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气候变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

第1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影响;对策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可以说很多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全球生产力和经济的提升,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还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了环境,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出现,温室效应的不断累积,最终引起了全球气候的明显变暖。从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过去的50年例,全球的气温每年平均上升0.15℃,按照此趋势,预计到2050年全球气温还将再上升1.5℃到4.5℃,这所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小视。因为全球气候的变暖,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以消极的、负面的为主,可以直接被视作危害,从长远来看甚至直接阻碍到了人类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分自然和人为两个因素,其中以人为因素为主,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指的是单纯的自然活动、自然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在过去的成千上万年间,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的气候发生过反复变化。就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来看,自然因素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大气上界辐射的变化,第二是太阳活动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自然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全球的气候,不过从实际的研究情况来看,这种影响虽然存在,但是非常微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致使全球气候如此明显的变暖,因此其并非主要因素[1]。

(二)人为因素

当前,人为因素是大多数人公认的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其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温室气体排放。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也随之增长,例如有研究显示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较早期相比增加了30%,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气候温度的升高,同时也导致了海平面的升高。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寿命可以达到200年,在这期间二氧化碳会不断的累计,所以温室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越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也就越快,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是热排放。在纯自然的环境条件之下,大气中的热量收支是保持基本平衡的,但人类的很多活动却增加了热的排放,打破了这一平衡,例如生产和生活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热,都直接被排放进了大气,长时间积累便会引起气候温度的升高[2];第三是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气候调节控制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气候的异常变化,但遗憾的是人类的活动却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废水、废物、废气的大量排放,植被的锐减,能源的过度开采等等,都严重的超过了自然的负荷,降低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气候调节控制能力,最终在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全球气候明显变暖。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一)对降雨的影响

气候变暖会使得水分蒸发量增加、蒸发速度加快,这会进而增加全球的平均降雨量。尤其是在中纬度地区,降雨量的增加会更为明显,不过其他的一些地方却可能出现降雨量减少的情况。而且即使是在降雨量增加的地方,其土壤中的水分可能反而会更少,夏季变得更为干燥,两极化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会上升。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致使其失去原有的平衡,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食物链、生物链,其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例如,某地的温度升高,候鸟迁徙的时间延迟,另一地便可能出现虫灾泛滥的情况。

(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就是“看天吃饭”,全球气候的变暖,势必会对农业的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是必须的,但是全球气候变暖却改变了降水格局和水循环,部分地方会因此而出现干旱、洪涝两极的境况,导致农业生产的减产。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如果某地本来干旱,降雨量增加的话,则可以提高其农业生产产量,再者就是对一部分喜湿热的农作物而言,气候温度的适当升高,有利于其生长[3]。

(四)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一点也是较为突出和明显的。温度的升高,使得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大大上升,如钩蟲病、血吸虫病、淋巴腺丝虫病以及疟疾等,患病人数增多,甚至不少人会因此而死亡。而且一些原本只在热带地区才会发生的疾病,可能逐渐向中纬地区蔓延,所以说全球气候变暖,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五)对物种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使得一些对温度敏感的动物和植物逐渐消亡、灭绝,当然也有可能一些新的物种因此被发现,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这会打破物种间的链条和平衡。

三、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推广

减少对石油燃料的依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主要方向,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策略。石油不是无穷无尽的资源,石油产量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是直线上升的。面对能源安全问题和国际和平,我们必须考虑到要尽早逐步地从依靠化石能源这种经济体制转化到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个新的体制:其一是大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比如使用节能冰箱、节能空调、高效能汽车;其二是生产使用过程中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三推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二)加强植树造林

在陆地中,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其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通过研究调查能够发现,全球的陆地生态系统的储碳量达到了2.48万亿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储碳量达到了1.15万亿吨,通过植树造林能够存储更多的碳,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释放更多的氧气。也都知道全球气候变暖是山于二氧化碳等一些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的,而通过植树造林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植树造林是减排的一个重要手段,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通过植树造林能够很好的缓解气候变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森林间接减排的手段运用了进去[4]。

(三)加强社会宣传教育

此外,还应当面向社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的节能减排环保意识,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如尽量乘坐公共交通,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等等,这些都可以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和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危害甚大。必须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重视和关注,严肃对待此问题,积极采取相关对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改善全球气候条件,从而保障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郁乐.变化世界中的全球变暖及其治理困境——巴黎气候会议之后的气候治理逻辑[J].思想战线,2017,(03):160-166. 

