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

第1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高职院校

目前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掌握得如何,将会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都加大了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力度。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是按知识体系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强调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社会需求去构建知识结构,从而造成了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技能不突出、运用不熟练的尴尬局面。

2、教学方法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我们学院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上机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过去的“粉笔+黑板”教学的明显不足。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整个的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其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掌握,留给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以听讲为主,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的问题

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不仅会一般的计算机知识,而且也能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的高级的操作,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几乎为零。但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他们甚至没有实际操作过计算机。所以,让知识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学习相同的知识,这样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一支笔、一份试卷的笔试方式,或者“笔试+上机”的考试方法,不能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方法无法进行考核。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领悟到计算机基础课内容虽然简单,但要想教好却也不那么容易。要研究学生特点,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精讲多练,注重实效

课堂讲授要紧扣教学大纲,精讲多练,突出重点难点。提倡教师讲授时只讲解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定要克服讲得过细、过全的倾向,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所谓“四两拨千斤”。教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只是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此外,授课时随时进行知识归类,使学生触类旁通。同时进行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堂讨论。

2、采用“案例式教学”教学模式

依据计算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式教学模式。 在进行综合性课题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做到: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三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讨论的内容。可以设计一些综合运用的例子把相关的各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文字处理一章中,设计一个校园的宣传海报,将文字编辑、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绘制图形等结合在一起,把分栏、图层设计、首字下沉、文本框等各种排版技巧都运用上去。做一个具体的示例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讲, 比单纯分开讲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掌握。

3、采用“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师创设与学生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改革考试制度

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能力。传统考试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真正的程序设计水平,考试可实行:网络自适应考试+综合项目训练+编程竞赛。自适应考试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综合项目训练,只求结果,不限方法,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创新激情,同时通过编程竞赛和课堂答辩体现因材施教并培养创新能力。考试是教学质量的一种评测手段,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常规方法。必须改革现有考试制度,从重点考核知识转向考核能力,推行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技能,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扼制应试教育给高职考试带来的弊端,把教育工作引向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结语

近年来,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学习目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等特色,教学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教学只要方法灵活多变,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目的明确,注重操作,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参考文献:

第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思维 职业教育 教学效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专家也指出[2]: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等相关文件及指导精神采用了“1+X”(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硬件(设备、保障)、软件(教师、环境)较好的高校甚至采用了“2+X”(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X门应用课程)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专家还指出[1]: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和数学、物理、外语一样的通识类基础课程。然而同样也有“基础-学时-内容”的矛盾,破解这样的矛盾从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寻求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最小集合;二是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利用 MOOC 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从职业高等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角度来论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以达到教学效率的共同目标。

结合文献学习与实践,我理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是对大学生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具体描述和抽象总结,是对一线教学执行教师的一条指导主线、设计主线,也是教师在每个具体教学知识点和每个具体案例教学中一以贯之的概要控制和基本法则之一。

二、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

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基本也分为专业计算机教学与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我院为例,属于后一类型,主要针对全院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学院的软硬件实际情况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周学时2学时,一名教师承担6~8个班教学,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情况作为质量考核权重指标之一。

特定阶层教学对象分析(以近两年我的教学班为例):我院招生对象主要为四川中西部学生,一年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只有8%左右,在周学时只有2学时的情况下,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开课学情调查显示50%左右学生对电脑基本没有基础。多数专业目前只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同时还有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学时紧、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细化和提高,所以对一线教学执行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这更加要求一线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有扎实全面的专业功底、高效的教学艺术以及坚持的专业教学情怀。

大学计算机教育专家指出一门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专业计算思维,那么在职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没有计算思维?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特别是从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一角度来看,因为具备较为规范的专业计算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方法和保障。计算思维在职业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体更多表现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中的科学思维、规范性思维、程序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数字化思维等。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坚持与实践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把“计算思维”作为一个教学理论知识点在教学课堂上讨论,而是让这一专业思想理论根植于头脑中,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指导精神之一自觉贯彻执行。以下例举几个《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块),阐述计算思维在教学执行中的具体表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思考。

