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

第1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企业环境负债与其它负债,特别是与正常交易中的负债有很多不同点,这也决定了企业环境负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比其它负债会计要素具有特殊性。

一、环境负债的特点

企业环境负债是指由于过去或现在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承担的需要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义务。它是企业承担的各种负债之一,具有企业一般负债的基本特征,如现实性、主体性、强制性、可计量性和时限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

(一)环境负债不同于企业一般债务的表现是非直接交易性。企业的一般负债大多是由于现实交易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形成的,如购买行为形成的应付款项、使用人力资源形成的应付薪酬、由于交易形成的流转税、交易成果引发的所得税和其他税费等。企业的环境负债也有类似成因导致的,如购买排污权形成的负债;更主要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引发非直接交易性责任的承担。如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损害罚款和环境赔偿等,这不是确切的交易行为直接形成企业的现实义务,而是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后续确认和计量。

(二)环境负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企业到底承担多大的环境责任,具体表现为多大数额的环境负债,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它取决于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的强弱、社会环境意识水平、所在区域的环境要求和环境法律的完备程度、社会环境管理机构的监督与制约能力、企业的影响力等众多非交易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企业和个人均把废弃物的排放看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类的生活、企业的生产必然产生废弃物,就必然要排放,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当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时,又有很多人认为,整治环境污染是社会管理机构的责任,企业不应承担治理和预防污染的责任;现阶段,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均对环境问题给予关注,也承认企业和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注意开展环境保护,接受了对环境影响后果责任的承担。但是,即使企业可以计量自身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仍然不能够明确可能承担的环境负债的准确数额,因为前述的诸多非交易因素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强,法律和社会规范要求的环境控制水平低,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负债就可能相对较小;反之,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大。同样,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越强、其影响执法者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得到社会管理机构的庇护,其直接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小;反之,就会承受法律和社会规范规定的环境责任,环境负债就会多一些。

(三)环境负债具有相对滞后性。企业一般性负债,在相关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就已明确需偿付的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相对于此,环境负债的确定一般不是发生在废弃物排放或污染发生的那一时间,而往往会在排放或污染行为发生之后的某一时间被确认或提出。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环境污染和产品环境质量问题导致的赔偿责任,一般会与污染或产品交易的发生时间相差很远。

(四)环境负债具有追溯性和连带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本身的广泛性、影响的严重性和长远性。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其影响面积之大、损害之严重、时间之久远都是非常明显的。针对这种状况,各国的环境立法大多对环境污染的责任采用了追溯原则。美国1980年颁布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就凸显了追溯原则:造成危害物质泄漏的肇事者要承担全部的清理和恢复原状的责任。其中对责任人的界定如下:

1.已经产生废弃物的现有拥有者和经营者;

2.在处理废弃物时产生泄漏的拥有者和经营者;

3.处置有害物质的安排人;

4.选择处置有害物质的运输人。在日本,负有环境监控职责的政府也会成为现实的环境责任承担者,并因此承担环境赔偿责任。几年前,日本东京法庭针对引起大众注目的汽车污染影响健康的控诉官司做出裁决,判定受到柴油废气污染而引起相关健康问题的居民胜诉,日本中央及东京市政府必须支付赔偿金给这些居民,总共要向99位原告中的7人支付总额为7900万日元的赔偿。这个案例也具有追溯赔偿的性质。

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过程中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债务,有经营性质的,也有非经营性质的。但环境负债归根结底还是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负债,没有相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废弃物,也就不会发生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环境责任形成的负债,也是企业经营性负债的一部分。会计核算之所以把环境负债与其他负债适当地加以区分,一是要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生产者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合理、准确地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损害给企业财务上带来的损失;三是为了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环境业绩。

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由于环境负债既有企业一般负债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也比较复杂和具有不确定的特征。按照对环境负债的把握程度,可以把环境负债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不确定性环境负债。

(一)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

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废弃物排放、有毒物泄漏、环境违法违规)引发的、经有关机构(法院、仲裁、环保执法)做出裁决而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负债。主要包括:排污费、环境罚款、环境赔偿和环境修复责任引发的环境负债。

1.环境违法违规责任的认定。环境违法违规责任是指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由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对排污者征收的排污费、做出的污染罚款决定而承担的环境债务。根据《环境保护法》及其有关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有权对预防环境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没有达标而建设项目投入使用、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设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而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予罚款的行为进行罚款处罚。

2.环境赔款责任的认定。环境赔款是由于企业排污对他人造成了生产、生活损害,通过协商、裁决或判决,企业应当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的事项。环境赔偿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排污和是否给其他人造成损失两个方面事实的认定。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民法通则》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已污染和破坏环境,侵害他人的环境民事权益的,应当承当民事法律责任,主要就是经济赔偿责任。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赔偿、财产损失赔偿等,实际上还包括后续影响性赔偿(对他人生产、生活的后续活动的持续影响)。有人认为,环境赔款还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李连华,2001),即企业只要在客观上对他人造成了人身、财产和环境权益的损失,即使没有主观的故意,也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对于企业环境负面影响来说,笔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无过错责任”,而是明显的“有过错责任”。这种“过错”就是企业排污行为的客观存在。如果企业没有排放废弃物、没有造成相应的环境污染或环境损害,企业还会承担由此造成的环境赔款责任吗?记得有过这样的一件诉讼:一居民在另一居民的房前建起了足以影响原居住者采光的高层住宅,原居住者要求后来居住者拆除其建筑,或者支付对其采光权的赔偿。后来者虽然没有主观故意的损害,但他侵害他人的权益已经变成事实,而这种居民享受自然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后来者的行为是有过错的,是过错责任。交通事故中无过错责任最具说服力,相对于此,在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方面,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本身就是事实、就是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3.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环境修复责任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或污染的行为人在开发、利用或污染之后,清除污染、恢复环境原貌的责任。自治区经贸委、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局决定,在江河源头保护区内、青藏铁路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旁和主要草场、湿地进行沙金矿开采的29家矿山予以关闭,注销其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采矿许可证手续;还对19家矿山进行限期开采,1-2年进行回填复垦;同时对另外11家矿山企业做出了继续进行整顿的决定。有关部门还向其他矿山提出了加大对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投入力度的明确要求,如不符合采矿条件,同样将被关闭取缔。应当说明:这种责任既有法律强制性质,也有道德义务性质。

(二)确定性环境责任的计量

环境责任导致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是很简单的,如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通常是由环境执法部门或司法程序确定。这些环境负债的计量也很简单,可直接根据环境执法机构的罚款金额或法院裁定的金额进行计量即可;相反,有些责任的认定和负债的计量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如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及其导致的环境负债的计量。对于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性的环境修复责任,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的提取比例和提取标准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自律性环境修复责任,可以根据企业决策机构或专业咨询机构的测定,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均衡企业社会责任、社会环保形象、环保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提取的标准和提取比例。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提取的比率和金额也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引发这种变化可能是多种原因,如:企业承受能力的增强和企业形象的更慎重考虑,企业可能提高提取比例;还有对环境修复费用的重新测定或评估,导致对环境修复责任的判断发生变化;企业环保目标的修正等。

(三)确定性环境负债的核算

对于环境罚款和环境赔款,在传统会计核算和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均视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财务事项。因此,一般记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之中,在环境罚款和赔偿确定时:

