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仓储管理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仓库管理;现代化;企事业单位
[DOI]10.13939/ki.zgsc.2017.10.151
1 仓库管理面临的问题
(1)落后的仓库管理已不能适应快速、高效、高强度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已成为制约生产经营的瓶颈和短板。
(2)库存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生产经营成本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旧的仓库管理模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市场经济具有不稳定性,为了生产方便和节约成本,企事业单位都要进行大量的物资存储,各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等,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尽量减少物资储存报废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企事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然而,在市场经济下,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当库存量较少,产品价格上涨时,就会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市场经济变动的情况,各单位仓储管理部门就应当做好市场调研,进行合理的物资存储,必须进行仓库管理的现代化变革。
(3)仓库数量过多,使用效率不高。现今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这种自建仓库的方式导致仓库数量过多,影响仓储业的专业化发展,使仓库的总体使用效率不高,最终由各行业、各部门背负了过高的成本。
(4)仓库管理人才缺乏。仓库管理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
2 做好仓库管理的基本原则
仓库管理在企事业单位的整个供应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保证流畅的进货、发货和库存控制,将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针对我国仓库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做好企事业单位的仓库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分类管理。库存物资必须按照生产需求进行分类管理,物资入库或发放应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特别是化工药品类、食品类等有保质期的物资或商品,更要优先予以进出。某些特殊商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卖场存货与库房存货合一的管理方式。
(2)精准识别。库房的物资和商品要配备精准的识别标志,分区域、分类别摆放,以便于物资或商品的分类管理。
(3)信息监控。物品的入库、验收、摆放、盘点和出库等步骤要进行系统集成,建立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监控物品的规格、数量、存储位置和存放时间,帮助仓库管理人员随时调拨及管理库存物资,优化库存物品的规格和数量,在尽力减少库存和资金占压的同时,确保生产经营的平稳有序。
(4)严守制度。制定仓库管理的配套制度,并严格执行。例如明确物品和人员的出入库管理,所有出入库的物品必须进行登记,及时录入相关库存数据。所有存储或保管的物品均不应当直接放置在地面,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导致商品或物资潮湿至损坏。
3 如何实现仓库管理的现代化
(1)首先改变仓库管理模式。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先进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的仓库主要为生产和流通提供服务,新的仓储模式对现代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落后的老的靠人工管理的模式也不适应现代化企事业高速发展的生产经营状况。
(2)利用先进的网络及信息系统进行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整个生产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用仓库管理软件统筹货物入库、在库、出库各环节信息,再配套使用条码技术,完成商品信息的采集及库存量的控制,有效控制仓库成本管理,实现完善的企业仓库信息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用制度保证规范化管理。任何先进的现代化管理,都要有完善的制度,明确的岗位分工及岗位职责,明晰的工作流程划分和物品归类,才能保证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的重复和混乱,设立制度和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是仓库规范化管理的保证。
(4)控制仓储成本,严把采购关。认真贯彻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有关物资采购的政策、法规和规章。根据采购原则选择单位各部门所需物品,控制好采购成本,督促供应商保质保量提供所需物资;建立健全物品出、入库登记手续,每月应与财务核对账目,每季度进行库存清查盘点,通过盘点及时掌握库存物资的情况,并针对盘点情况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做到熟悉和掌握各部门所需物资的名称、型号、规格、单价、用途和产地。及时检查购进物资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对所采购的物资严格把关。
4 仓库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业务日趋专业化和国际化。仓库管理是企事业单位不可忽视的管理任务之一,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增加的物品规格、品种、数量的问题,需要有高水平的仓库管理能力,由此促进了仓库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未来的仓库管理会越来越国际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仓储企业将成为客户的首选对象。
(2)人员培训日趋重要。为了适应仓库管理业务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必须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对仓库管理人员的培训日益重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职工的素质水平,决定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素质高的企业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前进,素质不高的企业将会在经济大潮中被淘汰。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在能很好胜任工作的同时,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完成原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使得员工能承担更多的发展责任,为公司出谋划策,万众一心,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智力保障。
(3)物联网的应用日趋普遍,效率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仓储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在仓库管理方面最新、最适用的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得到普遍应用。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使仓库管理更加精细化,从单一的存货功能转变为动态参与生产和流通,企事业单位的仓储管理从传统走向现代,仓库管理效率不断提升,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
(4)加大对仓库管理的投入势在必行。现在很多单位已经意识到仓库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仓库的硬件投入,如强化库房建设和改造,购置新型的货架及数码自动识别系统等。在软件方面也加大投入,如库管的科技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引入条形码技术,物资采购运来后,通过入库、出库、移库、盘库数据,使货物库存更加准确,还有利于货物的清点并提高盘点速度和精确度,实现仓管的精细化和信息化。
(5)充分整合资源,进一步调整布局。通过仓库产权重组和仓储服务外包,仓储业会得到快速发展,仓库布局除了考虑经济聚集和交通便利外,会更多考虑与生产经营的衔接和便利,原来仓库数量过多、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闲置的仓库会得到有效利用,从总体上降低各企事业单位的仓库管理成本。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各企事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事业仓库管理的作用越发突出,仓库管理工作早已不是单纯的物品保管那么简单,如何做好仓库管理、实现仓库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已成为现代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的仓库管理应采用高效快捷运作手段,做到物资的存取随需随取、随到随存。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学习现代管理知识,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开发仓库管理信息系统,严守制度,注重安全,提高仓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实现仓库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为了与竞品争覆盖,厂家用各种政策鼓励经销商往社区小店送货。王和魏都考虑到成本问题,但厂家帮助大致算了一下投入回报,他们觉得还是比较值。
果然,第一年在厂家的支持下,王和魏的业绩都不错,还各获厂家一辆二手小面包。他们也都发现,要和竞品斗,要在“窝里斗”,最好的方法就是勤往终端跑,多理货(提升销量),少压款(回款快厂家有奖励)。于是,王和魏又各自投资买了几辆送货车。
但几年后,两个对头却已分道扬镳――王怀成近两年已经连续亏损,而魏星的收益却节节升高。最终王决定退出该产品的市场了,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一样的基础,同样的销售经验,类似的销售队伍,甚至业绩每年也做得差不多,可自己就赚不了钱呢?
