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信用风险管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风险管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用风险管控

第1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近年来,网络借贷P2P平台深受广大投资者和融资者欢迎,其数量亦呈逐年高速增长的态势。互联网金融为中国大地注入鲜活血液的同时,“风险”也接踵而至。实践中,P2P网络借贷面临诸多风险,如债务人信用风险、P2P平台运营风险等。其中,债务人信用风险无疑是影响P2P平台发展的重大风险。目前,学界对P2P风险管控的探讨多聚焦于投资人决策因素、借款人信誉管理和平台运行风险三方面,对债务人信用风险管控机制、私法机制中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研究甚少。

本文基于采集的10份典型样本,将从理论层面剖析我国P2P平台运营模式,又通过实践调查探究我国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的私法机制运用现状;具体分析平台的风险控制模式中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以期为关注P2P平台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参考。

二、调查方法、对象和过程

方法:此次调查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控制进行的探测性研究。个案研究方法相比定量问卷调查研究方法更具有优势,它更灵活,对事物的了解更深入、详细、全面,更有利于把握事物的细节和复杂性。[1]且我国P2P平台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风控模式不尽相同,若采用常规的定量问卷调查研究,在变量的确定上存在客观障碍。

对象:为尽量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以涵盖实践中P2P平台采用的各类风险管控机制,本文综合考虑地域、规模、运营模式等因素,从大量P2P平台样本中选取了10个典型样本:成都易贷网、北京积木盒子、宜信、人人贷、上海陆金所、拍拍贷、重庆贷贷金融、种钱网、安徽德众金融、杭州微贷网。

过程:初期,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等初步了解我国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运用的私法机制。包括平台的性质;各个产品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平台对借款人的审核程序;平台的项目是否存在第三方机构担保及其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的管控等。

三、样本平台管控债务人风险模式调查

初期的网络数据调查得知,P2P网络信贷过程中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借款人使用虚假的身份信息获取贷款;借款人违规、违法使用贷款资金导致物理还款造成的违约;借款人恶意拖延或拒绝还款而导致的信用风险。[2]针对三方面的债务人信用风险,P2P网络借贷平台管控风险的模式主要包括平台附自身担保模式、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等。

(一)平台附自身担保模式――风险准备金模式

据调查我国尚存在P2P网络借贷平台向投资人提供平台担保的经营模式。德众金融、积木盒子平台都在宣传中出现“本金保障”、“本息保障”等担保性条款,承诺以“风险储备金”为放款人提供本息保障。该风险准备金是由平台的自有资金、合作机构提供资金以及从收取的手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共同组成,对平台内融资项目风险提供有限金额的担保,并存入银行专门设立的账户内,平台不得随意提取。

(二)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模式

调查显示贷贷兴隆、种钱网、德众金融、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第三方担保机构性质多样,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非融资性公司、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担保机构为严控风险,往往进一步建立反担保机制。P2P平台反担保制度的建立则要求线上融资人必须线下提供房屋、车辆抵押等担保。值得注意的是,与种钱网合作的第三方担保机构要求其股东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另外,部分第三方担保机构也有着特殊身份,如:

1、贷贷兴隆以其母公司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在此种模式下,母公司对借款项目承担主要审核任务,并对债务人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2、德众金融采用核心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此处的核心企业通常是指控制着上下游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大型企业。

(三)债权转让模式

1、不改变债权性质的直接性债权转让

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是由第三方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先将资金借给资金需求方,第三方主体再将其所拥有的对资金需求者的债权转让给资金供给者。[3]在这一过程中,按照P2P网络借贷平台不同的作用,具体又有以下三种情况:

(1)P2P网络借贷平台仅为第三方主体的债权转让行为进行信息、撮合和资信评估的功能,仍由第三方主体与资金供给者签订合同。一旦借款人违约,第三方主体承诺无条件回购债权,如德众金融“债易宝”、“周转易”产品。

(2)第三方主体先将债权转让给 P2P 网络借贷平台,而后 P2P网络借贷平台再将债权转让给资金供给者;

(3)第三方主体委托P2P网络借贷平台以第三方主体名义代为转让其享有的债权,且债权转让行为之法律后果全部归于第三方主体;

2、改变债权本质属性的证券化金融产品之债权转让

改变债权本质属性的证券化金融产品之债权转让是指采用诸如债权分拆方式对各类债权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形成与原有债权性质不同的金融产品并出售。在该种模式中,债权本质上已经变为债券或其他具有证券属性的理财产品。如人人贷的U计划、陆金所的稳赢安e贷款。

(四)其他模式

1、车辆房屋抵押模式。据调查,德众金融、微贷网P2P网络借贷平台均要求借款人向其提供足值固定资产抵押,如房屋、车辆等。但凡经平台合理催告后债务人逾期仍未还本息的,平台将以风险准备金向投资人现行垫付本息,同时将抵押物以折价或者拍卖、变卖方式获取价款,从中优先受偿。

2、债权质押模式。调查显示,德众金融、人人贷、陆金所P2P网络借贷平台运用该模式管控信用风险,即借款人以其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所设立资金账户中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以获得投放借款标的资格。借贷双方约定,若到期无法足额偿还,借款人以其在平台上的应收账款一次性支付本息及罚息。

