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

第1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关键词:H.264;视频压缩;网络授课系统

中图分类号:G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115-04

一、引言

网络授课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融合产物,为用户提供了时间地点可分散、资源可共享的交互式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1]。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同工作能力。网络授课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必将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但当前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视频数据流对网络带宽及实时性要求很高,而网络的传输速率往往达不到要求,例如,对于分辨率为1 024×768、帧率为30fps的条件下,传输码率要求为(1 024×768×3)×30×8≈540Mbps,并且还要传输控制命令、交流信息以及传输头信息等,应用以前的视频压缩算法达到的效果不是令人十分满意,如果为了降低带宽而采用了太大的压缩比又会导致图像的质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压缩标准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以往的H.261、MPEG-2和MPEG-4等压缩标准在网络授课系统的视频编码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由“国际电联(ITU-T)”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共同组建的联合视频组(JVT)公布的H.264标准,不仅具有良好的带宽适应性,还具有非常高的视频压缩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4的1.5倍~2倍,是H.263的大约1倍。在校园网传输所占的带宽中,MPEG-1在25帧/s传输时需500kps带宽,MPEG-4在25帧/s传输时需256kps带宽,而H.264在25帧/s传输时只需125kps带宽[2]。总之,应用H.264标准不仅具有较大的压缩比、降低了带宽,同时仍具有流畅的高清晰画面。

二、H.264视频压缩技术简介

相对于以前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具有更高的编码效率,更清晰的视频画面,更好的网络适应能力及容错功能等。它不仅包含一个规定视频编码算法的视频编码层(VCL,Video Coding Layer),还包括了一个规定网络传输规范的网络抽取层(NAL,Network Abatraction Layer)。VCL采取的编码框架仍是传统的混合编码框架,但它采用多种新技术所产生的累积效果使编码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NAL主要是用来提供视频数据的头部信息,以适应各种媒体的传输、存储和支持VCL层的数据在不同网络中的应用,从而实现网络友好性的任务。

H.264中采用了多种新的帧内预测方法、可变尺寸块的运动补偿技术、多参考帧的运动补偿技术、4×4整数变换技术、新的环路滤波技术、熵编码等,这些技术使其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和流畅的图像。

(一)帧内编码

为了提高编码效率,能够更好地消除图像的空间冗余,H.264的帧内编码采用帧内预测模式。其原理主要依据图像相邻宏块间的相关性,先通过己编码的宏块(尤其是当前宏块左边和上边的相邻宏块)来预测当前宏块得到预测值,如图1所示(大写字母代表邻近已经解码重构的参考像素,小写字母表示待预测像素),然后将当前宏块与预测值作差,最后将差值进行变换编码。预测分为8×8色度块、16×16亮度块和4×4亮度块三种模式。

4×4亮度块帧内预测模式包括:模式0(垂直预测),当A、B、C、D在图像内,a、e、i、m像素的预测值为A;模式1(水平预测),当J、K、L、M在图像之内,a、b、c、d 像素的预测值为J;模式2(DC系数预测),当左边和上边像素都在图像内,是A、B、C、D、J、K、L、M这8个像素值的平均值。当左边和上边像素只有一边在图像内时,预测值为那一边四像素的均值。当左边和上边像素都不在图像内时,每个像素的预测值均为128;模式3和4是对角线方向,方向分别是朝向左下和右下;模式5、6、7和8分别是竖直偏右、水平偏下、竖直偏左和水平偏上方向上的预测。

8×8色度信号块的预测模式包括:DC模式,当A、B、J、K都不在帧内时,有a=b=e=f=128;水平模式,当只有J和K在帧内时,a=b=(J+2)/4,e=f=(K+2)/4;垂直模式,当只有A和B在帧内,a=e=(A+2)/4,b=f=(B+2)/4;平面模式(Plane),当A、B、J、K都在帧内时,a=(A+J+2)/4,b=(B+2)/4,e=(K+2)/4,f=(B+K+2)/4。

当图像包含少量信息时,H.264采用16×l6亮度块的帧内预测,这种预测方式也分垂直模式、水平模式、DC模式、平面模式(Plane)四种。

(二)帧间编码

1. 不同块大小的帧间预测。H.264标准中进行帧间预测的每个16×l6宏块可分为8×16,16×8,8×8,8×4,4×8,4×4的小块进行编码(见图2)。这种灵活细致的划分,更容易接近图像中实际运动对象的形状,大大提高了运动估计的精确度,从而对运动细节的处理和视觉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 高精度的运动估计算法。H.264的运动估计可以达到1/4、1/8像素,它主要是通过插值来获得像素值。其中1/2像素预测值由一个6抽头滤波得到,1/4像素的预测值则由相邻的整数像素和1/2像素的均值得出。因为1/8像素精度需采用大量的插值滤波器,且计算复杂度大大增加,故一般不考虑1/8像素精度运动矢量。

(三)多参考帧技术

H.264使用最多5个参考帧进行帧间预测。与使用一个参考帧相比,使用5帧参考帧会节省约5%~10%的数据。P帧和B帧的参考图像存储在不同的缓冲区中,分为前向预测参考帧缓冲区和后向预测参考帧缓冲区,对其的存取和释放采用的是先进先出的模式。处理过程为:在参考帧缓冲区内选取一个或多个预测信息,然后对预测信息作平均,已完成编码的图像存储在参考帧缓冲区内,最后将这些得到的多假设信息用作参考[3]。

多参考帧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编码压缩的效率,而且显著增强了图像传输的容错性,有效抑制了错误的扩散。但由于必须为增加的参考帧提供更多的内存空间和增加索引值,这也就增加了系统在存储和时间方面的开销。

(四)熵编码

H.264提供了两种熵编码模式:统一的变长编码(UVLC)和基于内容的自适应二值算术编码(CABAC)[4]。UVLC更为简单,但效率低下且位率较高;CABAC效率很高,允许给每个字符分配非整数个比特,但实现较为复杂。两者相比,在相同图像质量下编码视频信号使用CABAC将会使比特率降低10%~15%[5]。

三、网络授课系统

网络授课系统是一种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课堂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教学能力和便捷的操作能力。此外,在校园内开展网络教学,将极大地丰富网上教学资源。这些将更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对蓬勃发展的网络教育来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智能化校园必备的新型教学系统。

(一)系统设计

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网络授课系统,根据设计原理和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纯软件方式、纯硬件方式、软硬件结合方式[6]。纯软件方式是指全部用软件来实现的网络授课系统。纯硬件方式是指在电脑中安装一块带有CPU的多媒体智能网卡,该网卡自行完成系统的控制处理任务,多媒体信号和控制信号都是由这专门的网卡独立传输。软硬件结合方式是通过在电脑中安装一块无CPU多媒体网卡,专门用于音视频的传输,但键盘、鼠标产生的控制处理任务都由软件完成。软硬混合模式综合了纯软件和纯硬件两者的优点,故选择软硬件结合方式进行开发。

本文设计的网络授课系统具有课程直播、互动交流、网络课件制作、COD课件点播、网络考试、网络签到、点名和网络答疑、批改作业的系统功能(见图3)。互动交流是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文字和声音的交流。网络考试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各类型试题组成试卷。网络签到、点名可以检查学生到课情况。网络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可以将问题或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将答复回复给学生。课程直播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实况和环境实况组合在一起,进行同步的压缩。系统将采集的视频和声音数据进行压缩后,对学生机进行实时传输,从而达到实时多媒体通信的目的。因为教师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的影像、声音是同步传输的,所以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教师的屏幕信息,而且可以看到听到教师的面容、声音。网络课件制作是在直播过程中将压缩的复合流录制成一个文件,或分别录制成多个文件,生成可编辑的视频教学课件并存储到服务器。课件点播COD(Courseware-On-Demand)是以同步播放的形式,将视频、音频等存放在服务器上的文件通过网络传送给学生,实现一个虚拟的网络教室。本文以课程直播为例介绍H.264在授课系统中的应用。

(二)课程直播

在教学中面授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教师和教室的限制,使接受面授的学生受到限制。课程直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主播教室的教学情景(包括教师的影像、声音、教师机屏幕、计算机操作过程与鼠标运动轨迹等)实时地向学生接收端进行发送。教学过程中主播教室与任意接收端还可以进行实时语音、文字交互,很好地模拟了上课环境。

经试验发现,教师机屏幕的帧率为5fps~10fps时,即可满足教学需求。由于课程视频有它自身的特点,相邻两帧图像往往只有小局部的差异,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高;教师机屏幕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变,讲课过程中有时也需要重复播放以前的帧。针对这些特性,利用H.264帧间编码对不同块大小的帧间预测和高精度的运动估计算法去除图像帧间的相关性,使视频压缩,只需保存更小的运动矢量和残差数据,这就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码率,从而保证了画面的清晰流畅;在教师机屏幕不变时,则利用H.264技术并不发送屏幕信息;多参考帧技术的应用,在重复播放以前帧时,可以很好地提高编码效率。

课程直播模块包括以下几部分,如图4所示。将教师机屏幕图像、教师影像和声音采集后实时编码成流,并将文件流发送到服务器,然后服务器将得到的文件流通过校园网发送给学生端,文件流在学生端进行实时解码、播放[2]。

采用H.264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对原始的音视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并转化为适合网络传输的复合流,经测试,视频流畅且清晰。

四、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H.264视频压缩,有效地改善了网络授课系统在视频处理方面的性能。H.264的高压缩比、高质量图像以及很好的网络适应性为网络授课系统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网络教学更加生动。虽然H.264的视频解压缩技术应用在网络授课系统中表现出了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使教学系统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在线学习,将成为网络授课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义,兰凤霞.浅谈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5,(6).

