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集体增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区以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切入点,财政资金主导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思路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密切与农民、贫困户利益联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工作在资金匹配项目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将2020年1-6月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调度、协调全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按时间节点快速推进。
二是制定方案。先后印发了《区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细则》,为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项目调度。立足各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情况,紧贴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选取光伏项目,构建科学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促进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农户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加强的共赢局面。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扶贫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管,系统要求每季度填写资产收益扶贫的报表;根据《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区供销社每月报送《光伏资产收益项目绩效运行监控表》。
二、资金投入与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产收益扶贫资金计划投入情况
1-6月,区计划投资540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
(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区计划建设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个。1-6月已签订分红协议的项目1个,签约率100%。项目投资完成金额54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400万元,完成率100%。
三、取得成效
1-6月,区已实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1个,为光伏资产收益项目,涉及216村,其中贫困村74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资产收益项目资金2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村集体增收53.9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人,累计增收197万元,人均增收451.8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开展情况汇报
一季度以来,驻村工作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工作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党建工作
1、坚持“”和“四议两公开”制度,一季度共组织在村党员集中学习10余次,主题党日3次,定期召开了党员大会。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2、有一名重点培养对象何义在党校进行了学习,并且考试合格。
二、脱贫攻坚工作
(一)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联系长春市有关部门,协助销售村内大米一万余斤、木耳90余斤,共计近5万余元;
市政法委、市教育局联系市各单位、亲朋好友,协助村民销售蔬菜、禽蛋等。按照村集体6%提留,共为村集体增收4000元,计划用于村规民约奖励机制。
(二)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省教育厅、市政法委、市公积金、市教育局为贫困户、非贫困户70多户140多人送去米面油、水果、元宵等慰问品;
(三)驻村工作队为村民举办培训会6次,进行应知应会培训,并宣讲党和政府有关扶贫领域相关政策;
(四)环境卫生整治,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三委和党员打扫卫生10余次;
(五)、谋划项目推进工作,计划在4月推进红松林项目。
上龙城村有林地162.3公顷,能够种植红松苗的林地面积约30公顷,计划分批次种植红松林苗,每年计划种植10公顷左右,分三年完成,总投资约10万元。资金来源是第一书记活动经费。
继续推进秸秆打包机项目。研究闲置大棚利用项目。计划将村里闲置5年的10座温室大棚充分利用起来,由村支书牵头成立蔬菜合作社进行承包,种植反季节蔬菜、山野菜等,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将带动6户贫困户,以佣工形式为每户增收1000元左右。
汤原高中工作队驻村扶贫以来,在乡政府的指挥下,在江红校长的具体指导下,能尽职尽责,做到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帮扶措施,为贫困户办实事,为村集体谋划产业,经过1年多的工作,丰兴村贫困户都顺利脱贫,丰兴村整村脱贫。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入户宣传,丰兴村现有贫困户6户9人。工作队每周入户走访贫困户一次,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宣传相对应扶贫政策。
2、安全饮水。
目前,丰兴村所有农户全部饮用自来水,水质经汤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合部格,并出具《水质检测报告》。
3、住房安全
2017年有c级危房1栋,d级危房1栋。c级危房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在2017年已维修完成。
苑庆奎是汤原高中帮扶的贫困户,今年5月想盖一栋彩钢房,但由于家里没有多余的存款,又借不到钱,为此事一筹莫展,于是寻求工作队的帮助。
驻村工作队获悉此情况后,立即着手谋划怎样帮助苑庆奎建房。工作队把苑庆奎的情况向汤原高中江红校长做了汇报,江红校长知道后,又亲自到丰兴村实地查看苑庆奎的泥草房,与苑庆奎深入沟通,了解他的想法。江红校长告诉苑庆奎,我们学校一定会帮扶你的,请你放心吧。
江校长回学校后,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专门研究此事。最后决定,由全校老师筹钱,帮助苑庆奎建房。然后又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全校老师知道此事后,踊跃筹钱,最后集资2.8万元。
工作队把2.8万元交到苑庆奎手中,苑庆奎对汤原高中全体教师的帮助表示万分感谢,有了这笔钱,就可以建一栋新房了。
苑庆奎与今年7月,建成一栋46平方米的彩钢房,没有一分欠款,在汤原高中教师的帮助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4、教育扶贫
丰兴村的贫困户中,只有刘长珠家有1名在读初二学生,已享受两免一补教育政策。
5、健康扶贫
工作队帮助贫困户姜道财、久树荣、吴长兰3户办理慢性病证;帮周清海报销住院费用,又到县残联帮取拐杖;帮姜道财到县残联取轮椅,帮助办理慢性病证年检。
6、产业扶贫
目前,丰兴村贫困户都有产业带动。汤原高中与4户贫困户签订养殖收购协议,只要达到收购要求,汤原高中负责购买。庭院养殖有4户7人,共养殖鸡105只,鸭20只。预计年底能增收1000元。
庭院种植有1户1人,自家菜园0.4亩种植白菜和豇豆角。年底能增收500元。
7、就业扶贫
针对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高中工作队多次入户宣传帮扶政策,劝导贫困户提升增收信心,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帮助3户贫困户签订公益性岗位,实现年增收1200元。
8、小额信贷扶贫
工作队帮助周清海办理小额信贷带资入企)。贷款5万元,每年分红,稳定增收3000元。
9、基础设施建设。
汤原高中为丰兴村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办公方面有5套办公座椅,一套会议桌,3个室外宣传栏;村民娱乐设施有1对篮球架,3个篮球。亮化方面,投入2万5千元,建10个路灯,方便了村民晚间的出行。为方便冬天储藏燃煤,投入3万多元,建了60平的煤棚。
