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

第1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第2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0-02

教学内容即是“教什么”,是所有教学包括实验教学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好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预防医学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预防医学的学时较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不多的学时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的实施多以单纯验证学科基础理论为主要目的,偏重于“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教师和实验人员准备好全部器材和试剂,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大纲进行学习[1,2]。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与21世纪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3]。当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存在几个常见问题:①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多是背诵记忆,很少有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机会;②实验教学内容深度不够,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较为陈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实验教学形式是教师演示或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模拟,或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④预防医学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大部分与实际生活脱节,容易使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学生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且动手能力差,实验积极性不高。

二、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意见》指出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教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有机的结合,便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探究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因此,把研究性教学融入到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是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使受教育者从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入手,从而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原理、方法,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4]。

三、研究性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基础医学理论、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宽广的预防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卫生防病工作能力。预防医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是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初学预防医学时,接触机会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恰如其分地运用研究性教学,是任课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为适应时展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理念,如PBL教学法、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必须遵循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以及社会实践等课程内容的系统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育有一个共识:“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识。研究性教学模式本着与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方法相结合、与科研和社区服务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5,6],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1.研究性教学与综合性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性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简单、重复和呆板。教学内容新颖、系统,增加了学生对各类实验内容的兴趣,适应当代青年人多角度求知的心理特征,使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研究性教学主要在实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建立引导式、开放式、互动式和创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鼓励任课教师在平时实践中积极收集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案例,包括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卫生事件和环境污染事件等,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使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运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学,使其更规范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研究性教学与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养公共卫生医师快速、有序、及时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研究性教学采取联合实际,与社会接轨的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开展社区咨询、健康调研及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与地方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学生可结合理论知识、课堂实验,定期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去见习,去实践。学生亦可深入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人群调查研究,采样分析,增加课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此外,建立以实验教学为依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食品企业去参观,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扩充其思维空间。

同时,开展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7]。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广泛,与社会现状等密切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项目,进行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各样的科研工作。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领域,从而发现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而渐渐学会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欧美医学院校受到师生的肯定,并得到广泛运用,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思维和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预防医学要传承、发展、创新,需进一步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适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教学,以促进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3]黄锟,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4]汤贤春,路健,李学英,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66-2367.

[5]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第3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反观台湾,由于家庭医学的师资多集中于大学、医院,开业医师甚少参与教学工作,又典型的家庭医业尚未扩及到基层,所以教学的场所几乎局限于课堂及医院中的家庭医学科内。因此,改进之道在于加速推展家庭医学、培训师资、多利用群体医疗执业中心作为基层医疗及社区医学教学的场所。在英、美各国常能聘请到开业有成之基层医师担任医学生及住院医师之临床指导老师(preceptor)或荣誉教员(honor-aryinstructor),可收到教学相长及传授实际经验之效,值得吾人效法。从事医学生的家庭医学教育单位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医学院及附设医院须设立独立的家庭医学科,负责教学的规划及行政事务:该科应有充足的经费及师资,师资除靠师资培训计划及延揽人才外,并可吸收开业有成又热心教学的家庭医师,作为兼任的师资成员。以台湾为例,还可选送优秀人材至岛外或台湾其他的家庭医学中心进修,以求加速师资培养。

2)适当的临床教学单位:除了医学院附设医院的家庭医业中心外,应有多处建教合作(affiliated)的社区医院家庭医学门诊及社区中的家庭医业中心,作为临床轮调教学的单位。

3)系统性的课程安排:在美国,医学教育为四年制的学士后教育,在这4年当中,几乎每一年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家庭医学课程,甚至主导整个医学生课程之安排,故从家庭医学的介绍、临床教学、临床实习,到社区临床实习皆有一定程序,使学习能按部就班又兼顾完整性,尤其能补足其他医学专业教学上之不足。

4)顾问单位:这可分两方面来讲,一是来自全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及教育部医学教学委员会对各医学院有关家庭医学教学的建议;二是医学院家庭医学科对医学生有关学习上及未来选择受训和执业科别的咨询服务。

