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班级建设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建设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建设特色

第1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级特色

班级文化建设是管理班级的重要法宝之一。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重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合理融合,形成了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益。

一、建设丰富多彩的班级物质文化

1.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

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我班除了大家都做得非常好的教室内务卫生外,还加了一道风景——绿化。因为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植物不仅能美化教室环境,还能让学生在课间观赏这些植物,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这也关乎班级文化的建设。所以,我们班在教室的窗台上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2.用心打造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摄取知识的宝库。我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定时更换。让教室每一堵墙都“说话”,形成良好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展示的包括主题沙龙(学校规定的内容)、荣誉殿堂(每周明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语文天地(展示优秀作文、语文综合性学习、阅读卡等),布置在教室专门的墙面上,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无形中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3.举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自然、自觉、自主地阅读,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趣,获取真知,树立理想。我注重红领巾图书角的建设,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图书,充实了学校为班级提供的图书架,成为班级的红领巾图书角,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此外,还开展读一本书捐两本书的活动,扩增班级图书角的容量,共享学校优质图书资源。其次,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班级都会开展读书活动,通过“演讲”“征文”“读书笔记展”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师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阅读中成长,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建设。

二、创设团结、和谐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班的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就是主题班会,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特长。现在我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可塑人才,具有主持人风格的黎莹霞、黄芯媚同学,有绘画天赋的杨程志、李晓丹同学等。在班级管理中我不再做“班妈妈”或“保姆”,而是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这学期的两次主题队会开得很成功,参与的老师们都被感动得流泪。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对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构建民主的班级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规章制度是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必要条件。我们也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相应的班级制度文化。

1.抓好开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我就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组织学生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精心设计好每个阶段的班级文化,如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等。让学生自己制定制度来管理自己,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注重落实。这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在养成好习惯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2.平等互爱制度——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其行为、学习成绩或者两者都比较差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倍感孤独和自卑,也因为如此,他们可能对班级文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形成障碍。因此,建设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班级文化,这些弱势群体无疑是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在这方面,我是这样转化他们的:

(1)深入细致地调查和了解这些弱势群体。从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加以调查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去创设不同的场景和任务,放手让这些学生去做、去发挥。比如,让他们去举路牌、倒垃圾、帮老师拿东西等,拉近师生的距离。

(2)重视人格教育,实施“赏识教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放大后进生的长处和优点,使其重拾信心。重视情感教育,教育其他非弱势群体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如,“一帮一同进步”“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等。

(3)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建立学生综合评估档案,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

3.开展竞赛活动

第2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则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生思维活跃,综合能力突出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见识比较广,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学生思维很活跃,综合能力突出。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下,人生选择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同时,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兼职,较好地锻炼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集体观念较为淡漠,依赖“关系”思想较为严重

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有的学生的父母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生于这种家庭条件的学生,往往自恃清高,自我优越感强,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薄,对班级活动不热心,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自由散漫,好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权利意识强,奉献意识弱。有的学生在利益荣誉面前争先恐后,在奉献付出面前缩头缩脑,对他人缺乏关心,斤斤计较。

3.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本科三批段次上录取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 底子薄弱。学生渴望获得优良成绩,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

4.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较大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一般较好,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娇宠,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极个别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好,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甚至是比较困难,这部分学生是迫于多方压力进了独立学院读书的,于是高额的学费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5.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意承认和一二本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

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大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大多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行政干预下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外力作用下的班级文化模式往往缺乏班级文化所应当具备的功能作用,也会使其失去学生文化的本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的特点,独立学院在推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时,特别强调班级文化的自立、自由性,充分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2.注重辅导员的监督指导作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叛逆性,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人情世故、自我控制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就要求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辅导员又绝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而应发挥宏观监督指导作用。辅导员应以学生技能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班级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谈心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包袱、心理障碍和各种顾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中来;要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的原则性问题、价值判定、方向抉择等方面把好关,保证班级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章立制,搭建班级文化平台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次,当班级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把一些发展相应成熟的理念、规范用制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制度化,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果能够得以巩固和不断提高。这里主张的建章立制,并不试图通过各种班规来塑造班级成员的“标准化”行为模式,而是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增加具体操作中规范性、有序性,减少的随意性,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创造、培养学生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制度主要有:班报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考试诚信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社会志愿者服务制度等。

4.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扎实推进班风建设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学院倡导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并在很多班级得以实施。每个学期结束时,各专业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同时,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这样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奖先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5.提炼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主要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是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主要通过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归纳、提炼本班的核心价值。

成功的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把一个班级的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促进、增强、凝聚和融合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注重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用文化的理念打造班级文化氛围,用文化的氛围陶冶学生,用文化的号召力来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动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和班级的和谐共处,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岱民,王斐斐.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7,(4).

