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流金融;SWOT分析;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活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创新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为商机。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推动现代城市金融创新,实现物流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在现代城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多年来,宁波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主旋律的当今,宁波市加快发展物流金融对促进宁波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服务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方面意义重大。
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1.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内部优势
(1)宁波航运物流业实力雄厚。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南北海运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形交汇处,是江海联运和国际远洋航线的紧密结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航运物流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截止2011年,宁波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港口货物吞吐量4.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451万标准箱,排名全球第6位,宁波港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远洋干线港和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当前,宁波以东部新城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的航运服务集聚区正在加速推进,将成为宁波航运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宁波市有着良好的金融基础。宁波已形成以银行为主体,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多样化金融体系。目前,全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8家,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77家,保险业金融机构45家。全市有各类金融网点2 367个,金融从业人员5.16万人。近年来,宁波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沪甬金融合作、增强同城化效应。同时,宁波银行业围绕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战略,将银行的业务系统与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平台对接,共建“网络物流银行”,重点打造四方物流“结算平台、融资平台”,积极推动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1.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自身劣势分析
(1)宁波物流金融专业化水平较低。从总体上看,宁波市物流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的初级阶段,业务规模不大、品种单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导致银行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金融产品设计缺乏个性。金融机构精心设计的物流金融产品,物流企业也不了解,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
(2)高素质的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既懂金融又精物流运营的人才参与。目前宁波市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系统的物流管理及金融知识教育,多数是从其他相似行业转入。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对物流金融也比较陌生。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较,宁波市在精通物流和金融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数量上差距很大,人才的缺乏势必将制约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
1.3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机会分析
(1)宁波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这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都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亚太国际门户的主要城市,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宁波将依托上海,全面加强金融合作,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区域金融市场,共同参与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领域的金融试验探索。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平台载体,全面强化沪甬在国际航运和物流领域的合作。
(2)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明确提出将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将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一战略背景下,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宁波市对发展物流金融的政策支持。为支持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宁波市政府2010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快航运物流金融发展促进宁波市现代航运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宁波物流金融业务,加大对航运、物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应收款、专用设备等资产支持的信贷业务,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完善航运、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支付结算和融资支持功能,大力发展航运、物流保险。该指导意见还提出六项政策和举措来完善航运、物流金融发展配套保障体系,政府还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加大对航运、物流金融的财税扶持力度。
1.4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威胁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宁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结构中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因此易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蔓延等影响,宁波外贸进出口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2012年上半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47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与外贸密切相关的航运物流业也大受影响,工商企业对物流需求和物流融资的需求将萎缩。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物流金融服务作为物流业与金融业的业务创新,必须迎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2)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加大。物流金融服务关系到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货主等多方利益,在具体运作中常伴随着资金、货物、单证等的流动,因而存在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各种风险。尤其是近期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企业亏损面扩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大宗商品、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担保品的市场风险加大,进而增加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
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2.1 重点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
未来几年,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是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融资担保等增值服务。当前,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扶持本地物流仓储企业做大做强,为标准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创造前提;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仓储企业的诚信水平,降低非标准仓单的提货风险。鼓励仓储企业依靠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仓储货物质押监管业务,并对现有第三方监管企业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将动产质押监管业务延伸到中小企业。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及同业组织加强合作,发展物流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
