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研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学区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方案:
一、研学主题
走进曹洼酒章文创园感受吴桥酒章文化魅力
吴桥县酒章文化产业园藏馆内收藏了12000余只艺术酒瓶,并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藏馆布展面积近400平米,馆内展出了陶、瓷、竹、木、金属、紫砂、皮革、玻璃、塑料等众多质地,戏曲类、神话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类、山石类、葫芦类、民俗文化类、军事类等几十个版块的10000余件珍贵艺术酒器具,有古酒器、青铜器、安华彩、钧瓷类等中国酒器具。园内有制酒车间,燕赵文人酒文作书法作品展厅,养殖基地和农耕园。
二、时间安排
2019年5月24日上午。
三、参加人员
上村马小学、曹洼小学、马库吏小学三校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学区和三校教师代表(121人)
四、研学旅行项目
吴桥县曹洼乡酒章文创园
五、组织机构
(一)研学旅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进
副组长:刘江、刘振勇、于刚
组员:王合荣、李海涛、孟娟、张国平、孙健、赵志刚、方志强
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和协调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安全工作,制定安全活动方案和安全措施,安排研学旅行工作,处置突发事件。
(2)抓好本次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工作,督促检查各班小组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执行情况。
(3)做好本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及其他工作。
(二)各职能小组的分工及职责
1.辅导员组
(1)组长:王进
职责:负责全面工作,安排辅导员的各项工作,组织相关活动开展。
(2)辅导员:李海涛、孟娟、孙健
职责:负责组织各小组学生的活动,如讲解、参观、互动等有关工作,并作好各校状况的监督工作。
(3)安全员,由各学校组织安排 ,每校两名教师为本校安全员。
职责:协助辅导员作好学生的管理和活动的组织,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处理学生的请假等突发事情,安全员要监督、检查活动中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协助处理安全有关事宜,并监督学生活动中突发事件等。
各校老师安排表
学校
学生
人数
负责
领导
负责老师
安全员
上村马小学
30
刘江
李英
李英,杨玉霞
马库吏小学
30
刘振勇
张国平
张国平,李爱玲
曹洼
小学
30
于刚
马凤霞
马凤霞,毕国菊
2.安全组
职务
姓名
主要职责
组长
王进
负责本次活动中各项安全工作的安排与实施,负责行进路线的安排与安全检查及各种安全设备的准备,制定每个环节的安全措施。
副组长
刘江
刘振勇
于刚
协助组长作好活动中的各项安全工作,并检查督促各种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安全设备的准备情况,作好安全员的组织与分工,对有关学生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或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作好掉队学生的安排和意外安全事故的组织处置工作。
安全员
方志强
负责整个活动过程中安全工作具体的实施与监督、检查。
学校安全员
李英,杨玉霞,张国平,李爱玲,
马凤霞,毕国菊
负责本校活动过程中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与监督,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置与报告。
3.后勤保障组
组员:赵志刚孙健
职责:
(1)负责所需物品准备与保管,如治疗急性肠胃炎药品、塑料袋以及扩音喇叭、对讲机等。
(2)负责安排本次活动所有人员的饮水安排。
(3)负责本次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
4.宣传组
组员:孟娟
职责:负责照相、录像等工作。
六、目的意义:
(一)让学生通过本次研学活动,了解酒章文创园,感受吴桥杂技文化、酒章文化的魅力。
(二)让学生学会通过调查、收集、整理、研讨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团队意识、探究意识、公德意识和时间观念”等意识。
(三)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七、活动内容
参观河北省吴桥县曹洼乡酒章文创园:感受吴桥杂技文化,酒章文化的魅力。
参观清正廉明文化广场,酒章文化博物馆,燕赵文人书法展厅,酒艺小院,竹林酒肆街。
研学内容及目标:
1了解“二不尚书”范景文的清正廉明的故事,做正直的人。
2参观酒章文化博物馆,通过戏曲类、神话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类、山石类、葫芦类、民俗文化类、军事类等几十个版块的10000余件珍贵艺术酒器具感受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底蕴。
3观看燕赵文人书法作品,感受酒与书法相碰撞产生的的文化魅力。
4参观酒艺小院和竹林酒肆街,感受酒章文创园的清幽雅致。
研学方式:
旅游+学习
八、工作要求
(一)学区准备工作
1.成立研学旅行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筹本次活动。
2.考察活动线路、研究确定活动主题及学生探究内容
结合线路资源和学科知识及学生实际能力,确定研学探究主题和活动内容。
3.知识储备
(1)根据研学主题及探究内容,召开各校长会,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分阶段收集体相关资料。
(2)各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交流。
4.各学校根据活动内容考察活动线路,如何开展活动等有关事宜,共同制定安全活动方案。
5、5月24日,准时组织学生出发进行研学旅行活动。
(二)学生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和研学活动有关的资料
第二阶段:观看学校、老师们收集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第三阶段:交流研讨、整理阶段
第四阶段:旅行前准备阶段
1.学生分组,根据课程内容有重点地选择研究主题,并制定研学方案。
2.根据需要带好生活用品、用具等物品。
九、研学成果展示
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小学位于丰台区西部的长辛店地区,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多,长辛店古镇、红色文化资源已在开发中,一些博物馆资源离学校又很远。地理位置对学校开展校外学科实践活动构成了约束。
在丰台区品社中心组活动中,教研员提出了颐和园实践课程,组织大家聆听了市级骨干周老师有关颐和园的知识讲座,并观摩了他的颐和园校外实践活动课。这次学习为学校开发颐和园资源、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打开了一扇窗。
