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1 尊重主体,营造创新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创新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确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绪体验,尊重学生临时爆发出来的激情、兴趣和疑问,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展示自我。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于作者、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师用书的见解和看法,允许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甚至有些不合常理的想法。在尊重他们的想法,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讨论,或引用成人的看法进行对照,还可委婉指出不足,以纠正其偏颇之处。在语文教学中,既让学生通过阅读使文章本身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又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接触相关资料,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思辩的话题,使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和知识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学《阿Q正传》,便可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中相关篇章,还可利用网络进一步阅读有关分析评述文章,让学生在对阿Q的嘲笑之后,冷静思考鲁迅先生所揭示的旧中国的国民性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结合现实社会写阿Q的新传。

2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分析理解之间的矛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围绕训练重点,安排足够训练时间,开展包括默读、朗读、说话、写作在内的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七嘴八舌”中抓住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贴近的问题进行引导,以免偏离目标;善于运用“追问”突破思路上的障碍,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促进思维的深化和升华;拨散云雾,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在学习《孟子》单元之后执教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学生在质疑思辨文本之后,便就题目进行质疑、发难。“无路可走”指什么?既然“无路可走”是说世界黑暗到极致,这和与他同时代的孟子所说的“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是一样的,那么,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有两条路可走,也就是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而题目又为什么这样论定呢?同一时代的庄子与孟子和春秋时代的孔子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能不能说,庄子与孟子的思想都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发展呢?能不能用“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这两个成语来揭示三位思想巨人间的关系呢?既然这个题目还告诉我们解读《庄子》要从历史背景及庄子所处的环境出发,那黄仁宇的《孔孟》是不是同样告诉我们这一道理?推而广之,是不是解读《荀子》等等也可用这把钥匙?如此质疑,激活课堂,激发思想,激励创新。

3 激励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常常不满足于书本上和老师给他们的现成理论,善于接受新事物,又特别喜欢想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出想象的时间,激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就如同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中所揭示的,留有想象的空间是最好的完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捕捉信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可用扩展诗句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扩展王维《春中田园作》中的“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两句,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从“屋上”可想到院落和屋外田野,由“春鸠”可想到春的特征候鸟归来,由“鸣”想到春鸠与其它鸟和鸣及其草地上孩子们的嬉笑声,由“村边杏花白”想到杨柳、小溪。由这首诗还可想到王维的《山居秋暝》,想到朱自清的《春》等等。

第2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分析

21世纪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当前初中教育实行新课标、新理念教育。在新的教学发展阶段,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正在以崭新的面貌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新课标中明确将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课程模式、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培养模式等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部分对初中教育怀着真诚的热爱和拥有很高的教学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受当前教育体制的约束,初中语文还要顾及学生成绩的提高,要保证较高的中考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应试教育现象仍存在,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重视知识内容,而忽视语文教学的特点。总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的定位等方面均取得了更大的进步,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标准提高,初中教育改革也面临严峻形势。首先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很深,教学的安排和内容的讲授方面存在一个中心的片面现象。学生死记硬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只能获得成绩的提高,其他方面的发展却很不理想,学生的创新能力受挫。其次,由于对创新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应付地进行,而没有真正贯彻和落实创新的核心精髓。教师也无法和没有能力把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够,创新思维无法激发出来,从而影响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及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首先重要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求老师不仅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也要扮演同伴的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小组讨论活动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2.重视课外活动的拓展和实践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拓展训练,但是当前很多初中学校忽视这一点,认为这些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直接的帮助。要转变这种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应加强课外活动练习,通过实践让学生思想放松,使学生从实践中能获得灵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问题的理论思考层面,在动手实践、实际运用等方面也有体现。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发现语文知识作用的广泛性与实际性,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3.营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基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服务学生的学,这是作为一条主要的干线贯穿于学习中的。在语文创新教学方面,要为学生创建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和谐,从而让学生敢于创新。

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已有的知识全部硬塞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取知识,创造力的培养在这一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最重要的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从事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创新教育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筤.浅谈探究式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引进与咨询.2005(07).

