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文化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伴随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国人的道德素质水平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其丰富的内容为高校德育的发展与创新储备了理论支撑。大学生失信失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良的道德现象出现的原因离不开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实施不力。传统文化是历经历史的洗礼与积淀后凝结而成的文明瑰宝,重视并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的内涵来丰富高校的德育建设,才能更快地实现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他的价值观、利益观、诚信观,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传承从文意上理解,是指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其中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齐放,历史走过五千年的岁月,作为华夏民族之魂的传统文化始终如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的舞台上一直担当着精神之魂、文化之根的重任,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大学的德育亟待加强的重要时期,急切地需要向传统文化借力,在构建高校德育的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点燃大学生内心对真诚、正义、善良、自信的渴望与坚持。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与潜在的价值对于唤醒人们内心的理性与仁爱具有强大的力量。而高校德育的重要目标是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民族精神,使其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以仁爱与正直的心态,以君子的德行来建设祖国,构筑中国梦。
高校德育建设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德育以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为主要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为目的,德育是德性的养成与培育,它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中便包含了仁爱、诚信、自立、责任等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完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发挥了应有的价值,使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得以延续、发展,使之获得新生。德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创新、引领文化的历史使命,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
高校德育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保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高校德育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形式化的课程,其中渗透与体现的是各种人生观念与道德理念,隐含的是价值观念的养成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培养,这其中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也必然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面对国内外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与冲击,高校在传授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极其重视对大学生积极的心态与健康的社会观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也发展了潜意识层面的文化。文化传承是高校德育的迫切任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灵魂将扎根于每一个重视个人修养的大学生心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的延续与创新。
高校德育所传承的文化,是对大学生的社会性的启蒙。以文化理论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底蕴,使其具有冷静的头脑与科学的自我发展观,这是高校德育的任务之一,更重要的是在以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与自我修养。大学生的德育建设要以文化理论的积累为基点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君子品行,促使其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高校德育的最终归宿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感染大学生,使其成为有能力、有信念、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仁爱之人。当然,高校德育的职能也是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作为祖国未来的每个大学生,保证优秀文化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传承,文化的功能得以更完整的体现,让大学生用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实现民族更大的发现与振兴。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校德育在运用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应该冷静地分析其成因,客观地对待不良影响,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不良影响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三、高校德育对文化传承具有消极作用的原因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观念也逐渐变得多元,呈现出大众与精英、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多元文化相互并存的局面。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一,在这个人被工具化的社会,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向,也难以避免地迎合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责任,过度地强调大学生的工具性价值的塑造,渐渐地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内心的关注与疏导,忽视了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在德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处于一个接受者的客体角色,成为文化知识的接受机器。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进入接受知识、形成概念、记忆规范、反复练习的机械性怪圈。
第二,高校德育工作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程度还有待加强。任何时候文化的渗透与掠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在文化信息高速流动的当今世界,任何不良的文化思潮的涌入都将影响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建立。部分大学生所具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民族历史不了解的现象都是德育工作的缺失,是德育工作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程度还远远不够,德育工作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力度还不够的表现。另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素质不高、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从而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四、解决高校德育在文化传承中的消极作用的对策
高校德育要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应对世界文化的互动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吸收各国文化融合后的精华,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德育工作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外来文化,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热爱民族优秀文化,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中国文化作为理想信念之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选择观,学会科学分析和利用各种文化,合理地扬弃和吸收不同的文化;教育大学生以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导,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建设本民族文化。
第二,高校德育的工作者要具有宏观的眼光和发散的思维,把吸收与借鉴不同的现代文明中进步与理性的内容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与时俱进,引入科学的思想观念与全新的教育理念、德育方式,让中华文化实现自我超越。高校的德育工作要立足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与文化成果,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融与良性互动。
第三,重视并强化校园文化的构建。用校园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在强化大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其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培养。将具有激励作用的校训的宣传与践行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一部分,积极开展符合多元文化时代要求的、反映校园精神需求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融入到具有鼓舞性的校园文化中,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君子风范。
第四,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高校德育的开展需要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使之形成合力,为高校德育提供更强大的力量、更充足的资源。国家要加大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人才供给与资金投入,重视专业人才的引入,发挥专业人才的带动作用。设立专项资金,为高校德育提供物质支撑,与此同时,用法律政策积极引导高校德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高校德育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连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创新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家庭是大学生的归宿与心灵港湾,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助力。只有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在高校德育中的关系,充分利用三方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的教育目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就业指导 认知 运作
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中,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高职校园文化有鲜明的特点。首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具备大学精神,坚守大学使命;其次,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再次,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有区域特色。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特色更为突出
高职校园文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是综合性文化。在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中,着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2.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重视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按照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布置中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高职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理解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高职精神,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3.承袭传统文化沉淀,创优良品牌
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历史和特点,有光荣的传统。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眼于继承光荣的传统,挖掘历史沉积的闪光点,同时,把校园文化建设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更好地融合企业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高职就业指导的独特育人功能
强化就业能力指导与培养,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高职学生择业、就业、从业等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其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在就业指导中渗透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环境的强烈吸引
人的心理受客观环境制约和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物质符号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以不同方式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在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可以通过建设文化标志系统、提炼校企历史文化资源等活动,树立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价值观念。通过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解读,感受优秀文化的价值,与物质文化和形象符号形成非功利的精神呼应。
2.特色制度促进高职学生职业习惯养成
职业习惯是保证工作任务和质量的必备品质。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和标准,主动养成符合工作要求的职业习惯即是职业道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制度文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和诚信意识,突显高职院校职业性特征。
3.立德树人的精神文化熏陶
高职学生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文化渗透的最终落脚点。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承袭传统、积淀精神、价值凝练、风格独具的精神和文化,培育出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师生和谐、技能强化、职业道德修炼、多元文化融合贯穿于就业指导过程,从技能、职业道德等确定职业人的行为模式,通过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确定特色管理的行为模式,推进学生行为养成。
四、小结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来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将其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环节,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一定要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价值追求和道德坚守。
参考文献:
[1]徐畅.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4).