综合学校周边无可利用资源、前期中心组教研内容、学生对颐和园感兴趣的考虑,学校选定了已经有所了解的颐和园作为开发和实施品社学科实践活动的基地,挖掘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园林布局、精巧的园林建筑资源,服务学生,服务品社学科开展活动。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巨大的园林博物馆。园中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值得学习和研究。例如:颐和园布局暗含福禄寿,昆明湖酷似一只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湖中的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像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整座园林中处处蕴含着对福寿、孝文化的宣扬,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这些可利用的文化精髓,为实施品社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开发课程的过程
组织前期学习和调研 一是教师头脑风暴――资料阅读、聆听讲座、观摩课程。开发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首先要知晓、掌握要开发资源的相关知识。于是课程开发组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借助书籍、微信、网页等手段阅读学习;走进名师观摩学习等。
借助书籍、微信、网页,课题组老师学习了大量的颐和园图文、视频资料。其中有视频资料《纪录片之窗》,图文资料《颐和园的桥你知多少》《破解颐和园布局之谜》,相关的书籍《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中华遗产――绝版颐和园》《北京颐和园》。
走进名师观摩学习,开阔了课程开发组教师的眼界。课题组老师和丰台区品社中心组的老师们一起走近北京品社学科名师,观摩了他的“趣探颐和 如画西堤”实践课及“故宫――前朝后宫篇”实践课;聆听了史家集团教学主任郭主任关于“博物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和意义”的讲座。
二是调研学生现状――确定研究方向。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课程开发组教师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对颐和园的原有认知是:对颐和园中的闻名建筑知晓,愿意走进颐和园去学习;对颐和园中蕴藏着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了解甚少。基于以上学生的基础和需求,课程开发组将开发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定位成“探秘颐和园中传统文化――孝文化、福寿文化、祥瑞文化”。
三是实地调研颐和园――弥补资料缺失,发现更多资源。丰富了对颐和园的认知,了解了学生的现状,课程开发组带领老师们亲自走进颐和园,进行实地调研开发。在走进颐和园中师生又发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师们边照相留存资料,边研讨研学的路线和内容。实地的调研为学校开发、实施课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确定实践活动课程序列 有了前期的学习和调研,老师们开始进行资料的整理和筛选,把与“颐和园传统文化”无关的信息删掉,将有关的信息分类,最终确定出高年级品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见表一)
围绕主题进行设计和实施 围绕“挖掘颐和园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主题开发式的实践活动课设计。在品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每个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都经历了“搭建主题活动宝塔―确定主题核心概念―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实施”这样的过程。以实践活动主题“探秘颐和园布局之谜”中的“走进皇园林――颐和园”一课为例,详细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在研学颐和园中,搭建活动宝塔是关键,它决定着课程要研究什么问题。以“走进皇园林――颐和园”活动设计为例,教师搭建了这样暗含知识的活动宝塔。(见图一)
活动宝塔的搭建,为确定核心概念及问题理清了思路。在老师们一起研讨和交流中,大家将难点定为:如何破解颐和园布局之谜,感悟传统文化。
颐和园布局暗含“福寿”图案。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为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这种布局中蕴含的吉祥文化,怎样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感悟呢?教师围绕活动宝塔的知识结构,确定了活动的核心概念为“感悟颐和园中的福寿文化”。
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时,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体验探究”能力为出发c,将感悟福寿文化渗透于体验、探究活动之中, 经过多次设计和反复修改,最终设计成如下几个活动:年代尺中发现颐和园历史悠久;算一算中感受颐和园规模宏大;欣赏影片中体会颐和园风景优美;定位景点中感知颐和园整体布局;破解谜题中感悟福寿、孝文化。
活动方案设计成熟后,按照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组织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实施反复修改后,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在小组活动和交流汇报中表现突出。尤其是破解颐和园布局之谜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参与的热情极高。对于后面走进颐和园进行祥瑞文化大搜索的活动非常期待。
开发课程的优势和不足
学科实践活动开发中,老师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围绕挖掘的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开发出四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方案和部分学生游学的学习手册,学校在一步一步的开发实施中积累着经验,总结着不足。
具体谈谈品社学科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不足。其中的举例源于“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一课。
一是努力关注核心素养,注重学习方式改变。
无论从选材还是实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科实践活动课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例如:“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一课,借助一张年代尺,发现颐和园历史悠久;通过一张数据表,读出颐和园规模宏大;欣赏一段小视频,感受颐和园风景优美;合作研读小资料,寻找颐和园美丽景点;追踪布局解谜题,发现颐和园中蕴藏的福寿、孝文化。这些活动的设计,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探究性,又关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努力构建生态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品社学科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实施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成长。教学中课堂氛围和谐、快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尤其是破解颐和园布局中的三个谜题,发现布局中的秘密这一环节,学生睁大眼睛、积极思维,联系自己的已有认知快乐学习,生态课堂的影子在课堂中呈现。
