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育苗基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施地点及面积
实施地点为*县罐子乡重胜寨村1、2、3社,金坛罐村联合社1社,高石口村1、3社,峰顶村1、2社,面积1200亩。
二、品种安排及模式
早春主要种植韩国白萝卜,面积700亩,日本春白菜200亩,莴笋200亩,瓢儿菜100亩,海椒、茄子各50亩。海椒、茄子行间套种豇豆;夏秋季主要种植秋茄子、秋海椒、秋黄瓜、秋四季豆,面积各300亩;冬季主要种植韩国白萝卜、白菜、甘蓝,面积各400亩。早春白萝卜主要安排在重胜寨村1、2社和金坛罐村1社沿河边沙壤土内,其余种植莴笋。高石口村1、3社种植白菜。峰顶村1、2社种海椒、茄子,沙壤土内种植萝卜。
三、播种方式、时间及茬口安排
萝卜、白菜、瓢儿菜、豇豆、四季豆实行直播,莴笋、秋茄子、秋海椒、甘蓝实行育苗移栽。
早春蔬菜:2月28日—3月10日播种萝卜、白菜、瓢儿菜,3月10—20日移栽海椒、茄子,3月20日—25日移栽莴笋。全部采用地膜栽培。
夏秋蔬菜:黄瓜、茄子、海椒在4月中旬播种育苗,5月底早春菜收获结束,立即种植夏秋蔬菜。秋四季豆在5月中旬直播。
冬季蔬菜:甘蓝在7月底播种育苗,8月底秋菜收后定植。白萝卜、白菜等在9月底前实行直播。
四、资金概算
(一)早春蔬菜
1、韩国春萝卜种子60公斤,需资金3.6万元。
2、日本春白菜种子20公斤,需资金3.6万元。
3、海椒、茄子种苗20万株,需资金2万元。
4、瓢儿菜种子20公斤,需资金0.8万元。
5、春莴笋种子14公斤,需资金1.4万元。
6、春莴笋育苗用农膜1吨、肥料1吨,需资金1.4万元。
7、育苗人工费用0.3万元。
小计13.1万元。
(二)夏秋蔬菜
1、秋茄子种子12公斤,需资金4.2万元。
2、秋海椒种子10公斤,需资金3.2万元。
3、秋黄瓜种子10公斤,需资金3万元。
4、秋四季豆种子900公斤,需资金1.8万元。
5、育苗材料(含遮阳网、肥料、农药等)及管理费用2.2万元。
小计14.4万元。
(三)冬季蔬菜
1、韩国春萝卜种子70公斤,需资金4.2万元。
2、日本春白菜种子20公斤,需资金3.6万元。
3、甘蓝种子10公斤,需资金2万元。
4、育苗材料(含遮阳网、肥料、农药等)及管理费用0.5万元。
小计10.3万元。
以上各项合计37.8万元。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常年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罐子乡党委书记*及县财政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及罐子乡相关人员为成员,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协调指导。
请根据背景资料,制作一份方案,时间为60分钟
广东富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是一家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生物科技企业。主要研发生产基于澳洲茶油树(互叶白千层)的系列产品及其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亿元,公司在职职员8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兼职院士和高级职称的教授共13人。经过10年攻坚,完成了前期的澳洲茶油树品种引进驯化、自主育苗,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及GMP厂房建设等。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创新科研团队、广东省澳洲茶树油系列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生物医药研发。凭借规模产业和卓越品质铸就绿色品牌,致力打造成为澳洲茶树精油生物医药及医用保健行业的领军企业。
富阳生物基地选址在北回归线50公里以内的河源万绿湖旁,山清水秀,阳光水分充足,是全国最适合种 植茶树的天然氧吧,通过引进澳大利亚最美基因,严格选种组培育苗再移栽到富含硒元素的基地里,用 农夫山泉水浇灌呵护,坚持自然到瓶中的纯净,100%纯植物物理提取!将真正原生态的、纯净的、未经 任何人工化的植物精油科技产品,献给勇于发现,自信优雅并热爱美好事物的你。
现富阳集团推出全新升级版的茶树精油,要为此款茶树精油召开一个新品会,请为这个会制作一份方案,要求流程规范,要素齐全,方案所需的附件完整。
一、实施各类项目
1、基金会项目
主持申报、实施1个市级基金会项目、10个县级基金会项目,做好前期试验数据记录、实施指导和完成验收总结材料。
2、县级科技项目
实施蔬菜有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主体:天台巴菜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做好选题、申报,引进、筛选品种,播种期,酒糟、商品有机肥试验等;实施三叶木通的避雨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主体:天台弘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项目已验收。
3、实施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天台县恒盛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天盛农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利用秸杆、砻糠等废弃物覆盖栽培雷笋,早上市提效益;开展技术培训,引进芦笋、雷笋生产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推广。
4、高山蔬菜高效技术示范基地
落实高山蔬菜高效集成技术示范,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茄子嫁接苗、黑色地膜普遍推广应用,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蔬菜产业水平,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5、配合省农科院张冬青进行西兰花、芥兰、菜用油菜杂选育繁种申报项目。
6、创建省级放心菜园1个、道地药园建设1个,精品果园2个,确保年年有园。
7、实施省级水果技术团队项目1项。
8、开展杨梅气象指数保险试点。
二、做好疫情下果蔬产业的工作
制订疫情期间政策性补助方案、期间下基地调查,掌握蔬菜产销动态,及时日报表,帮助菜农销售(加入台州市主要农产品对接平台、联系天台县中农批销售等),指导生产;做好疫情的期间的补助和复工复产工作的结果,上报县财政(补助22户,金额39.1208万元);二月份以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服务,其中开展三次送早熟五、苏州青等叶菜种子和早毛豆种子到各乡镇(街道)的菜家手中。
三、做好蔬菜稳定生产等面上工作
1、引进新品种:(甜玉米(平原浙甜10号、科糯6号,高山浦甜1号、万甜2015),尖椒(杭椒6号、杭椒18号、王子8号),线椒(辣天下、洛条椒109号),甜椒(圣鼎一号、硕源808))等;
2、开展马铃薯、甜玉米品种品比试验;
3、配合农残抽检。
4、开展高山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做好高山蔬菜育苗、栽培等指导工作。
实施前三季度蔬菜生产面积73915亩,总产113114吨,总产值35075万元。较同期面积增5755亩、总产8365吨、总产值增1860万元。其中山地蔬菜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食用菌鲜品1794.9吨,产值1662.8万元,规模、总产量、总产值较去年略。以生产香菇为主,占55.26%。
***管理处
二OO五年三月
***管理处
关于建设容器化育苗基地项目的分析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每年都有大批市政道路及小区、厂企的新建、改造项目,按照建设要求,需求大量不同规格的苗木进行绿化配套建设。由于大部分工程基本都在七、八月份完工,已错过了植树绿化的大好季节,往往形成了以栽植大量草花替代苗木绿化的短期行为,造成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资金浪费,无形中提高了建设成本,而容器育苗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结合山海关区园林处苗圃搬迁重建工作,拟在新址申请建设容器化育苗基地项目。容器化育苗在我市是否可行,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后,总结了以下材料,希望市领导对容器化育苗基地建设项目予以支持。
一容器化快速育苗技术简介
