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第2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本科阶段 会计学专业 新模式

一、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学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

1.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2.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3.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具有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本领,创业教育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是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全过程――发现机会到决策、规划、实施、评价、反馈这样一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

3.改革会计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管理,使学生具有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学专业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学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

5.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管理观察,2008;2 34-35

[2] 陶云龙.谈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华东经济管理,2007;2 13-14

[3] 刘凯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考核模式的选择.财会月刊,2009;15 45-46

第3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 会计专业人才

一、引言

截至2010年我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既不同于二本的学生,也有别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但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用是指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有诸多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按照“应用+技能+素质”的模式(张晨民、高静颖,2006)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有的学者提出应按照“订单式”的模式(伍自强、吴海云、魏先林,2006)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有的学者提出了可按照“1442”的模式(毕劲,2006)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无论按照何种模式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都应抓住“应用型”这个核心,本文通过访问调研了十五所独立学院,并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措施。

二、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惑

(一)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往往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了那些专业技术性强、市场需求大的专业上,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将市场需求看好的会计专业锁定其中。然而,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影响日益明显,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导致不少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师资培训、师资配备、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不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而且很难保证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但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在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基本上是照抄、照搬母体高校或仅仅是略有改动,从而导致部分会计专业课程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不足,没有体现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的特色。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实 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很多独立学院存在着诸多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地方,值得思索。(1)模拟实验手段单一。现在独立学院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大多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的,手段比较单一,其实验设施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一些设施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很难让学生有身历其境做会计的感觉,这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2)教师动手能力较弱。现在独立学院很少配备甚至没有配备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会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往往是由会计专任教师来完成的,而这些会计专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系统的会计实践,很难指导出动手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学生。(3)实践教学内容不全。目前,独立学院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往往局限在《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等会计核算类课程上,其他会计管理类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成本会计》等往往没有开设相应的模拟实验课程,使得学生只熟悉会计核算,不清楚如何进行会计管理,不利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4)模拟实验课时偏少。目前,独立学院的实践性教学主要采取在完成相关课程后留2-3周进行课程实验与毕业前进行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而这段时间往往也是临近期末考试的时间,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要进行会计模拟实验,又要准备期末的专业考试,压力很大。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往往很难集中精力来搞好模拟实验,甚至于会出现对模拟实验敷衍了事的情况。

(四)科研活动开展不顺 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普遍较短,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对于科研活动的开展有些教师认为那是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独立学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就可以了;也有些独立学院的教师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但苦于独立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往往比较高,没有精力来从事科研活动,这导致了独立学院普遍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少。从长远来看,对独立学院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和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五)教师的工作量高而待遇偏低且专业水平低 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量太高,每周不低于12节课,甚至多达每周20节课。再加上备课、批改作业、指导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往往不堪重负;而薪酬水平却不高,“五险一金”很少或根本不计提,与公办院校存在很大差距。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除少部分来自高等院校的退休教授、副教授,绝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而博士研究生和年富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骨干教师少之又少。加之工作量太高,待遇偏低,流动性比较大,往往是高水平的教师流动走了,低水平的教师暂时不走,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摸爬滚打,专业水平上去了,通过考硕、考博和其他途径又流动走了,民办院校成了名副其实的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班、流动站。

三、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要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加大投入。第一,从法律层面来看,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独立学院应当根据核定的办学规模充实办学条件,并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各项要求。显然国家对独立学院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有着明确的规定,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不仅不能减少投入,还要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第二,从教育行政部门来看,作为独立学院的主管部门,应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不断加强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师资培训、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检查指导,保证其不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促使独立学院依法办学。第三,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来看,只有不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从留住人才的角度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青年教师宁可在工资待遇较低的公办院校任教,也不愿意在工资待遇较高的民办院校任教,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求,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创造性的提出了“三根据一保证”的办学理念,即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教育教学内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原“厚基础、宽口径”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体现了以下特点:(1)应用型特色逐渐鲜明。压缩了专业课的理论学时,大幅度增加了专业课的实训课时。实验课程扩展为《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