[2]杜一博,张强.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干旱气象,2017,(02):199-207. 

[3]孙萌萌,江晓原.全球变暖与全球变冷:气候科学的政治建构——以20世纪冰期预测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77-87. 

第2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暖;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思维;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袭来,而且这个想象中的悲剧极可能变成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现实。”①这是作者在美国上世纪60年出的关于滥用化学制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引申出我们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用绿色经济思维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未来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

在谈到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概念中已经谈到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后果产生?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产生不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来自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气候变化异常。人为因素则来自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下垫面的变化等。②

自从有了气候变暖,它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资源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灾害加剧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台风)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气候变暖也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病菌的繁殖率和传播速度将更大更快。气候变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所产生以及带来的后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牵一而发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影响的领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到我们的地球。意识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么我们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社会有必要为此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二、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为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首先,欧盟和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欧盟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而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资源,在生产末期注重清洁排污,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曾经深受环境危害而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致力于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空气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实施一定的减排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十三亿人口的生存我们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的污染中艰难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一道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各国与联合国一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从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绿色经济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中采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是今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三、采取绿色经济思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遍开展,绿色经济思维是一个新出现的潮流,对于运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首先要解释绿色经济思维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内容,如何运用绿色经济思维去改善具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其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所起到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第一,绿色经济倾向于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主张将发展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这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气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结构向健康合理、清洁能源生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绿色经济提倡缩小经济规模,反对“恐龙式”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越大,资源消耗越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多,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部分来自燃烧能源矿产或者城市生产建设、汽车尾气排放等等,与大型的生产建设项目息息相关,那么产生的气候变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绿色经济要求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毕竟,奢侈的生活消费需要以牺牲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气候上升。从目前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来看,不少国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费高耗电高污染的生活习惯,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从源头,从根本的意识去树立人们拥有绿色经济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让绿色经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经济不是从来就有,作为生态主义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渐影响人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改变关键到个人的意识改变,如果每个人内心树立绿色经济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改善气候变暖,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中国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是最早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的缔约国和推动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1)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我国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政治思想体系中,成为学习和传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观。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战略已经明显接轨并施行良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进而引发的全球生态的改变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解决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新能源开发,发展绿色经济上有了许多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间的各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承诺减排协议,做出实际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合理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积极针对本国的国情而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对策,致力于改善这一全球大问题,是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寂静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写道:“我们现在正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③归根结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始终认为,不断改革和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正义与邪恶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国随着科技和大众知识的影响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措施,达成何种协议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将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见不统一。选择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然要解决气候变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科学的系统的提出一套解决思路,人类必定能够重获地球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2]刘云、季铸.《绿色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1. 

[5]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 

[6]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第3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使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如今,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18亿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

贾治邦介绍说,我国政府将通过直接减排(即减少工业排放)和间接减排(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更大贡献。增加森林间接减排,重点是抓好五项措施。

一是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碳库容量。全国现有0.57亿公顷无林地、2.64亿公顷荒漠化土地、1.74亿公顷沙化土地。若将无林地全部绿化,30%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营造成灌木林,经测算,新增造林地年均净生长生物量6.7亿吨,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26亿吨。

二是改善森林经营,可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使森林年生长量再增加约5亿立方米,年可增加10.86亿吨固碳能力。

三是成林、过熟林采伐地更新造林,可以拓展森林的碳库容量。按现有年森林采伐消耗量,可折合新增243万公顷采伐迹地,再造林后年均增长可固定二氧化碳0.57亿吨。

四是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近40%的自然湿地已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恢复被开垦的0.1亿公顷湿地面积30%计算,年均固定二氧化碳0.28亿吨。