二、存在的问题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田间道和排水没有解决好,村民对此问题有反应。
三、明年计划
高中工作队明年计划帮村里建立1个大鹅养殖基地,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同时带动贫困户增收。
争取在村头建几十平方米的草坪,村内水泥路两侧绿化边沟。让村内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工作队和村两委争取带动村民把田间道修好,再把排水管道修完,完成村民的心愿。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促进农民增收谈一些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协、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县各单位特别是涉农部门和乡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工程,战胜了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快速推进。先后有国际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研讨会、全国苹果育种会,全省绿色防控工作现场会、现代农业苹果项目经验交流座谈会、一村一品明星村命名大会等三个省级会议和全市地膜玉米现场会等五个市级会议在召开。省委赵书记、省政府袁省长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莅临我县调研苹果和畜牧产业。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和“中国苹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苹果荣获“2009陕商绿色(环保)产业十大重点推广品牌”。畜牧业连续三次考核全市第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位居省、市前列,受到中省表彰。水利项目建设位居全省优秀格次,被评为全市水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和财务管理先进单位。果园机械化率居全国第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来采访。现代农业支持苹果产业发展项目绩效考评名列全省第一,代表全省接受了国家财政部的考核。整村推进项目评比为全省优秀,CDD项目被国家扶贫办领导誉为“全国前列、国际领先”,荣获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优秀县市称号。移民局被评为全市先进集体,魏继忠局长荣获全省移民工作先进个人。农牧局被评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集体和全市一村一品先进集体。开展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三农成就展、强农惠农政策集中宣讲和农民增收十大典型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各级关心关注支持三农工作主动性增强,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从82年至今,中央连续下发了11个1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2010年1号文件印发了《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科学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在去年3568元的基础上增收932元达到4500元。要实现暨定的增收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有更加实在的举措,必须用现代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用产业化的思路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用科技、示范、服务的方法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优化苹果产业、壮大畜牧规模、稳定粮油生产、扩大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继续实施(果业提质增效、畜牧业收入倍增、粮食单产提高、蔬菜增收、林特产品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资金项目争引和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增收工程,确保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坚持产业富民,夯实群众增收新基础。从我县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家庭经营性收入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增收空间最大、最有潜力的部分,结合实际,就是要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苹果为核心、畜牧为支撑、沼气为纽带、蔬菜为补充,走“果畜菜沼水”五位一体循环生态农业之路。围绕打造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目标,坚持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龙头为带动,加快示范区、示范村、示范园三级示范基地建设,完成好投资1.5亿元的苹果产业化工程,使优果率达到78%以上,实现由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转变,由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转变,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今年苹果总产量力争达到52万吨,人均实现果业收入3000元。实施好正邦模式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项目,以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和万头养殖示范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土地流转、多户联营等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健全动物重大疫情应急预案,年内全县标准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人均畜牧业收入400元。积极响应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号召,以“王河—东固”、“耀卓—上徐”、“杨下—林皋”三条设施农业带为依托,建立无公害蔬菜和特色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水果、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年内新建施大棚3000座,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2万亩,人均设施蔬菜收入200元。抓好优质小麦生产和地膜玉米种植,粮油总产量稳定在14万吨,人均粮油收入200元。
——坚持项目支撑,注入农业发展新活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在于争取到更多项目和资金,这是干群在发展中的真切体会。要继续瞄准中、省投资方向,加大汇报街接力度,力争2010年涉农项目资金突破2亿元。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使县内金融机构投入支农资金达到3亿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农村项目,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切实抓好每一件民生项目和民生工程,高质量完成好现代农业支持苹果产业发展、政策性苹果保险、林皋水库节水灌溉、沼气池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千村互助资金等项目,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农民增收新能力。按照“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培训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开展以“提升文明素养,提高增收能力”为主题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年内完成15万人次培训。以14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4个社区服务站为依托,减少数量、提高效益、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劳务输出保持在4万人,实现人均劳务收入800元。