《管理会计实训》等五门实训课程,使专业主干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训课,理论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达到2:1以上。(2)强化了英语、计算机教学。除了正常的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与数据库的课程外,还增加了《商务英语听说》、《会计英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供应链管理与ERP》等实用课程。更好的体现了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3)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并原则上要求毕业生除了取得毕业证外还应取得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职业资格考试如(表1)所示。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从业、二初级、三注会”考证路线图,即在一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二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初级会计资格的考试、三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模拟实验教学环节,这是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1)丰富模拟实验手段。除了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开展会计模拟实验外,还可以采取到企业观摩或者将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拍成录像给学生观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模拟实验的效果。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除了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外,还在许多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了实践性教学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2)增强教师动手能力。为了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引进了一些学历较高,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或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才担任会计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又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在职教师定期、轮流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如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轮流抽出两位教师不安排教学任务,针对会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由学校安排或者自己联系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带薪参与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时间,要求青年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主动进行会计实践活动,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始终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除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了模拟实验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如证券投资学、税法等课程,也应根据其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2比1,甚至1比1。(4)增加模拟实验课时。将所有模拟实验的内容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给相应的学分,这样一方面使会计模拟实验课的课时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另一方面将模拟实验课的内容贯彻于整个学期18周内进行,学生就有了充裕的时间来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老师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来一对一的指导实验,模拟实验的效果日益明显。通过对寸金学院2006级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在回收的240份问卷中98%的学生对学院会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设置感到满意。

(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也是重要的改革手段之一。(1)领导重视是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目前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已纳入到独立学院的整体评估体系中。为了增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制订了一系列的科研奖励办法。(2)教师参与是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源泉。由于领导的重视,教师也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因而,院内也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互帮互助,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在各级杂志期刊上发表文章。

(五)整体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只有从整体上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高水平的学术梯队,才能使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走上快车道。(1)通过科研立项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老教授的科研能力,组成学术梯队,申请科研立项,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2009年,寸金会计系成功申报一项广东省财政厅会计科研课题,由教授、副教授、讲师、会计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组成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整理资料,从中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2)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了解当前会计领域的热门话题,掌握会计学科的新理论、新发展,才能跟上会计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学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对全国各地举办的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的学术会议,都派教师参加,并将会议内容传达到有关教师,以便掌握会计学科动态,丰富、充实专业知识。(3)通过编写专业教材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编写适合应用型会计学科教材,不仅是应用型会计学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也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会计系通过编写《基础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两门课程系列教材(每门课程都包括主教材、辅导教材、模拟实验教材),使参编的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以至于他们不无感慨地说“上过几轮课程,不如编写一次教材的收获大。”。(4)通过开办教材、教学研讨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材、教学研讨班,解决教材、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开展学术观点的讨论,无疑会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互相提高。(5)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撰写学术论文,不仅是青年教师评定职称的需要,也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之一,老教授应该为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提供指导。

第4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一、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校会计教育历经近30年的改革,在创新教育模式与体制建设上也取得诸多成就。但在时代脉搏高速跳动的信息社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存在不匹配的现象,现行的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

 

首先,我国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够清晰。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忽视了企业会计部门的实际需求;某些目标与学生水平相脱离,效果反其道而行。

 

其次,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美国职业会计师团体对会计人员能力做过调查,提出会计人员应具备七大类27项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及运用能力,决策能力,会计、审计与税收知识,企业与环境知识,职业道德,领导能力,其中只有第四类是会计知识。

 

第三,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依然只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会计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应该以认知案例为主,但是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比较简单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教材中的模拟练习题来充当案例,纸上谈兵比较多,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基于以上所述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CDIO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从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的建设和实施入手开始构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基于CDIO理念建设会计学专业导论课

 

CDIO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周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背景,要求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十二条标准设定了是否实践CDIO教学理念的判定标准,其中第四条标准是:工程导论引导学生对工程的兴趣,并为工程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凡是实施CDIO教学模式的专业均应开设导论课程。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专业导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是什么(专业的本质和内涵)、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学习这个专业(培养专业兴趣)、学什么内容(掌握哪些知识)、怎么学(学习方法指导);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初步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在真实工程背景下实践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CDIO理念指导下,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一共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教学16课时。

 

(一)理论教学部分内容设计:

 

1.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会计学科体系的概念、内容、设置原则,了解会计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理解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专业的联系和区别。

 

2.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和内容,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了解会计职业的发展,使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形成书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3.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4.课程与项目体系。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公共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项目体系,让学生熟知未来学习的课程及各种实践活动。

 

