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科技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条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范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创业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
第三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及所在地区的创业中心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二章主要功能与目标
第四条创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第五条创业中心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在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逐步实现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和企业服务机构的研究、试验、测试、生产等条件,扩大自身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服务水平。
第六条为提高创业中心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国家鼓励建立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是指围绕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在孵化对象、孵化条件、服务内容和管理团队上实现专业化,培育和发展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创业中心形式。
第三章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建立的创业中心,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依照本办法申请认定。
第八条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第九条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发展方向明确,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条件;
2.领导班子得力,机构设置合理,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
3.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如是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则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企业使用的场地占2/3以上;
4.服务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强,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5.管理规范,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并至少连续2年按科学技术部要求上报相关统计数据;
6.在创业中心自主支配场地内的在孵企业达80家以上(如是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则在孵企业应达50家以上);
7.累计毕业企业在25家以上,毕业企业及在孵企业为社会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如是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则毕业企业在15家以上,毕业企业及在孵企业为社会提供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8.创业中心自身拥有300万元以上的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并与创业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了正常的业务联系;
9.实际运营时间在3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10.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自身应具备专业技术平台或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并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咨询、专业化的管理培训能力。
第十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及办公场所必须在创业中心的孵化场地内;
2.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创业中心前企业成立时间不到2年,
3.企业在创业中心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4.企业注册资金一般不得超过200万元;
5.属迁入企业的,上年营业收入一般不得超过200万元;
6.企业租用创业中心孵化场地面积低于1000平方米;
7.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的项目或产品应属于科学技术部等部门颁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
8.企业的负责人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
第十一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毕业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之中至少两条:
1.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有2年以上的运营期,经营状况良好,主导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年技工贸总收入达500万元以上,且有1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
3.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第十二条申报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应首先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由省、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依据评审意见进行认定。对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颁发“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标牌,予以公布。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单位与其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不变。
第十三条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将对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考核,对连续2年达不到条件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将取消其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资格。
第四章政策与措施
第十四条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和税务行政主管部门制订。
第十五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为创业中心提供政策支持。
第十六条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各级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要将创业中心工作纳入当地的科技发展计划,为创业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科技研发人员 薪酬结构 激励措施
1.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特点
1.1替代成本高
研发人员头脑中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是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会随着研发人员的流动而流动。从事研发工作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专用性,这些知识和技能有一部分是研发人员入职时就掌握了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业经历和培训中由研发人员和企业共同投资得到的。
1.2自主创造性强
与企业其他员工相比,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最具创造性。新产品、新工艺的探索、创造过程主要是在独立、自主的环境下进行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没有显性的工作说明书和固定的工作流程,工作中更强调自我引导,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对传统的严格等级式管理容易产生逆反,渴望拥有宽松的组织氛围。
