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停车场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设计原则
1.1遵循节约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绿化景观建设理念。在植物选材上,以本土原生植物为主;充分利用植物特性,力争做到绿化养护零投入。
1.2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思路,以农业经济作物作为主要景观元素,展示本土特色,以最低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通过绿化建设,打造一处具有生态绿化景观成效的乡村景观,在当地乡村寨新农村生态绿化景观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2.规划布局本次方案分为主入口、村委会大门前路旁绿化、停车场以及村委会院内景观四个规划片区
2.1主入口
该处是车辆从主干道进入咀咪哩村的路口,应具有鲜明的标识特点。路口原有现状是一丛丛杂草,没有明显的道路指示,因此为突出该村的地理位置,在这个岔道的转折处设置标识性景石一组,石上雕刻“咀咪哩村,新农村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示范村点”字样,石头周围自然式配置火棘、清香木、麦冬草、肾蕨等植物,形成清新、雅致的入口标识景观。
2.2村委会门前及道路两侧绿化
由于原有大门前空旷单调,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绿化景观,建议在村委会大门两侧围墙前砌筑花坛,种植矮篱搭配清香木球,以规则式布局手法营造简洁、庄严且具现代感的景观效果。大门前方的大道两边现有的绿地植被较杂乱,亟需改造。结合现状及设计要求,对一些长势良好的树种进行保护,而对一些弱小长势不好,杂乱的区域进行梳理清除。本片区采用两种手法:方案一:采用自然式设计手法,错落有致的搭配樱桃树、大树杨梅等特色经济作物,与原有板栗树、黄连木、沙松、云南松等乔木巧妙融合。
以火棘、蕨类、地石榴等植物搭配自然置石,营造充满野趣,清新雅致,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方案二:采用规则式种植手法,保留沿路两边原有乔木,在空缺处整齐补种大树杨梅,形成林荫道,同时沿路地被植物选用地石榴。乔木后方规则式大色块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丰富景观层次,营造乡村特有的,热烈、喜庆的丰收氛围。
2.3停车场
村委会大门右侧地块较为平坦,平时办事车辆就停靠在此,但由于没有合理规划,车辆可以随意停靠,显得非常混乱。为使停车场规范化,在该区域内铺设嵌草砖,列植规格统一的乔木如香樟分割车位,其中点植一株较大规格本土树种———石楠作为主干乔木。沿停车场外侧设置休憩坐凳。停车场的设置既方便来往办事的人们,同时在平时也可作为附近居民们聊天、休憩的场所。
2.4村委会庭院景观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的方形绿地,由于疏于管理绿地里植物杂草丛生,不符合办公区景观需求重新改造。在该绿地中选用当地树种,以乔灌木自然式配置为主,植物选择方面主要以滇朴、马缨花、大树杨梅、石楠、樱花等有机结合,形成丰富的视觉景观,其间点置自然置石与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层次感。院内办公楼前花坛位于一面挡土墙上,斑驳的墙体与办公楼建筑结合显得尤为生硬、粗陋,为遮挡墙面,采取沿挡土墙边缘砌筑石块形成花池方式,花池中自然式种植花灌木及藤本植物,例如清香木,火棘,麦冬草,马缨花,并在外侧种植常春藤,形成垂吊景观,软化建筑线条。
办公楼前小广场一侧的围墙原是一列白色围墙,显得单调枯燥。考虑到当地的民族文化,在围墙上设置了具有彝族风情的景窗,并在围墙后方栽种叶子花,叶子花摇曳生姿若隐若现,既拓展了景观视野,又大大丰富了院内的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彝族景窗的设计,突显了当地的人文风情,打造了咀咪哩村独特的景观。为遮挡视线,优化景观效果,延长围墙至位于围墙另一端的卫生间。卫生间前两块绿地由于面积较小,地块倾斜可以种植地石榴、火棘、云南含笑等。小广场后门的绿地区域,采用现有地貌,丰富植物配置,利用乔、灌木种植营造一片葱葱郁郁的森林式园林小景,其间设置园林步道与后门连通。
二、结语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铜梁县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回归自然的有质量的旅游休闲方式。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旅游正是由此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有利于城乡之间由传统的相互排斥、对立关系转变为融合、互补的关系。因此,休闲农业旅游正在逐步成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的产品不同于传统的农产品,它是一项结合土地、文化、旅游与服务的产品,其他产品无法替代。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就能够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最终提高农民收入。
(三)当地区位、产业、政策优势协同并进的重要体现
铜梁县土桥镇生态湿地荷花园位于铜梁县土桥镇“万亩莲藕基地”内,距离县城10km,距离主城60km,主城驱车1h即可到达;2015年,重庆外环高速公路(三环)将建成通车,届时游客可以直接经由三环高速路直抵荷花园。荷花园以土桥镇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南城街道、太平镇、侣俸镇以及大足的国梁镇、雍溪镇等地,形成大规模荷花莲藕产业基地。铜梁县委、县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一城三区五朵花”的布局,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荷花园作为“五朵花”之一,被政府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二、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周,基础设施滞后
1.停车场位置选择不合理。
目前,荷花园仅在距离接待中心1000m外建有一处临时停车场,且停车场位置隐蔽,周边没有引导标识,游客很难发现。由于找不到停车场,很多驾车前来观赏荷花的游客只能将车辆停靠在荷花园路边,而该条道路设计仅为两车道,游客车辆占用道路停放后严重影响附近交通秩序。
2.园内步道均未设置栏杆、警戒线,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旅游景区的安全问题应该被管理者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多次的观察,发现万亩荷花园内水塘遍布,人行步道蜿蜒其间,却均未设置防护栏杆或拉隔离带,虽不是深水塘,但对于很多前来玩耍的儿童来说,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水塘酿成安全事故。
3.园内卫生设施缺乏,游客产生的垃圾易污染园内环境。
优美的环境是一个成熟精品景区的标志之一,作为铜梁县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景区,荷花园内目前没有设置任何垃圾回收装置,纵览全园竟无一处垃圾箱或垃圾房,游客将果皮纸屑等垃圾随意置于园内;同时,除临时接待中心内有一简易公共厕所外,再无其他公共厕所,游客很难找到该处,给园区内环境卫生问题埋下了隐患。
4.餐饮、休息场所配套滞后。
目前荷花园内可供游客休息的区域仅有几座凉亭,在高峰时段很难满足绝大部分游客的休息需求,游客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必然影响其心情及对整个园区的印象;同时,园区内也缺少必要的餐饮区域,游客只能在附近村庄的小卖部简单就餐。
5.观赏荷花品种相对单一。
荷花园虽号称园内有观赏性荷花百余种之多,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发现,园内实际种植的荷花种类仅有一二十种,难以满足高峰时段游客的观赏需求。
6.引导标识缺失。
荷花园三面环山,进入荷花园要翻越数公里的山路,但是沿途并没有设置醒目的引导牌供游客辨识方向,没有到过荷花园的游客可能会因为迷路耽误游览时间。
(二)有效监管不够,施工进展缓慢
荷花园从开工建设至今已经两年多时间,但主体景区部分和接待中心仍在建设之中,建设施工进度明显偏慢,而且存在建了又拆的重复建设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短时间内还很难形成有效的接待能力。由于园区开发者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就匆忙上马,建设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导致粗制滥造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接待中心先建后拆再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耽误工期,影响施工进度,还有多处已建桥梁受河水冲击后出现垮塌。村一级领导和合作社成员未能充分发挥参与监督的职责,施工过程基本是建一步看一步,没有形成责任问责机制,对于部分工程何时开工建设,何时完工验收没有专人负责,这也是导致工程进度缓慢的直接原因。
(三)日常维护不力,有利资源被闲置
