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第1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班级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 2

文献标识码:A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班级团体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豍。班级生涯辅导是以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班级辅导方式,包括自我探索、生涯探索、生涯定位等。

目前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二是宣传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豎。只有极少数同学会就自己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师或就业指导老师寻求个别帮助。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一类的问题都是发展性的,一般不涉及个人隐私豏,而以班级形式开展生涯辅导,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普及面的问题。本研究就是以自然班为单位,通过设计结构化、操作性强的班级生涯辅导活动,探讨班级生涯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

一、 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设计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主要依据生涯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包括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霍兰德的生涯类型理论、史旺的生涯规划金三角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和积极心理学原理豐。

本研究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学生(大三第一期)中随机选取两个相同专业的自然班,分别设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按照《班级生涯辅导活动方案》豑开展生涯辅导和职业指导,该方案共包括10次,每周1次,每次120分钟,由笔者担任班级生涯辅导教师;对照班以学校以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为指导方式进行。本研究以自编的《大学生生涯现状调查表》做为测量工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后测,对于实验班的成员,将在第4个活动单元和第10个活动单元后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量表》进行两次调查。六个月后,随机抽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访谈,了解接受过班级生涯辅导的学生是否能自觉将生涯辅导经验运用到生涯规划中,进一步验证班级生涯辅导的效果。

二、 实施辅导过程

本研究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有4个单元的活动,首先是在班级团体内设定班级生涯辅导的目标、契约,引导学生从价值观、能力、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设想未来的理想生涯。第二阶段包括4个单元的活动,带领班级成员审视目前的生涯状况,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进行生涯定位,明确当前的生涯任务;第三阶段包括2个单元,通过前面对自我的探索、对生涯的探索和定位,制定生涯规划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将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行动计划,撰写生涯规划方案。

三、 结果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班级生涯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比较。

分别在实验班全部辅导活动之后和对照班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后,填写《班级生涯现状调查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班的成员一致认为此班级生涯辅导活动课程非常有意义,其中约有42%的成员认为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约有35%的成员认为有较大的帮助,约有11%的成员认为在好几个方面有所改善;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班约有60%的成员认为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意义,其中只有15%的成员认为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约有25%的成员认为有较大的帮助。

(二)实验班对班级生涯辅导的中期、后期测评结果的比较。

对实验班学生在第4单元活动后和第10单元活动后填写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班级生涯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比较明显,对“本活动对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认为“非常有帮助”的由0提高到了44.5%;对“本活动对你制定在学期间的发展目标”,认为“很有帮助”的从56%提高到了78.5%。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

在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课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提交了《生涯规划方案》,从方案中目标设置的合理度、任务分解的可行性、对自我认识的深度,对职业探索的全面性等方面,实验班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另外从六个月后的随机回访中,85%的实验班回访成员都表示生涯发展目标明确,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有信心,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开始有意识的利用周围的资源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班的回访成员中,只有20%的人表示生涯发展目标明确,有38%的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有信心的,只有25%的人表示自己开始有意识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

四、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班级生涯辅导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比较显著的作用。无论是横向的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较,还是纵向的再生涯辅导的不同阶段对实验班成员的调查都显示班级生涯辅导一系列的活动能十分有效的提高大学生探索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生涯的能力和信心。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同一专业的两个自然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机会较多,难免互相之间有所沾染,涉及到的学生比较多,难以精确控制。辅导效果的评价采用了量表和访谈进行评估,但是量表以笔者自编的主观量表为主,总体而言主观性较强。虽然结果显示班级生涯辅导对生涯规划是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但是对日后生活、职业、生涯的实际规划效果的检验和评估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项目编号:09C521 班级生涯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2、项目编号:B2010155 班级辅导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实证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注释:

吴增强,沈之菲.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顾雪英.大学生职业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

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5-36.

第2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进入初中,学生们大都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学业也格外重视。但是经过几次学业考试后,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的学生开始增多,即出现学习潜能开发不足,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水平的学业不良现象。

学业发展适应不良导致学习潜能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大量存在。以往学校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重复学习、加深拓展知识内容来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家长也会请课外辅导教师进行辅导等。但这些方法未能涉及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重塑性有限,学生学业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学生则因更多无效重复学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活动成为现阶段中学教育的一大研究内容。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单一指向学生,还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生态文化环境。

开发学生潜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单单属于教育学、伦理道德的范畴,仅仅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也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2010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借助心理学理论,通过心理辅导来挖掘初中学生内心固有的积极力量,使学生在学业发展中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学业发展。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能够培育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是学生优化自身学习策略和方法、实现快乐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切身体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形式上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小组心理辅导为主。同时,我校使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根据学生学业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因素,我们将“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定为:

1.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帮助他们积极客观地认知自我、认识考试挫折,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协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业发展挫折,形成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3.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业,提升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学能开发”活动的理论论证

1.影响初中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但较不稳定,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学习兴趣、思维方式、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均会影响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学业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意志不强,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观念存在偏差等。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考试挫折时,存在认知偏差、过多的负面情绪体验,缺乏教师和同伴的社会支持等。学习的失败经验进一步积累,最终形成“无能”的自我设限心理,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出现回避行为,失去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和信心,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可能被抑制,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的水平。

2.小组心理辅导开发潜能的价值

小组心理辅导是借助团体动力及交互作用以促进成员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的历程。小组一般由8~12名有相似发展困惑的成员组成,成员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自我感受和探索,借助小组的支持、回馈、建议及经验分享等人际互动为自己带来觉察、思考。

小组中成员“和别人一样”的感觉,“归属”的体验,使学生消除了顾虑;小组的多向沟通使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组员之间彼此帮助、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学生在小组中能体会到更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力量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吸纳周围人的优点,发挥个人潜能。

