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丽水;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思考
丽水市地处浙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全市地貌以中山、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可以说,丽水是一个山清水秀,生态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
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于1998年将旅游业确定为地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丽水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丽水市瓯江流域旅游开发专项规划》和《丽水市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等一系列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旅游产业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前三季度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19.5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42.59%,旅游总收入达53.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41.28%。但从旅游发展的宏观战略看,丽水旅游业的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产业的发展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丽水市域旅游资源概况
(一)资源丰度及构成
在浙江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资源普查中,丽水市共认定2365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类型覆盖了全部的8个主类,占93.55%,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20个,占77.42%。
(二)资源品质及分类差异
二、现阶段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支撑条件滞后
丽水市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处于全省之末。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的建设是一个初期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的经济行为。若要建设高品质的旅游风景区,需要资金的集中投入,如宋城集团宋城景区建设资金6.5亿,宋城集团杭州休闲博览园项目投入资金达到30个亿。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丽水旅游业特别是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内源动力较弱。
(二)市场与区位支撑条件不足
丽水市位于长三角边缘,虽已与上海、杭州、江苏等客源地实现高速公路交通,但在途时间还需花费3-5小时,离旅游交通快捷、舒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这对开发短途精品游、周末包价游和度假休闲游等产品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投资方向带来的产业发展的结构矛盾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业和农村建设、工业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等等。近年来,丽水城市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旅游资源规划与后期经营相对脱节
(五)本地旅游规划开发人才紧缺
目前凡涉及旅游规划和开发环节,我们就会想到用“外脑”,将规划环节委托给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操作,本地人员往往只充当带路员、讲解员的角色,真正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等规划人才很少。如此这般,将造成规划设计方案与当地实际脱节,不能更有效提炼树立当地旅游资源特色。
三、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实施对策:
1.政府要在旅游资源招商引资、市场培育和监管发挥积极作用。
(1)在掌握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基础,积极引入各种经济形式,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和活力。
开展“招商引资”,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其视为工作重点,招商引资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政策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大家往往把重心放在如何招商,眼光落在怎么引进上,对招商引资的整个过程考虑甚少。实际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与一般的招商引资有所不同,它不是实际投资的结果,它更是一项综合工作,是一级政府科学决策的体现,也是投资方与当地资源结合的主要平台和途径。政府在这当中角色定位的如何,作用发挥的如何,工作开展的如何将直接影响“投资资本”与“旅游资源”的联姻,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生成和发展。
所以,在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应更加重视过程管理,提高产业生成的机率。那么,运作过程管理可以概括为十步:
区域战略规划与资源招商项目设计
资源招商的项目包装
资源招商政策制定
资源招商资料制作
资源招商
资源招商考察与谈判
资源招商合同签订
资源招商的合同落实与协作推进
资源招商的持续服务
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2)注重规划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客源市场培育,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3)加强项目开发建设和项目经营的过程监管
2.引导鼓励多方参与规划,注重规划创新。
旅游资源的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过程,而且也是一项决策过程;它不仅是一种科学规划,而且也是一种实用可行的规划,二者必须同时兼顾。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经济行为。
重视了旅游资源规划,我们还要追求创新,追求规划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以保证我们规划工作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适度超前性。
3.深化改革,合理配置资源。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论文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关键词】 水资源 管理工作 探讨
一 概述
三明市区位于福建省中西部,设梅列、三元两个区,总面积1224km2。其城区是三明市辖十二个县(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福建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境内主要河溪有沙流干流及其支流15条,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约10.29亿m3。
二 工作回顾
1988年《水法》颁布之后到2002年新《水法》颁布之前,我国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规定了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层次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为了加强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力度,三明市水利局设立了水政水资源管理科,梅列、三元两区水利局也相应设立了水政水资源管理股,履行辖区内水资源管理的职责,使市区水资源管理初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以后,水利部、建设部、国家经贸委、林业局、矿产部等部门之间进行部分职能调整,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才基本上划归水利部门。但水资源管理在某些方面如城市供水、水环境的有偿使用规定不明确等,仍影响了市场机制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2年新《水法》实施后,明确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笔者认为,水资源统一管理、监督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相分离的体制是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新《水法》的颁布实施,使市区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显著成绩,连续几年获得省、市政府和水行政部门的表彰。
