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叫卖形式从最初的走街串巷到如今的商业广告,叫卖的传播渠道也从纯粹的吆喝到如今通过电视、广播、新闻进行宣传;叫卖内涵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发展迅猛,商贩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商场、百货的叫卖各式各样,叫卖文化有了新的内涵。
本文以永川区的叫卖文化和商业发展为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的发展变化分析商业的发展趋势,得出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进而预测商业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一、叫卖文化的内涵
叫卖,指从事商业服务性行业人员为推销商品或开展商务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口头语言表达形式。
叫卖本是商业行为,但随着城市发展,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越来越普遍,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极为长久的时间,渐渐也沾上了文化气息,发展成一种商俗文化、民俗文化、口头文化。
(一)叫卖文化的特点
历史悠久,从西周时期持续发展到现代社会;实用性强,与商业发展相辅相成;内涵丰富,不同的行业、地区具有其特色;口语化表达,风趣幽默,朗朗上口;语调旋律婉转, 声调悠扬,节奏感强。
(二)叫卖文化的发展历程
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叫卖文化进入繁盛期。据记载:明代北京叫卖已成规模,清末民初,北京叫卖发展至高峰。十九世纪后期,叫卖文化濒临灭绝,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提高,叫卖文化得到恢复。
二、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叫卖文化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变化,永川区的叫卖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主要体现在传播载体与内涵的变化。
(一)叫卖文化传播载体的变化
最初,商贩在大街上用吆喝声招徕顾客,后来,他们唱起编好的内容新奇的歌谣来吸引顾客。永川方言风趣幽默,叫卖充分发挥其方言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商贩的摊位趋于固定,常使用录音机播放提前录好的叫卖声。如今,更多商家在荧屏上播放宣传视频。纸质宣传单、电视广告等,叫卖已经从口头文化发展成为以现代科技为载体的语音、文字文化。
叫卖文化的四种形式:一是定点叫卖,商贩在街道上摆摊叫卖;二是不定点叫卖,游商携带货品走街串巷进行叫卖;三是将叫卖声编成曲调,通过人们的传唱进行叫卖;四是通过拍摄广告,投放到大众传媒上进行宣传。
(二)叫卖文化内涵的变化
叫卖的目的是推销商品。随着时代变迁,叫卖文化成了一种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它宣扬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如今,叫卖声渐失传,靠民间艺人进行叫卖表演或穿影视作品等,展现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叫卖文化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从单一的口头吆喝,融入了视、听的感受,从单纯地“叫”变为具体、形象的“演”。
三、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商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的商业贸易量急剧增加,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的形式不断更新,商品种类的不断丰富,促进了永川区经济的发展。
近6年来,永川区经济一直呈高速发展的趋势,也一直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对外辐射交易额、人均消费等四个“渝西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种类不断丰富,品种向高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由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日常生活品、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增加了高科技电子类高档耐用品。从改革开放前的国内自产到如今的国外进口,极大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四、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叫卖文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叫卖文化是在近40年发生变化的,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年,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叫卖文化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消费开始从生活必需品走向高档耐用品,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经济水平的变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永川区经济发展良好,居民对商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各类商品价格的上升都反映了居民对不同商品需求的变化,居民在衣着食品和个人娱乐保健等服务业的消费增加较多,在交通、维修服务的消费降低。
如今商业迅速发展,商业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叫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以前的口头吆喝比的是嗓音和叫卖词,如今的叫卖靠的是迅速发展的传媒。
叫卖文化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以前的小规模个体经营户到如今的多种私有经济的存在,许多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较大的经济体开始存在,走街窜巷的叫卖形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时代环境。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叫卖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巨大的。
由此,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两者紧密关联:叫卖文化的变化反映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叫卖文化的变化。
五、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未来走向预测
商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在商品上的消费支出逐年上升,商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想要在競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占优势,而随着商店租金的日渐提高,大多数小型商业户开始选择在网络上销售物品。近几年来的淘宝、天猫等一系列的网上交易平台的出现使商业开始向网络发展。
在网络上开店的成本低、销售范围广、交易方便,更多人加入到网络经商行业,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更多选择低成本的网络宣传来提高商品知名度,比如利用微信、微博、腾讯QQ等更多社交软件、商扩大宣传。
因此,我们推测:商业叫卖在今后的发展将会从电视广告、网页广告和传单转向网络社交平台,微商将会成为商业用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叫卖将会以网络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将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
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的变化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出发,从叫卖文化的变化中看商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从而得出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叫卖文化的变化反映商业发展,商业发展影响叫卖文化的变化。结合现在商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叫卖文化未来的变化方向做出预测。但由于我们组成员调查区域局限性和对材料掌握的有限性,科研能力有限,对这一项目论述和研究还较为肤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组成员会继续关注这一课题,以期望能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将会继续发展,而叫卖文化则会随着商业的发展继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叫卖文化在我国商业文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永川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重庆市永川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永川调查队,永川区人民政府官网 ,2016
