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

第1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畜牧业是支撑农村经济、对县城经济发展拉动力较强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按照发展肉羊一线、奶业片区和牛羊育肥为主导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畜牧业生产各项措施,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良种利用率得到提高;区域布局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牧民定居成效显著,截止10月底,完成牧民定居273户,其中新增牧民定居125户,动工新建牧民定居住房及棚圈125套、配套完善148套;修建引水渠14.3公里、道路25公里,饲草料地播种面积3.75万亩;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牧民发展生产,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全市年末牲畜存栏达到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商品率85%;肉类总产量2.65万吨,产绵羊毛1350吨,牛奶产量1.6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83亿元,牧民人均收入5350元,人均增收248元。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草矛盾进一步突出,随着牲畜存栏头数的不断增强,以及畜牧业生产的粗放性经营,使草地资源退化明显,造成草场载畜负荷越来越大,农区大量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牧区大量干草、长草整喂得不到加工,饲草资源浪费严重;

2、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及种类尚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畜产品加工层次低、能力弱,深加工产品较少,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经济效益不高,不适应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目前我市畜产品多为自产自销,而且产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相当数量的畜产品基本依靠收畜的“二道贩子”,不利于畜牧业生产力的培值。畜牧业科技含量低,畜禽疫病、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设备落后;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许多畜牧兽医新技术需进一步推广。

5、农区畜牧业发展规模小、缺乏资金和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养殖户积极性虽然高,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没有政府投入拉动,投入严重不足,贷款难、周期短,又怕疫病和市场风险,大多小规模育肥,家庭零星散养,长期处于自给不足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养殖,制约了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草场资源的进一步改良和扩增,加上农区每年近几百万吨作物秸秆没利用,牧草发展和利用前景广阔,发展食草型牲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畜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畜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改造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奶牛、肉毛兼用羊、生猪、家禽产业,强化家禽良种繁育、饲草保障、动物疫病防疫、畜牧业科技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效益,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饲草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坚持农牧结合,以农促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一是要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农村种植业结构从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化。次易棉区要坚决退出棉花种植,土地整理项目恢复的基本农田和新开发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饲草料,扩大青贮玉米、饲料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草田轮作、复播、间作套种,使农民即提高种植效益,又通过农副产品获得养殖效益。二是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场保护改良力度,有序的建立人工灌溉回复草场制度,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行以草定畜,严禁草场超载。要严格四季草场准时制,牲畜不准提前进入草场,老弱病畜进入育肥区,育肥后转化为商品畜。同时从粗放向集约化发展,加快牲畜出栏,多出商品,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实现草畜平衡,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引进和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重点解决秸秆收割加工问题,鼓励农民使用青黄贮、氨化饲料技术,提高饲草料加工的科技含量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三是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充分整合和利用好国家、自治区一系列惠民工程和项目,研究制定草畜平衡实施方案,落实好人、草、畜三配套工作,不断提升牧民定居点及牧民生活水平。发展舍饲养殖,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使牧民定居“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四是加快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和畜群结构,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稳步发展生猪,逐步减少“绒山羊”,大力推广肉毛兼用的美力奴、萨富特、陶赛特羊,使其尽快形成核心群,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调整畜群结构,增加母畜比例,发展优质畜群。

(二)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根据我市“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引导农民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实行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养管理和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加快建立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畜牧业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草原环境为重点,控制牲畜数量,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大力发展新疆褐牛和优质肉羊,加快优质肉羊一线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规模养殖。加快建立高产荷斯坦奶牛、牛羊育肥和优质生猪、家禽养殖基地。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拉动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重点抓好哈图布呼片区高产奶牛养殖小区(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快速发展优质高产奶牛养殖,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加快八十四户片区牛羊育肥、家禽养殖基地建设,扩大现有小区养殖规模,集中散养户新建牛羊育肥、家禽和特色养殖小区,发展片区内乡镇的牛羊育肥和牛羊、家禽的集约养殖;推进西大沟、百泉、甘河子乡镇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农区划分养殖小区,可采取一乡、两乡、几个就近的村建立小区,进行规模养殖,便于管理,便于防病。促进规模养殖要抓大户,特别是“家庭牧场”,要给予大力扶持,使其快速发展壮大,增强带动力。建立牲畜购进制度,积极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四区一线”奶业片区可按农户购进优质“牛”的产奶量确定补助标准,拉开补助档次,鼓励农民买好畜,买好“牛”。

(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或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因市场体系不完善,流通不畅而引发的畜产品买难卖难这一问题。要加大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增加政策扶持,吸引大中型企业进入畜牧行业,参与畜牧业的产业化改造,采取“政府推动、政策优惠、

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办乳品加工、草料加工、肉制品加工、大型养殖等牧业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协助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经纪人成立专业协会、商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大力推行 “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民从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水平的畜牧养殖中走出来,使其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中介组织发展相结合,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化基地、中介组织、标准化生产手段整体推进,让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更加有效地带动养殖户参与疆内外市场竞争,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注重在奶牛、生猪、肉羊、家禽四大区域、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体系进行示范引导。积极推进“三化”战略,要把标准化建设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标准化为基础,以科技化为动力,以产业化为支撑,迅速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

(四)完善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推广,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一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通过良种引进、扩繁、推广,大幅度提高畜禽群体生产能力。依托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抓好__万丰种猪场和__澳羊公司种羊场建设,扩大供种规模,形成优质生猪、萨富特羊种源生产基地,满足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对良种的需求。改善品种改良技术服务条件,配齐市、乡两级兽医站改良设备器材,大力推广胚胎移植,普及黄牛冷配和小畜人工授精良种繁育技术;进一步转变乡镇畜牧兽医站职能,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强化兽医队伍教育培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为农牧民养殖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疫工作,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严格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加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不断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健全畜牧兽医监督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饲养环节、流通环节的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建立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饲料加工业,抓好饲料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在健立完善四大体系的同时抓好三个推广引进。一要抓好实用技术的推广。加强畜牧科技培训,通过短平快培训方式,对农牧民和养殖专业户进行实用的畜牧科技知识培训推广,主要推广生产成本低、容易掌握、经济效益明显的实用技术。如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肉牛肉羊集中肥育技术、规模养鸡、暖圈饲养畜禽、畜禽综合卫生防疫、程序免疫、秸杆青贮氨化、优质牧草种植、配合饲料、畜产品加工保鲜等技术。二要抓好先进的繁育饲养技术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新成果。三要不断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管理经验。通过畜牧业品种改良、疫病防疫、安全生产监督等体系建设,确保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创新工作思路,增强服务意识,创造畜牧业发展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经常进村入户下企业,摸实情,办实事,为养殖大户和企业出思路、想办法、解难题,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规模养殖示范场。一是提供优良的科技服务,积极探索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新途径,组织畜牧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为农户提供良种畜禽和繁殖服务,解决劣种低效问题,帮助实现畜禽良种化。二是提供畜牧信息服务,指导生产,及时向养殖户提供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生产预测、市场行情等信息。三是组织畜产品收购、销售,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搭起生产与市场的桥梁。四是组织配合饲料生产和供应服务,提高畜禽生产力和饲料转化率。五是进一步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规划,抓好牧民定居点林、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推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区秸秆丰富,资源多,条件好,鼓励农民“牛”“羊”“育肥潜力大,社会效益好,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推广。

第2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生猪产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洞口县生猪产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扶持农户生产,第二阶段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1、“小农”经营,产业严重萎缩

洞口县是产粮大县,农村家庭家家粮食富足,加上当地气候宜人,为发展生猪养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洞口农民养猪的目的是为了“过年”,生猪的商品化程度很低,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农民为了消化自产的粮食,提高转化效益,逐渐增加了养猪的数量,加之当时农民就业、致富渠道少,许多农民特别是家庭妇女纷纷选择通过养猪增加家庭收入,养猪开始成为洞口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1990年,洞口县委、县政府为推动生猪养殖向产业化发展,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农户修猪圈用地的审批大开绿灯,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用地费用,鼓励农村兴建万头养猪场,并把万头养猪场的建设作为各级政府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地支持指导农户不断改良生猪品种,对引进优质猪种实行奖励;对养猪大户从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由县财政部门发放财政周转金,或由县农发部门投放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或由信贷部门发放贷款。