魏星的话或许可以做一个注脚:“现在市场不好做,好多行业的经销商都成了厂家的‘搬运工’了。但是就是搬运工也要分个三六九等。我的经验是练好内功,尤其在成本控制上多下工夫。”
但王怀成心想:魏星估计是从厂家那里得到什么特殊政策的,储存、运输成本我都是控制的,这上面他能比我好到哪里去?
只控制单点成本可能南辕北辙
其实,王怀成对物流成本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物流成本控制的确是有不同境界的!
以前,制造商和分销商往往都在狭义物流成本上追求最优,狭义物流成本仅指:由于物品移动而产生的运输、包装、装卸等费用。
现在,管理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广义物流成本它包括了从采购开始,经过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以及在终端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发生的所有成本,而制造商还有内部物流成本。
为什么要这么分类?很简单:以前管理者们考虑的是在哪个点上降低多少费用,例如给仓储人员一个费用控制额度。这样的笼统做法,第一是不能对仓储费用进行精确管理,例如仓储部门还有人员、再包装、内部运输等费用;第二是仅控制这个部门的支出,却有可能伤害其他部门的业绩,例如少加夜班,导致零售客户早晨无法补货。
同样,其他部门的成本控制也不会照顾仓储人员的好恶,例如在进场合同中太迁就卖场,结果导致大量的夜班。大家都知道,夜班配送是成本极高的。整体算下来,你的成本可能很高。
也就是说:物流成本控制强调的是控制企业的系统成本――根本不在于你在仓储、运输哪个成本环节上比对手做得好,而在于整个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上比对手做得好。
物流成本发生在哪?
当你开始考察本企业的物流成本,范围不应过窄(局限于部门),也不应过宽过细,从而失去可控性。考察物流成本范围的几个要,点如下:
1.哪些环节要计算物流成本?广义物流的范围包括:采购物流(到生产商的制造物流),仓库及配送中心的物流,从配送中心到顾客的物流。
2.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等多种物流活动中,哪几种是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如果你只计算其中的运输、储存等部分活动,物流成本自然不高。
3.把哪几种费用列入物流成本中?运费、保管费等企业向外支付的物流成本,或人工费、折旧费、修缮费、燃料费等企业内部的费用支出,究竟哪些列入,将直接影响物流成本控制的内容。
4.企业运行机制对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不论是分销商还是制造商,物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销售部门的制约,而物流结构又是决定物流成本的最大因素。因此销售体系一经决定,一大半物流成本就确定了。正如图1,在以销售部门为主体的物流成本形成机制中,销售政策一变,物流成本也随之而变。
核算的基本框架
知道了算什么,还要知道怎么算。如果分也分不出,算都算不清,是赚是赔都不知道,你怎么去控制成本?
我们首先看看物流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一种基本框架: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即借助物流活动和成本的两层分解,最终确立具体对象的成本,并衡量相应的绩效。
1.成本划分标准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物流成本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划分(见表1),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的问题,以及企业的物流组织程度。
2.选择角度
这么多角度,当然要根据分析的具体需要来选择。
在确定具体物流成本体系和框架时,企业必须从多角度、系统化出发。这样不仅能够全而反映企业物流费用的真实水准,而且还能利用物流成本核算出来的数据,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改进和调整。
一般管理中,可根据表1选择三个核算角度来确定物流费用:
口物流范围成本:以物流特性和经营运作的范围进行分类。例如将物流费用划分为采购供应物流费,企业内物流费、铺货物流费、退货物流费和废弃物流费等;也可以分为不同产品物流费、不同销售地域物流费、不同顾客群体物流费等等。
口支付形态成本:按财务会计中的费用分类方法进行计算。大体可分为支付运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费用和人工费,也包括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
口物流功能成本:按照物流运作流程的活动计算物流费用。大体上分为信息流通费、包装费、物流管理费、配送费、装卸费等等。
以上三种划分各有所长,共同使用才构成了完整的成本管理的框架(见图2)。比如,人工费就在保管、运输各个功能环节出现。
3.确定核算和管理的基准
仅仅算出当下的物流成本是不够的,需要明确什么是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基准,并且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考核(见表2),这样每日、每周、每月现场管理人员就可以分析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决定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
4.核算日常费用
在物流成本的日常控制性计算上,核算可以按5个大项划分,即人事费、配送费、保管费、信息处理费和其他费用。
这些费用可以根据实际的账务和单据计算,有些可以进行推算,原则上一个月计算一次,从而动态地把握企业物流波动情况。
核算时,先绘制企业的物流流程,了解企业的物流运行的基本情况,然后,再按照上述5个大项,分别核算物流成本,其核算的基本原则如表3所示――这避免牵扯太多部门对物流进行过于复杂的计算。
在计算出表3物流成本后,就可以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对照基准表进行物流绩效诊断(见表4),发现和追查产生低效率的物流作业,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据统计,我国国内产品物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6%,而国际性产品的物流成本则占总成本的10%~25%,这要随企业所在国别、地区、物价水准等因素而变动。我国的物流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据测算,我国产品平均直接劳动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不到10%,而储存、运输支付的费用却占到生产成本的40%。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我国多数企业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多数企业的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已开始从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追求降低物流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泉”。这是物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从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找到物流成本高的原因,针对我国的情况,提出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等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的过程。这里把物流成本定位于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须的全部开支,并采用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1)仓储作业成本;(2)存货成本;(3)运输成本;(4)管理成本。
仓储作业成本包括装卸成本、捡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和验收成本。
存货成本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它把降低物流成本与加速资金周转统一起来。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费用及货主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和装卸费用。管理成本也称物流管理费用,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和采购处理成本。在美国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得出来的。
2.中国企业物流成本现状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物流成本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英、美、日、新加坡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0.1%、10.5%、11.4%、13.9%,进入20世纪最后l0年,美国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比重有了显著下降,由ll%以上下降到l0%左右,甚至达到了4%。中国大陆地区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16.9%。其中香港为13.72%,台湾为13.1%。其原因:
2.1物流仓储、存货、运输成本高
中国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不够,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物流产业一直缺乏现代运输及物流配送的网络技术系统;货运的空载率高达60%;仓储量则是美国的5倍;现行国家增值税税收政策不允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制约了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更新需求,加大了企业税负;同时,物流基础建设布局不合理,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
2.2物流管理成本高