5)评估作业:应定期或视需要评估家庭医学教学的成果,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以修正以后教学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于1995年提议:“为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而复位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方向”,进而呼吁各国进行医学教育与医疗体系同步改革。为了顺应国际化与社会之需求,医师培育的课程与制度势必重新改革。以台湾中山医学大学为例,自2005年度起即将医学系三、四年级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为12个模块(mod-ules),其中之一即为“家庭暨社区健康”模块。“家庭暨社区健康”模块乃整合预防医学、老人医学、青少年医学与环境暨职业医学等,并含括社区家庭健康照顾及长期照顾之实践;其特色为大班授课、小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及公共卫生和基层实地参访与家户健康提升之社区实践活动。

台湾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规范化培训)

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训练术德业兼备的家庭医师,以照顾患者及其家庭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并能顺应民众及所执业社区的医疗保健需求。根据既往之研究显示:受过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者,比其他的基层医师较注重与患者之沟通及预防医学的工作,而较少滥用药物或不必要的检查。故家庭医学之专业训练(vocationaltraining)是最佳之基层医师养成训练。回顾美国家庭医学近30年的发展史,家庭医学科处于主导地位,负责各建教医院家庭医学科的训练支持,对某些直接受其管理的训练计划(medicalschooladministeredresidencyprogram),还负责住院医师之招收、各种经费的分配及管理等工作。台湾至2001年止,共有71家评鉴合格之教学医院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计划,每年核定的训练容量共150~180名,年平均招收人数为130人左右(87%)完成3年住院医院训练(图1)。除去医学院附设医院、医学中心医院及军队医院外,约70%皆为社区教学医院形态的训练计划,且多与医学院无建教合作关系,故有师资相对不足的现象存在,值得效法美国与医学院合作的模式去改进。2007年以后,由于家庭医学教育之成效,全民健保政策导向及医疗环境之变迁,使得家庭医学科成为医学生毕业后最热衷的选择科别之一,所有卫生署医事处分配的各院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名额皆呈现一位难求的现象,至此台湾已无家庭医师人力来源不足的问题。

住院医师的训练课程,依不同的训练计划而略有差异,但大致遵循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A-cademyofFamilyPhysicians,AAFP)的规定(表2),从表2中大概可以看出第一年住院医师主要是接受医院临床各科的住院照顾训练,而在家庭医业中心仅约照顾25个家庭,到了第二及第三年住院医师阶段时,则加重了门诊医疗训练的份量,花在家庭医业中心的时间也愈重,约可照顾100~150个家庭。在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方面,最需要学习者掌握的内容包括小手术、关节/软组织注射,子宫颈涂片/放置子宫内避孕器、异物移除(眼)、及止住鼻出血等,皆宜放入住院医师学习档案中定期评估;其他如超声波检查、镜检/乙状结肠镜检查,针刺吸/切片术,耳鼻喉局部治疗等,吾人认为也应该让住院医师有学习机会。根据一项颇富趣味的研究显示:大学医院家庭医学科的住院医师学理较好,社区医院的住院医师医术较佳,但两者报考专科医师的及格率则相近,故不同型态的训练计划,其着重之处略有不同。在临床技能(procedures)上,住院医师有逐渐减少学习与在未来执业中使用率降低的趋势。此外,住院医师在结业后之执业,常面临资源不足而病患又多未分化或处于疾病早期的阶段,急需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problem-solvingskills)的医师,故训练课程中无论是门诊会诊或讨论会应以问题为导向及以患者为中心开办解决问题之训练计划,此正可延伸当前医学生教育中之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与精神,大有助于结业后之执业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之培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住院医师学习整合临床各科的医术、实践家庭医学理论、学习行为科学及沟通技巧的主要场所,还是应在家庭医业中心(familyprac-ticecenter,FPC)。是故应设法将家庭医学科门诊独立于医院外之社区型单位,或至少在医院内要能独立作业,包括挂号、简易的检验及诊治等,并应多利用有规模的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如群体医疗执业中心,也可考虑开办都市群医中心(urbangrouppracticecen-ter)作为训练场所。师资方面,在美国通常每一训练计划至少有二至三位专住(full-time)的家庭医师作为教员,每一位教员至多可指导六位住院医师。这些教员必须具有家庭医业专科医师资格(board-certified),在家庭医业中心和医院实施门诊及住院患者之床边教学,并利用各种讨论会指导住院医师。另外,也应有专职或兼职的其他专科医师,如内科、小儿科、妇产科及精神科的专科医师。

