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保投资 宏观经济 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5)04(a)-0102-01
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近些年来越来与收到国家的人民群众的重视,而环保投资就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环保投资对于保证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提高环境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近些年来一直在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随着国家相继出台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环保投资自身增长的幅度和速度也得到了更快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环保投资的进一步增大,但从最近几年的增长幅度情况来看环保投资并未实现与经济增长相同步,相比于工业增加值、社会财政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的增长速度而言,环保投资的增速相对较慢,增长变化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文中就针对环保投资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促进环保投资金额的增长进行如下的分析。
1 环保投资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联
1.1 与财政收入的关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每年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年增长率大约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相比之下,环保投资增长率的波动就比较大,受到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环保投资所用金额占据财政总资金比较较小造成的。我国每年从财政资金中想环保投资的拨款的数额每年差距并不大,即便是财政收入增长这一份额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环保投资和财政收入之间的联系性较小。
1.2 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联
通过近些年来我国环保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对比发现,二者存在比较大的关联,环保投资的增长率随着我国GDP的提升发生了巨大的波动,在GDP提高比较明显的几个年份,环保投资的增长率也比较大,反之,环保投资本身的增长速率随着GDP的下滑也发生了大幅度的下调。
1.3 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
据调查显示,环保投资受到社会固定资产拨款的投资金额比重大约在3%左右,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关系相类似,固定资产投资近些年来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很好地带动环保投资金额的进一步提升,甚至增幅速度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这主要还是因为占有比重相对较低造成的,充分说明了投保投资并不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环保投资的欠账极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拉大。最近20年,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超越环保投保投资,而且差距随着每一年进一步拉大,但由于当前我国环保问题严峻,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发展又十分迅猛,国家开始注重污染减排工作的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利于未来社会固定资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2 推进环保投资金额增长的具体对策
2.1 加强引导社会、企业资本注入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
实现环保投资金额的增长,离不开社会、企业资本注入的引导,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向地方的企业和社会群体制定优惠的政策,例如给予一些用电价格的优惠以及治污设施的种种优惠,此外,还可以通过向从事环境公共产品相关企业提供税前的还债、还贷措施,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地方社会群体投入相应的资金。我国在这方面相比于西方的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从事污染防治的企业可以延长他们的还款期限、降低贷款的利率亦或是出台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于我国的具体收费制度需要进一步做出完善,通过使用方付费的形式来吸纳社会的资金。
2.2 建立环保投资持续增长、良性投资的合理机制
作为中央政府,应该能够在环境污染的减排问题上充分发挥和财权相互适应的权责,同时还需要构建与财权匹配的事权分配格局。此外,还应加大环境保护资金在新增财政中的比例,调拨一定数额的专项款,地方的各级政府要加大环保方面的财政预算,提升环保投资在整个政府预算中的比重,建立相对健全的财政转移制度,着重做好环境服务的均等化,弥补因为经济水平提升导致的环境质量及污染防治水平出现差异化的缺陷,确保基本的供给。对于石油方面的收益所得金额以及进出口的退税要调拨一定的款项用于污染的防治工程,建立专项用于环保的国家债券。针对环境的防治工作,对于不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专项的部署,成立专项资金,加大落实环境计划实行的力度,集中政府的财政资源,体现国家所具备的导向性。
2.3 构建环保投资内生增长的机制
对于环境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国家司法机关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现有的环保法进行适当的修正,加强政府在整个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体现的主导地位,建立适合当前发展形势的环保经费促增长机制。在构建财政增长与环境治理费用支出这一双联动的机制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1)要求地方政府的在进行环保资金的安排时要参照当季度、时期地方财政收入的涨幅情况,保证资金投入量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额度。(2)对于地方的新增财力,政府要积极鼓励其向环保投资方向进行资金的注入。(3)国家调拨的环保资金款项的具体数额要严格参照GDP的增长情况,资金要在整个GDP收入中占据相对固定、合理的比重。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保投资是保障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上涨,但对于环境防治的专门款项其投资的力度远远不能符合当前的具体实际需求。环保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这仍旧离不开政府部门对于一些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只有做好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评估,并在这一基础上对环保投资款项进行合理的调拨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问题的解决,这在今后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孟维华,诸大建,周新宏.资源消费弹性系数与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14-118.
[2] 张晓波.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4-16.
[3] 胡宏兵.中国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1999―2007年[J].山东经济,2007(6):74-78.
Abstract: To well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tock long-term invest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ck long-term invest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cision making of the stock inve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background,industrial status,management state and stock value, furthe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TOPSIS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long-term stock investment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to tackle the similar problems.