(二)实践教学部分内容设计:

 

1.借助ERP沙盘模拟实践引导学生认知企业,学会分析企业经济业务,初略建立会计、财务概念。

 

第一,认识沙盘模拟企业——制造企业。

 

通过沙盘盘面介绍制造企业,各部门职能,认识企业。

 

第二,了解部门及岗位设置——职业定位。

 

介绍各部门及岗位,如总经理、财务/会计主管、市场/销售主管、生产/研发主管、供应主管等,进行角色定位,增加职业岗位归属感。

 

第三,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要素(会计要素)。

 

在盘面上直观看到并给学生讲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等要素。

 

第四,盘点并编制报表——初次接触财务数据。

 

边解释边教学生如何编制报表,让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让他们感觉简单!

 

第五,企业运营——通过运营流程,了解业务、分析业务。

 

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流程,了解各岗位工作职责,了解企业经营业务,分析业务发生带来经营要素的增减变化,切身感知资金的重要性。

 

第六,再次编制报表——增强对报表项目的认识。

 

再次引导学生编制报表,增强对收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的理解。

 

第七,第一年经营做完后,分组讨论问题:

 

企业经营需要哪些要素?

 

企业怎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企业的利润是怎样产生的?

 

企业怎样才能实现更多的利润?

 

目的是引导学生增加对企业的认识,初略建立会计、财务概念。

 

2.熟悉真实的职业场所环境。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或校办企业,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聘用校外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来学校讲课,结合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向学生介绍生产流程、岗位分工、财务工作的内容和流程,使学生对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环境有感官上的认识,对工作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导论课实施过程中,将复杂、抽象的ERP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开发在“做” 中来“学”;注重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系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以具备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简介:

第5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80-02

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校培养的会计类专业人才的质量与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脱节严重,这也成为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重新定位并厉行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在高质量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和创新,这一方面给地方高校革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紧迫感,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开展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部地区和本校学科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开展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正是在充分认识到当前高素质会计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以本校较强的会计学科办学实力为依托,立足网络环境经济发展趋向,着力培养一批具备“高端、应用、国际化”显著特征的会计专业人才,并根据落地方案的实施,总结提炼出基于区域经济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标准和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指南,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一、“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总体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精通财会业务、熟悉会计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执业资质和职业胜任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是“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达到的总体研究目标。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构建“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标准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通过对江西省及中原地方经济发展与卓越会计

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借鉴各大高校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以具备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为主体的会计人才素质结构框架。

2.在研究“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会计学科的办学实力与特点,设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达成培养具备“高端”、“应用”和“国际视野”特质的“卓越会计师”的核心目标。

二、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公共基础知识差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论文指导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利用一些表格来作案例分析时,大部分学生绘制的表格非常不规范,比如,表格的标题不知如何概括表格的内容,表格计量单位不能在合适的位置确定,表格内文字、数据的排列方式错综复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说明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真正学好统计学,没有真正把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来学习;当然这也与会计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由非专业统计教师授课有关。还有的学生连表格单元格的合并、拆分都不会,这也说明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学好计算机基础。还有的学生英文摘要、关键词错误连连,这也说明会计专业的学生外语基础太差。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表明会计人才毫无“卓越性”。这是“卓越会计师”培养的一大难题。

(二)会计教师备课方式不得当

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与教师的备课质量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在家备课,然后“两点一线”,很少开展教学交流,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很少有机会去探讨;再者,一些会计类的课程本身存在争论,所以在为学生传道授业中就要去交流,互通有无。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别人的指点。所以居家备课十分钟,不如相互交流一分钟。笔者认为课程的改革建设立足点都是来自于实践,并且会计类的课程也适合案例教学,教师只有通过集体备课,在备课中去开发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卓越会计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卓越会计师”对自己的专业求达求真。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关于考试问题好像老调重弹,但是考试问题越发严重。所以笔者从典型问题潜入大众问题而谈,可能会更有效。自从国家教育部取消了学生缴纳补考费或者重修费制度之后,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就淡化了考试意识,甚至个别院校怕影响生源,对学生的考试制度完全形式化,比如,学生第一次补考或者重修不过,再来个第二次,直到毕业时举行个毕业清考,其实质就是尽快把学生“清走”,最后全校学生全部“顺利”毕业。由此造成的后果:教育管理无效,教师教书无聊,学生无所谓。究其原因,教育管理对主要对象学生就是唯证是图,学校的考试若变得形式化,那怎么会使教育管理有效呢;教师教书最讨厌学生上课不听课,为什么有些人不听课呢,这些不听课的群体可从考试制度形式化中获得“福利”。当然考试形式化也受教师的影响,比如某些老师为了不出卷、不监考、不改卷,干脆就以论文形式考试,全部考试及格。据近千百次的访谈,凡是论文形式考试的都不存在不及格,这不是完全形式化吗?这教书还有意义吗?这怎么能使学生服从管理,认真学习呢。