借:营业外支出——罚没或赔偿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现行会计制度下,对处于诉讼或纠纷的环境事项,要根据可确定程度的具体情况做出会计处理。对于可以评估预期的责任承担结果的环境纠纷事项,在最终裁决出现以前,应当合理计提损失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提费用——预提环境费用

对于不能合理评估预期结果的未决环境纠纷事项,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

由于处理结果完全记入营业外支出,因此可以说,上述会计处理是基于把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环境负面影响问题看成是与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及其会计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前文已经说过,企业的环境影响恰恰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若没有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环境影响。因此,上述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与企业环境问题的实际状态和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不相符合,应当予以修正。笔者建议:应当将环境责任的承担视为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的重要事项和指标予以考虑,所发生的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应视为必要的管理支出。至于是否要在交纳所得税时给予扣除,可以另行研究。建议上述会计事项应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环境罚款或环境赔偿裁定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计提可能的环境责任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提环境费用

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应当进一步把环境罚款、赔偿和修复责任看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本。因为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损害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这种支出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但毕竟是同产品生产、劳务提供、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应当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就事实而言,这种观点应当是合理的、正确的,但会计处理会比较困难;况且企业目前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制造成本核算,并非完全成本核算,所以,作为管理费用处理环境责任费用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四)非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非确定性环境负债,也称为或有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行为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责任。在过去的企业会计业务中,人们很少关心企业环境责任引发的潜在环境责任承担问题,只有在切实遭受环境处罚和赔偿时,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项目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缺乏稳健性,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应当借鉴或有负债的理论与实践来处理环境影响责任问题。如果环境责任发生,且其导致的损失金额可以合理地予以估计,就采用基础,计提或有损失: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

如果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责任的发生属于“有可能”状态,则可以不计提或有环境负债,但要在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如果企业环境影响责任发生的概率很小,则可以不预提也不披露。

第2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医生35%的医疗差错会被药剂师纠正,药剂师12%的差错会被护士纠正,而护士是医嘱的最后执行者,她们的差错却没有人纠正,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医疗差错,甚至是医疗事故的产生。”刘喻说,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尽最大努力降低犯错率。

全条码化实现全程追踪

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患者来到住院登记处,工作人员接过就诊卡,打印两份条码,一份给患者,一份进入配药中心或者静配中心,配完以后护士再拿EDA扫描条码,信息便传递到护士工作站。除此之外,护士用EDA扫描条码在病床边实时输入、查询、修改患者的基本信息、医嘱信息和生命体征等,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疗过程便受到了全程追踪。

“现在我们都离不开这个了机器,来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它戴在手上。”无锡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长徐锡春拿着她的EDA对记者说。

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护士通过手持EDA查看当班必须完成和未完成的工作明细,EDA可以对需要尽快完成的工作进行预警。据徐锡春介绍,对于使用EDA,护士们从最初的不习惯到现在的离不开,现在护士的“三查七对”能够在短时间里面就可以完成。

“过去,患者和医嘱信息都需要打印、二次转抄、二次补录等。对我们护士来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在转抄中容易出错。而且医嘱执行也需要护士人工核对,护士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差错,也就没办法及时知道最新的医嘱信息的改动。”徐锡春说。而现在,移动护理条码扫描技术已经成熟,护士可以通过EDA对患者及医嘱信息进行实时调阅,条码扫描执行医嘱,确保各项医嘱信息的实时传达,有效地降低了医疗差错。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

“在配药这个方面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以前是对着患者的治疗卡,一粒粒地把药夹在一起。而现在,药都是一袋袋配好的,而且袋子上还有条码,我们只需要扫描条码,就能知道这药是配给哪位患者的、服用的剂量是多少,非常方便。”徐锡春所提到的配药系统是eMAR(电子药物管理记录)自动化给药管理系统:护士在患者给药时间扫描患者手腕带及所给药品,当药物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剂量及患者身份不符合电子医嘱病历,系统将不会给予识别,从而患者不会被给药。自动化给药系统确保了药物治疗过程中的5个正确: 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用药途径、正确的用药时间、正确的患者。

早在2007年12月1号,无锡市人民医院便开始布置移动护理条码扫描系统。到2009年底的运行考验,系统已经成熟,二维技术稳定可靠,并贴近护理应用场景,流程简洁、实用。“医院借助移动计算和物联网的二维条码技术,有效集成医院相关的各项信息数据,这样做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避免医嘱执行过程中的差错、保证检验采样一级床边采集各项护理信息的正确性,除此之外,护理数据能能够共享、消除转抄,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刘喻说。

记者在走访无锡市人民医院门诊输液室时观察到,虽然患者很多,但是井然有序。患者的手腕上带有腕带,输液瓶上贴有标签,标签上除了标有患者姓名、药品种类以及剂量外,还有排药人、加药人信息以及二维条码。

“门诊输液管理工作繁忙、琐碎、工作重复性强而缺乏新意,同时输液患者多、流动性大,使用药品种类多而新,护士对新药品不了解等增加了门诊输液管理的用药不安全因素。”刘喻说。针对传统门诊输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采用二维条码技术,创建了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型输液护理服务新模式:在处方、药品方面,采用处方电子化传递、药物核对电子化以及输液信息的可追溯,防止了人为差错的产生;在护理方面,采用语音叫号穿刺、及时应答患者呼叫,使得输液室环境井然有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二维条码的应用,实现了输液信息的全程追溯,排药人、加药人等相关责任人的信息都能通过扫描输液瓶上的二维码获知。

移动护理条码扫描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都采用了二维条码技术,对患者的就诊过程进行了全程追踪,而对于医疗设备、器械的追踪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点之一。“医疗设备、器械等引起的感染是引起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减少医疗事故是如今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刘喻说,无锡市人民医院采用基于无线计算和识别技术的消毒供应中心监控系统,结合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对消毒包进行全过程质量追溯。该系统能实现质控追溯:清洗、打包、灭菌、存储、申领、发放、使用、回收全流程记录;绩效管理:统计分析、成本核算、工作量统计、绩效考核;库房管理:手术器械、一次性耗材的入库、出库、盘点、申领;手术管理:手术备包计划、器械清点、二级供应室;单器械追踪:单件手术器械的追溯管理;植入物追溯:植入性物品消毒、使用管理;外来器械:厂商外来手术器械、外院代消毒包管理。

RFID 技术助实时监测

“我母亲脑梗,在无锡三院住院,住院的时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轮流24小时看护。半夜一两点,在打吊针的时候,我就一直睁大了眼睛盯着输液瓶,完全不能睡觉,担心要是我们睡着了,输液输完了却没人知道,就出大问题了。”曾担任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的冯钧博士说。这次经历让他萌生了研发一种能实时监测输液过程的系统,当输液瓶里的液体快要达到设定值时,会自动报警,而且患者在离开病床后,也能对输液状况进行监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冯钧所在的公司与无锡市人民医院合作,无限输液过程管理系统开始在老年医学科试用。

