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

第1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国农产品 进出口贸易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14-01

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

随着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不断地公开和制度,我国农业不断地融入全球贸易是势在必行。由于我国不断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断与国际进出口贸易制度相适应,所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出现新特点,虽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产品出口还小于进口;还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变为逆差,并且逆差的趋势还越来越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存在的风险高于市场多元化趋势,这是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2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口易于出口的现象显著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长期高于中国农产品价格,对农产品的进口采取非关税政策。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力度比较小。我国农产品的很少参与国际交流。导致现在主要的进口产品就是原来的出口农产品产品。

2.2 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受阻是因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国际贸易中有些国家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环境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采取的限制政策即为绿色壁垒。在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将的情况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冲击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有效手段。传统农产品的优势被严重削减,导致我国农产品走向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

2.3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及其他国家,尽管入世以来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还是没有竞争优势,特别我国大宗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更为低级。我国农产品科技远远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中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尽管不断创新改进,但还是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还是占于主导地位,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改善并且进行加工。对于我国的农产品来说,普遍存在这各种风险。

2.4 我国出口体制尚不健全且竞争严重影响出口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贸易经济潮流。我国农产品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变革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何况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农民的利益不断受到损失及不能及时的了解国际贸易状况的信息,不能及时调整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与这种生产与贸易分离的状况是严重相关的。并且由于出口企业内部的不妥善竞争产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偏低,严重冲击出口国家的国内市场。我国根本不存在倾销的倾向,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确实很低,这主要是出口企业相互竞争,自相压低价格造成的,但是由于出口值明显落后于出口数量,所使我国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3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3.1 按农产品技术彼岸准组织生产,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相关的环保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自入世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要冲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加强宣传环保教育加强全民意识的广泛宣传。利用媒体对对外贸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情况进行报道,使人们深刻意识保护环境的严重性及重要性。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环保是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关注国际标准适用来适应国际贸易潮流,使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进环境标准制度,开发环境标准产品;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伴随着保护环境与保护资源意识的不断加强,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来适应新的国际领域市场,严禁国外污和不和标准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拉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3.2 依靠高新科技和规模经营,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

为了用技术创新来创造良好环境可以建立可行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农业科技产权激励机制,使科技工作者培育农产品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高其创新活力;鼓励采用“产研学”等形式,着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用来加快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应用。

第2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进出口贸易;影响;建议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根基。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但是,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分析,强化农业经济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农业经济尤其是粮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出口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随着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困境和压力越来越多,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高效消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注入新机。

1.2科学地认识和深入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需要

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战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也被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的信仰国家逐渐接受。针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世界各国都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研究项目。针对农业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理论规范当中也实现了进一步地融合,由此说明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理论必将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正确认识并且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水平的需要。

1.3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历时2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为需要尊重价值规律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经济为我国工业建设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金以及劳动力等诸多元素,但是众多领域在向农业经济领域输送资源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资金以及技术瓶颈,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后劲存在着明显不足。

1.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第一,我们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且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要付诸实践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经济发展脚步加快,跟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甚至能够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第二,改革开放发展至今,虽然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偏低。如果能够开创出有着典型发展意义的、成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信息不灵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引导能够帮助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可是从目前情况看来,各级政府还有相关部门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相关的信息指导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尤其是针对市场信息方面的统计、分析以及研究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太少,很难准确地有利于市场供需方面的农产品信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其一是市乡两级和村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市乡两级之间比较容易收集到有关农产品市场供应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将很难获得农产品市场供应信息,这些信息在农民当中是不流通的,农民也根本接收不到此类信息。其二是农民和企业之间出现信息断层的局面。因此在这方面主要依靠一些龙头农产品公司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供销合作关系才能够解决农民农产品供销难的问题,这也是莱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在我国,最为典型的就是进行食品加工,这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方面。莱阳的食品加工企业直接供销往国际市场,在某些方面来说,能够直接指导我国农民做出有效的信息参考。可是从目前看来,企业和农民之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直接联系,而且这二者之间也缺少了基本的中间载体,没有信息传输渠道,企业也只能够通过极个别的大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然后逐步扩散到别的种植户,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能够帮助农户增收效益。其三是在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上有断层的情况发生。往往因为一些原因,有的单位或者是企业的和农业产品有关的市场信息都没能够准时到达农户的手中,这些都使得农产品会经常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而且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说,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要根据当地真实的情况以及优势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调整结构规划,选择出具有主导型的产业以及主导产品,并且多种产品之间还可以形成相互之间的补充,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并且具有特色的,带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新格局,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可是,我们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农户根本不顾及自身种植的客观情况,所有的都是听从别人的说法,一切都是依照他人的选择作为种植参考的,看到别人做什么种植项目并获得了较好收益就跟随他人脚步也跟着种起来了。这种盲目跟风的状况非常严重,等到自己种植的产品丰收的时候却发现市场已经不时兴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的话,很有可能造成一个“种啥啥不值钱”的状况。

2.3资金短缺,缺乏调整能力

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需要获得金融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投入,要想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应该增加农村信贷,要让更多的农民都享受到金融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银行信贷政策以及农民的市场购买力都在不断降低,而使得要真正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是非常艰难的,很多乡镇、企业以及农户都想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足够资金,这一切都很难运作。比如说莱励公司从事奶制品加工业务,奶制品非常畅销,达到了日产袋装纯牛奶总量10多吨。由于扩大了市场,市场反响比较良好,公司在2001年底的时候计划投资800多万元从芬兰购买新型设备,开通第二条生产线,但是因为资金紧张,迟迟没有开工。

2.4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去做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乡镇干部普遍心里都有想法,其一是很多人都在做产业结构调整,大部分的农户都在从事种菜以及养鸡等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很多人发现就算调整了产业结构也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旦松懈就再也不想继续了。其二是前几年出现了我国的“土豆事件”,还有传播非常广泛的“大蒜事件”,这些都使得乡镇干部对于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感到心有余悸,都很担心一旦发动所有民众都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还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将直接找到乡镇领导对峙,而且农民自身也比较担心,万一自己的投入没有产出的话将会失去更多,所以,思前想后,最终就放弃了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想法。

3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进出口贸易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2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贡献

首先,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业部门的食品消费品主要源自农业部门。其次,农业还对国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原料贡献。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一般国家的工业以农业原料加工业为主,所以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农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展现的多功能性

3.3.1粮食安全功能

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的商品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特殊功能。

3.3.2环境功能

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植物轮作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等。

3.3.3经济功能

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功能。

3.3.4社会功能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状的系统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国际比较,力求对问题作一较深层次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性较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作者:杨婧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7).