3、严格审核模式。多数平台为管控债务人风险,对于债务人的信息均会进行审核,如积木盒子采取线上与线下审核。但各平台对该模式在管控债务人风险中发挥的作用重视程度却大相径庭。调查显示,此类平台采用社会信用因素审核:与全国多家数据中心合作;将借款人的社交网络资料(P2P网络借贷平台、朋友圈等数据)作为信用测评内容;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运用评价系统自动测算借款方违约成本和违约概率,并确定安全信用额度。

四、管控模式的合法性分析

根据上述实践调查结果,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下文将着重分析平台管控债务人风险措施的合法性,即管控模式是否具有法律风险性。平台只有严控债务人信用风险以及其自身法律风险,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明个体网络借贷是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即P2P网络借贷的范围为个体和个体之间,排除了组织之间。但实践中,如积木盒子等既样本平台既存在借贷服务,又提供基金、股票等理财产品服务,显已不属于纯网络借贷平台。

据《意见》第二类第八项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为“信息中介”。①“信息中介”指平台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的是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而并非增信服务,也不得非法集资。网络借贷属于互联网金融,因此对于网络借贷法律风险问题的分析,应以《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以及商事法律制度及国家政策规范为准则。基于社会调查结果,本文对我国P2P平台管控债务人信用风险私法机制运用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予以分析:

(一)平台担保的合法性分析

根据我国《意见》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性质为“信息中介”。因此平台在法律上只能扮演“居间人”的角色,不应当为债务人在平台上筹得的贷款提供担保或保证。另据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督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可见,作为“信息中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在未经批准而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行为显已超出了合法性范畴,与其“居间人”角色相违背。

但是,多数平台建立的风险准备金预防机制与其本身提供担保不同,并非由P2P平台无条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担保,而是以风险准备金为限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由于风险金通常属于平台所有,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其自有的资金为借款人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在性质上仍然属于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

因此,平台自担保的行为不仅容易给自身带来资金风险,更是缺乏合法性。

(二)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的合法性分析

有些平台采取的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管控债务人风险的模式,即在进行网络借贷过程中,第三方担保机构参与其中为债务人的债务向投资人提供担。这是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具有合法性,无法律风险。但凡从事融资性担保的机构均需经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

(三)债权转让的合法性分析

该模式中不改变债权性质的债权转让,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对此,P2P平台收购逾期债权的做法应当规制。除此之外,第三人(转让人)转让债权又承诺无条件回购债权的做法亦需防涉嫌非法集资等行为之嫌。其判断标准主要为第三人(转让人)是否真正享有债权,是否随意拆分、重组债权。因此,审核第三人(转让人)资质为关键。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P2P平台对于债务人申请前的身份虚假信用风险的措施,平台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审核的方式,减小该风险。且该措施已为大多数平台采取,并且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

对于债务人是否按照资金用途利用所借资金来带的一种违法、隐性风险。首先平台作为理性经济主体,多为盈利性平台,则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多数不会对该风险采取相关措施。其筛选的部分项目标准是怎样的,以及具体调查的效果如何,均不得而知。并不利于保障债权人利益,减小风险。借鉴国外经验,美国的2007年建立的Lending Club网络借贷平台采取的社交网络贷款,则主要利用face book等网络交际平台集合出借人和借款人,则有利于出借人与借款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4]从而债权人可以自己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对债务人资金用途的监管,减小风险。

债务人“跑路”的信用风险,上述中平台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机制、平台作为“居间人”的债权转让和债权质押方式等管控债务人风险的模式符合我国《意见》规定的“信息中介”性质。(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2015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成果,批准号:2015-BZX-080

第2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一、绪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金融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为了自身考虑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舞台,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已经融资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但是这种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外资银行为了自身考虑,逃避激烈的城市金融竞争而转向相对缺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就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市场的生力军,也是目前农村主要的金融合作形式。农村信用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严、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制度不明晰、管理者的职权和责任不能很好落实,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出现问题,在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和缺陷,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造成风险管理方面不足,落后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给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我国学者对农村信用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权制度、权责结构和不良贷款等方面,有些学者涉及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但论述不够深入、系统。本文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对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论述,并且客观找出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引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及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

(一)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主要在农村面向农民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机构,由农民入股,实行民主管理,并为参股人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早在5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就改为了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宗旨是“农民在资金上互帮互助”,即农民组成信用合作社,社员出钱组成资本金,社员用钱可以贷款。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对象面向农民,服务目标则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主要任务是整合和组织本文由收集整理调解农村闲散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限制和严厉打击高利贷。

(二)内部控制理论内涵

内部控制理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运用,广义的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或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计划目标,保证资产的有效运用,保护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正确,确保制定的经营方针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或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规划、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措施、规则与手续的总称。

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内部控制做了明确的阐释。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制度、规则、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三)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一定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而采取的一系列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措施。农村信用社同众多的商业银行一样,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竞争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等,这些在经营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会有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做到将这些存在的风险造成的可能损失降到最低,就构成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