在冯钧和刘喻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无线输液过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护士能通过输液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本病区所有床位的输液状态,包括患者的床号、输液剩余时间、患者紧急呼叫的信息、输液位置的状态信息,当输液瓶里的液体达到事先的设定值时,护士得到报警信号后做到及时处理,实现静脉输液的远程监测。”冯钧说。该输液系统的实施,不仅减轻了陪护人员的陪护压力,而且通过监测系统,可以准确判断滴速、剩余时间、最佳换液体的时间等,优化了医疗流程,减小了因输液而引起的医疗事故,也使医护人员把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无锡市人民医院是国内首家使用RFID标签的医院。除了无线输液管理外,刘喻还向记者介绍了另外三个系统:婴儿防盗系统、医疗废物管理系统、生命体征采集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应用RFID技术,实现对婴儿、废物、患者生命体征的全程监护。利用RFID技术实现实时监护,是在二维条码技术实现全程追踪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减少医疗差错,让医护人员能随时了解患者的状况,更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其中,婴儿防盗系统是在婴儿身上佩戴可发射出RF射频信号,且对人体无害的智能电子标签。婴儿电子标签定时发射具有唯一ID信息给婴儿防盗系统,系统据此对婴儿所在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还可对企图盗窃婴儿的行为及时报警提示;生命体征采集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 RFID 技术,在患者身上佩戴内置感应器的 RFID 标签就能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在该系统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分析得出,通过 RFID标签监测得到的体温精确度可与耳温、腋温、口温等测量值相比拟,精度在±0.3 摄氏度以内。

“医疗废弃物中常有传染性病菌、病毒以及化学和放射性污染,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果处置不得当,不仅传播疾病,而且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刘喻说,自2003年的SARS医疗废物处理的问题备受全球关注,卫生部于2003年6月16日,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这能够避免由此产生的医疗事故和交叉感染事件。

“当前医疗废弃物处置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对废物处理进行实时监控成为可能。”刘喻向记者介绍了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医疗废物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室内定位技术结合 RFID 技术实现可视化医疗废物运输管理和实时定位,运用高速、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和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医疗废物实时全面的监控。

客服中心――信息集成平台

“现在许多医院的信息集成平台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信息没有很好的加工,仅是信息的堆积,更没有很好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安全目标、危机值紧急处置、重点患者的紧急抢救的指挥、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支持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锡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客服中心,对医院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无锡市人民医院客服中心主任朱晓红说,客服中心的建立也利用到了物联网,现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集成都集成到客服中心,并且起到了指挥、促进沟通的作用。

“建立客服中心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朱晓红说,“每个医院的客服中心按照自己医院的不同特点来构架,我们医院的客服中心不同于其他医院,目前有六大功能:话务功能、专家门诊的预约、住院患者的随访、床位协调、咨询以及投诉。通过客服中心完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院前(挂号预约)、院中、院后(患者出院回访)的全程管理。”

第3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关键词] 临床检验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181-02

目前,医院的临床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事件发生较多,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检验人员的感染事件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检验科对医疗患者进行检查时,若不注意很容易引发工作人员感染的现象,给工作人员造成健康甚至是生命的威胁。而当今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检验科检测的患者和相关的检测项目逐渐的增多,产生了很多危险的因子,造成检验人员严重感染地现象。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该研究对容易导致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人员有13例,其中男性有4例,女性有9例,年龄位于22~42岁,平均年龄为32岁。感染人员中有6名实习人员,7名正式人员。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成立实验调查小组对检验人员中出现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同时研读相关的论著对于医院中潜在的诱发检验人员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利用问卷走访的方式,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对医院中存在的诱发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归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受到感染的13例患者中,因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科学操作的人员有4例,因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得当造成感染的人员有4例,因为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除菌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3例,因医院环境布置不合理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2例。受到感染的检验人员其感染的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感染现象的诱发原因

通过对医院中临床检验人员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我们对于检验人员受感染的诱因有了进一步较为明确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在布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为适应临床在不断地增添新设备和新项目,许多问题显露出来。很多实验室面积有限,房间显得十分拥挤,污染区域和清洁区域存在着交叉的现象,而检验科的医疗人员每天都必须在实验室内处理数量巨大的标本,这些标本中很多都存在着潜在的感染性,同时检测过程中出现外溢飞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而检验科内通风换气设备存在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检验人员出现感染的危险[1]。

3.1.2 医院中的各项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贯彻和落实 首先,医院中检验科对于导致感染的诱因存在着监察不足,监督不力的现象,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落实预防感染的制度[2];其次,检验人员没有完全察觉到造成医院感染的危害以及对生物安全的保护,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麻痹大意的现象;最后,医院中有些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感染现象,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从而导致制度监察不严,落实不足。

3.1.3 检验科中的检验人员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存在着淡薄的现象 有些检验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意义,同时有一些新进的职工和部分实习生对于医院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子以及相关的预防手段缺乏全面的了解,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低。有些人员对于操作的主要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还不够了解,存在有实验操作的时候没有戴口罩,手套以及帽子的现象,没有对防护的用品进行正确的使用;有些检验人员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用已经污染了的手去接电话,或者是在接触了污染的标本或者运用仪器进行操作后没有严格的运用医学上常用到的六步洗手的方法[3];还有很多人员在连续性的为不同患者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一直佩戴者一副手套,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检验人员受到感染的现象。

3.1.4 很多科室对于医院中开设的感染知识的培训课程不够重视 医院中的许多科室往往只重视对员工进行与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而对于医院中感染知识的培训,往往只局限于应付检查的层面,医院中指定的预防检查的培训计划往往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培训很难受到实际的效果。

3.1.5 检验科中的部分检验人员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比较缺乏 检验人员往往也只是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不够重视,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去学习。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检验人员的消毒以及灭菌观念没有得到正确的树立,在执行时也没有严格的按照其标准,往往存在着不严格按照正确的标准和要求对消毒的溶液进行配置或者消毒溶液的配置浓度根本错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消毒[4]。

3.1.6 医院中保洁员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在医院中,保洁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水平比较低,同时流动性又比较大。然而他们承担清扫环境,洗涤污染的物品,搬运废弃物等工作,可以说是时刻接触着污染源和污染的高危人群,这样很容易导致医院的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的出现。

3.1.7 职业本身也存在着危险性 检验科的检验人员每天都与患者进行着密切的接触,同时接触着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各种感染源,检验人员自身又通常用着刀、针以及玻璃等比较敏锐的器皿进行操作,在忙乱的情况下难免发生划伤、刺伤以及溅洒标本的现象,引发感染。

3.2 控制感染现象的对策

目前,我们应该根据诱发感染的原因积极的做出改善,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对感染的诱发因子进行控制,减少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现象。

3.2.1 在医院内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制体制,对检验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分工 对于医院中检验科的各项工作要设立相对完善和明确的监察和监管制度,从而使得医院内对于感染的预防工作可以切实有效的进行。我们应该对检验科内部的的工作责任进行管理和完善,通过对院感科等组织的设立,科室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小组,甚至是个人手中,将监察和监管机制得以切实有效的执行。

3.2.2 对检验工作的相关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坚决的执行 首先,应当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并且出台相关的章程或者规章制度来确保这些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的得以运用。医院中检验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对检验工作进行中的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细节进行充分和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正确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从而达到规范自身,降低操作中感染因子的作用。

3.2.3 加强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相关的预防知识 在医院中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时,应当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普及医疗中感染的相关知识,普及对于如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的知识,如何进行无菌操作,如何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等等。其中要重点进行培训的人群有医院中新进的护士与医生,来自学校的实习生,医院中的保洁人员,以及检验科的检验人员等等。在进行培训时,可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以及有奖知识竞答的方式,增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吸引相关人员前来听课;同时要加强对听课人员的监督,保持出勤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2.4 对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建设 合理安置实验室中的工作环境,将检验人员进行操作的区域以及流动的区域与实验器材的放置区域隔离开,在工作室内要设立和区分好相应的污染区以及半污染区,清洁区。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建设或改造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对进行消毒的设备和洗手设备要进一步完善,以方便实用为主要目的[5]。同时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必须要穿防护服,佩戴口罩、眼罩以及一次性的橡胶手套等等。

