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营销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xx微博营销方案计划书范文1
对于演出机构或票务机构而言,可以通过微博来传递演出信息,用文字讲述其亮点,用图片展示其海报,用视频链接播放其片花,加入订票官方网站的外国投资地址,同时还可以在微博上开展抢票及抽奖等活动,如图3-7所示。
下面以某话剧的微博营销为例,说明一个微博营销策划的过程及微博营销策划书的撰写要点。
一份营销策划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准确、完整地表现营销策划的内容。策划书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传达策划者的真实意图,显得极为重要。第二,充分、有效地说服决策者。作为一份合格的营销策划书,首先要做到使阅读者相信;在此基础上再使阅读者认同。对于一个策划者来说,首先追求的是:决策者能采纳营销策划中的意见,并按营销策划的内容去实施营销方案。
营销策划书的编制原则通常有四个方面:逻辑思维原则、简洁朴实原则、可操作原则及创意新颖原则,微博营销策划书的编制也不例外。
营销策划书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封面(含策划书的名称、被策划的客户、策划机构或策划人的名称、策划完成日期及本策划适用的时间段等),前言(简单介绍委托情况,策划的目的,以及策划的概略情况等),目录,概要提示、正文、结束语及附录等。
在微博营销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正文,其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营销策划的目的:如,为了扩大话剧《雷雨》的推广营销渠道,制订出一套社会化媒体营销计划。
(2)演出机构背景状况分析:对演出机构的基本情况加以介绍。
(3)营销环境分析:包括当前市场状况、市场前景分析及产品市场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前者还包括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的状况、市场成长状况及消费者的接受性。
(4)市场机会与问题分析:包括针对产品目前的营销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及产品的优劣势分析。其中前者可能需要描述一般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演出团体知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较小;演出的营销推广渠道过窄,互联网上信息量不足;潜在观众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希望获得互动;潜在观众希望了解演出团体的详细信息;票务销售及咨询服务质量差,令消费者不满;票务销售中没有相应的促销,未能刺激消费者的兴趣等。
(5)营销目标:营销目标是在上述基础上,使该话剧的曝光率增加两倍,占领社会化媒体平台,并使得经济效益目标达到:票务总销售量为张,预计毛利元,市场占有率实现。
(6)营销战略:通常包括营销宗旨、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及广告策略等,其中渠道策略中应该提到利用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渠道。
(7)微博营销实施方案:根据策划期内各时间段的特点,推出各项具体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要细致、周密,操作性强而又不乏灵活性。以下为话剧《雷雨》的微博营销的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可能包括了账号申请、品牌宣传、产品营销、产品促销、产品体验分享及评估与优化等阶段的规划。
(8)策划方案各项费用预算:这一部分记载的是整个营销方案推进过程中的费用投入,包括营销过程中的总费用、阶段费用、项目费用等,其原则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费用预算方法在此不再详谈,企业可凭借经验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制定。
(9)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这一部分要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并明确评估方法及评估周期。
(10)营销方案调整流程:这一部分作为策划方案的补充部分。在方案执行中都可能出现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方案贯彻必须随时根据市场的反馈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此处说明营销方案调整的操作流程与规范。
微博营销策划书的编制一般由以上几项内容构成,其中包含了与微博进行配合的其他渠道的营销规划。不同的企业可能产品不同、营销目标不同,那么所侧重的各项内容在编制上也可有所取舍。其中,一些细致的实施计划可以参考上述方式进行详细的制定。
20xx微博营销方案计划书范文2
为了做好微博营销的必须要清楚三点,什么是微博,为什么要做微博,怎样做好微博营销,重点阐述怎样做好营销。什么是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博客,但是它不同于博客,140字的限制体现出方便、快捷的特性,便于全民参与,这也是为什么注册用户最快过亿的产品(不到两年的时间)。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要做微博营销,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盈利的模式。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所以虽然短期内也许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但是可以作为宣传企业文化、产品的一个平台。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官方微博都由专门的人员来维护运营,还花费大量的金钱做活动,吸引粉丝、讨好粉丝。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怎样维护运营才能吸引粉丝达到宣传的目的呢?做到一下几点基本成为共识。
首先,人们每天上网看新鲜事物的时间通常比较趋向于几个集中的时间段:上午9∶30~12∶00,下午3∶30~5∶30,晚上 8∶30~11∶30。这几个时间段就是发微博的黄金时段。按照在线用户的活跃程度来排序,一般是晚上活跃用户最多,上午其次,下午稍少一些。
当然,工作日和周末的最佳发微博时间大不一样。在工作日,人们朝九晚五上班工作,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集中上网的时间。周六和周日因为大家要休息,上网看微博的时间相对工作日要少很多,而且分布也不是很有规律。一般来说,周末上午看微博的人少,下午和晚上要多一些。而且,周六看微博的人最少,周日要多很多。如果你写微博需要每周休息一天的话,那选择在周六休息就准没错。
其次,根据微博读者对象的不同,发微博时间也略有差异。比如,如果你写微博主要是给大学生看的,那你也许要考虑到,大学生没有太明显的周末、工作日的规律,周一到周五因为要上课,白天反而上网的时间少,周末上网的时间则最多。所以,发给学生看的微博,可以选择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的下午、晚上发。
再次,微博内容不同,最佳发微博时间也有不同。例如,如果发的是业界新闻、行业动态,那你最好在上午工作时间发,这时,关心此类内容的办公室职员、白领等人群,多半正在微博上浏览相关信息。如果想有关人生感悟、娱乐休闲、家居生活等话题,那最好是在晚饭之后的时段,大家不再因工作而操劳时发出。周五下午,通常可以谈谈周末娱乐方面的话题。周末或假期则可以面向学生相关内容。
根据昨天浏览风云榜的时候,了解到草根微博中排名全十名的有三个是有关冷笑话、搞笑的,有三个是有关语录的,所以在微博内容的时候要侧重冷笑话、语录,吸引用户的眼球。还有就是人们有一种普遍的从众心理,都喜欢那些按排行榜来关注,这就给新进入的微博用户造成很大的竞争,所以必须首先要学会去关注。
针对以上几点共识的技巧和阿甜提出的要求,结合吉联微博作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一、 发微薄前要做的工作:
1. 首先要有一个简短的介绍吉联,能吸引浏览者,能够知道吉联是做什么;
2. 加入一定数量的微群,这样能够扩大浏览者接触已发的微博,就有一些几率提高粉丝量;
3. 标签很重要,根据新浪标签的推荐,能找到自己产品的受众;
4. 据目前最最普遍的最快的提升粉丝的方法就是礼品鼓励的方式。
二、 微博的内容:
1. 语录:目前杂志微博粉丝量最大的就是《新周刊》,扮演的重要的角色的就是雷打不动的8:00早安和0:00晚安,所以每天8:00与21:00也做到早安和晚安,内容是语录。用语录的时间还有13:00,工作累了需要激励;
2. 笑话:10:30和15:30发冷笑话和搞怪、创意的图片和视频;
3. 行业动态(新品、最新成交动态):9:30和10:00(吉联的产品是B面对电商企业用户的B2B模式,根据数据显示11:30这个时间点是淘宝交易的高峰期,也就是说阿里巴巴、淘宝等一些交易平台在这个时间段比较空闲,所以用这个时间可以用来推广产品);
4.时事热点新闻:11:00和16:00;
5. 广而告之(产品):17:00,快下班了,可以用创意的方式广而告之。
6. 公司的历程、荣誉和最新动态:12:00,这样可以加深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7. 17:00之后到23:00这期间下班的人们都喜欢看电影、听歌、看电视剧,可以自由发挥写一些有关娱乐的微博
这些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改变,但总体的框架不变。
三、 发微薄后的互动营销:
如何做到与粉丝的互动:主动去粉,主动去评论、转发,通过微博的内容与粉丝、公司员工互动。创办吉联微群,让员工加入微群,为了公司的发展(公司的问题、员工的待遇等一些),献计献策,让微群成为员工和粉丝的叽呱的乐土
这就是我对微博营销的一点拙见,这些只是纸上谈兵吧,只是一个框架,希望这些能帮助阿甜能了解到我的一些思路和我对微博营销的见解。如果维护运营品牌微博的不可能计划书那么简单,这还需要对热点的领悟和把握,吸引眼球,吸引更多粉丝,帮助吉联提升知名度。而对热点的把握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因为自己不喜欢打游戏,上网一般都是浏览微博等一些SNS网站、电商网站、门户网站,了解热点、电商吸引眼球的平面广告和写一些东西,语录方面的微博就不用担心,看书的时候收藏了很多。所以虽然我没做过品牌微博,但是以我对互联网的热情,我想我会努力用心做好的!