[2]卢静,周兵.多路嵌入式H.264视频服务器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7,(35).

[3]齐琳琳,向建勇.H.264视频压缩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电子科技,2005,(10).

[4]曾文献,李子会.三维视频编码技术研究[J].硅谷,2011,(22).

第2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

中图分类号:TP1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248-01

1、简述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

目前,根据我国的情况而言,由于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被广泛的应用。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系统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这三个部分组成。并且,计算机的控制器、运算器、极易存储设备和信息输入输出设备都属于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系统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及其内部复杂多样的的编译程序、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多种高级语言支持软件;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包括支持软件和种类多样的软件数据包。由这三种主要成分组成的计算机系统,才能体现出计算机的协调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另外,可靠性作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主要特性,还能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并对其做出准确的处理。所以,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是当下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相关领域

2.1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功能之一,应用领域也极为广泛,促进了我国多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建立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将多种形式的信息,例如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传输、转化和储存。视频技术是多媒体技术中最为主要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编码技术,可以分为视频数字化技术和视频编码技术两种。数字编码技术指的是将视频信息转化为编码,通过视频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实现视频的远距离传输和播放。视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电视传媒领域,例如电视台、网络播放器等等。音频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发展较早的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音频技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音频信息主要是通过数字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例如语音识别技术等。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和音频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能够准确的识别出人们的声音信息,对音色等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实现对身份的识别。随着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远距离的音频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从而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还被应用在医务实习人员的学习上,让实习者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熟悉医学处理的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效降低了出现的风险,更好的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

2.2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

计算机的通信技术是建立在文字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了渠道,是目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中,分为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两种,都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普及的重要原因是安装较为简便,只需要在设备中安装多媒体通信技术都可以实现即时通信功能。和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计算机通信方式更加多样化,交互性和同步性都有着一定的优势。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有着特殊的意义,促进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信息化的程度。

2.3计算机智能技术应用

计算机智能技术也称作人工智能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的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航空航天、军事、医疗、卫星定位等等,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热门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智能技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等多种系统的基础上。计算机辅助系统是专门为计算机智能技术而开发的一种程序软件,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能够进行一系列的智能操作。智能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收集信息的同时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和音频技术等相比,智能信息系统需要有着较高的操作水平,更强调专业性和实用性。智能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智能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声音和图像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智能化监控系统决定了计算机智能技术的程度,在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拓展了范围,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例如在交通监控等。

3、应用系统的具体可靠性测试

在实际的可靠性测试中,不需对系统的构造和原理进行了解,只需要对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用户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即可。计算机的应用系统分为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三方面,但在实际应用中,最为重要的第三方也就是应用软件的使用,其往往需要网络的支持,所以在上述三项之外还要进行网络模块的测试。

(一)双机热备的可靠性测试

双机热备主要由两台服务器和一个磁盘阵列组成,而且这个磁盘阵列是外界的,这项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其保密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这是因为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安装在两个服务器中,对数据的处理则是在磁盘阵列中。在进行最终数据的处理和调用时,直接从中央的存储设备调用就可以了,而且在主服务器断开连接的时候,备用服务器就开始工作,不会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当然,这需要备用服务器及时从主服务器那里接受信息,一旦主服务器断开备机立刻开机,两者之间是通过发送定时定频率的信号来维持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方式称作心跳,类似于人类的心跳,一旦主机的心跳停止,那么只能管理软件在无人情况下就会认为主机出现故障,将资源和管理工作交移到备机。

在测试双机热备的可靠性时,主要通过将主机停止运行挂起的方式来观察备机是否自主运行来判断,除此之外还要观察网络中断时是否也会自主进行换机工作。在测试前要先开机,用正常的日交易量对主机施压并使其运行一段时间在将其挂起来观察备机,网络测试时也是如此。在对其的观察中,我们主要对其切换的成功率和延时、业务是否中断、回切的成功率进行观察。

(二) Oracle RAC的可靠性测试

这项的中文名为真正应用集群,一般是由多台计算机构成的集群系统并且共享存储设备,在处理信息和数据的时候有较为出色的能力。在现行的网络软件故障中,常出现SQL语句故障、用户进程故障、网络故障等,但是Oracle RAC采用了漂移和透明故障切换技术,对这类故障有有效地解决和防护措施。除此之外,Oracle RAC系统还具有较好的伸缩性和高可用性,它在对于所有集群的管理中是动态进行的,即在所有集群中有哪些集群发生了故障,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将其清除出去,若是删除掉集群对于工作有影响,其还会自动增加集群,显得智能化。在Oracle RAC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上系统都会自动为其配置地质和VIP,节点若发生故障,VIP就会自动转移,保证业务的不中断,用户通过服务名进行连接和使用,不用担心隐私的泄露和具体的执行SQL应用。

在进行Oracle RAC的可靠性测试中,主要也是对其恢复能力进行检测,操作步骤同上述双机热备的大同小异,先开机按照日常交易量对系统进行施压,随后进行挂起和断掉网络连接操作,观察服务器的接管状态和IP地址漂移的情况。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节点的切换时间和成功率问题,并且要对IP地址漂移的成功率、服务器是否恢复正常和恢复正常的时间进行观察。

(三)高可用性集群的可靠性测试

高可用性集群,简称HA Cluster,它也是一种集群技术,与双机热备转换服务器不同,它是着力于减少服务器出现故障的几率和时间。在集群中,计算机是最基本的单元。在这种集群中,主要分为主,主从,混合型三种集群方式。第一个是最为常见的,它能最大程度上帝利用资源,每台计算机的性能都被开发到最好,与上面相同的是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时另一台计算机可以接管它的工作,由于业务集中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处理业务的能力就会下降;而顾名思义,主从型的集群是将计算机分为主机和备机的,就如同双机热备,在主机发生故障时备机顶上;混合型是上面两种方式的结合,其也能进行业务的转移但不是全部,只针对故障的计算机重要的应用和业务来说的。

在测试上与上面两种相同,即检测节点故障时能否保证业务的不间断,也是先平稳运行在进行挂起和断网操作,主要关注业务的中断情况,还需观察在故障被修复后节点是否需要重启,修复后业务是否中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双击热备、Oracle RAC、高可用性集群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了可靠性测试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具体测试方法,根据测试我们可以得知在故障下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否还具备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可靠性。这对于企业业务的保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对漏洞和缺陷的排查,将会使企业的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更高,容错率更高,处理业务更加方便,还会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防,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霄,郭彤,王常洲.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3:87-88.

第3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关键词]搜索引擎;信息检索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的迅速普及,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便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全球目前的网页超过100亿,每天新增加数百万网页,电子信息爆炸似的丰富起来。要在如此浩瀚的海洋里寻找信息,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能有一种工具使我们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就迅速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吗?答案是“有”,这就是搜索引擎。今天,搜索引擎已成为人们在网络信息海洋中自如冲浪必不可少的利器。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s)就是指在WWW(World Wide Web)环境中能够响应用户提交的搜索请求,返回相应的查询结果信息的技术和系统,是互联网上的可以查询网站或网页信息的工具。它包括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搜索引擎的服务方式分为两种:目录服务和关键字检索服务。目录服务是由分类专家将网络信息按照主题分成若干个大类,用户可以根据分类清晰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关键字检索服务可以查找包含一个或多个特定关键字或词组的WWW站点。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第二大核心技术,涉及到信息检索、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所以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

1搜索引擎的发展

1990年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实现搜索互联网的功能。互联网发展早期,信息量较少,互联网用户多为专业人士,那时查找信息要相对容易。伴随互联网爆炸性的发展,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需的资料简直如同大海捞针,这时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引擎便应运而生了。所有搜索引擎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1990年由蒙特利尔McGill大学学生Alan Emtage、Peter Deutsch、Bill Wheelan发明的Archie(Archie FAQ)。虽然当时World Wide Web还未出现,但因为当时网络的主要用途是传输文件,网络中的文件传输还是相当频繁。由于大量的文件散布在各个分散的FTP主机中,查询起来非常不便,因此Alan Emtage想到了开发一个可以以文件名查找文件的系统,于是便有了Archie。