三、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农村信用社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制定措施的有效贯彻,管理的有效执行,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所涉及会计数据的准确真实可靠,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同时也是信用社内部所有成员认真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政策;有助于确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何种风险,以及对信用社可能会对产生何种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量化不确定性的风险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最大程度地对信用社即将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降低对信用社造成的损失。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审批程序、制度、检查监督手段、工艺流程等,有效地控制信用社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风险管理制定切合实际的预案,纠正失误和弊端,防止出现偏差,保证实现制定经营目标。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教训证明,良好的信用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于农村信用社实现既定的目标以及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是至关重要的。

四、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现状

(一) 农村信用社现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就改名成了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当初建立的宗旨是“农民在资金上互帮互助”,即农民组成信用合作社,具有典型的合作制性质,目的在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解决农民生活上出现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员出钱组成本金,社员用钱可以实行贷款,进而维持农村社会稳定。但是,在农村信用社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脱离合作制的性质、国家实行过多的干预性政策以及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等原因,对其后来发展造成不小的打击,经营状况日下,经营业绩也大打折扣,难以适应农村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为了自身考虑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虽已经融资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但也是为了自身考虑,逃避激烈的城市金融竞争而转向相对缺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近些年来,经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渐恢复了生机,农村信用社也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迹。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导,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在建设我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必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信用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度越来越完善,但是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健全和制度落实不彻底

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虽多,但缺乏全面性和实用性,部分体制不健全,存在某些方面控制的“盲区”。有些内控制度与信用社实际情况不相符,只是徒有形式,有些内控制度已经过时,不适应新形势却还在执行,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得到了拓宽和发展,但是内控制度却不能跟上业务的发展。很多农村信用社是先拓宽业务,再制定相应内控制度,比如显而易见的是在信用社内部计算机的运用,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计算机在信用社内部大规模使用,但是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制定,这就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2.信用社风险管理落后

由于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和风险本身存在不确定性,以致于早期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近些年来,开始意识到风险的可控核评估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将风险管理引进到信用社内部。但是与先进的风险管理和将风险管理做到最优,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对策与建议

(一)改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环境

信用社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产权制度、组织人事结构、管理职责、权利义务关系等。各地信用社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必要的情况下可实行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如进行股份制改革,这也是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形式。在管理职责方面应该权责分明,权利义务明确,这样才能形成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组织结构严谨,内控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社需要建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并完善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有以下几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系统需涵盖各项业务、全社范围,并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

在业务的管理方面,农村信用社需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再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全社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并保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业务拓展方面,农村信用社在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之前,应先制定有关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计量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三)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目前信用社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普遍比较落后,经营风险状况无法及时得到了解,部门和员工的相关有效信息也无法得到及时顺畅反馈,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农村信用社急需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考虑:

1.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将信用社会计、人事、档案等信息集中管理,实施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做到及时、准确提供信用社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力求信息全面,同时开发信用社内部网站,搭建平台,实现信用社系统内信息传递和交流。

2.加强相互间沟通

信用社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前,需保持信息的及时沟通,确保上级信息可以及时传达以及下级信息有效反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反馈顺畅及时。

第3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管理与控制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其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两翼四层”的信用担保体系。这一担保体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中发挥了相当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然而信用担保业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在风险控制上还很不成熟。为此我们需要分析信用担保风险,并进行预防、处理,使风险所导致的损失最小化。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分析

1.来自担保机构的风险。由于一般的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小,注册资金质量不高,抗风险能力弱,专业人才稀缺,风险控制不足,因此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着资金风险、经营操作风险和犯罪风险等。

2.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是指受保企业违约(不守信用)所引起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技术、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等这几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等级较低,而且中小企业面临市场压力和技术风险等。

3.担保制度方面的风险。担保体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包括经营性、结构性以及功能性。首先,经营性缺陷是指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以及风险分散机制都较缺乏,担保机构专业型人才也较少,担保期限短期较多,以及担保品种也比较少;其次,结构性缺陷是指政府财政担保与民间资本担保比重差距较大,政府担保比重较重,相反,民间资本担保比重很少;最后,功能性缺陷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微观层面上,由于信用担保品种少期限短,则担保贷款的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也会影响信用担保体系的良好发展,宏观层面上,由于在结构中政府担保的贷款多,不仅说明政府财政负担会加重,同时政府所要负担的信用也多,其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大。

4.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风险。目前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相关法律只有《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而相关的配套法律规范和相关文件还尚未出台。而《担保法》又比较侧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保证人的权利保护不够,致使担保机构承担了很大风险,不利于担保业的发展。

二、降低信用担保风险的控制措施

1.担保机构的风险措施。首先,要加强担保机构的内部治理及风险控制。担保机构良好发展的前提就是其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健全,能够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员工也更加专业化,担保机构拥有良好的信誉。在风险管理方面,要使管理制度科学化,内部机构合理化,风险控制全面化,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控制。

其次,拓宽担保机构资金渠道。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一般都以外部资金为主,再逐步增加内部资金,目前担保机构可以去外部寻找更多的资金支持,如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再次,培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要更加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并且还需要加紧行业的人才培养。除了应该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相关的资格考试,使公众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热情有所提高,并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有所加强。

2.中小企业的风险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对担保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对长期客户建立档案这一途径来减少来自担保企业的信用风险。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可以很好的解决担保市场上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可以从企业的信用评级中得到其信用担保是否良好。因此,要将各种与企业信用相关的方面有力地结合起来,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对记载与企业信用有关的所有内容进行等级划分,依靠企业的信用等级来确定是否对其进行担保。我们可以以优惠贷款条件以及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来鼓励信用等级比较高的企业,对于信用等级比较低的企业应不予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

