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第1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2005年之前,我担任过市卫生局局长,对全市医疗情况比较了解。市政府希望中心医院能够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缓解基层民众看病难的困难。”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下称“中心医院”)院长张汝林表示,作为攀西区域医疗中心,中心医院以过硬技术和优质服务深受公众信赖,医院有能力,也有责任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2006年4月,中心医院与攀枝花市仁和区政府签订协议,首次试水医院托管。作为一所老区医院,仁和区人民医院硬件破旧、技术落后。尽管最初职工反对意见很大,但出于对全市医疗情况的考虑,张汝林最终力排众议,决定走出医院多元发展的第一步。

由于管理、技术输出到位,仁和区人民医院很快转危为安,政府还投资数亿元对其进行整修。依托成功经验,中心医院先后又托管了多家医院,并于2011年组建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

张汝林表示,成立医疗集团,旨在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带动作用,实现各成员单位间优势互补,以充分满足当地公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医疗集团成立后,各成员医院依据层级和类别进行了服务功能划分,并制定了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医疗集团还成立了信息化服务平台,出台了大型医疗设备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具体制度和措施,并探索后勤资源社会化管理方式。

为了促进各分院快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中心医院对各成员单位开展了全方位的帮扶。除了派驻管理骨干担任分院院长,以规范医院的管理行为和服务理念外,中心医院还派驻专家团队开展业务查房、手术示范、专家讲座,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此外,医院还将各分院新进大学生纳入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张汝林表示,医疗集团成立后,中心医院也面临着转型,“作为区域医疗中心,今后着重开展以危急重症的诊断治疗为重点、以微创外科、介入和腔镜技术为特色的医疗服务,同时积极推动系统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第2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疗 社区医疗 医疗水平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12-02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

基层医疗机构一般情况下是指最小的行政区划级别的医疗机构。现在的基层医疗机构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县一级的医疗机构和小型社区卫生医疗站(或者医疗救助中心)。农村这一块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城市中指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这些最小的行政区划级别的医疗单位构成了我国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城市中的大的医疗机构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担负医疗卫生的重担,其存在意义是重要的,不可替代。

在我国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组成。县级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承担着县域内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体系,构成了我国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基本架构。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有些地方实现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利用现代的科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保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城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组成部分,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一些大城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康复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人民群众可以就近看病,就近就医,大大方便了群众,避免了扎堆到大医院看病的情况,减少了时间和精力,也降低了看病的成本。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地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市中大医院的优势资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这样可以很快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同时也使得大医院的服务得以延伸,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家在卫生医疗事业方面越来越重视,不断地努力进行医疗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总体而言,我区基层医疗机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着药房环境脏、管理混乱、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基层医疗人员水平相对较低,素质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硬件配件上和城市大的医疗机构比有很大的差距,一是设备不足,二是设备落后,特别是一些乡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有的连基本的医疗器械都没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了。再有就是药品配备方面,由于农村的交通等因素制约,一些乡镇的卫生机构药品种类很少,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用药的需求。在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虽然相对比农村的基层卫生机构情况要好些,但也存在设备落后、器械不足的情况,这些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水平和素质问题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条件限制,很难留住医术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人才,所以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很难提高,这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留不住人才,水平就越提不上去,服务水平越差,就越没有患者,没有患者,就很难引进人才。而留下的都是一些水平相对不高的医疗人员,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的基本医疗素质有待提高,不提高现有医护人员水平及素质,就很难提高服务水平。基层的一些医疗机构内,虽然主治医师有相关医疗资格证书,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业医师年龄有些偏大,一般均为已退休而返聘从业者。二是相当一部分医师基本素质很低。受长时间“视觉疲劳”作用,一些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痛苦情况漠不关心。只做了初步诊断,就匆匆开方。之后对于患者生活起居有何注意事项,也不予叮嘱。三是新进人员相关水平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三)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

有的基层医疗在患者整个医疗过程中,没有挂号,没有诊治记录,只是到最后开药方时,才出具一份药品清单。期间并没有相关人员予以核实,没有相关监督,导致患者出现问题之后,从医师角度而言,没有相关物证记载,难以维护自身权益;从患者角度而言,同样也不能找到证据来说明事情的经过,证明是医疗机构存在过错。所以,这种不科学的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科学化。

