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语文人文性课程性质的定义,语文教学中淡化甚至漠视语文知识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新课改,许多新理念的出现使得许多教师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新课改不需要学习语文知识,他们错误地认为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就在于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人文论出台以后,许多教师抛开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所谓的人文教育,似乎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有了人文而没有了知识,语文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
任何学科都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学科中的语文知识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字、词、句、篇章结构、各种修辞手法等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就是要学习这些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语文知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不必将语文知识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语文知识。
人文性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过去我们在反思传统语文教学的时候总是拿工具性说事,似乎语文的工具性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的提出,使得许多教师产生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将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总是大谈人文性,并把人文性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许多教师将语文课上课,以为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为了涵养精神,提高品质的。这严重扭曲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说到底还是语言性,是语言性构成了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副产品。时下许多变异新课改的语文课之所以备受社会的批评,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王尚文教授、钱梦龙老师等都对此有精辟的论述。钱梦龙老师的《为语文教学招魂》一了精辟的说明。语文教学的魂是什么,钱老师认为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国的语言文字,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他说,?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他引用洪堡特的话说“民族的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
语文教学需学习语文知识,需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语文知识。但这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知识不像数学等学科知识那样是确定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数学公式的内涵。语文知识应和具体的情景结合起来,语文知识需要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语文能力,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而这种内化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去感受、认识和体验,通过在具体的情景当中领悟缺少这个环节,语文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哪儿?笔者认为就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使用上。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还要将语文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成为他们语言的自觉。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因此,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教学的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许多时候我们似乎并不清楚。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究竟要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什么?前一段时间大家就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原因是大家还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摇摆不定,或者是将语文知识当做死板的教条,像数学一样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知识的概念。教学中不知道语文知识的特殊性、不知道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不能内化学生的认识,让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大家似乎陷入到一种困惑之中,大家现在越来越模糊了,教了多年语文的老教师似乎也不知道究竟教学生一些什么。年轻的教师一会儿人文,一会儿创新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架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的东西,造成语文教学的虚化。
就文本来说,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一些什么,更主要的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写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运用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首先了解作家面对怎样的景象,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方法将眼前的景象化作一片精美的文字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从文本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文本的特点、把握文本的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主要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家的谋篇布局,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认识和感受,体会作家是怎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化作语言文字,形成作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具体的、形象化的语文知识。否则,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就是干瘪的,苍白的,缺少血肉的。学习语文知识是对语文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语文知识看起来是空洞的,实际上是丰富的、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要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的体验和感悟,领略到语文知识使用的奥妙。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人文性的眼光,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写作教学也是一样。笔者认为写作活动就是学生使用语文知识,将语文知识逐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写作活动就是具体的使用知识的活动。我们只有在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方法,通过知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然后将这种知识使用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学生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学习修辞,知道修辞的相关知识,这只是初步的,在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将这种修辞手法使用到写作中去。在平时的写作中他们就会重视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去表达。再比如排比,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讲评课上,就要重视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上的差别。
学生不会写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就是学习了一大堆死的知识,教师没有能够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许多写作教学根本就不教给学生这样的写作知识,或者是教师给学生的写作知识只是一些死板的套路。学生也不知道或者是不会使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活动,这样就导致写作教学很是玄虚。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世界观 思想性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95-01
纵观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想要给读者高尚的精神境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倡导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语文的终极任务就是要影响人,就是要培养人的思想性格。
一句话,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塑造人。
在封建时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让人们读《四书》《五经》,接受封建礼教,写八股文章,参加科举考试,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抹杀人们的个性,给读人量身订做了一套精神枷锁。
在当今这样一个文明、民主和思想开放的时代,语文教育就应该培养出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的公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有公平、正义感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教学生读书识字,教给他们爱国主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香港要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的教育,可能就没那么多学生去参加占中游行。
当今的语文教学,只是机械地盲目地围着高考转圈,只着重对学生给以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只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忽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根本上背离语文教学塑造人的宗旨。
