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候常态化,灾害性天气频发,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具有一定动态演变性和隐蔽性,以前的调查成果已不能反映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不能满足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需要。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彻底摸清地质灾害现状,健全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对提升地质灾害总体防治水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目的
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目的:以村(居)为基本单位,全面开展我市1:5万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按照国土资源部《<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要求,充分利用已开展的1:10万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综合研究成果,加强对已有成果的二次开发利用,了解、掌握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的放矢地部署我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二)对我市所有镇、村(居)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清全市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分布状况,包括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以及潜在地面塌陷等。
(三)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点发育现状和发生历史,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形成影响因素以及造成的危害等,并对其稳定性、危害性(灾情)及潜在危害性(险情)进行评价。
(四)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名称、位置、数量、预防和治理方法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单位、治理时间、资金投入情况、治理效果等。
(五)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规律,开展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和风险评价,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和地质灾害综合研究。
(六)对每个存在的地质灾害点建立信息档案,编制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七)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和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结合调查成果,指导当地政府进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八)建立市地质灾害数据库,标准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1:5万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实施方案》规定执行。
(九)提交调查工作成果。包括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5万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管理数据库和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地质灾害野外各类原始资料、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
四、工作方法
本次调查工作的开展以涉及我市不同时期的水、工、环综合研究成果为资料基础,采用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
(一)资料收集。涉及国土资源、规划、统计、水利、气象、旅游等多个部门。
(二)遥感解译。采用最新遥感映像航片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发生点或隐患点进行全面解译,以此指导野外各项调查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地面调查。在已有资料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调查方法与先进的调查手段相结合,开展区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和地质灾害核查、调查。
(四)GIS技术应用。严格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及相关标准,进行分层、编制属性表,建立县(市)级地质灾害图库。
(五)GPS技术应用。采用高精度GPS全球定位系统,将地质灾害发生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进行准确标绘,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供资料依据。
(六)综合研究。在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科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建议。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和信息系统。
五、工作进度安排
全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要于年10底前完成,并通过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联合组成的技术工作小组的审查验收,其中野外调查工作要于6月底前完成并通过验收。主要工作分六个阶段:
(一)调查准备阶段(4月10日—4月15日)。
成立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联合调查组,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地质灾害调查资质单位,编制完成调查技术实施方案等。
(二)资料搜集与遥感解译阶段(4月16日—4月25日)。
主要搜集我市不同时期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社会环境及气象水文资料、矿山分布及开采情况、地下水开采情况、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采用多时相、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开展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从面上掌握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整体、动态特征。围绕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镇、村(居)或重大工程,同时兼顾交通干线以及水库、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解译,开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全面查清我市所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三)野外调查与勘查测绘阶段(4月26日—6月30日)。
在已有资料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调查方法与先进的调查手段相结合,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程度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针对不同地质灾害分别确定相应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区并开展区域调查。同时在扫面的基础上,选择重要地质灾害地质体或重点地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辅以山地工程、物探、钻探等手段加以验证。通过技术工作小组对本次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质量的验收。
(四)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及综合研究阶段(7月1日—7月31日)。
根据野外工作成果,归纳总结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形成机理、造成危害,分析研究地质灾害点的潜在危险性、防治措施、监测方法,进行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编制实际材料图、1:5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1:5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成果图件,汇总整理地质灾害调查表、有关影像资料等。
(五)群测群防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阶段(8月1日—8月31日)。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完成群测群防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
(六)成果报告编制与验收及成果汇总上报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在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总结编写成果报告及其他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通过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联合组成的技术工作小组对我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审查验收。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技术保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我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合调查组,办公室和联合调查组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要负责编制完成调查项目宣传方案、实施方案等工作。联合调查组由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市国土资源局、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组成,负责本次调查的实地调查、技术保障、调查技术实施、数据库建设和成果汇交等工作。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环境保护
1.频发的矿区地质灾害
针对矿区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矿区资源产量不断减少,矿产储备明显不足(如图1),为应对矿区现状,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果,研究人员对于矿区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图1我国主要矿产储能比例
1.1地震灾害
基于采矿工程对于矿区地表岩石层的破坏。对于一些处于地震带及地震带边缘地理位置上的矿区,时常会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与破坏性,当灾害发生时,对人民的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监测手段对地表活动进行勘察。以预警地震灾害的发生。
1.2地表坍塌