四、“学能开发”活动的设计实施

1.活动内容的设计思路及方案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及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力量,通过激发自身的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理性情绪疗法能帮助个体重新调整不合理的认知,使之产生合理信念,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后果。

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进而促进其学业发展是“学能开发”活动的主旨目标。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性情绪疗法和团体心理辅导为理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使之掌握自我肯定、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等为辅导目标,设计了四部分共十四个单元的辅导内容。

第一部分:点亮初中生活。包含两个单元的活动,主要通过活动使小组成员营造、体验良好的小组内和谐、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的人际氛围,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为以后的活动内容奠基。

第二部分:唤醒自我潜能。包含四个单元的活动,小组成员通过游戏体验、纸笔练习和讨论分享,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

第三部分:提升学习智慧。包含五个单元的活动,在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潜能及局限的基础上掌握制定目标、学习策略的方法和时间管理等技能。

第四部分:做学习的主人。包含三个单元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合理认识考试,学习情绪管理的策略。

2.活动内容的实施方案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活动的实施主要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通过班级或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或校本课程时间对参加小组活动的成员进行辅导,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开展教师分层培训、学生小组辅导和家长心理沙龙,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培训,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生小组辅导

学生小组辅导主要以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困惑为辅导任务,而这些困惑正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根源。小组辅导在协助学生解决群体相似的发展困惑的同时满足个体的需要。学能测评是学校学能开发辅导持续开展的又一动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测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和谐”“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监控”等专业测评,学业成绩的变化是反映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程度的有效指标。

(2)师长沙龙培训

我校非常重视开展心理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最终的目标是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

首先,我们对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多次派出心理教师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等专业认证培训,从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增强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

其次,通过组建教师效能团体,对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使大家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从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意识,帮助班主任、科任教师成为学生学业发展的导师。

家庭教育给学生的学业发展打下了情感基础,家长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性格,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信心。学校特组建家长心理沙龙,探讨 “如何做一个有效能的父母”,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学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心理层面理解和支持孩子正确面对学业困难,为孩子的学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五、“学能开发”活动的效果反馈

1.小组中学生的成长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解决学生当下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尽管在我校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学生L说:“在学习上,老师教会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比如说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引起了我对训练方式的注意,这对以后的成绩提高的确有帮助。还有就是进行即时反思,让我更快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通过小组活动,成员不仅建立了相互支持的网络,还将小组活动的收获和转变带回班级,从而影响和感染了更多的学生。一位班主任在反馈中写到:“作为班主任,我感受到了学生在思维、情绪、学习方式、待人接物方面的明显变化,受他们的影响,我们七班在变,而且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此外,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是小组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我校参加初中“学习潜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的学生,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均有了显著提高。

2.教师与家长的成长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小组提供了教师之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相互分享,促使教师反思、重塑个人的教育行为。

W老师说:“以前课堂上学生出现不能令自己满意的表现时,我更多选择批评、指责的方式去告诫、提醒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情绪,不仅占用了课堂的教学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学生们对此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通过小组活动,我的教育观念已由原来的‘爱之深、责之切’转变为‘亲其师,信其道’。”

父母心理沙龙结束时,家长们都表示,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学习、更需要改变。大多数家长的态度开始由抱怨孩子不努力转为主动思考如何帮着孩子去努力。

Z 的爸爸说:“小组就好像一面镜子,让我意识到在与女儿的交流中,曾经的职业角色总是让自己居高临下,更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儿,而忽略女儿的感受,总觉得女儿应该做得更好。小组活动让我逐步了解了在与女儿沟通时,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帮她摆脱胆怯、获得信心。”

3.社会影响

第3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近年来,我们学区中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学区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滞后,削弱了整体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小学心育工作“以强带弱,整体联动”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学区的组织协调作用,多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学区心育工作的整体均衡发展。

一、搭建平台,完善机制,规划均衡发展蓝图

均衡需要协调,发展需要环境。心育工作的整体联动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方向引领。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两个落实、两个统一”,即:落实到组织制度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上,做到中小学心育工作目标一致,管理统一。

1.搭建联动平台。为加强联动工作的组织协调,我们组成了学区心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中小学分管主任、心育辅导员和部分心育骨干教师。领导小组每月一次例会,汇总情况、发现问题、研究方案、提出重点,指导心育工作有序开展。同时,为保证联动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心育工作专栏,定期通报学区心育工作进展情况,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开展中小学联合教研,避免因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发展的不均衡。

2.完善联动机制。为实现有效联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学区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了《学区心理健康工作常规制度》,加强日常督查推进;修改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制度》,把握教研方向,实施“捆绑”式整体发展;修订了《学区中小学教师百分考核细则》,把心育工作纳入教师个人考核评估中,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心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构建联动规划。围绕学区整体办学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制定了学区心育工作发展规划。一是开发校本课程。在市教研中心的指导下,我们组织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联合开发了31中学区中小学心育系列校本课程: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二是统一课程内容。小学低年级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感受学习的乐趣为主;小学中高年级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集体意识,形成健全人格;初中则以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认识和悦纳自己、调控情绪、学会沟通、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为重点。目标和内容的整体规划确保了目标的连贯性、内容的衔接性、活动的协调性。

二、强化培训,科研引领,打造专业教师团队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建设者。我们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层次地组织培训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培养团队发展意识,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努力打造专业的心育教师

团队。

1.培训提升。为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我们立足实际,多渠道开展校本培训。一是邀请心理健康教研员为全体教师作心育专题讲座,让教师全面了解学校心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求;二是邀请外校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现场展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让教师直观感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魅力;三是由学区心理辅导员利用学区心育工作平台,组织“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教育”等系列内容的培训与研讨,让教师在经验共享和技艺切磋中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巧;四是由中小学分管主任负责,从荣成教育网上筛选下载国内知名专家的专题心理讲座,让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专家大师的讲座;五是以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为专题,倡导教师呵护心灵,避免职业倦怠,杜绝师源性心理伤害。

