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第1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2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为贯彻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成立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个案辅导、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一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四、工作重点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学会沟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培养学校、家庭、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心理辅导,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五、工作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建立以班主任、思政教师为主体,以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以班主任、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重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手册》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心理理论知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研,研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

4、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广泛的做好不同心理疾患的学生思想工作。

5、开展学生心理调查,每学期至少一次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动态。

6、每学期组织实施对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第3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中职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团体辅导

在我国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相当大的部分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中等职业学校的留守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问题突出的特殊群体。经调查,我所任教的中职学校现有留守学生比例高达学生总数的50%左右,我所带的班级共有41名学生,其中25人的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地打工,而且在省外打工的居多。中职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代养人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缺乏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里,其中很多人在学业、品行、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当前,各种社会力量都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并从不同的切入点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和报道,因此,“留守儿童”成为这一时期的热点词汇。然而,在不同概念的字面表达上,曾出现过“留守少年”、“空巢儿童”、“留守学生”、“留守孩子”等不同的称呼。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6~12岁为儿童期,12岁到18岁为青少年期,其中14、15岁~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而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8岁之间,已不属于儿童期范畴。因此,本文把研究对象称之为“留守学生”,而非“留守儿童”。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了正在经历留守生活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而忽视了对处于15~18岁留守学生的研究,这不能不算是一种缺失。

“留守”的概念目前多指“农村留守儿童”,又多以“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来限定。而我校位于城市,是一所寄宿制中职学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他们大多为农村户口,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着长久的留守经历,众所周知,这种童年期的留守经历对他们中职生涯的成长,乃至一生的成长,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我校还有部分来自城市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也因经商、异地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而把孩子留给父母中的一方或其它代养人照看。即使在各种假期返家,他们也很难见到父母。因此,中职生的生存状态不管是从过去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大都处于留守状态。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对中职学校留守学生群体的研究。

一、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及原因

(1)价值观模糊。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留守学生耳濡目染的同时,却又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及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文化和越轨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力的学生接受,造成价值观上的模糊。表现为:不愿意接受正面教育,缺乏理想和追求,是非观不清晰,不辨真假,盲从等。

(2)性格缺陷。由于父母打工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和转折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代养人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养能力的限制,对留守学生不敢管、不会管,采取的是保护的、溺爱的、过度照顾的、忽视的、拒绝教养的态度,而父母在外地管不了、舍不得管,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厌学。大部分中职留守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业不佳者,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学习能力低下。农村家长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祖辈监护,这些人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与留守生思想观念差异很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大部分留守学生无明确的目的性、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乏,旷课、上课睡觉、讲话、作业不交、考试不及格、作弊等时有发生。即使班主任及时向家长反馈,无奈家长“天高皇帝远”,无法直接干预,因此学生有恃无恐。

(4)情感缺失。融洽甜蜜的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经常性的亲情交流,对学生良好情感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进行正常的亲情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因而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

(5)品行障碍。中职学生存在的行为问题,主要有逃避,攻击,,团伙,逆反等。其中在留守学生中较普遍的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留守学生由于没有家长的约束,以及从小缺乏家庭理财方面的知识教育,花钱无节制。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留守学生,习惯了高消费之后,一旦生活费花完,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可能产生偷窃心理,甚至敲诈、搜身等犯罪行为。

(6)人际交往不良。据了解,留守学生的父母由于时空的阻隔,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有限的沟通也仅限于学习成绩,精神和心灵的交流甚少,这也与父母情感表达能力有限有一定关系。长此以往,留守学生逐渐产生了严重的失落心理,并且习得了不良的沟通模式,表现为:不爱交谈、不愿交往,他们往往封闭起自己的内心世界,胆小拘谨,沉默寡言,为人处事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远离人群,体会不到集体的快乐。有的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交往障碍,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存在较低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习惯采用退避、幻想等非合理化的应对方式来面对人际挫折情境。

