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服装结构设计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结构设计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结构设计概念

第1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4-03

服装不仅是御寒保暖的穿戴物,也是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表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中国服装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出口国,服装教育也在国内高校中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的萎缩和消费者的成熟,中国的服装产业正经历痛苦的缩减和转型升级,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隶属服装造型、结构、工艺三大设计之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内高校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间的重要承接,它承担着服装高品质艺术表现和技术实现的双重重任。服装结构研究,服装内外造型的结构组成,块面分割,形状与尺度吻合,服装与人体、内外层服装间的空间配置等等,是服装内在质量和气质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服装产业发展,改变服装设计毕业生纸上谈兵与设计平庸的状况,变服装“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变“服装出口大国”为“服装强国”,服装结构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最初由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派生转化而得,以感性思维为主,从而形成了重艺术轻技术、重大赛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和现象。后来,纺织类院校有了工程类服装专业教育,以理性思维为主,虽重工程技术但又缺乏足够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相互割裂,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都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分离,造成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毕业生转行普遍,服装产业发展和高教发展遭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中外服装教育的交流,面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割裂艺术与技术教育、分离课堂与市场所带来的弊端,着手调整教学计划,分别加重技术或艺术课程份量;我国成立了服装技术委员会,重新修改服装赛事的评判标准,但固守旧观念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衔接不够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是涵盖人体工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学习任务重、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转化理解困难,实际运用更是变化多端:有感性的艺术造型转化成抽象的数据,又有严谨的数据组合与形状吻合,还有随心所欲的线条分布,除满足款式造型、人体活动之外,随着消费人群体型、个性需求、面料特征、加工工艺种类、加工工艺水平的变化,服装结构设计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要学会随时切换理性和感性的思维,自由游走于美好的艺术造型和枯燥的数据之间,生动的情感流动和一丝不苟的结构设计制图完美结合,这可非一蹴而就的。

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有:1.学时普遍较少,不能深入、系统地教授服装结构知识和运用,尤其是实践时间得不到保证;2.同一时间开设的课程太多、课时太满,学生没有足够消化和实践的时间;3.结构类课程和相关工艺、立裁等课程开设的时间、教师安排不合理,课程间建立的有效联系较少;4.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建立清晰的结构设计思想,教学系统性不强,内在逻辑不清,原理讲解不透彻,实际灵活应用操作性差。不同课程的老师沟通较少,课程衔接有问题。

(三)服装结构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单纯的黑板演示或图书扫描投影讲解,已远远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习惯,单纯的手工制版也不能满足现代服装产业的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和服装CAD辅助设计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改进不足。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制图不严谨,实践能力弱。艺术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服装结构理解困难、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没耐性且不够严谨,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切换的不适应,仅达到依样画葫芦的程度,实际变化能力远远不足。

(五)教师缺乏产业工作经历、工程能力不强,或艺术造型能力弱。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不少艺术设计教师服装结构知识不足,无法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又使其不愿钻研服装结构,这无形中误导学生、形成恶性循环;教师缺少产业工作的经验,对于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把握不足、有限的制图范例,解决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工程系列化生产的要求;有的教师艺术造型能力不强,缺乏结构设计的意识,授课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制图,死板生硬,线条没有艺术灵性,更谈不上设计,将结构课程上成纯粹的技术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易造成艺术类学生厌学,不利于学生完整设计意识的建立;甚至抱着老化的比例成衣经验方法,不学习改进,离以人为本、以人体为中心的结构设计思想渐行渐远。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走艺术与技术结合、舞台和市场并重的道路。

服装结构设计是款式造型创意和气质得以完美体现的关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也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和保证,服装款式、结构和工艺设计三结合,服装设计教学才有质的飞跃。时装史上著名的设计大师巴兰夏加、阿玛尼、维奥尼特、三宅一生等无一不是技艺精湛的结构设计大师,风头很劲的约翰・加里亚诺等大牌前卫设计师也对结构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阿玛尼深受欢迎的灰色调高级时装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造型设计,难以模仿的结构设计充分展示了优雅气质,含蓄而丰富;巴兰夏加对结构设计的深入理解和对造型的苛求,人们对他的服装设计印象深刻,美丽的领肩部造型成为其标志;维奥尼特则是造型设计精益求精,结构设计技艺炉火纯青,著名的斜裁更是造就了轻盈灵动的天仙般的动人衣饰;三宅一生的褶皱设计、矩形裁剪方法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约翰・加利亚诺惊人的鬼才设计,在深入理解结构之上的“解构主义”手法是其拿手好戏。中国的大批设计师浮在款式设计的表面,绘画效果图但不能深入结构设计的内部,是设计受限的重要原因,也导致其服装成品走样、气质感弱,不能满足日益成熟的市场需要,从结构着手的服装创意设计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的转变正是行动转变的前提。

(二)调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衔接。

1.调整课时,保证较系统深入展开课程教学的时间。同时段开设适量课程,以满足学生集中精力消化和实践。系统讲解、操作演示、效果展示是在课堂上进行,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实践、市场调查更多是安排在课后进行。艺术类学生习惯感性思维,个性活跃张扬,要学好更强调理性思维的服装结构设计,学会严谨、工整、蕴含美的造型的结构制图,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亲手设计实践,这样才符合其思维和学习习惯,保障学习效果。

2.建立课程群,认真研究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授课教师。建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包括《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纸样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针织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工业制版与纸样放缩》等,安排好先后顺序、由浅入深、交替循环、螺旋上升。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等为前续课程;服装结构、工艺课程衔接上要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同一教师授课可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系统与高效;服装结构平面裁剪、立体裁剪、CAD教学安排要注意内在逻辑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深化,可安排在相邻的时间段开课,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尤其重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服装款式造型、结构、工艺设计课程可分解成由浅易到深难2~3个阶段,各阶段依次搭配组合安排在2~3个学期里开课。有足够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学校可合并课程,安排模块化教学,与国际接轨。

服装结构教学内容要成系统,并涵盖主要的服装结构类型,如半身裙、裤、连衣裙、衬衫、套装、大衣等,不同类别服装选择典型的3~5种结构进行分析,变化较多且难度较大的领、袖、衣身等作专题讲授。基于利于接受有吸引力,在介绍人体特征、姿态和测量之后,可从具体服装引入结构设计而非孤立的结构设计教学。需要学生明确,服装设计效果图不是服装设计的结束,而仅是开始,面料设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乃至服装成品、服饰配套设计、展示设计,构成一个完整并逐渐深入的设计过程,服装设计师作为设计的灵魂人物需要用心控制整个过程,为最终的服装效果负责。虽然在现代服装设计公司和企业中,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负责,但服装设计师仍需对各环节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他的设计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浮在设计表面,设计意图传递很困难或设计的服装根本无法实现。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内容繁多,涉及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交替,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难度较大,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理解,自主地深入学习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是重要的催化剂。教学方式可利用讲授、立裁示范、制图示范、讨论、指导实验、单独辅导、答疑、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实践等。教学手段可灵活利用黑板、白纸、多媒体、人体模特、服装样品、网络课程等,详细的制图步骤、精确的尺寸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思维的流动,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带着深刻的穿透力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学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结构分析理解、工艺实现、根本原则、基本原理、变化方法缺一不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启发和传递最为重要。