——坚持以工促农,培植农业经济发展新优势。支持现有的安得利、昌盛、宏达、源兴等32家涉农涉果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后处理、冷藏包装,建立健全从“果园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引进和建设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营造大基地、大龙头、大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指导现有的163家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营,引导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领办、创办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把流通环节更多的利润转移给农民。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街道办事处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处农村的发展状况,理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全处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37个村(居),农村住户8972户,28903人,耕地面积16702亩,人均占地0.58亩,海岸线长15.5华里,浅海滩涂面积42000亩,2005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9.66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1277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8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2万元,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
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北部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以实现集体增收和农民富裕为重点,因村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在“五个新”上下功夫,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全处37个村(居)全部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三个增收”
发展壮大新产业的基本思路是,以财政增收、集体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农村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5%以上,农村劳动力在域内非农产业就业和域外从事劳务输出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水平、供养能力达到自给自足,70%的村(居)留有足够的扩大生产资金。
1、培植财源,提高办事处公共财政能力。一是突出招商引资谋发展,着力引进符合“四大板块,六大产业集群”规划、技术含量高、行业前景好、无污染能耗低的“大高强”和对财税贡献率高的项目,重点发展仓储物流、精细化工、家电电子和机械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争取尽快膨胀办事处的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总量。二是搞好对企业的服务,挖掘潜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税源。三是积极引进快速见效特别是一些纳税额大的贸易项目,三年内财政收入至少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年增加地方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2、因村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培植新产业,实现集体增收。一是膨胀强村经济规模。对管家大村、大殷村、邵家村等集体经济纯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居),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扩大现有企业规模为主,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建立集体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渠道。同时,引导有势力的村(居)联合到胶南、胶州等周遍乡镇征地,兴办工业项目,建立“域外增收基地”。二是培植经济发展村。对逄家、王家、郝家、山王东、河洛埠等黄张公路及昆仑山路、团结路两侧的村以及河北、河东、河西等北部工业区范围内的村,发挥路域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搞好土地开发、通用厂房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建立与落户大项目配套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信息传输等配套经营企业,加快集体经济增长。三是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增收。对东郭、西郭、山曹、山宋、牛齐前等山区村庄,抓好宜林地开发,积极进行退耕还林,完善水利和道路配套,高标准建设6000亩百果园;抓住北部工业区、海湾大桥、青莱高速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合理进行砂石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增收致富。四是争取帮扶实现脱贫。对集体经济纯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13个村庄,积极争取财政支农资金和区内结对帮扶单位的支持,兴办一些起步早、见效快、循环发展的经济扶持项目,争取在政府投资集中、社会资源整合、就业门路扩大中,促进尽快脱贫致富。
3、因势利导,增加农民收入。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形成“南部村上山采果,西部村进田种菜,北部村下海牧渔,沿路村经商兴企”的农民致富新格局,加速推进农民增收。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路域经济,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加快实施旧村改造,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的前提下,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二是加快高效农业发展,重点建设市郊型农业“精品园”,积极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草莓、花卉、果品等栽培基地,使全处的“精品园”面积达到2000亩。发挥海岸线长和浅海滩涂水面广的优势,抓好万亩海珍品增殖、养殖,积极培植海水育苗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百果园建设,积极发展观光果品采摘、农家宴等生态旅游农业,扩大收入来源。三是引导农民组建并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形式,增加投资收益。在对35个村实施“村改居”后稳步进行集体经济股份化改制,通过持股分红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二)实施亲民乐民工程,建设富足文明的和谐社会
