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活动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课程地理“案例”和“活动”教学的优势
(一)突出“案例”教学,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条重要教育原则,但在原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中,这一原则却很难得到落实。因为在旧教材中,每当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讲述,尔后才举例加以论证。这种“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教师的讲授,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式也便于新教师的成长,但却不适合学生的自学。因为在学习相关的地理与规律时,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教师必然会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就被淹没,各种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而最终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这样的教材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针对此种敝端,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与结构体系的编排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面就是新教材用“案例”教学取代了原教材中的系统知识讲授,即在学习相关地理与规律之前,教材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材首先安排了“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两幅景观图。通过对这两幅图中所反映出的景观差异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出“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对新课的学习;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材首先安排了“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两幅图,然后通过对这两幅图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出“工业区位”的概念和对教材的学习;在学习“传统工业区”时,教材以“鲁尔区”为教学“案例”;在学习“新兴工业区”时,教材又选取了“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为教学“案例”等。
这种“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但对教师而言,特别是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必须对教材把握得当,形成知识体系。因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顺理成章,清新自然。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落实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案例”,放手发动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思想,用好新教材。
(二)突出“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新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更加体现时代气息,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也与旧教材迥然不同。在旧教材中,延续、惯用的做法一直是在新课内容结束后,安排一部分“习题”或“思考题”,以帮助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内容。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与检测,而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与培养重视不够。因为做这样的“习题”或“思考题”,大多只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找答案,而不需要学生付出其他更多更复杂的劳动。显然,这种简单的机械的思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种教育模式下使学生的思维日渐僵化,缺乏创造性。
因此,新教材以“活动”取代了旧教材中“习题”或“思考题”。
二、当前新课程地理“案例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把“案例”当成是“举例”
很多教师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处理方式还是老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地理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如把“案例”简单的处理成了“举例”,就违背了新课程地理案例教学的初衷,
误区二、把“活动”当成是“思考题”
有些教师把活动简单的处理成了思考题,学生根本没有活动的过程,只是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抄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这同样违背了新课程地理活动教学的初衷。地理活动课可以有多种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以它的核心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动脑、动手为主要特征的课内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熟悉,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有些活动可以处理成户外活动,有些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来活动学生的思维,地理活动课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所以在活动课中应要求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出好的建议,但不能强迫学生必须服从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教师要把讨论、发言、动手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另外,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基本情况,熟悉学生个体的学习现状和发展规律,研究学生提出的不同课题,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支持,创造学生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方法灵活;追求愉悦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对活动课的教学做了初步的尝试,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下面。我就结合我校开展数学活动的情况,来谈谈如何做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活动。
一、师对活动课程的认识
数学活动课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实施灵活,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经验等特点。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保持“活动”的特点,防止把活动搞成第二“学科”课。我们每次的数学活动都是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具体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对学生要求低起点,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备课,集体讨论落实教学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客观条件进行备课,在实施时再由教师因地制宜进行二次备课。确保每次的数学活动都能顺利成功。
二、将活动课内容明确分段
要把活动内容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成若干部分,不要把一个大问题扔给学生去啃。使学生很明确先要做什么,再要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每一个过程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无序的、杂乱的动。例如,《从不同方向看》可以分成这样的三部分:(1)从不同方向看熟悉的物体(茶壶、热水瓶、玩具小汽车等等),可得到不同的结果;(2)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特征明显的三样东西(长方体、圆锥、球、正方体、棱锥和、圆柱等),认识三视图的含义;(3)摆小正方块、从三个方向看、画下它们的三视图。又如《图案设计》这节课可分成:欣赏和畅谈生活中美丽的图形、观察和研究图形的构造、应用作图工具临摹美丽的图案、设计图案。有了这些明确的分段,活动课自然就动而不乱了。
三、活动过程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活动过程要设计好让学生做活动记录,类似物理、化学实验课的实验报告。在上一节活动课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份活动记录表,让学生把活动过程中重要的步骤、得到的结论、运用的方法、引出的问题等等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会觉的有的放矢,边做边记录,有条不紊。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活动,还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做几项活动。还可以作进一步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活动过程的体验,教师也能因此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把这些活动记录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袋中一份凭据,便于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在活动课中养成重感知而轻理论,不懂得去提升、去归纳的轻浮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起一种严谨的、有深度的治学态度和习惯。
四、教师对活动过程中要有远见性
要预见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设计成问题串,在学生动手之前或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共同把这些问题解决。例如在《图案设计》中画六瓣花困难较大,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所以我在学生画六瓣花之前让他们先思考如下问题:
(1)六瓣花的花瓣是由什么线围成的?