[2]《叫卖声中说变化》,作者:周礼,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
关键词 社区 商业发展模式 方向研究
在我国,现阶段社区商业整体面临着“规模不适合、布局不合理、业态不齐全、结构不适用、运营管理不规范、整体不和谐”的困境;社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存在“供给不足、需之未有”、“业态单一、配之不齐”、“规模低效、供之扰民”、“城乡分离、享之不均”等问题。但面对大型百货及购物中心的日趋饱和,居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社区商业的巨大潜力吸引着每一个开发商都想分食这块蛋糕;而城乡统筹发展对社区商业的业态配置、空间供给和管理模式又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区商业发展的功能和特征
(一)社区商业地产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社区商业地产日益受到政府和开发商的重视。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社区商业地产作为城市商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政府税收,使地区经济日益活跃、结构趋向合理。其次,社区商业地产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大批新建的居住小区,这些新建小区由于远离城市商业中心,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商业作为一种属地型商业,恰巧能够提供小区居民日常必需品和便利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二)社区商业的功能和模式
我国社区商业的主要特点:从社区商业的建筑形态上来看,我国社区商业主要有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和社区购物中心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联系。社区底商主要是指利用建筑底层作为商业用房,以满足自身社区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社区商业。在我国,社区底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房地产开发刚刚开始,底商被纳入住宅项目规划,开发商一般把居住区、沿着道路的建筑底层作为商铺,出售给商业经营者,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二、探讨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及定位
开发商是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如前所述,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开发建设,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长时间来培育整个项目,才能维持整个项目的长期持续经营,课题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开发商提出建议。
(一)合理区位选择
合理的区位主要考虑区域未来规划,区域交通设施等方面因素。区域未来规划决定了其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区域的经济状况,从而决定了该区域人口档次,进一步决定了该区域人口的消费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将最终影响整个社区商业项目的运营状况。
(二)精准项目定位
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定位主要分为项目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两部分。项目总体定位就是要对社区的人口规模、客户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项目的建筑规模和开发运营模式;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定位要注意项目的功能结构、业态结构以及品牌结构等应与社区规模、消费层次相适应,对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客户职业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业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项目的商业业态和功能布局。
(三)主力店招商先行
国内成功项目的经验表明,前期主力店招商对项目后期的运营显得尤其重要。主力店对引导人流起着主要作用,大型主力店的入住,不仅可以避免广场建成后对商户盲目招商,还能借助大型超市所带来的巨大客流,吸引其他商户入住,从而盘活整个项目。
(四)丰富业态组合
成功的社区商业综合体并不在于项目建筑规模的宏大,而在于项目的功能齐全和合理的业态组合。社区商业综合体都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四种功能,各种功能的分配比例最好为:购物40%-50%,餐饮20%-30%,娱乐10%-15%,服务5%-10%,这样的功能布局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五)多样化经营模式
从国内外社区商业综合体的运营模式来看,项目运营模式最常见的有“完全出售、租售结合、售后返租、只租不售”等四种
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开发商应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和项目特点,寻找适合自己项目的运营模式。
三、结束语
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并且也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使用的。在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商业发展实践中,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应用。我们要把握社区商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用有力的措施和积极的心态,推进我国社区商业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
文献参考:
[1] 李定珍.中国社区商业概论,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2] 邓道平等.现在城市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学东.商业房地产投融资与运营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零售业是国民 经济 的重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的 时代 背景下,零售学术研究有了更加丰富充实的商业实践作支撑,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入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零售学术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学术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脉络,分析零售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剖析零售学术研究存在问题,推动零售学术研究发展。
本文拟对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案如下:
构建理论框架
合理的理论框架对于统计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我们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容纳25年区间内零售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定时间区间
样本选取
分析思路
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情况
零售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了零售的概念、地位、作用、性质、目标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诸如零售 现代 化、外资零售业等新问题的研究。
由于零售学术研究的图书和硕士博士论文的样本偏小,与期刊学术论文研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只对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分类。零售学术研究包括零售基础理论研究、零售 企业 经营管理、零售发展研究、零售业政策与调控、零售专题研究五个部分(见表1)。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零售学术研究的五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零售基础理论,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背景分析、 社会 效益的研究;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零售发展研究,侧重于零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零售业政策与调控,强调零售业在宏观调控基础上的政策制定、自我规范与政府宏观管理;零售专题研究,是对零售业某一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见表2)。 第一阶段,1992年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靠国民经济计划,对市场的研究缺乏现实的支撑,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平均每年20.8篇。 总的来看,零售学术研究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零售学术研究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广阔的视角和研究领域。