20xx微博营销方案计划书范文3
关键点:定期赠奖,黏住铁杆粉丝
1、玩转安吉帐号影响力观察
根据新浪微博政府影响力榜旅游行业(包括国内外旅游局及景区)月度排行的有关数据,我们发现,在20xx年的前5个月间,玩转安吉的微博帐号影响力保持在前20位之内。
尤其是在20xx年3月,玩转安吉官方帐号的影响力更上升至第8位,排在浙江省旅游局、山东省旅游局、英国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新加坡旅游局、上海市旅游局、广西旅游局之后。在前20位中排在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贵州省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福建省旅游局之前,可谓是风光无限。
玩转安吉的认证资料显示为浙江安吉风景与旅游管理委员会,粉丝达到10万。一个景区的官方微博何以与诸多
2、玩转安吉帐号高转发内容分析
观察玩转安吉5月以来的微博内容,转发数排在前5名的均是转发赠奖活动。这种活动参与门槛较低,方式简单,转发即可赢奖,激发很多网友参与其中,转发度最高的一条达到了1368。在活动内容上的简洁是否会使活动流于形式,而无益于旅游营销呢?玩转安吉显然在奖品设置上更加用心,我们看到,其活动所赠奖品均是当地特色产品,在进行礼品展示的时候还突出中国美丽乡村的表述,在潜移默化中,网友就记住了安吉的旅游特色和个性化旅游商品。
3、赢奖培育粉丝使用建议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4-03
1引言
最近两年,国家旅游局一直把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因而,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在中国西部的涪陵区,区域内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当地具有优厚的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和打造乡村旅游业的条件,所以找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问题的关键,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改善当地生活条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涪陵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涪陵乡村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性良好、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土壤。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近几年正依托自身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产业等资源,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和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以及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乡村旅游节庆造势,加大涪陵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和产品吸引力。
2涪陵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由于乡村旅游与农业的紧密联系,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功能。但当前涪陵区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仍然多处于以第一代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当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和独具特色,因而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面做得还不够,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2.1涪陵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窄
(1)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协作缺乏
地区经济发展对工业的倾向性比较明显,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旅游产业链过短。而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网络,造成产业链过窄。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产业链中起到核心作用,来带动产业链内其他行业的发展。一般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涪陵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还远未形成规模,产业链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2.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窄过短。许多人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混乱,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农业旅游、农村观光等,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多数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大多表现为农业观光、民族民俗村、采摘园、渔家乐、农家乐等方式。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品牌缺失、品位不高,缺乏差异性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产品竞争只有依赖于价格,最终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旅游活动内容泛化,只局限于城镇居民去郊游、玩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层面,缺乏供游客参与、体验的互动游乐项目,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目前除“农家乐”旅游产品和具备一定规模的民俗村寨观光旅游产品较为成熟外,其它乡村旅游产品如主题农庄、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园区等在产品规划、设计、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3资本吸引力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
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大,创新的意识不强,投资的意识比较弱、招商的力度比较小、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窄,投资的环境比较差等问题,使很多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乡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严重影响市场效益、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和个体经营的村民缺乏营销意识和渠道,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服务对象大多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
2.4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体系不完善
(1)道路交通网络覆盖面不完善。村与村、村与乡镇的交通设施落后,且大多乡村道路为水泥路面,且路面狭窄,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例如新妙镇和大顺乡之间距离较近,但交通却并不畅通。使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延伸存在空间上的不便。
(2)乡村旅游酒店设施建设不足。基于当前涪陵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缺乏一定深度,乡村旅游更多体现为当天往返的一日游。同时住宿设施与当地的乡村环境融合度不高,缺乏主题特色。
(3)乡村聚落的原始风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在发生明显改变。尤其建筑风貌改造明显,越来越趋向于城镇化。乡村村落公共设施建筑被拆除,乡村生活习惯也趋向城市,乡村原始风貌在渐渐消失。乡村民族民俗资源破坏严重,有些已经很难恢复,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3涪陵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思考
3.1乡村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等现状,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产业类型的整合,统一规划整体开展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如打造一些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带。
3.2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构建
只有差异化的设计,才能有效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旅游品牌,实现特色化发展。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明确了品牌定位和形象定位的基础上,要形成产品内容和层次的差异化,以及服务特色的差异化。
3.3扩大旅游商品的产业联动效应
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由“购”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在所有旅游要素中牵扯面最广,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促进最大。而涪陵的旅游商品优势十分明显,如涪陵榨菜、油醪糟、葛根粉、增福土鸡、武陵山老腊肉等都是具有可开发,深加工的旅游商品,其产业联动性较强。
3.4乡村旅游节庆规划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旅游的开发已具有一定基础,如文化马武·第二届文化发展论坛暨乡村旅游推介会,金科农业园展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基础上,可对涪陵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整体策划和营销造势,从不同时节、差异化主题、丰富的节庆活动项目去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3.5营销渠道构建
涪陵乡村旅游要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根据当地资源、产品、区位、设施等条件来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产品,把握旅游市场流行趋势开发乡村度假、休闲、体验、会务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市场特征加强产品营销策划,区域可以展开协作塑造统一品牌,与景区、旅行社、旅游集团、旅游商品批发商、其他旅游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同时改善传统营销手段,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3.6配套设施构建
(1)住宿体系规划
在与乡村旅游环境相融合的前提下,依托现有的低档星级饭店及农家旅馆等,建设乡村主题酒店、农家小院、露营地、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旅馆,如在新妙等地,可结合该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开发以青年旅社、农家小院、客栈、度假疗养和小型乡村酒店为主体进行重点布局,建筑特色应突出怀旧和地方特色。使住宿设施本身也成为旅游吸引物。
(2)餐饮体系规划
涪陵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发展可推行“生态+主题食品”的理念,根据不同区域,可与革命老区特色文化、时代精神、涪陵巴文化、易理文化结合。着重打造涪陵榨菜、增幅土鸡、同乐羊肉、武陵山老腊肉等涪陵餐饮资源。并注重开发菜肴新品、精品,充分时令瓜果、茶叶、药材等开发特色养生保健餐饮。
(3)特色交通服务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应设计相应的旅游交通标示,同时结合乡村农业景观的可观赏性特征,打造乡村旅游风景道。为形成整体形象,可规划涪陵各乡村旅游产业带的交通工具,如景区班车等,均有主题化的象征性标示。
(4)人力资源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有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规划,主要是对当地企业经营人员、管理人员、接待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旅游业开展更为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2007.
[2]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9).