[2]刘秀隆.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10(5).
1.传统文化对管理沟通的影响
文化泛指受到物质和环境条件影响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的体系,它是由特定的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为人处事的原则,更影响着沟通的有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取得“圆满”,即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太极的思想倡导大一统观念,它主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待,且“是”“非”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是动态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孰是孰非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是非、阴阳最终合为太极,相互共生,相互转化。在管理中人们往往“圆满重于是非”,最高要求是达到共赢的结果。中国的传统文化更离不开儒家思想,儒家的“仁”“和”“礼”“义”深深地影响了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这里不是简单讲各因素相加,而是强调各种不同因素的相依共生、相互融合、相互协调,饱含了和睦、和气、和顺与和谐的人伦意蕴。“和为贵”的思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谐、和睦、和善、祥和、中和”等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也就是人们想要实现家庭、事业、人际关系、人生的一种圆满的美好愿望。儒家一再强调“礼”的重要性,因为礼能够形成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君臣、上下、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礼”就如同规矩准绳一样,“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经解》)“礼”的思想对下级向上级沟通产生的心理位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家的另一重要思想是以持守仁民爱物、至诚为本的中庸之道。儒家认为,一切管理活动的运行发展,都应持守中庸的方法。“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至也。”(朱熹《论语集注》)中庸的管理方法就是主张在管理活动中,要做到“执中用两”“守经达变”“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适量守度”“和而不同”,其基本精神是在持守仁德礼节的原则前提下,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突、稳定秩序的目的,保证日常活动的合理有效运行。
中庸的思想导致了中国人的沟通具有高语境和低坚定性的特征,亦即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话中有话”,不喜欢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意愿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而牺牲自己的想法。面子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面子的最新定义是周美伶、何友晖基于社会互动而提出的:“面子可说是个人所声称而为他人认可的社会尊严(socialesteem)或公众形象(publicimage)”,它在有来有回的呼应前提下与特别待遇、行为标准及个人期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相连接。人们碍于面子的沟通总是会导致沟通形式僵化、信息含糊混乱、情感表达含蓄、对他人评价的极端在意、对他人过度怀疑等问题。
(1)传统文化对沟通中背景的影响。文化背景是沟通模型中最重要的背景。文化背景指沟通者长期的文化积淀。也是沟通者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的总和。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文化、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和面子文化,这些文化形成了中国人中庸的性格,坚持仁德礼节的原则,在沟通中想要消融矛盾、避免冲突,最终达成和谐圆满的局面。中国人的沟通具有高语境和低坚定性的特征,亦即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话中有话”“不明言”“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喜欢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意愿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而牺牲自己的想法。想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须了解、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遵守其原则和规律。
(2)传统文化对沟通中译码过程的影响。译码过程对于信息能否正确的传递,沟通能否顺利的达成都起到重要作用。对中国话的理解可不能光凭字面意思去解读,比如中国人常常说的“随便”,看似非常的随意包容,但是千万提醒自己不能随便,要尽量揣度对方的想法,从对方的兴趣、爱好、个性、习惯进行周密考虑,以免引起对方的不满,反而害了自己。常常有人会觉得中国人说话十分的“圆滑”,为什么总是不说实情,不讲实话,对此也不能认同。对于“圆滑”我们都应该杜绝,而应该做到“圆通”,“圆通”并不同于“圆滑”,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强调某一立场,并作出适当的调整,而不是欺骗,达到双方都圆满的结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当受到别人夸奖时,中国人的回答总是“哪里,哪里”,这令西方人很是费解,倘若说了“谢谢”,中国的同胞便会觉得此人不够谦虚谨慎,那么为何不“圆通”一点,避免为自己的形象减分。在沟通之中,中国人最注重圆满,就是想方设法让每个人都有面子。对此,也有人常常摸不着头脑,“译码”过程出现障碍。中国人说话总是“不明言”“点到为止”,而听话的人却会不能会意出说话人的意图,要是让说话人进一步说明,可能双方都会难堪,特别是交情不深,最忌单刀直入,开门见山。顾忌到对方的面子其实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把话说得妥当合理一些,虽不是很真实但也绝非欺骗,目的是使双方都能保持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也有利于今后的人际交往。
(3)传统文化对沟通中反馈过程的影响。反馈即沟通双方彼此间的回应,发送信息者要通过反馈得知自己的想法是否被接受者所理解,接受信息者要通过发送者的反馈来确定自己译码过后的信息是否和发送者的初衷有所偏差,若双方都正确无误的了解了对方的意图,则沟通过程完满成功。然而在中国人的沟通中问题往往出现在反馈这一过程之中。中国人的会议常被指责为“会而不议”,即在会议上沉默不言,有时寥寥数语也是无关要害的话,下级大多是出于对上级的尊重,出于面子的考虑,还有基于中庸的个性都不予多言,少了发言的会议,少了反馈的沟通,对于决策的确定对上下级的沟通而言都是很棘手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除了沟通过程中没有反馈,沉默是金外,还有反馈不直接,不确切,听起来答非所问,云里雾里的,比如常见的“点到为止”“逢人只说三分话”。中国人见面的开场白常常是“吃过饭了没?”,若是对方回答“我才没你那么幸福”,虽未直接回答“没有”,但从其语气可以判断,对方心情可能不佳,不宜沟通。
2.管理沟通的对策与建议
(1)说话在于合理性、妥当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沟通过程注重圆满性,要做到不可以不说,也不可以乱说,要说的恰到好处,只要是合理的、妥当的,对方是都能够认可的。千万不能说“过”或者“不及”,最重要的是对方能舒服的听进对话,一开始就没有良好心情对话,那么沟通将无法顺利进行。然而妥当和合理并不代表欺骗,只是在特定的立场上保留一定的真实性。
(2)理解在于深层挖掘。中国人嘴上说的那句话可能是为了顾忌对方的面子所说的客套话,心理藏的那句才是真正要表达的话,听者不能掉以轻心,要将真心话充分的挖掘出来,觉察到“言外之意”,其挖掘能力的功底深浅在于多体会,多经历。针对“会而不议”的状况,上级应从中挖掘体会到可能是会前工作做的不足,而为了顾及大家的面子和关系,投票时应采用不记名投票,而不是举手表决。
(3)以认真倾听、真诚待人为原则。日本著名学者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伟大的事业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与人沟通。”想要在企业管理中善于沟通,必须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少犯错误,明白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同时表达对沟通对象的尊重、关注和支持,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以诚相待,建立融洽的企业人际关系,必然使管理中的沟通能“畅所欲
(一)影响力大
群众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原因包含三个方面。首先,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较高。为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会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接受知识,参加活动。而群众文化的发展为人民建立了可参与的平台,因此参与度较高。其次,群众文化抓住了人民从众心理,是其自发参与活动,潜移默化间接受了先进的文化知识。最后,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繁多,且趣味性较高,人民在参与时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因此其影响力较大。
(二)内容具有普及性
群众文化的内容通常浅显易懂,不论年纪大小皆能充分参与其中,体现出其普及性的特点。此外,群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也被广泛接受,文化来源于生活,而群众文化活动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用人民所喜好的方式传播文化,接受度更高。
(三)活动丰富
群众文化的活动较为丰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也得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对人民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意愿带来更多元化的平台,且其涉及范围较广,因此能够传播的文化知识也较为丰富。