1.3注重知识更新
由于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研发人员的知识和能力面临贬值风险,而异质性创新知识的获得,更需要极高的人力资本投资,持续人力资本投资大。
1.4绩效评价周期长、难度大
科技研发人员的劳动成果往往是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其转化成经济利润需要受制于企业内外的其他资源。企业的创新成果也是团队全体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有时很难监控研发人员的工作,更不可能准确测量出每个成员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个人绩效难以考核。
1.5科技研发人员需求分析多层次、多维度
任何一种单一角度的需要分析都无法客观揭示科技人员的需要状况,而过多维度则显得过于繁杂与琐碎,不利于主导性需要的揭示与分析。对此通过总结得出研发人员的主导需求及其对薪酬的偏好。
2.薪酬结构设计
2.1薪酬结构确定
通过对科技研发人员工作特点分析,确定其主导需求及其对薪酬的偏好。
薪资结构设计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四个因素:经济薪酬与非经济薪酬。在经济薪酬方面,一是其职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和资历,三是个人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和奖金。针对研发人员工作要求和工作价值,其工资结构普遍采用以绩效为导向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资制。
2.2薪酬等级设计
工资分等级设计主要运用工资等级表的方法。工资等级表的内容包括:工资等级数目、工资等级系数、工资级差和工资等级线。
2.3薪酬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正
薪酬方案一经建立,就应严格执行,发挥其保障、激励功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征求意见,并根据意见对制定出来的薪酬制度进行修正。
3.配套激励措施
3.1制定产权激励制度,形成企业员工科技创新的持久动力系统
从确定排他性产权的角度,制定科技创新的专利权激励制度。凡符合集团公司战略发展重大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实现产业化的,成果完成人可获得一定比例(如10-30%)的知识产权。通过确立制度,保证创新者对创新成果的一定的占有权,形成企业员工科技创新持久的动力系统。
3.2完善内部技术市场管理,加大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管理,完善技术市场价格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收入。按照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范围,凡完成的科技成果应及时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定,提出核价意见,加快收购。卖方单位应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5%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在研发、成果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其所得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并免征个人所得税。
3.3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为激励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人力资源部按照所属成员企业月度工资基数的5%核定其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标准,每月以预提工资计提从各单位成本中列支并以往来账形式转集团公司财务部,财务部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统一管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不占各单位工效挂钩总额基数,作为各单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专项奖励,根据创新业绩评价结果,按照规定兑现。
3.4建立项目抵押制度,增强科技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制定企业科技创新市场化管理办法规定,对科技项目实行招标制,招标的重点是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研发关键技术指标和研发经用。经企业组织专家对投标申请评估确定的科技项目,其负责人和参加人员要实行项目抵押管理。集团公司与项目组签订项目合同,根据项目难度和预计效益规模,承担项目的负责人可实行10-50万元的抵押。没有按期完成合同要求的,重新抵押和签订项目合同,切实增强科技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4.小结
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激励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在专利和发明申报方面,实行专利署名个人优先、重要发明以发明人名字命名等措施,真正做到激励所需,激励所想,激励在科技人员的动情点上。同时,建立科技人员统计制度,把集团公司科研单位人员(专业科技人员)和从事或参与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非专业科技人员)都作为科技人员加强管理。科技人员占总人数比例及其收入水平作为独立的统计指标纳入单位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与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年薪挂钩进行奖罚。
【?P键词】创新科技管理;煤炭企业;技术进步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al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8-02
1 科技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能否屹立于市场之林,它的作用很多,比如它可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以及减少损耗,所以加强科技管理力度,有效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使科技管理体系具备实用和高效的双重品质就越来越重要。
首先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企业应加大建设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的力度,使其具备科学合理和高效运作的双重优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重大技术研发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适时性以及准确性的优点。对于大型煤炭企业来说,需要建立企业技术委员会,因为只有采用这种形式才能在会议决策环节以“技术委员会”为核心。企业若想使某些重大决策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则需要不断创新“专家委员会”,其组成对象包括专业技术领导和企业内部专家以及资深专家。企业的权威技术咨询机构就是“专家委员会”,它是企业技术的核心,研发项目的技术评估是其主要工作,并且还要开展专题技术探讨会、学术论坛与报告会等,“专家委员会”定期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咨询与论证会中,可以使其工作更具权威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1]。企业总工程师可以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可以由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来担任,其他职位进行合理匹配即可。对于科技创新,领导不能只当它是一种被动的责任,而是要在思想上引起相应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这一企业重任落实到行动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某些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企业高层主管共同参与决策,从而使决策的全面性与执行力得以保障。
其次,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制度是根本,没有制度创新,即使发明、引进了新技术,其在管理不善、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也发挥不了作用。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根据国家各级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科技管理制度,并明确各机构的职权,规范科技管理流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