(四)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必要监督

受现有的体制方面的影响,诸多基层卫生机构特别是农村卫生所已转为私人性质,上级的卫生机构对其已不再是原来的那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级卫生部门也仅仅是在特定时期,就特定的事项进行排查,至于实时监督则是难以做到。再加上一些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没有相关的医疗工作记录,导致对其监督也只能是走走形式。这种缺少监督的情况,导致一些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遇到事故,很容易发生纠纷,而使患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在医疗纠纷发生后,认定具体是哪一方责任的前期程序还不够公开。多数患者不知道如何进行,甚至一些医疗机构本身亦不知道有哪些程序。受行业保护主义影响,医疗纠纷发生之后的医疗事故鉴定常常出现问题。医疗事故鉴定的主体是医学会,其成员本身均是学历高、资历深的医生,要么是在职医师,要么就为退休返聘,在鉴定时,极易受到行业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医学本身的专业性非常强,由其他机构进行监督可能性又极其有限。

三、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基本医疗水平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医疗方面也同样适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应当将基层医疗这一块纳入到重点规划范畴,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变基层医院“以药养医”的运行方式,在硬件投入、基础设施引进、设备的更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进而有效保障基层的医疗水平,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病。

(二)引进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薄弱问题,从外部方面要敢于放手去引进一些高精尖人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从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从内部方面要从自身挖潜,基于现有的情况,加强基层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医德,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综合提升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使其能安心,工作才细心,对待患者才有耐心。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将现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机制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将基层医疗的日常行医规范化,各个行医步骤都应有详细记载。二是加强处理医疗纠纷相关程序的学习,一则保护医院本身利益,二则做到对社会大众负责。努力推行绩效考核,切实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实现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使分配更趋于合理科学。

(四)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督

第3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Abstract: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ervice facilitating agency. How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especially for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basic facilitating agenc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topic. Considering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for the service quality, first of all, the problem of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is described. A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SERVQUAL. Secondly, it provides a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service quality gap, through the patient's perception of service expectations and service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satisfaction. Finally, a provincial hospital in NX provinc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关键词: 医疗服务;服务质量;感知;期望;满意度

Key words: medical service;service quality;perception;expectation;satisfaction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63-03

0 引言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服务市场重要的竞争因素,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健康,因此也成为了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如何持续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以便使得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升,是医疗服务的重点和内在核心。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应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为重点,不断的、有针对性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目前,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的投入支出每年都在增加,但各地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并不很大,如何有效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尤其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是本文研究中所重点关注的。患者始终是整个医疗服务过程的核心,因此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于衡量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患者是整个医疗服务过程的消费者、参与者,因此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如何合理的获得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感知,并根据患者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来有效的衡量患者的满意度水平,并基于此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对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有医院的做法是针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并依此作为服务质量评价的依据。但需要指出的是,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是针对患者对服务质量总体感受和最终结果的调查,但并不能够反应出来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期望以及实际感知的差异。对于不同的患者,其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水平也有所差异,因此其满意度的高低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并且能够有效反应患者的期望与实际感受差异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目前,已有的针对医疗服务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医疗服务效率以及整体医疗工作质量等方面。Aletras使用了DEA(数据包络法)对希腊的医院进行了效率的分析与研究[1];Chang等人还针对台湾的医院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其运行效率[2]。Burgess等还对公立医院的技术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提高医院医疗人员的比率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3]。国内学者侯文针对中国县、乡等卫生机构的效率问题进行了基于DEA模型的分析,发现乡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较低[4]。罗良清等还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医疗服务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通过效率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医疗服务效率具有较大差异[5]。张光成等使用TOPSIS的方法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了相关医院服务质量的高低[6]。管惠娟使用TOPSIS方法对不同年份的医院服务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7]。已有的针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研究方法并不丰富,主要针对了医疗服务的效率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以及针对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已有的研究中,较少的考虑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感知,以及由于服务质量的感知和期望的差异而产生的满意度水平。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针对医疗服务的感知与期望的差异,提出了使用SERVQUAL的方法来衡量患者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由此来衡量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水平。

1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问题描述

医疗服务的范畴包括了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防疫等方面的服务,以及提供相应的医疗设施、用具、病房、药品等相关的业务。医疗服务需要满足顾客的生命与健康要求,因此医疗服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服务类型,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的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医疗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不一致性和无存货性等特征[8]。医疗服务质量的衡量可以通过医疗服务达到或超过预期水平的程度来衡量,患者实际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也是患者满意程度的直接反应。

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是依据有形产品的质量作为服务质量的评判依据,由于服务本质上区别于有形的物质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因而关于无形服务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美国教授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larie A. and Berry Leonard L.(简称PZB)三位学者于1988年[9]年根据服务品质概念化模式,通过深入研究、抽样和重新定义。将原有的10个构整合成为5个方面,即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等5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服务质量,即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用户的感知,以及感知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异,基于此来衡量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衡量顾客感知的服务和期望的服务之间的差异的函数,如果感知小于期望,函数为负值则表明顾客对服务不满意,服务质量不高;当顾客的感知大于和等于期望时,函数值为正值或0,则表明顾客的期望得到了满足,服务质量较高,顾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因而满意度较高。