关键词: 股票投资;投资决策;层次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方法
Key words: stock investment;investment decision;AHP;TOPSIS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75-02
0 引言
企业投资决策,是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政策,综合考虑与投资项目有关的各类信息,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选择项目最优投资方案的过程。股票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以获取红利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配套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企业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的研究,以企业股票长期投资决策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股票长期投资问题的特点分析,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模型和基于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而通过示例说明了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
1 股票投资特点分析
股票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收益性、长期性和风险性:①收益性。进行股票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包括股票升值、股息和红利等在内的经济收益;②长期性。股票投资的长期性指的是,购入某项股票的同时意味着认可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认为反映该企业价值的股票价格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③风险性。股票投资的风险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和收益的变化,同时,股票投资的风险也受到股票市场本身波动性的影响,即使企业本身经营状况良好,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2 股票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股票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2.1 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政策等对股票价格走势影响很大,例如,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的时候,市场总体需求量大,有助于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反之,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或衰退期的时候,整个市场需求降低,企业利润减少,股票市场也会随之萎靡;又如,当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有助于促进股票价格的上升,反之,当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会抑制股票价格的上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对整个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属于股票投资决策的外部因素。
2.2 行业状况分析 行业状况主要包括行业的政策、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行业政策是政府对该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对行业的发展、行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组织等产生影响;如同经济周期理论一样,任何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全生命周期。一般而言,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盈利能力较强,而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企业盈利能力则比较弱;另外,行业内的竞争强度也是影响行业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环境中,垄断者容易获得超额利润,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参与主体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因此,行业竞争强度越高,该行业内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低,反之,行业竞争强度越低,企业股票价格相对较高。
2.3 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就影响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而言,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只是外部因素,而公司的经营状况才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尽管短期内股票价格可能由于投资者预期等因素背离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的股票价值,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必然是其价值的具体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由一系列财务指标反应,主要指标包括:
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将银行视为一部风险机器,银行不仅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还需要适当的将各种风险融合在金融产品进行二次加工。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因此,信用风险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中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和其他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少本经营”,著名的金融市场学家彼得・S・罗斯曾经指出,所谓的少本经营指的是少量金额的贷款违约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不足的情况,最终使其难以弥补冲销损失,严重的将会面临破产或是倒闭的风险。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调查来看,信用风险是现代社会导致银行破产的一项最重要原因。所以,设计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式对进一步优化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综述
Beaver(1966)对公司破产和信用风险分析展开了更具开创性的分析,使得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中,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方式一般包含:专家判断、判别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为了将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贷款违约率不容易进行数学变换的问题予以解决,因此将判别模型逐步引进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环节中。在对国内外相关的金融类和经济类的文献研究中来说,对于一个企业是否造成违约情况的判别模型,通常包含Logistic模型、贝叶斯判别分析模型和Probit模型等参数模型和神经网络等非参数模型。文中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就是企业是否会出现违约的风险,由于Logistic模型是现代判别模型中的重点方式,并且其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进行度量或是评价,因此,本文就将进一步对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通过适当的方法改进,增加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波动因素,构建起宏观经济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起全新的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构,首先应该构建起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系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信贷风险,Svoronos(2002)的研究中曾明确提出,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信用风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风险因素,占所有风险的一半以上,而其他风险分别所占的比例则比较小,其中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分别占30%和5%。所以,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主要风险形式,会受到借款人的行为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概括为两个方面:借款人(个人或企业)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一般情况下,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还包括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用意愿,对借款人可信程度的评定主要从企业素质和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几个环节入手。而宏观经济因素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则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活动过程中,对现阶段发展情况和对未来时期的总体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比如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等。华晓龙(2009)通过建立起宏观压力的测试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认为GDP、通货膨胀或紧缩是现在影响我国银行发展体系稳定的一项重要原因。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方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判别分析方式,并成为了度量企业违约风险的一种主要方法。传统判别分析法假设企业破产或是经营失效的概率需要遵循二项分布,这种假设方式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度量方式相对简陋,但是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这项假设方式进行优化,从而服从了Logistic的分布。自90年代以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逐步得到完善,使得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也更加完善,并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中逐步得到了发展。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践证明,Logistic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十分明显,且预测能力较强。在1977年,Martin在二十五个财务指标中选取了总资产、净利润率等八个基本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分别预测了公司破产和其违约的概率,并且通过和Z-Score模型、ZETA模型的最终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Logistic的预测结果仍然是最佳的。
但是,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模型方式还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在公司破产和违约风险判别过程中只选用了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没有对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考察,因此Logistic模型在对违约概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缺少精确度。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对需要考察的因素进行修订,保证经过修订后考察的影响因素更为全面、精准,对辅助商业银行更科学、准确的预测和掌握企业违约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束语
在宏观经济因素的Logistic模型下,其比传统的模型更具备高风险判别能力,这种模型方式不仅能客观地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变化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及时判断出企业违约概率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测,我国商业银行才能更好、更科学地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或评价,从而在宏观经济影响下,对我国行业银行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侠.宏观经济波动视角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3):196-197.