[2]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第3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一、体育传统特色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对班集体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经常性地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就拿本校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来说,开始只有个别体育成绩好的同学报名,到后来训练了,会有一些学生参与进来,布置训练场地、送饮用水、看衣物等,再到后来正式比赛了,全班的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比赛。赛场上有拼搏竞争的,有呐喊加油助威的,有后勤保障的,有主动写班级比赛报道的……总得来说,是体育比赛活动的巨大吸引力,使得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自觉自愿地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合力,为争取和维护班级荣誉而努力,也使得班集体更具有凝聚力。当取得集体荣誉时,班级里的每位学生对获得的成功都必然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的激动和喜悦时,其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便会得到升华。

二、体育传统特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

现在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学生没吃过苦,在身心健康发展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问题。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举例来说,本校体育传统特色中长跑训练项目和篮球训练项目就充分发挥了德育渗透和精神重塑功能。

进行中长跑训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中长跑中的“极点”现象正是考验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之一,学生在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意志品质便会产生变化。再如上篮球课时,体育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拍球。大多数学生都很感兴趣地积极参与,但少数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显得比较紧张,拖拖拉拉的,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

老师问原因才知道是“害怕”,不敢拍。针对这一情况,体育老师没强迫她们必须马上完成,也没让她们停止这项活动,而是耐心地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由落地。反复练习后,她们不再像开始那么害怕,并能主动用双手拍球,最后越拍越好。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排除了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的心理作用,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会了拍球的技能,还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在体育传统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表现在双杠、跳马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为突出。他们既有身体素质和技术问题,又胆怯、怕苦、怕难。我们的教师要看好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学生有胆怯表现时,要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当他们失败时,要及时帮助寻找原因、商量解决对策;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传统特色促进后进生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后进生是指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目标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缺点,落后于一般学生的学生群体。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家庭、社会的影响,也有自身生理上存在的缺陷或心理上已产生的障碍等诸多因素。我个人认为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自尊心过于强烈,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感极强,常表现为“破罐子破摔”。这类学生虽然人数少,危害却相当大,他们常常破坏团结,扰乱课堂秩序,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因此,转化后进生也是班集体建设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转化呢?我认为,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突破口,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自尊心,树立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曾教过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好几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都没用,后来该生参加了校篮球集训队,慢慢地脸上有了笑容,不再迟到、旷课,不再亲近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了,许多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文化成绩提升很快,后来被市体育运动学校录取,专门练体育去了。

总之,学校体育传统特色教育,对班集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经常性的体育训练和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全面健康成长;可以加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转化后进生、全面提升班集体建设具有积极影响。体育传统特色教育,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校园里延伸,彰显着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特色教育理念,校园建设成了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第4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一、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的概述

在特色班级建设当中,特色指的是与其它事物存在本质区别的,自身独有的特点。在继续教育学院当中,特色班级能够对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加以体现,在培养质量、教学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良好的水平。在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当中,通常具有独创性、一般性、先进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在班级特色班级建设中,体现处独特的个性和特殊性,同时也具有普通班级的共性。特色班级通常能够对学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学思想加以反映,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建设。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特色班级也会随之发展和转变,不断的对新的特色和亮点进行融入,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的形式

在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当中,包含了很多中不同的形式,同时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专业发展、双科并重、第二学位、辅助支撑、合作办学、专业强化、继续深造、特色试验等类型。针对某一学科,建立专业发展型特色班级。在毕业后,能够取得双学位的双科并重型特色班级。在第二学位型特色班级中,学生能够同时对第二学位进行攻读。辅助支撑型特色班级中,通过辅助学习对主要学习提供帮助。合作办学型特色班级可以由继续教育学院和企业、机构等进行联合开办,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专业强化型特色班级是对本专业的教学进行进一步强化,提升办学实力。继续深造型特色班级具有本硕、本博、硕博等连读的方式,实现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在特色实验型特色班级中,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型,通常会具有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某些方面的特色。

三、继续教育学院特色班级建设的实践

第5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建设;“五自”教育;特色文化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团体,即超过两个人的人群。我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团体中。学校里的每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体。因此在班级建设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塑造班级成员的良好个性品质,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那么,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所运用的团体辅导,其目的就是助学生自我成长。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理论学习发现,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模式比在接受学习中习得的东西要难忘得多。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的班级管理和建设当中,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打造以“品德自育,为人自强,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为核心的“五自”教育班级特色文化。