[3]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
[4]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
[5]朱莉,朱静.城市化进程中近郊农业乡(镇)农业产业链拓展策略——以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2012XJYB015)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谭舒月(1986-),女,四川广安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借助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依托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五个一”(建设125个旅游扶贫村,发展100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1000户农家乐,发展1000户农家客栈,发展1000户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旅游扶贫工程。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为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以建设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村、兴办农家乐、兴建农家客栈、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为抓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发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业态,通过农民的普遍参与,实现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目的。
发展原则
1坚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村”的原则。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旅游扶贫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把旅游扶贫村建成有个性、有特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真正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2坚持突出主题、农民普遍参与原则。
突出“旅游扶贫”这个主题,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来做,尽可能吸收全体村民参与,村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
3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的原则。
旅游扶贫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依托当地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坚持留住“乡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要把保护好历史遗存,留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发展目标
从2015年起到2020年,全市力争建成125个旅游扶贫村,分两个阶段实施:2015—2017年,建成65个旅游扶贫村,新增650户农家客栈,6500张标准床位。其中,2015年每县(区)各建成1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18—2020年底,建成60个旅游扶贫村,新增600户农家客栈,6000张标准床位。发展100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1000户农家乐,发展1000户农家客栈,发展1000户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通过农家乐、农家客栈、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的创建,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达到2万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达到5万人,力争每个扶贫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0万元,全市乡村旅游业总收入不少于50亿元。每年通过乡村旅游,直接拉动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间接拉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重点任务
(一)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全面做好乡村旅游扶贫村开发建设规划。由市旅游局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县区旅游局牵头,扶贫办、农业部门配合,在深入调查辖区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逐村编制《旅游扶贫村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齐备、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扶贫村。
(二)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为原则,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企业。二是按照“公司+农户”,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三是动员农户自主创业,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
(三)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对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旅游扶贫村道路、停车场、厕所、水电、通讯、旅游标识标牌等服务设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前提条件。对建成的旅游扶贫示范村加强规范管理和运营,营造良好的接待服务环境。并择优推荐申报全国或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旅游景区(点)。
(四)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依托乡村自然山水景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二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三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大力发展以农村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普旅游产品。四是借助城市近郊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五是选择生态环境优越,交通方便的旅游扶贫村开发养生养老旅游产品。形成“环城依景、融产托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和业态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提升乡村旅游商品档次。一是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加工和精包装,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二是组织村民积极开发民间工艺品,依托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民族服饰、傩面具、剪纸、刺绣、布鞋、绣花枕等手工艺品。三是组织开展旅游商品创新设计比赛,推进旅游商品设计创新。四是在旅游扶贫村扶持发展一批诚信规范的购物店,形成乡村旅游商品和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体系。
(六)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借助**美丽乡村已经形成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一是编制乡村旅游营销策划,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营销,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以乡村为单位,依托当地的特色产品和民俗文化,根据不同季节,举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节庆活动,通过对节庆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特色乡村旅游,拉动消费。三是系统策划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活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观光、休闲、度假、娱乐需求。四是鼓励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智慧旅游,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按照电子商务的“**模式”,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公司协会组织协调、农户互助共享、微媒宣传助力,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活力,实现促农增收。
(七)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旅游、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林业、扶贫、文化、工信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建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鼓励旅游企业或有资质的相关机构对农户进行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八)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加强对旅游扶贫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旅游扶贫工作控制在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加强对示范村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当地城镇化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扶贫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及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领导力量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发展资金到位、分类指导到位、市场运作到位、项目落实到位、工作责任到位。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组织实施,对乡村旅游发展集中谋划、定期研究、破解难题、跟踪服务。市、县(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旅游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阶段发展任务,盯紧旅游开发项目,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督促落实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服务意识,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资金要争取多渠道解决。一是采取市县(区)财政补一点,帮扶部门帮一点,经营农户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二是市、县两级旅游部门在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贫村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介、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补助。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投资发展旅游企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四是鼓励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和有资源优势、有市场潜力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一、深化内涵认识,把握乡村游发展方向
乡村游是工业化中后期步入休闲经济时代的产物,既具有较大的自身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具备强劲的关联带动功能。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发展乡村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多来源收入;体现在产业带动上,发展乡村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乃至拉动区域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文明促进上,发展乡村游能进一步带动农村相关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现代综合素质,促进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度链接融合,实现乡村旅游与乡风文明互促共进。
实践中,一些地方和经营者由于没有正确把握和理解乡村游的产生背景、功能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不同程度存在内涵理解的片面性、策划定位的局限性、建设投入的临时性、发展经营的盲目性和配套管理的被动性等,致使一些乡村游项目出现一哄而上、低层次徘徊、无序竞争、难以持久运作和群众受惠不多等问题。为此,要克服短期思想,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壮大农村经济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产业,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摆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站在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视角谋划好乡村游产业建设思路,促进乡村游朝着“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克服盲目思想,树立精品发展理念。按照把握全局、结合市场、研究特色、搞好创意、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搞好市场调查与科学论证,高标准确定乡村游项目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发展举措,避免模式雷同,杜绝贪大求洋,制止忽轻忽热,反对低水平开发,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完善的配套设施、多样的游乐功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市场声誉赢得游客的信任,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促进乡村游项目可持续发展。要克服单一思想,树立统筹发展理念。确立乡村游区域“一盘棋”思想,跳出就旅游而发展旅游的简单思维定势,坚持乡村游资源区域统筹开发,规划区域统筹布局,形象区域统筹策划,品牌区域统筹打造,不断加大乡村游的组织领导、力量配置、政策扶持和营销策划等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圈或旅游带,不断提升乡村游规模档次、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奉化市滕头村就是一个统筹发展乡村游的典型。近年来,该村坚持把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农俗风情欢乐游等多种旅游方式,走出了一条旅游兴村的发展新路子。2005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并先后荣获“全球生态500佳”、“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二、遵循建设规律,拓宽乡村游发展空间
