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经营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类对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化,由环境保护进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层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是环境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实现途径, 它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将产生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回归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之间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按照物质循环运动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 原则)。减量化(Reducing) 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 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弃物的产生, 这一原则可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或再循环(Recy?鄄cling) 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这三大原则分别针对生产和消费流程的输入端、中间环节和输出端,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将会越来越市场化。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价格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国际矿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就是有力证明,继续依靠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节约资源本身就是在创造财富,降低资源消耗量就意味着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在于“减量化”。虽然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源头上予以控制远远胜于“亡羊补牢”。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了资源的消耗量,才能更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对企业而言,节约资源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是关键所在。实际上,生产节能的装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一旦掌握了这些领域的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额利润。此外,节能技术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成为世界各国未来产品的需求趋势,率先研究节能环保技术,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
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水平低,缺少自主开发的先进技术,多数企业仍靠购买国际上二三流技术来发展生产,这是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企业应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适用循环经济技术,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绿色化学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同时加快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步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打破绿色壁垒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环保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被世界各国及国际经济组织所重视,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但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这就要求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产品逐步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这样才能打破“绿色壁垒”。
三、绿色营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但是,推动循环经济主要还需依靠企业行为,要求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绿色营销也称生态营销、环境营销或和谐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要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还要注意自然生态平衡。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定价及促销的策划与实施等,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绿色营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营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这种需求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并以此作为企业绿色营销的出发点。绿色营销的重点是企业、对象是消费者、受益的是企业和整个社会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绿色营销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体现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有其自身特征。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问题,还必须考虑生产前原材料、能源的开发、获取及消费以后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因此,产品的寿命周期应扩展成从“孕育到再现”的所有阶段,即“资源―――生产―――销售一一消费―――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一个循环过程。
(一)在产品资源阶段,要重视资源的选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根据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思路,从企业内部、企业间和全社会范围来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选取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重视选取再生资源。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利用和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管理,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减少资源的损耗。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提高工艺,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在产品生产阶段,要依据循环经济准则合理设计产品
比如在设计包装时,应增加用户环境保护意识,选择对环境污染少的材料,还应考虑包装废物的处理;运用绿色工艺,实施“清洁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实现再制生产,即把回收的旧部件,通过严格的检验、翻新,再用于制造新产品。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在一次性胶卷照相机上就采用了再制生产方式,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关注。
(三)在产品销售和消费阶段,要建立以旧换新的回收制度
以旧换新以取得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注重包装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可降解,积极推行使用纸制包装袋和可降解包装袋。合理制订绿色产品价格,鼓励绿色消费。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宣传,提倡绿色消费,帮助消费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树立以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时尚的新型生活方式;减少和抵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抵制购买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不良倾向;自觉实施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垃圾的再循环利用率。
(四)在产品废弃―――再生阶段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环境愈来愈趋于复杂,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多,企业的竞争条件出现了深刻的改变。为获取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一定要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既建立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包含建筑企业的成长、创新、技术发展、人才开发、经营发展、工程质量、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战略。[1]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涵义