再谈谈传统文化教育,颐和园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园中可以挖掘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活动中选取了颐和园布局中蕴含的福寿、孝文化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猜测、推断中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福寿、孝文化。
三是加强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践创新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面,实践活动在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课堂和实践中应该更加开放和自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在后续的课时设计中,将摒弃这个不足,努力实现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炼文化内涵,增强可持续利用底蕴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为丰富全市未成年人暑期生活,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市科协等部门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2017年度“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国梦”学习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线,以“七彩夏日,快乐成长”为主题,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心组织开展益德益智、丰富多彩、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暑期活动中拓宽视野、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快乐成长,争当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xx人。
二、活动安排
1. 我是“梦想”小使者——“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要通过绘画、演讲、歌咏、征文、座谈、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发动广大中小学生讲述、描绘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6月-10月,市教育局、文明办、文广新局、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单位组织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xx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我市将组织小学和初中代表队于7月下旬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省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剧大赛;今年是建党96周年,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年队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7月1日,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将举办“童心向党、校歌嘹亮”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市关工委依托校外辅导站开展“学史立志,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如皋市开展“走进纪念馆,走近历史”系列活动和“奔跑吧,少年”——重走路闯关比赛,引导未成年人传承和弘扬精神;xx长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未成年人开展“寻根之旅”夏令营和军事夏令营;启东市举办“闪闪红星照我心”的演讲比赛;崇川区组织开展少年特种兵等暑期训练营,锤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 我是美德小标兵——“雷锋精神我传承·文明礼仪我行动”暑期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结合《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学雷锋、树美德,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要招募一批小小志愿者参与场馆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好相关培训。各地各单位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创设、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争做“文明小义工”“爱心小天使”,培养良好道德习惯。8月,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美德少年、三好标兵”公益夏令营;xx博物苑在暑假期间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志愿服务活动;海安县举办“文明礼仪进社区”专题讲座,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礼四仪”基本内容;如皋市组织开展“暑期小岗位,接轨大社会”系列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暑期岗位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我是文化小达人——“经典浸润心灵,艺术启迪人生”,开展未成年人经典诵读、诗教乐教活动。依托各级各类校外活动阵地,围绕传统节日,以“童心里的诗篇”创作征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乐教活动。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xx市“七彩的夏日”启动仪式暨“游览之礼”示范观摩活动;暑假期间的每周六下午,市少儿图书馆举办“苗苗悦读坊”,带领孩子们倾听绘本故事,感受阅读的快乐;xx慈善博物馆、江海小记者总站组织江海小记者开展电影之旅、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海门市举办“我是小小弘謇人”经典诵读活动;启东市组织开展“文明伴我行,城市美如画”墙体绘画征集活动;通州区开展“阅读越美”之“朗读我能行”暑期擂台赛,培养未成年人主动读书、喜爱读书的学习习惯;港闸、崇川、如东县、开发区等地将组织开展青少年文艺汇演、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
4. 我是科普小能人——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暑期科普宣传、探索研究、体验实践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体验科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暑假期间,xx博物苑组织开展生物大讲坛、“健康哥哥”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多识花草虫鱼鸟兽,学习自护自救方法;7月,xx科技馆组织开展机器人夏令营活动;海安县妇联、福缘志愿者服务队、xx大学杏林学院联合开展杏林艺术文化科普行,面向留守儿童和孤儿开展“我爱科普”知识宣讲和实验制作等系列活动;海门市科协举办农场体验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为未成年人搭建科普课堂;通州区科协举办流动科技馆巡展,让科普展品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崇川区举办“魅力崇川,创新领航”科技夏令营。