二、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种类丰富、有趣,能够吸引人民的注意力。例如,赛龙舟旨在向人民传播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知识等。此外,群众文化的自发参与度较高,真正做到将人民群体作为传播主体,能够有效地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其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一)反映真实情况,促进公民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专业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高与其活动的广泛、普及息相关。但也正因为其参与度较高,活动较为丰富,且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公民对文化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能够被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其进行研讨,能够了解道德建设中缺少的因素。组织者能够针对其状况进行设计活动,促进人民的道德思想得以有效发展,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
(二)促进文化传播,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引发人民自发参加,用有趣的方式向人民转播文化,从而用独特的方法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此外,群众文化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群众中榜样人物,经过群众的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能够自发将榜样人物作为行为标杆,根据模仿与竞争心态提升自己,从而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三)宣传文化教育,普及文化知识
道德建?O需要人民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意识,但传播之前需要人民具备优良的文化底蕴,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激发人民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普及文化知识的目标。
宣传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民文化意识的基础,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活动,健康、文明且积极、向上。并且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自发设计、策划来开展相关活动,达到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目的。因此,群众文化的普及性较强,能够渗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结合人民的学习兴趣及基本需求,加强其文化教育。例如,举办“学雷锋”活动、宣传雷锋知识,加强人民对乐于助人的深入理解,从而将其运用入生活之中;开展“好少年”评比活动,使得青少年踊跃参加,使得文化宣传教育充分深入至各年龄阶段,展现出有效的教育意义。
群众文化不设门槛,活动种类多样,可以成为人民教育的一大途径。很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将传统文化及先进知识与活动进行融合,用有趣的方法引导人民接受文化的教育。组织者在充分考虑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及文化面貌的基础上,组织与之相关的活动,使其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规范行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例如,可以组织书法比赛、剪纸活动,用行为号召人民进行参加,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民可以通过参赛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少的人民能够通过参加活动更多了解知识。
(四)加强人民团结意识,提升社会凝聚力
团结向上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亦是民族精神。只有人民之间团结向上,社会凝聚力才能有效提升,民族才能得以发展。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人民的沟通与合作,使得人民的团结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其感情沟通,加强其合作意识,调整人民的心态,使其凝聚在一起,构建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其次,部分活动会将人民分组进行,例如赛龙舟活动,只有同组参与者共同努力,整组才会取得胜利。同组人民会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团结向上的含义及重要性。一旦人民养成了团结向上的习惯,社会凝聚力将有效提升,对其道德建设也有着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17-03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各种文化热在全国迅速兴起,如区域文化、茶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校园文化等等,其中校园文化更是倍受人们关注。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有关教育部门提出相关文件,要求要不断改进和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社团工作和网络建设工作,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其特殊的优势和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独特的重要地位,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重要结构,从文化形态分析,主要包含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从广义来讲,校园文化指高校全体教师职工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教学、科研等多个领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的文化形态。从狭义来说,校园文化主要指以全体师生为主体在生活、教学、科研等领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意识。简单来说,它就是围绕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课外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二课堂”。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极为丰富。进行这种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进步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精神文化方面:这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指学校的校园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如学校的科研水平、办学风格、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历史传统和师资力量等,其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非常强。如各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歌等。
2.行为文化:指的是全体教师职工和全体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教风、校风和学风。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北大学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校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教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
3.制度文化: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主要包含了高校特有的制度和共同制度,对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维护学校正常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教学模式、科研模式和生活行为规范、典礼仪式等,学校内一切校园文化活动都要遵循各种制度来展开。
4.物质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主要包含学校的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学习和生活环境、文化娱乐场所、实验室、教学楼等校貌和校容。如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水木清华”、武大的“樱花”、川大的“红楼”等。这些校园内的典型性建筑和景色都是象征着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高低,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容易让人理解接受和具有代表性的层面。它们包含了学校的历史、地理、艺术、建筑、民风等,不仅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价值系统,其自身也具备了强大的无形吸引力,通过它们的濡染可以陶冶广大师生员工的情操。上述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它们通过各个方面的发展长期积累了优良的传统、独特的校园风格和价值标准,是展示一所高校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和谐的适合师生发展要求的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对于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生存与竞争本领,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催化作用和渗透作用。