零售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与发展
零售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零售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以后,零售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迅速增长。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零售市场,深化了对零售商业的认识,总结零售经验,深化理论认识,已成为零售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零售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零售业基础地位研究。零售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黄国雄(2003)指出,现代商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商业即人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零售商业的 历史 责任。没有哪一种行业能像零售商业一样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零售业完全是一种做人的事业,要按照做人的道理、道德、 规律 和方式规范商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商业的整体素质,搞好商业服务。
商业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这期间存在着改革的探索与争论,比如,商业体制改革中国营零售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国营小型零售企业改革的问题;国营零售商业建立职工股份制度的思考;零售商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构想;等等,由“国营”到“国有”这一提法的改变透射出了体制的变迁。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市场竞争从生产导向逐渐转变为消费导向,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商品特色、购物环境、管理方式、促销举措、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企业业务管理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包含了企业业务环节的研究;在服务质量方面,认识到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零售企业业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稍显不足,这与文献作者大部分是理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零售一线的管理经验不能很快的推广,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零售 发展 研究
零售发展研究以零售发展目标、趋势、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带来的急剧变化,直接对零售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研究 现代 商业零售发展趋势刻不容缓。黄国雄率先提出“知识商业”的概念,认为应以信息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崭新服务为 内容 ,大批量、多品种、跨时空的交易形式将会逐渐兴起(2000)。并指出,中小城市、中小连锁、中小商业是 中国 商业的基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全国、贴近生活的特点,与广大消费者的 经济 联系最为直接、广泛、密切。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立足中小、扶持中小、发展中小是零售业发展战略选择之一(2004)。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
零售专题研究
本部分涉及九大专题,即零售现代化专题、零售业 电子 商务专题、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国外零售业介绍专题、零售商业网点专题、零售业数据与新闻专题、零售物价专题、部门零售业专题、零售业财会研究专题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我们仅对几个专题作重点分析:
零售现代化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在1994年以后,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基于零售业放开以后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零售现代化的内涵、商业自动化、零售管理信息系统、零售技术、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零售学术研究评价与展望
零售学术,作为 理论 研究,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争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究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零售学术研究的演进,我国零售学术研究有以下特点:
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不够均衡 零售学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零售基础理论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占了绝对优势;而零售发展研究和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零售专题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涉猎越来越广。
富于 时代 特征但缺乏后续研究 零售学术研究,对某些内容的研究尤其是零售的某一个专题,在时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一个时段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密集的研究,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过于追赶潮流和追求时代特色而忽略了对某一问题的持久性的追踪研究,这些热点问题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变化的 影响 ,可能集中在一两年内只讨论极少的几个专题,而对其他问题则有所忽视,少有问津。
方法 单一研究体系不完善 零售学术研究大都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研究方法的非常少。由于起步时间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涉及的不少概念问题,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给学术研究和交流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零售学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 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零售学术研究离不开具体概念的支撑,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需要明确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
在内容上,既要强调重点,又要避免内容失衡,照顾全面。比如,对于零售业全局把握和发展趋势研究,对于市场监测与宏观调控研究,都是应该加强的领域。
充实研究内容和丰富研究方法 商业尤其是零售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势必影响零售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零售学术研究要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予及时的理论研究和后续追踪。当然,在掀起对某一热点问题研究的同时,对其他理论的研究也不能偏废。
在零售学术研究时,可以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很多方法,还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我所用。
上海目前的商业用房主要分为两大类:(1)传统的商业街、(2)住宅配套商业(住宅底商)。上海传统商业街主要分布在上海的“三街”(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和“四城”(徐家汇商圈、新客站商圈、豫园商城及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在上海市政府规划中,未来上海商业布局将以建设调整现行商业格局为主,不会另辟新的大规模商业中心。住宅配套商业(住宅底商)按设置方式分三种:(1)传统沿街商业、(2)独立商业等、(3)会所商业。