5. 我是“阳光”小模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关爱系列活动。以县(市)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教育辅导站等为依托,继续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千场宣讲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实施《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广泛开展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心灵呵护和针对留守流动、孤残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爱行动。xx市妇联、文明办、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享·快乐·平安”主题夏令营;暑假期间,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专家志愿者为主体,将走进部分社区,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讲,还将举办“心灵成长”学生团辅夏令营;市互联网协会、港闸区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开展“指尖少年,阳光成长”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工程活动,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宣讲和捐赠活动;海安县将举办“心海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巡”活动;如东县组织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外出研学,并开展公益兴趣培训夏令营等活动;海门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组织“心理阳光工程”进社区团体辅导活动;启东市结合“走帮服”活动开展“太阳花”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三、工作要求
1.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经费保障、责任落实,形成市县联动,覆盖城乡,惠及全市未成年人的工作布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阵地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暑期活动的空间。
2016年1月16日至21日,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全体师生共赴浙江杭州和绍兴两地,参与了清华附中“诗画江南,文脉千年”研学旅行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早在2015年10月底召开的“高一、高二学部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启动会”上,我们明确了开设清华附中文化考察课程的几个重要目的:一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历史视角,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二是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锻炼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增强综合素养;五是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正式出发之前,我们制定了本次考察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分线路开展考察活动的总方案,在带队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积极性,由学生民主协商,自主决定考察路线,由十多位学科老师根据浙江线路的行程,将考察目的地的相关学科资源进行了整合。同时,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教授为师生们介绍杭州历史文化景观与保护。随后,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了班级行前会,班主任强调了出行的注意事项。
2016年1月16日,我们出发了!笔者作为参与此次考察课程班级的班主任,切实地感到了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思想道德品质的成长与提高,这种将自主探究和互助合作相结合的研学实践活动,正逐渐成为清华附中一个创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一、善用当地文化资源
考察课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人员、个人无线讲解器等资源,还联系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所等单位,对目的地展开更加深入的考察和学习。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对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真切印证与感受,更是对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历代积淀而成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赞叹。
例如在良渚,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举办了“考古是什么――良渚古城的新实践”的考古学启蒙讲座,丰富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让有的学生对考古学萌生了“有点动心”的专业兴趣;良渚遗址出土文物展览上,精美的器件和专业的讲解吸引着学生们寻觅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中流淌的文明血脉;更难得的是,学生们还亲临考古挖掘现场,见证了一件文物从出土、清洗到辨识、研究的全过程,感受到了五千年前磅礴气势的良渚古城和巧夺天工的玉器艺术。这样的活动既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也有利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奠定学生的优良品格,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提倡小组互助合作
在这次研学旅行中,每班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的。小组成员需要在行程中确立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明确分工,以此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考察,并最终形成书面报告,在下学期开学时进行小组展示。课题中的优秀作品,还有机会参加“数字遗产中国行”的活动。同时,在行程生活方面,小组合作也能树立榜样,提高修养。有学生说:“六天内,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父母,不是老师,而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除了在考察课程学习中要求小组分工协作,出行中的方方面面也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共同面对考察中遇到的生活问题,树立集体意识。