2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理论分析的结果,并结合我国基层医疗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卫生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深入访谈,形成了本文研究中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中所示。

针对上述提出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每位患者在就诊前,都有自己的期望,这些期望的水平和受到过去的经验、社会报道、医疗服务机构的口碑、亲朋好友的评论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和影响。患者在实际接收了医疗服务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针对以上的评价指标给出其评价结果。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就是根据上述构建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患者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感知与期望之间差异,并基于此得到患者对于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

3 基于SERVQUAL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简单的SERVQUAL算法是假设在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实际中,由于环境、时间和受众人员的不同,顾客对五类属性的重视和感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每个维度对于患者的重要性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就需要根据各个维度下不同指标的重要性来分别计算不同指标下患者的满意程度。因此患者针对医疗服务质量整体满意度(SQ)的计算公式为:

SQ=■W■P■-E■ (1)

其中:SQ表示患者针对医疗服务的感知满意度;P■表示患者在第i个指标下的感知平均值;E■表示患者在i个指标下的期望平均值;W■表示每个指标的权重,这里指标的权重通过专家访谈的结果获得。为了验证本文中提出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方法的可行性,这里针对NX省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患者进行了现场调查,共发放针对医院服务质量水平的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3份,问卷回收率为90.34%。根据表1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患者根据在该医院的实际就诊情况,分别在各个指标下进行1-10分的评价,分别给出其期望水平的分值和实际感知的分值。由于受到评价时间、患者分布和成本等条件的限制,问卷调查不能覆盖所有患者。而且,完全调查也只不过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患者抽样就是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分析达到对总体情况了解的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到表2中的相关结果。

根据式(1)及表2中的实际调查数据结果,可进一步的得到患者针对该基层医院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结果SQ=0.214704。这里,SQ>0,即表明患者针对该医院的医疗服务比较满意。同时,根据获得的患者针对该医院的感知与期望的水平,可以进一步得出,在病人膳食(C3)、医疗服务安全性(C4)、医疗技术操作(C5)等指标下患者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因此医院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和改进。

4 结论

本文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了基于SERVQUAL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5个维度出发,对医疗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进行了分析。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基于SERVQUAL的医疗服务质量定量评价方法,针对NX省某医院的患者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结果,进一步定量的分析计算了面向患者感知与期望的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并面向服务质量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方针。

参考文献:

[1]Aletras VH. A comparison of hospital scale effects in short-run and long-run cost functions [J]. Health Economics, 1999, 4(1): 521-530.

[2]Hishui Chang, Wen Jing Chang. Health care regulation And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hospitals: Evidence from Taiwan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4, 23: 483-510.

[3]Jr.J.F.Burgess, P. W.Wilson. Hospital Ownership and Technical Inefficiency[J].Management Science,1996,42(1):110-123.

[4]侯文,任苒,宁岩.数据包络分析在医院效率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5):279-282.

[5]罗良清,胡美玲.中国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效率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47-51.

[6]张光成,王汝芬,刘成风. TOPSIS法与层次分析法在医院综合评价应用中的比较[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 225-226.

[7]管惠娟.医院综合效益评价分析[J].数理医学杂志,2005,1(18):82-84.

第4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改革现行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联为一体,使县级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和设备下沉,拓展县级医院的服务领域,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能力,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格局,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三个统一,五个不变”的要求,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镇两级卫生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壮大、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目的,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工作模式

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使优质资源最大限度惠及基层群众,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具体工作模式主要有:

(一)建立以管理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中医医院托管蒋村镇卫生院,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与调配。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利用县中医医院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优势,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二)建立以医疗信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在医院及甘河卫生院、余下卫生院之间实施医疗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一套县镇一体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库。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检查时,通过该系统将患者医学影像资料实时传送到县级医院影像会诊中心,由县级医学专家根据影像资料即时做出诊断。同时,乡镇卫生院医生也可在当地看到患者在县级医院检查的诊断报告、影像报告和影像资料结果,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该系统通过“电子医生”下乡,将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远程医疗会诊意见,并做出快捷、及时的诊断决策,使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时,也能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远程医疗服务,缩小县乡医疗差距,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医疗信息县镇一体化。