容器化育苗技术又称控根快速育苗技术,是一种以调控根系生长为核心的新型快速育苗技术。是由控根快速育苗容器、控根快速育苗专用栽培基质、控根培育与管理技术三部分组成。具有明显的增根、控根和促长作用,使侧(须)根形状短而粗,数量多,总根量较常规育苗提高30—50倍。苗木的成活率几近100%,育苗周期缩短50%左右,可四季移栽、移栽时不砍头、不须缓苗,对土地没有任何要求,后期管理工作量减少50—70%,对大苗培育和恶劣环境下植树有明显的优势。
控根快速育苗容器控根快速育苗容器由底盘、侧壁和插杆三个部件组成,用容器育大苗不必占用良田,可摆在任何无法耕种的土地上,苗木销售和移栽都可现场去掉容器,不伤苗木根系,成活率可近100%,育苗容器可反复使用,寿命在5年以上。仅在容器内就可培育高达8米或更高的大树。它是一次性投资,见效快,多年受益的快速育苗方式。
控根据快速育苗栽培基质控根快速育苗专用栽培基质是培育控根苗木的基础,用量较大。采用有机废弃物,如猪、牛、羊、鸡、鸭粪,秸杆、刨花、锯末、玉米芯、城市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经特殊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制造,并根据原料和使用对象配加适当的水、抗旱、促根、缓释肥,微量之素,以及防寒抗冻等辅料。
控根快速育苗培育与管理技术控根快速育苗培育与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幼苗培育、水热条件调控,下种与移栽时间确定等。
容器化育苗同传统的地栽苗木生产方式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采用容器栽培可以无季节限制地供应园林绿化苗木,满足反季节施工的市场需求。第二,容器栽培生产的苗木质量较高,成活率将近100%,绿化效果好,种植前不用修剪,可以一次成型,立竿见影。第三,传统的大田栽培苗木往往带走土球,导致土壤资源破坏,容器栽培可避免这一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由于容器栽培是离地生产,可利用荒滩、盐碱地等不适合地栽的土地发展生产,降低土地成本。
二背景分析
随着当前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代的加快,尤其是房地产精品的楼盘的园林施工,政府重点工程等高端市场容量的增加,对优质苗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国内的育苗和移栽大多数仍然沿用传统方法,苗木质量差,“三低”(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效益低)的现象一直未解决。为了提高大苗移栽的成活率,现在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每株树苗携带与冠径相应大小的土坨,并用草绳缠绕,既费工耗时,又难以保证成活率。在我市近来年的城市建设中,大部分工程都是在每年的作、八月份完工,错过了绿化的大好时机,为了达到一定的绿化效果,往往以载植大量草花替代树木的办法,而草在生长期短,投入大,来年还需要新栽种造成了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极大浪费现象,容器育苗恰恰解决了反季节用苗这一问题。
城市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大苗移栽新技术,容器育苗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有30年的历史,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方式,而在我国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大量推广,在华北地区还没有一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容器化育苗是常规育苗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以保护珍贵植物,促进园林产业的发展。
三前景分析
在新苗圃的建设规划方案中充分考虑了该处的地理位置,土壤环境,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预留百亩土地用于建设容器化育苗基地,鉴于容器化育苗对土壤不做要求,利用其中砂壤土地块做为容器化育苗区,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通过开发这一项目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迅速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充分抓住2008北京奥运会这一大好时机,而且秦皇岛市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分会场,在大力开发城市建设的同时,将需要大批优质高档的大规格苗木,因此建设容器化育苗基地前景广阔。
四项目投资估算
苗圃新址上规划出100亩土地做为容器化育苗基地,用于容器化育苗的尝试性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满足我市反季节绿化用苗和大规格苗木需求的同时,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容器化育苗基地将划分为常绿区、落叶乔木区、花灌木区、小苗区等多种苗木分区。经初步计算,100亩土地生产各种苗木所需不同规格容器大约为42600个,按每万个容器的出厂价计算(不包括运输及其他费用)约需资金142.6万元;育苗区安装滴灌管道设施约需资金50万元;打机井需6万元;购进苗木约需资金101.7万元,以上费用总计300.3万元。
五技术力量与设备
容器化育苗基地做为我市首家开发项目,不仅有稳定的销售市场,而且有市、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强干技术力量做保障,具有潜在的开发和拓展能力。目前现有技术人员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拥有各种运输、打药、洒水车辆11台以及必备的养护管理器械。
一、上半年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上半年,我局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粮食生产稳定
今年以来,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小春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效益提高。尽管遭受了秋冬连旱、冬季低温、春季干旱等不良气候影响,但由于田间管理得当弥补了灾害损失。小春粮油种植面积4.6万亩,比上年增加0.7万亩,产量预计1.07万吨,与上年持平。小麦1.2万亩,比去年减少15.3%,产量预计0.3万吨,比去年持平。豆类0.6万亩,产量1117吨,与去年持平。油菜面积0.8万亩,产量1000吨,比去年增长8%。洋芋2.0万亩,比去年20.2%,产量0.7万吨,增长11.1%。
预计下半年在加强病虫防治和管理的基础上,能实现今年大春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全区大春粮食播种面积预计完成22.36万亩,比上年增加0.89,其中水稻11.35万亩,红苕1.3万亩,玉米1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高粱完成7.1万亩,比去年增加1.08万亩,完成了市上下达目标101.4%,高粱生产继续快速发展。
(二)优质蔬菜发展喜人
大小春蔬菜播种面积8万亩,完成市上下达优质蔬菜种植面积6.6万亩目标任务的121%。,其中,小春3.5万亩,大春4.5万亩,晚秋3万亩。目前,小春3.5万亩已收获,产量7.5万吨,产值1.5亿元,比去年增长12%;大春完成种植面积4.6万亩,现长势良好,预计产量10万吨;晚秋蔬菜做好了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的储备。
为了确保蔬菜供应,一是积极扩大蔬菜基地面积,今年已扩大基地面积800亩,其中金龙200亩,特兴300亩,长安300亩。另外全年计划实施“菜篮子”便民店3个,现在锦华十年城小区已建成标准化的“菜篮子”便民店1个,投入使用,运行良好;第二批已向市农业局申报了2个。二是积极开展蔬菜政策性保险。市上下达我区蔬菜政策性保险1.3万亩,年初我局向乡镇下达的任务是1.35万亩,完成任务的103.5%。三是建设万亩连片蔬菜种植示范基地1个,以特兴走马蔬菜基地为核心,包括长安慈竹、特兴魏园、桐兴等基地。四是蔬菜商品率达75%,完成市区下达的70%以上的任务。
(三)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
截止5月底开展工作如下:
