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地位
一、能提高小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表达上比较浅显,并且,在语言的选择和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也非常的形象、生动,所以,有别于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要能够有丰富准确的语言,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标准,吸引学生学习,引人入胜。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小学生能够掌握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让他们在以后的情感表达上也能有所提升。学生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学习到相应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总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对于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儿童文学作品还对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语言的表达还有故事情节的设定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故事内容的设定应该能够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活动和形象,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品德的设定也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思考文学故事中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接受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还有道德标准的树立,并且,一些文学作品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停地对故事充满幻想,才能让自己的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进步。
总之,让儿童文化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然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内容,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在对“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此大命题论述之先,我想先浅谈一下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范畴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两个大方面。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其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区别的,其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仅是“单一化”的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对社会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因为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向度”大多也是从事社会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因此,其语文的教学工作应该要考虑到“多维化”,更多的要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语文基础常识的掌握,更好的武装自己。其次,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整个社会中学生所需要加强的非常重大方面,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部分,当然也不仅仅是中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得以提高,使得他们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以下,我将对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结合,进行浅议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识,才可以谈及到素养的部分,才可以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基础。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对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有效“时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最重要应该以一个良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对课堂的基本文化常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是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之前也谈到过,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最紧要的也要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的文化常识,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的工作学习中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见识。因此,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基石。
二、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基本语文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应该如何做,在德行方面进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品德、素质。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课堂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这是学生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教师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台上台下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学习产生非常深远影响,所以无论是中职教师也好还是普通高中的教师也好,在做好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做一面良好的“镜子”。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总之,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思维的成熟度的培养
所谓的思维成熟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谈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纠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待,不仅仅要恪守旧式的“偶像”学说,更应该要养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便是学习思维的一大进步。谈及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语文教学可通过课堂讲授一些先进人物的典例来进行教学培养,告知学生于社会中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当然,思维成熟度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思维的成熟度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样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提升。终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基本文化常识培养、德育培养和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还需要不断的批评和指正,同样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双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及尝试[J].教育艺术.2008(01)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具有引领人生发展的功能。中学古诗经典诵读与教学,有助于我们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感染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人格,创造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板块――古诗词教学,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现代文教学不可替代的,加强中学生对古代经典诗句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增强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树立报国之志,如杨炯的《从军行》和岳飞的《满江红》等。
(三)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增强认识,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忆江南》和曹操的《观沧海》等。
(四)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学会分辨人物的美丑、分析事件的善恶,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具有抽象概括、语言精练含蓄的特点,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先从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古诗入手,如李白的《静夜思》、《送友人》及柳宗元的《江雪》。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通过描绘山村秋日傍晚的恬美景色,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意趣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美好意象交错连缀,组成了一幅恬美的山居秋暝图。学生学了此诗,自然会感觉到古诗如此美好,想学古诗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课堂教学
大纲中安排的古诗词要按要求授课,除此之外,我还在每节语文课前拿出5分钟专门进行古诗词训练,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诵读活动,如表演读、赛读等,变枯燥的背诵为欢快的记忆,
(三)课外补充
要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晨读十分钟、课外活动十分钟学习古诗词,升旗时在国旗下演讲,平时抓瞬间“因地制宜”也可以训练。如两位学生闹矛盾,在解决矛盾时可以引用曹植的《七步诗》,从而既化解矛盾,又学习古诗。再如,当看到春天美好的风光,我随口吟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学生见景物也随口吟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美景配对活动,既能让学生理解古诗,提高应用古诗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移情于家乡的山水风光,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寓操行评定中体味
学生的操行评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表现作出科学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肯定自己,发扬优点,承认缺点,克服弱点,纠正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偏差,促进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操行评定中插上一两句古诗词,就别有一番风味,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给学生评语时,就借鉴这样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写给满怀壮志的学生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应惜少年时”是写给贪玩不珍惜时间的学生的。
总之,三年来我运用古诗词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感到,古诗词教育贯穿德育教育始终,从课内到课外,从活动设计开展到总结评比、国旗下演讲到操行评定,时时处处都可进行,让学生在接受中华古诗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汲取德育养分,在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高职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5-1人文教育的对教育定位:可以理解为关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教育也就丧失了他本意.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其本质就是培养会说话的机器.音乐作为一种人文艺术、社会艺术会渗透到各个社会环境氛围中。我国古代先贤孔子就提出这样的理念:“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以礼乐”;他把音乐列为“六艺”课程的第二位;他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确实音乐可以从整体上参与到其他各种素质的构建之中并产生积极效应,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一下音乐与高职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
一、 音乐与高职生的文化素质