[2]刘子龙.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魅力中国,2010(31):112-113.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财产保险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一直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垄断,这种垄断局面直到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成立之后才打破。保险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陆续成立许多保险公司,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中国太保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随着保险公司的逐渐增多,保险市场的格局也逐渐从完全垄断型模式转向寡头垄断性模式,因此,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二)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
我国的保险市场在初期形成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以人保为首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异常明显的优势,太保和平安也同样如此,这三家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其他财产保险公司。通过相关的调查,衡量比较下来,大型保险公司虽然在竞争优势上朝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但是其拥有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这种明显的竞争优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现状是由于大型保险公司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比较久,长期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其知名度,对社会各界的影响都比较大,加上他们所拥有的产品在种类上十分齐全,同时,不管是销售人员还是服务人员数量都非常之多,并且网点布局十分广泛,接近客户的住所,为客户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另外,大型的保险公司所包含的业务领域更为广泛,能够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业务,客户可以在同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各种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不需要再跑到其他家保险公司进行咨询。加上大型保险公司这些优势所花费的成本也比较低廉,是刚进入保险市场的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难以模仿复制的。因此,对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不仅难以开拓市场,而且需要承受较高的营运成本,导致他们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策略
(一)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财产保险业务
从本质上来说,财产保险业务不仅是一项保险业务,而且更是一项投资理财业务。大部分的客户在购买财产保险时,主要是想利用闲置的金钱去获得更多额外的投资收益。归根究底,保险公司开展财产保险业务其实就是从客户手中筹集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到相关国家项目中,等到项目结束收回投资本金和收益时,支付给客户更高的投资收益,相当于一项成本较高的负债。保险公司通过这种途径能够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公司的实力。然而,保险公司的投资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成熟情况息息相关,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抓住好机遇进行投资,提高自身的投资收益。
(二)合理选择市场发展策略,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根据经济不同的发达程度选择不同的保险发展模式,对于财产保险来说,至关重要的是选取好适合的发展策略,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的不同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比如,在经济相对来说发达的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人们拥有的闲置金钱也随着增多,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对财产投资的需求也较强,所以,保险公司在该地区应该积极加大对理财型产品销售的力度。另外,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保险公司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居民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内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的相关需求,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根据公司的战略,选择合适的财产保险产品
在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财产型保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固定利率型,二是浮动利率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也存在不同的差别。固定利率型产品是指同时兼具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品,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好坏直接挂钩,当处于良好的资本市场时,在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取超额的利润;一旦资本市场较差,而利息承诺是固定的,导致保险公司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而浮动利率型产品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费,客户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收益,保险公司仅是收取稳定的管理费用,对于市场的变动所带来的随机风险是不需要保险公司来承担的。
三、结语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环境 发展对策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与特性
(一)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银行市场营销能力和目标的,而银行营销部门又难以控制的各项因素和力量的总称,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研的重要内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既可以给营销活动带来机会,也可能带来威胁。
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复杂多样性――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复杂多样:动态性――企业的各个营销环境经常处于一种易变的、不稳定的状态中;不易把握性――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可影响性――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环境要素的调整与控制,对外部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最终促使某些环境向预期方向转变。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环境是银行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构成各银行企业营销环境的重要方面。银行产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是整个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总体方向,为其制定自身的营销战略提供指导。因此,银行市场营销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必须考虑到各银行企业的时空条件。银行企业在环境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生存和发展,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分地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银行市场营销中,可根据营销环境所受影响方式分为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前者是直接影响和作用于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环境因子(客户、供给者、竞争者等),后者是银行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间接发生影响与作用的因素。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主从关系。
(二)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性
1.差异性与相同性。从整体上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大体相同的,银行企业比较容易与之相适应。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有所区别,使银行市场营销环境显示出差异性,这一特性有助于银行企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因素组合方案。
2.整体性与地域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研究的对象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将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但由于区域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区域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研究其地域差异性,将有助于在银行市场营销中突出区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与产品。
3.相对性与绝对性。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各种因素的稳定是相对的,不断变化却是绝对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一般说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国际影响加深。人们认识宏观世界角度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制度发生一定程度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国的银行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研究,并站在变化的立场上去适应市场环境。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1.银行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营销渠道等。对供应商主要从供货的稳定性与及时性、供货的价格变动、供货的质量水平来分析:对顾客主要从消费心理、消费模式、收入水平等进行分析:社会公众包括金融界、媒介公众、公民团体、内部公众等,企业应和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企业的有利因素。
2.银行内部环境分析。银行内部环境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R&D)、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分析的重点通常为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创新程度、人力资源等,并和竞争者相比较,是表现为一种优势还是劣势。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分析。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将越来越多受到国际法律法规的限制和制约。因此,一方面要敢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法律,避免引起法律纠纷。
2.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宏观经济结构和水平,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主要是对社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收入状况、消费者支出模式、消费者储蓄和信贷以及通货膨胀、税收、关税等情况变化的调查。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社会文化指一个社会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它不仅建立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也形成国家市场或地区市场消费者态度、购买动机、购买行为模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使得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持不同的态度。影响产品的设计、包装、信息的传递方法、产品被接受的程度、分销和推广措施等。企业在分析市场营销环境时。应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做到“入境问俗”,“适者生存”。
(三)当前商业银行营销环境所面临的挑战
