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景区经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80年代以来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倒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亚洲投资最大(10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资,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在我国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忽视游客体验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造成这两大问题的根源。忽视游客体验,产品就没有市场,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旅游开发有今天没明天。本文旨在整合体验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解决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产品错位与资源环境破坏问题。
一、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的开发与经营理念
可以说,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
1、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
2、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Gunn,1994)。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两者这看成是对立关系。
3、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Approach)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联合国开发署指出社区发展的5原则是:经济自立、生态可持续、社区控制、满足工人需求与建设社区文化。这种方法强调应将整个社区呈现给旅游市场,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旅游产品。Murphy还把它称为社区旅游产品。
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WTTC等,1995)。”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未来下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Keyser,2002)。
可持续旅游的观念中有4个重要概念:娱乐机会谱(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可接受的变化极限(LimittoAcceptableChange)、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娱乐机会谱(ROS)概念是1970年代由美国林业局提出的,其基本假设是:游客体验的质量是通过生态多样性与游客寻求的体验所必需的背景来保障的。娱乐机会谱根据容易进入程度、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游客相互接触程度、景点开发程度与现场立法程度将多样性排列成:原始、半原始、半开发(RoadedNatural)、开发四个等级。娱乐机会谱还从物质特征(可进入性、遥远程度、自然特征、以及规模)、社会特征(与其他游客的接触以及游客影响的可接受性)和管理特征(景点开发程度与当地的立法程度)进一步比较了娱乐机会等级。(Newsome,MoreandDowling,2002)。
二、错误假设下的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
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层次稍高的开发重视市场定位,但从根本上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非常弱。
1、指导中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的几条错误假设
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几条重要假定是:
l旅游业是无烟工业;
l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
这两条假定,一方面鼓励人们大力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它指导的旅游发展方式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根本不会导致资源与环境破坏。这种理念必然导致人们忽视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恶性破坏,忽视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中国在1978年以后的发展历史中许多地方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发展的。发生在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恶性事件:如武当山遇真宫的火灾、张家界的城市化、泰山的索道缆车、孔庙的水洗事件的现实都证明旅游业“浓烟滚滚”。
而“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是建立在我国旅游资源国有的基础上。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土地都是通过无偿划拨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的前提是“旅游资源无成本”。
在这两条错误假定指引下的中国旅游开发必然是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掠夺性开发,必然是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主义。进入2000年后,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在中国的旅游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的引入,中国旅游业的环境与文物保护意识产生了质的提升。
2、政府对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的规制
多年来,中国旅游、建设、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主导”的大旗下,对旅游业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政策措施。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1985年到今年4月建设部审批了4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有151处。根据“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200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展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活动。2003年4月11日关于建设部颁发了《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核心景区要编制核心景区专项保护规划;要确定核心景区保护重点、保护措施、保护责任;要加强对核心景区保护工作的监督。
国家自然保护区:林业局对国家自然保护区实行了分区管理。把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991年国家推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在全国选择了12个地点发展度假旅游,希望推动中国旅游目的地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商务会议综合型目的地转型。由于时代太超前、数目过多、类型单一,加上当时定位为国际度假目的地,不切实际,发展势头疲软。当时的优惠政策反被利用于房地产炒卖,北海就是代表。
AAAA景区:1999年全国推广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国家标准GB/T17775-1999),根据“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并参考“游客意见评价体系”对旅游景区进行评级。这项措施对景区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意见,但管理较松散,对景区的约束力弱。
国家级旅游扶贫实验区:2000年在宁夏固原建设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实验区,使中国的旅游景区承担了独特的使命。但该政策推广面小,在广东、海南、贵州等地做的还比较成功。但对于贫穷地区,改变观念比优惠政策与投资更重要得多。
世界遗产:我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申报成功28处世界遗产。但过度商业化与城市化严重破坏了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世界遗产组织的“摘牌”威胁并非空穴来风。而且盲目申报,对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过高的保护成本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而近年景点公司上市、景区经营权转让方面,存在很大争议,除了认识水平外,更多的是旅游景区管理的多头隶属关系所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地方和中央都在管景区。立场不同自然发出的指令有分歧,使得景区无所适从。
三、最优体验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娱乐、教育、遁世和美学。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2、最优体验标准:畅
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3、游客需求的转变:快乐“三感”与“两求”
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一个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的特征是:
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
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
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
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
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
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吴正平,1994)。
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三要素是: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吴正平、邹统钎,1996)。
日常生活不能够完全满足快乐时,人们通过休闲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求补偿与求解脱。求补偿是寻求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缺乏的东西。求解脱是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东西。因此,一个旅游景区的使命是培养游客的“三感(亲切感、自豪感与新鲜感)”与满足游客的“两求”(求补偿与求解脱)。
4、体验思想对景区开发与经营理论的冲击
①快乐体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关注游客的体验,游客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获得快乐,就没有游客。许多主题公园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没有了游客,还谈什么旅游可持续发展?