表1中知识点(块)1.1,快速的常规讲解以外,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计算机的“计算”不仅不是“算计”,反而是一个严格、严谨执行程序和命令的工具和朋友;关于课程评分标准,我在每个教学班的第一节课一定会郑重告诉同学们:“没有任何因素可以影响我对每一个同学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与评分!”。传递科学、严谨、规范、平等的计算思维,同时也尽量避免了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来自教师这一角度引起的影响。

表1中知识点(块)1.2,二进制这一知R点,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率并不高,但一定要快速让学生掌握手工与计算器两种二进制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世界中的十进制是约定俗成,但理论上来说,任意进制都是成立的。在教学实践中实时问题调查,70%左右的一年级学生不知道还有其它进制,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对世界的数学思维角度非常有限,同时在许多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内容中,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才有这一进制知识点。同时二进制这一知识点也是数字化的基础,比如容量单位、ASCⅡ码、汉字编码及应用原理。对多数学生而言,认识这个世界的数字化从学习进制相关知识开始。

表1中的知识点(块)1.3,office的应用教学在各种视频中可以做到细致和直观,但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效率的总结不多,比如对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应对学生加以强调,要上升到结构化作文的高度来认识和学习Word文件的结构化控制功能。PowerPoint中的母板及版式应用也可从结构化这一角度来总结。这样做学习者更容易融会贯通,记忆长久。

表1中的知识点(块)1.4,Excel函数是课程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在多用实用型案例的基础上,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规范的函数编辑习惯。许多计算机一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如果学习者学习过哪怕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再学习Excel函数,就会感觉非常容易了,至少从理解上熟悉度较高,教师讲解力度不大。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让学习者按近似于写程序的要求进行,例如if( )函数的编辑,要求输入括号一定要将对应的后括号输入完整,再调整光标焦点输入参数;还有对函数的参数认识,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学者应快速理解变量与传统数学中的变量有很大的不同,计算机程序中的变量是一个地址,内容会实时变化,而传统数学中的变量相对固定;但要让没有程序语言基础的学习者马上理解不容易,讲解中就用比喻的办法进行形象化,比喻化的讲解再结合具体案例练习对学习者快速理解相对和绝对引用效果良好。其它还有看函数帮助的习惯和方法等。这些方法和实践既是一种规范培养,也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和要求,因为职业技能的训练中规范与正确思维往往是岗位工作效率的保障与体现。

规范化思维的培养其实贯穿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中更加重要,培养现代职业人的规范化意识和思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比如教学实践中,我对作业的命名一般格式为“学号_姓名_项目名.扩展名”,对于哪怕是错了一个符号的命名,学生会发现我很“生气”,就会问为什么?我的思考和回答是:“第一,数字在前面,排序的效率;第二,快速切换输入‘_’训练了标准的键盘操作与规范;第三,在计算机的程序代码中‘_’是自身功能较少的符号之一;第四,在面对未来工作、生活中无数的数码设置,你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个特殊符号比如‘_’连接两个或三个自己熟悉的字符串,这是密码学中一个简单的应用。”所以无数这样的细节坚持,就是我所理解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象。

四、综述与思考

在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可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和境界,只是特点更加具体化,特别对教师来说,应该从高度和广度提高认识,备课、教学都要以计算思维为代表的专业素养、专业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达到对教学对象更为专业的规范与长远的影响。同时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翻转课堂”、MOOC、网络课堂等技术及手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是不是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我的实践,把视频放在教学班的QQ群,在上课前作抽查,结果并不理想,只有5%到~10%的同学做了学习,且学习效果并不好,当然可能还有设备、意识、习惯等因素,所以我认为一线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依然会长期存在,全面、高效的实时讲解与答疑也是新技术及新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高素质一线教师的地方。所以作为职业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一定条件支持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计算思维及素养,同时结合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教学,才应该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与方向之一。

参 考 文 献

第3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小城市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要性

一、计算机教学对于职业高中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其基本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职业高中开办的计算机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开阔视野。

