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线电技术作为深入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在两化融合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和《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促进信息化建设和无线通信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资源管理,保障两化融合频率需求
(一)规范频谱资源使用。频谱资源是国家稀缺战略资源,要坚持无线电频谱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的管理原则,依据《省150MHz、400MHz频段专用对讲机频率分配方案》,科学制订全市150MHz、400MHz频率指配计划,大力引导集约共用,及时收回闲置频率,提高频谱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大对信息化所需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支持力度。对于国家和省管频率,要提前谋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尽量满足用频单位需求;对于市管频率,要组织开展频率需求调研,制定频率使用和储备计划,全力保障好“信息”、“无线”建设的频率需求。
(三)强化对专用频率使用的管理。公安、民防、海关、海事、机场、铁路、海洋渔业、广播电视、卫生救护等专用频率使用单位,要与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加强沟通联系,按照无线电台执照属地管理的要求,规范使用无线电频率,办理无线电台站设置手续,接受无线电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二、强化台站监管,确保无线业务有效运行
(一)加大对无线电传感网络、调度网络、监控网络、服务网络、定位网络等无线电系统建设的服务保障力度,重点保障公安集群通信系统、人民防空警报系统、民用航空导航系统、电力负荷遥控遥测系统、医疗服务数据传输系统、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气象预报系统、城市交通指挥系统、抢险救灾应急调度系统等专用通信网建设,组织好组网论证,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实施台站设置使用的全程有效管理,联合工商部门开展对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行为的监督检查,完善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管理制度,引导销售商规范经营,查处无证生产、无证销售、无证使用的无线电“三无”设备,从源头上净化电磁环境;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规范无线电管理许可行为,科学合理审批设置无线电台站;对全市无线电台站设置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整治违法行为。
(三)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新建、改建、扩建公众移动通信基站要科学合理、程序规范,在建设前期要主动向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征求意见,着力推进公众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和景观美化工作,有效避免基站间的相互干扰,提升城市形象;在建设后期要主动将基站技术参数报送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及时办理设台手续。
三、发挥平台优势,助推无线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无线通信产业方向性、前瞻性研究,引导、培育和鼓励无线通信产业的发展。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研发生产企业申报项目,市级审核事项要随到随办、特事特办,全力协助企业设备送检、型号核准进程;对已投资项目,要通过资源引导、技术支持、宣传推介等方式,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对论证引进项目,要主动宣传相关政策,帮助分析市场前景,介绍技术发展动态,尽力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引导各大科研院所和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电模块,帮助提高我市先进无线电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无线电管理服务平台优势,大力促进无线电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产、学、研融合,推进管理和服务领域的转型升级。跟踪掌握无线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务实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示范,促进各类无线智能终端、移动计算终端的普及使用。抓住国家在我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的契机,加大对无线电信息安全的保障力度、无线电信息技术的引导力度,发挥好无线电技术在三网融合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全力推进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第三代和第四代公众移动通信网建设,积极引导电信企业拓展无线服务新领域,开发无线服务新业务;推广应用多种技术体制的宽带无线接入,统筹协调推进地区“无线城市”项目建设;协调电信运营商按时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扩展频段的清频,重视做好PHS系统的退网监管工作。
四、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安全保障技术水平
(一)全面推进市无线电监测机房、检测机房、网络机房和仪器设备室等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电磁频谱监管分中心的运行管理,完善全市无线电管理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做好新设固定监测站的选址和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技术设施效能,不断提升无线电技术监管水平。
(二)全面发挥市无线电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大学生教育实习基地和无线电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无线电管理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对各类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培训,积极探索无线电管理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提升无线电管理综合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融合发展整体合力
(一)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解决无线电管制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已调整了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定期检查和交流贯彻落实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共同推进全市无线电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论文摘要: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以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索信息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认为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江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在自身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建构知识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将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李其维,1999)。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context)的体验,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学家们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何克抗,1998)。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信息)和媒体(教学环境)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板书及其它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出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介人,尽管许多外语教学课堂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新的媒体仅仅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人使“书灌”变成了“电灌”,新瓶装老酒,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Dr.Micheal D.Williams,2000),如下图所示: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J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祝智庭,2000)。