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Due to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guaranteed quality of the assembly building, it can be produced through factory assembly line. Howev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ssembly building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low, which has been restricted by various factors.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technology, economy and oth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and gives a reasonable solution, hop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mbly building in China.
Key words: assembly building;energy sav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43-03
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预制加工厂预制的构件,通过机械吊装的方式,把零散的预制构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建筑[1]。
2 装配式建筑工程基本特征
2.1 施工主场地变化――工地变工厂
转变原先复杂的现场施工作,将建筑的柱,板梁,阳台,外墙等的制造变成在工厂生产线上生产,所有的模块部件都可以在预制场中预先制造,避免了现场的浇筑,将大量现场的手工作业,换成了预制场的流水作业。具有提前预制,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而且不受气候影响的特点。
2.2 施工方式转变――施工变总装
原来的现浇结构需要立体的交叉作业,流水施工,而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机械化的吊装,最终将各模块组成整体。安装过程如同在工厂组装汽车元件一样进行拼接,现场作业大大减少,生产效率很高,安全,质量有保障等等特点。并且,建设与装修于一体,装修于主体工程可以同步施工。
2.3 身份的转变――农名工变产业工人
由于现场大量采用吊装技术,再也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从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只要掌握预制装配、吊装的技术即可。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的需求,以及从业人员的就业环境。
2.4 形象的D变――污染施工变绿色施工
预制装配式现场施工以吊装为主,节能环保,脚手架搭设、现场砌筑、现场抹灰等等。以往现浇建筑出现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施工都可以避免,最大化实现绿色施工。有资料推算,装配式施工至少节约节水量80%,能源70%,材料20%,土地20%,有效避免噪声的产生。
3 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倡导,许多地方开展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试点工作。但是,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发生“管理不到位,技术不成熟”的现象。很多施工单位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理解还是基于传统的现浇结构,就是将传统的建筑构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拆分,然后转移到工厂生产,然后再将各部分的部件按照原来的方式重新吊装回去,这样往往预制率不高,连接节点处理很不好,导致质量很差,经济效益不高。
在管理上依然采取“层层分包”的模式,各方资质得不到保障,导致出现了很多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甚至比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的问题还多,这大大限制了集装式建筑的发展。
3.1 装配式建筑行业内存在不完善的法规政策
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政策性文件如《绿色建筑行动》、《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在推广装配式建筑,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约束力并不强烈,很多企业也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没有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3.2 经济支撑政策不完善
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利益驱动为导向,虽然装配式建筑的科技含量高,运用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但是毕竟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还没有深入经营管理的心理,大多数的公司企业都还处于摸索,技术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本的提高,管理模式的落后,更多不可控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建筑的成本,所以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发展装配式建筑。如果没有长效的激励政策,如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促使企业开展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探索,装配式建筑的政策依旧无法落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依旧会发展缓慢。
3.3 技术水平不足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依赖于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需要极强专业技能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断层或衔接不上的危机,使得在产能扩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的需求[50]。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方面。
深化设计是制作新型预制构件的必要步骤。但传统的预制构件厂和设计院要么不具备成熟稳定的深化设计模块化的能力,要么不考虑深化设计,由此造成预制构件的生产存在一定偏差,不符合标准。
②在质量方面。
由于生产所用的原材料的质量没有统一标准,参差不齐,使得磨具和配件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存在高质量。另外生产时的装备资源尚未形成成熟的通用模块,大部分需重新开模,有待改进。
③未形成标准化的预制构件。
目前存在的构件大多品种单一,通用性较差,使得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尚未形成产业化的产品生产体系。
④配套材料供应不足。
在整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和应用阶段,需要大量的配套材料,如保温连接件、预埋件、灌浆料、吊装配件、钢筋套筒、密封胶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配套材料的供应不足及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未成熟,阻碍产业化产品生产体系的实现。
⑤管理技术不完善。
健全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是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良好运营的关键技术。目前,目前管理者对于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工程管理中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造成实际施工效率低下;项目管理者没有深入理解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认为装配式建筑比传统工艺前期投入较高,存在风险,从而限制了对管理模式的优化。
3.4 经济成本高
一切活动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装配式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济管理体系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仍存在以下制约装配式建筑项目发展的经济因素:
①在整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设计多个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项目监管单位。目前在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下这些单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没有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造成责任界面不够清晰,极大地阻碍了施工工期和消耗了大量成本。
②市场化以及商业化发展受阻。目前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实施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处于“零星”的运作状态,前期工厂投建、技术研发、人力培训、专业器材采购,无疑造成了先进企业前提投入成本过高,后期获利较慢。
③由于该领域专业人士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成本认知的误区,造成社会资本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资金投入减少,缺乏该有的积极性,甚至影响资本市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支撑力度,加剧了产业链的崩溃。
4 针对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的应对建议
目前我国在建筑工业化领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经阶段,而国外的发展已达到成熟的水平,有完整的供应体系和先进的技术以及丰沃的资金支撑等。因此我们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复制和模仿国外的操作流程,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制定符合国情的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措施[2,3]。
4.1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律和规范体系
根据“简政放权”的原则,国家层面应引导建筑行业加快供应侧结构改革,产业发展政策尽快明确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发展,从立法上建立健全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结构特点,从顶层做好设计,科学的产业布局。可以出台国家法律,层层向下推进,出台建筑行业法规规范,通过完善的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通过一定的政府调控,完成相关标准的完善,并进行有效的监督。
4.2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除指定顶层政策外,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给予企业相关福利政策,保障科技研发和降低成本模式的探索。如在欧美等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都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国各地都应该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工程优先处理,开辟绿色通道,减少繁琐的审批程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的研发,发展国家体制下的保障房建设。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各方建筑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积极加入到各类保障房或者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如拆迁房、自住房、廉租房、公用厕所等等工程。
4.3 创新装配式建筑技术,设立相关标准
随着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不断法发展,装配式建筑必然要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其技术体系及标准都应加快创新,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力学性能,结构优化,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大力发展我国预制构件的集成化、标准化、通用化、多样性等特征,成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综合考虑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机械设备、技术支撑、人才储备、材料性能等潜力,建立属于我国的预制件产品目录,同一收录符合要求的不同生产单位的预制构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制件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归类,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个性化的要求。
4.4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思想
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让学生接收专业化装配式建筑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装配式建筑领域相关人才,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去高校讲座授课,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与兴趣。
4.5 整合市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
市场层面应注重解决装配建设成本高的问题,除了得到政策性的福利支持外,还需要当地政府或者企业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①建立完善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市场链条,通过重组、重新配置、共享的方式,整合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这个产业链上的各相关单位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②通过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行业标准,通过扩大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使组装建筑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③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特点,采取逐步推进,先易后难的方式,结合政府政策和优惠,在特定地区特定建筑开展装配建筑的发展,依托政府的政策性工程开展试点,逐步向商业化的建筑拓展,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的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比例,提高装配率,切实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5 结论
通过从政策、技术和经济的角度深入剖析影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指出装配式建筑管理应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相关标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思维、整合市场资源、减少成本,从而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 2010,41(12):1074-1077.