最后,保障科技管理制度的落实。制度建设要起到实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其最终决定权在人。只有科技管理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管理制度,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把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按制度办事,科技管理工作才能促进煤炭企业的科技进步。
2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项目管理是关键
2.1 做好调研工作和项目立项管理工作
谋划的基础是调研,只有通过广泛的调研,主动谋划具体工作,才能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这方面的工作也是科技项目立项的基础。工作者经过广泛调研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信息;对于科研选题和立项以及发展方向等工作,科技人员可以对这些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也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的科技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对于企业重点研发项目来说,牵头工作需要由企业技术中心来完成,并和计划以及企管等部门进行共同管理,而且应当组织其他项目单位来共同实施。“课题组”的形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相关项目单位应成立课题组,选好第一责任人,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此外还要编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立项资料,从而能够顺利开展项目启动工作。
2.2 加大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项目立项工作完成之后,倘若不加大对其过程的监管力度,项目就可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宛如虚设,因此加大项目的监管力度,决定着研发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用另一种说法来讲,项目的监管过程不同于其他过程,它是具有服务性质的,监管项目并不是把一个人限制不动,而是旨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执行项目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通常在是设计初期没有预料到的,对项目执行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员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做出变更处理,协助科技工作者处理在具体工作当中设计初期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如具体工作有不符合项目合同要求的环节,应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必要时可以中止项目执行。
2.3 加大项目管理培训工作的力度
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除了对科技项目的效益有影响之外,同时它还影响着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质量的水平。当前我国许多单位没有较高的项目管理水平,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粗放型项目管理,这是导致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一大重要因素[2]。因此,定期组织相关工作者参加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对于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效果,培训课程类型较多,例如成本管理和资源管理以及投资机会研究等,此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项目管理培训的具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项目管理的水平得以提高,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且对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体制与机制也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其培养出的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水平更高,对企业科研开发工作起到积极影响。
关键词:煤矿;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管理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言而喻,创新已成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的法宝。陕煤集团领导也多次强调,为确保陕煤集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科技工作是重要的突破口。
1搭平台,建机制,筑牢科技管理基础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在科技工作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要想在科技工作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形成人人能够参与科技工作、人人愿意参与科技工作的好局面,同时要能够涵盖部室、区队、劳模、技能大师、技师、大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人才,把不同岗位的人才通过管理系统汇集起来,补人之所短,用人之所长,集思广益,解决日常工作中的棘手问题。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科技工作在“3+9+3”(即三个体系、九项制度、三个平台)的管理体系下进行丰富完善,形成了“33459”科技管理新模式(即三个体系、三个平台、四个环节、五项措施、九项制度)。
1.1科技创新三个体系
为了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强有力的物质、人才、制度保障,首先建立了支撑科技创新工作的三个管理体系。分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资金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攻关体系、大众创新联动体系,这三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也为矿井创新创造注入了活力。
1.2科技创新三个平台
为了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在发展中成立了以曲志欣劳模工作室为总领的劳模创新、技能大师、青年创新创效三个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矿井创新驱动、升级转型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为矿井高技能人才施展才华、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搭建了平台。
1.3四个关键环节
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从立项到应用的进程,打通科技创新成果全过程管理“脉络”,必须不断优化、简化成果管理的四个关键环节:便捷通畅的申报环节、客观公正的立项鉴定环节、公开透明的公示环节、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环节。
1.4五项激励措施
为激发矿井全员创新引擎,培育职工创新、创造动力,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共采取了五项激励措施:原创、首创保障措施、“部室+区队”联动措施、成果量化考核措施、成果评选奖励措施、成果命名的荣誉激励措施。
1.5科技创新九项管理制度
在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通过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形成了年度科技工作考核制度、科技项目管理考核制度、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全员创新管理制度、论文量化考核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员成才成长考核制度、科技创新宣传考核制度、科技创新先进评选制度等9大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培育”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
2激活力,提质量,增添科技创新新动能
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创新工作始终以企业发展理念为纲领,紧贴企业发展的大规划,注重聚焦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靶向攻关。以科技项目为突破口,规划好矿井整体的科研方向,保证矿井的科技工作保持在领先位置,同时通过利用好三个平台及全员创新优势,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不断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干部、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嵌入融合。