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张屹,1999)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信息化教育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英美文学史”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通过指导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增强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基于认知主义学习论,教学主要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达到教学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发起、运行、评价的,学生只是教师的控制对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英美文学发展史,评析作品主题思想、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语言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介绍作品的欣赏方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教学材料基本是以教材为主,很少涉及其他教学资源。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英美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知识点的繁杂,从中世纪到现代几百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涌现了繁星般灿烂的文学巨匠及无数的优秀作品,这些巨匠与作品受其所处年代历史、文化、宗教等影响,分属不同的文学流派,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复杂的思想性,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很难得其精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被文学史生动有趣的内容及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陶醉于教师的讲授,但在课后,往往被那些复杂的外国人名、作品名、人物搞得晕头转向。有些学生则将学习重点放在识记大量的知识点上,对于作品的理解、分析、欣赏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是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然而,长期困惑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是:一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限于在文学史范围内进行修改;二是认为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手段不象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难以做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化,在思想上人为地限制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其实,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师不应该以传播知识与控制学生为主要任务,要求教师以‘导’代‘教’、提倡对话性教学”,这一教学原则同样适应于英美文学教学,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蓬勃发展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英美文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先进性、现代化、多媒体化相联系是完全可能并可行的。
四、信息化教育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引人信息教育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单一讲授英美文学史知识的模式,在跨学科的平台上整合课程内容,把电影改编、美术、音乐歌剧、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各种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按照文学发展规律重新建构英美文学史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学科整合知识点,主要内容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思潮、文体分类、重要作家、作品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讲授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课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资料和自己从其他资源收集的资料,进行深人的学习,并以撰写论文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其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学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使隐含的思想变为直观把握;把枯燥呆板的文学史资料变为生动活泼的视觉、听觉艺术;将“视、听、读、写、做”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精彩纷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视:充分利用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中国文化视觉资源,将传统文字的英美文学史教学转变为视觉英美文学史教学。听:充分利用音乐、诗歌朗诵、歌剧改编、戏剧等视听资源,改变传统英美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艺术殿堂的氛围。读:按照英美文学史的演化规律,阅读经典名著,把握英美文学精髓,掌握其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英美文学论文,为深人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制作多媒体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素养。
五、结论
(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我们强调的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应该很好地将这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勇于尝试,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推动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指导意见》高屋建瓴、系统全面,又务实具体、极具操作性,是主导我国各行各业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基于互联网创新变革的一项顶层设计,值得各界深入全面解读。我以为最基础的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准确把握“互联网+”行动的定位和意义。《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要把握好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形成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二是《指导意见》契合了十以来党和国家推动的创新驱动发展、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等三大战略,应联合布局,协同推进。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未来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久前,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互联网不仅是创新驱动的典范,还是带动其他领域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和突破口。此次《指导意见》专门提出了“创业创新”专项行动;其他10个行动也都明确提出了发展融合型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主流方向,鼓励支持创新驱动,促进互联网平台新经济成长壮大。
同时,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这是新时期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此次《指导意见》提出要巩固网络基础、做实产业基础、保障安全基础、拓展海外合作、加强智力建设等保障支撑措施,是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落实。与此同时,《指导意见》还对网络提出更高要求,如工业互联网要具备高可靠、低时延、大容量、广覆盖等新性能;自主技术设备要支撑“互联网+”各项应用;安全保障手段要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嵌入生产全流程等。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农保”指导意见》),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的计划,“新农保”的落地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而这对现今的农保管理和信息化基础,却如平地起高楼,而复杂、人员流动性强的农村信息化特性也给“新农保”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挑战。