发展乡村游既适应了城乡居民的现代消费需要,也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但不按规律办事同样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当前,个别乡村游项目资金投入很大而游客却不多,营业没多久就濒临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定位不准、特色不足和缺少营销,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对此,要找准市场定位。市场需求是乡村游生存和发展基础,失去市场乡村游就难以为继。发展乡村游要围绕生态环境、设施配套等实际承受能力,结合客源流量、资源要素等外部条件,在搞好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提炼不同旅游项目的思想主题、公众形象和特色风格,选定不同旅游项目的建设品位、发展规模和消费群体,最终确定不同旅游项目的市场综合定位,不断增强乡村游项目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鄞州区湾底村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确定“都市里的村庄”这一市场定位,以风格各异的新旧村落和景色迷人的天宫庄园两大旅游主题,吸引了一大批城乡休闲旅游者。2006年,该村接待游客28万人,营业收入达到200万元。要注重特色发展。特色是乡村游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村游要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以特发展,突出“农”字特点,做足“土”字文章,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一地一策”,打造“一地一品”,培育“一地一特”,做强做大“景观文章”、“生态文章”和“产业文章”等,不搞简单模仿和照搬照抄,使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北仑区梅山乡开发挖掘当地优越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岛生态及渔家休闲游,推出了“海泥狂欢、海盐观光”等众多特色服务,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要坚持因地制宜。乡村游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区位特征,必须在区域布局和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充分依托各地的田园风光、山水风景和农村风貌等自然资源优势,有效挖掘各自的农耕文化、历史遗存和民俗民风等人文资源优势,使乡村游项目既在保持原汁原味中引领市场,又在展现时代特征中彰显魅力。观光类的乡村游要重点在增强项目的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休闲度上见实效;休闲类的乡村游项目要重点在满足游客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体验农家生活上见实效;特色村镇类的乡村游项目要重点在保护文化遗迹、繁荣民俗风情和引导高水平开发上见实效。宁海深圳镇围绕建设大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目标,挖掘整合周边农村旅游资源,拟规划打造“文化清潭、生态龙宫、鹊巢柘坑”等一批特色旅游品牌,逐步走上旅游兴镇的发展轨道。要加强宣传营销。实践中,一些乡村游项目与消费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不畅,游客寻找乡村游项目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初级阶段,许多经营有特色的乡村游项目少有人知晓和问津。为此,要利用现代传媒,适当加大宣传,提高景点知名度,引导市场消费,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探索乡村游景点网络推销、农村家庭旅馆网上预订等先进手段,拓宽乡村游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坚持乡村游产业化发展道路,培育扶持乡村游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旅行社和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乡村游市场销售和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突出惠农目标,增强乡村游发展效应
乡村游既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乡村游必须把维护村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和促进农村发展作为建设的根本,使乡村游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要维护农民利益。乡村游项目大都涉及山林、土地、水源和道路等资源,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各种利益纠纷。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增加乡村游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向当地村民公开必要的项目开发内容、过程和形式,让群众了解,接受群众监督,赢得群众支持,力争把好事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土地征集、山林承包等事项,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自愿、有偿、有序等原则,履行必要程序,杜绝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各类纠纷,避免农民和村集体资产流失或损害。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当地村民与项目主办者的日常联系机制,规范具体事项协调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加强相互沟通,消除对立态势,化解各类矛盾,增进互信互助。要开发保护并举。乡村游项目大都以优美的生态资源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市场,必须把保护资源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规划先导,把乡村游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科学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从严做好立项审批、组织验收等工作,避免生态资源重复浪费现象,力争开发一项,做优一项,造福于民一项。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农业农村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三者的辩证关系,克服简单粗暴使用资源,杜绝损林造地、竭泽而渔等超越承载行为,反对照搬城市建设大草坪、大雕塑和大广场等资源高消耗设施,防止各类配套设施的新污染,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双赢,使乡村游项目成为保护环境、循环发展和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成功典范。要引导群众参与。让群众参与旅游项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多吸纳当地劳动力,鼓励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或让农民以出资入股和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共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要结合旅游中心项目的经营开发,引导农民通过销售自产手工艺、参与项目配套建设和承担景点其他事务性项目等渠道实现增收,让农民成为乡村游项目建设直接受益者。充分尊重和体现当地农民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挖掘提炼藏诸群众的鲜活语言,编排流传民间的人文典故,使乡村游与当地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提升旅游项目的内涵引力。一些民族风情类的旅游项目,还要鼓励扶持农民组建各类民俗表演团体等,共同参与旅游开发,既引导本地居民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又激发当地农民群众热爱家园的自豪感。余姚大岚镇柿林村与宁波江南山水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柿林村在以资源入股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带来其他收入。村民自种的柿子由开发前的每公斤2元很难销售,到开发后每公斤5元还供不应求,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的2000元提高到2005年的6000元。
四、优化内外环境,挖掘乡村游发展潜力
2011年10月,通过在天水和西安景区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天水周边景区发放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90%;在西安市景区发放问卷共7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59份,回收率86%。问卷有效性统计如下表1所示。
2问卷汇总及数据分析
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1)消费倾向:中短线游客是天水旅游市场的主体在天水本地问卷调查中,超过六成的人喜欢短途旅行,在外地的问卷中,这个比重更大,比例占到了81.3%。由此可见,大多数人都喜欢短途游。通过问卷也可以分析出,喜欢短途旅游的原因主要是假期时间短、不累、方便、省钱等。选择短途游最重要的因素中安全排在首位45.6%,交通32.2%,价格是目标消费者依次考虑因素。(2)游客的构成:以周边城市为主。在游客的构成方面,分析天水本地的调查问卷发现,愿意在本地附近旅游的人数达61人,占62.9%,在外地的调查问卷中,这个比例占55.9%,综合来看,游客的构成以周边的城市为主。(3)旅游动机:大多数旅游以休闲为目的。以休闲为出行目的的占最多,为38人;其次为观光为目的,占34人;兼具观光和旅游的有2人,而回答说不上的仅有20人,可见大多数人旅游休闲为目的。(4)出游类型以及具体时间和支出:以家庭旅游的居多。经常家庭出游的占到36.2%,偶尔家庭式出游的占到28.7%。出游的季节集中在春夏季节,夏季是旺季出游比率在32.8%,春季出游在29.3。游客普遍愿意花费在单次旅游的支出的平均数是2010元。(5)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本地游客对交通现状的满意程度满意的占到39.6%,比较满意的占到35%、说明天水的交通本身是旅游的一大核心吸引力。交通和旅游决策之间的关系,交通是旅行决策的重要因素重要占到36.5%,比较重要的31.3%外地问卷中“从朋友那里了解天水”的占到34%这个比重大于从“媒体了解”的比例19%。调研分析表明:区域交通便捷促进城市发展,面对天水区域交通新形势,不断跟进消费者实际需求,研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变化,根据调查报告结果,建议将天水游客消费群体分为三个层次,具体的消费群体按照地域半径和旅游目的及旅游类型可以做以下分类。如下表2所示。
3天水旅游市场SWOT方法分析
如果要对旅游市场进行战略地位,需要将市场调研分析结果与天水旅游市场的现状及环境进行分析。下面进行SWOT方法分析,如表3所示。根据SWOT分析方法,结合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1)优势
旅游产品的品牌化营销目标明确,5大品牌寻根祭祖游、名城古韵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陇上江南游、温泉康体游均有一定基础。网络营销平台逐步完善,“天水旅游网”,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联盟网实现了基本的信息服务。旅游业综合销售收入稳步上升;2012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4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21%,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麦积区旅游总收入约2。3亿,同比增长27.9%和28.1%;通过访谈和问卷显示游客对天水地区交通及食宿较为满意。
(2)劣势
缺乏大型的休闲旅游项目和相应服务设施,针对休闲游和自驾游的旅游项目、服务项目较少,已有品牌但缺乏吸引力。旅游产品亟待丰富,旅游线路的设计缺乏有效的目标市场细分和客户分析,线路提供的一级旅游产品,不能针对性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旅游商品的开发产业链不完整,购物便利程度不够;旅游企业的经营思路有瓶颈,建立旅游品牌之后缺乏对消费者的调研。对旅游产品的宣传未达到有效沟通和整体营销,推广平台,赶集等推广缺乏深度持续性合作,团购市场并未启动。旅游营销渠道亟待改善,旅游商品销售渠道缺乏市场化运作,包括乡村旅游,农家乐服务的渠道欠缺,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缺乏事件营销、植入式营销等。
(3)机会
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联盟的成立带来全局营销机遇,从旅游联盟的建立到天水参与的携手世园会21城市联合优惠推广,“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联盟一卡通”等活动,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天水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旅游品牌,包括网络推广和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建设都做了详细的部署,休闲旅游投资以5.37亿元的麦积马跑泉公园改造工程项目为标志。交通规划已初具雏形,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发挥,天水地区交通规划随着天定和天宝的开通已经初具雏形,正在建设中的市区高速过境段和二级公路以及铁路的建设都将给旅游业带来更多新的客源和发展。散客、家庭自驾游成为新宠,据主要景区现场统计,自驾游构成中亲朋好友相约、家庭举家出游、俱乐部形式的散客是游客的主体,占到游客的60%以上。2012年两节两相连,自助自驾游、探亲访友游、度假休闲游、宗教朝觐游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持续升温。
(4)威胁
天宝、天定过境段通车后,减少自驾游客户进入天水市区的机会。天宝天定在天水过境段修好之后游客可以畅通的不用经过天水市区就可以到达目的地,这样减少了一定数量的游客到天水停留的机会。资源相似性程度高,差异化营销难,天水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相似度高,气候类似,宝鸡,汉中,西安的秦 文化,三国文化,仰韶文化,祭祖文化等内容景点文化背景相同,自然风光差异小是目前差异化营销的主要困难。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背景之下,旅游资源存在相似性,天水市在旅游投入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理念等方面都和周边城市有差距,交通区位上比不上因路而生的宝鸡,文化资源无法和拥有世界奇迹之一“兵马俑”的西安相抗衡,在宣传和营销上的手段上与发展比较成熟的经济区内陕西城市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
关键词:时空思维;山地景区;项目策划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thinking ways of the current tourism project planning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from the narrow angle preliminary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mountain scenic spot spatial thinking method, finally taking Chongqing Jinfo Mountain National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way of thinking test.