这些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到1995年,该县万头养猪场达到23个,当年全县生猪出栏达到100万头,比1990年增加2倍。生猪屠宰税曾一度达到全县年财政收入的1/10。但是,生猪除一部分由县内仅有的两家规模较小的冷冻食品厂简单粗加工外,猪产品基本是以活毛猪的方式销往广东等沿海地区和东南亚,这种现象群众戏说为“送往广东一车猪,换回广东一车水(饮料)”。所以,“猪经济”处于“开大花,结小果”的状况,养猪的整体效益比较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东南亚地区农产品市场进入持续的低迷期,生猪价格持续跌破盈亏平衡点,养猪成了赔本生意,养殖规模越大,亏损就越多。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0年,最终规模养殖户再也顶不住了,只好清栏躲债。一时间,全县上下,人人谈猪色变,养猪成了许多农民的噩梦。

2、扶强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洞口县对生猪市场持续低迷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除了外部大环境外,只注重扶强养殖基地,而忽视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从而导致产品单一,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是主要原因。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单从抓农户生产扩大养殖规模入手,已无法发展和壮大洞口的生猪产业,必须大力扶强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延长产业链。2001年县里及时调整了产业扶贫思路,在制定十年扶贫规划时,将龙头加工企业纳入了重点扶持范围,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方案。同时将龙头企业纳入县里的重点项目管理,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企业,整合各类资金,优先确保龙头企业项目的实施。

2002年元月催生了一家专业从事生猪加工的企业——湖南省三可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省三可食品有限公司是以加工、出口生猪肉类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丰富的原料、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经营管理,使得公司发展迅猛。短短两三年时间,该公司就成了洞口县最大的生猪加工企业并晋升为省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2005、2006年该公司连续得到相关部门的重点扶持,相继实施了生猪分割肉加工项目和供港优质瘦肉型中猪加工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达到4644万元。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2005年三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117万元,年创利税1301.9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到10700户,受益农户从养猪中得到年收入近7000元,新增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其中企业安排农村劳动力400多人)。

2009、2010年该县又确定对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连续两年的重点扶持。洞口县扶贫部门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投入128万元,帮助公司获得银行贷款2800万元用于2万吨自动线猪肉加工、3000吨容量的冷库、烤中乳猪加工等项目建设,快速带动了公司的发展,公司年加工猪肉产品2万吨,加工的冻乳猪系列产品全部出口香港、日本及东南亚一带,年产值3亿元,成功培育了62个养猪专业村,解决了3000农户近1万人就业,猪鬃、猪皮、猪杂多项加工业也得到飞速发展。

除了重点扶持的两家企业外,其它的加工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扶持。

二、生猪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1、生猪规模化养殖观念已深入人心

至今,洞口县农民的生猪养殖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各家各户房前屋后修猪栏分散养殖变成了标准化规模化养猪场集中养殖;由投喂自家粮食拌青草变成了加工专用饲料拌青饲料喂养;喂养猪种不断改良,由育肥慢、体形差、瘦肉少的土杂猪变成了育肥快、体形好、瘦肉多的三元杂交良种猪。生猪养殖由副业变为了主业,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全县有近2000户农户脱农从事专业养殖。2011年全县出栏生猪229.2万头,存栏生猪124.1万头,全县共有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猪专业户(场)6350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21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34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标准化规模化养猪场出栏生猪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60.5%。洞口县生猪产业经过近30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6个连片外销中肥猪基地和4个中仔猪外销及加工基地,其中年生猪产值过亿的乡镇达到了7个。

2、龙头企业加速了生猪产业化体系的形成

洞口县的生猪加工企业迅速发展。目前生猪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至20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4家。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公司、湖南省三可食品有限公司等生猪产品加工企业均拥有自营出口权,已成为湖南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每年加工生猪100万头,承担着该县生猪产品的主要加工任务。全县现有省二级种猪场5个,新建的3个省级生猪原种扩繁场已通过省级验收发证。良种猪年生产能力近万头。全县已建成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相互支持的完整养殖产业链体系。

3、规模化生猪养殖效益显著增加

该县通过改良品种,规模养殖,提升科学养猪水平,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可控猪源发展模式,逐步完善了生猪产、供、销渠道,生猪市场逐步稳定,企业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与合作社、养殖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合同、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农户增收,农民养猪的效益得到基本保障。2007年,该县规模养猪场饲养一头100公斤肥猪的利润约为500元,2011年养猪的利润约800元/头,平均每年增加利润75元/头。该县农民独特的养殖技术和生产环境,使得加工出来的生猪烤制品脆香、不开裂,深受港澳市场青睐,也使得洞口县的生猪价格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4、产业化经营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该县的加工企业和生猪合作社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已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5个,入会社员2000多人,在生猪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蓄水池”和“助动器”的作用。合作社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指导帮助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委托养殖、订单合同的形式规避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市场价格低迷时,企业履行订单合约,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基地生猪,企业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仓储,确保企业利润,充分发挥了“蓄水池”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多年来,洞口县生猪价格波动周期比全国长,波动幅度小,有力推动了生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全县加大标准化养猪场的建设,生猪合作社定期组织养殖技术学习,提升养殖人员的科学饲养和防疫水平,提升了预防和抗疫病的能力。

三、产业扶贫扶持龙头企业的思考

从洞口县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多种因素积累的结果:一是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习惯、自然地理优势、农业特点,并通过长期发展才基本上形成产业雏形,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要在不断前进中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思路。由只注重扶基地、忽视加工企业,逐渐转变为在扶强基地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企业的扶持,以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基地的发展,最后形成产业链。洞口县的生猪加工企业在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洞口县生猪产业发展历程的分析,笔者认为,各地应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加大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1 转变产业扶贫理念,明确产业扶贫新方向

目前,社会上和我们工作中有这样一种思想:扶贫就是“扶穷人”,扶持企业就是“扶老板”、“扶富人”,与扶贫的初衷相违背。因此,产业扶贫虽将扶持企业纳入了范围,但总给人一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悄悄进行的感觉,担心扶持企业承担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只注重农民生产这一头,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政府包销。在市场经济时代,再采用这种方法,将出现卖难,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必须依靠加工企业加工转化增值,形成产业链。因此,要转变产业扶贫理念,建立一种“扶企业就是扶贫,由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转移就业,以达到共同富裕”的产业扶贫舆论导向,明确产业扶贫的新方向,把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所需要的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重点,消除人们群众对新的产业扶贫方向的顾虑,确保各地在产业扶贫中能突破旧制,大胆作为。

2 完善企业扶持机制,提升扶持效果

一是要完善扶持企业的准入机制。应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扶持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或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同时,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准入机制,将企业的产品与基地农产品关联度、致富带动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法人责任心和诚信度等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那些易扶强、带动面不大的企业不能纳入重点扶持范围。特别是不要盲目推广新型产业,否则,就会出现“南桔北枳”的后果,伤民伤财。

二是要不断创新企业的扶持方式。要围绕“扶持一个龙头,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不断创新扶持方式,在对企业采取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的基础上,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通过基地种苗补助、支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或企业直补方式进行扶持,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是要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确定扶持年限,对带动能力不足、特别是存在欺农害农的企业应及时取消扶持。有关部门要将企业的扶持资金纳入管理范围,建立扶持资金全程监管制度,企业要对扶持资金进行专账管理,扶贫等相关部门对扶持资金进行专项审计,严禁挪作他用。

3 因地制宜,采取扶基地与扶企业并重的模式

扶持一个产业发展,要坚持扶基地与扶企业并重的模式,才能将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一是在扶基地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重点扶持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突出一个“恒”字,一以贯之,不朝三暮四。一个产业或基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同时,要提高基地发展标准,努力建设“农业与生态环境友好型基地”,如在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要加大对养猪废物的循环利用,建立“猪、沼、果”循环发展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扶贫和生态建设的良生互动格局。二是在扶强基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企业的扶持。重视基地建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市场经济情况下,只重视基地,常常不能促进产业发展,反而会使老百姓出现“丰产不丰收”或卖难的尴尬场面。只有采用“双扶”模式,即既重视扶基地,又重视扶企业,才能使农产品增值,解决好产品的销路问题,形成一条科学高效的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确保农户与企业的双赢。与此同时,对与农户基地建设和企业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的农民专业合社也应给予相应扶持。