一是抓好农民保障工作,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宣传,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做好个别退保群众的工作,确保参保率逐年上升,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认真抓好城乡低保救助、农村贫困人口救助、残疾人安居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敬老院建设等工作,创造人人有保障的和谐社会环境;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每年培训600人以上,协调落户企业优先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遇,落实好上级各项支农措施,落实“三减免、三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扶贫开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利农惠农政策,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是规划建设新城区,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在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搞好北部新城区详细性规划的基础上,围绕整体规划体系要求,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思路,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对因黄张路拆迁已批未建户和现住房困难户,今年开始实施农民安置房工程,在严格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群众居住习俗,适地建设占地85亩,总面积61880平方米的安置房,解决728户住房困难。以驻地社区为示范点,积极推进旧村改造,今年力争破题。同时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村村通油(水泥)路”工作,抓好进出村道路、村主街道和背街小巷整修硬化,彻底解决柴草乱垛、土石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五乱”现象,全面治理环境卫生脏、乱、差,提升新区形象,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把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争取区内大企业、大项目扶持,抓好农村校舍修建,完善教育设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大院和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和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
(三)加大公益事业投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将紧缩财力,每年力所能及地安排一部分公益事业项目,建立年度“实事工程”,加强街村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2006年已经确定重点要为群众办好以下“10件实事”:新上垃圾运输车等环卫设备,改善全处环境面貌;对办事处驻地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并安装人行道板;开展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活动;启动农民安置房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抓好农村残疾人安居工程;村村建起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文化大院;新开通7个村有线电视,使村级有线电视实现全覆盖;新建敬老院一处;培训农村劳动力600人,安置300人,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步伐。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在工作中突出抓好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创造,成效在一线体现,测评在一线进行“五个一线”,组织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赶”机关干部到农村一线问民情、访民意、解民难,把全处36个村按地域和经济发展特点划分为5个管区,每个管区安排2名班子成员,每个村安排1名机关干部常年包村,实行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双挂双考”责任制,将所挂管区和所包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列入年度考核。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xdz188”为你整理了这篇某村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某村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正确指导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以党建促脱贫,扎实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工作。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方向,通过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升扶贫攻坚的工作成效。现将几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S343霍陈路南,邵白路横穿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属一般贫困村。本村现有土地1.1万亩、水面面积1500余亩、林地1000亩。下辖27个村民组、1040户4310人、6个党小组108名党员;共有村干部及扶贫专干8人,年龄结构平均在50周岁以上。我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等为主,产业比较单一。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
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356人,其中五保户37户40人,低保户58户85人,一般贫困户102户231人;已脱贫197户356人,2014年脱贫24户40人,2015年脱贫34户48人,2016年脱贫10户27人,2017年脱贫6户20人,2018年脱贫54户103人,2019年脱贫69户118人。其中在校生家庭17户21人。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二、精准定位
2014年至今开展专项扶贫以来,按上级统一部署,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把贫困户进行再次核查,做到精准定位,分类汇总,让我们的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为了在全村角度更准确的定位贫困户,我们通过村民小组代表会议民主选出新增贫困户,再在村民小组长会议上,站在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对比下,将所有贫困户名单进行了逐一情况核对,并筛查出不符合条件的进行删除,最终评定出我村贫困户197户,356人,并进行公示。
三、帮扶成效
(一)产业扶贫
1、2016年发展产业7户14人,财政奖补1.82万元。
2、2017年发展产业88户185人,财政奖补15.85万元。
3、2018年发展产业138户287人,财政奖补46.65万元。
4、2019年发展产业172户349人,财政奖补40.35万元。
5、2020年产业摸底148户290人。财政奖补54.59万元。
(二)光伏扶贫
1、2018年光伏收益22600元,其中分配24人21900元。
2、2019年光伏收益30304元,其中分配24人30304元。
3、2020年光伏预计收益32000元,其中分配24人32000元。
(三)健康脱贫
1、2016年代缴医疗保险费238人28560元。
2、2017年代缴医疗保险费246人36900元,医疗报销35人34.1万元。
3、2018年代缴医疗保险费259人46620元,医疗报销68人93.46万元。
4、2019年代缴医疗保险费246人54120元,医疗报销53人63.2万元。
5、2020年代缴医疗保险费246人61500元。
截止目前共办理慢性病证220人次。
(四)社保兜底
1、2018年代缴养老保险124人24800元。
2、2019年代缴养老保险122人24400元。
3、2020年代缴养老保险122人36600元。
(五)基础设施建设
1、2019年在乡党委政府及乡卫生院帮助支持争取资金新建尧塘村卫生室及文化广场。
2、2020年申请项目批复给我村新修陈潘路资金131.75万元.新建瓜蒌种植基地300亩150万元,每年为我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万元。
(六)就业扶贫
1、2017年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奖补13人3250元。
2、2018年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奖补24人6000元。
3、2019年贫困人口技能培训14人4200元。
4、2020年贫困人口技能培训13人3900元。