②可持续发展是快乐体验的基础:游客是通过“两求”来实现快乐“三感”。新鲜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新鲜感来自于差异,差异来自于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要维护景区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是新鲜感的基本保证。亲切感来自于理解、赏识与交流。尤其是平等与相互尊重。这就要求顾客要尊重景区的居民、员工,尊重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习俗,与他们平等相待。社区居民也以友好的态度接待游客。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原则。自豪感产生在成就某项作为、征服某种困难后。高层次的自豪感来自于克服困难为他人造福,或克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游客通过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社区文化、保护了社区的环境必然产生一种造福他人之后的自豪感。
③共赢是基本的游戏规则: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游客、社区与环境共赢,这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
四、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经营模式
一、目标
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以体验为中心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有三个重要特点:质量:可持续旅游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质量的同时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持续:可持续旅游要保证自然资源的持续与社区文化的持续。平衡:可持续旅游要平衡旅游业、环境与地方社区的需要,重视游客、社区与目的地的共同目标,注重三方的协作。
二、总体管理:全方位与全过程管理
前国家建设部长俞正声指出:风景区工作的方针是“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目标是利用,关键是管理”。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社区管理;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挖掘筛选,多角度开发的资源整合。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三、项目配置: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第二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senseofplace)。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中视无锡影视基地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不断的产品更新。1987年4月建西游记宫,1991年5月建唐城,1994年三国城开放,1997年建水浒城,以及2002年在水浒城内建大宅院。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
参与性:如果没有参与,难以形成真正的体验。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景区是剧场,顾客则既是观众更是演员。重在参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作为一个被动的旁观者。“顾客就是商品”。要做到这些,必须要顾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顾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
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四、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
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
1.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
2.暂时的景点关闭;
3.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
4.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
5.设置固定参观路线;
6.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
7.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
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户,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五、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中国特色的景区功能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HospitalityAtmosphere)”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六、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
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派恩二世与吉尔摩的名著的题目就叫做:体验经济:工作是剧场,每项业务是舞台(TheExperienceEconomy:Workistheatreandeverybusinessastage)。既然每项业务都是舞台那么景区员工就是演员。现场服务(On-siteService)将会成为今后景区管理的核心。地中海俱乐部的导游(文雅组织者,GentilsOrganisateurs)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他与游客(文雅成员,GentilsMembres)同吃同住同娱乐,与顾客打成一片。就象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顾客有求必应。为了给客人美好的体验,员工要从三方面努力:服务产品、服务背景(ServiceSetting)与服务过程(ServiceDelivery)(FordandHeaton,2000)。
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表示上。这种行为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顾客接触的每一细节上。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顾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MomentofTruth)的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游客一个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Csikszentmihalyi,M.(1990).Flow:Thepsychologyofoptimalexperience.NewYork,NY:Harper&Row.
2.Ford,RobertC.andCherrillP.Heaton,ManagingtheGuestExperienceinHospitality,DelmarThompsonLearning,2000.
3.Gunn,Clare,A.,Tourism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ThirdEdition,Taylor&Francis,1994.
4.Keyser,Heid,Tourism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374.
5.Newsome,David,SusanA.MooreandRossK.Dowling,NaturalAreaTourism----Ecology,ImpactsandManagement,ChannelViewPublications,2002.
6.PineII,B.Joseph,andJamesH.Gilmore,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HarvardBusinessReview,July-August97-105,1998.
7.WTTC,WTO,andEC(1995).Agenda21fortheTravelandTourismIndustry:Towards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WTTC,Landon.
8.吴正平:旅游心理学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
9.吴正平、邹统钎:现代饭店人际关系学,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OntheManagementModeofTourismAreaintheEraofExperienceEconomy
ZouTongqian“”版权所有
(SchoolofTourismManagement,BeijingSecondForeignLanguageUniversity,Beijing100024)
关键词: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探索
一、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现状
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风景区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旅游风景区越来越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风景区文化资源保护得不到充分重视。除了极少数传统风景区被列为历史文化风景区得到较好发展外,多数传统风景区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风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亟待改变。