经营战略即企业为了适宜今后环境的改变,谋求长期稳定发展而架构的全面长远的谋划与方略。细致来讲,经营战略即企业的最高管理层为了让企业在今后剧烈竞争的环境中得到持续发展而编绘的一张蓝图。[2]其是在对今后外部环境的改变趋势与企业本身实力实施足够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一整套科学决策之程序编绘出来的,可谓企业经营理念的集中反映,其本质即达到外部环境和企业实力以及战略目标的动态平衡。
二、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
建筑企业若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占居一席之地,一定要在详细分析探讨建筑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明确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通常建筑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
(一)竞争型
建筑企业竞争发展战略即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所实施的直接应对竞争对手挑战,同时在竞争中获胜,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通常企业竞争发展战略有如下三种方式:
1.成本领先式
成本领先战略即用很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抑或费用取胜,目的在于通过给企业构建低成本优势,进而寻求成本领先位置,应对企业面临的各项竞争力量。
2.差异化式
所谓差异化战略,即用建筑经营的特征特点取胜。也就是企业借助特色化经营让企业的产品抑或服务构成行业之中最佳的品质,进而保障需求者愿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抑或服务,给企业在行业之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市场地位,切实保护企业不被抑或少被上述威胁冲击,让企业生产经营处在主导地位。
3.集中式
集中战略是指企业借助集中其所有力量适应一个具备特定需求群体的模式,为本身构建防范威胁的系统。针对相对实力略弱的企业来讲,愈加适合实施此发展战略。
(二)稳定型
企业稳定型战略也叫防御型战略抑或维持型战略,它的特点及企业适应于现有的经济成果,只谋求与以往相同抑或相近的目标,未来每年获得的期望值只具备略微的增长抑或基本保持一致,此种战略的风险不大。
(三)紧缩型
企业紧缩型战略还叫退却战略,它的核心思想即想方设法积极撤退,努力达到平稳过渡危机,伺机实施其他企业发展战略。紧缩型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划分为如下三种方式:
1.转变式
即企业尽管陷入危机地步,可仍有挽救与值得挽救经营管理所采取的一项企业发展战略。
2.撤退式
此种战略可以保存企业实力,伺机则能发动进攻。确立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下两方面:
――出卖一些资产,缩减支出,缩减广告与促销费用;
――强化库存管控,缩减一些管理者,撤退出一部分市场目标,把企业经营资源集中至企业主导项目与核心市场方面。
撤退战略包含放弃与分离两方面战略。一旦企业遭遇较大困难,预计很难以借助转换战略扭转格局抑或实施转换战略遭遇失败,企业要选择放弃战略。
3.清理式
也叫清算战略,也就是企业因无力清偿债务,借助出售抑或转让企业的所有资产,用来偿清债务抑或终止所有经营业务,进而宣告企业业务终止的企业发展战略。清算战略可划分自动与强制清算两类战略,前者通常由股东掌握,后者需求法律决定。清算战略可谓全部战略选择中最痛苦的一项,因此一般状况下属于全部企业发展战略失败时实施的一项战略,在丧失恢复正常经营的希望时,企业选择早期清理相较选择被迫破产要好得多。
三、促进建筑业企业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倡导绿色建筑观念以来,此一不但在提倡注重健康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工作的前提下,同时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并且正在改变着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局面。可是,怎样不断把绿色建筑的观念愈快愈好地广泛普及,在国内范围设计推广更多的绿色建筑,此是现阶段绿色建筑推广工作的关键。对于建筑领域来讲,绿色建筑不但对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达到节能减排发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3]从产业发展战略与一个具体建筑项目的视角来看,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具备非常关键的现实意义,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1.其是社会对今后建筑发展战略方向之需求。
2.绿色建筑的发展能够促进相关技术和产品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战略。
3.其是建筑行业将来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战略之需要。
4.其代表了建筑品质之综合发展战略提高。
结语
总之,发展战略可谓企业持续发展之动力源泉,经营开发工作属于企业各项工作之龙头,不仅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反映,而且亦是联系面广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筑企业经营工作者一定要从企业经营战略理念的高度出发,将经营工作当成战略性的一项关键任务来抓,促进建筑业企业经营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周海鸿.浅谈建筑企业经营战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无法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集中力量,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指定自己的竞争基准。
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却不必追求低成本。中小企业为保持在特定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目标,而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为方向,力求达到无人可敌的境地。这样做自然可获得丰厚回报。
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采用差异化战略,小产业与大企业产品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中小企业如果能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和购买频率。
依附战略
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这一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
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大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获得特许权与大企业合作。所谓特许权,是指一家大企业选择若干家中小企业,授予大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经营权,收取一定的特许费,但不损害中小企业的独立自主性。特许权经营成为大型企业使用的一种战略,它把大中小企业比较成功的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可采用这种战略。
“空隙”战略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周期的短期性将使得新市场会不断地出现。这意味着对中小企业而言,不存在有没有市场机会的问题,存在的只是寻找市场机会。这些就是制定战略潜在出发点和目标。另外,现有的市场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总会存在“空隙”。“空隙”市场由于产品服务面比较窄,市场容量不大,大企业因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而不愿插足该领域,使中小企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中小企业只要看准机会,将这些空隙组成联合销售网,必定会超过那些大圆圈市场。中小企业应发挥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去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隙,“钻进去”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名牌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品牌定位的特点,在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前提下,要做大做强,更需要走名牌战略之路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进而发展为名牌。中小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名牌战略意识
品牌定位。树立名牌意识首先就要选好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品牌定位成功,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
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规划:首先,重视质量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质量战略。质量是名牌产品的生命。严细的质量管理,是开拓名牌、保持名牌、发展名牌的先决条件。其次,实施市场战略。实施市场战略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从产品的开发到营销,必须牢牢扣住市场变化这一主题。还要根据区域性、文化性、民俗性的差异,及时变换产品的包装、使用性能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再次,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自有品牌的品牌效应。(二)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