三、完善会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合理分配基础课时,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使会计人才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对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授课计划中统计学课时安排不少于64课时。同时,还应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增设机房授课的学时,多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另外,还要强化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虽然一些高校引进了所谓的海归教师,但这些教师只不过口语能力较强,有的甚至只是在国外混两年。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会计人才的专业外语能力,在对海归教师引进方面还需要从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两个方面把关。同时,在“卓越会计师”班级组建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选拔标准把关。

(二)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充分共享

有些学校虽然也实行了集体备课,但是每次集中在一起就是闲聊。所以为了避免形式化,教务科应对每个学期每个课程组的集体备课记录认真考察,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改变“闭门造车”的备课方式,应建立每门课的教研组,教研组在每次上课前都要优化教学程序,相对以往教学程序有哪些异同,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择优实施。在开展教研组活动时,还应随机安排某一位教师做主题主持,在每次活动之前要对上次活动做个小结反馈,以便能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抓典型,纠考风,从严管理

教育梦,中国梦。为了从严执教,培养实用之才,首先从考风抓起。九江学院通过建立“卓越会计师”班,把班风建设也作为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学生的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都与考试直接挂钩,若“卓越会计师”班在考试中出现作弊学生,立马全院通报,并且取消学士学位获取资格。做会计要诚实守信,这也是培养“卓越会计师”的基本理念。“卓越会计师”班的学生必须严格通过闭卷考试。谁说成绩不能代表素质,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有人说大学期间成绩好的学生找工作不一定有优势,成绩不好的学生偏偏找到了好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个例,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以个例论教育都是空谈。比如,给专科学生上课和给本科学生上课,学生听课的整体状态、呼应效果及考试结果确实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入校起点成绩不一样。九江学院通过严格考试方式,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所以,九江学院以“卓越会计师”班为典型,纠正雾霾的考试之风,从严执教,不求毕业证取得与否,重在实现培养有用之才的教育之梦,让教育不含水分,才能圆中国之梦。

四、创建“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创新日常管理模式

根据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索,九江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制定了关于“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创建模式。

筹备与首期试验班组建阶段:本阶段首先结合九江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明确和细化“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整体规划,确定与改革试点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诸如人才选拔、教师配备、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与措施。成立“卓越会计师”改革试验班人员选拔小组,制定选拔标准和程序,从新生中遴选试验班学生,组建首期改革试验班。

全面建设阶段:正式实施“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与教学改革的实施,在第一届学生中落实导师制、创新学分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构建有利于“卓越会计师”人才脱颖而出的整体氛围。

中期自查阶段:此阶段重点落实学生的实地调研、暑期班学习、导师制效果及国际交流,并针对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进行跟踪与研究,及时进行自查与反思,如有必要再组织进行专门的教学研究。

首届毕业班毕业及质量评估阶段:制定试点班的毕业标准与毕业程序,做好首届试点班的毕业组织工作,组织有针对性的招聘会议,引导和帮助本试点班毕业生获得较好的工作及发展机会。制定试点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聘请有关专家对首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完善与提高阶段:借助教学研究成果以及首期毕业班质量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与完善教学改革的举措,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卓越会计师”成长的外部环境;同时鼓励试验班导师、任课教师及有关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有关“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与国际交流的研究,实现一批省部级创新成果。

总结与验收阶段:一方面全面总结改革试点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对“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成效进行评估和验收。将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最终以点带面,提高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卓越会计师”人才的培养质量。

收稿日期:2013-09-28

第6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更多地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阶段,会计预算、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些职能还没有真正实施。如何充分发挥会计职能、更好地实现会计作用已成为我国会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切,则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且各文化层次结构合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大军。因而,本文对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考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涉及正规教育系统与非正规教育系统,本文中为便于分析,只考虑占主体部分的正规教育系统中的中等职业教育(未含技工院校)与普通本专科教育。其中会计教育数据均来自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一)普通本专科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数据含会计学与财务管理数据)培养现状