美国开业的家庭医师中约5%参与家庭医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认定为继续教育学分,一方面确能提供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理论以外的实务经验。台湾在发展家庭医学上,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缺乏师资及教材,除积极培训外,可聘请医院各科中对家庭医学有认同感的专科医师为顾问医师(consultant),以协助门诊及住院照顾的训练。另外,一些开业有成且富教学能力的开业医师,也是很好的师资来源,可聘为临床指导员(preceptor)或荣誉临床教员(honoraryclinicalin-structor),以提供实际开业场所及经验供学习。住院医师训练除了考虑课程、场所、师资等因素外,也要有个别辅导及训练成果评估计划。在个别辅导上,台湾采用的是导师制(mentorshiporsupervi-sor),即每五至六位住院医师指定一名主治级以上的医师,负责指导与辅助工作,内容除专业上的指导外,还包括心理及就业上的辅导,对住院医师在生活和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也会施予援手。在训练成果评估上,一方面要听取住院医师的反应,一方面要有格式化的评估表(checklist),由导师及其他教员定期评估住院医师是否已完成各阶段该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若不能则要补足或加强辅导。

台湾家庭医学师资培育

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将研究员训练或学位教育定位为介于住院医师训练与继续教育之间的一种特殊专业化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特殊专业能力,以利于从事特殊医疗照顾或成为称职的家庭医学科教员。而诚如上述所述,台湾在发展家庭医学上,最大的困扰即是教学师资(主治医师层级且具讲师资格以上)的缺乏(图2);因此,除聘请医院中各科的专科医师为顾问医师外,积极的师资培育计划亦成为台湾家庭医学界的训练重点,以协助未来家庭医学专科医师的养成。在师资培育对象方面,主要以第四年住院医师、年轻或资深主治医师、及基层医疗医师(社区教师)为主;各个教学医院可提供个人选择台湾内、外之专业或学位之进修,预培育其各项研究教学、领导及服务之能力,如研究计划之撰写及主持、课程规划与执行、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等。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对教师培育之课程类别亦有所规划,如表3。截至目前,台湾家庭医学专科医师训练医院曾派至国外进修的教师,其进修主题以老年医学最多,其他尚有职业医学、青少年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及肥胖与安宁缓和疗护等相关研究;进修之主要国家分布以美国最多,其他如英国、加拿大及日本,亦不在少数。若有派教师至国外进修之医院,其一年以一位为最为多见;而医学院附设医院会例行每一至数年就依科部发展需求而派教师海外进修,进修都以增进临床次专科训练为主,至于硕士、博士学位大多于国内进修完成。大部分教学医院顺应医院评鉴需求,皆有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各方人才加入教学研究之培育。5结论家庭医学的内涵包含了教学(education)、服务(service)与研究(research)三大部分。家庭医学的教学涵盖了医学生教学、住院医师训练及家庭医师继续教育三者,其目标分别在于提供医学生有关家庭医学的知识和诱发医学生将来从事家庭医学的服务、培养从事基层医疗的家庭医师,以及提升家庭医师执业的水平。家庭医学的服务,也可称为家庭医业,乃在提供民众以家庭为单位之持续性及周全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家庭医学的研究则在充实家庭医学的学术领域,并发展出新的知识及技能供家庭医师应用,以符合现在及未来的需要。

家庭医学的教学、服务与研究三者息息相关,不宜偏废。但毕竟家庭医学的正式发展时间约40余年左右,故即使在美国,也感到有关家庭医学的研究仍未尽理想。若以吾人家庭医学尚处于接近成熟阶段的地区而言,当以家庭医学的教学为首要之务,并借重欧、美国家的经验,可渐渐扩展到服务与研究之更高层次。

第4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恶性肿瘤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是我国中医学的璀璨明珠,备受历代医学大儒所重视并应用于发病治病的历程中[1]。恶性肿瘤对人的危害极大,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我国的“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防治恶性肿瘤的各个阶段中,能使大多数肿瘤患者受益,减轻病情,其临床意义重大。

2认识“治未病”