一、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望闻问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无论多么优秀的班级都存在其不足之处。为了对班级的问题和毛病听诊把脉,班主任和班委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办法,开展一次讨论,各抒己见,找出班级问题之所在,并进行记录,选取最严重、最亟须马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分析,并商讨解决办法,利用团体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等方式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物理文化环境或精神文化环境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如此一一解决,循序渐进,不断矫正,让每个学生在自我剖析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将班级建设为一个自我教育与发现学习的平台和场所,打造出“五自”育人特色,即班级学生达到品德自育,为人自强,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

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构筑良好的班级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虽说,他太过武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对其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环境造就人的例证。

因此,班级的人文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五自”育人的目的,各班需要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班级成员创造互助环境,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会合作、交往、学习以及生存的场所。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可分为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相辅相成。良好的物理环境,包括整齐的桌椅,干净的教室,五彩的装饰,是班级良好精神环境的载体,是整个班级良好学风、班风以及班纪的体现。而班级的精神环境,也就是班级的凝聚力、班风、班纪以及班级成员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则是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建设班集体的潜在驱动力。

笔者认为在班级成立之初,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名字滚雪球”的方式互相认识、沟通理解,通过小组风采展示的方式增强竞争合作意识,通过“同舟共济”等活动明白团结互助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组织者必须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体验当中,不断表达自己的感想以及收获,并总结和归纳这些活动对大家的启示。另外,利用团体活动调动班级成员建设班级物理环境,将每一次活动收获的启发感想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张贴于教室的门、窗和墙上,装扮教室的同时,打造特有的班级教室文化。

三、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形成“五自”教育目标

积极潜能,即大家常说的“正能量”――那些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发展,走向幸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班级就是一个团体。学生到这个团体里,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就是要塑造和磨炼学生身上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有利于自己感受快乐和幸福的心理品质。

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利用“优点大轰炸”“你比我画”“你说我猜”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合作沟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体谅他人;学会自强不息,学会坚持不懈;学会知足常乐,学会感受幸福。还可以利用“说出真心话”“我有困难要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真诚待人,学会尊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求助,学会助人,进而营造出一个平等和谐,不以分数论英雄,充满爱和欢乐的班集体。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管理者和班级成员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分析、发现并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而建设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的“五自”班级特色文化,以集体的力量去感染班级成员,激发其积极心理潜能,实现“五自”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一、明确目标,构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正常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这里开展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班主任通过组织活动,组建班委会等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协作精神。一个人际和谐、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走上社会以后,在学校中形成的精神品质也有利于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作用,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班级只有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才有共同前进的动力。一个特色班级的形成也离不开班级建设目标的确立,特色班级的目标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班主任可结合本班的班情,提出班级建设目标的设想,然后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具有本班特色的,有激励性的,又切实可行的班级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全班同学奋斗的目标,也是师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寄托,是特色班级形成的基础。围绕班级建设目标,每个学生也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这样就可以形成全力,使班级目标真正成为大家前进路上的火炬,从而推动着班级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二、树立品牌,打造新鲜独特的活力殿堂

一个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就像特色班级的建设也需要时间,需要班主任和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从班级建设目标的确立,到班名的设计,以至班徽、班服、班歌的构想,一直到班级活动的组织,都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是青春年少的,充满活力的群体,学生也是最有创造力的,因此学生才是特色班级最生动鲜活的源泉。

对于学生来说,班集体是他们青春期最亲切,最美好的殿堂。班名的个性化设计是和班级的特色一致的,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导向出发,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依据学生的自主参与来确定。比如低年级学生天真纯洁,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可以建设“小蜜蜂”中队(勤劳勇敢,乐于奉献、“七色花”中队(才艺双馨,多彩多姿)、“小海豚”中队(智慧明理,活泼向上)等。中、高年级学生内涵丰富,可以根据各个班级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如“七彩虹”中队(世界多姿多彩,让我们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好诗词中队”(让我们重读经典,在中华好诗词中漫步),除此以外,我们还设立相应的“感恩特色班”(感恩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书法特色班”(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书法艺术),“环保特色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义工社团特色班”(尊老爱幼,奉献自我,服务社会),这些班级的特色不是放在口号上,也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有目标,有思想,定期不定期举办相应的活动,逐渐把特色具体化,行动化,内涵化。

三、彰显个性,满足学生成长和班集体成长的的共同需要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特长,使之良性发展。一个有特色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班集体组织中,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被影响着:一方面,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个体会拓展班集体的外延,一个特色化的班集体“名片”深深烙上了班级所有学生的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班集体的特色又因或者坚强,或者勤勉的精神内涵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兴趣爱好等干差万别,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班集体中找寻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通过集体活动等形式,发展自己的兴趣,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因此,班级特色的建设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学生个性在自己的特长等能得到发挥的前提下,又可以为班集体的前进获得荣誉,自己得到班集体的认同,这无论对于学生个体,还是对于一个有特色的班集体,都是一份重要的精神财富,这种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特色班集体的建设不可或缺的,是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班集体成长的的共同需要。