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重视商标注册的。为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自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会取得优势。
(三)努力提高品牌的含金量
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些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国外的企业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多学习。
(四)做好品牌宣传工作
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它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但要让消费者有好感就要在设计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沟通过程中的情感交汇点,让其产生心灵的共鸣。
(五)塑造诚信的企业品牌
作为企业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潢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但是信用绝不是一种“装潢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中小企业应牢记过去惨痛的教训。
绿色经营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实行变革,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贯彻环境保护战略,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策略有:
(一)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寓环保意识于经营决策之中,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
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捕捉绿色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必须有长远意识,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再次,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绿色5R原则,即加强研究(Research)、减少废弃物排放(Reduce)、重复使用(Reuse)、再循环利用(Recycle)和保护区(Reserve)。
(三)采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在产品策略上,应注重生产绿色产品,尽量采用天然的、有利于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及原材料,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在适当时候导入绿色标志认证。
在价格策略上,应根据绿色产品价值,将开展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绿色产品的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体现绿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渠道策略上,精心挑选有信誉、关心环保、热心公益服务、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利用中间商的销售网络,将绿色产品推广。
在促销上,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及配套宣传等形式,诱导和创造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在服务策略上,应提供绿色服务,即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提供以符合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原则的全过程服务。
(四)强化绿色企业形象以引导绿色消费
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稽核,监督企业绿色表现等;宣传绿色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内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关键词】理念识别 旅游卫视 电视媒介 绿色频道
CIS即英文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
stem的缩写,一般译为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战略。CIS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新手段,它不仅帮助企业形成和建立形象,还帮助企业传播形象。也就是说,它不仅为客体塑造主体形象,而且为主体传播形象,将主体形象深植于公众心目中。①旅游卫视的频道特色与品牌包装一直是备受业界关注的经典案例。本文运用CIS系统中的理念识别系统,通过分析旅游卫视的一系列改革及改革后的频道特色,探究改革幕后的媒介理念识别系统的导入。
一、“变脸”本质是理念识别系统在起作用
理念识别系统是CIS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简称MIS或MI,是CIS战略系统运作的原动力和实施基础,属于企业最高决策层次,被称为企业灵魂、企业哲学。理念识别英文原文是Mind Identify。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和组织术语,Mind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意识、经营理念,这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心”“脑”或者“灵魂”。Identify此处译为“识别”,从CIS战略来理解识别,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统一性”,即指企业内外,上下的理念都必须一致;二是“独立性”,即每个企业的理念区别于其他企业,只有具有独立性才能达到识别的目的。MI突出的不仅仅是Mind,更为重要的是Identify,是如何识别,是一种精神的浓缩。
旅游卫视自2002年1月28日开播至今日,愈发彰显出一种“识别”的姿态——我国第一个准商业化的卫视频道;我国第一个公私合营的电视频道;我国第一个跨系统、跨地域经营的电视频道;最重要的它还是我国第一个打出专业品牌的卫星电视频道。2004年7月5日,旅游卫视正式改版。国内首家女声念台标口号,周迅演唱新版台歌……一系列的变化发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2010年1月3日,旅游卫视从早九点至晚六点全天“披绿”,开展了一项名为“用你的方式绿色一小时”的环保公益活动。在持续9 个小时的活动中,旅游卫视屏幕上除了显示参与人数、碳减排量和明星、网友的环保主张外,停播一切节目和广告片。自活动当天开始,旅游卫视启用“绿叶版”新台标。②这一次,旅游卫视从广告选择、节目策划、频道整体包装多方面全方位出发,协调统一,全部围绕“绿色”展开,确立“绿色频道”的频道定位。
在笔者看来,自2004年后,旅游卫视多年来的一系列动作,在本质上皆为升级深化而非改版,是电视频道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之后,在坚持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随着时展和环境变化,对品牌的理念识别进行的深化。一方面保证了频道风格的开放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得频道理念内涵及媒介形象得以不断延续和加强。
二、旅游卫视理念识别系统内容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完善,旅游卫视逐渐在电视领域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旅游卫视的频道包装及栏目编排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这些视觉识别系统的外显效应,归根结底是理念识别系统在背后发挥着决定作用。因此,对媒介理念识别系统的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1、频道定位
频道定位是根据电视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要求,对市场环境和内外部资源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合理界定频道的节目内容构成、目标观众群以及竞争范畴,并形成最优化的整体频道布局。③
在电视媒介领域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旅游卫视最先推陈出新,力求打造我国第一个专业化频道。旅游卫视将目标受众锁定为18-45岁“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覆盖策略实行强化高端、兼顾大众,确立了时尚、新锐、开放的频道风格。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卫视逐渐将栏目锁定在旅游、时尚、高尔夫三大领域,将“绿色、人文、生活方式”定位为频道特色。
2、媒体宗旨
媒体宗旨即媒体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媒体。旅游卫视以“为旅游业服务,为旅游者服务”为媒体宗旨,确立了做“专业旅游”的决心。媒体使命是指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义务。一方面,旅游卫视在观众、旅游者和旅游城市之间搭建起信息传播的桥梁,为旅游业的发展繁荣提供大众化、专业化的媒介平台;另一方面,旅游卫视定位“绿色”,通过一系列栏目、公益广告和活动传播绿色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从形式到内容,主动承担媒体责任,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有利于全社会发展的公益领域献出自己的力量。
3、媒体精神
