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1 保险主体的增加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保险市场新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的“人力资源争夺战”越来越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国内保险公司一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这场争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较高的薪酬,对保险业内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调查显示,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这对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稳定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政府人力资源观趋于全局化和结构平衡。未来政府将以更加全局的方式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源发展和投入。保障弱势群体并限制垄断部门,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中寻求公平与正义。以《 公务员法》 和新《劳动合同法》 为代表,政府为推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在加紧建章立制。未来政府将为各方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公平且规则明确的博弈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从内部制度建设到外部法律规范的转变。在“法制管理时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理解等能力。同时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1.3 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据调查,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大概有120 万人。但就全国而言,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2 保险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1)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人力资源观念及人力资源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公司仍有部分领导干部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2)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人力资源层次方面,若以塔型来形容保险公司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做强做大战略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较大的冗余。在员工岗位结构方面,管理岗位员工远远多于业务岗位员工。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管理、业务岗位倒置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员工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在竞争激励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岗位与岗位间的竞争、职位与职位间的竞争作用,致使保险公司岗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偏低;在考核激励方面,员工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完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在长期激励方面,尚未完全建立员工的长期激励体制,使员工对个人未来的信心缺失。虽然天安保险公司在员工激励措施方面作过不少的尝试。但总体效果却不明显。
(4)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现下公司内部各岗位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或“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状态,一方面迫于人力成本的压力,一方面苦恼于人力储备的严重不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部分员工“一岗定终身”,从而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
(5)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不足导致员工信心的衰退;另一方面,市场新主体的不断进入使员工的选择趋于多样化;再一方面,保险公司现有员工有一部分考虑问题感性化,认人不认同公司的情况还存在。这些,对公司现有员工的忠诚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考验。
3 对构建保险公司内部和谐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3.1 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不同的管理理念,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在和谐环境下,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1)公司系统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才先行”、“快乐工作”的理念.不是仅停留在口号的层次上,而是真正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公司的重要资源,将员工视为工作的合作伙伴,充分尊重个人价值。(2)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和发展,真正扭转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但不“主要”的尴尬处境。(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训纳入培训日程,将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人力资源课程培训范畴、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负责人的第一工作”的理念,形成了以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力,以公司各部门共同参与为推动的“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3.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素养,塑造人力资源管理新形象
(1)建立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以前,公司各机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多数出身于行政、文秘、人力资源等专业,还有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业务经验普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公司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在岗位历练方面进行特别处理,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使其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1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计算机技术得到创新发展,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因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结构重心也逐渐从物质转变为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活动以及校企合作技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究高校与校企产业合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一、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变革
(一)信息化技术成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保证
信息化是时展的印记,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带来了全新的保障,在这一时期下企业发展的特点便是创新,在此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技术与资源是无法得到创新发展的,需要借助高校的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2]。在新时代下科技的进步称为了技术的主要推动力,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可以清楚了解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创新驱动的载体,而信息技术也成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信息化为校企科技合作创新了全新的发展途径
1.技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我国技术市场呈现出繁荣性与活跃性,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要求得到释放,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2.技术得到频繁更新,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现代技术在信息化时代推动下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技术创新的速度得到增长,技术更新情况具有频繁性。3.技术创新具有协同性,从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分析,一项技术中往往会包含非常多的学科知识,正因为如此,导致技术创新具有协同化。
(三)信息化成为了推动校企科技创新的关键战略
诚如上文所言,信息化对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以及组织机制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当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借助高校人才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为技术创新注入新鲜活力[3]。在2011年中国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便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围绕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发展需要,以探索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所形成的重大战略。
二、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
(一)提高认识水平,把握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背景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多变的环境,经济社会对信息产生依赖性,在此发展背景下要想真正推动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发展,则需要加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在企业理念中将信息化的价值进行体现,在信息化时代中清楚认识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前提。
(二)构建组织框架,创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平台
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加强校企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需要构建组织框架,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远程技术开发应用问题,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信息化网络成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因受到信息化背景的影响,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市场、管理、资金成为了信息化的主要载体,需积极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构架设计好,构建信息化支撑体系,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创建平台。
(三)创新信息输送渠道,推动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高校与相关单位开展了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为实现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信息化发展的的合作平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成为了关键因素[4]。首先要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合作共识,虽然信息化为技术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遇,但是在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时候需要双方达成共识,如此一来才能增强合作效果。其次,要明确合作主线,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的主线是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依据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合作内容的优选与取舍进行分析与探究。然后要构建创新预判环节,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为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校企科技合作中需要加强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并且要积极做好预期技术创新的预判,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5]。另外还需要按照“政企联动、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最后,要在管理协调上制定联动环节,要进一步简化管理层次,提高协调运作效率,还要依据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合作研发内容,在实现信息化手段创新的同时,将创新管理深入推动到信息化发展之中,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校企科技合作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也逐渐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整体角度分析,信息化时代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只有实现创新发展才能从思想认识、组织框架、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中得到改善,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有序发展,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企业与高校的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成立,姜梅芳,裴红艳.信息化时代校企科技合作助力技术创新的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08-112.