2.1“治未病”的理论内容“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充分的表达出古人对未病的认识,所为治:包括医治,调理方面,古人对与疾病的预防主要表现为首先要调理,争取做到无病的状态[2]。未病,主要是指患者身体健康处于现代所说的健康或是亚健康状态,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即为癌症前期或是尚未确诊的肿瘤疑似患者,或是已有明确肿瘤诊断的患者并未有转移或者恶化的患者可以成为“未病”。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患者未患肿瘤前的自身调理,癌前病变的及时诊断并做出针对性的治疗,患癌期间未发生肿瘤转移,维持病症稳定。

2.2“治未病”的三个阶段和五个原则 “治未病”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五个原则[3]:⑴无病阶段:在无病阶段,“治未病”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治疾病发生,保持健康的身心,维持自身身体康健;⑵有病阶段:患者在患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后,其身心均受到极大的伤害,此时,“治未病”的目的是防止疾病发展,恶化,保持病情稳定,主要体现在防止疾病发作、防止病情加重、防止病情恶化三个方面,此三方面相互促进,互相关联,不可分割,在患者患病初期时就应该以统筹兼顾的方式对此三个原则进行认识;⑶病愈阶段:病愈阶段患者的身体情况虽有好转但是仍然存在复发的隐患,“治未病”主要表现为防止疾病复发,维持患者身体健康。由此看来“治未病”理论可以应用于疾病的各个发生发展阶段,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3“治未病”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应用

3.1在无病期的应用恶性肿瘤的发生受到多种高危因素的影响主要为:①不良的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吸烟酗酒,此两大因素时导致高位恶性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②饮食习惯不合理:现代生活方式较快,大多数人由于各式原因不能保持正常的,有营养的饮食,因此,有关食道和胃肠等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③环境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生活的环境及工作的环境不理想,常常受到来自空气或者是地域性的环境污染以及工业污染等的影响,其患癌率也较高;④婚育行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妇科的各种肿瘤与婚育等因素有关;⑤心理状态失常: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心理收到不正常的刺激,这也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治未病”理论在此主要的体现为揭示恶性肿瘤的发生高危因素,使人们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认识,并促使让你们改正不良的习惯,避免受到不正当的刺激因素,从而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维持真正的无病状态[4]。

3.2在有病期的应用恶性肿瘤在正常发生发展时,其生长的速度较慢,患者并未感到身体有不适症状,但是当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时,其病情症状才会显现,但是已经是晚期病症,在“治未病”理论中,应及时的发现病症,主要采用定期的身体检查,尤其是针对一些从事导致恶性肿瘤高危因素工作的人或是易患恶性肿瘤得人,要积极宣传,使得更多的肿瘤患者在肿瘤发生早期即被发现,有助于后续治疗[5]。对于有些不能根治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进而减少其病痛的方法也是“治未病”的实践表现。

3.3在病愈阶段的应用对于一些在疾病早期即被发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其根治的可能性极大,在根治疾病后,“治未病”的理论应用主要表现为防止复发:即是坚持定期复查,根据治疗效果采用中医药进行辅助治理,进而巩固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还有一次病人在经过疾病的折磨后,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此时可以采用服用一些具有固本培元的中药进行身体滋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进而降低复发率。

4结语

中医中药博大精深,“治未病”理论可应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起到意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应充分渗透“治未病”理论,保证患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向东,李广远,刘稼,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252727.

[2]齐彦春.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12,27(3):8788.

[3]江琪,王国玮.“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北京中医药,2011,30(2):123124.

第5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关键词:乳腺科 临床实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71-02

我国的医学教学模式多沿袭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临床-基础-实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教学应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医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对实习医师的临床教学形式多样,但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临床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及责任心的提高等方面尽快完成向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是先集中理论授课,授课结束后进行轮回实习或毕业实习。手术科室,医疗查房时间相对较短,主要工作围绕手术进行。因此,如何弥补常规教学形式上的不足无疑成为临床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方面体会,从而建立了实习医师在乳腺科的基本教学模式,获得了良好效果。

1 医学门诊教育的面临的问题

(1)医学教育缺乏门诊训练存在诸弊端,比如:无法认识疾病的全貌、难以将医学知识加以整合运用、门诊常遇到的问题并非在病房所学习的经验可以处理、缺乏预防医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以病房的经验处理门诊问题常导致不当的医疗花费等[1]。