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最根本的是培育媒介精神,媒介精神是媒介在长期的运营中形成的,并经过全体员工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准则、意志品质和行为规范,是良好企业形象的动力源泉。旅游卫视将“身未动,心已远”定为频道口号,女声诵读感性而舒缓,是对整个频道精神最悠远的传达。
旅游卫视从品牌包装到栏目编排,充分利用时尚、娱乐、前卫、新锐、大胆的风格元素,时刻彰显着快乐、时尚、行走、体验的个性品格。
随着时展对于理念识别系统要求的提高,旅游卫视逐渐将“行走文化”纳入精神内核。纵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从非洲大陆至世界各地,无不充斥着人类的足迹,发展到现在,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商务出行、求学谋生以及纯粹的旅行游玩,社会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个体生命历程的演变与迁徙——人在旅途,这是关于人的哲学最深奥的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这是困惑人类千年的谜题。这一切,在旅游卫视看来,正是“行走文化”的深远内涵。旅游卫视也希望将“行走文化”转变为旅游卫视可持续依赖的品牌内核。④
4、经营战略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ISO14000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的温州,是一座经济繁荣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就是民营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市就有13多万家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已被写入宪法, 但是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反过来也必将制约我国经济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激烈地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民营企业要谋求自身更很的发展,就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可以说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有这样一个目标:“低投入,高产出”,有点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投入和产出这两个量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所以民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蛋糕的增长问题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不可否认,GDP的增长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但是,能否找一种最优选择,把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们知道,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主体都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但是自己的环境权却很难行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一开始它对公众造成的环境侵害不是很明显。虽然有环境侵害的存在即使公众也认识到了,但是不是到了环境污染严重侵犯了自己健康的时候公众是不会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的,因为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有关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用语含糊,可操作性不强,很难成为公民主张环境权的直接依据。即使民营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事实存在,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被公众要求环境侵害赔偿,但是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随着入世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内民营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只有具有良好企业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温州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
在过去的理解中,很多民营企业只关注最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因为认识不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关注社会责任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除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道德良知和长远眼光,还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首先,政府应当灌输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第三,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采取绿色GDP统计。
第四,在舆论导向上,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
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
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民营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责任的同时,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境保护民营企业就应该推行被称为是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
推行ISO14000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内部,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改进工艺,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外部,可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企业形象等。
推行ISO14000有利于破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早在1996年公布ISO14000的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两三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借此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如在美国,国家能源部已要求其所有合约厂家在1998年9月前通过ISO14000认证,否则将取消合约。因此,民营企业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此,民营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体职工的环保意识。必须认识到推行ISO14000是企业自身的需要,加强环境管理,认真贯彻ISO14000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是对消费者负责,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有助于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技术,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
2、大力推进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民营企业分布于广大,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充分利用其资源条件和特点,引入绿色科技,发展绿色产业。
3、按ISO14000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现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战略转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的规模大小,按照ISO14000的要求,或单独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或把环境管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成品出厂、安装使用和产品使用后处理的所有活动和过程都严格按标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技术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
为此,民营企业应实施以下经营战略转移:
(1)绿色化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是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加大可以投入力度,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开展绿色贸易,推动建立绿色市场,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