一是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确定技术作业单位。2014年1月30日、31日分别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硬件设备项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招标成功。其中硬件设备由金通公司中标,中标额为52.8万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由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公司中标,中标额为433.68万元。3月4日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公司正式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合同书。二是调查核实,完成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工作。2014年3月,在前期根据区国土资源局提供的二调耕地面积进行摸底的基础上,我区再派工作组在区档案局一一核实全区土地承包农户的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与台账记载情况并全部复印。2014年4月,区、镇确权工作组人员同作业公司人员一起到村社进行基本情况摸底并信息化资料。三是按要求完成全区航摄任务。我区航拍采用有人驾驶动力三角翼飞机搭载数码航摄仪进行,作业公司于2014年4月19日进场,用了近两周时间才完成对我区340平方公里的航空拍摄。四是全面推进试点区进村入户权属调查工作。2014年5月23日,首先在石洞镇张家祠社区对进村入户权属调查工作进行相关培训和安排布置,随后分组全面展开。截止目前张家祠社区的入户权属调查工作即将完成。我站已将确权工作中碰到的很多具体实际问题整理上报主管领导。
(四)产业项目见效明显
1、高粱基地建设项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年是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金胡示范片高粱产业成片推进项目和省高粱高产创建项目,在金龙乡、胡市镇、双加镇、长安乡、石洞镇等实施酿酒高粱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半年来,全区种植规模稳定发展。金胡示范片完成5.3万亩,比去年增加0.8万亩。龙溪河示范片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比去年增加0.3万亩。石洞镇郎酒高粱基地完成高粱种植面积3200亩,增加了2200亩。目前,由于今年雨水好,高粱育苗素质好,长势好于往年,后期管理跟上,增产大有希望。
2、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今年我区继续实施省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2个万亩优质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总面积2.0万亩,重点在长安、石洞、双加、金龙等乡镇,在示范区进一步推广良种、旱地育秧、三围栽培、再生稻等高产栽培技术,实现水稻万亩示范片超高产强化栽培覆盖率达到50%,创建目标亩产达到600公斤,较上年增产5%,示范片再生稻单产目标175公斤,比大面积增产20%以上。在特兴、长安等开展有机罗沙稻生产2000亩。
3、蔬菜基地建设。2014年上半年,新建蔬菜基地800亩。同时2012年新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建设67亩钢架大棚已全面完成。目前正在积极做好2014年新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准备工作。通过积极申请项目,多项目捆绑、整合,不断促进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使得基地蔬菜生产的效益也愈加显现。我区重点打造3个蔬菜基地,即特兴走马蔬菜基地(包括特兴走马和长安慈竹),九狮食用菌基地和桐兴洛地蔬菜基地(桐兴开心农场)。目前走马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基地集中成片面积1000余亩,辐射带动面积5000余亩;采取“大园区+小业主+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现已有草莓、生姜、食用菌、茄果类蔬菜等业主。九狮食用菌基地2014年不断丰富种植种类,现种植了平菇、姬菇、鸡腿菇、秀珍菇、猴头菇、大球盖菇等多个品种。桐兴洛地蔬菜基地,现面积已达到100余亩,一方面为租种户免费配送12次蔬菜;另一方面配备了流动车,为住宅小区提供蔬菜;同时,还为酒店配送蔬菜,积极探索基地蔬菜产品销售的最佳模式。
(五)科技引领促发展
基地建设是我区农业科技引领的缩影,融合了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新品种、新肥料等。一是在走马蔬菜基地建立了7连栋的育苗中心,配备了降温的湿帘和抽风机等设备。采用集中育苗方式,年育苗100万余株,大春已培育了茄果类、叶菜类等40余个品种的蔬菜苗,育出的蔬菜苗除基地自己栽种外,还提供给周边农户栽种。集中育苗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菜苗的优良品种和质量。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今年,引进蔬菜高产品种及观赏类蔬菜新品种40余个,目前全部集中在8连栋的走马蔬菜基地大棚内进行营养土标准化栽培展示。三是开展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在8连栋的大棚内开展了营养土栽培、营养液立体水培和土壤栽培。通过无土栽培和营养液立体水培,探索出城乡居民在自家阳台上用较小空间就能进行的蔬菜栽培模式,满足城乡居民在阳台上的栽培需求。四是设施配套栽培。在我区的走马、九狮和桐兴基地均开展了设施栽培,目前,有连体大棚6栋,面积20余亩,其中,育苗棚2栋,栽培棚4栋;钢架大棚400余亩,水泥杆大棚100余亩,朔料管大棚20余亩。通过设施栽培,能有效的解决干旱、高温、低温等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六)名优水果长势良好
我区有各类水果面积6万余亩,而最具特色的名优水果是龙眼和九狮柚,目前,我区龙眼面积4万余亩,九狮柚面积1.2万余亩,完成市上下达4万亩任务的130%。
(七)耕地质量不断改善
我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0.35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0.3万亩的116%,较去年增加了0.09万亩。全年拟推广面积20万亩,实际已推广20万亩,其中:水稻10万亩,高粱3.5万亩,蔬菜3万亩,水果1万亩,油菜1.5万亩,玉米1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比去年增加5.5万亩。拟推广配方肥面积5万亩,施用配方肥1680吨,已完成配方肥面积5.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20%,比去年增加2.4万亩。
(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条件建设项目:特兴镇、石洞镇、双加镇、胡市镇、金龙乡、长安乡6个乡镇农林技术推广服务站为2012年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单位。每个项目镇农技站中央定额补助19万元、区级配套3.8万元,条件建设完成及资金配套率达100%。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能够保证12月底完成并接受验收。
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一是我局22名科技指导员,每人指导10户科技示范户,并按示范品种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进村入户,进行指导;物化补助,共采购有机肥40吨,全部发到示范户手中;在魏园生姜基地与金坝科技园区实施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引进生姜品种3个(广西莱芜大姜、乐山姜、古蔺姜),示范面积20亩;实施新材料大棚设施栽培5亩;农技人员均持证上岗,资格准入率达100%,全区9个乡镇均开展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目前已培训37人,其中参加省级骨干培训19人,参加市级培训18人;已完成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与当地失业单位平均工资衔接。
(九)农村能源
截至5月31日,全区新建农村沼气池310口,为市目标任务573口的54%;模压半玻璃钢256口,为市目标任务的56%。