平地起高楼
对“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最大区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农民养老保险处处长高帆指出,区别在于国家拿出了真金白银对农民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同时,“新农保”的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金式管理,这能够有效遏制挪用农保基金的情况发生。
“新农保”的优势,让这一次政策一经出台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欢迎。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赵磊介绍,截止9月3日,北京市“新农保”参保人数已达127.5万人,覆盖率达85%。
然而,对于各级管理部门来说,如何落实好这项惠农政策还面临很多挑战。
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在有关部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皮德海坦言,各地经办力量尚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农保经办业务主要由县(市、区、旗)、乡(镇)和行政村三级经办,而恰恰这三级经办机构力量十分薄弱(详见表)。
同时,皮德海还指出,各地经办手段也比较落后,业务流程不统一。不少地方经办工作还以手工操作为主,经办成本高、效率低。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建设规划。一些地区为解燃眉之急,开发了过渡性的应用软件,但在系统结构、业务模块、数据接口、指标体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各地的新农保经办管理模式不统一,操作流程差别较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
还有专家指出,中国有多达8亿数量的农民,“新农保”在实施中一定会遇到海量数据和账户信息,“在这样的水平不一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系统着实不易。”
系统层更多
“从信息化的角度考虑,实施新农保的困难在于农村信息系统的多层次性。”谈及“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所要面临的挑战,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事业部副总经理叶丽艳告诉记者。
叶丽艳解释说,这种多层次性与“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有关。现有城镇职工社保信息系统由“省-市-县”三级网络组成,而新农保系统则是由“省―市―县―乡镇”四级网络组成,与现有的城镇职工社保信息系统相比,“新农保”多出一个层次。
“所以‘新农保’在业务经办流程中,乡镇事务所是其信息化的初始环节,而它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流程的顺畅和效率。然而,在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村中,各管理部门的末端管理资源,以及农村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叶丽艳认为,新农保的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各地省―市―县―乡镇四级的网络建设、各级经办机构的人员能力建设,以及整个方案的制定和各项工作的组织。
据了解,针对经办人员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的问题,东软之前都是专门为客户组织集中培训,同时提供电话咨询、人性化系统帮助等途径来进行解决。此外,“‘新农保’的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借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参保人群分散,在基层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和多层经办机构的组织方面有可借鉴的经验。”叶丽艳建议说。
各地有差异
《“新农保”指导意见》中提到,在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时实行县级管理,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实行省级管理。而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系统的构建上,“新农保”也面临着地区差异与统一系统的调和难题。
“新农保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地方调研、统一信息标准、优化业务流程、简化系统操作,最大程度地避免闭门造车。量身定制的新农保信息化系统,才能更好地为各级经办部门提供方便、简单、实用的服务。”叶丽艳很有感触地说。
据介绍,东软今年负责的天津的城乡统筹系统,是将原来的新农合系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系统、城乡老年人补助系统、农籍职工养老保险系统、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系统统一纳入到整个城乡统筹系统当中,实现了各类人群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 而包头和芜湖两地则是在原来金保系统的框架下来建设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养老保险。
“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是各级政府根据本地的需求所制定的本地化操作流程和经办管理模式不同。”有专家建议,政府除了加大宣传和政策引导力度外,新农保的系统构建要从地方调研入手,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经济、环境以及信息化基础的本地化政策。
同时,叶丽艳还指出, “新农保”信息系统还面临着农民身份变化以及异地系统对接问题。“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原有的缴费年限和账户如何处理。农民发生迁移,社保关系如何转移,从信息化角度讲,必须要考虑参保人员的流动性以及身份的变化性。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主持研发新农保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10月底完成。另外,“新农保”的经办规程也已经基本完成,将于近期。
“新农保”的推行将实现全社会的老有所养,但其后的信息系统建设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新农保”缴费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等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政策文件,以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工作部署,总结交流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进展、取得成绩,分析存在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
推动信息化行业深入渗透
怀进鹏在讲话中指出,“十二五”以来,我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两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实力全面跃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兴起,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很多新情况新特点:“软件定义”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变革,信息技术加速与制造领域融合开启产业竞争新图景,工业信息安全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推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深入渗透和软件服务业由大变强,对“十三五”时期打造我国全球竞争新优势尤为重要。
怀进鹏表示,重视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是加快发展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抢占新工业革命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加快发展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和支撑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
怀进鹏强调,“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重大任务是,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为目标,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根本途径,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内容,以推进工业信息安全为保障,切实抓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是深化融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深度融合大文章。二是突出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夯实制造强国建设基础。三是强化安全保障。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