(2)集约化经营战略。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原料?产品?废物”模式,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和非循环的,因而表现为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而集约化经营模式则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致力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转移,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系数,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建立生态工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社会化经营战略。虽然企业有各种方式可以选择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会如何将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社会挑战转变成新型的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这是民营企业实施社会化经营战略,全面承担其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在我们一般的认识上认为民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实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环境治理,一方面能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促进民间资本的合理循环,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知道,加快环保产业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这种可持续发展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营行为的出发点,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该将此奉为圭臬。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环保产业的滞后,国家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也给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的介入提供了用武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就是说,民营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建设,既是一种义务,一种利他,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自利。
资料:
「1质量技术监督杂志 2004年。
「2 刘效仁 《民间资本为何远离环保产业》 2004年。
关键词:邮政;一体两翼;改革创新;策略
2015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提出了邮政一体两翼的经营发展战略,本文笔者深入透视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思想精神,笔者提出了如何落实和改革创新邮政一体两翼经营战略。
一、 一体两翼是邮政业务层面的经营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中国邮政担负起推进邮政企业建设和平稳发展的战略使命。在当前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邮政行业面临的竞争力也将会越来越大,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使命,邮政企业必须要正确选择经营战略。随着基础通信网的不断完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对传统邮政的信息传递的依赖程度逐渐削弱。致使邮政企业的服务窗口资源过剩和服务能力过剩。与此同时金融类和寄递类业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对网络、网点及营销的资源需求也日益迫切。此外,三大板块分业经营后,经过深化改革解决了大量的生产力。使得三大板块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三大板块各自为政,重复性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使得邮政整体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三大板块间共享资源和协同发展的意愿及发展动力逐渐降低,各个板块间的联系越来越疏远。所以,中国邮政根据社会形势和其自身发展需要确定了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一体两翼中的一体指的是中国邮政公司;两翼指的是金融翼和寄递翼;一体两翼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相互联系,依存共生的有机整体。一体是邮政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能够给两翼带来价值;两翼是邮政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够给邮政企业增添经营效益。
二、一体两翼经营发展的思路和定位
中国邮政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是对传统三大板块经营战略的深化,同时也是对三大板块相互依存关系的阐释。一体两翼经营战略思路是按照各自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聚合资源、协同发展等手段推动邮政企业经营能够在整体上达到平衡,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体应借助网络信息渠道发挥邮政品牌优势,构建综合性的邮政服务平台,不断地推展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金融翼应邮政网络和客户资源为依托,坚持自营和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服务基层、服务三农、服务城乡和服务中小企业为重点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而形成邮储和金融混合经营格局,打造出具有特色性的中国邮政金融控股集团。寄递翼应整合全网资源和产品体系,不断提升经营能力,实现高效运营。中国邮政还要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契机,加大寄递市场渗透力度,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确保邮政在寄递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三、 邮政实施一体两翼经营战略的总路线
(1) 充分发挥邮政优势,打造平台公司。依托互联网经济,加大同新技术、新媒体以及新业态的融合力度。在保障特殊服务和普遍服务的前提条件下,广泛叠加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积极主动拓展农村电商市场,扩大金融和速递业务覆盖面。实现普通服务业务、特殊服务业务向公共服务延伸;由基础邮政业务向文化创意服务升级;由传统金融业务向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转型;由单一寄递业向综合性电商寄递服务拓展;最终将邮政打造成以邮政综合服务为平台和载体的平台公司。
(2) 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综合平台。对邮政内外资源全面深入整合,加强对自营网点建设,不断拓展发展渠道,比如网络渠道、电子信息渠道等形成邮政自有的、独特渠道体系。
(3) 加强公共服务拓展,提升服务平台承载能力。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应广泛叠加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拓展平台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主动将平台服务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探索和发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需求点,保证服务政府过程中能够得到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4)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核心产品体系。将邮政资源和客户需求相结合,以邮政总部为抓手,加大公共服务拓展力度;以便民金融为重点,突出金融业务的发展;结合区域特点,聚焦电商寄递和O2O服务。形成具有特色性的邮政核心产品体系。
(5) 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拓展力度。在总结三农服务经验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平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农产品网购、销售等消费着手,探索出一套线下以农村邮站、三农服务站实体渠道;线上以邮乐网电子渠道等运作模式。构建城乡双向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打造出农村和城市产品相互流通的绿色通道,迅速占领农村电商市场。
(6)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平台的稳定可靠运营。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开发平台运营管理系统,充分发挥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商业价值。
四、 邮政一体两翼改革创新策略
(1) 依托邮政资源,强化金融翼。金融翼应充分利用一体平台和客户资源,采用自营和相关的经营模式,推动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不断地完善邮政金融业务体系,积极探索并开创邮储和金融混业经营的格局。以发展惠普金融为中心,统筹城乡金融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中小型企业和三农质量,发挥出自营和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的优势。突出邮储的特点和特色。进而巩固好邮储银行在同行业内的地位。此外,还要注重邮储金融在城市地区的转型,补足城市区域短板,全面提升金融翼的综合实力。
(2) 不断提丰富业务体系,合理布局邮储金融混业经营。要充分利用邮储银行的全功能商业银行牌照功能,推展金融业务范围,丰富邮储金融业务体系。在构建邮储金融业务体系过程中要对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业务不断的整合和创新,形成以银行服务为主,保险和证券服务为辅的服务体系。