四、与时俱进,开创生动美好的班级风貌

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影响着班集体的发展,特色班集体的建设既要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又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真善美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以真诚美好善良向往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班主任要关注童心,把真善美的理念不断灌输到学生的心里,激发儿童向真向善向美,赋予生活一定的内涵,由浅入深,在班级生活和集w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要把学生个性发展、特色班集体建设和时代相融合,这样的班集体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对班级成员也更具吸引力。如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资源在有助于我们开展班集体的特色建设,QQ群、微信群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交流,班级评比。而且,学生在QQ中都把自己的空间打扮得精彩纷呈,各有各的风格和个性,从花样繁多的背景设置,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设置,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便因势利导,在指导学生更好的建设自己的QQ空间的同时,并展开评比。同学们对此兴趣深厚,努力参与。通过这个QQ空间评比,具有时代风格的班集体的特色得以展示,班风明显提升。

第7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一、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

办学特色独特性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发展成就,并达到了其他大学不可替代的效果,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但是,并非独特的东西都能称之为办学特色。从哲学意义上说,特色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即大学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大学本质属性,而要与大学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联系在一起,在此共性基础上形成的个性,才能称之为大学独特性。

2.先进性。

办学特色的先进性是指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在独特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符合大学办学规律和社会需要,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对办学特色在“质”上的要求,即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优质、先进的。如果某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仅仅是独特的,但目前已被淘汰,尽管其项目独特,也不能称其为特色。如苏州大学开设过苏州评弹专业,其专业确有独特性,但随着评弹行业逐渐被时代所淘汰,该专业已不是优质和先进的了,也就不能称之为特色了。

3.发展性。

办学特色应反映时代要求,推动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它需要政府、社会的资源供给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与社会进行资源交换,以获取更多资源促进更大的发展。因此,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建设,必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并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凝炼,要跟学校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实际结合起来,并随着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4.评价尺度的社会性。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并被社会认可后形成的。大学是需要环境认同的,即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学校办学实力怎样,学校校园风气如何,学校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怎样,等等。在美国,大学公众形象常常被作为中介机构评估学校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其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离开这一指标谈大学办学特色是没有价值的。

二、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路径

1.面向地方,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1)以“地方性”为主线,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一是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立自己的标准,不迷信、不盲从。与“985”、“211”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即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的,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立,而不是盲目跟风,求全、求大。

(2)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职业岗位,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不同规格的专业人才。伯顿・克拉克说过,实施高等教育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杨福家教授也指出:不同的学校要构成一个系统,就好像是一架钢琴一样或者是一支交响乐队,你要奏出动听的音乐来,必须由不同的键或不同的乐手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大家都发同一个音,这个交响乐就奏不出来了。地方院校如果在社会发展中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不可能办得好。

(3)根据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位。如果学校在发展中生态位定位不准,学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容易“冒进”,这不但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反而极易导致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错位,失去自身提高优势与特色的机遇。因此,地方院校必须找准自身生态位,准确定位,才能走出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在2002年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被中国工程院院长、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充分肯定的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便是抓住了当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能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机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将培养本科“压缩型”专科知识型人才和中专低层次应用人才转变为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技术人才,走出了一条永州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地方院校成功办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2.以区域经济结构为基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1)保持与发展传统优势,强化特色学科。每个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一些特色优势学科,继承并强化这些特色优势学科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高校还应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和现实需要,对特色优势学科进行调整重组或改造升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以增强学科的社会适应性和办学活力。如苏州大学的蚕丝学科是一个传统优势学科,它是目前全国唯一实现了从种桑、养蚕到丝织、印染、服装设计和制作等一条龙的特色学科群,因其“全”且“特”,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寻求学科与区域结合点,发展特色学科。社会需要是学科发展的主推动力。学科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程度。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才能办出特色。例如,与广西蔗糖相关的知识生产、积累和传播都在广西蔗糖所产地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进行,而域外的其他院校涉及该学科的很少,甚至从未涉及,广西大学顺势依托广西糖业支柱产业优势,建设了制糖工程特色学科群,其中甘蔗糖业工程学科的糖品系列加工及甘蔗(渣)纤维综合利用等学科方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依据区域社会发展趋势,打造特色新学科、新专业。地方院校要充分利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已有的地缘、亲缘关系,全力发展重点高校没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积极主动与其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实施错位经营,着力打造特色新学科、新专业。如浙江工业大学始终以浙江社会需要为导向,合理规划专业布局。该校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专业(机、电、化、药类)和一半的硕士学位点直接与浙江的四大主导产业,即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相关,并且在这些领域已形成强势专业群,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立足地方,研究区域特色课题。