(一)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层次、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分支,其核心是价值取向,如师生员工对人生、真理与价值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等等;其内容和形式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所以,校园文化坚持以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导向,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目标,实现对师生心理、观念、行为的引导,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催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外在形态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内在形态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的大学精神。优秀的大学精神有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增强主体意识和综合竞争力,有效抵制各种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使学生在获得精神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将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于心并外施于行,使师生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影响、感染和熏陶,这是校园文化催化作用的生动体现。
(三)渗透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主要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校园文化不仅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并在它对学生个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又通过其学习和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甚至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内化和积淀还得以传播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道德的更新和塑造。目前,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导向、催化和渗透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延伸与深化课堂教育、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
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来看,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而且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仅具有科学性、多样性、丰富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能全方位地服务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优秀的经典名著、人物传纪等文献,不仅能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先进的文化知识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内涵,促进师生文化修养的提升,促使全校师生时刻保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还能支持和鼓励全体教师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对塑造教师形象、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的凝聚力量,推动高校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文化的顺利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选择和管理上一定要认真、仔细,务必以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为前提,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文献资源,才能为师生提供优秀的读物,促使师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自身涵养,培养自身创造的欲望和活力。
(二)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优良的学习环境,对于师生思想、感情的形成,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很多大学图书馆都建在大学校园的中心,建筑宏大,典雅气派,通常是大学校园的建筑标志。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周边幽静的自然环境,为全体师生营造了一种安静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师生来读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内,可以使得师生得到心灵的净化,让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师生通过借阅书籍材料,可以帮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摄取知识,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和锻炼自身独特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
良好的秩序,不仅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公共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效果。图书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所以,组织和维护好图书馆的良好秩序和和谐环境,可以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公共道德。
(四)完善有效的服务制度
在新时期下,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再是过去主要用来收集保存文献,而是积极体现和落实“以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认真完成传播知识的重要任务,实现传递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知识的伟大力量和人类的文化精神。而且,高校服务制度是否完善对图书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广度和深度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比如服务理念和整体价值观念的完善。可以说,有怎样的服务制度就有怎样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不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有效发展的重要场所,还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通过规范和完善高校图书馆服务制度,建立有效的图书馆制度对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大学师生更好地遵守校纪校规、充分地展示遵纪守法的个人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和期刊,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也成为图书馆的重要馆藏。因此,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引导师生读好书,帮助师生掌握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要,拓展和深化图书馆的教育和服务职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五、高校图书馆之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校园文化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柱,对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也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调控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文化信息中心,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是引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精神使者。因此,积极有效地建设和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重视和发挥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职能的作用,以此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优化学校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
(一)利用图书馆资源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对馆内现有文献资源进行充分揭示和报导的方法,给师生提供深度信息导航,而且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发网络、数据库、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资源,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库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保证师生可以有效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终实现对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帮助更多的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远大理想,端正了学习思想,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跃参与者,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校风。比如,开展文艺演出、辩论赛、专题研讨会和演讲活动等,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提升学习成绩,这也是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图书馆环境建设优良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优良的学风,主要指的是学生从整体上表现出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风气,它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每个学生心理结构中注入不同的心理因素,进而沉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图书馆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完善的服务制度、优良的信息服务和良好的公共秩序,可以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可以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很大的积极影响。比如,部分大学生在自习室里占座、吃东西、高声喧哗、大声收放随身听;还有一些大学生喜欢随意在图书、期刊上进行涂抹、勾画并偷窃、撕毁书刊等就是一种不良行为,对此,大多数图书馆均通过张贴提示性的标语,随时随地的监督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因此,利用图书馆读报栏、名家名言墙、英语角、各种橱窗宣传等均不失为推进学风形成和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图书馆服务创设特色教风