中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整个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7.5%,这也是造成中国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以仓储业为例,我国仓储业大多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土地、仓库资源丰富,有长期从事物流业的基础和客户群;但仓库的平均吞吐次数仅为3~4次,利用率极低。
2.3信息技术落后
中国传统物流经营模式是以仓储、运输、装卸、养护为重点,不重视对商品配送、流通加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改造、物流技术的引进、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及。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电子化水平低,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物流环节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竞争力。
3.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分析,在企业具体操作中,建议以下几种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途径:
3.1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从而降低配送成本。
沃尔玛这方面就做得较好,很早就建立起了高效的配送中心。它的供应商根据各分店的订单将货品送至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则负责完成对商品的筛选、包装和分检工作。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具有高度现代化的机械设施,送至此处的商品85%都采用机械处理,这就大大减少了人工处理商品的费用。
3.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把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在这一方面摩托罗拉做得就非常好。摩托罗拉招标选择物流服务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司全球总的物流量,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招标,统筹考虑,最终按照“5+2”的方式来确定,即5家货运企业、2家快递服务商,这不仅大大地减少了物流服务商的数量,以更加集中的货物量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也便于对物流服务商进行日常管理。
通过对物流服务商的统一招标选择,摩托罗拉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得到了整合,物流成本降低了30%~40%。
3.3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3.4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一、当前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主要表现在:
(1)对企业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上;
(2)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规划制定上,往往没有考虑到物流部门,物流部门在企业中的总体地位低下;
(3)对物流计划和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重视程度不够;
(4)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企业物流成本,缺乏全面供应链成本观,重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采购成本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管理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库存积压成本、占压资金机会成本等隐性成本重视不够;
(5)物流管理的体制结构不合理、不科学,分散的物流管理忽略供应链的整合,本应是一体化的企业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分割为独立的几块。
2.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速度、准确性不高;内部信息集成性、共享性差。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老企业没有进行物流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企业现有的物流格局不清晰,各分销机构要货计划准确率低、整机发货与调配计划性差,导致外地库位频繁地调库与过高的产品返修率,信息沟通困难,部门间信息阻塞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3.销售物流管理粗放。销售行为中的漏洞很难控制,销售提货、结算比较随意,存在大量手续不完备的混乱现象,导致企业财产的大量流失。这类现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没人管”———没有专职的会计、出纳、库管人员,只是简单地记录现金收支、货物进出、欠款欠货;“不会管”———没有专业知识、经验不足,造成重记、漏记,账目混乱、货款不清;“管不好”———库管、出纳两本账各管一摊,货账脱节,库存积压,资金运转不灵。
4.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物流是一门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就当前我国企业人才储备现状看,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的几点对策
物流管理应该是一个战略管理过程。物流管理贯穿于从原材料管理到提供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通过协调物资和信息在市场、企业、供应商之间的流动,从而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如何完善企业物流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势,把物流能力确定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整合优化供应链。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销售效益充分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运输、仓储、保管等物流活动正逐步提升为现代化的物流产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物流业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利润源泉。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三流“一体化”的过程,只有将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目的。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具备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将成为竞争中的取胜者。
2.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现代物流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客户导向的供应链全程管理体系,多功能的综合物流服务中心,高效、系统的综合运输配送网络,对物品流通全程的监控体系。在该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遵循客户导向、客户服务驱动原则。在当今消费者占主导的客户经济时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时刻牢记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导向、客户服务驱动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供应链物流规划设计时应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客户的立场看问题。要考虑给客户提供时间、地点和交易上的方便,尽可能增大产品或服务的额外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良好的信誉保证,促使供应链的建立健全。
(2)充分考虑系统总成本最优原则。在进行企业供应链物流规划时,应追求系统总成本最优,而不能是单项成本最优,不能只考虑到某个部门、某项物流活动的效益,而应该追求供应链系统整体的总效益。在物流管理理论中有这么一条规则:每增加一个仓库,公司产品安全库存将以平方根的速度递增。同时仓库的增加还使得产品资源的共享度差,管理成本增加。若想降低存货,加快资金周转,企业必须对现有的库存管理体系进行深度调整,其中合并减少各地仓库数量、分销售片区建立集中的物流配送中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通过建立集中的物流配送中心,实行片区内资源共享,并引入第三方物流管理,变“仓库”为“产品流动站”,将大幅降低库存量,提高资源共享度和运输整合度,从而提高客户订单完成率,减少库存持有成本、产品调拨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综合物流成本。
(3)创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点。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前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和用户联结起来,达到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外,应积极采用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电视监控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的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还应积极推广和开发“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立口岸信息管理平台。