其实中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塑造人,影响人的大系统。《诗经》教人思想纯正、健康,要“思无邪”;《离骚》教人忠君爱国;《逍遥游》教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论语》更是教人要有仁爱思想。曹操的诗歌是教人们积极用世,建功利业;陶渊明的诗要人们热爱田园山水。李白的诗要人们极积乐观,杜甫的诗要人们忧国忧民。坡的词告诉人们要豪放处世,不惧挫折;李清照的词薰陶人们要重情重义,哀婉细腻。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准则,是多少文人士大夫毕生的追求,文天祥高唱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宣言,使无数志士豪杰舍身成仁。《三国演义》讲如何做明君贤臣,《水浒传》说怎么行侠仗义。《西游记》通过求“放心”能“定心”修“真心”的过程,塑造了完美理想的人格代表。《红楼梦》则是通过宝黛爱情的悲剧,要人们做个性解放的勇士。凡此种种无非是要讲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是非;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塑人。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看作是工具课,认为只是为了教会学生认识几个字,读懂几篇文章那么简单,就根本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感为目标。使学生能感受美,认识美,懂得美,进而创造美,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人格,进而创造美好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护家乡的花草树木,把对自然的热爱转化成一种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由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名山大川,升华成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挚爱。
要培养学生的爱国心。由爱自己身边的亲人,到爱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感受他们的喜乐哀愁,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的辛劳,同情家乡父老的苦难,进而担忧百姓的疾苦,把对历史上那些为百姓做出贡献的伟人的仰慕,变成一种爱国主义,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乡亲,爱自己的人民,爱自己伟大的民族。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好,高雅的情趣。通过语文教材中广泛的材料,学习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伟人的美好品质。热爱科学,热爱读书,热爱体育,热爱音乐,热爱舞蹈,热爱绘画……热爱一切有益于人生的高雅的活动。远离,远离赌博,远离暴力,远离偷窃……远离一切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情趣高雅的高素质的公民。
只有把学生当作有感情的人来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思想,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能在家孝敬父母。在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成为有道德、有良心、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彭永.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9):97-98.
[2]陈玲.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目标[J].学园,2014(12):171-17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专业化和实践性 改革思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培养的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应该侧重在提高学生未来继续教育学习能力、综合职业技术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方面,而不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中职语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专业化和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首先是教师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很难摒弃旧观念的痼疾,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对这一学生群体的实际状况了解不足
职高生源质量差,部分学生甚至是“双差”,即: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学生入学起点不高,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进入职高后,多数学生片面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于是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由于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较弱,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再次是对职业教育的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职业教育具有特殊属性,即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根本
1.教学内容要紧密切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或者关系不密切,因此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型,把单一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演讲课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根本
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要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发挥的空间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各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3.教学效果要从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依据
重学习过程淡卷面分数,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要从听说读写以及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不但要更新,还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职高语文教学;兴趣与学法;重要性;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8-02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技进步的步伐,为此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主体性教学方法的提出,符合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从职高语文课的主体性教学出发,对其教学改革中兴趣与学法的相关内容展开介绍。
一、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教育的主体需要作为改善教学方法及完善教学内容的根本考虑点,以提升教学主体的知识接纳水平和课程兴趣爱好为改革的准则。主体性教学中的所谓主体是指受教育的学生,并不是传授学问的老师。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所学的要点,并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扩展和运用。那么教学有必要改革旧的教育方法,完善前期教育中的不足,使教学针对受教育的主角进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角作用,课程学习中以单一的教师授课作为主要方式,未能实现挖掘学生课程参与度与提升学生思考积极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主体性教学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手法中与时展不相符合的部分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手段,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职高语文课主体性教学中兴趣与学法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主体性教学改革中,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职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职高语文教与学中,实现教学的主角性应该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督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法两个方面入手。
1.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开启一切探索宝库的先驱钥匙,唯有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地、深入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首要关键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与提升是学生在课堂教育中发挥主体主要的必备要素,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与老师学生的交流中吸收新知识,接纳新思想。
2.学法的重要性。相较于兴趣,学法则是继续深入探索只是语文知识奥秘的必要手段,它指明了通往语文知识巅峰的基本路径。在职高语文教与学中,唯有摸索清基础的学法,才可以体会语文的神秘乐趣,发现并利用语文学习的相关规则。和兴趣一样,学法也是主体性教育的主要判断指标之一。
由此可见,兴趣与学法在主体性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要善于运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也要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于学生较快的融入语文教学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
三、职高语文课主体性教学中兴趣与学法的培养对策
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主体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对其兴趣与学法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具体的培养对策进行简单介绍。