政府花大力气打造荷花园景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刺激当地相关产业协同的发展,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是,目前荷花园景区通过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却无法形成有效的产出。整个荷花园每天至少需要数十名工人进行除草、荷花栽种、荷花移植等日常维护工作。园内目前栽种的荷花品种主要仍是观赏性荷花,调查期间发现由于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池内荷花大面积枯萎死亡,这些荷花还没有发挥作用便已失去观赏价值。作为当地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项目,荷花园目前仍处于完全开放状态,任由游客观赏,完全免费。游客是休闲农业收入来源的可靠保证,放弃对游客的限制,无异于赔本赚吆喝,得不偿失。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还是经营者没有组织更多人力,实施有效的营销管理。这使大量原本应该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既加大了前期投入也浪费了时间。
三、铜梁县生态湿地荷花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面规划,完善基础设施
1.合理建设停车场。
荷花园内目前有一处小学旧址,该学校已经被建设方购入并设置为临时接待中心和办公地点,旧址楼前有一片1000多平米的空地,建议将空地进行改造,去除杂草,重新划线,设置为临时停车场,保守估计该片空地至少能够容纳20~30辆车的日常停车需求,基本能满足非高峰时期游客停车难的问题。
同时,在空地入口和入园沿途设置停车场指示牌,引导游客车辆进入停车场,避免车辆停放在路边阻碍园区交通。
2.园内主干步道加装栏杆或设置警戒线。
目前园内游客观赏荷花地点主要集中于园区入口的一公里区域内,且经常有儿童穿梭其间,在游客集中区域加装护栏,在非集中区域设置警戒线能够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3.增设卫生设施。
在步道两侧每隔100m设置一个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或简易垃圾桶,在园区固定位置设置大型垃圾房,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时聘请专职保洁人员维护园区内环境卫生。将现有学校旧址内厕所进行改造,并在园区入口及公厕附近安装指示牌,引导游客,改善游客用厕条件。
4.加紧建设游客接待中心。
还要对现有临时接待中心(即小学旧址)进行整修改造,在满足游客休息、餐饮需求的同时为园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增加不同种类荷花的种植。
增加层次感,避免游客审美疲劳。
6.在入口及沿途设置路标、指示牌。
引导游客及车辆,节约游客时间,增加游客数量。
(二)强化监管,加快施工进度
1.合理的施工进度。
制订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进度计划,避免人工、材料、设备的闲置浪费,灵活运用资金,统筹安排工程中的各项工作。园区内各类工程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吸取其他地区荷花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防止因为盲目赶工,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以及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加。
2.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是保证工程进度能否实施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案不当,可能引起返工、工人操作不方便,工效降低。所以,在每项工作开工前项目管理者要编制合理、可行、方便的施工方案,并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在每道工序开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要求讨论,提前考虑施工中的难点、关键点、注意点,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出现返工现象。
3.有效的施工管理。
为实现项目的进度目标,应成立进度计划管理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首先抓安全管理,没有安全,进度根本无法保证。所以项目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安全关,成立安全责任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带队,项目安全员主要负责实施。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保证至少有一个安全员全程跟踪监督,通过项目管理者的有效安全管理达到零伤亡、零事故。
(三)组织村民,参与营销管理
首先,通过加紧建设接待中心,将园区内荷花观赏、休闲娱乐、餐饮等连为一体,在解决游客基本需求的同时,改善园区盈利模式,扭亏为盈;接待中心内的服务人员可以就近招聘附近村民进行培训,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其次,组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作为目前政府主推的王牌休闲农业项目,荷花园每日的游客数量仍然屈指可数。广告宣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组织力量在城区主要街道和媒体投放广告,进一步借助新媒体扩大品牌效应。最后,发动周边村民,招聘村民到荷花园工作,解决村民的二次就业问题,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其原有的抵触情绪,化被动为主动。荷花园的建设需要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聚天时、地利、人和,尽早完成荷花园整体建设,为游客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加强管理,发挥政府功能
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健康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与管理。作为铜梁县土桥镇政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经营能力。
荷花园休闲农业虽然具有三级产业的服务性质,但大体上并没有离开荷花莲藕产销活动的范畴。妥善应用莲藕资源,是荷花园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荷花园休闲农业仍应以莲藕经营为主题,将荷花经营融入其中。
2.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荷花园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生态资源,但不应与环境保护相冲突,更不能因为要发展休闲农业而肆意破坏自然资源。由于中西部地区承担了国内大多数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任务,所以当地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经过妥善的规划设计与经营管理,保障人类活动与环境维护的动态平衡,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
3.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增产增收。
荷花园休闲农业经营需要考虑游客的需求,符合消费者取向,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益,而不能仅仅为了增加旅游收益而损及农民长远利益。
4.确立发展重点。
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制订保护农业生产用地、避免耕地流失的严格规定,防止由此而造成农业生产的减少;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休闲农业与搞好荷花莲藕生产的关系,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5.树立科学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
在荷花园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农业为基础,以企业经营为手段,向休闲观光者提供服务业的产品。为此,荷花园经营者应该对园区实行企业化科学管理,同时针对市场需求确立营销策略,建立永续经营的理念,精心培育休闲农业长久品牌;注意强调资源特色,利用莲藕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丰收的喜悦;在经营内容上,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多样化、精致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创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点、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学校建筑。最终,结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当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构思和设计龙坪子村小学。
[
关键词 ]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4.3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
图11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2]肖雯.浅谈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J].中国市场,2014(46).