据统计,普通专科招生数由2001年的5.8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30.0万人,增长了4.2倍,其中专业设置点数(指设置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点数)由2001年的619个上升为2010年的1 403个。普通本科招生数由2001年的4.1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19.0万人,增长了3.6倍,其中专业设置点数由2001年的378个上升为2010年的1 061个。

(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现状

据统计,中职会计专业招生数由2003年的22.3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39.2万人(因数据的可获得性,此处数据只考察2003-2010年的招生情况,另2010年数据含会计电算化专业数据),年均增长率为9.4%。其中,专业设置点数由2003年的2 716个上升为2010年的3 327个。

(三)总培养状况变动情况

总培养规模由2001年的32.2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88.2万人,增长了1.7倍。其中,中职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近七成下降为2010年的四成左右,普通本科所占比重在2010年达到21.5%。全部专业设置点数由2001年的3 713个上升为2010年的5 791个。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招生规模

2000年我国会计在岗人员数为844万人(《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与《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下降为818万人。会计人员数的下降得益于现代工具的使用及会计师事务所运作模式的改进等。我们对未来会计人员数作初步预测:

我们按照国家退休年龄以及2000年与2010年会计行业分年龄段人口变化情况,计算得到经济业务人员的年平均退休比例为1.61%。以此计算,未来每年会计人员岗位需补充退休人员数为13万人左右。根据巩家民的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达到14.3%,已经超过840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我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万会计从业人员。”在此基础上,会计岗位每年的需求量合计为53万人左右。然而,我们仅仅只考虑中等职业教育(未含技工院校)与普通本专科教育,2010年会计专业就有高达88万人的招生,已远满足会计岗位的需求补充数。可见,从规模上来看,会计专业招生是供过于求。

(二)招生层次

从表2可以看出,2001-2010年间,我国会计人员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呈现较大幅度减少,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8%下降为2010年的4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增幅较大,其中又以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增幅更加突出,十年间在岗人员增加量是大专文化程度的近2倍。可见,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以及全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会计人员岗位对高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的需求强劲,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已难以进入该岗位。在杨昕所做的调查中也发现:从中小企业对会计岗位的人员需求来看,需求量最大的是大专学历,占75%;需求是本科层次的企业占56.3%;只有6.3%的企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层次。刘颖、徐洁所做的研究也发现:58%的企业表示引进该专业人员具有专科文凭就足够了(而这些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32%的企业则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而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大型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综上,能够预见,未来该岗位主要吸纳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次要吸纳专科文化程度人员。

然而,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文化程度需求的这一变化,并未引起会计人才培养层次的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0年会计专业招生中,中职招生比重高达44%,而普通本科招生比重仅为22%。

会计人才培养层次的这种“金字塔形”结构,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而如今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文化层次的需求则是“橄榄形”(未来趋势是“倒金字塔形”)。两者产生的矛盾则是:低文化层次人才过度饱和且进入职场后难以找到称心的岗位或者离职率较高,高文化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三)专业设置点

会计专业设置点总数由2001年的3 713个增加到2010年的5 791个,增加了2 078个,年均增加231个。可以说,由于会计学这一专业点的设置相对于其他专业在物质、人力等资源上要求并不高,再加上对这一专业点的设置缺乏规划意识等原因,导致会计学专业在各层次学校“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在所开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中,理工类院校占36.1%,综合类大学占28.7%,财经类院校占13.3%。从这些高校分布的地区来看,华东地区占23.1%,西北地区只占9.5%。可见,会计专业设置点数存在增长过快、设置盲目、且未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等要求。

三、对未来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合理调整各教育层次的招生

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存在规模偏大、层次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中职层次招生过多引起的。然而,过快压缩招生量较大的专业在某教育层次的招生,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本研究认为可采取如下三种方案来处理中职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偏大的问题:(1)逐步减少中职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2)将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由过去主要定位于小型企业与基层单位,逐渐转为微型企业与基层单位;(3)以“会计+销售”的模式来培养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销售知识的人才。同时,结合近年我国颁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合理调整其他教育层次的培养规模。在此情形下,可将会计专业在中职、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的招生比例由目前的4.4∶3.4∶2.2调整为3∶4∶3,并在未来进一步调整为2∶4∶4。