1993年,美国内华达System Computing Services大学开发了一个与Archie非常相似的搜索工具,这个搜索工具既能够检索文件也能够检索网页。

1994年4月,斯坦福(Stanford)大学的两名博士生,David Filo和美籍华人杨致远(Gerry Yang)共同创办了超级目录索引Yahoo,并成功地使搜索引擎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此搜索引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1998 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博士生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开发出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通过对 20 多亿网页进行整理,Google 可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适需的搜索结果,而且搜索时间通常不到半秒。现在,Google 每天需要为世界各国用户提供 1.5 亿次查询服务。

1997年10月29日,北大天网正式在CERNET上向广大Internet用户提供Web信息导航服务,它是由北大计算机系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研究室开发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文编码和分布式中英文信息发现”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

2000年1月,两位北大校友,前Infoseek资深工程师李彦宏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徐勇在北京中关村创立了百度(Baidu)公司。历经5年的高速发展后,在近两年时间里,百度高居全球网站流量前八名的位置,已经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百度每天接受着超过一亿人次来自各个方面的内容检索请求,中国9400万网民几乎每天使用1次百度。“有问题百度一下”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流行语之一。

2002年,中国搜索(原慧聪搜索)正式进入中文搜索引擎市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发展为全球著名的中文搜索引擎服务商,为新浪、搜狐、网易、TOM等知名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慧聪搜索引擎的优势是从人工审核网站信息源和设置禁查词两个方面入手,有效地过滤了不良信息,降低了垃圾信息的含量。在互联网实时新闻搜索方面,慧聪也实现了网络新闻的实时检索。

2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简单的说,搜索引擎是通过从互联网上提取的各个网站的信息来建立数据库,检索与用户查询条件匹配的相关记录,然后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根据搜索引擎提取数据的方法,可将搜索引擎系统可以分为三大类:

2.1目录式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站级搜索引擎。目录式搜索引擎由分类专家将网络信息按照主题分成若干个大类,每个大类再分为若干个小类,依次细分,一般的搜索引擎分类体系有五六层,有的甚至十几层。先由程序自动搜集信息,然后由编辑员查看信息,人工形成信息摘要,提供目录浏览服务和直接检索服务。由于目录式搜索引擎的信息分类和信息搜集有人的参与,因此其搜索的准确度是相当高的,缺点是需要人工介入、维护量大、信息量少、信息更新不够及时。Yahoo就是这类搜索引擎的代表。

2.2机器人搜索引擎:Robot(机器人)一词大家并不陌生,Computer Robot是指某个能以人类无法达到的速度不断重复执行某项任务的自动程序。由于专门用于检索信息的Robot程序象蜘蛛(spider)一样在网络间爬来爬去,因此,搜索引擎的Robot程序被称为spider程序。搜索引擎主动派出称为蜘蛛(Spider)的机器人程序定期搜索(比如Google一般是28天),对一定IP地址范围内的互联网站进行检索,一旦发现新的网站,它会自动提取网站的信息和网址加入自己的数据库。该类搜索引擎的优点是信息量大、更新及时、毋需人工干预,缺点是返回信息过多,有很多无关信息,用户必须从结果中进行筛选。Google、北大天网、百度(Baidu)就是这类搜索引擎的代表。

2.3元搜索引擎:这类搜索引擎没有自己的数据,而是将用户的查询请求同时向多个预先选定的独立搜索引擎递交,将返回的结果进行重复排除、重新排序等处理后,作为自己的结果返回给用户。优点是返回结果的信息量更大、更全,缺点是用户需要做更多的筛选。第一个元搜索引擎,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生Eric Selberg 和 Oren Etzioni 开发的 Metacrawler。元搜索引擎的搜索效果始终不理想,所以没有哪个元搜索引擎有过强势地位。ByteSearch(bytesearch.com)、Mamma(mamma.com)、Profusion(profusion.com)就是这类搜索引擎的代表。

3 搜索引擎的性能指标

搜索引擎的目标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搜索的信息全面并且准确。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参数——召回率和精度同样也可以衡量一个搜索引擎的性能。

召回率是检索出的相关文档数和文档库中所有的相关文档数的比率,衡量的是检索系统(搜索引擎)的查全率;精度是检索出的相关文档数与检索出的文档总数的比率,衡量的是检索系统(搜索引擎)的查准率。对于一个检索系统来讲,召回率和精度不可能两全其美:召回率高时,精度低;精度高时,召回率低。因为没有一个搜索引擎系统能够搜集到所有的WEB网页,所以召回率很难计算。对于网民来说,互联网上的信息不是不够,而是“过剩”,如何精确查找到信息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因此,目前的搜索引擎系统都非常关心精度。

4 搜索引擎面临的挑战

目前搜索引擎是网络上被使用频率最高的服务项目之一。随着Internet的强势发展,网上庞大的数字化信息和人们获取所需信息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数据公司(IDC)曾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被大肆宣传为“使用简便易用,搜索结果丰富”的搜索引擎技术正在被信息更集中的局域网取代,因为大多数搜索系统的表现与用户的期望值相差太大,诸如数据量高速增长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检索,现在仍然是无法突破的难题。搜索引擎越来越不能满足挑剔的网民们的各种信息需求,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集的网页数量和其数据库的更新速度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用户经常无法打开查询的结果。网络信息时刻变动,实时搜索几乎不可能。就是刚刚浏览过的网页,也随时都有更新、过期、删除的可能。网络信息收集与整理是搜索引擎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搜索引擎需要定期不断地访问网络资源。目前网络带宽不足,网络速度不够理想,遍历如此庞杂的网络时间花费是非常庞大的,这就是不能实时搜索的原因。

对多媒体内容的处理尚不成熟。迄今为止,搜索对象主要是文本。基于语义的多媒体搜索技术还不成熟,比如搜索图片时还只能通过周围相关的文字进行判断,而无法根据图片本身的信息提供检索。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搜索引擎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期望引擎不仅能挑出自己需要的文章,还能挑出自己所关心的图片、电影、音乐等。

搜索引擎的“智能” 有待提高。 一般的公共搜索引擎只能查到HTML格式,主要的原因是搜索引擎的自动排序软件Spiders蜘蛛程序,只能接受这种格式的网页。这意味着,在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上,任何没有使用HTML格式的信息将无法被外部的搜索引擎查到。这就是为什么像PPT、Word、PDF、电子邮件等文件,以及ERP、CRM等应用软件的数据库的信息会长期的“沉没”在信息的海底中。智能搜索引擎具有跨平台工作和处理多种混合文档结构的能力。譬如既能处理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志语言),又能处理SGML(Standard for General Markup Language,通用标志语言标准)和XML(Extended Marked Language,扩展标志语言)文档以及其他类型的文档,譬如Word、WPS等。智能搜索引擎应该可以支持多语言搜索。

搜索引擎应更好地支持动态网页,许多蜘蛛软件不敢去碰动态网页,怕被变化无穷的动态系统黑洞吸进去出不来。然而,网站使用动态网页生成工具乃是大事所趋,解决动态网页查找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已成为第三代搜索引擎探索的方向。一个好的搜索引擎不再仅凭借数据库大小、更新频率、检索速度、对多语言的支持这几个基本特性来衡量,随着数据库容量的不断膨胀,如何从庞大的资料库中精确地找到正确的资料,被公认为是下一代搜索技术的竞争要点。

5 特色搜索引擎

在网络信息多样化和网络用户多样化的呼唤下,人们希望在网络上找到更丰富更实用的资源,不再漫无目的地查找,特色搜索引擎便应运而生了。

寻人搜索引擎。如果您想在网上寻找一位老朋友,那么可以考虑使用Yahoo提供的寻人搜索引擎(people.yahoo.com)。由于Yahoo的用户群极为庞大,大多数网民都拥有或曾经拥有Yahoo的账户,另外其国际化特征明显,用户群包含了全世界各国的网民。因此,它应该是大范围寻人的较好选择。尤其当您寻找的人正好在某些非英语国家,找不到专门的搜索引擎,Yahoo的优势就更为明显。

图像搜索引擎。图像搜索引擎虽然还没有成熟的产品,但是这项研究工作却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据称,美国Purdue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搜索引擎,这种搜索引擎不再使用关键词文本进行搜索,而是使用图像或者草图进行搜索。不就的将来,用户自己画一幅草图,搜索引擎就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搜索,并找到所有与草图类似的图像。不过,这要求图像搜索引擎能够快速处理超大容量数据库。这种技术不仅为网民提供了方便,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都可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多媒体搜索引擎。FAST(multimedia.alltheweb.com)是国外著名的多媒体搜索引擎,很多同类搜索引擎都会引用此引擎的内容。在FAST搜索多媒体文件,您可以同时搜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图像支持JPEG、GIF、BMP三种格式,音频支持MP3、Wave、AIFF、RealAudio、MIDI五种格式,视频支持AVI、DivX、QuickTime、MPEG四种。FAST为每一个搜索结果提供预览和说明,同时还有可供下载的直接链接,以及该文件所在网站的地址。