(1)利用“亲缘”关系,找寻区域经济发展现实课题。一是要做好地方政府参谋助手,促进软科学研究区域性特色的形成。地方院校可通过干部培训、政策研究及技术服务等方式间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支持地方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地方院校还可通过关注地方政府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举办论坛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面向区域实际提供科技服务,促进区域性特色形成。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通过参与科研攻关、进行技术推广和开展科技咨询等形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如天津农学院与天津静海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静海县双塘镇西双塘村与农业科技企业结对子,并为该村养殖户进行现场技术咨询、开办科技讲座。天津农学院的这一科技服务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誉,并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专家教授到我家》为题予以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利用“地缘”关系,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要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科研,促进区域性科研特色的形成。如扬州大学与扬州制药厂共同组建的江苏科阳转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就是以扬州大学为技术依托,采用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手段,研制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质药物的新药开发基地,旨在将江苏省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也推动了该校生命科学研究特色的建设。二是依托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哺育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说,美国没有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等高校,就没有“硅谷”的出现;没有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北卡大学查柏岗分校三所高校,就没有“研究三角园(RTP)”的诞生。因此,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科技密集的优势,以科技园区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研发基地,缩短高科技由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增加地方经济的科技含量,提高地方企业整体竞争力。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地方院校科研模式的转变和科研特色的形成。

4.贴近地方,提供区域特色服务。

(1)发展继续教育,提升区域劳动者素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在不同岗位工作的劳动者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要求。因此,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各类人才完善自我、提高工作能力、争取更好就业机会的内在需求。为此,地方院校可通过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不同目标、层次和类型的课程体系,满足区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提高区域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2)发挥文化优势,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地方院校的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和体育设施等,除了供本校教育与科研使用外,应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并充分利用自身学术文化优势,推动学习化社区、社会建设,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使地方院校真正成为辐射本地区的文化中心,凸显院校的文化服务特色。如宁波高教园区院校在园区的中心大道旁规划建设了一条文化绿化带,建有“宁波名人园”、“服装博物园”等人文景观。“宁波名人园”中树立了74名宁波籍两院院士的群体雕塑,通过这种“乡指先贤”形象来激励园区学生和社区居民,“服装博物园”则致力于展现宁波“红帮裁缝”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凸显宁波服装大市的风采,这些人文景观使园区成为宁波休闲、旅游观光区域和文化长廊。

(3)利用人才信息优势,推动区域社会全面进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信息来源广泛、及时迅捷,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推动社会进步,打造特色服务:一是可通过为本地区创建新企业、吸引外来企业、保留和扩建现有企业等方面提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等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可以发挥社会实践的桥梁、纽带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学以致用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法律宣传、心理咨询、信息收集、社会调查等,把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起来,搞好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3,(1).

[2]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4]刘华蓉.火把・钢琴・大观园――听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谈教育.新华文摘,2000,(6).

[5]闵春发.一流大学应该是特色大学.求是,2002,(1).

[6]余瑾.特色办学:地方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教论坛,2004,(12).

第8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关键词:特色专业 特色规避 通识教育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对“新办本科院校”加以界定。目前,我国新办本科院校,一种是“强强联合”新组建的国内超大型本科大学或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这些超大型本科大学本身不仅有比较成熟的特色专业及其课程体系,而且有特色学科群和重点学科群,因此这这种联合组建的新办本科大学不在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之内;另一种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在原来几所专科院校的基础之上,采取“专专合并”的形式升格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是一种完全初生的本科院校,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点。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生命线开展工作必须深思:是首先创办特色学科呢,还是先创办特色专业。我们认为作为一所新兴的普通本科院校,应该首先考虑特设专业的建设问题,创办特色学科要以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基础,特色专业真正办出了特色,为特色学科的创办奠定了师资结构、实验室条件、学术带头人、社会人才评价需求等各种教育资源之后,特设学科的创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创立之初,各院系最多只有一两个本科专业,而且各省市在审批新兴本科专业时总要综合考虑该校、该院系申办新本科专业的各种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各种变量。专业是学科的二级学科,以二级学科(专业)建设作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是形成特色学科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授予学位的学科分为11大门类,64个一级学科,625个二级学科(专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配置大体上相当于二级学科(专科专业还不能算是二级学科专业),所以只能称为为专业。而学科建设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确定院、系专业的学科的宽度问题,即学校根据学科群体划分的院(系、部)结构。确定学科既要考虑与国家教育层次的口径,还要从自己的培养目标,即现在和将来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及学位目标等,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学科特色的形成。教育部明文规定:新办普通本科院校至少要有两届本科(学士学位)毕业生才能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设置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学科内部门类要齐全和形成特色,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引进”。由于本科大学课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阐述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作。对此,本课题组拟借鉴国外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一般模式提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设专业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一、国外著名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简介