从两种商业类型的前景看,未来上海商业发展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传统商业街重生改造”和“住宅底商”两大方面。最近,南京西路、南京东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几大商业街纷纷出台升级改造的新方案,力争建成国际级商业街,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世界顶级品牌入驻。而位于四川北路南段的信虹房产更是在四川北路重生改造及CBD外延背景下,以主题商业街为纽带进行复合型高端公寓开发。
从经营方式看,目前上海商业主要采用出租、联合经营(一定的保底金额加一定百分比的扣率)及出售三种方式。一般来说,用于出租的商场面积较小,收入稳定。目前,收益与风险共担的联合经营方式为众多大型品牌商家采用。通常底层和低楼层采用出租方式。高楼层以合作经营为主。比较两种方式的租金收益,各商业街的联合经营租金都比出租的租金收益高。
商业市场供需特征
居民休闲消费和日常消费呈现明显分别
上海居民消费总体上呈现休闲消费到中心商业街集聚,日常消费在住宅配套商业集聚的特点。由于居民的大量外迁,近年来环线外的消费超过了环线内的消费。为了重振中心城区,市政府又开始有意识的开发中心城区的住宅区,使迁出的居民回流一部分。但同时,旧城改造拆迁将使原有商业消失,商业流寻找新经营地,这又给中心城区的商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商业进入形态多元化与力量重组的战国时代
沪上商业步入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传统的百货业与新兴的连锁商业、专卖店等商业形态百舸争流。百货业内的竞争使得行业利润日见稀薄,连锁商业的红火以及专卖店的崛起又给价格上处于劣势的百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内外交迫要求百货业发挥自身优势,寻求新的突破。置地广场、港汇广场单层辟为体育运动城,正是百货经营向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前兆。
地段的好坏与出租、出租率呈正向关系
淮海路、南京路、徐家汇、四川路等租金较高的地段,出租比例也较高,而租金水平一般地段,出租比例相对较低。
商场与店面需求分野明显,各取所需
休闲类、对品牌敏感性不太强的商家大多选择沿街店面,主要依靠人流保证营业额。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经营者因街铺的租金费用较低,并且不须和他人利润分成,往往也愿意选择街铺。中档品牌以及一些急于打品牌的经营者因要借大商场已有的知名度而希望能在太平洋这样的知名商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顶级品牌则会选择入住有商业氛围但又不像淮海路、徐家汇那样过于喧哗的商业街。大型商场为了保持本身形象,聚集人气,招商倾向于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商场经营者经常会采用差异化租金策略。对著名品牌给予租金上的优惠,其利润的损失通过对其他品牌收取较高租金来弥补。
商场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知名度较高的商场其门如市,租金水平也会有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同处于徐家汇商圈,比邻而建设的太平洋百货月销售额是排名第二的六百的近两倍。商场所得的租金收入也悬殊较大。如在淮海路上,相隔只有几步之遥的大上海时代广场和上海广场,前者的租金目前达到每天30元人民币/平方米,后者则为15元人民币/平方米左右。大上海时代广场和连卡佛在海外已有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了租金水平。
规模效应与错位经营
规模效应是指同等级、同类型的商场聚集在一起产生的商业聚集效应。错位经营是指同类型的商业聚集在一起时,各商场采取不同的目标客户定位,从而使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都达到最大,徐家汇商业布局就是典型的案例。
地段级差显著
目前的商业用房租金水平最高的是徐家汇商圈,接下来是淮海路、南京路、豫园、四川路、新客站、新上海商业商场。商业用房租金受地段的影响最大。按租金水平,可将以上区域分为两个层次,徐家汇商城、淮海路、南京路为第一层次,上述其余区域为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商业用房租金水平比第二层次高出一大截,可见租金的地段级差的梯度性十分明显。地段的购成要素中,交通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徐家汇商城围绕地铁而建的商业布局大大提升了该地区的商业用房价值。目前,地铁站点附近是营业性商业用房的最佳选址。
人口聚集对商业用房租金影响日益显著
人口集聚住宅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和集聚效应的出现对商业繁华度的影响日益明显。徐家汇处于发射型交通的聚合点,地铁一号线使徐家汇与梅陇、莘庄地区数万人口形成了大规模的商住互动,租金优势十分明显。随着市中心人口外移及上海其他地区和外地城市商业的不断繁华,南京路的客流量不断被分流减少,故反映在租金水平上,有所下降。
商业网点密度适中的商街,租金水平较高
制定致胜的市场策略
传统的商业模式强调更多的是完成一个消费结果,而并不注重整个消费过程的质量。现在有很多人尤其女性去商业场所或者穿行商业空间是没有确切目的的,并不一定是去消费,因为有很多需求都已经满足,而且非常便捷,大型超市(如家乐福等)就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产物,那么剩下那么多的各种类型商业空间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商业空间复合化、生活化,力图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商家只有不断变化其商业环境、经营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以引导消费潮流的发展。同时,人们也在这种模式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场景,从而产生消费欲望。
在人们需求特征逐步转变的影响下,今后上海商业的发展趋势是:
商业由“专门化”向“生活化”发展。
依据上海商业发展趋势,为商铺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需注重以下三个定位:
1.功能主题定位
(1)生活功能
商业生活功能的规划应与住宅小区规模、目标客户、周边商业配套相关联。
(2)文化功能
商业的文化功能规划应与小区居住层次、周边人文历史相关联。
2.空间定位
(1)矛盾规避
由于商业的特定功能,决定在住宅项目中设置商业街首先必须规避商业的喧嚣和住宅的宁静之间的矛盾,这在中心区较高档次住宅区规划中尤为重要。解决办法之一是在沿街商业中采用骑楼的建筑形式或在住宅用地边、角设置主题商业街。
(2)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
现代城市空间设计常面临着这样一种矛盾,以“车行”为量度的交通空间(50公里~60公里的度量单位)和以“人行”为量度(5公里~6公里的度量单位)的交通空间的协调。这种客观矛盾的存在使独立的步行商业街设计要比沿车行干道设置的临街店铺更适合人的生活习惯。
3.租售定位
(1)出租与出售方式
商铺出售,将来的管理非常困难,经营品种(如建材、油漆商店、低档饮食店等)的杂乱及参差不齐,将影响楼盘的品牌,这对于滚动开发的楼盘影响更大。一些注重品牌及滚动开发的物业如万科地产的“假日风景”、望源房产的“绿带风光”采用了出租的方式,对商铺的用途加以详细规划和控制,满足了小区业主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提升了项目品质。
是的,这仅仅是一个段子。不过,把这当成时下电商冲击下传统零售尴尬状况下自嘲的一个缩影,倒也贴切。而且,年青人最终发现购物如此简单是在小区的商店里——这个段子是不是很形象地描绘了社区商业的未来?
传统零售左冲右突,希望在慢增长时代找到更好的转型方向,社区商业就此被炒热。不过,尽管很多企业都想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市场反应却始终平平。更何况,传统零售企业始终不擅长在社区商业上做好自身定位,这是一个制约其发展的大难题。
其实何止是社区商业,就连摸索了多年的便利店,零售企业依然没有把准脉,多业态发展让便利店也再度成为近年竞逐的热点。然而,大家看到的便利店或是所谓的社区便利超市,大多是大卖场的缩小版,没有体现出差异化的特色。一个百十平方米的便利店,生鲜、日杂、百货……恨不得塞下6000、8000甚至10000个单品,因为这些商品老年人需要,那些商品主妇们最爱,这部分品类是针对年轻人的……理由似乎也很正确:这些客户都不能丢,他们都有需求。但问题是,便利店主要针对是哪个群体?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都想要,什么也得不到,不仅贪多嚼不烂,甚至因多而无利可“嚼”。而更让业界不解的是,为何便利店的大师级企业——7-11也开始在中国市场(成都)左一家右一家的关店了?对实体零售来说,无论是便利店、大卖场、专业店,还是购物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电商,而是自身没有及时顺应发展趋势做出改变,导致处处被动。
更值得重视的是,社区商业尚未成模式,购物中心愈加同质化,商业地产已泡沫严重,传统零售马上还将面临失去生鲜这一竞争利器的优势。近期,1号店开始上线生鲜,传统零售企业永辉也推出“半边天”生鲜购物网站,顺丰优选由更早经营生鲜,本来生活网、正大天地、易果都是以生鲜为主,垂直类的生鲜电商已有不少,而数据显示,全国农民网店已经超过130万家。
虽然目前大部分垂直类生鲜电商都以无公害、有机的高价商品为主,但已俘获了一部分消费者。目前制约生鲜电商发展的关键在于供应链,一旦打通,就会大成气候,大大分流目前以生鲜聚客的传统零售企业的客户群。届时,传统零售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演变与发展趋势;设计思路;设计方法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建筑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呈现出多样化、大型化的特点,商业类型作为其中的一类,其设计水平关系到后期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因此,为了保证桥商业类型的设计质量,除了加强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以外,还要对设计水平不断的进行提高,促使商业类型的设计能够在城市用地紧张、人口拥挤的有限条件下得以开展。下文具体论述了现代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空间设计。