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之间学会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在同学掉队的时候不急躁责怪,而是善意提醒;在同学的物品准备不足时,能慷慨分享;在和室友生活习惯有冲突时,也能尽量包容。对于高一新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这些生活中点滴细节的体贴与关照,在无形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班级凝聚力。
三、锻炼个人探究能力
1.从宏观着眼,鼓励个性发展。在考察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的自,甚至在学生犯错时不急于批评,允许试错,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反省、自我砥砺、自我沉淀的过程。“六天的在外生活也对我脱离父母的生活能力做出了考验。事实证明,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不够强。虽然每天早上我都能按时起床甚至负责叫醒同屋室友,集合也能保证不迟到,但在收拾东西时,还是有些手忙脚乱,最后临走时险些忘带东西。可见,在自理能力上还有待提高。”一位学生在反思自己考察课程期间的生活表现时如是说。
2.从细节着手,强调行为习惯。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注意观察和提醒,尤其是在细节部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效果在行为表现,而由行为表现能看出举止习惯,乃至人的品格。这要求教育工作必须要避免“重知不顾行”的弊病,学生在校时间的大部分都在“学知”,但若“知而不行”,缺失行为习惯的导正,尤其是在起始年级,那以后会很难弥补。在考察课程中,我们要求在景区维护环境卫生、在餐厅就餐不高声喧哗、在上下车时对司机师傅礼貌问好、统一安排就寝时间的监督检查等,每天行程开始和结束都有一个短小的班会,预告今天行程的安排和注意事项,总结当天行程全班的表现。考察课程的一些小处渗透着品德教育,实现德育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工作原则。
四、重视师生之间互动
1.开展丰富的对话交流。在课程考察时有很多师生相处的机会,每天晚上老师都会批改学生当天需要完成的考察课程作业,在第二天行程开始前讲评总结。除了作业形式的交流,自由活动的景区、就餐的桌前椅旁、乘坐的旅游大巴、休息的宾馆房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聊天因为空间环境的扩展而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兴趣爱好、新闻事件、家乡风俗都是交流的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化了师生之间的认识,为今后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
2.关注学生的细微之处。不少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门远行,在很多生活细节方面缺乏自理能力,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也没有足够的判别应急能力。课程考察期间正值江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北方的学生不做好保温御寒准备极易感冒发烧,所以在细节处加强对学生的关照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师关注学生在宾馆的折叠被子和电器使用、在购物时的讨价交易以及公共场合的文明言行举止等,一方面可以从中观察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回去后加强家校沟通,建议家长注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也在对带队老师表达关系和提供帮助,促进了学生感恩回报的自觉意识。
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生随班离家出门,对父母来说也是万分牵挂之事,我们也把亲情教育融入考查课程实践中来。首先,初到杭州、绍兴和回到北京时要求学生向家长报告行程安全,至少每隔一晚主动和家长联系一次,聊聊当天见闻,询问家里情况;老师也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博客相册及时更新学生活动情况,让家长放心。其次,在街区自由活动时,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购买一点的当地特产,作为赠送给父母的礼物,礼轻情意重,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出行后归来感觉成熟了很多。最后,借助家长资源,结合考察目的地的可利用条件,更好地完成考察课程时间活动。来自浙江的家长不时推荐一些值得流连的景点、特产,帮助解答有关方言、交通等问题,有了家长的后援支持与信任,为考察课程活动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重视课程评价与总结
活动结束后第二天,班主任就组织班会进行了简单的课程总结,学生完成手册上“自我评价”与“伙伴评价”部分;其次还有个人形成500字以上的书面总结、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汇报、优秀个人与小组展示活动等,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学生所提到的:“经过这次文化考察,我发现我们学习的知识都只局限于课本,没有真正的实践,因为许多东西在课本上都被理想化,而现实没有那么多完美,总是有多种情况,所以文化考察的过程其实是在帮我们积累经验,在日后或许我们也用不到了,但对我们来说,这都是难得的人生阅历。”
久居根特,我喜欢她那五年一次的花展,那风情浓郁的中世纪建筑,那热情好客的古朴民风,但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最难忘怀的还是那学生会每年举办的春节晚会!这不仅是一次美食的荟萃,朋友的相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扬,更是对祖国,亲人的一种思念。
说到根特的春晚,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大厨”夫妇。徐志安博士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1990年来到根特大学技术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两年后取得了博士学位。因为工作出色,自此便留在了比利时。早在他作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加入了根特学生会,开始了为大家服务的历程,即使后来他不再是学生会的成员了。徐志安博士的夫人施静雯1991年来到根特,热情能干的她一直是徐博士的好帮手,在为大家服务时也一样。每年根特的春节晚会都少不了徐志安夫妇的忙里忙外,从组织到采购,从烹调到收拾,没有一次没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徐博士沉稳踏实,大家都叫他“根特的老徐”,施静雯热情开朗,大家都叫她“施姐”。
世界各地的华人,每逢春节都有各自的庆祝活动,而根特春晚的最大特色就是近乎免费的丰盛美食,以及近年精彩的文艺表演。每年中国同胞参加都十分踊跃,只须一欧元就可以入场。