【关键词】建筑装饰;技术;装饰材料
每个人对住宅的风格要求不同,装饰理念也不同,它与人的审美标准、文化素养、生活背景阅历及知识构造相关。“现代简约”型、“典雅富丽”型、“复古奢华”型、“中式古典”型、“实用简洁”型等。不同的装饰风格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与对心理和精神的塑造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对建筑物装饰的时候,要考虑装饰完成后的反射效果。风格没有好坏之分,能使人产生共鸣,与人精神追求相统一是抽象的装饰理念实物化后的最佳效果。
1、装饰案例
以某文艺体育馆为例加以说明。该建筑物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跨度24m,一层(层高9.45m)是以篮球场为主的活动场;二层(层高7.0m)是以会议、文艺活动兼有的多功能厅。根据上述的功能需求,在装饰方案招标时,装饰理念的要求:一层“活泼、明快”、二层“素雅、活泼”。
一层活动场装饰共有5个参选方案。其中(a)方案用黑色网状吊顶搭配4个巨大的椭圆反光体,给人压迫之感;(b)方案在原混凝土框架结构上增加一个钢桁架层,属多余装饰;(c)、(d)方案理念空洞,缺乏新奇与特色;(e)方案是让整个空间营造“活泼、明快”,白色吸音板附在黑色钢架结构,增加点缀作用,钢架与高照度的灯具联接起来。以兰色和棕黄色为地板的色调,深度不同的灰色铝塑板饰面装饰墙面,刚好与本建筑的装饰理念相符。
二层多功能厅主要以会议为主,文艺活动为辅的场所。共有7个装饰方案参选。a、b、c、d方案主要突出了会议功能,整体装饰过于严肃,只在局部略有变化;e、f方案侧重舞台,白色主色调,斜顶,只满足了素雅一方面;g方案,顶部弧形处理,呈波浪状,天棚采用银白色铝塑板;舞池光源设置在定中央的弧形状的钢栅处,铝塑板饰面并水平分割条装饰墙面;门是配了红木雕装饰的实木门;音箱竖向设置,镂空木雕设计在舞台两侧。g 方案结合了装饰理念“素雅、活泼”。
2、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创新
应该让计算机控制的专用机器设备来完成大量的、重复的、高精度的加工。让人来设计和指挥生产及安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总成”装配式施工方式的施工现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装配车间或总装流水线。凡是进入现场的装饰材料不再是素材,而是经过预先加工的总成体系,是已经适合现场特定部位安装的组件。在施工现场不再见到“切”、“割”、“裁”、“锯”、 “焊”、“钻”、“刨”、“磨”、“敲”、“粘”、“粉”、“刷”、“抹”、“喷”十四道技艺为主的加工过程和影响环境保护的现象。而仅仅是将各种总成件进行搭配安装的过程。“总成”装配式施工技术管理,已不再是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特定组合的方案编制管理过程,不再是按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总成装配式装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深化设计。技术人员从事更多的工作内容是现场3D精密测量、相关机电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的分项总成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现场施程序编制。因此,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3、集成模块装配装饰施工方法的概念
装饰工程将零部件加工和构配件安装按照体系加以划分开来,构配件完全在工厂里加工和整合,形成一个集成模块或若干个集成模块,施工现场只是集成模块在六面体上的安装。而且,加工体系也绝不是仅仅局限在木装修等几个方面,而是覆盖所有装饰施工内容。
集成模块装配式装饰又是木装修工厂化的发展、延伸,它要求覆盖装饰工程所有工作内容。目的在于最终彻底消灭现场手工制作现象,使装饰行业摆脱目前落后现状,它带有整个施工方法改变的性质,与木装修工厂化相比较,集成模块装配式装饰具有提升装饰行业整体水平、带动装饰行业朝工业化发展的性质。因此,集成模块装配式装饰施工方法才是装饰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4、建筑装饰施工应注重节能装饰,提高效益。
4.1减少装修铝材使用量
铝是能耗最大的金属冶炼产品之一。减少 1 千克装修用铝材,可节能约 9.6 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24.7千克。如果全国每年 2000 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 19.1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49.4 万吨。
4.2减少装修钢材使用量
钢材是住宅装修最常用的材料之一,钢材生产也是耗能排碳的大户.减少 1 千克装修用钢材,可节能约 0.74 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1.9 千克。如果全国每年 2000 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 1.4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3.8 万吨。
4.3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
适当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不但保护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减少了木材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少使用 0.1 立方米装修用的木材,可节能约 25 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64.3 千克。如果全国每年 2000 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 5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129 万吨。
5、装饰工程在建筑行业中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步必须进行装饰产业化改革(。引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降低成本,借用市场资源、应用高科技手段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做好人性化、市场化需求研究,并且做好后期一体化服务工程的服务细节等)。二步是进行装饰产业商品市场化。(将采用市场平台化运作,扩张装饰产业业务量,进入国际化超市进行产业化商品宣传、并且给以消费者面对面的需求服务的交流,做到企业形象化宣传、一体化的服务理念。并从零散式业务扩张到集群式业务,达到批量化的业务量,这样就可以达到统一生产和管理,而且降低成本,满足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实施。)三步是进行装饰工业化生产,以“三统一”、“四个无”效率式工作办法实施。(根据社会的要求和需要装饰工程的生产应该以高科技手段和技术、以及采用先进设备来进行细分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安装。并且采用工厂式施工、组合式现场安装。做到无灰尘、无污染、无劣质材料、无质量问题达到健康、绿色环保工程生产。在这“三统一”、“四个无”的效率式工作方法上就可以大大节约生产、管理、安装成本。使消费者的投入成本降低得到更多利益和实惠,让更多的消费者自然消费,而且让社会的人们可以得到舒适、健康、环保的居家环境。)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推广绿色建筑,推进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是高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带来行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钢结构行业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消耗钢材主要的产业之一。同时,钢结构的应用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方式,钢结构建筑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钢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和发展方向,这一选择将有利于化解钢材产能过剩,促进传统建筑业产业升级。
发达国家建筑钢结构用钢占粗钢产量的20%~30%,我国仅为5%~6%
我国钢结构的整体技术已处于国际水平,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在大型公共建筑(体育场馆、影剧院、飞机航站楼、高铁车站)、超高层建筑(高度100m以上)、大跨度桥梁(跨度200m以上)、工业厂房、大型市场、仓储等建筑中,钢结构的使用已经占有较高比例;但是在其他房屋建筑(办公、商厦、住宅、学校、医院)中钢结构房屋所占比例仅在6%左右,在桥梁中钢结构所占比例更不到1%。建筑领域钢结构用钢量仅占我国粗钢产量的5%~6%,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
根据我国钢材产量的变化情况,我国钢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节约钢材、限制使用、合理使用和大力推广使用四个阶段。
“十二五”期间,由于我国钢材产量增加过快,钢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我国虽然已经是钢结构大国,但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占世界钢产量一半的钢铁大国的角度来看,我国钢结构的发展仍然十分滞后,“十二五”期间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徘徊在5%~6%,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和中小跨度桥梁中,钢结构所占比例更不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我国发展钢结构的空间巨大。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钢结构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钢铁大国,2015年钢产量突破8亿吨,钢结构产量5000万吨,钢材累积量突破70亿吨,千吨规模以上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超过3000家,专项施工资质企业突破1万家。2007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钢结构产量保持了年平均增长率15%以上的速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结构大国。
我国也成功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钢结构标志性工程,包括超高层钢结构(上海中心、广州塔、中国尊等)、大跨钢结构(国家体育场、水立方等)、大跨钢结构桥梁(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和大型工业厂房等。
此外,我国也建立起较完善的科研与教育系统、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体系链条,涵盖产品制品、技术研发、标准规范、设计、施工、验收、检测鉴定、加固改造、拆除和资源再生利用整个产业链。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提升工程质量、绿色施工和建筑产业升级的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推广势在必行。钢结构的工厂加工、现场拼接施工特点本身就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并且钢结构也更加符合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且钢结构轻质高强,力学性能好,延性高,综合结构性能优秀。因此,目前社会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钢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和发展方向,这一共识将十分有利于化解我国钢材产能过剩的困难局面。
阻碍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住宅产业链的既得利益
目前制约我国钢结构发展和推广的问题有两大类,分别是人员与技术层面瓶颈问题、市场与监管层面瓶颈问题。这两大类问题广泛存在于技术研发环节、工程化应用环节和市场化推广环节。
发达国家在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走过了钢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两条道路,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对这些经验与启示进行学习和总结,将有助于我们思考钢结构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对策,有益于我国钢结构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英国的建筑工业化走了钢结构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英钢联对钢结构的发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对钢结构的基础教育与研究、工程推广和产业政策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英国是全世界钢结构建筑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之一,混凝土的使用量逐年下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人均水泥消耗量最低的国家之一,年人均水泥消耗不足200公斤,并且,英国建筑用钢的95%以上被回收利用。近年来,装配式模块化钢结构住宅在英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纵观英国和日本等钢结构应用较多的国家和地区,钢铁生产企业的强势推动起了极大作用。而以前我国的钢铁生产企业缺乏像英钢联、新日铁那样重视钢材应用研究和工程推广的组织,甚至很少与建筑行业开展交流和沟通。目前,重庆开始试点成立由钢厂牵头,建筑、房地产、建材企业参与的龙头企业或产业联盟,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推广,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多地开展了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产业化试点,但是实际推行过程中阻力较大,效果并不理想。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优势是“绿色、节能、环保”,但是现行市场价格体系下,装配式住宅的售价与普通住宅并无差异。因而,住宅产业化的受益者是政府和子孙后代,但承担装配式住宅额外成本的却是开发商、建筑商和整个产业链。然而,开发商要考虑建设成本和当期收益,并不能接受成本的提升;传统的建筑商为应对装配施工需要重新配置技术、人员和设备,短期成本显著增加,同样也会抵制;整个产业链条上,包括设计院、材料供应商、运输商、监管机构等都需要为此改变既有的经营管理习惯和利益,为此增加成本和减少利润,他们也都不愿接受。