(4)按照分拨合并原则,分别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情况提供相应的个性化物流服务。这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规划的另一基本原则。它要求企业针对自身产品的不同特征、不同销售水平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客户服务水平标准,即在同一产品系列中采用多种分拨战略。相反,合并原则强调物流、供应链作业活动中的规模经济效益,主张将小批量运输合并为大批量运输(合并运输);将早到达的客户订单与稍后到达的客户订单合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如沿线配送等,这样可以降低单位货物的运输、配送成本。这时要注意平衡由于运送时间延长而可能造成的客户服务水平下降与订单合并的成本节约之间的利害关系。
3.加强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尽快培养出更多的现代物流人才。首先,要切实认识到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制度和物流管理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并与企业激励机制相结合,运用相关激励措施,促使企业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并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从制度上对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加以规范。再有,可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尽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李军,等.企业物流配送网络系统设计及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3).
【关键词】避孕药具;计划生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R105.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62-01
避孕药具(以下简称药具)是节制生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药具的管理是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①。但当前药具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该就目前药具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思考方法与对策去解决问题,才能做好药具的管理工作。
1 当前乡镇药具管理现状
1.1 药具管理服务队伍变动频繁,以致药具管理水平难以达标。在我国乡镇药具管理队伍中,很多都没有形成稳定且有章可循的服务机制,再加上许多药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够,即使是已经建立比较好的服务机制,也会因为药具人员的综合因素欠缺造成药具仓储条件不过关,随访工作没有到位,间接造成药具受损及发放时间延误和药具账目的混乱。
1.2 农村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致使药具发放难以落实到位。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经商,很多都已经在城市购买了房产,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人户分离现象,同时,因为农村人口在城市流动性过大,工作不够稳定等因素使现有的药具管理机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求,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1.3 粗放式药具发放方式不能保护育龄群众隐私。药具虽然给育龄群众提供了较安全的性生活方式,避免了避孕不当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我们不得不关注到,人们因为对自我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不太乐意让让自己的隐私被太多人知道,因此计生服务人员如果工作方式欠妥,采用过去较为粗放式的服务提供药具,就会使很多育龄群众不太乐意去领取。
2 完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管理思路
2.1 仔细编报所在乡镇药具需求,以“满足需求”为核心。对于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来说,一年一次向上级单位报送药具需求报表难度较大,报表与实际需求量往往相差正常在10%以内。如避孕药按孕龄妇女人头数算一年13板,这与实际使用情相差不大,而的使用量如果按照计划一人一年120-150只使用量来编报,则与现实情况相差较大,因为实际使用量不到一人一年20-30只。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城务工、外出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人户分离现象严重,使现有的药具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镇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前提,通过不断加强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建设,在村级药管员的配备上,优选业务素质过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经过药具培训的同志担任药具管理人员,通过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进户,调查药具使用数量和已婚育龄外出人员情况变动,对外出使用避孕药具的流动人口,建议让他们带够半年的避孕药具,对流动使用避孕药具的人员可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到社区居委会申请领取避孕药具。使每年的药具需求报表在满足实际需求量的情况下,又不造成所报避孕药具数量与实际需求量数据相差太大。
2.2 避孕药具仓储条件需要达标:
药具存放条件是否合格,会直接影响药具有效率,因此仓储则是网点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我们按照“科学养护、安全储存、保证质量、降低损耗、收发迅速、避免事故”的基本要求,计划生育服务站按照有灭火器、有货架、每天湿度表的观察记录、有空调的要求建立药具仓库。同时在计划生育服务站配备了药具专柜及避孕药具展示宣传柜。仓储条件的达标,既保证了药具库存量达到周转要求,保证了足额供应,又保证了药具按品名分类存放,实行批号管理,同时还降低了药具损耗,提高了药具使用效益。在村级、社区网点建设上,要求有避孕药具专柜或专箱,同时有一名药具管理发放人员,随时记录避孕药具发放数据情况,在网点处要设立避孕药具发放公示牌,避孕药具知识宣传海报等。
2.3 加强药具账目的规范化管理。要保证乡、村二级药具台帐、报表数据准确、内容完整、填写规范。各类药具资料齐全,并逐年按类归档。所有计划发放药具实行批号管理,每月盘点药具库存,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这即保证了药具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同时统计好的数据也是下一年度做好编报药具需求报表的重要参考。
2.4 做好村级计生人员的培训,在尊重个人隐私的同时顺利发放药具。做好村级计生人员的培训是提高药具有效使用率的保证,对于村级计生人员的培训直接影响避孕药具管理服务工作,关系到避孕药具的及时发放和使用效果。对于村级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国家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的相关政策、基本原则和规范、重要地位、知情选择、随访咨询技巧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通过培训,使药具管理人员做到清楚使用药具对象、药具存进发数量、药具使用效果;懂避孕节育基本知识、懂药具基本性能、使用方法和副作用的处理。同时,在培训中还特别重视对于育龄群众隐私的保护,采用电话预约,直接送药具上门等方式使避孕药具的获取成为自主、私密、快捷的服务方式。
2.5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乡镇广播及发传单的方式公布全镇药具免费供应点的地址与电话号码,定期征求服务对象对药具发放服务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同时加强对对药具知识的指导或咨询,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科学宣传避孕药具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将有关避孕药具的供应政策,获得途径,补救措施,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传授给育龄人群。
参考文献
[1] 李冬;关于改进避孕药具管理的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5年06期
保税区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自由贸易区的一种特有称谓。在概念与功能层次上,它参照了自由贸易区理论范畴进行了最初的制度设计,而在运营过程中,它的管理体制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的色彩。自1990年上海海外高桥税区成立至1996年,我国共成立了15个保税区。在其设立之初,保税区就有 “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定位。
一、我国保税区三大功能的演化
第一,国际贸易功能的相对弱化。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保税区在进出口经营权、配额与内外销比例、关税、出口退税以及金融和财政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或丧失。
