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设计与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对居住区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地在丰富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避灾和保持坡地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
1、注重生态设计的原则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学的发展,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运而生。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循“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简单而言,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场地进行规划设计,着重营造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景观的空间。居住区绿地设计就是要融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一方面满足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2、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居民的户外活动逐渐丰富,对休闲、健身、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进行环境设计,体现空间的适用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住户提供多样化的室外休闲公共活动空间。
3、塑造场所精神的原则
场所精神从广义方面可理解为所在地方的地理、气候、风土等自然精神和它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狭义方面则是指景观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利用及表现。很多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居住区绿地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物”来看待,设计的形式浮华空洞,没有气质。实际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内涵特质,这种内涵特质是在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只有充分尊重所在场地的内涵特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避免当前居住区设计中盲目地追求洋设计。
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
1、合理的组织空间
充分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而用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
2、合理的小品景观
合理的布置园林小品,以丰富小区绿地的内容,增加游憩趣味,使空间富于变化,起到点景的作用,也为居民提供停留、休息、观赏的场所。在居住环境中,小品不起主景作用,在景观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是完善居住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品造价低,见效快,对居住环境起到点缀、陪衬、填白等绿化景观的辅助作用。小品的设置宜精不宜粗,体量不宜大,要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层次及爱好,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居民的民俗习惯,选用合适的材料。小品的形式与内容要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成为有机的整体。精致而小巧的花架、流动的喷泉、体现生活情趣的雕塑小品,能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文化主题。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园林小品不仅要有形式美,还要有深刻的内涵。只有表达一定意境和情趣的小品,才能具有感染力,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因此,园林小品的设计要巧于构思。
3、重视水景设计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不断创新,不拘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4、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不仅仅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营造视觉效果的景观,同时追求生态化与多样化,以植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为基础,根据生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创造舒适、卫生、宁静的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在自然界中,植物之间的存在竞争、共生、寄生、他感等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考虑植物种间的关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通过多样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结构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同时,突出特色种植,采用主题园形式,形成主题化的绿色景观。
植物配置还要注重地域特色,考虑观赏性与乡土化的关系。以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绿地植物配置的主体,合理使用外来树种,点缀少量各类观赏性植物,通过常绿、落叶植物相结合,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植物结合来形成多样性、艺术化的景观。
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还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的多运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和香花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或花,可分泌一些芳香类物质,不仅对空气中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且人呼吸这类芳香物质,有提神醒脑、沁心健身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须将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充实到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既体现居住绿地景观的个性与差异性,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立艺.浅探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艺术化[J].农家之友.2010(07).
【关键字】中心区规划,环境设计,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构建的施工和进展,同样需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施工的条件,这样也就对城市的规划施工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要求。我们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建设和环境设计的同意做出了以下的分析探讨。
二、我国城市中心居住区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特点
目前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而普遍的特点:在“建筑主导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居住区规划设计依然以建筑专业为主导,以规划———建筑———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步骤特点带来的一些问题会很多。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展开分析、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考虑问题并全面的解决问题。
2.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理念的角度。目前居住区环境进行“改革”过程中,在设计层面上进行的大量研究和实践也在某些个案取得了实际的改良效果,但对于种种问题的存在,从整体的设计来说,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人”的参与性。目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实际最多的是人性中“个人”的环境需求,而较少考虑适宜人们之间展开活动的环境特点。说到底它还是种“人一物”关系,而真正能体现生活价值和意义的还是需要强调的“人人”关系。