【关键字】湿地;生态
1 概述
1.1设计背景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地位于杭州城市西部,是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历时多年。三期工程位于公园西部,规划面积3.353平方公里。
三期采取“一带(五常港)、两片(东片、西片)”的规划结构。东片强调生态修复、培育及与秋雪庵区块的融合,西片强调民俗体验,沿道路设置了四个体验村落(包括湿地休闲体验村、湿地民俗体验村、湿地艺术体验村、生态农庄体验村)。
生态农庄体验村范围即本次设计的龙舌嘴工区范围,位于三期南面,东临五常港、南接五常大道,用地面积24.8公顷。
生态农庄体验村通过村落的重建,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生态主题的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庄。作为三期的主要入口之一,为游人提供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
1.2、现状分析
本区块以友谊东路为主轴深入地块中心。道路两侧及各处陆地部分均建筑拥塞,建筑层数以三~四层为主,建筑风貌与西溪水乡风韵不符,考虑拆迁重建。东侧为建设完工的西溪名园居住区,小区有新建桥梁与本区块连接。西侧与东北面由河、塘、林、农田、农舍交错拼接而成的生态空间,脉络分明、开合有序、野趣横生,具有西溪渔耕湿地的特色。
2 设计构思
2.1满足上位规划对本区块定位,达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中水利防洪、交通游线、服务功能设置等专项章节对本区块的要求。
2.2体现湿地生态特色,塑造湿地风貌的场地空间,营建生态农庄体验村落。
2.3根据本工区与周边城市区块关系,完善满足区块功能,包括为游人提供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特色的标志性构筑物形成入口标志等。运用乡土的、原生的、与历史风貌吻合的处理方式,通过建筑、小品、场地等方面的体现对文脉的自然传承。
3 总体布局
龙舌嘴工区总体上分成三个区块,分别是入口服务区,生态村落区、生态展示区。
3.1入口服务区
包括集散场地、入口木构架、游船码头等内容。本区通过通过6米宽机动车道与五常大道连接。场地采用古旧石板透水型铺装,体现湿地特色。
入口构架采用木结构形式。构架上层屋檐取龙腾飞之势,表现出一定的动感。木构架下层设置标识景墙,采用泥夯形式,墙面实贴湿地公园名称。
场地北侧为游船主码头。码头是三期水上游线重要一站,实现与公园其他景点的沟通。码头西侧为后勤服务区,提供游船维修保养场地,满足充电、停泊要求。
设计范围线外设有市政地下人行通道出口,与五常大道南侧游客集散中心连接。考虑沿鱼塘设置游步道,沟通地下人行通道出口,引导游人进入园区。
入口区西侧为保留鱼塘农田,突出柿基、竹基、桑基景观特色。区块南侧为生态植被区。通过土方适当堆坡,减小道路交叉口对湿地园区的影响。植物群落采用密植形式,林下片植野生草本花卉,湿地丛生植物,体现湿地公园乡野特色。
3.2生态村落区
区块位于入口区北侧,步行进入湿地公园的游客需穿越本村落。村落由6组生态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9590平方米; 建筑占地7079平方米。建筑沿主园路自由式布局,并通过回廊、竹篱墙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结构,体现湿地建筑幽静的空间氛围。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层进行架空。建筑屋顶采用双坡,外立面选用用木格栅装饰。屋顶设置天窗,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村落为游客提供餐饮、休憩场所,满足后勤配套服务要求。
3.3生态展示区
区块位于北侧用地,定位为生态、科普的展示区,包括生态展示中心、生态净水池、生态农业展示三块内容。本区块基调保留西溪的柿基、桑基、竹基典型风貌,满足湿地知识科普的要求。
3.3.1生态展示中心
规划的访客接待中心为一座半地下建筑,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内部以湿地科普为主题,为游人提供各种服务。建筑采用覆土植草屋面形式,游客可登高欣赏湿地风光。
3.3.2生态净水展示
生态净水展示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净化自然水体,改善水体水质,通过具有高差的三级沉淀池形式向游客展示生态净水过程。
人工湿地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并通过水体内鱼类等生物途径形成平衡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选用水蓼、水烛、菖蒲、苦草群落、金鱼藻、黑藻等,净化水体,满足生态净水要求。
3.3.3生态农业展示
部分农田保留,开辟为经济作物示范区,进行高效、节能、生态农业的展示,并提供参与性的农事活动,使游客体验劳动的乐趣。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设施,产生电能用于农业生产。
4 专项设计
4.1 竖向设计
4.1.1遵从原有地形地貌特征,总体基调保持原有舒展开阔的地形特点。
4.1.2常水位标高按1.600米控制,排涝水位为2.200米,高水位按3.800米考虑。
4.1.3建筑室外地坪基本按原农居点建筑周边标高,控制在3.800~3.900左右,建筑室内标高保持在4.300米以上。
4.1.4一级航道桥梁保持2.8米净空,二级航道2.2米净空,三级航道1.8米净空(均按常水位计算)。
4.1.5入口服务区南侧五常大道北侧场地进行堆坡,以平衡沟通鱼塘土方。同时配合乔植物造景围合空间,形成南侧入口良好环境背景。东侧五常港西侧也适当堆坡,采用密林形式屏蔽西溪名园小区环境。
4.1.6.生态展示区水质净化展示是通过具有一定高差的净化池沉淀过滤实现的,同时抬高的水位也可与建筑标高更好的结合。水位分别控制在2.600和3.600。
4.2 道路、停车场、驳坎、桥设计
4.2.1主路(电瓶车道)
设计考虑其路面宽度确定为4~4.5米,路面材料采用青石板与块石相结合,局部根据环境条件采取桥架的形式,既丰富了路面的变化,又提供了五常港两侧的小动物交流的通道。路体的做法采用透水性的石粉或砂垫层。
4.2.2游览步道
游览步道分三级处理,因景因境确定其形式与宽度,应充分体现乡土气息与生态理念。较多的采取了透水性石板步道、砂石土路的处理方式,同时有选择的保留维护一些现有的塘间土路。
游览步道分三级布设。
一级步道宽度1.8米至3.6米,主要为东西向布置,沟通电瓶车道与相邻水乡村落、景观节点。
二级步道宽0.9米至1.5米,主要设置在观赏游览区内部、水乡村落内部,主要指组团内部的沟通。
三级步道宽度在0.6米至0.9米之间,为现有塘间小道的保留利用,应有选择的组织一部分塘间小道加以日常维护,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景观。
4.2.3停车场
根据规划,本区块考虑200个停车位,用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本方案中将停车场采取林荫停车场形式。停车场考虑大客车停放。
4.2.4驳坎
场内大多地段应保持原有自然柿基、桑基、竹基驳坎的特色,拆除原石砌垂直岸,以自然坡或辅以生态驳岸的工程措施,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满足自然生态要求。
新开挖沟通水面根据原有鱼塘岸线确定,使土方量达到经济水平,同时避免对现有湿地环境的破坏。
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
木桩自然岸:采用松木桩密排结合竹片的处理方法,用于主要航线需要加固处。
柳枝编制岸:用于一般加固处,通过柳枝的编织,达到护土固坡的作用。
老条石干砌岸:用于水乡村落中与建筑、河埠头衔接处。
4.2.5、桥
桥的形态设计突出原真性的表达,从现状或整个西溪区域的原生桥梁中汲取设计语言,体现场地的原生性的表达,突出关于场地文脉延续性的立意。部分桥梁满足通航要求,荷载满足电瓶车通行要求。
4.3 植被保护与修复设计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细规划中,对湿地植被生态修复作了深入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多种生态修复措施。
针对龙舌嘴工区的特点,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强调“乡野、农耕”的特色,在保护好原有植被的同时,根据景点立意,补充乡土树木品种。对于农居拆迁留下的荒地,应采取群落式的种植方式,保持品种的多样性,强调层次的丰富性。
1、五常大道绿化带
强调抗污染树种、滞尘力强的树种。通过植物的搭配,协同原有渔塘,形成有别与一般城市道路绿带的特色化的道路绿带。本区块主要树种选择有:香樟、榉树、水杉、银杏、金钟花、夹竹桃、石楠、苦槠、杜英、早园竹、桂花、栀子、木槿等。
2、生态村落区
树种选择上突出与村落建筑相结合的品种运用。主要树种选择有:毛竹、紫竹、乌桕、青桐、香樟、桂花、榉树、无患子、黄山栾、枫杨、桑树、榔榆、水杉、南川柳、银叶柳、珊瑚朴、沙朴、喜树、苦楝、杜英、桃树、梅、木芙蓉等。
3、经济作物示范区
乡土经济苗木果木的运用,如柿子、板栗、枣、桃、杏、果桃、果梅、石榴、杨梅、杜梨、向日葵、油菜花、樱桃、无花果、葡萄、猕猴桃、银杏、早园竹、拐枣、黄花菜等。
4 生态展示区
北侧用地与湿地核心区衔接。在植被恢复上考虑与保留植被之间的融合,形成生态廊道,体现原有自然、野趣的绿化基调。适当补植招鸟的浆果类植物,如:火棘、山楂、女贞、香樟、四照花、小檗等。
水生植物综合运用,包括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主要品种为浮萍、紫萍、金鱼藻、苦草、水芹、慈姑、水蓑衣、荸荠、茭白、芦苇等。选择具有很好的形态水生植物成片种植,形成群落。如芦苇群落、芦竹群落、菰群落、荻群落、水蓼群落、水烛群落、菖蒲群落、黄花水龙群落、苦草群落、金鱼藻群落、黑藻群落等,净化水体,满足生态净水要求。
5 结语
本项目景观设计通过对生态主题的强调,体现人与湿地环境的和谐,修复了具有湿地风貌的生态场地空间。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部分设计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总体格局得以实现。相信随着访客中心的建成和周边其他湿地村落的陆续开放,将有更多游客到访公园,体验生态湿地带来的绿色希望。
参考文献
[1] 陆健健 《湿地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推动武汉市全面落实取消进城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条件,改进积分落户办法,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数量,落实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将实际居住的常住人口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积极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基本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通办”。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扩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筹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委编办、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结合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市人口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机制。(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载能力