4、加强引导,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

在扶持过程中,各地要引导企业与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社建立利益连结机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规范合同文本,明确双方责权关系;对贫困农户采取寄养等办法,让贫困农户发展实现“零成本”,提高贫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订单合同、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确保农户稳定增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企业应承担起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责任,主动反哺农户,开展结对帮扶,积极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同时,鼓励企业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农户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社会扶贫基金,用于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等,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这些资金国家应予以免税支持。

第3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稳定当前食品价格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稳定食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直接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稳定当前食品价格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做到“三加强”:加强部门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食品生产,搞好市场流通,保障食品市场供应,确保猪肉、蔬菜人均日均消费量0.09千克、0.5千克得到有效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保证食品安全,稳定食品价格;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稳定群众心理,提高应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二、多措并举,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消费价格

(一)着力抓好粮食市场调控。要进一步加强与等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争取购进更多更优质的粮食,同时规范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完成应急大米储备300吨,食用植物油储备100吨,完成常备周转粮食库存5000吨,确保粮油市场的稳定供给。必要时可依托我区骨干粮店和平价直供销售点销售应急大米,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投入市场,价差补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责任单位:区经贸局)

(二)积极扩大副食品基地生产。按照“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指导现有11家省、市级副食品调控基地扩大规模,进行设施改造,争取明年再申报1-2家省、市级副食品调控基地。在原有每年50万元“菜篮子”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按每年递增10%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应相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一要加快蔬菜基地建设。认真落实蔬菜生产保护区,不断提高本地副食品的自给率,按城市消费人口每人不低于3厘地的标准建立蔬菜基地,确保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采取与粮食作物轮作等方式,落实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季节性基地面积,建成8个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新建马甲新建村无公害基地500亩。做好时令蔬菜新品种的试种、推广工作,推广利用灯光诱杀和性引诱剂诱杀虫技术及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二要提升肉禽蛋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养殖业的标准化、无害化、环保生态型建设。稳步发展养殖基地,积极协助马甲玉丰畜牧有限公司开展禽蛋生产基地无公害认证,保持现有常年存栏数。引导华丰、永成、鸿发等公司做好生猪储备,确保猪肉市场供应不出现断档断供现象;同时,稳定市场投放量,在保证现有市场猪肉投放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每天生猪的屠宰量,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行业监管,尽快推进河市新屠宰场肉品可追溯系统建设,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保障肉品的质量安全,防止注水肉、病死猪肉流入市场。三要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引导全区18个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农业专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河市蔬菜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大批发市场基础配套,完善批发市场功能。建立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河市南塘“农超对接”冷链项目。鼓励公司、农户与大型商场、超市对接,提高直供比重,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双阳新南、马甲农贸市场建设步伐。(责任单位:区经贸局、农水局、各乡镇、街道)

(三)积极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在万安友谊超市、双阳捷龙超市、马甲好利友超市等3家综合超市门店设立平价销售区,年底前要以店面、摊位或直供车的形式设立5个直供销售点。平价销售品种包括粮、油、肉、蛋、菜,其中蔬菜品种不少于5种,平价销售区的价格低于同品种市场平均价格10%以上。平价商店的启动、退出时机与全市同步。当重大节庆日期间、发生严重灾难天气或其它突发事件等可能引发食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或当粮食、食用油、猪肉、鸡蛋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超过10%(含10%)或蔬菜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超过20%(含20%)时启动平价商店,按要求销售相应品种的平价商品;当粮食、食用油、猪肉、鸡蛋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低于10%或蔬菜月平均零售价格环比涨幅低于20%时退出相应品种的平价销售方式。差价部分由财政补贴。充分发挥供销社、国有粮店、食品公司等网点作用,设立平价销售区和直供销售区;鼓励商业零售企业在其所属门店设立平价商品区,农贸市场经营者在其所属市场中设立平价摊位,种植(养殖)企业(专业户)、农民生产合作社在区内以店面或者直供车的形式建立直供销售点。对参与平价商店建设的经营者进行公益性宣传。(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经贸局,各乡镇、街道)

(四)加强监管力度,降低流通费用,落实有关政策。经贸、发改、农水、工商等部门要发挥协动机制作用,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一要加强对日常和节日期间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和反馈工作。二要加强对各类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的检查、巡查,严厉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恶性炒作行为。三要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主要农贸市场(超市)检测室进行升级,完善检测设备、监控系统。经贸部门要牵头加强对大型综合超市、生鲜超市的连锁经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规范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特别是清理摊位高额经营权承包费,推动降低摊位费收费标准,发改部门对高额摊位费要进行合理核定,原则上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降低10%以上。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出台的各项政策,农水部门要做好动物防疫免疫工作,做好母猪保险补助资金的兑现,配合做好当家蔬菜生产保险工作;交通部门要认真落实“绿色通道”政策,协调做好鲜活农副产品运输保障。工商部门要切实发挥价格投诉举报电话、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平台作用,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经贸局、农水局、工商局、交通局,各乡镇、街道)

(五)做好应急调控预案。经贸部门要加强与粮食产区的产销协作,做好粮食储备、加工、投放。经贸、农水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搞好食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当市场粮价连续三个月持续上涨20%-50%时,适时对全区所有粮食企业和个体粮商经营的主要粮食品种实施差率管理或最高限价。当鲜猪肉(精瘦肉、肋条肉)、鸡肉(白条鸡)、鸡蛋零售价格月环比平均涨幅超过10%,蔬菜(上海青、空心菜、大白菜、圆白菜、菜花)零售价格月环比平均涨幅超过20%时,要组织生猪、蔬菜、蛋禽副食品调控基地增加生产量和上市量,及时调动成品粮油、生猪活体、蔬菜储备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方式投放市场。当鲜猪肉(精瘦肉、肋条肉)、鸡肉(白条鸡)、鸡蛋零售价格环比平均涨幅超过20%、蔬菜(上海青、空心菜、大白菜、圆白菜、菜花)零售价格环比平均涨幅超过40%时,要在加大市场投放的同时,充分发挥重点商品流通企业在保供稳价中的主导作用,与其协调确定主要副食品的协议批发价和协议零售价,平抑市场价格。价差部分从价格调节基金和副食品风险中安排。(责任单位:区经贸局、农水局、财政局、发改局)

(六)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副食品风险金的作用。发改、财政、地税部门要做好开征价格调节基金准备工作,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机制,从2012年月日起开征价格调节基金。在此之前,由区财政先拔出一定资金建立区价格调节基金,用于实施价格调控基地建设及流通、平价销售网点建设等的补贴。加强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专项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切实将副食品风险资金列入区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年增长。(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地税局、国土资源分局)

(七)做好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工作。发改、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和《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政办〔〕165号)要求,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跟踪督查价格补贴发放落实到位情况,确保及时足额发放临时食品价格补贴。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临时食品价格补贴标准。做好残疾人生活补助,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教育部门要做好贫困学生的扶助工作,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活动,做好困难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配合做好医高专、仰大困难学生群体临时食品价格补贴落实工作,确保补贴机制覆盖到高等院校的困难学生群体。进一步落实高校学生食堂“零租赁”措施,从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对高校学生食堂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加快建立高校大宗主副食品主渠道供应机制,做好医高专、仰恩大学食堂与“菜篮子”生产基地对接。(责任单位:区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地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经贸局、残联、各乡镇、街道)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健全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发改局牵头,会同经贸、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水、统计、交通、工商、国土资源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不定期召开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落实更有效的稳定食品价格措施。

第4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是生猪产业以八眉猪保种场和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效益为中心,注重八眉猪保种、开发和利用推广工作。截止2012年底,两场共存栏八眉猪原种母猪895头,年向社会提供八眉猪二元母猪8220头;全县存栏二元母猪4.02万头,三元商品仔猪生产达64万头。进一步加大八眉猪品牌推介力度,在威远、西宁等地区共建立35处八眉猪肉定点销售点,实现了八眉猪肉的挂牌经营和专柜销售,为八眉猪肉的优质优价营销奠定了基础;二是充分利用高原气候冷凉的特点,以互助县鑫源獭兔养殖合作社和互助兴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建成獭兔养殖场4个,全县獭兔养殖规模达到13万只;三是在互助北山原生态畜禽养殖合作社和松多乡葱花土鸡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实行“机械孵化、生态放养、科学管理、统一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葱花土鸡生态养殖,并成功注册了“葱花土鸡”商标和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12年全县葱花土鸡饲养量达到3万只,出栏2万只;四是白牦牛、野猪等珍稀动物养殖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存栏分别达到6800头和500头;五是“三品一标”认定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互媚”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成功注册,“互助八眉猪”、“互助八眉猪肉”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准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另外,互助八眉猪、白牦牛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已通过农业部部级审核验收,宏伟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青海省供港澳出牛育肥基地。