2.教研引领。正如女排教练和所说:“我们没有绝对的实力去战胜对手,只能靠团队精神,靠拼搏精神去赢得胜利。”学区心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必须依靠中小学教师的团结协作。我们在学区内组织大教研活动,提出“三个一”:每月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每次确定一个教研主题,出台一个具体实施方案。参与教研的教师可根据需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的过程即是教师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我们先后开展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等专题教研活动。一次专题教研,既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以教研作引领,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

3.课题深化。为了实现课题研究与个人发展的双赢,中学课题组在开展地市级课题“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时,将课题研究领域延伸到小学,带动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把课题研究方案分解落实到中小学班主任手中,形成了全面、序列化的研究格局。课题实施阶段,班主任围绕日常班级教育活动,写教育随笔,设计优秀课例,归纳整理教育心得,将零散的认识提炼升华;合作研究中,骨干教师进行传帮带,优秀课例示范引领,教师相互间切磋团体辅导技巧,分享成功经验。课题攻关阶段,邀请教研员到学校指导,组织教师与专家近距离对话,寻找研究的突破点。同时,借助网络上的专题讲座,让专业知识与教育实践有机对接,既培养科研能力,又提升理论水平。中小学教师在合作中找到群体归属感和成就感,更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从而深化了教育效果,提升了教育水平。

三、立足人本,注重实效,探索有效工作模式

联动发展目标的落实需要恰当的工作模式作为载体。工作中,我们以师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根本,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为主体,以关注特殊学生和拓展辅导渠道为两翼,努力探索适合学区心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模式。

1.确定三级预防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两部分内容,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要功能。因此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是开展心育工作的有效模式。一级预防是尽可能控制直至消除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各种不健康环境因素,让学生生活在较为和谐的环境中;二级预防是注重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在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还没有加重之前及时予以干预,防止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三级预防是对已经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以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2.构建三级预防体系。针对三级预防目标,我们构建了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体系以班级为工作单元,分三个层面进行:(1)学生自我防范。学生通过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等,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学会识别心理不适应状态或心理异常现象并能找到应对的策略。(2)学生互动防范。每个班级都推选出男、女两名心育联络员,组成阳光心育团队,通过学生成长互助小组等形式,及时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3)班主任防范,班主任通过自身的角色优势,对特殊学生和学生的偶发事件进行积极的心理关注,多角度、多渠道地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二级预防体系以学校为工作单元,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心育宣传、系列心育主题活动等形式,将“引领、诱导、防范”工作做在学生行为偏差和心理危机出现之前,达到提前预防的目的。三级预防体系则以学区为工作单元,整体协调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快乐的成长氛围。

3.丰富心育辅导形式。一是充分发挥团体辅导功效。每周开设一节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采用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方法,着力营造一种愉悦的成长氛围。如“合力吹气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感受团体协作的力量;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采用情境体验、问题辨析、分组讨论等方法,意在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放飞烦恼”使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压抑的情感,体验快乐情绪。二是营造积极的成长氛围。通过订阅心育报刊书籍,制作心育宣传图板,把“心理咨询室”建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小屋”;利用好“心语信箱”,鼓励学生以信件的形式,宣泄心中的苦恼,倾诉成长的困惑,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第4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区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地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市教育局确立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四个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即以区域推进为中心,以课题研究和常态实施为主线,以统筹规划、先行试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为途径,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健康发展。

一、找准教研立足点,宏观指导,多维促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教研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常态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有效措施。实践中,我市推行“联片教研、网上教研、校本教研”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使心理教研活动在教研培训中心的宏观指导下,实现了城乡融合、虚实结合、内外联合,多维度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1.抓好联片教研――协作中求均衡

几年的探索,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制。但我们深知,这个体制是纵向的,要真正实现“区域性推进”还需要一个横向的支撑点。尤其是针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寻找一个能促进各校之间协作共享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联片教研“优化一个,带动一片”的教研优势,成为我们首先倡导的教研模式。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各联谊校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大力创新联谊校教研活动的形式,做到每次活动有专题,有课例,有研讨,有反思,有指导。每次联谊活动,教研员都积极参与,及时总结联谊校的优秀经验向全市推广。联片教研极大地提高了集体教研的成效,也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确保了区域推进沿着均衡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行。

2.抓好网上教研――交流中求互补

我市早在2004年底就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包括政策导向、理论导航、心育广角、心育载体、团体辅导、个别辅导、课程资源等近十个栏目。

为保证网上教研的顺畅、实用,我们一是加强网站的组织建设,建立网上教研规范。制定了《荣成市心理健康教育网上教研实施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了一批有责任心、有热情的网站编辑,参与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二是加强网站的应用建设,维护网上教研秩序。为推广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我们特别设置了“心育广角”栏目,鼓励、指导各学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负责人及时上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学校学习和借鉴;为防止有教师抄袭别人文章,专门设置了检举BQQ;不定期抽查网上教研工作,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腾讯通采访的形式,收集教师对网上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网上教研在虚拟中求实,在操作中求真,在规范中求新,让网上教研真正成为一线老师沟通交流、经验共享的工作平台。

3.抓好校本教研――内化中求提升

校本教研的最大优势是以校为本,因地制宜,因需而研,有针对性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但以校为本,不代表教研部门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应站在区域推进的角度对学校进行方向的引领、过程的指导以及效果的评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着重抓两个重点:

一是内容上的宏观调控。我们在心理网站和研修平台上专门设立一个校本教研栏目,有规划、有文字和音像的教研内容,学校可根据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另外我们还开通网络应急通道,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方面的困惑和需要进行及时地沟通答复。

二是过程中的督导引领。每个学期教研员都会根据学校的要求,为一线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讲座、与教师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专题教研活动、与教师共同听课、评课等。

二、找准实施核心点,由浅入深,强化应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和探索。实践中,我们不懈追求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实施,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分别进行了内容的开发、课堂模式的构建以及活动载体的拓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开发课程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在督导考核评估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和老师因缺少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资源作支撑,使心理辅导活动课陷入低效、盲目、无序的状态。为改变这一工作状态,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能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我们组织部分心理骨干教师联合攻关,为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各学段开发构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整个资源包共包含453个活动方案近百万字。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选取内容进行操作。

在使用课程资源包的过程中,我们还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资源包。我们将各年级的最佳方案逐一上传至心理辅导活动课专题网上研修平台上,指导心理健康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后反思与教研,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包的修改完善工作。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开设心理活动课,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一直是我们在基础研究中着力探索的领域。创新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结构是:提出问题、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置情境,方法迁移;澄清认识,理解升华四环节结构。几年来,实验教师以此模式执教的优质课多人次在国家、省级获奖。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专家对我们所确立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7年,我们将一线教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集结成教师辅导用书――《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指导用书》、《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指导用书》,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3.丰富课程内涵,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渠道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着力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团队活动等学校日常工作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关注问题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通过信箱、咨询电话、心理日记、面对面咨询等形式,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补救。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们以学校为主体,联合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无止境。对于我们来说,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我们面对。相信,只要沿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就一定会迎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同时,我们也真切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化推进能送给学生阳光般的心境,能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第5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30-01

一、案情介绍――一个手机引发的愤怒

2012年4月中旬上午,某男生宿舍5个男生集体来办公室,坚决要求调寝室。理由是他们都不能再忍受同宿舍李某的自私、偏执和强烈的报复心理,坚决不能和他再住在一个宿舍了。

这些带有攻击性的词汇立刻刺痛了笔者的耳鼓。笔者静静的、不厌其烦的听他们喋喋不休的控诉。四十分钟后,问题轮廓逐渐清晰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他们共同认为:其一,李某性格孤僻,不合群;不v卫生;不知感恩。案发前的周日下午,李某把垃圾篓弄翻了,把崔某的衣服弄脏,崔某和他吵了几句,然后就出去打篮球了。他新买的智能机(价值1600元)放在寝室里充电。等到晚上回到寝室,发现手机已被人在水盆里泡过,不能再用了。而整整一个下午,寝室里只有李某在洗衣服。于是崔某和其他四个学生都怀疑是李某破坏的。鉴于对这种“强烈的报复心”的惧怕,他们害怕有一天会遇到“另一个马加爵”,所以态度坚决,集体要求调换寝室。

我感到事情的复杂性,略加思索,便安慰他们,并保证一定会尽快了解事情的前后情况,不偏不倚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说:“放心吧,通过这件事情,你们一定能和他共同成长的。”

二、过程分析――逐层深入,步步为营

凭直觉推断:这是一个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

笔者决定用最拿手的“心理组合拳”理性思考,准确定位,重拳出击。

初步确定方案如下:其一,解铃还须系铃人,要顺藤摸瓜,从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生那里充分掌控李某的真实心理状态;其二,实施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其三,寻找“和平”解决双方矛盾的中间途径;其四,最大限度发挥经验效能,将该经验以合适的途径向全班推而广之。

三、实施方案――心理“组合拳”的威力

1.出拳第一招:挖地三尺,不着痕迹

笔者马上叫来涉事学生李某,从学习和生活谈起,跟他聊天。谈到寝室里面大家相处的情况,他很坦白的告诉我,崔某的手机最近在寝室里被水泡过。问及其他寝友的反应,他说:“也没什么”。谈话完毕,我发现学生思路清晰、语言简洁,就是有点内向,比较害羞。

接着叫来班长和班里其他男生,以了解男生寝室状况为由,“顺便”问问李某的情况。但这次,除了“孤僻、不合群”外,我还听到了“害羞”的中性词汇和“善良”的褒义词。

和李某家长通电话后了解到他在单亲家庭生活中长大。

怎么办?从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入手。把李某同寝室六个男生一起叫到办公室,给他们统一做了SCL-90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所有上述调查过程显示,李某是一个勤奋上进,但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的学生。

2.出拳第二招:太极八卦,乾坤大挪移

接下去如何进行?决定以集体辅导为切入点,主动出击,化解矛盾。

首先给全班学生做了一次《人际沟通技巧》的讲座,,全班重点“严寒”地带的气候开始变温发热。

其次乘胜追击。一周后,待上次讲座的内容已被我推动、消化得完全融入学生的日常交往之后,在一个无课的下午,我和全班同学,在操场上做了一次主题为“沟通无限”的主题班会暨心理团体训练。通过团体合作、没有压力的谈话、儿时的游戏,让他们有哭有笑、有喊有叫。活动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去,同学们之间的感情空前融洽。

在这种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所有的感情冰山都融化了。这个宿舍的空前团结、冰释前嫌也成为上述活动的重要成果。室友们均和李某和好如初,他们主动要求不再调寝室,和谐、友爱的气氛在他们之间荡漾。

案例思考:

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从教育工作的环境来看,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教育工作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的同时, 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离婚率的提高,会有更多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是从教育工作的对象来看,当代大学生同以前相比,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活跃,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复杂、信息量更大。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形成时期,不够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而应对这些变化,我认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建立在用爱心、耐心和细心来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前期基础工作上,以真诚和恰当的引导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这一案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学生心灵,多与学生接触、多多了解学生有多么重要。辅导员只有在学生工作中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案, 用心去体贴、感化自己的学生, 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也才能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同成长。