2.2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及风险回避等金融服务。宁波块状经济发达,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具有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商业银行应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银行与供应链的关系内部化,实现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一般借助核心企业信用,通过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产生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稳定产业链各成员之间的生产、购销关系,帮助其建立战略性联盟;可以节约各节点企业的资金占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2.3 完善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对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首先,宁波市政府应尽快从地方性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人手,完善物流金融业务的外部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制定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或提高现有法规执行力度来规范惩罚违约行为。其次,建立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有利于各方实现畅通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便于银行和物流企业对业务的监管,便于客户对服务的跟踪,提高物流金融的整体效益。
2.4 培养物流金融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金融人才的缺乏是宁波市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宁波市应积极整合在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打造航运、物流金融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可以在完善员工福利机制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从上海等地引进高端物流金融人才。宁波市的金融机构也要善于向已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行学习,通过派遣工作人员到其单位观摩学习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物流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露,李严锋. 物流金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陈雪松. 商品融资与物流监管实务[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国医药城;泰州;供应链;医药物流
一、引言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各类医药园区100多家。中国医药城是2009年5月29日才成立的年轻的医药高新区。由于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在物流供应链建设方面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中国医药城医药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1.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中国医药城医药品流通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具有全国物流网络的医药品物流企业,多数为区域性的医药品物流企业,其信息化程度偏低。
2.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滞后
由于医药品的特殊属性,园区内医药品物流市场的主体是医药品流通企业。据统计园区内年销售额在10亿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大多拥有自己的医药物流中心。基本不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的医药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造成医药成本居高不下。
3.供应链集成度不高,无法实现规模优势
中国医药城集聚企业众多,但是企业间技术合作和信息共享相对缺乏。供应链系统缺乏市场集成度。特别是没有建立一个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之间双赢的合作机制来调节产业链关系,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利益。没有集成度的市场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和较弱的创新能力,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
三、中国医药城地位和发展优势
中国医药城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医药高新区。是国内唯一一家把研发、生产、交易、医疗四大板块进行整合,并贯穿医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医药产业园。泰州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总量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经济效益连续八年名列榜首。医药产业是泰州的支柱产业。2010年,泰州市医药经济总量达到360.07亿元,连续11年居江苏省首位,占江苏省份额四分之一强。
四、对中国医药城供应链建设的建议
1.整合供应链,发挥规模优势,集中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
发挥医药城的规模优势,形成集团化经营,建立战略联盟,增加市场集中度,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整合物流供应链,使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构成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达到供应链成员之间共赢的目的。
2.建设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整合园区供应链上的大中小型医药企业,建设园区综合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建立自己的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科技合作,达到信息共享和利益共赢双目的。
3.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建立医药品电子商务物流为主的交易模式
建立BtoB、BtoC医药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缩减中间流通环节,减少物流成本,降低医药品价格,是中国医药城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束语
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医药城在建设方面不能只重视生产和研发,也应该重视物流供应链建设。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应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加强平台建设,整合上下游企业,使供应链中各企业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实现共同目标,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鑫,黄一倩.中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分析[J].物流科技,2010(6).
[2]中国医药城官方网页http:///Index.asp.[DB/OL].
[3] 马骏.中国医药第一城的起飞.中国中医药报.[N] 2012年11月23日.
2014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2014年10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企业建立一个管理会计框架提供了指导;同年10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作为“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同年12月,财政部又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意在引导企业如何有效地选择和使用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工具作为管理会计思想的体现,伴随着财政部一系列管理会计相关制度的出台,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极大关注。纵观管理会计工具研究文献,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工具到多种工具整合运用的过程。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主要集中在几种特定的管理会计工具上,如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和作业成本法(ABC)等,整合不具有系统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但缺少系统性的整合框架设计。基于此,本文以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框架。
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动因