教风主要是学校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和科研风格,是学校教师师德、科研水平、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认真抓好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工作作风,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图书馆建设一直被认为是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象征学校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所产生的服务职能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不少世界知名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国际信息中心,更是世界先进科学知识的集聚地,如哈佛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所以,利用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真正展现开放的学术态度,足以引导和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根据图书馆各种岗位的特殊要求和服务性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服务条例,可以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教风,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组织师生开展教学评比、精品课点评、骨干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都是构建师生喜爱的教学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推动特色教风形成的良好途径。
六、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探究作为学校服务育人的前沿阵地,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场所的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就在于: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职能,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将良好的校园文化传播到社会,另一方面,还要将优秀的社会文化传入校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21世纪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这一传播、转变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魏再勋.论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2]钟传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王金生,王健,尹汝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陈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科学咨询,2007,(6).
[5]朱冬香,李二英.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措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科技馆;群众文化;发展;推动作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246-01
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作为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群众文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精神文明的不断完善之下,科技馆应运而生,承担起对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作用,同时,也逐步地成为社会文化发展大方向的指引。由此可见,科学馆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本文对科技馆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件重要的阐述,并针对当前现状提出了科技馆今后的发展路径,希望可以给读者一些借鉴和参考。
1 科学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更进一步的推动了人民群众对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从而跟上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科学馆是一项公益机构,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供更多的条件,主要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进一步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建设文明国家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科技馆可以借助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还能不断地激发群众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人民群众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2 科技馆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上是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之重。科技馆作为一项公益设施,不管是在科学文化的传播和科普还是在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上都发挥了重要的意义。科技永远是社会变革和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每一次科技创新的背后,都是人类社会以此巨大的飞跃。科技馆承载着发挥科技作用重要责任,科技馆是推进科技教育普及的重要媒介,不但能够满足群众对文化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还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家精神文化水平的进步。
3 促进科技馆更好的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路径
3.1 将科普工作落实到位,提升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虽然文化发展已经逐步的蔓延开来,但是,由于城乡的差距,我国的群众文化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农村及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跟不上;二是经济水平的制约,在文化教育上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更拉大了文化的差距;三是,落后地区的老派思想盛行,并且存在封建迷信思想阻碍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从根本上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科普工作,尽快将科普工作落实到位,只有以此为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不断提升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3.2 利用科技馆的展览时效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科技馆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追随社会热点的脚步,以社会热点为依托举办一些临时展览,以此来增加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对于临时展览的选择应当密切联系当前实际,并且紧密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聚焦公众的眼球,这样才能吸引群众都积极地参与到临时展览中去,引发群众对先进文化、科技活动的深切认识和探讨。这样不仅丰富了科技馆的活动方式,也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同时也发挥了科技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对于科技馆的展览实效性的利用还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立足当下,不断培育潜在的资源和文化发展。
3.3 强化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
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科技馆的主要任务。科技馆的主要布局就是有许多的展厅构成的,这些展厅主要就是用于对新型的科技产品进行展示和简介,群众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并有工作人员进行讲解,甚至还可以近距离的去真实的体验科技产品,这就保证了群众更加全方位的去体验科学文化带来的感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科技馆的展厅功能应当不断地提升,内容也应该丰富起来,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时刻抓住群众的眼球,将最前沿的科技文化传授给广大群众。科技馆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对群众需求的满足,因此只有不断地强化科技馆的各项基础设施,适应广大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实现其长足的发展。
3.4 将流动科普融入到群众文化发展中