(五)大力发展三大城市群(圈)。积极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系列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武汉和襄阳、宜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加快发展,建立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强化产业体系协调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省委财经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支持武汉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延伸,加快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换乘。加快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北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江新区建设等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有序推动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与圈内城市共建共享。(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文旅厅、中铁武汉铁路局集团、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支持武汉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积极探索武汉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汉“两江四岸”,高标准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等重要片区建设。支持襄阳和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能级。推进襄阳以汽车、装备等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与十堰、随州协同联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宜昌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通过与荆州、荆门联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八)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8项建设任务,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三百”战略实施,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加大对县城的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统筹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做好10个县城城镇化示范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县市。(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负责)
(九)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建立全省特色小镇清单,强化正面引导和分类指导,统筹典型引路和负面警示,挖掘推广我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持续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体育局、省委编办、市州有关部门、相关县(市、区)负责)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探索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筹建公租房,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困难群众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范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资源感知设备,填补化工园区、重要场所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控盲点,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应急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等“4大体系、1个平台”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战结合能力,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整治城市易涝积水区段。以“237”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全面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科学高效处置。(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省应急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增强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分门别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死角整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城市微型公园建设,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体育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休闲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支持武汉、襄阳参加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旧城区有序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2021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601个。探索将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改造成为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工业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打造城市消费名片。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和“密度提升、挖潜增效”政策组合机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积极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管控。(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合理设置街道、社区,对规模过大、过小或交叉过多不便管理服务的社区适当进行调整。提升社区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和网格楼栋包保责任。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或推行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等方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省民政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强化资源整合,市设区不再设置单独的“区长热线”。建立市民举报投诉“一号接收”“一口受理”平台,在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机构。(省政务办、省委政法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九)引导人才下乡入乡就业创业。研究制定人才加入乡村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人才流动政策环境,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以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方式服务省内涉农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吸纳返乡留乡农民就业。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骨干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更多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委财经办、省科技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乡村住房宅基地确权办证,规范小产权房管理。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鼓励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委财经办、省农业农村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供电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供水供气等重要设施向城市郊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覆盖。加强乡村垃圾收储转运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统筹的垃圾收集处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客运站改建迁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千企兴千村”活动,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重点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和美丽休闲乡村,促进农村消费,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积极开发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办好农事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农事节庆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七、实施保障