二、针对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个案咨询一样,都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经常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团体辅导经济而高效,感染力强,效果易巩固。利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解决中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早期,是个性完善的重要时期,是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充分重视其负性心理和行为的矫正,以期寻求正向的心理发展。我校留守学生较多,他们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十分相似,彼此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和慰藉。因此,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团体辅导,让他们共同面对自己的问题,必然会取得好的效果。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分享快乐、分担困惑,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反思,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开展团体辅导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设计完整的团体辅导方案是团体辅导成功的基础。首先是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弄清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要特别关注这种经历所对其个人造成的影响。二是要进行团体性质分析,根据年龄、性别、留守经历、人际关系状况、在校所学专业等现实因素,找出团体的同质性,招募或联络相关学生作为团体成员,建立同质性较高的关系团体,为设计主题活动奠定基础。三是进行团体目标分析,从而确定团体活动性质、目的和任务,为团体活动寻找合适的理论依据,确定团体活动的主题。四是设计和开展团体活动,要为团体命定一个合适的名称,确定团体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步骤、方法等,吸引团体成员参与。五是做好分享和巩固设计,通过结束性活动避免成员的团体依赖情绪,通过填写评价量表评估和跟踪观察团体活动成果,以及后续的团体成员日常的相互联络和互相帮助,进一步巩固团体辅导的成果。

(2)开展主题活动是团体辅导的核心。留守学生存在的成长困境和教育问题,大部分只是一般性的心理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可根据中职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开展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价值观培养、自我认知等成长性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3)做好结束性团体活动并对效果进行评估,是团体辅导的必要环节和自然延伸。在活动结束时,一是要设计和开展好结束性游戏或活动,以解除学生可能产生的对团体的依赖心理,让他们回归日常的集体生活。二是填写“成员评量表”,让成员对活动经验进行理性的反思,交流心理体验和成长经历,从而形成合理的认知。此表也是教师评估团体活动成果的重要依据。三是鼓励团体成员在后续的生活过程中要继续保持联系,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四是进行适当的个案咨询和个体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团体活动中获得的心理经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中职学校学生工作者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工作技能。

第4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我班分五个单元的活动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有缘千里来相会、我的自我我最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我真的很不错和我的未来不是梦。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春期、与父母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若仅仅依靠传统的伦理学与教育学恐怕是不够的,若能借助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辅导的帮助,那么对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而团体心理辅导日渐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和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第二,活动的选题尽量小,以小见大,便于实际操作,还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相符合,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多设计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以下是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课程的教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使学生学会和他人的沟通探讨,学习自我欣赏和欣赏他人,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增强方向感。希望能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和启发。同时还希望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受,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方式:团体心理辅导,由教师指导,班干部协助

四、活动时间:共五次,开学后每周一次一单元,每次2~2.5小时

五、理论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发展观

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

六、活动过程:(见附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C证)》.

「2梁东标,汤礼深.班级心理辅导手册.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舒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OL.心海导航论坛 , 2005—10—21﹒

第二单元活动——我的自我,我最知

道具

1.无家可归(大家围成一个限定人数的圈,在一定分开跟组合后会出现未能围成圈的个别组员,让其谈谈感受)

2.松鼠与大树(分别由三个人组成一组大树与松鼠的搭配,听老师口号而变动)

3.盲人与拐杖(团体成员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拐杖”。盲人蒙上眼睛,然后在“拐杖”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老师选定的路线活动。期间不能讲话,只能有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坐下交流两两的感受,并在团体内交流。然后互换角色,再来一遍,再互相交流)

10

10

40

纸笔练习:

1.

用 “我是”开头造20个句子,描述自我。

2.自画像:可以用任何形式画出自己--抽象的、形象 的、写实的、动物的、植物的什么都可以。请用简练语言说明(解释你的画)。

60

工作纸

《祈祷》的视频

第二单元活动——我的自我,我最知

热身活动

1.同舟共济(给每组分一张报纸,按老师的要求小组成员想方设法都站在报纸上,保持3秒钟,其间各成员双脚不能与地面直接接触。)

2.唱儿歌找朋友(唱起小时后的儿歌寻找唱着同样歌曲的组员,手拉手围成圈)

20

20

报纸

纸笔练习:

1.拥有与丧失

(一)拥有:写出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及选择的理由。

(二)丧失:将上面所写的五样东西逐一划掉,体验其中的过程和内心的感受。

2.画生命线: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并列出过去影响你最大或令你最难忘的三件事和今后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或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