二、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一)国家直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政府作为该类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唯一拥有者行使经营权,因此所有涉及风景区的费用,包括管理、景区保护和景点开发方面的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支出,而景区门票及其相关景区内项目收入直接上缴国家财政,同时景区门票定价权属于国家。这种模式缺乏整体的保护建设规划,没有牵头部门规范古民居建筑拆迁、新建建筑用地审批管理等工作,无法正确处理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与保护古民居的关系。
(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与国家直营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行使风景区经营权的是企业,这一管理模式充分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的需求为景区开发导向,以此为基础将景区整体进行包装后作为一项产业推入市场,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充分调动了风景区主体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景区的经济效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人际关系日趋理性化,农村传统生活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越来越受到破坏和质疑。安于宿命、不重诚信、轻视规则、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等思维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化为实际而具体的行动,造成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传统风景区破败严重。除了极少数传统风景区被列为历史文化风景区得到较好发展外,多数传统风景区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旅游模式
1.村镇旅游模式。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村镇特色文化,将当地特色融入旅游开发,依靠古村落古建筑的文化氛围作为基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助力,大力发展了诸如农家乐、村寨游、古文化游、新村风貌游等多种类型。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游与村镇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主要旅游资源围绕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包装,这就要求当地风景区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在这一基础上,大力宣传当地农村风土人情和名俗文化,并整理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名俗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增添文化色彩,如民间技艺、农耕展示、节庆活动、时令民俗以及民族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该类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了民俗文化型、农耕文化型、乡土文化型等类型。
3.文化创意与跨界经营。
跳出风景旅游区看风景旅游区,能给风景旅游区注入更多的生命力。风景旅游区不能单独看成住宿,而应该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保留当地特色生活。如果只是住宿,很难竞争过酒店,给客人留下的理由。此外,游客住风景旅游区是为了旅行休闲,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风景旅游区要借用环境、人文等要素,注意设计感与卖点,把餐饮、客房、人、物产等结合起来,风景旅游区经营会看到另一片新天地。
(二)创新宣传渠道
1.社群商业与自媒体传播。
社群商业的主旨就是去中介化,充分运用社群基础进行营销宣传,而在这一过程中,自媒体传播工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风景旅游区在宣传方面首先要学会使用自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工具,保证自身特色的同时,打造与自身特色关联性强的客户群,做到精准宣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2.“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包括“农业资源”与“山水资源”。风景旅游区,重点在“民”。如何体现“民”,远离“市”,大道同源,殊途同归。风景旅游区的打造就好比一件商品的包装,而这件商品包装上最吸引人就是商品代表的地方文化。
3.引入智能化宣传渠道。
在社交媒体工具空前应用的今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社会中每个个体或集体将共用集成了各种类型的混合云平台,这已经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风景旅游区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方式打造体现自身特色的宣传平台,利用图片、文字和视频,对酒店内各房间情况(如报价)、提供餐饮情况(如特色菜肴、酒店位置和周边环境)等进行展示,使用户在家即可轻易获得景区的相关信息。
4.适当的定位。
有人说,住风景旅游区,定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准确的定位意味着风景区作为一件商品,它在市场中的价格区间、市场受众、产品收益以及后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定位问题。像“云台山风景旅游区”的火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景区项目选址方面合适的定位。
5.适当的宣传口号。
风景旅游区的宣传口号设计的要点就是要求突出重点、容易、积极,这就要求口号短而精,切忌口号空洞、长篇。具体风景旅游区选址应遵循从大环境到小环境的思考方式。通过对于国内外成功风景区宣传案例的分析总结,一个成功的风景区宣传口号主要遵循两大原则:
(1)合法可用。
合乎法律规定是一个成功宣传口号的立身之本,但由于我国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常常是最容易忽略的,在我国村镇旅游风景区,这类现象尤其明显。再好的宣传口号如果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就存在随时被剽窃甚至被占有的风险,轻则损失景区声誉,重则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宣传费用“打了水漂”,甚至惹上法律纠纷。
(2)易读易记。
风景旅游区的宣传口号设计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让游客知道,从而产生旅游的兴趣,因此,口号应该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不要在口号中出现多音字或者是多解字,这只会降低游客的兴趣,如裸心谷、过云山居等风景旅游区等品牌都非常易读易记。
(三)创新服务模式
人情味的服务是一种有温度、能够传递情感的服务。能够让客人感受到风景旅游区的情感,从而能够调动起客人的情绪,如感动情绪,让客人心里暖暖的。情绪波动分为两种:负情绪波动(失望、愤怒、不解等),正情绪波动(感动等)。好的服务质量两个标准:切实解决了客人难以处理的问题,服务超出了客人的心理预期。可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低价高值服务。
其是指风景旅游区消耗极低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对客人来说却很有价值的服务,如叫醒服务、行李寄存、延迟退房(当天没有客人入住的情况)、提供针线包雨伞等、行程规划、预定门票、收发快递、照片打印等。①超出预期的服务,能够给客人带来惊喜。②区别服务对待,针对不同客人提供灵活性的服务。③细心、主动、能够有预见性为客人服务。④打破常规。⑤站在客人角度考虑问题。
2.标准化风景旅游区的服务。
细心观察客人行为举动,主动、预见性地提供服务,如客人从外面买了一些水果回来,主动问客人是否需要水果刀。服务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贯穿着客人预订、入住、离开三个阶段。客人在网上预定后,服务就已经开始了。服务的关键在于能够有效地执行。风景旅游区从掌柜到前台、清洁人员都是服务的执行者,对服务人员进行服务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有效激励员工,提高服务质量,如被客人提名表扬的员工,风景旅游区给予物质奖励。
3.服务内容细节化。
(1)服务内容要具体化,把服务的内容进行整合告知客人。(2)在旺季时,客人要求会很多。这时候要把客人各种要求记在本子上。根据要求的轻重缓急,一一去解决。以防忘记或者遗漏未去解决,导致客人不满。(3)和客人进行有效沟通,对客人提出的要求要理解到位,以防对客人提出的要求理解片面或者有误,在解决过程中不符合客人的要求。四、结语风景旅游区的经营管理必须尊重当地地域文化及其发展规律,以严谨积极的态度,使得当地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国的绝大多数风景旅游区正处于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在这一情况下,如何实现多规融合,深化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将是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下一步探索的内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48-50.