由于矿区工程运作对于地表的破坏以及山体的镂空,矿区难免会发生地表塌陷等人为导致的地质灾害。由于某些矿区工程建设设计漏洞,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引发地面坍塌,对于工程主体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产生人身安全威胁。矿区的工程作业导致地表土壤结构的变化,土质松弛,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地表坍塌。一些处在山体上的矿区,砍伐山体林场,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3地裂缝
地裂缝往往出现在区域性的地表断裂。由于地裂缝与地下水的运动有关,在一些开采水平低下,没有科学依据指导的矿区,常常会出现地裂缝这类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于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枯竭,地下和结构坍塌,出现大面积的地裂缝。对于该区域的地表主体结构,造成外力因素下的非自然变化。
2.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应用
在目前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有许多常见的基础应用技术与手段。包括GPS技术,地质雷达技术,瞬变电磁法技术,遥感技术,水勘测技术等。
2.1GPS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常用GPS技术提高地质地表监测的准确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GPS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GPS技术在对地表状态进行测量与勘测中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监测人员及时尽早地探知地质灾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
2.2地质雷达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对地表环境进行短距离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距离较短,探索结果尽可能的准确。地质雷达技术在使用期间,通过电磁波对地表以下的部分的探测,遇到障碍物由电磁波分析将具置返回到地面,帮助研究人员掌握地表下的地质状况。实现地质勘测的自动化应用与信息化分析,预测预防地面坍塌与地裂缝。
2.3瞬变电磁法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勘测手段,瞬变电磁法技术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瞬变电磁法技术通过电磁设备向地底传送脉冲电磁波,通过二次涡流场的变化来分析地质状况。研究人员借助瞬变电磁法排除某一区域的地质隐患。
2.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一个地理信息技术的联合整体。研究人员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地区地质状况各项参数整合分析。遥感技术在实际使用期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信息结合,给勘测活动提供先导数据资料,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2.5水勘测技术
水勘测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化学分析法主要通过对于地表水质的化学性质分析,对水质酸碱度的检测,沉淀物的测试,得出水质成分综合性检验的分析。通过物理分析法分析地表水体内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使用光谱分析仪对水质进行准确检测。
3.实施水工环地质工程与环境破坏
3.1工程实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危害
水工环地质工程实际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执行地表勘测活动时,由于勘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设备辅助与人力投入,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产生难以避免的破坏。例如,工作人员在架设设备仪器时需要对周遭的地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工作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与生活垃圾也一定程度上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支挡、护坡、改造排水管道等多方面的施工产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这些污染问题常常不被重视,导致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对于土壤挖掘,挖孔等工程活动,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二次危害,对于矿区地质工程的治理产生影响。
3.2工程实施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危害
对于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不仅仅会影响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还会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于土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环境部分会留存大量的人类活动痕迹,导致该地区原本稳定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搭建一系列的工程建筑,导致该地区地表景观发生变化。对于名胜古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导致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影响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
4.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影响
在新的环境保护建设标准下,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从多个方面有了严格的要求。相关的技术手段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下进行了大量的革新,以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4.1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创新指导
随着社会对自然环境需求的提升与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有了新要求。通过改进不够科学的生产工程方案,执行规范标准,调整政策,为水工环地质工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且明确的准则。在创新性需求的背景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数据化的工程实施方案相结合,工程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4.2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由于加强环保措施,对环境的需求提升,许多矿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有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整体工程在环境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贯彻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很好执行统筹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方改变了以往工程作业当中图方便图快捷的错误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工程建设理念。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良好推进了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
4.3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污染物的产生
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施行,原本水工环地质工程大量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对减少。工程作业人员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放的污染物,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过量排放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工程污水的排放有了有效的控制,在固体废物,气体,废物等方面也进行了严格地把控,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产生的一切工程废物都进行科学的处理,从排放源进行废渣分解,从而降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产生的污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4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提高了行业规范
根据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需求,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成效。但对于从长久时间上的考量,依然会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伤害。这一系列环境损害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工程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整体行业在相关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规范。通过创新改变现有的工程标准,以达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同时可以减少对于工程周围的环境破坏,使得工程总体口碑得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推进整个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践行。
5.提高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工程质量,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措施。
5.1将环境保护作为工程刚需
施工人员在开展某一区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该区域的环境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工程准备时期,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对于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需要进行规范与提高,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人为的、低级的环境破坏。严格执行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5.2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