20

30

40

工作纸1:《拥有与丧失》

工作纸2:《生命线》

《感恩的心》的视频

第四单元活动——我真的很不错

1.成长三部曲(以“蹲着”代表“鸡蛋”,“半蹲着”代表“小鸡”,“站着”代表“大鸡”的方式演示人的三个成长阶段。以与同成长阶段的组员猜拳决胜负的方式来决定成长的阶段,直到从“大鸡”中胜出才可以坐回座位)

2.搭塔(每组发给20张工作纸和一卷透明胶带,组员们不准运用言语去商议怎样搭塔,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去表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有创意的塔。)

3.精神欢呼(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想出一个姿势和口号,然后让组里的其他成员跟着一齐做出自己想出来的姿势和口号,然后一个接一个展示出来)。

纸笔练习:

1.

墨迹画(每人用水彩,把第一张水粉纸对折后,在其一半上随意图画,然后拓印在另一面。再把另一张水粉纸放在第一张上拓印,然后根据自己拓印下来的画自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帮助分析。)

2.“自我探索”练习

30

15

水彩、水粉

自我探索问卷

10

第五单元活动——我的未来不是梦

﹙分钟﹚

1.带高帽(每一位成员都要在各位成员面前摆姿势,让每一位成员对她/他进行赞美)。

2.兔子舞(大家围成圈,手搭着前面同学的肩膀,按着节拍一起跳,成员不能让彼此的手脱离,带领者的速度不可以太快)。

20

4

兔子舞音乐

1.

小小动物园(写出你最喜欢的能代表你个性的动物)。

2.热座(用15分钟的时间想想现在的你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写有小组每个人一份的纸上并分发到小组各成员的各个信封中去,再解答在你信封中的每个问题,并分还给其他组员)。

3.礼物大派送(给你的小组成员每一个人你最想送的礼物写在纸上,并在分享的时候写下你从成员那里获得的 礼物,分享你收到礼物后的感受)。

4.人生格言(全体大声地朗诵曾奇峰的“对精神生活的六点忠告”)。

10

50

20

5

画笔、

工作纸,信封、工作纸《礼物大派送》

1.小天使揭密(猜出谁是你的小天使)

2.放飞机(每个人都在一张纸上写下你的祝福语并折成小飞机,大家同时把飞机放飞出去,在捡起身边的小飞机后,大声读出里面的祝福语,手拉手围成一个幸运星)

3.同唱《同一首歌》

5

15

5

第5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 快速反应机制 构建

自然灾害事件、暴力恐怖事件、校园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必然引发校园公共心理危机,亦称群体性心理危机。

公共心理危机具有突如其来、涉及面广、破坏力强等特点,所以,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减少公共心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建立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为由于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失衡状态的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人群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援助。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保证工作的落实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二、组建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承担。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不少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一支心理咨询员队伍,可以他们为基础,再吸纳一些校外优质的兼职人员,组建起本校的学生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三、制定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每所学校都应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本校的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并以流程图的直观形式张贴在墙上。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件信息

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由重大的灾难性的事件引起的,所以每当一个重大的灾难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出现公共心理危机几乎是必然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的成员有义务对发生在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将捕捉到的信息迅速向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汇报。

(二)紧急会议

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在接到成员事件报告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相关事宜。

1.事件评估

事件评估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1)该事件能否引发公共心理危机?

(2)如果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可能涉及哪些人?

(3)该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具有哪些症状?

2.处置方案

根据对事件的上述评估,提出应对的具体方案。方案应包括:

(1)危机干预的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终期目标)。

(2)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个别干预还是群体干预?是否借助于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手段?)。

3.任务分配

将干预方案以任务形式分解到专家组成员个人,必要时可按年级或专业分组进行,设立小组负责人。

4.问题解决

在方案执行中不可能没有问题,比如,团体干预的学生召集问题、场地及设备问题、交通和安全问题等,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需要哪些部门和人员加以协调配合?都必须有所考虑。

(三)干预实施

根据紧急会议的部署,具体展开心理危机干预行动。

(四)监测指导

要对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加以信息反馈,专家组成员必须将每天的干预情况向专家组负责人汇报。专家组负责人根据成员的汇报应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事先对事件的评估是否准确?