要构建和谐校园,辅导员工作迫切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第一, 做辅导员要有爱心。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一直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很琐碎,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如果一名辅导员没有爱心,那么他的工作只是停留在工作的层面上,而做不到育人的层面。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工作只是停留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上,直接给学生调寝室,不了解寝室里发生了什么事,也不了解李某的情况,也更不会想要帮助李某去成长,那么李某将会在男生心中永远留下一个爱报复的印象,也永远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永远不相信真正的朋友,他的室友也将不会这么快就学会宽容、理解和忍让。

第6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借鉴 启示

台湾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54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台湾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该项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形成了教学、训导、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教育界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的历程和方法,是由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行动,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怀,其目的是协助学生以自我了解为起点,完成自我实现。

通过了解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中找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与可借鉴的方法,无疑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普遍化与制度化。

台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快速发展,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促使高校心理辅导的普遍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要求专科以上的学校都必须以自身规模在“心理卫生中心”与“学生辅导中心”这两种形式中选其一,设置相应的机构。从1980年起,公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列入正式编制。1982年又分别在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教育学院、高雄师范学院成立了几个“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台湾北、中、南三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任务,以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同时,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还使得已经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通过制订有关的法令文件、将心理辅导明确列入课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等,对心理辅导工作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2.三级预防,全员参与。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其目的在于引进心理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一般辅导,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二级预防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而进行的,三级预防是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而进行的。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充分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即心理辅导是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而并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送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拯溺,而是教人如何游泳;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同时,也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

3.投入充足,配备齐全。

台湾地区投入了近86亿台币来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目的在于“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资金投入充足,硬件设施完备,咨询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全、藏书多。

另外,在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台湾高校的把关也相对较严格。在聘请辅导教师时会考虑下列因素:首先,教育程度方面,任何辅导人员都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以具有硕士学位为佳;其次,工作经验方面,在从事辅导工作之前,最少有两年的教学经验,最好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外的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另外还需要有3―6个月的处理辅导业务的实际经验与实习;最后,专业技能方面:从事辅导所需的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技能等专门训练。台湾地区培养正规、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才的基地是台湾师范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并为新任的辅导教师提供研讨进修的机会。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内地高校还应着重就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加强改进。

1.硬件建设不足,应加大投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仍存在不足;心理辅导人员较紧缺,且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划拨专款支持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辅导的需要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设施。例如,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分别建设个别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根据辅导方式的不同,可建设访谈室、宣泄室、沙盘推演室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开辟心理治疗室、心理测评室、心理阅览室等活动场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计算机等软件和设备;出台兼职教师各类活动课时给付标准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普查和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报告及人员培训等。

在辅导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可参考台湾学校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设立1个心理咨询中心,由数名热心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校医、政教人员组成,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学校经常性的辅导工作;另设1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兼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心理辅导活动的规划、发动与互相配合。同时还要确定专职人员的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师资力量较薄弱,应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内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各高校就应该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另外,对于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也较为缺乏。当务之急,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我国也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格把关,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专职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把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依托条件较成熟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定期对临近地区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咨询与监督,以加强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成长,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

3.课程设置欠规范,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目前内地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欠缺规范,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高校心理辅导在一定的普及面上正常地开展起来。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编写心理辅导教材。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学者提出的制订心理辅导计划与实施方案的“问题――方式――策略模式”,编制课程的单元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4.资源未能整合共享,应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校内外资源仍不能很好地整合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借助于学校多方面的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统筹规划校内资源、发动全员参与和互相配合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启示;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加强与兄弟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各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和研讨;聘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开设辅导讲座;开展与有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提供心理疾病的医疗干预措施等。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妥善引导,通过立法等措施力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普遍化,整合共享多方面的资源,以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亮东.辅导学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2]王淑燕,申鲁军.高校心理辅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信息,2008,(6).

第7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指导帮忙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镇留守儿童情景。

x月份,我校对全学区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景明。到目前为止,已为x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80%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20%寄托给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本事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56号文件精神,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董岗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欢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1、开展结对关护系列活动。进取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代表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我镇已为11们留守儿童找到了妈妈,经过与结对儿童应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忙。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针对镇中心校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一情景,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星期2次为留守獐开放,并供给课余文化学习和组织课外活动。“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两名教师现场指导。

3、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在镇妇联及团委的牵头下,今年共有4名贫困留守儿童受到结对资助,每年均有必须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我镇每半年还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定期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

5、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六一”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举办了一场文化演出;

6、强化宣传。经过学校广播、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景,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取得的成绩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教师中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教师。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此刻还仅仅是起了个头。可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应对生活,应对学习,自强不息,欢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现将本学年留守孩子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主题班队会,加强关爱。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队会,各中队辅导员教师根据本班留守孩子的具体情景,确立一个子主题,策划,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队会。经过主题中队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留守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我的学习与娱乐。经过活动,让留守孩子从小学习自理,明白自我的事情自我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经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忙别人时的欢乐,也在团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忙时的欢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我生活中欢乐的一部分。在各位教师、同学的帮忙下,我校蔡东剑同学被评为莆田市留守孩子“自强少年”。

二、利用节日,加强关爱。

我校根据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六一节在全校开展了“庆六一,关爱留守孩子”大型游园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团体的温暖,觉得自我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开开心心、快欢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利用资料,加强关爱。