(3)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要加快金融互联网创新力度和推广的速度,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功能,比如推广微信银行的应用。加大电子银行的推广力度,打造出线下网点快捷方便,线上服务功能强大,稳定性和安全性强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4) 充分利用邮政资源,推动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银行、保险和证券应利用邮政资源扩大业务范围,并对邮政企业发展金融业务进行相关指导和协调。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邮政销售的金融产品。为邮政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持和风险管控手段,共同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挑战。
(5) 对全网资源整合,推近寄递业务发展。明确经营主体,切实落实责任,负责寄递业务发展相关事宜。梳理当前寄递业务产品,形成层次清晰的产品体系。对现有的网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运营效率。制定科学合理的结算价格体系,对邮政经营各个环节的利益均衡问题进行调节。
(6) 透彻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加大对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拓展力度。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应抓住农村这个大市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寄递业务。
(7) 注重客户的体验,提升运营质量。根据客户实际需求,采取各种方法提升客户体验,塑造品牌口碑,提升客户的信赖度,全面提升寄递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寄递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8) 建立一体两翼共建的发展机制。着力提升一体两翼资源利用率和复用率。将邮政资源同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出三流合一优势。通过不断完善机制,聚合资源实现邮政、金融业和寄递业的协同发展。
品牌是企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企业的物质文明是指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对消费者在效用上的最大化的满足程度,是企业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提供给他们价廉品优的产品,也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基本点和出发点。企业的精神文明是指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在适应消费者心理和情感的需要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对环保、绿色、树立社会风尚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体现企业作为提品与服务的基本经济单元的社会成员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二、传统文化在品牌
文化创造中的启迪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扎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身处何地,即使没有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但从他所生长的家庭环境中,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中,都会通过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在中国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不能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企业创造品牌文化时,无疑不得不要考虑传统文化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所以,将前贤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哲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可以扩大经营视野,活跃经营思路,开拓市场,提高竞争能力。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传统文化视角,对企业如何创造品牌文化进行探析。
1.品牌文化创造首要“重道”道,指法则、规律。重道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最基本的范畴。远古时期,人们的一切行为被天道观念所统治。天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大的道。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天道观念中夹杂着许多无知和迷信的成份就很难免,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在冥冥之中还有一个天国和最高的主宰天神的存在。因此,因此人间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听命于天,而天子则是唯一能上达天庭、沟通神人之间的代表,天道是不可侵犯的。但到了战国后,人们对道的认识有了一个突破,天道逐渐被人道所取代。“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意思是天道解决自然界的事物,很深远,但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只能依靠人道来解决。一远一近,两者不能相及,这是最早提出来用天道解决人间事物是不可行的观点。到汉代就公开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是一个大的飞跃。所以,不论管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企业,首先要讲究奉行什么道,有道者必胜,无道者必败。企业品牌文化创造首先要合乎道,即合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法律制约,国家政治,自然环境,伦理道德。一个企业创造的品牌文化。产品是重道的产品,服务是重道的服务,经营是重道的经营,这样的品牌文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忠诚消费者,适应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发展规律。对企业来说,经营思想、方针、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道”,符合内外环境。
2.品牌文化创造要重“知止”孔子提出“知止”,即“知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说要达到至善的目标。孔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便是最终至善的目标境界。有了至善的目标,便可以确定达到目标的志向,便能心不妄动,才能安于面对自身现实环境,细致分析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审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事物前因后果、本末始终认识现实,达到至善的目标。品牌文化创造,企业应该用“知止”思想来确定企业的目标,使企业目标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克服企业面临的各项危机,充分研究自身的环境,不能盲目跟从,也不轻言放弃。这其实就是企业的经营战略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个科学的、正确的经营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严峻。可是事实上,这同时也是机会。重要的是要具有“知止”的智慧,要具有超前意识,要在被人尚未做出反应之前就付诸行动,捷足先登,制定出高明的经营战略。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企业的经营战略要因时因地而异。正如周易的“变易”中存在“不易”一样,一个“知止”的经营战略也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包含着一些得以制胜的基本要领:1要深刻分析领会当地本行业的政策、法规及风俗民情,才能确定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机会,才能把握主动权;2是认真了解顾客。认真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不仅满足现实顾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潜在顾客需求,以开拓新的市场;3是要清醒地了解自己。任何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要清醒地了解自己,就是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把自己有限的资源能力用到能发挥最大效益的地方,并设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4是要客观了解竞争对手。要像了解自己那样去了解对手,从经验战略、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目标市场及消费对象等,都要与自己进行比较,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5是要全面及时发现环境的变化。虽然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但还不够,还要密切关注企业大环境的变化。只有把握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展趋势,才能预测可能带来的市场变化,才能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目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客户;经营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13-02