三 存在问题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政府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调节的行为。三明市、区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历来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无论在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还是在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切实维护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态势。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传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在科学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配套法规、规章不健全
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水法制体系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利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虽然已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水法律法规,省政府及关部门也配套出台了部分规章条例,但配套的法规条例不够健全完善,甚至滞后,不适应地方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施。
2. 水资源规划工作滞后
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三明市区是1958年始建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综合规划和域水资源规划工作滞后。目前,除贯穿市区的沙溪干流已完成流域规划外,其余15条支流没有进行完整的流域综合规划或专业规划,使部分支流、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无序。由于缺乏水资源和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使城市规模、经济开发区布局与水资源状况不相匹配。根据三明市区“南拓、北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将逐步建成7 个工业区。而这些工业区的规划建设,都未充分考虑水资源这一制约因素。城市综合规划不够科学、完整,忽视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生产、生活供水安全缺乏可靠的保障。以市区饮用水的水源为例,白沙水厂的源水取自沙溪河,沿河两岸有众多工矿企业污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从长远看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下洋、富兴堡水厂的源水来自东牙溪水库。而东牙溪库区右岸及上游有三郊线省道穿过,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有毒物质注入库内,后果可想而知。市区水资源统一规划和新辟城市第二水源问题,已刻不容缓。
3.水资源统一管理不到位
水资源进行分割管理的体制,严重违背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新《水法》尽管在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水资源分割管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县级以上水利部门虽然名义上是实施统一管理水资源的政府行政机构,但实际上有许多部门至今仍介入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市区防洪、取水、供水、节水、排水及污废水处理等管理工作,分别由水利、建设、环保、国司等部门分割管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不到位,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不能有效实施;城乡供水、用水难以统筹计划;不同管理部门追求各自最大效益,无法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形成水资源规划、利用、开发、保护的良好循环机制等。
4.水污染与水环境治理不容乐观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几年来通过组织实施“一控双达标”、“水环境综合整治”、“蓝天碧水治理工程”及创建文明城等活动,取得了治理工业和生活污废水的明显成效。但市区水污染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治理仍不容乐观。据2004年水质监测和评价,市区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4300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约1600万吨,分别占沙溪流域(全流域11793km2,梅列断面9545km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的33%和40%。沙溪干流市区河段列东大桥监测点水质为劣Ⅴ类,碧口监测点水质为Ⅲ类水。随着市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场将成为又一主要污染源之一。市区水污染与水环境的严峻形势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四 结语
关键词:城市水源管理保护
On Strategies of Urban Water-SupplySource Field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Jining City
GUO De-wei1WANG Wei-dong2TIAN Xiu-li3LI Meng1
(1.Jining city office of water resources,2. Jining city water conservancy machinery company,
3. Jining cit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ompany, Jining,Shandong 272019;)
Abstract:Water resource is lifeline of a city.due to rapid delevelopmengt of economy in recent years,urbanization level isenhancing,population is condensing,water demand is rapidly increasing,and thus the conflict betwee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s getting worse.Water crisis caused by shortage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trict condintio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o ease the water resource crisis depends on scientific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enhanced managemengt and regulation of urban water resour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iority and guarantee of citizens’drinking water security,as well as foundation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Urba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gt; protection
一、全市水资源状况
1、全市水资源状况
全市河流众多,有流域面积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除黄河、大汶河外均流入南四湖。东部山区有5座大中型水库和246座小型水库,总库容5.83亿立方米。南四湖多年平均径流量29.6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9.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3.7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2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08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30亿立方米。
2、城区水资源状况
城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1.78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多年平均为1.26亿立方米。经调查核实市区(梁济运河、光府河之间,南外环以北,金宇路以南)共有自备井184眼,平均日开采量为4.3万立方米。城区公共供水日开采量为11万立方米,自备井取水量占市区总取水量的39%。
二、目前城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城区水资源管理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中心任务,结合民生水利,服务民生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加强了城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济宁市城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满足了城区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的要求。加强了城区水资源管理力度,统一了城区自备井管理,实施了取水许可登记、计划节约用水、计量征收水资源费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善了城区水环境监测等保护措施。
1、完善了全市城区水环境监测,及时城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信息
每年从市及县市区水资源费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水环境监测工作。从1998年开始完善了我市水环境监测网络,每年完成四个季度的水质监测及 “济宁市水功能区水资源状况通报”(47期)。其中城区水环境监测点地表水有30个,地下水监测点45个,水质监测点覆盖了济宁市城区和郊区。加大对城区地下水源地地下水水位观测信息化建设,城区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井60眼,对城区水位实行预警管理机制,为及时掌握水位动态提供一手资料。