因而,成本和技术问题只是传统建筑业消极对待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借口,它们都可以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解决,而真正阻碍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根本原因还是传统住宅产业链的既得利益。
从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是利国利民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但是,开发商是住宅产业的决策者和利益承受者,他们以成本和技术为由与政府谈条件,实际行动少。目前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规范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试点工程的管理和技术缺乏经验,亟须系统总结和创新突破;第三,产业链不够成熟,设计、施工、生产脱节,施工效率较低,成本优势无法体现;第四,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短缺,大规模建筑工程质量无法保障;第五,行业进入门槛低,监管不到位,恶性竞争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在住宅产业化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在销售价格市场化情况下,与传统产业相比,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短期额外成本增加,以开发商为中心的建筑商及全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不愿改变既有的经营管理习惯和既得利益,仅靠市场是行不通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与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产业化的情况大同小异,只是钢结构工厂化制造已比较成熟。因此,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初创期和成长期,政府也应坚定不移地进行推动,统筹优化全产业链,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使得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尽快进入成熟期。
市场目标:钢结构用钢量过1亿吨,钢结构建筑占比15%~20%
“十三五”期间,我们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好钢结构产业供给侧改革,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完成技术、市场和监管三大目标。
技术目标方面,我们希望解决技术和人员的突出问题,形成全产业链成套产业化技术,提高钢结构生产效率和质量。
市场目标方面,我们希望钢结构用钢量突破1亿吨,钢结构出口量突破1000万吨,钢结构建筑占比达到15%~20%。
监管目标方面,我们希望建立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规范体系,统筹优化全产业链的分工和利益分配,降低钢结构建筑产业化的综合成本。
为此,我们主要提出七点倡议。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国务院成立钢结构发展部际联席协调机构,统筹钢铁、建筑、房地产、装备制造、建材行业发展;将大力发展钢结构作为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一项重要任务予以政策支持,设立国家和省级钢结构发展基金,对推广应用钢结构给予金融支持。
发挥政府培育钢结构市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在政府投资的建筑、市政及基础设施相关项目中采用钢结构的比例不小于30%,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及棚改项目中抽出10%开展钢结构建筑示范。
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落实钢结构建筑试点项目。在全国扶持30~50个集钢材生产、设计研发、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全产业链的钢结构集成服务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明确考核目标,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等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推进钢结构行业全面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应用钢结构。各省份结合本地区实际,在专项基金、财政补贴、税费优惠、金融服务、用地保障、行政许可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钢结构建筑项目,对开发商和设计单位给予直接补贴,鼓励企业和开发商的项目优先采用钢结构。
创新驱动,集中力量解决共性的技术和人员瓶颈问题。在“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钢结构重点研发专项,重点突破在结构体系、建筑围护系统、产业化配套以及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打破钢铁、房地产、建筑等产业界限,改革和修订技术标准,集成创新出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化成套技术,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实施能力。
设立国家钢结构技术研究与人才教育专项基金,建立企业、学术界、大众创客相对接的钢结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互联网平台,构建多层次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钢结构专业设计人员培养和再教育,按照钢结构设计取费标准的30%给予设计院和设计人员补贴。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未来发展
我国大部分城市近几年发展飞速,建筑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国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与时俱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施工技术的科学化、技术化、操作化的过程将对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产生直接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结合更加密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
土木工程是人类寻求进步发展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物质需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包含多种技术,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有流动性和固定性双重特点。固定施工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核心,是建筑工程的本质,建筑是在一定的场所为人提供生存空间的。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本身就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场地,同时,在一些固定的施工工艺的选择,如钢结构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非常稳定,并有一定的优胜劣汰的趋势。一种新的施工技术如果在经济效益上很突出的话,旧的技术将被淘汰。建筑工程的流动性主要是指建筑过程中的一些软环境的流动,如人员流动性、建筑材料的流动性等等。
其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各个过程之间相互关联,需要相互配合。最后,在同一时间内,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施工质量不仅受到精密施工技术本身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建筑材料等一些复杂因素的干扰。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2.1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在实际基础施工中,施工人员常用的桩基施工方法(图1),桩基施工可分为两种极限状态,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应首先结合现场情况选择对应的桩类型,预先布置好桩机双吊点和单调点位置,坚持采用负弯矩吊点的原则和悬跨正弯矩等效的原则。此外,施工人员还应在吊装过程中对桩的振动和冲击过程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保证桩基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
2.2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预制和现浇这两种方法。预制方法指在施工现场附近设置铸造模具,周围支撑具有稳定的特点,该方法施工成本低,浇筑混凝土质量相对较高。现浇法是通过混凝土结构的支撑作用和粘性特性来支撑模型的。总体而言,这两种方法的施工质量基本相同,但预制方法的施工效率高于现浇方法。由于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较高,现浇法也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2.3 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钢结构施工技术(图3)施工前需做好施工现场清理、道路施工、运输施工、设备检查等工作。钢材施工完毕后,应存放在起吊位置,底部需用一定数量的木材垫上以防底部受潮钢材锈蚀。吊装前应严格检查位置和标准号,保持表面干净干燥。在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钢结构之间的连接,即焊接、螺栓连接等。在处理问题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连接的方式,二是连接的位置,如果不正确选择,将会给后续工序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师们对预制建筑施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的装配式建筑,即建筑材料在一个工厂生产,施工时将其运到施工现场,在现场施工时对其做一些处理,完成组装=建设。装配施工具有以下优点:
(1)设计多样化,满足人们各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的许多设计和施工都不符合要求,承重墙设置的过多、设计太过于保守等问题,经常有人抱怨。装配式建筑采用灵活的大开间,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割房间,达到个性化设计的目的。
(2)建筑装配。自组装的建筑往往比传统建筑自重减半,所以可以减少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减轻劳动力的开支、施工噪声低、废水排放量少、材料体积小,进而降低施工成本。
4 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事实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科学先进施工技术和优秀的现场施工管理紧密结合,以达到预期效果,即提高施工效率和提高施工质量,因此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我们必须思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密切相关,以便促进建筑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权.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J].江西建材,2014(21):62.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现状
1、综合成本费用过高
所有建筑装修施工的过程都要是从最小的原料开始做起来的,所有的工序都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所以原料都是通过单体作业来生产的,因此,花费的工作时间和产生的费用及损耗都会非常的大。
2、微观方面
例如建筑装饰的工程中的抹灰工程,这是一门相当古老的工艺,在灰底的调配中,会涉多种原材料搭配,且会因不同的施工人员的调配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既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劳动,还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就算是这样,它的质量依旧无法保证,还是会出现面层剥落,墙体裂缝等等的问题。另外经常会产生问题的还有木制品粘接不牢以及油漆表面尘点等等,这些都是装饰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原因基本在于“现场加工”所带来无法避免的弊端,在无法保证施工现场环境温度,干湿,空气质量,这些问题就会不断出现。建筑装饰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对策、面对建筑装饰施工中遇到的种种技术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俗话说得好,“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在某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上要找到源头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3、宏观方面