每个班级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联系卡、统计表、基本情景登况表、手拉手好朋友结对子登计卡。每一位教师都与留守孩子结对子,要求教师必须做到: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景。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3、供给必要的帮忙,如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四、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忙他,与他一齐成长提高。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我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各班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爱心天地”,发表“爱心宣言”,制作“爱心牌图”,精办“爱心宣传栏”。挑选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版面精美的作品为宣传栏的资料。

一个个品学兼优的爱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爱心宣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爱心画面,给留守孩子阳光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热情。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有留守儿童x名,根据上级要求我校进一步进取探索和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建立了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取得了新的成效。我校全体教师对在校留守儿童给予异常关注,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帮扶上对其总是予以优先照顾,多献上一份爱心,想方设法消除其孤寂的心理,让他们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健康茁壮成长。如活动参与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学习辅导方面,留守儿童优先……

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上,从“创、办、建、管”四个字上狠下功夫,从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措施保障,求真务实高效等三个方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的家长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好。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指导思想:广泛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村“两委”现有条件,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为构建和谐吴川村,促进城乡儿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为其营造健康、欢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健康成长。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工作原则:我们坚持在“五清楚”和“三沟通”原则下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即:清楚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景,清楚其家庭情景,清楚其学习、思想动态;清楚与监护人的关系;清楚与其联系方式。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留守儿童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交流沟通;多与教师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思想等方面困惑,与临时监护人密切沟通,为其营造温馨的家园气氛。

二、加强领导,真抓实干。

(一)创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条路子。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加之监护人管理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留守综合症――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出现障碍、行为出现偏差、安全事故也有时发生。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更加感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我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大家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如每期活动开展都有3个人参加,其中值班干部处理日常应急事务、班主任(退休教师)做好出勤登记、安全管理工作等、辅导教师(在职骨干教师)做好科学文化知识辅导及开展文体活动等。

(二)办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个场所。

为解决留守儿童双休日、节假日没人管、没地方去的问题。我们在校设两个室,一间是留守儿童活动室,另一间是阅览室,作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固定场所。同时按照“七个有”来建设:即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有成效等,实现了由镇村干部、教师(退休教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组成的队伍,为广大留守儿童服务。同时,进取筹措资金,购置图书、文体设施等,并开通了“亲情电话”。

(三)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规章制度。

我们制定了xx小学创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实施方案,创立工作领导组名单、基本概况、工作职责、信息卡制度、帮扶制度、联系制度、“四个五”爱心育人制度。对我校一至六年级156名在校留守儿童造了《花名册》,拟定了每学期《教师轮流服务安排表》、《活动中心日安排表》及详细的《工作安排表》等。这样留守儿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四)管好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心的学习生活。

1.进取培训提高监护人素质。

每学期举办一次监护人培训班。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经过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家庭教育培训班”,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有xx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并分发了《家教歌谣》、〈〈家庭教育集言〉〉等家教材料,受到了监护人的欢迎和好评。

2.精心组织开展活动是关键。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灵魂,是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成效的关键。为此,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分别制定了两个学期活动的具体计划,不仅仅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且增强综合本事。我们开展的活动有:辅导学科作业、健康体检、知识竞赛、春游踏青、心理疏导、下棋比赛、画画比赛、趣味健身、看KTV文教片、每月一次的团体生日,以及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体验生活,主题实践活动等。每次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人有序开展,大大增强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倾情付出,硕果累累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实效。

经过心理教育辅导活动的开展,健全了留守儿童正常的心理品质,他们“学会坚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学会自我调解”,促进了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中心,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自由散漫,学业成绩很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他们变了,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会尊重他人了,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第8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近年来,学校把“全方位育人 育全面发展的人”做为育人目标,通过“推行大阅读工程、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撬动学校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朝着“爱学习、有特长、自我管理能力强”的方向发展。

一、启动大阅读工程,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

把学校建成让学生“爱上读书”的地方,让浓浓的书香伴随孩子成长,是我们的教育情怀。建设书香校园为目标,启动大阅读工程,引领广大师生与经典为友、与名著为伴,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认知。我们主要做了下面几件事:

一是营造氛围。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初具雏形。“育德启慧、明理尚仁”的校训,“书香润德 书韵华质”校园文化主题大厅,举头可见的读书名言,以及教学楼内的“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主题大厅,小花园里的“悦读长廊”,都在引导着全体师生遨游书海,精心阅读。

二是硬件保障。推进大阅读工程,学校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图书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学校进、社会赠、学生捐等渠道,基本解决了图书紧缺问题;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建设了图书室、学生阅览室、开放图书大厅、班级图书角等,特别是我们教学楼8个开放图书大厅,成为了课间学生最喜欢停留的地方。让阅读成为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事儿正在成为现实。

三是细心组织。学校制定了“推行大阅读工程 构建书香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安排了晨诵、午读活动,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同时各年级均开设了专门的“阅读分享”课。本学期,学校教务处专项安排了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各年级有阅读记录表、有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德育处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是教研先行。学校校本教研聚焦于“阅读思维”,以阅读分享、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为主题,学校的公开课、教师的课题研究都是围绕阅读主题展开。上学期疫情期间我校开展了“共研共享,共育共赢”校本教研活动,并邀请局教研室主任、老师参加,活动中老师的《品诗中春景 写美丽世界》;老师的《当数学遇到语文》两节线上公开课,均拓展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内容,课上与学生流畅的交流互动,智慧的火花碰撞,无不体现了我校师生深厚的阅读底蕴。主任认为两位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体现了:暖暖的教育情怀;浓浓的文化味道;纯纯的语文韵律;美美的景物呈现;浓浓的师生情谊。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发展学生的最基本途径,读书是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源泉。”相信通过推动大阅读工程,在学生中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我们的孩子们会更快乐,更努力,更好地成长!