1.房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银行房贷主要包括三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类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根据2007年报数据,上市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比重为28.47%,2008年中期数据为27.55%。由此看出,银行业的贷款构成中近30%受房地产政策及价格走势的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去年5-10月,房地产价格上升主要为银行个人按揭贷款增长推动。为拉动利润,商业银行控制企业公司贷款,增加个人房贷。随着央行出台二套房贷政策,个人房贷收缩,房价下跌,商业银行普遍担心房地产市场回落后会导致风险。
2.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还贷能力堪忧。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受雨雪冰冻地震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紧张,企业采购周期延长,有些企业被迫停产,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受雨雪地震灾害的地区情况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外需缩减,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受国际供求影响,且对大多数行业的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的原油、铁矿石等基础材料成本的高位运行,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极大挑战。调查显示,企业对能源、原材料、食品等价格上涨反应强烈。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2%的工业企业反映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涨:77%的建筑企业反映建筑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8.4%的餐饮业认为营业成本上升。
上述因素导致许多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倒闭现象,致使这些企业还贷能力恶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3.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但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压力。在中国,除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外汇资产最大持有者是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最新年报披露,这些上市银行手里有近400亿美元外汇资产处于风险敞口状态,以7.5%的升值速度和现有人民币汇率估算,这部分外汇资产损失将超过200亿人民币。
4.金融“脱媒”效应。中国正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脱媒”现象的发生,
对于传统的依赖存贷汇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脱媒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资产方面,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产品,对于部分优质客户在融资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流了部分银行优质贷款。更严重的是,能够上市、发债的企业是经过层层审核,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这类优质大客户的流失迫使银行提高对相对陌生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例,信贷风险加大。负债方面,股票、基金、券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多样化的产品分流了相当大部分的银行储蓄资金。
三、中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对策
(一)推动业务转型,实现产品创新,降低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
我国目前房地产行业及其他工业企业的还贷能力下降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促使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转型,转变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不断推动新产品研发,拓展盈利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和战略产品来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主动适应新的经营环境需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防范各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认识和对待,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态势和趋势,认真做好压力测试工作,着力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对跨业经营业务、跨境兼并收购活动的风险管控,大力推动实施新资本协议和执行新会计准则,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推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转变,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推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转变,积极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有效发挥金融体系功能,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而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四)适时进行海外并购,实施“走出去”战略
银行并购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并购国外银行,积极开发国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有利条件,获得可观收益。
但是,银行业海外并购面临风险控制、市场环境、人才培训、信息集中以及文化协调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中资银行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防火墙安排,要有充足的资本和财务能力,要具备跨业跨境并购及投资设立子公司所需要的专业经营管理团队,要着眼于核心竞争力。
(五)抢抓高端客户
高端客户具有资产雄厚、购买能力强、风险承受能力强等特点,其雄厚的资产不仅能够增加负债,而且能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拓展空间,同时有贷款需求。为增加资产提供了新途径。抓住高端客户,同时发展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举三得。抢抓高端客户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各商业银行在同业占据领先优势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竞争情报 证券公司 构建 系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众多的企业都同时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对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监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此企业分别建立了不同形式、不规模的情报机构,并在基础上实施不同程度的竞争情报工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垄断地位的影响,国内证券公司一般表现多为重内部数据的经营管理而轻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认识上的偏差和竞争意识的缺乏,导致了目前国内证券公司内基本上没有设置竞争情报系统,造成我国证券行业管理上的一大疏漏。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我国证券公司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重要性,对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思路。
1 竞争情报理论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现状
1.1 竞争情报理论以及综述
竞争情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以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的成立为标志,迄今虽不足20年,但其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竞争情报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了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产品包括了由此形成的情报和谋略。王沙骋(2001)指出,企业竞争情报模式是指将反映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时间状态和变化的数据、信息及情报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及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企业有关战略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模式,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由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的企业竞争情报辅助分析计算机模式。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模式(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1.2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现状
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证券公司无论在净资本还是核心资本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纵观各大证券公司有关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现状却仍然停滞不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证券公司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是由于长期受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证券公司大多数把总部和各个营业部的经营业务数据的收集放在第一位,而对于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仍然没有能够引起公司的重视。由于对竞争情报认识的不足,使得国内证券公司根本没有一个正式的竞争情报系统,这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在管理决策环节上的一个缺失。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国内证券公司也都已建立了客户服务数据中心和比较完善的经营业务数据库,但这一系统并没有包括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情报收集与分析的系统,因而在外部环境分析和把握上缺少了抓手。尽管不少证券公司在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设计方面包含了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职能,如有的设立了行业研究中心、咨询中心,有的还在销售部门设立了市场研究等小组,但遗憾的是还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竞争情报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只是收集相关信息并不进行分析的阶段,不能与自身经营管理的决策行为有机地结合。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没有区别主要和次要竞争对手,对于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劣比较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而且各个营业部门的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都自成一个体系,造成相互割裂的局面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情报的收集仅仅停留在业务产品和客户服务层面,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情报。
2竞争情报对证券公司的作用
2.1竞争情报是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依据各个营业部收集的比较凌乱和原始的数据,以及比较粗略的分析中得到的信息和少之又少的情报开展工作。竞争情报使得这种传统的面向数据与信息为主的工作方式得到了改变,使其转变为面向更具有价值,更加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情报工作方式。
按照证券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经纪业务的手续费收入、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从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层次来看,作为高层管理者做出公司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的情报,管理者根据所得到的情报进行的处理行为构成了决策的一部分,因此情报可以说是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中用于公司经营管理者执行决策的指南。证券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中能否占据主动,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的个人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竞争情报搜集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市场风险和竞争劣势,采取应对策略,规避失败风险。