第3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众所周知,历史上凡是作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人,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立足于21 世纪的通行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的语文课程,更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进行下述的教学改革探索,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把课堂教学与语文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4 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5 课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巩固学生的创新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靠课堂的教材教学是不够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面对的就是那么一块小天地,我们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一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或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形式,或是以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如读书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巩固与发展。当然,所有的内容与活动,都是以不给学生加大学习负担为前提,适量保质地完成。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延伸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力充足,创新的激情也就有了源头之水。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创造教育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5

第4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历史上凡是作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人,都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立足于21世纪的通行证,是质教育的核心,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的语文课程更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进行下述教学改革探索,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营造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上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得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造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拓展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阅读;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聪明,能够动脑筋;而《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中的乌鸦很愚蠢,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爱听好听的话,所以被狐狸给蒙骗了。有的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疑为线索,以学生的思考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第6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方法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30

小学语文是教育课程中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想要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堂就是一个良好的培养平台。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使命,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培养方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教师要通过思和分析考,创设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放在教学任务的首要位置。

1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创造力培养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思维开发的原动力,也是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源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本身就要具有创新意识,教学课堂就是教学创新的一种方式。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实施创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提到创新教学手段,一般想到的都是各种课堂活动的开展,比如小型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借助问题,自主想象自主发问,脱离原有理论的束缚,便是创新的体现。其实,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是创新的表现。除了教师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而且必须创新。

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将具有时代特征的趣味性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理论、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地学习方法,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培养自身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2.1 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象能力相当于创造的翅膀,学会正确地联想和想象能够丰富自身知识内涵、举一反三,唤醒自身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突破现实空间的局限、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联想,如何由现实问题和事物产生相关联想,再通过联想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模式,利用语文课文课堂抽象化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课堂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文中的实际事例来创造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创新能力。总之,正确地想象和联想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有疑虑才会思考,思考就是学习的过程。创新意识起源于积极活跃的思考能力,思考的前提是要有问题被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反过来,由学生自发提问并解决问题,或者由教师故意提出有“问题”的问题,鼓励学生反问质疑。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和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其内容设置疑问,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设置疑问。把问题的探索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文章,可以使学生带着探究和解惑心理主动性学习,积极在文章中划出关键词汇和语句,在巩固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会显著提升。

2.3 注重课堂实践合作,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将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改为师生间实践合作模式。课堂活动开展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大胆展示个人风采,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体现出来,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可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总之奉行畅所欲言的准则,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特点,参考和学习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彼此欣赏、取长补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自新课改后很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被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多多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苑占霞.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3).

[2]吕会玲.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J].大观周刊,2012,(36).

[3]谢亭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金色年华(下),2013,(7).

第7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引导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或平中见奇,从一般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通过宣传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善于质疑问题的事迹,树立榜样,引导质疑,使学生明白质疑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大大激发他们质疑的主动性。其次,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扬民主、敢于置疑、敢于提问的氛围,对学生的质疑问题,要给予耐心而正确的引导。另外,鼓励和指导学生标新立异,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品格。

二、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是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地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或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比如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

三、注意思维的层次与连续性,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的思维是没有价值,因此又叫无价值思维。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激发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第8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智力和认识的核心成分,良好的思维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创新是教育的基本主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经典话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质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医治“满堂灌”、“一言堂”的一剂良方,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主动学习得到具体体现。

1.熟练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艰苦训练形成的。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对基础知识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则进一步学习就有障碍,也就谈不上智力的飞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对某种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高级神经便程序式、自动化地支配相应器官协调完成预期运动,有意注意很少参与,这时处理复杂多变的多因素问题,灵活迅捷的直觉思维就会全面系统地对诸因素同时进行分析判断,排除干扰,理清思路,切中问题要害。如让学生看图说一段话,这种迅速准确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没有非常熟练的基础知识,则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短短几分钟内说得头头是道,既要用词准确,又要语句通顺,甚至还要加些修辞。所谓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就是创新创造。