2互助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八个问题”

2.1畜牧业资金投入不足一是规模养殖业投入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互助县养殖业贴息贷款资金需求量达到3亿元,但目前互助县财力有限,年落实贴息贷款仅6000万元,约占需求量的六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养殖户的信贷需求;二是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县、乡畜牧兽医站交通、通讯、科研和办公设备落后,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科技推广经费;三是动物疫病防检工作投入不足。动物疫病检测设备简陋,检验手段落后,动物疫病监控网络未全面形成。

2.2土地审批严重制约了规模场建设,成为阻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专业化经营、商品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这是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蓝图,在南门峡镇、林川乡、东和乡、东沟乡等脑山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歉收、粮食作物品质差、广种薄收是这些地区长久以来难以克服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弃耕地、撂荒地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养殖业的逐步兴旺,舍饲圈养、农田种草、联户联合从事养殖业的方式开始逐步繁盛,然而由于这些地区田几乎全部被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无非耕地。农户想扩大规模,建养殖场的希望总被土地的审批难所阻挡,成为阻碍养殖业发展的“瓶颈”,极大地限制了农户牛羊规模养殖场的建立,形成了农业发展不上去,养殖业不能发展的尴尬境地。

2.3技术指导不得力,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在此次调研中,广大的养殖农户、养殖场均存在养殖技术不高的问题,对畜禽防疫、家畜常见病防治、畜种改良、饲草加工、营养搭配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虽然这几年来畜牧局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入户、科技下乡、发放科普读物等工作,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推广科技的工作还是不得力。

2.4饲草料总量不足,饲草加工业发展滞后因每年投入草场改良资金有限,围栏封育、轮封轮牧、草场补播、毒杂草灭治等工作难以开展,虽然草原奖补机制工作中开展了牧草良种补贴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但每年30~45hm2的牧草良种补贴远不能满足互助县日益发展的养殖需要,22.5元/hm2的草场补助落实到农户不到百元,解决不了牛羊养殖规模场、獭兔养殖场的饲草不足的现实问题,草场分布不均衡、草原承载家畜地区间不钧衡,致使南门峡镇、林川乡、东和乡、丹麻乡等放牧家畜较多地区草场退化现象仍在继续,草地生态恶化,可利用牧草产量减少,单位面积产草量不高。另外互助县饲草加工利用技术和生产相对滞后,县域内缺乏大型的饲料加工企业,饲料生产还不能满足规模养殖场的需求。

2.5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现代畜牧业的不断推进,全县规模养殖业发展较快。但是,除了少数大型的养殖企业外,大部分规模养殖场仍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凭经验养畜,科学养畜水平不高,管理跟不上。

2.6资金周转难,贷款扶持的高风险使其扶持的力量弱化互助县畜牧业的最大困难是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困难,科技成果转化慢,畜

牧业发展后劲不足。为扶持全县的养殖业发展,每年县财政都要为养殖农户提供5000多万元的扶持养殖业贴息贷款,以解决养殖户和规模场资金周转困难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处在发展期的农户、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基本上都存在起步资金短缺、周转资金匮乏等问题。然而处在放贷部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采用由行政或事业单位职工担保的方式进行贷款,使得部分养殖农户因无人担保而放弃贴息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弱化了政府贴息资金扶持的力度。

2.7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县域内缺乏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加销一条龙、牧工贸相结合的畜牧业生产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规模养殖总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影响了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

2.8畜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全、运行不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联系不紧密,生产、销售的盲目性大,畜禽及其产品卖难现象普遍存在,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缺乏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尤其牛羊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我县处于空白,畜产品附加值提高缓慢,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促进互助县畜牧业发展的“十个建议”

3.1千方百计增加畜牧业投入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涉农会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保证政府贴息金每年400万元以上,并根据养殖业发展需求适当增加贴息资金,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鼓励和支持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畜牧生产;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和企业,借助外力,助推我县畜牧业;三要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吸引工商资本和其他民问资本投入畜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有力的投融资平台。

3.2政策扶持,项目帮扶,全力推进规模养殖业发展规模化养殖已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和政策宽松,减免费用、简化办事程序、重新规划土地使用方式、适当放宽土地审批,在政策的执行上给予扶持;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原有的规模养殖户,通过扩建和改造等办法,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同时鼓励经济能人、企业老板,投入资金,建设规模大、标准高的养殖场,开展畜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3.3切实抓好养殖基地建设目前养殖业正值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型的过渡期,全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程度还不高,家庭散养户却迅速减少。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规模养殖业,加大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养殖基地村,作为规模养殖业的有益补充,发挥规模户在畜牧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一批生猪、獭兔、奶牛、葱花土鸡、肉牛肉羊养殖示范基地村,带动全县畜牧业发展。

3.4发展壮大畜牧业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龙头。一方面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导和扶持杨光公司、八眉猪育繁场和保种场等现有养殖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和金融支持等方式,引进和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以及饲草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良性产销模式,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带动养殖基地发展,做大做强全县畜牧业。

3.5全面建立养殖风险基金养殖业生产周期长、利润小、风险高,尤其是养猪业市场波动大,当畜产品市场价格跌入低谷时,大部分规模养殖场迫使缩减规模或停产。互助县是全省生猪养殖大县,每年享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资金奖励,建议政府年积累一定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当生猪价格跌破平衡点(猪粮比5.5:1)时,立即启动风险基金资助,帮助规模养猪场渡过难关,提高养猪场(户)的养殖积极性,有效防御市场风险,稳定生猪生产。

3.6积极落实补贴和保险政策能繁母畜是稳定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扩大生产、提高牲畜出栏量的基础。近年来我县实际母畜数普遍下降,因此,要根据能繁母畜实际数量,积极落实国家能繁母畜补贴政策。同时加强与保险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落实畜牧业保险政策,对能繁母猪、奶牛全部纳入保险范畴,做到“应保就保”,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稳定畜牧业生产。3.7扶持成立1~3个大型的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虽然我县的牧草产业化已初具雏形,每年种植当年生燕麦饲草130hm2,多年生苜蓿饲草4.5hm2,套复种胡萝卜等饲料15hm2,饲用甜菜7.5hm2,年产饲草总量在7万t左右,但是由于没有大型的收割、烘干和加工设备,真正的草粉草颗粒产品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饲草靠镰刀收割、在道路上晾晒、人工打捆等落后的作业方式,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不高。建议在地处脑山地区的南门峡、林川、东沟等乡镇建立1~3个大型的饲草加工基地,具备年加工10万t左右能力,一方面解决县内外规模养殖场饲草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山区撂荒地、弃耕地、退耕还草地的闲置问题。

3.8加大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牢固树立“品牌是力量,品牌是效益”的理念,利用八眉猪、葱花土鸡、白牦牛等珍贵资源,以及它们在地域认证、无公害产品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强化监管,提高优势畜产品品质,充分挖掘优质畜产品,提升互助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9稳中求胜,预防快速发展而形成泡沫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最要不得的就是“一拥而上”,市场经济下的自主调控和农户的盲目跟风,及容易导致产品的短期过剩或不足。互助县的畜牧业也要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随着近年来养殖业扶持资金和项目的投放,农户联合和招商引资的畜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依托项目扶持资金各乡镇已建成和在建的占地0.02hm2以上、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上的规模场都在3~8个,实际投入使用和养殖状况与建设规模相吻合的不多,有空架子现象,一方面是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繁育母畜存栏量少,贩运育肥难度大。在建的养殖规模场要预防和警惕养殖业风险,防止因过快增长而导致泡沫现象的发生。

第5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1.白城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原料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各地立足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采取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等措施,积极引导原料基地由“一村一品”向“一乡一品”、“数乡一品”发展,加快推进原料基地向规模化、专业化进程。目前,水稻、辣椒、绿豆、葵花、奶牛、白鹅等种养布局打破了县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板块式布局,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种养村屯发展到184个,占全市行政村的20%。从2008年开始,白城市又组织实施了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出依托龙头建园区、联合大户建园区、招商引资建园区等有效途径,建设了镇赉飞鹤牧场、洮南辣椒种植园区、大安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农业园区,引领原料生产基地向标准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到2011年末,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4.25亿公斤水平,特色作物产量达到16亿公斤,奶牛、肉羊、禽、狐貉分别发展到20万头、403万头、4669万只,200万只,养殖规模均居全省第一位,肉、蛋、奶、皮张产量分别达到30万吨、13万吨、47.7万吨、100万张。为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夯实了原料基础。全市农业园区总数达到119个,标准化牧业小区188个。