2.2 竞争情报是证券公司改变经营结构、改善服务、适应市场的需要
从各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有绝对比重,基本上在5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高达89.95%,此外,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总计占30%左右。
纵观国际资本市场主流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和资产管理这两个方面,国内证券公司要想应对国际化竞争的挑战,必须改变业务结构,减少经纪费用收入的占比,增加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占比,这就需要竞争情报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证券公司价值在于客户价值,吸引客户的是服务。改善服务就是打造市场竞争力,而竞争情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客户的需要及满意程度,可以了解竞争者在客户服务上的差别和优劣,从而改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稳定和扩大优质客户群。
2.3 竞争情报可以监测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监测和分析,有利于了了解其他竞争对手中的比较优势和自身存在的差距,有利于公司管理决策者决策者及时、全面地掌握国内外金融同业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从而正确选定目标市场,也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完善,克服市场开拓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竞争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较准确及时地预测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及国内政府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沿问题,比如某家证券公司建立之初,业绩在行业中处于中下游。但该公司通过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分分析以及竞争策略的研究,认为未来资本市场在投资银行这一方面的业务将会有很大得发展前景,于是该公司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确定了开展投行业务的新竞争策略,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业绩直线上升,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3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作为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运行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公司提供及时、准确、并具有可行性的情报。它是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中枢,是公司管理层实施重大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它经历了数据,信息,情报三个过程的精炼,使原本杂乱无序的内外信息和数据成为企业感知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系统,能帮助企业及时洞悉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它也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战略决策和竞争策略的支持系统,能为企业的竞争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主要包括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和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三部分。
3.1 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
收集子系统是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基础。主要职能是确定一种通过各种载体获得相关信息的流程,根据公司总部战略目标以及各个营业部的业务需求确定情报收集的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完成特定任务的信息采集;负责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公司内部环境的跟踪和监视并及时反馈信息;实时跟踪国家的政策,包括政治、经济、产业、法律等政策,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联系。
一是宏观经济,行业状况类情报。①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外部的经济环境,如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②市场状况研究,如消费者的人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偏好、消费模式、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人均储蓄与人均零售额等,用数学模型合理计算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值。③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率,行业内公司主要分布区域和结构,行业内主要客户的分布区域和结构,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等。
二是竞争对手的监测情报。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股权结构、隶属关系、主营业务以及变化、公司高级管理层的主要情况。②竞争对手财务状况。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③竞争对手的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市场占比目标、利润目标、市场定位,以及竞争者业务产品的研发、营销及市场占有率状况,包括产品品种、性能、服务水准、技术领先性、目标市场、营销管理政策与营销的架构、策略及收费标准等。
3.2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是证券公司CIS的核心,是竞争情报的“制造车间”。它是以人的智力为主导,通过“黑箱”操作,实现信息的集成、重组和智化。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分析和竞争环境分析,评估竞争对手的相关实力;评价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竞争对手分析。首先要确定主要竞争对手和次要竞争对手。在确立了主要的竞争对手以后,就需要①分析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因为这可以获知对手对整个行业的假设和对自身的认识;可以预测竞争对手对目前的位置是否满意,由此判断竞争对手会如何改变战略,以及他对外部事件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②评估竞争对手的相关实力以及评价竞争对手的优劣势;③识别竞争对手想得到什么:联系竞争对手的组织目标进行辨识;每个企业所确立的战略目标,其根本是基于他们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主要包括竞争对手所信奉的理论假设;竞争对手对自己企业的假设;竞争对手对行业及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假设。④考察竞争对手竞争性强弱:综合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与之紧密相关的内外部商业关系,初步预计竞争对手反应的强弱;⑤预测竞争对手可能做什么:能够知道竞争对手下一步可能会做什么
竞争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了:①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②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了:①行业基本特性分析。②行业市场规模以及增长率分析。③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等。
3.3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是公司CIS的输出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企业决策者和有关员工的情报需求,动态地提供情报产品和情报服务。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的基本职能如下:①主要面向公司各级决策层提供所需的情报,同时面向公司内部各类用户提供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各种信息。②通过书面报告、电子文本(Intranet)、个人交谈、定期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情报。③及时将情报服务的反馈信息传递到竞争情报收集、分析子系统,并及时进行补充性收集与分析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公司内部用户的情报需求。④组织职工培训。
4 结语
我国的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竞争情报理论以及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竞争情报对证券公司的作用以及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当然各个层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总结和检验。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的研究刚刚开始,它的研究范式还没有建立,它研究的实践来源还比较有限,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才行,从而提高公司战略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竞争情报在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应用效率,最终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然,竞争情报系统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它在公司战略决策和公司业务经营的有效应用不仅得益于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企业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的创新,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有效激励机制的保障,优秀企业文化的促进。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情报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解决实际的问题,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和运用也要更加倾向于应用研究,同时,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将竞争情报系统和公司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曾忠禄.企业竞争情报管理――战胜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沙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No.11.
[3]谢新洲,包昌火,张燕.论企业竞争情报模式的建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Vol.38,No.6:82-90.
[4]刘玉照.竞争情报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开发.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6-38.
[5]俞浩进.试论商业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金融论坛,2006,No.3.
[6]刘贤伟.市场营销之竞争对手分析[M];当代经济.2007,No,7.
关键词:风险管理;决策阶段;风险辨识;风险评价
Abstract: due to the project decision-making stage is the research project construction necessity,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project the key period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directly determine the cancelation of the project or not, the risk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past data, the stages of project decision-making project proposal and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project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stage of risk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and analyzes the risk management of the target,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risk assessment.
