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44-01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本文主要分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能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教”和“学”之间脱节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教和学生学相配合,如果“教”和“学”之间脱节,师生间就无法进行互动,就难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很多教师尝试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造成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意义。这两种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缺陷,即未对“教”与“学”进行良好的结合,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如此便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2、采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枯燥的学习难以使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在现阶段的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就将整堂课上完,在教学方法上毫无新意,这样的课堂当然很难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产生吸引力。
3、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相脱节
不管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到实际中,数学知识自然也是如此。但现在的小学数学知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应付考试,没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这就使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也就无法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结合“教”与“学”,师生间进行良好互动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可以保证师生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一些学生对计算类的题目比较擅长,教师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弱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对学生的弱项加以弥补。
3、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大到航天科技,小到买菜做饭,这其中都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如在教学“百分数”时,由于这部分的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很多带有百分数的实物资料,通过这种实物对照的方法能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更加直观的了解,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不只有课堂教学,教师还应根据课本知识开展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手工劳动:找一些圆形的实物,根据这些实物来学习画圆,对圆的特点进行初步感受;把自己画出来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从而对圆的特性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就能发现一些圆心、半径和直径等知识。这些实际操作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
5、对多媒体软件进行适当运用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一些过于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若能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6、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捕捉
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问题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通过解决生活问题来对数学知识加以巩固,从而提高数学技能和技巧。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观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这样常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让学生对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有所了解,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对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的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及教室的长度等进行测量。这些知识都是学生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灵性和魅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总之,教学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很容易,但是想要将这门课程教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多实践、多思考,争取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有效即有效率、效果。有效教学的提出是对华而不实、光鲜热闹的“作秀课”的有力冲击。如何做到讲求实在、讲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即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学生能力,实现真正的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的目的,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内容。
1. 创境激趣是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低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等,都能够给我们提示,并以此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来。
如教学 “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达到很好地开展教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取音配像的方法吸引学生。操作键盘,在屏幕上打出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屏幕闪动,1和0站在一起。这样的情境创设,深深地吸引学生,自然地引入新课:“10的认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再是崭新的话题,但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彻底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在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有效的价值,要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其主体能力,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的掌握更长久、牢固。
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能教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动手操作会让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得生动形象,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牢记于心。
例如:在教学《称一称》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称一称水果和蔬菜及自己的体重。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观察、操作、思考、判断、推理等能力,通过经历获得体验,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是愉悦,是高效的学习效果。众多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老师,他们就会在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注意科学的评价,科学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老师可以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为了引导学生自评,老师可以说:“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互评和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互评自评的方法,实现学生发现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并能及时做出调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大家都知道,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才能创造出高效益,而高效益必定不会让学生感受到负担。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呢?
一、减负增效——课前预习导学
随着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已经逐渐占据课堂教学中心,教师主要是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需要做到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从而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掌握。如此,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也有帮助作用。在预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大胆想象,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新知识,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总结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契机,并且通过预习环节提出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过程中自己都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可以先提出问题:36÷9、12÷5、33÷6、24÷8,如果将这一类算式进行分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改如何分类?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就能够很容易划分出能够除尽与不能够除尽这两种情况。这样,学生对除不尽的算式就能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能够了解除法中还有余数的存在,然后再提出问题:什么是余数?这样也能够顺利地引导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减负增效———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提到:“小学数学教学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进步的过程。”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其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教师仅仅是单纯地给学生讲授知识,就很容易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想要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小型比赛、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准备30道口算题。等待数分钟后,再让学生停止下来,让他们思考三个问题,做了几道、剩下几道、一共有几道,并且让他们自己去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融入到学生的小游戏中,也能够让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对其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有帮助作用。
三、减负增效——预留时间,拓展思维空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刻意为学生留下空间,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自主整理,能够有一个总结与消化知识的过程,强化知识的运用与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运用知识。