但由于关税仍然存在,保税优势没有完全消失,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10月之前,我国国际贸易总量一直保持二位数的高速增长,在危机后的2009年11又开始大幅回升,全国总体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为保税区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所以,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功能在近年来表现为相对弱化,但仍具有存在的价值。
第二,出口加工功能受到限制。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成立了一批出口加工区,实施了同保税区近乎同等优惠的政策,并在数量、规模及发展势头上都超过了保税区。在2000年4月至2005年10月间,全国共批准设立57个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并封关运作的有37个。2009年,海关在全国出口加工区全面拓展保税物流功能。
作为保税区的一项基本功能,保税区在出口加工上还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由于土地规模、生产成本、产业集聚等方面的限制,出口加工已不太可能继续担当保税区的主导功能。
第三,保税仓储功能重点转移。
在直接进出口方面,随着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逐步解除,大批进出口货物可直接入境而无需暂存于保税仓库,因而保税功能将被削弱。但是在转口贸易上,保税区与境外地区之间便捷的通关服务及相对周边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较低的仓储成本,使得大量暂不缴纳关税的进出口货物将进入保税区进行仓储、展示与分拨。
我国保税区在转口贸易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香港、高雄港及新加坡的国际中转业务分别占其总业务量的40%、70%和70%左右,而我国港口国际中转业务比例很低,但近期发展较快。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优势和机遇
第一,区位及基础设施优势。
我国大多保税区位于沿海港口、内陆口岸或内河港区附近,以发达的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为依托,其经济及产业腹地辽阔,有巨大的物流市场需求。通过前期的规划和建设,多数保税区在道路、交通、水电、通信及相关配套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优势。
保税区设在港口或口岸城市附近,而港口或口岸作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节点,是国际贸易货物及国际经济信息的集散中心,港口物流的通道作用与保税区的保税仓储相结合,对于保税区拓展国际物流功能而言,是一种独占的特殊资源优势。
第二,政策先发及后续优势。
保税区在关税、税收、金融、外汇、业务及运作等方面较早就采取了许多与自由贸易区相近的优惠政策,随着这些优惠政策在国内其他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地区的渗透,保税区在这方面依然保持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政策的持续优势为保税区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有利于保税区国际物流功能发展的政策主要有:国外货物在保税区与境外自由进出;在区内储存的货物品种和仓储时间不受限制;货物可以在保税区进行分级、包装、挑选、分装、改装、刷贴商标或标志等商业性加工;境外企业的货物可委托给保税区企业在区内储存并由其进口销售;对来保税区投资经营的国际物流企业,国家也给予税收、外汇等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
第三,功能及业务结构优势。
保税区传统“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功能的开展及相关功能结构的调整,促成了保税区相关国际物流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很多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业务结构发生了的较大的变化,一些保税区开始向“区港联动”或“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同样促进了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的发展。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其变化和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之间的互动作用较为明显。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大批跨国公司利用国内的资源及要素优势,在国内投资建厂,实行全球化的采购及分销策略,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大量国外商品打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国际物流业务猛增。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及企业的全球化运作对国际物流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我国保税区全面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保税区内部物流业务需求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保税区内国际物流业务的开展是围绕其传统保税业务而展开的,因而物流业务总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种现象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功能与结构的转化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保税区的保税功能、流通加工功能、贸易功能等传统功能的相对减弱,相对狭小的区内物流需求难以满足保税区国际物流向外拓展的要求。
第二,保税区内国际物流服务业技术规模及服务水平有限。
保税区内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其服务水平有限,区内物流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由于区内有效物流需求有限,难以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入驻保税区,从而难以形成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行业的集聚,保税区内物流运作相对独立,区内局部国际物流运作系统与区外腹地的规模化物流服务网络没有有效对接,保税区国际物流转型所需的综合物流运作系统及完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没有成功构建和互动运作。
第三,区港分离,国际物流运作不畅。
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及相关口岸的支持与协作。长期以来,我国保税区虽然大多都临港(口岸)而设,但一般与之相对分离,实行封闭运作,与港区作业没有形成有效联动,造成物流不畅。保税区内进出口物流需经过港口和保税区的两道海关检验手续,无形中给大量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增加了诸多不便,这使保税区的转口贸易受到削弱,使保税区难以利用其保税优势,开展多国、多地区拼箱中转等国际物流业务。
第四,保税区立法及海关监管模式的滞后。
目前在规范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管理及运作上,主要还是由一些部门规章、地方政策及法规在调整,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立法,不断更新的政策法规往往不够透明,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得到清理,存在散乱的现象。在保税区的监管制度上存在管理职能交叉及混杂,保税区海关既要监管保税货物,又要对区外货物以非保税方式入区等非保税业务进行监管,同时监管到区内的每个企业、每票货物的每个流向,另外还要对区内储存货物内销征税。造成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货物进出的“二次报关”现象,影响通关效率,增加企业物流成本。
四、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转型战略措施
第一,加强国家层面立法,统一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
国家可以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层面进行统一立法,来规范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通过立法对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地位、功能进行界定,使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纳入自由贸易区管理的法治轨道。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及WTO 的基本原则,做到新法的可操作性及国际协调性。另外,国务院应当设立一个全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对现有保税区及其国际物流业务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构建通关监管新框架,适应国际物流发展新需要。
海关应当从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的便利化通关要求出发,制定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海关监管新模式,对进出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运输车辆、个人携带物品及隔离设施等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对于一般货物,除禁止进出境及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允许货物在自由贸易区与境外之间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免领进出口许可证,实行海关登记备案制。从非自由贸易区运往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视同出口,企业可按规定手续及有效凭证办理出口退税。从自由贸易区运往非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视同进口,按货物的出区状态征收进口关税及代征税。在自由贸易区国际物流监管方面,形成入区核对、出区查验的监管方式,允许区内货物在不同企业、仓库之间自由流转,允许区外注册企业入驻,允许凭与区内仓储物流企业的相关协议办理货物入区及出境手续。