Keywords: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 stage;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程项目的风险研究及应用的工作发展迅速,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已经成为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但由于我国工程风险管理发展较晚,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业主和政府的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等。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工程风险管理的自身发展,不仅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成本,风险评价结果的误差也较大。越来越多的工程实例说明,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防范,才能使工程项目满足业主的要求同时为企业获利最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项目决策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的风险管理,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项目风险管理的处境及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面临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管理的重点与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由于项目决策阶段是研究项目建设必要性、项目技术可行性、项目经济合理性的关键时期,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取舍与否,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工程项目在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2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风险管理
进行项目决策阶段风险管理,首先要对项目的决策阶段进行界定。由于目前我国只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才采取审批制度,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一律不用审批项目建议书,所以把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合并称为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因此,项目决策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
2.1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管理的目标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所有方面(工程、技术、法律等)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调查研究上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说明技术上、市场上、工程上和经济上的可能性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以及该因素对项目目标产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的机会事件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可能性。在此阶段的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是:
1)保证市场调查资料的真实、可靠;
2)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防止估算错误;
3)防止考虑不周,缺项漏项现象的发生。
2.2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辨识
2.2.1工程环境的风险识别
环境分析是对工程项目所在外部环境的宏观分析,寻找影响该工程项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PEST是目前常用的环境分析方法,其将外部一般环境分为以下4个方面: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由于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组织可能无法预测,但一旦发生变化后,其对活动产生的可能影响是可以分析的。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等。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在地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就业程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限制某些活动的进行;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4)技术环境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反映着一定的技术水平。社会的进步会影响这些物质条件所反映的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从而会影响利用这些条件进行组织活动的效率。
2.2.2战略决策的风险识别
工程项目的战略决策风险可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识别,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内部优势因素、弱势因素和外部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进行分析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罗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SWOT战略决策分析方法的目的就是通过组织内部评价来识别优势和劣势因素,通过外部环境评价识别机会和威胁因素,并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以此进行战略组合,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施工企业或项目组织战略决策。主要思想就是:抓住机会,避免威胁,强化优势,克服劣势。
2.2.3其他工作的风险识别
1)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方面的风险
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是根据制定建设工期和勘查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安装、试生产所需时间与进度要求,选择整个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总进度,用线条图或网格图表述最佳实施计划方案的选择。存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融资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技术风险等。
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面的风险
投资估算方面的风险主要分为工程量估算不足,设备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使投资不足,计划失误或外部条件因素导致建设工期拖延等。资金筹措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业主资金筹措不足导致支付不及时,影响工程进度;项目资金、财政补助、项目贷款及其他来源结构不合理;资金头寸储蓄过多,造成资金闲置,增加财务费用等。
3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风险管理
在建设项目和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未来,所应用的数据是根据假设和现有统计资料进行预测和估算的,加之时间推移、条件的变化和一些未考虑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项目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确定性,使投资决策存在潜在的风险。此阶段的风险管理就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进行识别、预测、分析、评估和有效的处置,以最低的成本为项目的成功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
3.1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风险辨识
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项目评估时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或没有全面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目前的预测和假设与未来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还会包含不同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确定分析一般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这里只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来识别风险。
从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实践来看,各种不确定性敏感因素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产生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包括:
1)物价的浮动。由于市场经济造成市场竞争,任何一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浮动。因此,随着时间推移,项目评价中采用的产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以及有关的各项费用和工资必然会发生变化。
2)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变革。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根据原有的技术条件与生产水平估计的项目收入,可能由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出现和替代而发生变化。
3)生产能力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项目建成投产后达不到评估时预先确定的设计生产能力,使生产成本上升和销售收入下降,随之会改变各种经济效益指标。
4)建设资金不足和建设工期的延长。由于基础数据选择和估算不准,忽视了非定量的无形因素的估计,使项目建设工期延长,推迟投产时间,引起投资总额、经营成本和其他各种受益的变化。
5)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变化。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影响,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也随之改变。
3.2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风险评价
3.2.1确定型风险评价
确定型风险评价,假定项目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1,只计算各种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后果,进而选择风险不利后果最小、有利后果最大的项目过程称为确定型风险评价。确定型风险评价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的目的是考察与项目有关的一个或多个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对该项目投资价值指标的影响程度。通过敏感度分析,使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在项目经济分析中由于某些参数估算的错误或使用数据不可靠而造成的对投资价值指标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我们确定在决策过程中需要重点调查和分析的因素。
3.2.2非确定型风险评价
1)随机型风险评价。当各种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的概率可以估量时,这种风险估计就成为随机型风险评价,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预测和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投资价值指标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2)不确定型风险评价。当出现的自然状态概率无法确定时,这种评价就成为不确定型风险评价。这时候往往采用经验丰富的评估人员根据经济、技术、政策等资料来估计概率的方法,这样估计出的概率就是主观概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财务危机 成因 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在众多危机中财务危机是企业风险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是威胁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性危机。
一、财务危机的概念
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财务危机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目前对财务危机尚无权威的界定。但通过对比不同学者的定义可以发现,尽管各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仅其所涵盖的财务危机的范围存在差异。国外绝大多数的研究将企业在破产法下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企业进入财务危机的标志,只有少数研究将其范围拓宽。而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则将财务危机定义如下:(1)净值为负、现金流量为负、当年度营运资金为负、破产前三年优质的营运损失为负的净利、负的保留盈余;(2)目前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目前债务;(3)企业资产不足以应付目前与未来的债务;(4)违约企业,即没有能力偿付债务和利息的企业;(5)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