第3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4-0033-04

一、理论综述

国外关于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多,John Thomton(1996)对1895-1992年墨西哥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墨西哥的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着正向关系。[1]Francisco F. Ribeiro Ramos(2001)对1865-1998年葡萄牙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显示,进出口与葡萄牙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但是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之间不存在关系。[2]Jim Love & Ramesh Chandra(2005)利用协整检验方法对孟加拉国实际产出、出口和贸易条件进行检验后发现,三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3]

国内方面,万金金、谢进孝(2006)通过对1978-200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进出口均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进口却不明显。[4]毛其淋(2007)利用回归方程对浙江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要略强于进口的影响。[5]王坤、张书云和马龙龙(2004)对1978-2001年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动态均衡关系。[6]

作为经济特区的海南,其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均已取得显著的成绩。200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增长10.42%。GDP实现2051.4亿元,增长12.5%。因此,对海南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很有现实意义。而且目前尚未有文献对海南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利用1987-2006年海南省年度数据,重点分析了这段时间内海南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基础模型(VAR)和数据

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ve,VAR)模型是1980年由西姆斯(C.A.Sims)引入到经济学中,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模型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构建的VAR模型可以表示为:

本文基于上述模型,采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从静、动态两方面来研究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1987-2006年《海南省统计年鉴》,为了消除变量之间的异常趋势,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形式,分别记为:Lny、Lnex和Lnim。

(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也只有在变量均是一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列于表1。

通过ADF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序列Lny、Lnex和Lnim有单位根的假设,但拒绝这3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具有单位根的假设,所以序列Lny、Lnex和Lnim都是一阶单整、I(1)序列。它们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可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协整分析

检验协整性其实就是检验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项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两个序列不是协整的,残差中一定存在单位根,这就是非协整性零假设。如果这两个序列是协整的,残差项将是平稳的。关于协整关系检验和估计的方法主要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来检验序列Lny与Lnex、Lnim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列于表2。

从上式看出,进出口贸易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变动关系,且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大,出口每增长1%,GDP增长5.4%。进口与经济增长则存在方向变动关系,其弹性相对较小,进口每增长1%,GDP减少1.5%左右。

3.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还需做进一步的分析。笔者对模型的相关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典型,说明出口对于海南省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显著的带动作用。同时,进口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三)基于VAR模型的动态关系分析

基于建立的VAR模型,本文使用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分析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1.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基本形式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因此,又称为DHSY模型。它的基本思路是如果VAR模型存在协整关系,则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而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是在短期波动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因为有一种调节机制(即误差修正机制)一直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较大的误差。

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序列Lny、Lnex和Lnim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滞后期采用2期。其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海南省进出口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系数均小于零,符合反向修正原则,GDP误差修正系数大于零,不符合反向修正原则。进出口的误差修正系数的绝对值均较大,说明当它们偏离均衡趋势后的回调速度较大,其变量的波动也较大。当进出口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分别以(-0.982)和(-1.83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2.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考虑本文的VAR模型:

由图1可知,经济增长(Lny)对出口(Lnex)的一个标准新息立刻有较强的反映,GDP增加了约0.05,随后,到第2期就快速达到了近0.10,2-3期之间有一定的缓增,且到达最顶端,3-10期趋于缓降,但第10期的水平比第一期略强。短期来看,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冲击很强;长期来看,存在一定的缓增态势。

由图2可知,经济增长(Lny)对进口(Lnim)的一个标准新息立刻有较强的反映,GDP减少了约0.01,到第3期又快速下降到最低点(近-0.035),随后,在3-4期之间有一段缓增,4-7期增势迅猛,7-10期增速稍缓,较之第一期有一定的增加。短期来看,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很强;长期来看,存在一定的缓降态势。

3.方差分解

考察VAR模型时,还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供m个)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从表5可以看出,出口的新息对于GDP的影响呈上升走势,到第10期为止,却不超过9%,说明出口在长期对于GDP的拉动效应不强。第5期,进口的新息对于GDP的的影响达到最高,仅占3%;随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有了缓慢下降的态势,可见进口在长期对于GDP的影响相当有限。

三、结论与评价

基于VAR模型,本文对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一)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长期均衡稳定关系

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变动趋势,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变动趋势,且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要远大于进口的系数。可见,海南省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强,加大净出口,特别是出口是提高全省经济总量的理想之路。

(二)海南省是典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体

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出口贸易对于海南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关系,但进口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基于上述情况,发展出口贸易对于海南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实质的作用。

(三)出口贸易对海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低

尽管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发现,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还有待加强。目前,海南省存在出口额不大、技术密集程度较差、单一依赖等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海南省出口贸易数量和质量,从而带动经济长久快速增长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7]

参考文献:

[1] John Thomtom. Co-integration, causality and export-led growth in mexico(1895-1992) [J]. Economics Letters,1996:413-416.

[2] Francisco F. Ribeiro Ramos. Export, impor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Portugal:evidence from cansality and co-integration analysis [J]. Economics Modelling 18,2001:613-623.

[3] Jim Love and Ramesh Chandra. Testing export-led growth in Rangladesh in a multivariate VAR framework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155-1168.

[4] 万金金,谢进孝.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6,(7).

[5] 毛其淋.进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7,(7).

[6] 王坤,张书云,马龙龙.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2).