总之,应将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形”结构现状与会计人才现有的“橄榄形”结构现状及未来所需求的“倒金字塔形”结构结合起来,对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各文化层次进行宏观规划。

(二)做好各教育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我国目前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生四个教育层次进行。

对中职会计专业而言,应着重培养能够胜任微型、小型企业、城镇、村基层工作等领域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应着力于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人才。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存在“基本仍沿用本科教育模式,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知识滞后零散,造成我国会计人员适应面狭窄,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显得无所适从。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直接的表现就是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中小企业的业务特点,有些业务在中小企业里比较少见,但我们仍然花大量的时间加以介绍,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巩家民,2011)等问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凸显的问题,使得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有特色,没有凸显职业技能的优势,在与具有学术性优势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而,会计高职教育应回归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将其定位于为中小企业、城镇单位等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颉茂华等对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对本科生培养目标的主流认识是“复合型人才”,学生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而用人单位则认为是“应用型人才”。而闫光荣、赵冉则认为双证观下的本科会计专业定位应是“培养遵纪守法、具有诚信品质和爱岗敬业精神,掌握本专业必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工作,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具备助理会计师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知道,每一个行业通常都由四大类人员,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组成。对于会计行业而言,也同样存在这四类人才。四类人才在行业中分配的合理性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科层次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中高端,应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并使得这些人才在拥有一定的经验后具备成为工程型人才的潜质。

“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会计硕士的培养单位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已经从28个增加到105个(朱海红、王扬,2011)。”在硕士阶段进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经济高速发展助推下,会计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因而,硕士阶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使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次之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合理规划各地区、各院校的专业设置点,鼓励财经类院校或有行业特色的会计专业发展

东、中、西部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才流动等因素,合理制定本地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点的设置。对于开办会计学专业不具优势、且毕业生就业率偏低、本地区会计类人才供过于求的院校,应逐步停办会计学专业。鼓励传统财经类院校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与行业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旺盛如英语与会计学、法学与会计学等结合的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晶晶,马丁娜.会计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巩家民.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技能与素质要求的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4-114.

3.杨昕.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策略[J].经济论坛,2012,(06):145-147.

4.刘颖,徐洁.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5):56-60.

5.颉茂华,王崴.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三维的问卷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2,(2):36-51.

6.闫光荣,赵冉.“双证教育”观下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J].中国农业会计,2011,(4):14-15.

7.朱海红,王扬.加快教育模式调整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7):158.

作者简介:

第7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本科; 高职; 会计专业; 培养目标; 比较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7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22- 02

目前培养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对自已的培养目标均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对其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缺乏研究,特别是比较研究与衔接研究较少,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含糊不清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研究。

1 人才培养目标含义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即所培养的人才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身心素质方面应达到的标准[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的安排和实施起决定性作用。

2 应用型本科、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

2.1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类型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中的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基于此定位,考虑会计学专业本身从业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特性,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会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会计职业领域知识与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以及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2.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领域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能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差异

3.1 联 系

3.1.1 培养的均是技术型人才

从形态上来看,技术可划分为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过程性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方式或序列的技术,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如个体的经验、策略等,因此也被称之为“技能”。[2]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会计人员除了应掌握过程性技术(技能,如会计处理经验、策略等)外,也应掌握相关的实体性技术(如使用计算器、算盘等工具)和规范性技术(如数码字书写规范等),且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因而,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培养的均应是技术型人才。

3.1.2 培养的人才均应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强调知识应用

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培养的均是技术型人才,而非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使会计学术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得到实施应用的人才,而非从事会计理论学术研究的人才。

3.1.3 培养目标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要求相同

财政部1996年6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二节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作了八条规定,可总结为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会计职业道德标准对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以及其他所有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是相同的,它是对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最低要求。

3.1.4 均要求有较高的科学和人文素质

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会计专业均要求培养的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较高。要求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尤其是具备较高水平的法律、哲学、道德、语言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3.1.5 要求培养的基本能力和财务会计业务能力有一些是相同的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应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在基本能力和会计业务能力方面不能明显低于高职学生。所谓“不能明显低于”,是指应用型本科会计不能只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本科会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会计处理能力不能明显低于高职学生。在基本能力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会计专业均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倾听能力、数学分析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在会计业务能力方面,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均要求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 差 异