2、积极开展关闭封停自备井工作,严格城区取水许可审批,规范城区水资源管理,保护地下水环境
针对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污染和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对城区无证取水和涉及生活用水水质不合格自备井的封填工作,封停违法自备水井290眼。经封停自备井后,取水量减少加之受连年丰水年的影响,近年城区地下水位出现回升趋势,据实测数据,2008年底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0.38m,比2003年底平均埋深26.08m上升了15.5m,缓解了城区地下水超采。
3、加强城区周边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防治水资源污染
加强城区周边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城区周边梁济运河和光府河分别属于省水功能区一级区划梁济运河济宁调水水源保护区和光府河泰安济宁开发利用区,城区南面是南四湖上级湖调水水源保护区。对水功能区的入河排污口严格按照水功能区要求的水质目标及《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进行监督管理,严格审批设置。加强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及水质评价。全市设立水功能区标志牌31个,向社会宣传水功能区,增强全民关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市城区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是城市的生命线。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口集中,需水量增长较快,城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我市城区水资源管理存在职能交叉、利益各异、各自为政等问题,水资源难以优化配置、科学开发,水污染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理,节水工作不能有效开展,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就得不到有效遏制。这些问题给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了严重危害,影响我市供水安全。
1、城区用水集中,地下水资源问题日渐突出
城区地域狭窄,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加大。而我市城区用水依赖单一的地下水资源,造成我市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环境逐渐恶化,不但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而且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供水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我市城市供水管网老化、锈蚀,导致供水漏失率在30%以上,大大增加了供水成本,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加快地表水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解决地下水资源的矛盾已成当务之急。
2、城区水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我市历史上城区工业以化工、造纸、酿酒、制药为主,都是高耗水、高排污的行业,工业结构性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水渗透严重,使地表水体的水质污染不断加重,而地下水的超采加剧了地表水污水的下渗。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深层承压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质正逐年恶化。目前,城区潜水已不能作为饮用水使用。
3、当前城区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水资源现状不相适应
当前我市城区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需要加强我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目前我市水资源管理 “多龙管水,政出多门”。如管水资源,但不管饮用水规划;管饮用水水源地的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等问题比较多,难以对水资源的统一的科学规划和调度。
四、加强我市城区水资源管理下步打算
针对我市水资源管理当中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科学规划、管理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真正做到民生水利,服务民生。加强我市城区水资源管理的下步打算:
1、依法科学规划城区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力度
按照《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城区范围内实行最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取水井的档案管理,做到一井一档案,加强对水源井量与质的管理,逐步把城市水资源管理纳入专业化、法制化轨道。组织对城市水资源状况开展全面调查和评价,编制规划,出台城市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设立保护区,严格取水许可审批
积极开展济宁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及应急供水预案研究工作,对市城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摸清我市城区水资源状况,预测城区未来水资源供需状况,提出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表水、地下水、中水联合调度,当地水、外来水、再生水资源多水源并举的供水方案,实现城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居民饮水安全。该规划将对城区水资源的科学开发、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完善地下水监测,定期济宁市地下水状况通报
为科学合理地掌握全市地下水水位动态,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已设全市水质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加密城区及周边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点数量,对不同地下水含水层的水质分别进行监测,将济宁市地下水状况纳入济宁市水功能区水资源状况通报,每季度向社会;每年年初对上年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形成年度地下水评价报告,以便详细系统的掌握我市地下水环境动态变化规律,更有效地对地下水进行监控保护。
3、逐步封停城区自备井,合理布局水源井建设
规范自备井的管理,实施计划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一是城市公共供水与单位自备井供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应对供水突发事件,对社会民生是有利的;二是可以均衡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供水成本。对富余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避免长途输水造成的浪费;三是水源地建设应依法开展水源地勘探及论证工作,科学合理调度供水水源,防止局部开采强度过大,产生掉泵及越流补给造成浅层水对深层水的污染。严格城区自备井加强管理,逐步封停水质不达标和管理不善的自备井
4、加强对城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区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目前地下水资源作为城市单一水源现状,须尽早规划替代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积极开展我市城区地表水源规划和中水利用规划。首先,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地表水资源,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引黄、引汶工程,建设地表水水厂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加快中水回用管网建设,积极开展中水回用工程。
按照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做好分质供水。公共供水的水源来至于城区深层优质地下水,经消毒处理后通过管网远距离输送,应主要供居民生活用水。对景观、建筑、部分工业等用水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采用地表水、中水,或经批准可由自备井供水,避免了优质水源的浪费,有利于节约保护地下优质地下水资源,确保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的安全。
5、加快我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全面理顺城区水资源管理体制
加快我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强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不仅包括持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也包括抵御突变破坏――防洪,还包括水环境与生态的维护。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即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为什么要以水务局管理城市水资源[J].江苏水利,2000,(4):4-6.