3.制度方面的风险措施。在担保体系中的制度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担保的风险,弥补体系中不完美的地方,使担保体系发挥更好的作用,保持该体系能够良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其制度进行创新:对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组织的发展要不断鼓励;对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发展要不断推进;使政府担保和民间担保能够相互合作,同时也能各司其职;完善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和各方面的风险分散机制;要避免对政府担保机构进行行政干预;使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也能快速发展起来。

4.政策和法律的风险措施。要加强立法,规范政府行为。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以此来保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能够有良好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效益是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的,所以其收益也相对来说较少,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风险较大,在担保市场发展初期阶段,政府应主动介入,出资入股,牵头组建担保体系,并采取一些必要的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为了防止指令性担保,政府需按《公司法》、《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功能和地位,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直接操作担保的具体业务,真正做到“政府性资金、市场化操作、企业化管理”。

三、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发展20余年,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依然存在很多的难题,因此,还需要我们不断地促进担保制度的发展,加强法律及政策方面的建设,为担保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这样我们才能降低担保业的风险,使担保业向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事物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目前中小企业担保还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但其未来的发展还是很有潜力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刘明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与控制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9).

[2]孙永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2005(11).

第4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事业单位;应用;风险控制

一、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主要作用

(一)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符合时展的基本要求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传统工作形式也在发生改变。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催生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信息化建设也已经成为当前许多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档案管理领域同样如此。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工作方式较为落后,工作效率较低,并且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多,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呈现出逐渐加大的态势,给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1]。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将很好的解决工作质量低下的现状,并且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效率,可以说,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很好的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促进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在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目标是储存资料,与此同时,档案中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通过查询和利用档案工作信息,可以更好的指导下一步工作,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工作体系。通过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可以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档案利用与开发上。通过对档案的总结和梳理,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并且为事业单位主营业务的发展与优化提供建议,实现工作效能总体提升。

(三)节省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大量资源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下,管理质量较低,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较大的空间限制。纸质版的传统档案会占据较大的空间,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随着人数的增加,会产生大量的档案,如果不进行信息化收集与处理,会严重影响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此外,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档案资料查询与调取等方面,都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工作中应用及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工作模式

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目标就是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资源的利用与流通。要想提升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水平,就要构建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传统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和收集模式中,各部门之间一般各自为政,档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流通,通过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需要信息和资源的时候,可以通过调阅档案的方式,有效整合工作资源[3]。

(二)合理利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资源,提升风险防控质量

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中开展电子信息建设,既要优化工作流程,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还要实现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检索等方式,发现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找到共性和有指导性的问题,分析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通过得出有效数字,指导具体的工作过程,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4]。

(三)及时填补事业单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提高安全性

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随时注意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漏洞,因为档案中涉及许多隐私性的个人资料[5]。所以,为了消除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的风险,保证档案的安全性,一方面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填补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的漏洞,防止档案中的数据被不法分子利用和盗取,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抵御档案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抵御能力。

(四)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较为机械,重复性很强,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高,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融合,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6]。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档案管理专业,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除了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外,还要注重引进档案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升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提升事业单位原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具体的工作中,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档案管理工作与日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要经常性开展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意识,提升工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在利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同时,要对档案信息的安全和风险控制措施给予重点关注,不能一味的追求管理的效率,而忽视档案的安全,应积极制定档案管理的风险防控措施,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因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漏洞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付冰.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及风险控制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1):186.

[2]敏.现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技术化[J].中国信息化,2013(10):20-20.

[3]谷红艳.电子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分析研究[J].东方教育,2014(z2):90-90.

[4]李咏梅.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5(13):163.

第5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经济形势 风险管理 强化措施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身的发展与经济形势休戚相关。随着我国经济软着陆的新形势,企I正面临越来越残酷的经营环境,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停产及倒闭成为了“大概率事件”。这就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所借贷给企业的资金难以回收,账目上的不良贷款也不断增多,严重降低银行的运营效率及经济效益,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银行信用风险,正是指由于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履行自身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拥有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我国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信用风险已成为银行所面临主要风险,这也是本文对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银行信用风险产生源头分析

(一)银行体制因素

体制因素是致使银行信用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其内在根源较为复杂。首先,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基本都由政府代表国有资本进行控股,其所有权的控制形式较为笼统,缺乏完备的“人格”来行使各项权利。因此,银行的经营者相对而言缺乏所有者的监督与控制,其规避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观能动性相对不足;其次,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的主流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形,依照总行、分行、支行、储蓄点逐级划分,而管理的责任关系及内部消息的汇报均依照此传递链,这就带来了过多的管理层级及权利的过度下放。管理层级过多,将会使得消息传递速度更慢、失真度更高,也意味上级总行行政命令的传达与落实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且难以取得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同时,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均施行“分级核算,层层负责”的控制理念,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只需对其所在行负责,拥有较大的财务人事自。权利的过度下放会使得支行负责人缺乏有效制衡,其个人意志相对无阻力的执行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当前社会总体缺乏信用文化基础,从借贷企业到银行职员对“信用”的内核均未形成清晰的认知。一方面,企业所提供给银行的财务信息真实度较低,基层信贷人员对此类财务数据的审核力度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信用评级结果尚未在贷款的决策与定价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外部监管存在“信息死角”。《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有关信息披露的条例均仅仅停留在财务成果层面,而信用风险原本作为信息披露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却缺乏硬性的规定,即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却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也导致银行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时全部依赖于自觉性,只需谋求短期经济效益上的最大化,经常忽视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外部监管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技术层面因素