引言
生态旅游概念进入我国后,其发展态势十分迅速,在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面,近十年我国也规划发展了为数不少的生态旅游基地。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这提醒从业者关注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的模式优化问题。
一、 生态旅游与林业自然保护区
(一)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回溯旅游业的历史,其诞生的发展似乎都还一一在目。一百年的历史却有着极其迅速的发展,而生态旅游的诞生则更晚,到今天也不过是二十多年的时间。生态旅游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基础,笔者此处总结为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从实践上来说,旅游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无烟的工业”, 页13-16.因为它不涉及大量的气体排放和废弃物处理等,但是进入上世纪末,旅游业的这一美誉也逐渐入土,更大范围的旅游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因旅游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行程中的污染、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这都呼唤着生态旅游的必要。
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则从理论上说明了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大大增强了旅游资源的服务质量和“服役年限”。
(二)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并不是一种脱离于旅游活动的存在,它与普通旅游概念一样,依赖着旅游的主体、客体等多个要素,所以,作为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林业自然保护区,自然也是可以进入到生态旅游开发中的。
从目的上看,林业自然保护区具有其他人文社会类旅游资源所不具备的自然接近性,因而能够使得游客最大程度上接近自然,获得身心的陶冶,无形中也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和规划设计塑造他们的生态精神。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态旅游行业的内容和类别。
更重要的是,林业自然保护区以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进入到开发者和游览者的视野,这也是旅游业最为重要的两点开发可行元素——吸引力和陌生化程度。根据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说,林业资源保护区方面一般按照其景观的优美度、特色程度和原始程度进行分类,它的多样和丰富程度也是其资源整体开发结构中的重要部分。
二、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现状与优化模式
(一)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确定之后,林业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也直接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一项。最初,业内在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上遇到了许多问题,最大的就是资金问题。由于生态旅游兴起之初,投资缺乏信心,而林业自然保护区又是诸多开发对象中最为复杂、成本较大的一种旅游资源,所以资金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初的开发。不仅在我国,全球范围也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也自然得到了解决。当前,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进行已经开始盈利,这些经济效益也是促进林业资源再度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林业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地的建设也吸引了大量的就业,进而在林业资源周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提供了宝贵的林业保护和开发经验,这都是我国近十年时间发展林业资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突出成就。
(二)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优化模式
然而,开发必然带有破坏,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一样,只是尽可能最小化这些破坏和危害。举例来说,在开发和发展生态旅游时,我们主要出现了如下的这些问题: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可持续的观念还是不够深入,存在着局部的粗放型传统管理;在笔者的统计中,也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和植被破坏的问题;另外,管理机制与运行开发机制不够协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上述的这些好处和问题,都呼唤着一种更加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传统模式的优化。就笔者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认为,社区化的经营与管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较好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新方式, 页25-27.从社区角度看,它完善的是自然资源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区人们的自我完善水平。这种旅游社区的构建目前还在试点阶段,可借鉴加拿大等国的经验,着重处理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关键词:景区开发;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对外开放,我们迫切的需要增加一些自然景区作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所以旅游景区的开发就提上了日程,问题也随之产生。接下来,就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更好地做开发旅游景区开发予以阐述。
一、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问题
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即体制问题,它已经成为阻挡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大障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问题。由于体制问题,很多地方旅游景区的发展受到限制,导致许多对旅游景区开发有兴趣的投资商驻足叹息。例如,许多地方采取了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的经营模式,有些地方的景区因此得到发展。但是现如今我国的旅游景区还属于国土资源、文物、林业等部门管理,采取外包这一举措,有关部门不支持,因而造成了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的争议。所以亟待建立一种机制解决这类问题,以便于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
(二)资金问题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面临着资金问题。在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进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富裕起来,资金持有者正找准投资方向,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多了一条可靠选择,因而国家旅游景区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但是由于制度的制约,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困难。所以从根本上说,资金虽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瓶颈,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体制。
(三)保护问题
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如果开发不当,景区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对于人文类的旅游景区而言,很可能对具有考古和科研价值的资源造成破坏。在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目的性、苛求速度、建设不合理建筑等,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白色污染、游客量过大、文物古迹频遭破坏等问题。通过正确引导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生态环境或文物遭到破坏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要两者并重。旅游景区这一资源非常宝贵,只有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系,合理开发,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一资源的价值。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来开发建设景区,是解决争议的良好方法。
二、开发旅游景区新模式
(一)突破传统景区开发思维
传统的旅游景区开发受保护观念约束,旅游景区的开发无法很好地进行下去,无法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增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旅游景区很好地开发下去,所以如果我们要实现旅游景区最大的开发效益,必须要在合理保护的条件下才能行,这样推进旅游景区的发展。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旅游景区效益最大化,例如整合资源、整合战略、整合观念等。一个旅游景区是否有深厚文化、新颖的品牌和自己的特色决定着经营效益状况。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为深入我国经济改革和转型以及地方发展旅游经济竞争的需要,旅游景区的产权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旅游景区亟待实行企业化管理。这就谈到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如何转让的问题。当前,有多种方式转让经营权,比如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拍卖、买断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具体规范,一般由各地灵活把控,所以一些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例如,因景区资源价值缺乏客观判断而导致在出让过程中被低估,以及由此伴生的寻租行为等不法现象;因监督机制不健全而出现的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后不进行合理开发,以及圈地现象等。在我国“入世”的承诺中,到2003年,外商可以在我国投资景区,旅游景区(景点)可以对外资实行转让经营、出租经营、委托经营等新的模式。所以无论是从我国大环境考虑还是基于旅游景区发展考虑,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协调好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政府对旅游景区规划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的力度,使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出让确实能够促进旅游景区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旅游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
(三)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旅游企业也对旅游景区的开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比如四川省的民营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的碧峰峡模式、国有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的海螺沟模式和沿海股份制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的熊猫基地三种模式,以及被业界誉为中国旅游管理最现代化的旅游企业华侨城的“曲阜模式”等等,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但不管怎样,我国景区和旅游企业在旅游景区新模式的开发中做出了一定贡献,无论合资、独资、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还是出让开发权等旅游景区开发的新方式,都是一种积极的、值得鼓励的尝试。
三、结语
总之,旅游商业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旅游活动的主要场地,做好旅游景区开发,要多方面积极努力,抓住景区开发的关键性因素,重视体制、资金、保护等问题,为了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开启旅游景区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振宾.景区开发值得注意的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4-05-10(T00).
