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

第1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第2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一个涉外型专业,涉及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1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等都是英文形式。中英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化。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贸易理论知识及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针对自贸区的发展方向,学生还应该具备英语能力、国际型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在各种国际场合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会话、商务谈判等;国际型知识指学生熟悉贸易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国际经贸、国际商法、跨国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指学生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律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规则,实现无语言障碍的跨文化沟通。但是由于目前的独立院校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对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和实践课程较少,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与自贸区需求的人才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实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自贸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自贸区需求的国际贸易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双语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福建省各大独立学院都已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差异,各院校开办的双语课程种类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基础英语是每个学校必设课程,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到大二下学期结束,持续时间最长。目前基础英语大都沿用固定课本,且各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都基本雷同,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外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等课程,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根据自贸区人才需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对自贸区所需人才能力要素的分析,确定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课程设计遵循“语言+贸易+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确保国际贸易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公共英语课分专业教学,即经济类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分开教学。在大二上学期,对经济类专业学生侧重经济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如专业基础名词学习、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介绍等。

2.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群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构建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和管理学等课程,此类课程大都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开设,学生英语基础稍薄弱,教学时可采取英文备课+中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专业术语部分用英文,讲课时用中文;专业群组课构建学生专业知识,如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课程。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二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有所巩固,教学时部分涉外课程,如世界贸易规则,可采取英文备课+部分英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用英文,讲课时专业内容部分用英文,有异议的地方用中文解释。专业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如企业战略管理、国际服务贸易、中外文化比较、商业伦理、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基本上中文讲授,个别课程可双语教学,如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专业实践课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课程有:外贸函电、企业沙盘模拟、商务谈判、进出口单证、报关实务、综合实训课等。另外,为了符合自贸区需求,可另设自贸区企业实训课程,模拟自贸区企业设立、运营和日常业务操作。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三大四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较熟练,可以采取英文备课+英文讲授的方式。

(二)“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功底、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还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而就目前实际情况看,独立院校大都是年轻教师,部分教师的国外学习背景为一些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专业支持,但多数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外“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教师也有一定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内培养、外引进”的方式建设教师队伍。一是为专业教师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或到自贸区外贸企业中锻炼,学习外贸实际操作,熟悉贸易流程;二是引进具有跨英语专业及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人才,如本科是英语专业,研究生或者博士是经济学专业,具有多年留学背景。这类人才可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采用双语或者纯英语授课。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双语教学的需要。P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贸易知识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展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分析和讨论,形成教、学、用相互促进的良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双语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等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呈现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设计案例时需考虑学生现有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案例应源于实际,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福建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自己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校内贸易实训平台,让学生掌握纯英语环境下的贸易流程和贸易操作;另外与外贸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贸易流程中,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自贸区商务模拟实训平台,尽可能营造出符合真实的国际贸易场景,学生按照场景设置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感受实际国际贸易的氛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此外,学校应该努力拓宽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锻炼机会。

三、结语

第3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46-02

一、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的新特征

1.国际贸易方式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交互式网络推动国际贸易方式从传统的“有纸化”向“电子化(无纸化)”方向转变,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更趋“网络化”,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更趋“电子化”。在交易前,买方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卖方则可以在网络上对其产品进行宣传,及时了解买方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和恰当的贸易机会;在交易中,交易双方通过网络对交易进行谈判,谈成后用电子文件的形式签订合同,并通过网络传递各种贸易单证;交易后,卖方则可通过网络提供售后服务。从交货方式来看,电子商务使有形商品可以通过网络在世界各地搜寻最近的存货地点,第一时间将货送到;无形商品如电脑软件、电子数据、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交货;银行卡、信用卡、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工具使货款支付更加便利快捷。

2.国际贸易市场虚拟化。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运用,国际贸易的业务活动将会逐渐转移到电子虚拟市场进行。在电子虚拟市场上,同样存在着生产商、进口商、出口商、经纪人、零售商、消费者等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国际贸易业务的运作。在电子虚拟市场上,各经营主体可以直接进行网上订货、网上促销、网上谈判、网上交割等。