建筑装饰行业一直采用手工制作为主的方式作业,从而导致行业整体上存在着滞后现象,与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脱节,因此必须要改革这种手工作业方式,可以通过实现行业建筑装饰的全面工业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现施工的工业化需要改善的几点简单的问题如下:要求对于现场零件的手工加工不可能实现,所有的装饰零件都必须要在工厂进行加工,待加工完毕方可进入现场,直接进行安装。对各种需调配产品的实行成品化供应。例如抹灰工程就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干湿级别进行统一工业化成品的生产。施工现场要做的工作只有装配工作,将现场完全作为一个装配车间。操作工人原来的工作属于复合式劳动,而现在的目的是要将安装过程进行流水化施工,把原本的复合式劳动给单一化,单一化的劳动被严密地组织和衔接起来,工人们就可以在流水线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减少有效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一个小区中有很多完全相同的楼座,这样的建筑叫做同类建筑,这样的同类建筑可以复制式施工,在装饰上用的不是零件的部件就可以进行批量的生产,在现场进行安装的流水线,也同样的进行全盘复制。
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定会对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效率带来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让产品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让它的质量更好,更高。基本可以预见,实现建筑装饰的全面工业化是这项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实现建筑装饰行业的全面工业化时还应当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非材料的加工问题:装饰非标准零件的工厂化是工业化施工最主要的问题,全面工厂化加工在各类机械加工技术上都有所涉及,它不仅仅只归属于建筑专业,很多原来是手工制作的非标准零件都必须要变成工厂化加工的零件。想要做到这样的效果装饰,施工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知识,需要突破机械加工知识和技术上的障碍。另外,目前市场也会带来比较大的阻碍,因为装饰全面工业化现在仅仅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非标准材料的装饰市场还没有完善,所以,在实施工程中需要从头开始,这无形中就加大了非材料加工实施的困难度。
(2)尺寸误差问题:在建筑施工当中,质量允许范围的误差是一厘米内;而在装饰上,质量所允许的范围误差是以毫米计算的,两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同时,建筑误差对装饰工程的影响非常的大,但是由于建筑施工中不可避免会有误差,这就导致几乎所有的图面尺寸和实际的尺寸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样使得那些明明是标准规格的材料组成的饰面,却变成了非标准饰面,这就需要对那些误差过大的材料进行一次加工,这无形中就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在我们传统的装饰施工中,解决这个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量身定做”。这样,建筑的误差现场制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及时地得到纠正,基本上不会造成损失。但是,一旦使用了这种全面工业化的施工,那么所有的装饰中需要的非标准零件都要提前订做,加工之前对于建筑的误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一旦处理的不好,工厂化加工就会变得很麻烦。即便安装上了以后,它的饰面精度标准也会变低,就会得不偿失了。所以,必须要做到全面的预先统筹控制,每一幅整体饰面都要事前控制,否则就无法预定非标准零部件,预先统筹控制不光是要控制每一个饰面的各自的尺寸,还要对每一种饰面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提前调整好,不然的话,整个饰面尺寸还是没有办法进行提前的控制。全面预先统筹控制的好处就是增加了技术管理的总工作量,同时还将技术管理的难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档次上。
二、装饰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房地产商的不断加进,住宅面积正在大幅度的增加着,因此,住宅装饰消费必定会持续的火爆下去。在装饰行业上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实现工作技术的全面工业化,完全规模化,全部品牌化,以及集团化。因为只有工业化才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工程质量是否完善的根本保证,企业能否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的关键便是其规模化和品牌化,在是否能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完好的服务产品上,这是一种基础。因此,建筑装饰施工将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在采用集成模块装配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装饰技术的全面工业化。木制品装修的工程化在建筑装饰行业来说基本已经实现。木制品装修工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配件的制作提前做好,待到达施工现场以后,直接进行安装,配件实用机器加工,用机器进行组合,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批量来进行的,这是整个装饰施工技术实现全面工业化的缩小版,这也是装饰施工技术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但是,木制品装修实现工业化的成功也仅仅体现在饰面施工上,依然是片面性的,这和整体性的变革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出入,无法代表整个装饰施工的手段,因此,就可以采用集成模块装配进行装配。集成模块装配做得好坏和现代工业思想具有这非常大的影响,它可以整体覆盖,让装饰行业的水平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集中模块装配所面向的是全部的装饰施工内容,并不是只在木制品装修上可以有所作为的。装饰工程把零件的加工和配件安装分成两个部分,在工厂中实行配件的加工中,变作一个或者很多个集成模块,到达施工现场以后,要做的只是把加工好的集中模块进行安装而已。在集中模块装配施工中现场技术的管理内容和方法和以往的方法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往的技术施工管理上是按照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来进行某种特定的结合,或者按照工艺、质量标准,实施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但是集中模块装配式施工是采用施工深化设计,它需要技术人员在工作的时候采用三维紧密测量,收集与之相关的机电配合数据,对安装顺序进行编排,安装过程的调节余量还有外加工清单编制等等。集中模块装配在木制品饰面,石材饰面上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就为其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上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所以对集中模块装配适时的进行推广和普及让与之装配集成模块得到本质上的扩展是必定要做,也是必定会实现的事情,在历经了技术攻关,相信绝大多数的装饰施工方法都可以采用集成模块装配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三、结束语
只有良好的建筑装饰施工环境、正确的管理、与时俱进的眼光,然后通过娴熟的装饰施工技术才可以作出最完美的装饰效果。在大部分的装饰工程中最常见的质量问题无非就是基面的状态,施工工艺,材料质量,施工方法和操作环境,只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的要求进行施工,那么这些表面上的问题必定会得到解决。再加上对客观上的问题进行解决,相信建筑装饰行业一定会蓬勃发展,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也一定会飞速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叶石坚.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09.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从业人员结构;建筑高职教育;对策
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会使社会原有的某些岗位大批消失;技术结构的变化,会使相关职业岗位增加内涵,导致低技术岗位逐渐消亡,大批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派生增加,而且新增岗位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岗位需要人才的高职教育不能不作出相应的变革。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建筑等相关产业针对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技术而进行的变革,职业岗位不断向新技术趋近的特征更明显,在住宅建设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的形势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势必要作出快速反应。
1 住宅产业化时代正在来临
住宅产业化始于二战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化建筑方式,因大规模建造住宅的需求和追求建设效率、降低成本的市场驱动因素,促使了住宅产业化发展。国外的住宅产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中期重点是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成熟期重点转向节能、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当今,在发达国家的住宅建设中,工厂化住宅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达到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起步虽然较晚,但有着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住宅建设市场化发展、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住宅产业化经济和技术政策的不断完善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必将会超常规发展。
1.1 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框架已经形成
1999年,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明确了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住宅产业化工作框架。
一是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完善了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技术体系,完成了我国住房消费模式、住房适用性等课题的研究,及保障性住房验收标准、住宅装修验收标准、一次性装修到位导则等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化和住宅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建立了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制度,有效推进了住宅综合品质提高及部品技术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优胜劣汰。三是组织实施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普通住宅为主,在全国各地树立起了200多个样板工程,带动了所在地的住宅建设整体水平,培育了一批房地产开发和部品企业。四是建立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目前,全国共有19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综合技术研发体系,推进了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五是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集成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屋面、外墙、门窗等一体化的节能技术、新能源推广技术、集水与雨水收集技术、生化垃圾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提高了在住宅建设中的集成水平。六是越来越多的住宅进入到全装修领域,住宅全装修的比例在逐步提高。
1.2 我国推进建筑工业化为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筑业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建筑工业化。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在构件工厂化、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预制装配式工业厂房、砌块建筑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第二次是60、70年代,我国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结合国情,进一步改进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构配件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建筑体系和建材,在施工工艺、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到80年代末,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到12-14 层楼房建设,全国大板房总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缺失市场调节,加上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解决,使得当时生产出的建筑产品普遍存在产品单调、质量不高,未能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应用。