3.2.5 对于医院中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保护工作要进一步进行强化 患者及其家属来医院进行检查时经常需要多次往返于检验科或者在检验科进行长时间的停留,然而检验科中各种菌群比较集中,容易诱发感染,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和保护。对患者进行微量抽血或者静脉抽血的时候要要严格遵守使用一次性工具,在抽血过程中用到的所有器材同样要无菌操作,在使用棉签进行止血时要将棉签在拆开后的12小时之内用完,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抽血都要佩戴一次性的手套,对器材进行重复使用时应严格进行消毒。

3.2.6 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 检验科有许多的设备以及器材,因此对这些工具进行清洁时也存在着较大难度。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很容易导致一些细菌和病原体的残留,留下了感染的隐患。所以,在对这些设备器材进行消毒工作时,要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液消毒、紫外线的消毒以及进行室内通风等等。如果发现有污染现象则要尽快遏制污染源,进行全面彻底的灭菌消毒工作,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备案记录,方便开展追溯的工作。

医院检验科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很容易诱发各种感染。因此,检验科应当依照上述的内容,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增强临床检验人员的对感染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严格按照一定流程来进行检验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摒除检验科中的安全隐患,对于病患和检验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蒋春梅.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医院管理,2013,10(14):167-168.

[2] 许秀芹.临床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监控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4):36-37.

[3] 吴俊余.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意义[J].中华医院研究学杂志,2006,16(5):46-48.

[4] 杨桂清.检验科医院感染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7):19-20.

第4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医院;感知层物

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从而完成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依靠人工进行工作的方式和流程,既可以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多错误。信息的查找、处理、追溯也更为便捷和高效。从理论上来说,物联网可以对所有的人和物进行管理。而在医院的实际应用中,物联网的管理对象也可以分为人和物两种。

一、物联网在医院中的应用

(一)对人的管理

物联网的作用是完成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当其针对的对象是人的时候,那么其作用自然就是完成对人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说,只要是需要对人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区域,物联网都有用武之地。医院里人员构成复杂,针对不同的人群,管理的目标有所不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对患者的管理

(1)快速就诊。在医院的就诊流程中,所有环节都会涉及到患者信息的人工记录、录入、查找,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患者信息储存在射频腕带或者就诊卡等介质中,无论患者需要挂号、就诊还是取药,都可以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而且还能有效避免人为失误。

(2)婴儿防盗。将RFID腕带系在新生儿的手腕上,并设置报警功能,可防止婴儿被盗。

(3)患者行为监测。只要患者携带相应的传感器,那么就可以远程了解患者的活动情况,医生可以根据取得的数据进行指导。

(4)母婴对应管理。将婴儿RFID腕带的信息与其母亲的信息建立起唯一对应性,避免抱错。

(5)门诊无线输液系统。将患者的RFID腕带和静脉滴注药物上的RFID标签进行配对,当患者需要帮助时,只要按下呼叫按钮,护士的显示终端上便会显示患者的信息,从而快速提供帮助。

(6)手术患者信息核对。护士在手术室内通过患者的腕带核对患者信息,并通过询问来确认信息是否正确;主刀医生在实施手术前再次核对标签信息,并进行验证,如果信息有误,系统自动报警。

(7)移动查房。医护查房时,可以利用移动查房机等终端设备,迅速获取患者病床的RFID标签等信息存储介质中的信息。

(8)疾病监测。利用各种便携式数据采集器,收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并传输到指定目的地,用于进一步分析及处理。

(9)智能呼叫。当患者出现突况时,智能呼叫器中的传感器信号能够触发呼叫功能,及时发出报警。

(10)监控服药。患者将药品放入一个配有专属标签的智慧型药柜,药柜记录了患者的各种用药信息。到服药时间时,药柜会自动提醒患者用药。

(11)院前急救。急救车内的设备可实时将患者的车载检查结果传递回救治中心,使专家可同时对众多患者进行全天候、无边界监测、诊断和治疗。

(12)智能药瓶。在药瓶上装入压力传感器,每次患者服药,需要扭动瓶盖时,传感器便会向医生发出信号;如果患者忘记吃药,传感器便不会发出信号。医生可以据此提醒患者按时用药。

2.对医护人员的管理

(1)规范医护人员行为。医护人员通过佩戴的贴有RFID标签的胸卡,可以实时了解他们的活动信息。

(2)麻醉全程安全管理。麻醉医师须佩戴RFID卡,通过该卡可以判断医师是否获得授权,没有获得授权则不能进入手术室。在实施麻醉前,麻醉师再次对标签的信息进行核对,并进行验证。此外,还要对麻醉所用药品进行检查和确认。

(3)手术医护人员管理。进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佩戴主动式RFID标签,固定式RFID读写器记录进入时间,手术后医疗人员离开时,读写器记录每个人的ID号和离开时间。在手术过程中还可以记录每个医护人员的位置。3.对其他人员的管理医院内人员构成复杂,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以及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些区域需要对出入人员进行限制,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进入。常用的门禁系统能够通过各种存有人员信息的介质来识别人员的身份,并判断其是否能够进入该区域。

(二)对物的管理

医院内物品种类繁多,不同物品的管理各有侧重,因此,需要视物品种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血液样品管理

血液样本在采集时贴好RFID标签,样本被送到化验室以后,接下来的化验、数据录入、复检等均可由机器完成,在主治医生的电脑上直接显示检验结果,减少了污染和差错率。同时,可以对样品进行全过程跟踪。

2.药品管理

(1)取药自动化。自动分药设备收到医生开具的药方并进行扫描,然后将药方上的药品选出并传送到药篮里。工作人员扫描处方上的RFID标签,即可通知对应患者来取药。

(2)输液自动化。当药瓶的液面低于某个水平时,药瓶的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送给护士站,提醒护士换药。

(3)中心供氧监控。利用各种监测装置实时测量各临床科室的氧气压力、浓度和流量,当氧压、氧浓度不足时即会报警;对科室用氧量进行计量、计费;当病区出现火情时,能远程关闭氧气供应。

(4)智能医药柜。提供药品的相关信息,自动通知药品采购人员及时补货,对医护人员拿错药物或者用错剂量的行为发出警告,以此来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药物,以达到全过程追踪的目的。

(5)药品防伪。将药品信息存储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药品标签的内容与公共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比较,查看信息是否一致。

(6)血液信息管理。给每个血液带均配一个RFID标签,存储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与后台数据库相联,使血液无论在采血点、调动点血库还是使用医院,都能受到监控和跟踪。

3.耗材管理

使用条形码对医用耗材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耗材的采购和使用情况。例如,追踪纱布、纱垫、缝针等物品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保证卫生及安全,防止手术结束后物品的遗漏;通过RFID标签,对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对器械包的存放、使用实行监控。

4.设备管理

(1)医疗设备智能管理。在医疗设备上粘贴RFID标签,实时跟踪设备的使用和变化情况。

(2)医院中央空调系统评估。利用中央空调机房的运行数据和末端用户的室内环境监测的历史数据,对中央空调系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3)数字化实验室。将临床实验室自动化分析仪通过传送系统连接起来,进行流水线作业,实现样品运输、分类、前处理、检测、结果报告、后处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