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求,不仅仅是工程施工方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政府与相关部门也需要制订更为严格的施工标准。以规范化的制度、准则对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管,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派遣专员对于工程进行环保标准的实时监督,建立严格的追责体系。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工环地质工程在施工环节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严格遵守。
5.3完善对于施工地区的生态补偿
对于一些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立及时的生态补偿制度。由相关环保部门派遣专业人员对于施工区进行工程检查与评价,对于不符合生态标准与环境保护需求的工程责令进行严格的整改。对于已经造成污染威胁的工程,要求施工方给予周围原住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是对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
6.结语
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与相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无疑将推进水工环地质工程整体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施工人员将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在长时间的检验下依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芬.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产生的影响[J].绿色环保建材,2020(09):42-43.
[2]张艳.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62-163.
[3]王昌举.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中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1):84-85.
[4]孙晓民,李明慧,等;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1):185-186.
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实施恢复治理工程,5年来,争取国家资金3.5亿元,实施了27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治理矿山18座,涉及面积4113公顷,使10个县(市、区)、约50万人受益。惠农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连续2年被列为自治区民生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942个。实施“中小学校安全工程”,查出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各类学校43所,全部排除了隐患,部分实施了搬迁。完成了全区44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8457名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汶川大地震第二天,深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排查出特重、较重滑坡隐患点10处,受威胁群众195人,并配合当地政府进行了搬迁。
积极组织地下勘查找水。积极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监测区域覆盖银川、石嘴山、吴忠和固原4个市,为我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超采及下一步的合理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新一轮全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宁南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鄂尔多斯盆地(宁夏)地下水勘查及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调查评价,为我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地下水资源方面的科学依据;编制了《地下水资源勘查规划》《地下水资源勘查实施方案》,启动“宁夏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项目,并找到优质饮用水;分别在同心县、西吉县、海原县、平罗县等严重缺水和苦咸水分布区探采结合成井23眼,解决了15个乡镇近12万人和3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欢迎。在平罗县实施的找水示范工程受到国土资源部表扬。
积极开展征地补偿清欠工作。组织清理各地拖欠群众征地补偿费。2009年,共清理兑付1998年以来拖欠的农民征地补偿费11.21亿元。调整提高了执行多年的征地补偿标准,严格执行新的征地补偿标准和“一卡通”发放模式,落实征地补偿费9.76亿元,占用耕地的标准同比提高了17%,切实维护了征地农民的利益。
切实做好保障性住房供地工作。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地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地力度。2010年,全区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供地3483亩,占房地产供地总面积的70%以上,同比增长105.9%。
1.1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历史上的乱采乱挖及建国后大规模开采,使得窑街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严重破坏。一是地表岩土体在自身重力以及大气降水的入渗浸润、潜蚀作用下,使得裂缝不断扩展,坡体物质愈加松散,坡体稳定性越来越差,许多坡面不断形成陷槽、陷坑。受降雨冲蚀,一些塌陷槽、裂缝逐步发展成细沟,对窑街矿区4万余人、10亿多元的财产安全和下游窑街街道及海石湾城区均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二是矿区内滑坡、崩塌范围及数量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不断加大,大片耕地及居民住宅被损毁。三是煤矸石堆石场高陡斜坡的自然塌落及受降雨冲蚀的碎石物质不断四溢,不仅扩大污染面积,毁坏掩埋耕地,而且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矿区承灾能力差,抗灾能力不足矿区内地质环境脆弱,承受地质灾害的能力差。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危害将十分严重,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矿区尤其以塌陷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最为普遍,一旦发生大规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矿山上万职工的生命及数亿元财产安全将遭受重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1.3地质环境问题严重,灾害趋势加剧窑街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普遍,尤其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非常发育。区内地面塌陷使地形破碎,坡面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大量固体松散物质,直接堆积于狭窄的沟道内,严重堵塞沟道,一旦遇强降雨就会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
2矿山地质主要措施
2.1立足实际,研究分析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自2008年开始逐年实施。在开展工作前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一是对矿区内的水文、气象、地质、地震、灾害等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对矿区的地质环境基础条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发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时间、发展速度、分布情况及治理成本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特征,结合其他地区恢复治理的成熟经验,制定支挡、硬化、绿化、拆除、改线等有效的措施方法。三是对矿区进行地形测量,准确掌握矿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地质隐患的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等,确保治理工作有重点、有缓急、有实效。
2.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既要立足实际,还要着眼长远,更要注重实效,所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于顺利实现综合治理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结果,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综合治理区。其中近期规划确定为2008-2010年,主要完成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和较重区域的治理,包括地面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地表沉陷裂缝回填、不稳定斜坡整修、修筑排水渠、拦渣墙、以及泥石流拦挡坝、排导沟等,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中期规划确定为2011-2015年,针对环境影响较重区域进行治理,主要完成矸石场平整、分级堆置、覆土绿化、矿区道路整修以及矿区绿化、美化等。远期规划一直延伸至闭矿期。主要对地面塌陷、零星矸石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并落实边生产、边整治的长期治理措施,杜绝地质灾害,并分年度对周边山坡进行植被绿化,创建绿色矿山,使矿山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平衡。
2.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保证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得以实现,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综合治理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加大投资,组织实施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对处于地面塌陷区内遭受地面塌陷危害的4000多户居民分年度实施搬迁安置。二是对于地面塌陷区出现的裂缝实施人工或机械夯填,并进行复垦植被。三是对崩塌、滑坡灾害实施放坡、挡墙、护坡等工程措施进行整修加固,并作好坡面排水,加强和完善排水系统。四是对泥石流沟浴首先清理废弃物,保证沟浴畅通,同时适当采取修建排导渠、设置拦挡坝、格栅坝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五是对排矸场采取坡脚拦挡、分级堆置、设置防尘隔离网、在坡面坡头覆土种草植树、坡脚修筑截排水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六是对于废弃的工业场地和闭矿后的工业场地等区域,拆除建筑物,进行土地复垦。