1.1GIS技术在水资源规划与评价中的应用在常规水资源评价中,一般只重视评价区域水资源及其利用数量,而无法利用有效工具评价水资源空间分布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影响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GIS具备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将其应用到水资源评价中,不仅能够提供直观、理性的可视化工具,而且还能够准确、快速处理空间信息,存储、管理和分析水资源评价数据,为研究区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差异提供有效表达手段。同时,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以GIS技术为依托搭建水资源规划管理平台,能够为水资源规划提供大量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满足水资源规划管理对空间信息的需求。此外,水资源规划管理平台,还能够在自动生成流域自然地理和社会要素地图的基础上,绘制流域水资源供需图、水污染分布图、供水影响图、灌溉规划图等,进而分析流域水资源蓄量、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为水资源规划提供高层次的决策依据。
1.2GIS技术在生态用水量计算中的应用所谓的生态用水量也被称之为生态需水量或是生态环境用水量,这是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而出现的新概念,从广义的角度上讲,生态用水就是维持全球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实际水量,如河流、湿地等维持自身功能的需水量。生态用水是目前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借助GIS集成生态环境调查结果及相关数据,可以为生态环境的评价、管控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详实、具体的资料。同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各个地区不同的土地覆盖植被类型的面积,再结合生态用水量的计算模型,便可准确计算出生态用水量。
1.3GI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防洪减灾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对洪水风险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对水灾成灾机理的探讨以及对防洪减灾体系的完善等内容。GI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防洪决策支持系统。GIS在该系统中的应用有空间数据管理,如查询、检索、更新等,借助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并为各种应用模型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②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应用GIS技术可以将洪水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以及损失评估等几个方面的自然、地理、社会因子的相应权重进行空间叠加,这是分析洪涝风险及对其进行区划的有效手段之一。③防洪。GIS技术在城市防洪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积水退水的预测预报、排水设施管理、暴雨分布的可视化显示、暴雨时空特征分析等等,这为城市防洪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中的发展趋势展望
2.1GIS研发标准统一化当前,在GIS技术研发领域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使得GIS开发平台和数据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缺乏对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研发的针对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建立统一的GIS应用规范和研发标准,使GIS能够满足大范围内的水文信息交流,为构建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网络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2.2建立水文水资源地理空间数据库以GIS技术为依托,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水文水资源地理空间数据库,如水旱灾情数据库、雨情数据库、水情数据库等。将流域内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自然资源信息、社会经济情况等信息纳入到数据库中,并做好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工作,始终保持数据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水文水资源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加强;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也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1.我县自然地理情况及水资源的现状
天全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那味山脉南段,康巴文化线东端。县辖23个乡(镇),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人口14.3万人。
天全县纬度位置跨北纬30°,四川盆地登上青藏高原东坡,东西海拔悬殊,气温差异大,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年平均降雨量达1660毫米,天全降水量丰沛,雨季长达半年,丽日多在200天以上,是全国日照时最少的区域之一。天全县境内河流纵横密布,天全河为境内主要干流,是青衣江一级支流,流向为西北向东南,全长109.4公里,流域面积20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56%,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07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3.65亿立方米,天然落差3590米,水力理论蕴藏量11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71万千瓦,目前全县水电总装机容量5万多千瓦。
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缘由
2.1 严峻的水资源现状呼唤加强水资源管理
天全县自产水量37.71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9.4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14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倍,水资源总量虽丰富但受降水和地形影响,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造成水资源短缺。
我县主要干流天全河为青衣江流域二级支流,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下游雅安市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对环境、水质、供水保证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全县水资源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2.2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生态能力既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管理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3.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3.1严格实施和落实“三条红线”制度
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明确要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之后,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四川省和雅安市也相应出台了相关规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规划管理、水资源论证、水量分配、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通过全面节水、定额管理、理顺水价和节水技术改造,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四是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责任考核、计量监控、管理体制、投入机制、政策法规等保障措施,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为充分发挥红线的约束作用,明确取水许可和入河湖排污口限批、地下水禁采限采等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禁止性规定,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威慑力。
3.1.1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以市政府下达我县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根据全县水资源相关规划、水资源公报、近10年的用水总量变化趋势,参考建设天全县城镇布局和工业布局等因素,分解确定2020年前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各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3.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指标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现状、工业节水潜力等因素,参考《雅安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及《雅安市“十二五”节约用水规划》和《四川省行业用水定额》,合理制定我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
3.1.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指标
在农业节水建设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节水灌溉潜力,在参考市、县节水灌溉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1.4水功能区达标控制指标
根据市政府分配我县水功能区达标率指标,综合考虑辖区内各河流、水库、湖泊水体现状及水功能区划分,制定我县出入境和管辖内的河、湖、库及地下水水质考核指标。其中,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按《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进行评价考核。
3.2 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工作