(二)设计方法角度。长期以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先有规划设计师来完成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再由景观设计师来完成室外环境设计。建筑和景观作为两个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其研究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和片面性,如果在两者不能紧密结合的情况下,缺乏统一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构架,在设计的研究和思考过程中会产生片面性,项目从策划到建设的过程会不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建筑规划结构单一,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建筑形式单调、乏味,使用功能不合理,交通规划不便捷,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不协调等现象,造成环境空间的缺失和不连贯。
三、滇南中心城市群总体规划方案
滇南中心城市包含个开蒙城市规划区,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个旧城区、开远城区、蒙自城区、以及三城区中部连片的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土地总面积为12km2,城市群规划包括功能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系统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9项内容。如图为滇南规划方案和零方案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
1.“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开敞滨水景观,以其作为设计的要素,遵循基地原规划结构概念分析道路系统概念分析有肌理,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形成“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南北向面对的5条纵轴线,引入景观,营造共享空间;东西向2条横轴线将3块用地贯联起来,使城市空间环境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流向新建建筑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种高低搭配的规划布局,使塔楼上享受无边湖景,塔楼下形成院落空间。毫无保留的开放态势,将自然分隔成的庭园尽情展示出来,同时也引入了南向的景观,这种规划布局对于降低来自北侧武青四干道的噪音干扰,营造恬逸安静的小区环境以及对湖景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2.“鱼骨式”绿化景观设计
从湖岸角度看的空间形态,应加强滨水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渗透,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到城市中心区景观的过渡。景观规划上强调住区的人文环境,体现将滨水社区引入现代生活、将闲适氛围融入日常起居的规划特征。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独特、优越的外部生态环境,有效组织小区内部绿化环境系统。采取五纵两横的鱼骨式绿化布局,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使“绿色网络”拓展形成内外大环境的“绿色通道”。同时沿主要环路也有10m宽的绿化带,绿化系统与南面沿湖20m的绿化带形成呼应,以达到“借景”、“透绿”的效果。
3.在炎热季节里良好的通风,往往同寒冷季节里的日照一样重要,然而居室的通风有赖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空气流通,建筑布局要为整个居住区提供自然通风的条件,本设计通风采用过流法与导流法相结合,既为点式住宅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又利用居住区主路形成的主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组团,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流向住宅。城市噪声是影响居住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量噪声来源于居住区周围的城市道路。城市花园位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一点一滴善加利用,而最现实的利用,就是开辟屋顶花园。
4.城市花园的屋顶绿化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绿地环境,等于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绿化屋面对留存雨水、净化空气、减少噪声也起到一定作用。绿化的屋面,因改善了隔热,有利于节能,并减少城市热岛现场。城市花园以一条贯穿于小区南北的绿化景观带为景观主轴,此景观带起点为城市休闲广场,也是整个居住区与城市中心区的过度空间场所,大片绿地置于小区中央,成为小区规划序列的。小区内按功能要求,妥善设置坐椅、庭院灯、垃圾箱、休息厅等小品,使整个小区绿化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功能性和亲和性。
5.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也是构成居住区的骨架,并由此规定居住行为的轨迹,编排空间形态的秩序,辅设社区活动的生动场景。此外,考虑到消防要求,小区内的主要步行路宽设为3.5m,部分人行道边设有种植乔木、灌木,预留出3.5m的消防车道位置。消防车道可作小区内住户搬家时临时用车道。
四、城市中心居住区规划环评的响应措施
1.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规划区是红河州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规划区原生植被已基本被破坏。
如表为滇南环境状态指标评价结果
2.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总体上说面积不大,占区域,多为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较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土壤流失潜在危险程度高,容易造成光山裸岩和石漠化,非常难以恢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3.加快生态村、生态乡镇的建设。规划区有大量的村庄,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治理难度较大,并且规划区及周边水源保护区和工农业用水水源保护地均被农村包围。农村面源是影响水源地水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的推广示范作用,能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削减农村面源。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个开蒙城市群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个旧、开远、蒙自须进一步详细规划。
5.大力促进清洁生产,确实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划区内重点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并逐步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措施推广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服务行业等社会各领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施工建设开始向着至真至善的方向努力前进着,科学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更好地设计方案,以达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周遭环境的保护维持。相信我国的科学家会在潜心的研究下,有更加惊人地发现,对城市的施工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吴, 田贵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上海环境科学,2012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园林规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or years engaged in landscape working with some of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village green to illustrate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lated problems, in order to offer more reference to fellow.