第4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这很简单吧?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二度,冬天则调低二度,让爸爸妈妈密封好家里所有的门窗。虽然是超级简单的做法,但确确实实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塑料袋说“不”

你知道吗?全世界每年有5千亿塑料袋流入市场,它们中只有不到3%的塑料袋被回收,而绝大多数的塑料袋都被当成垃圾被掩埋了。塑料袋多是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得要1000年才能被生物降解,而且还会发出有毒的温室气体。所以你绝对应该对塑料袋说“不”。车里坐满乘客

爸爸妈妈开车送你上学吗?你家的车每天都有空座位吗?如果是这样,那一定要劝说家长把住在附近的同学也一起带上。这样既环保又可以缓解交通的压力。少消费,多分享

第5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修正案,为相关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设定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会议要求发达国家继续增加出资规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会议还对德班平台谈判的工作安排进行了总体规划。本次多哈气候大会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作出决定,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大幅减排并对应对气候变化增加出资,中国代表团对大会结果表示满意。

【相关链接】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考试要点】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成了高考考查的热点。以最新时事材料为背景,或与温室农业等具体案例相结合,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趋向。主要考点有: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效应、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中国节能减排的措施等。

1 全球变暖的原因

2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小试牛刀】

1 以下关于气候谈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

B.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C.发达国家反对,成效不显著

D.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 我们现在强调的气候变化主要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以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水温度升高,使世界海洋渔场范围扩大

B.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热量,使世界粮食产量增加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

D.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干旱、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降低

3 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懈努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淘汰低能耗产业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工业部门( )

A.炼钢

B.水泥

C.建筑

D.造纸

4 结合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果只考虑其对洋流、气候的影响,未来可能会出现( )

①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②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加强③北美东部和欧洲气候变暖④北美东部和欧洲气候变冷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甲烷

B.氟氯烃

C.二氧化碳

D.氧气

6 以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

B.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虫害的能力提高

D.使植物的生产率降低

7 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增强,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1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一淮河以南

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将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8 为了抑制冰川消退,人类采取的以下措施中不科学的是( )

A.植树造林

B.禁止使用化石能源

C.控制人口数量

D.推广清洁燃烧技术

9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造成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

(3)气候变暖可能对江苏省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三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0 美国情报委员会公布了名为《2025全球趋势——变革的世界》的报告。该报告声称,环北冰洋国家都将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等温线判断,该图反映的时间可能是_______月(填1或7),P点与0点之间的主要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Q两点之问的自然景观与北冰洋沿岸的自然景观有较大的差异,這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______。该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图中,与P点至Q点的地形剖面基本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M港是北极圈内世界著名的不冻港,该港口冬季不结冰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全球气候变暖使图示国家种植业和海洋运输业受益,试说明对二者有利影响的具体表现。种植业: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运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D 6.A 7.B 8.B

9.(1)暖 过度砍伐森林、燃烧矿物燃料等

(2)地域差异(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到影响;降水变率增大,易形成旱涝灾害等(任答三点即可)

(4)节能减排,能缓解能源紧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保护环境,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10.(1)7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3)甲图 P点至Q点之间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地气温低,即该地可能为山地

第6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长升趋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呢?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引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又与日益发达的现代工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倡导节能环保,开拓新兴工业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不仅工业企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会造成一定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用电、用水、用纸……换言之,全球气候变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科学地生活、工作、学习。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绿色环保。

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仅如此,还会将水域面积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最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不适宜人居住的星球。

第7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全球变暖驱赶植物迁居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海洋和冰川,而海洋和冰川对陆地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在干旱的山区,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高度依赖于山顶上的积雪。积雪在温暖的季节里缓慢融化,为众多生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命之水。但是,过早到来的春季和酷热的夏季使得积雪提前消融,大量蒸发。等到真正需要时,水已不见踪影。这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某些干旱地区跨过危机警戒线,变得更加干旱。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还会进一步阻碍非洲和东亚干旱区域的降水。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地球表面受旱灾影响的面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了一番还不止。酷热干燥的土地是植物的克星。在印尼、美国西部,甚至在阿拉斯加内陆等地区,野火烧不尽,森林都被烤干了。森林火灾使得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树木越来越稀少,同时又将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那些没有被火焰吞噬的森林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厄运。美国科学家发现,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内华达山脉的森林覆盖线向上升高了30米,以躲避低地的酷热和干旱。