二、小城市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小城市职业高中中,计算机教学起步较晚,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师资、硬件设备落后

在小城市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教学中,师资和硬件设备不仅较大城市学校,就是对于本地的重点普通高中来说,相对比较落后,不仅专业教师和专业的计算机机房欠缺,而且缺少系统的计算机教学相关设备。这是由目前学校的教师待遇和国家资金投入所决定的。

2.生源基础差

在小城市职业高中,生源质量普遍较差,主要组成是初中学习不好的学生和农村学生,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存在于农村学生中,由于农村初中计算机教育普遍较差,大多数农村学生极少接触过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启动电脑都不会,即使是对计算机有一定认识的学生,其水平也仅仅停留在上网、聊天、玩游戏,对于学习计算机有畏难情绪。

三、对小城市职业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议

1.转变观念

小城市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教学主要还是计算机基本功的教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以各种实用软件的使用为主。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起点的,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能力都是从空白开始,无法掌握一些高深的计算机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改变计算机教学的重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己专业上得到好的发展,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2.明确目标

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为了适应将要面临的工作。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除课堂教学以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外实践,课外实践主要是计算机实际操作和自主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当然,教师的课外指导就是要给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方向,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对与其有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3.改进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早已由过去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不断地变化。在课堂上授课时,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课件,将课堂教学转入多媒体教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计算机教学,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另外,还可以选择教学软件用计算机做现场演示,授课时边演示边讲解,还可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共同讨论。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要学好一门课程,大多数取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重中之重。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竞赛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依靠教师个人的幽默语言和课程本身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实践,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是计算机的学习目的,因此,在计算机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理论上的讲解,不但学生觉得无趣,丧失学习兴趣,而且空有理论,欠缺实际操作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少讲理论,多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改变目前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教学研讨,学校也应创造机会多给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第4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仿真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10-02

Practic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LI Hong-li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X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idea of guided by market demand faced the practical fields. Applying the typical of simulation cases in real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imulation cases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究竟应该如何开设?让高职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一直是高职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和Excel等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不再是零起点。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大部分内容还在重复这些内容,没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造成学习上的重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屑于学。

1.2 学生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信息技术课程不规范,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在同一课堂中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很大的困难。

1.3 与专业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多以软件菜单操作为主线,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实用性差,不适合“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缺少高职教育特色,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1.4 考评方法不理想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通过统考方式进行考评,题型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容易死记硬背,考试结果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因此,如何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建设类高职专业为例,谈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2.1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路,在对建设类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调研分析基础上,我们把建设类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本专业工作领域服务。

2.2 高职与中学计算机教学要相互衔接

目前,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转变仍处于过渡时期,内容上既不能搞一刀切,又要体现出高职与中学的侧重点不同,既不能重复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又要保证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的普高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2.3 提升教学内容

由于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办公软件(offic)高级应用为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意识。

2.4 面向实际应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仿真综合案例制作来实现.仿真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应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办公环境.为学生能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基础,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近。

3 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国家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3.1 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仍安排独立章节,以兼顾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3.2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走访和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最普遍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编辑管理(文字处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各种展示场合下的演讲报告和信息搜索处理及常用软件工具等。为此,从实际应用出发,教学中以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深度应用为主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3 以仿真案例为载体,确定具体教学内容

建设类工作岗位中,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工作实际问题接触最多的是:工程招投标书的编制、工程预决算、工程招投标PPT展示、工程招商和效果图宣传以及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其中一些专业软件如CAD、PhotoShop和预算编程软件单独开设课程学习)。针对行业应用特点,我们改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为“以项目任务驱动”的仿真案例式教学设计,将建筑企事业单位实际案例作为教学任务,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4 课程的实施措施

4.1 针对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为使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如在Excel高级应用模块中,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编制工程量计算表格”;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经常要对构件的受力进行计算,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计算构件的应力”;对于建筑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重点学习宣传单制作和演讲稿制作,而Excel则以基础应用为主。

4.2 合理组织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主体内容、综合作业、创新设计4个部分。其中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课堂教学内容,而基础知识和创新设计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同时“创新设计”由学生自选择专题,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3 改变考评方法