3.国际贸易主体多元化。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一些公司和企业将不需要传统的厂房或门面,只需要几台计算机或服务器就可以通过网站向世界市场提品和服务,这将使国际贸易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虚拟企业(在网上登记、注册,从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但没有具体办公场所的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在网络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国际贸易营销方式互动化。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国际贸易营销是网络营销,也就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使国际贸易从单向的市场营销转变为互动的市场营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产品及企业的信息,并以电子邮件或网络聊天的方式向企业反馈信息,对产品作出相应的评价,企业也可以及时地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第一时间对产品进行改进并推出新产品。

5.国际贸易营销管理模式一体化。电子商务使企业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生产、价格变动、销售到售后服务融为一体。这种一体化的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建立了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四流一体”的全新营销管理模式。

二、电子商务时代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素质需求

1.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可靠的信誉,在交易前,才能够促使买卖双方为建立良好而可信的交易平台奠定基础;在交易中,才能对交易平台故障进行控制和预防,保证交易数据在确定的时间、可靠的地点传输;在交易后,才能保证支付和配送渠道安全、快捷、准确。

2.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国际经贸人才必须以最新的国际经济发展为脉络,谙熟国际经商之道:国际市场调查、谈判接单、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不断开辟商品购销新渠道等。这些都要求国际经贸人才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还必须掌握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3.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是进入对外经贸行业的前提。英语是对外经贸业务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对于国际经贸人才来说,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外,还需具备商务英语能力。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频繁,国际经贸人才还需懂得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在国际经贸业务中,仅仅具备外语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较好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得到客户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实现与客户之间的良好互动。

4.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电子商务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网络化时代,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计算机能力和信息发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善于搜集信息,及时了解产品及客户的相关信息,并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创建信息流,开展电子商务,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及时抓住商机。

5.管理和创新能力。电子商务时代,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模式日趋一体化,这要求国际经贸人才应该具备对跨越国境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国际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初步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国际经贸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创新是当代国际经贸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三、电子商务时代中国对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品德修养培养。首先,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明确其含义、重要性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意义及体系。其次,要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开设文学、哲学及史学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学会在实践业务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品质和态度。

2.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要紧密围绕专业特色和职业素质需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1)积累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只开设了国际经济类的普通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在电子商务和无形贸易时代,这种课程设置无法跟上国际贸易领域知识更新的步伐。因此,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还应跟踪国际经贸发展的最新趋势,增强国际新视野,交叉渗透,增开电子商务、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租赁等课程。(2)培养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设置。第一,大学本科英语教学不间断。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强化英语基础,包括大学英语听、说、读、写等课程。三四年级强化专业英语及英语能力培养,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英语等。第二,部分专业课程可进行双语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第三,开设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掌握更多国家的语言。第四,通过开设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礼仪培训、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巧。(3)培养计算机能力的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时代,国际经贸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还需具备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能。因此,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课程应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加强网络和网页设计的分量;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应侧重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和操作;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可将网络支付及安全重点介绍;在国际营销课程中可将网络营销作为重点讲解。(4)培养管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室的教学方法中,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从课程设置来讲,在大学本科阶段,可以开设创新学或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的专门课程,在条件允许下,还可以开设创新试验课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授课中融入人文素养。在授课中可以适当融入人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美的感受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自身的涵养和人格魅力。(2)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还要求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大规模到企业实习是比较困难的。(3)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通过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创新性思维,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校企合作培养。高校可以利用人才、科研设备、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方面优势和企业展开合作,依据不同的企业寻找不同的利益结合点。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学校可以和这些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实行订单式培养;也可作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以节约资源。对地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各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小,难以针对某一企业实行“订单”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外经贸领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8,(2).

[2]吕西萍.电子商务时代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研究[J].江西教育,2008,(7/8).