近期,在央行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直接融资迅猛发展和国内银行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国内银行业提出了经营战略转型的现实课题。近年来,经营战略转型也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转型的方向和重点上也初步达成一些共识。银行经营战略转型不仅包括经营理念的颠覆、经营模式的转变和业务结构的优化,更包括客户结构调整这项重要内容。客户结构是银行经营战略的基础,如果客户结构不能调整到位,银行经营战略转型就难以落到实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一、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策略
(一)整合信息资源,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
不同企业客户对银行的盈利贡献大相径庭,所以,银行必须首先发现和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体,解决好客户定位和市场定位问题。对于建行而言,寻找、发现和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基本前提是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状况的中小企业客户的标准。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对于中小企业的具体数量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市场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主要以资本额和雇员人数为数量标准;欧洲委员会和公司法主要以交易额、资产负债表和雇员为界定标准;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为标准。以上标准都是基于不同目的而制定的,从商业银行的行业特质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看,衡量中小企业的标准主要应该从企业营业收入和贷款额两个维度来确定。由于企业还款的主要保障是稳定和充足的现金流,因此,以营业收入作为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比较合理的。同时,在营业收入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实行中小企业融资的最高限额管理。
确立中小企业客户的标准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迅速有效地找到这些目标客户群。该行应该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范式的转变。就目前情况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产业链上寻找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二是从商业生态链上发现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三是从经济金融信息网络中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信息。
(二)多管齐下,全方位编织风险防范之网
1.建立健全全方位了解中小企业客户信息机制。要从总分支三个不同层面,把握和了解中小企业客户的信息,特别是那些直接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支行层面必须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目标客户群体,在正式介入中小企业融资关系之前,支行负责人和客户经理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对面交流,重点了解经营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文化背景、经营理念、行业前景、业余爱好等,并将其作为信贷审查的重要内容。在分行层面,除了解重点客户群体的重要信息之外,应该侧重于把握所在区域中小企业客户总体经营情况,防范区域经济风险。在总行层面,主要应该从行业的角度,把握好总体贷款投向与行业组合风险问题。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定价,就是要覆盖资金成本(FC)、运行成本(OC)、风险成本(RC)和资本成本(CC)之后仍能获得与市场水平相一致的回报(P)。即贷款风险定价=FC OC RC CC P。当FC、OC、RC、CC确定以后,贷款定价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盈利回报(P)。通常而言,盈利回报的确定应与当地市场投资回报率和行业投资回报率基本相一致。如果贷款回报率过分高于当地市场平均回报率和行业投资回报率,那么,就极易产生由于逆向选择而导致的风险;反之,如果过分低于当地市场平均回报率和行业投资回报率,那么,商业银行的价值就会受到损害。
3.加强抵押品的规范管理。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在融资过程中设立一定的抵押品是非常重要的。经验表明,抵押品的设立应该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产品相匹配。一般而言,抵押品的设定应以简明、增值、易处理为原则,比如土地、房屋、存货(监管较为困难)、单证单据权利等。与中小企业贷款批量化处理相适应,商业银行在抵押品处理方面也可采取设立专职机构和人员进行批量化处理的办法,提高处理效率,减少相应风险。
(三)改进和完善融资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审贷效率和市场适应能力
1.采用财务评分模型和非财务因素打分卡识别和计量风险。从国际经验和可操作性角度考虑,可将中小企业贷款分为“绿、黄、红”三类。绿色表示贷款风险低,适用较低利率产品定价;红色表示贷款风险高,应予拒绝;黄色表示应根据一定标准的定性和定量参数对其进行进一步审核。这是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特别是小企业客户在风险精准评估和对效率的要求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2.实行“双人四眼”审贷原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相对较小,但笔数多,对审贷效率要求高。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程度高,对市场反应灵敏,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强,创新灵感非常活跃,所以,它们对融资需求时效性要求较高。显然,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企业为主的审贷体制和操作流程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传统的审贷流程基础上,缩减不必要的环节和过程,对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差别化的授权机制,对符合一定金额和业务条件的中小企业的授信,可实行“双人四眼”审贷制,快速审贷,提高效率。
3.推行信贷管理新机制。首先,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笔数多、金额少、运行成本高的天然特性,就必须实行在贷款审批上实现规模经济,采用集中审贷的贷款审批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规模化处理能降低经营成本;集中审贷有利于审贷标准统一;集中清收不良贷款能做到快速和专业。其次,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审贷要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因为单个中小企业客户风险规模较小,不值得对所有贷款逐个进行繁杂的评估。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能够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大提升审贷效率,节省经营成本。再次,要建立审贷授权体系。以人为本,区别情况,推行个人审贷权限限额分类制度。
(四)创新和完善产品、渠道和服务,培育稳定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
1.产品是密切银企关系的强力黏合剂。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一个客户若同时使用银行四种以上的产品,则其忠诚度系数明显较高。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的金融需求相对比较集中。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产品体系不在于多而广,而在于专而精。因此,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产品,应从所有细分市场提供一刀切服务的“水平”覆盖模式向针对单个细分市场需求而定制的“垂直”模式转变。根据国内中小企业客户的特征,商业银行应该主要提供以下三类产品:一是结算类产品。提供一个强大的结算平台,确保安全和方便。二是融资类产品。提供一个满足需求的融资平台,确保效率和快捷。三是避险类产品。提供一个规避风险的对冲平台,确保风险可控和管理。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客户不需要复杂的产品或服务支持,也不一定都需要度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产品套餐”或“套餐选择”对它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外汇风险管理与有特色的资金管理打包更容易被中小企业所接受。
2.渠道是融合银企关系最有效的工具。一个好的渠道,不仅能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更能有效降低银行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行成本。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渠道。