管理会计工具是管理会计思想的具体化,并随着管理思想的演进深耕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工具主要以标准成本法、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为代表[ 1-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成为企业实现流程优化和提升管理效益的主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会计工具风靡而起。Berry et al.[ 3 ]认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已有文献来看,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中均有广泛应用。在供应链流程方面:邹怡雯和伍伟[ 4 ]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企业的销售环节;马超[ 5 ]将标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科研项目过程;朱雪珍[ 6 ]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的研发目的;张建斌和鲍新中[ 7 ]将目标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阶段;Khataie et al.[ 8 ]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将作业成本法嵌入供应链中,用于企业订单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刘志学等[ 9 ]认为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杜红和冯明[ 10 ]提出了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并将其应用于成本管理;李永祥等[ 11 ]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杨柏[ 12 ]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Pohlen和Coleman[ 13 ]将经济增加值与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的供应链绩效;刘俊娥等[ 14 ]利用风险矩阵评估供应链风险;Zhang et al.[ 15 ]使用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层次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混合模型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Isfahani et al.[ 16 ]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一个评价顾客关系管理的模型。可见单个或若干个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运用已经有丰富的成果,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系统性整合应用缺乏应有的关注。
此外,就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提出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强调各种管理会计工具之间的互补性,将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纳入同一个框架整合使用;第二种是以某一种管理会计工具为核心,其他管理会计工具围绕该种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使用。第一种整合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 17-18 ]和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 19 ];第二种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0 ]、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1 ]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2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现有的关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框架主要是围绕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展开的,忽略了其他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缺乏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认为供应链是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关注某一需求“点”上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未能以“链”为视角系统考察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功能。利用供应链的集成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嵌入式”的整合研究,将有助于管理会计工具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机融合,使管理会计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创造功能。
三、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要素
进行企业价值链上的管理??计工具整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文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合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的定位关系到整合系统的目标。本文认为应将提升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能力作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CIM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公会)2014年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和我国财政部同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都高度强调了管理会计在组织决策和价值创造方面的功能。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与评价等活动,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决策与战略实施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来源。本文之所以将管理会计工具嵌入供应链这个平台上进行整合,最终目标是在供应链上发挥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优势,系统性地提升管理会计工具对供应链流程管理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整合的方式
1.某类工具内部的整合
根据财政部2016年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有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七个领域。根据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领域,管理会计工具可以相应地分为战略管理类、预算管理类、成本管理类、营运管理类、投融资管理类、绩效管理类和风险管理类七个大类。各个大类内的管理会计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如成本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田志学等[ 23 ]认为目标成本管理法和作业成本管理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其局限性,如目标成本管理法在实际运用中仍然是以制造成本为重点,忽略了开发设计成本;作业成本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搜集大量的成本动因基础数据,计量成本较高,将二者集成,形成一个整合的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实现更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又如预算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实务发展中存在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两种发展趋势。冯巧根[ 24 ]认为可以将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进行整合,也就是从预算管理的功能拆分为计划制定与业绩评价,从而使预算管理中的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这两种趋势并存。同时在企业实务中,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既有各自的适用情况,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方法体系。
2.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
不同管理会计工具的功能不同,不同价值链节点的管理目标不同,因此,首先需要分析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然后结合它们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剔除重复功能,实行“差异互补”,找到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最契合的作用方式,并系统性地运用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企业价值。
以管理会计领域最常见的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等几种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为例,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时,分析它们的具体功能,例如:经济增加值主要应用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公司监测供应链绩效并通过公司目标进行比较,它既可以被应用在公司本身供应链的管理,也可以用来监管供应商表现;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优化生产管理和产品组合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加强作业管理、库存优化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或决策领域;全面预算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对预算编制、预算反馈、预算差异分析等来实现全面预算控制系统的事前、事中、事后系统控制的功能。这些工具按照它们在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管理的重要性形成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包”,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在供应链节点上的“差异互补”组合,以最大限度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