[2]马志强,李钊,朱永跃.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30-35.
[3]张琳琳.促进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J].经营与管理,2015,03:148-149.
在当代艺术国际语境中,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率先展开了教学改革。主要方式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为核心,让学生学习国学、培养中国哲学精神和审美风格、审美趣味,建立传统国画评价体系,进行高校中国画的系统性教育。首先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传统艺术和国学内容的融入,保障了传统艺术的技法和形式传承。国学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母子的关系。国学包括传统文学、传统艺学等类别,诗书画印的统一性是在元代就形成的成熟绘画思想,历代中国画家尤为强调“书画同源”。而更早的“气韵说”更是强调了虚无缥缈的“气韵”高于骨骼、色彩的准确性,而“气韵”从何而来,就是传统文艺带给画者的深厚的品格底蕴。所以重视国学、研习国学是进行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在大一设置了“国学基础”和通识课程“大学语文”一起强调了传统艺术中文学的重要性,更设置了“先秦文学”、“唐宋散文家”等选修课。此外在大二、大三的课程中,亦设置了与传统艺术相关的选修课,如“古画艺术鉴赏”、“传统绘画装裱艺术”等课程,通过学分的掌控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传统艺术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而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有“陕西剪纸”、“陕西风情国画创作”等课程,很好的将地域性的传统艺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具体教学体系中,亦设置了讲座课程,聘请陕西传统艺术大师、工艺大师进入高校校园,开办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程的设置,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主要成分为国学教学、地域传统艺术教学、传统中国绘画教学三部分,这些都具有传统艺术极为活态的、持续的传承力度。如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专修课学习主要从学习经典画谱如《梅花喜神谱》、《高松画谱》等入手,不再单纯沿用西方素描色彩训练作为绘画基础,而是以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经典作品为主步入中国画的学习程序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纯粹的中国画作品的精髓,更好地以传统哲学思维看待国画创作,进行笔墨的传承和形式的传承,更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精神。其次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实践基地的教学在绘画专业中是主要的一种教学形式,通常在教学实践基地以自然风景写生为主,如河南的太行山历来是河南高校国画山水科目的主要教学实践基地。但在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则常以石窟寺、博物馆、民俗馆等人文资源集中区域为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前往这些地方,临摹前人精美的石窟壁画,体会经典的传统艺术雕塑形象,摹写经典的传统画作。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陕西传统艺术资源,更在高校国画教学中传承了传统艺术,使学生通过临摹和体验将传统艺术的形象和语言融入到自己的国画创作中。最后陕西高校的中国画教学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如前文所述,传统艺术是有着与西方迥异的哲学思维作为背景的,单纯以写实性来评价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是有局限的,片面的。陕西高校的国画教学在整体教学理念中转变了这一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转而以传统艺术中的笔墨趣味、情感抒发为主建立的评价体系,如中国传统南宗画派认为好的画作需要“气韵为上”,不以形似为主,但讲究整体画面的协调和独特的笔墨意趣,讲求水墨恰当的比例和墨分五色的精妙,更重视留白、全景式构图和散点式的透视效果等。这些评价准则都是与西方古典写实原则迥异的。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品评标准,更进一步地传承了传统艺术内在的哲学精神和艺术形式语言。在教师普遍建立的传统艺术评价思维的大背景中,学生更对传统艺术所需的技法、意趣和文艺功底感兴趣,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了传统艺术的现当展。
二、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
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对某一艺术的完全传承复制,更多的是为了其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向。传承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艺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研习国学、学习经典传统绘画作品、体验品味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建立完善的传统艺术评价体系很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但其目的并非是复制传统艺术,而是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发展传统艺术。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促进传统艺术的原态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形式融入了传统艺术,对其进行了有益有效的传承发展。如陕西传统的剪纸艺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研究的体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濒于失传的剪纸艺术以及刺绣艺术等民间其他小众艺术种类得到了保存式的发展。再如陕西的窑洞建筑艺术审美风格在高校国画教学中融入了教学创作内容中,对窑洞建筑的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们还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主动研习临摹,是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赖以原态保存发展的外在条件,这些形式都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原态保存和发展。第二是促成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经典作品为手段展开创新式的创作型教学,在学习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形式基础上,融合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发展:如以陕西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色调为色彩创新水墨类别创作;以陕特建筑艺术为创作主题运用传统皴法、线描技法进行新型国画形式创作;以传统界画艺术为形式进行新城市题材国画创作等。这些都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式创新发展。正如传统国画画论中所言:“可从者从之,宗也,不可从者违之,亦宗也”,它从原态传承和创新式发展两方面论述了两者都属于传承发展的途径。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表现语言,扩充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母题,促进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三促进传统艺术的材料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砚的物质材料融入剪纸、刺绣、泥沙等新型材料,创新发展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形式材料语言,以实验性国画创作为手段进行了国画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型的材料发展不仅表现在用具种类的丰富上,更表现为画面材料和形式的发展上,是陕西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钢铁 自动化技术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TG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87-01
钢铁行业因社会经济的进步致使它的春天到来了,但由于该行业的高利润使得大量的资本涌入这一行业使得该行业的竞争越发的激烈,自动化技术作为钢铁企业的核心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和变革将促进钢铁公司的竞争力,因而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钢铁公司才能做大做强。