[3]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

第4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文化风险 文化差异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文化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习俗习惯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以一种“共同理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偏好,促进或制约着国际贸易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国际贸易与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是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然而,综观现有的主流贸易理论,在阐述国际贸易的依据时,本质上都是从劳动、资源、产品、技术等纯经济要素来加以说明,几乎没有涉及文化禀赋问题,更没有将文化作为一种根本性因素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离开了文化,我们就很难说明许多贸易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不能去把握贸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因此,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文化根源,揭示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文化依据,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对国际贸易文化依据的分析,也为国际贸易中具体文化问题的考察,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在那里, 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 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 一是正式制度, 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 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 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 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 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 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 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 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 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 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 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 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 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 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 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 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 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 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 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 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 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 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 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 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 都以法律来规范, 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 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 对于外来者非常难, 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 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 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 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 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 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 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 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 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 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 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 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 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 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 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 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 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 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 使文化渗透其中, 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 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 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 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 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 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 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 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 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 ( 1) 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 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 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 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2) 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 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 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3) 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 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 把握他们的动机。( 4) 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 并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 互谈感受, 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尽管一些习俗禁忌可能会阻碍外来商品的进口,但只要规避得当,同样会创造贸易需求,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公司面对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计划,结果其产品2008年在海外销量增加19%。文化差异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影响更是如此。当前,服务业已占世界贸易额的20%-30%,据估计它将以每年20%的速率增长,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中将越来越以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尽管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但其文化特质和文化个性更能影响服务贸易的需求。对于文化附加值很高的文化商品和知识商品而言,由于人们对异国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对高科技文明的追求,无疑是创造贸易需求的文化根源。对于一般的服务商品而言,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固有的感觉方式及其所有属性的重要程度在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但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文化因素仍是产生贸易需求的原因,例如,由于买方必须建立对卖方所售产品质量的信任,因而,服务的无形性使海外的服务贸易变得更加困难,但是一个公司品牌文化及良好的声誉却能改观国外贸易现状。

总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过程。这一研究为我国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启示:文化具有单纯的经济战略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如何发挥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比较优势,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方面,企业和外贸经营者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努力提高和优化贸易商品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通力合作,确立正确的文化战略,以文化力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流通经济,2004

[3]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理论界,2005

[4]冯双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影响力.理论界,2005

第5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文化差异 因素分析 应对策略

在当今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经济运行和贸易交往时,文化的力量正逐渐被激发,或制约,或推动着跨国贸易进程。各国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的重视日益加强,而文化因素作为一项非正式制度,对经济活动提供的规范力与约束力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之重。

一、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放眼全球不同的文化圈和经济体,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的差异,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别或对立。现实中,文化差异一直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各方各面,造就了国际贸易特有的文化氛围。从贸易原理来看,个体购买行为不仅由需求决定,还受到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能否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是国际贸易成败的关键。文化差异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政治法律方面

政治法律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政策与法律运行机制;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同一条款,各国制定的政策法规也有所不同;同时各国的行政诉讼和法系不同,在法律执行上存在偏差。近期,中法之间的反光伏倾销事件成为了关注焦点。2013年5月,法国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对条款的理解,对我国光伏产品实行了不正当的反倾销措施,严重影响了相关产品的出口。而我国的企业因缺少国际反倾销应诉的经验,对相关法规十分陌生,只能依靠政府出面进行交涉,但经济利益和企业形象的损失在短时间内难以填补。危机公关能力和法律诉讼能力都相对欠缺的中国企业,如果不尽快学习适应国际范围内的法律条款,灵活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保护出口国的相关细则,则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稳定的份额。