自90年代以后,我国虽然没有再掀起建筑工业化浪潮,但在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新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十年发展更快,尤其是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轻钢结构住宅发等发展都很迅速。建材工业中,在推广“四新”的推动下,建筑材料市场繁荣,目前就单一建材的科技含量和性能而言,很多已处于领先水平。为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3 住宅产业化所需的市场化基础已基本具备
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一直是沿着市场化的导向进行,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城镇住宅的市场配置体系基本建立,住宅市场基本形成,成为居民获取住房的最主要的渠道。即使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也完全走出了过去福利分配模式,在对供需双方给予必要补偿或限制的前提下,引入了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市场配置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城镇居民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按照自身需求在住宅市场上自主地购置或承租住宅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住宅的供给方(房地产开发商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改进生产方式提供了动力。
1.4 房地产业内部的重大变化激发了整个行业向住宅产业化转变的动力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特殊阶段,住宅建设持续高速发展,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住宅需求量大、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劳动力日益昂贵以及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急需转变的一系列现状。带来了房地产业内部的重大变化。一是,中国房地产发展进入到一个以控制投资增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泡沫为中心的重要时期。二是,住房供应进入到以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为中心的结构调整期。三是,进入到以实力、品牌扩张的调整期,以品质说话将成为开发企业长远立足的根本。四是,居民购房进入到追求品质与舒适性并相应地增加个人资产为中心的理性消费期。五是,进入到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产品更新换代期。六是,单一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住宅产业化进入到一个以技术集成为中心的发展期。来自房地产业内部的变化促进了企业自身调整与升级的动力,产业内部的自发动力必将促使住宅产业化发展提速。
1.5 大规模政策性保障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契机
研究表明,大批量建设住宅是国外早期发展住宅工业化的主要需求之一,在欧洲住宅工业化技术真正得以运用和发展便是二战后各国为了缓解大量住宅不足而进行的公共性质的住宅建设时期。有专家指出,我国住宅建设经过快速发展,居住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除了保障性住宅以外,商品化住宅批量建设的需求虽然存在,但却不集中。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巨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刚好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1.6 区域性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促使产业化进程提速
2010年以来,各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加快了住宅产业化进程。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深圳等不少地方都研究编制了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纷纷出台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住宅产业化工作。
北京为例,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住宅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动机制,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推进工作;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负责住宅建筑设计、新技术和新工艺论证,住宅产业化申请项目的认定和住宅部品的认定,住宅性能认定,标准认定等住宅产业化相关技术指导。明确了住宅产业化时间表,确定2010--2011年为试点期,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50万和100万平方米;从2012--2013年为住宅产业化推广期,产业化住宅项目建设面积比例将分别提高至7%和10%。
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水平还比较低、住宅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尚未整合形成、住宅企业间的社会化协作程度还很低、住宅产业距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等等。但是,推进住宅产业化,改变传统方式,使住宅产业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用不了三五年时间,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出现,会成为住宅建设的主流,这是必然趋势。
2007年8月,万科提出了三年目标:到2009年,在80%的新开工公寓项目将采用产业化施工方式建造。在工业化住宅的推进度方面,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万科到2012年,要达到80%的标准化;到2014年,万科要全面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率要达到9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造房子像造汽车” 一样的时代正在来临。
2 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生产岗位变化及人才结构
住宅产业化既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也是技术革命。其内涵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为宗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大生产。住宅产业化发展将给我国建筑及其相关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给住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造成深远的影响。住宅产业化生产模式下,由于专业分工明确,住宅产业链条加长,形成了新的住宅产业化市场。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围绕住宅部品制造、部品销售、施工安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将会出现众多的中小型部品生产企业、住宅产业联盟和大型住宅产业集团。同时,促使了传统建材企业向部品生产企业转型,传统土建施工企业向施工安装企业转型。
2.1 住宅建设及相关产业岗位出现重大变化
工业化生产方式促使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大批新的岗位,也会使原有的岗位大批消失。住宅建设施工领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岗位出现。在设计单位将会出现专业技术集成化的“标准化住宅设计”岗位;在部品生产企业和施工安装企业将会出现“标准员”、 机械员”岗位。二是,岗位转移。混凝土生产岗位、钢筋制作等岗位将转移到部品生产企业;装饰装修企业的施工岗位将转移到施工装配企业等。三是,岗位萎缩。有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脚手架、模板制作、混凝土、钢筋等岗位将逐渐退出施工装配工地;砌筑、抹灰等岗位将会逐渐萎缩。四是,岗位升级。传统的很多岗位需要提升技术含量,如,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等岗位;一线操作工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会有更高的要求等等。
2.2 职业岗位变化深刻影响着从业人员的结构
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将随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将随生产环节的分解从施工现场走向住宅部品生产工厂分散。从业人员的技能结构将随集成技术的运用和工业化生产条件的变化从较低素质、技能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
2.3 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激增
建筑业因为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进入门槛较低,吸引了很多缺乏非农工作技能、没有其他就业选择的农民工群体进入这一产业。根据王平2004年的调查,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占到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的80%左右,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90%以上。住宅产业化模式下这一状况会有很大转变。住宅产业化引起从业人员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一线,生产环节减少,作业人员减少,劳动效率提高,工资待遇增加。随着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朝着更加安全、文明、舒适方向发展的变化,社会对从事建筑施工人员的印象也不会再是“泥瓦匠”,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业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区域内建筑业、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等是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而住宅产业化发展变革带来的,需要迫切解决现有建筑业岗位人才结构与调整后的从业人员结构之间的差异,就是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住宅产业化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结构调整需求,促使了举办建筑类专业教育的院校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加快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
3 高职建筑教育适应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截止到2008年,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开办土建大类教育的专业点的达到1052个,是专业普及率最大的专业之一。各高职院校积极改革、大胆探索,尤其在工学结合方面,探索形成了“123”、“2+1”、“232”、“4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区域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对建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总体上校企合作不紧密、 课程体系学科化倾向依然严重、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方式还很严重、企业实习组织困难等等。
基于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和带来对从业人员需求变化分析,结合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3.1 深入研究住宅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专业调整
目前,尽管还没出现产业化住宅生产对专门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但3、5年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是决定当前我们调整专业的主要因素。住宅建设产业化市场机制和高职教育专业的动态适应机制决定了我们必须提前、快速对专业进行调整。首先要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规格、课程内容等进行调整;其次是开设新的专业,重点是引导建立起支撑住宅产业发展的,培养专门化人才的专业。通过研究住宅产业化经济和技术政策,把握区域内及全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明确住宅产业化技术、生产对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好人才需求预测,确定专门化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开设如,“产业化住宅建造技术”、“住宅部品生产与制造”、“集成化住宅设备技术” 等专业。