第4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汇率波动;中美贸易;VAR;VEC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保持巨额“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由此引发世界各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2002年日本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此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频频借贸易失衡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从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截止到2011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5%。但人民币升值并未减少中国对美顺差,相反却不断增加。

那么,中美贸易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助于纠正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贸易产生什么影响?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分析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对于审视中国汇率政策、纠正外贸失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国汇率主要从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来影响国际贸易。关于汇率水平主要是检验一国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否成立及是否存在J曲线效应。国外学者Koch(1988)、Tarlok Singh(2002)等的研究支持ML条件成立,而Felmingham(1988)、Patine(1995)则不支持。

关于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歧较大。Sercu(1992)、Dellas(1993)认为若贸易商具有汇率风险偏好,可利用汇率波动获益,则汇率波动能增加国际贸易;Baily(1987)、Cote(1994)认为若贸易商是汇率风险中性,可利用外汇市场和期权市场进行外汇对冲,规避汇率风险,则对国际贸易无影响;Abdur(1993)、Kroner(1993)认为若贸易商是汇率风险厌恶者,则将减少国际贸易。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关于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水平上。

卢向前、戴国强(2005)利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方法,对人民币加权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出口和进口汇率弹性分别为1.881和-1.959 4;封思贤(2007)利用协整和ECM构建了中国进出口贸易模型,得出中国出口和进口汇率弹性为-1.46和0.34;姜茜、李荣林(2010)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证明汇改前人民币升值能抑制出口、增加进口,汇改后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汇率的调整作用有所减弱。

随着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汇率波动性不断增加,一些学者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

谷宇、高铁梅(2007)构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GARCH模型,用条件方差衡量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得出中国进口和出口的汇率波动弹性为0.06和-0.12;刘尧成、周继忠、徐晓萍(2010)测算出1单位人民币汇率波动冲击使得中国贸易收支出现修正的J曲线效应。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贡献度为3.2%,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为-5.79。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同时从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两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曹阳、李剑武(2006)采用EG两步法和ECM模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出口的人民币汇率弹性及汇率波动弹性分别为1.478、-0.204,进口的汇率波动弹性为0.142,进口的人民币汇率弹性不存在;安辉、黄万阳(2009)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了中美进出口贸易的收入效应、价格效应、汇率波动效应和汇率改革效应,发现长期中汇率波动效应不存在,汇率改革不利于中国对美出口,对中国自美进口无影响。

不难发现,当前对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1.许多研究仅仅限于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国际收支、贸易收支和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如卢向前、戴国强(2005)等,而未具体到对中国出口和进口的影响;2.目前虽然有一些研究开始关注人民币汇率波动,如谷宇、高铁梅(2007)等,但同时考虑人民币汇率和汇率波动的研究较少;3.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分析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可以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可以提供借鉴。但目前针对中美贸易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一些研究仅对中美贸易收支进行了分析,如王中华(2007),并未区分出口和进口;一些研究仅涉及人民币汇率水平,并未提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如李晴(2007);还有一些研究仅仅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对中美进口和出口的长期影响,并未分析短期冲击,如安辉、黄万阳(2009)。

本文将采用VAR模型和VEC模型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波动对中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长短期影响,同时还考虑了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三、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 模型构建。假定一国出口X由进口国收入Y*、出口国商品价格P、进口国商品价格P*和一国名义汇率e决定,即出口函数为:

X=F(Y*,P,P*,e)

采用一国实际汇率E=eP*/P来代替名义汇率和国内外相对价格,上式变为:

X=F(Y*,E)

此外,大量研究,如Khim-sen Liew(2003)、Tilak Abeysinghe和Tan Lin Yeok(2005)、马丹、许少强(2005)等都证实一国实际汇率波动VE会对一国出口产生影响,因此将VE引入出口模型,即

X=F(Y*,E,VE)

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lnX=C1+β1lnY*+β2lnE+β3lnVE+?滋t

其中出口收入弹性β1﹥0,表示进口国收入增长1%,出口增长β1%;出口汇率弹性β2﹥0,表示本国汇率贬值1%,出口增加β2%;出口汇率波动弹性β3符号不确定。

另外,引入结构变量D1表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检验其是否对中美贸易产生影响。2005年7月前D1取值为0,自2005年7月D1取值为1。

由此,中国对美出口贸易模型为:

lnX=C1+β1lnY*+β2lnE+β3lnVE+β4D1+?着t

同理,中国自美进口贸易模型为:

lnM=C2+?姿1lnY+?姿2lnE+?姿3lnVE+?姿4D1+?灼t

中国收入Y、人民币实际汇率E、实际汇率波动VE以及D1共同决定中国自美进口M。进口收入弹性λ1﹥0,表示中国收入增加1%,进口增加λ1%;进口汇率弹性λ2﹤0,表示本国汇率贬值1%,进口减少λ2%;进口汇率波动弹性λ3符号不确定。

2. 数据说明。样本选用1995年1月到2012年3月的月度数据,以2005年1月为基期。X和M分别用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后的中国对美出口额和进口额与中国出口和进口物价指数计算得到;美国收入Y*采用经过季节调整的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中国收入Y用中国月度工业生产增加值表示;用中美两国CPI和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计算得到人民币实际汇率E。

进出口额来自中经网,进出口物价指数、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来自IMF的IFS数据库,中国工业生产增加值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中美两国CPI来自OECD,人民币名义汇率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

采用GARCH方法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估计,用条件方差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VE。使用EVIEWS6.0对GARCH(1,1)模型进行估计如下:

Et=0.9999Et-1+?灼t

[7600.993]

?滓2t=9.4995×10-6+0.7626?孜2t-1+0.5402?滓2t-1

[3.7174] [6.0513] [29.4212]

方程中各变量Z值均显著,说明GARCH(1,1)模型较好的估计了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ARCH-LM检验表明P值﹥0.05,说明已经消除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因此可以用条件方差来表示人民币汇率波动VE。

四、 实证检验

构建中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VAR模型,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各因素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构建VEC模型估计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协整方程,分析各因素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影响。

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并采用ADF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伪回归”。结果显示,在5%的水平下,各变量均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可以构建VAR模型和VEC模型。

1. 中国对美出口贸易。

(1)VAR模型。用中国对美出口lnX、美国收入lnY*、人民币实际汇率lnE、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lnVE和结构变量D1构建VAR模型。LR、FPE、AIC和HQ准则均显示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3阶。因此建立滞后3期的VAR模型。

(2)脉冲响应。脉冲响应是反映自变量的冲击对因变量当期和未来取值变化的影响。选用1单位标准差的冲击来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对美出口的短期影响。观察期为17期。

1单位lnY*的冲击使lnX第2期小幅降低后迅速增加,第5期达到最大值2.1%,之后lnX波动幅度逐渐降低,第15期转为负值,第17期影响基本消失。短期内美国收入增加可以带动中国对美出口增加;1单位lnE的冲击使lnX第2期上升0.91%,之后迅速下降,第7期达到最小值-1.8%,之后有所回升,第14期达到最大值1.8%,第17期作用基本消失。可见人民币汇率贬值存在明显的J曲线效应;1单位lnVE的冲击使lnX从第2期开始下降,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加,到第9期达到最小值-2.3%,之后开始回升,到第17期影响消失。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不利于中国对美出口。