1.利用黑板和墙上白纸手工制图进行教学,便于演示制图的步骤、讲解基本原理、呈现制图规范,初学者易接受,对其起步和夯实基础有重要意义。

2.利用白纸桌面制图演示,结构细节,曲线的微妙变化,线条的灵活性、弹性、感彩等一览无遗;精确的尺寸曲率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制图的思维和操作过程等,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着最深的穿透力。

3.利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尤为直观明了,对于体型特征的把握,服装与人体空间控制,服装在人体表面的浮量处理等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而“理解”是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中最关键、最根本的。

4.利用服装样品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课程之前很少从结构、工艺角度仔细查看服装,很多结构的形式、工艺的手法,如果仅仅进行语言叙述,学生容易觉得很陌生。有了服装样品就方便了,熟悉服装的特征,测量服装尺寸,观察分析服装的结构、工艺,感受服装松量的配置,理解结构的变化等,更易懂并印象深刻。

5.通过多媒体演示著名品牌和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分析其结构设计,点评结构设计在其塑造和实现造型中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结构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好奇心;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在展示不同结构对应的服装效果,服装平面制图的立体转化,结构原理实际应用的分步展示,某种结构手法获得的丰富款式实例展示,概念、数据表格、体态动态分析,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结构制图转化成一系列版样等等很方便,效率高且效果好。

6.加强服装CAD学习,强化电脑打版有别于手工打版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服装结构的理解最为重要和关键。服装CAD的应用在设计速度、精度、正确率、修正、存储、调用和管理方面都具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给产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未来设计师的必由之路。

7.实际的操作通常会让艺术类学生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平面和立体裁剪结合实验,亲身体验服装结构的原理,总结松量的放置,学习结构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艺术的造型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数据上等,学生平面制图与立体造型间转化能力由此获得提升,逐渐适应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的切换,服装设计立体的思维习惯亦可逐渐养成。实践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的忍耐力,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四)明确艺工结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调动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能力。

综合性项目设计实践,让学生自行设计款式、结构、工艺,绘制成套款式平面图和结构制图,并通过假缝进行调整和效果检验,兴趣和成就感也可由此引发。课题研究则可对重要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省道的转移和消除应用,同款式但不同造型的服装结构制图,结构类似不同款式的结构制图等,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如何寻找处理结构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灵活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工作室制、开放实验室也是保障学生实践的好手段。总之实践使学生加深结构造型理解,提升设计兴趣,重视运用结构知识为设计的深入和款式造型的实现服务,享受结构设计的乐趣。

服装人才网上招聘数据显示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设计类高级人才:具备艺术和工程技术素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兼备,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之下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结合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早接触社会目标人群,面向市场需求。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艺术理论、艺术造型和工程技术能力。

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有艺术修养设计思维的、系统研究服装结构同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师是很缺乏的。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与工艺并重十分重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广泛涉猎美学、史论、设计学、工艺学、心理学、市场学等领域,逐步多元化知识体系;强化艺术造型能力,增强结构设计的意识,把结构设计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引导教学,沉下心研究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积累产业工作经验,提升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的把握,进而提升教学吸引力,甚至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带动起款式设计、工艺设计两头的教学,帮助学生整体设计意识的建立,最终提高服装设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华.红帮品牌驱动下的《服装结构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F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6(5).

[2]王秀莲.《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4(3).

[3]王鸿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江西服装学院学报,2016(2).

[4]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第2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 人体变化衣领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它要将服装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结构衣片,揭示出服装各部位的形状、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局部吻合关系,修正款式造型设计图中的不可分解部分,设计出各处的结构合理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趋于合理完美。

一、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人体体型主要是指人体的外形,以及影响外形的骨髓和肌肉,人体结构的长、宽比例,男女体型的差异,东西方人体体型的差异等。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应以人体体型为中心,根据人体结构比例,设计出符合人体体型的服装结构。

二、领型与人体关系

领型的结构造型设计要符合人体颈部的特点,颈部连接着头部与躯干,略向前倾斜呈不规则圆柱体。男性颈部一般比较粗壮、喉结突出;女性颈部肌肉丰满、圆润光滑,较男子细长,喉结不明显。此外还由于其它方面的因素,如遗传、健康、年龄、发育等,人体的颈部还有长短、粗细之分。我们要根据这些不同的颈部造型特点来分习思考如何设计出结构合理造型美观的领型,要做到这些,设计师就要以颈部造型为依据,以款式要求为标准,同时还要注重领型与人的脸型、体型,以及人的个性特征、气质表现谐调统一。

在深入研究服装领型时,必须要研究掌握人体头部、颈部和肩部的造型特征以及三者的造型关系,结构关系乃至三部位造型给人的视觉心理效应等等。如图F―1“领口与颈部分析图”,含人体颈部切面图、人体颈部造型图和衣身领口图。颈部AD的造型表现在服装上就是后片的领口弧线AD,颈部AC的造型表现在服装上就是前片的领口弧线AC 。从颈部切割面来观察,男性近似桃形,女性近似柿子形,而人体的颈部造型近似一个不规则的圆柱体,颈部上细下粗,并向前倾斜约17度,所以我们在进行领子结构设计时一般设计为后宽前窄、后高前低、上围小下围大,使得领型符合颈部的造型特点。

图F―1领口与颈部关系分析图示

另外,领子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所谓领型,是指包裹颈项部位或肩胸部位的上衣之造型部分,这些局部造型即领型。领型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设计师认为:领型是上衣的最重要之部位。总之,只有掌握了头部、颈部和肩胸部的造型和这些部位的数据比例关系后,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领型结构。

三、领型的分类

服装领型千变万化,有根据植物造型设计的,如葫芦领、青果领等;也有根据鸟类造型设计的,如燕子领等。由此可以看出衣领之造型设计可以从大自然的各个方面捕获灵感,最终设计出绚丽多姿的领型。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有必要对如此繁多的领型归纳分类:从结构上看,领型分为:开门领、关门领、无领类和其它领类四类。这四类领型各自又包括了许多具体的造型。本文将按领型的结构分类来进行分析。

1、开门领:

开门领是由领子前部与衣身组合的一部分共同翻折,形成敞开。

2、关门领:

关门领是围在人体颈部的,是属于封闭式的造型。这类领型从结构上又分为:单立领、翻立领、连衣立领和连翻立领等。

3、无领类:

无领类的衣领是直接在衣身领窝或肩胸部上造型的一类领型。这类领型的变化也较多,在造型设计上简单直观,不拘一格。无领类多见的形式有:领口领、饰边领、收褶领、“一”字领、“V”字领等。如图所示。

4、其它领类:

其它领类的领型是指,领子造型既不属于开门领又不像关门领和无领类领型的特别领型。如花式领、叠领、水兵领和环浪领等。

服装的衣领款式繁多,千姿百态,是服装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衣领可分为两大类,既有领和无领。

无领是指领口处无衣领的一种款式,但它并非是简单的去掉上领,而是利用领围线进行装饰的一种领型。它具有轻便、随意、简洁的独特风格。

衣领是服装中最有表现特征的部件。按其外观形态可分为三类:立领、翻领、驳领。每一类领型又可引伸、变化出多种多样的领型。其基本结构有翻领、底领、外领口、领上口、领下口等。衣领的变化非常丰富,除了前面讲过的立领,翻领、驳领之外,还有一些变化领型,如垂褶领、叠驳领、自起领等。

四、领型的视觉效应

在领子造型设计方面要遵照设计的基本原则,必须强调“整体统一局部变化”来满足视觉艺术。领子在造型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艺术效果,它的变化和风格要保持与整装的设计风格的统一和谐调。

服装中的“黄金视区”即是指前领胸部位,具体的讲就是穿着驳领西装时的衬衫领型和领带可视部分。“黄金视区”的概念强调了领型的重要性,所以每位设计师都及为重视领型的设计构思和制作表现形式。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通过对领型这一关键部位的刻意“雕凿” 的确很能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给人第一视觉美感,然后再去感受服装的整体艺术性。

领型和服装是一样的,它除了具有实用性外还具有很重要的装饰性,其中包括了“领型视错”。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不同脸型的人,有的脸型稍长有的脸型稍短,还有的脸型较圆有的脸型较方等。根据视错原理:当圆与圆、方与方处于同一体中时,会使人产生方、圆线条的重合,给人带来重复呆板和强化原有造型特征之感。因而,在给不同的人设计领型时设计师要遵循设计美学原则,譬如设计领型时要避勉给圆脸型的人设计圆型衣领,要避勉给方下巴脸型的人设计方型衣领,要避勉给尖下巴脸型的人设计“V”字型衣领,要避勉给“由”字脸型的人设计横宽型衣领,要避勉给长脸型的人设计开门式长领类。在设计领型时因该利用设计学中对立统一的创作法则和设计学中的视错原理,为不同脸型者设计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既实用又美观的最佳领型来。如,圆脸型的人可以设计长领类领型,尖下巴的人可以设计横宽式领,“由”字脸型的人可以设计“V”字型衣领等等,如图图F―2所示。

图F―2根据脸型正确配制领型图示

五、结语

人体是服装结构的源和本,也是服装的载体,充分了解人体的静态及动态规律,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前提条件。

服装是因人存在的,也是为人服务的。人体形态千差万别,要根据不同的体型特征进行服装的结构设计,使服装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人体的结构特征,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人体美。

服装结构是以人体结构为基础进行设计的,纵然款式千变万化,最终还是要受到人体的局限。它的起点是人,终点仍是人,人是其结构紧紧围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魏静《服装结构设计》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瑞《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 纺织工业出版社

[3]蒋锡根《服装结构设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3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教师在教学时要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教学。教师在教授结构制图的知识和技能时,要有意识地与工艺、设计等等学科相互联系,互相整合,融会贯通。同时启发学生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如设计中需要流行需要个性,也需要想到制图;制图中需要想到款式想到方法,更要考虑到工艺;工艺过程中要注重技巧注重精致,但也要考虑到搭配……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能力。

(2)立体思维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有很多不足。除了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比如立裁和平面制板结合,单一采用立体裁剪,学生可以看到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但不知结构变化原理和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但结合平面制板可以了解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如衣身的省转移,省位由原先转移到新的省位,平面样板廓型有了变化,而立体形态相近,只是省的位置不同;把“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一起、相辅相成展开教学,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并对学生今后采用“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起到了启发性作用。在教学中彻底实行“以人为本”“以学科为本”的直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多媒体及服装CAD的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的手段。

为创建服装的结构美打下了量与型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服装的立体观念淡漠,只有平面纸样的转化,没有人体的立体形象、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就较难想象和理解转化后纸样的成型效果。即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换。因此要加强学生立体思维造像能力的培养。

1)立体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服装款式设计学习中,学生的效果图和做出的服装有时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缺乏立体意识及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的训练经验,在结构设计中没有把思维引向服装所表现出的空间审美特征上,服装的平面和立体造型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要素、组合原则却有所不同,平面形态的裁剪主要依靠服装的外形轮廓来进行。一个确定的轮廓就表现一个肯定的平面表态,而一个立体形态没有固定不变的轮廓。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其中的形态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没有根本的变化,立体形态则不然,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对于结构设计者来说这种立体感需要经常培养,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也需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思考。

2)立体构形训练与拓展。

①人体或人体模型与三维动画的结合训练

采用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如人体或人体模型上,或一些立体支架模台,三维动画等练习处理基本或复杂的服装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空间组合概念,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知觉力和直观认识,使结构过程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实体的表现。

②运用服装

材料进行局部款式造型。即挑选适合款式的几种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质感进行结构造型。用平面纸样展开方法构成曲面状态进行比较,以选定的面料小样进行局部的立体构成。每个服装局部细节都可以运用实际材料进行立体试样,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③运用抽象和具象立体构成手段训练。抽象形式造像是利用简单的抽象几何形体及各种非规则的抽象形体,将服饰材料的不同色彩、质地、形态等协调搭配、并置,感受和观察视觉的形式美感的变化,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服装款式的设计及样板的制作,进一步体会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具象形式分解则尽量模拟服装实际效果,运用各种服饰材料,注意色彩、质地、形态及比例的相互协调,进而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强调空间意识及立体着装效果。

第4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一、用户研究

(User Experience-UX)

用户需求集中反映了用户对产品的期望。很明显,用户需求应该包含功能需求和使用需求两方面,功能需求是用户要求系统所应具备的性能、功能,而使用需求是用户要求系统所应具备的可使用性、易用性。

用户体验也就是产品在和外界接触的时候如何“接触”,如何“使用”。用起来难不难?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使用起来感觉如何?