(2)门诊教学是乳腺科临床教学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由于乳腺疾病发生的部位特殊,检查和门诊治疗特殊性,再加上患者对医院和医生有选择权,部分病人往往会拒绝与实习学生配合;现今住院医师培训仍然重病房而轻门诊,认为病房中病情严重的案才是好的学习教材。而目前的医疗服务环境也不利于门诊教学的进行,因为门诊医师必须在短时间处理大量病人,这使得教师难以兼顾教学;还有门诊教学的困难以及教师缺乏门诊教学训练,这都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改变的原因。

2 教师的素质及教学能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树立教书育人思想,医者仁术,每一名医师要有一颗仁心。“仁心仁术”应该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只有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没有为病人服务的医技,不可能造福于病人。

(2)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其他素质提高的重要动力,是保证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注意寓德于教,在帮助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教师应懂得“做学问”、懂得“做学问”、善于“做学问”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保证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裘法祖院士就“做学问”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要勤奋;第二要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第三要善于思考,善于探索[2]。一名合格的临床教师应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一是要多读书,在熟知本专业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及本专业期刊,以拓宽知识面,要注意了解本专业或领域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二是要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乳腺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带教教师在具备深厚的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技能。

3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目前正成为医学教育主流模式[3]。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资料(自学)论证假设总结扩展”5个阶段。为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新趋势,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乳腺科教学改革中也引入了这一概念。

3.1 PBL教学模式在乳腺科临床教学的应用

在乳腺科临床教学应用中,要求实习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等,做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包括是否需要会诊,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及手术,如何交代病情,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何时拆线,出院注意事项及何时随访等等。临床老师作为“患者”,随时提供所需要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就治疗前后出现一些症状要他们解决。学生讨论完毕,由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4]。每天门诊结束时都要对当天门诊教学进行总结和讲评,重点是当天接诊病种的病史采集,门诊病历书写,检查诊治,以及医患沟通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下课后复习巩固相关知识,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此教学模式我们发现有以下优点:(1)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2)学到一些平常教学所忽略的东西,如医患沟通及随访等。(3)通过独立思考及讨论,完成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4)带教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引导。

3.2 PBL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的优势

首先,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解决,在讨论中可以随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点,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础。

4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培养促进人民健康的医生,即要求学生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生必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及预防医学知识,了解社会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是使未来的医学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途径,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知识和技能[5]。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培养新时期需要的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认识疾病和健康,树立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这正体现了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临床实习教学作为培养临床医师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组成部分,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重大。应该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并跟上国内国际的专业步伐,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保亮,张辉,李昌英.提高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92~93.

[2] 裘法祖.第一届全国普通外科主任论坛,2003,26~30.

[3] 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第6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安徽省舒城县舒城人民医院肿瘤科,安徽六安 231300

[摘要] 肿瘤疾病是一类复杂难治的疾病,它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肿瘤的临床治疗体现在“量”和“质”两方面。传统的肿瘤疗效主要依靠技术检测肿瘤变小、指标变好等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目标并不理想。而中医肿瘤临床治疗中结合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正确的评价和评估,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治疗,使得治疗过程更加有效。

[

关键词 ] 生活质量评价;肿瘤;中医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186-02

生活质量的英文名称为Quality of Life,简称QOL,也可以称为生存质量或者生命质量[1]。生活质量可以全面评价生活的优劣。生活质量跟生活水平不同,生活水平是指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精神的消费水平,生活质量是指生活的好与坏。生活水平是生活质量的基础,但是生活质量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它更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满足程度和评价[2]。

生活质量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的[3]。1960年美国《总统委员会国民计划报告》和《社会指标》正式提出生活质量这个专门术语[4]。从此以后,生活质量渐渐的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60、70年代,美国学者做了大量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70年代后,加拿大西欧、东欧、亚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逐渐开始了生活质量的研究。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开始研究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等。

生活质量引入医学领域,主要指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也可以称为健康质量[5]。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评价一个医学治疗效果的重要的指标。