信用评分法是当前商业银行最为常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该方法是指在综合行业特点及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下,选取某些财务指标及其他指标,由专家判断财务指标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评分,最终将其汇总至信用总分,从而决定企业信用评级。信用评分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此种评分方法主观性极强,过多依赖于专家,其指标及权重的分配相对随意,缺乏严谨的标准。同时,财务指标的分析只能代表企业过去的营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局限于短期,而非长期的偿债能力。此外,鉴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信用管理的时间较短,相关行业数据的搜集与积累不够全面,这进而影响到对不同信用级别违约率及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综上所述,当前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相对匮乏。

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一)健全信用风险组织管理体系

正如前文所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实行的管理体制已严重拖累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其按行政区所逐级划分的总行、分行、支行不但影响内部沟通,更减弱了内部控制的力度。为解决此问题,商业银行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调整:首先,于董事会下设风险管控委员会。从而保障商业银行有着最高级别的战略风险管控机构,并以之辅助高层战略的战略决策,同时出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确保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偏好在集团内部都有较强的一致性;其次,从执行层面对当前风险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升级。收回各级支行的风险管控部门的管辖权,通过其上级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强化其独立性。从而有效约束银行各级分支因短期经济效益的诱惑而产生的“贷款冲动”,有效完善内部层面的信用风险管控。

(二)加强社会主义信用文化建设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而仅仅依靠银行内部手段进行信用风险管控难免力有不逮。应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信用文化建设。具体而言,第一,银行应会同社会多方利益主体,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大力推行“信用”理念,阐明其背后所蕴藏的重要性,普及金融知识及法律法规,并做好内部员工培训工作,从而积极引导我国公民遵守信用意识的建立;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档案。应以银行为主体,对公民的信用历史、偿债能力、背景资料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保障各大银行之间的数据的互联共通,丰富数据的积累,并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评级架构;第三,强化个人或企业的违约成本。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各种社会活动,如出国、借贷、入职等所需特定的信用评级,限制信用历史较差公民的社会活动。最终加强社会主义信用文化的建设。

(三)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鉴于我国缺乏例如穆迪、标准普尔等有公信力的外部评级机构,商业银行应从内部着手,利用定量方法逐步完善自身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银行优秀管理经验,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制定一套科学的、完整的风险计量模型。更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开发客户基础数据库及定向客户追踪系统,保障风险管控的自主运行。此外,银行更可以将客户信用评级纳入实际应用,实行积极的货币定价政策。通过对客户履约能力的研究及贷款金额制定相对应的贷款利率,在保障银行获取较高经济利益的同时合理规避信用风险。在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及客户数据的积累逐步完善之后,银行还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其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将信用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结束语

因我国经济的下行,个人及企业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大幅提升,银行所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越来越高。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对当前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并从组织管理体系、信用文化层面以及信用评级制度来探讨银行信用管理的具体措施。希望借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易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复旦大学,2002.

第6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 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析 我国网络购物的信用风险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预警研究 信用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 网上交易信用风险评价研究:基于网上拍卖的卖方视角 银行间市场交易系统的信用风险模块设计研究 网络银行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评价研究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综述 信用风险研究分析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网络借贷平台信用风险的测度和控制研究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信用风险与ABC分类方法分析的应收账款研究 基于 Fisher判别方法的信用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信用风险评估中的财务分析方法 信用风险的变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倪翠云.我国网络购物的信用风险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6):61-62.

[3]于鸣燕.人工神经网络在金融领域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06.

[4]冯炜.消费者网络购物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06.

[5]洪琼.C2C交易模式下诚信问题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06.

[6]周艳美,李伟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及其对任务方案的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5):212-214.

[7]刘巧玲,张金城.在线拍卖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7(8):211-214.

第7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对工信贷;信用风险

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结合不同地方的政策与经济发展需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必要调整,在企业运营管理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性问题种类呈现上升趋势。若企业自身缺乏债务清偿能力,这部分资金会直接转嫁到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操作风险因内部程序缺乏完善性,人员与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的存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进行系统划分,其中所包含的因素有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等部分。在调查与审查贷款环节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处理业务时不按照操作流程所带来的风险。设计内部流程时存在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贷款安全投放与回收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外部环境与外部事件时,由于采取的措施缺乏科学性,进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二)道德风险具有信息优势或者具有决策能力的一方,为获取更多利益采取不利于他人的方式,可能会对他人利益带来损失,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信贷业务的领导者与审批人,面对现阶段的决策结果,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其负责,导致决策存在错误或者出现违规行为。信贷管理人员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为了迎合上意而发表意见,实现短期目标甚至允许违规行为的出现。经营层的经办人员在日常办公中,甚至利用制度的漏洞作假,由于信息缺乏真实性而直接影响管理层所制定的决策。