1 自动化技术的解释
自动化技术就是将自控技术、电脑技术、机械技术等全方位的融合运用于公司操作麻烦、大面积生产的行业里面,像钢铁行业。这项技术的运用将为这样的行业提供精准、便捷、超速、长时间生产等,使这方面的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2 自动化发展的历程
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离心式调速器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明出来,进而将蒸汽机的阀门与离心式调速器相结合,自动控制系统在蒸汽机中出现了,它的出现代表着自动化技术运用的开端,这是第一个阶段,自动化技术的初步出现;经典的控制理论出现于二战,它的出现影响着以后的自动化的发展,这是战争促进了它的出现,从而使控制与系统相结合的学科的出现,这是第二个阶段,部分自动化的成熟;微电子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末得到突破,单片微处理器和电路计算机的出现更是为自动化的全面运用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第三个阶段,全面自动化,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不断的突破,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自动化技术,当然,在未来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3 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运用
从原料的购买到成品的出场这个过程对钢铁公司来说非常的麻烦,尤其是它囊括的范围太广了,这就回使得其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这之中将很好的解决这种现象,从而为钢铁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钢铁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环节非常受到钢铁公司的重视,因为钢铁的质量需要它来保障。在以前主要靠人工检测,这对钢铁的质量无法做到完全的保障,因为人工总有些不确定的因素产生,运用光电直读光谱仪将有效的分析样本的化学成分,而X荧光光谱分析仪将有效的分析生铁类矿石的化学成分等,这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和以前的手段相比有着无可比例的优势,尤其是精确度、灵敏度、失误率等方面。对自动化技术来说,它拥有完整的系统和体系如电子传感测量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物理体系等,这些系统和体系将全面准确的检测所需的物体,稳定性方面有着可靠的保障,而且相比以前更加的简便。
自动化技术的信息流传送就是将检测分析得出的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这样可以准确、快速的传递给相关人员,从中分析出的检测信息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过来,很好的避免了大祸的酿成。而以前的手段则是依靠人员和电话传送信息,这样的手段造成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很大,这样将使得钢铁公司迫切希望解决,而自动化技术的信息流传送依靠其精准的信息传送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
自动化技术虽在到钢铁行业中运用拥有着很多的优点,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因此而遮掩。像在钢铁的生产中矿石因融化其中的有毒气体会向四周大量的散发,这些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自动化技术中的检测手段虽可以对散发的气体进行检测,虽说清除有毒气体的资金与检测技术机器的购买相比多得多,但是不说它的安装很麻烦,就说它的只能检测却对有毒气体的清除没有帮助也是无用的,因为钢铁公司不可能在买了这些自动化技术检测机器在用大量的资金来亲消除有毒气体,这是不现实的,因而很多的公司根本不重视这一块,但社会的进步使得那些垃圾钢材慢慢消失在市场上,这对那些小钢厂来说是灭顶的灾难。就另一方面来说,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运用虽然比旧的生产方式有着很多优点,但是整个自动化系统是一体的,若钢铁公司在生产中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会使得整个生产受到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将这个环节的问题解决好生产才能继续进行但这种现象的产生,但出现的情况不可避免的对钢铁公司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而这种问题要想避免就得定期对自动化技术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而且在生产前也要进行检测,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生产,毕竟对钢铁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4 自动化技术在以后的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钢铁公司内控系统的重要环节,钢铁公司的自动化操作、现代化管理时刻在创新发展,钢铁公司的内控系统时刻的控制监察这自动化的运用,从而在成本和收益上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生产量和收益的共同扩大。运用自动化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使成本降到最少,从而扩大收益。自动化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管理融合在一起拥有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传送等各项能力,当然还需要计算机的帮助。从而达到各项自动化的管理如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事务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将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的缩影。从另一点来说,计算机系统依靠互联网有效的控制着自治的各个自治分部,这需要依靠控制器,若出现问题也会传达到有关人员从而有效的解决掉,因而自治分散的系统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还会在运用,技术也需要创新发展。钢铁公司在以前依靠大面积生产来扩大收益,但现在不同了,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自然对钢铁的质量的要求也高了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钢铁公司也要适时地转变,以市场的需要为目标。时代的进步使得自动化技术也要创新发展,从而更上时代的步伐,当今的人们因生活水平的提升非常注重环保节能,21世纪是环保节能的时代,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自动化技术也要在这个方向进行创新,从而促进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发展。
5 结语
创新发展一直是永恒的焦点,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发展,钢铁公司才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吴驰凯.探讨电气及自动化技术在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2012.
[2] 张寿荣.中国钢铁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材料导报,2000.
关键词:现代城市;城市园林;管理
一、引言
现代城市园林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城市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城市园林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场所,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当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对城市园林管理创新就显得比较重要。
二、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1、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管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念。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进一步发展下,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破坏,加强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管理,是促进生态环境和人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城市环境有着积极意义。在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管理过程中,能有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落实的重要体现[1]。不仅如此,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加强,对灾害的预防也有着积极意义,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提供灾害防避的场所就比较重要,城市园林就成为重要的安全保障场所。