在产品体验时,经常会有用户问下一步怎么做?返回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在界面设计前期得到目标用户群体的特征及使用操作习惯,然后进行用户测试,通过给用户制定任务,在用户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产品设计的不足,并为产品优化提供依据。也就是说,开发和启动一个项目,首先要明确项目需求,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及潜在目标用户群的特征、喜好。

用户测试(user testing)不是测试你的用户,相反是请你的用户来测试你的产品,针对有代表性的用户来测试方案到最终的可行性的设计,可用性就是最终的目标。

研究用户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焦点小组法(焦点小组是一个由4~6名用户代表所组成的、富有创造力的小群体。用户代表在训练有素的专家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勾勒出一个全新的产品概念和功能模式)。另外,角色扮演和可用性测试则不断地贯穿其中。随着项目种类的日趋繁杂,越来越多的新的用户研究方法将层出不穷。产品越复杂创建良好的用户体验就越困难。在产品设计中每增加一个功能和步骤都会导致用户体验失败的机会。用户体验对设计很重要,如果设计师没有给用户一个积极良好的体验,用户就不会购买使用你的产品。

二、结构设计

(Conceptual Design)

结构设计即概念设计 (Conceptual Design),是界面设计的骨架。它通过用户研究和任务分析,制定出产品的整体架构。结构层用来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做完事情应该去什么地方。这个领域涉及到很多个学科,新闻学、通信、管理等。在结构设计上要进行组织管理、分类排序。结构设计强调用户元素的“模式(patterns)”和“顺序(sequences)”。基于纸质的低保真原型(Paper Prototype)可提供用户测试并进行完善。在结构设计中,目录体系的逻辑分类和语词定义是用户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重要前提。

三、交互设计

(Interactive Design)

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交互来完成的,交互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简单易用。一个产品的行为测试就是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一些设计很好的产品没有达到使用目标,比如开瓶器不能打开红酒瓶子,闹钟不能准确报时,那么其他的设计就都不重要了,所以,产品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用户是设计使用的核心,但是世界的人们因为文化、个体的差异,每个产品无法使每个人都满意。满足各种需要的方法就是设计各种产品。在充分考虑用户背景、使用经验及操作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交互设计,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使得最终用户能够按日常习惯,心情愉悦并高效地使用产品。

交互设计既关注可能的用户行为,又定义系统如何配合相应的用户行为,也是程序员最关注软件的两个方面“它能做什么”和“它怎么做”。

四、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

第5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纸样设计 工业制板 原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71-03

【Abstract】The curricular system of apparel pattern design in Garmen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 was studied in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ussion with the enterprise related, as well a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pparel pattern design course in domestic institutions of the same profession was made, the education system was further improved. For the same time, to suit the need of the social requirement,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both teaching and students, a further discussion was made in the paper.

【Key words】Pattern design Industry pattern Japanese BUNKA Style

纸样设计教学体系是服装类院校针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的有关服装结构设计能力、方法及相关基础知识培养的课程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各个院校根据各自培养目标的不同,纸样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纸样设计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纸样设计课程的学期安排、学期中纸样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前后顺序安排、授课的内容及要求、总的课时量及学期课时量的多少、使用的教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硬件建设、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纸样设计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技术手段呆板、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适应,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应变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不强;[1]专业课程不能完全突出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过于学科化、专业课学时不足、实践课时少、动手能力弱等问题。[2]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先进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1]贯彻市场导向服务社会,避免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的安排课程的训练等。[3]以上的论述只是从大的方面进行说明,而没有进行针对纸样设计教学体系设置的较为完善的及系统化详细的论述说明,本文通过对学生和对国内院校关于纸样设计教学体系课程充分调研和服装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座谈的基础上,详细、系统的论述了纸样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依据。

一、问卷调查及设计

1.调查对象及方式

调查对象为:①本校服工专业四年级学生及毕业学生;②陕西部分服装企业;③国内部分院校。

调研方式: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对于企业和兄弟院校采用座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另外对于兄弟院校的硬件建设进行参观考察。

2.调研内容

(1)针对学生和国内院校的调研主要内容如下:

1)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

2)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先后顺序;

3)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组成模块的学时设置;

4)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模块讲授内容;

5)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6)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和相关课程衔接设置;

7)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使用的教材;

8)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硬件建设;

9)有关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议。

(2)针对服装企业座谈围绕的内容:

1)服装企业目前需要的人才类型;

2)未来服装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

3)企业需要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4)学校和企业的沟通机制的建立。

3.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主要体现1、2中调研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校内调查结果分析

对校内学生调研回收的213份有效问卷填写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

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如表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组成模块支持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裙子专题、裤子专题、上装专题和工业制板专题;女装构成、男装构成、童装、工业制板;原型、下装、上装、工业制板;其它。

原型是一门独立的平面制图方法,几个模块中可以将原型方法融入其中,如女装构成可分为女装构成A及女装构成B,女装构成A主要以比例法为主,偏重于传统款式的讲述,女装构成B以原型为主,偏重于变化款式等。

课程组成模块的设立,不应该是孤立的行为,而应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若采用女装构成、男装构成、童装、工业制板的课程体系模块组成,单单在女装构成中,又可以将女装分为上装和下装,而下装中又可以分为裙子专题和裤子专题,课程组成模块形式上的不一致,不应影响内容的一致性,即课程讲授涵盖内容本质上的相同,只不过是讲授内容以什么为主线,如何去组织的问题而已。

(2)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先后顺序

基本上遵从由简到繁,由下到上,由女到男,由成人到儿童,由国内到国外,先平面后立体的原则,另外由于院校之间与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有关的课程的学期先后安排不同,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安排。

(3)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组成模块的学时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根据目前本校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模块的组成,原型、上装、工业制板课程的课时都应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来说,足够的课时量是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保证,一方面,增加课时是必需的,因为现在的课时仅仅能够保证讲述基本的原理,对于实际的应用变化操作练习根本没有时间,而且没有最后的点评的时间,另一方面,在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必须的。教学的效率要通过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来实现。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还需要足够课时量的支持。

(4)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模块讲授内容

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确定以后,各组成模块的组成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来组织模块的大纲及详细的讲授内容,对于具体内容的组织,根据调查结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多讲述原理性的东西,包括基本的原理和变化的原理及款式变化的讲解,授予学生真知识。

2)结合生产实践,加强实际的应用教学,结合时代的变化和流行,不断的更新教学的内容。

3)加大实践方面的内容,多布置实践方面的作业,并对实践方面的作业及时点评。

4)加强原型、上装和工业制板方面的教学,对于制板中出现的问题,要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重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和方法会因老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单纯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应该又是在很多方面是共同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针对具体要求学生达到的能力,合理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使用多媒体效果较好的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加大信息量。