(4)医疗设备集中管理。对呼吸机、监护仪和注射泵等设备进行集中管理,通过位置传感器等实时定位设备所在科室,掌握设备的状况。

(5)大型设备的监控。在特定位置安装相应传感器,实时传输设备运行状况及其环境参数。

(6)科研设备的管理。对各类数据进行静态统计,动态跟踪科研人员对物资的使用情况。

5.废弃物管理

(1)医疗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避免医疗废弃物的漏装、遗失、丢弃。

(2)医院污水自动监测报警与智能识别。对污水中需监控的指标进行智能化识别和连续监测,将数据汇总到中心控制室,对污水中余氯等成分进行智能识别,并设置异常报警功能。

二、物联网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物联网是工具,是为医院提供实现管理目标的技术手段。它能否在医院应用以及如何应用,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考虑安全因素。物联网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能否保证样本、药品的安全,以及信息的安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其次,经济因素。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从初始投入、后期维护成本及其所带来的效益来看,是否值得投入,需要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仔细权衡。物联网的用途可分为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三部分,与之对应的是物联网组成的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无论是信息采集、传输还是处理,都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可以选择。可以说,物联网的构建,是各种技术的整合,并无固定的模式。

三、结束语

物联网的应用涉及到感知层的各种设备的配置、传输层的网络搭建以及应用层的软件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功能为根本,准确定位,系统规划,这样才能使物联网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在医院运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合明,张滨,王雪娟.医院物联网安全认证方式的选择[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4(03).

[2]陆伟良,贾利涛,杜成章.现代医院物联网建设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02).

第5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一)预防与控制策略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以管理传染源、预防控制医院内传播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特别是在sars流行的情况下,要采取措施,确保“四早”措施落实到位。强调就地隔离、就地治疗,避免远距离传播。

        1.建立各级政府多部门的工作机制  发生sars疫情后,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建立多部门参加的协调工作制度,协调解决sars防治中的有关问题,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核实、调查、消毒和上报疫情等工作。建立双向的、覆盖医疗和疾控系统的、敏感、迅速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建立包括各级疾控部门、医疗机构、军队、科研院所合作的联合科技攻关机制。

        2.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控制措施

        (1)医院内sars的预防与控制  根据sars的传播特点,与sars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是高危人群,应特别做好这类人群的防护工作,预防与控制sars在医院内的扩散和传播。从事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全面掌握sars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防护措施和治疗原则,特别是要警惕病人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传染源的扩散和传播;所有医院要设置发热专科门诊,收治医院应独立设置隔离留观区、收治病人隔离区;应严格规定各区探视制度,专人负责隔离病区出人口的检查工作,坚决拒绝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病区;坚持首诊负责制,负责初诊病人的登记、观察、跟踪。对确诊病人,应用专用运输车辆将其转至指定收治医院;做好医院内的消毒隔离工作,确保各种措施的落实,有专门人员检查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情况;医疗机构应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出现过度劳累的状况,应特别注意医务人员的体温、呼吸等健康状况;参加病人救治工作和流调的医疗卫生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个人防护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医疗废弃物处理由环卫部门统一集中处理。

        (2)社区内sars的预防与控制社区医生对社区内发热病人进行初筛,指导就诊;街道、社区和居委会对社区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随访和管理;对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的生活垃圾,用密闭的容器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痊愈和排除病例由社区医生继续随访14天;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人员密集、卫生环境不良和通风条件差的居住环境的管理,保持空气流通和定期消毒,如集体宿舍、外来人口租住或聚集地等。

        (3)社会的sars的预防与控制  开展多种形式的sars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深入社区、街道和学校进行防治宣传,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新闻媒体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等,广泛、深入、正确地官传sars防治知识;停止各种形式的集会活动、关闭人口流动大、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公共场所;餐饮、旅店、商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勤开门窗,经常消毒,其从业人员或工作人员中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采取停止或关闭等措施。

        3.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在对sars的传播机制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完全的情况,只要严格、确实地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完全可以达到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和控制sars传播的目的。 

        (二)各项具体防治措施

        1.传染源管理

        (1)对患者进行管理

        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接诊医生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务人员尤其是直接接触肺炎患者的一线人员发生肺炎;聚集性发生2例及以上的肺炎(指某一群体中14天内发生2例以上肺炎,或接触过肺炎患者后2周内发生肺炎,以及14天内医疗机构局部出现2例以上获得性肺炎病例等);与野生动物有职业接触的人发生肺炎以及出现死亡病例等。出现上述情况,均应立即严格隔离观察,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②早隔离、早治疗:sars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均应立即住院隔离治疗,但应收治在不同区域,其中临床诊断和疑似患者均应住单人病房,避免交叉感染。应就地治疗,尽量避免远距离转送患者。

        (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每例sars患者、疑似患者都应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其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同类患者,以及发病前3天和症状期的密切接触者。

        (3)动物传染源(宿主)的管理:应加强对动物宿主的监测研究,一旦发现可疑动物宿主,应立即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或减少与其接触机会。

       2.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选择符合条件的医院和病房收治sars患者是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前提。

        (2)做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或面罩、鞋套等。其中以防护口罩与手套最为重要,一般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应戴12层以上纱布的口罩,有条件的或在sars感染区则应佩戴n95口罩。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插管、口腔护理等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医护人员还应佩戴护目镜或面罩。

        (3)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树立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规范操作。呼吸内科门诊和急诊室值班医生平时应佩戴口罩,当有发热、呼吸困难、类似肺炎表现的患者就诊时,更应特别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4)医务人员尤其是诊治sars患者的一线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监测工作。

        3.疫源地消毒与处理

        疫点或疫区的处理应遵循“早、准、严、实”的原则,措施要早,针对性要准,措施要严格,落到实处。对疫点应严格进行消毒,通常情况下,不必开展针对sars的外环境消毒工作。疫区的处理要在疫点处理原则基础上,突出疫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防止疫情的传人、传出。

        4.检疫和公共场所管理如果出现sars暴发或流行,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时,可以实施国境卫生检疫、国内交通检疫,还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采取紧急措施,如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等。

        5.多部门协作,共同做好sars防治工作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护、社会联动、大众传媒体系是尽早发现和控制sars疫情的重要保障。必须由政府牵头,卫生、教育、工商、交通等部门联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社会宣传与服务等专业队伍,负责各项具体防治措施的科学论证和落实。做好与军队、厂矿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联动,准备好第二、甚至第三梯队的医疗卫生及后勤保障队伍,储备必要的物资和药品。

        6.加强健康教育、社会关爱和心理干预  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sars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配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并注意针对疫情的变化调整宣传教育重点。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宣传防治知识为主,明确群防群治的措施和公众的义务与责任,要真实报道疫情,并要减少有可能引起群众恐慌的报道。

参 考 文 献

[1]许锐恒主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春梅,钟晓祝,杨金城. 教学医院轮训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控制对策. 重庆医学, 2004 33(6) .