(3)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显示冲击过程中各因素对因变量冲击的贡献度,从而得出各变量的相对重要性。观察期为10期。结果显示短期内lnX的波动主要由其自身变动所导致,占94.13%。此外,lnVE的贡献度最大,占3.51%;其次是lnY*,占0.91%;lnE的贡献度最小,仅为0.58%。可见短期内lnVE是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汇率波动的负面冲击远超过汇率升值所带来的正面冲击。因此短期内维持人民币实际汇率稳定、减少汇率波动,有利于保持中国对美出口的稳定增长。

(4)VEC模型。协整检验显示在5%的水平上,最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因此建立3阶滞后的VEC模型,估计中国对美出口的长期协整方程,以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对美出口的长期影响。

中国对美出口的长期协整关系为:

lnX=-29.800 5+16.145 8lnY*-9.333lnE+1.385 5lnVE-

[4.1748] [-8.2944] [4.3384] [-5.5944]

3.019 2D1+?着t

[4.3518]

中国对美出口收入弹性为16.145 8,lnY*增长1%,lnX增长16.15%;与理论预测不同,出口的汇率弹性为-9.333﹤0,lnE减少1%,lnX增长9.3%;汇率波动弹性为1.385 5,lnVE增长1%,lnX增长1.39%;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对美出口起抑制作用。出口收入弹性明显大于汇率弹性和汇率波动弹性,美国收入是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虽然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对美出口,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无法从根本上减少中国对美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及其波动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对美出口。

2. 中国对美进口贸易。

(1)VAR模型。用中国对美进口lnM、中国收入lnY、人民币汇率lnE、人民币汇率波动lnVE和结构变量D1构建VAR模型。FPE、AIC和HQ准则显示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3阶。因此建立滞后3期的VAR模型。

(2)脉冲响应。用脉冲响应函数观察lnY、lnE和lnVE的1单位标准差冲击对lnM当期和未来取值的变化及持续时间。观察期为10期。

1单位lnY冲击使lnM迅速增加,第2期达到最大值3.9%,之后开始回落并不断波动,但幅度明显降低,到第10期逐渐消失。lnY增加有助于lnM增加;1单位lnE冲击使lnM先升后降,第3期达到最小值-0.68%,之后开始回升,到第8期作用逐渐消失。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不利于lnM增加;1单位lnVE冲击使lnM迅速下降,第2期降到最低点-3.7%,之后开始回落,波动幅度逐渐变小,到第10期影响基本消失。lnVE不利于lnM的增加。

(3)方差分解。对lnM进行方差分解,观察期为10期。短期内lnM主要由其自身波动所致,贡献度占70.65%。除此之外,lnY对lnM的贡献度最大,占17.14%;其次是lnVE,贡献度为6.56%,lnE的贡献度最小,占2.56%。可见短期内中国收入是影响中国对美进口的主要原因。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大于汇率升值的正面影响。增加中国对美进口,除了要保持中国收入增加,还要保持人民币实际汇率稳定,防止人民币实际汇率大幅升值。

(4)VEC模型。协整检验显示在5%的临界值水平上,最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因此建立3阶滞后的VEC模型估计中国对美出口的长期协整方程。

中国对美进口的长期协整关系为:

lnM=-17.983 4+1.877 7lnY+9.568 7lnE+0.269 3lnVE-

[2.944] [-4.8888] [-3.9234] [-1.6136]

0.923 4D1+?灼t

[1.3791]

中国进口收入弹性为1.877 7,汇率弹性为9.568 7, lnE升值1%,lnM减少9.57%。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自美进口无影响。长期内lnE是影响lnM的首要因素。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人民币升值不利于lnM。进口收入弹性远远小于出口,说明美国并未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对华进口限制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一起限制了中国自美进口。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结论。短期内中国收入对中国进口(下转第112页)的促进作用强于美国收入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长期内出口收入弹性远远大于进口收入弹性,说明美国对华进口限制政策阻碍了中国对美进口,造成了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失衡;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中美进出口贸易都起到促进作用,且进口大于出口,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失衡。长期内实际汇率升值有助于中国对美出口,不利于中国自美进口,因此会进一步加剧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短期内对中美进出口贸易都产生负面影响,且对出口的冲击大于进口,有利于改善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长期内有助于中国对美出口的增加,对美国对华出口无影响,因此在长期会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和汇率波动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美贸易失衡,但与进出口的收入弹性相比,这种调节作用微不足道。长期来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美国对华限制性贸易政策和迫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共同结果。如果美国不从根本上改变对华贸易政策,放松对华出口限制,仅仅一味要求人民币升值,不仅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失衡,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态势。

2. 政策建议。总的来看,中美贸易失衡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收入弹性较低和人民币汇率两个问题。

中国收入弹性较低的两个原因是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和中国内需不足。美国应调整对华出口产品结构,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中国应调整自身的出口政策,鼓励内需,尤其是私人消费。

人民币汇率升值,短期内会抑制中国贸易顺差,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在可控性、渐进性原则下,短期进行稳健、小幅调整,避免汇率短期大幅波动对进出口的负面影响,同时平衡中美贸易。长期保持人民币实际汇率稳定,防止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

参考文献:

1. 王中华.贸易收支与实际汇率.经济科学,2007,(3):88-96.

2. 安辉,黄万阳.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金融研究,2009,(10):83-93.

3. 姜茜,李荣林.人民币汇率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10,(3):61-67.

4. 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世界经济,2007,(10):49-57.