不仅在美国,在欧洲,由多国科学家所组成的调查小组,比较了该地区171种植物在1905~2005年这100年间生存领地的变化情况。这份考法国国家气候网相关资料的报告,针对欧洲境内6座高山进行研究,包括比利牛斯山北部、马塞大山中部、朱拉山、佛日山脉、西科卡山脉和阿尔卑斯山等地。这些地方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20多年来平均气温都上升了大约1℃。

负责该项研究的法国人雷诺教授解释:“我们考察了海拔高度从0~2600米区域内的植物,结果发现气候变暖已经造成植物的理想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不断地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推进。尤其是在过去10年里,明显地平均向上推进了29米。”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这种现象可能会大大影响植物的生态和进化。

研究还发现,从半个物利,来看,不同物利,向高处迁移的速度各不相同:一些仅在高山地带生存的物种如高山野花等迁移较快,那些能在低地生存的植物迁移步伐相对慢一些;生命周期较短的植物如草本植物迁移很快,而成熟较慢的树种迁移也较慢。科学家总结说,不同植物物种移动速度的不同,意味着气候变化正在把高山物种之间微妙的物种关系打乱,使得整个高山生态环境的构成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一些物种走向灭绝。

动物和植物一起搬家

随着植物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地区迁移,那些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动物也会发生转移。也就是,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炎热而且缺水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将增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包括植物、蝴蝶、蝙蝠和鼠类在内的几百个物种正向极地方向迁移,最长的迁移距离已达到300千米。

当然,并非所有的植物都能成功地向凉爽区域迁移,一些来不及迁移的植物可能被“热死”。比如南非的国花――帝王花所在的普罗梯亚木屈,处境就不容乐观。科学家担心,到2050年,1/3的普罗梯亚木属植物将永远消失。西班牙植物学家戴维,布兰姆维尔博,如果地球气温在未来100年中升高2~3℃,地球上的约40万种高等植物和10万种尚未被发现和记载的植物将有一半面临灭绝。同样,植物不能及时迁移所导致的灭绝也会殃及动物,因为有些动物只靠那些可能灭绝的植物为生。

从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植物开花、虫卵孵化,青蛙产卵都在提早。在英国,蝴蝶在春天的出现时间较20年前平均提前了6天。在欧洲,树木呈现秋色的时间每10年晚0.3~1.6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虫的生长旺季,严重影响到后代的生存。

随着动、植物的大规模迁移,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北美洲的森林分布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松树、橡树、枫树等树种的分布地区,都在往纬度更高的地方“走”。而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省,人们发现很多绿色的树已经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被从南面爬过来的一种瓢虫吃掉了。另外还有一利,杉树虫,也是从纬度比较低的地方爬过来的,它们把生长在那里的绿色植物都破坏掉了。

农作物的野生品种迁移缓慢

全球气候变暖不但对野生植物影响很大,对农作物的影响也很大。某国际农业组织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全球变暖正使土豆、花生等重要农作物的野生亲缘种面临灭绝危险,导致农业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蒙受损失。在今后50年里,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51种野生花生中将有61%的品种灭绝,108种野生土豆中将有12%的品种灭绝。其余幸免于难的物种,生长区域也将大大缩小,灭绝风险增加。比如,豇豆的48个野生亲缘种里,虽然只有2种灭绝,但大多数野生豇豆的数量将大大下降,原因是气候变化使许多区域变得不再适宜其生长。

科学家况,所有物种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损害,其中一部分受到的影响非常严重。例如花生的野生亲缘科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格外脆弱,原因之一是花生果实深埋在地下,不利于物种迁移,而且在花生生长的平原地区,它们要迁移很远才能到达与原生长地不同的气候区域。山区植物则只需向上迁移很短距离就能找到更凉爽的生长地。专家认为,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分析哪些野生亲缘种更容易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对其给予优先保护。

