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社交媒体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理论

第1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1.1恶劣的教学环境使设备的寿命得到缩短

作为计算机的天敌,灰尘的影响相对较大。机箱内、显示器及鼠标上的灰尘和污垢若未得到经常性清理,则会增加计算机故障的发生率,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使计算机设备的损坏及老化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在教室里,人员进进出出,每天都会有较多灰尘产生,学生习惯用扫把将教室内的灰尘和粉笔末打扫得漫天飞舞,这些都会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另外,灰尘还直接影响到投影机的使用。在风扇高速转动下,灰尘会落在灯泡、成像板及液晶板上,对过滤网造成堵塞,减少风扇的送风量,使风速降低,改变了灯泡的冷却效率,轻则造成画面出现斑点或杂乱无章,重则引发灯泡、液晶板、成像板烧坏的现象。维修起来不仅麻烦,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费用。

1.2计算机故障

带电移动台式机电脑,造成硬盘损坏,带电插拔VGA接口造成笔记本VGA接口损坏。

1.3薄弱化的管理力量,多样化的管理部门,引发设备无法及时使用

目前我校的多媒体教室由学生科、班主任管理,计算机机房由实习科、管理员管理,多功能厅和会议室由办公室管理。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中心主要是靠中心机房的技术老师来进行管理维护的。他们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对学校内的一些电教室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包括设备操作、维修以及养护技术的应用。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除了计算机的设备以外,还应对过滤网进行定期清理,使散热达到通常状态,进一步将灯泡的冷却效率得到改善,避免由于散热不畅导致灯泡损坏的问题出现。

1.4学生掌管多媒体设备钥匙的弊端

多媒体设备的钥匙本应该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管理,可目前多由学生拿钥匙。上课时由任课老师监管,可下课后,特别是午间和下午下课到晚自习放学时间,就出现了无人管理的空白,学生任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以下弊端出现:(1)投影机长时间开机,比正常教学每天多出6个小时,使投影灯泡的寿命减少一半;(2)用U盘通过电脑播放视频等资料,引起电脑病毒;(3)使用网线连接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起网络病毒;(4)教室没人时不关投影机和幕布,造成资源浪费和设备的不安全性。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及维护的措施

2.1加强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针对一些教师由于操作技术缺乏,对计算机以及投影机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都有所缺乏,掌握了较少的设备性能,大多数就会导致多媒体教室的损坏无法使用,因此在教室的操作培训力度上也要加大,每学期的开学初期,都应该先对教师展开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和对于新教师的培训,将培训的内容和费用划分至年度计划内。对设备性能的控制进行介绍,并能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调控工作,对于设备性能的介绍,还要对教师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调控工作,讲解一些计算机知识以及多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能够熟练地操作应用,确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应对自如教学设备出现的技术性突发问题。

2.2做好投影仪维护工作,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作为多媒体教学设备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投影仪的维护工作显得极为必要。通常情况下,投影仪的机壳上都存在用于通风的开槽或开口,空气的入口处设有空气过滤器,在投影仪工作的同时,对灰尘和污染物进行过滤。若未能及时对其进行清理,则会对投影机通风口造成堵塞,引发故障问题出现。所以,应对投影仪开展定期的专业化除尘工作,是投影仪维护的一项最佳方法。投影仪的灯牌是最需要维护的重点,也是使用的关键。由于在点亮的状态下,灯牌的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灯丝一般都处于半熔状态,所以在开机状态下,禁止对投影机进行震动和搬移,以免导致灯泡炸裂、灯丝断裂等情况。

2.3开展计算机设备的硬盘保护和系统备份,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行得到一定的保障

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管理最复杂的就是计算机管理,由于是公共的应用场所,因此运用的教师也越多,由于软件的种类较多,加上病毒的侵害和误操作等,若是再对计算机出现不到位的保护情况,就会引起计算机的系统崩溃等情况,这样也会对正常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运用有效的计算机保护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包括硬盘和系统的备份情况的调控。

2.4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控制

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控制一般都需要完善并落实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调控,增强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机的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直接关系着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工作需要的技术性素质控制与思想控制,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才行,掌握一定的用电技巧,提高一定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能够主动、耐心、热情为教师服务。在教室的设备操作上对选择的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教室管理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对教室设备的管理者还应分析各管理员的管理心态以及操作管理的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实施,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操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提高素质能力并促使教学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结语

第2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协同论:多媒体教室;有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52-03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0

引言

数字化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更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我校为例,2005年之前我校只有独立控制的几十间多媒体教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分布在五栋楼的226间网络集中控制型多媒体教室。作为建设者,我们不但要将各种技术手段合理的融合和利用,还要赢得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更要上下同心做好多媒体设备的良性管理和持续保障。根据多年的经验和总结发现,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往往很重要也很辛苦,但是苦于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作支撑,写出的总结和报告得不到重视。我们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以协同论为理论指导,力求弥补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的现象,有效促进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协调与合作,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协同论简介

1.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协同论的意义

协同论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aken)于1976年创立,之后他系统地论述了协同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高等协同学》等著作。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是近几十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协同论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 Theory)、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新的有序转变的规律。如图1所示。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在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恰好是不同属性的部门和各种技术,引入协同论找出多媒体教室系统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技术优势进而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2.协同论的基本原理

(1)协同效应原理。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内的大量子系统相互协同运作,产出超越自身单独作用而形成整个系统“1+1>2”的聚合效应。当在外来物质或能量作用下的聚集态达到某临界点时,任何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行为,进而系统整体质变产生集体效应,从混沌转向有序。

(2)支配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若干子系统,如何找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主导参数(即序参量)是研究协同作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形下,序参量支配快变量(起辅助用的参数),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即序参量主宰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

(3)自组织原理。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于系统外部,而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自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组织的和谐与有序。