1商业综合体的演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商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商品与服务的行为。而现代的概念是指流通领域中的所有产业,也可称为“商业贸易”。商业综合体是有机地组织各个不同商业功能,其中包含:商品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促使商业空间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本仅具有购物功能而逐渐朝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商业空间主要呈现出这些特征:整体规模大、系统的构成比较复杂、服务功能全面等,是由于城市综合商业空间的出现,避免了对功能生硬的分割,它能够在有限的大空间范围内,保证城市基础功能项目高效运行,最终发挥综合效应。它不仅具有购物的功能,而且是一种集综合性,适应性于一体的复合环境,并融入已有的城市空间。商业综合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视主题设计;②强调体验感;③休闲娱乐性增强;④停车空间最大化;⑤标志性的造型与外观设计;⑥实现电商与实体店的结合;⑦带动旅游产业。
2商业综合体设计的前期任务
2.1前期调研
由于商业综合体与地区经济发展,人文背景,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有较大关系,因此在设计前期,充分对市场进行调研尤其重要。具体调研的内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确定目标客户人群,即确定未来哪类人群主要使用该商业综合体,这是设计定位的最初前提。②确定主题模式。例如以餐饮为主题或者以儿童娱乐为主题等。最近几年主题式的商业综合体正在不断被人们所喜爱。主题的设定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商业氛围。③了解区域消费类型,确定功能。④则需了解未来租客对的面积的使用需求。从而确定店铺的面积划分,以及不同规模商业的所占比例。⑤则是对用地周边道路交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场地条件的调研。从而确定商业综合的基本流线,主要出入口等。⑥对建筑风格造型的调研,确定未来造型及外观设计的基调。商业建筑的造型与外观设计往往决定了商业的形象与档次。
2.2设计原则
①功能的合理性。购物空间要开阔舒适,不能给人约束感,要能给顾客创造自主挑选舒适感。②要具有标志性的入口,吸引人的广告招牌,橱窗,灯光设计,形成整体统一的视觉传递系统,准确诠释商品,给消费者良好的印象,创造好的商场氛围。③商品的陈列和展示应根据种类的分布合理性,方便性和规律性进行总体的局部设计。④在设备上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有明确的防火区及安全通道以及保持入口通畅,并能设计出方便残疾人出入的安全通道。
3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设计方法
3.1水平商业动线
好的水平动线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形成回路。②既曲折又可达,所谓曲折,是使商业动线尽量穿过较多的店面,使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又要注意良好的可达性,例如可以结合中庭空间的设计,在视线设计上形成良好的视野。③空间丰富有层次感,有趣的空间可以激发人们购物的热情,带来较好的体验感。水平商业动线主要包括:一字型动线,回字型动线,L型动线,井字形动线,风车型动线,复合型动线。每种动线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分别。具体的选择要结合用地条件,因地制宜。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可以适当设置一些转弯、交叉或者是添加一些绿化场地、休闲空间等,形成节点。实现空间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下面以华润万象城为例,如图1。介绍一字型商业动线布局模式以及其成功经验。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华润万象城,用地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域。由于用地条件较为紧张。华润万象城采用了简洁的一字型商业动线。主力店位于中心位置,次要主力店位于平面的四角,如图1所示。看上去流线简单,但其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过中心主力店与四角布置次主力店的方式,带动商业人流。极大的增加了商铺价值。同时通过层次错落的中庭空间以及围绕中庭空间布置的垂直交通,丰富了商业空间感受,极大的提高了商业空间的趣味性和整体商业氛围。同时由于其位于城市中心,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交通因素。将地铁引入。而平层停车的设计理念,不仅大量的增加了停车空间。也真正做到了购物便利。
3.2商业业态介绍及一般分布形式
一般商业综合体,主要有四大类商业功能组成,分别是:零售,餐饮,休闲娱乐,辅助服务。其中零售主要包括: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主力店、专卖店、精品店等;餐饮主要包括:大型餐饮、西餐咖啡、酒吧茶室、中式快餐、宴会等;休闲娱乐主要包括:电影院、儿童乐园、健身房、室内冰场、亲子活动室等;最后辅助服务主要包括:银行、咨询服务台、快递、水吧等。
3.3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庭及休息区设计
商业氛围则主要依托中庭空间得以提升。在中庭空间中融入艺术特色、娱乐、休息等元素,以便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消费环境。良好的中庭设计可以提升该商业中合体的整体档次,为人们创造舒适购物环境,同时缩短购物中心空间距离,提升商铺价值,带动经济发展。并且商业综合体中,主要垂直交通也是依托中庭进行设计。
3.4货物流线的设计
物流动线设计注重货运车流与购物车流分离开,避开购物者的视线,根据人车分流的前提,设置地下货物通道或地面卸货区。货运车流需设置单独的服务出入口和通道,禁止穿越购物停车场与购物区;物流动线要方便通畅,符合各种货运车辆的行车规范和要求,并尽量避开购物者的视线。除上述内容外,在商业综合体中的空间设计中还要融入诸多服务元素,设计同时要做好不同服务功能的造型,广告,橱窗,路标,引导指示等,这种组合模式相互带动,形成完整的商业空间。
3.5造型与外观设计
商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尤其重要,它决定了商业及其周边所有物业的形象从而决定档次。在造型与外观设计上,主要概括为一点:建筑立面具有标志性。让人耳目一新。产生体验期待。具体在造型及外观设计上概括为以下几点:(1)建筑立面逐渐简洁化,强调立面质感。重视材料的表达一直是建筑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正确的材质选择可以极大的提高商业品质。例如广州太古汇,立面石材,稳重大气,配以轻巧的玻璃体量,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较强的时尚感。近年来,商业综合提的立面设计,复杂而色彩化的建筑立面风格已不再是设计的主流趋势。(2)主入口具有标志性。通过体量,材料,灯光,广告位的设计,增强入口的标志性。(3)风格明确,别具一格。(4)结合内部功能进行立面设计,中庭位置开设采光窗。商业综合体的采光设计较为考究,通常很多主力店,或者电影院等,不需要大面积的自然采光。而相比,商业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如中庭,休闲区,或者餐饮区则需要较多的自然采光。因此在立面设计时要考虑采光因素。做到人工采光和自然的结合。这一点在设计时,也需要考虑场地景观要素。
4结束语
综上,商业综合体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带给了人们很大的便利,现代商业综合体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人们的购物体验。所以在设计时,要也要重点考虑人的心理因素,以及人体工学等的应用。给人们以舒适的购物感受。总之,在进行商业综合体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实现商业服务的综合性、全面性、独特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目标。笔者希望更多有关人士参与到商业综合体中的设计研究当中来,为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楠.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动线空间设计构成分析[J].科技资讯,2014(35):212.
[2]陈凯业.大型商业综合体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02):44.
[3]孙明,和树勋,季臣臣.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16(01):1~2.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经营者和开发商将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地铁商业。像香港地铁,总长43.2公里,日客运量高达220万人次,最高时达到280万人次,地铁商铺在2004年就已带来超过96亿港币的经济收入。
北京地铁是内地最早的,目前也是规模最大的,但商业发展要缓慢得多。一直以来,北京地铁地面的商业物业主要还是城乡贸易中心、东方新天地等沿地铁一、二号线开发的老项目为主,另加上将银座百货改造成“银座MALL”,将嘉贸购物中心放在了西直门双铁交汇处的西环广场里等。在2008年前,北京地铁里程将达200公里,这意味着,目前的地铁商业确实正面临着一个不错的发展契机。而更多的城市正在大力发展地铁,同样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
那么,以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一定能如人们所愿,造就商业神话吗?