第5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一、引言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和双轨汇率制。1994年,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市场价格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盯住单一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3的水平。2003年,国际社会强烈呼吁人民币升值,随后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论战不断升级。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的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人民币开始缓慢升值。2008年7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重返盯住美元机制。2010年6月,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和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人民币再次开始了“弹性之旅”,总体上看,人民币呈不断升值态势。然而,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对我国外贸有何影响,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结论。

机电产品是我国外贸的支柱产业,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到2010年已连续16年稳居出口商品首位。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以1.59万亿美元的贸易额和9334亿美元的出口额双双居世界第一。而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的浙江省,其机电产品的发展也十分迅猛。2008年,浙江省拥有产值超100亿元的机电产品集群15个,全省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26个块状经济中机电产品类就占了13个。同时,浙江省机电产品的出口也非常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年均增幅一直保持着30%以上,快于全国同期水平。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301.6亿美元,成为浙江省第一大出口商品。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794.1亿美元,占浙江省出口总额的44%,进一步确立了第一大出口商品的地位。可见,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在当前浙江省乃至全国外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深入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具有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建立与数据的选取

在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无穷大的条件下,一国进出口额会受到贸易伙伴国的收入水平Yf、本国的收入水平Yc、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PX、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商品价格PXf和本国汇率S (直接标价法)等影响。为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实际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而实际汇率(REER)为REER=S*PXf/PX。因此,可以建立如下的出口和进口函数:

EXd=EXd(Yf,REER) (1)

INd=INd(Yc,REER) (2)

式(1)和(2)的函数表示:外国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我国出口的增加,我国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我国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外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上升,从而导致我国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对(1)和(2)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出口和进口的计量模型为:

lnEX=α0+α1lnREER+α2lnYf(3)

lnllllIN=β0+β1lnREER+β2lnYc(4)

式(3)和(4)中,EX表示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IN为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口额,α0和β0分别为常数项,α1表示出口的汇率弹性,β1表示进口的汇率弹性,α2 表示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弹性,β2表示浙江省的实际收入弹性, Yf表示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水平,Yc表示浙江省的实际收入水平。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模型的稳定和有效性,本文选取1997—2009年间的年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如下:浙江省机电产品的进出口数据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局网站;实际收入水平由GDP替代,浙江省历年的GDP来自浙江省统计局网站,由于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地区主要是美国、日本和香港,故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水平采用了日本、美国和香港地区的GDP来代替,其数据来自于联合国统计司网站,上述数据都换算成以1997年为基数的数据;本文所采用的实际有效汇率数据均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 并以2007年为基期。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以上数据均采用自然对数进行变换。

2.实证分析及其结果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防止时间序列不能真实地反映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而出现伪回归, 20世纪80年代,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在协整分析前,首先需要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对浙江省的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进行ADF检验借助于Eviews5.0来完成,其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系列lnIN、lnYc和lnYf 的ADF统计值的绝对值大于1%临界值的绝对值,拒绝原假设;在5%显著性水平下,系列lnEX和lnREER的ADF统计值的绝对值大于5%临界值的绝对值,拒绝原假设。这说明5个系列均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且都是二阶单整序列。通过ADF检验,可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为了克服小样本容量的不足,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由Johansen和Juselius(1990)在VAR模型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时提出的一种有效方法)。

(2) 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协整检验

对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进行检验,首先得出VAR模型如表2所示。在此基础上,对VAR模型进行Johansen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述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临界值下,迹统计量拒绝了协整个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在样本期内浙江省机电产品实际出口额,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的均衡关系。而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四个变量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向量。经过VEC模型协整,得出其标准的协整方程为:

LNex=-26.2067-1.382LNreer+7.786lnYf(5)

式(5)表明,1997—2009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和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的变动对浙江省机电产品的出口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在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增加1%,会使浙江省机电产品的出口减少1.382%;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每上升1%,会使浙江省机电产品的出口增加7.786%。可见,相对于实际汇率而言,浙江省机电产品的出口主要受贸易伙伴国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

(3)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口的协整检验

同理,对浙江省机电产品的进口进行协整分析,首先获得VAR模型如表4所示,然后对VAR模型进行Johansen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

从上述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临界值下,迹统计量拒绝了协整个数为0的原假设,说明在样本期内浙江省机电实际进口额,浙江省实际国民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波动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的均衡关系。而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四个变量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向量。经过VEC模型协整,得出其标准的协整方程为:

lnIN=-203.72312+2.3720lnREER+42.7034lnYc(6)

式(6)表明,1997—2009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和浙江省实际收入的变动对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有显著影响。并且在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升值1%,会导致浙江省机电产品的进口增加2.3720%,浙江省的实际收入每上升1%,会导致浙江省机电产品的进口增加42.7034%。可见,相对于实际汇率而言,浙江省机电产品的进口增长主要受浙江省实际收入水平的拉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为了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运用浙江省的相关数据建立了相应的实证模型,通过协整分析,研究了1997—2009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相比,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变化对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更具有影响力,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口更依赖于浙江省实际收入的变化;第二,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虽然对浙江省机电产品进出口都具有影响,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浙江省机电产品的进口影响更大;第三,浙江省实际收入的变化对浙江省机电产品的进口相对于贸易伙伴国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对浙江省机电产品的出口更具有影响力。

当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使得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能减少我国的贸易摩擦和国际争端,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进出口弹性较小,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并不能根本解决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失衡,更不能解决我国巨额贸易顺差问题。因此,我国货币当局更应关注国内经济的失衡,而外部经济的失衡很难通过改变人民币汇率来解决。当然,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确实影响到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因而要避免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幅度波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在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下进行稳健。而且,我国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扭转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最低端的竞争格局,千方百计地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还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争取欧美等贸易伙伴国放松对华贸易管制,逐步放开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使其对华出口额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而获得迅速提供啊。

[参考文献]

[1]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

[2]魏巍贤.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2006(4).

[3]徐炜,孙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4]刘尧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J].经济研究,2010(5).

[5]苏振东,逯宇铎.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

[6]黄锦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0(9).

第6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 进出口 VAR模型

一、引言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贸易增速位列发展中国家之首,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入WTO大幅降低进出口壁垒,使我国迅速成长为一个贸易大国。然而,在我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国内却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增长、高通胀”时代的临近近,对外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多的是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阐述货币供应、成本推动、需求拉动是如何引发通货膨胀现象的,也有一些学者从汇率角度出发分析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从而研究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且结论不尽相同。如国外学者kenen、Rodrk(1986)和Kruguman(1991)等人对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的分析,从而研究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分析了汇率、贸易收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没有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数据介绍

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之内。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人们通常选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即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本文以2008年1月到2015年5月的通货膨胀(以环比cpi表示)、出口额(ex)与进口额(im)共89个月度数据为样本变量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网站。