二、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过程中关联的部门和人员众多,易导致施工效率低下

以我校的实际建设情况来讲,我校的多媒体教室从规划到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往往是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牵头,涉及诸多管理部门。而涉及的技术工种通常包括网络布线、强电施工、机房建设、系统集成、计算机系统调试等,其人员的构成更是复杂。如何面对方方面面的部门和人员以形成合力保证施工质量,是我们主建单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太多,易造成建设目标不明确

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涉及多种技术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多媒体教室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涉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面对众多的新技术和复杂的技术指标,建设者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误区。如何选择简单实用的技术指标和将各种有效的技术成功集成到最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我们建设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3.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太多,容易出现进度和质量方面的问题

多媒体教室的施工不可能是由一两个工种就可完成的工作,往往会包括基建施工、强弱电施工、机房施工和系统调试施工等等多个施工方来配合完成。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所以对于我们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必须有很高的要求。

4.管理设备种类和数量多,导致出现的故障繁杂

一间普通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通常包括:计算机、投影机、幕布、中控机、操作面板、功放、麦克、音箱、机柜、读卡器、交换机、摄像头、IP电话等。以我校拥有的226问多媒体教室来说,我们所管理的教室中硬件设备总数可达3000余件,这还不包括中控室的设备。如此众多的硬件设备其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软件故障以及各类设备电源、连接线等耗材发生的问题,各种故障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理顺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

三、协同论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建设的指导思想协同,一切以有利于促进教学为指导思想

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作为多媒体教室主建方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接触到诸如教务处、基建处、国资处、财务处、信息处和后勤处等管理部门,由于工作范围不同缺乏交集,有时会导致跨部门沟通不畅通、认识上不统一,造成工程效率不高,而我们却没有任何超越管理部门的权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校的各方面条件,协调一切可以协调的资源,建立一套运行良好的工程建设保障机制。

具体执行过程时,我们先向负责教学的校长汇报工程的建设目标、面临的困难以及需要协调的部门等具体情况,然后校长牵头由我们来组织相关部门的协调会。做到各部门指导思想保持统一,建设目标清晰明确,具体任务保持协同,如图2所示。当工程中的所有相关部门统一了指导思想而协同合作时,从而能有效推动工程建设的良性进展。

2.施工标准的协同,以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最终目标

多媒体教室建设过程中一般涉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各种技术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要求我们在统一时间内组织相关施工负责人员,根据其各自的技术权责,明确施工的界限,确定技术指标,合理分配、分解工作任务,以及进行工程责任的划分。我们本着稳定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采取建立样板间的方式,统一要求施工的具体细节和标准,然后依据样板间的标准再逐一进行建设。

2011年8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在视音频、强弱电、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六个方面制定了详尽的技术规范,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技术标准进行严格量化,解决了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难题,使我们对多媒体教室建设的各项标准做到有迹可循、有章可依。

3.监督进程的协同,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同把关工程质量

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由于涉及施工方较多,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容易造成施工质量和进度与原定计划发生不符的情况。一般在工程开工之前,我们组织各个施工方按照实际施工能力制定详细的工程进度表,工程进度表应该本着适度超前但是不要冒进的原则来制定。由我方制作出工程进度监督表和工程质量监督表,然后建立工程监督小组,小组成员由监工人员、工程主管和中心领导三方面人员组成。具体分工,监工人员负责现场施工监督,工程主管负责协调校内各部门和施工单位,中心领导负责掌握大方向。

按照要求,每天监工人员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的进展和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然后当天通过电子邮件和QQ通讯工具将两个监督表格上报工程主管和中心领导,做到施工信息及时有效的共享和沟通。一般由施工方造成的工程问题,会由监工人员和工程主管直接提出改进意见。如果遇到由于学校的基础条件造成的工程问题,先由工程主管上报中心领导,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学校相关单位。如图3所示。

4.协同管理目标,采取以协作为主、以分工为辅的自组织管理办法

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和保障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以我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一间中控室的四名老师负责管理和维护i00余间多媒体教室,面对的硬件设备可达1500件之多。如此众多的硬件设备以及对应的软件和耗材,每一个小故障都可能导致多媒体系统的非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为有效保障多媒体教学基础环境,我们从事的管理工作不可有一丝的延误,每接到一个设备故障电话必须由专人跟踪直到完全解决。教学支持的工作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注定了我们要协同配合,取长补短,为保障教学环境的良好运行而齐心协力。此外,根据每位老师的工作能力来分工管理不同的设备,由第一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第一负责人不在岗位时顺位由第二负责人和第三负责人负责。按照自组织原则,我们的老师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达到教学设备管理的和谐与有序。如表I所示。

第3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室;软件教学资源;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47-03

On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ege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Wang Yuming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teaching resources, all kind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with multimedia computers as the core, especially the popularity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media classrooms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with the prosperity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the issues existing in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t present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ome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ege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ultimedia classrooms; software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style

1 前言

目前,我国正从三个层面推进信息化教育: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与普及;二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三是开办现代远程教育。其中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普及在高校发展非常迅速。然而,伴随着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从体制机制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2 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以来,对甘肃省部分高校进行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情况调查,反映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和管理中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设备配置不尽合理,资源利用率低

各高校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往往缺乏全局和统筹规划的建设意识,普遍存在基层教学院系各自为政建设的情况。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没有标准的建设方案,同一学校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许多教室结构复杂,功能繁多,有些设备可有可无,不实用。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给教师使用带来不便,同时也会加大管理维护工作的难度。

2.2 多媒体教室的内部环境忽略人性化设计,影响教学效果

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安装了钢制的防盗门窗,这样解决了安全和管理的问题,却忽略了学生在教室里的学习心理,学生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心理上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同时,钢制门窗不仅改变了教学楼的设计原貌,影响了教学环境的整体美观,而且对消防安全工作也带来不利。另外,为了增强投影幕的亮度,多媒体教室大都采用较厚的窗帘来遮光,而教室的光线非常昏暗时,学生就容易注重力不集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软件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资源太少,即使有一些教学软件资源,广大教师也都制作有用于教学的课件,但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制作水平等原因,其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等都还有一定差距。这种“有枪无弹”或“弹药不足”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和教学效益的发挥。