(6)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和相关课程衔接设置

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不是孤立的,纸样设计是连接从服装效果图到最终成衣的桥梁,纸样设计的正确与否的评判在于服装成品对于服装效果图的完美实现,这也是检验纸样设计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和服装效果图课程及成衣制作课程以及缝制工艺等课程的衔接要紧密合理,相关课程之间环环相扣,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把握各个模块所需具备的能力,并能够把各个模块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7)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使用的教材

对于使用的教材要具有权威性的,科学、严谨、系统。现在的教材都比较陈旧,而且各自方法不同,应该由学校的老师统一编写,使教材达到系统、严谨、科学的要求。

(8)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硬件建设

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相关的学科从最基本的人体研究到生理、心理、医学、材料学、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等等,因此有关服装方面涉及到这些学科的必须的硬件应该完善。硬件的完善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纸样设计学科的发展。

(9)有关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议

1)多实践多练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纸样设计课程和相关课程要连贯,不要间隔时间太长。

3)专业课在四年的学期设置中提前些。

4)加大课时量,讲练结合。

5)结合流行,加强款式变化的练习。

6)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作业量要适中,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多少。

7)辅助纸样设计的服装CAD软件多学一些。

2.校外兄弟院校调研结果分析

校外兄弟院校调研结果如下:

兄弟院校调研中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基本上有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纸样设计或服装结构设计(一)、服装结构设计(二)、服装结构设计(三)、工业制板组成;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模块总的学时数几个院校分别为264学时、384学时、198学时、160学时、184学时、体系模块课程从第二或第三学期开始至第六或第七学期结束(具体见表2)。

3.企业座谈结果分析

在和陕西部分服装企业的座谈中,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较好的沟通能力,协作、团结、和谐,对服装企业的技术手段和整个流程比较熟悉,掌握服装有关方面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等等。

三、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构建。

1.在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上,应该概念清晰明了,由简到繁,衔接合理,根据性别或者人体的组成部位或制图的方法来设立组成模块,模块的组成不应是孤立的行为,而应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

2.在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先后顺序上,遵循由下到上,由女到男,由成人到儿童,由国内到国外,先平面后立体的原则,另外院校之间与纸样设计课程体系有关的课程的学期先后安排不同,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安排。

3.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组成模块的学时设置应根据各个模块大纲所要求达到的能力水平,综合学校大的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数,考虑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设定。

4.纸样设计课程体系各模块讲授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来组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尊重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加大信息量。

6.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和相关课程衔接设置,衔接要紧密合理,相关课程之间环环相扣。

7.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使用的教材要具有权威性的,科学、严谨、系统。

8.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硬件建设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纸样设计学科的发展。

四、总 结

综合上述分析,在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组成模块上,应该根据不同院校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设定,纸样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概念清晰明了,由简到繁,衔接合理,根据性别或者人体的组成部位或制图的方法来合理设计安排组成模块,模块的组成不应该是孤立的行为,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服装纸样设计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充分尊重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焦佩林.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服装纸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2(2):43~44

第6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一、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传统教学以教为学的模式对教师教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教学中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引入中职服装教学中,但是由于教师多年来的教学习惯还难以改变,还是喜欢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尤其是在服装结构设计环节的教学,教师难以走出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局限,教师教授的结构设计理念陈旧、传统,设计方法不够新颖,通常是将现有的设计方案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和学习,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得学生只能纯粹的模仿别人的设计作品,却不能设计出全新的服装款式和独具风格的样式。再加上教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够熟练,同样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服装教学的使用,使得目前服装教育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

2.缺乏对服装现代产业化的了解

服装现代化产业的模式通常是批量生产,从服装的设计到引进原料的投入到生产成品检货验货的整个生产过程是一条直线型的流水线,在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位员工只负责生产过程的一至二道工序。但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培训方式是对学生从服装制图设计到服装制作整个过程的培训,学生的学习意识处于对单件服装的完整制作过程,而缺乏对现代化产业模式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生产企业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紧迫的局势。为了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引进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但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停留在已有的创作上反复熟悉和训练,缺乏对服装设计的创新和探索,进而导致学生完全不适应现代化企业人才的需求。

再次,中职服装教学与实际生产模式严重脱节,教学方式太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而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一定的重视,使得学生只懂得知识,却无法熟练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3.对新技术的运用缺乏重视度

服装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在实践中逐渐累积经验为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实践课是服装教学必备的专业课,需要结合相应的机械设备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和运用。中职服装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基础实践、技能实践和成品实践三个方面。基础实践所涉及的教学设备主要是工业平缝机,让学生懂得基础的缝纫方法;技能实践则需要更多的教学设备,例如包缝机、粘合机等;成品实践需要增加常用的特种机,让学生在基础实践、技能实践都熟练的基础上进行成品的制作。无论是服装专业课的哪一类课程,都需要各种设备相结合进行教学实施。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引进各大中职学校,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计算机信息资源大量的浪费。同时,由于新设备的资金问题,中职院校引进的新设备数量有限,通常只能作为教师教学设施,而且对于新设备的使用还有一定的时间规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方面很少利用到新设备让学生实践,使得学生对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不了解。

4.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教学缺少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通常是将实践时间留到学生课后自主练习,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由于多数学生有一种惰性思想,在教师安排的课后训练中由于没有人监督,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完全不在意课后训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或者,某些学生在练习几遍之后认为自己已经熟悉,也不会反复的练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同时,由于课后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之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使得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将服装课程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静态的教学变成动态的教学,增加教学课堂气氛,并且通过引进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在网络教学中掌握对服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较传统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1.信息技术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最新的设计元素,以及利用网络这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认识课堂之外的庞大的设计空间,将空洞的设计概念转化为真正的设计元素,从而认识到设计的关键是在于创新。不仅增加了课堂气氛,还能使抽象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2.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无论学生是在学习服装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还是成品制作过程,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特定的设计系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服装设计、服装模拟制作等。

3.信息技术教学将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服装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整个设计过程的展示,将静态的教学变为生动的动态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有效的开展

1. 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才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向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奋斗。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职服装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设定教学观念,培养与新世纪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性人才。因此,在教学观念上,服装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优势,教师教学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优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更大程度的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在应用型社会生产中。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课程内容和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由于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借助多媒体来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手段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的教学中插入各种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如可以展示服装制作的整个过程的视频,提前引入设计理念、制作理念,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起对设计的热情和向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设计的作品,各种服饰的图片展示,分析各种服装类型的特点和结构,让学生在视觉效果上产生对精美服装的赞赏,从而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推动学生学习,从而达到活跃课堂的作用。在服装制作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对现代服装资讯的了解和设计基础的学习