没有哪个交通工具,可以像轨道交通一样在缩短城市空间的距离的同时快速聚集人群,带来巨大的客流量。但它也有双刃剑的作用。轨道交通能带来最直观的聚集人流效益,同样也可以快捷地疏导人群、分流人群。并且,当前客流还是以大众人流为主,会限制商业项目的档次。――有专家分析。
此外,还有这样的看法:位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地铁商业面临的问题是,轨道交通开通前期,便捷的交通条件可能拉动区域内的消费者去传统商圈消费,而不是选择就近购物,地铁商业面临的短期经营压力会很大。地铁商业大都把对象定位在18~40岁的人群,在业态选择上还要兼顾消费者逗留时间不长问题,引进业态组合所选的面就比较窄,相邻两个站点的地铁商业同质化风险就会比较大,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对地铁商业开发经营者要求很高。
地铁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庞大的人流。表面繁华的“人头攒动”背后,该如何去充分了解、利用、挖掘这价值,该是市场规划和开发者经营者考虑更多的。如,设计吸引人流的快速消费品的业态,提供人们日常必需品的业态,在规划和装修定位上,要更加休闲,有明确的主题,这样才能吸引人流驻足。
对于轨道商业,人流并不简单等同于商流,铁路也不简单等于财路。轨道商业的成功,除了要有特色之外,地上与地下的呼应非常重要,地铁往往只是地上的强化而已。历数香港、上海等地的成功轨道商业,除了有轨道的支持,还需要本身的优良条件,比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立体格局,属于或临近某些大型商圈、商务区,区域人口稠密,配套设施完善等等,没有哪个是脱离地面商圈和地面商业物业体而独立发展成功的。
轨道商业未来的繁荣与否,首先与整个地铁商业的规划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考虑沿线商业发展的问题时,必须要从轨道商业、交通结点商业和地下商业三方面进行综合统一的商业规划、经营。
号称“目前世界上唯一盈利的城市地铁”的香港地铁,其成功就在于它与地铁建设和城市规划是直接相关的。坐落在地铁线路上的地铁上盖物业更是地铁产业和商业、房地产市场紧密协作的缩影。
物流地产成为新奶酪
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商,普洛斯公司于2003年4月登陆中国,目前在华投资总额已达5亿美元。现在,其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苏州、武汉等19个城市开发了40多个物流园区项目。并且预期在未来2~3年一直能保持每年100万平方米开发量的发展势头。“我们非常看好中国物流市场的前景。”美国普洛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梅志明明确表示。
从物流地产的概念登陆中国后,中国也掀起了物流地产的热潮。物流项目正成为房地产商们新的扎堆地带,被称为是土地市场的一块新奶酪。国外投行纷纷在国内布下棋子,国内地产巨头也开始在各大城市上演圈地热潮,染指物流地产。
事实上,物流地产快速发展也就在近两年。过去对于物流地产的印象,就是“一个铁盒子倒扣下来”。企业建仓库,就是因为有一块空地可用,对于仓库的布点、设计等等没有概念,更没有统一协调以及战略性思考。
对于物流地产开发商来说,影响其开发利润的关键在于土地成本,而廉价土地正是支撑其项目发展并取得不俗回报的最重要资本。物流业是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早在2004年8月24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民航总局、工商总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从行政管理、税收和规范市场秩序三方面完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同时提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七项切实有效措施。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物流列为大力发展行业之一。所以,即使在土地资源的出让收紧的大背景下,物流地产商也比较容易拿到土地。
物流地产项目大多位于中心城市的郊区和边缘地带,土地价格原本就比中心区便宜。更为重要的是,物流地产的出发点是将地产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通过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汇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如果是纯住宅地产开发,他们在取得土地征用的补偿后就没有更多的收益了。而物流地产项目更能给当地带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持续增加地方税收和安排更多的人员就业。因此,政府以较低的价格转让土地给房地产商做物流地产项目也就不奇怪。
除了最诱人的廉价土地外,物流地产还有投资少、租金高、回报稳定的特点。但是,同时也要迎来更大的风险:前期客源压力,运作模式压力,以及市场风险等,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差异化。商业地产取胜的关键环节
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从前期的定位开始,差异化经营战略就应贯穿始终。因为商业地产最终要面对的是众多品位各不相同的消费者。
敢于做别人没有的东西,敢于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业态,敢于给自己的项目一个独特的定位,就是给自己的项目形成差异化。
差异化经营战略是避免同质化竞争最好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因为雷同而形成的不必要的竞争。要做到差异化经营,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尊重市场。商业地产要牵涉到很多行业,所以要对这些行业做细致的市场调查。周边市场状况没有形成可以承受4000美元的GDP,所以项目所营造的高档次不但没有形成很好的差异化战略,反而脱离了市场。一个欠发达的城市里会出现好几个高档奢侈消费品卖场,根本就不符合市场原则。
差异化战略应该体现在商业地产运作的各个环节上,包括投资方向、定位、设计的差异,软以及布局等细节上的差异等等,这些环节的整合才是差异化的全局战略。
对于开发商来说,仅对产品的差异化下功夫还不够,要想从更深层持续地吸引客户,还要将项目交付以后的经营以及管理做差异化的安排,使项目得到更丰富、更全面的体验,加深顾客对项目价值的理解。通过推出具有特色的服务,给消费者以想象的空间,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同其他领域一样,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也是差异化竞争,将成为主要竞争模式之一。如何运用好差异化,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同时对企业运营能力也无疑是一种考验。
正如很多商业地产实践者所总结的那样:商业地产是一个专业,跨越了地产业和商业,既不能完全用商业的角度去看地产,也不能完全的用地产角度去看商业,商业地产不是一个简单的设想,也不是一个设施,而是一个系统,要从操作过程和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去展开。差异化,是未来商业地产取胜的关键环节所在。
期待方向性转变
商业地产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用10个字来描述:
贪大。商业地产的供给要和整个城市和农村对商业的需求相匹配,但是很多的商业地产一味追求规模,最后都变成了房地产的庞然大物。比如说,很多城市在打造的大型的Shoping Mall,都在追求大,而不考虑适当、适中和与需求匹配。很多城市不仅打造一个Shopping Mall,还要打造若干个。一个Shopping Mall通过几年的努力还没有获利,其他的Shopping Mall就已争相在建造。再比如说大的会展中心,作为城市主体的大城市,会展中心必须是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要有大的规模和体量。但是很多不具备这样条件的城市,也在打造非常大型的作为标志性建筑的会展中心。
粗放。在很多的城市,商业地产空置问题非常严重,空置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商业地产非商业化。商业地产运营必须商业化,而很多的商业地产非商业化,非专业化。商业地产是为了商业运营需要所建造的建筑物,是商业运营所需要的商业设施。
盲目。所谓盲目就是说我们在建造这些商业设施的时候,没有建造之前的可行性研究,购买力的分析,客流量的分析,预期利润的分析,预期销售额的分析,对于当地特定的市场需求和流动的市场需求总量缺少把握。对于商业供给,即同行业的供给状况和运营的商业结构缺少分析。
奢侈。商业的魅力在于商品、服务、商品陈列业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只有豪华的装饰。现在很多大型的商场、会展中心等,里外的装修都非常豪华和奢侈。杭州一个酒店,号称是超五星级,连酒店的柱子都是金箔的。重要的并不一定是外在包装,而是内在的功能能否适合需要,这比贴银、贴金更重要。
趋同。一方面很多的商业地产是非专业化、非商业化的,而那些即使是商业化的、专门为商业设施建造的地产,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特色不明显。国内很多大型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趋同,档次也趋同,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
但是,商业地产面临更多的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存在重要的方向性转变,就是城市新区的落成。这些新区会消除地租差异极大的状况,同时整个乡镇的购买力会得到进一步显现,通过购买力的释放进一步提升未来房地产郊区价格的走势。另外,郊区大盘开发的模式会进一步广泛进入市场,在未来的市场土地供应结构出现根本变化之下,会给商业地产带来发展的机会。大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系列改善会令郊区商业地产在操作模式、经营理念、未来产品设计和经营方式上出现新的转变。未来商业地产领域会有核心的商业地产的运营能力和资源的企业在商业市场分化的情况下出现很好的机会,从而改变商业地产目前快速扩张和整体供大于求但品质不高的局面。