2.4综合利用,以用促治大力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当前国家鼓励的一项产业政策,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灵活运用政策机遇,借助产业政策扶持,积极组织实施了以煤系共伴生、矿山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陆续建成窑街劣质煤热电厂、油页岩炼油厂、矿井低浓度瓦斯与油页岩炼化尾气发电厂、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免烧砖厂、新型墙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并规划建设窑街矿区2×350MW低热值燃料发电厂,对矿区历史堆存、新增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矿山排放资源和煤层气、炼化尾气、半焦、烧变岩、粉煤灰等废弃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低品位和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解放了土地资源,进一步改善了矿区环境质量。
2.5企地合作,互利共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履行环节,既是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一项公益性活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在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修建矿山医院、整修公路设施、开展包村帮扶行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措施,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动员全民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实现了群众、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的“和谐矿区、互利共赢”新局面。
3矿山地质主要成效
3.1通过加大地质隐患治理,促进了矿区稳定发展
治理因采空区形成的地表沉陷区域8.81km2,对塌陷区裂缝、坑槽进行充填夯实,并恢复植被,使得已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得以修复重现,通过实施拦、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和恢复植被的生物措施,对不稳定斜坡进行加固拦截处理,将大部分泥沙石块拦蓄于沟内,削减洪峰流量,稳定沟坡,减轻泥石流灾害隐患,使矿区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拆除塌陷区危房约24000m2,修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搬迁安置房39.96万m2,安置搬迁居民6430户,重新修筑因塌陷毁损的矿区公路3.18km,从而有效防止了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了矿区的和谐稳定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3.2通矿区矸石山治理,有效解放土地资源
历史堆存的煤矸石、废石、废渣,堆积高度不一,形态各异,不但压占地表植被,极大的破坏了原生地貌景观,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通过对矿区内的矸石山进行分级堆放、平整覆土和复垦绿化,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通过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加大对排放的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尾矿的大量消耗利用,并利用废石、废渣充填沉陷区坑槽裂缝,使2.56km2的山坡荒地得以重新开发利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3通过对矿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打造生态宜居新窑煤
自2008年以来,坚持每年投资大量资金对矿区环境进行大整治,修建矿区文化广场12000m2,铺筑矿内路面7000m2,整治矿区花园1400m2,种植草坪27900m2,植树2533棵、花卉38400株,在储煤场周边设置防风抑尘墙1500m,使矿区内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都有了较大改观,呈现出了“矿在绿中、楼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的生态宜居新景象。
3.4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地和谐发展
一是通过建设完善职工的生活设施,保障矿山内后勤工作到位,使职工的生活有保障、有质量,营造矿区和谐气氛。二是通过整个公路和、铁路路基、护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加了矿山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输损耗,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实施拦挡和水保工程的实施,极大削弱坡面侵蚀强度,有效改良了坡耕地耕种条件,实现了土壤保水保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维护了当地居民经济收益。四是通过实施防风抑尘墙工程,有效阻拦粉尘浮尘,空气质量大为改观,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五是通过矿区环境的逐步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项目投资建设,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继续强化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要做到防治结合,动态管理
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应从提前预防、动态管理和工程治理三个方面着手,其中预防和管理是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治理是体现成效的关键。所以,在矿井设计阶段,要根据资源开发方案和开发计划,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内容,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范围、程度进行综合预测、评价,分区分片对治理措施进行科学配置,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边开采边治理,重点加强观测、监测,并及时对监测、观测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后,确定治理方案的实施步骤,做到以测布控,测控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
4.2要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要结合实际的经济技术和现场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特别是对于土壤恢复和本土化植被方面,要遵循区域性、差异性、地带性征和气候条件,按照“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兼顾防护和绿化美化的要求,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同时要充分考虑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可能引起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并具有前瞻性,治理方案设计要本着操作性强、成本低、效果好的目标制定,使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即可发挥资源自身价值,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4.3要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企业要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协调机制,统一运筹,管理矿山开采,正确运用政策,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危险区监测、监控、监督管理。同时要通过文艺表演、广播、板报、专栏、标语、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绿化国土、美化家园的重要意义、大张旗鼓宣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等,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动员一切力量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还要把环境保护与矿区发展建设协调统一起来,使资源开发、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动态平衡,在追求稳定发展中实现生态宜居,促进矿区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5结论
[关键词]滑坡防治 支挡结构 工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32-2
1概述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1]。近20年来,我国每年由于地址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200亿人民币[2]。就陕西安康市而言,2010年“7.18”特大暴雨洪灾引发新的滑坡泥石流就多达1900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2014年9月,西康高速汉滨区境内一处隧道口塌方,严重阻碍了交通;2014年11月,安康旬阳县一处山体滑坡,致使正在运行的货运火车脱轨,造成人员伤亡;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滑坡治理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的最重要任务。
2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包括预防和治理。“预防”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提前进行防治,以免造成大的不必要的损失。“治理”是指针对已经严重变形和破坏,已经造成或者即将造成损失的斜坡进行防治。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预防滑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前期勘察和研究,妥善治理已经发生的滑坡,以免造成二次滑坡,引起更多不必要的损失。张倬元[3]指出滑坡的有效整治既要基于对滑坡形成条件、发生原因、变形破坏机制、运动过程稳定现状等的正确认识,又要通过各种可能采用的整治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论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并选择处理方案。本文以汉滨区牛蹄集镇滑坡治理方案为例,对滑坡防治工程的实施方案探讨和研究。
2.1牛蹄滑坡概况
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集镇滑坡位于牛蹄镇政府后侧紧邻居民聚集点及学校,滑坡所在斜坡走向为25°,滑坡坡体前缓后陡,相对高差75m,主滑方向302°。滑坡平面呈圈椅状,坡体后缘出现小规模拉张裂缝,裂缝宽度约5cm;前缘地形较缓,鼓张裂缝发育,裂缝宽度约3cm。滑坡体纵长130m,横宽140m,平面面积约15500m2,滑体最大厚度9.8m,平均滑体厚度约6.5m,体积约10.10×104m3。该滑坡滑体为第四系全更新统坡洪积粉质粘土,属膨胀土,滑带主要位于粉质粘土与下层接触带,具有一定的扰动特征,局部具有磨擦擦痕。
2.2滑坡防治工程遵循的原则
滑坡防治工程应当遵循的原则:(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原则;(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综合治理的原则;(3)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4)投资省、效益好、技术可行的原则;(5)工程措施与当地行政规划相结合的原则;(6)遵循滑坡破坏失稳的特点和规律的原则;(7)美化环境、恢复生态的原则。