2.干预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3.是否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诊?

4.有无需要向心理医院转介的对象?

(五)总结反思

每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结束,都必须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为下次工作提供借鉴,不断提高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的水平。

四、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

专家组平时要注意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分类加以整理,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较为普遍且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专家们就要对这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较深入的研究,达到精通的程度,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筛查对象,及时转介,有效矫治。

五、协调与其他干预手段之间的关系

心理干预对于公共事件的善后固然很重要,但它绝不能代替事件的其他处理手段,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常常受制于其他干预手段的运用和发挥。比如,一场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倘若事态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单靠心理专家的心理危机干预来消除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心理危机干预无用论”是错误的,“心理危机干预万能论”也是荒谬的。正确的态度是,将心理干预作为事件宏观干预的一部分,并积极发挥作用。

六、提高专家团队的素质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专家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的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一)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尽快落实学校心理咨询员持证上岗制度。

(二)选派教师参加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

(三)专家组成员应多进行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实践,如参加一些灾后心理援助之类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和技巧。

七、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公共心理危机如同火灾和生理疾病,事先预防胜过事后处置,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比率和降低心理危机的危害程度。

八、开发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具

(一)准备好用于诊断心理问题测评软件或问卷调查表,以便在公共心理危机发生时快速筛查出有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

(二)制作团体心理辅导课件,比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怎样合理地宣泄情绪”,此类的课件可以用于各种突发公共心理危机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提前有所准备。

总之,建立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尽快予以建立,提高学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危机”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危险”和“机会”两层涵义。学校管理者如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起公共心理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并加以实施,那么学生每经历一次心理危机,心灵就经受一次洗礼,抗挫能力就会得到一次提高,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3]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雷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青春期;人生观;心理辅导

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内容变得越来越广泛,学习内容的增大使不少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扰和危机,出现了学习障碍的现象。这些困扰的解除,可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去解决。辅导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对他们进行知识性的遗漏补缺,更加需要运用心理手法去提高他们自我观念、自信心、情感、兴趣、动力、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们更好地去适应现阶段的学习任务,更能帮助他们在步入青春期的道路上,起到一个正确的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

1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意义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花园中盛开的花骨朵。老师作为辛勤的园丁。不仅起到教育意义这一作用,更需要为他们在步入青春期的道路上,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和带头作用。为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目标的最简单的表述可依据江耀强1999年提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八自”目标:自觉、自知、自爱、自持、自尊、自强、自制和自信。作为小学班级心理辅导的设计点,笔者为之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1)学会认知:正确制定出未来中学习的计划性、学习中的楷模典范、拥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枝巧、正确的对待民族与外来文化的认知度。(2)学会做人:设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了解和遵守公民道德、自觉遵守人身行为规范、学会正确的社交技巧。并拥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劳动意识。拥有一个正确的荣辱观。并且能够正确的了解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拥有的权益以及自身多需要履行的义务。(3)学会生存:安全知识、自我保护(包括不沾)、劳动技能、升学指导。怎样面对校园恶势力以及外界恶势力的困扰以及如何正确的进行自我保护。

2实例详解、案例简介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小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学习或者心理上的问题。以下笔者根据某校某某学生的真实案例结合理论来进行详细分析与指导建议。吴某,小学六年级女生吴某。最近心烦气躁,总是感觉内心空虚害怕一个人独处。这个学期的月考没发挥好,成绩由年级前5名退到了五十多名,知道成绩时忍不住大哭了起来。班主任批评吴某,吴某觉得在班里面子;妈妈看到成绩斥责吴某,吴某觉得痛心。于是,她每天加班加点,中午也不休息。距离下一次月考时间越来越近,她就越紧张、心烦,有时还会出现头晕。心里总想着考试的事,担心自己又会发挥不好,很焦虑。晚上睡觉前一想起要考试了,头脑中就会不自觉的浮现出妈妈斥责的情景,觉得呼吸急促,经常半夜被噩梦惊醒,或者干脆睡不着。白天上课、做作业时也常走神,非常担心自己下一次考试又考不过,如此恶性循环。