2、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发展现状
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发展当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体现在城市园林的管理创新意识比较薄弱,没有重视城市园林管理的重要性。城市的管理者以及规划者对园林绿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没有全面性的认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得以重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城市建设的长久发展没有重视,更没有将城市园林管理创新和城市的战略发展相结合。再者,城市园林管理的机制没有完善建立。为保障现代城市园林的管理创新发展,就要制定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从而规范城市园林的管理[2]。但在实际中缺少管理机构,以及在管理机制方面没有完善建立,这就造成了在具体的城市园林机制的管理混乱,管理的整体效率比较低等现象出现。现代城市园林管理中没有注重科学的统筹规划。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城市园林的统筹规划是比较关键的,需要在规划前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和新技术进行结合,保障城市园林的布局科学性。但是在具体的园林管理中,并没有在统筹规划方面加以重视,城市园林没有长久的规划,造成城市园林管理和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另外,现代城市园林管理中,种植土壤的恶化问题比较突出,对植物苗培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
三、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要点和管理创新策略
1、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要点
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创新要注重要点的把握,对现代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要充分重视。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有着加大,在城市原理的管理创新上就要注重生态化的功能体现,能让人们在城市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这对促进人们的生活健康发展才有着积极作用[3]。在实际的城市园林管理中要注重科学化的配置,构建科学的生态群落,对园林配置多种绿色植物,创建人文景观灯,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质量水平。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发展要充分重视整体性的规划,对各城市的自身地域以及文化背景要充分利用,和城市园林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名片。在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过程中,还要能充分重视景观的设计,注重人文景观的设计等。从这些层面加强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发展,才能有效提高管理的质量水平。
2、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策略
第一,注重管理的理念创新应用。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背景下,对城市园林的管理就要注重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园林管理部门要对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进行培训,转变园林管理人员的传统思想,对自身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将园林管理的作用能最大化的发挥,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工作水平提高。第二,完善城市园林管理制度。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从管理制度上完善制定和落实[4]。可结合实际进行设置管理机构,对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保障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城市园林管理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保平衡发展,在现代城市园林的管理制度方面得以落实。为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记性检查考核,促进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三,加强现代城市园林质量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园林管理质量提升,就要从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实施上着手,将园林绿化质量管理和技术性以及艺术性进行结合。城市园林质量管理当中,对树木的种植以及绿化的骨架和花卉的布置等,要实现科学化。在艺术布局上以及品种的配置上能进行优化,形成有特色的园林景观质量管理方式[5]。在园林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中,在养护质量方面也要加强,其中就包含着对花草的修理,使之能够在质量上定型。第四,注重城市园林的管理技术应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和园林管理进行结合,对提高管理的质量效率也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促进管理的网络化目标实现,这样就能在管理的方案以及问题上及时性的交流,为科学的管理方案制定共同的献策,这样能大大提高管理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园林的管理工作实施,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在园林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就要及时性的解决现代城市园林管理问题,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希望能通过此次对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研究,能对实际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志超.现代园林管理创新探索[J].现代园艺.2015(24)
[2]王俊功.加强县级园林绿化管理的有效办法[J].现代园艺.2015(18)
[3]张景武.论加强县级园林绿化管理的有效办法[J].现代园艺.2013(24)
Abstract: The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cale, requires us to adhere to innovation driven and the road of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includes innovating related enterprises, infrastructure, service organizations, basic resources, external market environment, legal policy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rule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other elements. A series of measures will be implemented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for example, to increase the policy support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strengthen regional cluster facilities system construction; related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utu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to carry ou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o establish 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play a supporting rol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pattern in the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and so on. The systematic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an further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关键词: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发展策略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innovation system;elements;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320-03