2.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方面

语言沟通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媒介,是理解商品本身所包含艺术价值的工具之一。不同的民族因语言文字的差异,常常会在沟通中产生两类误解。其一是对外来语言的文化负载信息不了解,在交流中运用了错误的“counterpart”,给对方留下了不良的印象。中国牙膏品牌“蓝天”的外贸人员曾经将其品牌名称直译成英文“Blue Sky”,而这在英语俚语中是“呆坏帐”的意思,与中文的美好含义大相径庭。情况之二是对语言习惯的不了解。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经常被日本人毫无实质含义的“是”所误导,英语中关于“是”和“否”的表达也相逆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于语言习惯判断的偏差会降低谈话的亲和力,有碍对对方心理活动的准确把握,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除此之外,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也不可忽视。在对颜色的理解上,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吉祥,而在西方,红色是鲜血和死亡的代表。在对数字的偏好上,中国人喜欢“6”,而日本则忌“6”。再如,龙在中国是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图腾,指代才能出众的精英人群。而在西方,龙是罪恶的代表。因此在出口带有龙等文化负载信息的商品时一定谨慎处理,避免不同文化映射所造成的误会。

3.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

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为例,我们的传统价值体系建立在“和”,“礼”等道德标准上,在处理各种类型的争端时寄希望于动之以情,说之以理,对于法律诉求,三方仲裁等保护己方利益的方式相对陌生,甚至有时采取避讳的态度。与之相反,渗透于西方主流社会中的观念更为客观公正,其经济经贸活动受到法律的束缚远甚于道德。在贸易现实中,双方一旦发生贸易争端,法律的经济保护往往是双方最终采取的方式,但也往伴随着较高的成本和代价。中国企业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的做法,于外来者来说难以理解,也很难渗透到其社会经贸体系中去。

4. 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方面

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状况.既取决于历史的沿革和特定的习惯,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若不了解和尊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将极大的阻碍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开放和贸易自由的主旋律下,部分地区和国家应该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使之与国际要求接轨,符合大多数经营者的习惯。放眼全球,契约制最早出现在西方民主国家,风险与收益共担的理论也在此孕育而生,是一种先进制度文化的定格。从现实意义上来看,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机构设置适应了现在市场的需要,促进了世界经贸的发展。相反,在一些民族关系复杂、宗教势力强大或集权制度占支配地位的国家,盛行着不规范的机构和程序,加之官僚作风的推波助澜,给贸易活动造成了诸多阻碍。在WTO框架下的国际贸易,文化差异的约束比关税的硬约束起到的阻碍作用更大,要想推动贸易自由化,使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清除这些障碍。

二、应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建议

面对无形的文化差异,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减小文化差异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交流,达成理解。现阶段,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文化差异。

1. 正视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企业首先必须正视文化上的差异,承认文化的异同性,并在实际贸易过程中对文化差异采取积极接受和理解的态度。同时,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必须拥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识,保持警惕度和敏感度,把文化差异理解为一种贸易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利用文化环境的因素,做到。

2. 积极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

消除文化差异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规模化和深入化,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所占份额也会上升。

3. 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我国企业应该在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除此之外,还应该主动寻找外国地区文化的真空点,用自身强项去填补,从而,使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形成互补,创造更大价值。

整体来看,民族文化差异己阻碍着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缩小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破坏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国际贸易氛围。世界各国都应致力于跨文化管理,促进文化融合.通过打通文化差异的死穴,打破国际贸易中的诸多壁垒。

参考文献:

[1] 罗能生,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文化互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02期

第6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这样,我国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空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就业前景十分广阔,种类外贸进出口企业大量需求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的巨大需求,国内本专业的人才供给却十分有限,专家估计,未来五年全国外贸管理人才制品至少在100万以上。商务英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性的发展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将在大量的小民营企业等生产企业开始走进国际市场开展竞争。对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实务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缺口逐渐明显。

就业趋势分析,1998年,中国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呀达2100万人。到21世纪20年代,电子贸易和网络贸易将成为全球的主流,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谈判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它不仅要求谈判者具有广博的横向知识,而且也要求谈判者有纵深的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商务英语谈判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因此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要向成功的谈判学习,更要向失败的谈判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想提高商务英语谈判的整体素质应从下列方面做起:

一、积累广博的综合知识

国际商务人员要求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我国和对方国家的外贸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了解联合国的情况,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和世界经济的情况,还要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保险、运输、企业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常识。由于国家不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风俗习惯就不同,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也不同。这还要求国际商务谈判者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和很全面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二、精通商务谈判礼仪的语言技巧