3.2 加强住宅产业化课程开发, 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从目前高职建筑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来讲,很少涉及住宅产业化生产方面的内容,甚至产业化生产理念都不多见,围绕传统房屋建造模式形成的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学科化相当严重。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将导致集成化住宅结构技术、住宅生产组织与管理、住宅设备制造、住宅部品制造、住宅装饰装修等内容逐渐从土建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体系。对高职建筑教育来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建立住宅产业化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内容就显得极为关键和迫切。新课程内容要重在整合住宅建设标准化体系、新建筑技术、新材料,将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工业化生产标准等纳入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住宅产业化课程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开发的课程,如,住宅部品制造与组装、集成式住宅建筑设计、集成式住宅生产与安装、建筑施工装配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装配设备操作与维护、住宅整体装修、住宅设备安装等。
3.3 深入产业化住宅生产企业调研,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在我国,住宅产业化生产带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与企业调研的过程整合起来、同步推进是一个优化改革进程的思路。校企合作开发住宅产业化课程路径非常清晰,由于没有体系化的学科理论依赖,深入产业化生产企业调研,从研究职业岗位要求开始是必然选择。教师深入企业调研的目的性强、问题清晰,与生产企业的探讨性加强,研究的积极性自然会高。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经验性多、学科理论少的理想结果;还会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前提条件。
3.4 密切联系住宅产业化生产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当前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由于更多的住宅生产企业尚处在住宅产业化生产的起步期,为我们提前介入企业生产筹备过程提供了先机。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进入已经成为住宅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开展调研、合作开发课程。另一方面,安排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处在急需转型的建筑企业,开展服务工作。通过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专业教师发挥技术和智力优势,提前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密切联系,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服务。以此次推动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5 开展住宅产业化技术研究,提高专业教师的新技术水平
住宅产业化推进中,住宅建设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结构、新标准、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及伴随着在更多领域的研究空白。如,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着很多急于研究解决的技术、生产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更多的生产应用性课题等等,都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空间。抓住机遇,主动学习新知识,包括,新理念、新概念、新术语的消化,积极研究、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是教师提高专业教师新技术水平和学校抢占发展先机的基础性工作。
3.6 联合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建立建筑民工转岗培训平台
住宅产业岗位调整带来了大批农民工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工作,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机遇。通过联合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建立住宅产业岗位培训平台,为住宅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再就业人才支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积极与政府、行业联合,开展培训教材开发,推进职业准入制度也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住宅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形势下,举办建筑类专业高职院校面对新的课题,既有困难也是机遇。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住宅产业对适应新岗位人才的大量需求,将促使高职建筑教育从滞后适应向主动服务经济发展转变,实现从服务到引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沛楠.住宅产业化路径求索[J].北京:中国投资,2010,(11).
[2]付灿华.住宅产业化:新十年 新起点.中国建设报,2010-10-27.
[3]陈日君.发展住宅产业化需政策给力.哈尔滨日报,2011-1-25.
[4]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5]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9,(9).
作者简介: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industrial housing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mode. But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 of construction, its development rate is extremely slow. The renovation of shanty towns and the related favorable polici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s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ousing.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housing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high cost. Then, by analyzing the feasibility of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hantytowns, the cost of residential production can be controlled.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kind of "support" type renovation of shanty towns. By improving the participants' enthusiasm of the renovation of shanty towns, the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novation of shanty towns is ensured to provide scale guarantee for industrial housing.
P键词: 产业化住宅;棚户区改造;营改增;降低成本
Key words: industrialized housing;renovation of shanty towns;replace the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cost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015-03
0 引言
产业化住宅是指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并使产业链更现代化,其高效率低能耗特点成为未来房屋建设领域发展趋势。但是我国产业化住宅发展速度缓慢,技术水品低,科技贡献率(不足30%)与部品化率(不足20%)相比于发达国家(分别为60%与接近100%)仍有很大差距。其过高的建造成本(相比于传统住宅生产方式,建造成本高25%)已严重限制了产业化住宅的发展。因此,如何降低成本已成为关键所在。
1 推动产业化住宅发展意义
1.1 缩短工期,提高质量
产业化住宅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工厂预制、配送、现场组装三个环节。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现场“搭积木”式的组装,有效的缩短施工工期(约30%)。产业化住宅生产方式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了传统建材保温、隔热、隔声性能不佳等问题,并有效解决了房屋渗、漏、裂等质量通病。
1.2 保护环境,降低能耗
产业化住宅生产方式解决了传统湿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施工现场脏乱差、管理混乱以及对周围居住环境噪声和水土污染等问题,并降低了建设能耗,据行业研究显示,如果我国10%的建筑推行工业化建造方式,建筑垃圾将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50%以上。建筑拆除阶段一定的构件回收率同样节约了大量建设材料。
1.3 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建筑业内部各企业相对独立,难以借助有效的合作沟通促进整体行业进步,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不仅符合我国绿色、科学、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方式将建筑业上下游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条技术资金集中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了由政府主导,标杆企业带头,其他中小型企业共同参与的氛围,促进行业现代化发展。
2 制约产业化住宅发展的原因
我国产业化住宅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过高的建造成本是最大的阻碍。
2.1 技术工艺复杂
产业化住宅生产方式基本要求为资金技术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其技术环境要求很高。从项目构思到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各环节都要涉及到更多的要素,尤其是在施工阶段,预制构件厂的初始投资及高额的材料费用与运输组装费用成为高成本的主要原因。
2.2 标准化不足
我国产业化住宅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不完整、技术管理水平低、缺乏经验、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统一体系;建筑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不均衡且相互独立,无法形成有效沟通,配合度低效率差;没有形成规模化,周转性材料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进行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建设成本增加。
2.3 供需两端疲软
供给端动力不足,需求端缺乏市场。供给端,许多房地产企业缺乏信心,对于住宅产业化采取观望态度,另外传统湿作业生产方式造价低、技术成熟生存空间仍然很大,产业化生产方式难以被采用。需求端,宣传力度不足,且产业化住宅优势期主要体现在运营阶段,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认识度不高,既得利益心强,难以关注到行业未来发展,对产业化住宅购买需求不足同样使得其发展缓慢。
3 棚户区改造推动产业化可行性
3.1 市场可行性
一方面,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实施三年计划,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以北京市为例,2016年全市16个区共有335片棚户区列入今年的改造和环境整治任务,2016、17两年完成15万户棚户区改造,庞大的建设体量可为因建设规模限制而无法快速发展的产业化住宅提供有力的保障,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有所降低,周转性材料充分利用,分摊了如建厂、购置设备等固定成本,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同时大量的项目机会可以吸引更多投资。
另一方面,棚户区一般处于城市边缘、郊区地带,少量在城市区域内。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地区交通环境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同地区开发楼盘售价可观。同样以北京市为例,环北京地区如大厂、固安、燕郊等一些河北城市房价已经超过3万/平米,且购房者也多为在京工作的中高等收入群体。因此,如果城市边缘棚户区改造项目在满足补偿政策前提下,其他建筑面积以商品房价格出售,其中的利润同样会受到各参与方关注。
3.2 政策可行性
棚户区改在项目是政府工程,关乎于民生问题。在棚户区改造与产业化住宅方面,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以推动发展,这些政策不仅体现了政府的决心,更是为产业化住宅建设过程中提供规范。