一、指导思想
按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落实责任、加强协调”的要求,围绕“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为广大游客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让来涉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舒心、游得欢心、娱得尽心,确保假日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得到全要素全方位规范化服务和安全保障。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安全管控。县公安局要做好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点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及时处置涉旅案件。县应急管理局要对旅游景区景点安全进行综合检查,消除隐患,做好应急救援工作,为假日旅游市场安全提供保障。县卫健局要做好景区景点常态化疫情防控监督检查,指导重点景区和景点医疗救助工作。县市场监管局要做好旅游景区特种设备及各旅游点游乐设施的运营安全监管工作,对旅游设施设备有无手续、是否达标进行全面检查,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刘家村、刘家庄村等乡村旅游点的水上游船设施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配备救生衣、救生圈等必要的救生设备,保证游客安全。各乡镇及乡村旅游重点村要强化安全警示、宣传、引导,对景点服务人员加强安全知识和服务标准培训,提升乡村旅游点接待服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各乡镇)
(二)加强对旅游沿线交通的管理。为确保旅游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县交管部门要加大对旅游景区沿线道路、客运车辆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和整治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严查农用车违法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针对旅游沿线道路摩托车、农用车违法载人、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较为突出的村庄村落,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交通安全意识及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特别要加大对井关线、圣福天路等重点旅游道路通行车辆的监督检查和保畅力度,设置专人在容易形成人员聚集的道路口和乡村旅游景点(重点是王金庄、刘家村、大洼村、庄子岭、圣福天路),安排专人进行车辆疏导,提升车辆通行效率,避免拥堵和人员聚集,确保沿线车辆的畅通。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要对旅游道路沿线村庄占道搞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进行制止,防止占道施工堵塞交通;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沿线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建议施工单位在国庆节假日期间,大型车辆白天禁止上路通行,晚上恢复上路作业施工,保证旅游线路畅通,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对场地周边因车辆作业撒漏的渣土进行清理,时刻保持道路干净。
(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警大队、各乡镇)
(三)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
县文广旅局要做好假日旅游市场宣传营销和咨询服务工作。要畅通旅游投诉渠道,深入景区景点、涉旅企业,对游客投诉反映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做到旅游投诉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持续改善旅游服务综合环境。
各旅游景区要以保障游客安全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旅游效益的关系,严格落实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安全生产的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特别要严格落实负责人在岗带班制度,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救援队伍,配足配齐救援物资器材,搞好应急救援演练,科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要认真统筹安排停车场地和服务人员,防止出现停车拥堵情况。
各旅行社要与游客签订规范的旅游合同,严禁租用或使用营运证件不全、车况不好的车辆;要提前做好和目的地景区的沟通协调,熟知景区政策,依规办事,和景区工作人员共同做好游客接待、疏导等工作;严禁转让、出租、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严禁聘用未持有导游证人员从事旅游接待;严禁出现内部员工私自违规接团、倒买倒卖景区门票行为;严禁以任何方式在饭店、车站、景区、旅游交通要道等游客密集场所拉散客拼团。
县消防大队和各乡镇要加强对所辖区域的星级宾馆、农家乐及民宿等旅游经营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确保消防设施设备齐全完好;县市场监管局要进一步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安全事件发生。
(责任单位:县文广旅局、县消防大队、县市场监管局、各乡镇、各景区、各旅行社、各星级宾馆)
(四)加强对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要建立健全节假日旅游管理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本乡镇乡村旅游管理工作。要配备必要人员,加强对本乡镇乡村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清洁消毒和日常维护,如旅游厕所、旅游驿站、停车场、旅游道路等。要确保本乡镇道路沿线和景点周边的旅游厕所正常开放、干净整洁,各乡村旅游重点村要在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做好交通疏导引导工作,在村委会院内或适宜的地方划定临时停车位,解决节假日游客高峰停车难、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在乡村旅游景点要增设服务人员,建立固定的游客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值守,为参观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指导游客有序参观、游玩,实现有序游览的环境和氛围。要配合交管部门,设置专人在容易形成人员聚集的乡村道路和乡村旅游景点做好疏通疏导指引工作,避免拥堵和人员聚集。
(责任单位:各乡镇)
(五)加强对民宿、饭店、旅游购物点的管理。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公安、旅游及各旅游重点村所在乡镇等部门配合,加大对景区内及景区周边商户的检查力度,查处无证照经营旅游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对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虚假广告、乱设摊点、强买强卖等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存在安全问题的民宿、饭店、旅游购物点等不法经营单位和个人,重点查处旅游商品售卖点商品随意涨价,不落实明码标价和价格公示制度等行为。
(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公安局、县文广旅局、各乡镇)
(六)加强对旅游道路沿线环境的提升。在主要旅游道路沿线,大力推进沿线乡村环境整治,对乡村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提升村容村貌,为游客营造舒适、洁净的乡村环境。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规范节假日旅游市场秩序是保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权益的重要保障。各责任单位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假日旅游市场秩序稳定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扎实做好节假日期间旅游行业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庆假日期间我县旅游市场稳定、繁荣。
现印发给你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年市乡村容貌与街道景观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
制定年全市乡村容貌与街道景观整治实施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总体工作部署和对乡村容貌整治与景观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以治脏治乱为重点,紧紧围绕省市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工作部署。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管理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综合整治与专项治理、专业整治与社会治理、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巩固扩大乡村改造建设效果,大力营造“干净、有序、整洁、优美”乡村容貌与景观环境,全面提升乡村管理服务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乡村容貌整治重点抓好五大专项治理行动。