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只有真实的了解孩子的困惑和压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出真正存在的误区、只有正确的面对这些误区才能够找到解决孩子心理困扰的最佳措施。根据以上真实的案例我把改学生所面临的困扰和问题解剖成了以下几点进行分析:(1)澄清问题、挖掘原因。教师应该尝试了解当事人对问题的主观阐释、问题对当事人产生的影响、当事人如何处理问题、当下发生了什么是当事人觉得困扰而在意的。(2)协商目标,辅导教师协助当事人描绘对于问题解决的美好愿景和目标。从对当事人所偏好的未来细节进行探讨,聚焦当事人的多个问题,协商出当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他制定下一个小目标。(3)挖掘资源,寻找例外阶段。寻求例外是整个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辅导教师必须积极探讨当事人过去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各种优势资源。讲学生的优点放大,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力量。强调学生已经切实做过的事情。列举出学生获得的成功与荣誉,给学生规划出下一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并且有计划的去进行和实施。(4)教师和学生相互反馈。提供反馈前,一般休息五分钟,给咨访双方都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反馈时首先一般教师需要对当事人进行整体的肯定和赞许,特别是针对与目标达成有关的优势力量。然后当事人也对此次谈话对自己的内心辅导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进行一次总结反馈。两者相互达成共识。

4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不同的小学生、不同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共同性。我们可以先总结出矛盾的普遍性,再把不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我把该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上理论指导的共同性相结合,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和解决方案。(1)化解青春期女孩的心里误区。小学6年级是步入青春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女孩子在生理上会逐渐发育,所以会感觉内心焦躁不安,害怕孤独,害怕寂寞,不愿意一个人独处。这都是所有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在生活上的关心更需要老师去进行学习上和生活中正确的引导。(2)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优化辅导。吴某这一次的考试失误。不仅受到了班主任的批评,也受到了母亲的斥责。使吴某承受了双重打击。考试失误内心已经非常自责,加上老师的批评让自己觉得在班里没面子,这个时候非常希望得到父母家人的鼓励和肯定,结果母亲看到成绩也严厉的斥责吴某。此时在吴某的心里就犹如雪上加霜、更是痛苦不已。老师和家长的双重不理解是导致学生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此时老师应针对学生的成绩下滑对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想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3)自身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吴某每天加班加点学习,中午也不休息。不合理的学习和作息时间往往适得其反。经常半夜被噩梦惊醒,或者失眠干脆睡不着。甚至白天在学校里上课、做作业时也常常走神。结果学习也没学好,休息也没休息好。更是得不偿失。需要调节好自身的心态。正确的去面对考试,考试只是检验你是否用心学习的一种方法。并不能因为考试成绩去否定一个人的能力和付出。(4)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排解精神压力。因为一次的失误,而导致其过度的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知道成绩时吴某大哭了起来。紧张、心烦,有时还会出现头晕。经常半夜被噩梦惊醒,白天上课时也常走神。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年纪小,自我认知能力不足,无法自己给自己寻找排解压力的出口。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进行正确的开导。例如,带孩子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给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会是孩子心中最好的礼物。

第7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5期,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由上可见,新修订的《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等许多地方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也为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主要在于:主张途径与方法虽然通常都可以用来表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严谨来看,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途径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偏重于宏观层面,路线性、方向性较强,具有战略性,比如,到达某一目的地,选用陆路、水路还是空中路线,即便是选定陆路交通,也还有不同路线,这些就是途径问题,决定着方向和路线。方法指办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微观层面,操作性、针对性较强,具有战术性,比如,选定陆路交通路径后,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操作交通工具,这些就是方法问题,决定着难易和成效。可见,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方法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局部性的、枝节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事倍功半。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扶正祛邪。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化解问题”,这样的路径最终最大成效也就是解决问题,相当于生病后的康复,至多也就是达到无病状态,但并不能向提高体质体能和免疫力这一高水平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华,从正面入手,先扶正,再祛邪,并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目的。

扶正是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衍生出扶正固本,即扶助正气,巩固根本,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的扶正固本就是西医的增强免疫力。固本又衍生出固本培元,“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元神”,合起来意思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所以说,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思想精华,将“扶正”的起点界定为“正心”,即《大学》里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将“扶正”的内涵概括为“培元”,即培养中华民族的“根本”“元神”,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遵循天道),使自己变得强壮,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刚健有椋生生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也应像天体运行那样气血昼夜流行不息,则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引申为“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