2.3滑坡防治工程具体措施
目前,国内外在整治地质灾害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一套整治灾害的有效措施。归纳起来可概括为“避、排、挡、减、固、植”[4]。
(1)“避”―改线绕避。即在选址时避开地质灾害的影响。针对牛蹄滑坡而言,其位于牛蹄镇政府后侧紧邻居民聚集点及学校,由于该城镇地理条件限制,重新规划牛蹄镇的行政区域是不现实的,因此,该滑坡对于牛蹄镇村民而言,是不可避免的。
(2)“排”―排水导流。截、排、引导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通常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带水,成为治理滑坡的一项有效措施。采用多种形式的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来拦截和排引地表水,使水不再进入或停留在滑坡范围内,以增加滑坡的稳定性。
针对牛蹄集镇滑坡,沿滑坡区上部边界设计一条截水沟,用以截排疏导地表水,沿滑坡区边界两侧及坡脚挡土墙墙趾处设计排水沟。截水沟自然延伸至两侧坡体排水沟,排水沟汇交于坡底,在坡脚西南部以涵管形式通过道路以跌水形式与下部地形自然衔接延伸至牛蹄河。
(3)“挡”―抗滑支挡。在斜坡体前缘设置各种形式的支挡结构,以阻挡坡体的滑动,这是一种对稳定坡体有长久作用的有效措施。目前的支挡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抗滑挡墙、抗滑桩、锚索抗滑桩、格构锚杆、锚杆挡墙等等。
针对牛蹄滑坡,我们采取的支挡结构主要有抗滑桩以及挡土墙。
抗滑桩:在滑坡中部设置一排抗滑桩,增加滑坡前缘阻滑力,提高变化稳定性,抗滑桩截面尺寸采用1.5m×1.8m,间距5m,桩长采用L=15m和20m,锚固段埋深7m~10m,共布置37根。桩顶高出地面5m~8m,桩后按1:1.25坡率回填碎块石土。桩间均布置C30现浇钢筋砼挡板防止桩间土体挤出,板厚30cm,板后设置30cm厚卵石滤水层。在挡板表面进行美化装饰。
挡土墙:滑坡剪出口处设置挡土墙,纵向长202.4 m,墙身高6.0 m,顶宽1.2m;面坡倾斜坡度1:0.15,背坡倾斜坡度:1:0.2,墙底倾斜坡率0.1:1;基础埋深1.5m。
(4)“减”―减重反压。就是减重,将坡体上部主滑段的土石挖去,填在坡体下部的抗滑地段,反压阻滑,以提高滑坡的稳定性,这是经常用来整治滑坡的一种简便办法。
考虑到牛蹄坡体坡体下部采用反压,一方面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会占有过多场地,因而这一方案也是不可行的;减重也不适用于该坡体,但是由于该滑坡西北部坡脚处边坡为强风化岩边坡,威胁施工安全,因此对于该边坡局部适当进行修整,清理掉破碎的松散岩石碎块。
(5)“固”―土层固化。就是利用化学加固,改变滑动带的土石性质,提高它的强度,从而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
这一方法由于造价较高,且对施工有着特殊的要求,因而在牛蹄滑坡中没有采用。
(6)“植”―植树绿化。采用绿化山坡,种树植被等措施来稳定坡体。针对牛蹄滑坡,我们在挡土墙与抗滑桩之间坡体C15混凝土格构中进行覆土植草绿化,覆土0.15m,草籽选择紫花苜蓿。
3结论
滑坡治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排”与“挡”相互结合的措施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整治不稳定斜坡发生失稳的方法;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开展安全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以“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四次重点行动为载体,深入扎实开展矿产资源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集中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勘查开采、坚决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非法违法行为导致的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促进全县矿产资源领域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点范围
(一)重点领域:突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等三个领域,采取更加严格、有效地措施,依法集中进行打击和整治。
(二)重点区域:煤矿、非煤矿山及周边区域;已关闭取缔矿山及周边区域;私采滥挖易反复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
三、重点内容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域
1、无证勘查、开采或持过期勘查、开采许可证从事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不按采矿许可证批准矿种开采的;私采滥挖、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
2、超层越界开采或反复发生超层越界开采违法行为,且弄虚作假、对抗执法的;
3、采取“边探边采”方式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
4、不按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组织生产的;
5、擅自印制或者伪造冒用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
6、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
(二)地质灾害防治领域
1、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各类建设活动的;
2、故意虚假地质灾害预报信息造成损失的;
3、侵占、盗窃、损毁或破坏地质灾害监测、治理工程设施的;
4、不按批准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施工的;
5、不按地质灾害防治要求承担监测预防任务的;
6、不按规定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开展汛期应急演练工作的。
(三)地质环境治理领域
1、不按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履行治理义务的;
2、侵占、损毁或擅自移动和破坏地质环境保护设施和标志的。
四、时间步骤
坚持属地为主与行业督导相结合,企业自查自纠与政府相结合,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联合执法相结合。从2012年五月下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自查自纠阶段(5月20日—5月31日)
各国土所、开发区国土局、局属各单位要按照县局制定的实施方案,迅速动员部署,根据县局提出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全面开展排查检查,督促矿山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治理纠正非法行为,消除隐患;要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对近两年因非法违规行为被处罚、处理过的矿山企业私采滥挖反复区域、已关闭矿山、重点地质灾害点进行重点排查,并将排查出的问题逐一登记,建立排查档案,督促整改;要加大对大型矿山企业举报的、其周边反复存在超层越界开采或盗采矿柱行为的小型矿山企业的调查、检查力度,全面掌握其开采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二)联合执法、集中整治阶段(6月1日—7月31日)
各国土所、开发区国土局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执法,要始终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切实做到“四个一律”,即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罚;对存在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全县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会议上的要求,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依法取缔非法勘查开采活动;要在县局提出重点范围和重点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本辖区内重点企业、重点地段、重点内容,认真开展集中整治,确保“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三)全面检查、重点抽查阶段(8月1日—8月31日)
各国土所、开发区国土局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检查、抽查活动,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堵塞漏洞,推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实行严格的联合办案制度,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坚决打击;要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县局将对各国土所、开发区国土局开展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检查、抽查,检查抽查采取交叉检查、跟踪督办的方式,推动矿产资源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开展。
(四)总结、巩固提高阶段(9月1日—9月10日)
各国土所、开发区国土局要对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总结汇总,于9月10日前报送县局“打非治违”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将根据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迎接县政府组织开展的、检查验收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国土所、开发区国土局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统一组织本辖区内“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形成工作全力。依法对企业作出责令停止生产、吊销采矿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后,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通报相关部门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执法到位。
(二)搞好宣传动员。各国土所、开发区国土局要结合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制作专题节目、印发宣传资料、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对“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要引导广大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打非治违”工作,主动举报非法违规行为,切实增强安全自律意识。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既要严厉打击、认真纠正非法违规行为,达到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目的,又要讲方法、讲政策,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将查处非法违法行为与统筹解决相关善后问题结合起来,稳妥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打非治违”工作不力,特别是对专项行动集中整治阶段之后仍存在非法开采行为的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上限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岩崩滑体;成因机制;综合治理