1、善于表达。成功的商务谈判者都是谈判双方出色运用语言艺术的结果。它体现在(1)针对性强: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的针对性要强,对答有序,做到有的放矢;(2)婉转方式:在英美国家,人们利用礼貌功能,常用一些表示婉转的语言,例如:Wouldyou……?Couldyou……?这一类的句式,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一般不直说No而用Iamafraid……或Iamnotsure……等委婉地拒绝,谈判中应当尽量使用婉转语言,这样易于被对方接受;(3)应变灵活:谈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要求谈判者具有灵活的语言应变能力,能采取恰当的应急手段,巧妙地摆脱困境。当遇到对手逼你立即作出选择时,你可以看看表,然后有礼貌地告诉对方:“Iamsorry,Pleasewaitingamoment,Ihavetocallmyfriend.”于是,你便很得体地赢得了片刻思考的时间。(4)无声语言:商务谈判中,谈判者通过姿势、手势、眼神、表情等非发音器官来表达的无声语言,我们称之为非语言,非语言往往在谈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形式有:与讲话人目光接触、微笑、点头,未听懂时显出迷糊不清的表情,感到奇怪时做出惊奇的样子。在有些特殊环境里,有时需要沉默,恰到好处的沉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妙应答。在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谈判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掌握谈判技巧,才能在对话中掌握主动,获得满意的结果。

3、善于倾听。有效地倾听可以获得大量宝贵信息,增加了谈判的筹码,了解对方的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修改我们的发盘或还盘。尽量鼓励对方多说,并提出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以达到尽量了解对方的目的。

三、商务英语谈判礼仪中形象塑造

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其主要作用:一是提高我们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表现的竞争,对商务人员来说,就是商务人员的素质修养和个人素质表现的竞争。二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有时会把事情搞砸。三是用于维护形象。商务人员的形象设计很重要,因为商务人员的个人形象代表的是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在跨文化交往中还代表民族形象、地方形象和国家形象。

四、获取有用的信息或资料

当今是信息时代,获取有效信息是商务成功的重要条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岁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扩充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信息能力是创造、开拓的基础。国内外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技信息涌现,商务人员需要了解信息,很好把握需求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反应,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五、与时俱进,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

第7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一、文化风险的根源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风险”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带来损失的可能。也就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哪些商品会得到当地国的抵制。为此,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出易中的商品和商品贸易中的目标市场。

如果文化差异未得到合理控制或管理,将会沿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风险、这一路径产生文化风险,从而可能导致贸易公司运作的低效率,对贸易双方产生破坏性影响。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并表现在三个层级上。首先,国家的主导文化对国际商务影响最大,不但影响商业交易的语言,还影响交易的性质与种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行为方式,经常表现为:价值观差异、种族优越感与种族歧视、对文化符号系统理解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导向,以及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其次,文化风险还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组织的各个方面,指导日常的商业交往。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再次,公司内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他们身上都有本国文化的印记,组织中个体文化差异也会带来文化风险。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诺斯指出:“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那里,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的既定前提,而不是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经济增长既定前提的制度包括两种:一是正式制度,即政治政策、经济规则、契约等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二就是非正式制度。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在制度对贸易体制的作用中,正式制度当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非正式制度也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影响因素,它通过对人的行为选择和激励的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文化因素就是作为这么一项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价值观念与风俗信仰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这种评价或判断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对生命存在意义上的看法中,认为平和安顺为好的人追求安静、保守的生活方式,对新潮事物和产品不感兴趣;而认为轰轰烈烈才不枉人生的人则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方式和时尚产品。前者看重归属感,后者追逐成就或权力。由此推断,以前者为主流价值观念的国家,对外交流的欲望不会太强烈,人们对外来产品和服务不甚欣赏,所以不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后者与之完全相反。