(十)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注册109个。2014年上半年完成了1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工作,帮助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区财政申请奖励资金共4.2万元。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认真开展了种子、农药、肥料执法专项检查,春播和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农产品中的“三品”标识违规使用情况等检查工作,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出动车辆30辆次,检查农资市场经营企业和经营门市200多家次,查办案件14起。二是开展农产品例行抽检。今年从莲花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和超市抽取蔬菜样品108个,水果样品18个进行农残速测,检查结果均未发现农残超标情况,合格率100%。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4%。三是开展法律法规、标准化生产技术宣传培训。利用乡镇赶集到开展“三月法制宣传月”活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赶场”宣传活动,培训8期600人次,办宣传栏3期,“科技赶场”3场,开展咨询2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经营人员业务知识能力,增强其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意识。
(十二)开展的其他工作
1、按时保质完成市农业局办公室报送相关资料。
2、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实现美丽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主题活动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推进党风廉政“三化”建设的落实。局领导班子从自身抓起,加强组织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和业务知识能力建设,为全局带好头,起好步。以创建“四好”班子、“创先争优”为载体,抓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抓学习、强素质,促进队伍建设,重点抓中层干部的素质能力提高,抓制度和效能建设,培养了良好的学风,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开展“挂、包、帮”联村帮扶工作取得实效,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开展顺利;在开展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和党风廉政“三化”建设中,局党组班子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强化宗旨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结果的整改,查找风险点,落实防范措施,促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下半年趋势分析与打算
1、查漏补缺,增添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2、早谋划、早安排秋季及明年重点农业生产。一是将金胡示范片高粱种植扩展至石洞、双加、长安的部份村,提高高粱产业比重;二是切实抓小春油菜2万亩集中成片种植计划的落实;三是扎实落实10万亩再生稻蓄留技术措施到位;四是计划种植秋菜3.5万亩。
3、继续抓农业科技综合生产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行动。
4、继续抓好秋季水果种植,认真开展农户的质量监管,重点抓“三品”认证、农超对接。
5、积极做好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
三、下半年主要措施
1、将科学规划与责任落实有机结合,使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在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无论是规划目标,还是责任目标都一一落到实处,使主导产业更加突显,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良好发展格局。
2、开展强势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和投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我区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原则,把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标准,开展了强势的宣传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使主导产业、项目建设的开展顺利、有序、快速发展。
3、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我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制订并落实了八项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税为目的,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全面推广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立足资源,挖掘潜力,打牢基础,强化标准,切实发挥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建设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和监督农户生产作业,基地内水稻亩产实现500公斤以上,全部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通过加强基地基础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旱涝保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扩大订单规模,形成新的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市场销售空间;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不建排污企业,彻底根除污染源,使基地及周边地区水源更加纯净、土壤更加肥沃、空气更加清新,最终实现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大米产品品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体目标,带动全县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全县农业向全面绿色化发展。
三、基地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的原则,我县5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其中:*镇1.0011万亩、会发镇12.7万亩、大罗密镇1万亩、天门乡8.538万亩、宝兴乡9.4245万亩、德善乡8.3万亩、松南乡7.9864万亩、伊汉通乡1.05万亩。
龙头加工企业主要依托哈尔滨*绿宝石优质米有限公司、哈尔滨*秋然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且都已取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稻米加工企业。
四、主要任务
(1)良种基地建设。建设绿色水稻良种基地5000亩,年产优质良种250万公斤。建晒台10000m2,种子仓库4000m2,标准化智能温室5栋、育苗大棚140栋。
(2)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吉兴、吉利等6座小型水库主坝,拓宽3条主干渠道总长9000延长米,修建8座闸门、24处桥涵、8处提水站。购买中型拖拉机5台,插秧机20台,旋耕机20台,排灌设备50套。
(3)生态环境建设。在双龙灌区和双凤灌区聚水区内各植树2000亩;在田间主干路两侧植树10000株,共计31万株。
(4)企业提档升级。扶持4家龙头加工企业,购买新型制米机4台,抛光机4台,色选机4台,白米分级筛4套,自动灌装设备4套。