三板桥村危岩崩滑于湖南省隆回县南岳庙乡三板桥村五、六组羊古冲北侧斜坡上,地理坐标(110°53′49.5″E,27°07′59.8″N)。现场观察,该危岩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已发生较大程度的移动和变形,少量块石已滚落坡下。
目前危岩体前缘巨石已崩塌下坠,受下方一孤石支撑,维持暂时平衡。支撑孤石因受力在坡体内侧与地面间产生了裂缝,并不断地扩张,现状危岩崩滑体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威胁坡下约38户、128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本区低山地貌,地形呈北北东向岭谷相间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灾害体分布区上部为坚硬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常形成陡坎,而下伏软弱的砂质页岩,抗蚀能力差,多形成坡度较缓的自然斜坡(15°~25°)。
1.2 地层岩性、构造
区内出露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上段砂质页岩以及下段巨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160°∠50°。第四系残坡积物多为粉质粘土夹碎块,分布于危岩体前缘缓坡中。
本区为一单斜构造,因地层倒转,致使锡矿山组下段坚硬灰岩、白云质灰岩倾覆于上段软弱砂质页岩之上。
1.3 气象水文
隆回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16.1~17.1℃;极端最高气温 (1963.9.1)39.1℃;极端最低气温 (1977.1.30)-11.3℃;历年平均降水量1427.50mm;历年最大降水量(1975)1701.00mm;日最大降水量(2005.6.27) 188.00mm;月最大降水量(1975.5) 485.30mm;年无霜期281天。
1.4 水文地质条件
灾害点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的山坡地带,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活动受地貌、地层岩性、孔隙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制约,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平时水量少,降雨时水量增大明显。
2 危岩崩滑体成因机制
2.1 危岩崩滑体特征
现场勘查,该危岩崩滑体斜长约 90m,宽80m,厚度约10m,体积方量为7.2万m3,规模属中型(图1)。崩滑体平面上窄下宽,剖面形态为阶梯状凸形,下部前缘由一孤石支撑(图2).孤石因上部崩滑体推压,与地面已形成宽19.8cm、深大于50cm、长260cm的裂缝;支撑点上方为一长15m、宽5m、厚3m,体积225 m3,重达600余吨的巨石危岩,其后为整个灾害体。该危岩体的中部已明显出现因塌落而形成的三级陡坎,特别是前缘一级陡坎已形成达3m的落差,并伴有宽0.5m―3.0m、长20余m、深达5m的裂缝。一级陡坎内的危岩体主要由已被分割的3块巨石组成,其总长25m、宽5m、高15m,体积1875 m3,重达5000余吨。
2.2 危岩体成因分析
(1)构造因素
该段斜坡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上段砂质页岩及下段灰岩、白云质灰岩,地层产状160°∠50°,斜坡坡向290°。因地层倒转,致使坚硬的锡矿山组下段灰岩、白云质灰岩倾覆于软弱的上段砂质页岩之上。因差异风化,在软硬岩层接触带的软质岩层内形成岩腔,上覆硬质岩体悬空,受剪切应力作用,沿硬质岩体边缘,卸荷裂缝发育。
(2)地形因素
因坚硬的灰岩倾覆于软弱的砂质页岩之上,导致斜坡上陡下缓。斜坡上部坡度约40°,下部坡度约20°。岩层反向倾斜,陡峭的地形为危岩崩塌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结构面因素
危岩体主要被岩层面(产状120°∠50°)和沿斜坡走向发育的卸荷裂隙(产状290°∠80°)切割为块状。
斜坡结构是斜坡破坏的基础条件,层面和斜坡组成反向坡,高角度的卸荷裂隙和斜坡组成顺向坡,坚硬的灰岩斜坡被结构面切割成块状,在雨水侵蚀和重力的作用下,已被切割的岩石块体逐渐脱离母岩,沿裂隙结构面下滑,发生滑移式崩塌破坏,产生崩滑体。
3 危岩崩滑体治理
3.1 勘查工程
为查明危岩崩滑体变形特征及周边地形地质情况,需布置地形测绘、工程地质测量等工作,为危岩体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3.2 治理方案
该危岩崩滑体规模约7.2万m3,块石单体巨大,稳定性差,经多次实地踏勘并结合以往经验,拟确定主要采取爆破方式,释放灾害体应力,让其坠落坡下,然后清除废石的排危方案,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
3.3 治理方案分项工程设计
(1)防护挡墙及泥土缓冲平台工程
为防止爆破后危岩体倾斜而下,冲击居民房屋,需进行前期防护准备工作。根据现场情况,拟确定在灾害点前缘与居民房屋之间修建防护挡墙,然后充填泥土垫高,形成缓冲区域,预备接纳爆破后下坠的危岩块石。
拟建的防护挡墙长90m、高5m(地面4m,地下1m,基础持力层嵌入基岩),断面为梯形(上宽1.0m,下宽2.0m),工程方量675 m3。
充填泥土取自灾害点右侧土坡,距离500m以内,预计土方量为8000m3。
(2)爆破:定向、分序爆破
(具体实施方案由爆破专业队伍提供)。
(3)清除危岩块石
爆破作业完成后,初步估算需清除块石约18000m3。
(4)创面清理加固
危岩崩滑体清除后,需对创面进行清理加固,清除不稳定块石,填补岩腔,再造稳定边坡。清理加固面积约8000m2。
(5)道路建设
为保证排危工作的顺利开展,需修建通往排危现场的道路,估计拟建道路长500m,宽4m,路面铺10cm厚碎石。
(6)取土区外挡墙
方案设计利用取土区形成的空腔,堆放废石。拟在取土区外侧修建挡墙,以规范废石的堆放。该挡墙长120m、高5m(地面4m,地下1m,基础持力层嵌入基岩),断面为梯形(上宽1.0m,下宽2.0m),工程方量900m3。
(治理工程布置平面及剖面见图3)。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南岳庙乡三板桥村危岩崩滑体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灾害点安全隐患重大,险情紧急,其险情已基本不受降雨影响,随时有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应及时予以治理。
参考文献
[1] 张勤,陈志坚.岩土工程地质学.黄河水利出版社.
[2] 潘宏雨,马锁柱,刘连成.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
一、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并按时报送有关信息情况,按照基层基础深化年的目标和任务,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教“三项行动”,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局专门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将安全生产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坚持每月研究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分析形势,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定时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学习会,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积极构建实施八项制度: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季度报告制度。各矿山企业严格遵照业务主管部门审批的采掘计划组织生产,在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市国土资源局书面报送矿产资源季度开发利用情况汇报,并报送图纸、井下测量技术资料。
二是预先报告制度。地下开采矿山在靠近采掘边界100米范围内有采掘活动时,预先向国土资源局报告,报送作业地点相关技术资料(含主管部门批复作业计划、图纸、导线点资料等),经市局验收后组织生产。
三是采矿权标识制度。各矿山企业在醒目位置设立采矿权标识牌,露天矿山埋设矿界界桩,并注意保护;各所(分局)不定期对界桩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对私挪界桩或故意破坏界桩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
四是开采情况公示制度。每月初,各矿山企业在政务公开栏等显要处,将上月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予以公示,张贴采掘工程现状图,标明实际作业地点、资源动用情况和下月作业地点、预计采出量等要素,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
五是违法开采行为举报奖励制度。为及时预防和查处超层越界等违法行为,建立了群众举报机制,公布了矿产违法行为举报电话,各矿山企业在政务公开栏中公布违法采矿行为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举报信箱设在国土资源局门口。国土资源局对举报的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六是相邻矿山互查制度。相邻矿山企业双方均签订依法办矿协议,地下开采矿山坚持落实相互间月下井检查和季度交换采掘工程图纸,图纸标注双方靠近边界100米范围的采掘活动情况。互查材料由相关人员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作为国土资源局季度督察材料。超层越界等违法行为能到得到及时发现和制止。
七是动态巡查制度。按照《国土资源执法检查巡查工作规范》(国土资发[2009]127号)的要求,对矿山企业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每月不少于1次,汛期增加巡查次数并做好值班工作。各(分局)对辖区内各类露天采矿活动实行周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和重要安全隐患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及时处理到位。
八是矿产督察制度。建立健全了矿山督察员监督管理体系。新设立了矿产督察员办公室,成立了省、市、县四级矿产督察员队伍,落实了督察经费,制定了督察员工作制度,认真落实矿产督察员包矿责任制和督查备案制,矿产督察员对地下开采矿山每月进行一次督查,对露天开采矿山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矿产督察员和国土资源局矿管科。
在坚持八项制度的同时我们还按照安全执法检查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经费,保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严格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在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全天24小时安排人员值班,确保信息畅通,问题处理及时。
二、细化工作措施,严格安全事故控制与查处
按照市政府安委会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年初我局对各.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市直矿山企业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确定了目标,并督促所有矿山严格落实《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安全投入,狠抓现场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强化矿业权人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对出现事故的xx矿业集团公司协同安监、主管部门严格执行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对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到位。
今年我们狠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和年检制度。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审批、报送、办证制度。坚持依法管矿,严格“三率”指标考核,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强化回采率的管理,全市煤炭企业矿井采区回采率均达到80%以上,既节约了矿产资源,也避免了矿山企业不按开发利用方案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多措并举保障安全生产