2.1丰富科技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装备的地方,具有开放共享、支撑与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功能,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创新示范和带动技术攻关的作用;平台建设能有力带动企业技术提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1]。因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一直在加大平台基础条件投入,以三个平台为基础,逐步拓宽平台的使用范围,在原有技术讲座、攻关会议的基础上增加可视化教学、设备升级、改造、研发攻关等内容。同时,对三个工作室的管理制度重新修订,明确年度创新计划、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量化考核目标,丰富三个平台的活动开展形式;并规范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选拔优秀创新人才作为技术带头人,目前实现了每年的全员创新成果数量达到200余项、论文数量达到80余篇。通过加大奖励力度,彻底打消平台兼职科技人员思想顾虑,充分激活矿井的创新热情。
2.2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提升创新质量
创新质量体现了创新带来的价值,是一切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没有质量的科技创新工作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发展必不可少。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的科技管理工作始终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科技创新人员成长成才[2]。截至目前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参与技术、科技工作人员共146人,其中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敢于创新的职工也不在少数,但是一些科技项目的攻关还是过于依赖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因此,增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不同岗位、专业之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通过部室与部室联动、部室与区队联动,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利用创新成果的转化,拓展不同岗位人才的视野、思维,提升矿井整体创新质量。
3挖潜能,改思路,丰富“创新一流”内涵
职工的创新潜能是无限的。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坚持“创新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的理念,通过对标优秀企业的创新思路,挖掘全员创新潜能,丰富“创新一流”内涵,推动“创新一流”建设[3]。
3.1完善创新机制,挖掘创新潜能
在梳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机构和健全人员选拔机制等措施,去杂归核,挖掘全员创新潜能,寻求更加切合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畅通愿创新、能创新的人才成长渠道,建立灵活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4];让创新主体动起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3.2对标提升、开阔创新思路
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新鲜的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模式,没有了创新的思路,就不会有创新的成果。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的一面旗帜,外来对标单位很多,称赞的话语也很多,但我们自身的眼界、思维随着行业或关联行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因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不断加大创新思维的培养,向优秀的煤矿企业对标,向“老牌”的煤炭企业对标,学习好的理念,新的思维为“我”所用,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的新管理方法和模式。
4结语
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全体干部职工思想的重视,需要机制、平台、资金等系统性保障。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通过平台的搭建、体制、机制的完善,筑牢基础,激发活力,努力实现矿井创新由引进创新、合作创新转变为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局面,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矿井的技术攻关能力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华山.科技进步对煤矿安全效能影响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3.
[2]王海文.科技创新型煤矿的管理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10).
[3]文育鹏.大佛寺煤矿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践[J].科技咨询,2014(10).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技管理;集团型企业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统计作为对企业科学技术活动规模、布局、结构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影响进行定量测定的手段,在企业科技管理和决策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集团型企业需要更高效的科技统计来支撑发展。因此,科技统计作为集团型企业科技管理的基础,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科技统计的重要作用
第一,科技统计是企业科学决策的依据。企业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数据。科技统计是揭示企业科技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科技统计结果更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导向政策、协调下属企业及各业务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二,科技统计是科技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科技统计是集团型企业对科技工作实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包括科技人员管理、科技条件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科技政策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管理等。要搞好科技管理,管理观念上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要采用科学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随着科技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定量化方向发展,愈来愈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科技统计系统,明确统计的内容和指标的含义,完善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统计的分析研究,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第三,科技统计是集团型企业评价、考核各二级单位科技工作的重要尺度。评价、考核是集团型企业领导者对各二级单位乃至个人科技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比较、衡量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序,寻找差距的重要手段。集团型企业科技工作量大面广,涉及业务可能横跨几个领域,对其进行评价、考核是一项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工作。简单地按经验和主观来进行,往往带有人为和片面等缺点,缺乏公正性,达不到预期目的。通过科技统计,可以获得对考评对象数量上的、具体的、总体的认识,从而使考评结果更客观公正,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在集团内部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二、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引下,大企业集团纷纷加大力度搞好科技管理工作。