3.服务是提升银企关系的加速器。将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直接使用价值(产品)、间接使用价值(渠道)与银行提供的附加值(服务)区别开来,并分别进行专业化管理,是当前国外先进银行提升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主题。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的服务可分为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基本服务重在员工的素质和服务的品质,商业银行要做到,无论是前台的柜面员工还是市场一线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都能以高品质的服务令客户满意。增值服务则主要侧重于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二、加强中小企业客户发展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考核机制
一是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评价考核指标,并逐步提高其考核权重和分值。必须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客户的评价考核指标,应重在价值的创造和增长,而不是过去那种一般业务数量的体现。二是综合考核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整体回报和利润贡献。要建立业绩考核的“缓冲时间”,在发展初期对发展中小企业的基层行和客户经理在业绩和利益上给予鼓励和保护。三是完善中小企业的尽职免责制度,摈弃传统的对单笔、单户贷款追究责任的做法,在整体综合资料及回报考核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贷款管理中的相应免责条款。
(二)探索并建立适当的风险容忍机制
我们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发展的初期设定一个相对合适的风险容忍度,即给予分支机构新增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一个相对合适的不良贷款风险容忍度。只要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不超过整个容忍度,就视为合理;一旦超过这个容忍度,那么,上级信贷管理部门就应考虑上收信贷审批权限,并派人进行专项调查,限令整改。对于出现的单笔不良贷款,在责任追究方面,只要排除是内外勾结和欺诈,一般不应该对风险责任人进行处理或调离岗位。
(三)建立和完善独立的核算机制
要做到独立核算,首先在银行内部要做到分账,不分账是难以做好独立核算的。对中小企业客户实行独立核算,难点在于成本费用的合理分摊,重点是信息系统的支撑,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能够衡量账户业绩和盈利能力的利润报告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四)优化重建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进一步推行定岗、定编、定标准,以此推动中小企业客户和服务规范的建设。要随着中小企业客户业务的增加,逐步增加前台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后台业务经理,以保证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中小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97-02
前言
近些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空前提升,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给人类社会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人炸性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的无节制排放等。在这种形势下,人类不得不认真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以认真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全球环保思潮冲击和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中国中小企业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推行实施绿色营销战略,以满足人们的无污染、无公害、延年益寿的需求。
营销学界认为,绿色营销在中国中小企业得以实施是合乎国际国内社会潮流的举措,是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必将成为本世纪营销的主流。在战略方面,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可促进自身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战术方面,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营造企业绿色文明,促进企业塑造积极的绿色文化。
一、绿色营销概述
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绿色营销界定为:在所有满足人类需求的有计划的生产和促销行为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最小伤害的行为。目前中国对绿色营销的概念并未统一,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营销进行了界定,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认为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及优势
(一)必要性
1.消费需求趋向绿色化。绿色消费意识在国内外被逐渐唤起,人类的绿色需求日渐高涨。人类的绿色需求促进绿色营销的产生、规模、运作模式和发展的趋势,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条。
2.现代经济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现代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必须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从而为企业经营战略从传统营销转化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中国中小企业企业实施绿色营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后,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4.绿色营销能促进企业自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消费者不断增强的绿色意识以及政府的有效调节将有效地约束企业的市场活动,企业必须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平衡,限制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将开发和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二)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应该准确把握自身独特的绿色优势,其绿色优势可以表现为以下多种形式:
1.市场进入优势。中国目前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还不是很大,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国中小企业市场规模小,大多进行小批量生产,投资周期较短且风险较小,具备相应的市场进入优势。
2.市场占有优势。中国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能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差别化对待方式,从而能更好占领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决策的效率优势。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能够更灵活适应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针对中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适当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保证了企业自身决策的高效率。
三、中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现有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过多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加之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法制不甚健全,使中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1.没有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处于初始阶段,加之相关媒体未能积极宣传,了解及接受绿色消费的仅仅是少数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内在的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
2.多数中小企业未能确立绿色营销理念。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以及微观利益,对环境保护以及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甚少,不少中小企业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市场机会缺乏相应的认识。
3.中小企业现有的营销组合策略不适应绿色营销。首先,中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其次,中小企业产品包装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最后,中小企业缺乏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
4.绿色政策支持不力。首先表现为中国的环境法规不健全。其次许多地方政府对环境重视不够及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同时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补贴,对破坏环境的经营行为也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