(5)配套技术组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1万吨;购置电教设备8套,培训农民1.6万人;建成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点8个,购置检测化验仪器8台(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领导力度,精心组织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由县农委牵头,8个乡镇具体实施。为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县政府成立了*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佟宝刚任组长,副县长杜珉、农委主任王凤有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县农委、发展改革局、财政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农机总站、信用联社、供销社、农技中心、种子公司等相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办公室主任由县农委主任王凤有兼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和后期运行管理等工作。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实施、农业投入品执法管理和检测、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体系,按各自职责协同组织实施。要完善和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加强领导,确保投入,搞好配合,形成合力,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二)加强基础建设,实现高产稳产。要进一步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强中小水库、塘坝加固和农田灌排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抗旱资金,增打抗旱补水井,确保灌溉用水需求。扎实开展耕地培肥、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大型农机具补贴,推进大中型农机具更新改造、新型农机具推广等农机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健全县、乡、村三级防雹联防网络,有效开展防雹增雨工作,全面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标准;积极培育和扶持科技示范户,做到乡有科技示范园区、村有科技示范群体、户有技术明白人,真正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三)培育壮大龙头,促进产业化经营。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牵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并支持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更新加工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开发新产品。积极组织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扩大订单面积。龙头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抽样送检、统一投入品种和数量、统一生产制度规范、统一包装标识,从而形成规模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引导和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识,推动企业和产品提档升级,力争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农民增收。
(四)加快农技推广,搞好科技培训。要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大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时,要根据基地建设任务,采取科技下乡、电视讲座、印发资料、科技大户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认真搞好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水稻新基质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力争培训到基地内的每一户,做到一人不落、一课不丢,消灭技术空白点,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要根据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领,加强现场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选种、安全用药、合理施肥,确保化肥和农药残留不超标准。
切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为进步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蔬菜生产稳步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县年蔬菜生产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助农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面向大市场、推进大生产、搞活大流通,加速实现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努力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县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总体目标
年全县建成蔬菜基地2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0万吨,蔬菜产值6亿元,蔬菜商品率达70%。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10个,蔬菜基地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实现全县人均蔬菜占有量达360公斤,蔬菜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600元。
三、重点任务
(三)优化蔬菜生产品种结构。按照不同梯次海拔区域,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坚持“突出重点产品、丰富花色品种”,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布局。利用浅丘平坝区早春、晚秋特色,重抓早春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四季豆、豇豆、黄瓜、菜玉米、生姜等蔬菜和晚秋马铃薯、莲花白、花菜、莴苣、青菜、萝卜、青菜头、白菜等大宗蔬菜;在低中山区抓好应季大宗蔬菜和食用菌、辣椒、萝卜、青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发挥高山地区夏秋优势,发展夏秋萝卜、娃娃菜、莲花白、青菜头、莴笋、菜玉米等反季节蔬菜。着力开发利用我县阳荷、薇菜、蕨菜、洋姜、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
(四)加大蔬菜“三新”引进推广。扎实推进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蔬菜标准园、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和蔬菜专家大院建设,努力搞好蔬菜“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推广,示范带动提升全县蔬菜生产科技水平。一要狠抓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实现全县蔬菜基地良种覆盖率达100%。二要推广使用微耕机、起垄机、滴管带、机动喷雾器、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遮阳网、可降解地膜等蔬菜生产新设施,提高我县蔬菜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三要培训推广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设施促成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提升我县蔬菜单产、质量安全水平和周年均衡供应能力。