第三,落实及推广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保税区国际物流行业集群。
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完善和落实转型后的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在国际物流方面,可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形成集群优势。在物流行业主体方面,取消过多的资格限制,实行市场准入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吸引更多国际跨国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进驻保税区,推动区内国际物流的繁荣及相关服务业务的开展。在税收方面,给予自由贸易区物流企业以减免税的政策优惠,培育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外汇管理及金融服务方面,可在自由贸易区进行离岸金融、货币兑换及结算等相关方面的配套试点,适度放宽区内的外汇管制,允许区内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自由兑换等。
第四,实现“区港合一”,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物流统计发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物流统计体系现状,构建了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设置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物流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物流作为一种实现经济高效运行的先进管理技术与组织方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现代物流培育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迅速成为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纷纷启动,但物流统计发展相对相慢.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年5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试行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物流统计制度的正式出台。但现行物流统计制度中侧重于宏观统计,对于微观企业统计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统计涉及内容很少,无法满足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纷纷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急需物流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物流业发展的可靠依据。尤其是在加速发展物流产业、一些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执行完善的物流产业统计核算体系变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因而研究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物流统计,构建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一、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特点分析
从国际物流统计现状来看,各国普遍重视物流业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其中有些国家如美国将第三方物流作用独立的产业来统计。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表示物流市场规模和物流业总体水平,并根据比例预测进行未来产业规模预测,还有一些国家使用全社会物流费用总开支指标,但对物流产业增加值这类的价值统计指标涉及较少。
(二)我国现行物流统计核算体系的特点分析
目前反映我国物流产业运行状况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年起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的试算统计数据。前者由于并未将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核算,因此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转量统计,缺乏反映现代物流内涵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物流总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也缺乏反映物流组成要素和物流产业价值的指标,如:运输包装、配送等要素包含在有关工业统计指标或零售业统计指标中,无法剥离这些数据,更没有对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核算。
正在试算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从物流业的规模、结构、成本、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为物流产业建立了较完整的统计体系,能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物流产业经济宏观运行状况,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尚未将物流产业定义与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衔接,可能造成对物流产业的划分界定不清,各地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数字可信度低尤其是企业物流方面。其二,关于物流产业的一些重要指标仍未设立专项统计。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统计,在数量、业务量、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方面均有待开发。
二、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构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国外物流统计体系的特点及中国现行物流产业统计体系的特点,我们认为,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第一,以现行的社会物流统计及社会物流总量核算体系制度为指导,把握物流业宏观发展状况。第二,须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以增加值指标为核心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具有国际可比性,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对物流产业核算的要求。第三,强化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统计,充分反映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核心,第三方物流比重和发达程度,代表物流产业发达程度,因此,通过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能有代表性地反映物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二)物流产业范畴和行业划分
目前,我国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并未将物流产业设为独立的产业。为了准确地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参考国际的有关资料,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确定我国物流产业的统计范畴和行业分类。现代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商、零售商,甚至到最终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串联起来,提供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我们认为,物流产业主要包括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构成的产业。在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中,物流产业的生产成果分布在国家规定的各行业中,如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及邮电部门、商业和服务业部门。在进行物流统计时,要对现有行业统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即对各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进行专业调查,运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将其生产经营成果,按照物流产业的界定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以避免产生重复,引起指标体系的混乱。
(三)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以下七个统计指标子体系构成。
1.供需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供需统计指标是指从量的方面对反映物流宏观层面和总体物流活动方面的供需状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指标。这方面指标主要侧重于物流市场规模、结构方面的统计,涵盖了运输与配送、仓储和保管、装卸、包装、物流加工、物流信息等活动环节的内容,从宏观层面对物流市场供应状况和需求状况等进行统计,以反映出物流业的总体规模、物流服务水平。