教育家董仲舒对音乐的论述是: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从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所崇尚的“琴、棋、书、画”,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音乐作用的认识。虽然音乐并不等于其他的文化领域和课程,但音乐却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一把钥匙。浩瀚的音乐世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风景画卷。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都浓缩在了袅袅乐音之中。对于学校的音乐教学而言,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将声音、乐谱、听觉、视觉及时转换,为音乐学习创设情境,以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扩充知识容量,为各学科间知识含量的有机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音乐与高职生的思想素质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过:“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众所周知,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之一。他通过声音塑造感性形象来感染人从而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使听者的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发展。国外有句名言:“热爱音乐的孩子决没有坏孩子。”虽然可能有些武断,却充分肯定了音乐对塑造人的思想素质的重要意义。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学习、欣赏本国的民族音乐。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 音乐与高职生的心理素质
音乐是优美、抒情、和谐的。它为我们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我们的发散式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感。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用某些旋律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在国外心理治疗中。经常会使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帮助解决病人心理上的问题。起到安抚、平缓情绪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证明音乐在治疗疾病时所能起到极为积极的辅助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某种乐器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对他们各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练琴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和恒心,在舞台上表演更是训练他们良好心态的绝佳机会,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各种音乐的不同审美感受,有利于促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使人格得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挥音乐教学的优势和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四、 音乐与高职生的审美素质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各种音乐语言来塑音乐艺术形象,抒发词曲作者的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各种真实情感的。“创新能力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音乐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可塑性决定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必定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欣赏音乐还是表现音乐,每个人都会对作品进行不同的审美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联想和想象,包含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这些都是创造之母和创新之源。可以这么说,创造性思维是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如果离开它,将会失去艺术的魅力与灵魂。
总之,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使其获得一种工具性价值。但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技能的工具性而将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都当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就会导致人自身的工具化、异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以人文性为本质特征的音乐教育理当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淼根.素质教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诠释与应用[J].理论界,2008,(11).
[2]沈薇.浅谈音乐与人素质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8,(05).
浅谈 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培养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始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个性化素质教育,“文学素养”进一步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本文综合了近年以来教育界对“文学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并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实行文学教育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参考。
一、文学素养的定义
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问题逐渐得到越练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说到底,它与人的其他素养一样,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培养起来。
二、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目前,研究者对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明确的阐述。首先,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其次,语文教育如果没有了文学教育,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失败。再次,语文特别适合承担审美教育的任务。同时,语文作为重要学科,贯彻整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学习阶段,而且,就艺术类型来说,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把文学教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情感德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无疑值得继承、发扬。
2、现代研究者指出: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3、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主题的时代美和永恒美;欣赏辨析文章,深化理解认识;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4、随着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被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涉及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直接促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对培养文学素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培养文学素养的实践经验
1、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文学素养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2、只有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
3、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要实现这样的文学教育,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是先决条件,文学鉴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诉诸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4、阅读是培养文学素养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中国的语文教育自古就是偏重读写的教育,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阅读可以使学生正确的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能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
四、因材施教,培养文学素养
1、基于中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广大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文学实践中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2、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3、在教学中强化说写实践,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进行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有用,用需好学。李正宣在《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中提到: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写。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习写字,二是练习写文章。而这样的传统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4、太原市东山煤矿中学的课题研究成果《活化教材思想创新读写思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模式构建》介绍了三种实践方案:1、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实施单元整合基础上的读写结合;2、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3、以教材为辐射点,设计专题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这些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对更快、更好的培养文学素养做了有益的探索。
五、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教育界对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还不在主流地位,社会甚至部分教师对文学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
主要表现是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4、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淡化和失落,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5、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因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做了专门的阐述。指出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影响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故此,教师要转变文学观念、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要把教师的文学教育同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这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1.明确英语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界就存在很多问题争执不下,其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大多数学校开始实施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全民英语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英语课堂发挥最大的价值。依据目前的状况来看,实用主义风气盛行,人们都开始意识到法律、经济等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却开始怀疑文学课堂的价值。从英语水平功能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字面意思、理论推断、批判手法以及鉴赏方法方面英文的阅读。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还要重视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其中主要有剖析、表现以及谈论不同层级,英语文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从文学素养和鉴赏情趣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英语文学主要是向中国学生介绍英语国家长期的本土风情和文化遗产,通过不同经典书籍和刊物的阅读,长我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明传统,从而体会相关国家人民的精神领域和生活情趣。其实,《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规定,英语文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培育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基本功,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文化批判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英语文学的研究力度,创造出文学界的新辉煌。
2.冲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和约束