(一)美国杜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杜克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大学之一,他的本科教育是通过知识分类要求,以达到学校对学生通识教育的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六个知识领域中至少学习涉及到五个知识领域的知识:艺术与文学(AL)、文明社会(CZ)、外语(FL)、自然科学(NS)、定量推理(QR)、社会科学(SS);每个学生必须在这些知识领域中的4个领域修读3门课程,另外两个领域中必须修读2门课程;本科专业主修课程分三类:系设主修课、特殊培养计划的主修专业和跨系的主修课。

(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成通识教育的要求,从1996年开始,本科生必须在四个知识领域中修读至少9门课程,这四个领域是:知识领域Ⅰ:1.文化、思想和价值的发展史;2.人文基础课程;知识领域Ⅱ: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数学;知识领域Ⅲ: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领域Ⅳ: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

(三)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本科课程设置

学生在本科四年培养计划中,必须从下列各类课程中获得约124学分,才能从理工学部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这些课程是:各类综合学科的教育(16学分)、外语(12学分)、数学(6—12学分)、自然科学(4-8学分)、实验课程(6-9学分)、专业课程(56-62学分)、其他课程(4学分)。

(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该校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要求学生每学期修读5门课程;除工程学科专业外,其他9个工程专业的第一学年的教学计划是相同的,共10门课,包括应用科学课程(3门)、数学课程(3门)、专业基础课(4门中任选2门)、基础课程(2门);第二、三、四学年主要是专业课,同时兼有选修课。

二、课程设计的内涵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curriculum development),有人翻译为课程开发、课程编制、课程编订,其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设计即为对学校总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制订活动,狭义的课程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这种编排或计划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并需要一定的方法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课程设计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课程研究成果主要围绕课程编制(狭义课程设计)展开的。而且自19世纪末课程理论诞生以来,主要围绕中小学教育的课程问题进行研究。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课程编制模式:(1)功效模式(efficiency model)。一些教育家主张从“功效”、“经济”的角度重新审定学校课程,以剔除多余的学科,以及各门学科中多余的内容。最令人瞩目的是博比特(F.Bobbit)和查特斯(w.w.Charters)提出的用“活动分析”、“职业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课程及内容。(2)目标模式(objective:model),这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编制模式,其代表人物有泰勒(R.w.Tyler)和布卢姆(B.s.Bloom)等人。

三、新办普通本院校特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一)特色地缘

所谓特色地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围绕所在区域的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来论证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开发理念。我国目前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城市院校”、“地方院校”,其办学经费来源的主体是学院(或大学)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地市级政府,从办学定位上主要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同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地缘特色、民族特色,甚至还有文化特色,这自然决定地方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质量的特色,进而就要求这些新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必须突出地缘特色,否则,毕业生的就业将是制约这类院校发展的瓶颈。人所共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普通院校要在学生择校的大环境中立足、发展,就只有走地域特色之路,而走地域特色之路的首要条件就是课程设计的凸显地缘特色。

(二)特色突变

所谓特色突变,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在遵循国家有关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结合地方院校的地缘特色设计大量其他本科院校,甚至是本地其他老牌大学或学院没有的课程。这种特色突变,一方面是培养特色教师、特色学科带头人的必要要件;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新办普通院校的“新”字(学校新、领导新、教师新、教学资源新、地方政府支持新等)作动力源,设计特色课程,甚至是设置特色专业,例如,贵阳学院的软件分院的课程设计,这在我国所有的本科院校中就是首创——与微软公司共建培养IT人才、软件架构师等人才,其课程的85%的内容是微软公司专用课程。这种特色突变既培养了该课程施教的教师,也促进了全校其他老师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特色课程下的特色学生。转贴于

(三)特色规避

所谓特色规避,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要规避学校所在地区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已有的课程设置,甚至是专业设置也要规避。因为这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业和课程体系所要考量的问题,而且由于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地方学校”和“新院校”等的特点,所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与老牌院校(或大学)相抗衡,尤其是学生生源与就业的文化限制更是要求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必须规避本地其他老牌高校。但是不是规避全国所有的其他高校,其他省高校有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是完全可以借鉴与竞争的;当然要尽可能地规避,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就基本规避了全同与雷同。