(三)建立以妇幼保健技术为核心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模式。由县妇幼保健院对草堂镇卫生院实行对口支援,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利用妇幼保健院的专科优势,加强草堂卫生院的妇产科及儿科建设;积极建立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规范操作规程及服务行为,把草堂地区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建设成基层妇幼保健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开展人员的双向交流和培训,把优秀人才引向基层,并为乡镇卫生院培养“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的妇幼保健人员;把先进的技术引向基层,充分利用支援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形成有效、紧密的技术支撑,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有效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工作任务

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一)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被托管的镇卫生院的医疗、防保人员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调配,一体化管理后,保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不减、财政投入不减,达到人才协调使用、医疗服务优化、利益共享的目的。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只负责对相关卫生院的业务技术指导,不参与其内部管理。

(二)明确管理方式

一是“三个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将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支援镇卫生院的人员与县级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不受现阶段人事制度影响,不办理相关手续。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可由县级医院灵活调剂使用,原资产属性不变。加强对镇卫生院账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县级医院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

二是“五个不变”。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镇卫生院可增挂县医院分院的牌子。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镇卫生院仍然承担行政区域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级医院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乡镇卫生院最根本的职能。镇卫生院要充分借助县级医院的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扩展基本医疗服务内容,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镇卫生院公益性不变。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机构,保持镇卫生院公益性是让广大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保持县镇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按现行政策全额拨付,可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的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不允许县级医院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侵占和挪用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资金。

三是“两提高”。通过实施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提高镇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当地老百姓在本镇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而只支付镇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就诊人次,促进镇卫生院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四是“三制”管理。即坚持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卫生院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镇卫生院仍属独立法人单位,院长实行公开招聘,由托管的县级医院提名,县卫生局考核任命,在一体化管理框架下履行卫生院院长的管理职责。镇卫生院按照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实行全员聘用,托管模式的镇卫生院人员聘用由县级医疗机构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院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及分配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基础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兑付报酬。一体化管理前,镇卫生院要进行资产登记造册,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镇卫生院所需药品、一次性医疗用品均按现行模式采购、配送。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20日)。县卫生局对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对参与试点的镇卫生院的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及技术结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为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月21日—2011年1月30日)。召开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扎实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由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被托管的镇卫生院进行资产清查,理顺体制机制。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县卫生局要及时召开会议宣布试点方案。试点医院要根据《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及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四)总结评估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各试点医院要进行自评,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查找和解决工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达到“以评促管”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队伍管理,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医务人员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县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食品药监、物价等部门及参与试点的县镇医疗机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各试点医院要充分认识开展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等部门要落实公立医院政策性投入;将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公立医院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医院加快发展;落实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三)健全各项制度。各试点医院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县镇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要认真分析查找在机制、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完善,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行为,促进医院高效规范运转。

第5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一、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政策

将新农合各级财政补助提高到年人均380元。各县(市、区)以参合人员实际受益水平不低于上年度为前提,调整完善2015年度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的统筹补偿政策,加强门诊与住院补偿方案的衔接,合理设置住院起付线或低费用段报销政策,适当提高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和封顶线,鼓励将县级医疗机构部分慢性病门诊费用和门诊日间手术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控制门诊转住院行为。落实完善35种重大疾病保障政策,加强对定点救治机构的审核监管,提高入径率,严控变异率,保证服务质量。

二、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

以“推进新农合政策落实,提升新农合监管水平”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服务行为监管和基金运行监管的各项制度措施,加强各级新农合监管队伍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新农合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对即时结报费用的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并严厉查处新农合服务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推动新农合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修订完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三、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

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筹资水平,根据筹资标准及时对商业保险机构拨付资金。适当提高新农合补偿后合规自付医疗费用补偿比例,适时将门诊慢性病和特殊病种自付合规医疗费用纳入大病保险补偿范围。定期分析监测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运行情况,实时掌握资金流向,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加强对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县(市)外转诊转院率等指标的监控考核,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大病保险实施细则,加强资金管理和商业保险机构监管考核,确保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顺利开展。

四、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综合改革

积极借鉴宜阳县、息县做法,在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开展新农合按疾病病情分组分类支付改革,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认真落实常见病种的新农合定额补偿政策,适时扩大定额补偿病种范围;完善住院费用总额预付的方式方法,科学测算预付总额,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全面加强综合考核,探索完善奖惩机制;完善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费用控制协议,强化日常监管、综合考核和费用控制情况警示通报。逐步探索以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病种范围。

五、提升农村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

根据新农合基本医疗及大病保险工作的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本的数据准确传输、监管监测及统计分析功能,提高数据质量;完善非即时结报数据推送机制,提高经办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村卫生室以信息化技术管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接受远程医学教育、开展远程医疗咨询、进行医院感染暴发信息报告、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即时结报、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等工作。