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是关键,我们以认证成绩与大型作业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其中认证成绩是要求学生参加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考试,而大型作业则是学习每个教学案例后学生的作品成果评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突飞猛进。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计算机专业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计算机应用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且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已渗透在我们生活、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意义越来越重大。然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无法跟上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步伐,且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维方式不能有机结合,完美融合,所以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未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根据时代的进步,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维方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办学能力。

1 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1 理论知识、实训项目开发、应用实践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先将基本概念、规律讲清,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及规律原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基础硬件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知识、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沟通组合而成的一体化项目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在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最后将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并不断进行创新研究,最大限度地开发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空间,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价值[2]。具体教学模式为:首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深入浅出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其次,给学生提供相应样文,让学生根据样文形式及要求上机操作,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深入讲解相关概念。最后,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并逐一进行操作演示。例如在Word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后,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样本,让学生根据样本的格式、字体、行间距等要求进行操作。样本内容应尽量涉及全面知识点。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及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相互融合,降低了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同时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1.2 创造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综合实力的增强,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在课堂教学中已普遍应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工具。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将枯燥、深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现象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又贴近生活的课堂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如在Photoshop软件的应用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师,利用教学网络,在讲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后,在课堂上现场为学生演示钥匙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解图层、路径、工具等常用操作的应用方法及演示各种使用效果,并通过多媒体放映相关知识点板书,让学生做笔记,使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接受知识,轻松掌握知识。课后布置学生自行绘制属于自己的钥匙,将课堂知识点运用于实际,巩固基础知识,并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1.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是门理论性和实际性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运用于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体多为个性鲜明、思维敏捷活跃、动手能力极强,勇于探索创新的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学对象的个性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技术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并积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工作,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勇气和自信心。例如组织学生开展PPT大赛,并根据实际条件将学生作品以各种形式在学校或社会上展示,并对作品进行等级评估,对优秀作品作者给予相应奖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且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优缺点,为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地开展提供良好依据。

1.4 以案例或任务为驱动,组织分层次教学

高职院校教学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应朝综合能力应用型人才方向展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照本宣科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更不符合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等,通过独具特色的任务布置或案例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操作中领会每个知识点的使用价值,并在完成任务或案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及扩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完成案例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3]。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分层次教学的过程。因为在复杂的案例创作中,为了题干工作效率,让学生得以按时完成任务,需要教师为组里的成员分配相应的子项目,指定具体人员负责相应环节。得到任务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负责的环节去自主学习或巩固相关知识点。这样即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中,同时又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点,即实现了相互合作,又实现了独立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Flash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节”为主题,将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创作。学生在案例创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可依靠网络、教科书等工具相互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可求助于老师。案例完成后进行演示,并有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指出别组案例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对案例进行修改,然后对案例修改比前后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而且可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增进学生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实现共同进步。

2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独具特色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专业特点及学生个性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师尤其要明确和坚定“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努力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创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能动性等,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坤.浅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15):56-57.

[2]李敬龙.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1,9(10):96-97.

[3]周立,李晓莉.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电子技术,2010,8(16):136-137.

第6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论文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成人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0 序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培养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教育,尤其是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础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教学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力就应该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作为基本目标。

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使用计算机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用、驱动程序、硬件安装调试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实用软件的良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的技术、新的软件的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本位的思想,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将课程的内容机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积极调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在课程整合中突出职业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品质的塑造。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采用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对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能力的掌握。同时班级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案例任务。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邮件、BBS、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延伸拓展专业技能。

4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将平时每一个教学案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组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样的评价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的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董喜雨,邢世霞.浅谈成人教育计算机技能教学模式.成人教育,2006.9.

[2] 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2008.

[3] 王国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关系重构.继续教育研究,2009.