1.环境卫生专项治理行动。一是组织开展三次集中大清理战役。4月开展迎“五一”春季大清理战役。9月开展迎“十一”秋季大清理战役。集中大清理活动要进行周密安排,动员全社会力量,全民参战,全面清除道路、河道、集贸市场、施工工地、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等部位的各类积存垃圾、渣土、废弃物,对市政、环卫等公共设施进行全面清洗,完全消灭卫生死角。二是提升专业环卫工作规范和效能。对清扫、保洁、清运、清掏等环卫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组织和调度,认真执行环卫作业工作规范。对城区主次干道、繁华地区和重点部位增加作业班次,做到一扫两保。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以上,主次干道做到16小时保洁,重点区域(严管区域)做到24小时保洁。加强垃圾收集、清运管理,做到垃圾密闭收集运输、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市区内拆迁工程发生的垃圾,要随拆随清,并在拆迁结束一周内清理干净。加强对小街巷环卫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经费保证机制,落实清扫、保洁、清运责任制,实现常态化管理。三是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依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范》要求,设置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和果皮箱,加强日常维护管理,坚持设施完好、干净整洁。四是健全和完善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依照“全覆盖、无盲区、无缝隙”要求,严格划定责任区域,将责任范围、规范和要求落实到专业部门、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企事业单位,签订责任状。对沿街商户、单位全部实行“门前三包”管理,落实监管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和行政处罚力度。五是建立长效监督考核机制。依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市对区、区对各责任单位的分级考核方法,明确奖惩措施,定期检查考核。
2.户外广告专项治理行动。一是组织城管、规划、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无审批手续擅自设立户外广告的一律依法予以撤除,有审批手续但不符合规范的限期整改,逾期不自行整改的依法组织撤除。二是组织专业和社会力量对各类小广告进行集中全面清除,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小广告日常清除机制。三是各级公安、城管、通讯等部门要协同配合,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查处违法张贴、张挂、喷涂、沿街散发小广告行为。四是制定乡村户外广告管理方法,明确管理责任、设置规范和审批程序,严格审批管理。
3.集贸市场专项治理行动。一是加快封闭性便民市场建设。及时清除垃圾杂物,确保市场内环境卫生。市场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市场出入口及周边的环境管理,保证出入口干净、卫生、整洁和畅通,防止市场外溢。二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当批准设置早夜市和占道经营市场,但要加强监管,限定经营时间和地段,落实经营者的市容环境卫生自律责任,落实市场主体的行政管理责任,落实城管队伍的执法监管责任。所有经批准临时保存的占路市场必需设置垃圾容器等环卫设施,专人保洁,垃圾及时清运,坚持环境卫生。三是组织城管、工商、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开展规范露天烧烤、取缔马路工厂的专项执法行动。四是加强城管执法日常管控,把管控责任落实到执法机构和具体人员,加强日常巡查和管理,对违法违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纠正和处罚。
4.施工现场专项治理行动。一是对各类施工工地进行登记摸排。落实监管单位、责任和措施,告知建设和施工单位义务和标准,建立长效督导检查机制。二是完善建筑垃圾倾倒、运输、消纳等处置活动的管理方法,严格审批管理。三是组织城管执法、住建、规划、市政公用、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不按规定设置围挡、出入口不硬化、扬尘噪音污染、无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手续、不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倾倒建筑垃圾、道路遗撒等违法违规行为。
5.交通环境专项治理行动。一是对主次干道两侧违法建筑、构筑物、违章棚亭和各类非法占路设施进行撤除。清理各种出店经营。根据实际,编制规划,适当路段合理设置停车泊位。三是加强停车场管理,不准超范围、超时限停放车辆,坚持停车场干净整洁。四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二)街道景观整治重点抓好三项工程。
1.街道景观新整治工程。将没有进行过改造整治的主次干道全部纳入改造整治范围。
沿街楼体和墙体进行清洗粉刷,整治内容:对违、临、陋建筑进行撤除和改造。临街建筑物外挂设施进行隐蔽和规范化处置。对沿街违规广告全部撤除,店铺牌匾统一规范设置,治理乱贴乱画乱挂,清除小广告。对各类架空线缆统一规整,杜绝空中“蜘蛛网”治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规范五小摊点设置。落实清扫保洁和清运责任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实现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道路两侧公交站亭、站牌、宣传栏、垃圾箱、果皮箱等设施齐全、整洁、设置规范。各类交通标识、标线、信号灯、路名牌、指示牌等设施齐全、规范,车辆有序停放。依照专项规划要求,完成年度街景绿化、亮化任务。
整治规范:符合《市城区主要街道景观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相关要求。
2.街道景观升级更新工程。对已经改造整治过的重点区域、重要节点乡村街道景观进行系统性、高标准升级更新。年市中心城区重点进行5条重要街道的升级更新。
对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完善街景规划设计,升级更新的内容:围绕绿、亮、美。对应撤除的违临陋建筑和设施全部撤除到位,对沿街既有建筑实施“穿衣戴帽换服装”改造,对架空线缆统一规整,提升户外广告牌匾品质,增添雕塑、亭廊等节点,提升绿化、亮化水平。
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实施,升级更新的规范:依照《市城区主要街道景观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要求。打造市级示范样板街,参与省“十佳景观大道”评选。
参与市“十佳样板街”评选活动。其他各县区都要确定1条升级更新的主要街道为示范样板街。
(三)小街巷整治建设工程。
整治建设范围:分三年对重点小街巷进行高标准整治。年市中心城区完成下列小街巷整治:
粉刷沿街建筑和墙体,整治内容:重点是撤除违法建筑和违章棚亭阁、占道台阶等设施。规范广告牌匾设置,治理乱贴乱画乱挂乱堆乱放,规整架空线缆,治理店外经营,规范马路市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完善环卫设施等。
整治规范:符合《市城区主要街道景观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相关要求。
结合实际确定,其他各县区街道景观整治的具体范围和项目由各县区政府。报市景观整治办公室备案。
三、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
(一)责任分工。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并做好与各县区的协同配合。其中:规划部门负责进行街道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色调、风格等相关要求。
(二)时限要求。全市乡村容貌与街道景观整治工作3月初启动。完成工作动员和部署。4月底前要完成街道景观规划设计。5月底前完成节点和单体建筑改造设计。整治实施工作从4月初全面展开,9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10月底前完成市级考核验收。
四、保证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相关政策错,细化目标任务,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分工,限定完成时限,严格奖惩,确保各项整治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
(二)搞好规划设计。做到先规划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保证整治的品质和水平,防止返工浪费。各级政府要依照乡村容貌整治与景观建设的要求,搞好资金预算,落实资金来源,建立经费保证机制。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的乡村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健全乡村管理基层网络,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范围,重视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健全精细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数字化乡村管理新模式。年底前,市中心城区要完成数字化城管二期工程建设,拓展数字化城管和“12319便民热线覆盖范围和服务功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高新区、宣化区、下花园区、怀来县、涿鹿县、赤城县、张北县要完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
关键词:新线建设车站设备安装工程 项目管理 策划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Guangzhou subway in 2010 experienced Asian line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line six construction, will usher in another round of 2015, 2016 new construction peak. In the new round of the peak of construction, will be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fo line after line six section, two, seven lines first phase, the first phase of line nine, line thirteen, line four, a southern extension of paragraph, eight line northward, line fourteen, line twenty-one, knowledge city line line, in a short span of three years, the Guangzhou MTR 236 km length doubled. Faced with such a large construction tasks, new line construction of sta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become the be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task, do a good job of planning of new management, on the scale of new lin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ork has played a management thought of unified, guidance work smooth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rderly developmen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line construction, the sta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广州地铁历年以来的建设,工程的“关门工期”是固定不变、从不拖延的。而车站设备安装工程前一手土建结构工程因拆迁、地质结构复杂等问题,其工期往往拖延,在“关门工期”不变的情况下,车站设备安装工程工期只好压缩。因此,工程管理策划在具备工期短、专业多、技术难度高、环境因素复杂等因素的车站设备安装工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引着业主项目管理者顺利开展工作。