(三)整合的关键点
1.知识的整合
供应链上的管理会?工具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和存在于不同员工头脑中隐性的知识两方面。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包括这两方面知识的整合。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是指将供应链上分散的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进行汇总和融合以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是指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分散在供应商、客户和内部员工的隐性知识在供应链上流动,进而实现整合。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虽然可以增加新的知识,但是并不扩充现有的知识存量,而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则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新的创新性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关键在于鼓励员工积极分享隐性知识。有效集成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知识,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的知识资源,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2.技术的整合
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是以特定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的,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意味着管理技术的整合,因此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至关重要。若供应链上的管理技术处于离散状态,则不能实现管理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共享,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企业应根据其所在行业和本单位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将分散的管理技术有机地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颖、优良的管理技术应运而生,企业需要结合目前已有的管理技术,同时学习和参考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并在有必要的时候引进最新前沿的管理技术。此外,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管理技术整合的需要。
(四)整合的环境
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不是管理会计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集成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冯巧根[ 25 ]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信息系统和管理控制为手段的权变性的管理科学。从权变理论来看,不存在适用于任何组织和任何环境的管理会计工具。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来实现的。第一,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例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某个或某些管理会计工具在组织中不适用或者使用效果减弱,企业会对这样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调整,比如减少其使用频率或者使用范围,甚至直接淘汰,这样一来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就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二,外部环境通过内部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要求企业的内部环境作出调整,由于内部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支撑,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提供基本的软硬件环境,所以内部环境的调整会影响原有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使得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相应地改变。
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需要满足各种管理会计工具运行的需要,而且还要能够支撑各种管理会计工具集成的内部环境,它包括公司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提供有效的基础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基础,提升基础环境有利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
构建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合对象而言,系统性的整合是将一整套管理会计工具,即管理会计“工具包”作为整合对象,形成服务于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工具包”,每个“工具包”中的管理会计工具按照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需求进行组合;二是针对整合框架本身的特征而言,使管理会计“工具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在一定环境下发挥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权变理论、供应链和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以价值链为视角,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
基于以上对价值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因素分析,本文构建的系统性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包含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和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其中,整合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围绕价值创造这一目标进行;整合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和管理会计工具内的整合;整合的关键点是知识的整合和技术的整合;整合的基础环境是企业的内部环境;整合的权变性诱因是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动态的整合框架,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围绕价值创造的目标对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进行动态调整。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支撑,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极为有利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这也正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我国中小企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实现其对经济发展所贡献的巨大力量,就有必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至名归的研究,通过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等加深对其的理解,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最优化、最大化。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优势
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是指在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参与,也就是在供应链服务的过程中集中了金融服务的项目。具体而言就是在金融产品出现并在市场运营的过程中对物流行业相匹配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金融服务,也有物流服务,甚至有金融方面的物流服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降低金融准备标准,对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撑力度的加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中小企的基本资产运营成本;三是可以有效的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捆绑,提升企业信用水平。通过建立供应链模式的中小企业发展体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阻碍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对其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金融管理政策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较为成功的发展案例,但是在发展政策上仍然缺乏一定的支撑,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计划合作框架》、《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规范,但是总体来说仍然是不足的,仍然将企业与银行相联系,这就导致国家政策层面对供应链金融这个新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促进,但是仍需加强,实现应用过程中的有法可依、有理有据。