2.4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多媒体教学环境由于其技术性、专业性、复杂性的特点,应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来管理。但是,目前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归口不够统一,有的是各教学院系直接管理,有的是学校电教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或网络中心管理,有的又是院系和中心各管一部分,而多媒体教室的排课一般由教务处负责。多个部门使用、维护和管理,导致分工不明确,管理办法、标准和制度不统一,出现问题之后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问题得不到迅速解决,这必然影响多媒体教学正常有序进行。

2.5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完善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工作职责、管理规章、操作规程、安全措施、维护办法等各个方面。但是,目前有的高校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有的高校有一些制度但不完善,有的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针对多媒体教室使用者的准入制度、事故责任、教学应急措施等大都是空白。教师没有经过相关培训,上课不会操作或误操作,或者设备临时出现故障,致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现象普遍存在。

2.6 管理措施不够到位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涉及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任课教师、学生等,在分清管理职责的基础上要有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各高校普遍缺乏对责任人的制约、激励、保障、惩戒措施。如:有的教师不爱惜设备,操作不规范导致设备损坏;有的教师使用后不登记,设备出现故障后不报告;管理人员设备维修、维护不及时;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正常教学,该如何应对没有具体措施。

2.7 管理方法不够科学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仍处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即上课前开门开机,下课后关机锁门,在多媒体教室多而且分散的情况下,若设备出现问题,管理人员往往难以应付。一个多媒体教室一般有多个教师使用,各个教师使用的课件不同,展示和播放的教学信息有别,必然会用到不同的计算机软件,这样因软件冲突或缺少而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现象就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管理维护人员仍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现一个临时解决一个,缺少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些都反映出一些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仍处在低层次水平。

3 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创新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和管理机制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的保证。围绕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应用、管理以及教学质量保障等工作,应建立一套包括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决策规划、日常应用的组织协调以及管理执行在内的多媒体教学工作组织保障系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主管部门来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制定全校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以及负责日常管理,也可以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但是要做到全校的协调统一。如河西学院的多媒体教室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规划和建设,日常管理和维护归口信息技术中心,而教学活动则由教务处来安排。归口的统一有利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规范化建设,有利于管理队伍、制度和标准的统一,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和完善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和管理制度

建设再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如果没有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各高校应该根据多媒体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如“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多媒体教室使用和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学要求和规范”“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多媒体课件制作标准”“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人员岗位职责”等,通过建构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每一个教学违规行为都有明确的处罚条文,每一项教学成果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使多媒体教学秩序和质量有其制度保障。

3.3 科学规划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规模和类型

根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调研和河西学院的使用情况,笔者认为,综合类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率在70%,座位率在80%,多媒体课程率在90%,多媒体教室满足率在100%,并注意大、中、小多媒体教室的合理搭配(如3:5:2),基本可以满足全校各专业教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因使用情况不同,如理科、工科、文科等多媒体教室数量多少可有不同。在类型上,要多建一些“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室,以适应各专业一般多媒体教学需要。另外,“阶梯投影型”和“平面电脑型”这两种高校常见的多媒体教室各有其特点,前一种适合大课堂教学,后一种适合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学校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要考虑其功能和需要。

3.4 建立多媒体教学课程准入和教师准入制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并非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各高校在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应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对不能实施多媒体教学、没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不利于发挥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课程,应限制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并通过制定多媒体教学课件标准来提升多媒体教学的准入条件。另外,由于受技术能力、知识水平以及授课风格等限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因此,明确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任职资格,制定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准入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是加强多媒体教学质量管理的又一重要手段。

3.5 建立多媒体教室故障应对预案和应急处理机制

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一般较高,上课教师不停地更换,日常使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类故障,为此应建立多媒体教室故障应对预案和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建立日查制度,做好对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预防故障发生。及时更换损坏的和老化的部件,减少推诿、扯皮,保障软硬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正常运行。为了解决管理和维护人员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设立多媒体教室的辅助维护岗位,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负责协助维护该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配合任课教师正确使用媒体设备。这样,教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问题,就可以由这些学生当场给予解决,有效地保证了多媒体教室的顺利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维护人员的负担。

3.6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促进管理方式的科学化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解决管理人员少、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使管理工作科学化,可以考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把多媒体教室组成一个整体,实施远程控制和管理,将各多媒体教室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教室设备的使用权、控制权,教室设备的防盗等通过网络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和维护,管理人员能在控制室里实时看到教室设备的运行情况,设备操作等一般性问题管理员无须亲自到教室现场,通过对讲系统指导教师处理,或者通过网络化的中控管理软件将问题轻松解决。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时间明显缩短,不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成本也大大降低。

3.7 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职能要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何在管理人员紧缺,教室数量多的情况下,科学有效地保证多媒体教室设备正常运行,这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责任感,而且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学校要重视对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明确工作职责,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懂得多媒体教室科学管理的方法。管理人员要以“人本化服务、精细化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主动进行技术指导和安全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努力实现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宁春林.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与维护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24,26.

[2]张慈珍.对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3]吴英丽.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11(20):I0208.