关键词:景区;旅行社;关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行业不得不重新定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从景区的视角来看,如果能够与分销商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景区不但可以借助旅行社的力量把传统品牌推向市场,并且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景区立足于长远发展,协调好与旅行社的关系,通过与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对于景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协调好与旅行社的关系是景区发展的要求
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在旅游景区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景区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目前仍有很多景区政企不分,运营机制陈旧、经营管理理念落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此外,由于一些景区产品品种单一,融资渠道有限、开发营销资金不足,广告促销的整体性能差,迫使众多景区在争取客源时展开了残酷竞争,从而导致整体利润水平低下[1]。
而作为旅游分销商的旅行社,不但具有景区所缺乏的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经营模式及管理制度,而且其本身所出售的产品就与景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双方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利益需求。景区通过与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延长景区生命周期。同时,旅行社这个渠道又是景区客源的稳定来源,也是向景区反馈市场信息的可靠途径。景区通过协调与旅行社的关系,可以促使双方共同开发旅游品牌、旅游线路,共享旅行社隐形资源,从而提升景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景区与旅行社的关系分析
旅游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双方既有各自利益分配需求,又都是旅游服务链上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直接为游客提供游览、休闲、度假等旅游接待服务,而旅行社作为客源的组织者,则起到连接景区和游客之间的桥梁作用。由此可见,景区与旅行社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景区产品是旅行社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景区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旅行社产品质量
旅行社产品是包括景区产品在内的一系列旅游供应商产品的组合,景区产品是旅行社产品的最主要来源。由于旅游者是通过旅行社来获得最终的旅游产品,因此景区产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将直接反映在被旅行社加工而成的最终旅游产品中,从而影响旅行社产品的整体质量。可见,景区产品的质量对于旅行社产品的质量影响非常大。
(2) 景区产品的供应影响旅行社产品的稳定性
由于景区产品是旅行社产品的最主要来源,景区能否持续保障其产品供应对于旅行社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影响在旅游旺季表现的非常明显。当市场上的旅游需求非常旺盛时,旅行社如何顺利获得景区门票就成为保持其产品稳定性的关键。
(3) 景区产品价格影响旅行社产品价格
旅行社是作为旅游中间商存在的,包括景区在内的旅游供应商所提供的中间产品的价格在旅行社产品成本中占据很大比例,旅行社在产品定价上的自受到了相当的制约[2],由于景区产品是旅行社产品的最主要来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景区产品的价格将直接影响旅行社产品的成本,从而影响旅行社产品的价格。
2.旅行社是景区的旅游产品分销商
无论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是为了展示地方形象,景区作为旅游产品之一,始终都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计划营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景区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增多,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游客随时可以找到替代品。
旅行社作为旅游中间商,主要提供委托和咨询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旅行社产品将包含某景区产品,如果旅行社采取更为有力的促销措施,则自然而然地将扩大景区产品的销售。旅行社的产品组织不仅可以直接增加景区产品的销售,而且可以对景区产品的市场起到示范效应。旅行社作为景区的旅游产品分销商,更是景区旅游客源的重要来源。景区的客源市场,包括散客市场和团队市场两大块。散客行踪的飘忽不定决定了散客市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而团队市场因为有旅行社在其中运作,是景区客源的稳定来源。没有旅行社这个渠道的支持,旅游景区的经营工作就无法获得稳定的规模客源支持。
3.旅行社掌握着团队游客市场的“消费选择权”
旅行社手里掌握着“旅游线路”,掌握着团队游客的“消费选择权”。旅游景区通过与旅行社的合作,可以了解游客的旅游偏好,开发个性特征明显的旅游产品,解决旅游开发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地满足现代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需求。
4. 景区主要依靠旅行社带来规模客源
景区要想盈利,单靠散客是很难达到其经济目标的。尤其是一些缺乏市场操作能力及竞争力的景区,需要依靠旅行社带来规模客源,维持景区的经营和发展。那些没有市场操作能力的景区,或者没有资金开发市场的以及在同一区域内有若干家同类型景区下几种景区,都是主要依靠旅行社开发客源市场。
当然,在景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旅行社的依赖度也会有所变化。通常是在景区开发的最初几年,客源主要依靠旅行社,但是随着景区的逐步发展壮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客源市场会不断扩大,而且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加,景区散客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景区对旅行社的依赖度将逐渐降低。但当景区品牌在市场中有一定知名度以后,其客源市场范围将逐渐扩大,远程游客甚至海外游客将日渐成为其主要客源群体,此时旅行社的重要作用将再次显现,旅行社组团将再次成为景区的主要客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景区餐饮 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景区餐饮作为景区内的配套服务设施,是景区产品的一部分,景区餐饮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影响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据了解,目前景区内的餐饮业仍停留在经验型、作坊式的传统经营模式中,品质和效益无法保证。随着我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景区内餐饮业的评价标准也应提到日程上来,以便使景区的餐饮建设与景区的等级建设相协调。
然而,景区餐饮与社会餐饮不同,景区餐饮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景区餐饮的经营场所在旅游景区内。其二,景区餐饮的消费者绝大多数是来自异地的旅游者。其三,景区餐饮由于受当地旅游淡旺季的影响季节性强。其四,景区餐饮受景区环境容量的制约较为明显,对其在美学、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鉴于景区餐饮与社会餐饮的诸多不同,我们不能完全以社会餐饮业的标准来衡量景区餐饮业,所以,提出符合景区餐饮特征的评价标准对于提高景区餐饮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评价因素分析
本文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景区环境容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景区餐饮业评价因素的提出进行了理论分析。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游客对景区餐饮产品特质的需求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游客来到旅游景区的主要目的是游玩,但作为一个人,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吃是生存的需要,只有吃饱吃好,游客才能保持旺盛的旅游精力,因此,食品供应的多少、种类就成为游客评价景区餐饮业好坏的标准之一。安全的需要意味着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因此餐饮食品的安全、卫生,餐饮场所的清洁,餐具的卫生、绿色、环保就成为游客的共同需求。我们知道,游客大多是想通过旅游活动来满足自己愉悦心情、求知、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餐饮食品的色、香、味、形,食品的特色、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对满足游客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价格是以上五种需要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层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因素。如果餐饮产品的价格高,超出人们的支付能力,那么游客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得到全部的满足。因此,价格也是游客评价景区餐饮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2.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