在此触动下,各企业科技统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科技统计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科技统计工作不能快速、灵活地满足企业发展决策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的需求。现行的科技统计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科技活动调查制度,由于科技活动本身的发散性、滞延性和间接性,对其度量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说科技统计的对象是企业各种活动中,最复杂而又难以量化的科技活动,因为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科技活动,这一特点使科技统计的调查实施具有相当难度。在企业科技和生产业务不断融合的今天,科技统计与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平衡却愈来愈明显,现在这种科技统计的情况基本上无法反映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有些下属企业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统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受此影响,下属企业统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统计员兼职多,专职少,且变动频繁。与此同时,大部分出资企业尚未建立科技统计备案制度,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瞒报、虚报、漏报、迟报和拒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科学决策,也必然会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失。
第二,统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的业务。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属企业科技统计队伍严重存在着诸如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更迭快、队伍不稳定、法律意识低等问题。首先,集团型企业开展系统科技统计工作时间不长,集团内从事统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大多数是边工作边学习,缺乏经验,而统计的指标体系繁杂,统计时间短、要求高,许多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统计错误。而从事统计的人员多为兼职,变动性大,导致科技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统计队伍难以适应统计各种的要求。从我们对有关报表进行分析、审核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统计人员为统计而统计,为完成报表而统计,面对繁杂的报表和紧迫的时间,为了满足报表中的平衡关系应付了事。统计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低。
第三,科技统计指标归口部门不明确。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涉及面广,指标的归口统计部门不明确。以2010年国资委科技统计报表主表为例,科技统计指标74个,涉及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创新项目、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产学研合作、科技人员情况六大类。其中单纯涉及科技部门的仅一项,其余的或多或少都与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相关。以“研发经费投入”一类为例,其中的绝大部分细分指标与财务年报相关,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也要对这些有交叉的指标进行统计。这样一来,由多个部门对同一或关联指标的重复统计,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统计结果的不一致对向外报送数据造成影响。
第四,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程度低。目前集团型企业的科技统计工作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信息数量较少、质量低,习惯于简单数字说明而缺少系统的深层分析,习惯于模棱两可的笼统推断,缺少科学合理的定量预测,实际工作中满足于做总结而缺少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在数据的应用上看,许多数据仅在计划和总结材料上得到了反映,科技统计存在着重统计调查轻数据分析研究的现象。大量统计数据被束之高阁,很多集团型企业至今尚未建立科技统计年度分析报告制度。
三、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应采取的对策
考虑到上述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的复杂性,规范合理的科技统计工作程序和统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成为改进该项工作效果的根本要求。除此之外,集团型企业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还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强化集团各级统计组织及制度建设。由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在科技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下属企业上报科技统计报告时应有主管领导签字和企业盖章,提高出资企业对统计工作严肃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要求下属企业设立原始记录或统计台帐,建立健全统计资料审核、交接、传递、报送、归档等各项管理制度,使下属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对各下属企业中从事科技统计工作的同志要给予业绩上的肯定,同时引入奖惩机制,对积极主动、认真、按时、准确地完成任务的同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虚报、瞒报、误报、迟报而造成统计数据不准及统计工作拖延的要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统计队伍。科技统计专业技术人才是实施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中坚力量,要在集团内部培养和建设一支功夫过硬的统计队伍。首先应是以科技考核制度来稳定队伍,避免企业频繁变动统计人员。其次是通过加大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要求下属企业上报数据时注意表内、表间平衡校验。再次应与国家政策接轨,积极跟踪国家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提高下属统计人员掌握新技术、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缩小或消除存在于队伍中的各种差异,提高整体素质。
第三,持续优化科技统计报表内容设计。集团总部科技统计人员,应坚持化繁为简、服务需求的原则,在满足以往年度向外报出及集团内部科技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自身特色、能够反映集团科技工作的报表内容。另外,针对集团不同部门针对某些相同指标进行重复统计的问题,应相对明确科技统计报表中数据的归口填报部门,要求下属企业在对关键指标的统计和上报工作中注意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在向集团上报报表时,确保同一关键指标数值一致。以财务报表为例,与科技统计表中相关指标中的关键指标(本年科技资金来源合计、本年科技支出合计、研发费用合计、新产品销售收入、拥有专利数量、新增专利数量、科技人员人数、研发人员人数)应能够建立对应关系。
第四,建立完整的科技统计分析体系。对于集团型企业而言,科技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内容庞杂,有些问题凭经验、凭感觉是不易被发现的,必通过定量分析才能找出来。年度科技统计报告是反映集团过去一年科技情况的一扇窗,通过对报表中各类指标数据的有效分析,不但能够查找问题,更为下一年度科技工作提供了抓手。因此一定要更好的发挥科技统计的作用,在拥有集团及各下属企业科技报表的基础上,完成各项科技统计的分析研究工作,形成科技统计年度分析报告。建立科技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有效保存和利用,有利于使科技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为集团科技决策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结论