第7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项目驱动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计算机网络列为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可见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信息类专业的重要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从以前的多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过渡到现在能共享资源和数据传输的高带宽和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也推陈出新,从以前的并行计算到网格计算,最后过渡到云计算与大数据[1]。可见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化时代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很多高校困惑的一个问题,一是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验结合程度高,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受实验课程的影响,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导致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对知识点混淆,对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原理弄不清楚;二是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所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专业的交换机的性能很难发挥,开设实验课程代价高成本大,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都采用仿真平台去实现;三是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操作简单,但结构复杂,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但是对实验室网络的布局和结构一知半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成了一个瓶颈问题。

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5个信息类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课程,从2014年下学期开始所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都改成独立设置实验课程。

经过3年时间的推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计算机网络类竞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如网络攻击与防御大赛,计算机网络设计大赛,3年来获得省级两个二等奖和四个三等奖。文章从计算机网络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实验课程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实际的几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改进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验内容是实验课程的主体,传统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原理单一,内容基本属于验证性实验,TCP/IP体系中实验面向TCP层和运用层,现有设备也只能做到这两层,实验结果明显。实际实验中学生对下面三层是完全不懂,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内容也不能通过实验去验证,造成在实际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无从下手,如编写一个IP层数据包获取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现有的网络内容不能满足新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如IPV6、4G、zeegbe和软交换网络,所有在实验内容上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网络知识[2]。

(一)多专业融合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

通信与网络不可分割,通信是基础,网络是应用,在设置独立开始实验项目时,底层通信协议也设置有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软件仿真环境去模拟实现。这样的实验项目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很简单,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底层知识,学会了底层通信协议的编写和应用,高层的通信协议使电子工程的学生了解了算法的重要性,学会了高层的应用程序的编写。

(二)多种可选择的实验类型

网络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最主要内容,网络服务和协议是很多学生难于明白的知识,在独立设置实验课程中,针对服务和协议做了三组实验项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类型,让不同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验中,做到不同方向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多组实验选择,强化学生的能够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3]。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推动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几年学科竞赛越来越多,特别是信息类竞赛,学生在竞赛中不仅学会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学会了把书本知识变成应用和产品的过程。计算机网络类的学科竞赛在湖南省内有3次,学生在竞赛中利用所学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引入竞赛内容,把实验课堂变成一个竞赛课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用到所学知识,完成竞赛的各种挑战,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自主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

指导老师在实验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提示,让学生顺利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课堂外指导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独立设置实验课中,很多自主实验内容共并不在课堂内完成,而是在课堂外,通过自主实验,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性实验往往都是提高实验,指导老师给出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指定了统一的验证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4]。通过3年时间的实验教学,自主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和课堂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独立设置,对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两大方法来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新思维,在3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课题项目:吉首大学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建设项目(实设通[2015]15号,编号:JDDL2015006)。

作者简介:李宗寿(1972.8-),男,苗族,湖南吉首人,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控制工程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艳芳,张力军,焦福菊.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2]钱德沛,张力军.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学生提高 质疑能力 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中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我校也在不遗余力的对各专业的各门课程进行开发与改革。笔者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职业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所需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及其信息素养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特点在于其操作性和实践性,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相脱离,其教学内容的序化方式主要是学科型结构,实训教学内容虽然也指向于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是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的抽象技能,与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训实习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开发思路

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本质特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构成职业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岗位要求,明确课程的任务,按照“做中学,学中做,递进交互式”的教学理念,剖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学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工作岗位的用人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各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维护技能,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Office处理各种工作任务,熟练运用Internet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学内容处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是一个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建构过程,其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下表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为例,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重组后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

2.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组合起来完成教学的过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依托、以老师明确任务主题,学生自主确定任务内容并完成为依据进行组织和安排,强调学生专业特点和以学生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同时,面对繁多且实践性较强的的教学内容与有限教学时间的矛盾,我们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精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实行管理,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协调、咨询、信息提供等作用,使学生在获得经验和能力的同时,培养服从、合作、责任感的职业素养。工作小组以4~5名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搭配组成一组,组长一名负责整体协调,小组成员服务组长的安排和任务的实施。组长职责是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分工、协调,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及改进措施并及时考核。组员的职责是服从组长的安排,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思路,并协助组长和其他组员共同完成任务。