房产地图搜索引擎。房产地图搜索引擎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系统(DBMS)和动态Web软件技术开发研制,可以通过智能化地理信息分析查找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目标。例如用户可以选择购房愿望:价格、面积、户型、房屋布局、地理位置、周边商业、交通、自然环境、小区状况等,在互联网上进行查询。引擎立即会将所有满足条件的房源显示出来,并可以任意放大、缩小、移动房源地图。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搜索引擎——一搜得(Know It All ),它能像拖网一样“捞到”所需资料网页,然后以目录表格形式将其进行整理。目前的搜索引擎使用起来其实并不“方便”。如果上网用搜索引擎查找和搜集想要的内容,将是一件十分单调乏味的工作,因为你必须访问大量网页,检索大量资料数据。但新一代搜索引擎技术将有可能仅“按一次”鼠标,就能找出你想查找的内容。它的研发者埃齐奥尼说:“这种方法很奇特,它可将一大堆网页中的有关信息以目录表格的形式放在一个单一网页上。”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Know It All ”能回答诸如“列表指出1900年以前出生的全英科学家”这样的问题。

搜索引擎的存在使得每个人与任何问题的答案之间的距离只有点击一下鼠标那么远。搜索引擎改变了我们上网的习惯,改变了我们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搜索引擎正在不断创造奇迹,而我们正在享受着奇迹。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搜索引擎技术及研究[J].现代情报,2004,(4).

第4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多维教学 人机合一

引言

最早的多媒体教学称为视觉教育,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局限于图片、实物、模型等。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本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出现了许多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最早问世的如照相机、幻灯机和无声电影等,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的视觉教育的概念。

一、多媒体教学的正确理解

(一)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工具。现代教育多媒体的应用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升级,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来弥补传统教育的某种教学缺陷,比如:把一个很抽象的东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会使学生们一看就明白所要讲知识到底是什么。

(二)多媒体教学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教学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它使人类的精神财富顺利地向学生身上转化,并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是生动的、形象的教学形式。尤其一些物理、计算机、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学科往往是“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只能凭想象的东西展现出来给学生,或者以动态演示一个过程给学生看,同时它还增加了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形象,从而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提高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抄写工作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教师专心地进行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的精彩演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的错误理解和错误运用

现在许多教师依然认为只要拥有一台投影仪、一台计算机就意味着教学现代化,教学质量就一定提高。不错,从某种程度上讲,多媒体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有多少?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利用不当不仅教学效率低,而且教学质量还不如传统教育,也会有许多局限性。比如多媒体信息量大、节奏快,往往会造成无效信息泛滥。在运用多媒体各种特效时应该用得恰当,就是多媒体用在“精彩”之处,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控制好教学进度,即画面节奏要适当,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也使许多教师容易忽视一些问题。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优势在于信息承载能力高,并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应用形象的图片、生动的影像、逼真的音像、清晰的文字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信息量不再局限于课堂。一些多媒体课件,只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机械地搬到屏幕,枯燥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实习,我调查了一些学生,他们普遍说教师的电子课件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效果好,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一)多媒体课件的改进及讲演时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课件的改进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学内容的浓缩。课件的设计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不断分化的顺序,对于重点要“集中扫射”,对于难点要“加强火力”。太大的信息量也会造成学生的疲惫感,毕竟学生的限时思考量是有限的,在向学生传递信息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信息在传播中丢失。另外,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材料只是单一的文字、书本内容的浓缩、简述或小结,缺少动画、图像、视频资料,由于表现形式单调,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学生会感到兴趣索然。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对多媒体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培训工作更需要加强。

2. 多媒体在课件中的应用要有个度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一线教师有着深刻的体会。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将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多媒体技术这些独特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过多过滥,不仅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3. 多媒体课件讲演时注意的问题

过于华丽的多媒体课件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课件中大量使用音乐、声音,画面复杂,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害的。不分场合的“背景音乐”实际上对学生观察与聆听是一种干扰;动画可以将抽象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画蛇添足的“动画效果”只会引起学生视觉疲劳。讲课时,为了突出教师自己的声音,不宜使用背景声音,当然在播放图片、动画或电影时,可以使用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但声音应小。

(二)多媒体教室的改进

1. 多媒体教室存在的问题及多媒体教室的改进

教师在教学中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和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不板书,不仅降低了学生的感受性,也失去了必要的做笔记等主动式学习过程。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过渡时期,很多媒体教室设计不够合理,比如只有一个幕布,没有传统的黑板,这使得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触摸屏代替黑板),使得多媒体教学失去了互动和过程的缺陷。还有就是多媒体应该辅助教学过程和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许多多媒体教室都是固定的讲台和话筒,使得教师不得不整堂课都在固定的位置,一旦离开讲台多媒体就失去了多媒体的效应,比如教师离开多媒体教师机后就无法控制计算机的显示内容,而且话筒也是固定在讲台上的,使得多媒体设备失去了效应。不离开讲台就会失去传统教学的优势,肢体语言的表达及目光交流也将变得逊色起来,因此我个人认为多媒体教室应该留有传统的黑板(可以用电子手写板代替),固定的话筒改为无线话筒,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改为无线控制键盘或遥控的方式,使整个教学变得人性化。当然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活力和主动性。在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注重设计师生双向交流和促进相互作用、活跃课堂双边活动的课堂形式,以调动学生的活力。

2. 教师如何应用多媒体

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常常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显示器屏幕上,没有注意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这样做得再好的课件都是大材小用。或者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最容易犯此类毛病,不顾及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得“教师的舞台”成了真正的舞台。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以往的复杂教学,不要把重心放在课件上,教师毕竟是整个课件的“导游”,要把学生们带入一个知识世界,在这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导游”,不让学生们迷路的同时,也要他们学到东西,一堂课完毕后学生们应该对刚才那次“知识旅游”的过程记忆犹新。这样知识点才会牢牢地记在学生们的心理。学生们能在轻松的同时学到知识,每一堂课不再是硬着头皮度过,学生们出于主动在学习,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要分析、综合、整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课件,使教学课件更具特色、更有适应性。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件复杂费时的工作,目前许多高校均向外引进课件,这使得课件具有了普遍性或共性。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利的同时,我们宜采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特色,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创造个性化的教学课件,从而使教学课件更具特色、更有适应性。

(三)采用多维教学弥补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强的缺点

1. 多维教学的理解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突破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2.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维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机械地把自己设计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自然地就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之中。21世纪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体验,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了主体性,活化了思维。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强的缺点。

3. 多维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意义

多维互动的课堂氛围是指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是单向和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之间多向互动。“互动”是师生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构成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要实现互动,必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就给多维教学创造了条件,多媒体教学也需要多维教学模式。当然在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时要处理好诸多方面的矛盾,把握好度,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应用到这一点,这正是多媒体教学和多维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4. 多维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应该多方面对学生教育,不仅要从他的学习上、心理上,而且还要从他的生活上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同时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教师不能做超出自己能力和范围的事,只能在自己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自己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教师也问心无愧!

三、人机合一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效果趋近于极限

(一)人机合一的理解

这里的“人”指的是教师,“机”指的是教学媒体。人机合一就是教师能够良好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教学过程发挥得淋漓尽致,弥补传统教学的种种缺陷,延伸传统教学的种种优势,使教学达到完美。

(二)人机合一的难点

要做到人机合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人的主动性比较强,很难控制。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教师的传统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对某些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一直持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有些教师即使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媒体的优越性并将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他们并不能恰当、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有时甚至盲目滥用,根本不考虑有没有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能不能接受,也就更谈不上教学效率的提高了。在实际教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教师事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事情,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很难掌握和控制的。

(三)人机合一的合理实现

教学媒体不仅要满足教师各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方面的因素。因为教学媒体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工具,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的学习。所以,虽然教师对所使用的教学媒体有自主选择权,但他们也不能只凭主观判断,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外,更多地要把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师和教学媒体的协调合作来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服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征,而每个学生又有各自学习的个性特征。

教学媒体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由于它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可随意选择的,所以要使教师和教学能够有效结合还需要符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原则,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非任何一门(节)课都需要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度地使用,要恰当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特长和教师的教学经验。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重视教学质量的环境下,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需不断总结经验,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努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益,发挥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教育现代化。对教学媒体的正确使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学会的,多媒体教学和多维教学有效地结合需要教师多年不断地探索发现、总结学习才能达到效果,而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媒体的日益发展对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媒体知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师关于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评价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外,国家和社会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高对教学媒体的重视程度,尽快让先进的教学媒体在各级各类的院校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设计出更多符合各种教学和学习的资源等等。

参照文献:

[1]马华东.多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2]傅道春.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

[3]朱绍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

[4]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24日,第2版.