(二)伦理道德

道德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人的约束力都不同。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例来说,中国人倡导的“忠”、“义”、“孝”、“忍”、“稳”等观念,在社会正常运行中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的规范作用,形成了东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特征,这与西方建立在契约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文明有很大差别。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制发展史的文明,所以法律在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作用特别大,人们以为守法就是道德,即使一些很有人情味的东西,都以法律来规范,形成了法律约束的特征。顺应道德观念,利用道德约束展开贸易活动,对于外来者非常难,因为对不同地域道德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所以,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而很多西方国家的产品在东方国家的滞销则是由道德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三、降低国际贸易中文化风险的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

国际贸易活动中最直接的主题就是企业,当一个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市场展开贸易活动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贸易策略的制定。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使文化渗透其中,这是第一个步骤。然后是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

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1)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2)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3)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把握他们的动机。(4)相互交流的培训。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贸易管理者与被培训人员进行适时的交流,并经常组织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经贸人员进行交流,互谈感受,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第8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实践能力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基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及其不足,给出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实践能力;国际贸易;仿真软件

1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需求

1.1基础能力

1.1.1跨文化交流能力

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来自不同的国家,为了方便信息的交换,促进交易的达成,需要国际贸易人才有外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对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社交礼仪等有良好的知识储备。

1.1.2现代办公操作能力

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办公模式要求国际贸易人才能收集、筛选、分类、统计和汇总外贸信息;能运用邮件、网页等各种方式传播外贸信息;能具备文字编辑、表格和图片处理的能力;能接收,发送和处理相关客户的邮件的能力;能进行外贸信息的立卷归档。

1.2专业基本能力

1.2.1国际营销能力

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潜在客户,国际贸易人才能利用营销手段进行企业和产品宣传,寻求市场机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争取外贸订单;能利用营销技巧,培养和开发客户,通过有效沟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良好的、稳定的贸易关系。

1.2.2商务谈判能力

商务谈判是国际贸易交易达成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高度预见能力和很强的应变能力,能敏锐洞察谈判对方的心理,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谈判技巧进行业务谈判,并能最终达成共赢的贸易协议。

1.2.3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应能通过函电往来建立业务关系;能快速准确进行进出口成本核算;能科学合理签订外贸合同;能办理催证、开证、审证、改证业务;能督促协调供货方及时保质保量生产;能及时安排运输、报检、报关和投保业务;能办理货款结算;能办理外汇核销和出口退税。

1.3专业综合能力

1.3.1合作协调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在业务处理中会涉及客户、生产部门、运输部门、单证部门、财务部门等,只有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才能高效保质的完成国际贸易的各个流程。

1.3.2商情判断能力

相对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准确判断并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当出现突发的棘手问题时,国际贸易人才应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迅速分析,果敢判断,从容应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1.3.3自我提高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及时更新资讯,跟上时展节奏,更要通过不断学习补充自己外贸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机会、预见未来商机和顺利处理各项业务。

2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现阶段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大体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案例教学

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工作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问题,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迁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案例典型性不足、针对性和真实性的缺失,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意义不大。

2.2校内实验室实训

采取“计算机+仿真软件”的模式,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进出口贸易业务所涉及的不同地点、人物、场景和单据等,强化了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但是,仿真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模拟软件落后,国际法规和惯例的变化不能及时跟新;模拟软件提供了一个简化的贸易环境,导致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等。

2.3校外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和毕业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外贸业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让学生和外贸岗位零距离接触,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但校企合作面临着高校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而企业的合作意愿并不高的尴尬处境;且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真正联系相关外贸单位脚踏实地实习的同学屈指可数。此外,当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沟通协调、应变创新、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提升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对策

3.1选择合理案例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涉及的案例形式多内容广。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选择案例时要符合以下要求:首先,案例要有典型性,具有类似事件的共同特性,学生通过案例掌握一般性结论后,可以举一反三;其次,案例要有真实性,取材应源于实践,细节应真实可靠,方便学生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案例要有关联性,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且不宜过于复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案例要有时效性,国际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会出现一些新现象和新理论,案例应该同步更新。