二、财务危机的特点
财务危机不是一个独立事件,而应将其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理论界将企业的财务危机划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和实现期。四个不同的危机阶段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
1. 隐蔽性
财务危机的隐蔽性主要是从其周期性的角度理解,在财务危机潜伏期内,企业组织内部潜伏的风险因素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其发作之前有极强的隐蔽性,容易被人忽视。
2. 突发性和灾难性
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受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有的甚至是爆发性的。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许多企业陷入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3. 多样性和综合性
多样性体现在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而综合性则是指财务危机是多种危机或风险事件造成企业价值损失的集中反映。
4.可预见性
企业财务危机虽然可能突然发生,但还是能够运用一些具体措施,对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和判断,从而进行事前的预测与防范,事中的化解与分散,以及事后的缓解与补救,以达到通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将财务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的目的。
三、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
总体而言,引发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无论是外部宏观方面的变化,还是内部微观方面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内部因素分析
内部环境是指决定或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条件,相对外部环境来说,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的特点。内部环境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系统密切相关。即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必须要与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条件相一致。从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投资决策失误
成功的企业总是在追求更大的成功,不断扩张是每一个企业内在的冲动。然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论证的盲目扩张,会使一个本来健全的组织陷入混乱,这种增长不仅会超越管理和财务上的能力,而且还会超越组织上的能力,其导致的不仅仅是经营亏损,甚至是彻底的崩溃和破产。
(2) 内部控制不严
内部控制不健全,势必会造成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弱化,盲目采购存货,造成物资积压,生产成本升高,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从而引发财务危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容易造成企业经营混乱。比如有的企业相关岗位之间缺乏牵制及约束机制,有的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职能高度独立,其他部门无法监督,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等。这些问题很容易在企业内部产生不良影响,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安全,不能够保证企业实物资产安全有效地参与生产经营。
(3) 风险意识淡薄
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产品售价及其调整能力、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其中决定性因素是管理的质量。管理质量低下,使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甚至亏损,企业为维持经营就需大量借款。当负债总额大于资产总额时,企业的偿债能力过低,财务状况恶化,这时企业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最终导致破产。
(4) 资产的流动性差
资产的流动性差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企业由于资金管理和调度不当,会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这种技术性失败所引起的困难可能是暂时或局部的,若不能采取恰当措施加以补救,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并诱发财务危机。企业的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收回、存货积压占用过多、存货质量差、周转能力不强等,都是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的具体表现。一旦债务到期,企业没有足够的可变现资产用来偿债,财务危机随之产生。
2. 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整个经营和财务活动造成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为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形成了外部所必须的财务通道,如提供有效的筹资对象和有利的投资项目等: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又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提出了制约与挑战。而且,一般情况下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大多是不可控因素,也是企业无法回避的,如果外部环境有重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指标甚至整个财务系统都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
(2) 体制因素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努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经营活动在许多方面还会受到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政府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行。企业经营陷入危机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体制因素的限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3) 行业自身特点影响
行业所固有的盈利能力、行业周期、行业特征等是决定该行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使某些“夕阳”行业逐渐被淘汰出局,比如环境污染性企业,如果这些行业的企业不能够及时转型,必然被市场所抛弃,从而走向失败。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有着周期变化: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当某行业处于衰退或萧条状态时,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导致财务危机,比如一些实力较弱的上市企业则无力支撑下去,只能重组改行。
四、财务危机的预控与对策
1.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提高危机意识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规律,因此,企业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企业自身也在面临着高风险。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企业的竞争对手变得更加强大,而且企业跨国财务活动也日益增加,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风险范围和防范难度增大,发生财务危机的几率也增大。
2. 加强营运资产管理,确保资产的流动性
保持资产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能够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保证。因此,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加强对营运资产的管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要保持适当的现金储备,使之既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降低财务风险,又不使现金闲置太多,以增加收益;要加强存货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安全储备、订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保证对存货的科学储存和流转变现。总之,企业要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确保资产的流动性。
3.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为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驾驭财务管理工作全局,更好的地发挥财务运行机制的内在功能,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和构建时,必须认真研究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研究企业面对的政策、经营方式、内部经营基础和条件、传统习惯、职工素质等,构建出既科学、又合理、符合企业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实际、运行通畅、调节灵敏的财务管理体制。具体来说,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体制类型时,应以企业内部经营组织形式构建适应自身管理需要的模式,如经营活动单纯的中小企业,宜采用集权制的模式;大型松散联合集团宜采用分权制模式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做到:以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确定其财务责任,以内部单位承担财务责任的大小确定其相应的财权大小,以内部各单位财务责任大小及履行情况确定其利益多少,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在构建时,能真正做到以财务责任为中心,以责定权。
4. 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
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外,外部因素也有可能引起财务危机,企业应当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首先,要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其次,要关注股票、汇率及国家金融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企业负债比率。企业应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及时调整负债比率,保持充足的偿付能力,适应市场变化。
5.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对财务危机的预测与监控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企业通过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它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当财务发生潜在的危机时,它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使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以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危机的危险性是固有的,而危机的机遇性必须基于企业成功的危机处理。当财务危机程度升高、跨过危机的门槛后,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已经无法避免,应积极处理财务危机,财务危机处理是一项化危转机的系统工程,重建财务新格局。总之, 财务危机并不可怕,我国企业应学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财务危机是可防、可控和可解的,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管理,力求将危机带来的损失或威胁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Marshall, David A. Financial Crises and Coordination Failure: A comment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2, (26)
[2]Mitroff, I.I. (2005), Why Some Companies Emerge Stronger and Better from a Crisis: 7 Essential Lessons for Surviving Disaster, AMACOM, New York, NY.