[5]李利生.对生理学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

[6]李学农.多媒体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探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

第5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关键词 网络教育,计算机教育,Internet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这代大学生几乎都是80年的一代,在中小学很少有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但是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我们可以知道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火热开展,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也在酝酿新的改革方向。计算机教育是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通过两年研究生学习,我感到了发展网络教育的重要性。早就有专家说过,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那网络呢?网络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我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有利工具,尤其在现在的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因此网络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地位应该是非常高的,加强网络教育也是真个社会所必须的。

2 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必要性

2.1 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2.1.1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可以追溯到80年代,1982年原教育部作出决定:就在清华、北大和北师大等5所大学的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教育的起源。[1]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至今,可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之为“计算机课程”(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大致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计算机课程主要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为核心(主要内容是BASIC编程);到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的计算机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比掌握程序设计语言更为重要,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和Internet日益普及于是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而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称之为“信息技术课程”,时间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开展的一种比较好的模式,教育界对它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了。

由此看出,计算机教育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工具学习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又包括什么内容呢,是不是能够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来看,其中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很少,很少有专门开设有关internet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等章节。而在此时,我想到曾经盛行的“计算机文化”这一说法,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真的成为了一种文化,同时,internet网络也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文化,而文化是具有广泛性的,既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又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应用领域。教育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是计算机网络这种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网络教育的在其中的价值和地位,我们应该把网络文化潜藏在课程之中,而不是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些教学目标。

2.1.2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同样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从微机原理,语言程序设计,到计算机文化课程。但是由于近些年受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元化、专业化、低龄化的影响,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也需要改革了。[2]以前在大学里基本上开两个层面的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库Visual Foxpro等。显然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有所重复,但是技术含量却是不一样的。尤其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的不断深入普及,大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数也在迅速上升,但是他们到底又不会合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对网络的认识有多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很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大体一致,可以概括地说,[3]大学生上网基本上是根据自己需求利用网络资源,包括学习,工作,娱乐等,但是很少他们真正懂得网络知识的却不多,他们也只能在网络上提取现有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真伪,以及提取方式的快捷和安全性知识比较缺乏。所以说他们还不能够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缺乏对网络知识的系统掌握。

我自身也有此感受,自从上研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网络知识学习,我发现我以前在大学时只是被动地利用网络资源,而很少思考为什么会是那样,对网络的深层知识毫无所知,更不会防范和改变网络,这也表明我在大学时所受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局限性。从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感到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也应该有所改革了。

2.2 计算机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计算机教育的不足之处太多了,在本文我只是想说一点就是网络教育程度不够。

从上述中小学和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可知,计算机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从他们的课程设置来看,计算机网络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比例很小。这样会引起几个问题:

1)中小学生陷入网络游戏之中,无所事事;

2)大学生掉在网络海洋中,无法识别和提取有用的资源。

3)无法对付网络的有害性攻击,遇到问题手足无措。

由此看出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适应网络社会,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教育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它。

并且,从上面的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是个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是我认为,大学和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不能脱节,大学和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改革也是连在一起的,要改革必须同时改革,并且要合作改革,使计算机教育在人的教育过程中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因此大家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够,更不会使用利用网络这种工具。如果想把网络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我们必须掌握这些网络知识。

3 必须掌握的网络知识

进行网络教育就是为了掌握和应用网络知识,提高网络素养。知识是进行网络教育的基础,要想达到网络教育的目标就必须掌握网络知识。

1)中小学:在网络方面除了达到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外,我们还应该增加网络安全和防护方面的学习目标。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安排中写到:“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资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初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的基本概念(2)因特网以及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因特网上的其它应用(6)网页制作。”高中:“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通讯基础(2)因特网以及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网页制作。”

由此可看出,中小学对网络的学习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应用上,而在防范和安全上重视不够。而要对网络的防范和安全的掌握就必须深入学习网络的基本构架和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而这些在大学中尤其重要。

2)大学中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毕竟中小学学习的任务很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开设的网络课程也不可能太难,所以在大学中就必须在中学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对计算机网络要有个系统性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尤其网络协议模型中的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应该有一定的认识,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也没个电脑用者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我们现在基本上都用是windous操作系统,但是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一些DOS命令也是很重要的。[5]例如: ping,它是用来检查网络是否通畅或者网络连接速度的命令。作为一个生活在网络上的管理员或者黑客来说,ping命令是第一个必须掌握的DOS命令,它所利用的原理是这样的:网络上的机器都有唯一确定的IP地址,我们给目标IP地址发送一个数据包,对方就要返回一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包,根据返回的数据包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主机的存在,可以初步判断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等。

nbtstat ,该命令使用TCP/IP上的NetBIOS显示协议统计和当前TCP/IP连接,使用这个命令你可以得到远程主机的NETBIOS信息,比如用户名、所属的工作组、网卡的MAC地址等。

Tracert, 它是跟踪路由信息,使用此命令可以查出数据从本地机器传输到目标主机所经过的所有途径,这对我们了解网络布局和结构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还有Netstat net,at,telnet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命令,并且很容易掌握,对我们使用网络很有帮助。

当然,只有网络知识是不够的,也要结合实践,否则也是徒劳的。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具体的掌握网络知识,或者说进行网络教育的几种途径。

4 开展网络教育的途径

1)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课和课程整合,是教与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学习不够。因此,信息技术课是基础,在信息技术课中多加入些网络知识课程,对课程整合的实施和学生网络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

2)大学中更要开设网络教育应用。在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会开设类似于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网络应用的课程,但是一些文科专业却几乎没有该课程,我认为该课程应该作为一门公共课来开设。在大学中,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网络应用同样重要,都应该成为必修公共课,而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库)类的就可以作为选修,有兴趣和必要的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即可。

3)大学中学生自学是种很好的方式,普及计算机,使每个学生都有台电脑,他就会遇到很多网络问题,这种在任务驱动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网络知识。

4)业余时间开展一些网络知识竞赛来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6]比如2001年北京举行了学生网络应用挑战赛,本赛旨在通过比赛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建设校园网络文明,对推动网络普及、应用以及规范网络文明产生巨大作用。像这样的活动我们在中学和高校都可以适当地开展,这对网络教育的普及会有很大影响。

5)很多培训班开设也是不错的学习方法,使那些优秀或者对网络编程有兴趣的,更加深入的学习。或者在职工作者和成人学习者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学习网络知识。

5 结束语

总之,网络已不是专业人士的专有特长,而是一种社会文化,每个人都须具备的素养。在这个信息社会,没有网络,不懂网络,我们进行工作和学习都会遇到困难或者麻烦,会使我们的人生道路很艰辛。教育是培养人的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地对社会尽到了责任。

参考文献

[1] 何可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通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 北京外国语大学计算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计算中心

[3] 张森.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计算机教育,2005年第10期

[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第6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关键词:中职校;病理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06-02

一、病理学学科简述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体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来揭示疾病产生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还与人体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关系紧密,并为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尤其是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当今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无可替代。

病理学的学科内容比较繁杂,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学生记忆起来不容易,特别是对于底子比较薄、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尤其困难,甚至会有很多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其对病理学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病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课堂效果,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种技能。

二、当前中职校病理学教学困境

1.学情分析不足。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本身,忽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看不到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问题学生较多;看到不到这些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叛逆期”,他们心理敏感、目标模糊、自制力较差、缺乏耐心,对书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兴趣,对自我缺乏长远规划;看不到这些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实际讲课时,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能彻底“备透”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不能仅凭“一厢情愿”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

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病理学学科内容特点的限制,教师在教授病理学课程时往往采用以往的授课模式,易导致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出现了“重理论,轻临床”的一只脚走路的现象,教学效果很差。病理学是一门临床基础科学,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结合临床实践,多选用一些经典的病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中复杂而抽象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概念,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缺乏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常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学生听的非常吃力,这是导致中职病理学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病理学对学生而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内容深奥、抽象晦涩,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容易感觉枯燥乏味、难懂、难学,甚至非常吃力。因此,学生对其学习往往缺乏应有的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上课时候非常消极被动,对老师的提问、授课缺乏应有的响应,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作业、考试停留在应付的层面,这些因素严重影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精心加工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规定,中职病理学课时大致50左右学时,面对庞大的病理学内容,需要精简内容,讲重点、难点,所以一个科学合理的内容编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深度加工教材,内容上科学取舍,合理编排。如教师可以把全书的教学重点定在肿瘤、《炎症》和传染病等几部分,这几章是全书的重点,而且临床表现上炎症和肿瘤较为常见。对那些抽象描述的概念(含疾病的发生机制),如槟榔肝、巧克力囊肿、一些常见的疾病的演变和转归过程等教师要尽可能的结合临床,采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概念、理论和原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时候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结构到功能,按部就班展开,将前后交错互相牵连而引起的混乱尽可能降到最低水平。