3.2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实验室投资力度,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实验室建设,引进的国际贸易平台软件应尽量贴合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充分发挥模拟仿真效应。维护现有的实训基地,可以考虑让实习基地进校讲座或与教师定期进行座谈会,或是建立校外导师制,让有经验的外贸人员带领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或实习辅导。开发新的实习基地,并按照地方产业的特色做好实习基地的规划,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3.3重视社会实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如独立、协作、沟通、自学和创新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可以是利用校内社团开展商务谈判、举办商品拍卖会和建立创业基地,也可以是校外进行与专业有关的走访调查和社会调研,或是投身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作者:翁梅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2013(2):116-118.

[2]纪向岚.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16(3):156-159.

[3]庞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8):68.

第9篇: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商务文化;跨文化交际

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虽然广大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外语教学已经基本从纯语言教学转入语言与文化并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商务英语教学重商务轻文化的观点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受诸多条件限制造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已进入一个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后过渡期”,将在商业、运输、金融、旅游等多个部门逐步兑现市场开放的承诺。这意味着外国的商品、公司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也将获得世贸组织成员所有的权利,可以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有大批精通外经贸的人员从事相关的工作,这无疑给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即培养通晓国际商务规则、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能够无障碍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是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理解。由于民族、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交际的双方会产生语言间的差异、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误读。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语言使用越来越多地脱离本族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非母语文化中被再语境化,此时的语言与一种不同于本族文化的文化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人们有意无意地采用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交际方式,使得交际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有所不同。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两种文化之间的障碍,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它。在进行商务英语交际活动时,应该对语言所呈现的文化要素加以分析和对比,把握不同文化意识的相互渗透,加强商务文化信息交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传递商务信息,真正培养语言文化素质,更好地为商务活动服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进行商务活动时不熟悉对方的社会文化语境必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用语失误,下面以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几个环节具体说明。

(一)商标和商业广告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一个成功的商标译名应该能吸引目的语消费者,激发其美好的想象与购买欲望。但很多商标在翻译时却往往因为没能做到“入乡随俗”,出现语用失误,而导致品牌竞争力的降低。比如说“白象”方便面如果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英美国家的人就很难接受,因为“a white elephant”是英语中的一个习语,意思是“烦琐无用的东西、沉重的负担”。如果“白象”方便面译成“White Elephant”出口到这些国家,岂不是一大失误。如Coca-Cola最初进入中国时译为“口渴口蜡”,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化习俗,因而无人问津;后来改译为“可口可乐”,既保留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又符合中国的语言文化,最终成为全球十大商标榜首,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由此可见,商标语言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商务活动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各国的跨文化差异,避免语用失误。

(二)商务接待活动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接待客户是国际商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给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影响,除了仪表、仪容以外,语言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由于跨文化意识的欠缺,不少商务人员把本族的价值观作为商务活动的标准,不可避免会造成语用失误。如在机场接待外商时说:“You have had a long and hard journey.Please give me your luggage.”通常会使对方感到吃惊甚至不悦。因为西方人普遍崇尚独立精神,视过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帮助为耻辱。可见,在国际交流中,得体的表达十分重要。

(三)商务谈判活动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在谈判过程中,商务人员要面对不同的客户,他们的文化背景、谈判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都是不容忽视的。如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的谈判,讨厌迂回漫长的交谈;而日本人则往往采取委婉的方式,有时会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等。倘若不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习惯,那么在商务谈判时就可能会出现社交语用失误,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结果。

(四)商务函电活动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商务函电作为最主要的、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涉外文书,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商务函电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应用文体的格式和语言特色去写作和翻译,还要注意区别不同场合对不同问题语气的应用。此外,一定要注意在不同商务文化中词汇、句法和信函形式上的文化差异。如在函电结尾说:“在你方便的时候会见。”对美国客户可译为:“Let’s meet at your convenience.”而对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客户却不宜用convenience,因为在其文化里,该词还有“厕所”的意思。适当得体的商务函电,往往能够确保国际商务交往愉快、顺利地进行。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