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有祛除体内邪恶和邪气两种意思。后者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祛邪”,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因“不正”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即心理问题。

如何扶正祛邪呢?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找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路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多元智能路径。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人至少具有九项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智能。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在自身优势方面得到最优的发展;优化新知的表现形式,比如:语文智能――故事,空间智能――多媒体,音乐智能――歌曲,动觉智能――肢体语言/表演,等等;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比如:观察、合作学习、演讲、计算、推理、演剧、绘画、歌谣、反思等等;优化评价效果,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建立自信,提高兴趣和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或智能组合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和善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因此每个人都能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抵御各种干扰,克服各种障碍,成为最优的自己。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质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具体实现方式方法、策略技巧。在明确了基本途径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沿着这条途径,选择交通工具,事半功倍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方式方法。主要有:专题培训、学科渗透、家校合作、文化浸泡、个别辅导、网络技术。

1.专题培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是预防和发展、挖潜的最好途径,面向全体包括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普及型通识专题培训,传授和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能。具体可以专门开设幸福课,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2.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学科渗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实质性渗透,也叫功能性渗透,即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性,减负增效,使学生感到上课轻松、快乐而又富有成效,使每节课变成幸福体验和享受,这样的课堂本身就具有了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的功能。二是形式性渗透,指学科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组织形式上的融合,课堂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巧。三是内容性渗透,指充分发挥学科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成分,在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实质性渗透法,重在减负增效;形式性渗透法,重在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性渗透法,重在挖掘课程内容里所包含的积极心理成分或元素,突显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比如,实质性渗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式。即课堂教学组织四大环节:Attention(A:引起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Relevance(R:切身相关)――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目标与学生向往密切相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Confidence(C:建立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能够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完成的能力。Satisfaction(S:感到满足)――学生能因成就而得到内在和外在的鼓励和报偿。每个环节又有若干具体的方法策略。

3.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多种实践类型。通过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学生和教师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叠加影响。

家校合作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介绍一个基本的家校契约法,这是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家校合作中,签约人一般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方,各方作出承诺并承担责任。家校契约具有导向功能、预防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平等功能,总之具有使人行为向善的功能。

拟定和签订家校心理行为契约,第一,要明确预期行为,即明确陈述合同当事人彼此的责任,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提出详细要求。第二,要确定测量预期行为的办法,即要规定用什么标准和办法测量和评价预期行为,预期的行为应当易于观察。第三,要明确执行的起始与终结时间。第四,要明确契约管理者,即确定负责实施这些条款的人。第五,要确定强化和惩罚的条款。

4.文化浸泡

文化浸泡主要指通过学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让师生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分为显性浸泡和隐性浸泡。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显性文化浸泡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建筑物、楼道、教室的各种文化艺术设计、宣传栏、文字、图片以及校园活动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等;隐性文化浸泡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都彰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和元素,“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5.个别辅导

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根据个体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常见的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等。还可以根据辅导内容设计辅导方法,比如: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等,每一种辅导又各有具体的方法。

6.网络技术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测评、咨询、电子档案跟踪、质量监控等,尤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定制私人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第8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师;素质结构;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5-0016-03

一、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心理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工作原则是不同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验等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伤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

那么,作为优秀的心理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心理教师在人格、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心理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有少数研究者曾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但存在取样范围小、生态效度低的问题[1,2]。因此,本文试图用更广泛的样本,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的方法,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方法

本研究用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法和工作日志法对60名参加首届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国培班的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进行研究。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形成对心理教师的基本认识,确定了心理教师所需的职业素质雏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工作分析的调查问卷。

行为事件访谈的部分访谈提纲如下:1.请描述你经历过的三个你认为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件。 2.作为心理教师,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和资格认证有哪些?3.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限制学校心理教师获得成功?