商业地产的后熟性
商业地产的后熟性有这样几个表现:
第一个是业态的出现,很多情况下,是从做大盘、做住宅,作为住宅的配套补充点缀而不得不做的,那么当时为了补充配套、点缀做的所谓的商业地产,当然是很初级阶段的。就现在来说,这个业态出现确实比较晚。
【关键词】新常态 互联网+ 物流业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是一种趋势,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探究物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尤为重要。
一、新常态下的物流业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中高速指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物流业发展也步人新常态,在“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方面也有所体现。中高速:增速换挡回落,维持温和增长;优结构:需求黑冷白热,区域差距缩小;新动力:资本智本融合,依靠创新驱动;多挑战:一是要素成本走高,高层人才缺乏。二是环境保护约束,收费罚款成困扰。物流业进入温和增长阶段,以往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浮现,中国物流业将进人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需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进一步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式增长,进而实现智慧物流发展。
二、互联网经济下物流业发展变化
(1)快递数量变化,全国物流包裹数量呈现从2012年的57亿到2013年的92亿,再到2014年的140亿的增长趋势。快递量变化的背后是物流前端商业的变化。
(2)需求方式变化,在普遍接受从B2B到B2C转变的过程中,京东、阿里、苏宁的020 ( Online To Olfline)以及海尔、小米米、中兴的C2B (Custom-ers To Business)发展趋势在捕捉物流需求服务新的价值点。
(3)物流载体变化,在高速路货车的流量同比下降2%-5%时,快递企业的流量增幅达50%-100%,顺丰的飞机达到34架,德邦等零担企业的业务量递增40%左右。物流载体在发展中变化。
(4)商业模式变化,新型的互联网商业带动的是个性化的定制消费,传统的手机模式到C2B小米模式,传统的家电模式到海尔的互联网转型的DIY模式,传统的底特律汽车模式到硅谷的特斯拉生产汽车模式。互联网化的物流是客户端驱动为核心,个性化定制消费体验,强调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物流服务需求,以信息替代库存是物流服务模式的变革。
三、新常态下“互联网+”物流业发展创新思维
新常态下,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变革物流,平台思维、众筹思维、流量思维、跨界整合的思维将为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商业价值。
(1)平台思维。2014年,互联网引发中国物流各大平台陆续孵化出炉,物流园区平台、公路港平台、零担物流专线平台、运力资源平台、融资租赁平台、物流打车模式平台,平台化的商业业态尚未成型,物流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在2016年进入升级创新期。物流平台经济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是商业模式的融合,也是战略思路的协同,具有长远的战略价值,需要进行商业模式裂变,获得更多的价值空间。
(2)大数据思维。互联网+物流背景下,数据挖掘逐渐被大家所认知。对于正在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从“销量思维”向“流量思维”再向“大数据思维”转变至关重要。上有云端大数据,下有五花八门APP(应用终端)。运用好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网购平台比如天猫、京东可通过平台数以万计顾客的收货地址及浏览记录数据累计,获得区域货物需求等趋势分析。物流园区通过平台建设可以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服务质量,为政府、园区、客户等提供决策数据支持,通过数据的积累发觉更多的数据运用价值。
(3)跨界思维。物流企业纷纷打出“跨界”经营战略,宝供的“四轮驱动、两翼腾飞”战略,到2020年物流交易额达到1 000亿元,其中就涉及到进军商流,即构建大宗原材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产成品分销平台。怡亚通提出打造“两天两地一平台”。顺丰提出城市社区开“嘿客”的设想,用新的020模式进军零售电商。物流企业跨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进行。
四、新常态下“互联网+”物流业转型发展路径
(1)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融合已具备了成熟的时机与条件。信息技术创新为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的扩散,物流相关产业如金融服务业、IT服务业、设备制造业、咨询业等在技术及资本融合度逐渐提高。政府对于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协同发展在政策方面充分支持。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从产业层面来讲,应进一步健全物流行业发展政策体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整顿物流市场竟争秩序,扶持物流资本市场。从企业层面,提升物流服务价值认知、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增强信任机制、增强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
[关键词] 城市商业 ;城市商业规划;商业网点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business planning of urba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should be with the convenience of residents buy, tha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business c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south China business plann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f urban commercial concret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ity business; City business planning; Commercial network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学规划城市商业的意义
现代城市是由工业、商业、居住、科教文化、娱乐、金融、行政等功能区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结构组成的统一协调的整体。城市商业承担着商品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最终转换的职能。这种转换职能则是由城市内部的有结构的商业网点体系来实现的。商业是城市发展的标志,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地规划城市商业,积极推进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郊区城镇和商业专业特色街的商业布局结构体系建设和调整,使现代城市商业布局更趋合理,商业功能更加完善,商业环境更为优美,从而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体现和促进都市繁荣和繁华,加大中心商业区结构调整和功能改造。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以提升城市形象,、发展综合消费为目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技术,加强重要商品物资的现代化仓储设施网点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推行商业连锁经营,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规划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等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开发与调整城市商业服务功能,从而促进大都市的繁荣与繁华。
1.2 体现商业便民、利民的功能。“以人为本,便民利民”是商业发展的宗旨,在城市商业规划中,合理布局商业网点与商业结构,使商业结构在空间上能方便顾客购买,在层次上能满足顾客消费水平的差异化需要,在业态上能符合顾客购买多样化的需要,在环境上体现以人为本等等。
1.3体现现代城市商业建设新亮点。现代城市基础建设、市政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给商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和亮点。这些在商业网点规划中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在把握城市发展趋势中,不少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中都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中心商业区规划和设计中,使都市交通流、人流和商流有机结合;在老城区商业街规划建设中,重视与人文环境、都市景观、地方特色相协调;在规划城镇商业发展时,重视新型郊区城镇商业服务网络的构筑等等。