(五)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两级蔬菜质量检测监管体系,积极强化全县蔬菜生产投入品监管,在重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和开展蔬菜产品例行检测,逐步形成可控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和监管能力。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精心打造“放心菜”品牌,实现全县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2个、面积1万亩,新增“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品种10个,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六)提升蔬菜流通加工能力。积极扶持和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蔬菜营销公司、经销大户、销售经纪人等流通主体,建立县外市场销售窗口和网络,搞活市场流通,及时迅捷地将县内蔬菜运销出去,努力延伸和扩大我县蔬菜的销售半径和销售份额。同时,鼓励蔬菜基地、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与超市、学校、企业等蔬菜需求大户建立直接供应关系。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培育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贮藏、保鲜、精选、包装及速冻菜、脱水菜、泡菜、腌菜、酱菜等蔬菜精深加工,重点突出“泡菜系列(辣椒、萝卜、青菜、生姜等)、速冻鲜食玉米、盐渍食用菌”三大蔬菜产品加工。力争全县新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年经销蔬菜300吨以上的营销大户10户,新引进建立蔬菜加工企业1家,使全县蔬菜年加工量达到5万吨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蔬菜生产对保障我县城镇居民“菜篮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性,把蔬菜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抓队伍,制定生产方案,层层分解落实指标和责任,细化各项措施,确保蔬菜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三)搞好指导服务。县农委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下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负责对蔬菜生产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及时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要切实抓好蔬菜基地农民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素质。要搞好蔬菜生产、流通、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和,以精确的市场信息指导蔬菜的生产和流通。
2011年,在市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镇政府和各林业基层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林业产业建设稳步推进,使林业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全年实现林业行业总产值23503万元,增长20%,现将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是山区林业县,全县林业用地361.12万亩,占总面积的85.1%。林业用地中有林地291.15万亩,灌木林地34.49万亩,疏林地0.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3万亩,其它林地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7%,活立木蓄积达1077立方米。2011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3503万元,其中:林业第一产业产值22975万元,第二产业产值507万元,第三产业21万元。我县林业产业主要有生态建设产业、经济林产业、苗木花卉业、森林旅游业和特种动物养殖业,各产业发展情况分别是:
1、生态建设方面。2011年完成封山育林3000亩(长防三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4653亩(其中长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1000亩,千里绿色长廊建设5742亩;新栽植核桃8855亩,板栗2353亩)。进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5000亩;完成森林管护面积338.9万亩;完成幼林抚育面积8.76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40万株,四旁植树120万株。完成产值1888万元。
2、经济林产业。我县杜仲经济林发展规模最大,干果经济林近些年发展较快,黄连木生物质能源林是我县新兴经济林建设项目。2011年新发展经济林面积11216亩,使全县各类经济林木达到96.7万亩,年产经济林果15985吨,实现产值20987万元。其中:⑴木本中药材总面积64万亩,产量1608吨,实现产值3188万元;⑵特色经济林面积23.4万亩,产量12239吨,实现产值10102万元;⑶生物质能源林面积5.6万亩,产量90吨,产值36万元;⑷其它工业原料等经济林3.7万亩,年产量2048吨,产值7661万元(见附表)。全县经济林中地存杜仲面积58.6万亩1.29亿株,为全国总量的1/12。全县21个乡镇中有13个被命名为杜仲基地乡镇,1286户农户被命名为杜仲专业户,已建成万亩杜仲林带一处,千亩杜仲速生丰产林76处,千亩杜仲示范林18处,是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被誉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杜仲之乡”;地存银杏330万株5万亩;地存桑树4800万株,蚕桑基地总面积3.6万亩。我县是全省的蚕桑基地县之一。本年度通过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进行树种转换,以及依托各生态项目建设,发展核桃、板栗11208亩,全县核桃、板栗年末已达17.2万亩;
3、苗木花卉业。育苗在全县已形成稳定的生产格局,以中心、南山和凤凰山苗圃为依托,辐射带动金家河流域和两河口、郭镇等7个乡镇种苗基地及全县育苗户生产苗木,本年完成育苗828亩,新增育苗面积465亩,培育优质壮苗677万株。全县实有花卉种植面积30亩,花农6户,年产各类花卉5万盆(株),实现产值100万元。
4、森林旅游业。我县主要以境内的五龙洞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自投入运营以来累计投资5936.4万余元,具备日接待150人住宿、500人就餐的综合服务能力。公园已争取到旅游发展资金、灾后重建、亚行贷款和财政专项等资金2230万元。本年度完成项目投资1936.4万元,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公园改制方案已完成编制,道路硬化工程已全面完成。依托生态环境建起的“农家乐”产业发展较好,达到100余家,全年实现总产值21万元。
5、林业龙头企业。我县充分发挥杜仲资源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引领加工企业的发展。先后建成杜仲保健茶厂、杜仲叶浸膏粉厂、杜仲饮料公司、杜仲酒厂,杜仲酱油、醋厂和集粗、精胶加工、饮料、医药、杜仲食用油等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嘉木杜仲产业有限公司。已生产出杜仲胶、“雪之溶”软胶囊、杜仲茶、杜仲酒、杜仲叶浸膏粉、杜仲饮料、杜仲麻辣酱油、双功醋等十余个名优产品。同时,还开发出了银杏茶、灵芝仙酒、灵芝切片等系列产品,其中银杏茶开发技术曾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全县年产杜仲皮1373吨,杜仲叶3397吨,杜仲籽103吨,优质杜仲苗360万株。杜仲产业产值达到2389万元,其中加工产值507万元。
6、非公有制林业与特种动物养殖。通过退耕还林和林改,2011年我县非公有制林业经营面积发展到233万亩,个体参与造林人数达5万人次。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59户,其中食用菌32户,核桃14户,板栗3户,苗木2户,杜仲2户,大樱桃6户。县内共有野生动植物培植、养殖企业15家,其中野生植物培植4家,野生动物养殖11户(野猪养殖4户,豪猪养殖4户,林麝养殖3户),从业人员12名,总投资178万元。