第8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关键词] 生态;危机;灾难;气候变暖;人类

2004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后天》是西方灾难电影的经典巨作,它逼真地反映了温室效应带给人类的灾难:龙卷风、海啸、洪水、冰雹。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的冰块融化,海水温度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包括自由女神像、艾菲尔铁塔、大本钟在内的地标性建筑迅速冻成冰柱,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时代。影片体现了导演艾默里克的生态忧患意识。他希望观众能够看到电影虚拟世界呈现的严峻的生态现实,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意识到温室效应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厄运。影片引起世界范围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但当时人们很难将影片中的场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觉得“后天”离我们还很遥远。近些年地球气候异变,极端天气频发: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龙卷风、中国南方雪灾冻雨、印尼海啸、日本大地震等。这一切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拯救我们惟一的地球,才能延缓和阻止“后天”的到来。

一、影片体现的生态意识

影片《后天》,为我们惊心动魄地演绎了地球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巨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灾难。导演巧妙地把观众的娱乐喜好同生态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体会到影片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影片传达了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密切关注以及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提醒人类审视自己的行为,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生态和谐。

导演开宗明义,传达了生态关怀这一主题。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讨会的场景。气象学家杰克通过多年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将引发巨大的气候灾变。可惜,杰克的理论和警告并未引起各国首脑的重视。但是气候变化已经开始――新德里下起雪,东京下起冰雹,洛杉矶遭遇巨大的龙卷风,纽约被海水浸泡。北半球天气变得异常寒冷,人们不得不向南迁移。这些情节体现了导演对生态的深深忧虑。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使人类深刻意识到如果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必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更大灾难。

影片里一群人被困于国家图书馆这一场景也传达了浓重的生态意识。烧书取暖隐含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文明的脆弱,乞丐和狗一同进入图书馆避难表现了生命之间的平等,人类和其他非人类生命应该和谐相处。

电影结尾处美国总统的讲话表明大劫难后,人类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的生态意识最终觉醒,承认人类中心论的功利性,意识到维护生态和谐的必要性。

影片不仅引发了全球范围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唤醒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而且对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各种生物在宇宙中平等生存的权利,试图建构一种天人和谐的生态观。

二、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现实

当今的全球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恶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越来越直接的威胁。近几年,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灾难性天气频发,这一现实验证了《后天》的灾难假设。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部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至少28万人死亡。印尼共有大约24万人死亡或失踪。2005年8月底,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登陆,使美国七个州遭受洪水灾害,给美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1 200多人丧生。2007年11月15日,热带风暴“锡德”侵袭孟加拉国南部,造成1 000多人死亡,50多万人流离失所。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 227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17 923人失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大范围地区。据日本防卫省称,福岛县南相马市约1 800户人家遭受毁灭性打击,死者超过千人。地震及海啸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2012年7月,美国遭受暴风雨“德雷科”袭击,受灾民众高达百万。暴风雨造成交通瘫痪,灾民流离失所。2013年7月,中国南方的高温天气呈现持续时间长、强度强等多个特点。浙江、重庆、上海、湖南等多个地区气温飙升至40℃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中浙江新昌出现了44.1℃的极端高温天气,湖南长沙在2013年7月实现了31天全部为高温日。持续的高温造成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中暑或得热射病,严重地影响了百姓的生活。与此同时,中国西南地区遭遇50年来最强降雨,大雨不仅带来了严重的水灾,摧毁了房屋和桥梁,还引发泥石流和多处塌方,导致数十人遇难,上百人失踪。洪水造成21省市670多万人受灾。

以上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昭显了一个可怕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大自然用残暴的方式“回馈”人类对她的肆意破坏。如果人类继续用有限的资源换取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减缓对生态环境的损坏,“后天”,真的会离我们不远。