①根据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a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②建筑行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后,建筑行业增值税税率基本确定为11%(之前采用3%营业税),税率的增加导致如果相关企业无法获得足够多的进项抵扣,其实际缴纳税额有上升的可能,因此获得更多进项税额,增加抵扣额度成为建筑上下游企业降低成本关键。目前,在土地费用无法实现抵扣条件下,建安成本成为主要抵扣项,而在建安成本中,人工费(占比25%)无法抵扣,主要的抵扣项成为材料费和机械费(共占比70%)两项,这一点与产业化住宅低人工、高机械材料成本的特点完美契合,使产业化住宅成本得到一定控制。
③《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针对开发企业的优惠主要指容积率奖励,对于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的项目,给予一定数量的建筑面积奖励,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装配式建筑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济建发〔2014〕17号文中,已将将推动产业化和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结合,明确提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等政府投资类项目,因实施建筑产业化技术而产生的增量成本计入项目建设成本。沪府办〔2013〕52号文中同样提出鼓励保障性住房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
3.3 经济可行性
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土地成本与建安成本是比重最大的两部分。对于土地成本,不断攀升的土地价格让许多地产开发企业对拟定项目望尘莫及。棚户区改造作为公益性项目,政府在出让土地时,无论是净地还是毛地,其获得的出让收益在扣除相关费用后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投资,即相当于开发商土地成本中一部分可以被返还,政府并不会从出让土地中获利。对于建安成本,一项建设工程中,人工费用约占工程总造价25%左右,机械与材料费用约占70%,人工、材料、机械三类费用的相对变化趋势决定着项目建安成本高低。目前,我国建筑与安装工程人工价格每年以接近20%的速度增长,机械与材料价格则保持震荡发展趋势。据资料显示,产业化住宅相比于传统住宅生产方式可节约25%人工费用,在人工费逐年增长的环境下,未来成本优势将逐步体现。如果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结合三种费用变化趋势与增值税抵能否扣关系,产业化住宅成本优势期将提前到来。
3.4 技术可行性
如前文所述,我国产业化科技贡献率与部品化率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技术管理水平也很低。万科作为住宅产业化技术带头企业,试点工程尽管很受欢迎,但受制于建设规模与投资成本,有限的试点项目无法积累更多的经验。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大体量建设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试点机会,可以迅速的获得技术管理经验,并且借助政府牵头制定一系列标准,行业内部逐步形成技术标准规范,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内外沟通,降低了协调成本。
4 实施途径
总体方法为将棚户区改造房作为一个小项目寄托在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将部分棚改房优惠政策适当应用在商品房建设中加上大体量建设与上述利好实施条件降低建设成本,推广产业化。
棚户区平房密度大、人均面积小、空间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土地的浪费,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民心项目,薄利性导致各参与者积极性不高,融资困难,通过将棚户区改造打包到一项较大商品房小区开发项目中,利于城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吸引更多资金注入,提高参与方积极性。政府可继续加强财税支持力度,在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基础上适当降低其他税率,并控制土地最高限价,积极宣传产业化住宅优势,妥善处理好拆迁安置工作。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管理与技术水平,拟定合理的合同,制定面向未来的战略,不可局限于眼前利益,要把握好行业趋势。建筑施工企业应主动寻求可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供货商,尽可能实现更多税负抵扣并积极与甲方沟通协调,解决因增值税缴纳期与工程款支付期不一致引起的现金流量增加问题。
5 研究案例
以北京市H项目6#住宅楼为例。总占地面积79385.88m2,容积率为2.8,其中6#楼地下2层,地上25层,建筑总面积18990.03m2,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本项目按照传统施工方式生产建设,其实际建造成本为3529.90万元,单方造价1858.82元,建设工期24个月。产业化成本根据我国著名住宅设计生产企业M公司估算得出,估算总价为3927.66万元,单方造价2068.27万元,工期18个月。项目完成于2016年之前,因此并未考虑营改增影响。按照文章上述理论,考虑一下四方面成本影响:①棚户区大建设体量保证的规模经济优势②缩短工期带来的利润优势③营改增带来的税负优势④人材机三费的相对比例成本优势。再次估算产业化住宅建设成本为3533.40万元,单方1860.66元,产业化生产方式建造成本基本与传统生产方式成本持平,如果考虑到产业化住宅社会环境效益与运营维护阶段成本优势,其全生命周期性价比优势十分明显。
6 结语
我国产业化住宅发展进入瓶颈期,唯有通过各方的努力与人工环境等各种压力因素的倒逼方可有所突破。一旦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化体系,辅以大体量政府性工程以及利好政策,成本进一步降低,产业化住宅将迎来春天。届时产业化住宅技术科技贡献率提高,突破大体量需求限制,应用到各普通楼盘开发中,使产业化住宅真正普及化。
参考文献:
[1]汪涛,李桂君,王硕,余薇.住宅产业化与传统建设方式成本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5):49-53.
[2]姚舜禹.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4.
[3]蒋义军.产业化住宅建设成本以及规模经济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5.
关键词:震后重建 住宅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 建筑产业链 标准体系
住宅产业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美日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进程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在中国也有相关的研究和尝试,中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属下设有专门的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些大型建筑业企业如万科集团、远大住工等也在此领域作了积极地尝试,但由于种种因素,其推进速度一直比较缓慢。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当地大量城市及农村住宅损毁,震后重建压力空前,质量可靠、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易建宜居、成本低廉的永久性安置住宅成为灾区所需。从生产和建造模式上看,产业化住宅快速、量大、廉价、质优等优点让我们反思:这种模式是否能成为震后重建的最佳思路?中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能否依次契机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国内外住宅产业化体系对此进行探讨。
1.住宅产业化的定义及特点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将建筑各部分结构尽可能多的在工厂里规模化预制生产,施工现场拼装组合,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中心,2007)。西方的相关经验指出,住宅产业化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住宅建筑的标准化,而是住宅建筑的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四是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张晓娇,张慧,2007)。
相对于传统的建造模式,住宅建造的产业化有其明显的优点。
在建筑施工领域,传统模式是采用现场湿作业施工的方式,这种方式造成了住宅产品的单件性与不可移动性,同时造成生产过程的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差,现场手工操作多、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没有规模效益。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传统建造模式“二高二低”现象严重——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产业化建造模式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用于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生产,生产速度加快,成本进一步降低,装配式可持续住宅摒弃了以高能耗高污染湿作业低质量线性化为特征的建筑生产,转而采用高效节能,现场低污染低噪音干作业,平行设计平行施工的模式。其优点可以用以下几个“易”具体说明:
(1)易建:可以通过将“框架”与“内胆”分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来制造装配式住宅。将建筑的“框架”一承重构件,内胆一装饰构件分离,建筑物的外框架与内胆可以同时开工,在多家承建单位之间同步进行,极大缩短了建设的时间。
(2)易变:需求的多样性与建筑的可升级性。产业化生产的创新住宅体系内胆可以满足从基本型到小康型、舒适型等各种产品的灵活转变。基于相同的建筑框架,建筑内胆内可重新设计、生产和分配,在不搬迁的基础上实现居住空间的扩大与居住功能的重新开发。既满足了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又节约了资源。
(3)易循环: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新住宅体系的所有建筑材料,尤其是内胆材料的选用灵活性极大。均可体现“百年建筑”的理念,再生木材,再生混凝土等材料与再生技术将广泛应用。
(4)Efficiency:产业化住宅体系可整合建筑产业链,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制和行业规范,效仿大飞机的生产模式,实现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全面分工,发挥全国各地的制造业优势,充分调用物流体系,使建筑“流动”起来,使“不动产”变成“动产”,从而带动中国建筑业的协调发展,并可实现向海外出口。
(5)Ecology:生态节能环保从“手工业”到“大工业”的转变。工业化标准构件的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大规模生产降低了成本。节能环保标准将在工厂里实现,工地上不再有尘土飞扬,不再有降温水流满足。
(6)Electronic: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房屋的DIY设计与购买。用户自主选择并设计房型与内部装饰。信息的透明使得大量的中间环节得以节省,使得先有需求、后有购买。
2.中国走向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政府对于住宅产业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在住宅领域中的应用,将目前住宅产业这种以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型的外延式增长转变成技术密集的内涵式增长,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分工带动住宅产业化,解决住宅产业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引导其健康地发展。”这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宅产业化”。
然而,与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住宅产业化也尚处于一个蹒跚学步的初级水平,纵观发达国家的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建筑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化之路在中国势在必行(王欣,2006)。
(1)中国传统建筑模式有待改进
中国的住宅建设尚处在粗放式的传统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邓志旺,2007)。低素质的建筑工人用简单的手工劳动盖出高楼大厦,建筑部品规格与质量很不均衡,大批物资能源不能回收利用,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与国际通行的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型发展的产业的标准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诸多问题必须寻求解决办法。
(2)持续增长的城乡普通住房需求量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住宅需求量将持续走高,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速度快的住宅建设模式将是发展方向。
(3)持续增长的城市保障性住房需求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指导下,政府住宅供给政策将继续向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成本低、规模大、建设周期短的城市保障性住房成为住宅市场需求的新增长点,这对更有效的住宅建设模式提出了要求。
(4)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思想