1.明确职高语文课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目的。要彻底实现对语文课程的主角性教育的改革,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充分理解其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的。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基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自由言谈水平进行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革旧的教育方法中的缺点,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演绎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角作用。它是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的改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2.改善职高语文教学的授课方式。职高语文教与学中要摆脱“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旧的教育方式,争取向“学生积极讨论―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向进行变革,也就是向“还课堂给学生”的方向改变。这种新的改革方向,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上有很大帮助。它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学术讨论氛围,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摆脱成为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呆板”人才的局限,有利于发展有自我思想、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此外,多媒体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枯燥的授课模式也有很大帮助,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模式可以在心理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职高语文教学内容扩展到生活实践中。语文学习要加强学生的乐趣、爱好,有必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拘谨于书本内容的语文教育,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培养“本本主义”的学生,因此,必须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在生活实践中,随处可见语文应用的实例,通过这种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意义,进而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开启学生挖掘生活美的眼眸,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水平。
4.将职高语文教学空间扩展到教室外。职高语文教学的空间往往局限于教室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不利于学生发散创新与想象。将职高语文教学空间扩展到教室外,突破了传统教室授课模式的禁锢,打破了限制学生思维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文学天才、诗人和艺术家人才的培养。在职高语文教育中,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大自然,感悟语文之美。此外,可以通过进行适当的小组调研学习,考察学生在教室外对语文的应用能力。小组调研的进行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在小组成员对语文课题进行研究、组织与调查汇总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操作水平上有很大助益。
四、总结
主体性教学有利于未来创造性人才的栽培,是符合我国教育改善的主要方向。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进行主体性教学改革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本文中对其兴趣与学法的思考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终结性测试 平行性测试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2-02
测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测试不是目的,测试只是手段。有效的测试,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通过测试,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一直以来,期末一张试卷的终结性测试成了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评价手段的单一,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并轨招生之后,中职语文教学渐渐陷入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尴尬境地。采用什么测试方法,才能调动中职学校师生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任务中的作用,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不再进行终结性测试
一直以来,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都是到期末用一张试卷进行评价的终结性测试。终结性测试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评价已完全没有必要,甚至反而会影响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1.终结性测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其功用与目的是选拔和甄别,而中职语文教学的选拔性和甄别都已经不再。首先,大部分中职学生已不再升学,作为最主要的选拔性考试的语文考试自然就丧失了其选拔;其次,甄别中职学生优劣的是专业课学习而不再是退居“副科”的语文学习。
2.终结性测试是导致中职学生漠视语文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漠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正是终结性测试导致了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漠视。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终结性测试时,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或顺利过关的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考试前老师划重点,讲要点,只要按照老师划的重点、讲的要点去复习准备,一般情况下,基础好,学习认真的学生就能取得好成绩,大部分学生也能顺利过关。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期末考试的内容也相对地少而简单,中职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否认真预习,是否认真学习,是否认真复习,根本无关紧要,到期末,只要按照老师划的重点、讲的要点去复习准备,过关是不成问题的――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选拔性和甄别都已经不再,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评价也只求过关而已。
基于以上原因,进入中职学校之后,语文课上认真听讲的占26%,想听就听的占62%,根本不听课的占12%;愿意上语文课的占26%,无所谓的占44%,不愿意上的占30%;课前预习的学生为0;课后复习的学生为0,随堂复习的学生占26%,期末考试前复习的学生占62%,根本不复习的学生占12%。(见《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报告》《教育教学论坛》2011.1下旬)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漠视可见一斑。
3.终结性测试还导致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测查时大面积舞弊。
前面已经论过,大部分中职学生到期末用一张试卷对他们的语文学习进行测试时大都能够顺利过关。其实,真实情况却是,最多有四分之一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会认真地学习和复习,也会在期末根据老师划的重点,讲的要点认真准备复习的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顺利过关,其余大部分只是到期末才草草地准备和复习,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根本不准备、不复习的学生也能顺利过关,靠的其实是舞弊。从对中职学生期末的语文试卷分析,完全能够证明这一点:(1)30人的同一考场总有几拔三到五人的卷面相似(包括错的地方都一样);(2)一个有错别字的正确答案,竟然会有五到七人都一模一样,有的甚至会多达十人以上一模一样;(3)一个考场里,没有抄袭嫌疑(我不看别人的试卷,我也不让别人看我的试卷)的试卷不会超过五份。而没有抄袭嫌疑的试卷往往处在两个极端――要么成绩很好,要么成绩很差。
由此看来,终结性测试,不仅不能显示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更无助于中职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可能还会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将形成性测试作为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辅助手段
(一)形成性测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形成性测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效果更好,而对学生进行的不断的评价。形成性测试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的评价。能够让师生及时了解阶段教学成果和学生阶段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师生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形成性测试对中职语文教学意义重大。
1.可以提高中职师生语文教与学的积极性
中等职业学校并轨招生之后,中职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境地,师生对语文教与学的积极性都不高。
形成性测试不仅是对学生学的成果的评价,更是对教师教的评价。要想证明教的成果,教师必须在新单元和新课文教学之前明确形成性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让学生明确本单元重点训练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白本课文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必须积极投入,才能做到。
终结性测试的结果,只是期末让学生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少有激励作用。大部分学生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问题、难点,一概不知,由于对语文学习的漠视,大部分学生也根本不想知道。形成性测试的结果却可以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一方面,学生通过测试结果的反馈,加固了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2.可以端正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
终结性评价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漠视语文学习,应付语文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期末语文测试时学生大面积舞弊。用贯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试替代期末的终结性测试,使得中职学生要想在形成性测试时取得好成绩,就不能再漠视语文教学。学生不仅要在新单元和新课文教学之前明确形成性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明确本单元重点训练的内容,明确本课文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更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达成学习目标并尽量多地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3.可改进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