Keywords: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Garde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要有30%以上的绿地,能营造出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硬地铺装的前提下,强化园林绿化景观与小区环境、文化的联接,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
1优秀的园林绿化景观能提高小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
绿化可起到降低气温、调节湿度、遮阳防晒、防风抗风、屏蔽噪音和有害射线、滞尘防污染、净化空气、提高大气含氧量的作用,从而改善和提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
绿化能很好地起到分隔室外小区空间的作用,使空间“隔而不断”,既满足了居民某些私密性的要求,又满足了其社会性的要求。合理配置植物,营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可令居民身心愉悦,享受自然的美。小区绿地是区内居民休闲游憩锻炼身体、交际聊天的良好场所,绿地内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如沙坑、滑梯、翘翘板、攀登架、转椅等,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
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
2. 1统一规划,协调布局
小区绿地种类多,有小区中心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院落绿地等,且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使用与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
2.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及成年树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而且显得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外地植物,以丰富品种结构。
2. 3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居民对通风、光线、日照的需求。要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使人们休闲、运动、交流等活动能融合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出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2. 4融合生态化的理念
要运用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增加小区绿量;还可利用藤本植物如炮仗花、爬墙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绿萝等攀爬建筑物,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增加空间的绿化、美化和彩化效果;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建造屋顶花园,提高生态效益。
2.5师法自然
小区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视觉效果外,还应营造其他感官效果,如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招鸟引虫,营造清脆的鸟鸣声、树木的沙沙声、昆虫的呢喃声。要依据小区规划的中轴线和园路、曲径布设植物景观,使各个植物景群随园路的开合间隔变化,步移景
异,避免同一景观给人造成疲倦感。
3营造小区优美、舒适的园林绿化景观要靠植物种植设计来实现
构成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及草坪、藤本植物及水生植物等,在进行植物配植时,应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配植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
3. 1植物配植的设计方法
3.1.1掌握植物习性
要掌握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时序,将其组成宁静统一、色彩丰富、四季有景的园林绿化景观。常绿树、落叶树,乔木、灌木,速生、慢生、不同树形、不同色彩的树种应有机配植。公共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要种植体形优美、色彩鲜艳、季节性强的植物;儿童游戏场
内,绿化树种的树形要丰富,色彩要明快,尺度要适合儿童的体形,如修剪成不同形状和整齐矮小的绿篱等。
3.1.2植物配植要有层次感
乔灌草的配植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小区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将修剪整齐的植物配植在边际与,以构成多层次种植结构。多层次的植物配植,既能丰富植物品种结构,又能使绿量达到最大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效应。如由大王椰子、龙船花、大叶红草、红绒球、花叶铺地锦、台湾草等构成的复合种植结构。
3.1.3本土植物优先配植
本土植物在当地有极强的生命力,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又有良好的经济性,因此应优先种植。
3. 1. 4植物配植要与环境协调
空间小的地方不宜使用太大的植物,以免使人产生压抑感;开阔的场地宜用体量大或色块大的植物,不然就会给人以小气感。例如在小广场的中心孤植高大的遮荫乔木,那么在广场的四周宜种低矮的灌木丛,一方面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不致使空间太闭塞。
3.1.5配植手法要灵活
可采用自然式配植法,如孤植、二株、丛植、群植、林植等;也可采用规则式的配植法,如中心栽植、平行栽植、环状栽植等。如在儿童游戏场四周种植浓密的乔灌木以形成封闭场地,可防止居民随意穿行,保证儿童安全。小区车行道两侧可对称种植行道树,使其成为
人车隔离带,并起到指向作用。
3. 2各类植物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是园林建设中的主要材料,它可单独成景,也可与其它构图要素如地形、水体、建筑、园路、山石、雕塑等相配合组景,使小区园林绿化景观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表现生机盎然的自然美。3.2.1乔木
乔木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常用作:
(1)园景树:又称标本树或孤植树,具有雄伟壮丽或婀娜多姿的体态,常配植在小区空阔的绿地中、园路尽端和园路交叉处。如细叶榕、凤凰木、盆架子、木棉树、加拿利海枣等。
(2)庭阴树:指冠大浓密,在小区中起庇阴和装点空间作用的乔木。庭阴树树冠美观,枝叶茂密,冠幅较大,有些还有花果可赏,可孤植,也可片植和丛植,往往自成一景。如阴香、火力楠、人面子、高山榕、小叶垂叶榕等。
(3)行道树:种植在各种道路两侧及分车带树木的总称,是为人车庇阴,减少路面辐射热及反射光,降温,防风,滞尘,减弱噪音,装饰并美化街景。如人面子、大王椰子、阴香、蒲葵、小叶垂榕、海南红豆、盆架子、桃花芯木等。在景观配植中常采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等多种配植方法。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关中地区 滨河景观规划
基金项目:基于渭河流域整体生境安全约束下的关中地区跨河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模式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12JK0897.