Key words: spatial thinking; mountain scenic area; projec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旅游项目策划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很多景区都是依靠一个成功的项目策划使得其发展出现起死回生或知名度大增。譬如重庆野生动物世界的“会唱歌的狼”,海南省鸟的天堂主题景区的“孔雀东南飞”,云南蒙勒县热带雨林景区的“空中走廊”等。旅游项目对景区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激发了学界、产业界对其高度关注。在产业界出现了王志纲的五层次策划法[1]、陈放的三点一体法[2];在国外则有O. 赫尔姆和N. 达尔克的德尔菲法[3]、阿历克斯・奥斯本头脑风暴法[4]、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的六顶帽思考法等。在学界则有张述林的点线面体四位一体思考法[5]、吴必虎的资源―市场―竞争的RMP 法[6]。
剖析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新的思维的产生或旧思维的提升。王志纲的五层次思考法实际探索的是旅游项目策划的步骤,在步骤分析中考虑了宏观政治社会环境、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因素对策划的影响。陈放的三维一体法,则在事件营销策划中运用较多,其企业利益点、事件诉求点和消费者关注点三点统一有助于取得较佳的营销效果;德尔菲法通过多轮问卷方式来获取最终满意效果,虽然具有较大的科学性,但其耗时太长则不利于自身的推广;六顶帽法中的平行思维方式,打破了在某一时间段里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而无法求解的困惑,开创了管理思维的新方法。但对于比较微观的景区项目策划似乎适用性不大;点线面体四位一体思考法比较接近微观的景区项目策划,但在其论述中则走向了宏观的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在是有点遗憾;RMP 法的超大包容能力对于景区主题策划用处较大,但在微观的项目策划上似乎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其对资源的剖析,过分强调景区特色资源的挖掘,而漠视了其它资源的存在,这无疑导致其它资源的浪费,也忽视了资源特色性取决于市场的变动性的实事。
鉴于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山地型景区资源本身的客观存在事实,运用哲学、体验美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时空思考法的探索。值得说明的是,本思考法暂时不考虑技术、资金等问题对旅游项目实施的影响性。
1 时空思考法的提出依据
1.1 客观事物的存在具有时空维度特点
客观事物的存在具有时空维度性。其中空间维指客观事物具有占据一定空间体积的性质,这种体积由事物的长、宽、高所决定,譬如房子、植物等。我们当下所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事物在演变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点。譬如我们看到的现在的房子,指的是当下的瞬时样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变化特征我们无从得知,但它都有自身演变的规律性,这就是时间维。时间维给出了事物的规律性和连续性。
1.2 客观事物的演变也是按照时空路径进行的
客观事物的演变也是按照时空路径进行的。客观事物的空间维演变强调的是事物在空间方位上的突破和变动。譬如一棵树从树苗到参天大树的演变过程,这棵树要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进行空间拓展才能成就其当下状态。所谓时间维的演变则指客观事物在时间轴线上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种演变变化可能是剧烈的,也可能是细微的。可以是表象的,也可以是本质的。譬如以短时间计算,张家界景观在一天中结合不同气象条件,其景观存在朝晚的表象特征变化;如果以地质年代计算,则有可能发生过本质的海洋与山地景观之变。
1.3 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具有时空维度性
对旅游者来说,旅游者本身的旅游体验也具有时空二维性。这种二维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体验手段的二维性。旅游的本质是追求审美愉悦,而旅游者在进行审美时候,或多或少都会从空间维、时间维上进行审美层次延伸,进而形成王朝闻先生所讲的悦耳悦目的形式美学层次、悦心悦意的情景交融层次和情景分离、自我超脱的悦志悦神层次[7]。二是体验效用的二维性。体验内容的二维主要体现在:一是基于空间维过程下的旅游景观的整体外貌,即眼中之景。它更多的是强调景观在空间维度下的所呈现的形式美特征;二是基于时间维参与下的旅游景观特征,即心中之景。它更多强调的是景观本身所承载的特殊信息触动旅游者产生情感和意志的变动,这种变动主要靠时间搜索联想,进而使旅游者获得情景交融体验或人生顿悟、意志升华提升。
2 山地景区的时空思考法构建
前面给出了时空思考法提出的依据,并且也大致给出了该思考法的一些内容,为进一步阐述该思考法内涵,特结合山地景区来进行具体构建。
2.1 空间维构建
旅游景观的存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范围。空间维是基于空间投射下的对景观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思考的思维过程。根据空间的二维特征,空间维又可分为垂直空间、水平空间(图1)。
2.1.1 垂直空间。是指山地景观资源在垂直视角下
低、中、高的特性及差异。由于山地型景区景观都会存在于一定的相对高度或坡度,决定了山地景观在垂直空间上景观类型可能出现较大差异。譬如喜马拉雅山景区南坡,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从低到高分别出现了热带雨林景观、亚热带、温带和苔原和川五大景观类型。这些垂直地带性景观变化可为山地景区旅游项目策划提供了思维路径。即可以在两大交错景观带处设置以高出下层树梢的观景平台,使旅游者通过该平台来实现对两种景观带的比较分析评价,获得较为直观的景观体验差异。另外,山地景区在垂直空间上的坡度变化也可以成为项目策划的可利用素材。因为不同坡度下,景观给与游客的体验效果有较大区别。缓坡使人清爽,陡坡使人产生险要刺激感。基于此,则可进行缓坡的滑草、滑雪项目设计(还要考虑其它因素);陡坡可以进行悬崖悬空栈道、露天悬空观景平台、攀岩、速降(需要其它要素配合)等项目策划。除了有由于相对海拔高差和坡度带来的景观特征差异外,还有由于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形景观特征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带来的项目策划可能为(表1)。
2.1.2 水平空间。指山地景观资源在水平延伸角度
下核心、过渡兴奋和边缘序曲区域的景观特征及差异。由于山地景观资源是要占据一定水平空间范围,再加之人类活动对山地景观干扰程度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旅游者进行山地审美体验的渐进特性(即序曲体验、一般兴奋体验和体验)[8],因此其在水平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即边缘序曲区、过渡兴奋区和核心区。这三大区域景观资源呈现较大差异,其旅游项目活动策划也有所区别(图1)。
边缘序曲区。此部分多位于山地景区的最外缘,地形多为阶地,地势相对平坦,适合于人类居住。同时也是旅游者进行山地景观体验的序曲阶段。由于受人类干扰相对强烈,其景观特征表现为交通便利、农业景观多样、乡村、城镇等聚落景观可能出现。鉴于此,可以进行旅游商业街、农家乐项目、度假村项目、农田艺术景观项目等农业旅游项目策划。
过渡兴奋区。此区域位于核心区和边缘序曲区之间,具有两区域的共同特点,即地形在起伏中偶尔有平坦可供人类活动,譬如山间谷盆。地势可能较为险峻,但不及核心区地势特征。同时此区域也是旅游者进行山地景观体验的兴奋点出现区域。由于受人类干扰程度有所减低,该区域自然景观的保护性相对较好,但同时也间插些人类活动景观,譬如一些山间村寨、道路、农业景观、宗教寺院及其活动等。基于此,可以进行阶梯型农业旅游项目策划(如梯田景观、立体农居等)、宗教朝拜、山间度假等。
核心区。此区域位于山地景区的中心地带,地势险要,地形多变。一般受人类干扰较少,自然景观的多样性性和原生态性较好。同时此部分往往也是旅游者山地景观体验的点出现地段。但由于受传统文化中的玄学、道家和佛教思想影响,大多有一些宗教庙宇存在,一般都与周围环境较为融洽协调。此类区域,如果是一般性山地景区则可以进行野生植物采摘活动、林中探险、山顶度假和宗教朝拜等活动项目。如果是保护性山地景区则仅能从事限定时间和空间的科学考察项目策划。
2.2 时间维构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在分析了山地景区的空间维度结构后,再引进时间要素,分析其时间结构特点,将会发现一些新的项目策划思维点。基于不同的时间要素,山地景观资源特征也表现出较为明显差异。时间维可分短时间维和长时间维(图2)。
2.2.1 短时间维。是指基于不同气候气象下一天中山地景观特征差异。即早、中、晚气候下的山地景观变化,如日出、夕阳、月色等。譬如宋代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就是利用此思维方式下的项目策划。
2.2.2 长时间维。就是指基于不同气候条件下一年中景观特征差异。即山地景观在四季时的景色变化。一般而言,山地景观在春季可以开展赏花活动,夏季可以进行避暑策划,秋季可以开展观赏红叶,冬季可以进行滑雪活动策划。譬如国内比较有名的利用长时间思维下的项目策划活动就是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当然,长时间维还可以进行地质历史时间思考,策划出山地景观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动态序列的项目。譬如峨眉山景区脚下的博物馆专门策划开辟了一个展示峨眉山地质历史演变的展厅项目。
3.3 时空结合下的山地景区思考模型
将时间思维和空间时空进行叠加,就可以得到山地景区的宏观思维模型(图3)。
在此模型中可以初步判定一个景点进行项目策划的可能性方向,同时也决定其价值大小。凡是具有时空双重景观特征的景点,其进行项目策划的思维可能性就大。仅具有一种属性特征,其思维可能性就小。不具有任何特征的山地景观景点是不存在的。这就说明山地景观任何景点都具有策划项目的可能性。
3 时空思考法与金佛山旅游项目策划
3.1 金佛山景区介绍
金佛山景区位于重庆东南部南川市境内,距离重庆主城1.5 小时车程。为蜀中四大名山之一,与峨眉、青城齐名。属大娄山山脉,又名金山,古称九递山,由金佛、箐坝、柏枝三山108 峰组成。总面积1300km2,风景区规划面积441km2, 保护区面积522km2。主峰风吹岭的海拔高度为2 251m,山顶与山麓的相对高差为1 911m,是大娄山脉最高峰。因落日斜晖把层层山崖映染得金壁辉煌,如一尊尊金身大佛,因此而得名[9]。金佛山以其独特的喀斯特自然风貌,品种繁多的珍稀动植物,雄险怪奇的岩体造型,神秘而幽深的洞宫地府,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奇特的温冷热三泉和珍贵的文物古迹使得其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美誉。
3.2 金佛山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金佛山景区的空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可以按照基于高度上的植被景观特色差异和山地地形差异。金佛山景区属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其基底植被景观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地势高差大,其植物景观垂直地带特征较为明显,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亚热带针叶林,灌丛,草甸。在六大垂直地带性景观中,不乏特色景观树种,譬如银杉、马尾松、珙桐、杜鹃、金钱槭、山茶、方竹等10 多种。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区,基地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态,受后期外来作用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形地貌特征。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形形态主要有:山麓槽谷平坝、山腰缓坡和陡崖、山间溪谷、山顶(草坪草甸、溶洞、石林)。在水平方向上,金佛山景区的景观形态主要有:边缘区的平坝农田景观、乡村聚落景观、抗蒙龙岩古城遗址;过渡区的山中乡村聚落和农业景观、高山溶洞石林景观、山间溪谷泉水景观;核心区的高山草甸和方竹景观、银杉、杜鹃王、山茶景观、黑叶猴、云豹等珍稀动物景观。
3.3 金佛山景区时间结构分析
山地景区时间结构分析包含短和长时间两类。从短时间看有:“金佛晚霞”、“白云朝晖”、“白雾晴岚”、“金山残雪”、“金鸡扑翅”、“金山云海”、“盛开莲花”等。按照长时间看有:春季的花世界、夏季的森林葱郁、秋季的红叶景色和冬季的金山雪景。
3.4 基于时空结构下的金佛山旅游项目策划上述的金佛山景观时空结构分析后,笔者运用时空思考法对其景观项目进行一些策划探讨。
3.4.1 基于空间维的景观项目策划。结合金佛山景区空间结构,对其进行空间项目策划如表2。
3.4.2 基于时间维的景观项目策划。虽然有提出基于四季的“金山十景”但那是基于整体景区而言,就每一个具体景点在横向时间和纵向时间上的策划还是比较肤浅,甚至缺乏(表3)。
4 结语
山地型风景区是我国旅游开发的重要区域,也是旅游者最喜爱的旅游选择地之一。时空思考法从思维角度给出了山地型景区进行项目策划的一个思考路径。通过它,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山地景观的美学体验,从而指导具体的项目设计。由于金佛山景区面积较大、景点数量多,再加之文章篇幅所限,故未能从具体的微观角度就其某一具体景点进行时空思考法的策划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志纲. 行成于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陈放,李健东,周伟,等. 事件营销:从机会主义到战略机会主义
[J]. 销售与市场,2006(2):54 - 59.