一 工程项目概况信息的收集
地铁新线线网建设遍布于广州市的东南西北,每条线路贯穿的区域环境不同,有繁华的闹市、各级机关单位所在地,也有乡村小路、各城中村农民用地等。因此,在管理策划中,工程项目概况信息收集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工程项目概况信息内容包括:线路的规划报建和征地拆迁的现状;车站类型(如地下站等)及数量;线路的长度和涉及的区域;临时场地的边界条件、临时场地的位置及大小;临水临电的接驳位置,容量大小和管径尺寸;车站的附属结构的完成情况,人员和设备、材料的进出及运输通道;现场是否具备加工场地和场地的仓储条件;车站的位置和周边的物业;线路的概算等。
二 项目组的组织架构职责划分及考核评估办法
采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龙骨,以“管理工作模块”为支撑的矩阵管理模式。通过设计要求的完善化、施工图纸的标准化、管理程序的规范化、评估考核的全面化、常态化建立稳定的管理体系。根据车站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项目的组成,将项目管理全过程划分为“前期工作”,“施工过程管理”,“后期工作”三个阶段,共11个“管理工作模块”。
(一)车站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架构及职责划分
(二)各阶段工作模块划分如下:
1、前期工作
1.1 工程前期工作模块一:项目招标输入
跟踪招标设计概算的编制进度,控制招标限价。根据概算金额,组织业主团队对分标模式进行讨论确定,同时根据各个车站周边及工程的特点,建立备选承包商的模型,并根据模型特点对既有的承包商库进行删选,最终确定备选承包商库。
负责核查全线各车站周边条件(地面场地面积及与市政道路的接驳情况、临水、临电、市政给排水接驳、市政交通接驳),组织业主团队对施工的重难点及相应措施进行讨论,反映在该项目的招标文件中。
1.2 工程前期工作模块二:对外协调
参加与该线路有关的前期征地拆迁、管线迁改、借地补偿等内容的会议,尤其是涉及到与各车站附近乡村协调的会议,掌握车站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地面场地的面积、权属、借地原状、借地赔偿等信息。负责与前期部、土建部协调车站施工地面场地、临水临电等问题。
与广州市交委就该线路各车站周边停车场、公交车站、自行车场等公共交通设施的施工场地、与地铁工程的施工接口、施工工序等问题预先沟通,明确双方的需求及工期目标。
跟踪广从路改造工程的方案审批进度,评估最终方案对于地铁工程的影响及风险。
项目招标阶段,负责与企业管理部、广州市标办、交易中心等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工作,重点关注开展招标工作的前提条件的收集、准入资质的确定及评标办法的修改意见反馈等工作。
施工进场前负责牵头与车站周边村委、派出所、医院等外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
1.3 工程前期工作模块三:前期设计管理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功能区划;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gionalized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by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it makes Urban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 Environment Planning into Xiangtan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and set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purpose of this is to find a way to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Zhaoshan Demonstration Area.
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84-03
1 前言
在国家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中,作为中部地区国家重点发展扶持的四大城市群之一,昭山示范区所在的长株潭城市群要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昭山在国务院批复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被确立为五大示范区之一。在如此强大的政策背景下,未来20年将是昭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将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在这过程中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成为实现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2 示范区概况
昭山示范区地处长、株、潭三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功能定位为长株潭三市的生态绿心,以生态建设和创意产业为主题,低密度、高品位、保护性开发,建设为国际化的生态产业园区。规划范围为昭山乡、易家湾镇。规划区面积68km2,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30km2以内,起步区10km2。
通过检测表明,昭山示范区城镇建设区的环境质量良好,除去个别天数环境质量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外,大部分天数的空气质量都达到了。但未达到二级标准的个别天数环境质量相当差,以至于SO2和PM10的年均值浓度都超过了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急需改善。
近年来湘江流域昭山段水质情况良好,绝大多数污染物达标率都为百分百。但污染物总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肥大肠菌群在2008年―2010年的达标率不到百分百,其中肥大肠菌群大大超过了年均值。影响了昭山段水环境质量。经对仰天湖、东风水库进行水质评价,仰天湖和东风水库水体均符合景观娱乐要求,其中东风水库水质达到II类水质,水质相对较好。营养化评价表明仰天湖、为富营养,东风水库为中营养。
目前昭山示范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固废、工业固废、建筑固废、医疗固废及其他类固废。2010年昭山示范区生活垃圾日产量约为40万吨。由于示范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卫生设施严重缺乏,示范区内还未有垃圾处理厂。
3 规划原则
3.1保护优先
示范片区应充分发挥位于长株潭“绿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为基础,全面推进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与管理,提高示范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按照省环境保护规划总体要求,制定和实施昭山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对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做出总体设计和分区控制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3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原则
遵循循环经济原理,按照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操作准则,进行产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完善废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再生体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3.4以人为本,分区控制,科学指导。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不同,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4 生态功能区划
昭山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划包括三类四区,即以生态保育为目标的丘陵生态涵养功能区和河流生态涵养功能区,以生态控制为目标的城镇生态控制功能区,以生态开发为目标的无公害农业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区。
4.1水域生态涵养功能区
范围主要是湘江、仰天湖、东风水库。
主要功能为确保水源涵养与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4.2丘陵生态涵养功能区范围主要包括东风水库森林公园、昭山风景名胜区、虎形山景区、凤形山景区玉屏峰、寨子岭、龙谷岭等森林地区以及交通、水域生态防护带等。
主要功能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营养物质保持、小气候调节、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安全防护屏障。
4.3生态控制区
范围主要包括昭山生态经济区以及仰天湖区生态养生城。
主要功能为平衡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城镇生态景观、城镇生态文化和人居健康环境,发展绿色工业、低碳产业。
4.4生态农村休闲旅游区
范围包括马鞍村生态休闲旅游区和马鞍现代农业示范园
主要功能是平衡农村与城市经济,发挥示范区内农业发展优势,努力减少城乡发展差距,带动示范片区整体均衡发展。
5 生态环境建设
在本规划范围内,以湘江风光带、区域内水系、过境铁路、高速公路的防护林带构成了覆盖整个区域的生态网络,连接区域内绿地板块,同时与大型湿地、公园形成了楔形绿地渗入城区实现整个区域和谐共生。最终形成“一带两心五轴”的绿地景观格局。
一带:湘江风光带。
两心:昭山景观核心、仰天湖生态核心。