0 引言
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影响因素,在某一地理空间上,基于价值链集结成相互协作但相互制约的地方生产系统。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及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化过程。自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十几年。例如,有学者对产业集群成长的阶段特点进行了研究[1],对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给予了解析[2],对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当地产业商业化关系进行了分析[3],等等。创新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4]。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渐入主流经济学。
产业集群创新不仅是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区域创新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驱动力量,对此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魏江[5]认为集群创新系统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基于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根据规制安排构成的创新发展网络机制,基于正式与非正式途径,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Cooke 和Schienstock[6]认为集群创新系统由具有明确地理界限和行政安排的创新网络与机构组成。程学童[7]强调以创新过程为核心,推动产业组织在时间与空间中集聚,形成和发展创新性集群,等等。本文侧重分析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策略举措。
1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赵涛等[8]提出,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涵盖了宏观环境、核心层和服务支撑三个子系统。核心层即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以及实现技术创新过程的核心;服务支撑层是产业集群创新的保障,从技术知识、金融、公共基础条件、人力资源、硬件等方面为产业集群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环境层涉及创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税收和金融制度等。李海东[9]认为,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的构成维度主要包括供应链网络结构、知识网络结构、支持网络结构。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依赖于其所在区域内结成的网络。刘志峰等认为[10],集群创新系统主要包括目标层、主体层、资源层、机制层和管理层等五个层面。其中,目标层体现了集群创新活动中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过程;主体层由区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金融组织、中介机构以及服务组织等构成;资源层主要指人力资源、资金、知识、信息技术、科技设施、企业文化等,以及经济生态资源、社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产业集群创新的优势在于其资源的易得性。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集群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容易得到政策支持;机制层和管理层则是对集群创新系统运作过程的规范和控制。
Padmore和Gibson[11]认为,集群创新系统包括环境(Groundings)、企业(Enterprises)和市场(Markets)三个方面的要素。环境要素是整个集群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供应要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两个因素。资源是创新的基本条件[12],而企业要素则是构建创新集群系统的结构要素,它涉及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关联产业、供应商等诸多子要素。在整个集群创新系统中,市场是重要的需求要素,它包括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和两个因素。
魏江[13]把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分为核心层、辅助层和层三个层面,这种分层方法较有代表性。核心层次要素包括供应商、竞争企业、用户和相关企业四个因素。在核心层次中,构成要素之间联结主要有垂直网络关系(如供应商、用户关系)和水平网络关系(如相关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两类;辅助层次要素即基础设施要素,包括硬件技术基础设施、集群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三个因素。诸如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中心等在内的创新服务机构也都属于集群创新系统的辅助层次要素;层次要素包括政府、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制、外部市场关系三个因素。
2 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策略
为了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举措。下面侧重从加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集群区域内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及促进集群内各相关企业的协同创新等几方面加以举例分析。
2.1 加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和集群经济区,建立集群创新发展机制,发挥集群经济的超循环效应,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根据本地区区域经济结构,合理确定集群的产业类型。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特定价值取向,对相关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大力支持符合区域规划布局和资源特点、具有较强创新实力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主导或直接调动创新资源向相关产业集群倾注。针对区域内产业集群和创新活动特点,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建设,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2.2 强化集群区域内配套设施体系建设 要加强集群硬件基础实施建设, 完善创新服务的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完善集群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与利用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建立集群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为集群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撑。发展产业联盟,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创新集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完善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挥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在集群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覆盖创新研发、转化孵化、市场应用等多环节的资金支持体系。金融机构要为集群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分担创新风险。发挥相关中介机构作用,为集群技术创新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并吸引各类高水平创新成果向集群聚集,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集群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形成完整的核心产业链和技术链,提高集群持续发展能力。