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活动的紧急通知》,市安委会印发了《深入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活动实施方案》,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打非、治违”活动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统一规划,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在汛期,加强对易受大雨和洪水影响的地下开采矿山和露天矿山的重点监督,严防因采矿造成安全责任事故。对无证开采、超层越界、乱采滥挖、私挖盗采等违法开采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对查出的问题坚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认真执行动态巡查、有奖举报、案情险情报告制度,今年前三季度,局组织了3次对辖区内所有矿山进行的拉网式安全执法大检查,查出安全隐患103条,提出整改意见62条,下达执法文书58份。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安全责任。通过开展“打非”工作,积极推进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开采行为活动,规范了矿业开发秩序。在打非检查工作中发现xxxx矿业有限公司违反开发利用方案,违规开采I号矿体学校保安矿柱,未按要求及时回填,对学校部分建筑及人员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为确保学校师生安全,责令xxxx矿业有限公司立即停止对学校下部铁矿的开采活动并限期回填,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罚。目前,塌陷区影响范围内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餐厅、操场的搬迁工作正在进行。
四、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
在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侧重点,我们组织编制了《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我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和威胁对象进行了详细划分,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和数量,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提出了我市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局相关业务科室带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专项检查,督促矿山企业编制了地质灾害处置预案,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处置预案,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健全了群测群防机制。同时,建立了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平台,配置了监测应急救援装置。实行汛期定期不定期巡查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有力、处置科学、抢救高效,进一步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针对xx集团xx煤矿与周边4个地方煤矿因历史划界造成边界重叠,在雨季期间,市国土资源局专门组织5个煤矿召开隐患排查现场会,排查隐患,制定措施,责任到矿到人,现场督促落实安全开采措施。
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今年,我们重点加强了对矿山开采破坏影响的治理工作,对京沪高铁附近20多个露天采石矿和xx市xx煤矿实施闭坑关井。在x矿集团、xx矿业集团公司煤矿推广应用似膏体充填开采新工艺,有效解决了灰岩水承压水上开采难题,消除了隐患,保证了矿井安全开采。积极争取利用国家以奖代补、示范工程资金扶持6个煤炭企业实施建筑物下矸石充填绿色开采工程,即消灭了地面矸石山尾矿危险源,最大限度的回收了煤炭资源,又减少了地表建筑物、民房破坏,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减灾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的局面。
五、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今年,市局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要求,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及“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时机通过发传单、设立咨询台等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让矿业权人充分认识到矿产开发管理安全责任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通过宣传,让上级文件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我市的安全生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针对本系统安全管理形势,国土资源局多次组织辖区内矿业权人参加国土系统安全培训班,学习地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增强企业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
六、存在问题
1、小型地下开采矿山,尤其是铁矿的监督管理还不规范;岩盐矿山开发规模迅速膨胀,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还没跟上。
2、矿山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我市煤炭、建材等矿业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煤炭、石膏、等开采引发的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如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防治不力,会引发一些危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
七、近期安全工作打算
元旦春节将至,抓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贯彻11月20日xxx市长在全市安全生产紧急电视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刻汲取山东联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1·19”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重点在全市非煤矿山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活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确保全市非煤矿山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一、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矿业权管理工作情况
1、探矿权管理
对我县1宗探矿权申请(省地质调查院申请的俞村乡凹子山钨钼多金属预查)进行了认真审查,并将审查情况书面上报市国土局和省国土资源厅。
2、采矿权管理
上半年以来,我股室共受理采矿权申请10件,其中申请采矿登记1件,延续采矿登记3件,变更采矿登版权所有!记6件。收取采矿权价款44.954万元,采矿权使用费3800元。组织矿山企业填报2005年度采矿权人年度报告及检查表,做好2005年度采矿许可证年检准备工作。
(二)整顿和规范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1、根据省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紧急通知》(皖国土资[2005]171号)文件要求,制定了《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通知》(旌国土资[2005]99号)下发至各乡镇土管所,成立了组织机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地矿股、执法监察股为成员单位,认真开展了“三查”工作。并于去年底将“三查”工作情况上报市局。
2、制定了《旌德县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经县政府批准后下发实施,同时制定了我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对有关矿山进行了资源整合:去年12月对版书乡龙川石英矿进行了资源整合,组建了龙川矿业有限公司;今年3月将炮台桥普通石料矿区三家采石场整合为一家;凤形山萤石矿区内的清正西岭萤石矿,5月份由安徽中萤矿业有限公司协商后予以兼并,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经县政府研究,成立了我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组(政办秘[2005]56号),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环保局、安监局、发改委、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商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单位确定了整规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各项工作。
4、4月份与执法监察股一同到白地镇庄坞石煤矿就庄坞村民组集体一事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将答复意见送交村民组长。
5、6月份对蔡家桥镇三合村无证开采花岗岩石料进行了调查处理;对黄山旌德天然矿泉水厂私下非法转让违法行为,下发通知限期办理采矿权转让手续;对清正萤石矿新义一矿越界开采违法行为,已通知公安、安监部门停止供应火工品,并进行查处。迎接了市整规办对我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检查。
6、为做好我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2006]106号)文件精神,于6月7日—6月13日和公安局、安监局、环保局、劳动局、工商局、有关乡镇共同开展了联合执法检查,并将联合执法检查情况上报市国土局。
(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1、结合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与执法监察股共同开展了“3·19”矿产资源法宣传活动,3月中旬至3月下旬对全县26家矿山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发放省、市有关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文件等宣传材料二百余份,通过宣传,增强了各乡镇和矿山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2、根据县安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6月11日在县城梓山广场设立咨询台,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材料200余份;制作了kt式写真宣传展板;在本单位路旁道路醒目位置上悬挂安全生产宣传彩旗,有效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