1 背景
西安地处关中腹地,东至零河与灞源山地,西至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地;南以北秦岭主脊为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等相邻。自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西安遂成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今后还将建设西咸新区以扩大西安城市范围,到那时渭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河。西安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关中城镇的共同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核心问题;其中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尤其是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更关乎着渭河流域整体生态格局的安全。
2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河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流经城市包括: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除天水外,其余四个城市都属于关中地区,并处在渭河中下游;渭河从整个流域来看,上游的水少,之后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了中下游,水质浑浊并产生大量淤积;城市化的日新月异直接导致渭河水系以及沿岸区域环境迅速恶化,应该属于城市滨水区域的优美景观被两岸稀疏的植被和大量的生活垃圾代替;河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态问题在渭河关中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道硬化。由于城市建设对滨河区域的改造,如修建堤顶路、将河道改弯为直等措施对河流的岸线进行人工硬化,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河流的自身的净化与修复能力。
(2)水质恶化。由于河岸周围的产业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许多化工产业沿河修建导致了水质恶化,与上游修建水坝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都成为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两岸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排进渭河也导致相同的问题。
(3)沿岸景观遭到破坏。由于河道周围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区的开发,出现了大量的人工造景,缺乏整体控制,使得河流自然生态景观无序化,破坏了原本的景观连续性,丧失河流特色及风貌。
(4)水体系统生境受损。渭河的城市化加速了滨河区域的生境恶化,河流水质污染,河道萎缩,河滩,湿地骤减,动植物物种减少、多样性缺失,河流的自愈能力缺失,引起洪涝灾害。1
渭河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城市的开发和渭河水系自身生态系统,更波及到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安全,所以有针对性的滨水区景观规划是维护整个区域生态完整的保障。
3 城市结合河流的生态化景观规划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属于我国北方内陆型滨河城市2,在水资源缺乏、生态格局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对于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都需要在以生态为优先的基础上进行,渭河水系既保证着两岸居民的衣食,同时更重要是维护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大格局,一旦部分支流水系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牵连渭河整体,总之渭河滨水区所面临的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区域的开发利用,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3
西安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更应以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格局为出发点,在借鉴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优秀案例同时,针对渭河西安段的特点做出应对措施。
3.1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对比
纵观渭河流域的大中城市,宝鸡市早在90年代就制定以自然融合城市的滨河景观建设现今已相对成熟,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滨河路—缓坡—公园(绿地)—步行小道—绿地—河道”的片段模式,由许多滨河公园串联起各个不同特色的段落景观形成完整的系统;咸阳市自2000年以后开始加速进行渭河两岸的城市建设,滨河区域的景观设计属于大开大合模式以刚性堤岸为主,“滨河路—陡坡—公园(绿地)—河道”的片段中以咸阳湖及其周围的广场、公园为主体周围有相应的绿地环绕(图1);渭南市与杨凌由于城市发展缓慢,不急于扩张至滨河区域暂时没有相应的景观规划。
宝鸡与咸阳的滨河景观设计是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城市化的河流需要有其亲水性来带动居民参与其中,形成综合性的堤外景观和多样性的堤内景观设计。
3.2 西安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
通过借鉴宝鸡与咸阳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结合西安(西咸新区规划后)城市本身现有的景观生态格局、渭河现有的自然景观要素,对现有的渭河西安段滨水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采取的方法是:
河堤两岸:
(1)根据渭河两岸不同的景观基质以及河流的生态系统,将其按照功能的分段:生态湿地(涝河湿地)+城市游憩(咸阳段)+历史文化、生态田园(草滩及秦宫遗址)+城市游憩(西安段)+生态湿地(浐灞湿地及泾河湿地)。
湿地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型湿地公园对不同的城市片区进行链接,再由小型湿地对较大的片区进行链接,组成一个系统,成为整个片区一个共有的特点,同时各个片区仍具有自己相应的景观特色。
(2)根据各片区不同功能,打造具有亲水性的公园群落。河流的城市化应充分融入城市的主体—居民,使其具有亲水性并带动区域发展。
河堤内:
(1)对河道主槽湿地的改造。主槽湿地不仅对生态系统具有恢复作用,并且会吸引不同的鸟类在此进行栖息,打造自然的生态景观。
(2)堤岸防护绿带+生质农场。根据渭河西安段的特色,针对河道周边生态绿道的完整性修建防护绿带,并对周围的水体污染加入生质农场部分,作用是过滤两岸注入的污染水体,将进行处理的水通过生质农场的再次过滤排入渭河中,打造堤坝的净化系统。
(3)添加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在添加不同的再生能源系统同时也丰富了河堤内的景观,例如运用风车发电,以及一些太阳能装置,其装置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4)结合相应的活动。河堤两岸要加入亲水性的设计,河堤内部更要加入居民的活动带动河堤内部的可参与性,除了观赏性景观还可以添加的活动比如沙滩排球、沙雕展示、跨河可建造大型器械娱乐场所、堤内露营等。
4 结语
对于北方内陆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首先要保持生境稳定,其次在滨水景观的打造上还要修复已经被损坏的部分;生态环境系统较为复杂,但是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就会得到多样化的景观;西安城市化进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城市的扩大带来的是大都市,但不应造成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西安城市化前行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在景观结合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还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层面,增加景观的人文价值。我们还在通过对滨河区景观规划优秀案例的研究,不断对该区的设计进行摸索,期待着为大西安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定青,胡欣,周若祁.关中地区渭河南岸小城镇发展与河流水系相互关系研究[J].建筑历史,2008:10
关键词:高新区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科技新城 自然生态 高科技 可持续发展