2.3 促进集群内各相关企业的协同创新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演化不同于单个创新主体的进化,也不是单个创新主体和创新聚集体进化的简单相加,而是系统所有创新主体和创新聚集体的创新活动的有机聚合[14]。根据协同论的观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内不同创新主体通过要素的有机配合、相互作用,可产生单独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通过产业链相关企业相互支持,协同创新,可以更好地推动相关核心技术获得突破性创新。
要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特别对于集群内水平网络关系的企业)。集群内的同类企业如果过分甚至只注重竞争,而忽视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有的合作,将不利于持续创新。Liu[15]强调了企业创新联盟在集群创新中的重要性。集群内相关企业应借助地理上的便利,构建创新联合体,以市场需求为契机,共同识别市场需要,明确创新方向,协同进行创新,构建集群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形成集群企业的合作共生效应[16]。
2.4 促进集群内相关成员间的互动学习和知识共享 龚毅、李敏[17]认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取决于企业的知识获取、转移、整合能力以及企业间的知识扩散程度。产业集群在企业集聚的同时,也聚集大量的人才、信息和知识。集群知识的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集群主体企业之间及相关机构之间要加强学习和交流,共享信息和知识,促进信息的扩散和反馈。要构建集群企业信任机制,促进集群组织中的成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更好地分享组织中的各种知识,加速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转移[18]。
2.5 激励集群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选择自主创新的企业通常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较大,其通过创新能获得更多的净收益,内在创新的驱动力较强。这些企业能主动加强技术改造,努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政府应对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提供激励,保护其创新积极性。在产业集群内部,地理上的接近使企业之间交往频繁,企业之间具有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消化、吸收与模仿,并且模仿企业不需承担任何创新的费用和失败的风险,但这会挫伤自主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内在创新动力受到严重抑制。为此,应在集群内建立起一整套技术有偿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开展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集群内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或倾轧行为加以惩处。在制度及道德规范上为自主创新者提供支撑保障。
2.6 发挥产学研合作对集群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Ski 和Pichlak[19]指出产学研合作对集群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相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投入的回报率。高校发挥着提供和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机构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链接,建立沟通合作的渠道和桥梁,可以更好地培养、吸引优秀人才,有效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为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撑,也可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创新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包含创新相关企业、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基础资源、外部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制度规则及文化氛围等要素。为了推动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措施,本文列举了几方面的举措加以分析。例如,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建设完善集群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机构,支持促进相关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集群内相关企业及机构之间要加强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加快技术转移、扩散的速度。面对新的市场需求,要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开展协同创新;同时,要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互补,等等。产业集群的系统化创新将有利于产业集群边界的拓展,必将创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优势,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unning J H, Bannerman E, Lundan S M. Competitiveness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Northern Ireland[R]. Northern Ireland Research Council, 1998.
[2]S Klepper.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Industry Clusters: The Making of Silicon Valley and Detroi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0, 67 (1):15-32.
[3]P Hsieh, Y Li. A Cluster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Ocean Water Industry [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9, 52(6):287-293.
[4]Baptista, Rui and Peter Swann.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 [J]. Research Policy, 1998, 22(3):221-224.
[5]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6.
[6]Cooke, Schienstock.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0(3):265-280.
[7]程学童.集群式创新、创新性集群与集群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6(增刊):37- 39.
[8]赵涛,牛旭东,艾宏图.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分析与建立[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69-72.
[9]李海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0(6):25-33.
[10]刘志峰,王娜.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运行及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7):89-92.
[11]Padmore T, Gibson H. Model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II. A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1998(2).
[12]刘锦英.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70-72.
[13]魏江.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48-54.
[14]BAPTISTA R, SWARN G M.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 Research Policy, 1998,27.
[15]Chih-Hsing Liu.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Alliance 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Cluster[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1):299-305.
[16]刘友金,罗发友.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J].中国软科学,2004(1):68-72.