第4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一、 社交媒体求职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的广泛应用,在报刊、网络和综合性期刊上有一些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招聘和求职的特点及其应用方法。本文研究的是高校毕业生借助社交媒体求职意向,关注、转发招聘信息,用社交媒体记录应聘历程,查找求职攻略,分享求职经历,为实现就业目标付出努力的过程。本文从劳动力市场搜寻和匹配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六度分隔理论的视角,对社交媒体与大学生求职的关系进行理论探索。 

以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力市场搜寻和匹配理论,该理论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内容:劳动者寻找工作的行为、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以及人和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认为求职者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劳动者的个人特征、地区劳动力需求状况和工作搜寻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2]在劳动力市场中,有一群求职者在寻找合适的工作,同时存在一些企业希望招募恰当的雇员。每个求职者有自己特殊的偏好、财富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每个空缺岗位提供不同的工作环境、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雇主和择业者之间互相要找到对方是有成本的,求职者掌握空缺职位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为此付出的精力和财力,并且他的付出会加速上升,人才需求方的搜寻成本也会随着查找时间的延长而加速上升。这个相互寻找的过程意味着,工作岗位闲置与失业并存将不可避免。现在的大学生求职在时间、资料、交通、住宿、服装、通讯等方面花费较大,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要提高人和职位的匹配效率,就要构建用人方和求职方之间有效的交流方式。社交媒体求职是通过网络投递求职资料,使得资料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通过网络测试面试,可以实现异地评估,减少往返交通费用;通过精准匹配技术,降低求职盲目性;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相互的背景调查,使双方作出合理决策。这样,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过程的传导中介,为招聘求职双方降低搜寻成本,提高大学生求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5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关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始于2008年,文献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之后,研究成果迅速激增。从文献分布来看,美国贡献了超过半数的论文;其次是澳大利亚,占总数的10%;英国居第三位,占总数的6%。从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超过30%的文献研究的是社会化媒体在商业和经济方面的应用,超过11%的文献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从媒介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文献占到总数的6.3%,其他则分布在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尚不成熟的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甚至在一些基本概念、特征、范围等问题上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念与特征研究。2007年,Antony Mayfield 在《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为社会化媒体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即“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网络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将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态分为七大类:社交网络、博客、维基、播客、论坛、内容社区和微博。Mayfield的定义成为学者们认识社会化媒体的重要起点。Kietzmann等人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超过了社会交往的内涵的社会化互动媒体,随时随地、门槛低和广泛的传播技术能使社会化媒体改变组织、群体和个人沟通方式”。他们观点的共性在于强调互动,因此暂时称之为“基于互动角度的概念”。

之后,后继学者又对社会化媒体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基于技术角度的界定,如Kaplan和Haenlein 提出社会化媒体是在 Web 2.0 技术的基础之上,允许人们交换自主创造内容的应用;第二种是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提出的,认为社会化媒体是指支撑网络的那些工具和服务;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结构的界定,如Toni Ahlqvist等人提出社会化媒体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反映了社会化媒体不再是所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漫无目的的传播,而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关系网络,这也使得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了本质的区别。

此外,还有基于传播特点或者应用形态的界定,如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特性;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化媒体应用形式定义为博客、维基、播客、BBS、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就是由这些工具构建的社会化网络及其服务平台。

分类及类型研究。随着网络应用形态的丰富,社会化媒体所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然而,仅仅依据应用形态来分类显然缺乏学理依据,且难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

Kaplan和Haenlein 运用媒介研究中的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媒介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es)以及社会过程理论,构建了一个二维表,根据表格将业已存在的社会化媒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该分类方式下,就社会临场感和媒介丰富性来说,协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和博客的程度是最低的,因为它们基本是基于文本的,因此交流空间较小;高一个层次是内容社区(如YouTube)以及社交网络(如Facebook),它们在文本交流之外还可以分享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最高层次的是虚拟游戏世界和虚拟社交世界(如“魔兽世界”“第二人生”),它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复制面对面交往的所有维度。就自我展示和自我披露来说,博客比协作项目的程度高,因为后者主要聚焦于某一领域的内容;同理,社交网站比内容社区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虚拟社交世界比虚拟游戏世界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因为后者的用户是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并以特定方式行动的。

Lietzmann和Hermkens等对社会化媒体的分类建立在对其功能性的区分上。他们首先提出了社会化媒体应该具有的七个基础功能模块(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即认同、交谈、分享、存在、关系、声誉及群组:“认同”功能块表现出用户的社会化媒体设置在多大程度上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以及其他信息;“交谈”表现用户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分享”是指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来交换、、获取信息;“存在”是指用户可以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用户取得联系,这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情况;“关系”是指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联系,具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通过某种方式来相互交谈、分享社会事务、面晤或者仅仅是将对方加入好友列表;“声誉”是指用户如何识别他人及自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声誉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声誉是一个信任问题,社会化媒体只能依靠机械判断,通过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何种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群组”是指用户组建社区和子社区的功能,一个网络越是“社会化”,其朋友、“粉丝”、联系人的群组就越大。

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在这七个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没有哪个社交媒体只聚焦于其中一种功能,但又各有侧重,有的偏向身份认同,有的更关注分享,不一而足。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应用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研究涉及到个人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情况,社会化媒体在企业、政府、媒体乃至非政府组织中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口碑影响、推广宣传、公关策划乃至组织管理等方面。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化媒体在上述诸方面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它还包括媒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政府部门相关的行为。

首先,公共关系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对公关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社会化媒体在其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Alikilic等人对于土耳其的公关从业者进行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运用UTAUT模型,研究调查了土耳其公关从业者是如何对内和对外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二是具体研究公共关系人员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在公关应用中的效果。例如,Eyrich等人调查了公关从业者对于18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探究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操纵“想象的受众”,如何以不同受众为目标,如何隐藏目的以及如何保持真实性等,并由此探究在公共关系领域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其次,危机管理方面。对社会化媒体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注重社会化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作用;另一类关注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及对危机处理手段的反馈。例如,Liu BF等人通过一项针对162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测验了一个以社会化媒体为媒介的危机传播模式(the Social-Mediated Crisis Communication Model,SMCC)。这项研究聚焦于SMCC模式的两个部分:危机信息形式的效果(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口碑传播)和公众对于危机回应策略的接受以及公众危机情绪的来源(第三方组织)。结果表明,有策略地将危机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匹配起来对于危机回应尤为重要。