1.2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白城市把建设大项目、培育大龙头作为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精心谋划招商项目,依托市县两级工业园区打造龙头建设平台,狠抓全程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开工,龙头企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引进建设了镇赉飞鹤、益海嘉里、白城龙丹、吉林金塔、东佳谷物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精深加工项目,扩建改造了安大牧业、亿龙葵花、通榆飞牛等近百户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加工水平显著提高,牛奶、水稻、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在加工深度上迈出较大步伐,特色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初步形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拉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到2011年末,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68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户。开发生产17个系列715种加工产品,年加工农畜产品总量140万吨,精深加工转化率达50%,实现加工产值17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544亿元的31.3%。目前,水稻、葵花、蓖麻、辣椒、奶牛、肉禽6个特色龙型经济发展框架基本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支柱产业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1.3产销合作方式趋于紧密 为了让更多的龙头企业和农户直接参与到特色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来,各地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和基地农户采取定单形式进行合作,龙头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保底价收购、垫付生产费用、承建基地抗旱设施等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取信于民、让利于民,确立了“龙头企业+农户”为主的合作模式,产销合作由松散型快速向紧密型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建立以基层干部、经营大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上协助企业抓好定单签订、产品收购等基础性工作,对下为基地农户当好维护权益的主心骨、代言人,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平等合作。2012年,吉林金塔、安大牧业、白城龙丹等重点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17.3万公顷,养殖合同1600万头(只),直接参与的农户已达16.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2%。辣椒、葵花、粘玉米、肉鸡、奶牛等产业8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此外,裕丰米业、金塔集团等实力较强的企业还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始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产销合作模式开始向深层次推进。

1.4组织推动力度不断加大 白城市坚持实行市级领导负责农业特色产业工作制度,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模式。10位负责包保产业的市级领导坚持亲自挂帅,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研讨工作方案,协调部门破解发展难题,把包保工作抓的有条理、有声色、有成效,特色产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特别是去年初,白城市又制定了《关于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9个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到目前,发改、工信等部门帮助现有骨干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技改扩能、科技攻关等转型升级项目160个,农业、农发、科技等部门帮助原料基地争取农田水利、农机配套等项目103个,到位项目资金13.5亿元。市委督查室把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工作重点内容。

1.5辐射带动功能稳步提高 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经济乃至全市经济产生显著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拉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在特色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民为企业而种(养)的局面正在形成,特色农业生产中盲目调整、跟风调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构筑了资源转化型的工业格局。二是促进了社会劳动力就业。据统计,白城市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常年用工约9.5万人次,季节性用工达到15.8万人次,人均工资年收入1.5万元以上,对城乡劳动力就业起到显著承载作用。三是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构建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仅充分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而且开辟了农业外部增收渠道。据统计,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基地农民年总增收3亿元,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四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加快增速,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项刚性指标明显增速。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和利税逐年增加,为壮大地方财政实力起到显著作用,已成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的重要支撑。

2.白城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白城市特色农业的深入发展,一些制约因素也日益凸显,成为阻碍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一是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尽管白城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但与龙头企业衔接紧密、相互配套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随着大型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水稻、葵花、蓖麻、奶牛等优势产业原料供应趋紧问题日益突出,重加工轻基地、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不容忽视。二是龙头企业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多数是以初级加工为主,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还没有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增长优势。三是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结不紧密。部分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对于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认识,与农户之间联结处于松散型或半松散型,原料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四是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特色农产品加工具有原料收购时间集中、原料储备时间长等特殊性,对流动性资金需求量较大,但白城市大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较小,资产较少,信用等级较低,抵押物不足,难以从银信部门获得足额贷款,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开工不足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仍以原料形态卖到域外市场。

3.白城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提升基地水平,夯实发展基础 重点打造6大优势种植带,构筑区域化种植格局。即:沿镇赉、大安、洮儿河三大灌区水稻种植带;沿嫩江、洮儿河黑钙土玉米种植带;沿洮儿河两岸红干椒种植带;沿洮南、通榆西部沙岗地绿豆种植带;沿通榆兴隆山、洮南二龙、大安舍力盐碱地葵花种植带;沿通榆向海、洮南车力淡黑钙土蓖麻种植带。精心培育6个优势养殖基地,构筑畜牧支柱产业发展格局。即: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奶牛养殖基地;以镇赉县为重点培育鹅鸭养殖基地;以洮南市为重点培育肉羊养殖基地;以通榆县为重点培育草原红牛养殖基地;以大安市为重点培育肉鸡养殖基地;以洮北区为重点培育生猪养殖基地。在建设措施上,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抓好良种培育与推广工程、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不断增加生产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强化设施支撑,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农机设施、农电设施、林防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现代化作业水平。

3.2突出龙头建设,带动产业升级 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按照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的基本要求,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建设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重点推进益海嘉里粮油加工、东佳谷物加工、金塔辣椒加工、雨润禽类加工等大型精深加工项目的续建进度。同时,下大力气研究解决镇赉飞鹤、白城龙丹、盛吉生物等企业投产达产问题,使其早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谋划启动新项目。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主导产业,按照系列开发、梯次推进、集群发展的思路,继续编制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投资收益大的精深加工项目,并采取各种途径广泛对外宣传推介,吸引域外客商来白投资,重点在玉米、绿豆、花生、肉羊等产业上再启动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尽快把特色原料大基地建设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大产业。积极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在现有企业中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功能强、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采取项目扶持、贷款倾斜等措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或与域外知名企业联营,实施一批扩建、改建项目,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3.3完善联结机制,促进紧密合作 要把促进产销紧密合作作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市场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特色农产品将处于卖方市场,能否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组织各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措施,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引导龙头企业把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定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与企业加工需求相适应的原料生产基地。不断探索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联合体。围绕农业重点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大力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架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间沟通桥梁,促进产销双方在平等、自愿、互利基础上稳定合作。

第6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为了加快转变畜草产业发展方式,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省农牧厅等四部门印发的《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精神,按照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意见。

一、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畜草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县组织实施了“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工程项目,畜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全县畜草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72.5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9万吨,养殖企业达到26个,养殖小区达到2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4691户,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90元。畜草产业对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县养殖基础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整体水平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是实现现代畜牧业转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畜草产业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金融支撑、社会推动、项目带动、招商拉动的原则,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发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畜草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努力提升畜草产业发展水平。

(二)发展思路

按照“南牛北羊川沿猪,全县发展放养鸡”的总体布局,采取园区引领、企业带动、协会(合作社)组团、大户支撑的发展模式,围绕两大目标(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肉牛养殖大县”)、突出三个重点(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和品牌打造),狠抓四项建设(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科学化规模养殖基地和企业建设、精细化肉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完备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实施五大战略(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政策调动、依法治牧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县畜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6年,全县建设:

——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32万亩、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饲草基地10万亩。

——现代畜牧综合养殖园区3个,养殖企业50家、养殖小区50个,畜(草)产品加工企业7家。

——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000吨,奶类产量达到5万吨。

——畜草产业产值达到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畜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的690元提高到1400元。全县畜草产业的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南山放养虫草鸡等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各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畜牧科技水平明显提升,畜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和“全省肉牛养殖大县”两大目标。

三、区域布局及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

1、养殖园区:以莲峰镇团结村至绽坡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500亩的生猪、肉羊综合养殖园区。到2016年,生猪和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万头、1万只;以北寨镇张家堡村至盐滩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1000亩的獭兔、肉羊、肉牛综合养殖园区,獭兔、肉羊和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50万只、5万只和1万头;以路园镇东锹村至三河口村为主要区域,建设占地亩的蛋鸡、奶牛、肉牛综合养殖园区,蛋鸡、奶牛和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0.5万头和1万头。