把软件作为产业的灵魂
怀进鹏对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软件服务业的重大发展机遇,抓好谋篇布局,对发展条件的变化有正确清醒的认识,顺势而为、趁势而上。既要巩固增强收复失地的能力,同时要另辟蹊径,推动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动软件作为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立足全球竞争的大格局,谋划好发展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的行动计划;围绕信息物理系统(CPS)、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以世界眼光进行顶层设计,超前部署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转变。二是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生态系统的建设,抓好协同攻关,打好攻坚战,不仅要吹响冲锋号,把软件作为产业的灵魂,还要把软件作为生命的重要部分,更要吹响集结号,把最强的力量集结起来共同干。要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促进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产学研用联盟的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有机协同;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三是全力以赴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抓好贯彻落实,有了好的蓝图,还要持之以恒干到底。要紧扣《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战略实施,研究细化和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抓好工作部署和落实;切实抓好《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宣贯落实,实施好两化融合创新推进2016专项行动;抓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相关“十三五”规划的实施,继续做好软件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的宣贯落实,提升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探索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
全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谢少锋在题为“加快发展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全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工作报告中,阐述了“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亮点和2016年以来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进展,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对于“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的主要任务,谢少锋强调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推动产学研“双创”资源深度整合和开放共享。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完善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鼓励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增强融合发展基础支撑,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提升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和推广。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研制形成互联网时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进一步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评定、培训的市场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层次的两化融合评估协同工作体系。
二是加快构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产品,加速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深化大数据发展应用。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培育自主可控大数据产品体系,创新大数据技术服务模式。实施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工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全流程应用,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模式。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云计算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宣贯,整合第三方测试机构完善云计算测评服务体系,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环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基于云平台的新模式、新业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4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矛盾。
10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朱宏任4日在宣传贯彻《指导意见》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我国应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指导意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严重产能过剩危及产业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一段时间以来,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朱宏任说。
当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作用未能发挥好,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也导致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
“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集中爆发,我国以前也多次出现过。但是,像目前这一轮范围如此之广、数量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的产能过剩还不多见。”朱宏任说。
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朱宏任表示,把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压下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处理在建和建成违规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各地要坚决摒弃‘风头一过、大干快上’的错误想法,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国土、环保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全国各地将按照要求对违规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凡是未开工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一律停建。确有必要建设的,各地要根据布局规划、环境承载力,以及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要求,提出申请报告。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出具认定意见。对未认定的,一律不得续建。对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立即停建,并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对监管不力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各地要按照谁违规、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债务和人员安置工作。所有违规项目处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同时,各地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建成违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提出整顿方案,向社会公示后,并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备案;对不符合备案要求的,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反馈意见。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年度任务加快淘汰。