第三,品牌与营销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的研究包括影响和使用两个方面,即研究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品牌和市场,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广告和营销活动。例如,Christodoulides等人的定量研究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对品牌的影响提供了例证。研究者建立了一个模型,为用户生产内容的驱动力和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之间的连结提供了新的洞察。研究表明,关于协同创造、集体和自我概念的消费者洞察对于用户生产内容有积极作用,从而对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产生影响。

第四,内部组织管理方面。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组织内管理和组织外沟通,也同样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Rybalko等人通过对《财富》的世界500强公司以及个人的Twitter信息随机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了这些公司如何使用Twitter促进与股东的对话交流。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用Twitter进行对话倾向的机构来说,具有此倾向的机构更重视与访客沟通。

政治与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以政治和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普遍关注效果和影响。研究通过理论推理论证社会化媒体可能引起的各种影响,和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存在的现实效果。

对于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参与政治活动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例如,Jiyeon考察了2009年Facebook上联合抵制Whole Food公司的事件,研究发现在社会化媒体上非计划性但效果有力的行动主义有可能激起拥有共同道德观念的中产阶级的进一步行动。他认为尽管许多人担心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但是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空间,反对者在此也会仔细审视自己的观点。

微观层面从个体用户切入,考虑个体在上述问题上的差异。例如,Homero等人对社会化媒体用于获取信息和个人社会资本以及用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等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首先检验了当人们利用社交网站获取政治事务或者集体事务的信息时,其民主愿望和行动会不会提升。结果表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将社交网站的使用频率同公民参与行为和社会资本的增加联系起来。研究还发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新闻消费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有关系,如年轻人、少数民族、低收入者和低教育程度者可能更倾向于用社交网站获取信息。

媒介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利用智能手机来收集和社论内容,Mills等人通过四个国际智能手机的案例,研究了移动媒体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这项研究探讨了群体、学生和专业记者整理和媒体传输的潜力,并且提供量身定制的平台,并考察这个平台是否可以达到智能手机的内容制作和编辑部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探讨了未来的平台开发和潜在的设计方法。

除此之外,对于非营利机构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被研究者提上了日程。例如,2010年,Rowena L. Briones等人以《跟上数字时代:美国红十字会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关系》为题,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如何被有效地用在公共关系中进行客户资源的维护、开拓,建立与客户或公众的联系的问题。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似乎为促进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这里组织与公众分享相似的价值观、信仰和兴趣。此外,研究还指出了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还对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策略提出了建议。

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情况可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有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与其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密不可分。包括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商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社会学科,在国外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为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方面表现为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是学术素养的延续。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缺乏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和学术积累。仅以传播学为例,进入互联网阶段后,网络传播研究成为传播学重要的分支。围绕网络传播的新问题,西方理论界迅速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交现场感理论、媒介丰富度理论、信号理论、电子亲近理论等。相比之下,我国的网络传播理论研究还滞留在对传统传播学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验证阶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理论创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弥补不足。

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亟待强化。对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而言,尽管基础学科内的理论创新有着很好的发育土壤,但是本研究领域内对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成果对概念、特征、分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陷入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境地,尚未形成共识。例如,一些研究中将电子邮件等与Twitter、Facebook等相提并论,一概算作社会化媒体。可见,概念体系尚未成形,对本质问题的规律性认知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待深入研究。

应用性研究成果丰富。相较于理论研究的“门前冷落”,应用研究可谓“门庭若市”,而且这些面向应用的研究为西方企业和组织带来了实际效益,在这方面非常值得我国研究者学习。西方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导向明确,研究问题的规模控制得当,便于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创新。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对理论创新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6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络;语言学习;英语教学

【Abstract】Nowadays,Social media is playing an ever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language,social media may actually bring positive effects if it is used on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look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challenge and possibility it has brought about to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esent and futur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Social networks;Language learnin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在当今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与网络紧密结合。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度都走在了社会的前沿,对于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以及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更是毫不陌生。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随机抽取了浙江省三所大学六个班级(其中大一新生班级为两个)的267名学生进行了对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熟悉度与使用程度和频率的初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未听说过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的人数为零,而手机或电脑当中没有安装社交媒体软件的人数仅为2人。事实上,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了解与使用程度之高势必给高校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势必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带来新的契机。

1 社交媒体的兴起

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它使得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并得以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社交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流行的社会媒体传播介质包括了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oogle+、网络论坛、Snapchat等等。(维基百科)从其诞生至今,社交媒体一直是人们生活中语言和交际的重要载体。1971 年,人类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其缘起就是为了方便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们互相之间分享研究成果。1991 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成立,也是基于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创造的“超链接”传输方式,他早在 1980 年就开始构建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 ENQUIRE 项目。在大家耳熟能详的 Facebook、Twitter 之前,类似的同学交友网站有 Classmates,早期搜索引擎有 ,博客工具有 Blogger 和 LiveJournal。因此,追溯起源,社交媒体已有约40年的发展史,但其真正意义上变得炙手可热,却是在近十几年之间。比较为大家熟知的facebook和twitter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instagram于2010年。就国内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来讲,qq出现于1999年,而微信则是2011年。这十几年来,社交媒体的流行无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密不可分。地铁上、餐厅里、最明显的是大学校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低头族,面对面坐着的朋友或者是同一个寝室的室友已经日益习惯用社交网络代替实际生活当中的种种交流。在调查当中,267名学生当中有47%的人每天查看社交网络的次数达到10次以上,有73%的同学曾经在课堂上查看过社交网络留言或信息。从如此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无疑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对大学外语教学提出的挑战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社交媒体的流行所带来的首先无疑是一种冲击。而当前的调查也表明,对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学者来说,社交媒体目前在学习或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作为学习的干扰者。在对267名学生32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分别有43%和62%的学习者和教学者认同社交媒体在未来的学习和教学中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现有的情况来说,大部分的教师(71%)和学生(83%)却认为现今尚未看到社交媒体在语言学习当中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更有一部分老师在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当中表达了对学生沉溺于社交媒体的担忧,直言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过度关注已经干扰了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3 国内外有关社交媒体应用于语言学习的研究