(四)特色提升

所谓特色提升,就是指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原来专科段的某些特色资源,把原来的特色专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提升为特色本科专业并加以深化、提升其课程设计。尤其是许多老牌专科学校有许多省级示范专业、国家级示范专业或省级、国家级示范课程等是完全利用,并可以深化和提升的,而且许多示范专科专业或课程在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前几年还在继续兴办着,这就需要学校尽快利用已有教育资源把这些专科专业或课程提升为本科专业,并深化其课程设计。比如贵阳学院原来的服装设计专业和档案管理专业都是省级或国家级示范专科专业,但是除了服装设计专科专业还在继续兴办外,档案专业在学校合并和系部整合之初就停办了,而且据课题组所知,目前整个贵州省都没有档案管理本科专业,档案局的领导还多次问我们有没有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急需该专业的人才,我们只好建议他们到四川大学去招聘,而且本校该专业的几位专业课教师只好改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设计的建议性方案

新办普通本科院校本科课程究竟怎么设计呢?我们认为在遵循国家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建议采用下述方案:

(一)课程设置理念上可借鉴美国本科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把通识教育课程引入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之中

虽然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是立足地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工作、学习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不完全是本专业行业内的,再说,没有通识教育的基础,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就业发展都是狭隘的。

(二)课程设置形式上我们建议开发本科多元文化课程,相应淡化专业课程

因为新办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性的本科生,能成为研究型学术型的本科生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比较同意“普通本科层次不能培养专门化的人才,而只能培养人才的‘毛胚’,养成一个人的现代性价值取向。‘毛胚’具有多样发展可能性,具有广泛的选择性;这就需要给‘毛胚’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多样性的视觉和思维方式”的观点。因此课程设计要具有多元文化性、宽广性,而且这与实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致的。当然,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设计不仅仅是提供几十门选修课,更不可能提供几千门选修课,因为仅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数量就没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师资数相比,例如,美国杜克大学虽然也只有在校生一万余人,但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三千多门选修课,可是其专任教师就有一千六百多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也是要紧扣特色专业的特色来开发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主体必须是多元参与论证主体

特色专业要真正办出特色,在课程设计的主体上必须实行多元参与论证主体,即必须符合课程论规定的课程设计主体的完整性,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参与主体必须包括学科专家、任课教师、学生、社会人才需求行业的专业人士、家庭、学校等,只有这些主体对具体课程的需求达到了优化组合,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特色竞争力。据课题组调查,传统本科课程的设计很多都是在某一专业申报之初,仅仅是各个教研室或某个学科院系的部分专业人员进行的编制,甚至于就是一两个领导参考其它大学的课程设计初略调整一下就上报教育主管部门,一旦教育部门审批之后,该课程体系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忠实地执行着,这是严重不符合课程论的课程开发原理的,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些课程及其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具备特色,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与就业、家长、社会怨声载道。特色专业的课程开发只能充分利用各个主体:充分考虑现在与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与趋势、借鉴学生及其家长的有效性建议、采纳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实践经验、遵循学科专家的前沿性建议、分析具体学校及其专业的教育资源等来进行课程设计。要办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就不能是闭门造车和行政大于一切的模式来开发课程。

(四)课程设计内容上凸现专业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专业兴办和发展的支撑基础。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突出特色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很多种操作方法,例如:工程技术类特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技术类本科课程的设计方式——三分之一的课程内容完全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具体工程技术公司完成,而且教师也就是公司的工程师;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特色专业可以借鉴美国本科课程设计模式——学生一进大学就实行“导师制”,既实行通识课程教育,又使每个导师能为具体学生指导设计具有长远发展的学习、科研计划,并付诸实践;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类的特色专业的课程要凸显特色,我们认为,首先就要打破毕业前集中实习的课程设计模式,必须每个学期前两周都要安排实习、见习,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专业学习与探索;美术、地理、史学、旅游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两三周里带起学生走出学校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开发模式,……也许有些领导会认为这将使教育成本增大,其实按照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学校课堂教学的时数完全可以大大减少,而且美国本科大学的课程计划中三分之一的课时数完全是学生在进行自修;可是国内的本科课程设计的绝大部分还是教师的“一言堂”,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发展。……

(五)新办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课程设计一般步骤

第9篇:班级建设特色范文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在国家积极提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时代,安徽新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积极融入徽文化特色实践教育,以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徽文化;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31-03

基金项目: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课程》(13Zlgc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要求各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面对如此全国性改革趋势,安徽的民办高校何以安身立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美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适应和满足安徽地方性人才需求.那就要切实分析安徽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的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找出各专业的亮点,以安徽三联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为例,进行说明.

1 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及不断追求艺术设计地方文化特色化,都给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安徽民办高校同样如此.纵观我国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1 办学定位趋同化导致备受排挤

专业设置时,没有正确评估安徽民办民办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专业设置与国办高校没有区别,没有特色.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必然会面临较多的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国办高校不仅有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还有质量较高生源,更有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睛挑剔的审视民办高校,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饱受排挤的“小跟班”.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课程结构

国办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把学生死死的困在课堂上,完全没有了自助发挥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就像人一样,总细食物,胃就失去了研磨的能力.单一的程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等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整体性融合所学.