第6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世界发展的方向是城市化,城市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而其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及建筑的建设量大幅增加,带来了全球变暖、即使在偏远地区也能检测出长期残留的化学物质等问题,更面临全球经济危机,食品和能源短缺,社会凝聚力减弱等诸多巨 大挑战。这些使得我们迫切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全面的规划和综合管理。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而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也是当前全球性的发展大趋势。尤其是建筑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表现的尤为重要。

首先将绿色建筑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当人们对新的建筑理念无以名状时,美籍意大利建筑师PaolaSoleri(保罗・索勒瑞)将Architecture和Ecology两个词整合为Arology,意为“生态建筑”。随后的三四十年间,建筑与自然气候条件相协调的理念被提出,建筑节能技术日趋成熟,人们更加重视室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由此,建筑设计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体系层面,其涵盖范围从建筑本身扩展到经济和文化等更广阔的领域。

直到1992年的一次国际建筑设计论坛上,瑞典建筑师乌尔夫正式向全球建筑界介绍了“共生城市”。所谓“共生城市”,是瑞典对生态城市概念的表述。包括交通、建筑、能源、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在内的城市各个“节点”,相互交织构成整体,所有要素都良性循环。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项目结构与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建筑承包商以及负责能源、供水、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的企业共同协商,最大程度的寻找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废物产出、增加回收使用率、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空间的综合效益。

此后,瑞典开始着手建设“共生城市”。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哈默比(Hammarby)地区,就因“共生城市”的规划理念而闻名遐迩。

哈默比(图1)位于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交汇处,该地区曾是斯德哥尔摩市申办2004年奥运会时规划的奥运村,申办失败后建设项目得到了保留。斯德哥尔摩市政府以“共生城市”为规划理念,对该地区进行改造。目前是斯德哥尔摩近几十年来最大的城市开发项目,项目规划用地12000公顷,它的原址是重工业用地,区域内有许多污染物留存,但政府还是对该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调研和规划,按照闭合的生态系统理念,从环保、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交通等方面综合统筹设计,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比目前通常的建筑好两倍,建筑的年能耗为60Kwh/,80%的交通通过公交、自行车和步行来解决,有害废弃物减少50%,用水量减少一半,全新的金属和砂石等建材用量减少一半。

从2000年正式施工至今,哈默比生态城的建设已经进度过半,共有1万多居民先后入驻。在已建成的哈默比生态城中心漫步,感受清新的空气和安静幽雅的街区,到处都是自然状态的湿地、水面和茂密的树林,还时常见到路边自由自在的松鼠和水鸟。

哈默比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个特例,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首期建设时间为2001年~2005年,以Bo01小区为例,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模式主要包括:

该小区旨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原本废弃的码头改建为占地30公顷,可容纳1000户居民的住宅综合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技术具体措施包括:

能源供应:

100%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满足了小区全部的电力、供热及供冷需求。

风力发电―主要来自居小区以北3公里处的一个2MW风力发电站。

太阳能―用于发电和供热,在小区楼顶安装约120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系统和1400的太阳能板。

地热资源―用于67℃的冬季供暖及5℃的夏季制冷。

2.水资源利用:

节水:科学合理的使用水资源,减少水浪费,采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通过减少用量,梯级用水、循环用水、雨水利用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废水处理:将使用过的废水经过再生净化得以回用。从生活污水中提取有机物,制成沼气用于生活燃气、沼气渣运往农村做化肥。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减少水污染:采用降水收集网络与污水管网分离的系统,能直接处理雨水、雪水,或渗入地下,或被导入运河和海中。(图2)

3.节地措施: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小区的土地利用率,同时增加小区的美学观赏性。

Bo01小区以多层为主(3-6层),土地利用上,沿袭了瑞典传统的低密度、紧凑、私密、高效的用地原则,容积率较本地区其他住宅小区高。

超高层的综合公寓楼(马尔默旋转大厦)

该公寓位于Bo01住宅区以北,该建筑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卡洛特拉瓦设计,高189米,共54层,共分9个区层,大厦最底下两层是写字楼,其余7个区层共有33种不同形式的150套豪华公寓,居住总面积达12150。(图2-4)

4.环保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在Bo01项目启动伊始,对住宅示范区进行地毯式的物种搜索以及图纸和水文测试,对曾在当地出现的物种进行妥善的移植和保护,并在项目后期进行景观设计时再移植回来。

植被屋顶:为了增加绿地面积,在屋顶和墙上培育植物,不仅可调节大气水循环,并且有利于屋面的保温隔热,经过植被屋顶的调节,冬季和夏季的温度分别为-5℃和25℃。(图5)

5.垃圾处理:

Bo01的做法是按照3R原则,遵循分类、磨碎处理、再利用的程序。

⑴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食物类垃圾和其他类干燥垃圾。

⑵收集:分类后的垃圾经过地下真空管道送往巨大的储藏罐内,再由专用垃圾车运到郊区的垃圾清空站。

⑶经过专业处理,食物垃圾最终被加工成沼气,成为替代汽油的生物燃油或生物燃气。有机肥料可直接回用小区,而干燥垃圾则通过焚烧产生热能及电能,辅助小区能源再利用。(图6)

据统计,废弃物中的75%被收集重复利用或用作燃料,对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高达95%,只有5%的垃圾被填埋。

6.交通措施:

开发完善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如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疗中心及商业服务中心,居民可以很方便的到达商业区。

Bo01小区在中心区和住宅区设立无车区,快捷公交系统,高标准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网络,鼓励居民步行或骑车,骑自行车者永远优先于机动车驾驶人。

可见:瑞典的绿色建筑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注重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他们结合本地区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及文化特点,突出各类技术的实用性、适当性。

我们想要真正的学习瑞典的生态建筑理念不仅仅要关注瑞典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细节,更要从总体上了解这些设计的依据,深入分析瑞典城市因地制宜的环保核心理念。如果世界其他地方完全照抄瑞典经验,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在哈默比,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当地80%的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15%的住户和5%的商用住户参加共用汽车联盟,同时,所有的重型车辆不能进入小区。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实验生态城时,若要完全仿照哈默比的经验,条件还不成熟。这就要我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一点一滴的实现我们自己的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

可喜的是,我国近年来始终致力于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并努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做出庄严地承诺,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可见,政府与民众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通过理论基础的不断积累,“Symbio City共生城”理念已经在我国已经开始初步的尝试。

比如在重庆,设计师就根据溉澜溪片区濒临长江的地理特征以及重庆市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设计了一个有效的供冷供热方案――利用淡水源热泵和热回收系统相结合,打造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不仅节能环保,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长江水资源。

在无锡的太湖新城,所有设计都围绕太湖展开。区域内将铺设近10公里的中水管道,从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流出的水,经吴越路转贡湖大道接进生态城,供绿化、洁具用水。净水直供系统也将全面覆盖公共场所和居民家里,自来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可直接饮用。

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曹妃甸,是滨海之地,也有工业基础,在气候、地貌、历史方面,与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有颇多相似性。于是,设计师们更多借鉴马尔默本地的改造经验。作为2008年春天,瑞典的共生城市的整体框架技能知识应用期间,期望这个百万人口的曹妃甸生态城也能实现95%以上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用污水和食品垃圾代替化学肥料,沼气作为汽车的燃料,雨水得以回收,垃圾焚烧进行热电联供,所有的建筑都装上节能系统,使得建筑的能源需求最小化,建成气候适宜又极具魅力的城市。

第7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行政;政府建设;绿色政府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48-04