2.实践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富勒说:“理论是一座宝库,实践是它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讨论等,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熟练技能,领悟理论的本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挥学生个性思维差异的优势,使相互间的思维相互碰撞,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思维信息网,教师随时对症点拨,使思维产生质变。如让同桌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然后答的变成问的,问的变成答的,这就是一种练习方法。不要怕学生的参与会影响进度而包揽一切,这样虽然进度完成了,但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懒惰、依赖的思想,甚至是厌学情绪。

3.巧找机会设问,铺开思维新路

(1)开讲设问,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正如一场戏的序幕,必须使用最简练生动的语言,以引人入胜。如教《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之类的课文时,老师只要简单设问:“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名山胜景呢?心情怎样?”而后话锋急转:“这节课,咱们要一起参观……游览……”简短的语言会像磁石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一样悄然开启学生的心扉;像风帆一样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大海……

(2)题眼设问,把握重点。

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眼之笔”,若从题目入手设问,有助于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新课,可以单刀直入。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紧扣题眼“飞”字设问:“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让学生依据课文展开多向思维。有的课题提供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题眼,有助于学生顺利掌握内容。如《草地夜行》,可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行”的句子,即“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着走――大步走”,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思维获得链条式整理。有的课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时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如《将心比心》一文,教师可设问“叫我们比什么心”,通过这样的激疑引思,给学生铺架新桥,拓展思路。

(3)联想设问,开拓思维。

语文教材中不少语句可谓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目的是留下思考余地,让读者深思,使文章更显余味无穷,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望着妈妈笑”。有的用省略号,如《学会看病》中“假如……你找不到我呢?”尤其古诗的文字简练,意味无穷,寥寥数字,便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蕴含千言万语。《游园不值》中的千古名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园中的春色怎样?《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问什么呢?“言师采药去”怎样说呢?教者应以联想式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矛盾设问,强化思维。

不少课文蕴含“矛盾”,那是作者别具心裁,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教师要善于捕捉问点,引导学生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理解课文。如教《我的战友》时,抓住矛盾句“眼巴巴地看”,“我忍不住不看”,前者是不敢看,后者是一定要看,当时作者是怎么想的?内心怎样?这样设问会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拓展思维,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表面看似言尽意穷、矛盾的句段,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可使学生深刻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将相和》一文中的渑池之会为我们展现了一幕精彩的针锋对麦芒的斗争场面,表面上看,赵王为秦王鼓瑟和秦王为赵王击缶,两者都没有吃亏,细细一想,其实不然。教学中提出要求:针对蔺相如的言行提个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问题纷纷而出:“缶”是什么意思?“瑟”和“缶”有什么区别?“蔺相如为什么不叫秦王为赵王鼓瑟,而叫他击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谁是真正的胜利者,蔺相如不畏、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同学的脑海中,同时体会到对问题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育中多给予学生广阔的驰骋想象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2]。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想方设法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激发;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7-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伟大使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浅谈点滴认识。

1.激发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能力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教学《称象》一课前,我以提问学生让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然后再用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初知课文内容后,我再抓住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启发道:谁能挑战一下曹冲吗?把称象的方法变一变,因为搬石头又费力又费时,谁能帮曹冲出个好的主意?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水;有的认为可用泥土代替;有的还认为可以用岸上的人代替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当时算是创新,但我们不能只满足前人的经验,而且应鼓励学生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更新,只有这样做,才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需疑。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让学生感知狼是凶恶残暴的动物,而小羊是温顺善良的动物。当学到"狼向小羊猛扑过去……"时,我抓住时机启发提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能为小羊想办法脱险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的说小羊说它来喝水时,猎人跟随在它后边;有的说小羊说它吃草中了毒才来找水喝的;有的……这样的办法,就会让狼害怕,它就会飞快地逃走,灰溜溜地离开。这样的质疑问难,既培养学生学会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启学生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塑料管伸入瓶中,就像我们喝可乐一样;有的说:捡来塑料盆,把水倒到盆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畅所欲言,虽然有些想法还很童稚,但创造思维的火花却自然地迸发出来了。

4.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块肉,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积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要全面认识狡猾人的真面目,千万不要上坏人正面激将和反而激将的当。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思想和思维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创造的天地。

5.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