(三)信用风险因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履约能力较低,甚至存在违约的情况,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对于借款人而言,当得到银行贷款之后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贷款的使用权与归还应由借款人把控,面对借款人所参与的经营管理活动,银行无权干涉,更不能对其经营决策进行干预。由于借款人在经营方面存在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最终导致银行贷款风险。

(四)市场风险因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利率与汇率出现的不利变动,导致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市场风险。例如,当贷款用于进出口商品时,若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因贷款额出现的还款困难风险,企业的回笼资金也难以相抵扣,再加上受人民币或者外部波动的影响,若人民币出现贬值情况,导致企业购汇成本上涨的同时,还会降低企业还款能力所产生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内部控制的管理面对管控风险的核心工作任务,商业银行贷款人员应明确具体需求,在平日的实践工作环节,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匹配与资产质量的形式并不相符,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过于注重形式要求,较为侧重于制度与规范的遵循,难以明确对工信贷相关业务的核心工作。若客户经理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在客户贷款之前对其进行调查时,所存在一定问题且尚未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则会导致更多失误的出现。若商业银行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若出现人动,使得信贷业务接洽人员的更新速度较快,因员工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但凡遇到特殊情况,则导致信贷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二)信贷业务的监督客户在申请贷款之后,商业银行应做好各项跟进工作,将管理工作的作用落实到实处。部分基层的商业银行机构在观察各项信贷资产时,在工具的应用方面缺乏专业性,在对公风险客户的跟进与监督工作中,难以将其落实到实处。在总体业务贷款客户中,部分分支机构预警和根据尚未达到一半,直接加大商业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到了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发展阶段,基层银行应建立现代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项检查处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为避免对公贷款的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只有保证信贷资金流向问题,全面落实抵押管理工作,从根本降低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

(三)客户选择与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运营阶段,对公客户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系统分析商业银行基本单位的情况,为完成每一阶段的业务要求,则会选择一些可达成考核标准的客户,客户的准入制度因此形同虚设,直接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公信贷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因商业银行的评测效果有限,再加上后续风险的迁移,为基层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商业银行的运营阶段中,无论是风险预测能力,还是风险预控敏感程度,都应给予高度重视,若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均会导致各项风险问题的加剧。

三、强化对公信贷业务信用风险防范的策略

(一)加强开展基础管理工作为提高客户风险意识水准,应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分析不同种类产生信用风险的易爆点与传导路径,深入研究信贷管理工作后做到防患于未然。分析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信用风险情况,应了解把握与及时跟进债务人的授信情况,对客户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另外,采取精细化的方式开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借助相关信贷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明确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贷款使用情况,发现异常问题后制定实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

(二)实行动态分类管理方式首先,根据风险的发生态势,提高信用风险防控能力,合理运用系统工具强化风险分级预警,对风险控制缓释进行分类管理,有效化解其中存在的隐患。其次,加强对信贷资产观察名单的管理,提高风险预估和化解处置能力,对重大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完善,最大限度减少对资产带来的损失。最后,结合实际经营情况,重点关注区域风险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综合分析风险行业贷款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解决措施确保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信贷业务流程管控面对去产能相关行业大型客户的集中度风险,商业银行应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同时把握新的机遇应对新的风险,开展最佳的信贷营销工作,对不同行业或者领域的公司信贷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完善的客户退出计划。对客户授信投向进行优化,严格秉承信贷前尽职调查的要求,将各项尽职调查工作落实到位,做好贷款后的管理与调查工作,加强运用对公客户跟踪预警管理系统,将各项指标落实到实处,提高风险分类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资产分类偏离度。

第8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 流动性风险 影响因素 关联性

一、银行间流动性风险表现在债券市场的成因分析

从国内现阶段的市场运行机制来看,目前影响债券市场流动的各因素中,货币供给量是主动力。国际债券市场受资本市场国际化风险的影响,其资金成本和主要汇率波动在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下,形成国内债券市场流动性指标的长期影响因素。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表现在债券投资者身上,有直接触发式和间接导致式两种流动性风险成因。

(一)信用风险

(1)债券违约型信用风险。现阶段,信用型债券市场因主体参与的形式以及主体对象的多样化,推动债券市场的火爆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债券信用类事件。由发行主体进行债券发行,而未能按期履行协议所达成的债券目标义务,称为债券违约,其违约形式包括本金违约、利息违约,债券形式包括公募债和企业债以及私募债等。由债券违约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表现在债券投资信用风险上,使债券的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降低。

(2)交易违约型信用风险。在不断扩大的债券市场投资者行列里,由于投资主体的类型、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融资能力不一样,所衍生的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并且在传递性信用风险特征影响下,产生被动式的交易违约,加剧发展的信用风险破坏了现有的债券交易链条,从而使整个债券市场损失严重,流动性风险由个体投资者转向为整个市场,从而触发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操作风险