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领导小组,确保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是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宣传载体的作用,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扩大宣传面。
要通过宣传,使人们改变对水的传统观念,转变对水的认识,即: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转变为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等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教育和动员人们都来爱惜、保护、节约水。
3.3切实做好全县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县早在1996年就已经编制完成了《天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报告》,该报告全面论了天全县水资源数量、质量及水能。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
(1)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2)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
(4)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3.3 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节约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节水本身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手段。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争取项目资金全面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工作。
(2)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3)切实加强全县节水性社会建设力度,推广节水设施应用。
(4)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供水水源地。
3.4 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
征收水资源费,是国家作为公共管理者和资源所有人,对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调节的一种管理措施。我们作为管理措施的执行者,应当强化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工作,根据以往的征收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加强宣传。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宣传画册等形式,大力宣传,提高用水户的交费意识。
(2)落实政策。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征收水量、征收标准执行。
(3)强化措施。实现取水许可准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取水和隐瞒取水量行为,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合作,在需办理但未办理取水许可证或未按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的企业和个人不予办理相关手续等工作。
4.结束语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天全县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提供更好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J].中国水利,2012(7).
[2]陈雷.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J].中国水利,2012(10).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相关规定,紧紧围绕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构建与我县水资源相适应的指标体系、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好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不同区域的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根据市水务局分配给我县的指标,确定我县2020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2020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4.8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为1.46亿立方米(不含地热水资源)、地表水为3.37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为3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1%。到2020年,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明确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以现有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县的水资源监控系统,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落实考核制度。到2020年,全面建立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一)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编制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水资源供求中长期规划,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水资源规划体系。实施水工程建设、涉河涉水建设、乡村土地开发等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并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
(二)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事前管理,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镇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在进行工业园区、行业专项规划时,按要求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办理取水许可,进行审批和核准立项。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工。加强水资源论证事后监督,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
(三)严格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根据我县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按行业和区域对用水指标进行分解,优先保障生活,统筹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用水总量统计,准确客观反映全县行政区内用水总量,为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根据当年来水情况和企业计划产量,定额下达用水计划。
(四)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严格控制新增取水,从源头加强建设项目需水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或不满足清洁生产相关标准的,在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一律不予受理。建立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台账制度,规范相关文件、表格,理顺许可管理手续程序。
(五)严格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认真执行黑龙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对故意拖欠、拒缴水资源费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六)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实行地水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地下水禁采、限采、压采等地下水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区域和重要水源地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双指标监测体系。划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严禁取用地下水发展高耗水产业。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限期关闭在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井。
(七)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针对我县水资源、水工程条件,顺应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快实施河流治理和水源地保护等工程,保障城镇生活、工业发展供水需要。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设立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县的节水工作。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开展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公共机构节水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创建活动。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引水、调水、取水、供水工程优先考虑节水。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发挥价格杠杆对节水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取水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省用水定额,按照用水定额核定取水量,对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强化用水监控管理,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推进计量设施安装工作,使节水考核工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实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对各类取用水户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促进取用水户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提高。