时至今日,国内外的语言学习研究者已经不同程度的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在社会当中的流行程度,并对其可能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在理论上指出了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当中可能起到的作用。Lara和Gilian例举了国外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从技术法、生态法、心理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可行性,并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实际应用于语言教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Lara &Gilian:2016)。陆方匆约霸君从交际法和内容教学法出发,提出社交媒体的一种形式--微博可以对语言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陆方矗曾君:2011)。户晓娟在其《大学英语教学中微信软件的应用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当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兴趣、并能突破地点上的限制,促进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激励学习者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户晓娟:2014)。而在朱晔的《论社交媒体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也论述了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时效性、交互性、激发性优势明显,并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些任务型、交际型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朱晔:2015)。然而,这些文章角度不一,或纯粹着眼于理论,或是只探究某一社交媒体的可行性应用。

4 社交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可行性

就作者看来,社交媒体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当中的合理应用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首先,社交媒体的流行以及学习者对社交媒体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无疑可以更好的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社交媒体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涵盖了文字,也兼容了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语料,这使得学习的内容不再单一,交流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其次,社交媒体使得学习与教学交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和时间,同时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学者的协作和互动更为频繁方便。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有助于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及其他母语者的意义协商可以检验输出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习者对于目的语语言认知的构建。再者,利用社交媒体的学习可以算作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的运用学习,从此种意义上来讲,语言学习更是一个有意义的协商过程。同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语言学习的形式能够以不同的话题或活动为中心,通过对特定的话题,如文化、艺术、历史、经济、科学等内容的学习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有助于学习者通过使用真实的语言完成真实的任务。

5 社交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现有的和未来可能的具体应用

目前,国内基于社交媒体的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交互性的在线学习平台

目前,国内几个比较大的教材出版或外语学习机构已经推出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或引擎。利用这些平台或引擎,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同时,这些平台或引擎可以进行线上留言、答疑、讨论等等。这些引擎和平台的使用,将纸质教材搬上电脑,并很好的与一些视频音频相结合,丰富了学习资料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同时,借助这些平台,教师可以任务、更好的监控并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就其缺点来讲,这一类平台或引擎严格说来与社交媒体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首先,这些引擎或平台基本依托于电脑,大部分对浏览器和播放器有着自己的要求,学习者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学习。其次,这些平台或引擎更适合个人学习,就交际来说,功能不强、互动性较弱,因此社交媒体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

2)学习公众号

这类应用的好处是受众人数较多,信息或知识的比较及时。但其主要目的是信息,针对性沟通不明显,对于知识的阐释不够全面,常常是只着眼于点而忽视了面,对于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较为薄弱。

3)Qq或微信群

目前很多学习者会议班级为单位建立qq或者微信群,但据调查显示,这类群起到的作用基本是信息或任务。就线上交流来讲,因为教师和学习者上线的时间可能不尽相同,因而同一时间参与交流的人数常较为有限。

除了以上的几种常见的应用,作者认为,在未来,社交媒体可以以更多样的形式更广泛的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例如:

1)建立专门的学习社交媒体组群

教师可以建立学习专用的社交媒体组群,这个社交媒体社区可以和日常生活的社区区别开来。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就某一主题独立发帖,并鼓励其他学习者进行评论以及互动。

2)利用虚拟社交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社交媒体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评论、课堂讨论等活动。当然课堂教学当中所展示的内容可以是经过教学者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也就是说利用社交媒体的形式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请学习者对图片、视频进行简单的描述、评论等,使学习者参与到语言、知识、观点、文化等的讨论当中,从而锻炼并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

6 结语

社交媒体作为语言交流的载体,将其应用到语言教学当中可谓是适得其所。然而,不论应用的方式如何,教师的引导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规避在应用过程当中任由其娱乐性盖过了实际对语言学习和使用的锻炼和促进作用。当然,更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因势利导,使之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Lara Lomica,Gillian Lord.“Social Network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In Fiona Farr,Liam Murray,Ed.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Routledge,2016.

[2]户晓娟.大学英语教学中微信软件的应用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

第7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 社交网络平台 高职 思想政治教学 应用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06-02

一、社交网络平台为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

以当前社交网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火热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用社交网络平台的思路似乎理所当然应运而生,相关的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步建构,似乎从最大程度上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具体表现在社交网络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通过丰富教育资源,开拓多种教育渠道,加强师生课下交流等形式,巩固了自主型学习的效果,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摆脱实体课堂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社交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打开了新思路。

(一)丰富了教育资源

思政教育理论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应用最多的无非是课本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件。社交网络平台资源更新迅速,信息获取便捷,利用到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说,借助社交网络平台,我们能够获取更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实时资讯,能够自我获取法律相关基础知识。譬如通过人人网一类的社交网站,我们能够及时获取全国甚至国外的其他院校关于该课程的一些主流观念和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不再仅限于僵死的课堂以及单一的“教―学―教”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发挥自主型学习优势所在。

(二)开拓了教育渠道

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平台即意味着一个学习交流平台的形成。这就开拓了教育渠道,结合理论实体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能够双管齐下,势必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社交网络平台能够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学习新知识,对于理论实体课堂有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当下大学生对网络社交所带来的较好互动体验乐此不疲,对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逐步提升,能够不被传统教学模式所束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另一方面,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政教育信息上互通有无。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家长、教师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社会也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声,向学生群体科普法律意识,促进法律基础的理论教学效果。

(三)加强了师生互动

自社交网络平台的构建日趋成熟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线上沟通交流也日渐增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合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交流也成为了必然之势。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因为性格原因或是其它现实条件不足而与教师缺乏沟通交流,出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失范或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察觉的情况,也有因此而出现许多不可挽回的不良事故的发生。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来说,社交网络平台的利用似乎显得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问题关乎一个学生能否端正品行,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则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显然,师生间融洽频繁的互动存在很大不足。社交网络平台的利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打破了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出现的尴尬;另一方面,实时交流增强了互动双方的平等性。这最终是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