解决中国住宅问题的有效途径亦在于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采用全寿命周期评价法来指导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装修、使用、维护、改造、拆除、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节能减排要求和老百姓居住需求。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造福于后代,发掘建筑使用的长期性,在使用周期中,建筑功能应有其可变性和对未来的适应性(姚慧,韩丽红,2007)。相对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的旧有模式,注重环保节能、优质高效,兼顾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流思想之一。
(5)地震等突发事件引起住宅需求量激增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当地很多城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灾民无家可归,灾后重建成为中央及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其中,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灾民提供大量安全、高质、舒适、宜居的住房是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在震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产业化建造住宅的模式将得到空前的关注。
3.中国走向住宅产业化的战略手段
(1)统一住宅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规范体系,这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条件。由于目前住宅建设中投资、设计、建材、施工的分离状况,对信息、新技术和材料的认知度,认知周期较长,以及建筑的非模数化设计等,造成住宅建设各方面的效率低下,产出产品价格高昂。因此,应针对工业化住宅,借鉴和扩充现有规范,应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弱电、景观、环保等各方面的详细说明和规定,对建筑部品部件的材质、性能要求和尺寸规定应该明确而详尽。坚持技术集成的系统化思路,促进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环境保障技术体系等基础技术的标准化、工业化。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有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有利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特征要求的技术和产品(朱道才,2006)。在制定相关规范时,就应同时考虑节能设计和绿色建筑标准,如:符合雨水中水综合利用和废水排放的要求,考虑垃圾的去向和处理方式,新建筑的低维护需求,等。
(3)整合资源,走各部门一体化合作的道路,涵盖高校、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开发商、建材商、家具商、设备商、施工单位等,系统梳理建筑设计、装修设计、结构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设、维护改建、建筑再利用等环节,打造综合性的住宅产业联盟。
4.结论
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依循建设节约型社会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项目全寿命期评价体系、创新循环经济理念(王宁,2007),是中国住宅走产业化之路的理论导向。
【关键词】建筑工业墙体材料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墙体材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体表现为墙体材料产业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墙体范畴十分广泛,包括内外墙、门窗、屋面、楼板等,凡是用于砌筑或制作墙体的材料,称之为墙体材料。本文主要结合平阳县墙体材料发展的实际情况,试图就有关砌筑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如何加快我县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具体措施,早日实现墙体材料产业的现代化。
二、平阳县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2年12月底止,平阳县经浙江省认定的新墙材企业有7家,烧结砖企业8家,当年生产墙体材料1.9亿块标砖,其中新型墙材1.43亿块标砖,累计实现节能0.9万吨标煤,节地236多亩,利废1万多吨。近五年来,平阳县墙体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全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量年均增长了16%,新墙材的应用比例也大幅提升达到了75%以上,为保护耕地、节能利废、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平阳县生产墙体材料的产品主要以砖和砌块类为主,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有普通混凝土砖、混凝土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多孔砖等。我县墙材在建筑上应用基本上呈以下格局:基础用混凝土砖、混凝土多孔砖;外墙用烧结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多孔砖;内隔墙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从平阳县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近年来墙体材料产量大幅提升,但从产业结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墙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墙材产品总体档次不高、品种单一。二是由于受土地资源(用地指标)影响,引进或建设新墙材龙头企业困难,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至今没有一家省新墙材生产示范企业。三是目前的新墙材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我县主流墙体材料产品主要集中在块和砖上,在板类和装配式的产品还是空白,因此在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平阳县墙体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分析
(一)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当前,平阳县提出按照昆鳌一体、滨海开发、接轨温州、沿江发展、西部崛起“五大板块”的新布局,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努力构筑“东西互动、南北并进”的发展格局,全县进入了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平阳县的总开工面积约为680万平方米以上,墙材行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二)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景。
现代建筑业要求大力发展以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点的墙材产业,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品种向多样化发展。由于现代化建筑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墙体材料产品必将向品种齐全、规格齐全、配套齐全的方向发展。二是生产企业向大型化发展,标准化、系列化发展。三是产品性能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复合化发展。四是墙体材料生产向综合利用各种废弃资源方向发展。
(三)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广节能建筑,要求大力发展新型墙体,即发展节能、节地、利废、多功能的墙体材料贯穿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始终,为墙体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未来一段时期,平阳县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很大,整个行业面临难得的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在当前土地、能源紧缺,劳动用工紧张的情况下,加快墙体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更加迫切。
四、加快我县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一)规划引导,强化政府对墙体材料产业的推动作用。
规划引导,用规划来告诉我们的生产企业发展什么,在哪里发展,发展的目标以及发展的举措。我县应结合新型墙材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等情况,出台《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重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基地,重点整合改造高耗能烧结砖生产企业和规模小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向低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发展。
(二)示范推进,实施墙体材料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我县要积极利用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投向带动转型升级的示范企业,扶持发展先进技术,提高单线生产规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如我县永兴墙体材料有限公司1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自动化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完成,已成为引领我县墙材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还有在在利用废弃资源生产烧结墙材制品上,为了提升我县的烧结砖生产企业规模档次,平阳县真顺墙体材料厂共投入技改资金400多万元对原生产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其非粘土烧结产品获得省认定证书。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大大推动了我县墙材产业的发展。
(三)整合创新,优化调整墙体材料产业结构。
我县要以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发展优质墙材产品与提升传统墙材产品共抓原则,提高增量水平,提升存量质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具体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稳步推进粘土砖瓦行业的整治,扶持符合规划的烧结砖企业改造。对全县烧结砖生产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制止盲目扩张。要按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优化整合和改造,提升烧结砖企业水平。二是落实政策法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等落后产能,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实施淘汰。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填补我县新墙材产品空白的高端产品项目。开发利用节能保温、装配式和多功能的新型墙材产品是下一步新墙材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加大对这样的产品项目的引进力度,并在“十二五”期间有所突破。
(四)加强监管,形成良性的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墙材行业监管是依法搞好我县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把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监控、产品流向、施工现场的墙体材料使用情况作为重点监督范围。根据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政策法规,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措施:一是在生产环节开展墙体材料企业检查。重点检查墙材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和产品标识的标识率。加强对产品认定审核,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等方面监管的力度。二是在应用环节开展建筑工程使用墙体材料情况检查。要求墙体实际填充材料与建筑设计结构总说明使用材料一致,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执行材料进场复检制度,开展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领域的质量检查和抽检。三是开展“禁实”“限粘”的检查。通过日常执法监督,规范使用墙体材料,形成良好的新墙材推广应用环境。
四、结语
目前正是我县墙材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转折时期,加快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是墙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墙材革新的从业者,把新型墙体材料事业作为一项惠及百姓造福人类的事业来抓,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为实现墙体材料产业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