(2)一共要画多少条这样的线?
(3)要画这些线要确定什么?
同学们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用圆规在原图上描划。很快就找出了构造五瓣花的圆弧的圆心和半径。
这样学生很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减少盲目性和杂乱性。
五、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标中的数学活动都是穿插在各章节末,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用已有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数学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给学生提供重复人类数学发现过程的机会,使学生体会怎样为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人类生活轨迹。通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为他们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提供平台,激活每个学生数学发展的潜能。通过数学活动课,使学生尝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以及学习知识的情感、态度、方法。通过数学活动、猜想、探究、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通过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事实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扮演着一个编剧和导演的角色,以保证每次数学活动都能顺利完成
六、要给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的机会
要给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的机会,并凭借学生的成果展示激发学生树立自己对创作的信心、创作的激情。你会看到学生很多异想不到的创造力。例如上完了《七巧板》和《图案设计》这两节课后,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一两周的时间)进行七巧板和图案的设计,把七巧板拼凑成的图案贴在一张纸上。在教室里做成一个专栏,还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和评价,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同时,把学生设计的图案、商标等等进行扫描,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评议;还鼓励优秀作品向社会投稿,不管成功与否,让学生感觉到他所学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的,只要他认真学到知识,以后立足社会进行劳动创造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还可以干得非常出色。从学生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已经融入到社会,不论对题材的选取还是创作的意向都是具有实际价值的,这也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
七、选择恰当的方法是数学活动课的关键
在数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活动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选择一个好的方法能使活动的参与更积极,过程更热烈,结果更突出。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灵活”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提供选择的机会。活动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教师惯用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低年级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小制作活动;中高年级可开设数学讲座,微机操作、数学病院、举办数学园地、数学竞赛等。
2.强调“自主”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奉献,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中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从小的方面讲,比如我们农行,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农行存在和发展的必需。农行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我们每一位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作为农行人,为了农行的前途,为了农行的荣誉,做一名爱岗敬业的人,是职业道德对我们最引为用以规范行为品质,评价善恶的行为规则。
作为一个金融单位的职工更应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讲求道与德,如果路走得不对就会犯错误,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德,就难于为人民服务,就谈不上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单位事业的兴旺,就没有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人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我现在正在从事农行工作,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这项职业,也一直热爱这个职业,对农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一直是爱岗敬业的。只有爱岗敬业才是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讲求职业道德还必须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心耿耿,忠诚老实。所谓守信就是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所以通过对这次的学习,使我更深地了解到作为一个农行职工的根本、为人、言行和责任,就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时刻按照职业规范去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临柜人员,我深知临柜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顾客直接了解我行窗口,起着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作用。因此,在临柜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更耐心、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我们每天面对形形不同层次的客户和形形事物,更加要求我们一线员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已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能力。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锣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要我们广大的员工严格执行,正如《违规违纪警示案例》之案例三中所提及的违规行为,如果没有柜员黄齐秦的大意未临时签退系统、没有出纳颜朝霞的随意放纵、大悟支行本身存在未按章办事让坐班主任代班,明有光一切的违规行为也就不能得逞。而事后大悟支行的纵容庇护也导致了明有光的违规行为事件的延伸。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是某一人来执行的,而是要一个集体相互制约、监督来实施的。
三、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意识。银行号称“三铁:“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正因为有了银行的“三铁”,银行在百姓心中才是可以信赖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如此以来,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好的执行,那也将走向它的反面。
一、信息技术教育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影响作用
1、营造了崭新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氛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性。《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传统的教学活动虽然我们的教师也能够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展示图片、照片、实物等教学用具给孩子们观看,以加深幼儿对各种事、物、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带给孩子们更加深刻的感知觉刺激,为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实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色彩鲜艳逼真的画面、柔和动听的配乐、适时适度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们在愉快的操作学习活动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各班级教师将各种教学活动搜集、整理、制作的教学辅助资料(图片、动画片、课件等),统一集中保管,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保证我们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圆满地完成每一次的教学工作任务。
2、满足了幼儿自主学习的需求,培养了幼儿的创新创造精神自主学习。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受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有很大的难度,而信息技术教育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适宜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界面。动画、声音、影像刺激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老师还改变了以往计算机集中摆放在电脑室,只有孩子们电脑活动时间才能接触到电脑的做法,将幼儿操作的小电脑分发到幼儿园的每一个班级,放置在活动区中。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不同安置不同的计算机游戏活动,方便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间里,自由地上机操作,更好地做集中教学活动的延展练习,使人机自由互动成为了一种可能。3-6岁正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具有很强的创新创造潜能,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顺应了孩子们成长的要求,为孩子们提供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求新创意的机会。