2.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病理学的内容抽象而复杂,中职学生在学习期来感到非常吃力,长久下去,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常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1]。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投其所好,例如对护理学生可强调某种疾病的病因及病变对机体整体带来的各种影响;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突出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尝试引导学生用病理知识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检验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强调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引导学生注意联系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因为最早期的病变发生于分子水平,常有生物化学和酶类的改变[2]。另外在案例的选取时要照顾到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的事实,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病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如以讲授皮肤烫伤为例,教师可以从病人出现水疱、脱皮、肉芽生长的过程等开始,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损伤的缘由、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功能和形态。

此外,在病理学教学中,作为教师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每节课重点、难点,熟练地驾驭教材,搞清每一个知识点外,还要认真了解学生,要熟知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使学生有厌学变得乐学、好学、善学。

3.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好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一,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教师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可以按照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方法,结合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如在讲授尿常规检测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人一天的正常尿量是多少吗?你认为什么样的尿液是不正常的?那些病人需要做尿常规检查?”在讲到免疫排斥时,可以联系到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在讲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可以提问,“用绳子紧紧勒住手指,手指末端会怎么样?”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老师确定授课时的重点、难点内容及讲解的深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二,对比、归纳式教学。这是一种要求前后内容联系记忆的方法,比如在讲到抗体的分类时,提示学生考虑抗原的分类,那么学生就很自然地可以根据抗原的分类列出抗体的分类,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式教学。比如在讲到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时,如果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模式图说出其组成,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效果就比教师一条条地列出来要好得多,这样学生参与了,动脑子了,自然印象也就深刻了。第三,讨论式教学。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2~3次小组讨论,每组15~20人。小组讨论是帮助同学理解难点,理清头绪,跨出误区,锻炼思维的较好的教学形式,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慢慢地养成查阅、收集资料的习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反映很好,认为“经过自己组织过的东西,理解深刻,记得牢固”。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多向思维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养成[3]。其次,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制作包含大量照片、图片、动画和重要内容提示的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克服了教师在讲解上的缺憾,同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大信息量,使枯燥的基础理论学习变得丰富生动,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但是,授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并非是照着幻灯片一字不漏地念下去,而应该是在课件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细致的阐述,使学生理解和接受。

为此,教师要精心准备课件,不仅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图片库、实验操作库、专业动态、专业词汇库、病理学成果介绍、交流信箱等内容。这样方便学生随时通过网络浏览课件内容和链接相关病理学网站,了解病理学新动态,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姚俊霞,张晖.针对不同专业及层次学生病理学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53-354.

第7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未来课堂研究关键词谱

通过前面我们对于未来课堂内涵、架构、模型、定位与特性、互动等的讨论,已基本清楚了未来课堂应体现人性化(空间舒适)、装备齐全(设备先进)、操控便利(运用自如)、资源丰富(充分满足)、交互实时(流畅及时)、教学灵活(形式多样)等特征。依据我们对未来课堂的项目研究与文献梳理,基本可以勾画出未来课堂研究的关键词谱(如图1)。该词谱从核心、目标、特征、途径四层概括了未来课堂研究中应关注的一些关键词,这张词谱不仅能为我们进行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评价一个未来课堂设计成功与否的参考依据之一。

正如前面我们在对未来课堂进行界定的时候已经提及未来课堂是作为一种面向未来人才培养,以互动为核心,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人的自由与发展的教学环境与活动。未来课堂包括物理形态的课堂和心理形态的课堂。所以未来课堂的研究应该包括这两种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域之一,教育技术研究范畴的界定同样对未来课堂研究内容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课堂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物理和心理两种形态课堂的创建、应用与管理(如下页图2)。

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理论上来讲,未来课堂主要包括两种形态课堂的创建、应用与管理的理论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组成要素之一的未来课堂,其设计与应用需要有相关的理论指导。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既需要研究未来课堂设计的自身基本理论,也需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环境设计学、声学及光学等方面的理论,目标在于通过基本理论和相关理论的研究,指导我们的实践,建构体现和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未来课堂。

未来课堂的创建主要包含课堂的物理架构(空间设计)研究。未来课堂既包括物理形态的课堂,也包括心理形态的课堂,而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载体,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物理形态的课堂更应受到关注,这也是教育技术研究者更有所作为的领域。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未来课堂的空间设计,设备配置,声、光、电的设计,包括无线网络的配置,投影及显示屏幕的设计等。

未来课堂研究的应用范畴主要包含未来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与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作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实施的主要阵地,未来课堂在设计理念上有别于传统课堂,需要创新和重构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适合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教与学的方式也是教育技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课题。此外,互动是未来课堂设计理念的核心,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1]西方学者克林伯格也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通过对话,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2]因此未来课堂从物理空间设计、设备功能配置以及教与学活动的选择上都应体现出互动。

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包括:教与学主体与课堂设备、设备与设备、主体与主体之间(包括教学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课堂内的主体与课堂外主体之间),主体与资源之间的交互等。未来课堂的人本性、开放性、混合性等特性的体现需要研究适应于不同学习与教学状态下的互动。

未来课堂研究的管理范畴应主要研究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的规范和标准,是教学场所或教学活动的体现。未来课堂并不是凭空臆想出的虚无缥缈的事物,它是在针对当前课堂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其设计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环境设计,尤其是物理架构的设计需要有相应的设计与应用的规范和标准,这个规范和标准的研究有助于将未来课堂的研究规范化,有利于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进行推广。

而从实践层面,实践研究更是未来课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的事物、新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创建、应用与管理的理论应用于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上,同时也需要借助已经构建的未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学科性质的课程,不同层级的学习者在未来课堂中的学习特点,从质性和量化两方面来研究未来课堂设计和应用的实际效果。

美国未来学家乔治·伦纳德(1968)设想未来的小学将是一个自由、开放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尽管伦纳德的理想化预想尚未实现,但他预见到了未来学校有许多将要实现的要素。在未来的校园里,每个儿童都有个别化的教育计划(1975年为特殊需求学习者提供法律依据)和要求课程中包含人际交往、心理活动、体育运动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学习体验。而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建议在一些试验学校实施。他希望学生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输入装置与投影显示屏进行交互,达到学习基本技能并同时提高多方面的智能之目的。课程学习内容来自交叉矩阵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从“普通文化数据库”任意检索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可视屏幕与其他学生交流。伦纳德的设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包括面对面的和以媒体为中介的各种活动,涉及智力、运动、艺术、精神和道德的学习体验。[3]技术和教学方面的新近发展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增添了新的想象空间。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的理想和期待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可以促使每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为此,教育必须提供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教育帮助每个人掌握批判性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开展有效合作的团队工作方式、跨文化的理解、采用不同媒介方式与不同人沟通的方式、达到高水平的数字化素养、根据需要不断学习的能力。②可以实现每个人的天赋才能。在今天,这一点具体化为:在责任地控制新技术滥用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顺应时展的需求去发掘每个人潜在的天赋才能。③可以使每个人履行其公民的职责。在今天则表现为:充分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参与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在注意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同时,增强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④可以使传统得以继承、延续与发展,通过教育,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将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4]

学生与专家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作为教与学实施的主要场所之一,未来课堂应为学习者这个主体而建,要建构未来课堂的功能模型,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们心目中的“未来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张玉彬等人于2009年3~5月对广东省深圳市5所公办学校(初中3所,高中2所)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5]调查内容为“你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什么”,答案选项包括下表中的8中类型,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不难发现学生心目中理想课堂依次是“有趣、快乐的”“自由、开放的”“思考、探索的”,“平等、互动的”“有趣、快乐、自由、开放、平等、互动、思考、探索”是学生对理想课堂的主要要求。而其中出现最多的十个词汇依次是:互动、兴趣、活跃、活动、启发、轻松、生活、平等、实践、讨论。可见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是能够实现自我、积极参与、民主平等、寓教于乐、充满激情和快乐的课堂。

基于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又采用了专家意见征询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了解当前在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心理学等领域专家对于未来课堂的认识,藉此构建未来课堂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未来课堂的定位和特性。在专家意见征询方面,我们对22名专家进行了两轮意见征询。在这22名专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华东地区11人,华南地区4人,华中地区2人,华北地区4人,西南地区1人;专业领域涉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和心理学。