二、具体措施
1、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理清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我县从实际出发,明确了“突出特色抓品牌,壮大支柱增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选准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深加工、种养业等主导产业,坚持效益优先、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核桃等经济林基地建设为龙头,以森林旅游和杜仲科技开发深加工为重点,以野生动物人工养殖为试点的林业产业新格局,促进了林业生态和产业发展两大体系快速发展。
2、迎难而上,狠抓工作落实,为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和各项生态建设任务量大,使各项林业工作头绪繁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我们采取资源整合、相互联动等多种办法克服困难使全年任务全面完成。始终把产业开发作为考核单位和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认真安排,逐级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全年完成核桃产业面积8855万亩,板栗2353亩,为干果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3、发展龙头,加速资源变现,提高林业产业经济效益。我县针对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拓宽视野,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大力开发新产品,体现资源的商品价值,先后建成以杜仲为原料的加工企业6家,已生产出十余个名优产品,加速了优势资源的变现,促进农民增收,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
4、各方联动,共谋开发新路,带动产业基地与市场升效。在林业产业的开发上,我们努力争取产业建设项目,充分调动、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和作用,整合优势,不断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干果方面通过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聚集了合力,杜仲产业方面县内12镇被命名为杜仲基地镇,已建成杜仲林带1万亩,杜仲示范林1.8万亩,杜仲速生丰产林76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年均可提供“秦王”牌杜仲系列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林业产业的纵深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5、科技为先,增强推广运用,依托技术发展林业产业。我县在实施重点项目工程的同时,通过狠抓林业技术推广,实行技术承包制,严格执行各项林业技术标准,先后完成了市局下达的节水抗旱造林与ABT生根粉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封山育林技术、天保工程飞播造林技术、森林防火灭火技术、退耕还林林木良种推广等技术推广任务。并大力发展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引进、转化和运用,充分发挥林业科技作用,推广应用先进的林业科技,推广良种,采用优良种子容器育苗、无性系扦插育苗,发展优质林木种苗,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成立“科技下乡”服务队,通过“专家入户门诊”和“专题技术讲座”等形式,深入乡镇村组、深入农户,开展生产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新技术示范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林农运用技术能力。
三、存在问题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二是对发展林果产业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个别基层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有的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而忽视林业所特有的比直接效益大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下不了加快发展林业的决心,缺少抓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对林业投入问题依然是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苗圃建设;水土流失;坏境保障
榆林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始终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治理方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初步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截止2006年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00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其中:以杨树为主的乔木林地面积230万亩;以旱柳(高杆柳)为主的乔木林地面积120万亩;以沙柳、柠条、沙棘等为主的灌木林地1443.52万亩,其中沙柳500万亩、柠条420万亩、紫穗槐75万亩、沙棘70万亩;红枣160万亩;山杏、大扁杏88万亩。榆林市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沙区尤为突出,发展林业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
全市涉林产业发展呈上升势头,以红枣为龙头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 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林木苗圃基地的任务就更加重要。
一、苗圃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苗圃基地建设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国际、国内对红枣产品及绿化苗木花卉的大量需求,因此建设苗圃基地,发展食用枣、枣加工相关产业,将产品投入市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项目的建设不仅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捷径,也有利于引导农牧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林农生产力布局,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指标同步提高。
2、苗圃基地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的重要途径
苗圃基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开发我市现有红枣、苗木及土地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提高林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水平,真正意义上解决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到期后退耕户后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有效途径。