2、牛产业:以南部林缘地带草山面积较大的乡镇为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建设莲峰坡儿、会川罗家磨、田家河韦家河等20个肉牛养殖专业村,养牛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6万头;扶持壮大黄香沟国有牧场,大力发展规模化养牛场(户、小区),依托路园综合养殖园区,带动清源、莲峰、会川等地发展奶牛养殖。到2016年,全县牛饲养总量达到20万头(其中:奶牛饲养量达到0.5万头),年出栏肉牛5万头。

3、羊产业: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建设北寨郑家川、新寨冯家庄、秦祁铜钱等30个养羊专业村,养羊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15万只;建设规模化养羊场(户)、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通过引领带动,促进联村联乡规模发展。到2016年,全县羊饲养总量达到50万只,年出栏肉羊30万只。

4、猪产业:以316、212国道沿线为重点,建设上湾水家窑、会川梁家坡、清源星光等20个良种猪养殖专业村,养猪专业村饲养总量达到20万头;依托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协会(合作社),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开辟营销渠道、打造“渭宝”良种猪品牌,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到2016年,全县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年出栏量达到40万头。

5、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以莲峰、锹峪、会川等南部乡镇为重点,依托黄香沟养殖片带,辐射带动建设10万只以上的放养点5个,1万只以上的放养点80个,5000只以上的放养点200个;按照绿色畜产品的要求,完善孵化、育雏、放养、加工、销售等体系,科学管理,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到2016年,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500万只。

6、特种养殖:依托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以黄香沟牧区为重点建设梅花鹿、马鹿养殖场2个;以清源、路园、会川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七彩山鸡、珍珠鸡等珍禽养殖场10个;以北寨、路园、清源、新寨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獭兔养殖场10个;引进金鳟、红鳟等冷水性鱼类进行养殖;争取将我县列入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和省市级水生生物湿地保护区。到2016年,梅花鹿、马鹿饲养量达到1000头,珍禽饲养量达到50万只,獭兔饲养量达到80万只。

(二)发展重点

1、培育现代养殖企业,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按照“发展壮大现有企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的思路,通过组团外出参观学习、招商引资、以奖代补等方式,转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引进优秀现代养殖企业,改造提升现有养殖企业, 增加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建设规模较大、设备先进、饲养科学、管理规范的现代养殖企业26家(其中:在会川、上湾、路园等乡镇建设500头以上的养牛场6家;在新寨、北寨、莲峰等乡镇建设1000只以上的养羊场4家;在清源、上湾、会川等乡镇建设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5家;在路园、秦祁、峡城等乡镇建设2万只以上的养鸡场8家;在会川镇建设500只以上的养鹿场1家,在北寨、路园建设1万只以上的獭兔养殖场2家)。通过示范带动,到2016年,全县规模养殖企业(小区)达到100家,培育省级养殖龙头企业1家,市级养殖龙头企业3家。

2、推广畜牧适用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一是引进推广畜牧适用技术。在继续推广品种改良、圈舍改建、青贮氨化、疫病防控等现有畜牧实用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推广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生物发酵床养殖等新技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和个体生产能力。建设1个县级冻精贮备中心,40个标准化黄牛冻精改良点,年冻改黄牛数量达到5万头以上;在清源、路园、会川、上湾4个乡镇建设5个良种猪繁育场,建设16个猪常温人工授精点;在清源、路园、莲峰、北寨、秦祁建设5个良种羊繁育场,建设16个羊常温人工授精点;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孵化点3个;年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人数3万人次以上。二是开发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建设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清源镇建设年屠宰生猪10万头的定点屠宰场1个;在会川、新寨镇建设年屠宰牛羊5万头(只)的屠宰(加工)场2个;在会川、清源镇建设年屠宰南山放养虫草鸡200万只的屠宰(加工)场2个。三是健全市场营销网络。在会川、清源、莲峰、新寨、北寨建设牲畜交易市场5个;在省内开发建设7个地(市)级销售网络和40个县级销售网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型超市或繁华地带设立绿色肉食品销售网点8个;开发放养鸡、牦牛肉、鹿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3个,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3、制定技术标准,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制定牛、羊、猪、南山放养虫草鸡等饲养管理技术地方标准和土鸡蛋、南山放养虫草肉、牛羊肉、鹿产品等产品地方标准,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并申报颁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a级绿色食品认证以及有机食品认证,将“秀峰”牌畜禽产品商标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将“渭宝”牌牛、羊、猪、鸡等活畜禽商标打造成全省知名品牌,完成“秀峰”牌系列畜产品的qs质量认证,依托品牌,提升畜产品的档次和效益。

4、挖掘饲草料资源,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在各乡镇种植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32万亩,在北寨、路园、上湾、清源等乡镇种植以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优质饲草10万亩。依托饲草种植基地,在北寨、路园建设年生产5万吨以上的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等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1万台,建设青贮氨化池10万立方米,青贮氨化袋5万立方米,年推广青贮氨化饲草11万吨,全县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65%以上。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改善草场生态条件,提高草场生产能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落实,争取人工种草及良种补贴项目。

5、狠抓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监管。按照“完善县级、加强乡级、建设村级”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实现“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的目标。修订完善全县的《动物疫情处置应急预案》,成立专业应急队伍,每年在重点乡镇开展动物疫情防控处置应急演练。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做好对畜产品从生产(饲养)加工(屠宰)流通(销售)消费(餐桌)的全程监管。使全县兽药经营户、畜产品经营户和规模养殖场(户)的持证率达100%,产地、运输、屠宰检疫率和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故。建设县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清源、会川、莲峰三个大型集贸市场建立肉品监督检查点,建立217个村级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强化对动物及动物产品上市、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实现“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县畜草产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负责做好重大事项决策处理,资金整合落实,工程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搞好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形成“县乡齐动、部门联动”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1、农牧局负责组织协调农口各有关单位发挥职能,相互配合服务产业发展;指导完成8万亩的饲用玉米种植,为养殖企业、规模养殖户配套建设沼气池,发放饲草料加工机械,落实奖补政策。

2、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要研究制定畜草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对全县的养殖园区、养殖企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论证、申报、争取畜草产业项目;加大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制定相关标准,申报注册商标,打造名牌产品;加强畜牧业生产的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培育畜产品营销队伍,构建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会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各乡镇畜草产业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验收。

3、发改局要积极衔接争取畜草产业开发项目,做好项目的管理和验收等工作。

4、财政局要积极衔接争取国家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实畜草产业发展建设配套资金。

5、扶贫办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畜牧产业化扶贫项目,落实贷款贴息,扶持龙头企业。

6、商务局要负责畜禽交易市场、牲畜定点屠宰场的项目申报争取和建设工作,加大畜草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引进大型养殖企业和畜(草)产品加工企业。

7、组织、人社部门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拟定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和激励政策,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选拔、调配等工作。

8、科技局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畜牧产业科技项目;负责指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好畜草产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9、国土局负责养殖园区和企业建设用地的贮备、申报审批,保障畜草产业用地需求。

10、工商局要加强畜牧养殖企业的证照管理,强化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监管;将“秀峰”牌商标申报为全国驰名商标,将“渭宝”牌商标申报为全省著名商标;加大假冒畜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和保护好品牌。

11、 质监局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指导制定畜牧养殖及其产品的“地方标准”,将达到标准的畜产品组织申报“名牌产品”、“qs”认证等工作。

12、水务局要统筹解决畜牧业重点村和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的人畜饮水,保障养殖生产用水。

13、国税局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负责落实对养殖龙头企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

14、审计局要定期对畜草产业项目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管。

15、统计局要做好畜牧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衔接、上报工作。

16、环保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养殖小区、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申报争取畜禽养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污染防治项目。

17、卫生局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

18、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搞好“瘦肉精”等畜禽违禁药品的监管工作。

19、农村信用社、农行、工行等金融部门,劳动、妇联等单位要创新贷款模式,加大对养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20、供电公司要保障养殖企业(小区)用电,并按规定依据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予以优惠。

21、财险部门要做好能繁母猪、奶牛等保险工作,逐步扩大保险范围。

22、各乡镇要把畜草产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全力以赴抓好落实。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制定本乡镇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组织、宣传、发动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畜草产业,确保全面完成畜草产业各项建设任务。