何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彭德成认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确保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既满足当代人对旅游景区产品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对旅游资源利用的需要。
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景区餐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餐饮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景区餐饮的建设和评价要考虑其对景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例如:景区餐饮单位的数量、规模是否超出了景区环境的承载力,餐饮建筑风格是否与景区环境相协调,餐饮产品的种类是否与景区文化相和谐,景区内餐饮单位类型的比例是否合理,景区餐饮企业的排污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等等。
三、评价因素的定性研究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参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标准,对景区餐饮的评价因素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并从景区餐饮的食品,服务和硬件三个方面提出了评定景区餐饮业的若干指标和评价标准,如表所示。
四、结论
通过对景区餐饮评价标准的定性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不仅涉及了和游客需求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服务两方面的若干指标,更是从景区的环境容量来考虑对景区餐饮的规模、数量、餐饮建筑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和排污处理设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景区餐饮评价指标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具体景区具体分析,不同等级的景区对景区餐饮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仅望本文提出的景区餐饮的定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能对景区餐饮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文杰:打造快餐业的“航空母舰”[J].北京工商管理,2001(1),20~21
内容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危害也日益凸显,不仅危害到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现象的的治理非常必要,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景区 过度商业化 问题
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是指旅游景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简单地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济产业对待,过分地强调旅游经济功能,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一味地迁就旅游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不合理要求,采用开放式的商业经营模式过度开发的行为。近年来,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经营与管理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表现
(一)人造景区作假现象日盛
景区的商业化开发是景区商业化的重要表现,而景区商业化开发行为的根源在于经营者的金钱唯上的经营理念。许多景区从规划开始,到具体建设,再到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始终是在商业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景区近似于商业区也就不难理解。景区需要游人前来观玩,为了吸引游人,必须满足游人的需求,为了迎合游人,于是一系列的造景运动就开始了。建造假景观,如人造景观,景区人工化、商业化;编造假文化,如编故事式的伪文化,商业化的假民俗,标本式的伪生态等;营造假环境,如开山修路,掘地成湖等。旅游景区的开发行为沦为造假行为,遮蔽了原真性的资源,割断了延续性的文脉,丢失了原生态的环境,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旅游摧毁旅游”。
(二)景点过分依赖门票经济
景点过分依赖门票经济,是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另一种表现。门票收入是旅游景点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景点的价格逢节假日必涨这是近几年的一种常态现象。
2004年,北京故宫、天坛等著名景点门票集体涨价。随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国内旅游景点门票不断掀起涨价狂潮。在2010年“五一”期间,黄山景区就把门票价格由200元上调至230元,今年以来的这一轮涨价风只是近年来旅游景点竞相攀比涨价的一个缩影。景区资源成为某些企业或行政管理部门谋利的工具,门票价格涨与不涨、怎么涨,其实反映了管理者的发展观问题。
“涨”声一片未必能赢得掌声一片。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念左右下,一些景区最终既得不到保护,也会失去旅游市场。景区涨价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利益驱动。旅游景区逢节假日必涨的作风,必然给人以“抢钱”的嫌疑。
(三)景区变身为“商业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涌入,旅游景区渐渐变成了商业区,本来是供游人参观休闲娱乐度假的场所,慢慢变成吆喝叫卖讨价还价甚至是坑蒙拐骗的集市。很多以“文化”为口号的旅游景区“关卡林立”,形形的商贩云集,各种低档伪劣的旅游产品充斥旅游景区。如号称道家圣地的青城山,以“天下幽”闻名于天下的宗教清修之地亦被“商业化”。 道士与小贩竞相摆摊,道士和旅客讨价还价,此情此景令人啼笑皆非。“青城天下幽”也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景区“集贸市场”,道士兼职做起了商人,青城山也自然失去了幽静。而这种景区变身为“商业区”的现象在四大道教名山有,在四大佛教名山也有,在几乎所有的旅游景区都能见到。旅游的味道越来越淡,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
(四)唯利是图导致超负荷接待
旅游景区企业一方面涨价,并且称景区涨价是为了减少人流,另一方面,对如潮涌入的游客是来者不拒,自相矛盾的经营行为实际上暴露了旅游景区企业的真正用心:乘机捞一把。每当节假日,旅游景区都是人满为患。这种“接待超负荷,收入创新高”的局面才是旅游景区企业所需要的。旅游景点“超负荷接待”是一种欺诈行为,游客可以索赔,已成定论。
(五)景区变相开发且管理混乱
景区与企业合作,景区变成商业区;景区与地产挂钩,公园变别墅;不少地方存在以旅游为名,大量圈占土地搞房地产的现象。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一些伪宗教、伪文化的旅游项目也乘机而入。除烧香拜佛司空见惯外,抽签算命在不少景区也蔚然成风。一些假和尚、假道士、假居士等江湖骗子纷纷涌入景区寺庙或道观周边,或明或暗地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借以骗取游客钱财,严重破坏了旅游景区的形象和声誉。某些景区管理部门,对诸如此类坑害游客的行为,大多是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是相互勾结,从中牟利;更有甚者,误以为这是增加旅游文化内涵之举,对其实施包庇鼓励政策,殊不知这是对旅游景区的辱没和玷污。最终导致景区“看点”成了游客的“怨点”。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危害
(一)背离了旅游景区的公共产品性质
旅游景区并非一般的商品,它具有社会公共产品的性质,其社会环境效益要大于经济效益。旅游资源是国有资源,以这些国有资源为基础而建成的旅游景区也同样属于国家,全民有共享的权利,所以旅游景区企业在经营管理的时候不应只考虑其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到社会环境效益。旅游景区在为旅游企业和当地政府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该发挥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当地和全国人民服务。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只会给人以用国有资源为自己牟利的嫌疑。