(三)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实行节水器具准入制度,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针对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节水减排力度,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应制定节水措施方案与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申请一并报批。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成,着力降低管网漏失率。发展污水处理回用或雨洪资源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出台鼓励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一)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建立水功能区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评价,制定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方案,落实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经费。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对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程序,加强监察力度,对违规排污入河的,依法惩处。将水功能区监测和达标建设纳入我县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安全达标建设工作。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已设置的排污口由县水务局、环保局责令限期拆除。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立项建设备用水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建立和完善水源地水质水量监测体系,定期公布水源地监测情况。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和建设,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三)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河湖确权划界工作,推进河湖健康评估,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维持河流合理基流和湖泊、水库以及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河湖生态健康,贯彻落实水生态补偿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我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县政府依据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工作方案,对相关责任部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完成情况、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相关责任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领导,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实施监督管理,研究解决全县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发改局:负责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在审批和核准项目时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度论证程序,进行审批和核准立项;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出台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的政策文件,项目备案、核准、审批中,严格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禁止高耗水、高污染项目进入我县;负责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结合全县用水状况,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参与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负责水价改革,适时调整县城自来水水价、农业灌溉水价、再生水水价,逐步建立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
水务局:负责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用水指标的分解;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监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审批;水资源费的征收;地下水动态监测;计划用水管理;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机构和水政执法队伍建设;计量设施的安装;农业节水工程建设;非常规水开发利用政策的制定;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节水宣传;负责承担组织、协调、综合工作。
财政局:建立水资源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监测控制、管理执法的投入;参与制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项目年度计划,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经费;提高水资源管理经费拨付效率,加强对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的监管,依法开展水资源费使用管理监督检查;负责落实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负责落实将水资源管理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资金的统筹、管理、监督;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稳定投入机制,保障资金合理使用。
工信局: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对工业节水的技术指导,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负责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工业企业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改造,积极争取国家节水改造资金;负责节水型工业企业创建活动。
住建局:负责进行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负责城镇自来水管网改造工作,降低管网漏损率;负责备用水源建设;负责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负责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用水户计量设施的安装;负责对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统计;开展城镇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环保局:负责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和企事业单位排污量,制定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方案并对水功能区水质进行监测;加强对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监督管理;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清理;制定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对超标排放的企事业单位责令其整改并依法予以查处、征收超标排污费;开展河湖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贯彻落实水生态补偿制度;负责监督检查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力度,促使达标排放,改善水环境。
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对生产和销售环节产品节水强制性标准符合性的监督检查,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文广体局:组织新闻媒体拍摄相关宣传片,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及文艺节目开展水资源宣传,增强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配合做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配合水务、环保、住建、工信、国土等职能部门,对县内违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曝光,营造舆论声势,震慑违法行为。
统计局:负责提供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及经济指标等数据和考核指标数据的测算。
国土局:负责河湖确权划界工作。
法制办:负责审核关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及再生水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协调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行政执法,搞好水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编办:负责设立专门节约用水的管理机构,并落实管理人员编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各有关职能部门完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辖区内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节水宣传及节水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辖区内违法取水、非法排污、水体污染、水环境保护、新建高耗水、高污染水项目的巡查与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并配合处理。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三)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控与统计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取用水户监测网络、地下水监测网络、水功能区监测网络建设,监测数据作为考核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依据之一。逐步提高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2020年实现全县水功能区监测全覆盖和监测常规化。规范水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用准确的监测数据和法定的统计数据作为我县政府考核的依据。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 A
