录方法改进的信息系统重构。仅仅利用会计中的复式记账法对企业业务信息进行笼统的分录记录,无法为使用者提供详尽的业务信息。因而,未来的财会信息系统将在报表记录和原始记录之间形成更为人性化的联系,为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第三,是基于流程再造的财会信息系统重构。流程再造要求企业彻底改变过去向顾客提品的方式,在顾客的需要基础上评价战略的效果,在顾客的满意度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价,在战略的基础上评价业务流程的效果。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财务会计建立起来的,与流程观点无关会计的科目表并无法让人看明白提供给客户的工作价值。也就是说,良好的财会信息系统,将能够体现企业的业务流程,从而让使用者更加明白企业的运营模式,从而能够对企业的业务价值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
第四,是促进企业间交流的财会信息系统重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重要性也空前提高,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内部信息使用者,都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送和披露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还应充分考虑到企业间的交流和应用,在系统的开放性方面给予全面考虑。
第五,进一步提高安全机制。财会信息系统为企业的记录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财会信息的泄露埋下了隐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因而,未来的财会信息系统将更加重视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企业的商业机密提供进一步保障。
在未来,企业可以将ERP系统与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传统成本法的局限。通常,由于兼容性问题,企业往往放弃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实施。而ERP当中的成本核算方法,大多数依然是按照传统成本法计算之行,并未消除传统成本法的局限。而在ABC的应用上,企业往往是把精确地分配成本费用作为最重要的实施目的,而没有关注业务信息流程的再造;在平衡积分卡的应用上,通常企业也把目标放在了关键指标的确定和分解的过程中,忽略了企业通过企业流程的再造来提高业绩。因此,如何把ERP这样现金的管理模式和作业成本法或平衡计分卡理念结合应用,将成为一个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
此外,企业很可能重新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让二者共同发挥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会计逐步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以来,“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似乎已经成为业界的“金科玉律”。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制约,使得人们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也局限于外部和内部。事实上,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逻辑层次上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自始至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将两大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对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突破传统依据生成财务报告为主要目的的财务会计原理建立会计系统的思路,把满足管理信息需求作为会计系统的首要目标,设计真正能反映企业内外信息需求的集成系统。
财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须与企业的流程改进,会计记录方法的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财会信息系统才能真正起到反映、监督、替代人工的作用,为企业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楚慧,盛晏.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J\].科技和产业,2005,(4).
在超快带无线的接入技术中,在因为有超高速数据的传输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还有着很大的优势。因为其采用是超短的周期冲脉调制。没有使用载波上的技术。这样就使得其具有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特点。超宽带无线的接入技术因为传输数据能力在未来无线的通讯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蓝牙技术也造成一定冲击。但对于目前慢慢普及3G技术和wlan技术等还是不构成威胁的。
电信是克服距离和时间障碍的信息传播形式,电信传播的前提是解码和编码打的对应性,换句话说,收信方收到电磁代码要合理运用和发信方的互逆性的算法破译,这样才会得到电磁码所携带的专业信息。
我们可以把无线的电缆来连接起家庭和办公室电子的设备。同样也包括了鼠标和键盘等同样的采用了无线的传输。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个无线的公务包。使掌上计算机和计算机作为代表来采用无线的方式与网络和其他的设备相连接起来。使我们拥有一个数字化可流动办公室。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应该指的是中国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去,而网络安全企业的国际化,应该是说国内的网络安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与网络安全有关的商务竞争。
从纯商业的角度来看,竞争力就一定是在某个方面具有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那么中国网络安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对国际上其它网络安全企业来说,其竞争力何在?首先,国际市场不能一概而论,是需要细分的。中国网络安全企业能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是需要细分的。细分后的国际市场,和细分后的产品与服务,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应该就是中国网络安全企业的国际化的机会所在。
在这一点上,华为国际市场拓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华为走过了一条非常艰难的国际市场发展历程,而到今天,能成功在欧洲市场成为老牌电信公司英国电信的首选供应商,很大程度上就依托于它的国际市场拓展方式。相对于象思科这样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华为的优势在于其定位很明确,即成本。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是其他任何一家大型国际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而哪一部分国际市场对成本和价格最敏感?应该就是发展中国家,也就是拉美市场和非洲市场。这部分国家有发展的需要,而国际化高科技大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又高高在上。华为正是瞄准了这个需求与服务之间的差距,首先发展拉美和非洲市场,甚至提供买方信贷,借钱给急于发展业务的电信公司,只要能使用华为的设备。从最一开始设立拉美和非洲办事处,语言和文化完全不通,到后来华为在巴西的使用华为设备的职业认证的认可程度甚至超过了思科职业认证的程度,在某几个细分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