关键词:开发模式;鄂州市;农业旅游
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以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一.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特征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全国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年均气温17.0℃,年平均相对湿度 77%,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鄂州西接“九省通衢”的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革命老区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鄂州地理位置优越,在长江流域处于“得中”地位。东去上海,西上重庆,水路距离都在1100公里左右。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江岸线长达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达,常年可泊5000吨级轮船。106国道纵贯市区南北,武(昌)九(江)铁路、316国道和宜(昌)黄(石)一级公路三线并行,横穿鄂州东西。这种“江湖海直通、水铁公联运”的优势,使鄂州得以成为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
(二)生态环境
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兴。在鄂州“三叶碧荷”图形的绿野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钻石玛瑙般晶莹透亮的湖泊: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花马湖、沐鹅湖、红莲湖、洋澜湖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达4.3万公顷,有80多个水产品品种和100多种水生植物,号称亚洲淡水植物的基因库。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现有水域面积304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近几年,梁子湖周边采取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季节性休渔和控制排污等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资源优势
鄂州农业十分发达,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以湖泊众多而著称。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适于养鱼、育蚌、植莲,是驰名海内外的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发展种养业的良好条件。全市有稻、麦、豆等农作物品种200多个,银鱼,胭脂鱼、螃蟹等水生动物100余种,莲、菱、芡实等水生植物20多种,猪、牛、羊等畜禽品种近百个,杨、柳、松等树木数百种,主产粮、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头等农副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同时鄂州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汇聚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百里长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依靠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充分利用“三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三山”(沼山、葛山、白雉山)资源,以“绿色、安全、生态”主题,探索出一条以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观光景点达到130个,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1.7亿元,带动销售当地农产品2.5亿元,吸收当地农民就业4488人,形成了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三山湖渔家乐、九龙山茶庄、四海湖、红莲湖、梧桐湖农业生态园、梁子岛生态旅游区等一批示范区。其中,市梁子岛生态旅游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旅游农业示范点,国家AAA级景点、省级旅游度假区。它们集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融观光、度假、体验、学习、考察等各种活动于一身,成为本市及周边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民风民情的好场所。同时,农业旅游已成为鄂州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鄂州生态农业旅游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单一、功能雷同、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
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农业规模、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功能、活动内容单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依靠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农业旅游的品牌,旅游活动主要是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低层次的项目上,内容不充实,参与性不高,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一是营销策划能力不强。没有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长期发展的整体营销计划。二是营销组织能力不强。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推介活动,但营销效果不明显。三是营销推广能力不强。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营销推广的能力有限,采用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不多,宣传技术质量和水平不高,推广的渠道较窄。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接待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远离都市,所以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现在很多鄂州对外开放的农业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落后于园区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交通、水电、卫生等方面。另外鄂州如今从事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农村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受过规范的培训,导致整体接待服务水平较低,影响市民的出游热情。
(四)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提高,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旅游活动的需求。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鄂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鄂州民间故事歌谣、鄂州牌子锣、樊口硪歌、葛店虾灯、塘角头“活马子”、鄂州玉连环、鄂州花样剪纸、泽林旱龙舟、嵩山百节龙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牌子锣、花样剪纸(雕花剪纸)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注重发掘和整理,使之成为旅游中的卖点。
三.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科普教育游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农业展示园,形成“一镇一品,一品一色,一色一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园区内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使游客在园区内进行采摘,在劳动中享受休闲的快乐,同时还能了解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如鄂城区杜山现代农业科技园、杨叶溪流港草莓专业合作社,梁子湖湿地公园科普区,涂家垴蓝莓基地农事体验区。
(二)度假休闲游模式
鄂州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位置,要充分利用便捷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广泛做好宣传,以“近郊、休闲、体验”为卖点,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同时抓住人们追求“健康、绿色餐饮”的风潮,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非饲料养殖”等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以体验农家磨豆腐、捣糍粑,舂米等都市人群较陌生的特色产品为依托,加以市场引导,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如武昌鱼、红尾鱼、绿壳鸡蛋、太湖千张、燕矶红菜苔、农家土罐土鸡、鸭、鹅汤,锅巴粥,纯谷酒等民间特色食品。在农业观光园内,规划布局富有农家特色的供游客食、宿、游、娱的区域以及与之相配合设置景点,体现出朴实、真实的特点,体现休闲、游娱、度假、健身的功能。
(三)农家度假游模式
利用生态优势、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整洁价廉的农家旅舍吸引游客,开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农家度假游。在梁子岛、沼山、太和等地改造现有建筑外观,使之与环境协调融合,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片区。
(四)民俗文化游模式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品。鄂州历史文化悠久,“玉连环” “泽林旱龙舟”“穿花龙舟”、“工尺谱排子锣”、“梁湖情歌渔歌”、“舞狮玩龙”、“哭嫁”等项目久负盛名,应予以正确引导,借此打造品牌,将文化活动贯穿于农业旅游活动中,增强项目的文化底蕴,使旅客既可以欣赏特色节目,又可以体验乡村农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增强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的竞争力。
四. 鄂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内容选择、服务和费用水平,都要按照目标市场的特点来确定。在布局时以保护资源、发展生存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规划,各地在旅游地建设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
1. 重视市场营销,开拓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要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推介手段进行产品推介。如借助报纸、电台、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拍摄农业旅游风光片等,创立农业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农业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扩大农业旅游的市场。
2. 突出地域特色,提高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
生态农业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开发。鄂州市生态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诸多的问题。因此,鄂州市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体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3. 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与相关技术部门、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合作,监测与预报包括旅游区大气、水污染、噪声、废弃物以及农作、林、草病虫害等指标项目,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确保环境优良。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加强管理,控制观光农业地周边地带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其的不利影响。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才可能体现出鄂州生态农业自然、传统、休闲、绿色的特点,获得农业、旅游、教育、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二)加强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依托农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和行业协会建立专门的农业旅游培训基地,对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快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吸纳旅游高级人才加盟,树立市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鄂州市简介[EB/OL].
[3] 鄂州新闻.鄂州农业休闲旅游观光景点达130个[EB/OL].