2.生产设施统计指标子体系。高度发达的物流设施是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之一,它对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证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物流生产设施统计,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改善物流状况,促进现代化大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物流设施统计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分为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来的物流生产设施统计指标群。以运输设施统计指标为群例,它分为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公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水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航空运输系统技术设施和管道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五部分。每部分下又设有若干统计指标组,如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施主要由线路、机车车辆、信号设备和车站四部分统计指标组组成。各统计组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
3罔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子体系。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物流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物流企业和社会认识物流、管理物流、监督物流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建设项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新增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统计等统计指标群。
4.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子体系。人力资源统计子体系是对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的统计,包括从业人数统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统计、物流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统计等指标群。指标群下又包括多个指标组,以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群为例,它包括劳动生产率、分物流活动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等一系列指标。
5.物流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成本利润统计指标子体系重点反映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效益。其中物流总成本是物流过程中的费用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统计和通常将物流总成本分成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物流管理费用三大类。库存费用是指保存货物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保险费用及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计人物流成本,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速度才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运输费用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及货主费用。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送费用与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其它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货代费用、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及装卸费用。物流管理费用是指相关的物流行政管理费用。通常该项费用是由库存费用与运输费用总和乘以比例系数计算而来,该系数是按照专家判断法确定的比例。
6.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子体系可以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物流业增加值是货物经过物流活动前后的价值之差,在扣除物流成本后就是物流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的构成涉及到物流统计的各行业的增加值,其核算涉及到多个指标。
7.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为衡量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状况,特设立物流质量统计指标子体系。它主要包括信息、运输、配送、仓库、流通加工、包装等质量指标群。各指标群下包括具体的统计指标,如仓库质量指标组包括仓库吞吐能力实现率、商品收发正确率、商品完好率、库存商品缺损率等统计指标。
作为典型的制造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沈飞公司就开始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自主研发自动化货柜等物流装备,在现场物流改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制造企业的现场物流改善包括哪些内容?实现手段有哪些?
王中军:制造企业的现场物流主要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物料的动态流动,一个是静态的存储。针对现场物流的改善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从物料的流动方面来讲,主要针对搬运工具的选择、SKU规格及形式的确定、输送路线的规划、现场工位的确定等内容进行改善。从静态的存储方面来讲,通常会依据现场物料的需求状况来选择相应的配套设备,目前一般包含通用货架、自动化立体仓库、工业移动货架、自动货柜等,这方面主要依据现场作业性质来进行设备的选择、选址和布局,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目前,很多单位都依据精益生产或5S管理的原则来进行内部物流的改善,使产品在生产中尽量减少时间的浪费,作业流程尽量精简,以最小的代价满足产品的成本、质量、交货周期等方面的要求。具体的现场物流改善要依据物流规划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企业的特点来进行。现在很多大型物流装备企业均能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但针对现场物流提供独立规划的还不太多。
近年来,很多企业在进行现场物流改善时都已经意识到现代仓储设备和配套技术的重要性,为其提供了更多以往不具备的管理手段。这从最近物流装备市场的需求上可以反映出来,很多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也开始在国内应用。
记者:物流装备在制造企业的现场物流改善方面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
王中军:应该说物流装备技术的发展为现场物流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在传统的生产车间,物料经常采用地面堆放的形式,而固定货架的应用使物料从平面存储过渡到立体存储,高位叉车又使货架从五六米的使用高度提升到10米以上。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应用使库房的空间高度提升到30米以上,必要的输送设备可以把物料直接由库房准时地输送到作业现场。
目前,国内物流装备的发展十分迅速,从小批量到大批量、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从小件到大件,多数物料均有相应的物流装备可使用。
记者: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化货柜、电动密集库等物流设备在制造企业现场物流改善方面各有怎样的应用前景?除了这些设备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技术和设备?
王中军:从国内外的应用趋势来看,可以说这些物流设备都有较好的前景,目前我们客户的使用情况也能说明这一点。随着客户对现场相关的物流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其所需的物流设备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信息化的满足。目前这些自动化仓储设备均有配套的管理系统相匹配,有较为成熟的应用模式,同时可以与企业的信息系统相连接;其二,这些设备均具有一定自动化、机械化的特点,在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对操作人员依赖;其三,显著提高企业现场空间的利用率,节省占地面积。
从客户需求上看,一些特种存储设备的需求也开始出现,虽然目前应用的范围不大,但在某些场合的确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例如,板材库很好的解决了现场板材的存储和管理问题,节省大量的占地面积,也提高了作业效率。某钣金工段现场采用2台板材库,共提供72个储位,很好地解决原来存放和及时存取的问题。在其它一些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需求,一般要依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开发适用的设备。
记者:在制造企业现场物流改善方面,沈飞做过哪些具体的项目?