本研究的问卷涉及心理教师岗位的全面信息,如教龄、工资、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联系、职业升迁、直属上下级及相关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等。

工作日志法,即让一些心理教师详细记录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过程,以从中查看心理教师每天从事的活动以及计划完成的情况。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

访谈和问卷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心理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课题研究。

(一) 心理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课程类型为心理活动课,即通过热身、讨论、活动、体验与讲解,让学生感受体验和感悟提升心理素质的意义和方法。除了常规的课程,也有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也包括面询和电话咨询。心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规范而有效的咨询;对于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则需要进行团体辅导;此外,还需要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心理测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筛查出问题学生,及时预警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也需要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跟踪。为此,心理教师必须做好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另外,需要通过系统地规划,适时地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类型的测验。

(四)科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研型的工作,心理教师需要积极申报课题,开展自主创新性的研究。需要懂得如何去选题,如何综述文献,如何编写调查问卷或者拟写研究设计,如何整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除了以上四大模块,心理教师的职责还包括组织和辅导学校心理社团的活动,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编辑心理报纸,开展社区公益活动,作工作计划、总结和汇报等。

四、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

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管理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的胜任力理论,我们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所谓胜任力,就是指能带来高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3]。麦克莱兰把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六个层次。他认为,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1)水上冰山部分:即知识和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2)水下冰山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胜任特征,可统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的关键因素。

根据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分成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角色定位、个性特质和成就动机等五个部分,并提出了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如图1。为了简化起见,我们把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整合为角色定位。

图1 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

(一)心理教师的知识要求

由于工作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心理教师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

1. 心理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心理教师上好心理活动课和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石。尤其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这些知识显得格外重要。典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性心理、自我意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青春期心理、意志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人际心理、亲子心理、生命心理、创造力心理、积极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等。同时,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也是心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分水岭。有些半路出家的心理教师主要短板就在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尤其缺少统计、测量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方面的基础有助于心理教师守住科学的底线,自觉抵制伪心理学知识。

2. 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知识:包括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方法与原则,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临床心理资料的收集,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的撰写,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是心理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如心理教师应懂得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应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除了教材知识,心理教师还应通过再学习,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学生心理咨询的新进展。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心理活动课强调热身、活动、体验、分享和感悟,不能把心理活动课上成知识传授课。所以,心理教师应系统学习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并精于开发原创的系列课程。

此外,心理教师也应掌握计算机知识、文秘工作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心理教师的技能要求

1. 个案咨询技能:个体咨询虽然受众面小,但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工作。对可能引发极端事件的学生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尤其重要。心理教师应该能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支持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强化疗法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咨询;对咨询中常用的倾听技术、面质技术、反应技术、共情技术等应熟练掌握。

2. 心理测验技能:掌握各类常用的心理测验,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验进行问题学生的筛查和预警;懂得使用心理测验进行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能对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解释。

3. 课题研究技能:掌握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课题论证、研究设计、问卷编制、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技能;能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能够带动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发和推广应用。

4. 授课与团体辅导技能:掌握把心理活动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出来的能力,通过生动的言语表达、课堂调度和思维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能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或开设讲座。要求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过于兴奋活跃时,知道如何控制场面;在学生沉闷时,知道如何调动气氛。

5. 其他通用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教师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能像班主任那样进行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像级长那样能对整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进行规划和组织;能像学科组长那样组织和指导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社会洞察力: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人的异常反应并且能够洞察到行为背后的原因。(3)执行能力:执行学生处或其他上级领导部门的决定,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管理。(4)方案制定能力:能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各种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5)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冷静、恰当地处理学生心理方面的突发性事件。(6)人际关系能力:与不同的学生、家长、同事、行政人员发展有效和谐的关系。(7)时间管理能力: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管理以及调配他人时间。(8)饮食平衡能力:在工作繁忙阶段,上下班无规律时,要懂得平衡饮食,防止内分泌失调,保持充沛的精力。

(三)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如上所述,按照麦克莱兰的理论,以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是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而从角色定位开始的要求,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属于对心理教师的硬性要求,但却是区分一名心理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素质。

有学者指出,心理教师在学校里通常扮演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职业定位的辅导者。不同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心理教师的地位或作用,但这些角色普遍把心理教师摆在比较次要或者从属的位置。其实,不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重视程度如何,心理教师都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定位,既能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又能对很多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定位,既可以让心理教师不断处在学习和进步的状态,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定位的心理教师,其个人业绩会远高于一般的心理教师,从而使其个人成长达到新的高度。