早在春节前一个多月,春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会成员都有分工,各司其职:从场地的寻找,预定,参加人数的统计,到食品的采购,储备,以及文艺节目的征集采排。凭着多年的经验,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学生会成员由当地学生推荐选举产生,他们抱着为留学生服务的宗旨,为远离祖国亲人的学子们提供种种方便。在春节期间更是不辞辛苦地工作,单是统计人数就颇费工夫。每年学生的流动性很大,有的硕士生一两年就毕业回国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也不超过三年,这都给统计人数带来不便,也为以后的食品采购带来不少的困难。尽管有中国使馆教育处在财力上的鼎力支持,学生会还是要精打细算一一要节约有限的经费,把它用到随后的文体活动中。除了不厌其烦地准确统计人数,还要制定应急方案,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每年的采购清单都由“大厨”夫妇亲自制定,既要考虑不同的饮食习惯,又要考虑市场的供应情况。尽管有华人超市,要买齐清单上的食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买到地道而又新鲜的国货,近几年总要开两三部车到100多公里外的布鲁塞尔去采购。有时,由于对布鲁塞尔的地形不熟悉,跟车掉队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记得2006年初的冬天,在路过红绿灯的一个路口时,车队被分割开了,在不能任意停车的情况下,其中一辆车就不知不觉地转进了一条小巷。此时,天已渐黑,经过多次的电话交谈,在半个小时后,这辆满载年货迷路的车辆终于在这语言不通(法语区),治安较差的摩洛哥人聚居区被找到了。
要准备200人左右的盛餐,除了采购外,食品的储藏也是一个大问题!调料,罐头,面粉和干货等可以提前采购,但是肉类,海鲜和蔬菜水果等必须保证新鲜。考虑到有学生周末打工,根特的春晚大部分是安排在周4的晚上,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时间参加这次活动。在活动前一周的周五早晨,我们会去特定的周五市场买鱼和肉。由于采购量大,摊位的老板不同意把全部的货物卖给我们,因为他还要照顾其他的顾客。面对这种合理的拒绝,我们不得不一再解释和请求,继而再次寻找。在运输过程中,鱼,肉的溃水总会由于颠簸渗进车辆的后背箱,那么车主恐怕就要免费享用这鱼腥味一个冬天了。
每年春节都正值大学考试期间,人手短缺的问题就很突出。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我们筹办春晚的热情。周五晚上,我们简单用餐后就迅速聚集在学生公寓,一起开始对鱼肉类的初加工工作:鱼要剪须,开膛破腹:大虾要剪头,去除黑色的肠线,猪肚要去除胃壁粘膜,还要洗净牛肉,绞碎肉馅,等等。别看都是些毛头小伙子,在家可能都没下过厨,但在这里却做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然后把部分鱼和肉类被分散地储藏在为数不多的“老根特”家中。
周末“大厨”夫妇俩就在自己家里开始了烹饪:豆腐在油锅中发福成豆泡:猪肚,口条和牛肉在卤汁中干熬百炼大虾和鱼片则沉醉石鲜美的料汁中――可口的美食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走向我们。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精美的食物,但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是他们家厨房客厅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油烟味。
最辛劳的时刻从晚会当天的早上开始了:完成了水果,蔬菜,酒水饮料的采购后,还要把它们运到活动场所(通常租借的场所在当天上午11点左右开门)。下午2点左右,帮忙的志愿者们就陆续到达,大家分工负责:有布置会场的,有负责接待的,有在厨房工作的。这期间:5~6个品种的凉拌蔬菜就绪:各式各样的水饺不断累积;春卷,咖喱角,大虾,鱼片被炸成桔黄色:冷冻的烤鸭经过烤炙,已经是香飘四溢了!谈到饺子,不得不提在2006年,所有的饺子用面,全是一位祖籍南方的男士一人所揉。这次活动期间,应该是他人生中与面粉“亲密接触”最多的时光了。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教育水平决定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1]。我国素质教育热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涌现,教育部自1994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已基本构建了素质教育体系[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提出素质教育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3]。杨叔子,余东升提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其着眼于“以人为本”,并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即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的人的素质这一弊端。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涉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人文文化与思想对大学生教育弥散性的影响[4]。欧阳康进一步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将其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视野来加以考察,并强调在新时期提升文化素质教育高度,强化其实践导向,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引领大学生更早更好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5]。余东升,尹晓龙以华中科技大学工科本科生为例,对其基本文化素养进行了界定总结,并提出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方法建构和实践总结[6]。罗文娟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科院校中的现状进行了普遍性分析,提出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观念滞后,校方办学指导思想有待提高等问题[7]。刘献君总结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并指出知识是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实践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科学和人文相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8]。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仍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通过大量学者的研究基本明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系及其实施方法。但是,我们也发现针对工科院校的聚焦式研究还不多,虽然罗文娟等学者开展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研究,但缺乏大样本统计分析。文章正是基于工科院校的视角,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和系统化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文在江苏省选取了淮海工学院等五所工科院校为样本,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参比。