科技统计工作是集团型企业搞好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但又是一项繁琐、复杂、枯燥的工作。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统计工作容易成为一种例行的工作,走入为了完成统计而统计的怪圈。为此,集团各级科技统计工作者,尤其是总部科技管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创新科技统计工作思路,提高业务水平,使这一张张科技统计报表在我们手中持久焕发出其应有的威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陈淳,吕建秋,谢俊平.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6(3).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国内外科技水平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发展,在科技创造力和科技创新研究的基础上,科技管理体制是规范科技创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能够对科技创新内容和创新能力起到主体作用的有效机制。因此,科技体制的管理改革对科技创造力是起到一个解放的作用,这其中包含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做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化科技发展,进一步起到强国强民的科技效应。本文根据我国整体科技管理水平情况,阐述了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部门忽略管理过程,只注重立项
我国传统的科技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只是注重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各个科技管理部门中,工作重点一直都放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团队的管理上,在管理范围上较为宽泛,工作虽然细致但是过于墨守成规,死板老套,对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细节管理方面不能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完全发挥出来,受到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科研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信息对接上经常出现不对等,导致双方成为了一种科研传递关系和关系。同时,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上仍然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经常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些不良方式争取的科研基金对科研工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隐患,而且科研结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1.2科研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需求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整体改革上慢于市场进步的步伐。在科技资源进行匹配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在发挥其有效的指导作用时没能充分的释放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科技项目在整体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出现分离,同时也使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现象汇总可以看出,在国内的很多科研成果都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微乎其微,这也使科技部门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作用效果不大,在各个科研机构和部门研发过程中缺少足够的联系,从而导致了转化率极低的现象,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同时在各种科技含量上表现为含金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3科技管理体制层次不合理
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运行中,受到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影响,层次划分不合理,并且行政色彩浓厚。这就造成了科技发展的“瓶颈”,条块的分隔和各自为政的局面普遍存在,科技管理部门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技术开发机制,在各位研发人员中,目标定位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2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能够促进社会科技和社会经济的结合,因此,科技管理体制应朝着改革科技运作模式的方向发展,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在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分层管理上,通过整体的商业运作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明确主题和个体的关系,在政府、企业、高校等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链接,在各个主题科技管理中明确定位,最后整合科技资源,明确方向和价值。通过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紧密联系的科技管理体系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和市场在科技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智能划分,建立合理的秩序,科学的科技发展手段进行有效配置。
2.2转变观念,重点定位政府职能
科技发展要通过改变传统观念开始。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中,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往往占有重要位置,在繁琐的科技任务中会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不当和科技项目在市场中的脱节。在这种管理思路的转变中,应重点定位政府职能。应将政府作为科技管理的重要决策者,对科技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执行和有效的监督。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从科技管理部门繁重的管理实务中进行剥离,让科技管理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2.3优化科技成果,有效进行体制转化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带来了较多的外来思想,在人们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受影响的人更会急功近利,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上,很多科研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在项目上拼命争取,疏于研究。科研项目在申报的过程中具有价值的放在首位,更多的精力在于如何拿到项目,而不是如何更好地完成项目,这样的结果就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从科技管理体制的根本出发,设计好合理的奖金和科研奖励来进行评比,只有这样才能优化科技成果,实现管理体制的转化。
3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来做支撑。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中,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会对我国的科技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在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仍需要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出发,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的整体科技发展步伐,与国外发达国家拉近距离。
作者:章力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智慧.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系统思想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02):183.
[2]黄涛,张瑞.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2012,(23):36-38.
[3]徐立.王选与科技体制中的马太效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08):86-87.
[4]钱斌.科技体制的形成与类型分析[J].科技风.,2011,(11):130-131.
[5]黄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J].科技导报,2010,(02):145-146.