[17]龚毅,李敏.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对创新的影响及组织能力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增刊):214-219.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法律保障机制;改革
党的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当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体现了我国对创新驱动尤其是科技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当前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重点是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而关于科技创新的这个重要论断不但为今后科技发展的方向指明了道路,而且对于我国社会各界形成共识、立足科技创新推动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科技的重要发展都会引领经济甚至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而科技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对它的规范和保障。因此,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气开展并尽快完善科技法制的建设工作,充分的发挥法律对创新驱动的机制保障功能。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1)创新驱动的概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的时代背景,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其核心思想是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发展为导向,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创新活动外部环境的设计和优化,推动产学研合作,确实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创新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2)健全创新驱动法律保障机制的必要性。科技创新需要资金投入、创造研发条件、成果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需要很多方面尤其是法律制度的激励和保障;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承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形成自觉的、普遍的创新热情;需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来保护科技研发者的成果,需要加强落实保密法来维护我们国家通过不懈努力才在某些方面确立的科技领先地位,要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手段;我们不但要在立法中明确保障资金投入、研发条件,而且要对成果应用进行制度规范,要避免对科技成果的不当应用,确保科技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恰当的使用。
二、我国创新驱动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创新保障和激励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虽然中央层面已经出台了关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但在制定具体的配套实施措施方面,各地、各单位之间做得参差不齐。相对而言,沿海发达省市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做得稍好,中西部地区和传统行业的配套措施制定的不够完善。在配套政策落实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大部分省市、科研单位、大型企业都缺乏完善的成果应用和创新奖励落实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出制度应有的激励作用,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深层次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不利于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和企业实力是无法保持持久强劲的创新动力,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甚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创新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缺乏高效的政务环境。近年来,我国一直努力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因受落后行政观念的影响,有些政府部门仍然存在作风,主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行政效率低下;其次,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此外,市场环境建设不够完善,诸如假冒伪劣、交易欺诈、不守诚信等市场败德行为还依然很多;最后,金融环境也不容乐观,企业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但由于创新活动风险较高,企业在这方面的融资相当困难。
3)对创新成果保护力度不够。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但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仍然触目惊心。其根源在于,国家虽然加大了宣传力度,也加大了查处力度,但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这种行为的处罚并不太重,侵权者的侵权成本低、责任小,因此屡禁不止。与之相反的则是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诉讼举证难,科技工作者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应对这些,只能寄希望于监管部门,而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力更严重挫伤了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当然,知识产权有它的特殊性,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关知识产权的监管执法、司法审判都要求有一支相对专业的队伍来专门处理,除按照正常的执法、司法程序运行外,还要运用其特有的工作程序,遵照其特有的程序要求。发达国家和地区因市场经济运行的时间较长,在处理知识产权问题时也相应的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专门设置了有知识产权法院专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4)对科技工作的细化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目前,国内不少大中专院校和专门科研单位的评价导向都存在着论文打天下的现象,在对科技创新的奖励方面、在职称的评定方面,都将情况放到了决定性位置,对科技成果的实用型和可操作性关注不够,没有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科学分配机制,缺乏对科技成果的细化评价和奖励机制,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奖励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的障碍,这严重影响了科技工作者主动面向社会需求开展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孩子从小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还十分不够,国家的教育体制还相当落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需要国家和教育工作者下更多的力气才能有所成效。在人才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对创新人才宽容、保护和激励的社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动态有序的人才配置市场需要真正建立。
三、创新驱动法律保障机制的改革路径研究
1)提高对创新驱动法律保障机制的认识。要在不断深化各级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创新驱动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加大普法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关于科技创新类法律法规对于促进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立法工作。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一定要逐步健全完善科技法律法规尤其是配套落实制度,要充分发挥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营造出易于自主创新生存的优化环境,不断壮大科技创新工作者队伍,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积极推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营造出宽容、鼓励和帮助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3)重点健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建设。健全、细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损害赔偿的标准,增加侵权者的违法成本,完善赔偿制度,降低科技工作者的举证标准,加大监管部门的举证义务,完善司法审判程序,提高判决执行的可操作性,完善维权机制。
4)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对于垄断行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适合科技创新的竞争有序的行业环境。推动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经营者涉嫌垄断行为,执法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要依法查办有广泛影响的价格垄断案件,并公开曝光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件,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5)以法律形式健全人才考核评价制度。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明确科技创新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健全公平合理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打破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域之间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务必使人尽其用,安心的扎根于创新工作。
6)依法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相对集中执法权,推动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下沉。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综合设置,逐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总量。要切实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推进省管县的改革步伐,最大限度向县级政府放权分权,凡是能下放到县级政府的职权全部下放。深化提升审批效能的体制革新,落实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动态清理审批事项,进一步推进服务提效。健全审批中介组织监管机制,限期实现与行政机构脱钩,着力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
作者:惠强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李远.政策导向与外向型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王家庭.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研究[J].开发研究,2007,6.