从“学校素质教育管理建设,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教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所起作用,学生对素质教育认知情况及自身素质”等维度,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由点及线,以线带面,剖析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其中,发放1465份问卷,回收1349份,有效问卷1316份,有效问卷比例为89.82%。课题组除进行问卷调查外,对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情况还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通过统计分析,工科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不能离开实践和人性的启发,应当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在现实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进行知识的讲授,很少涉及到人文和人格启迪方面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缺乏良好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相对单一,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人心,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程选择相悖。
(三)实施缺乏计划性
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只顾一味地推进素质教育,没有形成具体的计划措施。对此,课题组对高校相关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发现他们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也提出一些措施加强学生的素质建设,但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具体表现为一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无计划性。调研学校虽然每学期都开展素质测评,但是测评指标单一,且测评结果无反馈、跟踪和改善措施,素质教育测评体系没有落到实处。二是课程安排无体系性。学校文化素质课程内容不仅应包括文学、历史、政治、艺术,还应涵盖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等,特别是体系化、系统化和普及化的社会公益活动。
(四)落实缺乏保障性
学校师资队伍是比较强大的,但在教师结构设置上并不合理。经调研发现工科院校的师资主要集中在专业型教师上,实践型教师严重缺乏。目前,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处于饱和状态,专业教师没有精力承担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领导下达任务指定一些教师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以及讲座,但是教师的专业背景比较多,并不擅长人文知识教育,进而导致能够符合学生要求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严重不足。
三、加强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层面
1注重德育和文育
无论教育活动形态如何,德育始终都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不是说教和灌输,不等于宣扬好人好事和牺牲奉献,德育素质是通过环境、文化、人文等因素的长期熏陶和感染而形成的内在思想及行为的反应,包含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因素。就学校层面而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养成具有熏陶、雕琢、打磨和滋补之效,调动各方面力量营造整体优化育人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是实现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的重要性”的调研中,98%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反映出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的一种强烈需求。而笔者认为这种校园文化的需求不仅包含纲领上的校风、校纪、校训,形态上的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博物馆,活动上的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还包含在道德和人性上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传统,更有着德育育人的优良传统和积淀。正如冯天瑜在《人文论衡》中所说:“中国人文传统渊源浩博,它展开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道德论、历史论等诸多领域,中华民族的思维特色,如经验理性、侧重伦常、民本思想、赋予历史感、和而不同等,都与其相关。”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和充实。遵循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将文化育人作为大学的基本功能,努力推进文化育人[8]。
2注重交叉学科与知识传授
调研结果表明,综合性大学理工类专业和重视素质教育的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素质教育意识、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选择多样性方面与纯理工类专业性大学和仅重视专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明显差别。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理工专业学生可以方便主动地涉猎校内其它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受开放互动多学科知识交融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这提示我们工科院校需要构建多学科交差、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交融的课程体系,这是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如阿什比教授在《科学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所言:“人文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和科学社会不能彼此互相分离,只有相互整合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9]
3注重多途径进行素质教育