如:我们还是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有哪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想要知道什么?通过这一些算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空闲的实现进行自主的探究分析:余数比除数小;如果将商和除数交换位置,算式一样也是成立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四、减负增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现实生活环境的选取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进行再加工,或者是创造出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虽然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师却不能一味地专注教材,拖泥带水,而是要创造性的补充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素材,从而让课堂教学富有无限活力。
(二)开放生活环境的构建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成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敢于大胆猜测,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从而在这样的氛围下积累数学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多元生活环境的创设
在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次的加工和整合教学内容,通过生活情境的再一次创设,将学生真正地引入“生活化”之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要充满生活化的气息,在每一节课堂教学前,教师都应当对本堂课中的练习题加以设计。实施证明,练习题的拓展性训练不仅有利于联系到学生生活,也可以为后续教学做出铺垫。
五、减负增效——减少无效劳动,增加训练针对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布置作业:从某某页开始,做到某某页。但是教师并未对练习题进行分类:哪一些题目属于基础性的训练,通过课堂练习就可以掌握;哪一些题目是帮助能力提升的,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哪一些属于课外延伸,需要在家长或者是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同样,也没有根据题目的具体类型选择恰当的解决方式,在布置作业时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样粗放的教学方式不仅加大了学生负担,也会让学生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习题。如果仅仅依靠学生,很多难度较高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并且还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最终却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效。所以,数学教师应当针对题目的类型选择恰当的突破方式与训练模式,基础知识就应当在课堂上完成,提高能力的就应当成为学生作业,课外延伸需要教师辅导,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其自己探索,并非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接受。”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学生潜能的挖掘,放飞思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减负增效实实在在,不含半点水分。
参考文献
[1]高丽英.减负增效背景下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笑话等,来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使儿童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活动, 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认识和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以增强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操作能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爱玩的心理特征,同时小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试图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践操作来理解问题,提高感性认识,然后在操作中进一步扩展知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可以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观察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新课程改革指出:“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有利于将可操作的抽象知识转化生成直观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规律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操作,而不能由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得出结论,注重学生接受的知识过程,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经历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打电话”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一个合唱团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如果用电话通知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个,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开始探究,有的学生的设计方案是:一个一个通知。我问学生:“如果每人一分钟,需要多少分钟呢,有没有更省时间的方法呢?”大部分学生设计了分组通知方案,有的设计分成5组,每组3人,需要7分钟;有的设计分成3组,每组5人,需要7分钟。我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有没有比这些更省时的方案呢?学生经过探讨,设计出一个全员参与的方案。学生设计出方案图,并通过实践,算出完成时间为4分钟。我继续引导:“有没有比这更省时的方案呢?”“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了。”接着我让学生说出各种方案的优劣。这样的探究使学生发现、认识、理解并最终掌握数学优化过程,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四、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交流反思,要了解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处理得当,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案。要对教学的重、难点的突破、课堂生成状况、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方法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价值的线索,并将其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课后反思,理清课堂思路,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就一定能创设高效、成功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Enhan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validity
Song Chenghua
【Abstract】The elementary school is the time which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related knowledge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und, manifests and carries out this idea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the enhancem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and hits the student regarding the raise to study mathematics the foundation, sharpens student’s synthesizing capacity to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数学课标》指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达到这个目的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小学是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和打基础的时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好这一理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和打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我有几点体会:
1 掌握并要牢记各年级以及各阶段课程的目标体系
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也就有了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这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不会出现数学课堂教学的 “心中无数”、工作上“出力不出心”,工作态度上“应付差事”以及“一团乱麻”、“费力不讨好”的现象。这样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目标,就容易协调、加强、局部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明确好适合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明确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要考虑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特点,也就是有较强的基础性、逻辑性、抽象性、工具性的特点,要反复强化和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同时要注重小学生的另一特点:大都是从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和事物,具有多动性和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兴趣转移较快的心理规律和成长规律。学习有不可替代性,只有从他们已经感知了的事物和知识进行引导才会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严格尊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规律,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成长规律,这个时期是成长和大脑逐渐发育的时期,就是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量”上要适当,一步一步的逐渐增加,否则出现“因咽废食”,“消化不良”的现象,从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把握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 “了解”、“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信心,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4 利用生活中的原形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有效教学;研究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谓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说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单位的时间内,把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提高最大、收获最多为标准。它需要教师的教法提高,更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还要靠师生情感的升华,由此真正地做到使学生有所发展和提高,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只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最大积极性是取决于学习环境的优劣,当学习环境处于紧张压抑的时候,学生就很难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很难提高了。而当课堂出现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气氛时候,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勇于发言,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他们的思维也会得到激发、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会产生出来,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节时,拿出北京奥运会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让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