1传统肿瘤疗效评价的缺点

传统的肿瘤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是以肿瘤体积变小,各项指标变好为标准的。肿瘤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使肿瘤完全消失,清除体内所有的肿瘤细胞。目前为止,手术、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手段为临床医学常用的综合治疗手段,这些方法能够使肿瘤最大限度的消失,但是不能保证肿瘤细胞不再复发或者转移到其他位置,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大多数肿瘤没有达到治愈的标准。在治疗的过程中,药物和化疗等不仅消灭肿瘤细胞,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有时候甚至可能会缩短生命。肿瘤细胞彻底的消除是理想的状态,通过手术能够去除肉眼可见的肿瘤,放疗也是一种局部的治疗方式,不能消灭潜在的癌细胞从而阻止癌细胞转移。全身化疗的疗效也非常有限,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短期的痛苦,但是从长远来看,效果仍然不理想。所以,以治愈为目的评价肿瘤的疗效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过分的治疗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2 生活质量评价的提出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都已开始重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肿瘤的治疗也不例外。在1994年,Schipper教授指出:“对肿瘤的有效治疗并不是需要肿瘤完全的消退,患者机体的反应性更重要”。此时,我国的肿瘤治疗也开始关注生存质量的评价。我国的肿瘤专家认为:患者已经不满足于因治疗肿瘤而导致的自身功能失调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1985年,美国FDA把生活质量评价作为了临床疗效评定的重要指标。目前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肿瘤的方法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生活质量评价也越来越多的作为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

3生活质量评价在中医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3.1中医肿瘤治疗的患者群体特征

中医肿瘤临床治疗面对的患者群体有着自身的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患者已经接受过手术、化疗或者放疗等治疗;患者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且不能再次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治疗;患者在确诊肿瘤的时候已经丧失了手术、化疗、放疗的机会。这些患者群体大多数为中晚期的肿瘤病人,他们的病情较为复杂,体质已经很差,并且有并发症,或者病灶已经转移,此时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消除病灶已经非常困难,治疗的主要目的转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尽可能的缓解痛苦,延长生命,已不是消除肿瘤细胞了。患者的群体特征决定了中医肿瘤临床治疗的方向。

3.2中药肿瘤临床治疗的疗效

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中医治疗肿瘤的方式与西医不同,西医主要以杀伤肿瘤细胞为目的,追求杀灭全部的肿瘤细胞,但是中医的治疗是整体治疗,所以治疗效果也要看整体的情况,不能以局部的肿瘤变化作为依据,其疗效也是整体的,不能单纯以局部瘤体的变化程度作为判定依据。中医肿瘤治疗临床可以观察到,病患的症状减轻,整体体质改善,瘤体趋向稳定,患者可以带着肿瘤细胞长期生存。虽然患者的肿瘤不一定缩小明显,但是患者自身感觉症状好转,或可以带瘤长期生存。西医临床治疗,患者的肿瘤可以在短期内缩小,但是体质和生活质量却直线下降,短期内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较大,且不一定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中医肿瘤临床治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医治疗肿瘤可以改善症状,增强患者体质,稳定肿瘤病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②中医治疗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③中医治疗可以增加效果,减少毒素,放疗或者化疗的患者结合中医治疗可以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④中医可以治疗肿瘤的并发症,如减轻疼痛,缓解发热,改善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

⑤中医肿瘤治疗也可以适当的延长部分病人的生存期。

⑥中医治疗可以调节患者机体的功能,可以增加患者的食欲,改善患者的心情。

4.3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在中医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虽然中医肿瘤临床治疗有很多疗效,但是疗效的标准不能使用瘤体的变化来衡量。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如何评价患者主观的症状改善,一直是中医肿瘤界努力解决的问题。生活质量评价注重患者的自我感觉,评定的内容反应了患者的症状、体能、心态、社会因素、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日常生活的情况等方面。中医的疗效主要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的状态和症状等主观感觉。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来说,主观状态的变化比单纯的瘤体指标等客观变化更有价值。由于生活质量评定的内容和中医肿瘤治疗的疗效特点一致,因此,生活质量评价可以从客观上评价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特点。

目前,生活质量评价日益在中医肿瘤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是生活质量评价的指标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比较难具有说服性。但是如果采用专用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生活质量的评定因为地域、人文、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不同,国外制定的量表不一定适合中医,并且,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截然不同,临床治疗的重点也有差异,因此中医肿瘤临床治疗应该制定特定的评价量表,并且需要在广泛的临床应用来验证。