在第一次专家意见征询之前,我们初步拟定了教室设计理念维度、目标维度、教与学模式维度、空间形式维度和技术支撑五个维度,并对每个维度进行了内容细分和内容说明描述,对设定的维度和内容细分及说明向专家进行了意见征询,征询方法采用“非常赞同、基本赞同、一般、基本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五级,并留有专家修改意见栏。

第一轮意见征询反馈回来以后,笔者对第一轮回收的专家意见征询信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在第二轮征询意见信中主要对未来课堂设计的理念维度进行指标调整,并对指标进行细化,细化到可以操作的层面,以此形成第二轮的专家意见征询信。

为保证所建未来课堂模型的可操作性,根据第一轮意见征询专家建议,本课题所设计的未来课堂主要面向中小学(普教,不含职教专业教室)学校教育常规课堂,设计理念主要从围绕未来课堂设计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学习,以及体现室内空间设计新理念三个维度进行。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我们针对调整后的三个维度进行了二级指标划分,并对二级指标再进行了细化和内容说明。在对返回的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信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专家们对修改后的指标和细化指标达成了较高的一致度,也对部分指标细化及细化说明提出了修改意见,基于两轮专家意见征询信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和我们先前对当前学生对于未来课堂的内容分析,构建了未来课堂理论模型(如下页图3)。

从理论上讲,未来课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其应该是通过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学习与社会化学习两种途径来实现,未来课堂具体表现的就是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的环境和活动,并能符合和体现未来空间设计的新理念。在促进个体学习方面,其设计理念的重点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未来课堂环境应利于学习者进入学习状态。②未来课堂能为学习者学习提供便利、便捷的学习支持。③未来课堂的环境和活动应能满足学生面向21世纪技能中个体技能的培养。

未来课堂研究的关键技术

就目前而言,未来课堂构建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普适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分布式伺候计算技术以及智能空间技术等,普适计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论文中都有所论及,本文主要简述以下三种技术基础。

1.分布式伺候计算技术

“分布式”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环境分布。在此环境中,计算机将嵌入到环境的各种设备中,甚至可穿戴在人身上。这时无需且无法区分所使用的是哪一台计算机,而是由整个分布式环境主动地为用户提供计算机服务,也就是说用户是在一个“交互空间”中使用计算机并得到计算服务。②服务分布。在信息时代中,计算机的根本作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媒介。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得在地理上分布较广、在时间上不同步的多个用户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这时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也就是以人—计算机—人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

“侍候式”[6](attentive or self-aware)则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中使用计算机时,计算机不是被动地等待用户的命令,而是能觉察到交互的上下文(context awareness),主动地适应用户的特殊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基于上下文的服务、基于生物特征的用户身份鉴别、识别用户的动作和意图甚至情绪并主动地做出响应、记忆用户的工作日程和作息时间表,习惯和爱好,以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自适应的服务。

2.交互式电子白板或电子黑板技术

交互式电子白板或黑板是一种输入输出设备,成为人(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智能平台。它集书写、记忆、储存、控制、演示以及打印等功能于一体,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实用性。教学中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组媒体组合,其核心组件是电子白板、投影仪和计算机三者循环相连;而感应笔、打印机和存储器是该组合中的重要附件。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除了具备一般计算机的投影显示功能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功能:①直接板书。可以使用电子感应笔直接在电子白板上板书,随时保存,方便教师课后整理、打包,循环使用。同时,调用电子白板上不同的色彩进行板书可以增强教学效果。②电子备注,强调重点。③随时调用各种资源。教师备课时可以调用各种数字资源,如图像、视频剪辑,或者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生成这些材料。甚至可以直接进入网上的在线资源。④模板化、程式化。电子白板软件本身所提供的一些模板(如方格纸、乐谱格等)或图示框架(如生产流程图、头脑自由联想模板等)等可以使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方便有效地进行相关工作,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做到这一点。[7]⑤可视功能。根据教学需要,这一功能可以通过点击按钮来实现,如转动、跳动、成像等,还可以录音、配音。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如讲故事、讲授抽象的语法时态等) 具有可视性和现场感,学生容易理解和牢固掌握。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整合了普通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又具备更加强大的交互功能。因此,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信息技术环境,可以灵活调用教学中的各种媒体资源,支持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日前常见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其强大的交互性尤其适合课堂教学的半开放结构和多种交互的需求,同时在教学中凸显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无缝连接”。[8]

3.智能空间技术

智能空间(SmartSpace)是“一个嵌入了计算、信息设备和多模态的传感器的工作空间,其目的是使用户能非常方便地在其中访问信息和获得计算机的服务来高效地进行单独工作和与他人的协同工作”。[9]智能空间是普适计算的两个本质特征在房间、建筑尺度上的集中体现,其具体表现为:智能空间的整个空间成为一个连续立体的交互通道,同时嵌入的计算系统可以充分识别和利用空间中的上下文,体现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智能空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游牧服务(Cyber Foraging),指用户携带入空间的无线手持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其周围基础设施中的资源相对较丰富的设备的能力,同时其上运行的模块也可以与空间中的其他模块进行交互和协作以使用户获得与当地空间相关的各种服务。智能空间的交互通道是“立体、连续的”,意味着人们不需要特地去往一个位置接受计算机服务,同时计算系统是隐藏的,并大量运用多模态感知交互技术和觉察上下文技术,使得人们在获得计算服务时无需明确意识空间中计算系统的存在。[10]

展望

从上述对未来课堂研究之关键的讨论,基本可以认为:目前正在研究或初步投入使用的未来课堂都存在各自的特点,有侧重于环境设计的、设备集成控制的、课堂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实录的以及教学过程智能化的等。总体而言,未来课堂重点将体现在环境舒适、设备齐全、功能多样,交互充分、资源丰富、教学灵活等方面。

另外,未来课堂的大小适度通常以容纳20~30人为佳,便于组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方便师生、生生、界面之间的交互。教室里安装有无线网络,形成泛在的计算环境,方便师生便携设备的无线接入。教室的照明、温度等环境可以根据外在的环境变化进行智能控制,使照明和温度处于一个最合适的水平;教师进入教室后,教室的设备就会自动调整到讲课教师预先设定的状态,学生进入教室后,课桌椅都会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偏好来调节。教室的讲台不一定是长方形的,可以像舞台一样,上面安装有各种模拟设备,利于教师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无需通过控制面板来完成,可以通过语音、手势或者一个特定的动作,相应的设备就会做出反应。譬如,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讲课,无需走到讲台上,用语音就可以打开一个想让学习者观看的视音频资源。这样就将教师从空间上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活动本身。学生也无需固定在特定的桌椅上,他们也可以根据教与学活动的需要在教室中来回走动,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自由地板书。利用无线网络环境,未来课堂可以使远程学习者直接参与到现场的教学中,也可以随时与之交互。基于实录功能,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记录下来,甚至教师所用的课件,以及在课件上面的注释都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被存储下来,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在课堂中的应用,必将会改变课堂的结构和形式。目前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已经渐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一个新领域。[10]课堂的智能性也肯定是未来课堂的重要形式和特性之一,加强智能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堂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最终构建出一个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充分关注课堂主体自由发展的新型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敬汝.思想政治课堂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33-39.

[3]George L., Education and Ecstasy[M].New York, NY: Delacorte Press,1968.

[4]高文.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

[5]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2.

[6]徐光祐,史元春,等.将计算融入环境——认识无所不在的计算与智能环境[EB/OL].http://.cn/2001/back_issues/2112/1208a.asp[2012-09-11].

[7]张际平,等.交互电子白板原理与应用[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5.

[8]王龙.基于电子交互白板的日常课堂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34-36.