“淘汰落后产能是被近年来各地区实践所证明的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朱宏任介绍说,各地必须确保列入今年3批公告的企业落后设备(生产线),在年底前彻底拆除,全面完成2013年目标任务。同时,工信部将研究制订2014-2015年淘汰计划,争取提前一年完成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财政奖励政策、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力争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产能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产业优化布局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引导产业优化布局,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举措。同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还必须充分依靠企业自身,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从根本上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朱宏任说。
据朱宏任介绍,工信部正在会同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重点是深化改革,完善相关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融资支持,丰富企业兼并重组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发挥产业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服务和管理,努力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压缩过剩产能。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缺乏领军企业、发展秩序混乱,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导致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朱宏任说。
顺势而为:
“三项要求”催生“制度清零”
如何保证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指导意见》在电力公司真正落地,如何保证公司的管理体系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管理提升促进公司快速地成长?是2014年摆在电力公司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电力公司董事长龚祖春在年初的公司职代会上对制度清零工作提出:“要针对当前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按照一切管理工作从零开始的思路,根据‘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要求重建本部门、本专业制度体系。”
首先,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进行“制度清零”。当前,随着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经济步入换档减速期,建筑业发展整体趋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效益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电力公司只有应形势变化,主动通过制度变革,从管理上堵漏洞、要效益,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制度清零”。
其次,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指导意见》真正落地要求我们公司必须进行“制度清零”。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指导意见》是指导我们生产经营的宏观战略,要保证《指导意见》的战略在电力公司真正落到实处,接到地气,需要一种承上启下的媒介,在《指导意见》的总框架下,结合公司管理实际,通过“制度清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指导意见》在电力公司真正落地。
第三,电力公司自身快速发展及管理现状要求进行制度清零。电力公司原有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2010年至2014年,四年时间,电力公司中标签约金额由原来的20多亿元到目前的50多亿元,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样翻了2倍,公司发展迅猛。而与此同时,职工普遍年轻,管理经验不足,人才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制度清零”,形成强总部、强管理、强控制的管理氛围,逐步带动和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构筑蓝图:
“双层总分”打造基本框架
“制度清零”对于电力公司来说,既是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新的制度体系,必须满足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指导意见》的精神,又符合电力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经过公司群策群力,认真分析,确立了以“双层总分”模式打造制度基本框架的总体思路,引领公司“制度清零”工作。
首先,在总部设计层面,以集团股份公司指导意见为总框架,打造电力公司制度分框架。按照集团股份公司《指导意见》确定的治理结构,即“三驾马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的基本职权、“五类会议议事机制”的要求,设置电力公司制度总的基本框架。以总部组织架构为基础设置业务管理系统,形成分业务系统进行制度设计,即按照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下设资金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集采管理系统、市场开发系统等10大分系统,进行各业务管理,形成总部设计层面的总分模式。
其次,在业务系统层面,以每个业务系统基本管理为总框架,在业务系统内部设计具体的规定和办法。在业务管理系统制度流程方面,电力公司每个系统的制度都是以基本制度和具体细分的规定和办法的“总―分”方式进行构建,明晰管理流程。以资金管理系统为例,公司制定资金基本管理制度,对公司资金管理的原则、目标、资金管理中心的职责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严格的界定;在基本制度明确的总原则指导下,对综合类、资金归集类、资金审核类、资金监控类等类别共28项具体规定和办法,进行分类管理。公司其他系统的制度基本框架以资金管理中心制度建设为标杆,进行制度蓝图“绘制”,促进制度清零及重建工作迅速展开,形成了内部业务系统内部的总分模式。
流程再造:
“四导向四统一”构筑制度体系
电力公司制度清零、管理重构工作,得到公司领导的极大支持和重视。公司董事长提出了“制度清零”的思想,亲自制定了制度清零的路线图和计划表。公司其他主要领导对各业务工作从基本管理制度到具体制度都提出了工作思路,公司董事长更是全程参与每一项制度的每一次审核、讨论。为构筑科学的制度体系,打造流畅的流程管理,我们坚持做到以“四个导向”为基础,以“四个统一”为方法构筑制度体系。
首先,我们坚持以“四个导向”作为构筑制度流程体系基础。一是以总部管控为导向,实现强总部、强管理、强控制。即坚持“一切权力归总部”的管理思想,打造具备较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具备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职能、具备较强的资源协调配置能力、具备较强的工作指导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控制项目资金运行、控制项目合同签订、控制项目队伍选择;二是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注重从顶层设计制度架构,从公司战略需要和现实需求出发,通过重组业务管理系统,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开展管理设计,形成总体制度架构。注重做到“于事简便,于法周延”即注意同一制度体系内以及不同制度体系间各种制度的相互联系,既要避免“制度打架”,造成制度执行的相互矛盾;又要避免“孤立无援”,造成配套制度不够,无法落实的现象。三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出台的所有制度都是为出现的各种问题而精心制定。四是以信息化要求为导向。要求流程必须单向流转,避免出现倒循环或死循环,在流程设计上,不出现同一个节点多个人负责的现象,从而使各项流程符合信息化的要求。
自1990年创办以来,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专注ICT领域25年,已成为助力企业拓展中国及亚太市场的行业盛会。展览会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成为零距离洞悉行业发展状况,拓展亚太市场的平台。
“201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为期5天,以“感知未知,智能互联”为主题,展出规模近45000平米,吸引了来自芬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卢森堡、瑞典、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知名企业参展,将在5G、4G LTE、宽带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移动转售业务、信息安全、铁塔产业链等方面向业界呈现最前沿的技术、产品以及解决方案,展示内容覆盖ICT全产业链。