(二)组建人才团队,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畜牧行业人才密集的优势,组建畜牧业人才团队,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一是以省市县领军人才、高中级畜牧兽医人才为主,组建30人的畜草产业攻坚团队。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优秀企业之间的合作,借鉴、获取先进技术,集中力量在畜草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上攻坚克难;指导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开发新产品,打造品牌;筛选、论证、申报畜草产业项目;加大对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现代养殖技术、新型科技成果、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二是以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主,组建300人的畜草产业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对养殖场(户)推广畜牧实用技术、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养殖场(户)的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创办、领办养殖企业;指导养殖场(户)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宣传有关畜草产业法律法规、惠农政策、先进经验等。三是以养殖企业、养殖户为主,组建30000人的畜牧业实用技术应用团队。通过“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等畜牧实用技术的应用,增加畜牧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推动全县畜草产业快速发展。

(三)建立“双轨”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畜草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落实畜草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建设等工作作为评价乡镇干部职工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畜牧部门要继续落实“领导包片,干部包乡、乡站人员包村”和每位技术人员包规模养殖场(企业、大户)的工作责任制,制定考核办法,实行绩效挂钩。县上将加大设施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专项督促检查,并在半年和年终对畜草产业开展考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企业给予奖励;对消极应付,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要按照《渭源县工作效能问责办法》进行问责。

(四)拓宽投资渠道,增强发展后劲。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民间资本、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成立畜牧业担保公司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财政资金。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大型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户给予补贴,激发其养殖积极性,加快畜草产业发展步伐。二是项目资金。发改、财政、扶贫、农牧、科技等部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每年争取畜草产业项目资金不少于2200万元(其中: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争取600万元以上,每个乡镇争取100万元以上)。由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负责争取将我县列入全省肉牛养殖大县,切实解决设施畜牧业建设“资金短缺”这一瓶颈问题。三是招商引资。全面落实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和畜牧特色品牌优势,引进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每年引进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其中: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不少于800万元,各乡镇不少于200万元)。四是金融资金。农村信用社、农行、工行等金融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畜草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投放畜草产业发展信贷资金1亿元以上。五是民间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吸纳社会资金,引导扶持县内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畜草产业开发。

第7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今天召开的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刚才,凤文市长做了动员讲话,对我市建设畜牧业大市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是吉林省牧业局贾涛局长、吉林市牧业局王彦宝局长亲临会议,贾涛局长还就我市如何抓好这项工作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下面,就深入抓好这项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建设畜牧业大市的认识

(一)建设畜牧业大市是贯彻上级精神,抢抓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畜牧业经济发展,去年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了建设畜牧业大省的战略构想,并相继制定下发了10个政策性文件,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从今年开始,每年要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连续投入四年,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由此可见,上级对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之大,资金投入之多,都是前所未有,这为我们建设畜牧业大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把握机遇,利用好政策和有利条件,加快促进我市畜牧业发展。

(二)建设畜牧业大市是培育特色产业,实施工业强市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始终强调,*的发展就是六个字“资源、特色、工业”。作为畜牧业,*有良好的基础,首先,有养殖基础,目前已经建成牧业小区135个,规模养殖场268个,各类养殖大户500多个;其次,有龙头企业基础。近年来,得利斯食品公司、蛟龙食品、天一牧业、大龙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落户建设;第三,有原料基础。农业生产每年可为畜牧业发展提供30万吨饲料粮和40余万吨秸杆。这些都是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市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这是我们建设畜牧业大市的根本目的。*发展一定靠工业,所以我们提出的“四轮驱动”战略,其中之一是农副产品加工驱动,只有加工业上去了,才能增加税收,才能有实力保证总量再翻番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畜牧业大市是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畜牧业是朝阳产业,成长性好,发展空间较大。据统计,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34.3%;仅发展长白山黑牛一项,就带动1.3万户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1800万元,人均增收509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畜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背景下,给农民工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快速发展畜牧业,可以就近、就地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促进农民增收目标。

二、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全力开创我市畜牧业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省、市实施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三年攻坚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现总量再翻番的启始年,做好今年的牧业工作,必须进一步明确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攻坚。

(一)发挥特色优势,倾力打造我市畜牧业品牌。要巩固养殖业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好生猪、黄牛、肉鸡、蛋鸡等产业,进一步扩大中、低端市场占有率。发挥黄牛等畜产品交易市场作用,强化在区域内的拉动、集散效应,促进我市畜牧业发展;要开发挖掘新优势。充分利用我市地处长白山脉的地理优势,着力推进长白山黑牛等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同时,积极做好相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有针对性加强产品推介宣传,提高我市畜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畜牧精品。要搞好养殖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和普及标准化养殖,提高养殖小区、养殖场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夯实我市畜牧业基础。

(二)大力扶持龙头发展,迅速增强带动能力。要抓紧搞好现有龙头企业建设。对得利斯食品、蛟龙食品、天一牧业、大龙牧业等在建和已建成投产的龙头企业,相关部门和乡镇要切实加大包保力度和服务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地、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农民做好配套养殖,为企业迅速发展提供条件。要依托现有资源开展招商。一方面围绕特色产业招商;另一方面要围绕龙头企业相关附产品延伸产业链招商。如得利斯这个项目上马后,年屠宰生猪最多可达300万头,大量猪的皮、毛、血、骨头、下水等附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包装项目进行招商。要逐步引导规范企业与农户合作行为,探索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

(三)积极做好上争工作。省、市对畜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要强化内功抓上争。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将自身工作做实、做细,通过自身的发展成绩赢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要深入研究政策抓上争。深刻领会和吃透上级精神,准确把握上级扶持导向和重点,有针对性争取资金和项目。要强化主体责任抓上争。畜牧农业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能作用,积极与上级部门加强沟通,掌握信息,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各乡镇街和相关龙头企业也要结合实际,争得上级部门的支持。

(四)高度重视防疫体系建设。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就是说畜禽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安排,将防疫体系建设工作真正抓细、落实。要切实加强疫情监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细化工作预案,增强危机处理能力。要切实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建设畜牧业大市攻坚任务落实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工作摆位。要切实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在领导力量、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畜牧工作更大的倾斜和支持。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职责,加强对重点畜牧项目、园区及规模养殖大户的包保、扶持,及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确保工作抓出实效。

二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要发扬务实高效、真抓实干的作风,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开展。要改进工作方式,加大服务力度,认真组织牧业服务队和专家服务团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咨询、培训等帮助。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良好氛围。

第8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镇农业优势,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就加快全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发展试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和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园区建设、服务平台打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目标任务

1.高效农业发展。2014年,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29000亩。其中,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00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00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600亩,生猪养殖6.265万头,家禽、特禽养殖达125.85万羽,生猪、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8%、99.5%和96%。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75%以上。新增“三品”认证数10个。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地位。依托农溱线、溱湖大道、娄沈路、沈马路、229省道五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打造优质稻麦种植区、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区、休闲观光农业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四大功能区域,建成1个万亩粮食高效增产示范方和4个2000亩以上高效农业特色示范方,完善、提升、打造20个农业项目亮点及5000亩水产养殖区,引进投资额20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项目1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

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去年4个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整体推进村11个,新建连片100亩农场15个,连片300亩农场5个,全镇每个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5%。

4.产销订单农业生产。出台订单农业激励政策,提高订单农业覆盖面,大力发展合作共赢的产销订单农业。2014年力争实现粮食订单生产达70%以上,畜禽、水产订单生产达80%以上,蔬菜等经济作物订单生产达80%。培养农民经纪人20人以上。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以上。

5.农业服务体系构建。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家。完成农技服务骨干培训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员200名以上。每个村培育3—5名粮食、蔬菜、瓜果及家禽、水产养殖等“土专家”、“土秀才”。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产品二维码标识。加快推进农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规模经营专业化服务覆盖率达90%。

三、工作措施

1.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基础,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土地集中流转、租赁托管、专业合作为模式,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合理把握土地流转价格,原则上控制每亩1000元,做到程序合理、合同规范、手续完备,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扶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径,促进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二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大力推行连片集中种植,稳步发展养殖规模基地,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采用全程托管服务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园区内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和统一服务;鼓励农民投资入股,实现集约生产、规模经营。

三是加大整体推进力度。在巩固原有河横、冯庄、联盟、万众等4个整体推进村成效、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同时,其它村要建立1个以上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培植3个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少于100亩或1个300亩以上的小农场(含连片流转的高效规模设施农业项目),确保到2014年底80%的村达到整体推进目标并通过区验收。

2.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示范区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结合市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省级河横园区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建成开放。高起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落实用地指标,启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园区5000亩核心区的项目建设,利用河横品牌优势,放大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优势,建好国家和省级展示方,提升园区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档次,促进传统农业向高端农业发展。