当代科技的发展进程中,流动科普也开始流行起来。在流动科普的众多形式当中,科普大篷车成为流动科普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兴起主要是由我国科学协会根据我国发展国情和基层科普工作实际问题创新而产生的。科普大篷车其本质就是将科技馆的展厅加以移动化,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样一来,给不方便去科技馆的群众带去了便利,使更多的群众能够足不出户的学习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并更深入的了解到科学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流动科普的优点很多,其灵活性不但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而且有效地缩小了落后地区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距,积极地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
3.5 加快数字科技馆的建设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拉近了整个世界的距离,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在如此先进的信息时代背景之下,数字科技馆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数字科技馆就是利用网络向广大群众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普及,相比较传统的科技馆而言,熟悉科技馆存在着许多的优势,其一,数字科技馆的投资更少,利用网络建立的数字科技馆,不需要展厅和实物作支撑,而且更容易去维护,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其二,数字科技馆没有时间和地点的任何限制,真正实现了不分地点部分时间的文化知识科普和传播,不管是谁,不管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数字科技馆带来的便捷;其三,数字科技馆能够带给群众更立体直观的感受,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对实物的模拟和还原,着给群众带来了更加直观的立体感受。因此,普及和建设数字科技馆的意义非常重大,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
4 Y语
群众文化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科技馆又是影响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对科学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科技馆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更进一步地说命了科技馆对于我国今后科技文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了将科普工作落实到位、利用科技馆的展览时效性、强化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将流动科普融入到群众文化发展中以及加快数字科技馆的建设这几个促进科技馆更好的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路径,来更好地规划科技馆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更大的发挥科技馆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技馆对群众文化发展更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应健.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浅谈创新文化与企业深化改革[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
[2]马小华.依托特色民俗文化加强城市群众文化培育的现实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9).
关键词:音乐艺术;企业文化;建设;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成了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而如今多数的企业文化建设都缺少音乐艺术元素的参与,音乐艺术得不到重视。因此,提高企业对音乐艺术的价值认识,并将音乐艺术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是各个企业如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音乐艺术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音乐艺术与企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或者收获粮食的时候,他们会使用木棍敲击石头、树木等发出的声音以及呐喊声进行欢呼,虽然当时的音乐并没有什么艺术可言,但却是音乐艺术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音乐生命渐渐地有了艺术的细胞,我国的许多民歌或山歌都是劳动者在进行农作的时候创作的,因此,音乐产生于劳动,民歌是劳动者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企业作为现代劳动的一种形式,自然离不开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是企业的核心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主要强调的是“自律”而非“他律”,自我管理是企业管理最理想的管理模式。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欣赏性的艺术,它不具有刚性的束缚性,是有别于规章制度的柔性管理,它将企业的信念、精神融入到音乐中,以优美的旋律、唯美的视听效果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潜意识,取得“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我强化,自我管理,进而实现企业的自我管理。
二、音乐艺术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消除员工不良情绪,提高工作效率
古人云“乐,治也”。心情对生理机理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大的,良好的心情可以促进身体生理的健康发育,从大量的抗癌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抗癌英雄都具备着良好的心态的。音乐可以对员工的情绪起到调理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员工的心情放松、愉悦,消除烦闷、急躁等不良情绪,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是公司行驶前进的车轮,一旦员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员工将拥有着积极的工作心态与高效的工作能力,“公司”这辆车在发展的道路上将会行驶的更远。
(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公司凝聚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却出现了障碍,很多人在虚拟的世界中可以左右逢源,但是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在我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在各个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企业的良好运行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因此,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因素。音乐很容易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企业以音乐的形式将企业的理念、精神、价值观表达出来,使音乐与企业成员的心灵产生共鸣,拉近了企业成员之间的距离,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提高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拓宽营销渠道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它能够给企业带来许多的潜在客户与商机,虽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基础,但是宣传手段也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将企业文化完美地融入到音乐中,使人们在音乐的美妙中体会到企业文化之美,美化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拉近了公众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公众对企业产生信任感与认同感,对此,也提高了公司产品的营销度,拓宽了企业营销的渠道。例如,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宣传视频《康美之恋》,该视频背景就是以广美药业的老板与老板娘的创业历史为题材,在该视频中,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诉说着广美药业老板与老板娘当初的创业精神与创业信念,述说着老板与老板娘之间的爱情演绎,将广美药业的创业历史与创业理念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优美的音乐与唯美的画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空间。
(四)培养员工创新能力,创造生产价值
音乐与噪音的不同之处就是二者的振动,噪音的振动是杂乱无章的,而音乐的振动是有规律的,它能够与人体各个器官所发出的震动频率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的作用,进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达到最佳状态,除此之外,音乐主要是以形象思维来进行表达的,而创新思维就是一种形象思维,因此,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为公司的产品生产提供新鲜的血液,带来巨大的生产价值。
三、结语
音乐源于生产,同时也服务于生产。音乐艺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因此,企业应该选取适当的音乐形式将企业自身的文化完美地表达出来,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能力,改善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增强公司的凝聚力,为公司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琳.音乐艺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3(26).