5、2018年-2020年发展公益性辅岗位34人次。
6、新型主体带动:联系霍邱思远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到尧塘开展农业种养殖专班培训新型农民15人。
截止目前,我村贫困人口参加所有技能培训达135人次。
(七)危房改造
1、2014年危房改造新建1户、补助资金1万元。
2、2015年危房改造新建3户、补助资金6万元。
3、2016年危房改造4户其中新建2户、维修2户共计补助资金5.2万元。
4、2017年危房改造11户其中新建9户、维修2户共计补助资金19.2万元。
5、2018年危房改造53户其中新建29户、维修24户共计补助资金72.4万元。
6、2019年危房改造59户其中新建38户、维修21户、包括残疾、低保4户共计补助资金99.2万元。
7、2020年危房改造3户、4万6千元。
(八)教育扶贫
1、2016年寄宿生补助2人1000元、中信保4人2000元。
2、2017年寄宿生补助人500元、学前教育4人1600元、中信保8人4000元、雨露计划1人1500元.
3、2018年、寄宿生补助4人2250元、中信保12人次6000元、2018年普高补助2人3000元、学前教育2人1600元。
4、2019年寄宿生补助10人次4562元、中信保17人次8500元、学前教育人400元、雨露计划1人次1500元。
5、2020年寄宿生补助9人次4106元、中信保17人次8500元、雨露计划3人9000元
(九)金融扶贫
1、小额贴息贷款累计放贷65户155万元。
2、2020年新增授信贷款 11户46万.
(十)旅游扶贫
1.2018年旅游扶贫带动贫困户10户28人增收2万余元.
(十一)社会扶贫
1、2018年俊远养鸡场赠送鸡苗贫困户10户500只、贫困户“三化”室内环境提升3户7人(桌子、板凳、椅子、)尧塘村帮扶责任人为56贫户赠送鸡苗等钱物共计11200元。
2、2019年帮扶责任人为85户送上油、大米、钱等,价值17000元.
3、2020年邵岗乡向尧塘村195户贫困户赠送“三个一”防疫物资(1条毛巾、1瓶84、1块硫磺皂)。
(十二)生态扶贫
1、2016年开发生态护林员岗位1人。
2、2018年开发生态护林员岗位1人 。
(十三)招商引资
2017年招商引资韩瑞新能源光伏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109余亩年光伏发电,计划于2020年底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达到上百万元,可每年为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四、存在问题
(一)个别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精准扶贫以来,出台不少针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个别贫困户不想通过自身发展而是想通过政府扶贫政策来增加收入,“等靠要”思想蔓延,而精神扶贫跟不上,导致脱贫工作存在一些困难。
(二)产业发展有障碍。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内青壮年及有能力的人均外出务工,家中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加之农产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价格不稳、销路窄,产业风险高。
五、2021年工作计划
(一)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通过农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扩大瓜蒌种植面积、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确保除丧失劳动能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外,在家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的产业;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二)夯实基础设施,为脱贫攻坚创造有利条件
充分用好扶贫政策,完善本村基础设施。着重解决好村庄入户道路拓宽和硬化,水利建设、“五清一改”等工作。
全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3月上旬,县政协组织6个视察组,分别由六位主席带队,深入到XXX个乡镇、选择XXX个贫困村(20xx年出列村2个,20xx年出列村XXX个,20**年计划出列村XXX个)、XXX户非政策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视察分析;召开由部分县直部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采取县内视察与县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考察组到宜昌五峰、远安考察学习产业扶贫经验,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专题视察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各地认识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各级各单位都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抓住产业扶贫“命根子”,认真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县农业局、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商行等部门通力配合,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全力服务产业扶贫。各乡镇和村认真对照村出列、户销号的标准,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大力实施“5117”产业扶贫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黄堡镇寨湾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300亩土地流转给神农本草公司,网络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马桥镇白果村20xx年发展土豆xx40亩,草场3000亩,今年计划发展银杏xx00亩,户均产业基地达到13亩,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村。一批市、县驻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
(二)奖扶政策落实较好,农民发展积极性不断提高。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xx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兑现产业奖扶和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据视察了解,20xx年全县兑现产业奖扶资金6XX.X万元,发放小额信贷XX.X亿元,扶持XX.X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XX.X万亩,辐射带动7XXX户、XX.X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走访调查的XXX户贫困户中,20xx年发展1至2个产业项目的有XXX户,占XX.X%,3至5个产业项目的有XXX户,占XX.X%。
(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乡镇和村按照建基地、扶龙头、联农户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据视察了解,全县共注册农业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657家,家庭农场70家,20xx年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定帮扶协议XX.X万份,辐射带动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6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30余万头(只),实现特色产品订单销售XX.X亿元。如:寺坪镇依托南河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大畈、天子坪等5个村、XXX户贫困户发展渔业养殖和乡村旅游,户均增收6XX元;过渡湾镇茶庵村依托襄阳佰蒂蓝莓公司,带动XXX户贫困户就近务工,户均增收14XX元;店垭镇依托楚原欣茶叶公司,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户均增收12XX元;歇马镇白竹村依托九路寨景区开发,带动XXX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到景区务工,人均增收1XX元。