(二)我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的信用体系经历了长时间的建立健全,但是在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现阶段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信用体系,不能有效的与银行信用机制相衔接,造成“脱钩”的现象,此外,作为银行金融机构,也没有完全建立起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在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一定的信用障碍,中小企业无法搜集到银行的融资信息,银行业无法在没有信用机制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信用风险的存在,影响供应链的应用。除了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没有达成一定的衔接,在政府机构中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金融管理机构,这就造成了信用体系整体上的盲点,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缓慢,并且缺乏规范的物流操作程序。
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物流信息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较之国外的先进技术而言具有极大的落后性,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来看是比较滞后的,这也就决定了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落后局面,银行、企业之间不能在发展进度上保持一致,势必造成供应链金融在应用上的孤立,而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灵活以及不对称都对供应链物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此外,在我国物流发展的监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监管固有的缺点加之物流行业监管的弊端,就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程造成了连环反应,严重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制约企业的发展和长远规划的形成。
三、实现我国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若干建议
基于在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拟从制度和具体操作上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实现供应链金融常态发展。制度是保障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有效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策略,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要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制度,在上层建筑层面上实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实现有据可依,监督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强化实践操作,实现典范作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使银行、中小企业、物流单位之间建立完整的衔接模式,并且树立典范,规范操作程序,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弊端,并且不断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操作中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四、小结
综上,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要在政策与实践层面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实现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应用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对策建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99-202页 .
[关键词] 电子商务 VMI 应用模式 研究
一、VMI简述
供应商管理客户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 是为适应供应链一体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对VMI的定义是“一种优化供应链绩效的方式,在此方式下供应商可以获得客户的库存数据,负责根据客户需求维护库存水平”。
VMI突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获得同步化的运作,同时能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是一种很好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二、电子商务简述
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 C)专题报告认为,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等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具有全球化、高效低成本等优点。
三、VMI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规划和实施VMI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根据企业自身信息平台特点,电子商务应用网络平台可基于以下三种平台:基于Extranet的电子商务、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和基于EDI网络的电子商务。随着VAN、Internet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发展,三网实现融合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趋势。
除了以上网络平台,ERP也是大部分企业运作必需的基本资源运作平台;对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有限,一般借助第三方服务平台可完成信息的对接和共享。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VMI一般模式
VMI一般模式是供方与需方签订一份框架确定在需方存放供方寄售物料。供方按照协议提前向特定仓库供货,需方以预测形式向供方传递未来需求,供方根据需求预测反馈其真实供应能力并负责维护库存水平。双方可以通过库存报告了解物料使用情况。当需方取货时系统产生一个付款确认凭证,双方定期结算。这种模式的管理平台可以需方ERP为基础进行,只需要将托管仓库作为需方的一个子库进行管理。双方也可通过EDI技术实现双方系统的对接。(如图所示)
图 VIM一般模式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VMI的其他模式
由于供应链中物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除了VMI一般模式外,还存在其它一些变异模式,如:第三方补货模式、JIT和糖果人模式等。第三方补货模式可通过第三方物流补货中心的系统实现电子商务;JIT模式一般只需要以供方销售管理系统或者需方ERP为依托,借助EDI技术即可实现信息传递和预测共享,拉动信号可采用EMAIL或无线移动信号等多种便捷方式;对于螺丝线扣、部分软件、办公用品这类标准化、供应充分的物料,无需提前大量订货,一般可以采用糖果人模式。糖果人模式则完全可以在成熟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上(包括类似阿里巴巴这类中介型电子商务平台或者DELL自身建立的直销售型电子商务网站这样的平台)上进行询价、洽谈、订货、收货、在线支付和售后维护等活动,由于不需要建立专门的系统,这样可节省系统建设费用,既适合于部分中小型企业起步阶段使用,也适合以此类产品为主要产品的商贸流通企业采用。
六、小结
VMI这种新型采购模式和库存控制手段,目前在国内对它的应用还不成熟,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为其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促进了VMI应用模式的进一步演化。本文分析了VMI的特点,探讨了VMI应用模式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物料都必须采用VMI模式,也并非所有企业都要使用这四种模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实现VMI,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灵活确定。
参考文献:
[1](美)大卫・辛奇・利维等著:供应链设计与管理 [M] . 季建华,邵晓峰,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陈杰潘卫刚:VMI 策略下的综合生产计划研究 [J ] . 运筹与管理,2004,13(3) :137-140
时间: 4月25日
地点:鼎龙国际酒店
形式:讲座+参观
人数:70人
在后危机时代与通胀的双重压力下,中国连锁零售行业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影响正在进入新一轮扩张的快车道,同时也在新一轮扩张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弥补影响自身发展的短板。值得注意的是,连锁零售企业进一步增强自身物流系统能力,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已经为大多数企业所认同。
4月25日,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和华南物流经理人俱乐部携手Infor(北京恩富软件)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在广州召开“创新型连锁零售行业最佳物流实践,连锁零售业与物流业对接畅享会”。同期,举行了“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仓储与配送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仪式。