[2]杨勤.浅议音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1(09).
[3]龚丽娅.运用音乐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22).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积极作用
一、前言
目前广场舞活动已经在国内各大小城市盛行,而这也表明我国人民正在积极地追求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现如今广场舞形式越来越丰富,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的一道特色风景,广场舞不仅能够用于健身还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广场舞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1.为人们提供娱乐空间
广场舞做为一种能够抒发人内心情感的舞蹈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因而这种舞蹈能够将群众聚集起来,而且这种舞蹈非常热闹,能够将现场的气氛调动起来,使得人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通过优美的音乐为人们带来一种愉快的享受,进而为人们提供一种活动的空间。
2.提升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
广场舞是面向群众的同时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的一种活动,因而常常会吸引社区民众、工人、学生等的积极参加。通过广场舞人们不仅能够丰富日常生活通常能还够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
3.陶冶群众的情操
由于广场舞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并且在广场舞编排上添加了一些社交舞步,因而人们通过对舞蹈的学习、排练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交流与沟通以提升彼此的友情。利用这种舞蹈可以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提升人们对美的认识,丰富日常生活,陶冶艺术情操。
三、广场舞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促进群众身心健康
广场舞能够对人体的协调性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益处,经过广场舞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并有效提高肺活量,在调节心肺功能、缓解各类疲劳、提高身体机能方面都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由于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会降低,而通过练习广场舞能够利用各个记忆动作的练习,不断的对神经系统进行刺激,这就有效的缓解了人的记忆力的减退进而达到健脑的效果。同时由于在跳广场舞时,其精神就会专注于舞蹈以及音乐,并随着音乐进行身体的扭动,这样做就有利于人的身体的放松,进而调节人的情绪,以便消除人身体的压力与疲劳,达到调节人的身心的目的。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广场舞最基础的意义就是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广场舞源于农村,但是其精神内涵与文化寓意却非常丰富,舞蹈为人们带来积极的心态,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进而更加的热爱生活。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舞蹈的艺术趣味,同时也促进人们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之中,进而深刻的体验到舞蹈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受。由于广场舞是一种集合了健身、娱乐以及休闲为一体的舞蹈形式,因而能够大大提升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在锻炼了人们的身体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情感的沟通,所以这种舞蹈普遍受到我国中老年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其最主要的休闲娱乐形式之一。
3.群众文化交流的载体
由于广场舞具有服务性与开放性特点,因而其对所有人群是开放的,并最终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群众通过广场舞将生活的美好进行传递,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积极地生活动力,提升人们的生活乐趣。广场舞也可以说是一个进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将各种背景、各个职业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学习,进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这样的平台的突出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自由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登台进行自我展示。所以利用广场舞的形式能够促进群众进行艺术交流与文化交流,最终促进整体群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这都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而且广场舞具有群众性与集体性的特点,需要群众进行协作开展,因而通过广场舞能够提升群众的团结力、凝聚力以及积极性,进而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
4.促进群众文化的和谐建设
广场舞起源于中国因而就富有中国的特色,同时由于参与人数较多、舞蹈动作简单因而能够大大推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步伐。由于这种舞蹈对人们的身体状况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因而能够使得各种人群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加深了彼此的了解认知,也能够培养出人之间友善、平等的关系,进而促进广场舞的进一步扩散。广场舞的目标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通过提倡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精神来促进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群众文化建设。
四、如何保证广场舞的有效实施
1.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广场舞
目前群众所跳的广场舞中多数都是以恰恰与爵士为主,这似乎不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因而创造出符合人们生活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广场舞是当前促进广场舞继续深化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种措施。
广场舞对应的舞曲都是极具特点的,因而我们应该依据群众的具体喜好来进行舞步的选取,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在广场舞之中融入健身舞,促使舞蹈与音乐充分地结合,这样不仅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2.利用比赛活动来对广场舞进行宣传
通过广场舞比赛的形式来达到宣传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吸引大量的群众参与其中。当前跳广场舞的主体都是女性,男士非常少,因而我们应该加强对广场舞的宣传,提升男士对广场舞的认识,让他知道广场舞是一种健身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发出与男士相适合的广场舞形式,利用男士喜欢的奔放的音乐来吸引他们参加,针对广场舞缺乏了解的男士,应该对其进行专门培训,提升其对广场舞的认知,在完成培训后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比如运用男女搭配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广场舞之中,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五、结束语