五轴:三纵二横生态交通视觉轴。
5.1 水系生态建设
5.1.1湘江风光带生态建设
湘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生态圈的核心生态轴线,在规划区河道等水系两侧,结合防护、景观和功能布局要求,利用局部开敞区域建设具有游憩功能的小型绿地,满足城市市民日常游憩、休闲、健身要求。
5.1.2生态河道建设
区域慢行交通体系结合区域绿色走廊设置,在规划中心区以直线线形为主,满通通勤需求;在区域内,尤其是临近滨水地区,以曲线线形为主,在满足通行要求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趣味。
5.1.3仰天湖生态建设
仰天湖区预防保护为核心,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同时采取封禁治理等措施,加强植被的保护,营造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绿色产业。
5.1.4东风水库生态建设
东风水库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核心,建设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5.2 丘陵生态建设
借景周边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依山就势,理水筑城。通过合理布局城镇建设用地,确定不同山体地区的利用方式,通过梳理原有场地水系,强化城镇生活的亲水性与水滨空间的公共性,通过加强山体水系自身的合理保护与环境建设,提升城镇山水景观质量,打造长株潭绿心中的山水生态绿城。
5.2.1生态农业基地建设
以生态农业为技术保障,建设马鞍现代农业示范园,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开发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将农业环保工作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一种形式和途径。无公害农产品以生态农业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市场载体,从而形成以产品开发带动生态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促产品开发的良性发展机制。
5.2.2生态休闲旅游
以促进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与软件业为核心,以生态物流、生态商贸、生态旅游建设为先导,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示范区现代、生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昭山是湖南历史上著名的“ 潇湘八景”之一,景名为“山市晴岚”;推进湾塘体育休闲公园和虎形山凤形山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建设赶鹿坡休闲山庄、马鞍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建筑节能、智能建筑等技术和手段,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宜居社区。昭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具有建成旅游度假胜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昭山与凤形山、虎形山、仰天湖遥遥相望,利用仰天湖天然水体在湖中搭建全水晶玻璃体剧院,举办明星演唱会、音乐剧、文艺演出等。凭借凤形山虎型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以影视拍摄、动漫制作等为主题的创意产业,营造多样的交流场所,打造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和明星栖居地。以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导,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纯的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复合型转化。
5.3 生态交通
5.3.1生态交通模式
建立生态化交通结构,以多中心和均衡组团结构促进“短出行”交通结构的形成,引导出行需求的就近达成,避免大量长距离通勤出行。
主要交通干道两侧规划修建防护林带,防护林带以猴樟、杜英、银杏、紫薇、大叶女贞、栾树和杜仲等高碳汇树种为主,同时辅以种植红叶李、栾树、无患子、榉树和朴树等季相林树种。
5.3.2昭山示范区道路生态防护带
规划沿京珠、上瑞高速公路建设防护林带,京广、武广、城际铁路建设防护林带,其它一、二级公路每侧控制范围30-50m建设防护林带。具体如下表:
5.3.3生态停车场
在规划范围内,布置5个生态停车场,确保整个区内停车场的服务范围能覆盖城镇区域。生态停车场是指在露天停车场应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并间隔栽植一定量的乔木等绿化植物,形成绿荫覆盖,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
5.3.4生态消声带
严格控制交通噪声,规划范围内对城镇道路两侧建设绿色生态消声带,立交、铁路处安装吸声屏,加强生活区域环境噪声防治和管理,实现声环境质量全面稳定达标,噪声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6 生态补偿机制
6.1生态补偿机制原则
6.1.1统筹协调,共同发展。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依据生态补偿原理,支持昭山示范区水源地地区,昭山、虎形山、凤形山和乡村地区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的共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6.1.2公平公正,权责一致。
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标准,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规范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受益者,有责任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提供适当的经济利益补偿;对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有责任修复生态环境,并对受损者作出适当的经济赔偿。
6.1.3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立足现实,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现有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加大补偿力度,由点到线到面,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
6.1.4多方并举,合力推进。
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
6.2 生态补偿机制目标任务
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具有昭山示范区特色、满足和谐社会和生态市建设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任务是: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积极有效、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生态补偿分级管理体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生态补偿政策支撑体系。
6.3 生态补偿机制途径和措施
6.3.1加大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调整优化昭山示范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示范区财政应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湘江昭山段、东风水库备用水源地、仰天湖、昭山、虎形山、凤形山、各生态公园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补偿效益明显的工作,生态补偿资金的安排使用,应着重向这些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6.3.2开展各种资源费的生态补偿
开展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各种资源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逐步实行统筹安排使用。根据资源费征收情况和生态补偿需要情况,财政部门应与相关部分商定相关资源费纳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比例。
6.3.3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建立示范区各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生态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紧密结合本部门职能,从政策上、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践,逐步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加强部门协调和区域协调,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政策,统筹安排使用相关生态补偿资金,切实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促进生态补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在生态补偿方面的成功经验,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拓宽资金渠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7 结语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我国的区域发展而言,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生态持续,区域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研究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生态屏障,恢复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区域生态产业结构的调整,借助于生态的自然之力达到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之墓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郑华,高吉喜,黄宝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