(四)实现了自主学习

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实现的自主学习仍然是有教育者介入参与其中的,但社交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却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声,可以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分享给受教育者,而最后的学习过程却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完成的。学生通过与其他同为受教育者的群体交流沟通,资源共享,自主地甄选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自主地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地领会众多资源的精髓,甚至自主地评价学习效果。全世界的新闻资讯,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快速传播,并为人们所知。受教育者可以主动接收新知识,而不需要端坐在课堂上听教育者的“喋喋不休”,这无疑是实现自主型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社交网络平台给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也是科学技术成果之一,社交网络平台亦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社交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也具有这样的两面性。一方面,社交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滋生了一些新问题。譬如,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影响学生自我学习效果;偏激思想的诱导,致使不少学生树立错误的“三观”,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学生过分依赖社交网络,影响线下人际交往。

(一)虚假信息的传播

当前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并以铺天盖地之势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自娱自乐的最佳体验,便捷的网络服务节约了时间成本,快节奏的工作导致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真真假假虚实难辨,影响人们的判断力,轻信网络虚假信息,导致上当受骗。社交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基于信息真实可靠,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示范的前提,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信息的真实性是及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受教育者是否能从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教育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分享给受教育者的教育资源往往也来自网络,即是说,我们很难保证教育资源的分享源是真实可靠的,而这时受教育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的自我教育仅仅得到了便捷的实惠,而本末倒置地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最后效果,这反而无益于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是社交网络平台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第一个挑战。

(二)偏激思想的诱导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前,我们尚且处于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而当下,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自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甚至每个人对多元的文化触手可及。因此,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而消极之处也不可忽视。多样的社会思潮通过网络的肆意传播,对意识形态的建立和控制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其中有正能量的弘扬,也充斥着偏激思想的诱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国家人才,思想道德观念必须正确。然而,当前不少媒体为了博眼球,不惜制造噱头,进行虚假报道,曝光未经查证的新闻,放大社会负面形象,传播不良偏激思想。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媒体发展的基础,往往推动了这些不良思想的快速传播,譬如对拜金主义的大肆宣扬,对社会上道德失范现象过度解读,对违法犯罪案件的歪曲报道等等,都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不少学生在媒体不实报道的诱导下,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质疑树立正确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的意义,教材反而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歪理邪说”。这大大削弱了社交网络平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影响线下人际交往

电子科技的迅速崛起是当前社交网络平台能够呈如火如荼之势继续跃进的基础,智能手机从初入大众视野,到现在融入大众生活,社交网络很自然地转变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大学生群体因此而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深,他们享受着线上社交的,尝试着一波又一波新潮APP。大多数高校学生在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已然转向线上网络平台,基于自主型学习的社交网络平台更是层出不穷,譬如各类小语种学习软件,各类考试软件。此时,若是各类教育课程亦转向社交网络平台线上交流,那么必定会弱化受教育者线下人际交往。生活中不少大学生成为“低头族”“手机党”,课堂之上或是课余的任何时间,都离不开手机。这不仅使得线下活动都以各自玩手机结束,也使得人际交往产生障碍,人际关系日渐疏远,更有甚者因为低头看手机而发生安全事故。这完全背离了应用社交网络平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初衷,因此,在运用社交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互动的同时,也要注意线上交流的频率不可过度,不可将人际交往全权付于社交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赵石强,戎辉.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SWOT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2]叶菁,夏婷婷,余松林.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因应[J].法治与社会,2014,(06).

[3]张妍妍.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浅述[J].青年与社会,2014,(13).

第8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络;伦敦奥运会;正功能;负功能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044-04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这场世界顶级的体育盛会中,国内外众多传媒几乎都参与其中,推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报导和评论以及各种花絮,给受众带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彩的同时,也让受众感受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刺激感受。

与其他媒体不同,社交网络在2012伦敦奥运会报导和评论中异军突起,成为伦敦奥运会特有的传播现象,这个显著特征是前29届奥运会所没有的,因此立即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新领域。

网络社交媒体也就是具有互动性、以社区为主的网络平台。网民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建立联系,谈论兴趣爱好,交换信息和内容,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西方主要的代表性网站有脸谱 (Facebook)、优酷(Youtube) 和推特(Twitter)等,中国主要的代表性网站有新浪微博、开心网,以及各种在线论坛等。这种有数以十亿计网民参与、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媒体全面介入奥运报道和评论,成为今年奥运特有的一大景观。

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社会现象,也使得广大受众借助社交网络参与伦敦奥运会成为可能。当前各国社交网络数量激增,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1]调查称全球有超过10亿人使用社交网络,占全球网民的70%;美国皮尤媒体研究中心2011年8月公布的调查显示,65%的美国网民使用社交网络,较之2005年的8%,6年间增长了8倍;我国有约一半以上的网民通过社交网络交流互通。社交网络在社会各方面影响力加剧,在重大全球性事件中均可见社交网络的身影,互联网进入了社交网络时代[2]。

1 社交网络全面融合伦敦奥运会

开幕前夕,伦敦奥组委公关总监杰基-布鲁克?道尔(Jackie-Brock Doyle)说:“悉尼奥运会几乎没有高速互联网,雅典奥运会几乎没有智能手机,北京奥运会几乎没人用社交网络。但这都已改变。如今,一切都有了,人们将以各种渠道参与奥运会。”[3]道尔的这个论断为伦敦奥运会与社交网络的融合作了很好的引导和推荐。

伦敦奥运会是与社交网络融合最紧密的一届奥运会,堪称“社交奥运”。@、#、Like等社交媒体符号犹如各国的国旗一样流行,许多运动员比赛前后在推特、脸谱和新浪微博上比赛历程,心灵感悟,场内场外及时互动。