(四)配套建设力度较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各级各地高度重视,整合政策资金,全面加强水、电、路、田等产业配套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实。据视察了解,20xx年县水务局投入2XXX万元,集中解决了XXX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县供电公司投入2XXX万元,对XXX个贫困村、XXX个台区,XXX个集中安置点实施了农网改造;县交通运输局完成了4条县乡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水泥路21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2.8公里,加宽窄路面103公里;县国土资源局投入7XXX万元,对7个乡镇、XXX个村的30000亩土地实施了开发整理,硬化田间水泥路74049米,新建田间道26170米、生产路6056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扶贫措施落实不够。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各级各部门虽然对产业扶贫认识程度较高,但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抓落实还不够。客观上讲,20xx年是易地搬迁年,各乡镇和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啃易地搬迁这块“硬骨头”上,导致部分乡镇和村对本地产业发展宏观谋划不够,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编制的规划指导性不是很强,特别是对集中安置点后扶产业规划还正在谋划之中,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缺乏微观指导,存在规划与实际“两张皮”现象。从调查走访的XXX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规划项目与实际发展相吻合的只有XXX户,占比不到XX%。少数村对产业扶贫压力传导不够,政策宣传不够,上热下冷,坐等观望,存在“你能脱贫、我也能脱贫”的消极思想,扶贫工作手册、政策汇编等资料还放在村委会,没有发到贫困群众手中,个别村干部对产业扶贫政策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说不清楚。少数部门工作重心和精力还没有完全倾注到贫困户,小额信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贫困群众贷款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视察的XXX个贫困村、XXX户中只有6个村、XXX户获批了小额信贷,马良镇峡峪河村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没有一户获批小额信贷;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还不是很强,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是很接地气,20xx年全县虽然组织开展了47场(次)的劳动技能培训,但只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XXX人,仅占建档立卡总人口的XX.X%;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不快,全县报备光伏发电XXX个村,目前仅建成3个试点。
(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乏力。通过对XXX个乡镇、XXX个贫困村、XXX户贫困户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增收仍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很难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从产业结构看,各地对长效产业发展认识还不够,缺乏特色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发展项目小而全,没有特色,科技含量低,产品商品化率低,组织化程度低,据视察了解,XXX个乡镇中发展项目最多的达XXX个,XXX个贫困村中发展产业项目最多的达XXX个,XXX户贫困户近XX%选择发展生猪、土鸡、山羊、蔬菜等传统种养项目;从劳力结构看,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思想保守、体力不支,承接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现象,据视察统计,XXX户贫困户共有9xx人,如果按人均2XX元产业奖扶计算,20xx年应兑现奖扶资金XXX万元,而实际只兑付XXX万元,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从收入结构看,抽查的XXX个贫困村,经营性收入平均占比XX%,最高达XX%,最低只有3%,务工收入平均占比XX%,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XX%,最高达XX%,最低为6%,说明农民发展产业的水平还参差不齐,农业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空间结构看,部分集中安置贫困户由于人地分离,产业发展难度较大,与“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视察了解到,20xx年兴建的部分集中安置点产业配套建设还不够到位,贫困户要往返数公里去耕种;从收入情况看,被视察的XXX个重点贫困村,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万元的只有8个,仅占XX%,走访调查的XXX户贫困户,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XX元脱贫销号标准的还有XXX户、XXX人,如果扣去产业奖扶资金,有XXX户、xx5人低于3XX元脱贫销号标准,说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贫困户收入还在靠政策的硬性拉动,持续增收渠道狭窄、后续乏力。
(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通过视察和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是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中坚力量。据视察了解,目前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较弱,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受产业规模、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经不起市场调整,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据视察统计,全县目前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仅占XX%;专业合作社250家左右,仅占XX%。视察中,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能人大户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如:马良镇农信兴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行比较规范,带动力较强,20**年基地扩大到2000亩,带动峡峪河、东风头、老岭垭等5个村发展甜玉米和旱黄瓜,产前急需xx万元资金信贷,找到银行多次协商未果,只得找亲朋好友拆借。