二、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拓宽全方位育人渠道

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为学生打开兴趣的一扇窗,为未来铺就成功的一条路。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一直致力于打破学校教育的小圈子、课本标准的小空间、成绩定终身的小格局,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撬动全方位育人模式。

首先,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开创校本教育的内容、途径、办法和措施。遵循充分挖掘教师特长,合理利用家长资源,适当聘请社会人才的原则,由教务处统筹安排,悉心组织实施。通过整合学校、教师、家庭、社会资源,共开设了34个拓展校本性课程,其中艺术教育类课程有管乐队、合唱团、形体队、手风琴、古筝、口风琴、软硬笔书法、绘画、笛子等;体育训练类,以校园足球为特色,联动排球、篮球、乒乓球,国际象棋、围棋等,国际象棋等;综合教育类,有沙画、机器人、计算机编程、手工制作、主持人、心理辅导等;文化教育类有阅读欣赏、写作、速算、巧口英语等;每周四下午开展活动,实行走班制,全体学生均参与活动。

其次,学校鼎力支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近年来学校借助分局的双投政策,建立了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云计算机教室、学生阅读室、心理健康教室、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书法教室、国际象棋教室、沙画教室、手风琴、古筝教室等等,我们计划利用学校四楼有限的空间逐步完善以综合实践、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创客教育基地。为全方位育人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第三,长期坚持,形成特色。一个好的特长教师,就可以形成一个学校鲜明的特色。特色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心理健康”、管乐队和国际象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语室建设起步,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设着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特殊学生心理教育个别辅导、开展系列团体活动,从未因人员调整、学校搬迁等外部因素而停止。学校管乐队201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参加了局运动会、艺术节演出,“八一建军节”创业社区文艺演出、社区迎国庆文艺演出、区域迎国庆文艺演出、2020年**春晚的演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校的国际象棋,多次在全国棋协大师赛、国际象棋公开赛、京津冀国际象棋棋士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学校还承办了2017、2018年的市教体局组织的国际象棋等级赛,影响不断扩大,正初步形成特色。

第9篇: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高校;朋辈辅导;前路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却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应对沉重的学习压力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因此大学生群体很容易陷入烦躁、焦虑、自卑等负面消极情绪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为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朋辈辅导被引进大学校园。然而朋辈辅导不是一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没有专业的训练和管理,朋辈辅导工作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朋辈辅导工作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朋辈辅导实施方案为核心,以民族高校为落脚点,综合分析多元文化视角下朋辈辅导工作的开展。

一、朋辈辅导的定义

朋辈具有"朋友"和"同辈人"两重含义,朋辈关系的组成实体是同辈群体,指可以信赖、年龄相近、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相似、兴趣爱好及行为方式几乎一致、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十分接近的一种社会群体[1][2]。

朋辈辅导,又称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辅咨询 (paracounseling) 、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 、朋辈帮助 (peer helping)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 等[3]。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体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4]。朋辈辅导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其服务范围涵盖适应性(跨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咨询、心理知识普及、学业咨询、就业咨询、心理情感沟通、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解决等方面,可以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并促进群体间的相互关怀。

二、朋辈辅导工作取得的成绩

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全程的辅导教育模式,通过内化的途径,把客观的校园文化成果转变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从而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要求[5],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覆盖面广,弥补专业心理教师队伍不足

受条件限制,现阶段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有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展开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开设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室等。总体上采取一对多的开展方式,意图通过广撒网、重点击破的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然而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实行一对一的方式。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6],这一数据正面反应了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紧缺的现实。虽然近几年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朋辈辅导成功实现了专业心理辅导不可实现的全面覆盖,也解决了专业心理辅导不可能主动接触并发现需要帮助学生的不足。

(二)灵活性强,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果

由于朋辈辅导助人者和受助者都是在校的学生,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相比较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在时间和场地等方面优势明显。不必提前预约时间和固定场地,朋辈辅导在学校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易于满足同学的个别需求。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往往具有较强共情心理和亲近感。双方之间年龄相近,体验相似,经历相仿,防御性低、互动性高,在共同的语言背景下进行交流,易于互相理解建立信任关系。且不受年龄代沟和传统师生距离观念影响,可以及时处理较简单的心理问题,使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更迫切或更严重的个案,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三)有利于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能力

助人者和受助者双方在辅导中实现个体亲近的同时,其个人情感和心灵也能得到一定的寄托和安慰。同辈辅导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个体思想走向成熟,行动趋于理智。对个体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价值观、感情观、婚恋观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7]。朋辈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外在助人过程是单向的,表现为助人者帮助受助者。助人者帮助受助者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被辅导者在朋辈互动过程中培养幸福感,体验到温暖、关爱和接纳。正确认识自己,对待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在成长过程是双向的,助人者和受助者都在辅导过程中得到成长。对助人者来说,首先在上岗之前都会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这会增长他们的知识,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着内部的整合,这对助人者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外对受助者提供帮助也是个人成就感的体现,通过朋辈辅导更可以增加智慧,培养责任感;所以朋辈辅导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针对性强,反应迅速,防患于未然

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要全面贯彻的党的教育方针。稳定压倒一切,在日益复杂开放的社会背景及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生面对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逐年增多,高校发生学生自杀,暴力事件已非鲜见案例。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高校医务人员和高校的思政队伍。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很多品德败坏和违法乱纪的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出现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而能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或主动向专业教师求助的学生少之又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虽然也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但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所以单单依靠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很难及时发现问题。朋辈辅导员分布在全校的各个班级,每天与同学一起学习生活,能及时的发现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和行动异常,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进行有效疏导,尽可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并第一时间向班级辅导员报告情况,请求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介入。高校的思政队伍通过朋辈辅导员可以获得学生心理层面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保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朋辈辅导的全面展开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促使大学生在一种无形力量的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鞭策,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三、民族高校中朋辈辅导存在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多元文化交织