3、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特点,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
我们认识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应当是随时利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每一个有利契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样的一个大的教育观。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幼儿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承担的工作。
1、多媒体课件与集中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的整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美术、音乐)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3的集中教学活动内容不能简简单单地靠教师的说教来完成,而必须给孩子们呈现更加丰富的直观形象,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将教育内容形象、鲜明、具体地表现出来,增强了集中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引发了孩子们探索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2、电脑游戏与区域活动的有机整合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教师能够结合集中教学活动内容在不同的区域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有的放矢地组织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段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延伸练习。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3-02
英语新课改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设定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如任务设计不真实、课件滥用、分组讨论无实效、满堂游戏等“流行病”,“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状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改下组织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首要环节,是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完整甚至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注重挖掘每个单元的编写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要体现英语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目标,不仅仅以语言知识(如单词、语法、语言点)和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译)为重点,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兴趣、意志)培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再有,要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任务,围绕该任务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如果目标太空泛,或过多过大,那么就无法顺利完成。如新课程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 Section A 1a-1c;Section B 1a的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①学习并掌握would,I'd,noodle,beef,mutton,cabbage,potato,special,juice,dumpling,porridge,tea,green,rice,soup,onion,fish等单词。②能听懂会说What would you like?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能力方面:能用本单元的句型创造性地自编对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听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情感方面: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主要学习策略目标: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二、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进行英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然而教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学活动也不应该只是照搬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来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而广泛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创造性地使用。要对教材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和教学顺序采取改、换、舍、加等形式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例如,在语法教学中,一个语法项目出现在不同的单元,在复习时,可以把相关单元按照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的模式进行整理复习。再如,教材中提供的某些教学内容如果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或与实际脱节,就要果断地舍去,而同册单元间有相同或相关内容,或者不同册的教材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也可以进行重组,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三、选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选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课程标准提倡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组织教学,设计教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感知、体验语言,运用语言,达到语言学习的最佳化。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同一内容可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长处,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对有些比较零碎的语言知识,我们可以借鉴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对这些知识进行适当集中学习,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培养学生按拼读规则拼读单词,根据所学构词法知识判断和记忆派生词及合成词的词义和词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善于对比、联想、发现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以及多词义、多词性的特点,用比较和归类的方法学习和记忆单词。
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是方向标,是课堂里的灵魂,它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找到方向,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应该实施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查和评估。
无论是终结性评价还是形成性评价,都应坚持激励性原则,也就是说不批评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管齐下,使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其实质就是要贯彻课标精神,探索符合校情、班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问题,还需要广大课程实施者共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罗明华.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英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活动认知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 引题
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谁呢?
鼠小弟有一件红背心,一开始是这样的,后来变成这样了,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ppt
2. 目测比较动物的高矮
(1)这么多朋友,第一个朋友穿上觉得有点紧,为什么后面的朋友都觉得有点紧?
――说明它们的个子是一个比一个大。个子除了大和小,还可以说高和矮。
(2)ppt(鸭子、猴子)引导幼儿观察
这两个朋友比高矮,谁能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这句话来说完整。
教师小结:原来它们比高矮的时候是站在同一高度的平面上比过以后才知道高矮的。
(3)ppt(海狮),引导幼儿比较
这时来了一只海狮,这里就有了三个朋友,说说:猴子比谁高,猴子比谁矮。
教师小结:猴子比鸭子高,猴子比海狮矮,小朋友,你们说对了吗?猴子刚才跟鸭子比的时候还是高的,可是跟海狮一比就变矮了。所以比高矮的时候要看跟谁比,跟高的人比,你就是矮;跟矮的人比,你就是高,所以高矮是不一定的。
3. 幼儿比高比矮
(1) 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高矮,教师提示比高矮的测量方法。
你们跟身边的朋友比过高矮吗?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你们都站在这个同一高度的地面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集体幼儿说一说)
(2)请幼儿自由找一位朋友比一比,并说清楚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教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比的?