关键词:供电系统;项目科技管理;资金管理
一、如何正确认识供电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供电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意识,调整和组合了经济观念、制度制定、经济行为及生产要素等多方面要素,并与企业的输、配、用电管理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是一种创新的系统调节行为。与传统项目相比,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在数据信息方面获得的更加及时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意识的体现。
二、怎样建设和完善供电项目科技管理系统
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是现代供电系统项目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只有做到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这三者的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战略科技管理创新
以创造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供电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形态方面的一种创新。只有实行战略科技管理创新,才能使供电项目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永葆新鲜的活力,得以稳步的发展。
2、知识科技管理创新
思想的进步是每一次改革的重要先导,管理知识的创新才能推动供电项目的创新,在管理系统中谁先转变观念,运用新的经营理念驾驭供电项目,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先发制人。人本管理作为创新的管理思想在知识经济的特殊形态下,一定会使供电项目得到更好地创新。
3、基础科技管理创新
资料、数据和信息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它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是能否提高效率的关键;而基础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创新和质量管理创新又决定了能否更好地推动项目的整体发展。
4、全新的管理思想
作为现代项目的管理者,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头,管理思想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不光要积累和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注意发展和更新相关的知识层面,做到既要掌握显性知识、也能够促使隐性知识的发展,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使知识作为直接的生产力应用于管理中,树立以知识管理为主、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
5、管理制度的建立
好的理念也需要相对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以创新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供电项目效益提高的策略和方法。如: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改变策略,技术人员政策和供电项目领导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益,以此来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为项目增效的目的。
6、战略实施管理的创新
让项目领导者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对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总结性的管理和战略分析,从而制定出更适合项目的战略方案,并能够对方案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和改进,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三、供电项目资金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1、财务风险系数较大
随着高科技产品在我国建设和生活中的需求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的要求也随之增高,相对应的电力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就日益增长,同时在电网结构的维修和管理方面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所有这些所需的资金大多又都由外部筹资获得,因此供电企业的负债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财务风险系数较大。
2、固定资产比重大
品种多和分布广是供电项目固定资产的两大特点。因为对基础建设的要求一般比较高,所以费用大多花在这方面,剩下的就是日常的电网维护和电力销售方面的消费。财务投资风险大、资金流动性大、贬值风险高是供电项目公认的三大特点。
3、项目资金集中程度较高
虽然我国目前各行业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供电企业建设也在不断增加,但相较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还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项目资金也多投入在基础建设中,因此项目资金集中程度较高。
四、供电系统项目资金管理的应对策略
1、理财观念转变
观念的转变就是要使供电企业的人员有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的意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识到资金管理与项目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资金管理在企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完整性,为提高财务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可以说是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预算管理是实施财务管理、提高项目运作资金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在工作中应根据各类目标和计划明确指定预算目标。
3、使用高素质的资金管理人员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名资金管理者不仅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在供电系统项目中,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最能反映财务管理的质量,不光要掌握传统的先进管理知识同时也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同类项目,来弥补和提高自身的能力。领导也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除本项目的学习以外,更要扩展到资本运作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方面。
4、提升风险规避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因供电系统投入资金的需求量大,所以财务风险也相对较大,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并发挥财务核算的监督职能;
调整内部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财务人员职责,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减低企业资金成本,避免债务风险。
结论
管理信息的建设是供电项目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现,是供电项目的重要任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是可靠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支持,这属于客观因素,也是必备的硬件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并精准的把握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就这方面来说,管理人员不但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责任心、风险意识、全局意识,在对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上确保准确无虞,以此才能保证供电系统项目的成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燕燕.电力设备检修现状和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电子.
[2]王信.基于电能量计量系统旁路代半自动化处理的解决方案[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
[3]杜明田,苑跃贞,李红梅.新设备启动送电调度措施编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
关键词:科技管理;绩效考核;措施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事业单位在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使科技管理型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问题渐渐显露出来。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部工作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企业选拔出更加优秀有才能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而绩效考核在科技管理型的事业单位中不仅是为了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它也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方法,通过绩效考核为员工们树立榜样,让员工们在工作中有更大的动力。
1科技管理型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1服务任务难以量化
像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这样的科技管理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各类科技计划过程的管理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搜集大众的意见,将大众的意见进行整合,概括出人们意见的大体方向,并将其以项目的形式上交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考核,对于事情可行性做出一定的判定,如果可行性较高,管理层就会将其正式立为一个项目,并且开展工作,但因为时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且拓展的范围较广泛,导致服务任务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1.2服务对象和数量难以确定