3.1加强对现代服饰资讯的了解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引入,教师教学可以根据广大的网络平台,搜集最新最全的服饰资料和信息,并通过网络或课件将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新的服饰资讯。由于经济的发展,促使在服饰设计上要飞速的更新和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进程,因此,学生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到服饰设计理念的变化和更新,同时在了解现有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收集独具特色的设计元素,为自己的服装设计奠定材料基础。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并加以练习和改进,变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3.2加强对设计基础的学习

设计基础的学习主要是对服装结构、款式的平面设计。由于服装结构设计需要根据人的身体结构来设定,对于某一个部位需要做到精准和细致。由于教师在讲述人体结构和服装结构的定义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通过单纯的知识无法想象出服装与人体结构的磨合之处,在设计的实践中,需要一定的模型来进行服装的设计。由于教学设施的关系,学生不能随时随地的对着一具人体模型进行设计,因此,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设计课的实施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计算机特定的设计软件,让学生将平面手工设计转换三维立体结构,更具实用性。同时,设计软件中的三维模型可以让学生做到设计中的精准和细致,避免错误参数引起的不协调。而且,计算机中信息量存储大,学生可以将教师展示的服装设计过程存储在电脑中,对课后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信息化教学对工艺技术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教师将复杂的工艺分板块展示在学生面前,并通过计算机先进的技术,将工艺技术进行详细的演示,让学生清晰、直观的学习。并且,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的操作,将知识进行巩固。教师还可以引进工艺制作的模拟系统,学生利用模拟系统进入工艺缝制的全过程中,不但可以减少学校教学设备的引进,节约成本,还可以让学生反复的在系统中练习,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学生自我展示平台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服装专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通过网络巨大的资讯平台可以收集到在最新的服饰资讯,以及新的服装设计作品。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服装的设计和练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传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交流和学习,达到提高自身认识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服装设计比赛,并将学生的设计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进行评选,设定一定奖项,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实现创新的飞跃。同时,设计比赛还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比赛,还可让学生充实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步入社会职业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雷.对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研探索,中国科技教育,2011年第05期.

[2]苗芳.服装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3卷,第11期.

[3]叶迎春.浅谈中职服装工艺课教学技巧[J].教育技巧,中华少年,2011.05.

第7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针织服装;人体工效学;设计

服装设计是一种利用一定材料、依据预定的结构造型,通过具体工艺制作而完成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造性活动。而服装作为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随着生活水平及审美修养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其的使用与理解也越来越关注和深入。尤其是表现服饰美的前提下,更加要求服装与人体之间、服装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要求服装适应人,为人服务。

针织服装已成为现代服装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及优势,如柔软舒适、伸展自如,可以充分适应人体活动和表现人体美,更加适于人们在快节奏、紧张的工作之余来放松身心、体会轻松自然。因此,针织服装设计,就要在传统的服装设计的模式与方法上加以新理念、新思维,要渗入人体工效概念,要体现针织服装在工效学领域的优势,充分利用面料、款式造型、色彩三方面的和谐统一的选配,来达到人们对服装服务于人,体现舒适、美化、个性张扬的工效学要求。

一、舒适体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束缚身体的桎梏式服装已遭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自然、体现休闲化的服装造型。针织服装也在走向外衣化和时装化的同时强烈地显露出其优势所在。

针织服装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而且贴体感好,所以类似机织面料采用的曲线、省道、结构线可以不用或减少,款式设计要求简洁,用面料本身塑性来体现设计风格,大大降低了结构设计的难度。

(一)款式造型

针织女裙设计中,可以在前后片纵向打褶裥,既可代替省道使之合体,又使人体感觉有一定松度符合动作需要,还可以在行走时产生一定运动空间,带动空气流动,提高凉爽程度。同时,腰部设计可以与之相配合。传统束腰方式切断上下气流顺畅,阻碍空气流动,人感觉闷热。如果腰带位置改用活褶,就可以实现既有束带感,又体现了气流顺畅的“烟囱效应”。此外,由于针织服装面料的收缩特性,裙片长度可略短,宽度适当放些。并且缝密不宜过大,如果针迹多,可能刺断纱线,形成破洞。

外衣通常是用机织面料制作,往往在人们活动时,肘部皮肤虽然能够产生伸展以适应动作的幅度,但由于外衣面料特性限制,会感到肘部绷紧,不利于活动,舒适功能降低。如果在结构设计时,肘部采取针织面料,使之与机织拼接,既达到不限制人体活动之目的,提高舒适感,增强了耐磨性,又体现了一种特殊的设计风格。

(二)材料选配

材料选择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服装给皮肤的直接感觉。质地细密平滑,类似长丝的织物,触感舒适滑爽,产生。尤其是女子的感受程度更强一些。因此,针织女衫类服装选用丝绸及其它贴近天然材料并有优越性的材料是合适的。

例如,大豆蛋白材料具有羊绒样的手感和蚕丝般的光泽,有棉纤维的吸湿与透气性,又有羊毛的保暖特征。是新时期服装面料的理想的、健康舒适的品种,是针织服装设计尤其是贴身类服装设计的首选原材料。

针织材料中己大量使用氨纶,尤其是针织牛仔服装的制作。针织牛仔面料高弹柔软、舒适透气。与机织牛仔布相比,有清晰的布面纹路,线条更加流畅。可以设计成T恤、时装化牛仔服等。这一技术己在我国开发研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有更好的表现。

二、美化体现

现阶段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随之而出现健美操、瑜珈、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自行车等多种锻炼形式。于是,各种运动风格的服装需求量增大。针织运动服装设计,要结合不同种类运动的特点及内涵,如运动幅度、强度;运动时人体动作最大变化范围;运动环境因素等。

不同动作范围的运动在服装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部位放松量调节,不同运动强度要与面料选择结合,使面料能适应和调节不同程度的热量蒸发及吸附并排放水分。

在服装设计三大要素中,色彩第一作用于人的感官。“远看颜色近看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人的服装颜色。科学合理地运用色彩,以求得外观的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是设计者应熟练掌握的必备能力。

在运动服装色彩设计方面,可以运用较为普通的拼接方式,以镶条作为线条变化来体现运动感。镶条可以设计为直线或曲线,颜色与主料颜色对比强烈些,显示运动感和力量感。

同时也可使用有创意的分割手法或解构手段来突出运动感的视觉冲击,如:拉链可用不对称效果来做分割和装饰方法。

为了强化运动风貌,可尝试把各种运动人物特征变形为字母图案,组成:“SPORTS”、“STRONG”等单词印在服装上,色彩应用时要亮度大,与主料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更加醒目。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唤醒人们的健身意识。

三、个性体现

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突破常规的设计圈子,强化个性风格,注重表现独特的服装品味,是工效学提倡的设计思维。