在2012年8月2日比赛结束时,夺得金牌的叶诗文在新浪微博上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消息:“到今天为止我的比赛就圆满结束了,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包括西方媒体的质疑!谢谢有你们在我身后支持我!”[4]这条微博截至2012年8月18日下午7时转发数为138546次,评论数为107055次。泳坛名将孙杨,在新浪微博上也是风云人物。截至2012年8月18日下午7时,新浪微博上,孙杨的粉丝数达到了11177342人,孙杨在微博上发任何一个信息,理论上说,全世界超过1000万个粉丝可以同时看到,通过粉丝的转发,孙杨微博的传播面可以翻番或者更多,按照六度空间理论,孙杨的微博可以转发给世界上每一个使用微博的人。这种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是目前所有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一般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

比如:社交网络推特创立于2006年,已经成为体育迷交换实况消息的重要平台。在2012年4月的欧洲冠军杯决赛期间,据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报导:推特每秒的消息发送量达到13684条,创下各大体育赛事的历史之最,甚至高于2012年的“超级碗”橄榄球赛。伦敦奥运会再次刷新纪录。[5]相比而言,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在社交网络方面则完全不值一提。国际奥委会社交媒体负责人亚历克斯?胡特(Alex Hout)这样形容两者在社交网络普及上的差异:“温哥华只是第一片雪花,伦敦将是一个大雪球。”

第9篇: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第一,时空观念的扩展。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地域、场景的空间真实存在消失。借助网络、手机等多种新媒体的形式,在不同物理空间的人被联合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可以共同体验、经历相同的虚拟场景,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在越来越多的事件中,身体可能是缺位的,但是人们却可以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知。

另外,新媒体通过将身体从社会交往场景中分离出来,使我们可以同时处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事情,使不同的事情处于相互平行的时空中,可以同时发生,社会交往中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时间的演进变得多层次与不确定,可以相互交叠。

同时,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不断追求,也使得人们的交往模式向即时在线转变。微博的简捷,手机的及时和便携,加上无线上网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获取信息并信息。但也正是因为网络全方位的覆盖,使得社会交往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时候都要求人们及时甚至即时作出回应。新媒体所带来的这种全天候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新媒体不断渗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侵袭着人们的时间,使社会交往时刻处于即时在线的紧迫感中。

第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打破。新媒体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模糊了。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生产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独立领域,构建起了一个以假乱真的影像符号社会,虚拟的数字符号、影像代替了真实生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人们对“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基础消失。在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不仅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可以是一个被彻底解构的东西。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真实社会角色与身份被剥离,出现新的界定,社会阶层重新划分。在论坛中、在SNS等社交网站中,在微博、轻博客等自媒体形态中,每个参与者都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原有的权力关系被改变,在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都可以发挥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作用。

随着社交性网络的兴起,虚拟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在网络经过匿名所带来的一段混杂和低俗之后,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纯虚拟网络社会的弊端,并试图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连。实名制认证出现后,现实社会开始对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与角色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但同时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

第三,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网上匿名和参与者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社交范围扩展,社交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特别在微博等新媒体中,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试图找出某个人的真实社会身份,而是只对其新的角色进行判别。主体隐藏在电脑、手机等媒体之后,只以意识参与到网络交往中来,这就使得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角色参与到网络中,表现出多重人格,甚至借助于网络的匿名表现出极端的、反常规的人格特质。

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形成,同时一些小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在论坛上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而在微博中网友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follow别人,形成较为稳定的信息获取圈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轻博客。在轻博客中,内容比关系更为重要,用户甚至看不到自己有多少关注者,通过不同的标签将内容进行分类,内容的推荐是以多少人like(喜欢)某条内容为依据的,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新媒体的社会联络与动员能力,一方面能够使稳定的社交圈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会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社会利益团体的边界逐渐明晰和固化。

第四,话语权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新媒体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人们拥有了较多的表达权。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分散了社会权力,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的能力。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中,网民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大众媒体或权威手中,公民可以自行报道新闻,在各种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消解权威话语中心。话语权从精英阶层向草根下放,出现众声喧哗的局面,话语权呈现分散、零碎的局面。

此外,大量用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受众的地位提高。DV、数码相机、录音笔等新闻采集设备的普及,使得公众能够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见的新闻,并通过自媒体的渠道,信息的获取已不必完全依赖于大众媒体。

通过网络共享和分散资源的集中,网络速率和信息利用率提高,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得到提升。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将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集中起来,在用户自己下载时,自己的电脑也成为主机同步上传内容,因而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使得用户共同创作成为一种可能,提升了用户的自主性。

第五,人与物的互动增强。新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人与物的“互动”。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成为Web3.0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其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其用户端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

人与人的交往只是信息传播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交流则是更为丰富的一部分。这种人与物的沟通将从本质上影响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就可以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并通过互联网统一管控,并能方便地将人的命令转化成物质所能接收的信号。这无疑给人类信息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实现了人与物的连通。

以上五类社会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我们若在认识这一大背景的条件下来讨论具体的网络传播问题,会有更多的感悟。

本论文集的作者们大多在中央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和其他报纸杂志社工作,有些同学远在青岛、深圳,也参与到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当中。大家相聚很不容易,以文会友,得以有了一本可以作为永久纪念的东西。以此为纽带,还可以建立起师生的长久联系。

我们班的同学都在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实践岗位上工作,来到学校学习重在理论。其实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理论”下付诸的,只是许多时候没有意识到“理论”在发挥作用。例如马克思讲述的人建造房屋,在建造之前,房子就已经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关于房子样式的设想就是一种“理论”,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房子才可能成为现实。正由于“理论”的不自觉和无意识,影响了实践的质量,也影响了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的与时俱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重视自觉的理论学习。我们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来自勉吧:“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12年9月15日

(注:该书于2012年11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