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受本民族文化、语言、习俗、等因素影响,意识中都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的烙印。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入学后受到主流文化影响,个体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否定本民族文化追求主流文化,有的消极或逃避与主流文化接触,也有个体既不认可原有文化,又不愿意与主流文化群体互动,还有个体既保持对原有文化的认同,又保持与主流文化群体的互动。所以文化适应的困境在少数民族学生身上会体现得异常突出 ,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也就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8]。 如孤独,无力,困惑,抑郁,暴力倾向等。

(二)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增多,纵向对比加剧

民族高校中,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较多。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这部分学生教学资源占有比例明显少于发达地区和富裕家庭学生。入学后,周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城市风貌,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与自己的家乡完全不同,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相比,吃穿用度、卫生习惯、个人才艺、见闻视野等都成为他们的短板,纵向对比加剧。如无正确的引导,此类学生会逐渐出现自卑感。而自卑感又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闭,产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想法,在与他人交往中处处设防、甚至拒绝交流独来独往。这往往会使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承受双重压力,极易导致"社交恐惧症"。

(三)学习基础差距明显,横向对比不平衡

在民族高校招生过程中,A、B、C类地区招生的分数线差异以及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倾斜和照顾,造成了学生学习基础不均的现状。横向对比下,入学后,各类地区学生学习基础差距也许经过老师上课的精讲、学生课下的努力能相应的缩小;但与此类学生相比,部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自小接受本民族语言教学,汉语水平较差,入学后因语言障碍在理解、表达方面困难重重。我们不难想象,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能从几千万考生中脱颖而出,都会是家乡的佼佼者,班级的领军人,甚至在个人修养、造诣方面都有特长,内心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来到大学后,在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他们很快发现原来"一枝独秀"的优势地位渐渐失去,甚至沦为了"人下人", 再加上大学阶段还需面对的课程多,难度高,学习任务重,以及没有特定老师指导,要求自我提升自学能力等多重学习和生活压力下,争强好胜的心理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就会极易产生消极心理,慢慢导致自信心下降,自我评价不客观,甚至自暴自弃,虚伪嫉妒,厌学厌世。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高校朋辈辅导建设策略

(一)严格选拔朋辈辅导员

民族高校是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区"。为了适应多元文化视角下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需要,在选拔朋辈辅导员时,首先要尽可能扩大选拔范围,覆盖到所有群体,招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Cross认为,在选拔辅导员时,要考虑申请者所属的群体,注意选拔者的个人信息,如种族、宗教背景、专业等,每个群体都能有自己的朋辈咨询员,以满足该群体的需要[9]。其次要坚持自愿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收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学生,从而保证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要在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心理测试及面试,选出心理素质稳定,生活积极乐观,学习能力较强,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亲和力高,思维清晰,善于沟通,自身善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与帮助,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明辨是非能力,具有包容性且能认识到多元文化会对个人发展产生作用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候选人。最后综合考虑性别、民族、专业、年级、班级等因素确定人选。

(二)重视专业化培训,增强心理辅导基本技能

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准心理咨询",需要依托专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是理论学习,如朋辈辅导基本技能培训,介绍朋辈辅导的意义与内涵,朋辈辅导员的职责与定位,帮助学员增强对朋辈辅导员的角色认同,并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范围以及保密原则等。第二是对辅导技巧的实操训练,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深化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培训的内容可侧重于做一个倾听者、与他人建立关系沟通感情,发现需要帮助的同学,观察评估做出初步诊断,危机干预,适时转介等。最后培训是一个循环性的过程,学习-实践-体验-反思-学到更多-再用于实践。要紧密的将培训和实践结合起来,多做总结,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使朋辈辅导员具备识别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特别强调该注意朋辈辅导员多元文化视角适应性能力的培训。朋辈辅导员对受助者不同的价值观、偏好和应具有包容性,以避免在面对差异时做出负面的判断。

(三)宣传扩大朋辈辅导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使用多种方式宣传朋辈关爱,增强各民族同学对朋辈辅导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修正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知偏差,扩大朋辈辅导在广大同学中的影响力,从而更有效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向学生提供快捷便利的联系方式,使其能更加便捷的求助。如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园广播、电子广告屏、宣传海报、院系新闻、班级专栏、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

开展多样化的朋辈心理辅导形式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效果,如朋辈心理热线咨询,以电话或网络聊天的形式对一些单一的心理疑惑进行沟通,及时化解一些小问题。如朋辈心理门诊辅导,以一对一的形式,解决来访学生的更细节化的心理问题。还有朋辈团体拓展、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进而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交流需求。

(四)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督导

朋辈辅导队伍的培训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等必须要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朋辈辅导工作正常、有序和长远的发展。首先学校要对朋辈辅导队伍进行长期的支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进行阶段性的督导和培训,不断规范其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如师资培训共享、定期举办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会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督导,可以有效提高朋辈辅导员在人际沟通、分析判断、团体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同学成长并掌握有效的应对技巧。

其次要制定可行的、有效的工作效能评价考核与激励制度,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朋辈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评估项目应包括学生评价、同事评价、督导老师评价、辅导技巧应用水平、是否可以让受助者无顾忌表达、紧急情况反应速度等,评出相应的等级,奖惩分明,保持队伍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于俊杰.大学生宿舍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初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

[3]黄小忠,龚阳春,方婷,李伟健.朋辈咨询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12).

[4]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 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Areas.No.52+[M].Ann Arbor,MI: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ED211904.

[5]单云丽.朋辈辅导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意义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

[6]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7]王臣兰,李佳孝.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8].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