[3]姜红珍 张明燕:关于企业财务失败现状及成因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04)
[4]池景清:企业财务危机原因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 2006
[5]路 敏:企业财务危机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 2008,(05)
[6]黄国轩:上市公司如何防范财务危机[J], 现代企业, 2008,(01)
【关键词】娱乐电视节目 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
随着电视节目娱乐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娱乐电视节目收视份额的增长,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已进入了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研究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环境,对于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引导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电视节目的良性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引入PEST分析模型对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宏观媒介环境进行研究。
PEST分析模型是工商管理理论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四个方面的因素从总体上把握影响组织及其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发展战略的影响,其中P是指政治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E是指经济因素(Economic Factors),S是指社会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 Fators),T是指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这一分析模型同样可以用于分析宏观媒介环境。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制度、政府态度等,法律环境是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与改变左右着组织的发展战略。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政治法律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禁令与知识产权问题。
禁令是指执法当局责令申请人停止或不得进行一定行为的命令。从2006年到2009年,除却一些非书面形式的命令,广电总局对娱乐电视节目下发的禁令多达10条,笔者总结如下表:
从禁令内容来看,广电总局以政府所持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娱乐节目的商业化和低俗化着重设限,起到了规范节目市场行为的作用,但由于下令过于频繁,也反映出我国关于娱乐电视节目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娱乐电视节目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而《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地位和效力与法律有区别,娱乐电视节目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必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在知识产权方面,我国涉及娱乐电视节目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主要有《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但这些法律条例对很多具体问题的司法解释仍是空白,已不能符合我国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我国法律“只保护对于思想观念的表述,不保护思想观念”,①这意味着“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为有形实体,如文字作品、图案、摄影作品、软件等,却对制作有形实体的方法未做限定,抽象的概念无法进行保护”。②于是我国娱乐电视节目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产生了侵权与被侵权并行的局面:有些电视台自主创新的节目样式被其它电视台模仿却不能申请专利权保护。有些电视台则因为刻意模仿海外节目而遭到诉讼。
对娱乐电视节目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节目制作方不愿为节目样式投入太多,大量节目的同质化引发节目质量下降,受众流失,节目存活时间变短,从而触发新一轮节目知识产权的侵权与被侵权现象,最终会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无序化。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分析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与未来经济走势以及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组织是处于宏观环境中的微观个体,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其自身战略的制定,而“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就是两只指挥当前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市场发展的 “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最基本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认为:企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增产部分的利润率是递减的,原因在于增产成本加大以及其他竞争者进入造成利润分流。所以在同一种节目类型中,当第一个节目获得成功后,它的追随者的数量在超过整个市场份额后赢得的收视效益就会递减。几年前,由于《超级女声》在广告收益上的大获成功,几乎所有台都随即推出了类似的选秀节目。结果克隆之风盛行的中国娱乐电视节目不仅让受众审美疲劳,也因为在收视率大战中制造低俗噱头恶意炒作,面临被广电总局查处的境地。
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未对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造成重大影响,这可以从2008年至2009年以娱乐电视节目为主营业务的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的广告收入看出,参照各电视台在网络上给出的数据,其广告收入均呈现高于20%的同比增涨率,说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是冬天,娱乐节目却是春天。
出现这种现象源于“口红效应”:专家指出,金融危机时期往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机遇期。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当报纸、杂志、电影的价格相对上升时,受众就会更多地选择在家看电视。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就把娱乐电视节目看做是“缓解压力、刺激消费、培养信心的一把‘金钥匙’”,可见我国娱乐电视节目正抓住“口红效应”的契机全力发展。
三、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tors)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本身的认可与否。
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与目标。从中国现在的社会发展样态来看,已经初步具备了消费社会的特征,尤其就消费文化与媒体的互动性而言,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充分体现了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所持有的观点:“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的关系”。中国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正是将这种好奇心的调动与满足发挥到极致,不仅把大众所好奇的明星带到受众面前,还将明星所代表的消费生活带到受众面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消费方式。
消费文化导致大众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改变,新的社会价值观鼓励发展个性才能,给普通人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促使娱乐节目的平民性、互动性增强。《超级女声》点燃了中国真人秀类娱乐节目的燎原之火,此后真人秀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受众的价值观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在社会中蔓延,这使得娱乐节目的内容也开始围绕着这些价值观设置。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应当思考如何将节目做得俗但不低俗,否则最终会在迷失中丧失本位。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分析
技术环境包括与组织所在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其应用前景。技术革新能够为娱乐电视节目降低节目成本,提升节目效果,创建新的传播及沟通渠道,而当下对于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革新要属三网融合的推行。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对于中国娱乐电视节目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在于三网融合将会对传统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造成冲击与改变。其一,三网融合的盈利模式对受众经济条件的要求会增高,使其受众构成随之发生改变。其二,三网融合使受众接触到更多种类的娱乐电视节目,从而引起原有受众群体的分化和流失。其三,三网融合使娱乐电视节目的传播推广模式改变,如何利用新的推广模式赢得受众与广告商的青睐将是关系娱乐电视节目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最后,三网融合会导致中国娱乐电视节目进一步的优胜劣汰,一些原本收视率较差的节目很可能在市场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而三网融合为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带来的机遇在于,娱乐节目可以依靠三网融合在内容制作、宣传推广、盈利模式等方面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受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化节目的同一目标改进。其一,娱乐电视节目可以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带来的技术优势,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将使得数字电视的娱乐节目获得互动性和沉浸性的特征,使数字电视成为游戏类娱乐节目的最佳载体。其二,娱乐电视节目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网民与观众的合一,尤其应注重培育、引导网民的口碑传播实现节目的品牌传播。其三,娱乐电视节目可以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提升节目效果的方式,使节目在三网融合的技术革新背景下脱颖而出。这方面以近年风靡全国的K歌类娱乐电视节目为代表。浙江卫视创新推出了具有自主品牌版权的测音准机器――“蓝巨星”先生。湖南卫视的打造了一台通过波段来测试选手唱歌音准的机器――Mr麦。江苏卫视采用的则是称为SAM大叔的音频分析软件。
四、讨论与总结
通过对当下的媒介环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政治法律环境下,亟待国家建立健全相应法律为节目护航;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应认识到 “边际效益递减”与“口红效应”对节目市场的引导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并从中寻找发展契机;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社会文化环境下,既要顺应、反映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文化风貌,又要谨防节目在消费社会与商业文化中迷失自我“娱乐至死”;中国的娱乐电视节目在宏观技术环境下,要依靠三网融合的技术力量推动节目在应变中全方位升级,最终推动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3年
②段鹏,陈艳艳,《节目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与出路》,省略/introduce-01.asp?id=2252,2007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