金融体系的市场风险中,操作风险是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由操作系统及具体操作人员以及外部事件和操作流程带来的风险。从概念上讲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客户自身的原因;控制系统设置原因;控制失灵的系统原因;不可控事件。其中,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业务、金融工具对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会因系统漏洞和操作不当导致意外的投资损失。此外,各银行间由于参与机构、业务水平、人工素质、操作能力等多因素影响,造成录入误差或者因处理延迟、不当操作导致结算失败,由此产生的违约风险,可能加剧债券市场相关机构以及参与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债券投资者担负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受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负债流动因素影响。当参与机构在债券市场的现金流与债务,在时间、数量上未能实现平衡和结余要求时,债券机构就需要安排如提高清算等手段的资产负债调整,这种被动式的调整措施可能引起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使资产负债率和交易频率以及交易链条和交易金额等方面产生动荡,对整个债券市场在稳定性、连续性上形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严重时可致破产。

(四)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关联影响因素的类型

在经济学中,非平稳序列各变量间若有协整关系,在进行分析考察时通常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在债券市场中,其市场流动性、各影响因素存在的因果关系适用于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中由于误差修正项的引进,保证了模型检验后的结论准确性,此外,建立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在变量间体现其相互作用的短期因果关系和协整关系下的长期因果关系。

二、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投资不当

(1)杠杆交易。杠杆交易在债券市场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和风险性,是指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以融资交易为主要途径,在获取资金回报后通过追加投资购买高收益债券及其它债券,以少量自有资金博取负债经营下的大额收入,这种大规模、大风险、大收益的投资方式,实质是风险与收益并行攀高的流动性风险因素。

(2)撮合交易。针对债券交易中的额度和频度限制,投资者之间会越过债券市场的交易渠道,寻求债券交易中介方进行私下交易,以规避债券市场内外部的风控影响和交易影响。投资者在场外以议价的方式达成意向,中介者在撮合过程中与双方分别进行谈判、交易、收入中介费。这个过程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中间债券存量不足引起的,此时上游机构若出现违约现象则会造成后续环节的交易失败,而产生流动性危机。

(二)风控水平的高低差异

对于债券市龅淖ㄒ低蹲收呃此担基本上都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在风险把控力度上进行相对专业的岗位、部门划分,虽然整体上执行了行业管制、交易规则,但是由于不同个体间的内控水平及指标采用上的不一致,使得交易对手和利率限制以及资金限额和债券,以及其交易类型上差异化明显。此外,关于相关部门机构应当主动防控的流动性风险,并未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显得被动有余主动不足。

(三)突发影响

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内债券市场事件是发生于二零一三的“违约门事件”,当年五月起,整个金融市场一片大好,攀升的资金利率使得当期的三月期国债,从五月七日起到六月十九期间的到期利率以三千多的涨幅,引领银行间的同期隔夜拆借利率上升两倍多,固定利率同期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也出现近两倍的涨幅。而至六月上旬,光大银行违约于兴业银行,并引发一系列的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信用危机、投资危机,导致市场整体的资金吞吐能力、融资能力遭受惨烈的流动性风险打击。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关联性、流动性的风控措施

(一)回购杠杆,联合防范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回购杠杆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在可控范围内,由于回购杠杆效应对资本使用率的强化影响,使资本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信心得以增强;另一方面对超出杠杆效应范围内的风险控制成败,也会对金融市场形成连锁反应。对此,市场投资者宜采取有效的监测机制,通过对内部风控指标――质押比例以及质押券市值缺口的监测,通过市场公允估值,关注每日正回购质押债券行情。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保证债券质押量额度充足,以每日估值、追加操作的方式,有效缓解回购负债与质押券市值不平衡造成的风险缺口;其次质押债券折扣率指标,特别是信用类债券折扣率,可以起到调节回购杠杆上限倍数的作用。

(二)合理规划,事前预警

对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投资,需要投资者有相对完善的风险管控能力及投资综合分析能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市场监测机制、投资预警机制,强化自身对各项投资业务的投资风险意识和管控意识。投资者可利用多元化的监测手段,以相关的指标数据为依据,如通过回购杠杆指标和待偿资金缺口指标进行投资规划,并管理债券市场的交易操作,使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风险管控机制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全面完善,救助机制

针对于流动性风险,一部分投资者的管控能力和抵御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对那些在资产负债上存在着结构不均衡,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以及资产变现渠道受限的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国际市场中的发达市场,采取最终流动性与后备流动性相结合的机制,这两种流动性分别来源于央行提供和市场建立,这种具有救质的保全机制,使得一旦交易某方出现违约行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支持就会被激活。以此为例,在国内银行间债券投资市场中,主管业务部门可借鉴式地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的互助联盟,当联盟成员遭遇流动性风险时即给予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使相关金融机构迅速摆脱困境,回购环节的资金链得以及时补充,大范围的风险蔓延得以控制。

(四)多方调控,全面防范

首先,目前的货币供给政策相对宽松,降低了债券市场的交易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换手率,使得长期范围内的债券市场,呈现出与货币供给相关联的需求量、交易量攀升,使交易成本整体下降流动性指数上升。其次,由于现有的债券市场机制的特殊性,非交易推动机制下政府调控的债券价格,会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调整基准利率会引发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尤其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债券价格的波动直观反映在活跃的交投形势和提升的市场流动性上。再次,国际市场资本变化也会对国内市场流动性形成影响,主要表现为波动加剧时风险扩大,债券市场的投资状况、流动状况呈现^望态势。

四、结语

现阶段的债券市场在其流动性,一方面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市场行情、货币供给政策密切相关。资本市场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形成了投资者交易投资的信心,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央行的积极干预都使得债券市场的交易成本整体下降,投资者的投资、交易意愿加强。针对国际市场的资金成本和汇率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重点监测、管控其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第9篇:信用风险管控范文