(四)产业奖扶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去年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扶政策后,各地通过一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政策撬动效应明显,但仍然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盼望能够调整优化。如:在奖扶项目上,类别偏多,容易分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注意力,不利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在奖扶标准确定上还不够合理,对全县重点产业的政策倾斜还不够,对像药材等投入较高的产业项目标准过低,对像土鸡、露天白菜等投入相对较低的产业项目标准过高;在奖扶方式上,简单地货币化注入,容易造成短期内“奖扶脱贫”,带来产业扶贫福利化和贫困户选定项目趋利性倾向,使有限的帮扶资源使用率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督办部门工作责任落实,转变服务方式,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注。进一步放大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政策效应,鼓励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优化信贷服务;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紧盯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培训到合作社、到产业、到农户、到田块;按照“放管服”要求,加强对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与服务,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加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推进速度,确保建好的光伏电站尽快并网发电,在建的光伏电站在6月底全部峻工投入使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的服务水平,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为全县广大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建议县委、县政府借鉴五峰、远安“一县一品”产业发展经验,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确定3至5个最具xx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给予重点奖励扶持,激励和引导各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规划布局实施产业扶贫,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助力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确保每个乡镇和村都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骨干增收项目,为全县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品”打基础、增后劲。
创新工作载体,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我们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增收问题。为有效破解农民“增收难”,从2005年起,连续6年出台了的6个市委1号文件,细化“三农”工作的责任和举措。2007年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以来,建立了扶贫建档立卡管理系统电子数据库,对低收入农户增收情况进行全面动态管理。2008年以来,我们落实农民增收六大目标,连续3年与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工作管理责任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两个转移促增收。我们把农民异地转移和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牛鼻子”来抓。2008年开始,提出和实施10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使久居偏远山区库区和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农民彻底远离危险,彻底摆脱贫困。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迁移农户5.7万户、21.5万人,建成或在建移民安置小区(点)近200个。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2004年启动以来,已累计投入1亿多元,培训农村劳动力110多万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15.8万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4.7万个,初步打响了“云和师傅”、“松阳技师”等区域品牌。
产业培育促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一方面,我们围绕丽水的生态优势和农产品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制定了《丽水市2008―2012年农业战略产业及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畜牧业五大产业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成生态农业基地面积200多万亩,申获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44个。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农村新型产业。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33个,经营户(点)982家,从业人员近1万人,2010年营业总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54.7%:有来料加工专业村221个,从业人员16.2万名,2010年加工费收入达8.1亿元。
结对帮扶促增收。针对低收入农户量大面广的实际,编制完成了《丽水市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在省级结对帮扶工作的示范带动下,全面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困工作。贫困面逐年缩小。至2010年底,除农村低保人口外,全市有79.4%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累计42.4%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创新工作内涵,以“三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农村环境不断优化
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拓展村庄整治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农村环境,提升村容村貌。
扎实推进农村“135”工程。2010年初,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不断提升丽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重点培育100个中心村、转化300个后进村、创建500个生态文明村,力争到2012年,把全市60%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生态文明村。通过一年努力,全市有106个村编制了中心村建设规划,有107个村启动了中心村建设项目,初步确定各类建设项目1000多项,推动中心村建设朝着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目标向前迈进;完成了333个后进村整顿转化和505个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为顺利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率先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针对农民建房难问题,2007年专门成立了农民建房协调办公室,调研完善了一批农民建房政策:2009年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重点破解规划落地难、用地调剂难、跨村建房难、建新拆旧难、合理分户难“五大难题”。仅两年时问,共实施旧村改造378个村,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2万户,拆除危旧房占地面积452万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地面积386万平方米,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而且有力拉动了农村投资,节余和盘活了大量建设用地。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0年,通过拆旧建新、重新规划建房,共新增建设用地66万平方米,拉动农村投资70亿元。
全面启动“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动员大会和现场推进会,推进农村环境从“小改”到“大改”、从“小治”到“大治”,计划用三年时间,把“三沿”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彻底改变丽水的农村面貌。2010年,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1.8亿元,完成了380个沿路、沿江、沿景区村庄的整治提升任务,硬化村内主干道562公里,新建公共厕所458座,开展污水治理4.6万户,栽种绿化苗木34万株,新增安全饮用水人口6.8人。