二是规划实施四个产业园区发展。

(1)优质稻麦种植区建设。沿沈马路东延(姜溱河向东)至新229省道北延线交汇,区域范围包括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夹河村、沈高村、华扬村、超幸村、官庄村、后堡村,规划面积1.5万亩。不在规划范围内的村必须要建好1个以家庭小农场为载体、面积不小于200亩的示范方。年内实现水稻单产700公斤/亩,小麦单产500公斤/亩。

(2)特色农业产业区建设。重点围绕沈马路、娄沈路、农溱线、229省道、溱湖大道等“三横两纵”交通沿线规划打造优质果蔬种植和特禽特水养殖两大特色产业。西侧突出沿娄沈路、星马路向北至沈马线东延与229省道交界处,向南至农溱线东延的交汇处。东侧突出沿娄沈线向南打造一条南北通道至229省道。区域范围包括沈马路河横千亩葡萄园、双星村、夏北村、沈高村、夏朱村、联盟村、冯庄村、单塘村、天民村及万众村、官庄村、后堡村229省道两侧,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

着力打造20个种养亮点。在设施种植上重点打造河横葡萄、双禾果蔬,沈高果蔬、单塘果蔬、苏腾绿野、夏朱蔬菜;在特水养殖上重点打造大洋观赏鱼、阿林水产、溱湖龙虾、玉龙河蟹、夹河罗氏虾、官庄长鱼、黄鳝;在畜禽规模养殖上,重点打造河横绿壳草鸡蛋、河横灰天鹅、夹河禽蛋养殖销售、双星野鸭、天民奶牛、联盟猪场;在粮食生产上,重点打造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联盟农场。在花卉苗木生产上,重点打造沈高、万众、冯庄3个高档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通过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打造成省内有名次、全国有影响的高效设施种养基地。双星、沈高两村2014年新增大棚设施蔬菜种植400亩,其他相关村要根据规划,找准项目定位,新建不低于200亩的高效农业或100亩的设施农业项目。全面推广科技型生态栽培技术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亩平均纯收达8000元以上。

(3)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溱湖大道两侧,区域范围包括冯庄村、单塘村和联盟村。利用现有的养殖基地,规划发展0.5万亩以特水养殖、优质果蔬、花卉苗木等项目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利用毗连溱湖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水产养殖基地设施,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与华侨城、溱湖湿地公园相互衬托、互为辉映的旅游风景线。

(4)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北起沈马路(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南侧),南至娄沈路(沈高镇政府北边),东起229省道,西至星马路,规划面积0.3万亩。力争一年拉框架、两年上规模、三年出形象。年内重点做好农产品加工区详细规划,一期工程配套建设好电力、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项目早引进、早投产、早见效。年内引进2—3个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3.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示范区农业现代化保障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省级河横园区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技骨干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程专业化服务的“田保姆”培养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扩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构建全程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制。

二是提升服务层次。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搞好产销衔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加强“一村一品”基地建设与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订单式收购、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土地收益,保障规避规模经营主体的各类风险,保障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三是突出服务重点。注重挖掘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机手、农资经营户、种田能手、农技人员的潜力,大力鼓励以病虫害防治、商品化育供秧、机插秧、机条播等为重点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创办和发展。年内,各村要尤其突出农机合作组织的建设,统筹安排农机生产,大力提高机具利用率,切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

4.大力实施品牌质量监管,增强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放大河横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河横村“全球500佳”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河横”品牌,在现有“河横”牌大米、牛奶、酱菜等系列农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注册自主品牌,错位发展,放大“河横”效应,形成品牌合力。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推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加强农副产品认证。加快制定本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标准,在切实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组织推进

1.强化组织,增强行政推动力。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推广双星、河横、沈高模式,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思想合力。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照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与工资报酬挂钩,促进各村、农口部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争先、领先、率先。

第9篇: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突出抓好农村及旅游景区食品安全整治,保障农村地区及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年”活动。全面清理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检查,突出抓好分散在广大农村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店、小餐馆和学校食堂整治工作,有效遏制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食品。强化农村集贸市场和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生产、经营食品和从事餐饮服务的违法行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二)进一步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农村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队伍,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填补监管空白。

(三)以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糕点、饮用水为主要品种,认真组织旅游景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旅游景区食品源头治理,规范生产、疏通及消费秩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及中外游客的饮食安全。

二、深入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农产品源头污染治理力度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根据《*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普及无公害蔬菜适用技术,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开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全年积极申报认定无公害产地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1个。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继续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并扩大监测范围,促进农产品污染源头追溯工作;开展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和液态奶中复原乳相关检测;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项监测与认证的抽查工作。

(六)深入开展对农产品生产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治理。围绕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和大要案查处,抓好种子、种苗、肥料、农药(鼠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资产品专项整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兽药;强化农资产品质量监管,扩大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积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保证农资市场营销质量。

(七)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加大对广大农民科学种养殖、科学使用农兽药等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加大种植养殖基地、出口企业的人员培训,提高防范污染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控制有毒有害生物的侵袭;建立可追溯性标识和记录,提高基层人员安全监控意识;引导基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发展有机食品认证。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做好农产品检验检疫的技术保障工作。

三、继续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八)严格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组织督促28类食品生产企业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协助实施28类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工作,确保糖果制品等13类具备条件的食品生产企业90%以上取得生产许可证,严格证后监管和无证查处;认真组织开展强制检验和专项监督抽查,督促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厂检验;加快实施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市场准入制度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厂点普查,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信息系统。

(九)深入开展食品执法打假工作。深化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紧紧围绕发证食品,突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案件;规范食品标签标志。

(十)加强食品标准化管理。继续开展食品标准化培训工作,提高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食品生产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加强对食品标准特别是企业标准的管理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推动企业自觉执行食品标准。

四、加强食品流通环节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

(十一)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全面开展清理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证照是否齐全有效、经营事项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年检和验照是否通过等,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

(十二)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在加强食品市场日常监管的同时,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依法查处食品违法案件。以城市社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开展重点区域执法检查,重点解决销售假冒伪劣食品问题;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重点,开展经营者自律制度专项执法检查,重点解决进货验证验票、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问题,确保大中型食品批发市场、超市进货索证索票率达到90%以上;以节日市场为重点,开展食品专项执法检查,重点解决销售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问题。

(十三)加大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力度。强化食品质量准入,加强监测工作,坚持日常监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开展以检测箱为依托的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积极推进食品质量分类监管,重点监管高风险食品,全面实行对婴幼儿奶粉、酒类流通市场备案管理,开展酒类市场专项整治。加强对食品退市的监管。

(十四)加强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12315”网络进村镇、进社区、进商家、进市场,在90%以上的大中型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建立投诉站点。结合“12315”行政执法网络建设,完善上下贯通的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快速反应体系。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和经销企业食品质量管理员制度。

(十五)继续推进“三绿”工程,确保上市销售食品渠道正、品质好、手续全。加强对城区定点屠宰场的整治和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和肉品流通市场监管;推进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机械化改造和技术进步;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销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确保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85%以上,定点屠宰检验率*0%。

五、严格食品卫生行政许可,强化日常监督

(十六)继续推进“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贯彻实施《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大中型餐饮单位和中心城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0%以上。严格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卫生行政许可,实行亮证经营。加大食品卫生监督抽检力度,加强儿童食品、保健食品和餐饮业的卫生监督检查。强化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工作,加大卫生执法工作公示公告力度。

(十七)开展卫生许可专项整治。严格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审核和监督。在20*年8月底前,开展婴幼儿配方食品、瓶(桶)装水、膨化食品、食用植物油等生产企业和学生营养餐配送单位的卫生许可情况专项整治,对不符合要求的依法予以查处。

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十八)全面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落实《黟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办法》,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在重大节假日前和重大事件、重要工作过程中,由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联合食品安全信息。

(十九)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抓紧出台《黟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制定《黟县食品安全事故隐患限期整改制度》,不断完善事故应急救援处理机制和事故整改督查制度。

(二十)加强对食品安全隐患的监控。选择重点地区、行业和品种,探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规律,提高预防控制能力。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对构成犯罪的食品安全案件做到快侦快破快移诉。

七、保障措施及工作要求

(二十一)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和责权一致、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落实到位的原则,落实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黟县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黟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严格责任追究;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落实,积极争取纳入政府目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