(一)学生服

目前,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现象特别普遍。统一服装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表现,也避免了服装攀比风,减轻家庭负担。服装原料基本是利用针织涤盖棉。在款式设计上,经常参考成人同类服装模式。尤其是小学生着装,显得轻便不足,宽阔有余,臃肿而不挺拔,达不到此年龄段儿童活泼好动而对服装要求在合体便于活动的同时要体现简练的目的。

色彩应用上也往往在显要部位用白色。当然,以白色象征儿童纯洁的心灵和活泼是可行的,但是忽略了小学生好动淘气的本性。往往白色部分特别易脏,给服装整体外观造成脏兮兮的感觉。

基于以上现象,在服装设计各个环节中,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服装结构设计不要采用成人规格的缩小,而要结合人体比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相应的部位要适当削减量,以达到轻便合体而不肥阔的目的。

同时,色彩设计也要根据学生审美特点和好动心理,避免大面积使用白色,可以深色调为主,间以细小浅色镶条装饰。也要注意不要选择艳丽颜色,否则会 吸引注意力,造成精力分散。

(二)面料再创造

为了提高针织服装设计的视觉效果,可以利用异质材料搞组合配置。由于材料质感不同,可以产生丰富的、新奇的外观造型和搭配效应。也可对普通面料进行二次改造处理,采取挖、拼、烫、缝、镶等手法来重新赋予新的外观和视觉肌理体现。

所谓视觉肌理,是指用眼看而不需用手抚摸就可以感觉到的。视觉肌理的作用,在于丰富服装材料的装饰效果,其图案和纹样,多来自大自然某些显著特征且为人所熟悉的自然肌理。如云纹、水纹、虎豹斑纹、叶纹等肌理。近几年,由于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成为人类共同关心关爱的主题,仿生图案与色彩大行其道,许多设计大师在其作品中广泛的得到适用与推广。这些仿生效果,可利用丝网印、水印、手绘或计算机喷绘等技术来完成。尤其通过电脑进行形象和色彩的处理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使原有的图案更具活力。在国际流行的服装中,还常利用渍染、拼帖、熏炙等设计手法。在印花和提花面料中,有抽象、具象、几何型、变形等多样的设计,关键在于整体的感觉和独一无二的设计。

在原有的面料基础上通过手工工艺制作,应用大量的民间元素,如珠片、流苏、花边的重组、有形与无形的加工缝制或用垫绣、缕空绣、补绣等工艺手法,可创造出独特的触觉肌理效果,如晚礼服上的珠片绣等。虽然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触觉肌理通过机器设备和计算机能够完成,但人们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纯手工工艺一刻没有停止,原因是由于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和追求时髦的个性所决定的。

总之,针织服装设计要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强调美观舒适的服装造型,要突出理想的穿着效果,要表达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与工效学“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相吻合,真正体现出服装为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元风.服装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易悠.玩的就是创意-创新高科技智能服装的另类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7.

[3] 梁亚林,郑素华,陈璐.中性化服市场消费需求及发展前景预测[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

[4] 李晴,药思达.浅析科幻电影中的服饰设计[J].美术大观,2008.

[5] 徐蓉蓉.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表现研究[C].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2006.

第8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功能性服装主要是指根据功能需求进行设计的服装,能够保护人体在一定环境中免受外部环境的伤害或者不良影响,甚至具有治疗功能、保健功能、帮助人体调节和恢复内部环境等功能。功能性服装可以使人和环境以及服装达成一种最优组合状态。服装功能设计不同的话,也需要考虑不同的侧重点,相对于普通服装而言,功能性服装不管是在款式结构设计、制作工艺、制作材料,还是采用的技术以及服装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高,但是功能性服装的竞争力也更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对于服装设计要求更加强调健康、舒适、轻松和便捷性,而功能性服装设计和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贴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作为服装大国,我国服装设计师应该深入研究功能性服装设计。相信未来功能性服装的性能会不断优化,功能也会越来越多,整体的舒适度会更高,而其应用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环境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个问题,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展了社会化设计服务,争取为广大老年群体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很多国外企业也已经开始关注到老年群体这个市场,根据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作为设计和开发的切入点。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止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有2.03亿人次,占总人口数量的14.9%左右,这个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为了解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必然会形成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关于老龄产品以及老龄人服务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服装就是一个必需的老龄产品,现阶段,我国老年服装市场的设计比较简陋,服装功能比较少,而服装产品也比较单一,很多服装企业并没有高度重视老年服装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我国老年人口日益增长,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未来肯定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通过调查分析老年服装产品市场,结果发现老年服装的款式设计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在便捷功能、健康、舒适、安全防护等方面并没有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为了有效地消除老年人穿着上的障碍和不便,人们提出了功能性服装设计理念,也就是要求遵循“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设计。

三、功能性服装设计应用于老年服装的几点原则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以及身体机能,导致老年人的功能性服装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贴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老年人的感官功能逐渐退化,而且身体各项机能也在慢慢衰退,因此老年人对于服装设计的功能要求不会像年轻人那样追求前卫、个性、时尚,反而更加注重服装的安全性、质量、舒适等,因此在设计老年人功能性服装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理特点。

2.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现代很多老年人都希望服装设计能够大方得体,不仅可以彰显活力,看起来比较“年轻”,还应该让人看起来比较庄重。当然还应该考虑到老年人追求独立性,维护自我尊严的心理。

3.符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老年人都没有工作,因此个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目前老年人的交际、时尚观念、日常消费观念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一定变化,在设计老年人功能性服装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特点。

四、功能性服装设计应用于老年服装中的具体体现

(一)防护类功能性服装设计

防护类功能性服装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免人体受到外界的侵害,有效地确保人的安全,具有“防”或“护”的作用。老年人因为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中行动多有不便,反应能力也慢很多,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件,而且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老年人急需这种带有防护功能的服装。老年人需要防护的事物有多种,尤其是那些有严重老年疾病的老年人。比如,如果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话很容易走失,为此就可以设计专门的老年人“防走失服”,主要是设计一定的时间限制,如果超时的话这个装备就会报警,这样老年人的家属就可以接收报警信息,及时找到老年人。另外,为了保护老年人遭遇触电、火灾、摔倒等意外事件,也可以设计防火阻燃服、防电服、防跌服。对于这类防护功能性服装,最特殊的是其选用的制作材料,比如老年人的防摔服主要采用的是D30凝胶功能性材料,这种材料呈泡沫状,非常柔软,可以挤压成任何一种形状,在缓慢移动状态下或者静止状态下,凝胶分子会相互分离,在遇到瞬间强力冲击的时候,短时间内凝胶分子会相互交错,并且会锁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固体来抵抗外力,但是待外力消失后又会慢慢地恢复柔软。另外,服装的结构设计也非常重要,服装的结构应该尽可能帮助穿着者能够很好地应付意外事故,使其能尽量避免伤害。比如,还是以防摔服为例,将D30凝胶功能性材料放置在服装的关节、膝、胯、肘等结构处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二)气候适应类功能服装设计