二、我国城市商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商业规划主要是这对城市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的业态、网点布局、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商业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2.1商业布局缺乏总体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旧城区的外迁人口增多,城郊结合部新建小区逐渐增多,但对城市商业布局缺乏宏观的、科学的规划,没有相应的、统一的政策加以指导,导致流通领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表现在商业网点布局上则是集中多、分散少,市中心多、市郊区少等地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给城市周边居民购物带来极大不便。
2.2商业布局与城市规划不协调
城市是由许多机构与设施组成的,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并承载着许多观点、价值标准及规则,其中包括商业规则。因此,应从多方面,并以多方面、标准进行城市规划,才能使城市得到完整而健康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往往与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许多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空间布局处于混乱状态。从理论上讲,商业布局与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城市规划应考虑商业布局,二者相辅成。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城市的规划不完善,则商业的布局就受到影响,而商业布局不科学反过来影响城市规划,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3商业业态分布不合理
商业业态的生存与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一业态的发展都应与人口、购买力之间保持着合理的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业态结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是适应消费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使各种业态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承担不同的功能,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而我国目前却没有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具体表现为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造成商业业态结构失调、业态布局紊乱、功能雷同、脱离消费要求现实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商业区域功能的发挥。
2.4物流规划不统一
商品流通是商流与物流的统一,现代城市商业功能的发挥,必须有高效的物流运作做支撑,需要有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全国性的设施网络,统一地对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节点进行规划,才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周围时间与运作成本。而目前我国城市物流的规划普遍存在着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意识淡薄、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网络或有网不通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商业现代化进程,也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
三、科学规划城市商业的几点建议
3.1 强化政府城市商业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综合协调力度十分必要。2005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以及听证制度草案,明确规定城市商业网点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应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引入听证制度,邀请专家、利益相关者参与听证,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在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中,商业、建设、城市规划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工商、交通、财政、土地、旅游、环保等部门,切实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功能,及时研究协调和解决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立足于本地经济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
3.2把握现代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处于高峰期,城市商业活动和网点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连锁的区位、组织形式、配送方式已成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城市商业出现离心化和郊区化趋向,形成了城市商业活动的多中心、组团式的新格局;三是物流业加速整合,商品配送迅速发展等等。各地在城市商业规划中,应按规律办事,政府只是给予政策指导、协调关系,而具体的商业网点规划,如店铺设址的布局、业态的选择、商店设施的建设等则主要是企业行为。
3.3科学规划、分层布局
一个城市的商业网点体系的核心是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各类商业中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讲究群体化、层次化,一般地可分为三级,即一级商业中心(商业群)、二级商业中心和三级商业中心。一级商业中心是全市的商业中心,一般建在市中心和副中心区,交通便利,大、中、小型商业网点配套布局;二级商业中心属区级商业网点,主要选择在居住区中心布置。三级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小街道、交叉路口和居民住宅小区,主要为附近居民服务,特点是规模小、铺面小。各层次商业网点分工协作、综合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的商业服务网络。3.4适当控制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大型购物中心自21世纪初引入我国后,在国内商业资本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迅速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各地盲目攀比,重复投资,恶性竞争。作为商业零售业发展中的最高形式,大型购物中心是建立在一个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之上的。大型购物中心的开发建设不同于住宅项目,除必须一次性建成到位外,不允许拆零销售。而在我国,开发商主要依靠项目后期的物业租赁来获利,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往往需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目前各地盲目发展大型购物中心,造成投资过热、银行风险剧增的现象,因此,对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应科学论证,对项目后期经营的可行性应进行充分评估,以避免风险。
3.5进一步规划发展城市社区商业
由于城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后一段时期,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应成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心。目前许多城市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不仅数量少,而且布局分散且设备落后,现代化水平低,与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生活的要求相差很大。因此,城市商业规划建设中,把社区商业作为重点,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业态结构上,要体现便利性、实用性;在功能上,要能满足老百姓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可以预计,今后一些适合社区商业发展的商业形态,如邻里中心、社区超市,以及现代生活广场等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城市商业地产中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