王中军:沈飞公司隶属于中航集团,是典型的制造企业,自身就有很多的物流改善需求。沈飞的现场物流改善尝试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自建自动化立体仓库已近30年(中间进行过多次改造),现在依然还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沈飞自主研发了自动货柜,目前已有15年的应用历史,自主研发的大型移动货架也有12年的应用历史。特别是在1996年沈飞公司将物流装备业务独立出来后,更是在车辆、航空、冶金、武器装备、烟机、电子等典型制造行业的现场物流改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沈飞在现场物流改善方面的典型案例有很多。例如帮助某烟机公司优化现场管理,针对不同物品的存储需求,为其选择了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货柜(垂直回转库)、横梁式固定货架等多种设备进行物料存储,并实施了WMS系统,实现了高效、自动化的物料管理。
针对某机床厂仓储面积不足的问题,沈飞为其生产现场配置了工业移动货架(电动密集库)用于存储大量机床半成品及备件。该项目占地18米×12米,有600货位,单托盘承载1500kg,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
记者:作为物流装备供应商。沈飞在帮助客户进行现场物流改善方面有何建议?
王中军:从对物流装备的应用角度考虑,我们对客户的现场物流改善工作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充分做好企业内部数据的基础调查和分析,明确自己的需求。不完善的数据会导致项目的失败,我们经常会要求客户补充数据以便使规划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
本文主要从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相关对策,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1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1.1项目成本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主要是指能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与基本原理,根据现代企业的成本运动规律,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行成本控制的思想体系。项目成本全面控制可从3个方面进行:①项目成本控制全员参与;②项目成本控制从各个成本因素进行控制;③项目成本控制从各个阶段进行控制。
1.2项目成本最低化原则该原则主要是指在保证项目能按时且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然后最大可能地降低项目的运营成本,包括管理成本、产品成本及销售成本等。该原则一直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且无法在控制中达到极值。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项目管理者能综合考虑各个成本因素,并对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伴随项目开展的全过程。
1.3项目成本动态控制原则项目成本动态控制原则主要是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对所有成本记录进行实时监控。按照项目预算设置各项目节点最大预算使用上限,并设置警报系统,一旦成本超出设定值,项目资金就会被暂时冻结。
1.4项目成本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成本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制度保证。没有规范的制度就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普遍认为一切以人的自觉性为前提的管理都是低效的,现代企业必须建立适合本企业文化的规则、制度,做到行由法止,奖罚分明。因此,制度化管理是项目成本目标管理必不可少的法宝。
2影响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的因素
项目成本构成因素较多,按照项目成本的基本构成可分为以下3种。
2.1产品成本产品成本因素主要包括:①市场调研成本因素。市场的最新动态和顾客的需求都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获取。②产品设计成本因素。产品的灵魂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而产品设计对项目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及销售成本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③采购成本因素。采购成本主要是指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包括仓储物流运输费用、关税及原材料采购价格等。④制造成本因素。制造成本是指为了生产产品所必须支出的各项成本。
2.2管理成本项目管理成本因素主要包括:①项目管理人员成本因素。项目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每个成员在项目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部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对人员的工资薪酬方面。②工程支持成本因素。在产品开发应用阶段,研发中心需要进行开展大量的工程,而这部分成本要转嫁到各生产制造部门,并最终流入研发中心,被作为研发中心的运营收入。工程支持(EngineeringSupport)成本主要包括测试验证费用、技术支持费用、客户培训费用等。
2.3销售成本销售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将商品或服务价值转移到目标客户身上而产生的成本。销售成本因素主要包括:①销售端物流成本因素。销售端物流成本在整个销售成本中占比情况取决于企业所销售产品的属性。②项目攻关成本因素。项目攻关成本是指为了让潜在客户接受本公司产品所付出的成本。销售人员为了拿到潜在客户的商业订单需要和客户代表进行协商、沟通等商务活动,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2.4其他成本因素项目总成本除了上述成本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项目变更成本、质量成本、财务成本、专利成本、特许生产成本等。项目各成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并不是线性的关系。①质量成本因素又称质量费用,是企业为了将产品质量保持在一定的质量水平上所付出的相关费用。②资金成本因素是指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产生必要的财务费用,对企业而言这部分成本称为资金成本。
3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3.1建立项目考核与奖惩制度项目经济利润的实现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项目应在每月末针对成本管理分析出的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及责任分工进行逐一对照,确认责任主体,再根据项目合同和公司责任成本管理有关规定对责任主体及施工队伍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的奖惩情况及时予以兑现,确保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和考核兑现工作的严肃性,严格做到奖罚分明,确保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工作得以持续开展。
3.2完善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项目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工作一旦开始实施就要建立明确的分工并确定责任体系,为项目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控制奠定基础。项目的实施策划、方案优化、设计变更等永远是项目挖潜增效的源头,开源节流、艰苦奋斗永远是提高项目效益的法宝。
3.3坚持考核以项目成本为中心,运用进度考核、目标管理、项目预算等手段来强化成本措施的落实,促进成本控制。通过考核提升项目的创新增效能力,挖掘潜能,进而实现以项目预算、进度考核、风险控制促进效益的目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制度和目标是基础,考核是关键。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