(二)危及景区的生态环境
旅游超载是旅游污染和资源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过多的商业店铺和商人进入景区,破坏了原生态环境;大量游人、车辆的涌入,产生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大批游客涌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同时也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等。在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设施的损坏和旅游资源的退化,影响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力。
(三)破坏了景区及周边的本土文化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体验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旅游者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当地的原生态文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以及所提供的食品、工业品、艺术品、交通、旅馆等所反映出的文化氛围、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旅游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如果旅游开发商和景区经营者为了一时之私利过度商业化景区,势必会破坏景区的本土文化,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
(四)影响旅游景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在短期内或许能使企业获利或者获取暴利,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上讲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盲目开发、乱用资源、破坏环境、不尊重当地的本土文化、缺少保护意识,这不是在发展旅游,而是在破坏旅游。因此,旅游的发展不应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成长的长期化。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治理措施
(一)对旅游景区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旅游景区资源是国家共有资源,全民有无偿共享的权利,应该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的场所,供人们享用。景区公益化是景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认清这个趋势,从公益化的角度去经营与管理;其次,从旅游景区与其它旅游要素的关系上讲,旅游景区具有吸引功能,即通过旅游景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从而带动吃、住、行、购、娱等旅游要素经济的发展;最后,旅游景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功能。旅游经济是一种拉动经济,它的发展会带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最根源的拉动点就是旅游景区。
(二)走出“门票经济”的误区
据统计,景区门票在旅游者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大,门票收入在旅游经济收入(六要素)中的比重并不高。在国外,很多景区景点都实行低价策略。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到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门票价格只有8.5欧元;美国则规定所有国家公园门票价格不得超过20美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埃及和印度,其景点门票价格也定得很低。可以说,低价或者免票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趋势。西湖从收门票到免门票,所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不降反升,充分说明了门票经济不是旅游景区的最佳发展模式。旅游景区不应走门票经济的老路,旅游景区管理者与经营者应该调整思想、端正认识。
旅游者最关心的是旅游品质和景区服务,走出门票经济的误区,提升景区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旅游品质,这是旅游业的发展之路。门票涨价是景区收入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一种表现,也是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充分体现。对游客而言,过高的门票超过承受能力,再好的地方大家也会用脚投票说“不”。
(三)建立独立的景区商业区
旅游景区商业化实际上是观光环境商业化的行为,是对旅游环境的一种破坏,建立独立的景区商业区可以实现旅游与商业共存。
一是在旅游景区的区域集中建造旅游商业区,并使购物环境观光化。营造具有休闲风格和生活气息的购物环境,有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达到“先卖感受,后卖商品”的效果。二是增加旅游休憩区的商业功能。将旅游休憩区的休息功能与商业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实现游客在购物中休息、在休息中购物的目标。
但是景区商业区的选址应该远离旅游景区,避免商业行为对旅游景区文化、生态、环境的污染。严禁在景区内开设商业店铺,严禁景区内出现个人经商行为,严禁景区内宗教人员的经商行为,严禁宗教旅游景区利用宗教旅游资源从事宗教迷信等骗人的商业活动。
(四)发挥旅游景区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旅游景区是人类社会公共资源,而不是某个旅游企业或个人的自有资源,还景于民乃民心所向。执政部门应该将旅游景区管理纳入民生工程范畴。
其次,旅游业强大的综合效益不容忽视。政府部门和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者都应该树立大旅游观。不应只将目光盯在景点的门票上,而应该将旅游景区对当地经济的整体贡献率作为评价的标准。
旅游景区是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但是并不是主要的创收部门。根据旅游六要素对旅游收入贡献率的大小,旅游的四大支柱是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和旅游商品。从旅游收入的角度讲,旅游景区还算不上旅游业的支柱,旅游景区的重要性不在于能挣多少钱,而在于其吸引力作用产生的招牌效应,在于其拉动作用所产生的联动效应。通过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而这种消费是综合性的,它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回笼货币,在拉动社会消费方面作用也十分明显,旅游景区仅仅是旅游产业的导火索。
景区应该服务于本地国民经济的建设,这是旅游景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某些专家认为,景点的效用应该定位于“招牌”、“广告”,扮演“梧桐树”的角色,其作用在于吸引。景点是旅游产业的吸引点,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政府重视和发挥旅游景区在旅游“一业带百业”的综合效益中的“招牌”作用,增强旅游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
(五)核定科学的商业化比例
严格来讲,旅游景区是一个休闲度假观光的区域,一切影响或破坏这种性质的行为都应该禁止,但是为了方便游人购物,为了调节游客的旅游活动,适当设计一些购物摊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适当”一定要把握好。景区内商业化比例的多少应根据旅游景区资源的性质而定,应该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控制好数量和位置。文化类资源景区应尽量少,景区核心范围应该少,生态旅游景区应该少,红色旅游景区应该少等等。商业化行为不可喧宾夺主(由娱乐审美为主的旅游景区变为商业区),店铺的设计与装修风格应该有特色、符合景区的风格、利于传播当地的文化等等。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的功能在于休闲和娱乐,旅游者前往景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休闲与娱乐,景区经营者应该明白这个基本道理,减少商业化行为对景区的破坏,对旅游者利益的损害,还景区本来的面貌,让自然回归自然,让文化回归本味,让游客满意,这才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宁.论风景名胜区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化的危害.重庆行政,2004.6