1.关于GIS的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新技术学科,它是一种可以有效的收集、存贮、分析、再现空间信息的信息系统,是专用于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和管理的计算机技术系统。GIS的处理数据能力很强,它不仅利用属性数据,更利用空间数据,将地理空间模型化并存储在计算机中,这样便于对地理信息的快速查询,空间分析,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
GIS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信息的采集、提取、分析、管理和输出,这些数据具有典型的空间性和动态性;二是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以及动态预测能力,尤其在地理科学的融入,地学模型的应用上更显优势;三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与数据编辑和管理的结合,使数据信息的应用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为重要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GIS与水资源管理
水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宝贵资源,所以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是当今社会资源配置的重中之重的大问题。水资源管理(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需要快速、准确的获取精准的地理信息、水文信息、空间信息等,以便增强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性的了解。所以GIS强大的数据整合能力可以为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很多方便,应用这些技术优势,能够更好地实现大范围内水文信息的提取、整合与编辑,这对于后期的水资源决策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水资源决策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资料,对于加速各方面技术的研究都有着良性影响。
基于GIS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是一种灵活有效的规划管理工具,它能够克服传统的大尺度战略规划的缺点。例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紧密结合水资源空间与属性数据库构建起来的用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一种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水资源信息的查询检索、综合分析、动态预测和评价、信息输出等功能。借助此类基于GIS的管理系统可以自动的生成流域自然地理和社会要素底图,以及以这些底图为基础的流域水资源工序图、水污染分布图、灌溉规划图、洪水来源以及洪水影响图等,还可以完成规划流域内水资源储量、分布、水资源和人口分布关系的分析、水资源和区域社会关系的分析、预测信息等地理分布上的查询和管理,包括单一对象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剖面显示、补给和开采模拟等。我国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全国水资源规划管理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对于水资源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使水资源数据管理走向更加系统、科学的道路。
3.GIS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GIS是管理和研究水资源空间数据的重要应用系统,水资源的空间管理和决策很多时候都要依赖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学、运筹学、控制论、行为科学和人工智能为基础,运用信息仿真和计算手段为基础,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库、信息和模型来辅助决策者或决策分析人员解决结构化和半结构化问题,甚至非结构化问题的人机交互系统。基于GIS技术建立的空间数据库是此类系统的核心,也是相关水资源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参考数据,只有在这些精准数据上进行决策规划,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做出科学而正确的决策。
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决策支持平台可以更好地完成时间、空间数据的管理,从搜集、查询、检索、更新和维护等方面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应用,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为决策提供可靠地信息辅助支持。马镇等利用GIS开发了哈尔滨市的城市防洪体系,加强了对防洪警报、防洪预案以及洪涝灾害的检测和评价,对城市的防洪抢险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由北京大学、长江流域水环境检测中心开发的全国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面向国家、流域、省市及某一具体区域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参数的水环境管理信息分析、决策方案模拟与优化的综合系统。该系统借助GIS强大的空间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再利用全国7大流域及其主要支流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象、水文、河流水力特征等基础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土地利用状况、污染排放情况、污染事故情况等污染信息,利用模拟河流水质变化特点的多种河流水质模拟计算机模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国7大江河中某一流域或某一区域的历史、现状水质空间分布情况;全国7大江河中某一流域或区域在具体某一特征条件下的水质时间、空间分布预测等。
另一方面,GIS对基础背景数据的管理优势,也为水资源管理领域中水资源监测评价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借助GIS的直观和理性的可视化功能、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数据维护和更新功能等,通过分析水资源环境及其生态变化背后的各种驱动因子来揭示水资源环境及其生态变化响应的机制,从而模拟流域水资源环境变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化响应。同时可以将空间数据和各种属性数据进行多层次整合、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和评估,从而为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服务。例如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济宁水情分析中心和水文站点顺利完成建设,并且成功编制了一套济宁市雨量等值线软件,完成了济宁市中小河流治理水文站点布设及数据库整合,完成了水情交换系统安装调试工作,结束了原传输系统近10年的使用。
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未来的发展
GIS的应用与开发一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GIS的应用提升了水资源的信息管理水平,对于当前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但当前GIS应用与开发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水流运动、水质的时间序列以及周围空间环境的数据耦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同开发单位之间水文数据组织和设计方式的差异也为互动操作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大范围的水资源数据模型的构建等。建立水文水资源地理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决策的基础,因此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尤其是具有水文水资源领域特色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如雨情和水情数据库、水旱灾情数据库、蓄滞洪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等。对于水资源管理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数据库不仅包括流域内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同时还应该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环境、经济情况等基本数据,并且能够进行实时更新,保持数据的高度准确性,全面性与即时性。
进一步建立水资源管理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是近年来在常规决策支持系统和GIS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信息系统。这种系统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开发难度比较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分步实施,成熟后在予以推广。从我国水文水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建立黄河与长江的水文水资源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进行试点的最佳地区,对于后期加强全面水资源信息网络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平夫,王艳颖.GI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科技信息,2011年
[2]彭胜.GIS技术在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
[3]张海延.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校学报,2013年3期
[4]马振.哈尔滨市城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
[5]梁永万.信息技术
[6]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于景录.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吉林水利,2009年
[7]刘金来.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趋势.总过科技博览,2011年
[8]张弘刚,王虹,徐东晶.水文水资源领域GIS应用综述.吉林地质,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