国家在相关的人才发展规划计划中明确表示当前的中国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才。而发展科技的主人公就是各类高校以及企业中的科技型人才,他们能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随着学科种类发展的越来越多,很多边缘学科都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导致参与到科技项目中的群体范围以及数量都在逐年增长,对于科技管理工作的事业单位来讲,进行相关人员的统计与科技项目分类工作也越来越难。
1.3服务标准难以制定
对科技项目的资源进行分配,以及合理调整参与科技项目的人员是科技管理型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使科技工作整体达到最大化的效果,但随着重大专项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科技管理工作充满了易变性和不确定性,给科技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科技项目工作的开展会伴随许多的问题,科技管理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科技项目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给予帮助,但因为不同的项目其寻求的帮助也是不同的,因此,服务工作就没有了标准,只是尽可能的满足科研人员。
1.4缺少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时间受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以及没有科学性的考核实施方法,使得绩效考核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程中,有些员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或者平时表现十分突出,可能会因为某些其他原因,没能得到合理的绩效结果,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员工渐渐的就会失去工作的热情,相对应的员工的创造性也会降低。
2科技管理型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改革措施
2.1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在当前社会中,事业单位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体质,为迎合这一改革,就需要绩效管理由人力资源管理转换成一个有效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在各个事业单位与组织中都拥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是能够有效的连接部门、个人的努力以及事业单位职能与发展的重要程序,各级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都应该积极地投入用到绩效考核的各个环节中,从思想与观念上都能准确的认识到绩效管理的实际价值。
2.2设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是员工工作的行动指南,使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明确自己的行为。全面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应该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设立个人绩效目标,对于个人绩效,评选标准应该多元化,不仅考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综合考虑个人在团队中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其次团队绩效考核,这个方面的考核应该建立在个人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做到全面的考核整个单位的工作完成状态。
2.3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不仅是对思想层面的加强管理,也是从战略掌控到流程建立等全方位的控制,对人员的吸收、构建绩效规划、组织联动、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等都采取科学的管理。企业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应该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不同科室有不同的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因为贴近部门内部的工作,又不失公平性。科技管理事业单位中涉及部门众多,并且人员相对复杂,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才有利于带动每一个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考核相结合
现在的绩效考核大都指某一位员工的工作表现,却缺失对团队绩效的考核,虽然带动了个人的工作热情,但不排除个人在工作中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团队利益。这样的因小失大事件时有发生。但是,今天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个人的工作动力应该来源于团队,更加强调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考核进行结合,团队考核通过才能算个人考核通过,这样不仅带动了团队的合作积极性,而且团队通过了考核证明每个人都在努力,那么个人的绩效考核肯定也没有问题。
3结语
针对现今我国的科技管理型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还处于初期探索时期,各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员应该把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使模棱两可的制度与指标都能够清晰起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发掘人才的潜能,重视内部的团队服务,明确日后的工作方向,不断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谢丹丹 单位:江西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科技类指标,按计划进度层层分解细化,加强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和各类科技类指标考核,不断强化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一是抓全社会研发投入。突出企业创新投入主体地位,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平台、实施科技项目;争取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落实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争取企业研发投入占到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4%。二是抓专利权申请。启动实施市级专利奖励和专利资助,抓好县(市)、工业园区、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争取实现专利申请量2000件、授权量16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三是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创建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高新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和创税明星企业,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财税贡献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支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300亿元、增加值600亿元,增加值占到GDP的20%。
2、转变科技管理职能。着眼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科技的经济功能和科技部门的服务职能,主动为领导决策、企业创新和科技惠民搞好优质服务。一是辅助领导科学决策。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立足产业实际,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扎实开展系列调查研究,为市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二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建立技术信息服务体系,编制《科技创新信息手册》,建立“市科技信息服务网”,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动态信息服务;建立项目申报服务体系,成立分工明确的工作机构、支撑机构和咨询机构,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培训,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包装申报服务;建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组建市级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中心,促进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发展,为企业技术交易和成果产业化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抓好民生科技普及推广。突出科普基地、专家队伍、专题活动等三要素,创建一批省级示范科普基地,打造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加强12396科技服务热线工作,搞好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防震减灾日、知识产权宣传日等科技惠民主题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3、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大力整合市内外技术创新要素,打造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洼地,不断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水平。科技项目建设上,结合我市产业实际,找准国家和省科技项目支持重点,采取做好项目前期、推进“厅市会商”、实行“一项目一班子”管理等方式,申报实施一批优势科技项目,争取完成向上争资8000万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着眼“312”工程目标任务,立足特色产业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组建一批市级技术创新平台,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平台,进一步健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加快引进一批院士等高端人才。设立院士工作站运行经费,强化科技创新合作奖励,探索实行市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制度,加大对市内外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科技创新融资上,积极协调金融证券部门,为企业争取金融融资和风险投资搞好服务,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加强与市外战略投资者开展合作,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