3、苗圃基地建设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基地建成后,可使现有的零散苗圃恢复林木生机,尽管规模受限于实际的土地资源状况,但对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居民而言,无疑是一片家园的绿洲,既可以有效的阻隔沙尘、粉尘、灰尘等固体污染颗粒,也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这对建设“绿色榆林”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枣树、沙地柏等因其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等特点,在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固结土壤、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其它树种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苗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榆林市涉林产业发展呈上升势头,以红枣为龙头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红枣产业
全市红枣面积达到160万亩,年产值达到7.2亿元,枣农人均收入728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榆林市红枣无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全省的三分之二。
2、林木种苗产业
榆林各国有林场、苗圃和育苗大户,借国家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培育了大量的造林和城镇绿化苗木,经济成效显著。经过多年治理,全市造林保存面积200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7%;建成淤地坝2.1万座,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860万亩流沙有740万亩得到了固定半固定,全市自然植被明显恢复,草地植被盖度达到60%,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转变。现在山清水秀,风光无限的新榆林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3、政策保障
2011年2月25日,榆林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动员大会,成立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办公室。市创园办出台了《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榆林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11-2012年主要任务分解方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热潮。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包括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创建园林式单位居住区、拆墙透绿、垂直绿化、园林苗木基地建设、广场绿地景观提升、榆横工业园区以及社会参与绿化建设等项目,这一方案的提出,为苗圃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交通和方便的通讯
榆林市土地面积广阔,现有宜林地面积大而广,完全可以满足苗圃基地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榆林市把交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交通带动战略,按照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榆林市建设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的新要求,榆林市重新编制交通规划,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航空等并重的交通运输体系。
农网改造全县完成,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实现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为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接入宽带互联网,对外联系十分方便。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为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洽淡贸易、招商引资打开了方便之门,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有良好的技术支持
苗圃花卉种植技术比较简单,易于广大农民掌握。各县现有农民果树技术员几百名,完全有能力指导好各县的苗圃花卉种植生产。同时,项目主管单位林业局机构健全、技术力量雄厚,并建成有城区大量的苗圃园地,专业技术力量强,现有高级林业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及技术人员数千名。榆林市在长期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为苗圃基地范园的建设,积累了较好的建园和经营管理经验。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在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苗圃生产建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苗木除首次种植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大部分时间可同时买卖,当然其中需要一定的固定资金来保持运营。苗圃基地建成后,不仅可为本项目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也可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劳动机会,大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吸引了外出打工人员,有利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持续稳固发展。
2、生态效益
由于现有土地资源林属于荒沙地带,植被分布较少,烟尘煤渣污染较为严重,通过种植苗圃,引水截流,这对于环境改善有着极大的效益,不仅可以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也可通过植物的蒸腾、光合作用来改善附近的空气湿度,对全县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将起到不可估价的作用。
3、社会效益
由于增加了森林覆盖率、调节了气候,不仅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又净化了环境。开发建设苗圃基地,可吸收区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事苗圃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如通过深加工,既可增加收入,又可安排一大批城乡人员就业,并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苗圃基地建成后,将对区内群众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必将为全市退耕还林林业后续产业――苗圃的大发展,起到良好地示范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云海.浅谈园林苗圃在小城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J].社会科学,2011.25.
[2]钟章成.我国植物种群生态研究的成就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2.11(1)1-4.
[3]封斌.实现沙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中国林业,2003.11(B)36-37.
[4]周纪纶.种群的基本特征和种群生物学的进展[J].生态学杂志,1982.1(2)33-38.
[5]吴薇.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研究[J].中国沙漠,2001.21(2)164-169.
[6]顾峰雪,潘晓玲.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盐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4)17-2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