1.3 “软硬件”设施增长的比例不协调

民办高校现阶段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阶段,大家都是以国办高校的发展规模为目标,努力打造看起来“像”国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在意识形态里只是在外观的形式上寻求竞争,对于内涵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没涉及.由于资金的不足,不仅硬件设施不够,软件方面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科学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对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来说,无法满足当前有效传承安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课程的需要.基于如此短板,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创新.

2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模式融合当地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2.1 社会市场需要

据了解,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思想理念等影响,我省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缺口大却又招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这一供需矛盾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技术类人员缺口在25%-40%之间;就业难,大部分学生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安徽的地方产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由于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很难将其浓厚抽象特色内涵具象化,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延误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作用发挥.

2.2 学校发展的需要

今年10月26日,“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探索.安徽三联作为安徽省第一所被国家批准的民办高校,1997年投资兴办,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安徽三联学院.升本后,秉承“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产教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以及“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将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必然深入了解并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是地方应用性高校的核心任务!民办高校更是要抓紧时机,明确定位,每个专业找准特色、亮点,那么学校的特色必然就会脱颖而出.

2.3 安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同地方的人文艺术和地方特色都是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人文艺术氛围都充分融合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特征,而在艺术设计市场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主义也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新的经济品牌和市场竞争点,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艺术设计市场,艺术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开阔其视野,掌握良好的艺术设计基本技能,更要有传承发扬其本地文化特色的魄力和雄心,使得其艺术设计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从而更能迎合当前不断追求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艺术设计领域,这不仅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市场竞争力,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效益,还能够不断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进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就必须要以此为导向和目标,充分走在时代前沿,要在传承理解本地文化特性和艺术审美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安徽当地文化传承、宣传和发扬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并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徽文化特色的实践途径

3.1 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措施

针对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弊端,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创新措施:

3.1.1 建立徽文化特色教学课程体系

介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笔者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和对专家拜访以及在校生和已就业学生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即学习目标不明确,基本上都是不知道为什么学.徽文化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会让学生明白四年毕业后,我要具备那些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通过哪些课程最终累计达到既定目标.这些看起来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差无几,关键是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要精心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学生在四年内要完成的综合性项目,相关课程的每个教学大纲都是为这个项目服务,就相当于每个机械的配件,承担一个任务.徽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关于徽文化的课程.如风景写生课都是到徽州地区,针对各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每天单纯的写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各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收集徽元素,如徽州的建筑、砖雕、木雕、人文风俗等,对此材料的收集、挖掘会为下一阶段的徽派元素的提炼和徽文化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徽文化的学习贯穿每一个学习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才是真正的了解徽文化并能熟练运用徽文化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适应地方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1.2 加强认知学习,提高其教学实践创新性

介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捆”在教室,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合理开设艺术讲座,邀请安徽知名艺术设计教授、设计师等来校进行案例课题的实例教学,加强对市场调研课程、产品设计各个流程调研和实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把课堂设在工厂和相关工作室,合作教学,使得学生熟悉掌握设计流程、工艺、材料、制作方法等等,如徽州的砖雕、木刻厂,阜阳的剪纸文化传播公司,安庆的黄梅戏剧团、徽州刺绣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设计潜力,使得徽文化能与新时代艺术作品完美承接和融合.

3.1.3 完善艺术设计教学配备,加强艺术教师团队建设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合理优化其资源配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例如可以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创意转化为作品,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其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学习培训基地.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还能够有效节约本校资源.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娴熟的提炼、运用能力.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确确立教师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教师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安徽民办艺术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效果

安徽三联学院为了保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徽文化特色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将国家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学习,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不仅增加对徽文化内涵的了解,还提高了抽象内涵归纳、具象化语言的掌握.为以后综合性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安徽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作者根据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关系,让徽元素成为设计创新点.装饰画作品,学生徽州建筑特征提炼,利用现代设计打散重构的手法,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展示个人意向的多视点徽州梦中景象.服装设计则是利用“凤阳花鼓”和“徽州刺绣”的手法,将安徽地域特征和特色文化不着痕迹的自然流露.这只是部分案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语

作为传承和发展当地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社会艺术设计人才的安徽民办高校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本地艺术特色与现代文化良好承接、创新和实践的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设计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定位师生教学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艺术交流教学环境,理解和发扬安徽当地艺术设计特色,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型教学,并充分结合教学的自我反馈和评估,逐步刺激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并完成的重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广大师生必须要共同配合,努力摸索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璞.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3.

(2)马欢,夏平.浅谈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J].东方教育,2013(10):25.

(3)宗彦.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77-78.

(4)魏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224.

(5)吴华娓.浅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改革[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