不同于终结性测试,形成性测试可以明确显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遇到的难点。当教师将批改过的试卷发给学生并由学生对照正确答案自我检查时,学生就能了解这些缺陷和难点,根据教师的批语进行改正。当教师发现某个题目或某些题目成为具有共性的缺陷和难点时,可以立即组织学生复习。当个别学生答错个别题目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纠正途径。
4.可以促使中职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漠视语文学习,终结性测试的成绩大多是期末临时突击,甚至是舞弊获得的,根本证明不了他们已经掌握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至于那些只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或许能掌握一些语文知识,但也很难巩固。形成性测试是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及时的对上一阶段教学内容的测试,由于测试的及时、内容少,加之及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难点进行强调,所以,每次测试前无须给学生复习时间,那些应付语文学习的学生,就很难取得好成绩;由于是随堂测试,由任课教师监考(也可请语文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参与监考),就可以大大减少想舞弊学生的舞弊机会。每次测试过后,教师都要针对具有共性的缺陷和难点,立即组织学生复习。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然后,再对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的测试机型平行性测试。这样可以促使中职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形成性测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形成性测试不宜过频。由于语文学习已不再是中职学生学习的重点,加之中职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又较繁重,因此,形成性测试不宜过频,以2―3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为宜,否则,可能会影响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测试包括所学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后,教师要及时分析测试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成果。
2.平行性测试。每次形成性测试之后,要对上一阶段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学习,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错误进行纠正,然后,再给测试效果不理想的学生一次机会,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学生尽量多地掌握语文知识,确保学生尽量快地提高语文能力。
期末,对学生总评时,平行性测试成绩与形成性测试成绩具有同等效力。
3.分数。
【关键词】语文 素质 初讨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无需依赖老师而能独立阅读、写作。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并明确地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善于学语文、用语文乃至于善于用语文为人处世。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一、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行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
二、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但没有一定的知识,就无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速读与记忆的能力、分析与概括的能力、鉴赏与批评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发展的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突出位置上。主动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与高昂的进取
精神,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创造。要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克服思想懒散,安于现状或一爆十寒的现象。
(2)“信息反馈”能力。即指在学习过程中尽快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短处,并不断扬长避短,纠正缺点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有自我分析的能力,要能经常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更合理的求知途径和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他人的长处,以贤为师,择善而从,见不善则弃,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3)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能力。即要能在不断学习摸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并制订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计划,选择主攻方向,确定主攻目标,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能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
四、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五、在实践中,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加以认识,如此而已,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职语文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在中职院校,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很陈旧,依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过于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基本上以文学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语文课堂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其次,中职教学不存在升学问题,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多大压力,学生也没有学习兴趣,往往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只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缺少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过少,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分析能力,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质和个性的需求。[2]
2.学校对语文课程不重视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其主要目标,以便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这表明中职教育比较注重专业课程,语文课程处于次要位置。实际上,在就业压力剧增的今天,不管是学生和家长,还是教师,都认为掌握技能是根本,这种认识同时存在于整个社会,即人们只关心专业课的教学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在不乎文化基础课。因此,中职学校很少举行文化课教研活动,教师很少参与培训,对教学设备的投入不足,极不利于中职语文教师的发展。另外,尽管中职语文课和普高语文课的内容基本一致,教学内容也注重语文技巧的学习,但是缺乏新颖性、趣味性和职业性,选入教材的篇目难度大,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3.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主要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这种情况使得中职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专业课的成绩,甚至为学生考取资格证书而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专业等级证书已经成了学生、教师和家长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然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不但没有建立外部有效的评价机制,而且没有完善内部的评价机制,难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改进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教师要转变观念,走出“重专业、轻语文”的误区,不但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中职语文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以“育人”为教学目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3]
2.注重语文课的实用性
“职”是中职教育的集中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职业发展的眼光,加强语文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一名优秀职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课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书、策划书、广告词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旅游专业的语言交际艺术、文秘的公文写作等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职业特色。
3.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
改进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功能。对于中职语文课程而言,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阶段评价。关于参与评价的主体,不但要有教师,还要有学生本人、同班同学、实习单位等;关于评价方式,不仅要有笔试,还要有面试、口试、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
一、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为基本目的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的教育。素质教育实现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语文中贯彻素质教育是实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将重点放在打基础上,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面拓宽。