教师提示:比高矮的时候要脚并拢,身体站直,背挺直等。
(3)请幼儿再找两位朋友比一比,看看是不是有变化,请三位幼儿上来说一说:
我比xx高,我比xx矮。
4.游戏:排排队,ppt(海狮、狮子、马)
教师提问:这三个朋友是怎么排队的?――从矮到高。
请这三个幼儿像它们一样排队,下面的小朋友来当裁判。
你们现在只许说xx比xx高。教师参与最矮的一旁问:你比谁高?多自信。
教师小结:你们当中有高有矮,比高矮的时候要看你是跟高的人比还是跟矮的人比,所以高的不一定永远高,矮的也不一定永远矮,矮的也不要灰心,等到大班的时候,你再去找这个朋友比一比,可能你会超过她而比她高了哦!
5.游戏:变高、变矮
(1)说一说如何变高变矮
矮的有什么办法变高?――踮脚、举起双手、站在椅子上、站在桌子上。
(矮的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变得高点吗?看来我们还是有办法让自己
变高的。)
高的有什么办法变矮?――低头、蹲、趴。
(2)音乐游戏:变高人、变矮人
随音乐高低音变高人走变矮人走。
教师小结:高的人不会永远高,矮的人不会永远矮,不管是高是矮我们都要多吃饭菜,多运动,个子才会快快长高。
6. 教师讲述故事结尾
你们看,这里的朋友都来了,最后又来了谁?(大象)大象也跑来说:“小背心真好看,给我穿穿吧!”“嗯,有点紧,不过还好
看!”等到小老鼠再看见自己背心的时候,已经变成这个模样了(ppt),小老鼠吃惊极了,只是这样的背心,小老鼠还能穿吗?不,小老鼠觉得很难过,那么帅的一件小背心不能穿了,它哭了起来。
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鼠小弟开心起来吗?
(ppt)鼠小弟把自己的背心当成了什么?――秋千。这时它不再难过了,开心地荡起了秋千。
7. 结束语:
小朋友们,如果以后我们碰到不开心的、难过的事情,也要像小老鼠一样,想办法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求学网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
(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效应作一描述。
一、活动是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的媒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是开放的天地、实践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1、体现活动的开放性,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为我们的学校设计合理布局图”的实践活动,在教学生初步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方位,并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以后,问学生:你们想成为一名规划设计师吗?请每个小组拿出一张学校平面图和“教学楼”、“操场”、“实验楼”、“厕所”、的图形,请你们想一想,学校的这些设施建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布局?再说说这些设施的方位。由于活动问题的开放,学生们的设计也五花八门,而且非常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2、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关键词:课程逻辑;活动;合理性;思路
作者简介:肖凤翔(1955-),男,重庆市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等;肖艳婷(1988-),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04-05
课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目标、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体现,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通过传授课程体系,并使受教育者能够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从而造就优秀的职业人才。探讨职业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学习经验的合理性,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围绕活动组织学习经验的思路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课程逻辑:学科逻辑解构与活动逻辑重构
(一)学科和活动:课程的两种逻辑
学科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对科学的需要决定了学科的产生及发展。泰勒认为,学科的逻辑是学科自身的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如果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学科的逻辑是必须考虑的三大因素之一。在教育中,学科的逻辑主要体现在课程上,不同的学科遵循不同的知识系统的顺序来组织和实施课程。课程的学科逻辑是指课程要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与学时、分科进行教学[1]。它要求课程要根据社会对学科的需要来设置,看重学科知识的建构,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组织,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连贯性。
活动逻辑课程的活动逻辑不同于传统的学科逻辑,它是按照活动的程序和顺序来组织和实施课程,重视活动分析,强调直接经验获取的一种课程逻辑,即先通过活动分析选择课程内容,再以活动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使之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博比特认为,课程是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分析而被逐渐发现的东西,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2]。胡塞尔的“三个世界”课程要体现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通过学习者的直接体验来获得知识及技能,而不仅仅是懂得“科学世界”的生存法则,强调对真实的“生活世界”的理解。
按照博比特的说法,课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是活动的“集合”。课程的开发要通过活动分析的方法,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2]。那么,课程的目标就可以简单归结为,学习者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直接体验来获得相应的经验,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可以说,课程的活动逻辑是根植于活动的一种逻辑结构,课程的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达成,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必须考虑活动的要素及环境。由于按照活动逻辑组织的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高效,随着课程改革的兴起,在课程逻辑的选择上,课程的活动逻辑逐渐占据有利地位。
(二)学科解构和活动建构的统一: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逻辑
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学科知识组织成为一个内容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有利于知识自身的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