三、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由于人类的短视,我们只专注于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电影《后天》和越来越多的自然灾难,使人类不得不认真思考,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自然的异常变化造成的结果,但更多的则是人类自身行为酿成的后果,而后者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更具有灾难性。

(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人类征服与驾驭自然的欲望日趋膨胀。为了积累财富,人类贪婪地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损害环境;为了经济增长,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人类完全忽略了生态的平衡,加速生态危机,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构成了自身的困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侵袭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和谐观,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多数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盲目地征服自然,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导致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大面积砍伐绿色植被导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燃烧化石燃料时释放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现代工业和汽车尾气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增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白天会吸收太阳和地面辐射的能量,在夜间会阻止热量从地球散逸出去,结果热量积聚起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干旱、水灾、飓风等极端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

(四)全球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球的大部分陆地都被高楼林立的城市所占有,城市中的绿地少得可怜。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自然的庇护,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空气浑浊,污染严重,形成严重的雾霾天。

人类只有尽早地看清盲目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从支配自然的梦中清醒,才有可能远离“后天”。

四、应对生态危机的策略

目前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保护环境,公平合理地利用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十分重要。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不应该被理解为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应该包括经济、科技、社会生活、人的素质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多元的进步,是整个社会体系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提高。应把发展经济、合理使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三者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从而实现人类、生态环境和资源、社会经济三者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科学技术的正面引导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它既可以成为造福人类的法宝,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现代科技在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也破坏了生存环境、制造了生态危机。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态危机的应对方面。依靠高科技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恢复被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实现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发现新能源。

(三)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我们应选择有益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放弃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清洁生产。运用生态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人类的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摒弃现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摒弃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用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去替代那种高污染高消耗的消费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和保护大自然。

(四)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人们也在为抑制全球变暖而进行着努力。目前世界范围的努力有针对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虽然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却因为追求经济、贸易、金融等“发展”而没有切实地行动起来。德国环境部长于尔根・特里廷曾在为《法兰克福评论报》撰写的文章里写道:“惟一的出路就是行动。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大幅减少,这样的措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只有共同努力,那些灾难才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消退。

“后天”离我们看似遥远,实际却和我们的今天息息相关。我们的“后天”如何,取决于我们今天怎样做。人类必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改变与自然对抗、征服、主宰的关系,重建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在加速推进工业化文明的同时着手解决工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珍惜生存环境,减少生态破坏,尽可能地保护我们惟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这样,《后天》中那些可怕的景象才不会在地球上真的上演。希望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后天”离人类越来越远,永远不要到来。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06).

[2] 夏伟翔,傅宗洪.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

[3] 周春艳,王国栋.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J].电影文学,2011(01).

[4] 詹想.《后天》――灾难片还是大预言?[J].科技智囊,2010(08).

第9篇:全球气候变暖范文

气候变化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各种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是谁在吃掉地球?怎样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来自印度的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同学们阐述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及气候变化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Soumya Dutta教授表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现在的气候灾难,主要在于我们对能源的使用和选择。

实际上,人类是从近200至300年才开始使用这种化石燃料。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总是声称有很多新能源比如核能源等已投入使用,但实际上我们80%的能源使用依然依赖于化石能源。这无疑加重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最终导致气候变化。除了对气候的影响,化石能源使用对水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继续这种能源使用状态,不尽快改变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将严重超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过350PPM的国际标准上线。

没有哪个国家在GDP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环境污染不增长。据绿色和平的研究报告介绍,我国正在使用的能源70%主要依赖于最肮脏的煤。燃烧煤炭给全国带来的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等经济损失,占到2007年GDP的7%!

目前,人类正在不断地超越环境安全的界限。即使使用再生能源,也不是说我们就能解除能源使用危机了。因为要制造这些可再生的能源,同样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和金属。这种不间断的能源使用,也导致了地球能源的匮乏。

“碳预算”是西方国家制定的计算碳排放量的一种办法,现在很多NGO也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碳排放分析。它的意思就是,按照剩余碳含量的密度,我们每个国家都会分到一部分碳排放的量。经济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能源革命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