六、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以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为核心,重点在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基层首诊、转变服务模式、提高一般诊疗费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等方面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投保医疗责任险,降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风险,确保医疗责任保险充分发挥医疗风险分担作用;医疗机构投保医疗责任保险保费可在其医疗支出中列支。

七、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

制定下发“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的通知,指导各县(市、区)严格按照创建和考核标准查找自身不足,及时整改提高,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改进服务流程和服务态度,引导乡镇卫生院统筹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升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

八、确保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各项政策落实

以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为契机,强化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522行动计划”,加强对各项目绩效考核和过程管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经费专款专用,确保按时完成项目任务;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的意见》,加快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九、加强村卫生室规范管理

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要求,从功能任务、机构设置与审批、人员配备与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严格规范,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加强对村卫生室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集中采购和使用登记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确保村卫生室医疗服务安全。认真依法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换证和重新注册工作;规范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行为,丰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完善乡村医生签约激励机制,至2015年底,全市实现以乡镇为单位签约覆盖面达到100%,常住人口签约率达到80%以上,逐步覆盖至全体农村居民。贯彻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和养老政策,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第6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自1892年成立以来,华西医院已经成长为全国单点规模最大的医疗巨擘之一,并连续4年位居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的前三甲。将华西医院带向巅峰的石应康在2013年华丽谢幕后,继续领跑中国医疗界重任的接力棒就落到了继任者李为民,及其所带领的管理团队身上。

面对这些挑战,李为民认为华西医院的调整势在必行。“规模适度扩大、锤炼华西品牌,将医院打造成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医院”,李为民给出的答案超前却不激进,与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百年华西精神不谋而合。

为战略奠基

“作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首先要提供解决复杂、疑难重症的医疗服务,其次还要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和临床医学转化研究的国家级基地,更要成为区域医疗健康网络的搭建者。”在采访伊始,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便对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内涵进行了界定。

从最初1892年一个人的诊所,到曾经的全国单点规模最大的医疗巨擘,华西医院在续写自身发展传奇的同时,也不断在社会责任上加码。正是出于对百年历史的深刻洞悉,李为民清醒认识到,若想承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重任,首先要把华西医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正是基于此目标,“规模适度扩展、质量水平第一、实施精英教育、推动技术创新”的新战略顺势而生。华西医院从此开始了一场驶向国际舞台的新征程。

华西规模还要适度扩大,从现在的4300张床扩充到4900张床。”在华西新战略中,规模扩张仍然位列其中。过去20年间,正是凭借顺应市场需求的渐进式扩张,华西医院的学科发展和战略转型才拥有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和临床规模。不过,在成为全国最大单点医院后,李为民对规模扩张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解读。

“规模适度扩张的初衷是基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李为民向记者解释道,目前四川大学只有一所综合性附属医院。无论是医学院的师资队伍还是科研水平,都需要一定的医院规模来支撑。他表示,尽管目前华西医院已经拥有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数量在全国位列第一,但距离国际一流的临床诊治中心仍有差距。“过去一谈华西,肿瘤生物治疗响当当,但只有这么一个。我们一定要去提炼其他的方向。”李为民坦言,若想成为国际一流的临床诊治中心,就要在全国树立其绝对的临床专业优势。为此,在临床重点专科覆盖90%的临床专业的基础上,李为民提出要更加凸显优势学科。

在经过充分、细致的研究讨论后,肿瘤生物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再生医学等十个医学前沿,被华西医院确立为未来优势学科的发展方向。通过在人力、物力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李为民希望为医院未来跻身国际一流诊疗中心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强化临床优势学科的同时,不断向临床科研巅峰挺进,也是未来华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为民表示,医院未来要率先瞄准973、863等重大研究课题,围绕高水平论文展开科研,并依托于成熟的临床应用转化技术体系,努力成为国际一流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以网络为翼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单点医疗机构,华西医院不断扩张的规模,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规模扩张带来的交通压力、患者排队等问题也日渐凸显。“改变过去单一院区的状态,探索多院区的发展模式”,成为华西医院未来改变的方向之一。

“基于改善交通、就医环境和医生工作条件的考虑,华西医院未来将适度缩减本院规模。”李为民解释,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计算,院本部建筑面积最适宜容纳的床位是3500张。因此,未来华西本部床位从4100缩减到3500张。“缩减本部床位,既可以舒缓院本部交通压力,还能分流患者,解决病人看病难问题。”在积极评价院区调整的同时,李为民对未来的院区功能也进行了规划。他表示,按照华西多院区发展模式的规划,未来医院本部将定位为疑难重危疾病院区,锦江院区定位为传染、急救创伤院区,而温江院区则定位为康复、肿瘤院区。