[4]高新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与展望[J].西部论丛,2007,6.
[5]洪银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经济问题,2010,11.
[6]陈大勤.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创新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缩小了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差距,但建筑工程的管理仍处在传统的建筑模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创新,反而,建筑工程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够在保质保量、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完成工程。所以,只有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应该涵盖工程施工的全部过程,从最初的工程预算编制到施工、再到最后的验收都需要进行工程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相关管理机制趋于完善,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管理相关制度依然存在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设机制的不完善。虽然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很多工程承包商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直接取消了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体制建设出现问题,影响工程施工和管理。其次,落实制度不到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从中央逐一下传到地方,但建筑工程的承包商在施工的过程中只考虑到自认的经济利益,没有将上级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造成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状。第三,工作方式不科学。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往往是由承包商进行施工,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加上材料和设备的落后,不但使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的效果也实在一般。这种不科学的工作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创新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现阶段我国工程管理水平逐渐提升,但是已久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时效性的发挥,进而对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创新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由以下两个个方面决定:
(一)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落实,社会生产生活中对于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建筑企业若想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全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实现自身品牌价值,满足市场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创新发展能够优化人员和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了施工队伍更具有科学性,而且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工作效率。
三、创新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举措
(一)创新组织机构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中,随着合同的签订,项目经理也就应运而生了,而工程的项目经理职责主要是对工程资源的调度,对工程的设计安全、质量或者工程的M度等方面进行管理与监督,而这种管理模式不能够顾全大局,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所以,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进行创新,成立健全的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部门,以便更好的提高整个工程质量,缩短施工期限。
(二)创新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建筑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创新发展工程的管理模式,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在思维和观念上进行改变,加大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聘用,认清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的运用,确保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三)创新管理技术
从竞标到验收整个工程完成的过程中,在需要先进施工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依据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多且分散,无法实现管理上的统一,由此就需要我们对管理技术进行创新,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使其系统化,专业化,在施工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解决办法,这样增强了管理工作者的建筑经验,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发展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国有企业核心组成部分的石油化工企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看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及时发现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并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对策建议,实现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1.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处境
石油化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只有看清工作的新处境,才能为企业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第一,充分认识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企业与世界接轨,作为国企龙头之一的石油化工企业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了一些新思想和新理念,这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复杂的外部环境也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
第二,客观认识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内部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国有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石油化工企业工作的职工由于综合福利较好,有较强的优越感,加之相对而言国有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小,员工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科学认识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综合环境。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有众多企业与石油化工企业建立起频繁的往来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学习,深入交流,诚信合作,这也是石油化工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工部门要拓宽工作领域,创造更多的横向交流与纵向交流平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
2.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
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都较有成效,但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厘清。
一是思想意识缺乏创新性。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者片面地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忽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发展不同步,企业员工只是被动地工作和创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创新性。
二是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一些企业规模较大,涉及部门较多,一般都是业务往来比较频繁的部门之间沟通较多,其他部门之间沟通较少,不能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创造联动关系,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严重缺位。
三是工作机制缺乏灵活性。尽管很多石油化工企业都设有专门的政工部门,但对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机制保证方面却缺乏灵活性,尤其是针对一些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具体工作,当涉及到相关经费支持时,制度往往受制于人,灵活性差。
四是队伍建设缺乏战略性。队伍建设问题也是一些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常有“干不了专业,就干政工”的错误性认识,这也导致一些企业的政工部门职工素质较低,年龄梯度较不合理,也普遍存在兼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使队伍建设缺乏战略性,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搞的有声有色,降低了企业的软实力。
3.石油化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对策
党的十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职责和任务。石油化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要有新举措,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究行之有效的新对策。
首先,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在创新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重要性,增强广大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手段,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用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内涵建设。
其次,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在联动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工部门自己的工作,而是整个石油化工企业各部门共同的工作,因此,各部门要加强沟通,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做到虚实结合,用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具体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再次,要完善相关的体制与机制建设,在灵活上下功夫。石油化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机制,广泛动员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让思想政治工作动起来,活起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最后,要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与效度,在战略上下功夫。从石油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要建立专门的政工机构,配备专职政工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又要定期组织对工作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要完善队伍的考核聘任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科学的原则,保证队伍建设的力度与效度。
参考文献:
[1]张闯.关于加强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创新型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