如今连锁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广东省作为中国连锁经营业较早起步,也是连锁经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物流业与连锁经营这两个新兴的行业必须抓住当前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建立良好的对接机制。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服务处张燕副处长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连锁经营企业已经从原来的粗放经营逐步转向品牌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经营。”她指出,“连锁零售业建立透明的、高效的、全程监控的供应链已经面临着迫切的要求。”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孙雄会长认为,“连锁零售经营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后台服务方向存在的共性问题,应该合作开展实质性的对接服务。”全球顶尖的连锁零售企业都有着强大的物流(配送)能力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例如沃尔玛、麦德龙、宜家。”
连锁企业在经营模式的创新实则是在向更加精准的经营模式演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会上,全球零售物流两个领域拥有领先经验的Infor及MOTO分别对连锁零售物流运作中关键技术支持做了专题演讲。在商品同质化和经营模式趋同的背景下,供应链的竞争将成为连锁零售业竞争的根本出发点。
会后,华南物流经理人俱乐部率与会代表参观了SPAR广东会员――东莞嘉荣超市配送中心。作为极具代表性的连锁业物流配送中心,东莞嘉荣SPAR超市被誉为“本土零售商建仓的得意之作”。
SPAR的广东会员东莞嘉荣超市有限公司首期投资2亿元,在东莞建立了一个华南目前最大的(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零售物流基地。总体规划分为办公区、常温仓、低温仓、中央厨房、码头区五大部分。光是常温区,其建设的SKU就达8100个,设置的最大吞吐量为10万箱/天。
关键词:互联网+ 工业4.0 中小企业融资难 供应链金融 信用风险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支撑点,把资金注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使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成为一个整体,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内在价值。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解决由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供应链节点资金流的瓶颈问题,还能够缓解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日益凸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国外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概念厘清、理论分析方面。霍夫曼(Hofmann)首先梳理了供应链金融的要素、参与者以及功能。福尔等人(Pfohletal)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了如何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率来降低资本成本。马西斯等人(Mathisetal)指出以合理的成本满足客户需要从而实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才是正确选择,因此需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给予融资支持。塞弗特等人(Seifertetal)认为核心企业应该在挤压供应商产生对手风险以及获得的运营资金占用成本削减之间做出一个权衡取舍,并提出反向保理是一种较佳的方案。
国内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探讨供应链金融。夏泰凤指出供应链金融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并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仍存在的问题。熊熊等人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修正并完善了现有信用评价体系。二是从业务的角度归纳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
目前国内还鲜有论文分析在“互联网+工业4.0”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列举了国内外一些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创新,与传统供应链金融对比,发现当前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创新
(一)国内(见表1)
(二)国外
以渣打银行为例,渣打银行建立在合作伙伴关系之上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
1.供应商融资合作伙伴。渣打银行与当地经合组织银行紧密合作,共同了解并评估融资客户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策略,并对客户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进行评估,为它们提供融资。当客户的关键供应商收到订单或信用证时,渣打银行根据其采购订单的价值为其提供发货前的融资,供应商发货之后,将票据交予银行,发货前融资自动转为发货后融资;对于非关键的供应商,一般只提供发货后融资。
2.进口保理合作伙伴(见图1)。
3.暗保理担保(见图2)。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之处
(见表2)
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变化
(一)基于第三方B2B 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
与互联网结合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变化,如仓单/存货质押融资电子仓单融资。电子仓单融资采用线上授信,将“电子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补充,双重授信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给银行的实地走访带来很大障碍。相比线下企业,线上融资企业规模小,融资频率高、额度小,供应链稳定性程度低,违约风险有所增加。
(二)与物流公司的合作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网络化”,建立物联网。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关系仅限于合作伙伴,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过程中,需要通过物流企业对货物等进行运输、仓储监管。由于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大部分为合作关系,结合程度较低,难免在上述环节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个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仓储管理、信息共享、物流跟踪、资金流向等方面充分掌握信息流向,与物流企业紧密结合,掌握各项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入物流的各个环节,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挖掘,建立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互动、信息反馈,降低信用风险。
(三)与电商平台合作
传统供应链金融没有与互联网结合,之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逐步建立了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而现今基于B2B 电商平台、基于B2C 电商平台、基于支付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也逐步开始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竞争愈加激烈。银行与电商企业的合作,实际上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国际上,UPS等大型物流企业已经靠物流金融业务取得了新的利润增长。一方面,对小型经销商来说,流动资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存货占了流动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企业急需利用存货融资。另一方面,银行已经有了相对规范的不动产抵押的贷款体系,对于动产抵押,银行必须寻找第三方企业来协助开展业务,以求对质押物的规格、质量、不断变化的价值等的深入了解,以便在贷后对质押物进行管理。同时物流行业也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更多地关注物流提升附加值。一方面电商拥有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银行降低信用风险,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质押物范围
在银行的传统的贷款中,信用贷款依托于自身的资信情况,保证贷款依托于第三方的良好信用,这两种模式都不需要以自己的资产作为担保,抵押贷款也仅仅利用了资产中的固定资产部分作为担保。但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他们请第三方作为担保的成本非常高,自身的发展情况又不足以申请信用贷款,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地资产非常有限,因此传统的贷款业务自然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排除在外。
在“N+1+M”网络中,信用是可以鞯嫉摹R环矫妫银行可以从供应链的经营中预警到违约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为了避免自己的信用受到牵连,也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信用链中,必然会有大量的信息交互和共享,银行可以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将重点转向供应链上下游的真实贸易情况,开展集群的融资业务,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也通过核心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实力获得提升。但随着质押物范围的扩大,对银行的资产审查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会更高。
五、对策和建议
(一)与核心企业合作