2.模型选择

相比于简单的自回归模型,VAR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在构造VAR模型时,把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都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该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一个VAR(p)模型的数学形式是: ,yt是一个k维的内生变量,xt是一个d维的外生变量,A1……Ap,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扰动向量,它们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期相关及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1.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要求变量是平稳的,而现实生活中,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我们就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然后检验其平稳性。单位根检验包括DF检验、ADF检验、PP检验,本文使用ADF检验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lncpi、dlnex、dlnim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原假设,即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说明进出口额和通货膨胀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滞后阶数选择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在选择最大滞后阶数为6时,Logl,LR,FPE,AIC,SC,HQ六个准则中有三个确定滞后阶数为3阶,则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应为3阶。

在滞后1阶时,进口和出口互为格兰杰原因,出口和通货膨胀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滞后2阶时,通货膨胀是进口的格兰杰原因,进口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3.滞后阶数3阶时的VAR模型回归结果:

AR根检验:在滞后阶数为3时,所有的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说明各变量序列满足VAR模型的平稳性条件。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是在随机误差项上实施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从下图cpi对各变量冲击的响应函数可以看出:出口对cpi的冲击影响较弱,在cpi受到来自出口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冲击后,cpi的响应函数在0线上下波动,持续到第8期后趋于0.进口对cpi的冲击影响较出口大,但也没有明显的规律,进口对cpi的冲击效应在第2期时最大,高达1.7%,随后在0线上下波动,在第8期时逐渐趋于0.说明进口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应在长期内是减小的。

5.方差分解

通常格兰杰因果检验只能说明多个内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强度的大小,而方差分解是通过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通过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的信息。

从表5cpi的方差分解值来看,cpi的波动主要归因于其自身惯性的冲击,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这个冲击解释了80%左右,剩下的由进出口的变化来解释。进口开始呈现快速增长,在第4期时趋于平稳,对cpi预测误差的贡献度维持在16%左右。出口对cpi的贡献度影响较小,第5 期时维持在2.3%左右。这些结论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是相同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对进出口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进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协整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出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应较小。在短期内,进出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明显,进口加剧通货膨胀,出口缓解通货膨胀。方差分解结果表明:cpi的变动受自身影响很大,80%左右来源于其自身惯性的冲击,1%-2.3%来源于出口的变化,相比较于出口,进口对cpi的贡献度较大,占7%-16%。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和宽松政策的实施,进出口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开放带来的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应对重点是加强疏导与利用,这要求价格管理当局加强防范,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要完善出口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总而言之,在处理进出口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方面,要注意防范贸易途径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高永霞.人民币汇率、进出口对通货膨胀的联动效应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

第7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产能过剩;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7906

一、引言

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宁波和开封的两家工厂开始制造太阳能电池,这是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开端。1986年中国从丹麦进口了风电机组,随后不久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但直到21世纪初之前,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都处于低速发展阶段,技术和工艺水平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巨大。2004年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起草,2005年开始颁布施行,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4年至今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七十多倍,光伏装机规模增长了一百多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上游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成为世界新能源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不仅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等问题,而且还面临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合作受阻等瓶颈。提升中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是破解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难题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

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太阳能装备、风能装备、核能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和地热能装备,中国具有出口能力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装备和风能装备,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2008年国际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美国新能源政策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企业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成为光伏产品的代工厂,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成立承包光伏发电项目的子公司。这一时期的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刘仰焰和沈玉良[1]对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光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上游多晶硅料件市场价格,而进口料件和出口光伏产品的模式更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势头良好,仍有很多研究注意到光伏产业的潜在危机,孙广彬[2] 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低价无序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顾列铭[3]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光伏产品约九成都依靠出口,过于外向的市场导向使中国光伏产业隐忧多多。

2012年7月德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联合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从此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出口危机,2012年出口额同比下降三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近一成,出口价格则同比下降三成。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与问题,邢章萍[4]认为应正视光伏“双反”。陈晓梅和孙梦溪[5]认为高额惩罚性关税引发了光伏产业困境,提出应引导光伏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扩大内需,解决产能过剩。孟祥铭和隋欣[6]使用2008―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数据,基于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效应一直为正,说明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出口市场结构效应存在波动性,主要是由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表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

中国风电装备的发展与太阳能光伏装备类似,十年前中国风电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在风电装备发展早期,学者们多数在探讨如何实现进口替代。叶瑛莹和赵媛[7]认为中国风电机组国产化率太低,2003年国产化率为12%,风电机组的进口依赖过高导致发电成本和价格过高。刘家澄[8]认为中国不能长期依靠进口发电设备,必须走风电机国产化的道路,并对风电机国产化进程提出建议。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担心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国外冲击,施鹏飞[9]认为国外风电市场空间较大,外国制造商对中国市场暂时还无暇顾及,应抓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对风电装备制造的持续扶持,以及大量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2003年之后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逐渐有竞争力,并高速发展,2010年培育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业和降低风电成本的目的已经达到。

2011年之后中国风电市场发展放缓,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减速,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得不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不过此时世界风电产业也都进入低谷,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时Z丽[10]从风电的技术、装备和市场发展等角度总结了世界风电产业的进展,分析了2008年之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等风电大国政策的调整和支持风电发展的实际行动,认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及早准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周原冰等[11]对西班牙风电发展情况、电源结构和电网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在促进风电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方面的举措,提出了推动中国风电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启示和建议。2010年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注意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于“过剩”的概念仍存在分歧,王晓慧[12] 提出风电产业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产能过剩,如果说过剩,也是相对过剩,更准确地说,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相对过剩。王立国等[13]认为只是低端的风电装备出现过剩,他们建议发挥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加大行业发展专项研发投入,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培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理性投资观念,打造国内企业的成本和质量优势。

三、新形势下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有效需求不足、碳排放交易低迷和“双反”等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是否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路径的选择和产业升级的风险预测。