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t Lowe教授最早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过对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有效利用,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 。”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已经明确,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是最具有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应该占主导地位,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新城。
长沙高新区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初具城市雏形,建设理念已经从最初的工业园区上升到生态科技新城的高度。如何打造繁荣有序的招商环境,如何塑造宜居休憩空间,如何使工业园与城市环境和谐相融,这些都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要素。
1、自然生态原则:
自然生态原则是从景观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角度来说,在美学上,最高明的造景应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所以说,“自然”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生态”是指对待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只有充分尊重土地的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合理规划,使土地、动植物、微生物、阳光、雨露与人类的能量转换保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2、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内容:
(1)生态防护体系规划设计
随着工业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也越来越集中,健全园区的安全防灾系统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结合保留山地,合理规划园区内开敞式绿地,既提供了园区内休闲游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发生重大灾情时(如火灾、地震或爆炸)人们避险的地方,同时,园区内大量的绿地也对工业污染起到阻挡、净化的生态防护作用。
(2)植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上,应充分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以乡土植物为主体,尽量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群落适当增加并引进优良的植物新品种,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形成稳定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保护园区生态系统和绿化景观的稳定性。这点,对于道路景观绿化带及公园绿地植物的配置上尤为重要。
(3)园区道路的依山就势
道路的规划不只关系到交通,更关系到整个园区的面貌。“逢山开路”,规划宽敞笔直的道路虽然能利于施工方便交,通顺畅,但是破坏了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动植物生存活动的廊道遭到破坏,原生态山地也消逝无形,园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应该依山就势地规划道路线型,保留微地形地貌,使建筑、景观与交通体系真正和谐地融为一体,建设一个生态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科技要素
1、高新技术原则
长沙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是国家创新型园区,在景观规划当中,应该率先采用高科技设施,以达到创新、节能的目的,并使得整个园区充满现代科技感,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具有强烈的场所感。
2、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技术是景观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好的技术使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材料的选择上也更加灵活与丰富。工业园区好的景观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产的产物。为体现高新园区的“高科技”特色,应充分使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更多地引入高科技造景手法及设施,以达到一个更符合时代要求、人性需要的,绿色节能的,优美、高效、舒适、健康、和谐的经济技术园区,一个生活、生产和娱乐的地域综合体 。
本文主要谈谈光伏产业设备和LED照明:
(1)太阳能技术的使用。长沙地处亚热带,春秋季短,夏冬季长,且夏季气温高,冬季严寒少,具有使用太阳能的便利自然条件。在园区建设中,可结合建筑的屋顶及外立面,引入光伏设备提供电能;在景观照明中,可采用太阳能路灯,在公园绿地上使用太阳能草坪灯及其他太阳能喷泉等设施。
(2)LED照明的使用。城市夜景照明除了起到照明、安全防范作用外,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美感,提升城市品质。“绿色照明理念”是1991年由美国环保局提出,在全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其定义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及保障身心健康的照明。
随着长沙高新区内工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区内人口规模也日趋扩大,一座新的城市正日渐形成,如何建设生态科技城市,这是每一个建设者正遇到的挑战,也是每个景观规划设计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旅游景区的规划以及设计尚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论,在设计的前期便带着严重的盲从性,最终造成了旅游景区设计过程当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在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严重缺乏人文关怀。本文所论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物质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以及找到到心灵上的归属而进行论述的。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有关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都较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学的理论性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变得盲目化,不规范,造成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吸引力减弱、景观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就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营销服务体系上;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更为重视的则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现在旅游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纷纷出门去旅游。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关键。因此从人性需要方面的考虑,人性化设计是未来的主流。旅游发展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树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种手段。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都普遍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2.1形式化
多数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当中,人们往往过度重视景观设计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观的形式意义,但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观的好坏不能只是用来看的,更是应当用来切实“感受”的,如数字景区中,电子自助导游终端讲解内容总是固定顺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馈,人机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绝大多数电子导游尚无法提供定位、自动点名、掉队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线路设计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当今,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应当强调人在旅游场所中的体验,旅游景观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便会完全失去设计的意义。