关键词: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制定;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但与此同时,许多管理运行上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暴露了我国在旅游业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在这些问题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旅游景点乱收费的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经济利益,还造成了极大的客源流失,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已制定了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景点门票价格的制定,但其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景点门票价格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定价模型为旅游景区提供定价参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景区门票价格混乱问题。
一、景区门票价格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整体呈逐年上涨趋势。这一方面与我国物价的整体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景区建设投入的增加相关。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控起初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近年来逐渐向国家整体调控、景点自主定价的方向发展。我国景区门票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景区门票低价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我国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段时间。在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工资和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为保证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生活,国家制定了一定的补贴来进行旅游景区的建设。这政府的资金支持下,许多旅游景点都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因而以低价或免费的形式向游客开放。在这一时期,公园的门票价格通常在0.05-0.10元之间,其他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也一般不会高于0.01元。
1.2景区门票价格初步调整阶段
我国景区价格的初步调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持续了大约10年时间左右。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增长是促使景区门票价格调整的主要原因。经济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们从解放初期的单纯物质追求转变到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景区的游客量明显上涨。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物价水平。政府部门在社会公共建设上的财政压力有所上升,必须拓宽渠道增加税收。为此,政府部门开始对景区门票价格进行逐步的上调,同时也加大了对景区经营模式的管理,使旅游景点逐渐从社会福利性质向市场化转变。
1.3旅游景点票价大幅上涨与城市供应的免费开放
在20世纪末,我国景区建设管理迎来了最大的转折。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城市公园与其他旅游景点的分类管理。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旅游出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各景区的游客量也在这一阶段有了显著的上涨。这使得景区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许多景点开始提高门票价格,特别是在旅游管理部门将门票制定管理权下发给地方景点后,调高价格的现象更为严重。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业的经营发展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旅游景区打着“文化价值”、“产业建设”的名号,随意调整价格,导致旅游业市场价格混乱,景区相互抬价等现象的发生。
在景区纷纷提高门票价格的同时,城市公园却开始实行免费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旅游产业的混乱局面。在城市公园与旅游景点的价格对比下,游客进一步认识到景区价格制定的不合理,从而在选择出行地点时更倾向于选择免费的公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景点闲置,而公园人流量过多的现象。
二、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机制研究
2.1旅游景区门票定价基础研究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影响因素包括景点性质、景点规模、景点质量等。其中景点性质是门票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景点性质包括了景点的经营属性和消费属性等。经营属性即指景点的经营目的和方式。而消费性质则主要指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若景区侧重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展示,则其定价标准应以景区自然环境条件、景区的生态性、观赏性等方面为参考;若景区是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经营目的,则在制定门票价格时应更多地考虑景区提供的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经济实力等因素。此外,在制定景区门票价格时还应将季节因素、地区因素、社会价值因素等纳入考虑范围,从而使价格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2.2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模式研究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建立定价模型时应使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以便能在各种环境变量下始终保持价格的科学性。
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可从游客、景区环境、景区资源等方面进行。以游客为基础的定价模型主要从游客的消费水平出发,在游客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根据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价格进行一定的调整。这种定价模式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增加景区的游客量,但不利于景区的经济发展。以景区环境为基础的定价模式主要从景区的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通过定量的指标,对景区环境条件进行分级,并根据分级情况给出具体的定价。这种定价方式较为客观,并有利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景区盈利的经营目的,难以得到实际的应用。以景区资源为基础的定价模式从景区的环境、设施、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评价,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式。因此在实际中应用较为广泛。
三、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展望
我国对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研究管理开始于20世纪后期,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理念和管理模式上都较为落后。在起步阶段,我国对旅游景点门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上,到了20世纪才逐渐向消费者角度倾斜。尽管现阶段,我国旅游业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饱和与国外旅游业的冲击,我国即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未来,我国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极有可能迎来再一次的大幅度降价,从而增加产业竞争力及对外国旅游者的吸引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旅游业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完善体制的管理,尤其是在景点价格的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漏洞。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规范景点价格制定和管理,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云祥. 我国公共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原因和对策探析[J]. 中国商贸,2013(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