西方国家素质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注重运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综合力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技术水平。根据工科院校非专业相关课程师资力量仍相对薄弱的事实,笔者认为工科院校需逐渐构建完善的硬件设施并深度发掘素质教育的多种途径。如在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和大众创业创新的背景下,这要求高校走出来的高层次人才也应多元化,推行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教学的“1+1”模式是满足时展需求的有效手段[10]。此外,紧紧围绕企业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的质量提升,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将青年教师培养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企业员工的实践和培训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基于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稳固长期的协作关系[11]。如将同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水平管理人才和具有活跃思维及创新理念的专家学者吸纳到教学队伍中,开展专题讲座、行业动态分析评述、企业文化理念及创业历史演讲活动;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和网络资源,加强校园专业和人文网络课程、校园广播及数据库建设[12]。
4注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
目前,工科院校的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仍然主要围绕专业和学科开展,而社会实践又多以学生的自发行为为主导。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学校的各种教育要素都能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笔者认为,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虽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校方的相关部门和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将传统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学生的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得以内化。
(二)教师层面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相对于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人文社科方面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校师资队伍潜力,并逐渐建立一支法律、体育、心理健康、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管理学和艺术等课程的师资队伍。
2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工科院校素质教育仅凭人文社科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师在其中依然担任着重要角色。因为工科类院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在现在及其将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以自然科学教学为主,并占据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把素质教育列为专业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中,坚持不懈地将素质教育因素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3转换教师测评管理理念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学校往往是建立测评体系进行监督。笔者认为,教师素养的内化及通过教学行为的外张,并不是测评体系所能监控的,这是素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所决定的。学校除为教师主体创造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和奖励机制外,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才能促进教师队伍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学生层面
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还是现代教育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不管是纽曼提倡的“绅士”,还是赫钦斯称赞的“完整的人、善良而聪明的人”,都无不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生的重要性。然而,“期望开设哪些素质教育课程”的调研结果却显示,学生将形于外的“沟通技巧”列于素质教育首位,而内化的“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课程仅有11%和21%的认知度,这说明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内容———德育的内化并没有落到实处,道德、心智的内涵、外延、潜在效应并没有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仅停留在说教、概念、好人好事的层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依然离不开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形的人物、典故、轶事、名言等。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受体,其受与不受以及受之多少,只有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意愿和主动性,素质教育才能很好地落实。理性化是提升文化素质的途径[14],即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学会理性思考、理性选择、理性分析和理性预见等。
2完善学生教育测评体系
当前,教育教学基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奖学金的额度大幅度提高,除课程学分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及各类竞赛被大部分院校纳入综合素质教育测评中,并与研究生保送、奖学金额度等激励措施相挂钩。这种激励制度是把“双刃剑”,完善、合理、适度的测评体系和激励措施可以调动学生在素质拓展方面的积极性,但是过度或不合理的措施则加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反而丢弃了素质教育本质。建议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师生反馈纳入测评体系,成为综合素质教育测评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并落实到实处。此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要以适当的比例纳入学分要求评价体系。同时,给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学生创造学习经验、思想、价值观和成长经历交流的机会,并营造全校学生奋发成才的积极氛围[15]。
3加强多种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