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很难修复。许多自然灾害发生后,追根溯源,人们往往发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的一声叹息。因此,时人也喊出了“减少资源耗费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甚至更加紧迫”的呼声。生态政治乃至生态行政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艰难求存。

一、生态行政的涵义及其历史背景

(一)生态行政的涵义

在行政学界,在生态问题频仍的现实和生态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生态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综观我国关于生态行政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具体的行政职能转变层面,如认为,生态行政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平衡纳入到行政职能、内化为行政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行政职能的一种绿色化推进与拓展。这种从行政系统的某个或某些要素方面来界定生态行政,显然只是反映整体意义上的行政模式中的部分内容和部分特征;而且生态行政与透明行政、责任行政等是可以作为共时态的目标,这种定位的生态职能只能反映传统行政在某些方面的量变过程,其目的并不在于超越与变革传统的行政模式,而只在于修补与完善传统的行政模式。另一种则基于整体的行政模式转换的层面。这种观点认为生态行政是指政府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以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在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管理中,全面实施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和提供公共生态环境服务的行为总和。这种观点强调生态优先取代人类需要与权利的价值理念,并将这种价值理念贯穿和渗透于公共权力运行的所有环节和全部过程,节约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等理念则成为其应有之义。显然这种定位的生态行政体现了其应有内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

(二)生态行政提出的背景

生态行政在我国的提出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因其有着深刻的历史、现实、理论及文化背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1.历史欠账导致我国生态行政的实际起点低。从行政职能重心的转移来看,建国以来我国行政职能重心呈现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经济与社会职能并重却又相互矛盾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的环境问题可追溯至时代。众所周知,在那个“大干快上”的计划经济时期盛行阶级斗争为纲,行政管理的政治职能居于中心位置,经济、社会职能处于次要地位,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无从体现,这个时期盛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向自然开战”的行动、“与天斗,与地斗”的意志撕裂了人与自然的唇齿关系,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破坏甚至不可逆转。

改革开放后,我国喊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迅猛推进的市场化进程将劳动者、土地、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纳入到资本的无限循环之中而失去控制,导致社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紧张。经济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能量,然而却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三者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经济体制改革先行,而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却相当滞后和缓慢,导致三者之间不仅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相反却是畸轻畸重,市场逐渐“脱嵌”于社会。脱嵌的市场将自然环境转变为纯粹商品的同时导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而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破坏性张力尚未在制度安排上产生实质性影响。

2.生态政治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广泛影响。生态、生态社会主义、“红绿”政治运动理论作为生态政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生态成为了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潮流派之一,也是国外者对传统的重新解读。“国内学者在生态政治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正在成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前沿或‘试验场’。”因此,对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行政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也是再自然不过了的理论绿色化拓展和延伸。

3.国外“绿色政府”实践行动的开展。1992年,加拿大开始了绿色政府行动计划,1995年通过一项法案,这项法案要求加拿大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要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和目标。1997年完成第一套行动方案,并每年向公众报告实施情况。2010年5月14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表示,“将在未来一年内把英国中央政府的碳排放量降低10%,打造一个迄今‘最绿色的政府'。”美国则通过美国总统第13101号行政命令“通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与美国资源保护与回收法(RCRA)表达了政府绿化意图。在全球化的今天,同样面对生态问题的中国政府不可能无动于衷,生态政府、绿色政府等新词汇的出现和流行则是政府在生态实践方面的积极回应。

二、生态政府建设的困境

生态政府建设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层面,还存在诸多困境。

第8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四大途径找创新

包装创新可以理解为:对企业现有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和包装管理进行优化组合、替代更新,以建立能效更高、成本更优的包装体系。随着医疗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与革新,以及包装行业技术的不断突破,医疗电子设备的包装也在不断实现创新。目前,包装创新已成为医疗电子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相对于快速消费品行业来讲,医疗电子设备的包装有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即医疗电子设备的包装很少会在货架上展示,直接面对个体消费者,而是大多数都直接面对医院和医疗机构。基于这种模式,医疗电子企业应当如何寻找包装创新的方法和思路呢? 下面,结合我公司的包装创新经验来谈一谈。

1.从客户体验中找创新

对于客户而言,接触医疗电子设备首先是对包装的拆装体验,然后才是对产品的性能体验。通过包装创新设计达成包装拆装友好感,能够直接提升产品品牌的认同度,极大提高产品投放市场的信心。经过对客户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以往常用的钢带木箱在客户拆箱时非常费时,甚至会对客户造成伤害。于是我们对钢带木箱结构进行了优化,使用锁扣结构替代钢带插舌结构,极大地缩短了拆装时间,简化了拆装步骤,这种来自于客户体验的结构创新很快就得到了客户的认同。

2.从社会责任中找创新

包装废弃物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损耗,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会危害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经开始积极使用可持续性包装。例如,我公司产品的外包装一般只使用小面积的单色印刷或不印刷的原色纸板,以降低包装的生产损耗、增加回收利用率,相比很多采用多色复杂印刷的包装,我公司的这一点创新改变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示范效益。

3.从成本控制中找创新

成本控制是企业全方位管理的最基本环节,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包装成本控制是包装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视的活动,能推动企业在很多方面实现包装创新。举个最近的例子,我公司供应链系统提出降低成本的计划,并寻求包装部门的支持。包装部门经过成本分析后发现,用于物流周转的木质托盘和塑料托盘综合成本较高,在寻找替代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全纸托盘在采购成本、运输成本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通过切换托盘物料,我公司最终实现了40%的成本降低。

4.从供应商资源中找创新

在包装材料研发方面,包装供应商一般比终端用户具有更多的资源和实力,同时其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渠道获取很多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的包装新材料。因此,终端用户便可通过包装供应商的这些优势,帮助自身实现包装材料的创新应用。另外,包装设计方面创新也需要及时与包装供应商沟通,以满足制造工艺的实现,进一步优化包装方案。通过与包装供应商广泛建立包装创新技术的共享与合作,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终端用户的包装创新。

包装创新:更新、创造、改变

在消费方式日趋个性化、营销手段逐步多样化的今天,包装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价值,成为企业获利的主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创新是我公司一直所推崇的包装设计理念。对于电子产品,在进行包装创新时,产品一定是主角,包装是为产品进入流通市场所服务的,包装的外在品质应与产品的内在品质相呼应。因此,我认为,在满足保护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包装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注重环境保护性

从环境保护与包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装工程师和终端用户同时肩负着社会责任。因此,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包装工程师应尽量采用可回收利用的环保材料,如采用瓦楞纸箱、蜂窝纸板、纸浆模等替代木质、EPS、塑料等材料。目前,我公司已将采用木箱包装的产品(如天线)基本都换成了重型瓦楞纸箱。

2.合理进行包装设计

从结构上来讲,巧妙的包装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包装空间,还可以节约包装材料,更可以提高托盘的货运量。如缓冲结构应尽量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使用最少的材料满足缓冲条件,避免过度包装。不同的产品包装可能会有不同的包装结构设计方案,但包装结构设计时必须利于包装工艺的操作。此外,还应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将人体工程学融入到包装结构设计中,使包装利于消费者携带,并易于拆装。

从装潢上来讲,包装表面图案应设计得当,利于视觉传达。例如,苹果产品的包装具有一定的质感,装潢大方清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3.采用物流新技术