(四)心理教师的个性特质

根据访谈和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个性特质:

1.责任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充满责任感,不敷衍应付,尽职尽责。

2.自控力:面对尴尬或者困难情境,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亲和力:能平和地对面各种类型的学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生活学习的益友。

4.恭敬心: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没有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的权益与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同理心:善于换位思考,可以敏感而准确地体会学生的烦恼或困扰。

6.奉献精神:能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利用下班时间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等。

7.自我发展: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8.探究精神:对心理咨询或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探索,用于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心理教师的成就动机

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最深层的因素。优秀的心理教师应该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成就动机,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长远的规划。心理教师的职业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管理型;二是专家型。如果走管理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有希望晋升为德育主任,甚至德育校长,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走专家型的通道,成就动机强的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某些心理咨询方法方面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成为行业内专家;同时会受到广泛的邀请,开展经验交流或者培训授课。这样的心理教师无疑会成为同行的楷模。除了管理型和专家型,也有其他长远的职业发展通道,如企业型。有些心理教师因为积累和研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技术,进而成立或加入了心理咨询与培训方面的公司,并取得成功。因此,优秀心理教师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应拥有属于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梦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2.

第9篇: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继续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继续推进公民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创建文明班级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工作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新形象,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加大力度,坚持不懈,着力抓好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1、继续开展政治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紧跟时代步伐,依法执教,使广大教师“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2、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甘清贫、讲奉献,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强化师德建设,通过持之以恒的师德教育,提醒教师不断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3、严格考核方案,设定“高压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4、班主任队伍建设常抓不懈。

(1)加强班主任工作研讨。针对思想工作和班级管理方面的先进典型,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2)努力提升班会课质量。结合教导处安排,将班会课时间统一(周一下午第3节),制定统一内容,同时结合各班实际,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特别是班委会成员的积极性,要让主题班会活动继续成为学生思想教育重要阵地。

(3)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班主任的培训,统一认识,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4)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做到过程管理和业绩考核相结合,公平、公正、公开对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工作进行阳光评估,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拓宽渠道,注重实效,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大力加强德育实践环节,把激发和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1、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1)以每月一主题,与少先队部联合开展艺术节、英语节、科技活动、读书活动等各类文体活动,活跃学生校园生活,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2)配合有关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3)办好学期初的开学典礼,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4)精心安排学生做好在国旗下的讲话和继续开展大课间活动。

2、继续开展“星级阳光少年”评选活动。

全校开展争创“五星级阳光少年”活动,从学生的学业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身心健康素养、个性特长素养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求,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3、充分利用升旗这一德育主阵地,教育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升旗仪式的态度上端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杜绝一切不严肃不恭敬的行为出现。

4、大力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开展知识竞赛,图片展览,专家讲座等活动,促使学生增强安全法律意识,并内化为自主行为。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按照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管理规则要求,与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努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5、切实抓好少先队工作。

(1)通过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小主人电视台、鼓号队训练、值周检查等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素养,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做好新队员入队工作和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教育活动。

6、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7、构建德育教育网络,加强学校和家庭以及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信通这一平台为师生提供便利和帮助。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发放《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等形式,多渠道与家长沟通信息,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与坚持,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齐发展、共进步。

(三)严格常规,狠抓落实,创新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

1、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加强思品课的教改力度,继续抓好学科渗透德育的研究,组织开展思想品德课和主题班会课的观摩评比活动,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

2、以“六心教育”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力争校风学风呈现新面貌。要立足于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活动常规。切实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开展知礼仪、讲诚信、多宽容、合作、敢创新为主题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要重视学校公物的爱护和维护。

3、检查到位,反馈及时。各项活动力争有安排、有规则、有督导、有检查、有反馈。

4、继续执行值周常规“流动红旗”评比制度。每天公布班级常规检查结果,根据常规检查结果,每周按常规积分高低,各年级组评选出一个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表扬常规管理先进班级,指出常规检查扣分较多的班级及原因。

(四)、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深入开展德育科研工作

1、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物质、精神、制度环境。本学期要重点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与校园的书香文化相结合,形成“一墙一壁会说话、一砖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都有灵”的文化氛围,创建“书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