2 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接受新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创新去获取。因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地参与。加强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正是抓住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把教学改革与学法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 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前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而应试教育则是以适应升学考试为前提,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长此以往,就必然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甚至是有些学生被置于为人忽略的地位,由此进入恶性循环的发展之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坚决摒弃应试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探求知识、寻找学习技巧,在探求中要让学生有意识的试一试、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形成多向交流,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3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要从早抓起。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让学生阅读、理解、思考、领悟、收获、提高、逐步形成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教师把学生领上山,让学生自己去搜寻、去发现、去捕获猎物。良好的习惯,过硬的基本功,这样循序渐进,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概述;特点;启示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68-02
一、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内容论述
1.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中,他认为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和目的在于“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一思想是在对语文教学本质科学的认识为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叶先生对社会价值的正确把握以及对现代语文教学目的理性认识。现代教学的价值及目的在于:以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取向,意在将人们培养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公民,促进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如今我国语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工具,能够熟练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应对生活也已成为做人最为基本的条件,是作为一个健全公民所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念,正是对现代教学价值及目的的良好体现,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思想的这一观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切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切勿实行模仿、记诵式的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及方法要使学生终身都能够受用,而非只是一时作为应试之用。与此同时,这一观念也意味着现代语文教学在教育人群上,要由过去针对儒生及官吏进行教育的贵族化语文教学,向面向广大劳动者的大众化语文教学转变,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
2.语文教材的“科学”观。叶圣陶自1912年参加语文教学工作起,就开始致力于语文教材的分析、革新工作,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叶先生还亲自参与了多种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具有丰富的语文教材编写理论和思想,涉及面十分广泛。关于语文教材的作用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除了应发挥其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作用外,还应当起到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作用,成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点,进而作为语文教学例子、工具、凭借的一种而存在。针对这一内容,叶圣陶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著名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将教材视为不可更改的藩篱,对当时的语文教材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本质,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主旨在于提倡发挥语文教材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这一理念对那些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讲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观点,能够起到纠正的作用,能够使语文教师正确的看待教材,开展科学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特点
1.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其科学性表现为:叶先生能够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语文这一学科,并对其进行恰当而正确的定位。叶圣陶科学语文观基本的立足点在于“用语文”,其中“用”即运用、使用,掌握语文知识使其作用于实际生活,使语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工具,使学生掌握文字、语言运用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才要求广大语文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采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这一观点,正确揭示了语文教学在现展的具体方向以及价值观。在对人们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关注的过程中,叶圣陶逐渐建立起了语文教学人文观。他指出,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学会怎样做人,做国家、社会当中合格的一员。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中,做人和作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授语文课程即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2.具有辩证性且通俗易懂。叶圣陶通过长达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在语文教学方法论、教学论、教师论、教材论、课程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树,并且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语文教学思想。叶先生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形式将其关于语文教学思想的相关论述,以通俗浅近的类比和富有辩证思维的概括式语言表达出来,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理论。
三、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1.树立新型语文教育观,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目的。叶圣陶认为开展语文教学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只有教育目标清晰了,教育活动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开展,不至于胡乱地盲目进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逐渐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处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此,我国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作为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基本的任务。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语文应用人才,拓宽语文教学的面向面,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文化、道德、科学、精神等素质,进而服务于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作为语文教育者来说,要在结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现代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叶圣陶语文教学理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当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2.加快语文教学改革,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要求。讲求实效,使学生有所收获,是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中一贯的作风。其很早就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既节教师之劳,又不损学生之益处”,这即是语文教学经济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处理。根据这一观念,我们在进行实际的语文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精力、时间、投入以及成效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其进行最优化处理,以实现效益、效率、效果这三者之间的统一。并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处理人员,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快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将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眼界,使学生吸收新的语文信息,接受新的语文事物,改革当今语文教学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希凡.叶圣陶的教育情结与倪焕之的心灵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2]冯兆珍.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给我的启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