不过,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李为民也深知,若想让西部地区享受到同发达地区一样的医疗服务,只有一家华西医院还不行,还要带动区域内所有医院协同发展,共同为西部公众提供医疗服务。

事实上,针对西部地区幅员广阔、交通不便的现状,早在2001年,华西医院便利用远程医疗网络技术,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据了解,李为民担任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期间,一直分管华西医院通过远程网络辐射、引领区域医疗卫生机构水平提升的工作。目前华西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已经辐射至全国14个省市,吸纳了535家网络远程医院,每年都有两千多例疑难复杂疾病通过远程网络得到华西专家的会诊治疗。

在李为民看来,远程医疗系统的另一大价值在于,促进了西部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借助远程医疗系统,华西医院年均在线培养的基层医务人员超过了34万人次。李为民表示,通过发挥华西医院在教学、人才和医疗资源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高后,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就可以在当地得规范治疗。公众看病难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过去我们主要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松散的区域辐射,下一步我们将响应政府号召,采取紧密的托管模式加强区域协同。”李为民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华西医院也在探索通过托管构建具有华西特色的紧密型医联体。

201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正式营业。与原有松散的网络联盟医院不同,作为华西医院全面托管的首家医院,上锦院区将与华西医院本部实行完全相同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其医疗技术力量和行政后勤人员全部由华西医院派出,所有制度、标准、规范、流程均与华西医院保持一致,全面与本部实行双向转诊医疗模式。

第7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1新医改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1保障医院稳定经营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财政对医院的拨款数额不断减少,医院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医院收费标准的降低也使医院经营收入下降。在这种新形势下,医院需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上,全面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来控制经营成本,促进医院经营收益的提高。医院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和资金,全面提升自身的整体竞争力,为医院的健康、稳定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1.2降低医院经营成本

由于一直以来医院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医院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对于成本管理认识不足,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对于经济管理工作较为忽视,成本控制薄弱。在当前新医改下,由于一直以来成本支出较大,这就给医院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通过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可以实现对医院经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针对医院各方面的成本支出加大管控力度,根据具体的指标来购买相应的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实现经营收益的增加。

1.3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近年来私营医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这也使当前医院面临着严竣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医院需要通过加强经济管理,努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其稳定的运营,为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2.1控制药品与耗材比例

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深入,同时针对于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调整,药品实现了零加成,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为了能够控制消耗成本,则需要将药品和耗材作为两项重要因素,合理控制药品和耗材的比例。并在实际医疗服务过程中引导医生规范用药,做到因病施治和合理诊治,尽量选择经济有效的检查和治疗手段,有效的控制药品和耗材成本,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此来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2.2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启动新一轮医改政策的实施,将带动医院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医院要转变发展观念,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原则,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建立特色医疗项目,大力发展学科建设,提高诊治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能力,开展医疗教学与科研,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医疗业务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效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才能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吸引更多的患者。

2.3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通过实施分级诊疗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出现有限医疗资源被占用的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宜与上级医院之间建立起患者转诊联动机制,这样基层医院可以将无法处理的急、危、重患者通过转诊绿色通道及时转运至上级医院治疗,当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治疗,这样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2.4建立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医院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多点执业增强了医生的流动性,医院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调整完善薪酬分配结构,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骨干人员的待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与医院文化,稳定与吸引人才,重视对年轻医务人员和现有骨干人员培养,搭建起素质高、年龄层次结构相对合理的各专业人才梯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人才储备。

2.5建立科学的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医院需要通过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来促进公益性目标的实现,因此提高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并积极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经济管理的各种指标都纳入到具体的考核内容中来,并做好具体落实工作,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开展考核,以此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使医院在履行好公益性责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强化经济管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构建起和谐医患关系,从而促进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2.6严格管理医保资金

在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作好医保资金管理工作,积极促进新农合、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等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实现对病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医保财产核算体系,针对一段时间内的财务和科目设置进行认真核对,以此来实现对医保患者费用的有效控制,避免医院医保经费往来账中问题的发生。

3结束语

在当前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新医改政策作为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的将医疗管理和经济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为医院的健康、稳定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甄丽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3,19:234-235.