3.教学考核评价方案。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项目考核方式,即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适时的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考核。

第9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核方法;个性化教学

一、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除了绘画、雕塑这些传统的艺术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专业。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的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下设专业有电脑艺术设计、钢琴调律、广告设计与制作、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很多专业及子专业,还有很多专业在开发之中。

其中多部分专业都与计算机有关,有的还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由此可知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工作对于学生专业发展以及将来的就业有很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龙头和先导课程,是重点部分。做好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首先要从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它是学生从事工作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资源的搜集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外,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相关软件的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

二、考核方法的选择

1. 坚持社会标准考核

社会的需求是我们的办学方向,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使之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坚持社会标准的考核。即通过考取社会证书的方式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计算机基础》课程现在的社会认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证书,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另一个是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CCT(Common Computer Test),简称高校等考。

现在高职学校一般选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证书。因为这个证书重操作、轻理论,实用性强。从多年来的教学情况看,该证书更加适合高职学生。

2. 考核方法

课程评价时,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取证后方可取得本课程的学分,且学期总评为:考证合格(70%)+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是由上机作业、平时测试、学习态度、出勤等组成。目前从执行情况看效果比较理想。

但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很多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证书,由于证书有很多种,哪一种合适不容易界定,还有的人根据专业需求考取了一些艺术类计算机证书,可以不可以顶替《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呢?

由此看来采用多样考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坚持社会标准,以《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水平内容为参照即可,水平高于这个证书的可以直接免修。

三、开展个性化教学

1. 个性多样性的形成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千差万别,专业涉及面很广。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专业形成了学生来源的多样性。由于艺术的专业特点,有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职业趣向,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充满活力、专业情结浓厚。艺术学生习惯于发散性思维,不像理科学生那样有条理,即使是来自同一个城市的同龄人也有较大个体的差异。所有这些使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化很强。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多样的,有的已经具备免修的水平,有的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为各地区计算机教学水平差距很大,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即使同在北京各个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也是不同的。总的说来北京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明显高于外地学生。

2.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在艺术11级某班,在这个班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计算机水平相差悬殊。全班共31人,14人计算机水平比较低,10人左右计算机水平比较高,9人计算机水平处于中等。对于这种情况,分层次教学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根据各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教学中也进行了分层次的尝试,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难度教学。结果表明在高等、中等水平中效果较好,但是在下等水平的14个人中效果不好。于是对于在下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可以分成有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有习惯不好的,有厌学的等等,每个人的情况又有不同。如果采取同一种方法,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教师对于比较特殊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具有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教学,也就是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同互动,实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个性化教学,注重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独特性出发,老师专门针对一个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讲义,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真正做到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分层次教学也可以看成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需要教师的敬业和付出。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分层的基础上,针对特殊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逐个分析,制定了每个人的帮助计划,调用了教师、班主任、班干部共同协作,最终有12人顺利通过了考核拿到了证书,其余2人也有很大的进步。实践表明,个性化教学这种做法需要大家一起合作、一起奉献,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 课程时间设置上的改革

根据学生初始的计算机水平高低,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成短期、中期、长期班。以证书的基本要求为参考,有效地组织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最合理的教学帮助,从而提高课程的效率。虽然这种做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进行较大的课程时间调整。操作中可以考虑与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一起开设,学的快的学生可以多拿选修课的学分;也可以考虑阶段课的方式进行。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大很多,但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2. 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采用趣味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自己动手开发适合学生的课件,形成精品课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专业做好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教学中时刻注意将艺术理念及养成教育贯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的改革给教师在艺术素养上、专业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教学管理上的改革

在教师的管理中应加强教学检查,严格执行听课制度,加强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从而确保每节课的质量。同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共同做好学生情况的研究,与相关专业负责人及班主任联系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一起探讨针对每个学生的最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学生在整个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状态。确实地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作为高职艺术学院的教师应该加强艺术修养,培养敬业精神,树立服务于学生的理念,用辛勤的汗水呵护好、培养好国家未来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