对于传统的证券业来说,“靠天吃饭”特征明显,盈利模式单一,主要是经纪业务加少量的自营投资,模式简单,面临的风险自然也单一,主要是股市波动风险等市场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和产品的复杂化,面对的金融风险也日趋复杂。单就中信证券而言,从1995年成立,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由一家中小券商发展成为A+H综合经营的国际化投资银行,资产规模由10亿增长到超过6000亿,虽然与银行和保险不可比拟,但相对于自身,已然拥有了庞大的资产负债表和可观的利润表,隐藏在表背后的是30个部门及业务线、涉及上百种业务类型、上千种金融产品,以及跨全球14个国家/地区不同的监管环境。可想而知,面临的风险也是错综复杂的。结合证券行业的业务特征,主要介绍券商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以及应对措施:

(一)信用风险压力不断上升

对于证券公司,主要的信用风险来自于:一是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等证券融资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这部分风险券商主要通过担保比例、强制平仓、逐日盯市等方式控制信用风险。从目前来看,中信证券该类业务的担保比例在270%以上,在大盘下跌20%的压力情景测试下,平仓后,潜在坏账水平控制在1000万以内,总体风险可控。二是信用类产品投资的违约风险,即所投资信用类产品之融资人或发行人出现违约,导致的损失风险。这部分业务对公募类投资,公司采用交易对手授信制度,根据信用评级制定相应的投资限制,对于私募类投资,制定了严格的产品准入标准和投资限额,对信用风险加以管控。目前,中信证券的信用债中,70%左右发行人为中央或地方国企,偿付风险可控。三是利率互换、股票收益互换、远期交易等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即交易对手方到期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应支付义务的风险。这部分风险公司主要通过对交易对手设定保证金比例和交易规模限制,通过盯市、追保、强制平仓等手段来控制信用风险敞口,目前,公司这部分业务的风险敞口比较小。总体来说,券商的信用风险总体可控,通过及时、充足计提减值等方式真实反映和化解风险。但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违约事件频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券商面临的信用风险管控压力也不断上升,尤其是IFRS9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要求对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违约率和损失作出估计,这对券商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股债市场波动加剧,市场风险显著上升

权益类投资、做市业务、债券自营投资等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较大。2016年1月份股市熔断,造成恐慌式下跌,券商股票自营业务受到股市波动影响较大。11月末,债市出现暴跌,中债财富指数年末两个月下跌3%,券商债券投资业务市场风险急剧上升。这种阶段性大幅波动对券商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中信证券在自营业务上一直保持着稳健的规模,并根据市场预判,适时调整持仓规模和结构,保持可控的风险敞口,避免在股债市场波动中产生过大的影响。

(三)市场流动性紧平衡,对券商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央行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处于中性平衡,资金成本有所上升,中信证券综合运用拆借、回购、收益凭证、公司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流动性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公司定期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评估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压力,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尤其在季末、年末时点加强监控,保持公司的流动性安全。

二、管理会计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应用

(一)管理会计使风险计量更精确

管理会计是基于真实准确的会计核算,以管理者需要的角度和需求形成管理决策支持信息,这就要求必须全面考虑风险。同样,风险事件、风险因子产生和发生变化时,一定会形成公司的财务风险,对财务业绩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必须结合精准的管理会计数据,做好风险计量。中信证券一直致力于从公司层面整合客户、持仓、市场等内外部数据,夯实管理会计数据基础,为各类风险管理应用提供支持。对于证券公司来说,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估值难度较大,公司通过清算数据、业务数据、管理会计数据、风险模型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对境内外股权、固收、利率、外汇、信用类等超过40种金融产品,以及6大类金融衍生产品约2200笔交易的科学估值,保障金融风险的更精确计量。

(二)管理会计有效传导风险偏好

中信证券一直秉持的是稳健、平衡的风险偏好,在资本、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下,通过承担恰当的风险并通过优于竞争对手的专业能力换取超额回报,如何将公司的风险偏好传导给各经营活动主体呢?这个媒介就是绩效评价。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缩写RoRWA,全称ReturnonRiskWeightedAsset)是基于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以此作为KPI指标,评价各经营活动主体的创利水平和能力更为客观。因此,中信证券近几年开始着力推进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工作,搭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体系,依托于现有的风险监测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相对接、数据相汇集,最快可实现T+2生成风险加权资产的管理会计评价报告。这些客观评价数据有效地应用于公司日常的资金资本配置活动中、业务策略研究中、新业务评估工作中、以及业务线绩效评价体系中,实现公司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达到公司风险与收益的有机平衡。

(三)管理会计有助于传导业务策略,满足监管要求

管理会计通过业绩考核的指挥棒,设定各经营主体差异化的业绩考核指标,引导业务发展和竞争策略调整,以达到与公司盈利模式转型的战略对接。比如,去年以来对通道业务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公司也及时调整战略,在年初制定部门考核方案时对资管业务的主动管理规模提出了明确的提升要求,对传统通道业务提出了规模压缩的指标要求,进而引导资管业务“脱虚向实”发展,更加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

(四)管理会计有助于风险化解