(四)全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1、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根据县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冬季及“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切实抓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旌安办[2005]79号)文件要求,结合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大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县安委办。
2、3月份参加了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4月中旬与安监局、环保局、公安局一同到白地镇洪川清水龙采石场就采石场高架头处理一事现场办公。
3、“五一”长假之前,根据县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五·一”黄金周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旌安办[2006]40号)文件要求,做好今年“五一”长假期间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将主要工作情况报县安委办。
(五)临时性工作:4月份南京凡宁石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准备到我县投资开采花岗岩石料,我股室先后两次到孙村乡、旌阳镇、蔡家桥镇实地勘查并提出合理建议;上半年股室工作人员两次与安监局、公安局、水务局、有关乡镇政府一同对三处申请临时开采石料进行现场勘查,并提出了本单位意见。
(六)两个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1、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年10月16日,我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目前承编单位已将规划初稿修改完善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待批准后实施。
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与我局的共同努力,我县2005—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过省厅评审,并于今年5月经县政府同意后批准实施。
(七)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情况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①编制了《2006年旌德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县政府批准后下发至各乡镇及县直有关单位。继续实行县领导及局领导包片负责制。
②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工作情况:成立了白杨岭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项目协调领导组,对安置点进行了现场勘查,按户照相、摄像、登记造册,于3月底将有关资料报市局及省厅;5月与省地质调查院一同对我县2006年度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避让项目——白杨岭村民组整体搬迁新址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完成今年的搬迁避让任务奠定了基础;县政府5月17日召开了白杨岭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作领导组会议,会议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李光明主持,县建委、农委、水务局、环保局、广电局、民政局、版书乡政府等领导组成员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国土局、版书乡政府关于搬迁避让前期准备工作的介绍,研究了村庄规划、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落实了各项具体工作的责任单位。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整体搬迁任务。
③汛前调查:3月份与省厅、省环境监测中心一起对我县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5月份与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一同到孙村水金洼、云乐张村、版书白杨岭进行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并提出了今年的具体防治意见。
④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情况:2006年1月5日,云乐乡刘村糯米圲村民组路旁发生滑坡。股室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于2006年1月6日赶赴现场,经过现场勘查,滑坡总计约300余方。村民已组织清理,至1月6日下午4时已经清理约125方,未清理的石块还有约100余方。滑坡造成道路堵塞,村里小学生2天无法外出上学,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场勘查后,我局工作人员及时通知乡政府及监测人加强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记录;6月10日上午8时许,我县境内突遇狂风暴雨天气,个别乡镇甚至下起了冰雹,持续时间约1小时,股室全体工作人员于8:30到达办公室,与当日值班领导一同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并将应急处理工作情况快报市国土局。
⑤参加了全县防汛抗旱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倪明芳局长在会议上回顾了我县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上县政府与各乡镇负责人签定了《2006年防汛抗旱及地灾防治目标责任书》,同时我局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明白卡》、山区地质灾害防治要诀、致山区学生及家长们的一封信发放到与会者手中。建立了我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网络,逢暴雨大风天气电话通知各乡镇及重要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并做好记录工作。
⑥为做好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群测群防水平,5月26日举办了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培训会,全县8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参加了培训,组织监测人员观看了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教育片,市国土局地矿科领导到会指导,为监测人员讲解了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类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简易监测方法等。谢俊峰书记要求监测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要宣传到位、监测到位、记录到位、及时报告到位,认真负责地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作。
2、矿山地质环境工作:6月份与执法监察股一同对安太萤石有限公司、中萤矿业有限公司、版书乡枣树岭范围内乱采滥挖行为给予制止;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整顿和规范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版权所有!
一是查处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二是关闭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小矿山;三是切实维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强化矿业权转让管理;五是进一步规范管理,严格按规划要求设置矿业权,按法定权限程序登记发证。
根据国土资源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2006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县开展“三查”、资源整合、6月份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情况,组织矿山企业及有关部门填报《矿山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矿山企业排查结果登记表》。
(二)推进我县矿业权市场建设
保证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同时在规划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矿业权投放市场,逐步规范矿业权招拍挂行为,统一矿业权有偿出让范围,提高竞价出让率,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矿业权出让操作程序。同时搞好矿区整合、矿业全形成、收储和信息工作,坚决落实省厅《实施部分非金属矿采矿权、探矿权出让价款评估基准价的意见》,逐步解决矿业权的净矿出让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编制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抓好地质灾害动态资料的收集补充和整理,努力掌握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发生发展情况,为有效防灾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灾害监测、预报和巡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治理,建立相关制度。
(四)努力引进资金,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加强地质资料收集,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搞好探矿权设置和信息,同时切实做好勘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管理。
(五)征收2006年度矿产资源补偿费,对矿山经营状况进行帐目核查,保证征收面达100%,实现足额征收。
(六)认真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抓紧建立储量动态监测制度和勘查开发督察制度,搞好日常监督检查,对重点矿区、矿山,重要矿种和突出问题进行随时监督检查,保证矿山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同时加强年度检查工作。
(七)抓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改革,充分发挥储量管理在矿政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把好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关,不断提高登记储量的级别和准确性,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与资源开发统计合并工作,将储量管理与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有机结合,利用储量动态监测提高监督管理质量,借助监督管理推动储量动态管理。同时加强各类基础性资料的收集管理,进一步做好矿山企业登记、矿业开发、矿业权设置、储量管理、地质灾害调查、矿山地质环境、地质信息等方面资料的管理与整理归档,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矿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八)对我县矿山总数实行动态管理,控制矿山总数和数量,同时有计划地减少小矿数量,逐步解决矿山布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