第8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一)坚持长效管理,积极做好农村卫生工作

1、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的科学收缴和支出报销办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简化程序,方便农民报销,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各定点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20*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的有关意见》文件精神,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方便群众就医,简化就诊手续。二是提高服务水平,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执业行为。三是控制医疗费用,要严格掌握诊疗原则,严格执行文件规定,合理用药,减轻农民负担。

2、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巩固社区卫生服务省级先进县创建成果,以创建示范中心、示范站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城镇社区卫生站建设,促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考核机制,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主动、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推进农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社区责任医生业务培训、乡村医生法制业务培训、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等各类培训,进一步提高服务技能。

3、全面完成农民健康体检任务。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员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工作,以切实改变部分群众有病不知情,有病没法治的情况,力求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治。建立健全健康档案,重点对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配备社区责任医生,定期走访,跟踪服务。

4、深化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一体化。实行“统一药品、统一财务、统一制度、统一工作任务、统一业务考核”,做到“人员互动、工作互通、资源互补”,组成整体,形成合力。建立乡村医生补充机制,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实乡村医生新生力量,逐步解决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的问题。

(二)巩固公共卫生网络,全面提升公共卫生质量。

着力做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质量这篇文章,开展公共卫生质量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预警、处置能力。

1、建立一支功能比较完善的应急组织。在原有应急组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将应急组织集诊断、控制、监督于一体。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培训,举办应急培训班,进行实地模拟演练,真正将这支队伍锻炼成“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2、加强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管理。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保院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卫生队伍管理的新模式,继续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大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刚性、量化及质量控制管理,改革现行的考核模式,善于抓典型,以点带面;善于抓重点,以重带面;善于抓亮点,以亮带面。

3、加强村级公共卫生队伍的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完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考核、奖惩、报酬兑现制度,使网底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三)夯实工作基础,全力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疾病控制中心配齐配强检验设备,以确保疾病控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力量,重点是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重点做好查灭螺、查治病工作,确保我县行政区域内无新感染病人、病畜和阳性钉螺,继续做好碘缺乏病、丝虫病、疟疾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出现因控制措施不力而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强对艾滋病、肝炎、肺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管理,做好计划免疫接种,有效控制各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同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准确掌握疫情,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2、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分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网络,加强卫生监督的力度和效率,增加卫生监督的覆盖率。切实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行为规范,不断提高监督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加强综合执法,进一步树立卫生执法新形象。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学校、工地、餐饮单位、南北湖风景区的监督管理,推行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严防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加强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管、医疗市场整顿,做好饮用水监管工作,加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的执法能力。抓好采供血机构的调整,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成果,各项工作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3、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严格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规范管理。加强婚前保健服务,鼓励引导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和妇女病防治,全面实施产前筛查、听力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产前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4、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文明村镇、卫生村镇创建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改厕工作新途径,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认真总结除四害市场化操作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除四害效果。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进一步增强农民健康意识,促进农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四)加强卫生规划工作,努力卫生统筹发展。

抓紧出台并认真实施《*县区域卫生规划》、《*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广大群众提供及时、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1、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县级医院要更好地发挥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等优势,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创牌子,强管理,增效益,更好地满足不同对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发挥好对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疗业务技术的帮助指导和龙头带动作用。镇卫生院建设重点努力实现运行机制的“五个转变”,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从单纯的医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的服务向主动服务为主转变;服务人员知识要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全科医学知识;实现用人分配管理方式的转变;转变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机制。

2、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巩固二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量、安全和费用三个重点开展工作。完善质控组织,在原有9个质控分中心基础上增加急救、口腔两个分中心,同时充分发挥各质控分中心的指导监督作用,开展专项建设和质控考评。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防范处置预案,明确安全管理责任,狠抓制度落实,杜绝重大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科教兴医战略,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

3、加快医疗队伍建设步伐。鼓励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对口支援,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为医务人员的学习进修创造更好条件,县卫生进修学校要在培养全科医生,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发挥更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4、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作用。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突出中医药发展重点。发挥县中医院的龙头作用,认真总结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强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采取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制定具体措施办法,鼓励中医中药进农村,不断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

5、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迁建工程、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二项重点项目按工作计划进度开展,按照省“示范卫生院”建设标准,积极推进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深化行风建设,着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教育,努力做到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人文服务。

第9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范文

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改革试点方案,定期调度评估工作情况。规范服务、院务公开、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出院病人随访、临床路径实施、新农合病人优惠治疗、远程医疗会诊十项惠民便民措施,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广实施。

(二)优化公立医疗机构资源布局。根据国家、省公立医院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制定市医疗机构设置发展规划,使公立医院在规划调控下健康、有序、适度发展;重点加强新区、郊区、卫生城区等薄弱地区和儿科、传染病、精神卫生、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方便群众就医。

(四)加强区县医院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和“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提高区县医院的服务能力,争取年底各区县综合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五)积极开展惠民、便民医疗服务。继续落实“三免九减”惠民医疗优惠政策,积极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肾透析患者救助等惠民项目,组织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减轻群众负担。