[4]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持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泛长三角地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竞合基础分析,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三方面对泛长三角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泛长三角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剖析,同时在旅游协同发展思路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合作 协同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 和谐社会
长三角最初是指由江浙沪15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城市即: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 也就是今天的苏南和浙北。2003 年8月, 浙江省台州市被正式接纳为第16个城市,形成所谓的“15+1”的城市格局。在长三角经济圈历经10年孕育发展之后,在国内大区域的泛化发展大背景下,在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崛起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剧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从16个城市扩展到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即“大长三角”。进入新世纪以来,区域外的城市都在积极争取能够进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其中也包括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城市。因此有人提出了“3+1”的泛长三角方案,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有人则认为,泛长三角应该是“3+2”,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泛长三角的边界之争是该地区区域合作争论的焦点之一。
目前学术界认同度极高的界定是: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 苏浙沪两省一市和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本文按照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泛长三角的概念界定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内涵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指从旅游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特色,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逐步形成相对发达的旅游区域。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是以系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赋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邻近区域的结合,共同形成一个旅游区域旅游,二是以产品及线路的组合,共同形成旅游区域。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旅游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解决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发挥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有效手段,满足旅游者求异心理、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方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从传统的产业投资和贸易交流扩大到服务业、农产品自由化及制定共同的政策标准。大区域、大流域合作逐步代替传统的小区域经济合作。长三角经济区不能局限在长三角原有的区域空间,满足于小范围;更不能只考虑本区域的局部利益和自身发展。必须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在泛长三角地区实施旅游协同发展。
泛长三角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空间竞合基础分析
(一)地理上的积聚性使得地域旅游资源丰富且同中有异
泛长三角旅游区在地理单元上同属华东丘陵平原区,文化同源、人文相亲、自然环境相似。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山、古典园林与旅游城市居全国首位,同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水文化景观。吴越文化有别于他区的楚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是该区的文化的主脉,江西和安徽两省兼有吴越文化和楚文化。依托诸多旅游吸引要素该区形成了三个地理位置上的积聚点,即北部的江淮平原,旅游资源主要是汉文化和淮河文化;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是吴越文化、佛教文化和水文化,南部的江南丘陵,主要为山水文化和道教文化。目前三大积聚点内部的景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外部存在着差异性。只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才能打破因行政区划限制而导致的重复建设、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早在2002年姚昆遗对江、浙、沪的旅游资源异同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具有旅游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可能性与必要性,国内冯学钢等学者对长三角区域合作及长三角城市旅游圈的构建等也作了研究。
(二)地理上的相近性使得交通网密集且区域联系紧密
江浙沪皖赣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铁路交通,由沪宁、宁芜、沪杭、皖赣、宣杭、合九、陇海、浙赣、津浦等线为骨架的铁路运输网在区域内呈“8”字环形,使得各大城市和各大主要旅游景点相互连接;水运方面,凭借海洋和淮河、长江、钱塘江以及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既使得区内紧密联系,又打通了泛长三角与华北、东北、华中、福建东南沿海等地的通道;公路方面,沪宁、沿江、沿海、宁靖盐、锡宜、沪杭、杭甬、合铜黄、沪蓉、合铜黄、合宁、宁马、宁通、宁连等高速公路与104、105、204、205、206、310、312、318、320等国道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航空方面,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国际机场为主,无锡、徐州等中小机场为辅的航空体系在泛长三角区也基本形成。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泛长三角在空间上联系更为便利、快速。
(三)客流上表现为既有同源性又互为客源市场
泛长三角地区由于文化同源、地理相近、人文相亲、自然相似,在国际客源、国内客源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这导致了区域内的旅游流、休闲度假流、会议流、商务流相互竞争。但同时区域内部东西部、南北部发展不均衡,东部、南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北部地区相对落后,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特色、旅游消费意识与习惯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以上海为核心的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发达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们的出游意识强,是全国主要的客源市场也是泛长三角内部的核心客源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旅游开发历史早、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业相对成熟,也吸引了泛长三角内部其他地区的客源,从而构成了双向流动的客源市场。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五”以来,发展更是如火如荼,这些都为泛长三角内双向客流流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泛长三角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同中求异且避免恶性竞争
基于上述泛长三角竞合关系分析,在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方面,泛长三角有许多相似之处,各省市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借鉴和模仿区内其他地区的做法,开发类似的旅游产品,导致相互间激烈的竞争。如:江南水乡古镇间的竞争、环太湖城市间的竞争、江南园林间的竞争等等。这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但从整体上并没有提高旅游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合作,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与无序开发,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旅游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泛长三角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各地均配置了完善的宾馆、餐饮、交通、商业、娱乐与旅游房地产等设施,重复建设导致了资源浪费,加剧了行业竞争。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各异、分工明确、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布局合理的旅游产业模式。而且从协同学的观点和旅游产业集群的角度,协同开发较独立分散开发,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生集群规模效益和综合优势。
(三)有利于相互关联且共享资源与信息
泛长三角四省一市过去由于受行政区划、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同旅游体制等因素的限制,有着隔离的旅游信息系统,导致各地资源不能共享。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大宏观环境下,地区之间的边界已逐渐模糊,旅游边界更是如此。建立协同发展的区域大旅游,加强横向联合,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在空间上通过景区、景点、服务、线路、交通等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的一个使系统功能得以最大发挥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区域相互关联、协作配合、信息互通、客源共享,提高区域旅游整体在更广阔空间范围的竞争力。
(四)有利于带动落后地区的旅游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泛长三角区域内部东西部、南北部发展不均衡,东部、南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北部地区相对落后。从游客空间行为特征上分析:大尺度空间行为一般为国际、全国、省际范围,往往选择上海、杭州、南京为首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尺度的游客空间行为一般为节点状,多选择合肥、南昌、宁波、绍兴、苏州、无锡等旅游城市。而泛长三角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城市星罗棋布,盐城、徐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安庆、九江、景德镇等地也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利于将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旅游资源融入到大的旅游带和旅游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塑造旅游形象,共同营销策划,带动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对旅游发达地区,也可以拓展旅游容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深化旅游内涵,全面提高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通过其有效地辐射和带动临近的安徽、江西,甚至带动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大有益处。
(五)有利于形成泛长三角旅游产业集群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突破地区间的边界,建立战略伙伴和竞争集群,提升区域整体在更广阔空间范围的竞争力,已成为一个趋势。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假日经济蓬蓬勃勃,旅游需求消费日益趋旺,我国正迎来一个新的消费化的时代。据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国内旅游将以年均20 %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发达的泛长三角,市场需求大,旅游资源同中有异,区域交通便捷,旅游产业规模大。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泛长三角的旅游竞争力,形成强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六)有利于泛长三角内在旅游发展的需求
长三角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已经导致旅游资源高度开发,区域内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供给紧张,商务成本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与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相比,生产成本高出30%-40%。旅游业在发达的小长三角地区已经成熟,很多景点常年处于饱和超载状态,区域内的居民是我国最大的客源地,早已不满足于本地游,因此急需一个拓展空间,以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业布局的腾挪转移。安徽、江西等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劳动力资源低廉、市场潜力广阔、交通条件良好,可以成为旅游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泛长三角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思路
(一)建立政府间协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目前主要是在前面曾提及的小长三角,但在某种程度上明显地存在着行政体制因素对区域合作的负面影响,尚未建立能有效运作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区域合作规划和协议的约束力缺失。在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从长三角扩展为泛长三角之后,将面临着范围扩大所带来的诸多不同的合作需求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区际差距给推进市场一体化等方面的区际合作带来新的问题。为此构建一套能有效运作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是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
泛长三角政府间协调机制的构建首先要遵循互利共赢、横向协调为主体,纵向协调为补充的原则,这是区域合作的动力源。其次政府的角色主要是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如:制定环保政策,检查督促旅游规划的制定及落实,加强旅游管理等。其它如旅游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等由企业在市场中自主地进行协调。最后政府要加强立法,实现行政、立法、司法体系之间的制度性协调。泛长三角政府间协调机制为适应大区域合作的结构复杂性、保持行政协调灵活性,允许在空间范围上的多层次多边协调和双边协调并存,允许行政等级上的多层次多边协调和双边协调并存。当然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大,要制定完善的协商、处罚和补偿机制作为保障。为此建议建立一个泛长三角旅游协调发展总公司或委员会来强化这种协作机制,共同筹措和分配资金来进行区域通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和经营,参与协调发展的各省市要授权给总公司或委员会。
(二)统一规划且联合开发旅游资源