1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际需求不平衡

根据英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世界发电量约为23 127太瓦时,同比增长22%。可再生能源消费(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从2002年的2409太瓦时增加到2013年的1 2343太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15%,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从17%提升到53%,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总发电量年均增长33%的速度。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面对未来能源供应不足的危机和环境污染,为了寻求稳定充足清洁的能源来源,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本国能源政策和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能源消费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核能方面,欧盟和美国的核能消费量比较大,约达到200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核能消费量的687%,日本自2011年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后的核能消费持续下滑,2013年仅为33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下降186%。水能方面,中国处于领先位置,占世界消费量的24%。风能方面,欧盟和美国消费量相对较大,中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比2012年增长378%。相对于其他能源而言,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较小,欧盟表现尚佳,2013年其太阳能消费量为187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长173%,占世界太阳能消费量的662%,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消费量为38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2%。其他经济体虽然基础薄弱,但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非OECD国家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长846%,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增长91%。整体来看,虽然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展迅猛,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偏低,改善传统能源结构的作用尚未发挥。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尚无坚固的发展基础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这种影响不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另一方面,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水平也暴露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新能源技术及其导致的成本收益差异的重要性。虽然新能源具有清洁和可持续的良好特性,但在技术条件限制下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国家仍然依赖化石能源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有80%的发电量来源于煤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3年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滑趋势,主要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包括多晶硅(含硅量不少于9999%)、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其他非电热的快速或贮备式热水器(主要为太阳能热水器)和风力发电设备等。2013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2012年分别下降22%、25%、21%、55%和4%。2013年日本进出口额达到139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增加额主要来自于进口额的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66亿美元,增加了80%,其中部分原因是日本核能产业停滞和后退,使其不得不转向其他能源发电,2013年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加了754%。国际需求不足仍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引发的新能源产业贸易摩擦冲突将会越来越多。2013年世界出口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有283件,比2012年增长354%,反补贴调查为33件,比2012年增长435%,也是1995年以来件数最多的一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在望,但财政悬崖和新能源出口市场补贴削减等仍然存在,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风险、新兴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叠加的经济下行风险已然出现。出于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视和对市场脆弱性的担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

1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易受外部冲击

2009年中国风电装备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284%,2010年继续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为-626%,2011年转而上升5200%,2013年出口额几乎没有变化,增长率仅为01%。中国已经成为连续多年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外,与出口的新能源装备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和薄利多销的贸易政策也不无关系。制造优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过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表现为出口额增长率上下波动幅度很大和国际竞争力弱。中国多晶硅、风力发电设备和非电热热水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0%。随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快速占有国际市场,暴露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偏低的事实。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缺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获得多晶硅高端提纯、风机整机的研发与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先进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核心技术和有效行业规制欠缺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恶性的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扶持环境一片向好,但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工具与方法有时过于简单化和流程化,不仅降低了政策效果,而且容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

2结构性失衡严重,产能过剩和技术缺位并存,国内能源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中国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其他新能源产品则表现平平,徘徊不前。近些年,随着中国自主创新的增多,存在贸易逆差的产品逐渐减少,2009―2013年一些产品的净出口额从负转正。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仍然欠缺,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差距,需要大量进口。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 中国企业占据147席,但大都居于后列,前10名为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前50名中仅有3家中国企业。从商品结构来看,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失衡,新能源装备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加工成分大,附加值低,技术落后仍然是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发展瓶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因而也难以撼动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从贸易区域结构来看,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出口区域结构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风力发电设备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390%突降到2013年的05%,对德国从201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02%,对南非从2009年的不到01%增加到2013年的215%。多晶硅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09%,对法国从2009年的39%下降为2013年的02%。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对法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6%下降到2013年的04%,对德国从2009年的351%下降到2013年的31%,而对日本则从2009年的20%增加到2013年的200%,对南非从2009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31%。中国主要新能源装备出口在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全线下跌,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有的产品转向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装备出口结构的变化,固然有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出口市场不平衡和对某一市场过于集中的特征,不仅增加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口风险,在贸易条件改变的时候增大了企业面临破产和退出市场的概率,而且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目前中国仍以原煤为主要能源,2013年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56%,相比2004年的771%,占比并没有大幅度变动。水电、核电和风电生产量在2013年达到37 0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09%,仅比2004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发展战略上相对偏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份额,忽视了新能源装备在国内的应用,有体制的原因,如上网电价实施步伐缓慢和电力价格体制改革滞后等,这不利于传统能源结构的改善,不仅国内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且在输出清洁能源的同时把生产时所附带的污染和高碳排放量留在了国内。

五、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风险

1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

产业升级存在风险并不是新能源产业安于现状的理由,只有升级到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阶段,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快速健康发展。不同国家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不同,升级路径和政策也不同,但主要是通过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和功能以及拓展产业链等路径来实现。就发展路径而言,附加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是最佳选择。由于现实情况的存在,二者不能兼顾并且前者的难度更大,在过去十几年中,各个国家的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凸显了多种发展路径。

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在新能源装备中贡献较低附加值为代价,提高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成长和市场力量的增加,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美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一度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并贡献了高附加值,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参与份额增大,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一特征也出现在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其他国家身上。如日本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从2003年占世界出口总额的36%降为2013年的12%。相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可观的提高。

二是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没有实质性受损,并且获得了新能源产品的真正价值。新能源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是低碳减排、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和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高附加值,而且在制造新能源产品过程中由于使用煤等高碳能源可能违背节能减排的初衷,存在高消耗本国能源为他国供给低价节能产品的负效应。

三是在致力于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较高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进入到核心和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继续加大投资和收购兼并进入相邻环节往往是该产业企业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或者复制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初期的路径,即进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在新能源产业多个环节的主导地位。或者调整产业结构,更新产品目录,开辟国内市场,以扩大国内消费为目标,缓解国际市场上的产能过剩问题。

2新能源装备产业升级的潜在风险分析

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摆脱粗加工、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在升级过程中,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国际规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风险。

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存在转让和自主创新双难困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欧日等国家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价值链上的中下游环节,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厂”是处于该环节的企业的共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新能源装备还有用清洁可持续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长期获得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收益和新能源应用的环境收益,在技术创新、使用和转让方面设置诸多壁垒。然而,越不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方面越处于弱势,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水平不高,需要更多帮助。另外,技术转让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产业的初始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中后期阶段易受到牵制,成为技术的跟随者,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引证分析报告,国外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是国内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的2―3倍,其中美国专利被中国引用的次数最多。在原始创新层面,国外专利具有集成创新性质,即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跨领域创新,中国的创新模式则更接近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涉及领域较窄,局限于本领域创新。

二是路径依赖下发展模式转型存在生存风险。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国新能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传统加工贸易老路子,利用制造环节的优势快速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行业地位。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用长期效率换取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过于集中制造环节,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和应用等环节必然相对薄弱,高昂的转换成本和难以兑现的短期利益把新能源企业限制在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中,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现实困难。这种发展路径附带的产能过剩负效应更使得企业无暇顾及长远发展规划。