第8篇: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原理范文

一、旅游科技研究简述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科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旅游科技的作用、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旅游科技发展对策。不少学者对科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建立现代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商品、建设旅游服务体系、保障旅游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科技支撑[1];科技创造了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变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与政府的管理促销方式、促使旅游业规模加速扩展和产业竞争格局快速重组[2];在实践中,应对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难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部分学者对旅游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现代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深入;旅游科技创新的领域和重点主要包括旅游生产力要素、旅游服务与运营保障体系、旅游促销和管理[2];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值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3];当前国内旅游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旅游研发活动是在政府主导和扶持下进行的[4]。对于如何推进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学者们以广东、广西、浙江、贵州、海南、宜昌等地为例,以生态旅游、旅游安全、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循环经济、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化为重点,进行了探索,提出思想重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建议[5-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依托科技企业、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问题。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领域,旅游科技是旅游科学中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对旅游业引进、应用和创新科技的理论支撑不够。加强旅游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现实命题。

二、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

结合旅游企业的结构和行为特性,根据技术扩散与创新的一般原理,考虑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基础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在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推进旅游科技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多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旅游业涉及面广,可以与其他部门与行业共享资源;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科技与自主创新;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伴随技术转移与扩散;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要求提高科技含量,旅游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开始注重旅游信息化与人才培养;建设部门开展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各地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新疆、等地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多,科技人才有限,创新环境欠佳,技术能力较低;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数旅游企业科技应用意识不强,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有限;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旅游技术普适性不如东部地区强;生态系统脆弱而独特,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高;原生态民族村寨、自然遗产和历史遗址较多,科技应用需要创新思路。

(二)西部地区旅游科技发展中的扩散与创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新水平与旅游科技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科技兴旅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所谓技术扩散是指创新的技术在其它经济领域和更大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技术创新则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从经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重要的不在于技术创新的数量和本身价值,而在于这种创新性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规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对于某一地区经济或产业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经济系统或产业体系中的扩散效果[7]。在旅游业中,技术扩散是很重要的创新方式[8]。通过技术扩散和转移来获取所需技术,可以节省西部地区旅游企业的技术研发时间和费用,减少技术研发风险,缩短技术差距。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技术扩散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辅助,是一条符合西部实际的旅游科技发展道路。根据高新技术传播理论,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新技术本身、技术传播渠道、技术扩散所处的社会系统[9]。对于旅游业而言,组织特点和管理者的态度也是影响技术扩散和引进的重要因子[6]。在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政府行为和技术政策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鼓励旅游创新的产业政策,推广相关质量标准,配套补贴和减税措施,加强科研力量建设,加大培训力度[8]。旅游企业是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主体,应利用技术引进机会培养技术能力,强化机会识别、引进决策、技术实施、运营与改造四个环节的管理,增强学习能力,培育消化吸收、改进创新能力[10]。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连锁企业和“母体”依托型旅游企业则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机构设立关键技术研发或创新中心,并通过识别、调整、获取、创造、选择、实施、贯彻、学习、组织发展等策略不断提高创新管理能力[10]。此外,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在旅游科技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现状不能满足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兴旅中应该予以关注的重要方面。

(三)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路径选择鉴于以上理论分析,西部地区旅游科技的发展应采取分类推进的方法。对于通用性强的技术,如IT技术、GPS技术、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新能源技术、展陈技术等,宜采取引进扩散的策略;对于具有一定地域特殊要求的技术,如适用于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型旅游地的环境技术,宜在引进的基础上,利用本地的科研与技术力量加以移植型创新和本土化改造;对于地域特征明显、其他地区未有的技术,可以采取以本地研发力量为主、与其他地区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加以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部地区旅游科技发展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资源整合、示范带动的原则,构建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合作交流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在科技兴旅实践中,应制定积极的激励与约束政策,引导科技、教育、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结构形成合力,整合利用科技、环保、科研、建设、国土、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大自然协会、保护国际、自然之友等国际民间组织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培育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鼓励大型旅游集团和母体依托型旅游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旅游科技人才与先进技术应用培训,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中注意企业的技术水平,推行旅游环境、旅游服务与管理质量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认证,遴选一批旅游科技应用与创新示范企业,推进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数字化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推进旅游科技引进、扩散和创新。

三、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个案研究

云南省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旅游产业得到政府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就,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以云南省为例,对西部地区旅游业中科技应用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具有较好的典型性。

(一)云南省旅游科技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2000年4月,时任云南省科委主任的林文兰在谈到西部大开发时提出要依靠科技进行高质量的景点建设;同年6月,当时的副省长邵琪伟指出:云南旅游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云南旅游科技含量亟待提高。2003年,《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中提出实施科技兴旅战略。2004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云南旅游教育和科学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后来,配合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编制了《云南旅游业“科技兴旅”规划》。2008年8月,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提出转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方式,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根本改变总体创新能力落后的状况。近年来,科技兴旅的理念逐步受到旅游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重视,科技在云南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云南旅游政务网、旅游外宣网站(英、韩、泰文版)、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库、卫星账户、景区项目库系统、网络营销及12301旅游服务热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项目开发中逐步采用高科技展示文化内涵、建设娱乐项目,如世界恐龙谷的景观制造与互动娱乐、《云南映像》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演艺,以及溶洞通风设备与灯光照明技术等;旅游商品开发中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如植物精油、普洱茶膏、火山矿泥膜;低碳环保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如石林高科技生态旅游厕所、仙人洞荷塘水生植物净化与漂浮生态修复技术等。总体而言,云南省旅游科技应用与创新水平不高,区域与行业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中心城市水平相对较高,各州市水平较低;酒店、旅行社、景区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环节较低;遗产地和5A景区水平相对较高,其他旅游区(点)较低;具有第一、二产业依托的企业水平相对较高,其他企业较差;新建旅游企业水平相对较高,传统旅游企业水平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既与旅游企业力量弱小、认识有限、人才不足有关,也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适用技术不足、新技术研发力量薄弱有关。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科技兴旅”规划》实施效果不太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云南省旅游科技扩散与创新状况调研摸清云南省旅游科技扩散与创新状况,明确现有的科技扩散渠道与创新能力,是确立旅游科技发展路径的基础。在现阶段,云南省旅游领域应用的科技主要来自于外部引进,其次是自主创新。外部引进主要是技术较为成熟、市场化程度高的网络信息、智能管理、展示陈列、节能降耗领域的先进技术,如酒店房务管理软件、票务预定系统、旅游网站建设、景区门禁系统、太阳能路灯、餐厅点菜器、卡拉OK自助服务系统等。云南省新兴技术创造、新兴技术扩散、传统技术扩散、人员技能培养、技术发展水平、环境指数分别居于全国25、24、27、30、29、29位,科技创新能力落后[11]。这决定了旅游科技创新比重不大,但是具有一定潜力,其主体包括:(1)科研院所:与科技或旅游有关的科研机构,有的已经开展旅游业务,如中科院云南植物研究所;(2)高等院校: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设计、计算机与信息系统、自动化、新兴能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等专业的院校;(3)旅游企业:特别是具有第一二产业或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依托的新兴旅游企业,如华曦生态山庄(依托华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依托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藏龙酒店(依托香格里拉藏龙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此外,明确相关部门对于科技的需求状况,是确立旅游科技发展方向与战略的前提。经过初步访谈,云南省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各类旅游企业和第三方组织对于科技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下列领域:智慧景区建设技术、智能酒店建设技术、旅游电子商务技术、旅游娱乐设施建造技术、旅游展示陈列与解说技术、旅游安全监管与救援技术、旅游公共信息与查询技术、旅游电子政务技术、旅游网络营销技术、旅游行业智能化管理技术、旅游商品研发技术、卫星定位与自驾车导航技术、旅游远程教育培训技术、旅游资源保护技术、旅游低碳与环保技术、旅游生态恢复与建设技术,以及自助旅游服务系统、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溶洞、湿地、森林、地质公园)等。

(三)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路径与构想根据以上分析,云南省旅游科技应用状况亟待提高,旅游系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需求大于供给能力。因此,云南省推进旅游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外部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政府积极引导,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协调机制,调动科技部门和教研机构的力量。亦即,必须克服“大众观光旅游属服务行业,不需要科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需要高科技”等错误认识,在了解具体需求类型和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并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整合省内科技创新力量,引导其为旅游科技创新服务;促使旅游企业积极主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云南省在推进旅游科技发展、构建旅游科技支撑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1)制定《科技兴旅工作条例》,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2)建立旅游与科技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在云南省科技协会下成立旅游科技分会,征集与科技兴旅相关的科研与示范项目,定期举办研讨、考察与交流活动,整合旅游与科技部门的力量共同推进旅游科技发展;(3)云南省旅游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技术引进指南、技术创新指南、旅游科技理论研究指南,引导旅游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部门的工作方向;(4)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云南分院立项支持旅游科技引进、应用与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5)利用饭店、景区、旅行社、车船等行业协会的力量,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调研、引进和推广力度;(6)配合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昆明)举办旅游科技展览、交易与推广活动;(7)实施旅游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由省旅游局人事部门、培训中心和旅游院校共同负责,为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各类企业培养懂科技、能操作、会管理的专门人才;(8)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地区推进智慧景区、智能酒店、数字化旅游城市建设工作,先期在世界遗产地、5A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星级酒店开展试点,为其它地区和企业积累经验;(9)实施旅游低碳与环保技术推广工程,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开展工作,在5A景区、五星级酒店以及新建酒店、申报5A的景区中开展试点;(10)推进全省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工程,实施数字云南旅游营销网络建设工程,提升旅游部门的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11)实施旅游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工程,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院校或企业,成立旅游商品、旅游演艺、旅游设施、旅游软件研发基地,先期建设云南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进旅游商品创新与成果转化;(12)培育一批创新型旅游科技示范企业,实施旅游科技应用(创新)示范企业评选工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物质奖励;(13)推进旅游科技产学研合作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科技机构、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特别要重视发挥理工类、科技类院校的作用;(14)建议重点旅游城市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州)会商制度,共同推进旅游信息化、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