与核心企业合作,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与核心企业合作,可以将风险管理的重点从资信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转移到资信水平较高的核心企业,是否与核心企业有贸易关系,这也成为对中小企业资格认定的一种方式。并且,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与核心企业合作还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每笔供应链融资的贸易背景和结算信息,更加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和现金流,同样降低了风险。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使供应链中的参与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原来静态、单个企业的风险控制转为动态、系统的风险控制,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二)通过物流企业沟通上下游
可以建立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成立物流银行部门,由物流企业和银行共同管理,负责沟通供应链中的上下游环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银行的业务量,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
(三)建设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供应链中的各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交订单并做出反应、发出业务请求等都可以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完成。通过该平台,银行可以全面地掌握各个企业的交易信息。在提高各企业的交易效率的同时,大大缩短授信过程,并且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四)扩大质押物范围
可以通过合理的模式设计,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加入担保范围进行融资,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成为银行间差异化的关键点。将动产质押和不动产质押结合起来,还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五)建立统一信用评级指标
将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统一起来。引入债项评级,就是要对供应链的运营的情况、交易资产的特征以及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评级,因为中小企业在与核心企业的交易中,这些业务比较稳定,这样,银行就可以剥离中小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透明,针对业务授信。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中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应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这个评级指标可以看出,在传统信贷业务中,银行主要考察企业的财务指标,如果按照这个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中小企业因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很难获得融资的。银行在推行供应链金融时,需针对业务特点,建立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级体系。
(六)完善信用保体系
扩大担保机构的总体规模,提高其实力;加强银保的合作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业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倒逼银行业改革创新,供应链金融就成为了银行业突围手段之一的小微信贷的重要技术。工业4.0要求建立完善的物联网,随着物流和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在不断的创新,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企业合作,才能使供应链金融发挥最大的效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Demica. Growth Trends in Supply Chain Finance[Z].Demica Report Series ,2011.
[2]E.Hofmann 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Logistics Management,2005,(1).
[3]Hans-Christian Pfoh,MoritzGom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
[4]R.Seifert,D.Seifert. Financing the Chain[J].International Commerce Review,2011,(1).
[5]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 2007,(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结合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纺织服装等行业特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试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创新机制,逐步培育形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建设面向制造业的众创空间,为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鼓励引导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O2O)等新型业务模式。鼓励发展虚拟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等新型组织。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等,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提高方案设计和综合集成能力。支持融资租赁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专业金融、培训教育等生产业,创新业务协作流程,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推荐名单
“融资便利企业”推荐名单
根据《商务部、中信银行关于为重点联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的通知》(商财函[2009]63号)及《商务部、中国银行关于为重点进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的通知》(商贸函[2009]27号)精神,商务部将根据企业进出口实绩、在手订单情况及融资需求,每月向中信银行与中国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推荐名单,并根据企业填报情况、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意见,动态调整该名单。中信银行与中国银行则根据商务部推荐的企业名单,以“自主决策、自主审贷”为原则,积极推介保理、福费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货押融资、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资信调查、国际金融组织合作融资等贸易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增强信用,加快资金周转,规避有关国家/地区风险、信用风险、汇率/利率风险等各类风险,实现资金增值保值,并为企业合理管理各类应收/应付账款,满足企业美化财务报表等财务管理需求,制定差别化授信政策,优化授信流程,提高授信效率。
根据《商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关于为部分外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贸函[2009]21号)精神,商务部将根据企业进出口实绩、在手订单情况及融资需求,每月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便利企业”推荐名单,并根据企业填报情况、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意见,动态调整该名单。进出口银行则根据商务部推荐的企业名单,以“自主决策、自主审贷”为原则,制定差别化授信政策,提高授信效率;为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提供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保单融资等一揽子融资方案。
银监会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以下简称专营机构)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独立专营机构。
专营机构的客户主要是小企业。银监会设立了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1 000万元(含)以下,或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3 0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标准,但这一标准只是统计口径,在《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82号,下称《指导意见》)中并不对服务对象的授信总额、资产总额、年销售额和职工人数等作具体规定,各家银行可根据业务需要灵活掌握。
专营机构的业务范围限于《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号)中所包含的授信业务。但是考虑到小企业对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专营机构对全面风险管理、表内外业务协调发展的需求,允许专营机构扩展业务范围,开展代客理财、收费类中间业务等与核心授信业务相关的宽泛的金融服务。
工商银行作为首家设立专营机构的银行,截至5月初,已在全国设立了569家专营机构。
世界银行
全球贸易融资计划(GTFP)
全球贸易融资计划(GTFP)成立于2005年,旨在通过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途径,拓展和提高银行在新的具有挑战性市场中提供贸易融资的能力,以打破所在经济体可能面临的贸易限制。该项目由世行旗下负责私营部门发展的国际金融公司(下称IFC)负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