2.2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难科学合理地指导旅游景区的规划实践。除此之外,在当前旅游景区的建设当中,我国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存在着诸多指导旅游开发的规划性文本,这些规划文本之间的互相衔接以及协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许多旅游景区景观的建设以及设计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区特色景观进行表面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与当地实际状况的有机结合,对文化底蕴以及地方历史的挖掘不足,严重的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旅游景区景观缺乏设计依据和文化理念,进而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国多数旅游景区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观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此外,还有一些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通常转嫁其它景区的地方特色,没有切实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很多旅游景区的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这就使得游客经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作为精神消费活动之一的旅游,应当配备完善的配套服务以及洁净的景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之外,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对景区环境综合评估不足、设计雷同、破坏自然资源等等。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应当综合性的考虑设计规划、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区景观的审美应当在各种要素与矛盾的相互协调之中获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种矛盾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给广大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
旅游景区中的主要交通组织方式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行:(1)人车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机动车在同一个道路中通行,如何处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关系,应当综合性的考虑场地环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区规模、人车混行等各个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形式,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和通畅而不穿行的原则。应当根据旅游景区内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状、景区规模、游客的行为轨迹以及景区的地形来进行合理的布局,此外,还应当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区内部场地的通畅和完整,游览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应当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达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终目的;(2)人车分行能够保证旅游景区游憩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区内部机动车通行所引发的空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问题对日常旅游活动质量的负面性影响。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进行景区交通布局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第一,旅游景区交通的布局方面应当设置车行道以及人行道两个相对独立的路网系统;第二,应当充分的明确车行道路的分级,尽量采用围绕景区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车行路的尽端或者周围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第四,应当尽量将步行道设置在旅游景区的内部,以充分地把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和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3.2重视自然景观和道路的协调
通常旅游景区都拥有着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景区的交通布局应当和景区美丽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协调,不仅要充分的满足游客和车辆通行的要求,还应当达到再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古迹、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旅游景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结合景区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边坡设计、边坡绿化、适势造景等设计手段来使人造景观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观,还自然以美景,还游客以美感。
3.3加强景区游憩场地的“人性化”
在对旅游景区的游憩场地进行人性化方面的设计时,应当把握的原则有:
(1)游憩场地应当选择能够便捷到达、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场地的选择应当避免风口位置,确保场地良好的遮风条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场地的设计应当全面地考虑季节变化和植物配置等细节性方面;(4)步行道旁边应当设有休息区、坡道和扶手;(5)应当明确场地设施的实用性。
3.4旅游景区卫生设施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卫生设施,旅游景区中应当设置的卫生设施应当包括垃圾桶、公共厕所、洗手设施、饮水器具等。饮水机应当设置在游客比较集中的休憩场所,在人流交叉的节点,应当设置比较开阔的饮水平台,此外应合理的设计饮水的宽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对于公共厕所的设计,应当坚持美观、方便、经济、卫生和适用等原则,注意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还应当考虑公厕使用当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洁等问题;为方便游客洗手来设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台,还应当保持排水管的洁净和畅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满足当今人们物质消费的迫切需求,还应当充分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从根本上展现出旅游景区的景观特色,加强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力求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雄,王耀.景区游客中心人性化要素解析[J].旅游论坛,2011(4).
另外坝后区域整体交通路网设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杂乱,景观设施匮乏,难以达到生态风景旅游的目的。右坝肩功能空间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气息。
2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对景区进行总体分析,考虑景区的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把握各种有关因素,统筹兼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分析景区的各种景观资源,划定景观的布局[1]。