2015年,全球信息通信产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更是作为国家经济基础产业得以充分重视,于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之后,今年陆续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若干政策措施。
信息通信技术与各产业领域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发展方式、模式的深刻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关键词: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
我国在管理会计信息化领域的起步较晚,2000年起一些国外管理会计软件厂商逐渐进驻中国,促使我国少数已经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单位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主要在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等领域开始建设。现今,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步尝试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例如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进行预算管理、运用作业成本(ABC)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等等。
截止目前,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尽管已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大多数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仅仅局限于单个的管理会计工具,信息未得到有效的整合。据此,财政部于2014年10月27日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顺应时势的提出了企业要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全面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二、大数据时代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孤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且过于理论化,其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实际经济情况严重脱节。财政部会计司在《指导意见》的系列解读之五中指出,我国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各个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单独信息化的阶段,各信息平台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通,在信息上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无法深入挖掘并整合相关信息,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技术不完善,缺乏相应软件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急剧增大并且包罗万象。企业平日获取的海量数据,既有结构化的数据,也有非结构化的数据,需要专业的数据处理技术才能甄别出有效信息。当前,我国应用的管理会计软件多为国外软件。这些软件不仅成本高,而且对我国的使用习惯等实际考虑不足,企业很难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无法有效推动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数据信息安全性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采用了大量的“对内”数据。这些数据通常蕴含着企业战略投资等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将冲击企业整体的商业运作,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然而,我国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并不能对数据进行自动的归类与存储。再加上,信息承载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导致数据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严重威胁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四)缺乏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专业人才对纷繁复杂、种类多样的数据进行“提纯”。可见,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快速增长,但其结构却不尽合理。总体来看,我国在基层从事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人员数量巨大,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中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却严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大数据时代的建设。
三、大数据时代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限
在大数据时代,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可以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更加高效、顺畅的运行。为了顺应时势,企业应当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全面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的出现。另外,对于已经建立能够适应自身发展新需求的子信息系统的单位,应当着重统一各子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加强各子信息系统间的互通互联与数据共享,提高本单位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限。
(二)与会计软件公司密切合作,开发切合实际的信息系统
由于缺乏合适的国内软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了紧紧抓住当前大数据下发展的大好机遇,企业应与会计软件公司密切合作,深入挖掘自身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新需求,在合理借鉴国外软件研发经验的基础上,打造真正切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实际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三)进行信息分类,加强信息的安全防护
在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要确保信息安全,企业应当进行信息分类,严格控制各个可能泄密的环节,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另外,企业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时,还需要加快对大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进程,加大相关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保证信息时刻处于合法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有效掌控之下,为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安全屏障。
(四)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力
根据前述分析,企业若想有效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弥补当下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国家与企业应注重对此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力。从国家方面来看,可以改革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增添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相关题目;也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与大数据时代背景相契合的管理会计师认证。从企业方面来看,可以加大人才招募力度,缓解此类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压力;也可以邀请专家来授课,对现有员工进行素质培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管理会计既是挑战,更带来了机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卫强.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研究[J].财经界,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