S着世界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给英语文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英语文学研究寻求出新的探究路径,让英语文学研究人员在更科学的道路上查找英语的内在含义,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接收英语文学研究信息,从而全方位进行英语文学研究。同时,最近几年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多频率出现在大荧幕上面,扩展了英语文学作品的普及范围,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英语文学作品,感受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语文学习态度 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是高中必修科目,作为传授母语知识及传承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科目,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人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所以,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现状分析
语文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根据前期的经验形成的可以持久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的稳定的内部状态,它一般由认知、情感及行为这三方面组成。
1.1对语文的认知情况。
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清楚学习语文对于自己十分重要,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出于高考而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对于语文真正的重要性所在却没有清楚地认识。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该以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等。很显然,学生对语文重要性的理解过于片面及单一。
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语文感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语文,而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成绩下滑。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1.2语文学习的情感情况。
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是被优秀的文章作品吸引,而语文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更易被教师生动的授课及轻松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主要还是通过对课文及文章的理解和吸收,虽然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靠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对语文学习的不同要素的不同情感态度,显然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有着深刻影响。
1.3语文学习行为习惯情况。
在对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说明对语文有一定的轻视;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也是影响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仍有一部分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是单纯追求速度,忽略文章本身的情感内涵,这种粗放式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及探究的精神才能保证语文能力的提高。
2.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的具体措施
2.1给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重要前提,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程独特的吸引力及特点,改变学生一蹴而就的想法态度;引导学生内化学习目标,设立阶段性目标,在实现阶段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适当奖励与惩罚,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不该犯的错误要给予适当惩罚;指导学生学会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公平恰当的评价,帮助指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内在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对败因进行反思总结及改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提高自我的内驱力,使学生在积极努力的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2.2打造魅力课堂,培养语文学习情感。
语文的课堂教学环节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课堂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提升课堂魅力应该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入手。
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为学生服务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成长,提升自我修养,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发挥教材的魅力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欣赏解读文章的方法,使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华,让学生体会到品读文章的乐趣,发掘出文章中对生活、情感、美的感悟,引发学生共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阅读、写作、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3发掘语文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校应该在课内课外发掘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能把语文真正用于生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纸质或者音像媒体等媒介上学习语文,利用这些便捷的媒介,如:杂志、报纸、电视、网络等找出优秀的语文资料进行课外拓展,充实自己的语文知识库。学校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应用语文知识。
3.结语
培养高中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态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系统性目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各方付出积极的努力实现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更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及中国文明的发展。希望本文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能为此目标的实现出一点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雷居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2):298.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习动机;现状;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56-01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中职生的语文基础普遍不好,难以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目的是学会一技之长,难以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走上社会的中职生却发现,语文素养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甚至成为他们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动机迫在眉睫,这应当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的现状
语文学科的学习动机指的是,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倾向。影响这一动力倾向的原因有学生兴趣、学习需要、预期获益情况和客观需要、文化影响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探究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现状,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随机抽取50个对象做了一个小调查。从调查结果可知,中职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强,对语文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占到了被调查总人数的58%,甚至有20%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持厌恶态度。在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态度上,共有34%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一般或者是不重要。而认为自己的语文基础非常好和可以的人数明显超过预期,高达总人数的44%。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知,中职学生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重要性一般或者不重要,更有些学生明显高估自己的语文素养。总的来说,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状态令人堪忧。
二、改善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的措施
1. 改善中职语文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件事情非常有趣的时候,学生从内心深处才会产生了解和学习的动机。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师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死记硬本,学生自然难以产生兴趣。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除了工具属性,还有人文属性。好的文章,能够熏陶人的情怀、提高人的品格,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语言的优美和意境的深远。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优秀的一面,鼓励他们经常阅读和写作,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乐趣。课后作业布置的也要有层次,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2. 告知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让学生重视语文
动机的一个重要含义便是有用,或者说是有价值。教师可利用课堂机会告知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尤其要举例说明。如讲述中职生在社会中的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语文知识,并举例说明中职生在社会上因为缺乏语文知识而碰壁的案例。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中职语文是他们必须认真学习的一门科目,这样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自然会重视学习语文学科了。
3. 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语文基础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有些学生明显高估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他们自然认为自己无须认真学习,这是一种典型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告知其语文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或者测试让学生了解学会中职语文应该掌握哪些技能。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基础后,会有所改变,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在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语文基础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文学大师的学习过程或让学生挑战一些较难的语文试题,让他们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总之,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4.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改变教学节奏
研究发现,学生的最佳学习动机与所学内容难度有关。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该与其所学内容难度相适应。在学习文言文时,当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在高水平的时候,教师可暗示学生:“接下来,我们学习的内容非常重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难。当然,如果你聪明而且认真学习的话,还是可以学会的。”经过这一番暗示,学生会认为所学内容非常有挑战性,而且当他们掌握之后,会获得较大的成就感。而在学习较为简单的内容时,教师可告诉学生教学进度可能较快,不认真学习的话会跟不上进度。这样,让学生时刻保持紧张,能提高其学习动机。
三、总结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兴趣缺乏、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缺乏了解、学习基础差和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等因素影响,缺乏中职语文的学习动机。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从课堂氛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效果。当然,学习动机的激发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付之以耐心、持之以恒心,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2002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
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
培训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
[3]王静敏.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世纪桥,2013,0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