3.2.1 培养目标要求不同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个别(类)岗位,培养会计员,要为将来学生成为助理会计师作准备,希望一部分人能成为会计师乃至高级会计师。而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行业,培养助理会计师,要为学生将来成为会计师作准备,大部分人能成为会计师,一部分人能成为高级会计师,除此之外,希望培养的学生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中职学校乃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3.2.2 专业理论和实践两个体系掌握的完整性方面要求不同

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及对实践体系的掌握也要面向行业,要求全面系统。而高职会计面向具体会计岗位设置专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是以“必需”、“够用”为度,要求具有“较系统的会计专业应用知识”,而不要求有很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实践方面要求岗位动手能力强而非要求掌握整个会计实践体系,因而应用型本科会计学生对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两个体系掌握的完整性方面应高于“以突出实践、理论够用为度”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

3.2.3 职业活动的整体把握程度要求不同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对行业职业活动的整体把握程度应高于能胜任个别岗位、能顺利完成部分典型工作任务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这是由本科会计面向行业设置专业而高职会计面向个别岗位设置专业所决定的。

3.2.4 整体素质要求不同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应高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修养、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获取量、外语水平、发现并解决综合性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以及财务预测、分析、决策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应明显高于高职会计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从广义上讲,创业不仅包括创办自己的企业,也包括在原有的岗位上创建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不单纯是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培养少数企业家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进行创业教育,传授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和适应力,另一方面它也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接受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能力,在创业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能力,有助于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业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2会计学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2.1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和完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而言,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在价值,因而不愿在教学层面推进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不用说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了[3]。创业教育是适应时展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种素质教育,必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列入常规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调整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开展全员化系统化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意识渗透,这是会计学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把《创业学》、《大学生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普及创业知识,同时加强对创业有很大帮助、实践性强的原有课程,例如《审计实务》、《审计案例分析》、《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灌输创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

2.2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校外实践、小组讨论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交流、团队合作、顶岗实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形成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提高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程度和实际效果,可以有效激发会计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会计案例、审计实务、企业营销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理性思维。

2.3依托第二课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会计专业课内教学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主要注重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实现学生的创业活动面向现实需求创造了条件[4]。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组织举办会计信息化比赛、会计案例大赛、点钞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组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意作品大赛、营销策划大赛、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其自信乐观、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创业品质。

第9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与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1998年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国内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有500所,随着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变化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使得开设并定位为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应当在满足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宏观描述下,充分分析自身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学时学分分配、课程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师范学院以“应用型、技能型”的办学定位而闻名省内外,财务管理专业于2013年9月开办以来,紧紧围绕学院办学定位,致力于突出应用型特色,努力实践如何将学院提升经管类学科发展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构建卓有成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践与创新,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性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是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层级地位,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专注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反复地调研、论证与思考,让我们在制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把握以下原则: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遵循学科特点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强调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后继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科,其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学,脱胎于我国的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存在知识上的交叉与共享。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金融、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把握理财工具、理财技术特别是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律与规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满足社会需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者不但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资金运营、熟识金融工具、进行高效融资、洞察市场信息、合理规划投资的高级理财能力。现在市场上普通财务工作者数量众多且趋于饱和,而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却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立足当地经济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树立学校特色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度内含和概括的,既包括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高校,又包括为地方输送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长沙师范学院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科专业开办于2013年,作为经济管理系拓展生源的本底支撑及学院重点培育的新兴学科增长点,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要明显区别于“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及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虑学校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集理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于一体,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将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掌握较全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具备系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实践技能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二、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通过召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研讨会、论证会、专家咨询会及到其他高校参观交流与学习等多种途径,初步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即主要面向湖南省(以长沙市为主)大、中、小型工商企业、服务型中介机构及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财务会计岗位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以及各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事务所和财务咨询服务公司等财经中介岗位等次要就业岗位群。然后分别选取若干家湖南省工商企业、服务型中介机构及金融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确定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三层次素质能力要求,即基础素养、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同时将三层次的素质能力要求具体化为12个能力要素。长沙师范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如下表1所示:

表1 财务管理管理专业毕业生素质能力层次与能力要素对应关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