在包装物流方面,应用RFID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还可以降低仓储时间。目前,将RFID技术应用到电子产品包装中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公司一些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包装采用了RFID技术,由于国外用工成本较高,而应用RFID技术不需要人工查看,只需查看进货条码便知产品信息,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用工成本。此外,如果产品出现问题,也可以利用RFID技术进行追溯,联系到产品的相关负责人,这样处理起来也比较方便。RFID技术在国外的成功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公司继续做好这项技术的信心,目前我公司正在积极地向国内外其他企业进行推广这一技术。

当然,每一次的包装创新还需要包装供应商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共同实现包装创新。

把握包装创新思路

在电子产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的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的完善、完美用户体验的获取、研发周期的缩短,都在促使电子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作为保护产品、展示产品信息的重要手段,产品包装的创新研发和设计是企业最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之一。

对于电子产品而言,其包装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因此,各大电子产品企业对包装更是格外重视。我认为,在进行包装创新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以下4点创新思路。

1.包装表面装潢方式

大多数电子产品的外包装都是瓦楞纸箱或纸盒,其表面是向消费者展示产品信息的重要载体,各种精美图案的设计以及印后加工方式在展示产品本身内涵和科技感的同时,应该能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产品信息。例如,覆PP膜、上光等方式能将设计者的创意体现得淋漓尽致,达到近乎完美的展示效果。

2.环保材料的使用

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EPS等材料已基本从包装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纸衬垫、纸浆模、EPE等环境友好型材料,这些材料既能达到保护产品的目的,又能兼顾包装的可持续性。例如,宏基等终端用户坚持将纸作为其包装的主要材料,以降低对石油化工材料的使用和依赖。而且,当消费者打开包装时,除了感受到新奇和产品本身的魅力之外,大量精美的纸质包装更能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获得消费者的好感。

3.缓冲结构设计

对于电子产品包装,缓冲结构设计是包装设计的根本,优秀的缓冲结构设计在保护产品的同时,要有较好的结构外观效果,这不仅可以节省包装材料,还可以方便生产线操作。例如,华硕笔记本包装的纸衬垫大多采用一体成型的设计,不仅节省了纸材料的使用量,还节约了折叠成型的时间和简化了工序,从而降低了包装的综合成本。

第9篇: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范文

通过对医院中临床检验人员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我们对于检验人员受感染的诱因有了进一步较为明确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在布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为适应临床在不断地增添新设备和新项目,许多问题显露出来。很多实验室面积有限,房间显得十分拥挤,污染区域和清洁区域存在着交叉的现象,而检验科的医疗人员每天都必须在实验室内处理数量巨大的标本,这些标本中很多都存在着潜在的感染性,同时检测过程中出现外溢飞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而检验科内通风换气设备存在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检验人员出现感染的危险。

1.2医院中的各项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贯彻和落实首先,医院中检验科对于导致感染的诱因存在着监察不足,监督不力的现象,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落实预防感染的制度;其次,检验人员没有完全察觉到造成医院感染的危害以及对生物安全的保护,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麻痹大意的现象;最后,医院中有些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感染现象,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从而导致制度监察不严,落实不足。

1.3检验科中的检验人员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存在着淡薄的现象有些检验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意义,同时有一些新进的职工和部分实习生对于医院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子以及相关的预防手段缺乏全面的了解,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低。有些人员对于操作的主要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还不够了解,存在有实验操作的时候没有戴口罩,手套以及帽子的现象,没有对防护的用品进行正确的使用;有些检验人员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用已经污染了的手去接电话,或者是在接触了污染的标本或者运用仪器进行操作后没有严格的运用医学上常用到的六步洗手的方法;还有很多人员在连续性的为不同患者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一直佩戴者一副手套,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检验人员受到感染的现象。

1.4很多科室对于医院中开设的感染知识的培训课程不够重视医院中的许多科室往往只重视对员工进行与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而对于医院中感染知识的培训,往往只局限于应付检查的层面,医院中指定的预防检查的培训计划往往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培训很难受到实际的效果。

1.5检验科中的部分检验人员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比较缺乏检验人员往往也只是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不够重视,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去学习。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检验人员的消毒以及灭菌观念没有得到正确的树立,在执行时也没有严格的按照其标准,往往存在着不严格按照正确的标准和要求对消毒的溶液进行配置或者消毒溶液的配置浓度根本错误,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消毒。

1.6医院中保洁员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在医院中,保洁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水平比较低,同时流动性又比较大。然而他们承担清扫环境,洗涤污染的物品,搬运废弃物等工作,可以说是时刻接触着污染源和污染的高危人群,这样很容易导致医院的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的出现。

1.7职业本身也存在着危险性检验科的检验人员每天都与患者进行着密切的接触,同时接触着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各种感染源,检验人员自身又通常用着刀、针以及玻璃等比较敏锐的器皿进行操作,在忙乱的情况下难免发生划伤、刺伤以及溅洒标本的现象,引发感染。

2控制感染现象的对策

目前,我们应该根据诱发感染的原因积极的做出改善,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对感染的诱发因子进行控制,减少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现象。

2.1在医院内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制体制,对检验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分工对于医院中检验科的各项工作要设立相对完善和明确的监察和监管制度,从而使得医院内对于感染的预防工作可以切实有效的进行。我们应该对检验科内部的的工作责任进行管理和完善,通过对院感科等组织的设立,科室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小组,甚至是个人手中,将监察和监管机制得以切实有效的执行。

2.2对检验工作的相关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坚决的执行首先,应当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并且出台相关的章程或者规章制度来确保这些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的得以运用。医院中检验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对检验工作进行中的每一项流程,每一个细节进行充分和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正确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从而达到规范自身,降低操作中感染因子的作用。

2.3加强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相关的预防知识在医院中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时,应当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普及医疗中感染的相关知识,普及对于如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的知识,如何进行无菌操作,如何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等等。其中要重点进行培训的人群有医院中新进的护士与医生,来自学校的实习生,医院中的保洁人员,以及检验科的检验人员等等。在进行培训时,可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以及有奖知识竞答的方式,增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吸引相关人员前来听课;同时要加强对听课人员的监督,保持出勤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4对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建设合理安置实验室中的工作环境,将检验人员进行操作的区域以及流动的区域与实验器材的放置区域隔离开,在工作室内要设立和区分好相应的污染区以及半污染区,清洁区。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建设或改造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对进行消毒的设备和洗手设备要进一步完善,以方便实用为主要目的。同时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必须要穿防护服,佩戴口罩、眼罩以及一次性的橡胶手套等等。

2.5对于医院中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保护工作要进一步进行强化患者及其家属来医院进行检查时经常需要多次往返于检验科或者在检验科进行长时间的停留,然而检验科中各种菌群比较集中,容易诱发感染,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和保护。对患者进行微量抽血或者静脉抽血的时候要要严格遵守使用一次性工具,在抽血过程中用到的所有器材同样要无菌操作,在使用棉签进行止血时要将棉签在拆开后的12小时之内用完,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抽血都要佩戴一次性的手套,对器材进行重复使用时应严格进行消毒。

2.6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检验科有许多的设备以及器材,因此对这些工具进行清洁时也存在着较大难度。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很容易导致一些细菌和病原体的残留,留下了感染的隐患。所以,在对这些设备器材进行消毒工作时,要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液消毒、紫外线的消毒以及进行室内通风等等。如果发现有污染现象则要尽快遏制污染源,进行全面彻底的灭菌消毒工作,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备案记录,方便开展追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