中医治疗特定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用于评价中医肿瘤临床治疗疗效,则评定的结果就具有较强的说服性,既可以客观的反应中医肿瘤临床治疗的实际疗效,也容易被学术界接受。

4结语

通过多年的实验和临床的研究,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特点已经有了定论,一直没有评价标准的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问题也因生活质量评价的引进而具有了较好的标准。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在中医中普及生活质量评价的思想,提高医生对生活质量的认识,重视生活质量评定和生活质量量表的使用。相关卫生部门也可以促进使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肿瘤治疗疗效,这样,生活质量评价在中医肿瘤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 万崇华.基于中医理论的恶性肿瘤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之共性量表的研制:理论构架与条目筛选[J].中国全科医学,2012,5(3):255-259.

[2] 万崇华. 基于中医理论的恶性肿瘤生活质量评价体系之共性量表的研制:测量学特性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12,6(2):25-29.

[3] 杨丽华. 2011年湖南省肿瘤标志物项目检测室间质量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2,2(5):352-355.

[4] 窦倩.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16(10):17-19.

[5] 王静慧. 健康教育干预联合康复指导对肿瘤化疗者的影响观察及远期生存质量评价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9(6):48-50.

第7篇: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范文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16―02

1 在卫生保健课堂中融入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卫生保健课程是卫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整体论的健康观念,强化预防的观念,提高学生以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工作。

作为预防医学的主要课程,是保护健康的一门学科,不但要让学生从中树立必须要有的护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保护自身健康的知识。而青春期学生的自我保健知识很大的一个空缺就是性知识的缺乏。

1.2 美国研究人员认为,对于性教育,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前,尤其是5岁前。该阶段全面的性知识、性情感和性道德教育,将决定一个人一生有关“性”的一切。然而我国高校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懂得性知识,而其余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懵懂不已。一听到、避孕药等字眼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笑,或者捂住脸,再不然就是躲开,性教育亟待加强。

1.3 性教育的缺失带来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性病等传染病在向青少年伸手。

由于缺乏性和生殖健康知识,我国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婚前、人工流产和性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未婚青年面临与性相关的健康危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产的人中有50%是青少年;50%感染艾滋病毒的也是青少年;每天有6000名青少年感染艾滋病毒;每年有1400万的青少年生育,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意外怀孕;每分钟有10个少女进行不安全的流产;而对于15岁以下的少女,因生育和怀孕引发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的危险会是25岁以上妇女的25倍[1]。我国新发艾滋病感染中,由于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占到了总数的80%,而感染人群涉及到各个年龄层,其中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十几岁二十来岁的青少年艾滋病感染比例明显上升。而且除了男同性恋的同性性接触感染率非常高以外,异性的少年男女中,女孩比男孩更易感染艾滋病。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人体性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发育的日臻成熟,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现象,如少男的遗精,少女的月经初潮,伴随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而突如其来的性冲动等。如能及时进行性教育,青少年就能正确对待、处理这些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这对于促进他们身心正常发展,防止性生理和性心理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4 卫校虽然都是女生,但是她们的问题也很多,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越来越开放,过去的卫校女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此前几年,一些卫校女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和他结婚。现在,一些女生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性观念过度开放,不仅影响婚姻家庭稳定,更重要的是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很多青少年由于不懂艾滋病等性病的有关知识,由于一时受到诱惑或者冲动,或者害怕拒绝发生关系后遭到分手,糊里糊涂地就发生。虽然有的接受过性知识,但是接受和学习的青春期性知识、生理健康知识很不全面或者不正确,而在整个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所开设的课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性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

2 如何在卫生保健课堂中融入性教育

2.1 卫生保健课程将会涉及到人的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尤其在讲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章节中,可以把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开放带来的人的性观念的改变,性观念的过度开放带来的一系列不利的影响给学生介绍一下。中国的性开放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人这一个体难免会受外界影响,尤其是在发现身边一切人,事都改变时,自己也就无法再坚持镇守住心灵的这片净土。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与影响,加上媒体的宣传,似乎社会也默许了这些,反而保守的人是过时的人。这些现象都是导致青少年走入误区的原因。过早地涉及性生活,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很多无法想象的后果。回归到社会,性滥交的隐患已上升到了彼此心知肚明却无力改变的事实。因此,为了杜绝性观念的过度开放对青少年尤其是少女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首先要从社会发展导致性观念改变的角度大力教育。