总之,广场舞不仅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的特色,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广场舞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而作为组织者应该积极的为广场舞注入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新元素,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舞蹈形式,进而促进广场舞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以此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最终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经营理念以及企业经营方向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能够体现出一个企?I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通过宣传与加深企业文化对公司文化氛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工作动力,提高员工企业归属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开展实施过程中,企业家必须准确认知企业文化内容。制定适合自己企业持久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切实落实到工作基础上,使企业文化能够贴近企业发展战略方针,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企业内部文化氛围,从而带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战略作用及其内涵
企业文化主要由以下三点构成:一是企业硬文化;二是企业制度文化;三是企业精神软文化。企业通过加强三者联系,将三者融为一体就变成了企业文化,其对于企业员工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以及探索发现的适应企业持久发展的文化战略动力。其蕴含了企业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共同理念,以及共同价值观。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发展中企业与文化可以改变新入职员工精神文化面貌,通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积累,实现企业文化多层次发展。提供更多企业文化素质修养,完善企业品牌宣传。
同时企业文化还是隐性文化。[1]其包含了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发展价值观是其核心发展灵魂。通过多要素的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历年,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发展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员工内部管理,同时还是企业精神以及企业物质产品发展的精神传承者。
企业文化硬文化指的是企业表层文化,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外在体现,譬如企业商标,以及特色企业办公环境以及企业生产设施,还包括企业所生产的特殊产品等。企业制度文化指的是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员工工作行为规范,是约束员工基本道德行为以及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它还是企业文化中唯一的企业精神文化转化为企业物质文化的枢纽。通过企业文化制度标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持久发展。企业软文化又叫企业精神文化,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2]因此企业软文化只能够员工在企业内部通过老员工以及员工规章制度等熏陶,不断加深自我对于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的认可,增强员工归属感,比如企业经营目的,企业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等。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中起着承上启下精神,是企业发展核心支柱。拥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在精神层面上要高于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不会有长远未来的。因此发展企业文化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管理中的问题。
企业文化在企业成立之初,由初始企业员工和企业家共同理念凝聚而成,是其共同发展责任以及工作动力使命。所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还具有一定承上启下作用,能够有效传递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历史文化积淀,增强企业员工使命感以及责任动力。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企业文化因为是由企业内部人员共同价值观所提炼,起着凝聚全体员工奋斗动力作用,因此还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工作归属感,增强和联络企业内部工作氛围,从而更有效开展工作。
企业发展的好坏,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因此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骑着加强员工责任感的作用。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经济价值观认可,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企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员工团队竞争能立,使员工清楚自己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这也间接地增强了企业员工在企业单位荣誉感,企业兴旺发达离不开员工共同努力,同时员工共同努力奋斗又能够提升企业运营效益,大大增加了员工工作成就感,使员工能够以企业为豪。
三、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方针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企业家精神文化素养
企业家精神文化层面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制定方针战略的实施,以及构想。提高企业管理者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内部宣传力度,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精神建设意义。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与企业员工凝聚当中起着沟通桥梁作用,因此加强企业家思想文明才可以做到企业文化身体力行,起到企业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同时除了加强企业家精神层次建设,还需要企业管理者能高度重视在企业知识认知的必要性。学习和调研企业产品以及企业员工内部管理问题,理清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思路,从而少走不必要的企业建设弯路,实现企业内部精神层次以及物质层次企业文化工作。
(二)切实提高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兼容性
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内部成员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发展方向。[3]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统筹每一名企业员工精神物质需求,才可以更好发展企业精神文化,兼顾企业员工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发展企业文化要从企业工作目的,以及企业发展夙愿起手,确立企业发展以及前途本质之后,通过凝聚全体员工思维思想,树立正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从多渠道、多手段来搜集员工对于企业发展建议,提高企业员工企业建设参与感、企业文化认同感。从而确立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步骤。[4]
(三)培育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内部成员精神文明建设能力,创新企业文化素养氛围。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进行吸收和采纳,摒弃不良适应本企业发展的企业发展方针和企业文化,才可以科学有效增强企业内部工作氛围。同时加强和实践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工作效果,以及宣传力度推陈出新。根据市场与社会行情做适当地企业文化改变,不断使企业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脚步。
(四)加强员工企业文化成就感
企业文化建设是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上下级共同出工、出力。在企业管理者引导下,员工内部成员对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提出自己宝贵意见。通过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精神层次建设,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同时加强员工文化建设成就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