在旅游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经济核心区域,已成为很多旅游发达国家的共识。泛长三角作为我国旅游发达的地区,必须要与世界接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统一规划,加强区域内部旅游资源整合,才能提高旅游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扩大,使区域合作更加复杂,同时由于传统的泛长三角旅游区域市场类比度高,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同构性,很难形成特征鲜明的目标市场,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对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联合开发旅游资源。
根据协同发展的理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较分散、孤立地开发更能降低成本、形成规模、产生1+1>2的综合效应。泛长三角各省市可以联合开发具有相似性的古典园林资源、温泉资源、吴越文化资源、佛教文化资源等,将这些文化做大、做强、做精,又可以联合开发差异性较大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城市文化资源、民俗乡村资源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各省市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避免雷同与恶性竞争。当然,联合开发并不意味着遍地开花,而是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除了前述的在理念和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区域的泛长三角合作框架,更应该付诸实施,各级政府尤其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要加强合作,区域理论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
(三)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并设计一体化的专项旅游线路
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产品多样,传统旅游地与新兴旅游地、传统旅游产品与新兴旅游产品、传统旅游项目与新兴旅游项目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与联合。泛长三角地区可以联合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主要先从观光、宗教、城市、会展等方面入手,由此带动其它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个良好契机,泛长三角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创造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泛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铁路网络和公路网络,而且这些交通网络在旅游风景区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均有节点,而且有些节点本身就是旅游城市,在联合开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体化的专项旅游线路。这些专线旅游线路在空间上既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面状。
(四)实施联合促销与整合营销并形成大旅游的格局
泛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区域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竞争激烈,虽能吸引大量客源,但同时也相互竞争、相互分流,尤其是旅游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分散了开发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客源,这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且泛长三角各地营销理念、手段各异,协同营销与促销可以提高整体水平,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因此协同发展应包括建立旅游营销联盟,协同进行营销传播、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这比分散单个的进行营销更能产生综合优势,也有效地避免了恶性竞争。泛长三角地区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旅游营销公司或营销委员会,进行统一的营销策划。
因为泛长三角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上同源、自然环境上相似,合作有基础,发展有需求,旅游经济一体化势头强劲,因此可以首先可以在品牌的策划与运作上进行联合,设计和塑造一个整体形象,并运用新闻报道、媒体宣传、广告公关等活动进行促销,也可以运用上海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的带动作用,让落后地区借船出海、借势登高。允许各地进行独立的宣传营销活动,但要在符合泛长三角总体形象的前提下进行。其次,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联合促销与营销。就国内市场而言,泛长三角本身是最大的客源地,另外珠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也是该区主要的目标市场;就国外市场看,临近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是最主要的客源市场。可以有的放矢的对这些地区进行联合的促销,以扩大泛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再次,泛长三角地区必须在旅游人才培养上进行联合,这是该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这里虽然积聚了全国众多的优秀旅游人才,拥有全国知名的旅游高等院校,但地区分布不平衡,而且缺乏对泛长三角整体的研究与认识,因此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共同培养旅游人才,各省市可以进行人才的交流,互相学习,尤其是旅游发达的省市可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在当今信息化的背景下,协同发展更应建立泛长三角整体营销的网络,构建网络化平台,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资料数据共享、客源信息共享等,形成泛长三角大旅游格局。
参考文献:
1.杨建华.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王红霞.泛长三角边界之争[J].中国改革,2007(10)
3.罗世俊等.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整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 (12)
4.解读泛长三角时代:上海龙头作用至关重要[J].决策,2008.4.23
5.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6.邱曙东.“泛长三角”N种设想[J].解放日报,2008.7.28
7.徐寿松.“泛长三角”:“15+n”呼之欲出[J].当代经济,2005(1)
8.宋金平等.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协作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0
9.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
10.陈烈等.环渤海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热带地理,2002(22)
11.姚昆遗.上海与江苏浙江周边地区旅游发展联动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6)
12.冯学钢.上海拓展长江三角洲旅游圈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11)
13.粟路军等.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
14.粟路军等.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
15.王鹏等.区域旅游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城市与大中城市旅游联动发展研究―以南京溧水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16.冷志明.湘鄂渝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7.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3
【关键词】 水磨沟区;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水磨沟区地处乌鲁木齐河东地带,属低山丘陵区,是天山山脉博格达峰下的一片绿洲,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部,距市中心5公里,区域面积227.6公里。水磨沟区是乌鲁木齐八景之一, 2004年被评为乌鲁木齐“新十景”,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本文就水磨沟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旅游发展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水磨沟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中心商务区、休闲旅游区、都市工业区、生态宜居区”的目标。以榆树沟为代表的“农家乐”乡村游发展迅猛,冬季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出台了《水磨沟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设立了2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现在水磨沟区已建新疆雪莲山高尔夫球俱乐部、宏大集团维斯特欢乐城、广汇丰泽园别墅酒店、龙骧马术俱乐部、香格岭・凤凰城滑雪俱乐部等运动休闲场所以及50余家农家乐。全区已有旅游企业12家,并且,新疆雪莲山高尔夫球俱乐部、宏大集团维斯特欢乐城是全市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上万人余人,旅游业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区旅游收入以年均 12 %的速度增长。旅游业已成为水磨沟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从总体规模上看,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旅游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还比较小,旅游收入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较小,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从乌鲁木齐旅客来源看,80%左右是疆内游客,以乌鲁木齐都市及周边等地的游客人数居多,主要客源来自政府、企业等高收入行业的干部、职工。内地客源主要是来自内地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来乌鲁木齐的海外客源主要是周边的哈萨克斯坦、蒙古,通过口岸到乌鲁木齐;其次是对新疆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和生态文化有极浓兴趣的日本客源市场;第三是港澳台客源市场,目前港澳台市场是新疆的最大的海外市场。
二、水磨沟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水磨沟区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水磨沟区是乌鲁木齐市的中心城区,政治、文化和信息中心,水磨沟区距离新疆的枢纽机场――地窝堡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交通便利,空港区位条件优越。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南湖市民广场、亚欧博览会会馆、雪莲山滑雪场以及乌鲁木齐的象征――红山均坐落在水磨沟区。
(2)资源优势。水磨沟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是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水资源:拥有石人水库、百泉沟、甘沟水洞等多出可观赏的水景资源。
地质资源:主要有石人沟村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有纵横交错的山谷,是观赏喀斯特地貌的最佳去处。
野生生物资源:野生动物种类有马鹿、狼、狐狸、野兔、雪鸡、鹧鸪(呱呱鸡)等,蟒蛇泉野生动物资源,蝴蝶谷美丽的蝴蝶资源也是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
旅游资源:现有主要旅游资源有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水磨沟风景名胜区、水磨沟东部山地特色旅游景区、亚欧博览会以及东山旅游各景点作为水磨沟区主打旅游资源。
(3)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以及内地对口扶持新疆,不仅是在财力上的支持,更是在人才培养和输送,技术,旅游业上的大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将乌鲁木齐建成西部旅游强市,水磨沟区抓住此次机遇将水磨沟区建设成旅游发展强区。水磨沟区要抓住这次机遇结合本区的红山公园、水磨沟公园、亚欧博览会、乡村旅游、冰雪旅游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4)水磨沟区旅游生命周期分析。根据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将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而水磨沟区的旅游正处在发展期,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新的企业和当地的居民已把旅游接待作为了重要的职业,现在的市场秩序相对混乱,因此做好前瞻和规划,才能使水磨沟区的旅游资源有序的开发。
2、水磨沟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旅游发展统一规划的指导。各种旅游产品发展方向和开发策略在摸索中前进,旅游特色产品没有形成优势品牌和规模。没有响亮的品牌。
(2)市场开发力度欠缺,虽然旅游开发资金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旅游设施也有相当的发展,但是与高档旅游景点配套的服务设施不是很到位,对市场投入仍然不足,因此还需要在广告宣传,旅游节庆的参与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总体来看,全区旅游开发还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新产品、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民族文化内涵挖掘得还不够深,缺少旅游精品。
(3)服务水平欠缺。水磨沟区的旅游业服务水平欠缺有组织的培训,特别是农家乐,农家乐档次相对较低,主要就体现了旅游六要素的“食”,服务人员基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水磨沟区大部分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设施还是不足,不能满足游客心中的服务质量标准。提高水磨沟的整体的服务质量,以超越游客心中的质量标准为目标。
(4)生态风险往往与旅游发展相矛盾,游客多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难免的。在水磨沟区的东部山区就面临这样的生态危险。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行业都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对水磨沟去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挑战。
三、水磨沟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旅游资源档案
建立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形成包括环保部门、文保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环卫部门等旅游相关部门之间统一规划、共同参与、密切合作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以便制定符合实际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具体的旅游资源点(区)保护性开发。
2、实施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建立对旅游开发征收资源环境补偿税,并设立专项帐户,加强各级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建设,通过征收旅游资源税、保证金、排污费、罚款、赔偿等经济手段,影响、引导相关经营者、旅游开发者、旅游者等方的行为方式,达到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保障居民对本区旅游规划和决策的知情权,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当中,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旅游开发商建设现代化的设施,尽可能地减少旅游开发带来的不良影响。
3、增强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广泛开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服务等科普工作,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意识和旅游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