创新工作思路,以“三项改革”为重点,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们从破解农民贷款难人手,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实质性重大突破。
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突破口,按照简化手续、方便农户、减少成本、降低风险的要求,把完善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授信额度评定“三联评”作为关键环节,把完善和推进联保贷款模式、林权抵押和农房抵押“三联动”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政府、银行、农户“三联手”,形成破解农民贷款难的工作合力。到去年底,全市3453个村全部开展了农村信用等级评定,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农民信用等级评价的地级市;九成农户通过了信用评定,已有34.8万户农户获得金融机构授信,授信额度89.2亿元,其中10万户农户获得了金融机构贷款,金额达62.6亿元。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空白乡镇金融网点与服务覆盖工程”,截至2010年6月,提前半年实现了空白乡镇金融网点与服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去年底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在457个村完成了POS机布点,基本形成了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支付便农的农村金融三大服务体系。
一、稳定增收对象,明确工作目标
(一)稳定增收对象。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去年政策已覆盖的人群保持相对稳定,重点是具有一定增收资源、劳动力条件和被带动能力的低收入纯农户。对已实现稳定增收的原低收入纯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新进对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照调查、公示、审核、确认的程序进行,操作上做到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按户建档。按照全区统一设计规范的式样,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项目申报制度。分别建立健全区、街道、村(含涉农社区,下同)资料档案,做到逐户定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帮扶形式。年终,对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措施、实施状况及增收成效的确认工作需由低收入纯农户签字认可。
(二)明确增收目标。20*年实现全区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建立长效机制。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农经办、市财政局〈20*年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办发〔20*〕2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覆盖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并举,坚持造血开发和扶贫济困并行,坚持“短平快”项目和长效增收措施并重,努力提升低收入纯农户的劳均效益和亩均效益,着力巩固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成效。继续落实分类施策、多免多补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今年起,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勤劳、自助、合作,充分挖掘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的内在动力。继续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带万户”等活动,提高帮扶水平。
二、突出项目建设,抓好整村推进
(一)积极建立增收项目区。按照有关要求,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财政补助资金中,将资金的增量部分和原有新建设施农业扶持资金及以奖代补资金相对集中,主要投向低收入纯农户增收村级项目区建设。结合高效农业规模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的村(社区)为重点,全区计划每年集中力量建设15个增收项目区。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村(社区)都建成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实现低收入纯农户整村脱贫。项目区建设实行申报制,以村(社区)为单位向区委农工办和财政局提出项目申报(较大项目区可以联村申报),由区审核,经市级批准后实施。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区审批立项主要条件是:1.低收入纯农户相对集中。村内低收入纯农户达到100户以上,或者人数占总人口7%以上。2.预期效果明显。项目村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超过1500元,其中实施的项目能带动50%以上的低收入纯农户增收。3.各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除市、区补助外,街道及村(社区)对项目区有一定的资金自筹能力。4.基础条件较好。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大户等带动主体有一定实力。5.基础工作扎实。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组织领导工作较好,措施落实有效,增收台帐健全,项目可操作性强,实施责任明确,财政资金管理规范。
(二)继续实施一般增收项目。建立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项目库,具备条件的项目可通过公示告知程序,由低收入纯农户自行选择实施,实现“菜单式”项目增收。将项目库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高效农业和转移就业上,鼓励低收入纯农户租用农业设施,扩大种养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加大种禽、种畜、种苗补助,提高低收入纯农户发展生产的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实施政府购岗安置,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纯农户非农就业。
(三)广开增收新渠道。鼓励增收项目区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确保低收入纯农户土地收益逐年有所增加。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优势,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纯农户吸收为会员,带动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区内各级财政投入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归集体所有,产生的收益或股份分红专项用于扶持低收入纯农户增收。
三、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各有关部门和街道要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区相关部门应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将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与推进部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区级支农项目资金,积极做好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业务督导等工作。区和街道要积极组织各级干部,把挂钩帮扶落实到每个村、每个农户,并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增收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