二、提倡学生学习主体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是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决定。只有学生学会了,才能算得上是效率的提高,教师的讲授不是占主要的。因此,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和做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观点。还可以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
趣味性以及对学困生给予积极地鼓励和关爱,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联系生活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生活,走进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数学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搜取他们感兴趣的素材营造情境,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涉及很多方面,其方法也是很多的,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利用更好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使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一、当下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一)课堂主导角色颠倒
传统的课堂大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负责听并做一些记录,这样的教学方式早就已经不再适用,新课标的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当然课堂也不例外。虽然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已经有一部分的教师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显示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的教师主要以讲课为主,对于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以及讨论做的并不好;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主观意识已经渐渐减弱了,短时间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就需要教师利用多样式的教学手段,带动学生。
(二)学生参与度不强
大部分的学生长期接受中国传统的教学,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教师上课讲什么就听什么,已经潜移默化的丢失了一定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的参与能力就会相应降低,只是一味的听老师的讲解,没有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和讨论,并且无法适应改革后教师的授课方式,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没有明显的体现。
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相?P措施
(一)提高教师计算机的使用能力
根据现在教育界的科技发展,应该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不仅能够便利教师的工作,还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最近最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案例。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计算机培训,教给教师相对基础能够应用到教学中的计算机技术,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之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点通过动画或者声音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更强,对于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并且大量节省了教师因为书写板书所浪费的课堂时间,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一定的帮助。
(二)情景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针对小学生,情景式的教学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有的孩子都对故事不可抗拒,讲故事的形式不是只能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同样可以使用,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问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中加法的章节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讲解:在一片大森林中,小猴子是一个邮递员,他负责帮助森林中的动物们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交换,一天小松鼠拖他给大象带一封信,路过沼泽时鳄鱼又让小猴子帮忙分别给老虎和狮子各两封信,小猴子现在身上一共有几封信呢?这样讲故事的形式,可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形式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相对契合。
(三)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
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想办法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经常会出现上课走神的情况,教师应该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互动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的思想还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课前与学生进行互动,简单的课前互动不应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相反教师的课前互动应该是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比如可以根据最近的话题作为引导,尽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遇到端午节就可以将运算中的主体换成粽子,生活性强且学生的代入感也很强;另外课堂上除了进行提问外,可以适当建立话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度
激励机制无论在那个阶段的教育都是相对有效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教师的认可和奖励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是效率最高的方式。激励机制的使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口头上的表扬,即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当中进行表扬,不仅能够使学生继续保持踊跃回答的状态,还能够成功的调动其他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就是相对实际一点,进行简单的实物奖励,为学生准备一些学习生活中会用到的学习用品,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三、提高课堂有效率的意义
提高课堂有效性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首先教育改革之后,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且当下的教育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现在讲究的是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有效性,能够相应带动很多有益于小学生的举动,比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就是相应的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集中注意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有很多的好处;其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会为此做一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并且能够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在学习中逐渐总结经验,创造出符合自己授课方式,并且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妙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可见情境教学不只是挂在嘴上的言语,老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置于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依次推进,学生不但能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妙用,而且通过如此轻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兴趣。如,学习“比例尺”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地图上体验了一次环球之旅,让他们先知道有比例尺这个知识点,并知道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尺灵活计算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等等。所以,上课前我让学生看了一张世界地图,结合地图告诉学生,我国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历史悠久。通过一张地图我带领学生了解了中国各个地方的风景名胜,学生在了解这些风景名胜的同时,也了解了比例尺这个知识点的神奇功用。
在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情境设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或技巧。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很适合小学生。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精心设计更加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情境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无限的妙用之处,从而爱上数学这门课。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中态度也很重要,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散漫的,没有目标的,缺乏积极性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看着例题照猫画虎,也不能只在老师的思维后面转圈圈。我们通过游戏、设置疑问、巧设练习、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动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大月、小月时,可让学生拍手朗读儿歌“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通过这样有趣地记忆儿歌,大月、小月学生一定会牢记于心的,而且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学生不但不会感到疲劳、无趣,还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问题频出的课堂,不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吗?没有问题的课堂,会让学生陷入听讲的疲乏状态,老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甚至不听或者听不懂也不无所谓。学生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摒弃的。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学习,我们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进来,对老师抛出的“?”加以理解、思考。如,有一个老师在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他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但是这里有了新的问题,这20人里不是说个个都仅喜欢篮球或者足球,他们有的既喜欢足球,也喜欢篮球,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分类、归纳,分出第三类不同的学生,那就是除了喜欢篮球的,喜欢足球的,还有一类既喜欢篮球也喜欢足球。这样的学习,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认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