三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固有利益,而利益相关者将利用权利介入经济活动。在税收增长和政绩目标下,地方政府官员更为关注任期内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产业升级后的短期效益、当地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影响,面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可能通过改变政策支持内容和方式影响新能源产业升级。与新能源企业依存度很大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将会考虑产业升级后订单大幅度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都有可能阻碍产业升级。

四是产品功能升级产生的影响给市场结构带来风险。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提高后,企业生存、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条件自然发生相应变化。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破产和倒闭的风险增大,新企业进入门槛提高,如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比去年减少24家。新能源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短期内也会出现下降,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下行压力。另外,市场经济具有系统性,某一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但其他相关环节的创新相对滞后,企业需要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和协调生产活动。

六、政策启示

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升级,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额可显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市场份额扩大和发展战略内在统一,并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下的“加工厂”模式,迅速增加了中国新能源装备的进出口额,提升了国际市场地位。同时,中国也意识到低附加值和环境效应问题,积极通过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和延伸。但受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低附加值、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和体制约束等难以在短时期得到解决的客观问题,致使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成疑:积极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的工业型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是否长期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占优发展路径?基于此,可归纳出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框架。

1创建和改善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前提条件和环境,避免产业升级风险

利用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优势、竞争优势、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搭建与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紧密合作的贸易平台,优先鼓励和支持技术和技能合作。改善技术投资的环境,为人才引进培育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专利政策,保护技术创新,搭建专利技术、投资渠道、技术团队和生产销售团队之间的对接平台,突破技术成长初期资金、营销、管理和品牌等企业运营方面的限制,缩短技术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距离。对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从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细化分类,就其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地位和关键性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将技术升级与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技术的强烈关注可能致使出口份额下降和发展速度缓慢,因而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发展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将新能源装备出口贸易的评价标准界定为价值创造的绝对贡献和关键性突破。

2构建国内生产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空间

立足于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促进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效益最大化,扩展其在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以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集群,促使中间产品和服务出口在集群内转移,制定有效的行业标准,帮助集群内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标准,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建设有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持和鼓励新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创业,适当放宽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审批限制,设计全面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框架。培育有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制定相关的价格操纵和垄断治理政策,分类制定资源税以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

3调整和协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政策,提供法律和相关支持

新能源装备生产过程中进口瓶颈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在风险,借鉴历史经验,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活动分别制定贸易投资政策,建立关键零部件贸易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议价能力,为其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经济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成集体谈判,增加制衡谈判力量。加强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协调合作,规避、预防和有效抗击“双反”等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设置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培训课程,加强政策领域、法律领域和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仰焰, 沈玉良 我国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之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89-96

[2]孙广彬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 [J] 电器工业, 2009, (11): 20-24

[3]顾列铭 技术和价格: 国内光伏产业的隐忧 [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5): 76-77

[4]邢章萍 拯救中国光伏 正视光伏 “双反” [J] 经济, 2012, (9): 36-40

[5]陈晓梅, 孙梦溪 我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23-28

[6]孟祥铭, 隋欣 基于 CMS 模型的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波动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38-42

[7]叶瑛莹, 赵媛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106-110

[8]刘家澄 加快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A] 加入 WTO 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

[9]施鹏飞 关于中国风电发展的思考 [J]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4): 4-6

[10]时Z丽 世界风电发展形势及我国风电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J] 可再生能源, 2009, (3): 1-3

[11]周原冰, 王乾坤, 方彤, 等 西班牙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J] 能源技术经济, 2010, (4): 9-14

第8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1.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第9篇: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陆 台湾 竞争力 现代服务贸易产业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体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农业和工业在区域经济的占比逐渐降低,而第三产业则迅速发展起来。而其中服务贸易在全球的贸易量比重不断提高。毗邻大陆的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

,经济实力雄厚,近年来不断放宽与大陆经济文化交往的政策,以进入大陆市场。然而大陆和台湾的现代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处于初步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竞争力不强。大陆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产业转型的阶段,从制作业向现代创新服务贸易产业升级的阶段,而台湾今年来内部政局不稳定也导致,现代服务贸易产业发展滞后,正面临些困境。

二、现代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是指

国某

贸易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xi-Mi)/(xi+Mi)。TC的取值范围为[-1,1],当取值接近于0时,竞争优势接均水平;当取值大于0时,表示该产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并且越接近1,竞争优势越强;反之,如果TC

国自身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能够反映本国该行业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同行业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大陆的对外开放市场,大量引入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

方面导致服务贸易总值的大逆差,另一方面也刺激了本土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根据TC指数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大陆的现代服务贸易在2010年取得顺差,说明现代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开始站稳脚步,也表示大陆在高尖端服务产业开始发展起来;而台湾受限于内需市场的狭隘,加上政府投入科研资金较少,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缓慢,虽然总服务贸易在2008年实现顺差,但现代服务贸易还是出于逆差状态。从表2可以直观地看出虽然大陆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弱于台湾,但现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

三、现代服务贸易的各行业竞争力比较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表示个国家某行业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即:RCA=(Xij/Xij)/(Xij/Xij)。般来说,RCA指数越大意味着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弱。(下表中数据表示“大陆RCA/台湾RCA”)

大陆的建筑行业在服务贸易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国家产业的转型,计算机与信息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然后大陆现代服务行业中的通信、金融和保险的国际竞争力都较弱,其中金融行业发展最慢;而台湾整体的现代服务行业在服务贸易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都弱。相比较于大陆,台湾的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增速稳定,各行业发展均衡稳步增长;而大陆则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金融行业成为发展的短板,不符合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通信行业由于在大陆由国企直接或间接垄断,竞争力不足导致发展缓慢。

四、总结和启示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深入人类生活的今天,要继续提高区域竞争力就必须向低碳环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面发展,而现代服务业同样也面临着向高端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转型。而促进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代世界各国之间实力的竞争更多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培养尖端金融才人,提升金融企业国际竞争力;台湾的金融有定的发展基础,主要问题发展较慢,则台湾需要加大与大陆的合作,同时加大金融尖端人才培养的投入。

(二)增强区域经济合作

加大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现今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损,而体现为“正和博弈”,面对大陆广阔的市场,台湾可以加大现代服务贸易的宽度,这也需要两岸政策的进步放宽;而大陆则可以加大对台湾产业的投资,促进台湾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的竞争与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