2.1.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陕北水资源容量,同时也作为旅游观光场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参与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应的建筑、广场、小品等,使景观呈现多样化;种植乡土植物,并进行自然式的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坝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陕北榆林地处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力求结合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坝为中心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陆交融的绿色构架。同时依托水库附近的无定河湿地、古长城遗址、臭柏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综合性陕北地区城市后花园。设计中通过把大坝上游水面与大坝下游花田、花海与湿地有机结合,提高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把水利工程与水利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下的壮丽大坝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树立陕北水利风景区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坝址区征地范围内的右坝肩平台、坝体下游坝后区域及左坝肩平台,共计面积约614亩。
2.2.1坝后景观设计
坝后区域是以大坝反滤体开阔区域的湿地设计、坝后电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间空留的绿地设计。坝后景观可定位为花田花海区、科普教育区、坝后湿地区。花田花海区位于溢洪道与坝体之间,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通过设计不同时令,不同种类的观赏类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动的景观色带。为更好的增进游客的体验观赏,花海之中布设休闲景观步道,沿途设计景观观赏平台,供给游客观赏休憩活动。科普教育区位于坝后电站与坝后反滤排水渠之间,利用不同的景观设施小品,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学习与探索体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并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畜牧为天下饶”,为还原这种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电厂路西侧的绿地,布置设计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独有的畜牧植被景观,并在其间点缀数组牧畜景观小品,使整个科普教育区域更加生动。坝后湿地区是坝后景观设计的亮点,由于坝体施工完成后,坝后返滤水位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保证不影响坝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坝后返滤体水域面积,并设置水深0.5m~1m之间的坝后湿地体验区,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态防腐木步道及景观亭等,另外根据原有地势地貌,湿地中间设置生态小岛,岛上设置环形交通步道,区域划分为生态观鸟区及沙滩休憩区,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时令的浅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态中心岛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地被等,目的为游人提供一个学习自然生态湿地系统的场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坝后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坝后风景资源标准。
2.2.2右坝肩景观设计
右坝肩区域主要以库区管理站为主的办公区绿化及坝址区入口空间。右坝肩景观设计旨在彰显坝址区主入口景观特色及宣传水利文化教育为主,因此设计首先结合原有办公楼,在其西侧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览馆,同时利用展览馆与西侧道路之间的空间,创建一个符合迎宾主题的入口广场,在广场南北两侧分别列植高大乔木,种植落叶国槐与常绿雪松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广场正中间设置一处景观喷泉形成流动的水景,同时广场铺装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砖雕铺设,使整个广场更加赋予人文特色,同时对坝头两侧绿地进行景观绿化及增设游人休憩设置,方便游客对库区景观游览观光。为更好的加强对库区综合管理,右坝肩坝头新设立一座石牌坊,增设标识字体,使景观空间上也显得具有文化气息。
2.2.3左坝肩景观设计
左坝肩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台上观光游览的景观设计。在左坝肩1054平台设置百人码头,为游客提供一个对库区水域风光观赏、游览的入口平台节点,同时增设对水域无污染的水上游乐设施,在保证库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期旅游开发提供一大景观亮点。1079m平台是整个坝址区地势最高的地方,设计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平整,于坝头1054m平台布置8m宽踏步拾级而上,两侧附以石材栏杆,直至1079m平台中心广场,仿佛对坝体的整体延伸;中心广场面积约合3500m2,以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设计,位于广场中心新建一座高达26m的观光塔,使其不仅能够成为游客俯览整个库区的绝佳位置,同时也要成为整个坝址区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广场两侧列植高大乔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动,考虑长远开发利用,前期布设交通路网及观光停车场,其他附属绿地也栽植乡土经济树种,在形成观光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打造一处具有乡土民俗文化的景观空间。
3思考与建议
3.1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开发模式,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尚没有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之中,这两个阶段建设的脱节,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两者不能统一起来,前期工程建设不能为后期的旅游设施所利用,势必增加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困难,造成投入资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等因素,而对景区所要求的景观可观赏性、环境协调性、设施舒适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限制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发展空间。故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3.2充分认识并重视突出大坝可识别性的必要性
大坝以其大体量、大跨度的视觉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作为一个景观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坝又可以成为识别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坝的可识别性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以大坝为中心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现代枢纽工程实践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点。外的胡佛大坝、葛兰峡谷大坝及韦尔扎斯大坝风景区等,旨在使大坝成为水利风景区而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3.3设计必须契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保护,是当前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水利必须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注重功能导向的同时,更应重视工程区域的环境建设,重视乡土人文、艺术品味及自然环境与诸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契合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首先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保护的原则,以大坝为核心,对大坝周围环境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妥善的保护。景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体护坡表皮绿化,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减少了滑坡几率;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的材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材料的潜力,保留地域乡土景观元素。