让学生看到西方社会已经从性开放,导致的肆意的艾滋病与性病的教训中重新找到新的中心点。让她们知道虽然现在是开放的时代,但是不管什么年代,自重总是对的,自重才能得到尊重,自爱才能得到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才不会盲目跟风,才不是盲目生存。社会可以生活百态,但任何人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点做准则,不然别人错了也不知错在哪,还把错误的东西奉为流行来追捧。不能把学习当借口,把欢愉当时尚。毁了自己的思想,接着就会毁了身体,毁了健康。别人以血泪换来的教训,我们不能不假思索选择他们走不通的那条死路。

2.2 卫生保健课程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章节中,更应该将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作为一个重点介绍的内容,全面系统的讲述,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性传播。性教育和艾滋病的预防实际上是一个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在青春期,艾滋病的预防教育算是性教育的一部分,在预防艾滋病的过程中,只有恰当地接受了性教育,才能够比较有分寸的把握住自己,在预防过程中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向青少年人群中迅速传播的艾滋病本身是一种什么疾病,有多么严重,传播速度有多么可怕。其次,必须能够让学生明确性传播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所占的比重,在学生诚惶诚恐谈论这一疾病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加入性教育。

比如因为越早发生性关系,一生当中就越不可能保持一个。而多一个,就多一次感染的机会。越多,碰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伴侣的可能性越大,告诫她们一定要谨记,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是唯一的法宝。比如女孩子为保证自身安全必须做到不和临时伴侣或不认识、不熟悉底细的伴侣发生性关系;不能和有许多不同的人发生关系;如果没有或不能弄清某人的性关系史,不要和他发生性关系,或者只将严格限于不会接触到等分泌物及血液的活动,比如拥抱。在讲到这些时学生每每都会感到所处的环境的可怕,其实这也正是想让学生在要做出不恰当的时候能够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

2.3 还有一些性保健知识可以在生活行为方式与健康、性格与健康等章节内容中提出。

由于刚进入青春期,很多女孩生理卫生保健知识都不懂,有些爱美的女孩就常喜欢穿显露体形曲线的紧身衣,比如紧裆裹臀的三角内裤或高弹紧身健美裤。这类裤子紧裆、包臀,面料多为化纤织物又密不透气,使阴道分泌物和汗液不易散发,极其适宜细菌孪生繁殖,引起阴道炎,而这些疾病也是属于性传播疾病中的。还有些女孩性格偏向文静内向,不论上课下课学习还是休息时间一直坐在座位上,除了去厕所的时间外整个一天都在坐着,可怕的是,调查研究发现,对女性来说,久坐不动可以导致各种疾病,首先,久坐不动会使会位温度过高,尤其是在月经期,温度过高会使卫生垫上的细菌大量滋生繁殖,容易引起阴道和生殖系统炎症。其次,久坐会使“卵巢缺氧”,成为伤害卵巢的重要因素。长时间坐姿不佳,还可能引起慢性附件炎。对于那些本身就有子宫过度前倾或者后屈问题的女性来说,久坐还会导致经血逆流入卵巢,引起下腹痛等问题。

因此在这些章节中融入性知识教育的例子既符合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于保护青少年女性自身健康来说是相当珍贵的知识。

2.4 再比如讲大气环境与健康中太阳辐射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时,就应该把很多女孩子常常忽视的问题:内衣裤的晾晒作为例子进行教育。很多同学知道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但是就是不懂得把内衣裤拿到阳光下去晒,或者在人看不到的犄角旮旯里晾干已经成了她们的习惯。另外也有些是因为不懂得阴暗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

此外女性的保健以及月经期的其他很多性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完全懂得的,也有知道一点,但不完全。而她们的其他课程当中又涉及不到这些重要的健康知识,因此,在卫生保健课堂融入这方面的教育显得特别突出与重要。

参考文献:

[1] 樊尚荣. 女青少年生殖健康面临的问题[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1055-1056.

[2] 尹士奇. 卫校女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7)553-554.

[3] 王艳兰. 青春期性教育紧迫性探讨[J]. 医学信息,2009,1(10)28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