我国国内的气候变化比较大,尤其是冬夏季,以及南北方的气候存在较大差异,有时候就算是同一个季节,天气也有很大变化。这种气候对于老年人而言很难适应。在冬季,老年人急需一些保暖功能比较好的服装,但是很多冬装在穿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压迫感,老年人在穿着时会感到非常不舒适,因此冬季的老年服装应该采用保暖、质轻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确保穿上后有效保持体温,也可以避免老年人会存在压迫感,便于老年人正常活动。比如,可以在衣服的内衬中放置具有发热功能的发热布,采用电池来为其提供相应的电能,可以让它慢慢地发热而不会烫伤人体,而且可以通过衣服内外温度自动调节温度。这种功能的服装叫做发热服,不仅可以自动调控温度,也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达到保健作用。同样,在夏季也可以设计调温功能服,主要采用大量具有高吸水率的纤维无纺布絮片制作而成,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调节身体的温度。

五、结语

第9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怎样运用感性工学的成果,对设计师的感性认识进行调整,完善和深化设计内容,提高作品的亲和力和文化内涵,让客户认可服装的舒适性和可赏性,进而达到服装设计的目的,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服装设计中运用感性工学的目的

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服装设计是以个人想象和意志为主,具有难以捉摸的特点,其实服装设计也要遵守固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服装设计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个体对服装的要求。在服装设计领域使用感性工学理念,是为了让设计有针对性、更加合理、更加完美。将服装设计和感性工学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在设计服装中更能体现出顾客的意象和感受。以前设计服装也在功能和形式上重视顾客的需要,但这些需求是建立在设计师需求和理解基础上的。现在服装设计师对顾客心理的、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反应均予以重视。服装设计添加感性化因素是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物理、心理、生理等方面构建起设计模式:根据人的表情、语言、触觉和视觉等心理反应而制定;根据服装穿着人的皮肤冷热变化、肌肉活动以及疲劳等心理反应进行客观测定;对服装面料手感、光反射、表面凸凹以及质地等材料学特征来评估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将上述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设计模式,将穿着者的个性体现出来,并满足人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3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实施要素

服装设计是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也是科技与文化的统一体。在服装设计中引入感性工学,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3.1按照心理学和人机学的评估来把握客户对于服装的感受

服装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有情感、有心理需求的,而性格、年龄、文化、性别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例如男女之间在情感上具有一定区别;个性不同,情感类型也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服装的需求也不同等等。服装本身虽然没有情感,但是穿着的人有情感,所以设计者就要运用不同设计理念为服装添加感性色彩,用感性服装来满足消费者情感方面的需求。

3.2服装设计特征要根据顾客感性来进行定位

服装设计中满足现代人心理和生理需要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在设计服装时,服装感性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所以获得感性体系的感觉量以及物理量是比较困难的。顾客感性需求和个人职业、教养、生活习惯、性格以及他的经济、文化、性别、年龄、民族和生活区域等方面有重要联系,并随着潮流的变化而改变。服装设计师要按照顾客需要对服装特征进行定义,并及时对设计进行调整,来满足客户需要。

3.3将顾客的感受和意象翻译成为服装设计要素并运用在服装设计上

现代人购买服装不再以“经久耐用、质量可靠”为消费方向,服装企业也不能再以“高档”和“廉价”来打开销路。现在的消费时代,人们购买服装时更多地采用非理性、随机的购买形式,服装具有的诱导性能够激发顾客购买的欲望。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要将顾客的感受和意象翻译成为设计元素,来引起顾客的共鸣和遐想,进而购买服装。

4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领域

4.1运用服装造型将感性设计体现出来

造型是服装主体构架,是体现设计风格的基础。服装造型能够体现出服装的性质和材质。时装品牌范思哲运用斜体的不对称领型展现出结构设计的无限魅力,给人带来华丽、性感的独特审美。不同服装造型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暗示对服装做出选择。所以关于服装结构设计,顾客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设计师就能够进行服装造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地了解客户心理,进而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服装。

4.2对色彩所具有的感性因子予以把握

服装色彩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价值是运用设计方式和心理感受表现出来的。当不同波长的色光刺激视觉器官,视干细胞和视锥细胞就会将信息传入大脑,经过以往经验和个人思维产生联系,进而获得结论。在对色彩的认知而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同时,引发意识和情感等心理反应。色彩具有的感性因子和人对色彩的认识以及意志、情绪有关系,也与个体社会心理和处于的社会环境有关。每个人的心理品质不同,对色彩也会表现出不同情感,就算服装色彩相同,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不同。例如红色能让人出现热情、积极的情绪,但是也会给人危险、野蛮和卑俗的暗示。因此服装设计在选择色彩时,要考虑到色彩重量感、空间感和冷暖感带来的心理效应。另外色彩的明暗度、纯度和色相都具有各自的感性因子。

4.3运用服装材料对感性设计进行把握

在设计中运用恰当的面料能够体现出服装的个性,使用特殊的质感和细节处理,发挥材料的可塑性,进而展示服装的本质美和个性精神。面料的手感、光反射、凸凹感和质地会给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一样感觉。服装材质能够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视觉和表面分离而出现的视觉型质感;其二是因为触摸而出现的触觉型质感。触觉型材质可以分为绒面、凸面、糙面和光面四种类型。绒面绒毛耸立,给人丰满稳定的感觉;凸面凸凹不平,有如雕塑给人明暗交错的立体感;糙面蓬松粗糙,给人粗犷朴实的感觉;光面顺滑柔软,给人精致优雅的感觉。面料质感不同,产生不同心理感受。因为视觉和触觉具有分离性,其心理特征和质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印花丝绸表面光滑,在视觉上却给人粗糙感。服装设计师要运用面料在视觉和触觉上的感觉探寻制约、影响服装设计的感性因素,进而设计出感性强的服装。

4.4将感性设计运用到服装工艺特征中

工艺特征是运用服装所具有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服装内在品质,展现出服装的精湛工艺和优良品质。在设计时要处理好剪裁、缝合、归拨、车缝和烫整等程序,对服装的感知精度予以把握。不同的处理工艺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就线迹而言,单排线和双排线区别就很明显,单排线比较柔和而双排线比较坚固。线迹的疏密也具有相同效果,线迹疏则感觉粗狂、活泼,线迹密则感觉精致、细腻。所以进行服装设计时要运用不同工艺提高服装理性色彩,满足顾客感性需求。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