同时多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完善各类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水利多种经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4竭力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大坝是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类治水的智慧、思想、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区规划旨在积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化传播为根本,力求挖掘周边区域浓厚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大坝、枢纽为核心,规划设计了左坝肩观光区、坝后湿地体验区、右坝肩水文化科普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水利生态、休闲养生、游览观光、水上游乐、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4结论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坚持将大坝作为核心标识,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建设发展之中,注重从景观资源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中将陕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观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既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现出了现代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被誉为库坝区景观设计理念的新进步。
作者:齐宝玉 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1.1现状分析
文湖景区位于汾阳市东1.5km处,总面积约379.4hm2(约5688.4亩)。景区由于前期的建设,现主要的景观有“全国砖结构古塔之首”称号、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的“文峰塔”、具有儒学文化代表的“孔庙”、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汾阳王府”以及根据《水经注》中记载的方圆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古文湖”,进行恢复修建的新文湖。同时位于汾阳市内的董寺河、禹门河、三汇河以及汾阳市的总退渠等贯穿于景区中。区内小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舒适宁静。加上古塔的气势,孔庙、王府的文化氛围,文湖水域的柔和、亲近,整体上构成了一幅远离城市喧嚣,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舒适、宁静、优美的景象。现状整个区域呈方形,西起望阳路,东至禹门河,北接汾阳总退水渠,南抵文峰街。总用地面积约为89hm2,现状用地多为荒地,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以及林地和农田。现状用地布局凌乱,各种用地混杂布置环境较差。
1.2风景资源评价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文湖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中满足一级标准的有文峰塔,满足三级标准的有新文湖、孔庙、汾阳王府、文湖大戏台以及小西湖。
2规划设计依据、理念
2.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旅游局2002年9月);《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政府);《汾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山西省规划院2004年4月);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其他略。
2.2规划指导思想
1)发掘历史、保护文化。2)形象突出,特色鲜明。
2.3规划理念
尊重历史,启迪未来;发扬国学,传承文明;扩展经济,改善环境;建设汾州,造福人类。
3规划布局与环境结构分析
3.1总体构思
在项目总体设计上体现“文化为魂•山水为韵•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在表达,而“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自然环境、单体建筑、景观节点环环相扣,“山•水”为本项目设计提供了灵动的活力。水面的开放、收合,山体地势之高低起伏变化,远眺可以一览文湖水域之烟波浩渺,近观可以欣赏溪流、幽径、黄土地貌等组成的天然卓越的园林[1]。其景区内的其他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汾阳传统民俗文化和中国山水文化的元素,在总体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每个片区主题、文化内涵的不同而风格迥异,让人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意趣。
3.2总体布局
规划区依托于亚州第一高塔———文峰古塔和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文湖生态湿地,突出景区传承文化、保护湿地、休闲娱乐三大功能,科学处理局部、整体、三个层次的关系,部位形成由东至西众湖相连的“蝶形”,由禹门河、董寺河、三汇河各延伸出一条舞动的水系及文峰街构建出“一心、三轴、四区、十九片区”。即一个景区核心,三大景观主轴,四个功能分区、十九个景观片区。一心:以文峰塔为核心的景观群(文峰塔于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大景观主轴分别为:人文景观轴:文峰塔的历史和它特有的观赏价值把人们带入了古塔映余辉的境域,而孔庙的儒学气息让生于浮世、繁杂的人们心境得以净化、修心、养性;汾阳王府的雄风体现出当年郭子仪的“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风范。其中包括:主轴:文湖大戏台—文湖广场—塔院—文峰塔—无梁殿。辅轴:左:古商业街—汾阳王府;右:王文素纪念馆—孔庙。水景轴线:通过大、小湖面及溪滩相结合,深水、浅水相结合,堤、坝、桥、亭、亲水平台与水面形态相适宜,塑造文化丰富,符合功能要求和生态要求的景观水面。轴线即:小西湖—新文湖—大文湖。绿色景观轴线:由文湖森林公园连接禹门河两侧防护绿地并延伸到湿地景观以及山体周边绿化成“人”字形的景观结构,即:励秀林—果蔬采摘园—堤坝两岸防护绿带—湿地景观山体、周边绿化。四个功能区为:文化核心景观区、大文湖山水园、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区。十九个景观片区:文峰塔观景区、孔庙历史文化区、郡王府、古商业区、文湖水景游赏区、文湖花卉游赏区、励秀林、文湖果蔬采摘区、入口广场服务区、历史文化迁保区[2]、古董文物品鉴区、古今文化博览区、嘉年华游乐区、农家乐体验区、湿地大文湖水景区、湿地如意山景观区、大文湖自然景观区、景区配套设施服务区、文湖生态别墅区、小西湖景观区。
4景区总体控制
4.1景区保护控制
根据景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对景区的保护主要从级别保护方面进行控制。在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史迹保护区包括:文峰塔、孔庙、汾阳王府、王文素纪念馆等所在的区域。1)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等等,适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3]。风景恢复区的范围包括:小西湖、文湖、大文湖所的水域景观区。2)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以及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风景游览区为:汾州八景、西河茶社等景点所在区域、景区内的其他景点所在的区域。3)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发展控制区为:景区内的旅游酒店、景区别墅、游玩设施场地、农家乐、果蔬采摘园等所在的区域。
4.2风景保护的分级和保护
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现将文湖景区的保护等级分为一、二、三级。1)保护要素及其级别的确定。a.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宜以一级景点的视域范围作为主要划分依据。一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即以文峰塔为人文中心主轴的景观区、由孔庙和汾阳王府分别组成的两个辅轴景观区。b.在景区范围内,以及景区范围之外的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小西湖、文湖、大文湖形成的湿地水域范围、历史迁保区。c.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其他部分属于三级保护区。2)保护措施。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确定的保护级别措施。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应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5建议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