(六)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医院HIS、LIS和PACS系统,在二级以上医院推行电子病历试点,积极创建信息化管理示范项目,提高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区域就医“一卡通”。

二、健全公立医院评价与监管体系

(七)继续做好大型医院巡查。对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建设与发展、医疗服务、医疗安全、经济管理、行业作风等内容进行巡查,帮助医院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加强整改,提高医院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八)继续推进“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围绕医院管理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突出质量、服务、安全和医患关系等重点工作内容,以查促建,纠建并举,推动病人安全目标和各项核心制度的落实。

(九)组织开展医院评价。根据省卫生厅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医改中心工作,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进行评价,并将现场评价与日常评价、专家检查与社会监督等方式密切结合,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医院评价监管制度。

三、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十)加强市级专业质控组织建设,调整医院感染、药学等质控组织,健全完善质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专业质控组织的作用,制定质控标准,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质控能力和服务水平。

(十一)加强基础质量管理,认真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年版)》和《省护理文书书写基本要求和格式(试行)》,组织开展年全市病历书写技能大赛,规范医务人员病历书写。

(十二)加强科室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科室质控手册,完善医疗核心制度并抓好落实,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告诫谈话制度,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创建医疗质量示范科室,全市三级、二级医院至少60%、40%以上临床科室开展示范科室创建活动。

(十三)加强单病种质量控制,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减轻患者医药费用。全市三级、二级医院至少选择10个、5个病种实施临床路经管理。

(十四)认真贯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医疗技术准入和分类管理制度,做好二级、三级医疗技术的审核申报工作。加强手术分级和麻醉分级管理,严格落实重大手术审批和手术安全核查与风险评估制度。

(十五)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制定市级临床技能、重症医学等培训基地标准和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培训内容,强化培训措施,确保培训质量,积极创建培训示范基地,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十六)加强临床实验室管理,严格检验项目准入,加强基层检验人员专业知识培训,落实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措施。

(十七)认真落实省综治委等15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意见》,加强医患沟通,改进医疗服务,建立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依法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改进医疗护理服务

(十八)按照省卫生厅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方便就医,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为主题的优质医院创建活动。

(十九)转变服务理念,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推行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出院病人随访和无节假日医疗服务等活动,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和院务公开,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改进医患关系。

(二十)转变护理模式,落实基础护理,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全市三级医院60%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50%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定期调度工作情况,指导活动开展。做好全省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考察推荐工作。

(二十一)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加大临床一线护士配置,1名护士分管病人不超过8个,逐步做到医院普通病房床护比达到1:0.6。加强绩效考核和后勤支持系统建设,落实合同制护士待遇。做好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

五、严格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与监管

(二十二)认真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严格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做好全国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务和医师年度考核工作。

(二十三)加大医疗机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超范围执业、聘任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等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全市医疗废物处置和个体医疗机构、分支医疗机构、医疗美容机构执业管理及医疗质量安全治理行动。

(二十四)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许可、校验、变更审核程序,加强现场审核,落实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机构依法行医、守法执业的自觉性。做好年医疗机构校验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换发工作。

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二十五)认真贯彻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手术室管理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外科手术部位、导管相关血流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做好重点环节医院感染控制。

(二十六)修订完善《市医院血液透析室、重症医学科、手术室、内镜室等四个医院感染控制考核评估标准》,制定《市医院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考核评估标准》。组织专项督导检查,加大对重点部位消毒效果检测力度,建立消毒效果第三方检测评价制度。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评估验收。

七、加强药事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二十七)组织开展全市卫生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制定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推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二十八)认真贯彻落实《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继续推进临床药师试点工作,发挥临床药师专业指导作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二十九)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分析和报告制度,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名和公示,对排名靠前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八、继续加强突发事件和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三十)加强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各区县急救站(点)向基层(中心卫生院)延伸,完善全市三级院前急救服务网络,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医疗急救工作的需求。

(三十一)加强医疗急救内涵建设,严格落实医疗急救首诊医师负责制,组织开展全市卫生系统“万人大比武”医疗护理急救技能大赛,全面提升急救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三十二)加强医疗机构儿科、重症医学科、传染科建设,规范发热门诊、留观室、隔离病房布局和工作流程,落实重大传染病预检分诊、病例筛查、病人隔离、危重病人会诊和集中定点救治等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全员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人能力。

九、加强血液管理,巩固发展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成果

(三十三)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召开全市无偿献血表彰暨血液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全面加强血液管理,完善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发展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成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